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9 07:11:20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19-0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未来五年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高职连锁经营专业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社会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及专业毕业生调研,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专业发展及变化趋势,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调研报告是在高职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背景下开展的,调研时间为2016年1月至6月,走访和收集相关数据材料,其中走访调研单位对象14个,专业毕业生64人。

一、连锁行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连锁行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末,我国的连锁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行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广区域、多业态也成为我国连锁业发展的一大特点,连锁企业在我国的产业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随着技术的驱动、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连锁企业从大力发展实体业务,转向O2O全渠道经营,并加速布局移动电商和跨境电商。购物中心和便利店具有较强的抵御电商的能力,同时又适应了消费需求的升级和转变,因而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态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15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总规模达2.1万亿元,增长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连锁行业门店总数达到11.1万余家,年增长4.7%。同时,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连锁零售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百强企业网络销售额达到710亿元,比2014年增长85%。此外,连锁企业在门店优化、商品采购、全渠道营销等方面积极探索。其中,特许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4345亿元,尤其是美容健身、生活服务类等连锁企业营业额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连锁规模上,特许百强企业拥有连锁店铺12.8万个,其中加盟店10.6万个,每家企业平均拥有店铺1280个。2015年,特许百强企业加盟店营业额和门店总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4%和11%。

从全国来看,整个连锁零售业的发展出现几大特征:一是连锁业态多元化,连锁行业从零售业逐步向衣食住行民生需求大的各类行业渗透。二是区域分布逐步收缩,集聚化和分散化同时存在。一、二线城市连锁大型超市迅速趋于饱和,网点取消,三、四线城市则逐步发展开拓。三是线上与线下推广同步进行,连锁便利店线下经营和线上经营,同步开展,连锁网点基本上是O2O全渠道经营方式。

(二)广西连锁行业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末,广西注重吸取国际先进流通经验,城乡零售市场零售业态呈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购物中心、百货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业店、连锁店、网购、小商品市场等各种零售业态共同生存,互为补充。而连锁商店和专业(专卖)店销售额快速增长,在零售业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连锁零售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广西法人零售企业达3.6万家(含限额以下),零售业态分布有超市、百货、便利店、专卖店和网络零售等各类连锁行业,全区拥有65家重点大中型百货和超市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5747.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6%,是支撑消费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品牌进驻方面,国内知名的零售、餐饮品牌如沃尔玛、华联、联华、王府井、国美、苏宁、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相继入驻广西,其中部分大型连锁企业开始向钦州、贵港、崇左等中小城市逐步迈进。在行业扩展上,连锁企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拓展到食品、医药、书店、百货、成品油等多个领域,极大方便了居民购物,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的需求。在连锁就业人数上,广西连锁零售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和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 32.6%和9.59%,全国比重分别达到81.7% 和 27.7%。

“十二五”期间,全区连锁商业网点总计超过6000个,批发零售门店数约5000个,鼓励在南宁、桂林等广西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建设高端商品市场、名品折扣店、时尚消费品零售连锁店,进一步促进流通现代化,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这昭示着连锁业在广西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及增长潜力。

(三)南宁市零售业现状。“十二五”时期末,南宁市连锁零售业发展引人瞩目,南宁市现有南宁百货、梦之岛、利客隆、北京华联、南城百货、沃尔玛、人人乐超市、百盛百货、巴黎春天等著名零售企业。其中,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体的连锁企业达31家,连锁店铺达1000多家。

据资料统计显示,2015年,南宁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68亿元,同比增长10.5%,位居广西第一,占全区28.15%;对全区消费品市场增长的贡献率为29.5%,比上年提高2.0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消费品市场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南宁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361.25亿元,增长11.1%,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622.65亿元,增长8.9%;零售业商品销售额1738.51亿元,增长14.7%。

根据《南宁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14-2020)》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优化零售商业资源,大型超市和便利店连锁化率达到80%,连锁门店统一配送率达到75%,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0%;大型批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100%,广泛开展O2O交易模式,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40%;传统业态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升级改造,60%以上的中小批零企业采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

综上所述,全国范围内的连锁经营行业发展趋势良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具备信息技术、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强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如何提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水平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结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制订专业及课程培养计划,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调研对象及数据分析

(一)企业调研情况及分析。本课题组分别到广西南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悦颜千千色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广西和桂集团等10家企业开展调研,共发放50份专业问卷,回收50份问卷。

调查显示:企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反馈,1%显示人才储备充分,不存在紧缺人才;90%缺乏基层操作人员;100%缺乏以店长为代表的基层管理人才;70%缺乏总部中层管理人才;60%缺乏以采购、营销为代表的总部专门人才;20%反馈缺乏总部高层管理人才。企业表示,对于连锁专业人才需求100%的供不应求,缺口较大。管理岗位工作,70%反馈1年内换过1次工作岗位,50%反馈1年内换过2次工作岗位,20%反馈1年内换过3次工作岗位。企业满意度方面,50%以上对工资待遇满意,70%以上对文化和服务满意。对于企业员工来说,90%认为最重要是企业的服务和企业文化,比刚性工资更重要。企业管理模式上,100%反馈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专业能力排序前三位的是连锁门店岗位现场操作能力、连锁终端基层业务管理能力、连锁业务开拓能力;非专业能力排序前三位的是沟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工作能力。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大,在人才结构上更倾向于连锁企业基层及中层管理人才,基层员工需求最多。在工作过程中,企业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都需要融合到岗位上。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员工,连锁企业内部岗位流动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一人多岗制情况增多,而企业的文化、服务、职业发展等更具备团队吸引力。

