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营企业信息化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9 07:00:55

民营企业信息化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1篇

―山东省青岛市 马洋

Q博士:

鉴于我国信息化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以及结果的控制成为一个问题。如果项目执行过程与结果控制完全取决于项目甲乙方(包括需求企业、实施方、咨询方等),难免会出现控制上的缺口。援引建筑领域经常使用的监理实践,早在2002年12月信息产业部就颁布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规定监理单位在监理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依据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结合监理对象的特点来实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协调,实现监理目标。部分地方政府参照相关规定对本地信息化项目监理也进行了规定。从实际项目执行过程需求及有关规定来看,并不是所有信息化项目都需要请一个项目监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2篇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写作论文。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事变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在:是否能够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适应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应该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信息化的逐步认识,供应商应当在民营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一要为民营企业着想,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简单好用,简化操作。系统简单好用体现在,能一个回车或单击一次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简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询可以借助鼠标就能够完成,就应该脱离键盘;简化操作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在一个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个界面,一个鼠标能够搞定的,哪怕是多一个单击、回车操作都不要。简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员自己实际运行自己的系统,让程序员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操作。同时,力求免培训,做到界面功能明确、在线帮助完整具体、系统应用和配置设计为向导式和傻瓜式,不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甚至不需要培训。二要提高质量,确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系统进行质量测试。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才能在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档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检查。开发成功体现为:系统在民营企业真正运行起来;系统解决了民营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营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效益,物有所值。这就要求系统供应商不但要完成开发、安装、培训任务,更要跟踪使用情况,只有系统用起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对没有用起来的系统、分析用不起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将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服务落实到位。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3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民营企业 信息化建设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民营企业信息化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信息化就是民营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企业信息化可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1.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提高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企业投资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消除管理瓶颈,再造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求,以ERP、MRPn为主要项目,选用SCM、CRM等项目,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作业流的整合,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

2.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提高科学决策速度与水平

民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就必须主动出击,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是以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应用,使企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挑战,为完善决策程序、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企业运营国际化莫定物质基础。

3.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企业的研发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实现研发与生产的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和精益化,成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平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正确理解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关系到组织结构调整、权力再分配、流程再造的变革,企业主要领导人的认识程度和决心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和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现有少数的民营企业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就可以了;有的企业甚至认为能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就实现了信息化。由于种种误解,致使不少企业被拒之于信息化的大门之外。同时,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能完成并使用的。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决策层的坚决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充分支持和积极配合。为此提高全员对信息化内涵的正确理解,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

2.客观分析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初始条件

企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都是呈阶段性的,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缺少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缺乏正确的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企业信息化的初始条件进行客观的分析。通过对自身条件的认识,企业信息需求的分析,为确立合理的信息化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3.科学确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工程,要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一项战略决策,必须由企业最高层进行统一规划,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适用与先进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需要,更要为今后的升级和集成奠定基础,预留接口。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任意发展,从而会产生很多“信息孤岛”,导致进行集成要付出很大代价甚至不可能。具体来说,就是要有科学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帮助企业步入信息化建设正规化道路,提升企业整体协作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4.保障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人、财、物投入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人员、设备、网络化建设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虽然巨大,但实践证明它在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管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企业经营者应合理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金,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的信息化队伍,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管理以及扩展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舍得投资,它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

5.提高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参与程度

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受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组织提供的相关服务解决这一难题。这里的第三方机构、组织可以是专业IT咨询顾问公司、供应商、产品设备提供商,也可以是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部门,都可作为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慎重选择,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充分调动内外两种资源,借人所长,为我所用,以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提高信息化的满意程度。

四、结语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民营企业要遵循企业特点,找到适合的策略方法,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烨周鸿武: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3)

