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陶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1 17:20:31

陶文化论文

陶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彩陶;含义;史前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34-02

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我国第一批彩陶,这是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正式发掘,所以说,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以研究发掘彩陶文化为开端的。我国彩陶文化历史久远,分布广泛,图案丰富,谱系繁复,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甘肃、青海(以下简称甘青)地区的彩陶,出现时间最早,文化成就最高,延续时间最长。所以说,甘青的彩陶文化,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彩陶的出现,进一步奏响了人向艺术王国迈进的序曲。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富有艺术性的美术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它看来似乎图像简单,技法稚拙,殊不知,它却是开创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绘画艺术的先声,为后世提供了一份最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

1 彩陶文化渊源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称作彩陶。彩陶制作的年代距今3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颜料画在器表上。

关于人类远古及上古历史的研究,因为没有文字或有文字而对其政治、经济、文化记载过简略,使人知之甚少,众说纷纭,信疑参半。远古人类的活动,总是离不开大河。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和印度河创造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创造了中国文明。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是以农业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兴起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联盟制鼎盛的时期。这是华夏族冲破蒙昧的一缕曙光,许多传说和考古发现说明,黄河流域的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与东夷、苗蛮等众多氏族部落的先民,在治理水患、开垦荒地、发展农耕等方面作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们开发了各自的城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部落组织日趋完善扩大,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各氏族部落之间交往日益加强,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兵戎相见的机会也更多。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时期。因气候是中国远古时代祖先生存选择的首要条件,所以远古渭、泾、洮、湟等流域正是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先祖们在此繁衍生息。

2 彩陶文化类型

彩陶文化大致分为五大类型:①半坡型彩陶:分布于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代表型陶器有大口圆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盆,主要文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②庙底沟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分布中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范围比半坡类型广,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颜色黑多红少,文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三角涡纹、条纹和网纹。③马家窑型: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其风格较为旋动和流畅。④半山型:旋涡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静止的直线形成了对比,大量运用了红色彩绘,产生了极强的节奏感。⑤马厂型:显得粗犷庄重豪放,直线网纹蛙纹是其特点,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

3 甘青彩陶纹饰及其文化含义

甘青彩陶艺术,从兴起、发展、繁盛到衰退,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灿烂的远古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健康淳朴的风格,浓郁深厚的生活气息,精湛洗练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彩陶艺术的鼎盛风貌。彩陶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感情、崇尚、愿望和审美观。由于各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崇尚、感情等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甘青彩陶中,最精致、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诸类型,通称为马家窑文化。其彩陶纹样种类繁多,从目前发掘资料来看,大约有1000多种,如果细分,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此众多的彩陶纹样并非杂乱无章地描绘在各类器物上,而是不同的器物,配置不同纹样。

3.1 马家窑型彩陶纹饰

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之为马家窑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根据器形设计布局,高大型陶器将图案分成多层排列,往往通体布满花纹,图案布局与器型显得很和谐。图案结构非常严谨,已经具有成熟的定位方法,有的以陶器各部位的分界处或对称点来定位,在马家窑型的第三期彩陶纹饰以四小圆为旋心的二方连续旋纹,大锯齿纹增多。有的以陶器中心点来定位,再铺设放射状辅助点,将各点联结起来形成图案的主次结构线,依次展开交错勾连,盘旋回转,具有强烈旋动感的图案纹饰。彩绘色调单纯明快,装饰绘制技巧极为精湛熟练,使用浓亮如漆的黑彩,柔和流畅的弧线,绘制出大量著称于世的精品。此时期出土的绘有舞蹈人群纹样的陶盆,如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个陶盆上,画着五个跳舞的人,手牵手连成一排,既是一幅描绘舞蹈的图画,又是一个适应纹样的图案。构图富丽明快,线条流畅,说明已经进入彩陶发展的辉煌时期。

3.2 半山型彩陶纹饰

继承马家窑型彩陶纹饰发展和演变而来,但又有自身独特风格,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葫芦形网纹、菱格纹为主,还有圆形纹、叶印纹、贝形纹、神人纹等。其中非常流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类型的一个主要特征。彩陶造型十分饱满凝重,壶、瓮腹部近似球形,在俯视或平视彩陶器时,都能看到完整而美丽的花纹。彩绘大多采用红色线纹与黑色锯齿纹间隔并用,呈现出富丽鲜明色调。图案布局对称、均齐、花纹密而精致,繁褥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绚烂华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装饰部位及特点:口沿内,一般绘有简单的纹样,多复道垂弧纹和锯齿纹。颈部,常见的文饰有折角纹、波纹、斜十字纹。肩、腹部,为主题花纹,内容丰富多样,构图规整,线条流畅,多组合纹样,时代特征明显,常见的文饰有葫芦网纹、菱格纹及其变化纹样和神人纹等。内彩,一般装饰于盆,钵内,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有旋纹和神人纹。

3.3 马厂类型彩陶纹饰

马厂早期的彩陶纹饰还保留着半山彩陶花纹精致、色彩富丽的风采,但又有许多变化和创新,自成一体。图案结构逐渐走向疏朗、简练的风格。用笔刚健、洒脱。以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彩陶艺术。这个时期的主要纹饰为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马厂晚期纹饰趋于简化,施红色陶衣,以黑色绘波折条带纹为主。这个时期彩陶上出现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有“O”、“+”、“-”等形状,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4 结 论

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的和谐的社会景象。而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这一点,又同于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

参考文献:

[1]陈显国.青海互助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59(4):17-18.

[2]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J].考古,1959(10):32-33.

[3]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J].考古,1959(10):34-36.

[4]安志敏.青海的古代文化[J].考古,1959(7):7-9.

[5]青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青海湟中古代文化调查简报[R].文物参考资料,1960(6):47-50.

[6]青海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J].考古,1976(6):22-24.

[7]张学正,等.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C].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8]青海文物管理处,等.青海乐都柳湾原始墓葬第一次发掘的初步收获[J].文物,1976(1):3-5.

