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4 21:33:17

高技术论文

高技术论文第1篇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选择受一定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陈旧,粉笔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很少体现。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进,仍然以课堂讲授法为主。教师的任务是读讲义、做演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做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制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把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无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高校教育技术的定位及特色

教育技术的应用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训中的应用和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呈现出多样性,选择哪些应用模式,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育技术领域中以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基于传统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电声系统和语言实验室系统等)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广播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其中常规模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模式在我国尚处在实验性的阶段。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常规应用模式的同时,积极选用其他教学模式,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行大胆的探索。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它反映了事物的个性。高校教育技术的特色是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并为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的风格和鲜明的色彩。从功能上说,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电子化和数字化、电教教材形声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系统整体性、教学技术综合性等方面。从实力和水平上,体现在建立了具有军队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中,硬件设备设施已具一定规模;电教教材的品种多、质量优、门类齐;电教理论水平高、专家学者多、力量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心强。这些实力和水平推动了军队院校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形成自身的特色。三、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1.更新观念和转变职能是前提

更新观念就是要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彻底摆脱束缚我们发展的陈旧观念,一改过去落后的工作方法,拓宽我们的工作领域。树立起现代教育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和质量效益的观念。转换职能就是要摆正位子,要从单纯的教学服务型提高到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改型,促进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

2.坚持开展“三深入”的教学活动是重要途径

坚持开展教育技术“三深入”是高校教育技术置身于教学之中的重要体现。教育技术“三深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优化又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设计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诸多要素进行规划和安排。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再进行每段每节甚至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要素。

3.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重要保证

高校教育技术是一个大系统,包含教学在内与教育有关的若干项工作,高校教育技术必须适应这个大系统中各种工作的需求。这也就要求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必须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单位,不仅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还要兼

顾其他工作。许多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四、高校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

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当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媒体研究与应用为核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侧重点,作为教育技术体系的现实基础。本着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高校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训为龙头,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技术能否适应未来形势持续发展,其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素质。现阶段队伍建设可采取两种方式。通过引进和培训要逐步提高电教人员的教学设计、软件编制、教学培训、应用开发、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教育技术人员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硬、软件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指导专业学科老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目的,为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以教师为主体,促进教育技术发展

教育技术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都应落实在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所以必须有广大教员的积极参与,因为教员是教学的主体。如果离开了教员的参与,教育技术将成为一句空话。调动和发挥教员参与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起保证作用。只有措施得力,落实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教育技术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军队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电教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把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高校教育技术带入21世纪。

[摘要]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准自身的位置,并把握机遇,促进军事教育技术事业的大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高校教育技术的定位、特色及发展三个方面,对高校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健词]高校教育技术定位内涵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就必须把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作为任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应为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支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岗位任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世纪之交,电教者的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1998,(1).

[2]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1996,(2).

高技术论文第2篇

1.1实验教学方面

验证性实验比例高达80~90%,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比例很低或缺无;部分地方高校虽然设备更新很快,但不注重实验内容的开发,重硬轻软;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加上学生多,分组大等因素,教学效果不佳;实验考核环节简化,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评.

1.2生产实习方面

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建设较为困难;实习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实纲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相对缺乏,且队伍不稳定,难以满足实习需要.

1.3毕业论文方面

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时间较晚;选题面相对比较窄,虽然能够满足每生一题,但真正原创性的选题比例较低,验证实验论文选题比例偏高;另外,综述性论文相对较多.

1.4课程见习方面

课程见习还没有形成综合课程见习体系,单门课程见习课时较少,多数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一般只需完成一份参观体会或调查报告即可,对课程见习的考核流于形式.

1.5社会实践方面

很多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共青团组织,没有设立全校层面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不利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部分地方高校未把该环节列入人才培养计划,自主性较大,且考核不严格,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参加,效果不明显.另外,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的关系往往不密切,仅仅停留在调查层面,缺乏专业性或者探究型的社会实践.

1.6科技创新方面

多数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有的高校即使列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也只是抵其它模块的学分(譬如公选课学分),而大部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且参与时间一般都在三年级以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又归属于团委管理,这种管理归属不当,导致组织不力,考核不严,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参与率均较低,不能培养大部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也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调宽口径专业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更要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应用性技能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全程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即构建以实验教学、知识应用、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模块为载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和丰富每个实践教学平台中的具体内容.使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及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均达35%以上.