[2]谭明华:论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及其阶段性构建[J].经济纵横,2008,(1)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1999年4月在“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就是指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并重新进行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即建立一套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与适时的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会计电算化”起始于1979年,短短的30多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极大的普及,也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既掌握会计技能又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这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最有利基础。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会计信息化诞生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势头和效果却远不及当年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盛况。以安徽省为例,这几年安徽经济的迅猛增长大部分得益于这些民营企业,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对安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对于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还是处于未能实施或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领导重视不够、成本太高、人才匮乏、市场上会计信息化软件不健全等原因,会计信息化的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推进。笔者通过对多家安徽省民营企业的进行调研并对比后发现:安徽省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也落后于全国各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平均水平。更有小部分民营企业还一直沿用手工账务处理的传统模式或长期徘徊在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并存的状态。

1、安徽省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障碍

1.1家族式企业的困境。目前,安徽省各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家族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从创立初期就隐藏这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严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祸患。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如果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长远来看会计信息化也不能得到健康正常地运转。这类家族式企业过去长会计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基础工作太薄弱,想建立会计信息化也会提高难度并建设初期大大提高会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导致会计信息化工作很难持续下去。

1.2会计信息化认知不清。某些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会计对于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其是根源于对会计信息化认识模糊,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质的区别,只浅显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已经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结果也大致如此,所以没有必要再投入人力和财力去建设会计信息化,甚至有些领导和企业会计员错误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就等同于会计信息化,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缺乏正确的理解会计对于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充分的体会,当然对于企业建立会计信息化工作不可能加以重视。安徽省的中小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了“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做账”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孤岛模式”实质上还是会计人员在孤军作“账”,而会计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部门的业务进行结合,从而突破了传统会计工作的“孤岛”。

1.3会计信息化人才匮乏。民营企业推进开展会计信息化关键要拥有一批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掌握信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人才。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据笔者对安徽省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调研的现实情况却反映出他们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的实事: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自于安徽省各个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他们有些对应用财务软件方法和技巧掌握得很机械和片面,有些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即便有个别兼具会计实务技能和计算机技术人才也只能满足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需求而已,现有的会计人员的能力和层次都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企业开展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障碍。而作为安徽省会计人才培养的各大省内高校来说,笔者充分调研了各大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适应会计信息化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和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

1.4会计信息化软件短缺。当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从会计软件开发的系统功能来看,其设计依然不尽如人意。软件对内存数据的保护和加密设计也不健全,大部分软件在使用中数据完全暴露在所有用户面前,极易被修改删除。小部分软件尚欠缺用户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用户操作时间具体操作内容没有完全的追踪记录,一旦软件或数据出现问题无法追究是谁的责任。还有些不法开发商为了提高销售额,缺乏职业道德,在软件中嵌入了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的功能。上述现象都为我省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再加上软件市场不规范和不公平竞争、价格参差不齐等原因,我省民营企业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这也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硬件。

2、安徽民营企业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开展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化使本来需要好几个部门参与的耗时耗力的经济业务在一台电脑上瞬间完成全部的数据处理工作,过去由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处理的有关业务,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实现会计信息化所要求的企业内部控制,不管是制度的范围和还是控制的程序都比从前手工账务处理或电算化账务处理都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控制制度的核心由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计算机的共同控制。因此,民营企业必须首先研究建全和完善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时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是真实高效的。

2.2提高民营企业负责人的重视。近年来,安徽省内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会计行业协会都在持续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化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关键是对这些民营企业的领导和负责人进行宣讲,要他们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长远利益所带来的好处。同时要提高企业各部门高管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方式推动整个企业的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的提升。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该对本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做到统一领导、分级明确实施重点,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同时民营企业的各级领导应该大胆借鉴外省或本省内部成功企业的经验,前期可模仿并逐步建立起适合与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3加大民营企业会计软件的采购和开发投入。安徽省的民营企业大都是购买金碟、用友等通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但是从成本角度更加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使用简单的单机软件或多用户软件,这种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确实能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但仅是用电脑机械的代替手工账务的简单转换,缺乏会计信息化强调的人工只能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当然,购买或自行开发会计信息化可能会遇到成本太高并且掌握和操作较难等问题,所以本省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在开发通用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时候需要考虑行业细分和规模细分,尤其对于民营企业开发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价廉物美、易学易懂并售后服务便捷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中小企业势必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加大软件的采购或开发的成本投入,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2009(20)

