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史融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03 05:23:27

科学史融论文

科学史融论文第1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科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便用几句话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科学史融论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发展;学科建设

1美术史论与多学科融合

美术学是一门研究和考察美术活动和美术现象的学科,探究其人文规律,是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工作者须将其对美术现象的感知和体察转化为理性认识,确立和整理为一种知识体系。所以,美术学是一门从理论化、知识化的人文学科。既是学科体系,涉及美术风格、艺术家的活动,注重作品和人的精神性、个体化和审美观念,就必定有学科交叉化倾向,关联到与他学科融合问题。

本文中心主题“融”,这里第一个层次是指美术理论研究的多学科的融合,其它人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学科交叉方向,起到丰富美术学科体系之效。美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结合的举措在西方早已历史悠久,学术化体系相当成熟。进入20世纪初期,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就开始向文化史目标拓展,学者们坚持美术史应该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使美术史成为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将目光注视在艺术、文学、学术研究和自然科学等这些被视为“高层次”的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美术作品本身。他们的工作是将美术作品置于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力图分析艺术家与他们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关系。广泛的学术领域得到高度关注,凡与美术史有关的学术资料得以大量收集,这无疑扩宽了学科知识面的广度,其作用就是使美术史研究迈入缪斯的神殿。如美术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形成美术考古学、美术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形成美术教育学、美术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形成美术管理学,还有诸如美术人类学、美术文献学、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经济学、美术翻译学等,这些新的学科可以属于美术学科之下,也可以属于其它学科之下。国内现有一批博士论文从艺术学角度来研究交叉学科,如孙长初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董占军的《艺术文献学论纲》等等。这些学科的交叉为美术学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丰富了美术学学科体系建设。

美术作品图像中大量涉及他学科知识内容,如敦煌壁画艺术中存在大量的飞天乐舞形象,相关联有佛教音乐、少数民族舞蹈等,其中包含了乐器种类、演奏样式、仪仗乐队、仪式活动等内容,皆是中华文化的旁支之一,为文化学、音乐学、民俗学和艺术史学研究提供了天方夜谭般的奇妙世界。音乐是一种活性文化现象,诉诸听觉的乐音在时间中有规则地运行是其存在的第一特征。音乐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凝动的音符,被概括成一类符号形式、从而得以神奇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舞蹈的情况与其一样。当然,这种停滞式的保存方式能否有益于后世者,就在于后世者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能否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做出理论研究,挖掘蕴涵其中的文化和人文历史等信息,就能够从固定不动的图像材料中解读出丰富的“画外之音”。

“融”的第二个层次,是指中西研究者学术研究的融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美术理论家的学术交流只限于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则排除在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方学者的著作和研究方法以及流失海外的美术品被逐渐引进到中国大陆,中国美术理论研究逐步迈向中西交融之路。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大致归属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西方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从大量的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入手,从西方学术视角、审视着中国的美术,研究多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强调人文学科的角度,用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进行探究。这类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深度上都非常到位,但是由于没有中国生活的体验,对中国文化或中国美术创作的研究大多存在隔膜。其二是建国以后在中国大陆本土的美术理论,这类理论研究建立在对本土文化、历史和中国美术创作的基础上,尤以美术考古、历史考据和作品真伪鉴定为主导,第三类是指80年代以后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美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中国学者,他们在国内受到系统的美术教育,其中很多人后又出国留洋、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这部分学者在知识结构、学术眼光、研究方法上都具有相当的高度,属于中西融合型,他们现在正逐步成为中国美术理论的主导力量,但是关键在于,这些学者在中西融合现状的面前,是否采取全盘西化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两种态度。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最好能逐步相互影响和借鉴。

对于西方的学习和借鉴,可以促使中国美术史论由原来的以绘画史为主、以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研究为主的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美术门类的史论研究,进行改革式的转变。寄希望于中国现代美术史论能够融会西学,初步建立了学科发展框架,以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方式,在新的框架中逐步建立、充实和发展,并能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延续。

