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育儿心得小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1 05:50:45

育儿心得小学

育儿心得小学第1篇

2017年8月24日,我参加了息烽县2017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教育轮训班的学习,感悟很多。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爱岗敬业,这是师德的基础,爱岗敬业是使所有其它素质成为可能的特征。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乐于奉献。

二、热爱学生,以情育人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 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

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人们常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个多么神圣的字眼,老师职责不单是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师应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哲理、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言教、身教,并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育儿心得小学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化幼儿园

在当前的幼儿园素质教育研究中,应注意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所谓“小学化倾向”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在这种错误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儿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纷纷办起了学前班,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学前班使用了小学教材,以满足家长“让孩子早识字”的错误认知。在这种错误作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了,以至于有些专家不得不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在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

首先,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用人单位看重动手能力。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

其次,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会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第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二、以《规程》和《条例》为指南,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

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的。

2.遵循幼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点。

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该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

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安排上应该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

3.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育儿心得小学第3篇

(一)影响幼儿智力发展

由于幼儿的脑神经系统发展还未成熟,智力水平还比较低,幼儿智力的发展,是靠幼儿园里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来实施的,在活动中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每一项智力因素的培养都是在活动中进行,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无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剥夺幼儿赖以发展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采取“课堂授课和纪律式”进行小学教材内容或其它超负荷“特长”的教学,表面看是所谓的“智育“,其实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危害幼儿智力的发展。

(二)影响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等方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只能是活动和游戏少了,作业多了,合理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和挫折感,有的幼儿表现为不愿入园,有的幼儿表情呆板,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缺乏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感,遇到困难变得畏缩,如此下去,会影响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影响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下,幼儿不可能完成小学的教学内容,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情绪会变得沮丧、失望和压抑,把爱玩爱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阳光、活波、开朗的性格全无,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影响幼儿个性发展。

(四)有损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超负荷、超年龄的学习和教育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抑,阻碍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活动过程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二、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一)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机构———幼儿园,要严格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南,端正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危害性,充分认识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同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明确的区别。要转变教育观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教并重,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引导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还得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开设家长培训班、网络教育班,不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讲座,利用各种机会对家长宣传渗透教育,让他们也了解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家庭教育原理的知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消除“多识几个字,多算几个题”的片面认识,逐步达成共识。我市的一些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

育儿心得小学第4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活动;人文素质;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57-03

当下社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公民的人文素质重新受到关注,人们希望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而人文素质的形成不可一蹴而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中小学 教育肩负着让人文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的重任,虽然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来说与高校青年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心理成熟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二者又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不可等而视之。人文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有关人的道德、精神、文化、价值观等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对国家未来民族精神的构筑的关切,也是当代教育家们的心声,儿童文学活动正是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一块优质基地,在润物无声中滋润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一、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体现在社会各个不同的方面,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尊严,表现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学校教育中提倡的人文素质培养上是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后天良好心理品质,人文素质不是经验和知识,而是内在的人文精神在个体身上内化的具体表现,个体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后天教育、培养、熏陶更为重要。人文精神融入个体素质通过行为得以外显。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几层内涵:

第一,人文素质是中小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包括知识、思想、精神、方法,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体现社会精神价值的追求。人文素质包含语言、品德、仪表、艺术修养等多方面,表现为人的内涵气质,中小学生不能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应当从基础教育开始健全人文素质教育,将其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是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也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天形成的,完善的人格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个人优秀内在品质的形成,也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成长,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从根本上稳定社会、民族精神的根基,从中小学教育就开始重视健全完善人格的培养,有助于解决“成长的烦恼”问题。

第三,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压制和灌输,而是对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尊重,使学生具有全面综合性人文素质,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当培育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体会真善美的真谛,成就人文素质内涵丰蕴的社会人。

二、儿童文学活动与人文素质的内在关系

儿童文学活动是儿童与成人相对差异主体共同参与的精神活动,因此,真正的“儿童文学活动”应既强调儿童的情感立场,但也不能忽视成人意识的影响力。从儿童文学活动中架设一座沟通成人和儿童世界的桥梁,将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渗入儿童文学活动中,与儿童进行对话与交流,通过“心灵”的碰撞与摩擦,试图使人文精神与儿童心灵达到一种“融通”的状态,这是儿童文学活动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