2.1实验教学平台

将生物技术专业的传统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实验教学平台,按照“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的四层设计思路,设计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应用实验、综合运用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平台包含形态结构模块、生物分子与功能模块和及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模块.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该平台由基础交叉学科课程实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学及生物技术大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等共计15门实验课程构成,各门实验课程既相互独立,又交叉互补,实验内容得到优化和整合.

2.2课程见习平台

由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及生物制品学、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生物工程设备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18门课程,构成课程综合见习平台.每门课程设置9~12学时的课外实践课程,各门课程根据内容的相近和关联性,实施单一或综合课程见习.

2.3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该平台体现出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的协调、基础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要求,以实践教学全程化、实践环节课程化为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业能力及创新精神.该平台学生需修满34学分.

2.3.1知识应用模块

按照生产见习与职业岗位、生产实习与就业、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设置生产见习、生产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对“实习”教学,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建设校内外优质实习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时间和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关系,加强与产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习期限由过去的6周增加到21周(一个学期).该模块学生需完成20学分.

2.3.2科技创新模块

课外科技创新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论文等内容.设置科技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模块学生需完成4学分.

2.3.3社会实践模块

积极鼓励学生面向行业,走向社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主要在暑期进行与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提交产业调查或发展规划建议报告.本模块学生需完成2学分.

2.3.4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精神品质、身心健康和延伸专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通过实施厚德计划、博学计划、创新计划、远航计划、笃行计划及铸魂工程、治学工程、培英工程、励志工程、沟通工程、心理工程,实现学生能力训练的规范化和全程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模块学生需完成8学分.

3结果

3.1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及实施,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5.6%;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比例为38.8%。

3.2实施后的成效

1.实验、见习及实习教学大纲得以完善.修订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见习及专业见习、实纲.

2.制度得到完善.形成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和考核等管理制度;完善了专业技能竞赛办法和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措施.

3.学生取得成绩.该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011~2013年该专业学生在河南省生物基础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第九届挑战杯赢响中原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获得部级创业设计大赛项目7项;毕业数量逐年增加,该专业学生2011届毕业生毕业率为12.2%,2012届毕业率为16.4%,截止2014年4月15日,2013届毕业率(包括录稿)为16.9%.

3.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保障.由于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因此,在不占用日常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挤出时间来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规定的内容,有时候占用了周末时间,使得学生略感学习紧张,产生抱怨情绪.

2.实习见习基地保障.实施中发现,没有充足且与专业方向对口的实习、见习基地是阻碍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重要因素.

高技术论文第3篇

高职《电子技术》选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如《模拟电子技术》内容主要包括,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集成运算放大器、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波形发生和变换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以及直流稳压电源等。《数字电子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数制与码制、逻辑代数、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触发器、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数模和模数转换。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老师,考题越来越简单,不及格率却越来越高。原因在于近年来参加高考的考生逐年减少,各高等学校招生比例却不断增加,导致最后招生的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为例,近10年来考生的入学分数从2006年、2007年的400多分降低为2014年的260多分。电子技术日新月异,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EDA技术在飞速发展,但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有些模糊,教学的理念相对保守。部分课程教学仍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方式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讲授的内容也十年如一日,不能与时俱进。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进度教学,学生只是普通的听众、观众,老师受累、学生也难受,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不够重视,听不懂课、看不懂电路图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电路的分析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导致学与用脱节,对讲的和做的兴趣不大或者基本上是应付了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大多是参加期末考试的笔试,只注重了结果没有注重学习的操作过程和实践的掌握程度。

