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6 02:47:05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1篇

关键词:体育;模块;教学;师资队伍

模块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在体育课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模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爱好为基础,让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教学。在这种模块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以及学习体育的兴趣。

一、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1.高中体育课程设置混乱

高中体育课程设置的混乱,主要体现为设置的随意性。这种混乱,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混乱,也体现为课程内容的混乱。体育教育时间上的混乱,主要是体育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或者是即使有固定的时间也会被其他学科的时间占用。因此,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本该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却变成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重视体育教育这门课程,感觉体育课程的设立是可有可无的,即使少上一节对体育教育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这种课程时间设置的混乱,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有着巨大的阻碍。

2.高中师资队伍配备不一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是比较差的,因此,往往在体育运动的训练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没有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使体育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一些学校认为,教师的体育专业技能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当作重点来对待。因此,很多教师的体育技术水平是比较低下的,这对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体育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就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没有帮助。

二、高中开展模块教学的必要性

1.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模块教学真正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学生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这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着很大的帮助。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体育项目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是很容易产生一定厌学情绪的。由于班级人数有限,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很难选择到符合自己爱好的一些体育项目。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中充满热情,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

三、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的对策

1.实施模块选项自主化

学校应该集中师资力量与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项目以及模块选择,建立师生、生生对话平台,首先,在举办体育项目与模块教学讲座的基础上,实行兴趣爱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订出项目模块的志愿表,统一发给学生,让学生填写。在学生把表格上交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把最终结果选择情况进行公布,学生就可以更加自由、更加透明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

2.优化教学组织

在新课标下的体育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平台,通过问卷,以及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体育模块项目,让学生真正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项目选择之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地调整体育项目,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全面的体育知识。学生在这种教学组织之下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爱好的选择,也能够学习到有价值的体育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体育技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优化师资队伍,增强体育教学专业性

教师的角色在体育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充实自我,逐步提高综合素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关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学校应该紧随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地对体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这样大学的体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中的突破。

学校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解决当前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实现培养体育人才的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次,还应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创.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探索[J].快乐阅读,2011(8).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长久以来,高中阶段是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转变过程中最艰难的一个环节迈进。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高校入学机会的竞争,使得高考所具有的选择功能超出了考试的本义。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过度加码、强化训练、增加作业量的做法,使学生不堪重负,挤掉了必要的休息、体育活动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剧了学生紧张情绪和厌学心理。在高中数学教育实践中,“死记硬背”“应试教育”“高耗低效”和“压抑学生创新潜能”等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也使得数学成为高中学习负担最重的一门课程。如何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讲授策略要清晰明确

(一)减少讲授中的模糊和混乱

与清晰明了相对的是教师讲授时的模糊和混乱。模糊是指教师讲授时表述不清,过多使用不确定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当对要表达的知识记不住或根本不了解时,他们就使用模糊语言。混乱是指教师讲授时说错、停顿、过多使用口头语和混乱词语。这种混乱往往是因为教师思维缺乏逻辑性和缺乏有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模糊和混乱的教学妨碍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在讲分式的约分时,常说:“约去上面和下面的公因式”正确的叙述应是“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又如在证几何题时,有时为了说话方便,常以简略的形式代替完整的语句,结果是遗漏了命题的前提条件。例如“等边对等角,大边对大角”,忽略了“在同一三角形中”的前提条件,以致学生证题时因此产生错误。因此,教师要减少甚至避免用模糊和混乱的语言教学,努力做到教学的清晰明了性,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二)保证语言的启发性

它要求词汇丰富、生动形象、节奏恰当、富于情感。中学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差异,教师的讲解和叙述要能激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必须具备丰富和生动形象的词汇。平淡、呆板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疲劳,富于情感的讲述却有利于突出重点,使学生头脑获得深刻印象。

(三)运用有助于清晰明了的多种方法

例如,通过使用范例、说明、提示、示范等解释教学内容和形象化、具体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通过声调变化、停顿以及精心设计板书等,通过提问、获取学生的反馈以及全面解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二、课堂提问策略要简明有效

