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3篇

时间:2022-12-29 14:57:16

关键词: 会计  内部控制  问题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阶段,事业单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应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明确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不同控制环节、发挥其作用与优势。

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3篇

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篇1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增加了事业单位发展的难度。因此,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进行财务制度的改革,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融合,保证事业单位资金、决策、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不同点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务信息来源相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均由事业单位提供,二者基于财务信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完善,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式。二是会计所从事的工作理念相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都是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高效的提高,为财务相关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三是工作目的相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均是对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进行核算的方式,二者通过资金来往统计的方式,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高效运用,从而促进了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原则不同。财务会计是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准则,进行财务规范性工作的开展,而管理会计则不需要进行相应准则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二是结论不同。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单位的相关活动、项目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与资金流动分析,从而为事业单位进行决策,提供具体化的分类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运用统计方法,在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报表的方式,进行事业单位运营情况的呈现,对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预测数据。三是重点不同。财务会计重点是反映事业单位过去的财务经营状况,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事业单位未来发展进行信息预测。四是精准度不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收入和支出的准确记录;而管理会计是以估算的方式,进行各项经营活动综合信息的分析,以便帮助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体会到内外部各条件的变化,对事业单位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五是信息特征不同。财务会计的信息特征具有精确性、可靠性、真事性、时效性的特点,而管理的相关会计的资金流动信息特征则偏于预测性特点。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方法

(一)制度融合

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过程中,应当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点,进行相关规则制定的融合,制度的制定要符合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在原有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会计的融合,为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明确的制度标准,保证了管理会计应用的规范化和明确化,不仅为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预警;还可以对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的预测支出进行预判,有助于事业单位进行资金的高效分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制度融合的过程中,进行风险防控制度的健全,不断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防控的应急方案,以便保证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制度融合的顺利开展。

(二)数据融合

虽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相同,但是二者由于实际操作不同,导致两者之间的信息方式有着不同之处。事业单位在融合财务会计工作和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应当结合单位业务活动开展的客观性,进行数据采集融合工作的开展,保证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共享,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凭证融合

事业单位在进行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过程中,应当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凭证融合工作的开展,不仅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应用和检索,提供了便捷的方式,还方便了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进行会计凭证的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问题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事业单位在实际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并不完善,不能借助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实地有效的开展,导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出现了困难。

(二)规范标准差异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融合过程中,其实不难发现,管理会计由于工作流程和办公地点灵活性较强,在于两者会计工作融合过程中,实际上不能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准则的要求财务管理会计工作进行二者融合工作,盲目的融合会导致融合分歧较大,增加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难度。 

(三)信息共享问题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二者进行财务数据和资金流动信息的应用的范围和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财务会计工作和管理会计融合中出现资源对接不融洽的现象,不仅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于资金数据分析的工作量,还平白提高了两者工作融合发展的难度。

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良好运行环境的构建

良好的运行环境,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顺利开展,因此事业单位可以结合稳定运营需求,进行良好运行环境的构建。首先,事业单位可以综合考虑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融合的切实需求,对其单位的相关内部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培训,使得内部人员可以实际考虑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求,从而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工作有更实际的把握。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定期培训的方式,从而达到加深内部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认知,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特点,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对自身工作和融合发展的思想教育,使得事业单位的相关财务人员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重要性和过程都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实际的考虑,同时在单位的帮助下加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特征的认知,并结合单位实际经营活动开展的需求,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科学应用,有助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良好运行环境营造需求,定期组织内部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不断促进内部工作人员工作态度的提升,积极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从而为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

(二)健全财务制度规范

适当地规范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基本政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工作中出现诸多难点,有助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效率的提升。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结合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工作,发挥其最大效用,使得会计制度明确其健全要求。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范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其次,事业单位可以结合会计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加深对财务会计制度的分析,并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对制度的不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要素的融合,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范化,从而为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科学应用,提供正确的指导。以此来保证事业单位可以在财务会计和融合会计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需求,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制度的融合,使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可以共同跟随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开展的需求,进行职能的发挥,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果的提升。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的需求,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强化,以便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科学应用,提供健全的基础设施。首先,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加大对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进行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融合的需求,进行信息化共享技术的完善,不仅要进行财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完整的数据;还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际操作的特点,进行资金流动数据收集和两者工作融合技术的提高,从而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实际技术支持。最后,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工作开展需求,进行信息化程序的完善,不断借助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进行财务软件信息的更新,以科技化手段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正确融合,不仅减轻了财务人员进行了数据工作量,还提升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效率。