陶文化论文第2篇

传统陶瓷艺术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适当的创新改革一下。首先,老师们应该以更加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使课堂知识新鲜丰富生动起来,保持学生们的新鲜感,才能充分的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理论结合实践。陶瓷艺术课中如果只是空洞洞讲理论的话,即是兴趣多么浓烈迟早也是会消散的。老师们可以在陶瓷艺术课中适当的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使得课堂不那么乏味单调。最后,在陶瓷艺术理论课的讲解方面,力求把深层次的东西挖的更清晰明了,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的领悟和掌握陶瓷艺术的理论知识,才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现代模式的陶艺教学

现代陶艺虽然仍以传统陶艺为基础,但是经过现代的一些思想艺术流派的影响,在一些观念和部分技艺上已经大不一样了,有了自己的艺术审美,有了自己的工艺进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情感在现代的陶瓷艺术作品中融会贯通,对于同一陶瓷艺术作品,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在陶瓷艺术课的教学中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各自的文化交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样化的历史文化产物具有极大的魅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片沃土的成功典型去发扬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技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吸取经验,同时还要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所以对于现代的陶瓷艺术教学和学习亦是如此。老师们应该着重的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其创新能力,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因为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他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繁复实践才能得以证明。所以老师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挑选一些视频去给学生们看,让他们知道好作品的产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期间需要历经多少的风风雨雨,让同学们明白任何事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成功的,让学生们能有所领悟、有所感想,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还能从侧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3总结

陶文化论文第3篇

1.素质教育的趋势

面向21世纪的国际教育研讨会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标准:①积极进取,开拓精神;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③在急剧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⑤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⑥有多种个性和特长;⑦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欧洲高校认为不能只培养“经济动物”或“机器人”,造就单纯的社会生产力。日本倡导文化艺术立国,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英国十分重视人格训练,一方面开设西方传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注重研究东方文明。

中国传统教育严格按学科专业分设,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学科之间很难实现交叉与跨越,致使学生的思维狭隘。而现代课程要求把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完整及时地充实到学科中,促进各学科高度融合,走课程综合化和多元化发展之路。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践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是科学的导向,科学是人文的基础。陶瓷艺术涉及自然、社会领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是一门综合交叉的学科。陶艺作为一门艺术,属于人文范畴,但它却打破了文理专业壁垒,融合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改变了学生知识的单一结构。

2.陶艺教育的模式

陶艺不像音乐、绘画仅有欣赏价值,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是文理艺工融合的典范。陶艺教育有利于资源配置、观念更新,教育模式可概括为:一条主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实践能力;一个动力:优化陶艺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方式:实施层次化、开放式教学,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支撑平台:一是教学管理机制平台;二是人文资源应用平台;三是创作实践保障平台;学生要增强创新精神,强化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学院要通过实验研究,锤炼师资队伍,使陶艺特色教育水平步入新台阶。在社会层面要形成陶艺教育的新模式,为实践型教育改革提供范例。

陶艺教育兼顾造型、制作与原料、烧成,从“由技入道”到“由理入道”,重技法,有思想,强调体验性,做到科学和文化结合、实践和理论结合、中西和古今结合。陶艺创作指导分三个步骤:①创作选题,依据陶艺创作原理,首先选择设计性题目,学生可用手工或计算机完成;②不仅要考虑到科技的先进性、完整性,还要估计艺术创作的可行性;③考虑学生的差异和实践的难度,安排难易不同的选题,让自学能力强、兴趣浓的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反之进行基础设计。

二、釉彩的文化价值

釉是陶艺的外衣,丰富了装饰内涵,提高了作品附加值,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釉彩辨析,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理智的认识能力、技能的适应能力。

1.综合装饰的文化价值

陶艺综合装饰的文化价值:发挥多种装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特性,使釉上釉下相辉映,高温低温相辅助,雕刻绘画相衬托,人工天然相结合,达到艺术创作的最佳效果。陶瓷釉上彩的综合装饰,多为高温颜色釉、现代陶艺、刻花瓷胎。高温颜色釉瓷画,是现代陶艺釉上彩的新工艺。而色釉瓷胎即使不装饰,也有绘画美感,但白胎瓷如果不装饰,就显得单调沉闷。白胎瓷任何部位都可以装饰,而色釉瓷胎只能选择空白或浅淡的釉面稍作点缀,增加观赏效果。色釉瓷胎绘画,要以精美的纹饰衬托,不能出现与色釉不协调的画面。釉中彩在1200℃高温中,把釉上颜料溶进釉中,烧成后既有釉下彩的柔和秀雅,又有釉中彩的鲜艳亮丽。

综合装饰构思要精致,注意画面与色釉和谐统一。色釉瓷适当装饰,有“锦上添花”独到的艺术效果。色釉瓷绘画,常选用花釉、红釉、结晶釉、乌金釉等,以局部绘画衬托色釉,注重点缀、衬托、协调,忌讳繁杂、闭塞、充填。现代陶艺突破了传统规范,出现了扭曲、变形、镶接、切割等器型,但主要是异型花瓶、瓷雕,既有具象纹饰,也有抽象装饰,多在色釉刻花瓷胎上装饰,或在口足部位、主体部位、口足之间,采用砂地开光的形式作画,产生深浅、厚薄、粗细、浓淡、素艳的线条和色彩对比,绘画与雕刻的对比,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特点。

2.单色装饰的文化价值

陶艺单色装饰的文化价值:吸收工艺技法,挖掘装饰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单色釉非常丰富,必须掌握釉性,尤其是装饰技巧。流霞彩用樟脑油稀释颜料,借鉴“泼墨法”,把料色点捺在瓷胎上,任其自然流淌,形成丝线般的肌理料痕,表现山峰、岩石的纹理,树干、荷叶的经络,山坡、草地的层次,产生天然的质感,而手工绘画不能企及。可用流霞彩创作,掌握料色和油剂的配制比例,结合传统的勾线、填色、洗染、罩色工艺,或在画好的瓷器上,用含煤油的料笔点染画面,产生纹理变化。恰到好处地体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使点、线、面和谐地融为一体。