在美术批评理论方面,亦要求与多学科融合,创立新型的美术批评理论。这一方面要考虑对传统画学的继承的日益重视。中国古代画学自成体系,“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对于中国古代画学的研究,既是研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中国美术史论体系的需要。然而,在此基础上,史论界还需要开拓出新的活动方式和领域。西方美术理论界也已做出很好的榜样和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是中国史论界适应21世纪美术学科发展新局面最为需要的理论类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美术批评家承担起独立策展人的角色,运用宏观的思维,从学术的角度,在美术展示方面发挥着史论的力量。

中西文化毕竟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拿来”的西方美术史论如何能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中国几千年的画学文脉如何传承延续,美术史研究如何和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甚至音乐学、艺术学等学科相结合,美术批评如何保持本身的独立性云开拓性,史论与创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互相促进。在探索中建立延续传统画学文脉的中国当代美术史论体系,这是21世纪美术史论界对于中国美术的成就所在,更是一个意犹未尽的课题。

2美术创作与多学科融合

当今的美术创作,已不是纯粹的架上艺术、画家在画布上挥动画笔的行为,而是和当代先进科技高度结合、发展新型视觉艺术的工作。从这一层面而言,美术创作须要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融合的趋势显而易见。当代的艺术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体现出媒介多变、文化多元、观念多样的特征。面对数码媒体及网络艺术的强烈冲击,“架上绘画已经死亡”一论也许并不为过,面临这种时代的新趋向,美术创作应该自动修正自身的状态,如创作观念、制作方式的转变,因循旧路肯定会走向没落。其实,这种艺术没落现象并不只在美术一域,戏剧、舞蹈表演艺术亦是如此。所以,绘画要不死,就要在生态、在理念、在表述方式上推行巨大变革。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快速流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以数字代码的关系存在,进行着存储、提取、复制和传递,绘画创作也可以向其借鉴和取材,吸收其传达视觉形式的元素。数码媒体的使用,不仅使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同时也使视觉艺术远远超出了传统视像(绘画)的具体范畴,充分和视觉艺术门类相结合成为不可或缺,如电影艺术。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美术传统,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绘画一直被认为电影艺术的母体艺术,是不同时代和流派的美术作品为电影的视觉造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养分。彼得・格林纳威曾说:“我从来都深信,几个世纪以前,无数在电影家之前的画家们对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大批载着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切关心画面,渴望制作画面的人都应回过头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巨大宝库。”一部电影的视觉风格由构图、色彩、光影、运动等元素构成。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影片视觉结构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创造出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影像画面,并体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在电影不断向美术吸取养分的当前情况下,美术应该怎么去回应,如何借用电影学的专业知识来焕发美术这一传统文化形态新的生命呢?这一问题,值得中国美术家认真深思。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安享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它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对于当代绘画创作而言,即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能将摹本做得与原作酷似,但也使艺术的经典性遭遇了技术的解构。所以,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也应该与传统美术一样,向哲学文化、美学文化、艺术美学汲取养分,保持一份弥足珍贵的人文文化精神,去表现科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进程形态、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有哲学的深思和历史的悠远,美术家所要做的工作何止千万!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是否值得我们当下的美术工作者去思量?

3吸收与借鉴:融会中发展的美术学科

当今的美术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已然鲜明确立,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点,无可置疑。在21世纪,经济和信息的全球一体化撩动着人文学科的神经,催进全球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互动,也催生出一个多元文化的平台。那么,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就需要发展多元化的学科,只有在学科领域上求变、求进,才能在人才和文化建设上领先于国际同行。

可以说,要建立中国新型的美术学科,一要注重吸收传统的文化,立足于自身的传统平台,二要向西方美术学界求取经验。中国美术史学与美术创作一样,都存在与世界先进美术学研究方法接轨问题。美术史学家史学眼光的陈旧、美术家创作观念的落伍是制约中国美术发展的根本因素,而观念的及时转变又是推陈出新的根本动力。回归复兴呼声和向西方学习都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回应。对于美术创作的新动向,史论界也能否做出积极回应,或冷静反思,或热烈探讨,偏重于美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史论研究值得蓬勃展开。美术史论在美术创作的带动下,美术创作在美术史论的引导和推动下,实现互动中共生,就能够向着多元的格局发展。