(四)强化人员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的需求,进行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供给。首先,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要求和制度,完善财务人员的招聘标准,对应聘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国家资格认证,应聘人员是否具有较长的工作经验提出更深层次的考量,可以对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开展,进行全面监管工作的开展,促进事业单位业财融合工作的完善。其次,事业单位可以结合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需求,做好财务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既要要求财务人员详细掌握工作单位财务工作的整体资金流动,明确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流程,还要对在职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市场动向、单位发展等方面的培训,使得财务人员可以结合单位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调整,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最后,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需求,构建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针对培训效果良好的财务人员,通过资金、绩效的方式予以奖励;针对培训效果不佳的财务人员,在惩罚的基础上要求其继续进行培训,不仅可以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还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知识的掌握水平,使得财务人员可以借助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知识,进行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管理工作的完善,有助于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式的扩大,还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效果的提高,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宏玲 单位:山东烟台龙口市黄城实验中学

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篇2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建立科学严谨的资产负债核算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不仅可以增强事业单位对资产负债的管理,同时还可以促进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而为事业单位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文章在现有关于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探讨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后对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影响,挖掘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进行优化。[1]

一、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意义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概述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全面、准确地记录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而科学、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运营情况。由于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多种制度并存,且主要采取收付实现制,难以形成统一的汇总数据,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新《政府会计制度》将现有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整合,采用“双基础”核算,其中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预算会计则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两者相辅相成。在“双基础”核算下对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进行改革,具体改革包括“3+5”会计要素及附注等,以便能够编制客观、全面的财务报告。在双基础下编制的报表对事业单位的信息披露更加全面、科学,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完成绩效评价。[2]

(二)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性新《政府会计制度》重塑了会计要素,并结合现行经济业务设置报表格式。新《政府会计制度》首先是对财务会计科目进行划分,然后逐一对会计科目进行明确的说明,并且在使用会计科目时增加了辅助核算和经济功能分类。2.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管理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财务报告,使得报告内容既能满足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与企业社会成果转化的市场要求,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等真实情况,从而更好地受到公众监督,更好地完成绩效考评,进而推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系统的基础是会计信息质量,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需要通过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引入权责发生制、调整会计要素、增加会计科目,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有所提升。例如,增加坏账准备科目以及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等,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然而,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细则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使用权益法计量的标准以及规范并没有进行明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给财务人员加大了职业判断的分量,易导致财务人员的主观操作。[3]新《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是做好新旧《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由于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事业单位需对往来账进行清查,对相应的资产情况进行一一盘查,以确保账面数据相符,确保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好。然而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扩大了核算范围,调整了会计要素,增加了会计科目,因此要求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细化。原会计制度不涉及的,在新旧《政府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需要过渡的科目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实现有效过渡,从而影响了日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影响

保证事业单位稳定的基础是内部控制管理,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性资金,因此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也是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管理,保证其使用效率。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进而改善了以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有关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不完善的问题。事业单位应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对单位内部执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重新进行修订,从而使得单位内部管理形成闭环,并监督落实到位,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时间尚短,对于制度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相关内控流程还需不断完善。另外也存在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位,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甚至内部控制管理仍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因此会导致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之际,也应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4]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对绩效评价的影响

绩效评价是指对事业单位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主要指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服务水平以及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满意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水平。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不仅规范了财务报表,还增加了事业单位间的横向及纵向对比及绩效指标,从而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新《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增强了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有效降低了财务风险,从以下几点反映出新《政府会计制度》优于原有制度的绩效评价:一是事业单位设置了“管理-业务费用比”,用来反映单位对外履职工作的效率;二是设置“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增值率等指标,用来反映财政资金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减变化趋势,对资金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三是设置有关固定资产和资金适用的指标,用来反映单位预算执行率、资金闲置等问题。

三、导致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会计核算缺乏标准化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由于原会计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核算方式相对简单,而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双体系”核算中采取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是一大挑战,相对核算方式较为复杂。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是针对其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行的,相对缺乏对会计核算指标及监督的考核。管理层缺乏对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意识,导致会计核算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会计核算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形成与其他管理机制相辅相成的配套体系,从而无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并且事业单位在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后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在核算过程中重复性工作较多,且会计核算流程不够完善,导致从机构组织到岗位设置均不够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5]

(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只针对财务部门,而是整个单位所有部门都参与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更加全面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清查过程中也是集合了财务部与资产部、综合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完成的。但在清查过程中,出现各个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会对此次改革不予以配合的情况,这会影响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进程,进而影响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三)绩效评价指标亟待完善

