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媒体微信平台内容传播问题分析

时间:2022-11-14 11:56:46

关键词: 媒体  微信平台  内容传播 

摘要:两家媒体的原创内容主要以时政新闻为主,其他社会化议题偏向于转载,媒体和平台的合作相对有限。专业媒体资源调配主要是为了发挥媒介对内容的自洽性整合与合作,即合作不是推进或突破对他者热点的关注,而是形成用户对媒体自身主体性的有效依附。

媒体微信平台内容传播问题分析

一、引言

技术可供性是指媒介在既有媒介技术支撑下“为某些目标服务的协调运动”①。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所能感知到的内容由事物提供的行为决定,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在保证技术既有的客观效能的前提下,媒体的传播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对媒介使用的主观满意,媒介对技术可供性的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过往的技术可供性研究多采用质性研究方法,③聚焦于探讨如何利用技术优化内容生产,较少以量化的方法探讨技术可供性与社交平台内容生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国内最有影响的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析其微信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及对新技术的使用状况,探析专业媒介的内容生产在多大程度上兑现了技术的可供性,以及在新技术背景下,专业媒介在社交平台的生产还有哪些可能调整的方向。

二、文献探讨

1977年心理学家Gibson提出了可供性概念,他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可供性是来自对物体在环境中可用性的感知。“在行动者感知到物品的存在时,物品便被赋予价值与意义”。④Gibson的观点忽略了人为环境对物品感知的影响。因此,Norman将可供性理论运用到人机交互领域时,考虑到每个行动主体具有个性认知,包括个人学历、成长环境、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可供性本身,即“个体过往经验会影响对物品感知与使用的差异”⑤。Gaver将可供性定义为是与人们的互动兼容相关的世界属性,探索了社会交往的生态方法,他认为技术设计要考虑到可供性,设计既受生态互动方式的引导,又可以引导生态互动的方式;⑥Bradner进一步延伸了Gaver的观点,认为技术可供性即物品可供性,指的是科技产品使用能否提供个体特定互动或感知能力,并通过技术的使用建构个体的社交关系,⑦可供性存在人类行为中,也存在社交互动上;Boase将社交可供性定义为“使人们能够研究传播技术的内在特性如何影响其获取和使用”⑧。他的表述暗示了一个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寻求潜在行动之间的一致性,并通过该技术维持各种关系。2015年Schrock提出了移动媒介的传播可供性概念,认为可供性存在于个体对工具性主观认知和科技客观特征的互动中,指出移动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可兼容。可携带是对物理特征的感知,如尺寸及重量,可获取是让使用者在舒适范围内调整的能力,可定位包括协作、监控,可兼容包括内容共享、同步直播的特征。⑨在他看来,可供性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感知,而是行为与行为产生的互动关系。2017年潘忠党将传播可供性概念引入中国,提出传播可供性分为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⑩该理论的阐释拓展随即在中国兴起,喻国明在丰富既有对媒介可供性各项要素释义的基础上,认为新技术可以为媒体增进可供性,即移动媒介的技术可供性影响了媒体的内容生产。

优秀范文
相关期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