(二)学院调研情况及分析。本课题组到区内外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学院开展调研,共发放20份专业问卷,回收20份问卷。

调查显示:学校连锁专业学生每届招生在50-80人之间,8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在连锁企业的销售、促销及一线执行岗;学院专业教师在4-7人之间,90%以上专业教学压力大;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上,学院100%采用校企培养模式,60%以上调研老师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有待改善;学生培养的课程满意度,80%以上的课程还有待完善;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均达到90%以上,就业对口率在70-80%。见图1。

图1 4所职业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业率对比图

根据高职学院连锁专业调研结果显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上,学院普遍存在专业师资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等问题,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还需要调整完善,提高专业就业率质量。

(三)毕业生调研情况及分析。课题组在2016届毕业生中开展调研,共发放64份专业问卷,回收59份问卷。

调查显示:83%以上的毕业生从事基层工作,岗位以销售、业务、收银等一线员工居多;7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重要性前五位是连锁店面商品陈列、人力资源管理、采购能力、门店开发与设计及信息化应用能力;78%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课程重要性前五位是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连锁企业品类管理、店长技能综合实训、连锁门店商品陈列与推销、市场营销实务;80%以上毕业生认为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的前三位能力是文案写作、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图2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数据图

表1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所需人才类型情况表

所需连锁人才 基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 其他 合计

人数 28 21 4 6 59

占比 47% 36% 7% 10% 100%

图3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所需人才技能情况数据图

调研反馈显示,毕业生较多希望能通过实训增强一些技能,如商务谈判技能、文案写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平时上课时,应以学生为主角,通过分组学习、案例讨论、增强互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学习及顶岗实习过程中,从工作心态和团队合作要求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未来的连锁业形态多元化和一人多岗制的组织形式,以及未来连锁企业对职场新人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提高课程教学水平,锻炼提高毕业生综合性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连锁业未来大发展的人才。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从连锁行业发展多元化业态趋势来看,并结合连锁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情况来分析,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从专业性技能向综合性技能发展,在专业培养上从单一定位连锁超市店长向连锁企业中基层管理人才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在专业技能上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定位过于模糊会让学生产生误区,培养层次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对资源也造成浪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注重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商品管理,活动策划,外语能力、互联网技术等综合性技能,以此来应对市场多元化和时展的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对企业的调研结果,职业院校课程的培养与连锁企业的具体岗位需要相互对应。课程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培养模式,突出岗位与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原则,一是增加连锁经营管理实训环节的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管理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加网络课程学习、办公技能训练等,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运用,适应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三是理论与实践课程统筹安排,以连锁经营管理的理论为基础科学统筹课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培养,理论适度配合实践操作,合理分配学分比例。整个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课程设置和训练都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这是提高学生职业水平的重要培养方法。

(三)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高职院校承担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线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条件和实训配置是建立有效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在师资条件上,提高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尤其是引用和培养“双师型”人才,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企业专业技术和专业教学技能,达到新时代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条件上,学院要加大投入,增加连锁专业的实训实体店、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等,向学生提供高度仿真资源,提高实践能力;注重企业与职业院校双方的利益,校内校外互相配合,通过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培训系统联合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有利于提高实训效果。学生在学院接受专业师资教育与企业培养,需具备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素质,毕业时除了毕业证外,还需要考取相关资格证,例如注册品类管理师、商品管理师、连锁经营管理师、零售职业经理人(全国职业店长)等资格证,具备多职业、多技能的职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J].商业经济,2011(5)

[2]黄卞悦,周晓茜,沈金玲,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S1)

[3]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

[4]韦林华.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5(16)

[5]杨伟宁.浅议“互联网+”时代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5(26)

[6]魏继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

[7]郝强.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

[8]白晓玉.广西零售业高离职率问题分析[J].对外经贸,2015(3)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出发,探讨了连锁经营管理的能力结构,着重剖析了连锁经营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进而引发了对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题的改革的呼声,在课程改革中加大实践实训的学时,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筹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一、连锁经营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现实偏差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据国际连锁零售店发展的经验,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连锁店即可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已接近小康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22元,比上年增长了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连锁店在我国的发展已具备条件,近几年,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大和部分大城市中。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小城市也将成为连锁企业新的发展空间。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整个“十五”期间,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由此可见以连锁经营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人才培养工作却相对落后。

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更有甚者,按照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已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国际连锁业巨头加快了拓展我国市场的步伐,这些国际连锁业巨头进入我国后一般都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比如沃尔玛每在中国开一家分店,就会给当地带来5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沃尔玛早期都是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高薪聘请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到中国工作,但近年来却开始在中国本土招聘管理人员,这就是他们的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年来外国连锁业巨头用高薪从本土连锁业挖走人才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原本就很紧缺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变得更为炙手可热。

