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草莓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探索

时间:2023-05-05 09:55:28

关键词: 草莓产业  产业发展  实践路径  实践探索 

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域是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的推进,着眼县域产业培育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建德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美誉,其培育发展草莓产业,推动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对县域产业培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总结了建德草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方法,提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各地县域富民产业培育发展提供参考。

草莓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探索

乡村振兴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大计,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首要内容,是实现村强民富的经济基础。只有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培育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并将其作为“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育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有利于打通城乡经济循环堵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进广大农民福祉。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既应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需拓宽视野,促进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夯实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根基[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浙江省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2]。县域富民产业的培育发展,不仅在促进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链接作用,还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社会价值[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地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发展典型。建德市草莓产业闻名全国,经过多年的实践累积,取得了优异成效。本文分析建德草莓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成效,提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建议,为各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打造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强村富民,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建德市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建德草莓始种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发展大棚草莓种植的县市之一,在大棚草莓种植行业,有“南建德北丹东”的美誉[4]。近几年,建德草莓种植总面积始终维持在4667~5334hm2左右,如表1所示(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21—2022年建德市草莓种植面积5000hm2左右,(其中有本地种植面积353hm2、异地种植面积4667hm2左右),比上年度增加334hm2,产量14.78万t,种植产值23.53亿元,比上年增加1.13亿元。建德草莓异地种植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走出国门到达乌兹别克斯坦,是全国草莓异地种植最成功、规模最大的县(市)[5]。现有草莓种植农户5440余户、14000余人,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48家、家庭农场18家,形成了一批草莓特色镇、专业村。建德草莓产业已形成了从种苗繁育到草莓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5亿元[6]。建德大棚草莓历经40年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具有典型的富民产业特征:技术门槛不高,在草莓种植师傅指导下,一般农户均可种植;规模经营适度,理想规模是1.0~1.3hm2,适合家庭经营;复制推广性强,生长环境适应广,且当年投入当年即可实现经济收益;均产效益高,平均每hm2收益在45万元左右。对于以产业推进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2建德草莓产业发展模式

建德草莓从“千斤粮、万元钱”的轮作模式到草标准地生产模式,再到数字化信息化“小镇”发展模式,建设“建德草莓小镇”和“建德数智草莓”等平台,探索草莓“未来农场”建设,推动草莓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跨越。在内外双重要素驱动下,建德草莓产业从自产自销初级阶段持续迭代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阶段,依托产业平台,创新“统一流转、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服务”的“五统一”形式,建德草莓产业探索出本土+异地种植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以点带面辐射全国(图1)。产业的迭代升级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链各类经营主体之间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从而完善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链条。在市场和政府双向引导下,以多类要素平台为依托,实现建德草莓产业分工细化[7-8]。在草莓“标准地”发展新模式中,建德构建土地流转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平台,实现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促进草莓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的中介作用,建德市草莓产业协会和异地分会成为草莓产业经营主体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为莓农、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技术发展态势等方面的支持。在产业创新行为中,建德建立草莓研究院和育苗种植技术平台,引育莓二代等农村实用人才,提升产业内部创新驱动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解决目前国内草莓品种以“日系”为主、种苗退化严重等难题,将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成为建德草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草莓产业持续升级发展的目标。此外,建德草莓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创建“建德数智草莓”平台,形成了“产业大脑+多场景应用”模式,构建资源数字化、管理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服务远程化、质量监管网络化“五化”体系,推动草莓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建德草莓”区域公共品牌平台构建是建德草莓产业提质增效的另一重要举措。自2017年开始,建德政府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建德草莓农户、企业等多方参与“建德草莓”平台,持续提升产品形象和信誉。以“集聚、特色、精品”为要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深、农旅融合紧”的建设目标,建德打造了全国草莓全产业链标杆“建德草莓小镇”平台,汇集种植体验、文化体验、研学体验等多种业态,推进建德草莓产业进入三产融合发展时期,继续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3建德市培育发展草莓产业的做法

3.1持续迭代草莓品种

该市积极对接外部智力资源,如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针对草莓品种研发,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每年引进10个以上草莓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从20世纪80年代的“丰香”,到90年代的“章姬”,1999年引进“红颊”,再到近两年的“粉玉”“越秀”“建德红”等,建德草莓品种不断迭代,先后推出草莓品种40多个,主流种植品种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引领地位[9]。该市与国内院校合作选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德红”“越秀”,打破了主流品种均需从国外引进的局面,在市场销售方面全面超越了日系品种草莓。如“建德红”品种,成熟提早半个月以上,甜度、光泽度都优于目前主打草莓品种“红颊”,每hm2效益可增加30万元以上。

