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博职称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03 00:36:08

文博职称论文

文博职称论文第1篇

四月底,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因为“没能评上教授职称”对该院的一名教授大打出手。被打的教授是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这种高校职称评审中的悲哀,自然与教育系统体制内的规则有关。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解释,后来的新闻显然给出了进一步解读。有网友在5月4日微博爆料称:湖南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遭泄露,作为评委之一的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宾馆开房收钱。湖南省教育厅的回应证明了此事的真实性,其实,“评职称前联系评委并试图送礼”的情况并不鲜见。

堂堂学府,利益无处不在,高等院校早就沦为学历的“大卖场”。可以参照的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在清华就读博士一事。尽管清华大学官方回应称徐景颜系“论文博士”,但是学校是否为身份“特殊”的学生提供了文凭的“绿色通道”?还有:早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那么,清华的论文博士何以公然出现?更何况,目前清华的论文博士并不只徐景颜一人,论文博士人员多为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领导。

大学职称评审的是非、厅长获得文凭的途径、武汉理工大学百名在职学生涉嫌造假获取硕士学位等等新闻,从表面看,引发的是公众对高等教育学历的信任危机,然而这一系列事件密集发生背后,却是利益链条的互动,而“注水文凭”的大批发,意味着官员在以权力谋学位,学校则以学位谋财务资源。然则,一切恶果皆有源头,支撑“注水文凭”、“论文博士”的正是全民“学历”。

可以说,政府力推的教育产业化,把高校文凭点化成了“摇钱树”。在高校因为文凭而“生意”红火财源滚滚的另一端,一场全民“学历”同步开始。走在前面的就是官员阶层学历上的“升级换代”,官员任用升迁必经的学历门槛,被无限放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甚至一些无关专业知识的岗位,也有了学历的要求,于是全社会流行起了学历“高消费”。有调查显示,不仅在国家一些部委出现了“官员博士化”的趋势,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干部总人数一半左右。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官场潮流。由此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

来自国务院学位办的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这可以视为全民“学历”的一个显著标志。与此同时,有完成了大学教育的本科生却不得不进入技校“再深造”,众多企业为了急缺的“技工”不得不上下求索,大批高校毕业生已经并即将遭遇的仍然是“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纵观近年来颇多与学历有关的焦点事件,不能不看到全民“学历”的后果。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很多,但是政府的激励失当应是主因。以学历定身份的用人机制,学历与职称挂钩,都在变相否定人人平等、“同工同酬”等基础性制度;政府在政治待遇甚至包括养老保险等福利制度的设计中,又特别给高学历高职称者增设优待条款。凡此脱离基本社会公平的政策激励,职称评定体制,都在推动全民“学历”,最终造成的必然是社会资源的错配与浪费,腐败的利益循环体由此寄生。

文博职称论文第2篇

副教授当博导、大专学历的学者聘为教授之所以成为众人关注的新闻(有网友听闻大专学历教授一事竟激动得哭了),乃在于国内高校一定程度上“唯职称论”“唯学历论”的普遍现实。

曾几何时,国内大学在人才的选拔和聘用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被聘用者的学历、职称。尤其是在较为有名的高校,要想从事科研或教学,非博士学历不足以“胜任”之。从而,大专学历不能参评教授、副教授不能担任博士生导师,也就成了众多高校心照不宣的不成文“规定”。这种规定,一方面使得那些想成为教授、博导的人为了职称或学历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耽误了其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这种规定使得某些有真才实学,却苦于没有职称或学历的“有识之士”被排除在高校或博导之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唯职称论”“唯学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职称、学历与能力、学识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可否认,高职称、高学历的人中有许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但不能由此认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就非得拥有高职称、高学历。某些无文凭、无学历、无职称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刻苦修炼,同样可以获得相当的学识和能力。当年胡适受聘于北大时,其论文考试没有通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成为鼎鼎有名的北大校长;钱穆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照样在北大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并成为闻名于世的大家;吴晗入学考试数学为零分,但清华慧眼识才将其录取。事实证明,不合格的数学成绩与吴晗成为大历史学家并无必然的联系。