综上所述,从我国连锁经营迅速发展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空间、国外连锁企业人才本土化的实际来看,我国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规模巨大,而我国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却与企业对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我国连锁经营起步较晚,对零售学和连锁经营有研究的教授学者少,双师型人才更少。师资的严重不足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僵化,使得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作为一所以培养国际通用商务人才为办学方向的高校的专业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原有的教学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探讨面向21世纪的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二、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和能力结构

1、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

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一大专业特色是:起点高,科技含量大。为了让学生掌握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就要改革传统教学那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出来后,企业用不上、留不住,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的牺牲品。为此,在连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要发扬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连锁经营管理和贸易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组织从事市场调查研究、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业务、连锁店营销策划与管理、酒店连锁经营管理、连锁店现场管理、连锁店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连锁店物流管理、公关与广告策划等经济管理及连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英语翻译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又形成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另一专业特色:“ 专业+外语+能力"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必须要设置明确的教学模块,按照职业能力结构建立课程体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由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来组成。(如下图所示)

这个教学模块的形成,凝聚了市场流通系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我们抱着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的衔接等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体现抓基础、重实践的特点。所有专业课程都体现着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而开设的理念。为此,我们准备在新生入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各类型的国内、国际连锁企业及日常的门店管理,其中实践教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将争取达到50%以上,形成实践课程突出,与理论教学相铺相成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比如连锁经营的三门主干课程:《连锁经营管理》、《连锁企业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促销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课课时,都是各占一半,使实训环节教学比重达到50%,充分强调和突出了该专业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视培养。

在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时,强调“理论以够用为度”及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原则。我们适当减少了难度大、对操作技能影响小的理论内容教学的学时数,加大实践案例教学和直接进店的实习学时,保证每学期有实习,每门课程有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管理门店。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级课题,配合教改科研项目,同时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三型”(实践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经历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按照连锁经营职业能力的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模块,形成一个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它们是: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表

序号 模块名称 技能训练内容 能力及证书要求

1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围绕专业技能设置:编制营运手册、收货与验货作业、收银作业、理货作业、盘点作业等环节。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操作技能鉴定后基本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学生必须获得外语B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证书。

2 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训练模块 连锁经营实训,通过演示、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连锁经营的运作流程,学习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及经营技巧,并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门店模拟实验、社会实验、商品陈列、物流配送实训、电子商务模拟实训、毕业实习、计算机操作实训、英语职业技能鉴定等。

该专业毕业生经考核可获取电子商务证书、市场营销师资格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大师等上岗证书及外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

3 岗位综合实践模块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特别是在南宁沃尔玛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连锁超级航母门店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敬业精神。培养我国未来的零售业中坚力量。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环节,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中实践性教学环境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又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不能除了机房还是机房,或者只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模拟实验室。我们应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真刀实枪的实习场所。根据连锁经营的专业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校内实习商店选在学校综合楼的地层,开设由市场流通系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的超市,在这个教学商店中进行超市项目教学的实习,我们设计了下面这个实训方案:

第一、连锁经营环节的分解。针对超市经营的特色,对超市的具体岗位进行划分,将实习学生进行岗位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任与工作岗位相挂钩,按正规超市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学生,使学生通过实习,真正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第二、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的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上学期期末,在圣诞和元旦两节来临之际,指导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基础会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以教学商店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了“两节”的义卖活动、促销方案和营销策划活动。

第三、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专业以外的的知识,如项目团队管理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四、实习以班组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实践中,超市的大量工作,学生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各班之间的业绩进行比较,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实习,学生熟悉了超市经营的整个流程以及超市管理的ERP系统。同时,熟悉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和供应商谈判的技巧等。

我们这个校内实训计划是,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店实习,从最基层的店员做起,一直到店长助理,经过这样的流程,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实现了工作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连锁经营管理的学生而言,毕业实习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分配到各个校企共建的连锁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综合实习。所谓的校企共建即学院与企业联合,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习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 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技术力量和文化环境,而且大大降低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克服了学院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提高了办学效益。为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进程,我们主动与南宁利客隆超市、广西南宁思科赛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柳州工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佳用商贸股份有限公司、谅山金源联营公司、桂龙新闻网、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联系,目前正筹备与南宁沃尔玛购物中心、梦之岛购物中心,南宁南城百货、人人乐商业集团等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

校企携手共建职业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对于企业品牌推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双方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广企业就业品牌、合理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四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基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成为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成为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也很好地利用了学校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上,达到 “选、用、育、留”并重的人才战略,可以为连锁企业员工的素质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9-21.