3.2创新迭代栽种技术

在栽种模式上,建德草莓经历了“露天种植—毛竹大棚—钢架大棚—标准地草莓园”的变迁,带动草莓产量、品质、效益不断提升。在发展模式上,从“集中种植、零散贩销”到“就地种植、就近销售”的转变,有效破解草莓种植的土地制约和运输损耗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草莓种植技术传承水平,建德建立了全国首个草莓学院,专门培育“草莓师傅”,并采用师傅带徒弟、大户带小户、一户带一村的方式进行,累计培养了持证“草莓师傅”6000余人。为解决草莓连作障碍问题,早在1994年,建德就探索了“千斤粮万元钱”的“草莓水稻轮作”模式创新。目前,建德普遍推行“草莓-水果玉米”“草莓-西甜瓜”等轮作模式[10],不仅每hm2产值可增加60000~75000元,还有效实现了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平衡。

3.3培育发展全产业链

以培育全产业链为目标,建德从源头开始抓起,为广大莓农提供种苗育繁推、农资供应、技术服务、设施设备供应等一条龙服务,落地草莓植物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集农业科技、生产加工、农业研学为一体的产业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草莓产业技术链、生产链和供应链。在草莓种苗繁育方面,建德不断改良育苗技术,仅凭借“红颊”品种,年育苗产值即达5亿元,成为国内种植规模最大的品种。在种植生产环节,建德利用数字技术“重塑”草莓产业,研发了草莓种植数字化平台,不仅实现草莓种植生产中温度、湿度等各类要素参数的智能调控,保障草莓稳产稳收,还通过数据收集、平台搭建,打通产业流通各个环节的数据,使草莓产业经济融合大数据信息,帮助莓农实现数字生产、销售。通过“平台直供、电商直播、现场直销、社区团购、农批兜底”,该市在产业链销售端建成了复合型草莓销售体系,拓展了“线上线下”“分级分类”的多元化销售途径,其草莓平均售价较传统贩销提高30%以上,实现了优质优价。2021年,建德草莓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5.2亿元。

3.4塑造区域公用品牌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追求品质才能更好打造品牌,更好实现商品价值。在提升草莓品质上,建德通过品种选育、技术提升来提高草莓色泽、口感等方面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草莓质量安全。该市不断强化化肥等投入品监管和检测,在田间、保藏、上市流通等多个环节严格进行草莓质量抽查和监测,并建立质量追溯和品质认证体系,使草莓品质得到有效保证。在品牌建设上,以“政府引导、协会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着力打造“建德草莓”区域公用品牌,先后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浙江省区域名牌农产品、浙江省最具成长性10强品牌等荣誉,品牌综合价值达10.19亿元。自2018年“建德草莓”区域公用品牌正式亮相以来,建德市主要草莓生产基地、销售大户均采用“建德草莓”品牌包装上市,市场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

3.5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草莓采摘期长达半年,比较适合发展产业融合项目。近年来,建德以草莓为媒介,延伸草莓产业链,持续做精做细“草莓+”,连续14年举办建德·新安江(中国)草莓节,2020年举办了中国(建德)草莓文化旅游节。通过打造集技术研发、莓农培训、种植生产、销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草莓小镇,建设草莓主题乐园、主题民宿,推出“草莓节”“莓好花园荟”“天空之城”研学等活动,加快推进以草莓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使区域内农户四季有收益。2022年,建德草莓采摘季累计接待游客1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8亿元,占建德全市乡村旅游收入的50%。

3.6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建德市采取“保姆式服务”方式,为莓农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2001年提出“草莓过江”发展战略,2005年把草莓列为当地七大主导产业之一,201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草莓产业推进领导小组,2021年出台支持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给予扶持。为破解山区土地碎片化难题,防止农地因低效而抛荒,近两年,建德市创新开展草莓“标准地”改革,统筹各级扶持资金,由乡镇政府组织统一流转,开展土地整理、基础设施改造和钢架大棚建设,由种植户以轻资产方式租赁种植,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超过250万元。通过统一流转收储、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资,该市着力挖掘产业多元价值,吸引更多农户参与,构建国企、镇村、农户利益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已建成草莓“标准地”340hm2。