精心设计提问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因为教师课堂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利用数学概念的核心词语设计问题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进行这些概念教学时利用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如《函数》中增函数的定义为: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取值x1,x2。乓当x1< x2时,都有f(x1)

这种环环紧扣、节节深入抓重点提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较难的数学概念时保持思维连贯性,并为他们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起到巩固作用,但主要应是启发性、诱导性问题,以使学生参与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二)激励学生,让学生因取得成功而愉悦

课堂不应是饱尝失败和挫折的苦难之所,也不应是学生比试分数或能力的斗智场,而应是让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获取优异成绩的表演舞台。成就和成功能证明学生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强化愉悦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上,尽管研究表明高标准能导致学生更理想的认知成绩,但教师设定的目标太高,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努力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效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立挑战性但不使学生丧失勇气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起点,增设台阶,减缓坡度,选用的例题综合性少些,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些,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并尽量给中下水平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做对一道题,正确回答一个问题的体验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体验成功的喜悦中感受自己的实际能力,从成功的喜悦中唤起自己能学好的信心。

例如,在讨论“证明对于一切 ,都有 ”时,可设置以下问题组:

问题1:这个不等式组的证明,着重是对何不等式的证明?

问题2:利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后,怎样利用放缩法做出变式替换?

这样的安排,通过铺设问题“阶梯”,层层深入,在学生积极思维的活动中让他们取得成功并饱尝成功的喜悦。

(三)要抓住难点来逆向设计问题

在椭圆第二定义的教学中,若按高中数学新教材 “由例4可知的方式给出椭圆第二定义”,会使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会在椭圆外出现这样一条直线?如何想到利用这种方式给椭圆下定义呢?用其他方式来定义可以吗?还存在椭圆的第三定义吗?不管老师怎么讲,学生都是难以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尝试让学生逆向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是让他们重新复习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从方程入手,提出问题“此方程除了按课本中的平方以外,还可以如何变形?”,此问题一出,犹如在学生当中投下一个炸弹,大家议论纷纷,许多学生还动手进行变形,最后大家一致得出变形式子 ,再提出如下问题:“等号左边式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知识?这时学生才明白原来点p(x,y)到直线 的距离。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本,这样学生就能自然地接受椭圆的第二定义,同时对准线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提出如下问题: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如何推到焦半径公式?本知识点通过教师的逆向设计问题,符合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突破教学难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贻杰,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概览[J].现代教育研究,2008(11)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3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堂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一、问题提出

课堂不仅指师生教学活动的场所,而且包含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教学互动情境。为保证课堂学习,成功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组织好课堂诸方面的因素,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①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建、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问题行为的处理等。它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幼儿园也不例外。

幼儿园的课堂管理对象是幼儿,幼儿处于教育的启蒙时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思维发展水平低,缺乏一定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社会意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按规则、规范行动的自觉性,因此教师更需要通过课堂管理创设有秩序的学习生活情境,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笔者以师范毕业的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课堂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师范毕业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重视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重视幼儿的主体性、重视鼓励和奖惩结合的方式,这些都符合以人为本,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但在管理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二、课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存在矛盾。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以激励、促进幼儿发展为主的课堂管理理念,强调对幼儿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认为控制型的管理方式更方便、更有效。

片断一:时间已经到10:50分,快要吃午饭了,但是孩子们都没有安静下来,有的在跑,有的在打来打去,有的虽然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但在聊天。教师叫道:“今天中午有一些小朋友不想吃饭了是吧?从现在起,有哪个小朋友在教室里乱跑、打人都不要吃饭了!”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片断中的教师曾经向笔者抱怨:“现在的幼儿真难管教,稍微客气一点都不听我的。”“所以,我现在对我们班的孩子可凶了,我只要一讲话,小朋友都不敢讲了,可有效了。上课比以前轻松多了。而且我的师傅也对我说不要对幼儿太客气,先管住幼儿,其他的以后再说。”这个片断中,教师就是通过威胁的方式,达到控制纪律与改变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的目的,虽然只能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对教师而言,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所以经常使用。

