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工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2 11:33:09

网络工程论文

网络工程论文第1篇

1.1为局域网的逻辑设计与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一般都是分为三层进行,访问层、分布层以及主要核心内容层。在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符合用户需求,以及访问层的范围要求进行规划;随后,还需要基于各种工程环境的要求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对于设计方案要全面地完善,做到网络的综合化。随后,再根据市场所需进行初步的设计以及预算,并且在实际工程中进行试验以及实施。

1.2是:网络工程的施工过程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标准执行,工程的安装、调试、集成、测试等过程,都需要达到相关设计要求的标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一定要灵活多变地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对局部的不合理进行调整,不过在进行调整地过程中要由相关监理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

1.3是:工程的验收以及后期的维护

在进行工程验收过程中要由相关部门进行材料的收集,检测工程的质量、结果、以及各种规范是否达到标准。在进行验收过程中需要监理部门提供检测报告。工程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包括了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维修,完善维护机制,提供用户的各种咨询等。

2局域网网络工程概述

在网络工程中大多数工程内容都是一样的,由于在局域网网络工程中的覆盖范围相对比较有限,投资成本比较低,规模也相对较小,工期短等特点。不过在局域网网络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范围涉及非常广泛,其中包括了各种计算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建筑工程技术、电力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在进行建设局域网网络工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具有网络工程综合技术的人才不足。在建设网络工程项目时,人才主要取决于各个大高校以及各种专业职业学校,不过由于这些人才一般都缺少工程实践,所以在建设网络工程中,造成了许多的问题;其中还有一部分的人才来自于各种培训机构,这种培训机构的显著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人才,这些人才一般都对理论性的知识掌握不彻底,不全面,同时缺少实践和理论的人才。第二,在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以及维护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投资资金有限制,建设设备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各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在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不科学合理地进行涉及,使网络工程在今后的升级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以上种种原因都会引起网络工程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较差的后果。

3网络控制与实现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得知,局域网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管理、控制与实现局域网网络工程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几下几方面得以实现:

3.1成本控制

⑴材料成本的控制与实现。在建设当中要根据施工的要求进行预算材料的使用量,材料的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保证材料在发放过程中的充足性,一定严格规范工程的管理过程,完善管理制度。

⑵人员的控制与实现。工程建设的合作团队要选择实力,有专业的团队,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人员,实现和谐搭配,杜绝停工现象以及各种事故的发生,人员劳务成本要合理进行控制。

3.2质量控制

网络工程论文第2篇

工程组织是指为了完成工程项目任务分解结构图中各项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构成的个人、单位和部门的群体[10]。工程组织规定了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组织结构是这种关系的重要体现。与企业不同,在工程建设前期,业主需要依据自身能力、工程的性质以及社会环境等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即以合同契约的方式确定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以及他们的职能范围与权力。可见,工程管理模式决定了工程组织成员间的管理关系,而工程组织结构则是这种关系的体现。目前国际上有十余种比较重要的工程管理模式,分别是DDB模式、DB模式、CM管理模式、EPC模式、PC模式、PMC模式、BOT模式、PFI模式、PPP模式、Partnering模式等。大型工程建设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往往要求参建单位具有较高的建设管理能力。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市场规则与法律不够健全,国内尚无具有总承包能力的建筑企业,一般由多个参建单位共同完成建设任务。此外,计划与市场共存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内大型工程建设一般采取政府主导管理与市场招投标机制并存的形式。基于上述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一般选择“业主+PMC+Partnering”管理模式。在这种混合模式下,以政府领导为代表的业主主要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协调工程建设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项目管理公司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业主与其他参与方在虚拟组织环境下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建设工作。苏通以及港珠澳大桥等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大型工程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实施层。其中,每个层次又包括多个成员。此外,各层次间以及成员间通过某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型工程的组织结构由管理模式所决定,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工程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但是,由中国国情所致,国内的大型工程建设一般选择“指挥部”或“管理局”等管理模式,其组织结构都包括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实施层三个层次。在人类社会中,文化的传播以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为背景。同样,在大型工程中,工程文化的传播在特定的工程组织中进行。因此,工程组织结构决定了文化的传播路径。下面,根据上述结构特征,分析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的结构特征。