[2]程昔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会计之友,2006(3)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企业文化再造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17-03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最直接地依赖于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或产品竞争力的强弱则依赖于技术的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的高低则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则无非是物化了的企业理念的存在形式。可以说,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总之,理念决定着制度的建立,制度决定着技术的发挥,技术决定着产品的好坏,所以拥有正确的理念,企业才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也就是说,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企业文化体系才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不断变化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实行的个性机制,是以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企业的面貌和风格,而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企业文化再造指的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以系统整合思路为指导,通过对企业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分析,重新组合和设计企业文化流程,以达到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再造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对企业文化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包括分析原有的企业文化运作的过程是否合理,审视企业文化是否以流程作为其运作核心。企业文化再造的目的则在于不仅要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要使企业的绩效有显著的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作为中国新兴的经济力量,不可否认其具有超凡的活力和超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但民营企业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平均2.9年的寿命,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从各个角度来解读和探源。有观点认为,未能有效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创业短路的主要原因;也有认为,企业家的素质和接班人问题才是民营企业宿命之痛的直接原因。有的专家直指大多数民营企业初创成功的偶然性,其核心产品的匮缺是其难以为继的另一主因;也有专家更深入地指出,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些民营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

(一)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展开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由原来的以数量和质量的消费为导向发展到以品牌和文化的消费为导向这一层次。也就是说,消费者已经更加注重商品核心功能以外的富有文化内涵的附加功能。由此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演变成为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例如,海尔集团的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把产品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认为,海尔集团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并且能够长盛不衰,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良好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信得过,而其品牌口号“真诚到永远”更是能引起消费者的认同。这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

(二)从民营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1.家族式企业管理的局限性。中国的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这就从根源上导致其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民营企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处理问题时总是“人治”化成分居多,这种做法可能加大决策失误的风险。家族的血缘关系具有强烈的排外倾向,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吸纳,这大大限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2.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创业早期,为了在市场中求得一席之地,民营企业像游击队,在市场上捕捉任何可能的一个市场机会,迅速获利后就转移目标。即使到了企业发展的成熟期,也不免在对各种行业的涉入上仍然维持这种心态。

3.企业家和员工素质制约。企业家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但民营企业大多从简单的作坊式经营起步,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都亟待提高。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创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但民企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更缺乏对其职业生涯的规划,致使员工的文化素质、业务能力难以提高,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可以看出,在信息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从根源到表面,从意识到行为等各方面都暴露出其不适应性,而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再造。

二、信息化条件下民营企业文化发展新趋向

民营企业发展在面临外部环境压力的同时又积极适应内部条件的转变,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文化再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能够适应信息化市场竞争环境的民营企业新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以科技为本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和谐文化

企业经营者包括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对于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都认识到是否发挥人才的作用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因此,民营企业要真正得到发展,在重视科技的同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理念。

(二)不断进取的学习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和产品一样都在频繁更新换代,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并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不断开拓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把创新变成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意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不断创新,这才是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四)不断完善的融合文化

信息时代还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就是融合体。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相辅相成,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体。企业文化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就“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

三、再造策略——在流程再造中催生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

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用户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改进企业流程的一种企业哲学,包括了技术再造、组织结构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和人的再造。这其中文化再造应该成为其他流程再造的精神支撑,而企业整体的业务流程再造可以催生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分析原有流程,寻找再造切入点

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是将其原有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转化为过程型的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流程效率。因此,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要对原有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都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形象层面上的文化,找出原有企业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流程再造的切入点。