胭脂彩用胭脂红颜料作画,以山水画为主,也可用于花鸟、人物画。胭脂红与粉彩玻璃白结合绘制雪景,素雅中呈现暖色调,园林楼台中的雪景,以胭脂红颜料绘画,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珍珠彩用喷、洒、涂、抹、刷等技法,使陶瓷颜料与珍珠釉结合,产生独特肌理。具有油画、水彩的丰富层次。或借鉴国画技法,使料色在珍珠釉中自然渗化,以墨色为主,以彩色衬托,用笔迅速准确,料随笔走,画从意生。

颜色釉、乳浊釉料一般装饰建筑卫生陶瓷,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欧洲建筑卫生陶瓷,颜色釉均用金属氧化物颜料,如钒、铬、锰、铁、钴、镍、铜。由于环保要求,建筑卫生陶瓷多采用低质原料,瓷面粗糙不雅,用乳浊釉掩盖装饰,效果最佳。

颜色釉是金属氧化物着色的产物,色彩特性是其装饰的前提,红色釉料有祥和温暖的特性,黑釉有浑厚质朴踏实的特性,颜色釉综合装饰要充分利用其质地和色彩。颜色釉晶莹纯洁、色彩厚朴、鲜美纯正、质感丰富,给人沉着舒适的美感,利用不同色彩质地和色彩差异,利用不同温度和不同气氛,综合运用描金、喷绘、贴花、刻绘等方法,创作巧夺天工的艺术产品。颜色釉可以创作壁画壁挂,也可以创作瓶罐壶,体现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综合装饰,首先考虑材质及性能,其次器型及功能,做到因材施釉,因器施釉,由用之美到见之美,展示其无穷的艺术魅力。三、肌理装饰的文化价值

陶艺肌理丰富了材料结构和纹理组织,保留了创作的技巧和痕迹,提高了鉴赏水平,开创了装饰的技法,强调生意盎然的气韵、活力,构成美的造型,体现了气韵生动的精神境界。

1.肌理形成的文化因素

肌理是视觉要素,材料的物理表现,物质材料的组织结构和表面纹理,也称质地。随着历史的演进,肌理审美意识日益成熟,从其表面就可感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工艺特征、材料特点,从陶艺的肌理形态,反映着人们的审美需求。故陶艺肌理可理解为:人们有意识地使用陶土或瓷土,经过制作、煅烧形成的表面纹理,如拉坯成型的旋纹,雕塑品的刮刀刀棱、窑火的向背面烧痕,综合反映材料结构、制作工艺,强调表面纹理组织给人的视觉、触觉的感受。肌理能传达设计者的情感,是设计观念的形象表现。在陶艺创作中,肌理能培养学生形体与空间的文化意象、提高材料运用的能力,使作品产生视觉冲击力。

2.肌理创作的文化价值

陶艺肌理的文化价值由材料性、制作性决定,它是制作痕迹和手工痕迹肌理的文化符号。①材料性肌理:由陶与瓷的自然属性所显示的纹理组织。主要受控于原料、工艺,特别是烧造的技术因素,如坯釉料的矿物、化学、颗粒组成,着色剂及坯体釉层物理成分,窑炉气氛、温度曲线和冷却速度等。陶瓷坯釉经高温煅烧,不但内部结构变得质地致密、不透水、抗酸碱,表面也产生透明、乳浊、析晶、裂纹、窑变等视觉效果。②制作性肌理:由人为作用产生的纹理组织。主要受控于人,作者有意在陶艺表面制作纹理组织:刻划、揉捏、拍击,挤压、模印、打磨、雕镂、釉下、釉上装饰等,黏土的可塑性、触变性、结合性及釉的表现性,直接记录着作者的形式技巧与生活感受。

肌理取决于陶瓷材料的矿物组成和工艺过程,具有科学性和自然性;制作性肌理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审美水平,具有人文性。但两类肌理都是实践的产物,陶瓷肌理的表现及审美不但承载着科学技术,而且展示了时代风貌和价值观念,表现了“用”与“美”的关系,具有文化符号特征。传统陶艺强调实用和审美。现代陶艺强调审美和实用,注重情感表达,突破了传统陶艺的审美理念,把粗砺、残缺、怪异引入陶艺,把特殊的烧成方式以及材料的演化引入陶艺,肌理不但没有因为实用功能的消失而减弱,反而由个性化技术变得丰富多彩。

3.国外陶艺肌理运用的文化特征

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思,受抽象派和行为派影响,尝试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式,以放任、偶发、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黏土的率性,展现艺术家情感,他的作品留有开裂、斑孔等瑕疵,彰显创作过程,记载人与水、火与土的交流。美国陶艺家玛丽莲菜文,善于用陶艺细腻地模仿布料、皮衣、皮包,称为“旧皮货”系列。采取泥板成型,填入各种软硬适度的化纤织品,使泥土的柔软性更接近皮革效果。皮革上的拉链、金属、扣环则采用注浆、压模等方式,具有逼真的感觉。西班牙陶艺家萨诺维斯·科拉迪的作品《窑烧之夜》,把烧制温度和还原气氛掌握得恰到好处,“火”的艺术演绎得惟妙惟肖,呈现出天然的情趣,烟熏、针孔、桔釉、气泡、缩釉等传统陶艺的瑕疵,却成为现代陶艺的崭新语言。

泥、釉、火是陶艺教学的核心,陶艺较一般艺术更显复杂。一般艺术的媒介只有工具和手段,媒介的物质形态不会发生改变,如国画的宣纸、墨、颜料等,完全受控于作者的意志,构思和运作具有必然性。而陶艺创作从构思到成品,不仅具备一般艺术的属性,而且还要接受火的再创造,通过温度和气氛来表现创意,适合新工艺技法,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民艺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

[2](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等译.西方艺术教育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

陶文化论文第4篇

景德镇陶艺教育本土化的实现途径

陶艺教育本土化的实现有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理论上的本土化和实践上的本土化。首先,在理论上,要实现陶艺教育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把景德镇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作为陶艺教学内容的基础。作为生长在瓷都的学生,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了解陶瓷历史、传承陶瓷文化,这对于开拓和发展景德镇陶瓷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教育的功效性来说,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全面理解陶瓷文化,否则,仅凭在模式化的陶艺课程中捏捏泥巴,却对中国的陶瓷文化知之甚少,那么陶艺教育就无法担当起提高素质教育的角色。其次,在实践方面,景德镇良好的陶瓷制作环境为陶艺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具体的实现途径上包括扩大教学场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养三个方面。