科学史融论文第3篇

【摘要】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中医医史文献 学科 机遇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为核心的课程分化重组,以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院校图书馆的机构整合,特别是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智能融合为基础,融汇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协作系统的形成,将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袁 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 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 刘 飞,康 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科学史融论文第4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科学史融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文理交融;课堂教学;学科文化

2010年,我们以“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为题申报了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并获批。本文即围绕该项目的缘起、设计和实施,谈谈我们对课堂教学中文理交融问题的思考。

一、项目缘起

本项目源自作者之间的一次交流,话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基础学科的用处。史学与数学分别是文科和理科的基础学科,在当今时代的中国,基础学科因与功利无涉而被认为无用。这种看法是浅薄和荒谬的,我们对此有强烈共鸣。

第二,数学与史学的交叉。张成讲授的“数学文化”课程中,有很多问题触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思考。而郝虹因讲授“史学概论”这门课程,对西方“计量史学”的兴起和嬗演有所了解,“计量史学”正是史学与数学直接结合的深入尝试。

也就是在上述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萌发了进一步合作的愿望。读者也就可以了解,何以数学和史学,这两个文、理学科会走到了一起。

二、项目设计

项目最初的设计还是源于我们谈话的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若落到教学层面,则是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上,立足于学生的人文和科学教育,通过视野、思维和审美等内在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开始产生对基础学科的正确认识和尊重之情。第二个主题落到教学层面,则是在各自的专业课中渗透对方的知识,方法和视角,以搭建其更开阔、也更具创新性的思维平台。后来我们又增加了新生研讨课的合作内容。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在各自的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科合作的成果。如在历史和数学专业课中涉及对方知识内容时,各自增加讲解的广度和深度,而重点在于渗透对方学科的思维方式。

第二,在“新生研讨课”的设计中渗透学科合作的成果。即主要尝试设计文理交融,并颇具趣味的研讨专题,比如“胡夫金字塔的建造用了十万奴隶吗?”、“克娄巴特拉之死:用数学方法解历史迷案”等。

第三,尝试以“文化”为纽带,设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讲授的如“历史文化”与“数学文化”的通识课。

上述第一点和第二、三点分别体现的是双方在各自专业教学和非专业教学中进行的文理交融。因此,这是一个面向专业学生、各专业新生、各专业学生三个逐渐扩展的学生群,而构想的粗浅的文理交融的课程体系。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个教改项目中,所要探讨的只是课堂层面,也就是立足于教学中的文理交融。其意义在于,若能为课堂教学层面的文理交融实践,探索出一个基本的课程体系框架,一方面,它可以为更多文理学科实现交融提供极具启发意义的思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随着课堂教学层面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丰富、成熟的课程体系,将成为完善的文理交融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因为,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教育发生长远、深刻影响的核心阵地。

三、项目实施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曾经的设计又有了新的理解,也因此一边实践一边修正、充实着原有的方案。

1 新生研讨课

我校教务处针对2011级新生,第一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由学校的各级学科带头人及资深教授领衔讲授,主旨在于对新生进行专业认同教育,同时,也内涵了使新生感受大学课堂的气氛、领略大学教授的风采,在开阔视野,批判思考的课堂学习中,尽快融入大学新生活等切实需要的意图。

在我们的项目申请书中,对新生研讨课合作部分的设计,重点是“研讨选题”而非“教学实践”。不过,现实生活的变化总是要快于头脑中原初的设想。因为张成主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的新生研讨课“统计与真理”,郝虹则参与了史学院的新生研讨课“史学之美:感受克莱奥”的讲授,双方都觉得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的合作。最终的结果是,在各自最后一次新生研讨课中,两个专业的新生合班上课,由张成主讲“教育与学生的发展”,通过对教育的最终归宿等核心问题的设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塑造自己,完善人格,健全心智等其实蕴含了文理交融主旨的诸多问题。讲授内容结束后,我们共同回答了学生的提问,问题涉及大学阶段如何学习、中国教育的弊病、人生目标的规划等各个方面。我们俩在上课前曾商讨了这堂课应达到如下效果:

第一,提供学科交融的土壤。让新生一入大学就埋下了文理交融的种子,兼具文、理双重学科思维特质的学生很可能就从这一土壤中产生。

第二,打开学生的学科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各个学科的终极归宿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都是为了塑造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成为“是什么”的“人”,而非“会什么”的“工具”。

为了解这堂课的实践效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上述目的,我们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下文中所引学生的观点均采自原文,以反映真实情况)。

对于文理学生合班研讨的形式,有同学评价说:“文、理科学生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不同的思维碰撞,产生了思维的火花。”有同学对数学和史学结合的思维方式互渗的意义有了认识,“经过史与数两种有区别有联系的逻辑思维方式训练的学生,一定会对同样问题的解释产生完全不同甚至相悖的理解,这不单单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史学逻辑感和数学想像力。”而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初步具有了对所有学科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很多时间,我们要有选择性的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旁听,或者选择与自己专业有联系的学科,比如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物;法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法制的发展完善;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理性思维。”

2 专业课

如前所述,我们其实在各自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中,都感受到了彼此的交叉处。但确实因为此课题的立项,使我们更加自觉并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对所交叉内容讲授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郝虹在给2010级史学专业学生讲授“史学概论”时,原教案中就有“计量史学”一节,郝虹修改了讲稿的讲解重点,突出了如下内容:在数学和史学结合的“计量史学”的思潮影响下,西方史学界将史学学科的科学性质的认识推向了高潮,这是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后布置的作业题目为:(1)数学对史学学科发展的影响(2)数学思维方式对史学的积极影响(3)你对文理交叉问题的思考(任选一题)。学生的作业分别就这三个问题所发表的看法如下:

关于数学对史学学科发展的影响,有同学谈道:“数学中要求的‘确定’可以使史学家不含糊表达,尽管史学家由于受时代、社会环境的制约,在观点和解释中不能达到客观,但数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尽量做到客观实在,即使做不到也能时刻提醒自己。”

关于数学思维方式对史学的积极影响,有同学谈道:“精确,这似乎是数学思维方式的首要问题,以这种思维去指导历史研究,我想历史学科会对人产生更多的信服力。”对于文理交叉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表示了认同:“文理如同飞机的双翼,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失去平衡,导致偏见产生。”

3 “文化”类通识教育课

目前中国教育界,从宏观角度出发谈文理交融问题的论著,其结论多是应该淡化学科界限;而单从数学文化角度阐述的论著,却恰恰相反,更多是在强调数学的独特性,即正是在强化学科的不同。这一矛盾现象的实质,其实指向了“文化”类通识教育课在目前的困境:即文科在说文科的好,理科在说理科的好,双方并非处于“通”的状态,其结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分裂和隔阂。其实,所有的学科都有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塑造精神等共同的育人指向和文化内涵,在提炼出几条大纲的框架内,各个学科可以就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进行讲授。总之,学科文化类的通识教育课可以尝试将诸如学科性质、思维方式、能力培养、情操化育等作为共有的大纲条目,各个学科围绕这些条目阐释自己学科的独特学科文化,由之组成一个系列课程群。为了尝试上述想法,郝虹做了一个实验。郝虹在给法学院2010级学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时,单独拿出了2个学时的课时,谈了对数学学科文化和史学学科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邀请张成就数学文化部分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对这种指向同样教育目的但却分论学科文化差异的讲授,学生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就同一个问题史学方面的老师就此在第一次课中讲授,然后大家达成共识,其后数学方面的老师再一次讲授,然后大家再得出一个认识,将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得到不同的认识,最后将这两个不同认识的比较后,会得出惊人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学谈到了文理分科的利弊。赞成分科的主要立足于减轻学生负担以及学生个人兴趣的差异而言,而反对分科的则从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立论。其实这个争论也正与本节开头教育界对淡化学科界限还是强化学科色彩的矛盾看法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上所言,所有的学科都有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塑造精神等共同的育人指向。长期浸淫于某个学科,其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精神陶冶等在潜移默化中会自然获得,所以应该强化各个学科的特色。但也正如所有人都看到的那样,这些通过各自学科的学习而得到的育人效果是有偏差的,它只突显了某一层面而忽视了别的层面,长期的文理隔绝,既使人格塑造有缺陷,又阻碍了大师级人才的涵育。如何既精通某个专业,又不囿于狭窄的学科视野,开设学科文化类的课程也许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学生们在专注于自己学科的学习时,通过选修这种学科文化类课程,可以较直接也较快地了解并理解别的学科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和审美情趣等。