2改进的措施

针对学生学习的现状,首先强调《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知识,以及电路内部复杂的结构,多强调元件、电路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实践调试中的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体化教学,两小节课程,第一小节理论讲解,第二小节学生操作训练,增强了学生对电子元件和电路的感性认识,还可以熟练掌握万用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等仪器仪表的操作,通过一体化教学使得教学目标明确,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状况,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内容。如适当引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嵌入式技术(ARM)、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DA)技术,以及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微电子技术、纳米电子技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电子技术》讲授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尽快与社会同步接轨。还可以考虑引入PPT、视频、动画等教学方法及手段,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方面,在保证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基础性验证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如数字电路实验中的智力竞赛抢答装置,它具有公共置0端和公共CP端;F2为双4输入与非门74LS20;F3是由74LS00组成的多谐振荡器;F4是由74LS74组成的四分频电路,F3、F4组成抢答电路中的CP时钟脉冲源,抢答开始时,由主持人清除信号,按下复位开关S,74LS175的输出Q1~Q4全为0,所有发光二极管LED均熄灭,当主持人宣布“抢答开始”后,首先作出判断的参赛者立即按下开关,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点亮,同时,通过与非门F2送出信号锁住其余三个抢答者的电路,不再接受其它信号,直到主持人再次清除信号为止。若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则学生就掌握了触发器电路、逻辑门电路、振荡器电路、分频电路、时钟电路、发光二极管电路等多个电路知识。做好《电子技术》教学还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了好的老师、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理念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师与实验教学队伍的界限,理论任课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的改造和实验室建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力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时俱进。鼓励教师参加一些权威部门组织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利用好假期时间参加一些国培项目,鼓励教师深造学习,深入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结合实践教学开展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与考核相挂钩,可以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近期,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的制作与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软件教学可以补充硬件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教学经费,使学生较容易的掌握各种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电路参数的测试方法,使每个人都能亲自动手接触电路,进行元件接线、参数设定、数据测量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照,增强对电子线路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电子线路》常用的教学仿真软件有EWB、Protrus、Multisim、虚拟仪器等,为Protrus软件连接的八路彩灯仿真效果图。Protrus软件连接的八路彩灯仿真效果图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学生社团的成员们具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交叉性和互补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方案进行设计创新。此外,学生社团活动方式的实践性与灵活性、自由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都为实践创新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俱乐部2003年5月成立,是在原来便民服务小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着“服务大家,提高自己”为宗旨,以锻炼为主导、以求知为目标、发扬雷锋精神、充实自己、服务于人的思想,适时开展义务维修活动,普及电子科普知识。社团经过12多年的发展,现拥有创作部、维修部、电脑部、宣传部、技术团等5个部门,300多名社员。电子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在学院、团委、电子工程学院等部门的领导及指导教师的关怀下,以及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多次在校园、社区开展便民电器义务维修活动,多次进行三下乡电器义务维修、支教活动;以电子俱乐部成员们多次参见校园、省级、部级电子技术类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6年电子俱乐部获得了“省级优秀社团”的光荣称号,2007年、2010年电子俱乐部获得“院级优秀社团”的光荣称号。对于课程的考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笔试的成绩,应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老师可以参考学生平时的作业、实验实训操作的情况,电子技术类竞赛获奖的学生成绩可以适当加分,对现在的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总结

高技术论文第4篇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营销能力概念内涵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M觟ller和Anttila(1987)认为,营销能力是一种多面体,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与营销相关的人力资产、市场资产和组织资产的复合体。Carson和Gilmore(1993)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所形成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技能。Day(1994)的研究为营销能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他指出能力是技能和知识累积的复合体,它通过组织过程使企业得以协调其各项活动和有效利用其资产,并认为与营销职能相关的市场感知能力、顾客联结能力和渠道结合能力是市场驱动型组织的独特能力。Srivastava、Shervani和Fahey(1999)认为,营销能力就是在市场的变化中形成新观点,并通过重新设计和开发组织过程来创造新的顾客价值的能力。Knight和Dalgic(2000)则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利用所拥有的市场知识和营销手段在外部市场成功定位的能力。以Day的研究为基础,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营销能力是企业将集体的知识、技能和资源运用于满足相关市场需求,并通过增加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满足竞争需要的整合过程。同时,在近年来关于营销能力与动态能力的整合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动态营销能力(dynamicmarketingcapabilities)新概念(Foley、Vorhies和Bush,2005)。Bruni和Verona(2009)指出,动态营销能力是企业通过创造、利用和整合市场知识及营销资源,而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的能力。Fang和Zou(2009)则将这种能力称为营销动态能力(marketingdynamiccapabilities),并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市场变化而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的跨职能组织过程。