2工程文化传播路径及其网络拓扑结构

2.1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特征由大型工程建设特点所致,工程文化传播路径具有层次性与方向性特点。

2.1.1层次性根据上述组织结构特征,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的层次性显而易见。在不影响体现组织结构特点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从宏观层次看,工程文化的传播路径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中间层(最上层)为决策层,然后是管理层,最后是实施层;每个层次中包含多个节点,代表文化传播的主体。从微观层次看,大型工程的建设任务一般由多个建设队伍共同完成,建设队伍之间的地位关系不同,其工程组织的层次结构也有所不同。若地位平等,各建设队伍处于同一层次;若某个或某几个建设队伍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建设队伍处于从属地位,则在文化的传播路径中,后者将处于前者之下,受到前者文化的影响。

2.1.2方向性在工程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共存。在工程建设之初,参与主体便已带有本组织所固有的组织文化。这些组织文化正是形成工程文化的重要源泉,它们因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工程建设的自组织过程中进行碰撞与融合,形成工程文化的主要内容甚至雏形。然而,任何一个大型工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是所谓的时限性。而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对漫长的时期,如果在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只依赖参与主体之间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自组织过程来形成工程文化,那么可能到工程完工时,还没能形成具有核心主导力的工程文化,更不用说发挥文化在创造组织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提高工程组织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工程参与主体进行文化自组织的同时,需要发挥文化序主体的作用,以工程目标为导向,吸收、融合工程参与主体中优秀的文化元素,快速形成具有核心主导力的工程文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向工程组织进行快速、有效地渗透[11]。可见,在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中,分别遵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而工程的建设周期是影响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的重要因素:若周期较短,一般以“他组织”过程为主,自上而下地形成与传播工程文化;若周期较长,则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将占据主导。

2.2网络拓扑结构由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特征可知,该路径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有向分层网络拓扑结构。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传播动力学,已有丰富的研究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疾病传播的研究。1889年,En’ko最先将数学建模方法引入基于社会网络的疾病扩散研究之中;随后,相关学者对疾病扩散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基于常微分方程的SIS和SIR模型;Watts和Strogatz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SW),并指出小世界效应会加快疾病的传播过程;Pastor和Vespignani针对现实网络的无标度性特征,对复杂网络传播临界值理论进行了拓展;Eguiluzv和Klemm、Yan等、Zhou等分别对结构化的scale-free(SF)网络模型、含权模型网络以及带有社区的网络疾病传播模型的传播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此外,孙庆川等、罗荣桂等分别研究了信息及新技术在社会网络及企业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上述文献讨论了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传播动力学问题,为推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上述网络结构模型并没有考虑到传播路径的层次性与方向性,因此在模拟现实情况尤其是工程文化传播过程时存在一定的缺陷。Carlos等指出,一种构建小世界网络的标准方法是对规则图的边进行变概率重连,如WS小世界网络、NW小世界网络等;然而以这种规则图为最初基底所形成的拓扑结构并不适用于对现实中某些具有层次性特征的拓扑结构的模拟。他针对现实中某些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网络结构,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Transit-Stub结构产生器,构建了一个三层规则网络拓扑结构(transit-stubregulargraph),包含最上层Transit域,中间层Stub域以及最下层LAN,如图1所示。在图1中,节点数为120,节点平均邻元素为3,(a)的节点重连概率为0,(b)的节点重连概率为0.02,(c)的节点重连概率为1。将上述三层transit-stub拓扑结构图与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相比较,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三层transit-stub拓扑结构与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结构相类似,可以用前者对后者进行模拟。下面,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相关知识,通过计算机编程,在MATLAB软件中实现该网络结构。

3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结构的MATLAB实现

根据上述工程文化传播路径拓扑结构特点,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机编程,源程序代码见附录1。下面,对n=180,k=3,p=0.4的分层网络进行仿真,如图3所示。在图3中,节点数为180,节点平均邻元素为3,重连概率为0.4。其中,节点代表组织成员数量,度代表每个组织成员相邻成员的数量,重连概率代表每个成员与组织任意其他成员产生联系的概率。