四、困境和思考

项目立项后,由历史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8位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分别就合作的细节进行了研讨;并且开始了教师层面的互相学习。但总体而言,老师们虽然有兴趣,但却并不愿意在此投入太多,因为各有自己的专业方向,科研和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将此合作作为开阔视野的一个途径并不排斥,但却并不愿在此事上花太多时间。这其实正是国内教育界,尤其是在高校关于文理交融的讨论和实践并不少,但进展却不大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困境,解决之道可尝试以下两个途径:

第一,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尝试从局部突破。即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在授课内容上只要有与对方学科交叉的内容,即进行放大凸显。教师以往遇到这样的讲授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但如果细细探究之,讲得更深入和更透彻,一方面会使学生直接获得文理交叉的思考冲击,另一方面,教师本人对非本专业知识较广泛的涉猎,是比任何说教都更加鲜活和生动的文理交融的范例。

第二,在文化类通识教育课中,尝试建立学科文化课程群。通过我们的合作,可以看到,文理交融的学科文化课程群的建设,首先会在长线、基础学科专业领域展开。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现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即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对长线、基础学科的不利影响,促使文理科的长线、基础学科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随着对自己学科性质反思的深入,以及为自己学科争取生存权的呼吁中,开始互相发现了彼此深层的共同点,即学科文化的内在相通性以及互补的必要性。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即数学和史学在抽象、剥离出双方的共性和异性的基础上,设计出学科文化课程群的教学大纲,然后尝试着渐次推开。比如下一步,吸纳有意于合作的别的文理长线、基础学科专业,一边在已设计出的学科文化课程群的教学大纲指导下,撰写各自的学科文化教学大纲;一边对课程群的教学大纲作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此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吸纳进来,直至所有学科均参与其中。这是文理深层的、有实质意义的对话和携手。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指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一个重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课题,需要引起我们教育界的研究者、教育的管理者、教育的办学者共同来研究、探讨、实践。这对于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是我国在新世纪建设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我们上述的教改探索和尝试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当然更可能是两者兼有,都为推进文理交融这一教育界的时代大课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是有意义的。

科学史融论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动力学与催化;科学史;教学改革;科学思维

《化学动力学与催化》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化学类及其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内容涵盖唯象动力学及其延伸内容,并将催化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拓展至光催化与酶催化。硕士研究生经过本科理论和实践历练,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和能力。教育部于2020年9月《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1],因此作者推进《化学动力学与催化》课程改革,目的在于,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科学史两者紧密结合,确保在传授知识时,也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逻辑以及他们为攀登科学高峰付出的卓绝努力,进而培养出具有能源资源特色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