二、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形成因素

(一)市场导向影响营销能力

从基于能力的视角来看,市场导向指公司对顾客要求的感应能力(Day,1994)。如今市场导向的概念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公司层面的资源,它能够使组织感受市场的需求和开发能连接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其他能力(Day,1994;Slater&Narver,1999;Songet.al.,2007)。研究表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具有审视现状的能力、参与将来的能力和过程再造的能力(Day,1994)。Hooley等人(2005)的研究支持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决于营销活动的直接影响和取决于它对其他管理职能无孔不入的影响。市场导向作为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正向地影响了营销能力的发展。因此,市场导向被看成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前因变量。根据Narver和Slate(r1990)的定义,市场导向包括三个部分:(1)顾客导向(2)竞争导向和(3)内部功能协调。市场导向的构成中最核心的部分还是与顾客相关的活动,它反映了组织的信念和文化。这个概念使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市场导向推动了营销能力的发展。由于营销能力是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建立和维持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考察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意义深远。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知识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Gran(t1996)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企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而形成的。同样的,营销能力也是在企业营销人员重复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营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市场学习和市场知识管理能力对营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市场导向有助于推动营销能力的发展。

(二)技术导向影响营销能力

技术导向代表了一个公司识别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Gatgnon和Xuereb,1997;Zhou,Yim和Tse2005)。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司更愿意投入更多的R&D和在组织里应用新技术(Gatignon&Xuereb,1997)。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都鼓励接受新的观点,但他们主要的区别在于何处和如何产生创意。市场导向代表了顾客拉动的经营思想,而技术导向可以看做是乐于应用新技术的技术推动型的经营思想(Gatignon和Xuereb,1997)。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是IT企业营销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技术的创新与对顾客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新技术的采用对IT企业的营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导向和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正向关系(Zhouetal.2005)。相似地,Srinivasan,Lilien和Rangaswamy(2002)的研究表明技术机会主义,即公司对新技术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与技术的采用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高层管理层对新技术支持和技术机会主义的正相关性。而高层管理团队是IT公司营销能力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技术导向能正向影响IT企业的营销能力。

三、高新技术企业营销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营销能力对营销创新的影响

管理学大师PeterDruker认为所谓的营销创新,是指“营销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成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实际上是指企业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营销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的营销观念、营销技术和营销组织的导入和应用,使得企业在营销理念、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方式和手段上不断变革。企业能力和资源持续重组和整合创造了新的能力。这与营销文献中的创新的概念,即组织对新过程,新产品或是新观念的开发是一致的(Hult,Hurley和Knight,2004;Hurley和Hult,1998)。创新性是一种公司层面的能力,它反映了公司从事创造的倾向(Han,Kim&Srivastava,1998)。创新是经常性的市场导向学习的结果(Kirca,Jayachandran,&Hearden,2005)。理论界对企业能力的早期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企业整体视角的,关注资源、信息流动,关注过程(Process)、位势(Position)和路径(Path),很少有学者将营销战略引入企业能力研究的范畴中。直到1993年,Meyer&Utterback才在其论文中提到,企业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将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的能力。Day(1994)随后也进一步研究了营销能力及其对产品商业化成功的贡献。Vorhies(1998)通过对美国企业的调查发现,营销能力强的企业效率也较高,但是Vorhies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研究的局限性,即营销能力的定义及其贡献。熊伟(2005)认为,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掌握经营信息的基础上,与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协作,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有效地向目标市场提品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此后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更为细致地研究“各种营销能力为企业获得成功分别做了什么贡献”。TigerLi和RogerJ.Calantone(1998)提出了市场认知能力与新产品竞争优势二者关系的研究模型,他们认为企业外部的市场因素和对市场认知的重要性的理解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认知能力及其研发实力,继而影响了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位学者在美国的软件行业抽取了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他们的研究假设。ErikJanHultink等4人于1998年进行了“新产品上市策略”的研究。他们认为,新产品上市的战略方面的决策(产品、定价、促销、分销决策),并且与战术决策一起决定了新产品的市场绩效。因此,是营销能力推动了营销创新的发展。