副教授博导、大专学历教授事件,重拾起了当年大学用人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巨大勇气和宽广眼界,在“唯职称论”“唯学历论”的现实下,无疑因敢于打破常规而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但是,正如有人所说,大专学历教授还“不过是一宗个案”。事实上,在国内高校用人风气整体上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如前所论,这种聘用副教授博导和大专学历教授的行为是需要巨大勇气和宽广眼界的,甚至会冒一定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聘用行为只能建立在聘用者的个人勇气和独到眼界的基础上,不能成为选拔人才的常规。所以,要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就需要改变现行的高校用人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出身“草莽”的真正的人才也能得到重用。

文博职称论文第3篇

八股文又称时文、时艺、制义等,是一种源于明初进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和规定的应用文体。试题主要来源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刘三吾的《孟子节文》)“四书”中,所论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故又称之为四书文。其体例来源于北宋中期王安石拟定的经义文,明朝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1487)以后演化为固定的程式。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八个部分所组成。破题共有两句,即点破题目的要旨;承题共有三四句,是承接题义而申明之;起讲概讲全体,为全文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的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段,方展开议论,而中比则为全篇的重心所在;这四段又都由两股相比偶的文字所组成,合计八股,故称八股文或八比文。各部分之间又必须有固定的联接词,如“今夫”“尝思”“苟其然”等,每一部分的字数也都有严格的限制。八股文重章法,它合并散文与辞赋为体,创成一种新文体。但以此来考试,其形式与内容都严重地桎梏了人的思想,把人们的思想完全固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内,使得思想文化方面一片死气沉沉。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2.什么是察举制?

察举制在汉文帝时已建立,到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从此成为选官常制。

“察举”,又称“荐举”,是封建社会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按照一定的名目(标准),“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将未有官职的士人以及下级官员推荐给中央政府,自下而上推选上来的人才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朝廷依据他们的考试情况酌情授予一定官职或提升其职位。两汉的察举科目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中主要是孝廉,其次是茂才。孝廉一科要求人具有孝顺、廉正、刚毅等高尚的品行,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茂才比孝谦高一级,由皇帝派员巡行地方时直接进行察举。特科则大致可归纳为: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勇武之士、博士弟子和文学掌故、以明经进身者、以明法进身者、以学童进身者等等。

西汉时,由各地方察举上来的岁贡之士入京后,皇帝还会亲自策试判定其优劣。到东汉,察举考试与后世科举之法无异,“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东汉会要・选举》),得中者授以官职。

3.汉代的“征辟”是怎样的制度?

征辟是征召与辟除的合称。征召是指皇帝以特别征聘的方式选拔某些才高名重的人士给予躐(liF)等而升,这是最为尊贵之举。辟除也叫“辟举”“辟召”,是高级官吏任用官员的一种制度,可以分作公府辟除与州郡辟除两大类。西汉以丞相的辟除之权为最大,东汉以后这种辟除入仕很盛行,这是与西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增强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

4.国子监的“祭酒”是做什么的?

祭酒一词,初指古代祭祀或宴会时,年高望重者举酒祭神一事。到后来,逐渐引申为学官的主持人。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是古代主持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教育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

战国时,荀子在齐国临淄稷下学官“三为祭酒”,被尊为卿。汉代在太学中设置五经博士,首长称仆射(yF)。到东汉光武帝,改立五经十四博士,由太常(掌选博士之官)从中选出一名有威望的博士担当总管教务的首长,称为“祭酒”,祭酒因此成为学官名。西晋改祭酒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的主管。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清朝,国子监祭酒主要掌管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到清光绪年间,国子监废除,改设学部,国子监祭酒也就变更为学部尚书了。

5.古代的“博士”与现在的有何不同?

“博士”一词在我国是比硕士高一级的学位,很多人都以为它是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博士一词不仅是中国本土产物,而且历史悠久。

博士,最早称“五经博士”,是学官名,源于战国。徐慎《五经异义》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由此看来,在学问高深这一点上,古今的博士倒没有什么区别。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易》《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研究五经的学者人数逐渐增至十四家,到东汉光武帝,改设五经十四博士。

算起来,“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作为官名是一种说法,唐代,设置有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隋唐之前,博士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著名的汉儒董仲舒便因学识渊博被举为博士。

古代还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精于礼仪的人称太常博士、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等。后来产生了“茶博士”的称呼,套用博士这一职衔称呼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关于“茶博士”的描写。

直到近代,博士才和学位挂钩,而其官职之意却已经消失殆尽。

6.我国古代有大学吗?