1.融合科学史的课程改革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科学史,就无法理解人类是如何从迷信屈服于自然之力,变为奇迹般地利用自然直至冷静自律地进行种种抗争”[2],因此科学史与课程内容结合,包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学科之间的比较,还体现了科学与人类、科学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可加深学生对科学问题本质的认识。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从事科学史与教学效果关系的理论研究工作。Stinner在选定某一科学主题后,以故事线索指引,将与主题有关的假说、观念、理论自然呈现[3]。Kipnis以重现科学史上著名实验与理论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科学认识过程的理解[4]。Monk和Osboren[5]因实施了科学史和哲学融入课程的教育法而广泛受到关注。Osboren和Freyberg提出准备、集体讨论、质疑和应用4个阶段进行科学教学,不少教育工作者推崇这一模式[6]。因此将科学史与理论教学结合,它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化学动力学与催化》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因其涉及3个学科,因此与科学史联系紧密,若将二者有机融合,可达成“兴趣引领—能力提高—使命担当”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探索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品德以及爱国热忱的培养。(1)科学史融入理论教学的改革思路《化学动力学与催化》伴随物理和化学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不断发展,该课程理论体系快速更新,学科跨度大使本课程有丰富的科学史内容。但是在授课时,需将课程内容与科学史恰当、适度地融合,体现科学家们在“发现现象—质疑旧理论—解决问题—发展新理论”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学科体系的建立。因此,本课程改革思路采用Monk和Osbore的融科学史于理论教学的模式,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融合型教学模式强化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突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经验参与科学理论和假说的评判。评判过程不是感性地判定对错,而是以实验设计为基础的逻辑推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养成思辨的习惯,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学科的发展,将被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替代,确立科学精神的思辨性和怀疑性,明确实验验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施改革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本课程的科学史,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将科学史移植到课程内容里,它应包括教师思考如何运用科学史料诠释理论体系的建立,理解科学家如何从庞大的实验数据和结论中寻找出抽象的模型,并经过加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同时理清学科体系与本课程的关系,抓住影响深远的科学事件,防止无序罗列琐碎的细节,从而逻辑化导出理论观点。如表1所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的建立为例,在近400年的时间跨度中,化学动力学理论建立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历程相辅相成,从宏观唯相动力学,逐渐发展将统计热力学的方法融入化学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用于解读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现象。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后,学生将总结出化学动力学中的科学观点。教师补充未被学生发现的重要观点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并论述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验证内容。该实验设计可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的角色则是总结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内容是否能有效达到验证理论的目标,并帮助学生分析该实验设计优缺点,完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不仅因科学史的融入使理论内容变得生动,也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短平快建立的理论体系往往经不起事实的考验。进而言之,科学争议表现出复杂性,如“亲和力”理论的提出、繁盛到衰落,直至被“化学力”雏形取代,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质量作用定律。使学生通晓每一次科学争议得以解决都是人们逐步接近真理不可或缺的步骤,学生在完成研究生的学业时也需要这样的品质。

2.改革成效

多年来将科学史融入《化学动力学与催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科学理论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会了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假说和理论的方法,提升了去伪存真的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科研态度,对科学的态度衍化成尊重科学、逻辑严密、具有批判和超越精神的科研入门人。科学史向学生展示了科学进步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因此,科研工作不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论研究,而是知行合一的解决实际问题。再则,科学史是从人文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非单个知识点的考察,因此重在帮助学生建构学科发展的全局观。另外,教师在选择科学史案例时的主导性既可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因过度关注奇闻异事冲淡理论教学内容,每个案例后教师的总结与评价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提高对学科背景知识的认知。

3.结论

科学史融论文第7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000004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4490  室内设计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104  财税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76  国际金融  00078  银行会计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79  保险学原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10  国际贸易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7  外贸英语写作  00101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099  涉外经济法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020177  投资理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258  保险法(**加试)  00103  证券投资学(**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250  投资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8019  理财学  04762  金融学概论

08591  金融营销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53  质量管理(一)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04  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200  客源国概况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0213  企业财务

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6  中国税制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57  管理会计(一)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08  国际财务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222  物业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5831  房地产财务管理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8264  房地产市场与营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400  物业服务经济概论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04  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劳动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8  保险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税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0107  经济法学  00231  市场竞争法概论  00257  票据法  00258  保险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3349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9  房地产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917  仲裁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9271  外商投资企业法

19270  商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34  社会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22  中国行政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261  行政法学(替代原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040102  学前教育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0108  教育学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72  比较教育

040120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3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4578  中国小说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国通史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312  政治学概论  040302  体育教育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99  体育游戏  050104  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23  中国秘书史  00524  文书学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12  政治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27  中外秘书比较  00511  档案管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25  公文选读

00526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037  美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  语言学概论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50201  英语  00087  英语翻译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考)

00841  第二外语(法语)(选考)

