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内科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2-02 19:02:18

内科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论文第1篇

(一)评价方法。两班均进行一学期的中医针灸内科学课程学习以后,进行期末闭卷测试。试卷由教研室中非授课教师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分析工作由研究生完成。最后,将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分析和比较。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四、结论

内科医学论文第2篇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和医疗经验为基础,囊括“杂医”、“大方脉”等医学内容的医疗科,这一该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不仅汲取了历代医学的医疗经验,并且有效的实现了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这也使得其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医研究发展至今,中医内科学作为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从病种角度进行分析,当代中医内科学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内伤病和外感染两大类病种的医疗,其中内伤病包括气血津液病和脏腑经络病等,这一类病情的医疗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经络和脏腑等器官中的病理和生理现象进行辩证论治。而内科病中的外感染病类别则主要为温病,伤寒等热性病,这类病种医疗的开展则要以卫气营血、六经以及三焦等的病理、生理进行指导并加以论治。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病种范围的广阔,使得其在医疗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研究专业,专业所囊括的不同类型和系统疾病的研究,都为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开展创设了极为便利的前提条件。

2现代西医发展概况探究

现代西医即近代和现代医学,是区别于中国传统旧医而产生的新式医学。在现代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首先通过视诊,触诊和听诊,嗅诊等方式,或利用听诊器,体温表和叩诊锤等工具进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再以诊断结果为基础,借助先进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治疗,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从发展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西医的发展要追溯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多名医学家的研究与探索为其赋予了实验医学的又一医学内涵,而这也为西医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西医科学研究中实验的逐渐兴起,高精度、多功能的医学实验仪器应运而生,这把人们的对西医的认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水平。发展至今,现代西医的诊断治疗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对医药企业的投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而这都有力促进了现代西医与科学研究间的交融并进,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收提供了必要前提。在现代西医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医院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监视仪器记录病人生理指标,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病案记录,人工智能技术和专家系统开展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综合治疗机制,这都是西医发展为我国医学研究应用带来的重大贡献。

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探究

3.1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桥梁作用分析

我国中医内科学的开展是以承接中医和现代西医临床治疗为导向的,而由于中医内科学自身被囊括在中医医学治疗的范畴内,所以其与现代西医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的关系可知,中医内科学起着中医基础和西医临床衔接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中医基础病理融入西医临床实践的有效保障。在中医内科学的桥梁作用下,中医科学中的病因病机,辩证规律等都能够与现代西医治疗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症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医护人员和医学研究者得以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医学探究,进而提高我国的中西医学诊疗技术水平。

3.2现代西医治疗中中医内科学重要任务探析

随着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推进,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现代医学教育的开展更是对中医内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医学教育开展的背景下,现代西医治疗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与发展中,中医内科学所承担的首要任务即临床实践研究与教学开展。为更加有力的促进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结合发展,中医内科学所负责的任务要求医学工作者要注重对自身基础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使得现代西医的临床医学开展不仅能够稳定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整体提升我国的现代西医教育水平,为今后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在现代西医和中医内科学的结合发展中,中医内科学的临床研究与教师开展任务可以在巩固中医内科学桥梁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西医诊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这对于我国医学领域科研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形成也是有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的。

3.3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探究

为实现中医内科学和现代西医的有机结合,要首先注重对我国中医内科理论的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医医疗开展的主干,中医内科理论在医学研究和治疗中的强化不仅能够突出我国医学发展中“中西结合”的发展特点,还能够有效保持我国中医医学的发展特色,使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发展能够在稳固的医学基础上得以有效实实施。其次,现代西医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还要注重对临床医学的实践与探究。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医学中的实践认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两类型医学的融合中临床实践对医学基础巩固和医疗技能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临床医学研究的开展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医学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中医内科学与现代西医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束语

内科医学论文第3篇

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书本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学预习完成,督促学生养成预习及复习的习惯,课上老师可以提纲挈领简要介绍书本的重点难点。老师备课时注重相关疾病的前沿发展与名家治疗经验等内容,并介绍给学生,会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仝小林,创新性地提出肥胖型2型糖尿病(消渴)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他通过研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演变过程、治疗经过等,结合《内经》中相关论述,提出了消渴的络病贯穿始末和“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的病程演变过程,形成“肥、糖、络”整体辨治体系;明确五大治法:消膏转浊,开郁清热,苦酸制甜,辛开苦降,全程、早期治络;糖、降脂、增加胰岛敏感性的糖敏灵丸,防治微血管并发症的络通粉,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肠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焦虑失眠的眠虑安,治疗糖尿病肾小管损伤的补肾缩泉胶囊。另一位治疗消渴的中医大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吕仁和教授,提出了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防治“二、五、八”方案、“六对论治”、“三自如意表”综合防治方案,独创“微型癥瘕”学说,开破血化瘀治疗糖尿病肾病先河,益气滋肾通络法是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学说的临床应用。将这些最新的进展和医家介绍给学生,会让其眼界开阔,启发学习思路。教学不是以简单的教授课本内容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中医事业的人才,培养从学生开始的中医思辨能力、继承及拓展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灌输和培养。