4结语

网络工程论文第3篇

1.1计算机网络工程物理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工程是由通信线路、通信设备、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构成的具有远程通信与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中无论是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或者是互联网都与网络工程硬件设备密不可分,其网络连计算机网络工程物理硬件设备安全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功能是否正常工作方面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物理攻击方便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完成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时,由于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造成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所导致不能正常应用的问题。物理攻击是黑客通过计算机硬件漏洞进行攻击,通过网络TCP/IP等硬件接口漏洞控制计算机BIOS以至于导致计算机出现死机、蓝屏、黑屏等问题。

1.2计算机网络工程系统安全问题

目前,计算机系统并不安全,常见的计算机系统漏洞主要包括:RDP漏洞、VM漏洞和UPNP服务漏洞等,并且计算机系统漏洞不断的被挖掘,这导致我们计算机应用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1.3网络病毒安全问题

计算机病毒是由编程人员在软件中或者是数据中插入破坏计算机系统及数据的代码,这类代码具有寄生性、隐藏性、传染性和潜伏性,常见的计算机病毒包括引导区病毒、文件寄生病毒、宏病毒、脚本病毒、蠕虫病毒、特洛伊木马等。

1.4黑客攻击安全问题

目前有一类专门针对于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的犯罪人员,这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攻击和破坏他人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窃取他人机密数据为盈利目的,另一种是以破坏网络系统为乐趣,证明自身破坏能力,这两种人被统称为“黑客”。

2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对策

以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防范,首先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评估机制,利用系统工具对计算机网络工程漏洞进行扫描,计算机漏洞扫描一方面挖掘计算机网络工程可能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可发现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评估需要定期进行的,因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漏洞随时会增加,一次安全评估只能代表某一时刻的评估结果,也许下一秒就会出现新的漏洞。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评估机制建立。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评估可以依据已经发现的网络漏洞建立数据库进行比对扫描分析,漏洞数据库中包含了最新的已经发现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漏洞,并且能够通过漏洞的关联性挖掘可能存在薄弱的环节,通过对漏洞的分析,作出相应的修补方案,并通过反复的试验最终修补漏洞,并重新做安全评估。于计算机用户疏于安全应用防范意识,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或者是财产受到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不够了解,对计算机网络漏洞认知度不够,一些用户认为计算机中安装了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就可以完全安全上网,对网络上的资源不认真辨别就进行下载,甚至认为如果遇到病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一定会替他拦截的,但是,一些高危的病毒和木马往往伪装成应用程序或者是依附于下载资源,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很难甄别,这就导致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的漏洞获取到用户的信息资源。因此,提高计算机用户自我防范意识是计算机漏洞处置措施中的重要环节,用户在下载或者安装软件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安装软件过程中,一些选择性安装的插件如不需要无需勾选,如安装软件过程中发现问题,立即停止安装。在网络上下载资源时要到正规网站下载,如有提示“风险”谨慎下载。

3结语

网络工程论文第4篇

通讯网络工程发展至今,一直都属于垄断企业,这使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意识很差,建设成本不断增加。所以,在进行网络工程的设计工作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一问题,在一开始的设计过程中就保证网络图的高质量,将时间、资源使用和成本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举个简单的例子,移动的通讯理念逐渐的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重视了质量、资源和时间之间的平衡,使得负担减少,并且使其处于领先地位。

1、优化工程进度

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通信工程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优化时间对于工程施工的积极作用。不管通讯网络工程的针对性多强,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认真绘制网络图、精确计算时间参数来确定施工的重点,并体现出各个施工步骤的通讯网络工程建设探讨时间范围,并深入探究实际施工进度是否在允许的范围内。管理工作者要对施工的各种情况了然于胸,并认清矛盾所在位置,这样才能科学的安排施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工程施工。时间优化具体是指在具备人、财、物等资源的条件下,以此来获取最短的施工时间保证企业的效益,发挥投资效果,显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同样必需“向关键线路要时间”。