事业单位执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进行的绩效评价较为重视预算执行的情况,而资产、负债以及运营成本的数据无法全面体现。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后借助财务绩效指标能更有效地通过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运行绩效、财务流程管理、财务发展潜力这几个维度的指标评价。然而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的绩效评价指标仍是定性远多于定量。定量指标主要来源于数据,定性指标受主观影响,而财务数据是定量指标的重要来源,具有客观、真实性。当用财务数据体现绩效评价时候,具体问题就能对比显示出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扩大了负债的核算内容,增加了对资产核算的要求,因此得出财务数据才能更加准确的体现。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的财务报告相比旧制度内容也更加丰富,增加了财务报表内容,从而提高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利于高效履行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

四、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改善对策

(一)梳理财务文件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等方面数据不准确,影响了改革进程,因此建议事业单位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参与其中,首先,由专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进行盘点、核查、记录实际情况,并与资产信息系统进行核对,及时维护相关信息。其次,查找到无法核对的、年代已久的数据,找相关人员尽量了解情况,提出解决办法,并上报领导和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最后,应结合实际经济业务情况准确进行会计核算记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2019年1月1日,新制度正式全面实施,会计处理相对更加复杂,财务报告的编制也有一定难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加快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的改革,提高财政风险防范水平,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帮助事业单位做出决策。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

以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作为参考,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并通过对“双体系、双基础、双报告”的内容学习和对单位实际情况的考量,制定更加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及管理制度,从而使得财务报告的数据更加规范和真实。把握好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在完善单位内控制度的同时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的职能,使得财务工作更加规范。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突破了原会计制度带来的局限性,因此单位需要将现行的管理制度与新《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梳理并即时修改和完善,制定出既能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又满足单位实际情况的相关管理规定。

(三)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时应注重绩效指标的科学性,以满足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绩效标准要求,设计合理的绩效指标尤为重要。并且随着社会公众对绩效评价、履职情况的关注,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制和监督检查的机制,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进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因为资金的应用效果能够全方位反映科学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且资金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比较客观,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也更为准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为资金的应用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支撑。首先,事业单位利用新制度中的费用类会计要素,对事业单位成本设置成本效率的绩效评价指标,比较和评价其合理性;并且设置反映财政资金的节控能力增减变化的指标。其次,新《政府会计制度》核算中引入的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根据其特点设置管控本单位的资金效率的指标,防止资产浪费。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设置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有关资金应用效果类指标为信息的可行性提供了保证,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反映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节约成本,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工作。

五、结语

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后面临很多挑战,本文阐述了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后实际遇到的问题,具体从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管理以及绩效评价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提高财务认识、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以及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帮助事业单位能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事业单位未来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保障。

作者:赵冬明 单位: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

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篇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阶段,事业单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应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明确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不同控制环节、发挥其作用与优势。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提升事业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控,还能够划分不同员工之间的权利及义务,提高对员工的规范与约束作用,确保工作质量。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应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形成良好的财会内控意识、完善预算管理、积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环境,实现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转。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和应遵循的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根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专业人士总结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有以下五种: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的监管。内部控制环境与事业单位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影响着事业单位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关系到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工作实际作用,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责任分工、思想道德建设、组织结构等,内部控制工作环境是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对于内外风险来说,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有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确保事业单位辨认出可能发生的风险,以便完善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规避风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活动与信息沟通两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并且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内容要求,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并且内部控制的所有活动贯穿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以便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管对内部控制构建过程起到促进作用,监管不仅要监督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对内部控制工作也是全程的监管,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内部控制的缺陷,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确保事业单位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1]

(二)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及时性原则

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时,应始终遵循及时性原则,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资金使用情况,并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强化资金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资金随意使用及资金浪费等行为,为事业单位发展保驾护航。在遵循及时性原则时,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对各项数据展开科学管理,还要依据时间不同,将数据进行整合并汇总。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掌握具体资金使用情况及工作开展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财务处理方法的应用,针对不明资金支出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明确各项资金支出,保证内部资金的安全性。

2.精准性原则

精准性原则是会计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结合多项数据,如管理数据、财务数据及信息系统数据等,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同时还可采用模型分析方式,掌握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在遵循精准性原则时,确保各项数据的科学性,避免出现数据不准确造成的分析失误,同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创建完善的模型展开数据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准性,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参考[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架构的重要意义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强化单位财政管理意识,也能够规范资金和资产的管理,避免出现资产流失和资金浪费严重的现象。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安全保障,是单位开展各类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做出了改革,选择公开的财务制度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通过宏观政策的变化,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提供助力,确保资产使用价值,也有利于资金管理规范。[2]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架构能够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提高会计水平。单位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单位内部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也会出现财务数据失真的现象,那么架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工作职责,也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护员工的利益,以此避免财务数据不真实和会计信息虚假的问题,保证了财务信息是准确的,也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调取和掌握单位发展经营情况提供便利,同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决策客观、科学,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还能够规避风险,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