2课堂模拟表演和演示的教学形式

由学生分组,按照老师的预先要求就某一授课内容做相关准备,通常要求去图书馆、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表演或演示。一般建议可采用实物资料、多媒体或真人模拟等形式,分别就某相关内容做直观、逼真和生动的展示。表演结束后,建议先由表演者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们一起思考讨论解答,然后再进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发问回答的互动。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上课不再是简单的列席就坐、被动听讲接受,而是自觉主动、踊跃参与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所预习准备的相关知识内容的联系,培养团队协作学习能力,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研究能力。在这样活跃宽松气氛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授课的指导员,而非授课演出的独奏家,老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提示学生所需关注的学习重点,指明学习研究的方向,肯定和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演示与之后的发问讨论,会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记忆得更准确,理解得更透彻,学生在这种交流和撞碰中,会得到许多启发,同时也会在这样的锻炼中不断地创新和超越。

3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老师开列大量参考书目,学生完成相关论文作业

内科医学论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7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中分别有41例患者、31例患者;其中患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13例,患有肺癌的重症患者为6例,患有支气管炎的患者为39例,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分别为48例、24例;年龄为27.2~81.3岁,平均年龄为(51.39±5.0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的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严密检测病症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采取缜密的临床护理模式,分别针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环境心理干预

呼吸内科患者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可在病房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尤其对灰尘,尽量运用吸尘器进行打扫,保持病房内整洁。禁止摆放花草,探望患者人员带来的花束,说明缘由后给予带回,避免患者因花粉过敏加重病情。由于病情较长,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尤其重症患者,感觉治疗无望,极易产生绝望、消极心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1.2.2治疗干预

对不同病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观察,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奏。一旦出现咳血、咳痰等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抢救。同时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短期治疗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预案并做好基本准备工作,可为抢救节省出时间。对患者讲解药物名称、疗效等基本情况,准确掌握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等。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分别为一般药物的输入、特效药物的输入。另一种给药方式为雾化吸入,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1.2.3通气干预

及时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症状。在治疗时,需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对呼吸道、口腔内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可运用呼吸机给予辅助呼吸。在进行辅助呼吸时,要严密细致的贯彻呼吸机上各项参数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纠正。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41例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得到好转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的患者为38例,无效的患者为3例,好转率为92.68%;3例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后,已基本恢复生命体征;无死亡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病情得到好转的患者为23例,无效的患者为8例,好转率为74.19%;8例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后,6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为6.45%。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来说若不及时实施有效的抢救预案给予护理干预,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产生呼吸衰竭以至死亡。在治疗中,为每位患者制定有效的抢救预案,可为挽救患者生命缩减准备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在整个护理中,护理人员要以缜密的心思,观察每位患者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注重微小细节的护理。饮食上要以易消化、高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并注重饮食的安全卫生。加强有关疾病的知识讲解工作,让患者知道治疗流程,可缓解患者的担忧。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注重个人卫生的整洁,勤换衣物,防止不必要的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缜密的临床护理后,病情的好转率为92.68%,未出现死亡病例,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内科医学论文第5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内科医学论文第6篇

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授课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考核,并且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查看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对照组同学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馈情况。

2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PSS17.0软件完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授课后的考核成绩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很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使用卡方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均为ɑ=0.05。

3结果

通过对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授课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同学进行了测试,实验组同学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和此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65%、30%及5%,而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32%、31%及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章节的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是由于心律失常疾病临床表现繁多,心电图表现不易理解,当面对难以理解的心电图时,学生有时会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会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困难,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所灌输的教学大纲的内容,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严重影响将来的临床工作,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PBL教学法是将理论联系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PBL教学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同学们在学习中、临床工作中寻找问题的积极性,更能够使他们扩充知识内容,扩宽知识范围,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当中。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加锻炼了他们逻辑分析、综合理解、总结归纳的能力,不仅使学生的问题得以解答,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PBL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教师不但要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内容,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教学技巧有很高的要求。此外,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引导问题,激励学生发言,善于控制课堂节奏,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结语

内科医学论文第7篇

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医疗工作者应当首先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其自身认识了解自身患病过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疗原则,帮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培养起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减少发病率。