片断二:毛毛是个大班的孩子,活泼好动,有次在区域活动的时候跑来跑去,一不留神把放在教室一角的积木撞翻了,教师让毛毛捡起来,毛毛不捡,教师就让毛毛站在一边,不让他参加任何活动。

这位教师认为,毛毛拒绝把积木捡起来,挑战了教师的权威,这是绝不允许的,因此就用教师的权威压服幼儿。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幼儿意识到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帮助幼儿发展责任意识,反而会影响幼儿的自尊,造成师幼的对立,不利于幼儿发展。但在教师权威与幼儿发展之间又冲突时,教师更重视教师权威。

(二)管理措施缺乏一贯性。

管理措施一致在这里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和期待要保持一致,对每个幼儿的管理都要公平一致,这样使幼儿有种安全的感觉,知道自己该怎样做。而教师的管理措施往往缺乏一致性。

片断一:在户外活动时,教师最初并不限制孩子奔跑,但当一个孩子因奔跑不慎撞上别的孩子而流鼻血时,教师会马上禁止所有孩子奔跑。

片断二:在座位问题上,教师有时要求孩子找准自己的位子,不能随便坐;有时要求哪里有空座位就坐哪里。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管理要求常会随具体情境、个人意志等变化而变化。由于经常变化,孩子们学会了察言观色,而不是按照规则行事。同时要求的不确定性,必会给幼儿造成迷惑,不知道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混乱将不可避免。

(三)重干预,轻预防。

幼儿教师总是在课堂规则受到破坏,或者课堂秩序受到干扰的时候进行干预,而没有意识到事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片断一: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一幅图片,然后问幼儿,图片上有什么?幼儿七嘴八舌,教师这才意识到课堂秩序太混乱,接着提出了规则的要求:一个一个说、先举手再说。

片段二:在引导幼儿进午睡室时,教师没有交代清楚,全体幼儿同一时间走进午睡室,幼儿之间发生撞碰,产生矛盾,导致秩序混乱。教师在发现这种情况后,下令全体幼儿重新走一遍,排队进入午睡室。

在这两个片断中,教师事先没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等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才仓促管理。如果能在活动之初就提出要求,进行预防,就能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活动,避免混乱而导致活动的中断,也前慑性地避免了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美国学者库恩认为课堂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解决问题应该从它尚未发生的时候开始,而处理事情应该从尚未混乱的时候开始,才能够事半功倍。

(四)有伤害幼儿身心发展的行为。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4篇

看到这一切,笔者也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反思:教学中师生之间有教与学的传递与互补,更应该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少一些斥责,多一些鼓励和引导;给课堂坐不住爱捣乱的学生,适时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课堂上一位老师的宽容、用心良苦,会让绝大部分同学心悦诚服,就连少数“不务正业”的学生也会收敛几分。事实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的力量,它能汇集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依恋感,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多展示一分个人“魅力”,让学生“心随你动”

笔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深知学生很容易对政治课产生误解,认为是说教。教师如果真的只是在讲台上平淡无奇地照本宣科,那些原本没有多少学习兴趣的职校学生怎么会老老实实听你讲课呢?如此你的课堂只可能有两种情况:混乱和死气沉沉。课堂上的教师,围绕教学组织活动,有许多施展自己个性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语言风格、教学手段、板书设计、举止仪表、艺术表演等各方面展示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关注你的教学。

思想政治课中有些内容难免让人感到空洞不实,这就特别需要上课的老师能应用具有表现力的、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大道理讲述出来,缓解沉闷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感受你的魅力。你可能善于言语表达,那就该反复锤炼语言艺术,合理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营造幽默气氛,讲解概念和原理;你可能有艺术表演的天分,那可以通过你的导演,让学生以小品、相声、歌舞的形式演绎做人做事的道理。