1.儿童文学活动渗透着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活动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进行认知教育、道德教育、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角度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使儿童认识世界、陶冶情操,受到品德思想的启发,情操、情感等精神方面的感染,继而实现儿童人文素质的提升。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文学活动为载体传播人文精神,成人将对儿童的期望包涵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为儿童文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成人目的在于以文学形式达成对儿童精神和人格的完善,儿童文学作品寄予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期望,将人类社会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优秀人格精神融入作品,儿童文学活动以儿童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将儿童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展示,对儿童进行心灵的塑造。儿童文学活动在传递人文精神的渠道和方式上有着得特殊优势,从感知、体验、创造等环节互动达到多元化文学教育价值。要激发中小学生的审美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需要坚持多样化的儿童文学活动,让作品所寄托的优秀的审美价值、人文精神传达给儿童,使人文素质培养应用于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之中。

2.人文素质是儿童文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根据成人和儿童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进行艺术创作的成果,儿童文学作品就具有优秀的审美价值形态,体现人类社会的人文价值所在,儿童文学活动以此为基础就是为了使优秀的人文价值根植于儿童的心灵。儿童文学作品无一遗漏地展示着艺术美、人性美、社会美,感染、愉悦着儿童,使儿童从多样的文学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发展的进步体现为越来越重视对儿童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文学审美活动就能无形中达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当儿童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时,文学作品以其特殊的魅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而审美功能的实现助力儿童人文素质的提升。

儿童文学活动可以更自由地让儿童自己去发现、体验和创造美。儿童文学活动首先通过进行价值目标定位,有效地开展文学活动,从情趣、认知、语言、行为等多位角度开展的儿童文学活动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内在价值进行全面的挖掘,使儿童身心获得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品格个性发展都会受到文学活动的影响,在文学活动中实现对儿童的显性教育与隐形渗透结合,而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对儿童文学活动有意义的核心价值所在。

3.人文素质提升需要儿童文学活动。中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灵塑造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将决定其人生品格,因此培养优质的人文素质,塑造美好的心灵将影响其一生。中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将形成人生性格、思想道德观、审美欣赏力、创造思维力等综合人文素质,这一时期若能夯实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使儿童具备潜在的人文精神,将在其未来人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处于审美心理的萌发阶段。审美能力在迅速发展,有了初步的审美偏爱和模糊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和非审美标准处在分化之中。”充分说明儿童处在心灵成长阶段,需要人格的升华和引导,需要对其进行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会在无形中提升儿童的内在品格,陶冶心灵,从而实现儿童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为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成长需要和心理需要进行的儿童文学活动同儿童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先天就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儿童人文素质的提升不是在一朝一夕的课堂教育中实现,而是在分阶段分年龄对象的渐进式儿童文学活动中达成目标。儿童文学活动对儿童有着重要的审美引导功能,它始于人类童年,成就未来无数伟大的人格,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儿童从小就通过儿童文学活动接触儿童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后,对社会的精神污染自然就能具备免疫能力,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很大的贡献。因此,人文素质提升需要儿童文学活动。

三、儿童文学活动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儿童文学活动对素质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价值,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它是中小学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在精神理念上与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殊途同归,中小学教育亟待重视儿童文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1.儿童文学活动所包涵的价值观与人文素质教育核心价值一致。儿童文学活动是基于儿童本位的,立于儿童精神需求的文学培育活动,是对儿童心灵世界的观照,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儿童人文精神的培育。中小学教育本来就应当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尊严,儿童文学活动则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向导,引导儿童人格成长,是儿童心灵世界与学校知识教育沟通的桥梁,儿童文学活动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园地,使中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文学活动中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人文精神无形中得到传承,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相一致。

2.儿童文学活动是实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活动重点是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实现人文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儿童文学活动具有双重性特征,既是中小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又为中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文学资源,儿童文学活动成为培养中小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就因为它具备人文精神基础。儿童文学活动的作家、作品、读者、世界都与儿童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文学活动实际上是中小学生课上和课外所接触到人文精神的主要选择来源,儿童文学活动占据他们人文活动的绝大部分,儿童文学活动构成中小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主渠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无形资源和资产。

3.儿童文学活动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启示作用。儿童文学活动对于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更在于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启示。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程式化,缺乏人文自觉意识,如果中小学教育不能从儿童文学活动中汲取经验和方法,就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活动对中小学教育最大启迪可以归纳为尊重和理解。儿童文学活动从儿童角度出发,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中小学素质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素质教育只有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才能取得真正实效。中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不同于成人的理性,更容易产生感性思维,儿童文学活动的感性化恰恰契合了其思维特点,中小学人文素质培养应该回避理性说教,以儿童文学活动的形象、具体的感性化方式培养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儿童文学活动与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理念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活动开辟中小学教育独特视野,儿童文学活动为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实践资源。

儿童文学活动是从儿童天性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个性,只有这样的文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才能真正落实文学活动的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建荔.儿童文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J].龙岩师专学报,2004,(7).