太学就是古代的大学。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汉书・贾山传》记载,西汉初期,贾山曾上书汉文帝,提出“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的主张。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4),经公孙弘建议,设立了博士弟子官五十人,复其身,并通过考试劝以官禄,这样便产生了博士弟子课试的制度。由于这些人的学习之地称之为太学,故他们又叫太学生。博士弟子入仕所经由之考试称之为射策(一种抽签考试),分为甲乙两科,凡受业弟子“一岁辄课”,能通一艺以上即可以授官。特别优秀者则被破格录用,不合要求者“辄罢之”。后来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汉昭帝时期仅有一百人,汉宣帝时期,也才有二百人,汉元帝时期则增至一千多人,到汉成帝末年则增加到三千人。东汉的太学设置于建武五年(29),当时建有长十丈、广三丈的内外讲堂。汉顺帝时期又进一步扩建,当时的太学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期,太学生最多时达三万多名。魏晋以后,由于长期战乱,学校时兴时废。而当时的士大夫也大都消极避世,潜心于黄老之学,学校已经名存实亡。晋咸宁年间,又兴太学,每每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朝时期,国子生(或国子礼生)经射策达明经标准的授官,又成为明经,而以梁代最为典型。唐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皇朝,大都在中央设置太学,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

7.翰林院庶吉士是什么样的角色?

文博职称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职称评聘 高校教师 博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Legal System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ppoint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Games

ZHANG Weiwu, SONG Fanj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ame, is to do a research on the deficiency of the legal system on positi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teachers,through analysis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g of legal system in the position employment process,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share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the appraisal and employment; college teachers; the game

1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演进

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法律制度由来已久,从建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散见于各种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中。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颁发了诸多通知、说明、规定、办法、补充规定和修正意见①等等部门规章或文件指导高校教师职务的确定和晋升。但是这些规章由于缺乏统一的内在联系,因而未形成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体系。通常在出现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时颁发一个政策文件加以说明或解释,办理一次高校职务提升工作时就出台一个文件。

196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标志着高校教师职务评聘进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但是等政治环境的影响,高校教师职务晋升工作受到很大的冲击。制度的不完善及人才积压的压力造成高校教师职务评定和晋升一度出现混乱。为此,相关主管部门仍然通过诸多的文件来规范管理全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法律规制毫无进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更加明确和清楚,主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规定表现出来。

2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博弈分析

2.1 博弈概述

博弈思想古今有之,在我国最早见于《孙子兵法》中。而在西方,博弈论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广为人知的博弈论。它是指:研究在风险不确定情况下,多个决策主体在其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的理论。②

博弈论的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它的存在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然科学当中,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博弈思想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下,任何个体、事物都有自己的自身发展规律,与立法者试图添加的规则并非一回事,因此法律规则和制度本身自然形成了一种博弈的状态。如果个体的自身规律与立法者的意图相一致,这种博弈就如同行云流水,潇洒自如;而一旦相反,这种博弈就会陷入两难之中,在适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现行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施行,是对过去职称评聘的一个进步,但其自身却也存在与相关法律规定有些出入的地方,已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这一困境的存在意味着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立法者的意图之间的博弈在所难免。而针对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一问题,其症结就是作为职务聘任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及立法者试图加以规范的规则之间的博弈,他们代表着不同利益在决策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成为博弈的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是否更快速达到均衡为博弈的规则,而最后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完善则是博弈的最终结果。

2.3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博弈模型

在双方遵循博弈规则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当双方的博弈使彼此都达成一致时,就可以得出最后的博弈结果。假设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在自身演进中所遇到的有个问题,每个问题的成本估计为,而立法者针对此类问题所预设的成本为,那么,由上可知,如果立法者针对此类问题所预设的成本大于或者等于其制度本身所需的成本,则法律对此问题就有完善的必要,反之,则没有。于此,得出以下博弈模型:

= >0完善

= <0不完善

其弈规则为。

则据上可知,完善的条件可表示为:若当 = 时满足以下,则第 个问题可以进行完善。 = 。

2.4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博弈结果

结合上述模型,分析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在自身演进与立法者的意图的博弈过程中,可以看出,在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这一完善过程中,需要加以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师聘任后缺乏岗位量化标准。《教育法》、《中华人民高校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虽然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师职务试行聘任制,并有明确的职责、任期条件和任期,但对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缺乏科学量化的标准。实行教师聘任,目的之一就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可是,教师被聘后,教学时数和科研论著显著减少;教授、副教授在被聘任职务后连续几年未产生科研成果;有的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成果数量还不及优秀的研究生。

(2)教师职务评聘界定不清。《教师法》第1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6条,《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第2条均规定;高校教师实行教师职务制度或教师聘任制度。但法律没有对在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评”―“聘”交织现象进行很好的界定。由于教师职称本身具有的职务和荣誉称号的双重性质,再加之教师职务终身制已根植于人们的触觉神经之中,因而评聘是结合进行的。而“评聘分开”主张评价机制和用人机制分开,职称就是任职资格,可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认定的机构申请获得,职称与待遇可以分离。这就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按取得任职资格先后顺序聘任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竞争上岗的机制,造成在用人问题上“能上不能下”的不合理现象。但这些问题在立法上毫无表现,不得不说是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在法律上的一大缺陷。

(3)评聘过程中权责不明确、没有规定相关法律主体的责任。《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但是评定程序、评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法律责任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这就容易导致职务聘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错位,聘后管理泛化。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岗位目标不明确、职责履行结果的考核不到位、考核结果与待遇脱钩、奖惩不明的现象。

3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法律制度的完善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管理,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必须在法律制度上加强对高校教师聘任制的规范化,应当合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教师聘任后的量化标准、评聘程序、教师聘任责任及在评聘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主体的责任进行立法,建立统一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为高校教师聘任提供合法有据的法律制度。

3.1 建立教师聘任后的量化考核标准

量化的考核标准,不仅是对教师聘任后管理的依据,也是个人的奋斗的目标,对促进高校教师积极科研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惰而不勤,那么人才会变成“陈材”。鉴于聘任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对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在立法层面上应建立一个较为量化且硬化的标准,为各单位进一步完善聘任制提供依据。

3.2 完善评聘程序,建立统一的评聘制度

尽管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共性大于个性,实行统一的评聘制度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将评聘程序提上立法议程,提交法律议案,让各地高校及社会各界对评聘程序的法律案提出修改意见,早日实行统一的评聘制度,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在评聘过程中“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

3.3 明确教师职务职责,完善相关法律主体责任

岗位目标是在一定的时期或某个阶段教师工作的坐标,所以从立法上,岗位目标的设置要科学合理,要能全面体现相应职务的任职要求和聘任的职责,尤其是职责要全面完整。同时,职务职责应有若干层次的条目,每个层次的条目既要有独立性又要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师职务过程中,聘约履约是评聘制度的出发和归宿。各高校和受聘教师应在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契约化的聘任合同。聘约的内容首先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以增强对教师的约束力;其次,聘约中应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签约使教师职责清楚,工作任务目标明确,有利于充分发挥积极性,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使教师明白履行岗位职责所应享有的待遇和得到的报酬。任期期满后,根据聘约中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实现的工作目标等,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任期考核。

还有就是在聘任过程中杜绝聘任程序的主观化,增加评聘过程中的相关法律主体责任。高校教师职务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任职要求等进行聘任,对于评聘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情况应依照法律追究相关法律主体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实现高校教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注释

① 通知、说明、规定、办法、补充规定和修正意见等具体文件,参见:石荣.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践与思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390-411.

② 姜放放,关宗亮.投标报价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初探[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实行条例.

[4] 刘红,刘继荣.直接聘任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高等农业教育,2002(5).

[5] 蔡亮,李勇.我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高教论坛,2007(4).(注:“我区”指广西)

[6] 李怀军.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4(4).

[7] 肖辉.深化高校职称改革,逐步实施岗位聘任制.中国电力教育,2002(2).

[8] 吴永辉.浅析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2(5).

[9] 孙东来.论高校教师聘任问题.教育研究,2003(5).

[10] 叶芬梅.建国60年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变迁逻辑与制度反思.现代大学教育,2009(6).