1扩大教学场所

一般情况下,陶艺课主要在各地的陶艺中心进行,但是由于陶艺中心场地有限,而学生数量众多,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较少,客观上造成陶艺教育不能真正深入开展,达到预期的目标。陶艺教育的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场所的扩大。学陶艺陶冶身心不一定非要在教室中进行,在任何具备陶瓷制作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陶艺教学。在景德镇作坊遍布全城,商店林林总总,种类齐全,能够很直观地教给学生陶瓷制作的不同分工。另外,像陶艺中心无法提供给所有学生实践用的设备,如窑、炉、陶瓷模制法以及贴花工艺流程等等,都可以在教室之外进行。再者,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节的举办地,免费开放的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代陶瓷遗址都是陶艺教育本土化实践的理想场所。

2丰富教学内容

模式化的陶艺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通常都是让学生得到一团瓷泥,在基本的技法演示和图片展示之后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完成作品。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条件的限制,在一些非产瓷区的城市,要获得瓷泥是很不容易的,更谈不上彩绘、烧成等工艺。然而,陶瓷是水、土、火三者的艺术,如果陶艺课的内容仅限于捏泥巴,那与上手工课捏橡皮泥没有本质的区别。景德镇是全国著名的产瓷区,为陶艺教育本土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内容的丰富是指传授的内容从玩泥扩大到各种类的彩绘、釉料的使用以及烧成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对瓷都千年来形成的制瓷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当然,这一类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一个普通的陶艺教师可能全面具备的。必要的情况下,陶艺教师可以充当一个引导者或者介绍者的角色,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陶瓷艺人成为演示者,就像陶艺课常用的多媒体课件一样,这样的演示是活生生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以新彩为例,新彩能适合所有对绘画有兴趣的对象,无论有无绘画功底,在专业教师的悉习指导下,拿起画笔,蘸上色料,在瓷板或瓷盘上都能作画,至于画的效果如何,还是一句老话:熟能生巧。但好在一点,它最容易见效果,在瓷板或瓷盘上画成什么样烧成后多半也就是什么样,很直观。在景德镇,新彩的色料比较便宜且易掌握,从这个角度说,陶艺教育本土化的实现不必付出大的成本,容易实现。除新彩外,还有很多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对象,如釉下青花是一次烧成的,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后就可以把设计好的图案画上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

3陶艺教师素养的提高

陶艺教师是陶艺教育课程的终端执行者、陶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陶艺学习的引导者,他们在陶艺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艺教师的素养高低与陶艺教育的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在模式化的陶艺教育中,由于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加上陶艺材料和设备有限,陶艺教师只要具备陶瓷制作的一般知识就足够完成陶艺教学任务。然而,陶艺教育的本土化实际上对陶艺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陶艺知识外,还要掌握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只有陶艺教师具有深刻的本土陶瓷文化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景德镇陶艺教育本土化的意义

1陶艺教育的本土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景德镇陶瓷文化得以传承

景德镇自古就是中国的瓷都,要发扬瓷都文化,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开设陶艺教学。近几年,景德镇各个中小学逐渐认识到陶艺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并有了具体的措施,如参观陶瓷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国际陶瓷节。虽然这些活动目前仅限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但却是陶艺教育本土化跨出的可喜的一步。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使民间工艺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陶文化论文第5篇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远东、日本等国,最后传到欧洲。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视,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址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

二、元朝陶瓷文化与现代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从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

陶文化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陶瓷文化需要传播,尤其是在拥有千年陶瓷文化积淀的瓷都景德镇,就更应充分利用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传播,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目的。本文试就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中电视媒体的优势、问题及对策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学术论文发表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景德镇陶瓷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提高景德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就要把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把现代化气息和营造城市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进行陶瓷文化传播。相对于其他媒介,电视媒体是是目前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泛、传播效果最理想、社会影响最显著的传播载体,在公众接受交流信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陶瓷文化类节目所落含的丰富的陶瓷信息,深刻反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是世人了解瓷都、认识瓷都的最好的信息窗口,对景德镇对外宜传产生着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电视媒体在陶瓷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畅通电视媒体与陶瓷文化传播连接的各种管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教育和影响公众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职称论文发表网

    一、电视媒体的优势

    1.广覆盖、低成本、快捷化。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七集电视专题系列片《景德镇》,对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渊源和辉煌成就进行深人浅出的讲述,还有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式、官窑遗址发掘等央视直播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瓷都,了解了景德镇。这种迅速在大范围内宜传的花费是非常之小,而所产生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是无论任何一种传播载体都无法做到的。

    2、现场感、亲和力、直观化。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形象、鲜活、直观,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如景德镇电视台深受群众喜爱的栏目《边走边看》,该栏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现身说法”,谈古论今。通过栏目主持人边走边看边说这一动态性口播形式,辅以一些通俗易位、具体形象逼真的制瓷工艺操作,讲解古今陶瓷文化知识,形式可谓别具一格,画面丰富活泼,在群众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3.多媒体、交互式、人性化。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使电视传播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赋予了新的概念。我们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时代,电视传播趋向多媒体、交互式,特别是各种资讯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使人们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局限,有选择地收看陶瓷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可以参与到其中。

    总之,电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的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以生动逼真的直观形象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艺术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从而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说服公众。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复声像,使其多次出现,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观,加深公众的理解,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示和陶瓷文化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视已经进人了千家万户,作为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理应成为陶瓷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就目前而言,景德镇本土电视传媒的功能主要在新闻传播和娱乐资讯方面,在陶瓷文化传播方面有部分零碎的内容,但在整体上缺少份额,频度和强度也不尽人意,这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工作方面的偏差。主要是:

    1, 媒体资源上的不到位。电视媒体中文化传播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和资金。陶瓷文化节目创作是一门学问,陶瓷文化事业的繁荣首先需要一大批既熟悉陶瓷文化又懂传播知识的专业创作人才的付出。事实上,现在从事陶瓷文化节目创作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且电视媒体迫于市场化运营的经费压力,投人文化类节目制作的费用较低。土壤不肥,就无法出得了优质的陶瓷文化电视产品。

   2、节目制作上的不到位。目前我们在电视中所能见到的陶瓷文化栏目和专题节目为数不多,精品甚少。诚然,电视媒体部门需要收支平衡,开发生活娱乐型节目和广告节目可以图利,相比较,开设文化节目属公益性项目,收益微乎其微,甚至要贴本,所以开发陶瓷文化栏目和制作陶瓷文化节目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创新理念和方法

    1、掌握公众需求,发挥自身特色。电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这就决定了电视节目要面向大众而展开。从这一角度讲,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就不能是艰涩的、深奥的,而应该是通俗的、大众的。受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愉悦身心,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到沉甸甸的内容,冷冰冰的说教,人们更愿意从电视上看到轻松愉快的内容。电视这一娱乐大众的本质是电视与生俱来的功能和作用,因而它也渗透到了电视的各个节目之中,包括文化类节目,也要以更轻松的姿态出现才能吸引受众,达到传播的目的。如陶瓷电视专栏节目《话说陶瓷》,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它找到了最适合电视媒介的播出方式。首先,它请到的嘉宾都是学识渊博、善于表达的陶瓷名家大师,他们的身份地位提高了信源可信度,他们的精彩讲述确保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其次,节目设置都是采取系列板块的形式,每集一个话题,多板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环环相扣,受众在观看时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最后,《话说陶瓷》的播出内容是它最吸引人的东西,它以景德镇为主背景,忠实而典型地以视觉形象和艺术语言去游历“瓷路”风景,点评“瓷韵”英华,笑谈“瓷趣”百事,畅叙“瓷缘”真情,没有把传授知识当作简单的授课或是普通的讲述来处理,而是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特点,以陶瓷为审美主体,配以图片、资料和话外音,有张有弛,轻松而严谨。这样一来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受众接受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这就确保了节目是面向大众,而不是部分精英阶层的“小众”,最大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收看。由此看来,《话说陶瓷》正是依靠通俗化、娱乐化、贴近受众的特点成为家喻户晓的节目。

    2、加强人才培养,激励节目创新。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陶瓷文化节目创作队伍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陶瓷文化、精通节目制作、能够敏锐洞察陶瓷市场走向的高素质陶瓷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由于陶瓷业是一个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领域,如果主创人员是一个对陶瓷历史知识一窍不通,对现代陶瓷发展历程毫不知晓的人,如何能够既让外行观众喜闻乐见,又使内行观众心悦诚服。所以说,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传播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也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才能以更新的思维方式,更新的创作形式,在众多纷繁复杂的陶瓷文化中发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并通过有效的视觉图像方式进行表达,进而达以节目创新来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目的。

    3、灵活多样宣传,引领公众升华。电视媒体除了新闻播报、开设陶瓷文化类专栏节目等形式外,还可将影视剧的形式与陶瓷文化相结合。比如陶瓷可以作为影视剧中的一个信物而存在,也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背景或是线索而存在,甚至可以成为故事情节的主体。如电视连续剧《祭红》、《唐英》《青花》《大瓷商》等,这些以陶瓷为载体、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或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或以独特的风土人情,或以博大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景德镇陶瓷独有的魅力,使得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得以在全国各地更为广泛地传播。另外,在当代陶瓷技术和艺术大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的丰富广博以及专业化、艺术化,需要公众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陶瓷文化传播关键要帮助公众从认识陶瓷到欣赏陶瓷,带动思想意识的提升,使公众从了解陶瓷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信息,拥有一定的陶瓷艺术欣赏能力,直至能够在陶瓷文化发展与应用中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者和体现者。

陶文化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陶瓷文化需要传播,尤其是在拥有千年陶瓷文化积淀的瓷都景德镇,就更应充分利用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传播,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目的。本文试就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中电视媒体的优势、问题及对策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景德镇陶瓷文化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提高景德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就要把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把现代化气息和营造城市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进行陶瓷文化传播。相对于其他媒介,电视媒体是是目前世界上传播范围最广泛、传播效果最理想、社会影响最显著的传播载体,在公众接受交流信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陶瓷文化类节目所落含的丰富的陶瓷信息,深刻反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是世人了解瓷都、认识瓷都的最好的信息窗口,对景德镇对外宜传产生着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电视媒体在陶瓷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畅通电视媒体与陶瓷文化传播连接的各种管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教育和影响公众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一、电视媒体的优势

1.广覆盖、低成本、快捷化。如2004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七集电视专题系列片《景德镇》,对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渊源和辉煌成就进行深人浅出的讲述,还有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式、官窑遗址发掘等央视直播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瓷都,了解了景德镇。这种迅速在大范围内宜传的花费是非常之小,而所产生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是无论任何一种传播载体都无法做到的。

2、现场感、亲和力、直观化。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形象、鲜活、直观,观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如景德镇电视台深受群众喜爱的栏目《边走边看》,该栏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现身说法”,谈古论今。通过栏目主持人边走边看边说这一动态性口播形式,辅以一些通俗易位、具体形象逼真的制瓷工艺操作,讲解古今陶瓷文化知识,形式可谓别具一格,画面丰富活泼,在群众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3.多媒体、交互式、人性化。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使电视传播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赋予了新的概念。我们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时代,电视传播趋向多媒体、交互式,特别是各种资讯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使人们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局限,有选择地收看陶瓷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可以参与到其中。

总之,电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的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形有情.以生动逼真的直观形象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艺术道理通俗化,把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从而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说服公众。不论文化程度,不论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中接受信息,而且可以重复声像,使其多次出现,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观,加深公众的理解,这对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示和陶瓷文化知识的普及尤为重要。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视已经进人了千家万户,作为普及率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理应成为陶瓷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就目前而言,景德镇本土电视传媒的功能主要在新闻传播和娱乐资讯方面,在陶瓷文化传播方面有部分零碎的内容,但在整体上缺少份额,频度和强度也不尽人意,这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工作方面的偏差。主要是:

1,媒体资源上的不到位。电视媒体中文化传播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和资金。陶瓷文化节目创作是一门学问,陶瓷文化事业的繁荣首先需要一大批既熟悉陶瓷文化又懂传播知识的专业创作人才的付出。事实上,现在从事陶瓷文化节目创作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且电视媒体迫于市场化运营的经费压力,投人文化类节目制作的费用较低。土壤不肥,就无法出得了优质的陶瓷文化电视产品。

2、节目制作上的不到位。目前我们在电视中所能见到的陶瓷文化栏目和专题节目为数不多,精品甚少。诚然,电视媒体部门需要收支平衡,开发生活娱乐型节目和广告节目可以图利,相比较,开设文化节目属公益性项目,收益微乎其微,甚至要贴本,所以开发陶瓷文化栏目和制作陶瓷文化节目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三、创新理念和方法

1、掌握公众需求,发挥自身特色。电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这就决定了电视节目要面向大众而展开。从这一角度讲,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就不能是艰涩的、深奥的,而应该是通俗的、大众的。受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愉悦身心,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到沉甸甸的内容,冷冰冰的说教,人们更愿意从电视上看到轻松愉快的内容。电视这一娱乐大众的本质是电视与生俱来的功能和作用,因而它也渗透到了电视的各个节目之中,包括文化类节目,也要以更轻松的姿态出现才能吸引受众,达到传播的目的。如陶瓷电视专栏节目《话说陶瓷》,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它找到了最适合电视媒介的播出方式。首先,它请到的嘉宾都是学识渊博、善于表达的陶瓷名家大师,他们的身份地位提高了信源可信度,他们的精彩讲述确保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其次,节目设置都是采取系列板块的形式,每集一个话题,多板块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环环相扣,受众在观看时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最后,《话说陶瓷》的播出内容是它最吸引人的东西,它以景德镇为主背景,忠实而典型地以视觉形象和艺术语言去游历“瓷路”风景,点评“瓷韵”英华,笑谈“瓷趣”百事,畅叙“瓷缘”真情,没有把传授知识当作简单的授课或是普通的讲述来处理,而是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特点,以陶瓷为审美主体,配以图片、资料和话外音,有张有弛,轻松而严谨。这样一来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受众接受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这就确保了节目是面向大众,而不是部分精英阶层的“小众”,最大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收看。由此看来,《话说陶瓷》正是依靠通俗化、娱乐化、贴近受众的特点成为家喻户晓的节目。

2、加强人才培养,激励节目创新。要采取措施,积极扶持陶瓷文化节目创作队伍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陶瓷文化、精通节目制作、能够敏锐洞察陶瓷市场走向的高素质陶瓷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由于陶瓷业是一个知识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领域,如果主创人员是一个对陶瓷历史知识一窍不通,对现代陶瓷发展历程毫不知晓的人,如何能够既让外行观众喜闻乐见,又使内行观众心悦诚服。所以说,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传播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也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才能以更新的思维方式,更新的创作形式,在众多纷繁复杂的陶瓷文化中发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并通过有效的视觉图像方式进行表达,进而达以节目创新来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的目的。

3、灵活多样宣传,引领公众升华。电视媒体除了新闻播报、开设陶瓷文化类专栏节目等形式外,还可将影视剧的形式与陶瓷文化相结合。比如陶瓷可以作为影视剧中的一个信物而存在,也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背景或是线索而存在,甚至可以成为故事情节的主体。如电视连续剧《祭红》、《唐英》《青花》《大瓷商》等,这些以陶瓷为载体、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或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或以独特的风土人情,或以博大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景德镇陶瓷独有的魅力,使得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得以在全国各地更为广泛地传播。另外,在当代陶瓷技术和艺术大发展的背景下,知识的丰富广博以及专业化、艺术化,需要公众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陶瓷文化传播关键要帮助公众从认识陶瓷到欣赏陶瓷,带动思想意识的提升,使公众从了解陶瓷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信息,拥有一定的陶瓷艺术欣赏能力,直至能够在陶瓷文化发展与应用中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者和体现者。

陶文化论文第8篇

文化与生活陶艺的内在联系

对文化的解释,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笔者从中提取与生活陶艺相关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生活陶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1)文化既包括精神性的东西,也包括物质形态的东西,如人类所创造的非自然形态的所有产品。而生活陶艺属于人类所创造的非自然形态的产品;(2)文化是一种生产性的人类活动,生活陶艺创作作为一种生产性的人类活动,自然具有文化的特征;(3)文化作为动词意旨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界和物质材料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并通过这种改变美化和提升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生活陶艺在其情感因素方面,确实塑造并提升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境界;(4)无论是观念形态的文化还是物质形态的文化,都具有社会历史特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而生活陶艺的发展历史正切实地反映着这一特点。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陶艺的研究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生活陶艺的影响

生活陶艺的制作是一种艺术化的物质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创造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陶艺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们回顾历史,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体现在陶瓷上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简约质朴、豪放不羁的雄强风韵是坚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意向原则的结果。如图1,此罐充满横向张力,大有威武霸悍,不可一世之感。使得汉代尚武扩张的精神得到有力的反映,带有明显的“道器并重”的汉文化色彩。到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兴起,倡导“贵无”,将“无”抬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在陶瓷上崇尚自然,清淡放达,出现了醉心冷静、幽玄的青釉瓷。青色类玉、以玉比德,一方面符合中国传统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另一方面,玉色内蕴也非常符合中国人十分内向的民族心理特征。如图2,不强调精雕细刻,而推崇自然率意,体现了晋人“无所为而无为”的创作心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思想上受制于儒、佛、道三教。在陶瓷上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天、地、人合一”,这一时期的生活陶瓷浑厚、丰满、凝重典雅。如图3的三彩瓶,造型胸腹扩张,颈足收缩,丰满极致、富丽堂皇,尤显大唐帝国繁荣昌盛的时代风韵。