例如,在上《职业道德》中“文明礼貌”一节课时,笔者安排指导学生表演小品《如此接待》,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秘书、顾客、经理。表演过程为:顾客给秘书打电话,通过电话预约与经理见面;顾客登门通过秘书的接待与经理会晤;会晤完毕秘书送别顾客。同一内容安排两场不同表演。不规范言行的搞笑版演出,让学生找出错误;通过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指导改进,再用规范的言行举止正式表演一次。这样让学生对举止得体、待人热情等要求有切身体会,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此外,笔者特别感觉到,老师的个人魅力还会从举止、仪表、服饰方面表现出来。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特别是学习压力不大的职技校学生,他们崇尚“美”和“时尚”,虽然他们尚不能完全使自己真正体现美和时尚与自身个性的协调,但他们完全能够判断老师的言行举止、仪表仪容是否能让自己“快乐崇拜”。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老师,学生会产生一种不配合的情绪,甚至是有些不认同,这当然会影响老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培养训练自己有高雅的举止、大方的仪表,时刻注意服饰,不求奢华但求整洁。在这些无声的语言引导下,学生会慢慢受影响,提升自己的审美观点。这种影响也可以说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发挥了“无心插柳”之功效。

多积蓄“智慧”,有效施展“智谋”

职技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课程相对比较轻松,故而学生会从社会信息中获得更多纷繁复杂的东西。但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缺乏对社会信息的辨析能力,以至优劣兼收,导致思想混乱。怎样才能让这些思想混乱,往往又有些固执、偏执的学生从混乱中摆脱出来,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能够心智健全地为人处世呢?这无疑对学校中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实施者———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我校现在所用的思想政治课教程涉及科学世界观、心理学常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能满足对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但关键是老师能否将书本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俗话说得好,“足智多谋”。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要积蓄更多的“智慧”,才能“谋”出教育的实效。笔者从十几年的职技校教育工作中体会到,教师智慧之源泉,最主要的还是强烈责任心之下的扎实基本功,而“智谋”的施展需要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首先,善于借题发挥,暗示引导,变不利为有利。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教师能凭借教学机智,化不利为有利。例如,上课铃响后,走进教室,发现一位学生正在擦黑板,粉尘弥漫,而其他学生大吵大闹。如果只是训斥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而笔者正好想到本节课要讲环保问题,便幽默地说:“白雪飘飘这里风景独好,大家乐在其中感觉可好?”学生安静下来,你看我,我看你。笔者平静地说:“大家真的感觉此情此景是一种享受吗?”学生都坚决地摇着头。“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环保的问题。”这样,乱糟糟的教室成了新课的话题,将不利转化成了一节课的好开端。其次,立足于课本,标新立异,“谋变”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汲取知识。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5篇

二:见习时间:XX年9月19日至XX年9月23日

三:见习地点: xxx学校

XX年9月19日,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0738班的学生怀着几分新鲜,带着些许兴奋,整理师容师纪前往潮州市的贵族学校--xxx学校,开始了我们为期五天的见习生活。

在见习的五天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坐在教室后面听老师上课,边听边做笔记,学习老师们如何组织教育与教学、如何组织管理、借鉴老师的语言表达、教育机智及科研能力。 在见习期间,我们一共听了18节课,而且课程类别丰富:语文5节,数学1节,英语6节,体育1节,科学1节,计算机1节,音乐1节,美术1节,思品1节。我比较喜欢的是英语课和科学课。该校英语老师利用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丰富的道具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英语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科学课上林老师把难懂的溶解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糖、盐、沙子及面粉做了四个直观明了的溶解实验,增强学生的理解并快速消化知识。