[2]肖静.网络艺术对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

[3]余敏.儿童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的主辅互动[J].语文学刊,2012,(18).

育儿心得小学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

一、前言

学期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在迈出家门之后,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所接受的过渡性教育。通常,这一过程在幼儿园里完成。而幼儿园,就成为儿童早期经历中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之一,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要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十分严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许多家长,为自己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更有甚者,送孩子进各式各样的特长班,什么舞蹈班啊,绘画班啊,钢琴班啊,试图把孩子培养成为舞蹈家,画家和音乐家。殊不知,这样会给儿童造成多大的痛苦和负担。

二、危害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各方面发展。

1.生理基础

幼儿的心理发展,必须有其生理基础。幼儿教育,主要为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儿童智力,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多样的游戏,充分的交流,积极的氛围,能够促进幼儿骨骼的成长,身体的强健,生理素质得到加强。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则使得日常生活安排不合理,幼儿上课时间长、户外体育活动严重不足,教师也不组织幼儿参加游戏活动。而且,幼儿需要被密切关注,但小学化的教育中,教师讲的多,幼儿活动少,还要进行识字、算术等不符合年龄的课程。比如教孩子写字,因为幼儿手上的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正确握笔和控制笔画的能力都还很差,硬要其写字,还要求大量写字,对于手上肌肉的发展必产生不利影响。

些都违背了孩子的生理成长规律,可能致使儿童发育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损伤。

2.言语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1]。幼儿的教育需要充分互动,才能促进其言语的发展。相反,如果每天只是进行枯燥的知识教育,幼儿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机会,言语发展必受到阻滞。

3.认知

幼儿阶段,孩子的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多为形象记忆。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总是要求孩子有意识的去进行识记和计算等活动,违背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一方面会使幼儿感到厌烦,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可能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不利于孩子主动、自信的培养和形成。

4.思维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思维概括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用具体的实物演示,来满足孩子的特点;耐心的进行引导,把进行初步抽象思维概括的可能性转换为事实。小学化的教育,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教育代替了第一信号系统的教育,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充分发展。

5.个性与社会化

规范的小学化教育,不能让幼儿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也不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这就不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能更好的完成社会化。

最后,主要说明游戏对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1]。

然而,现在的幼儿园中,当学习知识取代了游戏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通过游戏,儿童的思维、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1]。而小学化的教育,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必定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原因

既然学前教育小学化有那么多的危害,那么为什么该趋势不退反涨呢?究其根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长久下去,必定会影响幼儿教育。下面,将从家长、老师、幼儿园和社会四方面的心理倾向与态度分别作为切入点,来探寻“小学化”原因。

期望过度和攀比心理导致家长们支持“学前教育小学化”。

家长们往往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于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多一条路,便把他们送到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以期待孩子们早日“成才”。

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基本的办学原理[2]。因为家长们的信任是幼儿园的生存之本,于是,为了迎合家长们,各种识字、算术、英语课程应运而生。

同时,孩子常常是家长们交流的主题。这,直接导致了家长们的攀比之风。为了证明自家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便逼着孩子们进行超负荷的学习。

2.教师

一些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欠缺,也是“小学化”的根源。

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因素[2]。许多幼教并没有经过深入系统的培训,不知道皮亚杰,没听过维果斯基。所以他们大都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懂得幼儿教育培养规律;不懂得怎样利用最近发展区;不能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潜力。

于是,他们只能教教算术、识字等立见成效的课程。同时,家长们也能看到外显的成果,教师们的这一行为也由此得到强化,并相信他们的行为是正确合理的。

3.幼儿园

园长心理知识水平低和“利益最大化”心理直接决定幼儿园方向。

一方面,一些园长的素质不够高,和上面提到的教师一样,不懂得孩子,这就使整个幼儿园的运行发生了偏离。以为自己教出的孩子认识的字多,会计算,就是最大的成功。甚至,还拿此作为成绩炫耀。殊不知,这样不是对孩子的负责,不是学前教育的目标,而是对孩子发展的阻滞。