从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精神文化方面,经常倾向于本位意识,向员工灌输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却忽视了企业服务社会、员工服务集体这种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所能形成的巨大推动力;制度文化方面,我们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就是制度的阶层区别比较明显,即很多民营企业都拥有分别针对普通员工、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员所不同的制度规范,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整体凝聚力的形成;形象文化方面,民营企业在进行市场宣传时,经常潜意识地突出经营者个人或家族的形象,没有完全有效地对产品及企业文化进行广泛的推广,这与信息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消费意识是不相适应的。

当然,民营企业在进行原有流程分析时,应在细化了的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每个环节及其构成要素的功能和利弊进行分析,还要对持续时间、相互关系、责任感、问题区域、绩效考核等因素进行重点把握。

(二)系统地改造或重新设计流程

在对原有的流程及其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后,企业文化再造便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重新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再造的方式。企业文化再造最为普遍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改良型的改造,即系统文化改造法,就是对原有的流程进行辨析分解,系统地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优点在于能短时间内提高绩效且风险较小,但创新程度较低;另一种是革命性的再造,即全新设计法,就是将原有的流程抛弃,重新设计全新的流程。虽然存在一些固有的风险,但所设计出来的全新流程所具有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而且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未来的强劲核心的竞争力。中国的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再造的方式,一方面应该考虑原有流程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再造的要求与风险。

用系统化的改造法改进原有的流程,科学的方法应该参照刘光明的《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一书中提到的ESIA程序:Eliminate(清除),对原有流程及构成要素的非价值增加部分予以清除;Simplify(简化),将原有流程的部分环节及要素根据现有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适当简化;Integrate(整合),对某些分解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整合,使流程整体性、连贯性更强;Automate(自动化),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提高流程运作的效率。按照以上的四个步骤坚决执行,才能根本上改变原先流程中的不合理环节,使系统化的改造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对新流程的具体实施与管理

完成新流程的设计滞后,企业要为之创造付诸实施的条件,即在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员工行为中全面系统体现企业文化再造所确定新体系,并将这一新理念,新流程不断强化,让员工在实践中进一步地认同和融合、使新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完善。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体上,从高层到基层都应具有创新和实践的精神,从而拥有人力资源和组织上的强大保证;还必须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文化的成功再造提供技术保证。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具体实施和管理中应注意几个环节的把握:一是要成立优秀的领导团队,打破以往完全的家族式管理人员组成的情况,适当引入基层员工,来共同制定企业文化再造的目标和内容,并指导再造的具体实施;二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企业高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沟通,使企业新的愿景规划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使再造的新企业文化深植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不断根深蒂固;三是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勇于尝试新流程,发展新理念,主动寻找方法去完成再造规划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提高绩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使实践工作持续进行。

(四)在实践中评估与调整

对企业文化再造的评估和调整,是根据文化的特点、总体规划要求及客观执行情况,对新流程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衡量、检查和评估,进而调整偏差、降低负效应,使企业文化再造向健康、稳定、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成分相对复杂、在再造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较多的实际情况来讲,客观地评估和及时的调整对于文化再造尤为重要。

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评估,首先,应该设立评估目标,建立理想化的参照体系;其次,要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三,要通过沟通协商,达成评估共识;最后还应该正确使用评估结果,使之对再造后的企业文化的分析更加精确。

对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调整,应该把现实和规划相比较,查找差异,确定调查对象,并明确调整的指导者,并建立激励来保证实现。这其中应该充分发挥民主与集中的辨证作用,才能通过调查使文化现实向文化期望靠拢,是全体员工在文化意识与文化行为上向文化期望的方向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营企业应尽快变革家族血缘文化,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由家族治理走向专业化管理,建设以人为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速度文化、创新文化、学习文化和融合文化,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创新,从不断学习中壮大发展,并适应当今多元化的合作与竞争,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学林.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文化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2] 孙孝科.信息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4,(6):1.

[3] 叶守礼.企业管理(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3-105.

[4] 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杨长虹,张亚明.企业流程再造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16-17.

[6] 张耀辉.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J].新经济周刊,2006,(4):38-40.