[2]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5,(5):32-34.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3篇

广东省在80年代中期就对连锁经营业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多年实践,连锁商业已成为广东省的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根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的《广东连锁经营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涵盖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覆盖百货、食品、医药品、家电、珠宝、服饰、餐饮、家居建材、通讯产品、美容美l、汽车分销、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展览、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仅广东连锁五十强企业,全年销售规模就达到411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门店总数73552间。可见,连锁经营业的多元化发展将创造广阔的就业前景,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与行业迅速发展相匹配的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连锁经营业的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长稀缺,物流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不足,刚毕业的就业人员岗位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鉴于此,笔者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对于培养连锁经营业管理人才,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但是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

经管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通,也不知道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许多职校学生在根本不了解经管专业的情况下选择该专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调剂过来的。可见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普及面不广,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该专业主要是向连锁经营企业输送各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该行业的多元化特点,其岗位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模糊的专业定位导致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时往往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据统计,许多经管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从事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工作。

2.课程设置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核心专业课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市场营销、门店营运、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流、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综合性”使专业课程设置陷入“大杂烩”的误区,认为这个专业就应该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以营销理论课和管理课程为主,连锁经营类的核心课程并未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授课以理论传授为主,连锁经营特色并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懂得一些营销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对连锁经营企业并不熟悉。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缺乏必要的硬件投入

传统的“有教室就能授课”的观念已不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强调实践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室里凭着老师一张嘴是办不到的,需要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现代化的模拟实训软件的投入。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校内实训场所、模拟实验室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制运行不通畅,急待加强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4.师资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设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只有高职高专和中职院校设置该专业,导致没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输入。并且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具备连锁经营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活动容易脱离岗位实际,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从而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技能上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实践相对接为出发点,根据就业和创业双线并行的理念,对中职学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的专业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培养出具备行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促动下的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不同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从区域内的行业特点出发,避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建立在对连锁经营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了解连锁经营业运营特点和工作细分,了解区域连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已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该专业的总体发展指明方向。

2.细分行业业态,划分工作岗位,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把握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几乎面向全行业和全领域,课程设置涵盖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物流等绝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学生学而不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而言,连锁经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人才培养定位不需要求多求全,辐射所有领域和行业。应先做好行业业态细分,抓住行业的共性,才能更好地界定连锁专业就业岗位,并根据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打造出连锁专业的特色。

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虽然涵盖面广,但对这些行业的工作领域进行分析,一般可细分为三个区域,即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和连锁总部,每一区域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根据该工作岗位的特点,把握该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行业发展的“敲门砖”,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鼓励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培养模式。结合以上分析,对经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具体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表。

对该专业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大致有三种。一些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读于职校,是希望拥有一技之长,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好,抗风险意识和情商比较高,他们更倾向于毕业后自主创业;潮汕地区有许多家族企业,这些学生家族中已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门店,选择该专业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族事业。

2009年国家商务部指出,加盟连锁创业的成功率高达80%。无论是自主开店还是加盟开店,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更具优势。为了保证连锁专业的系统性发展,应根据就业创业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理联系实际,设置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认识能力,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提前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为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管专业的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见专业实践项目表和课程体系图。

4.校企转变观念,实现深度融合,推进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首先必须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对于连锁专业来说,学校可依托内部市场和人才两大资源,联合企业开设实训门店或建立创业孵化园,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营业额,提前抢占人才资源。学校则可以缓释因独立投资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压力,实现连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岗位化”和专业实践项目的“体验化”,同时提高师资水平。

校企双方转变观念,是实现校企融合的保证。学校要理解企业的盈利诉求,尽量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管理门店,还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也要让渡一部分商业利益,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才能找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的平衡点。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4篇

广东省在80年代中期就对连锁经营业进行大胆尝试,经过多年实践,连锁商业已成为广东省的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根据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发布的《广东连锁经营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涵盖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等,覆盖百货、食品、医药品、家电、珠宝、服饰、餐饮、家居建材、通讯产品、美容美發、汽车分销、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展览、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仅广东连锁五十强企业,全年销售规模就达到4112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门店总数73552间。可见,连锁经营业的多元化发展将创造广阔的就业前景,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与行业迅速发展相匹配的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连锁经营业的人才数量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店长稀缺,物流等一线操作环节人才严重不足,刚毕业的就业人员岗位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鉴于此,笔者认为研究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对于培养连锁经营业管理人才,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近年来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为企业输送相关人才,但是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 

经管专业的学生经常会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困惑,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通,也不知道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许多职校学生在根本不了解经管专业的情况下选择该专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调剂过来的。可见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普及面不广,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该专业主要是向连锁经营企业输送各种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该行业的多元化特点,其岗位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模糊的专业定位导致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时往往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据统计,许多经管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基本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从事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工作。 

2.课程设置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核心专业课程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市场营销、门店营运、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物流、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个“综合性”使专业课程设置陷入“大杂烩”的误区,认为这个专业就应该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以营销理论课和管理课程为主,连锁经营类的核心课程并未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授课以理论传授为主,连锁经营特色并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懂得一些营销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对连锁经营企业并不熟悉。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缺乏必要的硬件投入 

传统的“有教室就能授课”的观念已不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强调实践性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室里凭着老师一张嘴是办不到的,需要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现代化的模拟实训软件的投入。目前,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校内实训场所、模拟实验室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制运行不通畅,急待加强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4.师资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设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只有高职高专和中职院校设置该专业,导致没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输入。并且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起步较晚,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具备连锁经营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活动容易脱离岗位实际,陷入从书本到书本的“空对空”境地,从而导致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在技能上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实践相对接为出发点,根据就业和创业双线并行的理念,对中职学校连锁经营与管理的专业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专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培养出具备行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促动下的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不同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从区域内的行业特点出发,避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脱节,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建立在对连锁经营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有效资源,了解连锁经营业运营特点和工作细分,了解区域连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期望,了解已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该专业的总体发展指明方向。 