另一方面,随着对孩子的重视,幼儿园迅速普及,即个体园越来越多。虽然这增加了幼儿园数量,缓解了幼儿入园的紧张情况,但质量难以保障。个体园往往以盈利为目标,不重视孩子的发展问题。同时,个体园的设施、器械也相对落后一些,他们不愿花这种“冤枉钱”。

4.社会

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心理观念不够科学。

广泛的社会观念对儿童有一定偏颇:如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我让他学是为他好,幼儿受到了轻视。像社会上的教育观,人才也往往认为文化知识才算教育。

这些观念,必定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当然,除了思想观念等心理因素外,国家应试政策、教师培养和检验体制等大环境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大趋势,在这里不做详细探讨。

四、展望

从心理视角分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原因,就不难找到对策。这就要求对症下药,纠正家长、社会的不科学心理倾向与态度;加强教师、幼儿园园长的心理学教育,提高其素质修养。这一切,都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能够有效避免其小学化倾向。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科学发展,让素质教育真正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育儿心得小学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发展

在世界发展越来越迅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越来越关注,很多人都提出所谓的"教育从娃娃抓起"、"苦谁也不能苦孩子"……这样的口号似乎也不能代替我们对于孩子的爱,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语幼儿园,很明显,这样的双语幼儿园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产物。于是幼儿园的学费就开始变得比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的学费都贵,让许多家庭望尘莫及,而这样高额的学费并没有使得大家对于双语幼儿园产生抵制心理,反而使得他们觉得要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不仅仅是吃饱喝足,而是让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变成了一个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早就让幼儿来接受应试教育的内容,真的对幼儿是件好事吗?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使幼儿园盲目竞争,望子成才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心理,而现在的幼儿园大多抓住了家长的心理,为了能够使更多家长将孩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就展示自己能够在幼儿阶段对孩子进行如何良好的教育,也就是这样,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和唯利是图的幼儿园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了幼儿教育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很普遍的问题。我们应当对家长的这种期望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追随家长的虚荣心理和附和家长对孩子过早的期望,这样才能使幼儿园盲目竞争的现象减少,也能够对幼儿园之间的盲目竞争进行预防。

每个教育阶段都是依据人的年龄、生理、心理以及接受能力来划分的,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他自身的特点。超越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幼儿园教育更多的是发掘孩子的天性和无邪的心理,培养孩子从小对生活的兴趣和乐观态度。幼儿园教育如果摒弃了这个宗旨就是变了味的教育,有害的教育。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就让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这可能在一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让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但更多的是让孩子对以后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很多孩子由于在幼儿园接触到了小学的课程,等到了小学时就每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了。幼儿园教授小学的课程肯定也没有达到小学教育的要求,这样本来一次就可以很好掌握的小学课程却重复了一次,而且两次授课的效果都大打折扣。

爱的核心就是尊重孩子。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教育肯定得不到好的发展。小学课程的介入更多的是使得幼儿教育杂乱无章,不伦不类,加重了幼儿教师的负担,更为不利的是摧残了孩子的天性。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小学教育也造成不少的负面影响。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小学专业知识的素养,在教授小学课程时难免有失偏颇。幼儿接受到了错误的信息后就很难改过来,同时到了小学阶段更容易凭借在幼儿园学到的错误信息先入为主,严重影响了对小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幼儿教育只能是误人子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注重人的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中最基础的一环,幼儿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以后的成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是为而了应付升学考试而做出的揠苗助长式的错误选择。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以考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创新能力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多的成为了我们严重的“乖孩子”“书呆子”,没有了朝气,心灵脆弱,内心自卑。这样的孩子以后很难在激烈的社会发展中有所建树。

育儿心得小学第7篇

(一)扼杀幼儿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得到乐趣和知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力,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过早背上沉重的学业负担。

(二)影响幼儿身体健康的正常发育

3-6岁的幼儿处于成长的发育阶段,身体骨骼和神经系统都比较弱,并不是适合提早进入“板凳学习”时期,如果长时间的强制幼儿集中注意力,会使得大脑容易疲劳,神经系统受到伤害,不但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而且会造成幼儿心理变化,比如:上课或者生活中表情呆板,与同伴交往甚少等。