2、优化资源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在建设期间树立高度的成本控制意识,而将这一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对施工期间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高效的安排。通常情况下,网络通讯工程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多的,如人力、物力、设备、投入等。并且,工作人员还要认识到,高效分配建设资源是要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不能仅仅在设计阶段开展这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都高效的利用各种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施工期间做好这一工作,在进行竣工结算时就会发现,仅资源消耗量的降低就节约了一大笔成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资源供应不充足而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这一问题必须尽早预防,要排除一切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主要是由于网络通讯工程有很强的时效性,工期的耽搁可能会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上报,这样才能在深入分析后及时制定高效的解决方案。建设通讯网络工程期间所使用的各种资源,都必须保证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使施工过程更加顺利。

3、优化成本

现今,在建设通讯网络工程时,可选择的成本优化方式多种多样,可是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状况和探测结果选择最适宜的方案,然后确定施工的关键点,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工,还可以降低工程造价。通常情况下,若间接费用所减少的数额和直接费用增加的数额相同,就一定可以按时竣工,即使无法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也能大大缩短建设周期。

二、结束语

网络工程论文第5篇

现在很多的论文参考文献是虚假的,是作者通过各种方法来杜撰出来的内容,这些都是不具备成为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的撰写是要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络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网络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徐嘉烨.气动式二维码标记系统的研制[D].浙江大学2007

[2]王杨.二维码传播信息的应用及分析[D].山西大学2013

[3]刘云龙,吕韬,曾晋,刘法旺.基于android手机的加密QR二维码识别系统[J].软件.2012(04)

[4]陈叶青.基于SSH框架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

[5]李晓莹.二维码在我国传媒产业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3

[6]盛秋康.二维码编解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2

[7]周娣.二维码感知识别技术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8]钟冠平.基于超声相控技术的隐形二维码设计及扫描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9]刘文怡.基于多重行为的伪装入侵检测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0]姚斌.面向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1]陈佳霖.iOS平台应用程序安全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2]陆琦川.基于混合架构的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王伟玮.基于移动二维码技术的商品防伪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3

[14]任豪毅.基于二维码的智能手机室内定位方法[D].浙江大学2013

[15]梁子乐.二维码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6]张猛.基于二维码宁波网上购物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17]曹军委,李翼.基于Java的RSA公钥密码算法的实现与探讨[J].软件导刊.2011(05)

[18]任军,陈国栋,姬有印.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检索系统建设案例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09)

[19]衡友跃,刘锋,仲红.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电子商务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0)

[20]田甜,武家春,廖建新,王纯.IIP中基于VoiceXML的彩铃业务语音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6(10)

网络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孝梅.家庭人际互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研究[J].教育探索.2010(02)

[2](德)康德着,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

[3]郑宇菲.基于认知负载理论的移动语言学习界面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应妮.基于强关系社交平台的团体活动应用界面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4

[5]耿怡.地铁导向识别系统的可用性研究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

[6]陈欣.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移动学习用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张艳.基于用户认知风格的手机信息构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8]贾蕊.基于上海中产阶层居住行为研究的住宅家具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8

[9]周恒.多功能电子产品的功能存在感研究及设计策略[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0]王兆坤.儿童需求研究与儿童房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1]周雪艳.地铁空间辅助性的导向设计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09

[12]孟乐.上海迪斯尼主题公园游客角色体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杨玲蕴.基于情境法的外卖送餐应用系统设计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章诗琦.电子支付网站用户帮助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5]丁怡瑾.城市大型自选商场逃生自救系统设计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6]刘逸青.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多面搜索导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陈卉.移动支付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8]昌琳.厨房区域家用电器的娱乐性需求与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19]汪漩.女性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D].辽宁大学2010

[20]赵丹妮.游戏化设计方法在微公益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1]曹雨婷.游戏化设计在旅游体验中的设计与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网络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邵蕾.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

[2]冯晶.健康信息选择的自我呈现[D].兰州大学2012

[3]林莉.微博客的拟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李宝敏,李佳.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与意义阐释[J].全球教育展望.2012(01)

[5]周嘉琳.社交网站用户自我呈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6]周敏,杨富春.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1(19)

[7]J陈燕慧.微博用户的自我呈现和影响力分析[D].暨南大学2012

[8]李娟.职业记者在微博使用中的自我呈现[D].西北大学2012

[9]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

[10]谢榕.网络空间自我呈现过程中的工具利用--以QQ空间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11]肖尧中.网络游戏的传播学审思[J].天府新论.2009(06)