[7] 陈丽君,孟雪梅.基于企业战略的业务流程重组[J].现代情报,2006,(7):170-172.

[8] 丁华伟.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6,(8):143-144.

[9] 保罗·F·利维.哈佛商业评论——文化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 林国建.21世纪企业文化再造新论[M].上海:上海前沿文化出版社,2004:100-120.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6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资金;人才;外部环境

对于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宏观方面说,信息化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说,民营企业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有利于节约生产材料,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利用;有利于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共享和利用[1]。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企业已经超过30%,但局域网的应用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信息,而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资料表明,目前真正实现信息化较高级应用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5%。也就是说,国内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5%左右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表现在:

1.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观念误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以订单(销售)为生存基础的,有单子才能活命,没单子就倒闭,平均寿命也就三至五年。在生产规模未达到一定层次基础上,信息化手段往往无法显示出其在大量烦琐的生产过程中准确高效的优势。企业的拥有者、管理者认为客户、渠道才是企业生存的源泉,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方面仍然比较狭窄,认为信息化就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用电脑打字、玩游戏、聊天、看新闻;认为网络联通后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

2.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收款难,资金拖欠问题严重,自有资金周转较慢,有限的资金大多用在扩大生产、建设中。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短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金钱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企业融资困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高。银行内部缺少向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提供贷款方面缺少积极性。而企业外部也缺乏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筹集资金的渠道。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大多将信息化放在第二步考虑。

3.民营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常常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人才,企业也常常面临人才外流问题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高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持机制。民营企业很难找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职的IT人员薪水又较高,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应用,而民营企业由于对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绩效评估不合理,因此本身提供的环境往往留不住这些人才。据统计,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信息化素质较国有企业、外企低。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每百名员工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一人。

4.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方面存在问题。民营中小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其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但目前国内的一些IT方案提供商只是把自己的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产品卖出为目的,他们看重的只是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真正帮助企业改进生产管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产品能与企业的生产特点相符合,

[1] [2] [3] 

起到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企业信息化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民营企业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与规范;缺乏鼓励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另一方面,整个针对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支付手段和配送体系滞后;缺乏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中介结构和高质量的咨询机构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使民营企业认为现在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限制了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解决民营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相关对策

.做好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体规划。民营企业在规划信息系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用,避免追求华而不实。二是要可靠,一旦实现了信息化,那么企业的生产、管理都不可能再倒退到原有的模式上去。如果信息化系统不可靠,时不时的老出问题,那么对企业来说,将是无法承受的。三是易升级扩展,企业要发展,技术也在更新,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是在变化的,因此在规划时,一定要做到既满足眼前的需要,又能兼顾将来的升级发展。最好是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各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发挥一定的效益,又可以相互搭接,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四是要安全,必须确保信息的安全。信息安全是指在信息的生产、传输、处理、存储过程中,不被丢失、破坏、盗用和非法修改等。

.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企业流程进行调整与重组。民营企业的业务流程隐蔽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企业自身难以了解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模型来分析和重组企业业务流程,从而发现流程中的瓶颈,进而优化之。对于由于流程引起的权利再分配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妥善解决。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动态变化,系统设计时应尽量考虑采用模式与软件系统相分离的方式来实现。IT厂商能够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开发出量体裁衣的内部企业应用软件,让企业决策者能够真正了解到信息化的作用,要拿出货真价实的解决方案让民营企业决策者们看到实际效果,才会引起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