(二)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国外,在界定营销能力概念时关注到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问题。Amabile等(1996)指出了营销能力在整合企业资源与推动创新领域工作方面的作用。Song等(1996)认为,在产品研发阶段,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是需要被评估并且整合到新产品创意过程中,营销能力对于辨识正确的创新方向和价值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就包括了技术创新。不少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如Twiss(1992)、Burgelman(2004)、吴贵生(2000)、银路(2004)等,就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虽然他们的角度和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营销能力纳入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范畴。X.MichaelSong和MarkE.Parry在1997年《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日美比较研究》的论文,通过对日本和美国一千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营销能力、技术能力和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集成度决定了企业新产品研发过程的效率,继而决定了新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竞争优势。因此,营销能力推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高技术论文第5篇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关注教什么和如何教,了解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如何学习、在哪里和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等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做好学校定位,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创造良好的教学平台,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能为教师提供数据、内容、资源、专业技能和各种学习体验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支持。因此不管是教育决策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升应用能力。学校领导重视,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另一方面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制定科学、规范、长效的培训机制,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在从业后的2年内必须完成现代教育培训的内容,达到培训的目的,取得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证书,否则在晋升方面将会受到阻碍。这为培养一支既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师队伍作出了硬性要求。第三方面是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教学改革经费,专用于资助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结合的课题,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对在教改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相关类别奖项或的教师,在年度评优或个人先进评选中等优先推荐,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四方面学校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现知识共享。由于高校课程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抽象性,且学科专业教师的应用特点,容易出现屏障,教师无法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失去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能力难以提升。因此,学校出台“传、帮、带”的规定,要求每个学科要指定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辅导新引进的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形成合力,培养团队,鼓励教师交流与互助。

2合理规划,建设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平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府政策和高校内部等因素,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经费投入不足,无法建设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平台,教师成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十年前,我校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领导教学理念的改变,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方法和模式改革,紧抓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契机,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提高效益”为建设宗旨,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先后完成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扩容、专业教学录像拍摄教室、虚拟实验室等建设,为课堂实际教学提供了先进、适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另外成立了计算机协会和现代教育技术协会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和课程教师及学生组成团队,负责开发和收集教育教学软件,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电子文献、网络课程、医药素材库、多媒体教材、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微课课件、名家讲堂等,整理各种资源,融合形成符合我校需求的庞大、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库,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素材,为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奠定了基础。

3优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施行更新观念和统筹规划重点在学校,优化教学重点在一线教师。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3.1教学模式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

要培养高质量的医药型人才,教师就要考虑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关键点是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逻辑思维。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首先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安排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CD-ROM光盘,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具有交互功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课堂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慢慢被否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互联网络、局域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形声色等技术手段,将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甚至实施模拟情景教育,让学生分析情景特点,养成思考和总结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动性。第三是要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网络或资源库获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检索和查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2教学内容优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重构课程内容的工具,采用合作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教学理论等,设计切合实际的课题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等。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2.1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注重内容与目标的吻合

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帮助实现培养目标。把教学目标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科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学科概念、原理和观点,熟悉实验材料和方法及过程的操作。

3.2.2精简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上的整合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内容及学生的特点,优化课程内容,使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使教材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以此有的放矢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可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和非线性结构形式。但是,切记,拓展的内容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盲目增加,呈现的形式也不能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这将让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2.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不再是从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知识互动双向反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如发现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混合学习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果单纯地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把师生的关系定格为教师—机器—学生的关系,这是纯粹的“人机关系”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2.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高技术论文第6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高新技术主要是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运用高度密集的技术、资金和知识,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开展农业产业生产。一般认为当高技术组合按国际科技产业园区的规范超过70%以上时,传统技术才被创新为高新技术。靠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产值的“技术生产率”在60%~80%以上,则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还需要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手段,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市场体系配合。

(二)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截至2012年,安徽建成各级农业示范园区101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95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92家,企业年产值248亿元,建成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平台345个,企业技术中心56个①。从总体上看,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全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农业龙头企业的10%,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5.2%;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1%,占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的2.4%;全年完成农业科研290人年,应用研究为10人年,试验284人年,全年获批农业科研专利申请29项,但无一项完成应用转化。