00842  第二外语(德语)(选考)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206  英语教育  00087  英语翻译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453  教育法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838  语言与文化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03  英语写作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302  广告学  00037  美学  00107  现代管理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选考)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考)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选考)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8001  CI原理与实务(选考)  00040  法学概论(选考)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18002  广告经营管理学(选考)  00244  经济法概论(选考)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305  新闻学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659  新闻摄影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658  新闻评论写作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60  外国新闻事业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70102  数学教育  02009  抽象代数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1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224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02241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  操作系统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331  数据结构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33  软件工程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737  C++程序设计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5  电子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354  信号与系统  19280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7  通信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373  计算机通信网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63  通信原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2364  数据通信原理  0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19128  分组交换工程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9  计算机网络  02331  数据结构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335  网络操作系统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79  计算机网络管理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49  网络工程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  互联网及其应用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742  通信概论  080719  计算机软件  02324  离散数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7311  多媒体技术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8016  软件开发方法  04737  C++程序设计  07844  人工智能导论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080806  建筑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440  混凝土结构设计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42  钢结构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347  流体力学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6  建筑设备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7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80825  土木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42  钢结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347  流体力学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8090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59  水利工程经济与经营管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910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42  数据结构导论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628  管理经济学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02375  运筹学基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173  软件开发工具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37  C++程序设计  04757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90102  农学  02539  化学基础(**加试)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677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0015  英语(二)  02672  作物育种学  02666  普通遗传学(**加试)

02680  农产品加工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678  农业推广学

科学史融论文第8篇

关键词: 科学史 素材 初中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吴加澍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未知”到达“真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浓缩的方式,迅速地重演着人类漫长的知识发展历程。让学生重蹈科学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这些关键的步子,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中说:“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发展史就是科学精神的弘扬史、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真的历程。”我们利用科学史,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利用科学史,启迪多样的科学方法

在七年级上中,最早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史融入教学的内容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实际上,关于地球的形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常识,教学目的不是介绍这常识,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常识中不寻常之处,即得到背后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本质观和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在教学中,从古代各国人民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人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地球形状的各种推测,以及各种证据的获取一直到人造卫星的拍摄照片。在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明的方法。在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并领会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这一本质。

二、利用科学史,树立发展的科学观念

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如果没有加入科学史的材料,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就是可行且正常的。如果能利用科学史融入教学,则不但能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而且可使科学教学显得有血有肉,不仅无损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科学观。

现在只通过教科书了解科学的学生,往往对科学持有一种非历史的眼光,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是正确的、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以为科学是从一些天才的头脑里蹦出来的,一旦问世就永驻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演变就像是积木拼图游戏一样,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像其他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

以大气压力概念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记住大气压力等于1.013×105Pa并不难,问题是单纯记忆并不能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更不能使学生知道人们对于大气压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的。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可以讲解融入托里拆利及帕斯卡等人创造性研究的科学史。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史了解科学理论、科学假设、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运用这种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因为内容充实且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促进学生纠正错误概念。并且知道科学是逐渐发展的,并非一蹴而就的真理,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发展的科学观,为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埋下伏笔。

三、利用科学史,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

不知道科学发展观,不易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必须借助于科学史的融入。如我在教《生物的进化》这一节内容时,利用科学史,营造当年的历史氛围,层层设疑,让学生好像置身于科学家的探究、辨析的历程中,不同思想认识与所用证据犹如连环扣,让学生在思维的理性辨析中达到求实的科学态度。一种新的科学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看到片面的证据解释,还要进行理性的、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并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才能进行。有些时候科学史料比较少,或者一些没能在教学中应用的科学史料,可以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作为素材编写例题与习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科学态度的进一步深化。

四、利用科学史,培养批判的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斗争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演变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先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为避免学生把科学看成是不变真理,形成错误的科学本质观,应当让学生在静态地汲取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适时、适量地渗透科学发展的动态历史,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在形成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质疑、批判、创新、求真、反省的科学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科学史融入科学的教学中,处处体现着科学家的探索、质疑、求真务实的精神。如哥白尼日心说对托勒密地心说的否定,伽利略由于对日心说的支持而受到的迫害,以及布鲁诺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支持与发展。这些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都能给予学生精神的感染。

在科学史的融入中,能使学生领会到科学发现有时是几代科学家锲而不舍、接力棒式的长期研究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特定时代或特定条件下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科学理论具有相对性。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与执著,领悟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