文博职称论文第5篇

【关键词】博弈论;科研制度;交通院校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表明提高科研效益是各类院校科技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日益认识到提升教职员工科研水平的重要性。通过对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杭州技师学院、温州交通技术学校、绍兴交通职业学校、东阳汽车技术学校、浙江公路技师学院等浙江省六所交通类中职院校的调研,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科研发展的现实困境,探讨浙江省交通类中职院校科研制度的建设。

一、浙江交通院校科研现状

浙江省交通类职业院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就教职员工而言,以上六所中职院校共有教职员工1227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182名,中级职称273名。随着对科研工作的日益重视,各院校纷纷出台各项制度措施促进科研投入,促使教科研成果产出。如杭州技师学院设立院长教科研奖励基金,加大对课题类成果、教材类成果、技能竞赛类成果进行奖励的幅度。但也存在着科研基础薄弱,科研队伍建设滞后,科研内容与应用结合不紧密,科研制度建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浙江省交通类中职院校科研远远滞后于其本身发展。以2013年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至10月,六所中职院校共立项各级科研项目15项,人均主持科研项目0.012项。总体而言,浙江省交通类中职院校科研创新氛围不浓,科研实力较为低下,制度建设较为滞后,且科研发展不均衡,亟待制度创新改变的院校科研现实困境。

二、科研制度博弈模型

(一)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是一种关于游戏的理论,又叫对策论,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学科。博弈论的建立始于1944年冯・诺伊曼与摩根斯顿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其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博弈论研究的就是理性的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2)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3)进行博弈的次序;(4)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及其理论的不断完善,博弈论已成为一种有力的分析手段,在社会、经济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科研制度博弈模型

制度博弈模型弈双方为科研制度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博弈双方各有两种策略选择,分别为管理者采取制定科研制度策略与不制定科研制度策略,教职员工采取参与科研活动策略与不参与科研活动策略。博弈双方的博弈过程是在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双方的策略又是相互影响的,科研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会根据其他成员的策略选择并考虑在自身群体中的相对收益情况,来调整和选择各自的策略。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如下表:

其中,无论管理者是否制定科研制度,学校教职员工参与科研活动都有收益b,制定科研制度本身会产生收益a。对教职员工本身而言,参与科研活动的成本投入为d,无论是否存在科研制度都会有收益,在制定科研制度条件下收益为c1,在未制定科研制度条件下收益为c2,显然c1>c2。对教职员工而言,在管理者制定科研制定条件下,不参与科研活动会产生相应惩罚,记为-e。对管理者与教职工而言,不制定科研制定、不参加科研活动,其收益均为0。(其中a、b、c1、c2、d、e均大于0)。

(三)博弈分析

1. 科研困境分析

当前大多院校建立了科研制度,但教职员工参与热情有限。究其原因,对教职员工而言,在具备科研制度条件下,参与科研收益小于其不参与科研收益(即c1-d

理想状态是(制定科研制度、参与科研),而在现实情况下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首先可能是科研制度本身出状况,科研制度没有促使教职员工参与,参与科研收益小于其不参与科研收益。其次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教职员工处于信息劣势一方,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取相关的科研信息;而管理者未能构建畅通的科研信息传播渠道。

2. 博弈演化分析

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理想状态是建立有效科研制度,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科研活动,强化科研收益与惩罚措施(提高c1与e1),使得其参与科研收益大于其不参与科研收益(即c1-d>-e1)。这样,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无论教职员工采取何种策略,制定科研制度策略均优于不制定科研制度策略。因此,制定科研制度策略为严格优势策略。在管理者制定科研制度的策略下,教师参与科研的收益为c1-d,优于不参与科研的收益-e1。由此,教职员工参与科研为最佳应对。即(制定科研制度、参与科研)为博弈均衡,达到社会最优、帕累托最优。

三、科研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现实情况下,科研制度本身存在若干问题

当前,浙江省交通类中职院校的科研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科研创新氛围不浓,科研实力较为低下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科研制度本身存在着问题。其一,科研制度尚不完善;其二,科研制度未能有效的发挥制度导向和杠杆作用,不能促使教职员工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二)建立绩效考核下科研制度

将科研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科研制度,将教职员工的科研工作与绩效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有科研成果的教职员工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在职称评定、聘任等方面向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教职员工倾斜,努力营造良好的院校科研氛围。