(三)影响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借鉴美国的经验而兴起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到如今也就20年左右的时间,各地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认识还不到位。目前还处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阶段。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依赖政府投入,为政府主导型产业。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较少。2012年,安徽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为302亿元,人均不到1000元,全省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为19.5亿元,仅占GDP的1.1%②,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仅有3亿元,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则更少。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全年农业科技专利申请数只占到全省的0.09%。3、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特别需要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据统计,我省每3万人中才有1名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仅高于,居第30位。2012年全省已建或在建的农业科研机构不足百所,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人员只有1000余人。4、劳动力产业素养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够。安徽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生产重任,区域内粮食播种面积大,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文化程度、产业素养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2012年,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中,60%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仅占20%多。现实的生产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起不到支撑作用。微观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研技术平台分布不均,科研成果应用能力差。全省具有科研能力的农业科技平台中,一半以上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企业技术中心只占到16%,平均每两个高新技术企业才有一个技术中心。在农业科研成果中,80%为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应用研究不到10%,2012年无一项农业专利成功转化。二是市场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市场上还没有一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介实体,承担把科学技术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主要依靠技术交易所举办的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但其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缺乏连续,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致使农业高新技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3]。三是企业产业化动力不足。农业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导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在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励情况下,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生动力不足,以至于消极应对[4]。诸多原因影响着安徽农业的发展,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要素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差异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及其禀赋反映指标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传统生产要素理论,技术、劳动、资本、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投入要素[5],是决定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各要素禀赋反映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条件。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情况分别用不同的可衡量相关指标进行反映。1、技术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确立产业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直接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科技贡献率。2、劳动力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最主观能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素质,包括文化程度、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等,决定了劳动者能否接受和掌握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甚至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效果。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农业劳动生产率3、资本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重要构成。资本的投入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改扩建生产基础设施,购买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而这些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条件。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劳动资本=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投资(地区农业投资/农业从业人口)4、自然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对象,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条件。农业生产要素禀赋既是决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也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条件的反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影响较大。其要素禀赋反映指标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区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口。

(二)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比较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对资本、劳动、资源的投入数量和比例要求并不明确,因此,我们选取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北京、同处于中部的湖北、生产条件相似的河南以及相对落后的重庆,截取各地2012年农业发展的数据和“十一五”末期公布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综合比较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要素禀赋(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不足,4个要素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概述为农业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劳动力产业素养低,经济欠发达,对农业投入少,农业收入低,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北京则是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依托资本投入和农业科技创造了领先全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近于安徽的2倍。借鉴北京的发展经验[6],构建差异化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要素禀赋地区差异

无论从经济、地理、文化、制度等哪一方面比较,安徽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对安徽各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析。可以假定区域内技术共享,只选择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3种要素,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数、农业人均劳动资本和农业人均耕地面积3个指标,截取安徽各地区2012年农业生产数据,进行要素禀赋差异比较(表2)。依据表2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安徽分为4大农业生产区域: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这一区域以合肥为代表,大体还包括芜湖和马鞍山2市。该区域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人均劳动资本全省领先,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人才聚集。两淮粮食主产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淮北(淮北、亳州、宿州、阜阳)和淮南(蚌埠、淮南和滁州)2个粮食主产区,7个地市。该区域的特点是粮食产量大,耕地资源相对较多,但常年遭受自然灾害,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较低。沿江优势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铜陵、池州、安庆和宣城4市。该区域特点是地域特点突出,水域面积大,交通发达,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劳动资本较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山区特色农业区,这一区域大体包括六安和黄山2市。该区域的特点是山多地少,区域内土特产品物产丰富,土地资源稀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四)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同区域模式选择与重点确定