2.细分行业业态,划分工作岗位,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把握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几乎面向全行业和全领域,课程设置涵盖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物流等绝大部分管理类课程,学生学而不精,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就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而言,连锁经营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人才培养定位不需要求多求全,辐射所有领域和行业。应先做好行业业态细分,抓住行业的共性,才能更好地界定连锁专业就业岗位,并根据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打造出连锁专业的特色。

       广东省连锁经营业态虽然涵盖面广,但对这些行业的工作领域进行分析,一般可细分为三个区域,即连锁门店、配送中心和连锁总部,每一区域对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可根据该工作岗位的特点,把握该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行业发展的“敲门砖”,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应鼓励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培养模式。结合以上分析,对经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具体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表。 

对该专业中职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大致有三种。一些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读于职校,是希望拥有一技之长,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一部分思想活跃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好,抗风险意识和情商比较高,他们更倾向于毕业后自主创业;潮汕地区有许多家族企业,这些学生家族中已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门店,选择该专业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家族事业。 

2009年国家商务部指出,加盟连锁创业的成功率高达80%。无论是自主开店还是加盟开店,连锁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都更具优势。为了保证连锁专业的系统性发展,应根据就业创业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理論联系实际,设置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认识能力,提高专业应用能力,提前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为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管专业的专业实践项目和课程体系见专业实践项目表和课程体系图。 

4.校企转变观念,实现深度融合,推进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首先必须找准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对于连锁专业来说,学校可依托内部市场和人才两大资源,联合企业开设实训门店或建立创业孵化园,校企双方共建共管。企业可以借此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营业额,提前抢占人才资源。学校则可以缓释因独立投资在资金以及经营等方面的压力,实现连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岗位化”和专业实践项目的“体验化”,同时提高师资水平。 

校企双方转变观念,是实现校企融合的保证。学校要理解企业的盈利诉求,尽量按照市场规律经营管理门店,还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形象。企业也要让渡一部分商业利益,把培养人才视为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双方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才能找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盈利的平衡点。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5篇

内容摘要:连锁超市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我国主要的零售市场。本文在对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专注于核心价值环节进行的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能够增加连锁超市企业利润、培育核心竞争力。由此提出了连锁超市向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创新发展的优化路径,促进零售行业的健康、创新发展。 

關键词:连锁超市 价值链 新业态 优化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10.3%。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各种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业国际巨头纷纷转战中国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起,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向创新驱动,任何行业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价值链向新业态模式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最高形态。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以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作为切入点与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相融合,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一)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生鲜食品向“农超对接”模式转变 

在价值链各环节中,采购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中央采购),即企业中专设采购机构与采购人员,统一负责企业的商品采购工作,实现低成本、采购集中管控。集中采购有助于连锁超市企业发挥连锁经营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保证超市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满足顾客求廉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鲜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连锁超市纷纷改革传统生鲜食品采购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即由农户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丝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三峡区域展开农超对接项目,参照PGS成立有机种植基地,帮助农产品进入欧尚、沃尔玛等连锁超市,解决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中间商。 

(二)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管理落后,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 

物流价值链贯穿于连锁超市运营始终,对于调整和优化各价值链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门店的扩张,忽略了后台物流体系的构筑与管理。有的连锁超市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时,只重视门店布局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但物流网络未及时扩大、管理观念陈旧,导致商品的调配费时费力,企业总利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盲目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资源浪费、经营成本上升。有的连锁超市企业意识到物流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由于自营物流配送规模小、作业体系不完善,导致运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鲜产品销售作为超市经营重点,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鲜已成为集客能力最强的板块,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据我国连锁超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生鲜区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3,尤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生鲜超市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可见,我国连锁超市生鲜板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润发超市通过对收银条的大数据研究,重点推出荤素搭配好的净菜生鲜品,进行负、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鲜品的周转率,解决生鲜经营的核心问题—新鲜度。由此,还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如调料、粮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国连锁超市生鲜产品销售仍旧面临着障碍,如缺乏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供应体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链食品匮乏等。 

(四)连锁超市价值链体系对接不完全,导致运营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价值链流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实现了价值链体系的无缝对接,减少无效价值链,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价值链管理不容乐观,据我国连锁超市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比例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信息技术应用率仅为18.3%。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构建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投入大、缺少技术人员等困境,甚至在运营中根本没有能够统筹全局、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由此要实现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几乎无从谈起。 

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设计与问卷设计 

为了研究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着有效性、可操作性原则,从多角度设计模型与问卷、选取相关的变量与指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6篇

Abstract: As chain business in China is developing very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chain operation management talent is growing fast, so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urses are opened in colleges. But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still on the groping st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the "4-stage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plan is proposed based on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The stages are basic theory learning,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theory 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and graduation practice. It is market oriented and integrate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ory with practice, giving priority to practi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egmented teaching system and presents relevant suggestions.