.民营企业信息化要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民营企业由于在人才、资金、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在规划确定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如果条件具备的企业,当然可以一次到位,但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阶段、一步步地落实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先选择一些占用资金少、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的模块实施。比如,可以先实现互联网的接入,在互联网上本企业的主页,宣传企业的形象,介绍自己的产品,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可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这对民营企业是很重要的。这在目前来说,都花费不了多少资金,技术上也不复杂,如果自己没有主页的制作和维护人才,也可以暂时委托别人来完成。采用成熟一个条件,就落实一步的方法,不断地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规划确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加强民营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对民营企业而言,吸引人才、稳定人才,防止和抵御人才流失越来越成为企业信息化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企业应广开门路,招贤纳士。如加强与高校结盟,为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人才。其次,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对有特殊贡献的关键人才,采用智力入股或技术入股以增强持股的技术人才对企业的凝聚力,稳定人才。还要逐步在职工技术晋级、干部考核时将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技能放到考评内容中去。再次,加强对广大员工的IT技能培训。提倡个人自学为主,同时企业内部也进行一些简单实用、面向广大工人的计算机与网络培训,将广大员工的IT技能培训当做重要项目来建设。最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学习型组织,激发起群众性的学习热情,大大刺激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梯队。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资金;人才;外部环境

对于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宏观方面说,信息化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说,民营企业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效有序的管理;有利于节约生产材料,降低库存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有利于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利用;有利于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共享和利用[1]。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许多民营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有些行业应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企业已经超过30%,但局域网的应用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电子商务的应用也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信息,而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资料表明,目前真正实现信息化较高级应用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5%。也就是说,国内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5%左右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表现在:

1.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存在观念误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以订单(销售)为生存基础的,有单子才能活命,没单子就倒闭,平均寿命也就三至五年。在生产规模未达到一定层次基础上,信息化手段往往无法显示出其在大量烦琐的生产过程中准确高效的优势。企业的拥有者、管理者认为客户、渠道才是企业生存的源泉,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他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方面仍然比较狭窄,认为信息化就是购置几台计算机硬件,运用一些基本的应用软件,用电脑打字、玩游戏、聊天、看新闻;认为网络联通后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把信息化简单理解为“上网”,或者偶尔浏览一下网页也就完成了信息化的进程。

2.民营企业信息化存在资金短缺问题。首先,民营企业收款难,资金拖欠问题严重,自有资金周转较慢,有限的资金大多用在扩大生产、建设中。面对生存的压力、资金的短缺,让他们拿出精力和金钱来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企业融资困难,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高。银行内部缺少向民营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提供贷款方面缺少积极性。而企业外部也缺乏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筹集资金的渠道。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大多将信息化放在第二步考虑。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8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呈现出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外向度越来越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态势。以连续8年进入浙江省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 “十强”的嘉兴平湖市为例,作为一个县级市,2006年平湖民营企业有从业人员31万人,创造增加值占全市的55%,上交税收占全市的65%。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其中与外商合资合作的201家,自营出口企业226家,自营出口企业出口创汇额5.1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8.7%,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盟、美国等地。目前,平湖市民营企业境外设立企业(机构)32家。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是喜人的,但各种信息较多地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信息社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如今的信息社会,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一场信息的竞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对一般的经营风险和国际市场陷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信息,并可以有效地化解和规避。但对民营企业而言,对信息的渴求十分迫切,但由于其实力有限,出于资金的考虑,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还非常薄弱,他们获取信息方法落后,信息闭塞。导致企业拥有的信息很不充分、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而且,在境外拓展的民营企业规避风险手段少,抗风险能力弱,往往成为国际市场交易的受害者。因此,民营企业国际化中尤其需要政府信息方面的扶持与帮助。政府部门是企业信息的最大来源,这不仅因为它在搜集信息时具有国家强制力,更因为政府部门具有最为庞大严密的信息采集网络。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社会中的必然选择。但从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对政府的信息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应该公开的信息未能公开,大部分信息没有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使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服务,以致使信息资源大量浪费,给社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对政府信息服务的需求

笔者选择了浙江省嘉兴平湖市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由于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仍然在依靠原始的方法获取信息。如80%左右的民营企业通过亲朋好友、社交活动、报刊、电视、广播、订货会、展销会等获取信息;50%左右的民营企业每年会派人出国考察,在参观考察中发现市场、捕捉商机;也有40%左右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但60%的企业对国外企业信息网络不了解。由此看来,民营企业市场接触有限,难以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得到国际经营所需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从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信息的需求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将其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宏观信息、国际市场销售和预测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企业表现信息、金融和财务信息等。(如图1)