我个人认为小学教育特别讲究艺术性,就像一个演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而小学老师那语言表达绝对不是等闲之辈所能拥有的。小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差,所以小学课堂极易混乱,老师得适时整顿纪律,这就需要一定的语言技巧。倘若你对着整个混乱的课堂怒吼“请安静”“马上给我坐好”估计部分捣蛋鬼不会听你的话。城南中英文学校的老师就有那么一套。也许是该校的学生从小接受那里的先进教育,素质比较高,他们只要听到老师说one tow three就会接着说abc并在说完这三个字母之前调整好坐姿,重新投入学习中。所以规矩很重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这些行为规范、指令,小学生就有了遵守课堂纪律的标准。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6篇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专业设置混乱,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完善和系统。大部分高校基本参照一些老牌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并没有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或目标去设置课程。正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混乱,相应的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凌乱、散漫,缺乏完整的体系和扎实的功底,很难适应新闻职业的需求。就当下新闻教育的普遍取向看,多数偏向于实务,即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新闻实务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校期间应对学生进行怎样的针对性教育培训等,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某些高校与研究性大学设置同样的课程并使用同一教科书,这对于培养能完全胜任工作的“专门性”新闻人才,是不太适宜的。

    二、高校新闻教育的合理分工势在必行

    对于如何治理新闻教育的混乱现象,现在教育界也有不少观点。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闻教育的合理分工势在必行。从现在新闻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走向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媒体行业,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研究生)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就业情况,新闻教育应合理分流。有的高校新闻教育历史悠久,学术积淀厚,就应当把重心放在培养精英人才上;而大部分高校难以胜任或根本不具备培养精英人才的能力,应当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高校适合培养精英人才,什么样的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研究、全盘规划、合理调控。比如,像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新闻教育重地就应当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己任,要看重应用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长远社会效应。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分级培养,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改善新闻教育的某些混乱现象。比如,一些偏重精英教育的高校可充分集中本校的资源,全力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不必分散资源、多向投入;而一些新闻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高校也可避免盲目攀比,追求一些与自身当下条件相符的培养目标,以现有资源全力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媒体输送合格的职业人。只有这样,新闻教育的无序竞争现象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由此引发的一些混乱现象也能够得到改善。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7篇

【关键词】课堂 课堂气氛 课堂纪律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使课堂自始至终在自身掌控之内,一旦有秩序混乱现象发生,正常教学进程就会受到严重干扰。而要使教学目标高效率达成,又必须有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与课堂纪律都达到最佳状态时,活泼有序的课堂就诞生了。然而,在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在课堂气氛营造和课堂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在学校对一些教师授课过程的观察,我们发现在活泼有序的课堂里一般会呈现以下景象:无论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还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活动的课堂,学生们都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与教师配合:学生们学习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教师善于点拨引导,师生关系融洽。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活跃而又严谨祥和。而另外三种不同风格的课堂虽然令教师头痛,却又真实地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

第一种,沉闷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纪律。

这种课堂里,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只管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并不关注,对于学生偶发的问题行为也不予干涉,相当数量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消极应付。有些教师似乎对学生的言语行为置若罔闻,在不干扰教师教学活动的前提下,从事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活动。观察这样的课堂你会发现,在教室里,座位上的学生有的在打盹,有的看课外书,有的在纸上乱涂乱画,偶尔也有挤眉弄眼做小动作的,但教师始终立于教室前部自顾自的讲课,对这一切似乎熟视无睹。

形成这种课堂气氛,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无味,对课堂纪律又控制较严,造成学生违心听课。专制型风格的教师最容易制造这种类型的课堂。

第二种,充满对抗的课堂气氛,混乱的课堂秩序。

这是教师们最不愿意进入的课堂,也是部分青年教师动辄就要面临的课堂。在这种类型的课堂里,学生的问题行为频繁发生,部分是出于对教师不满而故意捣乱,师生之间冲突严重,教师无法正常上课,苦于课堂秩序的维持。师生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抗气氛。

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与班级的学习风气再加上教师管理措施的不得当,几种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课堂的混乱场面。