关键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四段一体;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cha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4-stage integration;talent training pla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19-02

1 问题的提出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流通业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近几年来,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近几年来,中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平均年店铺增长率达51%,年销售增长率达38%。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努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强省。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促进了高等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1998年,上海商学院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教育部试点专业率先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近几年内高校根据人才需求设立的新专业,在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授课形式、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上,都还有待提高。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毕业后实际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技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度还不高;另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还存在不足。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重新构造。

2 基于工学交替的“四段一体”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方面,当今时代,连锁业态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变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目前国内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时间不长,许多经验、方法需要探索,尤其是新办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我院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并结合以下三个因素,其一是高职实践教学比重的提高,要求达到50%以上;其二是我们在安排短周次的实习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而且还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三是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人才需求出发,用人单位欢迎。我们在2008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2009级对此进行了修订,此后逐步完善,初步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四段一体”的渐进式教学体系,采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融于一体;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实践强于理论,循环往复,滚动式前进、螺旋式提高的分段渐进式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又有别于“2+1”的教学体系,一方面是防止“放羊式”实习出现,做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通过回炉再造,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学习阶段。此阶段需要时间为三个学期,主要是全面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专业文化素质课(包括大学英语、经济数学、政治理论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法概论、商品学概论、市场营销等)和部分专业课(包括连锁经营管理、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阶段,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着眼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专业,同时安排学生进行短周期专业认知实习,如企业认识实习,市场调研等。通过此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专业文化素养,从而对个人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比较清晰的构思。

第二阶段,职业技能训练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但连锁经营管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此,我们安排了一学期的职业技能训练阶段。此阶段,由于是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我们与连锁商业巨头沃尔玛联系,将安排学生到其单位去进行锻炼,主要岗位也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的,如商场零售、店面管理、商品采购、仓储与配送、人力资源管理等,通过岗位轮换,实现前台与后台相结合。通过本阶段的职业技能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对每一个接触到的岗位技能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对岗位的实际操作有了完整的模拟,基本达到了能够顶岗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领会理论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学会与人沟通,体会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理论提升与拓展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理论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是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程和职能能力拓展课,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了较深的认识,也能真正明白自己所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

第四阶段,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这是整个教学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全部专业技能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从而为真正走出校园,融入现实工作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3 基于工学交替的“四段一体”式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建议

该项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应做到“一二三四”,即一个导向,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四个对策。

3.1 一个导向 一个导向,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培养市场需求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连锁为各行各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缺乏连锁店长、中层管理人员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当能够为各类连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

3.2 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从本次调研中,各事业单位对连锁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希望具备连锁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连锁专业的学生培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

3.3 三个有利于 该专业所有的特色、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工作思路与举措,都是为了社会企业的进步发展。连锁专业学生培养是为了能够很好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能够为连锁企业提供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所有的特色、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工作思路与举措,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发展。为了能够使连锁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社会,不断提高连锁专业学生各方面能力。该专业所有的特色、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工作思路与举措,都是为了老师的进步发展。教师是学生的先导者,专业的建设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教研室的全体成员。

3.4 四个对策

3.4.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师生共促专业建设与发展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力争与市场接轨,在充分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连锁经营管理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教学内容。同时围绕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修订、精品课程、教材、教改等项目,实施任务分解,一方面调动全体教研室老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到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3.4.2 着力推进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改变“职称结构不合理、双师型人才偏少”的局面 ①建立师资专业知识提高与更新机制。采用短期或长期要、脱产或在职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补充,提高及更新,如邀请专家到校开办系列讲座或参考专业建设研讨会。另外,鼓励教师报考在职博士,鼓励教师申请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外进修。②建立师资企业专业实践培训机制。为弥补部分教师因“从校门到校门”而导致职业实践的缺失,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所谓“走出去”,就是利用本单位现有丰富的企业资源——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其中行业影响大、创新能力强,效益好,信誉度高的企业联合成立师资实习培训基地,利用每年两个假期进行。以便不断积累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更新专业知识。③建立师资教育知识培训机制。针对目前教师队伍对教育学内容缺失和不足的现象,通过岗前培训、新老教师“传帮带”、各种教育理论知识培训等方式进行。④建立参与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学通过自身具体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进而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4.3 加强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实现校企融合 工学交替能否有效实现,校外实训单位是关键。虽然高职院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学校作为主办方,但学校有责任设法调动协办方的积极性,最主要的就是减轻企业的负担。我们可以采用分散的方式来安排学生实习,虽然增加了学校的难度,但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3.4.4 榜样示范,促进专业课教育教学持续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学校影响力的要求、我们招收学生的素质等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实施榜样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教师的榜样,学生除以师为榜样外,还应有学生中的佼佼者为榜样。教师中的榜样,可以是教学能手,也可以是科研突出者,也可以是实践工作先进者,学生中的榜样,可以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也可以是活动中的积极工作分子。对于榜样,要大力宣传,要大力表彰。只有正面的大力宣传,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得到大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梁平.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02).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最近十年零售业发展很快,以重庆地区为例,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也纷纷落户重庆,在中国零售百强前十强中,就有7家企业都已经进入了重庆,促进了重庆地区连锁经营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重庆市两江新区的设立及国内外连锁巨头的陆续落户,未来一段时间,连锁经营类人才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8年正式招收B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迄今已经培养出8届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在重庆商社集团、苏宁、国美等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就职。我们通过走访多家连锁行业企业得知,市场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强劲,其中尤以门店店长和销售员的需求最旺盛,约占这类招聘的65%;绝大部分的店长岗位都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门店销售人员的学历要求一般定位在专科,连锁经营人才的岗位需求中,高职毕业生是主流。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缓解重庆地区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为重庆乃至西南片区连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突出。调查显示,无论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在校生还是毕业生,均对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商品销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五种关键能力有迫切的需求。但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并在没有重点突出以上能力的培养。