将科学史融入到初中科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科学问题,引导他们亲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会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建构,也有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科学史融入到初中科学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把握完整的科学实验设计思想,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手段的支持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史融论文第9篇

关键词 数学教育 数学史 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今社会进步速度飞快的时期,教育的改革是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数学教育更是这样,会有很多人探讨这些科目的教育和学习,在结束了对它们的教学过程之后,能留给人们什么。如果非要探讨这些科目学习带给人们什么的话,数学留给人们的是贯穿生活于无形的物质。因此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随之突显,而数学史则是数学教育的根源,任何事情有根源才有后期的发展,因此,数学史的学习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数学教育中需要融入数学史的教学。

1数学教育中数学史融入的意义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数学史既属史学领域,又属数学科学领域,因此数学史研究既要遵循史学规律,又要遵循数理科学的规律。

那么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对现今的教学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一是,在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介绍数学这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逐渐了解数学家门在为数学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付出艰辛,并会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二是在介绍数学发展史中出现的理论定理等,也让学生更加了解这些传承多年的数学知识的发生与由来,在学习时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其次,任何学科都有自身的魅力所在,数学也不例外,数学教育中数学史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性美。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对称美等,对于数学史的学习会让学生在美学方面的修养又多了几分认识,数学所体现出来的美是贯穿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后,我们都知道数学的学习中,在诸多的理论定义当中,也有一些在后来被人们否定了的,这些理论和定义的介绍说明,能培养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保持一种认真、批判以及改进的态度。这些都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方面起作用,在生活当中更是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智慧。

2数学教育中数学史的融入策略

2.1直接说明

在探讨了数学史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之后,对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中的方法策略也需要说明了。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中的方法,第一个是简单基础的直接说明。也就是说在数学教育中,当设计一个新的理论或者定义时,对它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发展,以及一些著名学者言论等进行直接的介绍。

比如在学习实数的时候,先是要说明实数的定义和分类,实数的分类也就是正数、零和负数,定义也就是有理数和无理数。接下来就介绍相关的来源以及学者,首先是埃及人早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就开始运用分数了,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希腊数学家们逐渐意识到了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印度人于公元600年左右发明了负数,中国也曾发明负数,但稍晚于印度。直到17世纪,实数才在欧洲被广泛接受。18世纪,微积分学在实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直到1871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第一次提出了实数的严格定义。像这样直截了当的介绍说明,让学生明白了实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是怎么来的,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为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实数,实际上是数学家们不断努力的结果。

2.2介绍历史名人以及名题

第二个让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方法,是在数学课堂上介绍数学领域的名人或者典型的名题。在数学领域,很多国家都不乏有名的数学家,如中国的祖冲之、华罗庚等,古希腊的阿基里德等,德国的高斯等,法国的笛卡儿等等。因此,我们可以介绍这些名人,如在教学解析缀位蛘呶⒒分的时候,可以介绍华罗庚的故事,在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50页《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终于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道路。

其次,还可以介绍典型的题目,比如中国大家耳熟能详的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还有欧洲的七桥问题等。如介绍七桥问题,这个也称为“哥尼斯堡七桥问题”,18世纪初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有一条河穿过,河上有两个小岛,有七座桥把两个岛与河岸联系起来。有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步行者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一次走完七座桥,最后回到出发点。后来数学家欧拉用数学模型把它转化成一个几何问题也即是一笔画问题。

像这样介绍说明有名的数学家和典型的题目,使得学生对数学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数学学习研究当中所有的思想方法以及精神会产生更深入的感悟,如上面所提到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知道了真理是需要不断刻苦钻研并且有时候需要换一种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这会更有利于数学教育的开展。

3结语

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不仅仅是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更是符合当今所提倡的课程改革要求。因为数学教育融入数学史之后,会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两个方面受益。不在局限于过于专注定义理论,对于数学发展起源的学习,使得学生学习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比起知识的学习,这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古智良.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教学的研究分析[J].高考,2017(06).

[2] 万国发.让数学史的渗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J].知音励志,2015(22).

[3] 任凯.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