[12]浦颖娟,孙艳,征鹏.大学生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04)

[13]邬心云.日志式个人博客的自我呈现心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黄少华.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5]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5)

[16]黄东平.政治效能、自我呈现和网络公民参与行为[D].复旦大学2012

网络工程论文第6篇

跟踪2010~2014年,51job、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大学生就业网等国内知名就业网站的招聘信息.分析显示涉及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1)软硬件开发(如:硬件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页设计工程师、网络游戏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等);

(2)网络运维管理(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建构分析师);

(3)网络系统集成(如: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安装工程师、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等)

(4)网络产品营销等.因受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3G/4G的普及发展,各类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网络游戏开发、Andriod开发、IOS开发、云计算和云平台设计运营、WIFI无线互联网络、电子商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供给存在巨大漏洞.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受到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时数、学时分配、教学条件、教材资料、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限制,人才培养多陷入知识结构“广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等境地,并且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呈现知识结构趋同,新知识更新相对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在中端岗位及以上的人才选拔时,虽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起点,但是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致使应届毕业生很难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2专业定位

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院校建设的背景,根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指导思想,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反复的研讨,确定建设一套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既要区别于重点院校学术性、科研型人才培养定位,又要有别于高职高专或民办三本院校的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遵从教指委关于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科学理论和网络工程技术两个层面的专业内涵,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实践、区域特点等客观因素.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和网络通信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防控管理,网络软件开发或嵌入式系统开发及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等专业能力,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高级应用软件开发或相关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置

2014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在2010年修订的框架基础上,继续采用“两级平台+三级模块”形式的课程体系结构.所谓“两级平台”指的是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人文素质、语言能力和学科基础为主要目的的通识课程平台和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主要教授思政类课程、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课程学时共计690,占38个学分.具体课程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部署,与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无较大改动.其中思政类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辩证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学校所在地凤阳县的地缘优势,将小岗村政治学习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教学,并观看实政教育、反腐倡廉等视频,引入对实时政治的讨论分析等实践性环节.体育课程则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加入合适的俱乐部并修得相应的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3个板块,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共设置了436个学时、24.5个学分,着力于奠定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开设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3门数学课程(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共设置了628个学时、37个学分,该部分立足于网络工程专业所属学科,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必修专业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为学生攻读计算机类的研究生,实现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同时增设《现代通信原理基础》和《网络工程制图》课程,突显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上的区别;专业核心课程共设置260个学时、15.5个学分,该部分依据教职委的意见,筛选、整合5门网络工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课程,如: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网络安全基础、TCP/IP协议分析与编程、linux操作系统与内核编程、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价,突出对学生网络工程规划、管理、运维等技术,网络底层协议分析、开发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三级模块”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该板块的修订较大。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实际办学能力和条件,设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两个子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兴趣能力、及前期课程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模块.该模块课程群的设置尽量贴近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促使学生在某个方向能够深入、系统、全面的开展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群采用弹性方式进行,要求学生需修满4学分,其中创新模块和创业模块各2学分.同时学校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政策,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发表科研论文、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并申请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鼓励文理兼修、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求学生至少选修4个学分,其中人文素质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2门课程).专业拓展实现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相应的课程设置、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实践教学周,如表2.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积极开拓校级教学合作模式,将企业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宗旨,引入“校企双导师”教学方法,联系企业工程师来校开展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及其子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施、教师指导,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下,逐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和南京网博、上海尚嵌、无锡中软国际、上海志盟、苏州天智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远合作关系.