4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建议

县域富民产业承载着保障乡村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多重使命,是促进乡村扩中提低,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建德市通过草莓这个“小切口”,创造了产业发展引领乡村兴业致富的大场景,具有参考意义。培育发展县域富民特色产业,既需要通过科技和市场创造优势,也需要通过政府和经营主体集聚资源。要把传统产业提升为特色产业,同时也要把特色产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

4.1注重引导基层产业创新,坚持系统谋划久久为功

县域产业发展要注重基层首创精神。智慧在民间,首创在基层。建德草莓产业的初起,也是少量农民的探索实践。注重发现基层苗头性、成长性的探索创新,着力加以培育扶持,助力做大做强,是发掘县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色人才等资源的有效路径。做为政府部门,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和毅力,制定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坚持“久久为功”,切实成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引领者、呵护者。

4.2盘活闲散用地,用好农业“标准地”的改革利器

县域发展应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抓牢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时机,因地制宜地学习优秀“标准地”建设模式。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活闲散用地,建立农业“标准地”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新流转的土地全部纳入农业“标准地”建设范畴,推进耕地连片流转,形成农业“标准地”布局图和项目库。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制订农业标准地净地标准、招商标准,招引本地农户和社会资本投资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如建德市实施的“标准地”改革,统一流转收储、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资,招引本地农户和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同体,共享产值高收益[10]。

4.3坚持科技引领,落实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和科研成果转化

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聚焦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的研发,通过外接智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优势互补、相互协作,落实科研成果转化,是大力提升县域农业产业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如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农业推广技术”联盟,加强科技特派员机制等,充分开展产学研合作,使农产品的种类和品质不断迭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4.4坚持数字赋能,走智慧农业的强农之路

借鉴工业思维,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技术链、生产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的监测与精准化管控体系,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智慧化变革。县域层面通过推行“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模式,加快数字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破解农业资源不足、农业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如建德市研发的草莓种植数字化平台,不仅保障了草莓的稳产稳收,还拓展了多元化销售途径,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4.5坚持农业生产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县域富民特色产业发展,核心在于市场竞争力,在于特色和品质。要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总结集成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农产品+特色产业”高效生产模式,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集成配套,提高套作、轮作、间作效益[11]。

4.6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不断提升要素质量

通过优化土地资源、设施装备、种质种源、水肥营养、疫苗农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强化科技人才和技术培训等科技创新机制,发展社会化服务。如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强种子种苗等核心技术攻关、新品种培育选育,扶持建设种苗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塑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搭建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标准体系。

4.7坚持产业融合,统筹发展“农业+”延伸场景,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聚焦县域特色农业资源,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鼓励依托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强镇和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和中心村等产业平台,以提升产业融合能力为目标,按照一个产业一链条,强化种苗育繁推、专业农资供应、数字化设施设备研发、农产品仓储、产品精深加工、销售包装、技能培训,统筹推动发展文化、旅游、养生等“农业+”延伸场景,推进县域富民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参考文献:

[1]闫坤,鲍曙光.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的新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2):43-5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EB/OL].(2021-05-20)[2021-06-10].

[3]海玥.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凌源市花卉产业发展实例[J].农业经济,2022(5):68-69.

[4]严凌云,孔樟良,陈和秀.推进“建德草莓”的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2021(1):8-10.

[5]王旭强,徐森波,余科,等.建德草莓种植技术在慈溪地区的推广[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19(5):16-17.

[6]吴建军.建德市异地发展草莓产业的主要成效和做法[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6(3):11-13.

[7]蒋亚龙,林元琨,李文川.建德草莓产业组织发展创新路径探索[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4):733-736.

[8]刘蓝予,周黎安.县域特色产业崛起中的“官场+市场”互动:以洛川苹果产业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2):116-127,173.

[9]廖益民,胡美华.浙江省草莓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5):682-684,691.

[10]李衍,李龙,王运.建德市打造设施草莓“标准地”撬动产业变革重塑[J].现代农机,2022(3):14-16.

[11]孙彩霞,杨华.“一县一品一策”标准体系建设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2):193-196.

作者:李飞 陈和秀 单位: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 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