图1民营企业各类信息的需求比重

1、宏观信息。由于企业创新活动依托于国家的国情国力和国际创新趋势等大环境,因此宏观信息对于指导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90%的企业需要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国际惯例与国家(东道国)的法律、法规信息和政策走向、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信息。这对于把握企业所处的市场大环境和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国际市场销售和预测信息。国际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也多种多样,95%的企业急需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销售信息,91%的企业需要国外同类产品的预测信息。说明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风险自担的谨慎心理,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并为产品生产、推销作决策参考。

3、竞争对手信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于竞争,目前每个企业都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数量、地域分布、生产规模与能力、资金情况、技术水平与装备、产品性能与价格、市场占有、经营策略与手段、服务情况等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信息。89%的企业都说非常需要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信息,说明许多民营企业都在为规避竞争风险、以便扬长避短而努力。

4、技术信息。60%的企业需要同类产品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与本企业生产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等信息,还包括引进技术的熟练程度、配套能力、预期效益以及开发更新所依赖的技术标准、要求、决窍、设备、人员、成本等方面的信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这更扩大了企业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在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以及如何在行业中领先提供充分的指导作用。

5、人才信息。75%的企业急需有国际贸易经验、懂国际市场营销、懂外语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才。经济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创新人才,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世界技术的领先地位,是因为它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

6、企业表现信息。65%的企业需要这方面信息。企业做得好不好,企业的客户满意度、竞争力表现、品牌表现等都是重要的测量角度,而这些信息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经营层面的各种问题,有效检验企业产品对市场的适应程度,从而更好的维持企业健康的发展。

7、金融和财务信息。80%的企业需要利率、通胀率、外汇汇率变化及货币兑换比率信息,以便捕捉最佳的产销时机。66%的企业需要本行业的资本需求与投入状况、产品销售数量、销售成本、价格信息,以及本行业的投资收益水平,以便企业正确决策、经营和管理。

三、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与创新

1、更新政府服务观念,充分公开政府信息

首先要更新政府的观念与意识,正确全面的定位政府信息服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服务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把信息服务作为政府行政的常规内容,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的工作。其次政府掌握的信息,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都应无条件公开,降低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政策、法律制度,整治和处罚那些截留或分割政策信息的不良行为。第三,拓展信息服务内容,强化信息分析、预测功能,增强信息服务的能动性,加快信息向社会和企业服务的转化。

2、加强信息服务时效性,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要加强政府信息服务时效性,要建立全天候的信息通道和信息窗口,使民营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能迅速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要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由于在上网人口中经常浏览政府网站的人数比例还不够高,因此,除政府网站之外,可通过在非政府网站如新浪、雅虎进行信息公开服务。还有,也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加强其它形式的信息公开服务,如手机短信、电子屏幕、街头触摸屏、专栏性电视节目等,形式立体化信息公开模式。另外,可利用我国的外交资源建立权威信息咨询机构,成立海外市场服务中心,加强外交部门与民营企业的交流,以组团考察或举办投资洽谈会等方式为企业寻找投资信息。

3、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方式,建立民营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新增长点

政府信息服务应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竞争提供条件。(1)根据民营企业的外向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建立一些数据库,如民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民营企业商情数据库,并向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2)为民营企业建立信息专供、信息查询和信息调研等服务体系。政府信息服务的对象也要从大规模无差异的信息公开向个性化针对转变,一对一的信息交流取代传统普及型信息传播,建立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支持系统。(3)开展在线信息服务,可在因特网上检索、收集各企业的经营信息、产品样本信息、市场行情信息、产品政策信息;可根据因特网上设置的虚拟展台、电子商店等进行市场调查,跟踪企业发展动向;也可在因特网上设置虚拟空间,技术贸易信息、增加信息交流途径、加强信息服务的互动性。