2、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致力于连锁行业发展和连锁销售活动的学科专业,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在设计教学内容和项目时应该在市场调查、行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然而我们在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调研之后发现,很多实践环节形同虚设,个别老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还是以传统的板书形式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根除,这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现如今在人才培养中比较凸显的问题是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都是依托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训教材的修订也不充分。从整体规划和布局来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各个课程间缺少联动关系,这样就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相互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4、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学生缺乏实训平台。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室设施设备都比较陈旧,实际的使用频率并不是特别高。另外为了顺应校企合作发展的总趋势,我院与多家大型连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开展的绝大多数合作项目都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实现深度融合,这样就使得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四位一体”通常是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四维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任务,以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创建知识渗透、能力提升、品格养成、双创互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育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我们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在 “四位一体”基础上形成了“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职业岗位体验+企业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连锁专业岗位的要求,要与连锁专业岗位群的发展紧密相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按照连锁企业运营流程进行排序和整合,使实践课程模块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2、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聘请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做为兼职教师,让企业能手进教室,为学生讲解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另外,把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搬到企业一线,由企业人员现场讲解或指导,确保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增加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以永辉超市有限公司、国美电器、重庆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为依托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有机对接。另外,学生通过与企业进行接触,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熏陶,能潜移默化的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模拟工作环境很难实现的。

4、建设一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目标的关键。因此,培养和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经之路。我们争取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与专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 “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J].职教论坛,2010,25:37-41.

[2]张卓远.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初探[J].北方经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初探

1.连锁经营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现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上第一家近代连锁店——美国“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成立于1859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正规连锁公司。此后不久,在工业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取得了普遍成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引进了连锁经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锁业不仅在量上发展很快,而且从零售、餐饮等行业渗透到各种服务业,并且经营趋向国际化。

我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虽然连锁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连锁体系5000多个,是世界上连锁经营体系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各类连锁门店约10万家,占零售业和餐饮业总额的20%,并且还在以年递增35%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连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难以适应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现实。

但与连锁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由于行业发展过速而人才培训机制不足,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人才荒,其中尤为稀缺的是管理型人才。按保守估计,目前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缺口至少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望提供人才补充。

2.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应用型人才,而开设连锁经营管理这一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说专业建设成为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科技含量高是连锁经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能懂得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连锁经营规范化、制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迅速,人员需求过猛,相当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少管理人员虽然经过短期的上岗培训,但远远适应不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近年来,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加快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以指导连锁经营管理实践。就目前来看,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只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且以专科院校为主。由于是新增专业,毕业生人数也相对较少,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现在还很少,这种状况与连锁业急剧发展的态势极不相称,专业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连锁经营所需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培养:一是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培训,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二是鼓励先进企业采取国外连锁企业的办法,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根据连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原有企业的员工进行连锁经营实用技术的培训。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对连锁经营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这种方式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这也就对我们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强化连锁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建立连锁经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院校应考虑设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是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3.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

正是因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为培养连锁经营人才的高校应当发挥其优势,培养更多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下面拟从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实验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分析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定期派资深人士指导校方教学工作和提供实习指导,校方则按照企业要求有选择地录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有效地解决校企之间对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能力标准是由双方制定的;理论教学在学校,发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优势;实践教学在企业,充分发挥现场和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在培养学生技能上的作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操作能力;企业对合格的毕业生可以全部录用。

订单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跑“订单”,其次是按企业人才“订单”开设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组建,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做到“少理论,多实践”。在师资建设上,也可以考虑按“订单”要求组建,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可在社会上、行业中聘请。推进订单式培养思路,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形式必须更加灵活。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学分制培养,扩大“订单式”办学规模,初步构建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2“2+1”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是顶岗实习“2+1”或“2.5+0.5”,简言之,就是高职三年学制,用“2”(“2.5”)年完成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学习,“1”(“0.5”)年到企业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

“2+1”培养模式将会实现“多赢”,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上,还体现在与企业、各地政府、行业组织的联系上。在实习生驻企期间要重视学生反映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保证学生的利益,让实习生有不同的“冷暖”体验,为就业积累经验。同时避免只顾学校自身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的短视行为,要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积极探寻完善的相应方法与措施。

3.3“弹性学期制”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几个学期,利用灵活弹性的学期实现工学结合。此类模式的目的不是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岗位问题,而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受市场季节性波动的影响,连锁企业对学生顶岗实训的需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有较大波动。连锁企业均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表示欢迎;受春节、中秋、国庆、“五一”等节假日的影响,企业希望的顶岗实习月份多在1、2、10、12这几个月份。学校既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使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基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的周期要求改革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这就是“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

3.4实验实训室建设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双方利益,校企双方共赢是建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机制保证,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建立企业实习基地的最终目标。

校企双方应关注对方利益,满足双方的合理需求,实现校企共赢。对于学校而言,在确定企业实习基地时,应着重考察该企业基本条件是否符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只有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才符合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实习基地的宗旨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十分突出,应当有所改革。

4结论

连锁经营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建设这一专业的时候,应采用订单式、2+1式、弹性学期制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1 岑丽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结构和实践技能培养方式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6;(4).