(三)背离幼儿规律,培养发展失衡

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背离了幼儿教育的规律与原则,只重视单方面的智力发展,忽视了非智力的发展,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幼儿的心里和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仍有很强,但他们的分辨能力很弱,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

二、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按照幼儿教育规律办园。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根据幼儿身心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征而进行。幼儿教育“小学化”从其本质来说,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这一点实践已充分证明,我们也从中深刻反思。

三、开展好幼儿游戏,寓教于游戏之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很早指出,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地态度,对幼儿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使他们和周围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游戏是幼儿一项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的与同伴交往、合作。我们要将游戏融入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游戏(玩)中了解生活,在整合中凸显教育的价值。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转变家长观念,树立家长正确的幼儿观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一些家长的错误看法和错误需求有关。在一些教育观念的驱使下,对幼儿教育过度的重视,造成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段话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儿童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遵循幼儿规律的成长马拉松长跑,才是成功的教育。是不是输在起跑线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让他们通过不定期的讲座,幼儿园与家长的各种联系渠道,学习正确的教育理论,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当他们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做法和教育观点正确的时候,就不会在要求幼儿园搞拔苗助长的小学化教育了。让家长了解和支持幼儿园教育工作是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方面。

五、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

幼小衔接工作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校园合作、家园合作、家校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更快地适应小学生做好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要坚决杜绝幼儿园“小学化”,做好有效衔接的工作,是幼教工作者一直深刻讨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

六、改善办园环境,加大对幼儿园办学质量的监督

育儿心得小学第8篇

一、让我们共同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有着探究学习的天性,他们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的权利,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摧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端正我们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要转变教育观念,就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不允许的,要坚决杜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尤其要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我园平时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工作条例》等幼儿教育纲领性文件。我们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她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成才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与小学有严格的区别。通过培训学习,我们在观念层面上已经认识到小学化的危害。有了新的教育观,在具体工作中对我们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我们坚持对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在教育过程中的得失。

三、进行家园沟通,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

育儿心得小学第9篇

1 “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分析

1.1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试成绩是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目标和期望。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造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过分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孩子的综合素质,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不惜拔苗助长,渴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江苏省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最终导致幼儿园成了小学的预备班,成为小学教育向幼儿阶段的延伸。

1.2当前幼小衔接制度的缺陷

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明确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仍有部分小学,特别是教学质量高的公办小学为了获得较好的生源而进行了入学测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并且这些学校把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得比较难。家长为了使孩子顺利进入高质量小学,就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知识,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和升温。在小学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家长的要求,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

1.3幼儿教育市场化

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逐渐被剥离,纷纷精简机构,使得大量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公益性质的幼儿园被迫关闭或改制,在公办幼儿园逐步减少的同时,民办幼儿园却在迅速增多。许多以营利为基本目的的民办园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削减办园投入,导致民办幼儿园硬性基础设施简陋,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民办幼儿园为吸引生源,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噱头,提前教授幼儿小学化的知识,藉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一些有规模的、办园条件较好的公办幼儿园为了应对不利局面,也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要,在正常教育活动之外,增加了知识性的教育内容,将幼儿教育拖向小学化的泥潭。

2 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建议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由来已久,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面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之风,首先,家长要克服焦躁的心态,不要因为爱面子、随大流甚至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把孩子推向拔苗助长式教育的泥潭。幼儿的成长、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幼儿做游戏不是浪费时间,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获得的不仅是智力发展,更有良好的性格、良好人际关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同时,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中,幼儿的潜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掘。而幼儿园正是帮助幼儿更好游戏、更好学习的场所。因此, 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为子女选择坚持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支持幼儿园的正确决策,共同抵制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其次,全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那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忽视儿童自身发展的错误思想,逐步淡化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想基础。

2.2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方面,幼儿园的学习与小学、中学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幼儿园的教育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启蒙性,又要重视幼儿学习的科学性。幼儿园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组织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又具有密切联系,幼儿园也需要为幼儿升入小学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如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亲社会行为,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做好准备。

2.3 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长期以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为了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使学前教育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保障。具体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关于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违反规定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予以处罚,保证幼儿在园游戏与活动的时间,坚决禁止幼儿园强迫幼儿参加兴趣班。同时,政府要增加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确保教师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使幼儿园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努力从外部强制行为变为教师有意识的自觉抵制行为,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3 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