4结束语

网络工程论文第7篇

学生能完成网络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能承担网络工程师的岗位职能和工作任务。因此,专业的培养方向就应该是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工程式教学教改与设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与开发、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工程式教学的项目来组织实践性教学内容,以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网络教学中的“实验围绕理论教学转”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就业需求。

2工程式教学在网络系统集成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2.1工程式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程”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工程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是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1)该工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该工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该工程能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独立进行工作的机会,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工程结果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工程项目学习结束时,通过建立客观的考评体系,科学同评价项目成果和总结学习方法。(8)工程积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学生得以在不同项目练习中不断取得进步,最终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

2.2在工程项目确定后,根据教学的设计要求,对班级学生按项目进行分组,每周六人左右,由同学自行选择组长进行工作安排,利用网络工程实验室现有的RCNA系列设备、VM虚拟软件、CISCO模拟软件等完成工程项目的模拟操作,按工程项目的实际要求提交项目设计方案、测试文档、验收报告等配套资料,最终在教师主持下分别进行项目评述与验收答辩,不同项目组间相互交叉评价,从而完成一次工程式教学过程。具体细分到相关教学任务或知识点为:(1)综合布线选择本地公司进行综合布线布线、理架、上柜综合布线集成知识。(2)企业内VLAN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网络隔离跨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网络层、数据链路、VLAN。(3)企业内路由企业内不同部门内部路由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网络层、数据链路。(4)网络交换技术在核心交换机间用树实现线路备份与交换带宽聚合提升快速生成树、端口聚合配置STP、MSTP、端口聚合、带宽。(5)远程路由在总部、分公司间按RIP、OSPF等不同方式实现路由RIP、OSPF、RIP2及路由分发混用路由器的不同路由方法配置。(6)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在网络出口出现端口安全按端口设置绑定安全交换端口。(7)自外向内的网络访问分部或在外员工按NAT方式安全访问内网服务器NAT、NAPT的相关设置。(8)企业内部网络服务设置(包括WIN、LINUX两套系统在内)配置为域控制器和DNS服务器,域的功能级别为2003模式;DNS服务需要正确配置SOA,NS,AAA记录和反向记录创建4个OU,创建4个全局组,创建12个用户服务器配置为web服务器,使用IIS6.0来建立WEB站点配置FTP服务器,创建虚拟用户user1和user2,允许user1、user2可上传、下载文件,其它用户只能下载文件,允许匿名系统的相关网络服务功能设置。(9)项目文档设计提交整体的项目文档包括项目设计方案、测试报告、验收报告等相关内容项目文档设计。通过采用此教学法,可以把这几门课程的内容综合到工程中一个或几个子项目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在具体工作应用要求,从而在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系统设计与综合施工能力,为毕业就业的实际工程应用奠定的基础。在合理设计工程目标及解决问题的目的驱动下,学生会主动去查资料,复习并综合运用知识点;在遇到困难时会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询解决方案,会和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多种选择方案下,综合考虑合理的因素进行比较,并做出科学的选择方案设计。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辅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协助解决设计调试中的障碍。

3结语

网络工程论文第8篇

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如何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在亟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就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但目前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十分棘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1)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问题。(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考量问题。(3)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区别及关联性问题。(4)以就业为驱动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5)以创新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这些问题是地方二本类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9],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工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6结语

网络工程论文第9篇

1.1便携的掌上学习时代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使网络无处不在。一台普通的网络电脑或一台掌上iPad,甚至只要随身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登入网络,便捷地搜索和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同时,网络技术升级进入Web2.0之后,网络的交互功能有了质的提升。公众不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同时也是知识信息的贡献者、分享者,这使人类进入了全民“织网”的时代。过去制约学习的诸多客观因素也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烟消云散。终身学习不再是空谈,学习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我们真正进入了“掌上”学习时代和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体化时代。

1.2MOOCs等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最初发端于美国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简称。而近两年随着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大学的加盟及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在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也率先跟进。目前,多所国内高校正牵头制定《大规模在线课程国家标准》,促进国内高校的MOOCs建设。而随着MOOCs等学习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过去学习资源短缺难求的局面将彻底改变,这必会给网络学习者带来更多便利和选择。当然,同时也难免会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伴随着MOOCs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教育将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如何分工,教师角色如何重新定位等等一系列问题,教育者都必须面对和解答。

2转变观念,应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2.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上的应用促进教育的回归

1)由重“才”向重“人”回归。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培养满足社会健康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其中,“人”是根本,人与才的关系是“皮毛”关系。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社会人”,而不是仅有才能而缺乏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的“工具人”。但遗憾的是,教育在发展中却偏离了其本质目标。一味地输灌知识,培训技能,结果是教育看似轰轰烈烈地发展了,而由于学生人格缺陷所导致的一些极端行为和社会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却也越来越严重。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网络教育的发展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视角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过去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促使我们的教育重新回归到先做人后成才的正确轨道上来。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经他们之手的建筑都应该是合格工程和良心工程。