(三)科研制度应奖罚分明,强化科研收益

学院科研制度的设置不仅仅只考虑激励机制,而应设置科研考核标准,奖优罚劣,强化科研收益。建立教科研分类考核制度,对不同特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对于科研见长的教师,加强科研在教科研考核中所占比重;对于教学见长的教师,加强教学在教科研考核所占比重;对于青年教师,坚持以老带新,给予发展的平台与空间。

参考文献

[1] [美] 冯・诺伊曼,摩根斯顿.博弈论与经济行为[M].王文玉,王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文博职称论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博弈 高职教育 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胡茂波(1975- ),男,湖北鹤峰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吴思(1988- ),女,湖北黄冈人,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专项资助项目“地方公立高校学费标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B48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11-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高[2006]16号),大力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合作这种注重实践、突出培养学生技能、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励校企合作,但是校企合作在实践中仍然遇到诸多困境。

博弈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田忌赛马”,但一般认为,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形成了现代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标志着系统的博弈论初步形成。20世纪50年代,纳什明确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为博弈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泽尔腾、哈萨尼、维克里、莫里斯等一批学者推动博弈理论不断向前发展。①

博弈论可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一般的博弈问题最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参与者、策略、支付的集合,即策略集合以及每一个参与人所作的选择和赢得集合。②博弈理论已经成为分析经济问题和其他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二、博弈论视野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校企合作的博弈属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本质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让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实现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③

实践中,由于利益诉求和目标不同,对于是否合作,校企双方都有各自的行为选择。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就业率,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迫切希望与企业开展合作。而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一方面,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不愿意耗费成本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需要大量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但单纯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难以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校企合作是一个二元主体博弈的过程。

(二)校企合作的博弈模型

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博弈的模型中,参与者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有合作和不合作的策略,即策略集合为{不合作,合作},双方的收益如下表所示:

校企双方的博弈模型存在两个基本假设:一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是“经济人”;二是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合作与不合作。基于这两个基本假设,又出现四种情形:一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都不合作,由于高职院校是教育机构,其不与企业合作难以培养出适合的人才,会出现就业率下降、社会评价低等问题,假设高职院校因此而承担的社会成本为Co,那么高职院校的真正收益为Rs-Co,企业的收益仍然为Re;二是当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不合作时,高职院校会支付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Cs和校企合作没能顺利进行的社会成本Co,此时高职院校的收益为Rs-Cs-Co,企业的收益仍然不变;三是当高职院校不合作而企业合作时,企业需要负担校企合作的成本Ce,此时企业的收益为Re-Ce,由于一方不合作,校企合作没有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同样要承担社会成本Co,此时学校的收益为Rs-Co;四是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均合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分别为校企合作支付相应的成本Cs和Co,由于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利,假设校企双方获得的收益分别为R''和R,R''>Cs,R>Ce,此时校企双方的收益分别为Rs-Cs+R''和Re-Ce+R。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R

三、校企合作的困境

文博职称论文第7篇

国际在线专稿:据德国《时代报》和《金融时报》5月11日报道,德国前国防部长古腾贝格因博士论文抄袭辞职后,一些人开始通过网络举报论文抄袭,德国一些大学也开始复查博士论文。

近日,德国自民党女政治家西尔瓦纳·考赫-梅林(Silvana Koch-Mehrin)和前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督教社会联盟领导人埃德蒙·施托伊伯(Edmund Stoiber)的女儿维罗妮卡·莎思(Veronica Sa)因论文抄袭被剥夺博士学位,梅林已经辞去了所有领导职位。

一匿名者通过网络举报,梅林的博士论文中有56页涉嫌抄袭,占论文全部内容的近28%,《每日镜报》报道,梅林曾就读的海德堡大学对其进行了复查,剥夺了她在1998年获得的博士学位。

梅林曾担任自民党在欧洲议会的首席代表、欧洲议会副议长、以及自民党主席团成员,目前她已经辞去了这些职务,只保留了在欧洲议会的议员资格。梅林在一份声明中说,她不想因这件事给她的家人造成伤害,因此决定立即辞职。梅林所在的自民党表示,尊重她的选择,称感谢梅林多年来为自由事业做出的贡献。

网上举报人还发现前巴伐利亚州州长、基督教社会联盟领导人埃德蒙·施托伊伯的女儿维罗妮卡·莎思的博士论文也有抄袭内容,称论文中有近乎完整的逐字抄袭近40页,莎思所在的康斯坦茨大学复查后取消了她的法学博士学位。(葛文元)

文博职称论文第8篇

事关巴菲特大收购

“股神”巴菲特再次出手了!