4、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扶持力度,助推民营企业信息化

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有效风险防范体系与运作系统。针对民营企业实际,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服务指导,提供即时的信息指导,帮助国外受困的企业及时化解经营风险。有关部门要及时境外投资指南,避免民营企业到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克服投资的盲目性。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上网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帮助企业制订和采用通用性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民营企业获得商务信息的能力,助推民营企业信息化。由于民营企业信息系统本身的弱质性,其信息需求的实现,需要政府从资金、人才、技术上给予支持,也需要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并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督和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汪世启.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 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3]郑丝琳.我国信息公开法与美国、加拿大关于信息公开条款的比较[J].湖北档案,2007(7).

民营企业信息化第9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化 思考

在我国,“大力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型民营企业正面临如何建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以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瓶颈问题,这就是本文拟探讨的重点。

一、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先引入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概念。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具体五要素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

(一)信息化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信息化首先影响到企业的治理结构,要求企业将明晰的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体现,管理层能及时全面了解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对企业进行更好的长期规划与战略发展。

信息化对企业整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具备甄别信息,把握信息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时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员工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学习各种应用软件作为办公的工具。

(二)信息化对风险控制的影响

虽然信息化降低了在业务过程中由于人员疏忽与舞弊带来的风险,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权限不清,密码或重要资料泄露等系统安全隐患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这方面,企业需要强化IT的治理,进行系统安全评估,减少发生概率与损失。

(三)信息化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控制活动是根据业务流程来设置的,信息化对控制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原来的控制手段和形式都通过计算机系统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实现,因此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往往直接影响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四)信息化对沟通的影响

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的沟通效率将有所提升,但是对信息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将有所减少,容易造成信息过量与信息缺失并存的局面,这要求企业提升整体信息处理能力。

二、民营企业的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现状

(一)对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与库存处理系统运用比较成熟,但是ERP的有效运用还是处于摸索阶段。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向来是薄弱环节,如何将信息化与内部控制进行结合更是一个新课题,很多企业都是在引入ERP等管理软件的时候才开始研究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

民营企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治理结构与决策系统单一,内控体系与管理制度薄弱,这对建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控制度是个很大的挑战。

(二)人力资源的匮乏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是从创业型的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企业的高层基本都是公司的家族成员或者是元老,决策都带有独断性,这对企业抓住机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决策系统的单一,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的低下都让企业处于一个高风险的运作状态。同时民营企业的文化对外来引进人员有无形的排斥性,操作模式与思维定式都处于一种固化状态很难突破。这对高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环境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控制活动的分析缺失

民营企业在引入信息系统的时候,对自身的控制活动,业务流程分析很少。一方面是信息化与内控制度知识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盲目导致。系统往往为上而上,照搬标准化的系统,企图通过信息化来弥补管理内控的不足,实际是舍本逐末。上了系统后又感觉一劳永逸,不随着环境的变化对嵌入信息系统的内控活动进行更新升级,导致漏洞越来越多。

三、民营企业建立信息化环境下内控制度的对策

(一)采用整合模式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

一般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通常有独立模式、整合模式、附加模式等三种模式,独立模式比较适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期,建立独立运行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整合模式是将内部控制完全融入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适合成熟阶段。附加模式在现有管理系统中增加内部控制管理功能,适用于有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

考虑到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提升往往具有同步性,因此采用整合模式较为符合民营企业的需求,在整合时需要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将其嵌入到合适的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的内部控制信息体系。

(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适应信息化的风险评估机制

民营企业的风险控制系统相对薄弱,在基层操作以及高层决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互不相容权限的分离,决策监督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特别是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就应加以考虑。

同时要进行信息系统的内部审计,定期开展内部风险评估,识别新的企业风险,将内部风险评估延生到内部交易处理系统的各个方面,以确保风险防范的全面到位。

参考文献:

[1]张天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