三、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制度保障,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及完整性,发挥制度约束与制约作用,有利于内部合理分工,引导岗位间相互监督与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高效运转的基础,只有重视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控。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中,为发挥制度优势及针对性,需要结合不同管理工作,制定出相应对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控制能力低下。首先,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的职能部门,并不将营利作为主要目的,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一人多岗问题,难以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独立性。其次,在部分事业单位中,并未设置独立的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主要由其他部门兼任,使得监督工作开展不到位,监督质量低下。

(二)内控意识薄弱

内控意识薄弱是制约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其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认知不到位,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财务管理制度,制度制定不完善,采用财务管理制度开展会计内控工作,使得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低下。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部分管理者受传统思想观念与管理方式影响,不重视会计内控工作。而管理者思想观念必然会对员工思想产生影响,员工轻视会计内控,会计内控优势难以体现,必然会对后期管理及内控工作产生不良影响。[2]再次,当事业单位管理者发现管理方面的漏洞后,才会重视并调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但由于整治工作开展不到位,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业单位将会面临一定经济损失。最后,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主要由会计部门负责,财务人员需要结合预算方案配置资金,其他部门需要结合会计部门编订的预算报表执行相应工作。在这一工作状态下,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对会计内控认知不足,使得内控方案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偏差。

(三)预算管理混乱

现阶段,存在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混乱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内控工作的开展。首先,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方案制定时,存在科学性与全面性不足等问题,预算编制防范不合理。财会人员会以事业单位历年数据及预算方法为基础,编制新年度预算,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预算方案不全面。其次,会计政策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事业单位运行规模与会计预算范畴也在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创新预算方法,才能确保预算管理工作有效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范畴控制标准不严格,预算信息编制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控制不严格问题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单位内部日常收支明细难以具体化,制约了财务报表编制与资金控制工作开展。[3]

四、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事业单位在运营及发展过程中,应明确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及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制度约束作用,实现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与控制,最终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与约束。例如事业单位为实现不相容岗位之间的有效分离,明确员工具体职责,可利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与约束。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中,需要充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确保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制约,还需要保证决策成员之间的横向制约,通过制约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中,除了需要增加制约性条例外,还应当完善奖惩制度,针对日常工作表现优异的财务人员,应采用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方式,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内控作用。而针对日常表现不佳的员工,则需要采取适当惩罚措施,引导其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

(二)增强财会内控意识

通过增强企业员工的财会内控意识,推动会计内控工作高质量开展。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与部门负责任人均需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内控意识,同时事业单位管理者也应转变观念,增强财会内控意识。当事业单位所有员工均能够形成良好的内控意识,继而积极参与至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才有利于避免资金滥用等问题,提高内控管理制度执行效率,提升资源与资金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应重视会计人员的培养,打造出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提高内控质量。[4]同时还需要不定期开展考核工作,掌握会计人员的知识情况。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方式,推动会计内控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内控意识时,应明确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能,避免出现工作交叉与混淆等问题,高效率完成岗位工作。当财会人员形成内控意识后,还需要具备内控制度执行能力,促进内控制度的充分落实。

(三)完善预算管理工作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工作,落实日常资金的收支管理,针对特定项目,在制定预算时,不仅需要结合相关规定做好预算编制,还需要在各项开支执行中,分析不同费用存在的偏差问题。在预算编制阶段,事业单位应转变传统预算编制方式,采用恰当的预算编制方法,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例如事业单位可采用弹性预算编制方法与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利用动态形式展现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情况,结合具体问题,调整预算。在预算方案制定环节,一旦发现潜在问题,需及时给出解决措施,提高预算方案的合理性,避免后期执行中出现问题。在预算实施阶段,应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职能,加强对不同环节的监督,为预算方案顺利实施奠定基础。[5]同时监督部门应不定期开展监督审核工作,一旦发现潜在问题,需将实际情况上报至相关负责人,制定应对方案。发挥监督职能,保障预算方案落实,强化会计内部控制。

五、结语

事业单位在日常发展及运营过程中,应跟随外部发展变化,积极创新,调整管理模式,做好会计内部控制工作。针对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增强财会内控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工作,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资产安全,提高控制质量,促进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J].商讯,2021(2).

[2]曹丽丽.事业单位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J].时代金融,2019(24).

[3]王琨鹏.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1).

[4]董晓丽.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5).

[5]樊以利.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2018(10).

[6]钟宁宁.强化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34)

[7]田艳.“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与策略[J].纳税,2019(34)

[8]邓安琪.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时代金融,2018(18).

[9]王一琼.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商业2.0(经济管理),2020(4).

作者:马玉波 单位:长春市中小企业人才创业指导中心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