第三种,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混乱的课堂秩序

这种类型的课堂在中小学活动实践课程、实验操作课程或在讲授时穿插动手操作活动和讨论的课程中较为常见。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教师调动,学生们参与活跃,却活跃得有些过火,这其中当然包括有些学生“混水摸鱼,”以至于出现了课堂秩序混乱,乱喊乱叫的现象。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师却不善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造成学生往往不能从“实践”中顺利回归“理论”。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输在课堂管理上。而无序的课堂最终会使教师所有的辛劳功亏一篑,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达成。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态度、技能交流与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两大主体,这两大主体自身的条件决定了课堂气氛的形成类型与课堂纪律的维持程度。教师要想创设活泼有序的课堂,建议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的创设

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的创设者首先要求教师有吸引学生的教学风采,能够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而教学风采来自于教师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教学表达。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心中有数,论证、举例灵活自如,使所教学科常教常新。广博的文化修养是教师自身魅力的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左右逢源,课堂中趣意盎然。表达能力是教师活动成效的直接因素,流利清晰的口头表达,得体的姿态、语势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颖的教学设计是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的基础。“将学与教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过程。”即为教学设计。当代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教学设计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了解学生起始能力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的依据,在对学生的需求与能力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拟订教学任务,才能使教学任务的实施具有现实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应尽量安排在授课开始前特意告知学生。整堂课的流程要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教学过程要采用变化的手段与方法,适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试想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教学方法单调,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又语无伦次,怎么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厌烦难耐呢?这时候不出现课堂纪律问题反倒奇怪了。

二、良好的课堂纪律取决于教师智慧的课堂管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管理是鼓励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课堂管理旨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进行严格的纪律控制。纪律只是管理的一个方面。

教师不了解自己的长处、缺点、目标和特殊才能,不了解学生的需要、个性特点和能力,往往会使自己的所长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缺陷又不能及时弥补,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不了解,致使课堂管理无的放矢,没有成效。富有成效的课堂管理不是铁面孔,对学生要求过严,滥用惩罚,这样往往造成师生见的矛盾冲突: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对学生纪律要求过低,对一些学生的行为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造成课堂纪律松弛,影响课堂学习气氛。

有效地课堂管理必须使学生明确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并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反思制定某些行为规则的原因。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应该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同场合应该怎样做,并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上课时维持全班学生的注意焦点可以避免学生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要注意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就需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分配注意力。既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个别优秀学生,也不要将目光紧盯住个别行为有问题的学生,避免被少数几个学生吸引或只与少数学生交往。教师要扫视教室,暗示学生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每件事,每个人。

如果课堂中发生问题行为,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姑息迁就,教师可以在问题行为发生时采用凝视、叹息、摇头或手势语等信号示意学生停止,或者直接走近违反纪律的学生控制其行为。

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真诚的帮助

学生在课堂上发生问题行为,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有些学生为了赢得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而故意恶作剧:有些学生难以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遭受挫折而寻求发泄途径:有些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为寻求新异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行为是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的导火索。而在沉闷的课堂气氛里,问题行为则表现为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焦虑等。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为学生品行与人格方面的问题。

学校的心理辅导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进行自我调节,建立学习自信心,正确抉择行为方向。因此,学校的心理辅导应针对学生课堂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堂环境的特殊性,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教师与同学间的各种交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正常、健康的师生交往,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感情沟通。师生之间的谈心交友,讨论问题,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促进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课堂教学的和谐气氛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创设活泼有序的课堂需要教师高水平的教学与智慧的课堂管理,而对学生的心理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加强交往也同样是课堂气氛营造和纪律维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许高厚,张永祥等.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8篇

一、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所囊括的三大课程目标,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要想学生能够全面充分地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要定位在全人发展上。

(二)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使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或收获,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考虑各种层次的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有效。所以,有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上面。否则,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不愿意学或学了也没有发展,这也是无效的。

(三)呼唤高效意识

有效教学侧重于“效”上,要想有效,教师要考虑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即在短时间内追求学生的最大发展。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教学的有效要体现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

(四)回顾反思和创新势在必行

教学过程必然要反思和创新,这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回顾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进行高标准的比较和检验,充分发挥创造和想象,并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过程,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