2 秦文胜,谢黎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轨互动;连锁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38-02

早在200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就做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体系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一是建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双十”计划;二是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三是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随着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创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大量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地方经济发展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09年度中国连锁经营100强名单中,宁波三江、加贝、浙江华联再度入围,占省内上榜企业的一半,显示出宁波连锁行业在浙江省内牢固的龙头地位。宁波已经成为中国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投资的热土。在最新的中国连锁经营百强中,前10强企业中就有8家已经在宁波投资设立分店。近期更有国际国内多家连锁巨头、零售大鳄紧锣密鼓地将目标锁定宁波,连续开出分店或上马上万平方米的大型卖场。宁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构发生变化,业态推陈出新,企业发展与管理不断向连锁经营模式转变,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宁波内贸的主要经营方式之一。目前,宁波有上百家从事连锁经营的企业和几千家连锁门店。在这种形势下,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连锁经营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高职教育连锁经营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加之行业的特殊性也使得多数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由高职院校满足。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专业以满足市场对这类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在宁波的高职院校中,设立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或方向的学校寥寥无几。即便将几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与专业相符或相近的毕业生全部输送到连锁经营企业中,其数量与职业市场庞大的需求量仍然相去甚远。

(二)宁波高职院校培养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缺乏企业认同感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特征是灵活性、适应性,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需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但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其针对性狭窄,使学生形成的岗位能力难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毕业后即能充实到相应岗位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没能真正做到贴近企业用人标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仍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入职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岗位承担工作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选人用人成本,使企业疏于选用高职院校毕业生。

(三)社会求职人员对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

随着连锁经营在宁波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求职人员转向服务行业寻求发展。然而,一方面那些未经系统培训的劳动力由于综合素质和技能得不到合理的开发,无法有效缓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有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及意愿时,苦于找不到相应的培训途径无法得到相关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从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然而,企业内部培训只针对岗位、职位的需求进行,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社会培训机构针对连锁经营人才的培训又多停留在低层面上,由于其办学良莠不齐,无法得到学员的充分信任。因此,针对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专门社会职业培训缺乏这一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构建“双轨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如果能够得到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就能不断向连锁经营行业输送到岗即上岗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还可以为行业内人员提供系统的、良好的培训教育,将劳动力不断转化为企业急需人才,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在社会及行业人才迫切需求下,在《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指导下,笔者提出构建“高职教育+职业培训的‘双轨互动’”这一连锁经营管理人才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双轨”为社会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摆脱单一的职业教学功能,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和目标。

“双轨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四实现”

(一)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耦合

将职业培训纳入连锁经营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职业培训体系中已就业群体的引导,促进在校学生在连锁企业就业、发展,形成广阔的连锁经营管理就业网络,并通过这一平台不断向连锁经营企业输送毕业生。同时,利用高职教育规范的教学体系、教育资源与连锁经营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为行业、企业中有进一步深造计划的员工提供合理完善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职能。

(二)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互动

利用职业培训促进专任教师在连锁经营知识方面的更新,为理论教学输送新鲜血液,实现高等教育与行业接轨,避免脱离现象,从而为企业、就业市场直接提供实用型人才。利用学历教育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连锁经营人才,将企业入职培训、专业技能证书培训纳入学历教育,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即完成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变,实现“到岗即上岗”的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实现校内专任教师资源与校外兼职教师资源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校内专任教师的系统知识结构及在教育方面的专长,有机结合合作企业校外兼职教师对行业、企业、职业熟悉的特长,为学生、学员开展符合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化教育。校内专任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培训项目,积极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培训能力;校外兼职教师走进课堂,改善学历教育中职业与岗位培训的欠缺。

(四)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体系与企业职业培训体系内容的有效整合

针对高职学历教育体系中强调知识结构和系统性、欠缺岗位技能培养的现状,以及企业内训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难以提升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能力的问题,根据连锁经营人才不同岗位、层级的需求,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教育模式,将在校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践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改革的稳步推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连锁企业培养复合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总之,通过对连锁经营人才“双轨互动”人才培训模式的构建,改变高职院校只培养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单一培养途径,联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多方资源,将职业培训纳入连锁经营人才培养体系中,既可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又可以通过对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实现高职的社会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曹慧,邓凯元.高等学校连锁、特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6).

[2]汪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商贸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0,(3).

[3]谢琼.以两个“结合”为抓手,创新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雷祺,何庆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8,(6).

[5]郑光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连锁经营发展[J].科教文汇,2007,(11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