二、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许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做为保健医生,应当经常提醒老年人,使其认识到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十分危险因素,平时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多食瓜果蔬菜,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兔劳累,情绪稳定,消除疲劳,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发病率低。

相当,也不可以配合一些健康有益的运动,但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心血管病老人是不适合的,特别是饱食饭后两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尤其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免造成血压突然升高的一切运动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脏病发作或脑溢血的发病。也不宜进行“晨练”与“苦练”,可以多选择一些轻柔、缓慢、匀速并带有节奏的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按摩、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上以30分钟为好,感觉体力十分好时才可以运动1小时,可降血压、血脂、减体重,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老年患者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不止是天气寒冷容易发病,气温高、温度大、气温低的天气也容易发病,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中自备一个氧气瓶,身体不适时马上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常备保心丸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合理有效地配合用药

老年人用药必须十分谨慎,不要自作主张服药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治疗,有效地用药。老年人常常多种疾病并存,做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保健医生来说,也要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给病人用药,如针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的治疗方法可从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考虑使用长效制剂,每日给药一次,殊知:“急则治标,慢则治本”,要嘱咐老年人坚持长期用药,不要经常更换药物,需要换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虽然有些老年人患有多种病症,也不要一次给其开出许多药物,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授能力。在用药上,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尽量使用老年人能够接授又不是价格太昂贵的药品,以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科医学论文第8篇

现代医学教学活动中的西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医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现阶段,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医院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一、西医内科学在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

1.知识讲解内容较为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针对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是每一教师都需要面对地问题所在。因为西医内科学每个疾病的讲解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学时,最多2学时讲解,同时要针对重点有层次地讲解,易造成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2.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西医内科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时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医内科学的课时而言,连中医课时的二分之一都没有占到;而旧西医内科学的教材《西医内科学(第三版)》来讲,内容繁复,重点不清,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复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不够用,动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学生无法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见习单位往往是中医院,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加深对西医内科学认识。大多数中医院的分科不细,病种有限,加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带教的要求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实践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告知高专院校在改革和优化西医内科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实践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格证考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可以分别在课程前一学期、课程中、课程后一学期进行临床相关实践,形成创新的阶段性实习模式。课程前实践主要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由带教完成,先对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去病房接触患者,先问诊再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进行辅助检查及相关诊断技术,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及开具医嘱,带教老师总结及指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在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市、乡、镇的中医药、卫生所等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岗位的相关需求,包括理论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确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西医内科学专职毕业生。

一是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疾病,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深入病房进行4学时的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

二是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式重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及利用度。我们建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授课顺序,例如考虑疾病发生的季节,按照季节的不同,讲授相应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为让同学们见习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们打破原来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排的授课顺序,冬季安排脑血管疾病的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授课质量

一是床边教学法的应用。床边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检查病人的体格,再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診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老师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二是强化案例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导入法。三是尝试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分组扮演患者与医生的角色,体现问诊、查体、诊治的全过程,使学生既真正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又实实在在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滋味。

内科医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 西方文化;实验数据;科学;价值;中医学术;影响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13-ZD-105):中医药文化国际价值及其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 R-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0-2

一、引言

中国传统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因良好的诊治疾病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有人认为,中医理论缺乏“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对中国传统医学学术持有怀疑和贬抑态度,甚至因此断定中医不科学,这种观点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带来了不利影响。虽然由于政府在政策上的明确化而使这场争论得到了相对的平息,但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就如何理解中医药学本质内涵和如何对中国传统医学学科价值进行判断的问题,笔者收集了近期研究中医特征和学科特点方面的文献资料。赵伟、万小龙从广义科学哲学的视角对中国医学的本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强调了中医价值标准中哲学思维与文化思维的重要性,提示中医特征与价值判断还具有哲学与文化学维度,而并不仅仅有“科学”维度。盛志新认为,“中医学不仅是一种智力上的科学,更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但是,文献中直接讨论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关系的内容还不多见。为了科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在今日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科学”一词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各个时期的不同内涵,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科学”,并将社会文化因素注入到医学知识研究的体系中来,以对“中国传统医学”与“科学”的关系进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对中国传统医学学术价值与实验数据关系问题进行澄清,维护中医学术地位。

二、“科学”一词近代内涵及其与价值关系对中医学术产生的消极影响

“科学”(science)一词,作为西方历史文化所特有之物,在拉丁文里,“科学”意为“知识”、“学问”(knowledge),是对宇宙作出解释与预测的知识。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了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近代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就是建立在实验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西方近代“科学”的内涵其古典时期经典内涵缩小了,也开启了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元对立。庞晓光认为,近代科学主要建立在数学和实验两种方法基础之上,虽然其中的数学方法用量的描述代替质的概念,减少了科学中的价值因素对认识客体作定量的数学分析,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主观随意性的侵入,但实验方法把科学限定在纯粹的硬事实范围内,这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各门科学之中还能够立论。但总体来讲,近代“科学”使价值丧失了以往在科学中的合法地位,也最终导致价值在科学中无容身之地。