2)由重“教”向重“学”回归。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教育界长期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学”是根本,学既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归宿。就学生个体的成长而言,学习是内因,教育是外因,我们无法让石头孵出小鸡,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因为学才有意义。因此,学是教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能自主地学。因此,能自主地学是教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网络教学中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代。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作为建设者,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必须不断更新和提升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而网络学习加上工程实践给其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

3)由重“知”向重“行”回归。

学习的本质是“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资讯与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变得空前容易。但学习者如果仍然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和储存知识,显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已毫无优势。而只有跨越“知行鸿沟”,将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才是制胜之道。因此,网络教育的发展促使传统学习“以学为主”向“以习为主”的方向发展,即由传统教学中重“知”向网络教学中重“行”的学习本质回归。作为培养建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同样要注重工程实践环节,除了强化课内的实习、实训,还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工程实践活动,使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的。

4)由重“填”向重“导”回归。

传统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因其既不符合学习的心理规律,也不利于学习者的知行转化,因此其效率极其低下,长期以来也备受大众的诟病,但却难以有所改善。而网络教学的发展却为这种转变带来了曙光。因为学生和学习变成了真正的教学主角。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地“吃”而不再需要教师主观地“喂”了。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地自主学习,并通过积极反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

2.2网络教育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事实上的主角,从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到授课形式,以及教学进度的安排等等,都是由教师控制的,而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网络课程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性:由学生自主设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随着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则更多地充当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导师的角色。这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网络多媒体知识等,作为指导者,还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指导艺术,这也是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充分认识网络教育的特点,主动顺应形势要求,自觉完成为师者的角色转变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3操作层面上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3.1做中学

网络技术发展太快,而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本质上,理论源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因此,“做中学”就成为当前网络教育的最佳选择。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然后再用相对完善的理论指导网络教学实践,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不断完善和成熟。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等待和观望,想等待别人提供现成的网络教学技术和理论再行动,那么就很可能坐失良机。毕竟时不我待,机会稍纵即逝,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3.2完善“知识图谱”

网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便捷,随时随地,互联共享。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问题随时通过网络求助和学习予以解决。因此,网络学习更适合以直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一方面,这种学习时间上往往是零散随机的,另一方面要求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要实用、完整、精简。如“微课程”(microlecture)就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网络学习资源。但从学习的本质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才是最重要的。这就与零碎的“快餐式”学习产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笔者认为,“知识图谱”不可缺少。知识图谱(ScientificKnowledgeMap)是显示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发展进程的一种图示。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谱,零碎的知识就成为了某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元素或单元,就与其他知识单元建立起了关联,其应用和发展就有了根据。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创建中,应重视相应的知识图谱的建构。有了知识图谱,学习者虽然在特定的学习中只是了解某个知识单元,但该知识单元在某学科结构中的空间位置、与其他知识单元的关系,以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等就都一目了然了。这有利于引导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3.3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互补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对传统教育产生冲击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教育会完全替代传统学校教育。毕竟学校教育还有着网络教育所不及的优势。“环境浸染”就是一种网络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生活其中而潜移默化,这被学习心理学家称为“社会学习”。环境育人是学校这个特殊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之一。因此,良好学术氛围,人文关怀、友爱的师生和同伴关系,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等都将在无形中影响甚至塑造学习者的人格特质,这是无法仅仅通过网络学习一些知识所能够获得的。再如,有些基础性知识同样也是需要学习者通过学校的系统教学才能打好基础的,紧靠网络的“快餐式”教育难免会使个人的整体知识结构“营养不良”。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并发挥网络教育和传统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使其互为补充,共同承担起未来教育的伟大使命。

4重视BIM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设项目几何、物理和功能信息以支持项目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的技术、方法。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要有一大批熟练掌握BIM技术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才。这是仅靠企业很难短时间内解决的,只有在高校中加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BIM课程学习和实训,特别是加强校企的合作才最有效。而BIM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基于信息和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学也是必然趋势。

5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