“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中国传统陶瓷以追求自然风韵为本,反对一切多余的人为调饰。要求器物不仅仅停留在炫耀工艺技巧的阶段,而且要上升至表现思想的境地,追求清静幽雅的格调。这一切在宋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图4的青瓷无论从质还是色,都呈现出玉的光彩。这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以德比玉”思想,又反映了玄学所宏扬的“清淡高逸”的审美风尚。

“宋人尚性,元人尚意”。青花的使用使得元代的生活陶瓷瓷绘风格形成,这源于蒙古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方式以及融合了中原汉民族柔美内秀的性格特征,如图5表现了元代“壮而不粗”、“满而不塞”的审美文化特征。明代的建立使儒家思想重新统一天下,导致儒文化的发展和孔子强调的“尽善尽美”明显贯穿“礼乐”肯定艺术的思想。因此,尤其重视人为的装饰和形式美的追求,与宋瓷在道教“无为”思想左右下追求内省的自然品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在生活用瓷上以彩绘装饰为主,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如图6以红绿彩为装饰手法,更切合当时生活时尚和审美情趣。发展到清代,繁缛富丽、浓丽艳俗、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充斥着整个陶瓷行业。如图7富丽堂皇的描金,其工艺水平之高确属罕见。但与中国古代“以德感人,而非以力服人”的表现宗旨大相径庭,这无不与清政府的奢侈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发展,生活陶瓷在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占据着什么位置呢?

新文化转向与当代生活陶艺的缘起

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摧毁了古老的农业社会,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工业文明。以往那种具有独创性品格和表征着精神纬度的文化艺术产品,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成为了可以被无限复制的产品。一直被人们在工艺制品中用来表达自己朴实情感和理想的艺术,在工业设计和生产中却遭到了放逐,使日常生活用品除了方便的功能和简洁的形式外,缺少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缺少了能唤起人内心激动和美好向往的艺术语言。

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进步和后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又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对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向,我们姑且把这次转向称为新的文化转向。不言而喻,在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好也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生活陶艺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空间。

手工制作作为历史形态的生产方式已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在向现代工业发展转换的过程中,它那缓慢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合快速度、高效率的工业化的物质生产,并渐渐退居非主流的地位。我们知道在物质不富裕的生活情况中,人们所需要的不是高品位的手工艺品。但随着物质主义尽头的出现,人们开始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失去了人性的创意与喜悦。以至于出现了工业社会以后不断兴起的回归手工艺运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世纪后半叶普金・罗斯金和莫里斯等人倡导的手工艺运动,以及20世纪初包豪斯的格罗彼乌斯所主张的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在进入了信息社会的今天,手工生产已不再等同于落后。人们对手工业的认识以及对手工业复兴的呼声,并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用以往落后的方式来代替现在的生产方式。而是在艺术与技术结合,以及重视手工艺制作中所体现的人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和人们的各种需求,从传统手工艺文化中提取合理的基因,融入当代生活的肌体中,使之获得新的面貌和形态。当代的生活陶艺正是基于这样的土壤蓬勃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以手工制作为主,但并不排斥运用相应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它特有的形式多样化,符合大众需求个性化原则,满足了各种层次的精神需要。

在农耕时代,大自然和人类有着直接的联系。自然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现代社会的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状况,主观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在客观上却不能改变人与自然接触日渐减少的事实。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环境在机械文明下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大多数工业产品为适应大生产条件需要,都强调功能设计为主,而且产品的批量化、标准化、统一化,造成人们生活用品的千遍一律,也导致了人们对手工业用品的追求与向往。人们从内心渴望拥有简朴、随意、而又接近自然的使用品。而传统陶瓷日用品固定的程式化审美模式,已不再贴近人们不断更新求变的需求。当代生活陶艺以其自由大方、浓厚手工味、质朴的情趣勾起了都市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留恋和回归感,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时代。

在工业化时代,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人的单维性。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只能机械地按操作规程、标准制作,从而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自我表现的可能性。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产品的制作过程被分解成许多单个工序,由许多不同的人来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这种统一规格的要求“量化”的生产,使产品丧失了个性和审美的吸引力。在劳动的过程中,也就必然丧失了自我表现和制作的乐趣,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实现,也不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和个性。而当代生活陶艺制作是集多种技能于陶艺家一身,在创作过程中以陶艺家为主,用手来制作,使材料本身的语言显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手工的痕迹不但不会感觉是工艺的粗糙,反而更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传统上,衡量陶瓷经常是以严格的工艺要求来制约它的器型,一切归于规整化,而当代扭曲的杯子、口沿有意缺损的碗、表面留有肌理不光滑的器壁都广泛的被人所接受和喜爱。如图8,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口束缚,代以双层的口沿,有意扭曲的流线型与挺拔的器身,曲直对比,犹如盛开的鲜花,给人视觉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存在,享受创作的自主性,并能透过作品表现自己的个性。生活陶瓷艺术自诞生起,就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走过了一条由陶至瓷,极其漫长而又光辉灿烂的道路。正由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历代所创造的生活陶瓷在艺术上很自然地打上了象征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烙印。社会文化的变革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和人们的物质生活上,而且还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念,制约着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生活陶艺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面貌,显示着当代社会文化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2] 吕金泉:《生活陶艺的文化变迁》,《装饰》,2004

[3] 陈松贤:《中国传统陶瓷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4] 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 方李莉:《新工艺文化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徐建融:《美术人类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7] 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陶文化论文第9篇

Abstract:China's jad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s and later far-reaching influence. Jade uniqu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fty spirit has been favored, in people's hearts with strong jade complex. Cultural influence on life in often reflects the obvious artifacts, jade culture influence of ceramic culture of the finest in the sam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jade culture and ceram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some understanding of shallow slightly research jade culture in the adornment style and ceramics.