近代以降,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近代中国对“科学”一词膜拜有加,并在其语用中增加了其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新内涵。倪培林也曾指出,“科学”这个词已经常常被用作为“正确”或“合理”的同义词。而“不科学”也已经等同于“错误”,甚至是“没有价值”。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在各个层面受到了来自西方近代“科学”的强烈冲击。有人声称中医理论缺乏“科学实验数据”支撑,因此对中医学术产生不少误解和贬抑,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种冲击带来的消极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黎志敏指出,近代“科学”概念本身并无价值内涵,将科学等同于“价值”本身的错误认识,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所谓价值,归根到底是由、而且只由人类的身体所决定。

三、“科学”一词现代内涵及其与价值关系对中医学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缺乏普适的价值尺度功能日益显露。面对人类文化成果的多元性和系统性。埃德加・莫兰也认为,事实上没有纯粹的科学,即使自认为最纯粹的科学里也掺杂着文化、历史、政治、伦理的成分,尽管人们不能把科学归结为这一概念。在这些 对于“科学”的现代观念得到学界认可之后,“科学”一词所指的多元化研究模式和方法被世人接受最终成为可能,现代人们对“科学”一词的解释更加全面而趋向普适性,如科学可以被解释为“作为探究和思维的科学、作为态度与精神的科学、作为知识与能力的科学”。韩东屏指出,人类文化的发展,除了需要“科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哲学提供知识,这些知识尽管因缺乏实证性而称不上是科学真知或真理,却可以补充科学在解释世界时的无奈与不足,而且还能为我们确定价值与意义,指导我们更好地改造世界,与科学知识共同体现人类的智慧。

这种对“科学”一词的新解释是重要和必要的。医学价值的属性,是属人的范畴,由人赋予意义。因此,对于与人、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的医学来说,在运用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用超验思辨方法去把握医学的总体图景。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正是对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且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称为“有机自然主义”,认为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正是对中医学术价值的客观朴实的评价。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那样,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因为生命是宏观的。最近,英国科学委员会为“科学”一词也下了新的定义:“科学是以日常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这一定义将自然科学、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均纳入科学的范畴,而中医学完全符合“科学”的基本要义。

“科学”一词内涵的现代嬗变对我们的学术和生活的确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科学”的内涵重新获得了价值尺度功能,也使得学术研究更加贴近事实和真相,更加具有人文精神。韩艳指出,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突破工具理性的视角束缚,虽着眼于对自然科学进行形而上的价值透视,却最终以其揭示真理、自由和平等的本体论价值,具有构建人类价值世界的人文意义。而“科学”现代内涵与中医学术价值之间的通约关系也就水到渠成。

四、结论

综上,在近代“科学”概念下,中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价值与实验科学确实存在着一定关系,但这不是衡量中医学术价值的全部标准。把近代所谓的“实验研究”混同于“理论研究”,或将近代“科学方法”视为研究的唯一方法或所有的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科学主义。而且,孤立静态地理解“科学”的内涵,并据此否认中医理论中尚不能以科学实验认识部分存在的学术价值,也是一种与辩证法相悖的思想,对中医学术继承和发展十分不利。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与价值关系,使中医不必受到近代“科学”方法和模式的束缚和困扰,而且使得中医学术研究可以超越唯实验数据的桎梏,对中医学术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研究有理由充分吸收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挖掘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建立充分民族自信和对“科学”概念的开放心态,必能维护中医学术研究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参考文献:

[1]赵伟,万小龙.基于广义科学哲学的中医本性新解读[J].医学与哲学,2012,33(2):1-4.

[2]盛志新,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J].办公室业务,2012,(9)146,156.

[3]庞晓光.科学的祛魅――论近代科学革命时期科学与价值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5(4):19-24.

[4]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J].哲学分析.2010,1(1):139-146.

[5]黎志敏.“科学=价值”是陷阱:论科学的身体与价值皈依[J].伦理学研究,2012,(1):75-81.

[6](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6.

[7]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70-74.

[8]韩东屏.科学价值中立之惑湖南社会科学.2008 (3):36-41.

[9]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李政道.展望21世纪科学发展前景[A].沈国明,朱敏彦.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

[11]周然,李俊.中医学是完美的科学吗?――从科学哲学角度审视中医的科学性[J].中医杂志.2011,52(8):63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