在经济欠发达、农业投入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要素禀赋不足的情况下,依据要素禀赋差异进行区域划分[7],针对不同区域,选择适用的产业化模式[8]和确定发展重点,可以为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快速、准确地找到发力点。1、城市及郊区现代农业区该区域农业投入比重较大,科研机构和人才集中,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者产业素养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一方面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一批农业生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资金引导企业进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开发与生产。重点进行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材料技术研究,着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设施农业,力争在生物制药、有机农药、农产品的精加工、绿色蔬菜、乳制品、观光农业等方面实现产业化。2、两淮粮食主产区该区域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面积大,农业投入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该区域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政府主导型,集中科研力量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研发,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生产园区,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业,力争在强筋和弱筋小麦、专用棉花、花生、大豆、玉米的种植与深加工,猪牛羊养殖与加工等方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3、沿江优势农业区该区域为传统粮食生产区,区域内水系发达,物产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劳动力产业素养整体较高。该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适宜采用混合模式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农产品品种优化与种养殖适用技术研发,培养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水产品加工业,力争在水稻的种植与深加工,油菜适用栽培技术与精加工,水产品良种与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4、山区特色农业区该区域山多地少,农业生产现实资源相对稀缺,但区域内土特产品品种丰富,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该区域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山区特色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与产业化生产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土特产品生产与加工,力争在土特产良种和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除以上区域外,以亳州为重心的中药材生产也是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之一,其适宜采用科研机构主导型和“纺锤形”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中药材品种优化、栽培技术、药用性质进行研发,着力发展制药工程,力争在中药生产与提炼方面形成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安徽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高技术论文第7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将声音、文字、图表、影像结合成教学课件,通过视觉和听觉享受,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寓学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克服畏惧心里。提出问题可来源于专业需求方面、生产实际当中、知识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或者历史故事。例如,以积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提出积分问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等数学中,许多重要知识点难点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概念、图形通过动画展示,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运动,可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例如:通过对极限双变过程的动画演示,讲授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教育

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可能出现的关键点,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变连续点为间断点,观察面积变化,引导学生将可积条件由连续变为有限间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产生冲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有目标的自主积极的学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境”:1)猜想式。教师对某一问题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去思考和证明。教师提出的猜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定积分的第二换元法”之后,提出“定积分的值只与被积函数和积分区间有关,而与积分变量用何字母表示无关”的猜想,让学生去研究。2)引导式。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完“定积分的第二换元法”之后,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题目,这些题目隐含着怎样巧妙地处理对称区间积分的问题。学生在作这些题目时必然会遇到这些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3)提问式,教师根据教授的内容,明确地提出问题,并提供资料资源,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教师在讲授完不定积分的凑微分法后,明确提出凑微分法有哪些常用的凑微分形式,让学生归纳总结。

(二)独立操作,自主探究

学生在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下,按照自己设想的探索途径去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以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它当然涵盖教材的学习,一些优秀的教辅书籍,再有网上资料的查询等。例如,对前面提到的专题,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或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通过一定的时间段,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继而完成自己的专题研究。

(三)交流合作,信息重构

给学生一个主题一个主页,让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学校“QQ群”上建立“学生论坛”栏目,让学生把自己的专题研究报告出来,让大家评议和交流,学生也可以在“学生论坛”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解答等。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

本文的“做”是指学生在数学实验室做数学实验。

(一)第一层次数学实验课

第一层次的数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例如在讲授完定积分的计算之后,安排学生做“求定积分”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掌握Matlab及GeoCebra求定积分的方法。做完例题后,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可个人独立操作,也可以结成小组共同讨论。

(二)第二层次数学实验课

高技术论文第8篇

(一)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难以平衡,导致很难从根本上提高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

第一,学生不喜欢学信息技术。在职业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室内进行授课,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理论上,但是大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神,因而容易对信息技术产生厌恶心理。第二,教师管理不当。在职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过松,对学生上课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等现象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过于放松,甚至把它当成了娱乐消遣的一部分,不能真正地实现信息技术的授课目标。

(二)以考定教的现象仍存在于信息

技术的评价中,评价制度有待完善当前以考定教依旧是职高信息技术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在授课完毕后往往只采用考试这一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和素养,而且还抹杀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一方面,在“高考大棒”的指挥下,职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大幅度减少,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各个学校的相关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也不尽相同。总之,如何根据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来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是一个值得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四)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相对较低

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是普通职高教学中的边缘学科,大部分学校都不愿意花费大量资金去招聘一些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代课教师,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专业训练,缺乏对基础技能和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二、提高职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控制好职高信息技术课堂

在职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现象较为严重,如何控制好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首先,可采取攻心战术。职高学生拥有相对成熟的思想,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在课上的职责,然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未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应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次,要采取制度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对违反信息技术课堂秩序的学生施以行政和经济处分。最后,还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技术。学校可以在课堂中安装监控设备,并且删除一些游戏程序。除了采取这些强硬措施外,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方法