关键词:玉情结 釉色美 装饰 造型

Keywords: jade complex U.S. glaze decoration modeling

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观念和习俗。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玉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较早出现的玉文化对陶瓷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很大一部分就归结于中国人独特的玉情结。

一、中国人的玉情结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由于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地关系,玉器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正如《遵生八笺》所说:“上古用玉,珍重似不敢亵。”玉器上自君王下至庶民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殊荣,进而攀升到神秘的尊崇,并被赋予人格化的理念,披上了浓厚的神秘的政治色彩。后来,玉又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被赋予了更加博大的文化的内涵。

德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以玉比喻君子之美德;孔子也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经以玉来比照自己的德行,孔子以儒家学说解释玉有“十一德”即 “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东汉许慎最后规范的“五德说”。

圣人论玉道出了玉具有润泽无瑕的大家风范,也就不难理解讲到气质为什么要用“冰清玉洁”去形容,说到礼节总离不了“宁为玉碎”的英雄胆色,更遑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神仙境界”,“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的舞榭歌台,以及“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浪漫情怀。

玉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因而“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久而久之,玉也就成了君子的象征,这也是对玉的最高尚的解释。同样,在现代社会我们随处可见佩带玉饰的爱玉之人,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不变的玉情结。

二、玉文化对陶瓷发展的影响

对于玉器我们知道:玉质温润,如人之仁;表里如一,如人之义;声音舒扬,如人之智;宁折不挠,如人之勇;光锐而不刺人,如人自洁。对于陶瓷大家都熟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类玉类冰”、“类银类雪”这样的评价,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看出瓷与玉的相似之处,可见较早出现的玉文化对陶瓷文化的发展影响。

(一)陶瓷装饰玉石美的追求

玉文化对陶瓷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是在瓷器装饰的釉色,自古以来,人们对瓷器釉色玉质感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玉的品质――冰肌玉骨,是单色釉瓷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人们的理想标准。实际上,由于工艺的原因,在晚唐、五代和宋代,青瓷的釉质才放射出其最可人之处――温润的玉质感。

中国瓷器在青花、彩瓷出现之前,是单色釉瓷为主流的时期,单色釉瓷的发展历史很长,与中国的玉文化进程紧密相连。对于青、白瓷的两个系统,后人的著录中,更多地或推崇的是青瓷,《古窑器考》直言不讳地认为“陶器青为贵,五彩次之。夫瓷器之青花、霁青、大釉,悉藉青料,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

在诸多青瓷窑器中,对柴窑的评价最高,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四如”可以看做是一种质量标准,更体现了一种美学境界,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追求一种玉器的质感。

可以说,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玉器是一种至高的物质境界。把陶瓷烧制成玉器是一种努力企求达到的幻想,而釉水厚重的青色瓷器“如玉如冰”的色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相关玄想。顾况诗说:“越泥如玉之瓯”。陆羽对越窑青瓷器的赞美,则干脆用了“越瓷类玉”的形容。所有这些都说明,玉器的质感影响着人们对瓷器的审美追求。

更甚者唐代景德镇的陶窑、霍窑所生产出的质量精美的素色青瓷“土腻质薄” 、“莹缜如玉”,有“假玉器”之称。由此可见,玉的品质对陶瓷釉色的影响可见一般。

此外,在装饰上除了陶瓷釉色上直观追求的玉质感外,在装饰手段上同样受到玉文化的影响。刻划花装饰基于我国自古以玉为贵,“温其如玉”,以玉比德等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刻划花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之一,在陶瓷创作中极力追求玉石之美。尤其是宋代,刻划花以简单、灵活、淡雅的特点成为宋代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以符号性语言代表了对玉石品德的追求。

总之,在物质形式上的模仿、借鉴与继承恰恰反映了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刻划花本身就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即对玉石之美的追求,体现了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陶瓷造型对玉器造型的继承与发展

玉文化对陶瓷造型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唐代以前的青瓷在造型上,就有向玉器靠拢的倾向。中国古代玉器以“以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琥、璋、璜“六器”最具代表性。这些玉器的造型对后来陶瓷造型有很大的影响,尤以玉琮最具有代表性。

正是对古代礼器的崇拜和中国人的玉情结,在历代许多窑口都有琮式瓶的烧造,例如,宋龙泉青釉琮式瓶是古玉琮文化艺术的衍生。瓶高26.8厘米,满施青釉,蕴含着古玉的灵气,正是青釉之洁莹致缜,古玉般的静穆恬雅,体现了中华民族玉文化传承。

其次,玉璧的造型在陶瓷上也有应用,最典型的就是邢窑产品的玉璧底。邢窑碗的造型特征是唇口、斜壁、玉璧形圈足。玉璧底 ,即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制品上均有所见,这也是古玉造型在陶瓷造型中得到运用的典型。

实际上,还有一些玉器造型在陶瓷上有所借鉴和发展,在陶瓷产品中也有大量借鉴。例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西晋青釉神兽尊,1973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周墓墩出土,国宝级文物。神兽口衔珠,四掌相撑;两侧各有3条横系,罐的背面有5条横置的鳍,器物周身刻着整齐的篦划纹,两侧有戳印纹,象征性地表现皮毛和飞翼。神兽尊这种奇特的造型灵感就来自于东汉的玉器。

三、现代陶瓷作品中玉文化的延伸

在现代的陶瓷作品创作中,也不乏受玉文化影响的作品,艺术家在作品中追求玉石之美,在景德镇有大批的陶瓷创作者创作出来大量精美的具有玉石之美的作品。如刘颖睿的作品中,有一系列以影青釉为主的作品,青翠欲滴,釉质温润,就充分景德镇独特影青釉的玉质感,在现代表现形式的追求中展现了传统的釉色美即玉质感。

再者,近几年景德镇兴起的陶瓷饰品中,很多都在追求玉的效果,有的甚至直接采用古玉装饰品造型纹样,后施以影青釉,烧制出类玉的质感美感。

在景德镇,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的陶瓷作坊、工作室的名字都与玉有联系,以体现产品的质量之高或者作品的风格,例如白玉斋、白玉轩、造玉坊、青凝斋等等,这都是受玉文化的影响,与中国人心中的玉情结分不开。

四、结束语

宗白华在《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西方人称我们是瓷国)。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从宗白华老先生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玉文化对陶瓷的影响,可以说玉石之美在陶瓷中得到了显现、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延续、交融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杨伯达.古玉史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4]古方,李红娟.古玉之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5]史树清.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3玉器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