(一)有效备课

一个好老师,必然是学生喜欢的、家长满意的、学校承认的。这样的高素质教师首先必须进行有效备课。怎么才能有效备课呢?我们知道,要想备好高效的一堂课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与学方式。而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备课标和教材,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的层次和本身的知识储备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忽略了备学生这一方面,我想这样的备课就不是有效的,教学也不可能有效。这样势必会导致备课、上课出现断层的现象,这样的教案是“死”的,这样的备课也是无效的。所以备课是一项艰苦、复杂、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备课的精心程度与教学效果往往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一节课有的人上得栩栩如生,有的人却上得空洞乏味。

(二)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关键是在教师的“导”有没有做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霸占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当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启发和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起解惑和引导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必须做到“五适”,即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教师指导与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事实上,学生自主学习恰恰要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指导也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

(三)有效互动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又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有效互动应该是在一定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种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四)有效管理

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保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是否协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学校,是一无所作为、无发展的学校;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班级,是一个乱班;管理混乱或无规矩的课堂,则是一个无效的课堂。

(五)有效练习

有效练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什么样的练习是有效练习呢?这的确值得我们这些处于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教师反思。我认为,作业布置不应该很随意,更不能发张卷子应付了事。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学习能力主动地设计一些练习,效果肯定比就题论题要好很多。所以,我们不妨尝试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从而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切实有效。

教学是非常个性化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高效的教学依靠有效的管理,好的学生是有效的教学造就的。

参考文献:

[1] 杨霖.支持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05(10):22.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8-80.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随着综合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高职学前教育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内容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探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是目前高校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观念传统

就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沿用传统课程设置理念。传统课程设置理念只强调教材的作用,往往根据书本内容传授学科知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课程设置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认知能力较差,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工作。

(二)课程设置混乱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混乱的现象是导致教学改革无法顺利实施的原因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设置在结构层面的混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中内容重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还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为例,该课程除基本的钢琴教学外,还涉及演唱教学、音乐理论等课程知识,而这些知识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中也同样存在,两部分内容重复。其次,教学科目设置不全面。这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单项科目承担多种教学任务的现象。例如,素描、水粉、油画、卡通等虽然都属于绘画课程,但它们的教学重点却大不相同,因而应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明确分类,但从现实来看,学前教育专业仅将这些科目统一定位为美术课程,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课程设置所涉及的领域与工作实践脱节。高职院校学前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仅强调学生3至7岁幼儿的能力培养,忽视了对其在0至3岁幼儿的能力强化,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面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无所适从。

(三)课程设置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导致该专业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往往因为自身对工作不适应而选择辞职。通过相关调查可知,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次对口率仅有20%左右;根据大多数幼儿园园长的反馈,大概有69%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开始正常教学。虽然这一现象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改革方式

(一)转变课程设置观念

要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必须从课程设置观念出发,通过转变传统观念来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专业教学前景,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更新教育理念,并积极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由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往往包含理论、专业、实践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而从专业选择来看,其往往又可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种不同类型。就理论层面的课程设置而言,改革应强调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能有效调整课程结构,整合重复的内容,并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明确,以保障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和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就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其目的应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行为指导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等等。就实践课程设置而言,应将理论知识、综合素质等恰当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进行内容不同的实践课程设置。

(三)深化就业实践层面的课程设置改革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适应性,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对学生保育、幼儿管理服务、幼儿沟通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其次,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幼儿教育发展存在地域差异性。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地域经济、政治、行业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就学生而言,以就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改革,对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

三、结语

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培养教师为目的的,但目前该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重视学术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实践与技能的培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实践经验与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应针对当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观念陈旧、结构混乱等问题进行相应改革,及时转变课程设置观念、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大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实现职业发展。

作者:李春光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成,张佩萍,明廷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3,(8):155-156.

[2]李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4-37.

[3]张永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4-25.

[4]朱晓刚.从实践主体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大学课程[J].大学,2010,(2):28-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