职高学生一般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积极性,往往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且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追问”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网页制作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制作网页,然后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网页的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设法增强职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俱全的教学方式往往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如在教授PowerPoint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PowerPoint作品,以动画的形式展示课堂教授内容,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职高学生往往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大多缺少教师的关注,加上经常会受到家长的责备,因而他们极度渴望被关注和喜爱。因此,在课堂上他们会有“示威”或者“唱反调”的举动。为此,职高信息技术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并不仅仅是为了考一个合适的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学好一种工具,将来有助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和事业的起步。教师应该在每一阶段都为学生订立一个目标,对学生采取客观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喜悦以及获得一项技能的激动。

(五)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量

现阶段,职高信息技术的课时安排往往较少,要想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要控制好教授课程的量,既要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内容,也要合理控制教学课程的难度和密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据研究显示,人接受信息的量是“组块的”,要让一个职高学生真正理解课堂问题大概需要完成4—20个组块,适当的思维密度是保证学生充分思考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控制好教学量度,把教学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

三、小结

高技术论文第9篇

“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正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工程训练中心能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西文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一方面在高校中建立工业中心,另一方面开展工程认证制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我国在分析和考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工科学生普通缺失工程创新能力,并已影响到其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强调在教学过程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多数工科院校均已建立了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研发型工程训练中心占多数,且主要存在于知名大学,服务于教师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在服务于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第二,教学型工程训练中心通常起源于原有的校内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虽然后来增加了部分工程设备,但多数训练内容简单,对具体的专业性工程培养作用有限;第三,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其工程训练中心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个性化设计,没有考虑学校定位及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与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相比,专业性工程训练中心有其自身优势,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信技术是信息领域的重要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它的知识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要么是起源于工程实践,要么本身就是要解决工程问题。因此,在信息类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应尽量提供工程实践机会。通过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工程训练是一个有效解决方式,但通信运营网络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实时网络,并不允许新手进行不成熟的训练性操作与实践,因此建设校内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2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2.1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应该给本校的信息类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工程实践场所,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工程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增强其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最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通信信息行业;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创新性工程训练项目也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最终建成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必定是一个面向通信技术的理念先进、平台先进、体系科学、内容完善、师资强大的专业性工程实践中心。

2.2建设思路

2.2.1建设水平突出先进性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涉及的工程实践范围广泛,因而中心实验平台建设投入巨大、更新快。建设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并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高度来建设和发展,使之符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2.2建设内容强调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平台建设内容和工程训练项目要为教学这一中心任务服务,适当兼顾学生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二,适合地方高校的定位,注意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和特色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内容要重点建设,加大投入。

2.2.3发展模式考虑持续性

为增强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自身持续发展能力,使其能不断完善优化,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紧贴社会需求,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同时,既能跟上通信技术的进步,又能引起企业兴趣,提升其加大资金再投入的动力。

2.2.4管理模式体现开放性

改变人工管理模式,使用管理软件和网络,一方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智能化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性,包括工程训练时间、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2.3建设内容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是基础,包括通信技术工程训练平台的总体架构,各分模块的设备组成,具体通信实验实训设备、通信网络设备、通信技术开发设备的选型和参数,不同通信网络的级联方式,工程训练中心管理软件的选择,具体工程训练项目的设置,工程训练中心配套设施的选择与布局。软件建设是提升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运行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依托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模式、自我发展机制、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3基于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从人才培养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的流程。因此,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制订不同的渐进培养目标,分为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综合能力培养3个层次。低年级主要培养工程意识;在开设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二、三年级主要培养工程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四年级则要着重培养工程特殊素质与能力,即多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科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工程经验总结能力等。

4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实践

为了加强电子通信工程系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几个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2012年决定建立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隶属于电子通信工程系。两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建设实践:第一,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学校配套经费、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经费。建设了GSM移动现网、TD-SCDMA3G移动现网、TD-LTE4G移动现网、程控交换、光传输、EPON、PTN、软交换、数据通信、移动网络优化、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开发等16个工程训练分平台。自主开发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软件,并提供了工程训练网络交流平台。第二,打造了“工程训练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专业能力培养,理论实践循序交替,模块化多层次构建”的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第三,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第四,加强了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力量培养,主要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培训现有高校教师来实现,中心现有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第五,加强了教材建设。一方面从中兴通信、思科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另一方面组织中心教师编写并出版了8本适合工程训练的教材。

5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