沃伦・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下简称伯克希尔公司)于3月14日宣布,同意以大约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世界添加剂生产巨头路博润公司。

如果交易成功,这将成为巴菲特过去五年来规模第二大的收购行动。此前,巴菲特斥资263亿美元在2009年收购了北伯灵顿・圣菲跌路公司,是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巴菲特在当天的声明中说:“路博润正是我们喜欢合作的那种公司,在全球多个市场应用中占据领导地位,并由天才的首席执行汉布里克管理。”

分析人士认为,按照巴菲特的标准,路博润公司正是他中意的“菜”。该公司有着稳定的可预期现金流,且投资回报率很高。巴菲特当前的报价,只相当于路博润息税前利润的7.6倍。

这场收购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易,但在巴菲特的收购进行不过半个月后,这次收购的“红娘”索科尔却突然提出辞职。他被曝出其事先持有路博润的股份,并因巴菲特的收购刚净挣近300万美元。

辞职信令股神吃惊

当巴菲特的收购顺利进行时,中美能源和NetJets公司董事长大卫・索科尔此时的辞职显得突然,而其理由更是透出古怪。

3月28日,索科尔的助手将辞职信交到了巴菲特的手上。

索科尔如此描述辞职的理由:“正如我在过去跟您提到过,我的目标是利用日后职业生涯的时间去投资我的家庭,用这样的方式创造出不朽的权益价值,并希望通过一个企业,为我的后代和慈善基金投资创造机会。我没有比这更详细的计划,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商业重点。”

3月30日晚,80岁高龄的巴菲特罕见地亲自撰写声明,以股东信的形式向外界索科尔的离职。

在这封公开信中,巴菲特连续两次提及他对索科尔辞职的意外,并否认索科尔是因路博润一事辞职,但却详细地交代了他决定收购路博润的前后经过。

1月15日前后,索科尔向巴菲特提出收购路博润的想法,最初这个想法未能打动巴菲特,他称当时对这个投资“没有太多印象”。在那次对话中,索科尔第一次向巴菲特提及他本人持有路博润的股票。巴菲特说,“当时只是顺便提了一句,我没有问他什么时候买的。”

巴菲特在信中还写道:“大卫买股票是在和我碰面讨论路博润之前,他不知道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另外,如果我有兴趣的话,他也不知道路博润会怎么反应。”

1月24日,巴菲特透露出对路博润收购的怀疑态度。第二天,索科尔与路博润CEO汉布里克共进晚餐。席间,汉布里克向索科尔谈及公司2013年之前的财务业绩预测,以及对2014年和2015年的展望。

当索科尔向巴菲特汇报了当晚的洽谈情况后,巴菲特对这场投资改观了,“我真正对收购路博润产生兴趣”。巴菲特称,尽管收购要约完全是他的决定,并在3月13日得到伯克希尔董事会的支持,但是没有索科尔早期的努力,就不会有这次收购。

有预谋的交易?

索科尔之所以被怀疑存在内幕交易,源于SEC披露的路博润文件。文件中记录,索科尔最初对路博润产生兴趣发生在去年秋天,并在收购前存在买卖交易。

最初,索科尔与花旗集团银行家会面时,花旗提出了18家可能做交易的公司的信息,其中之一就包括路博润。几个月后的12月13日,索科尔和花旗银行家再次会面讨论做交易的公司名单。SEC文件中写道,“在会面过程中,索科尔先生说花旗名单上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路博润。”

索科尔当时让花旗向路博润CEO转达他打算会面的兴趣。巴菲特在信中称,索科尔在12月14日购买了2300股路博润股票。路博润当天收盘上涨3.2%至每股108美元。而路博润董事会当天召开了会议,讨论了“评估路博润一系列可能并购的估值”。

三天后,花旗银行家向路博润CEO汉布里克转达了索科尔希望碰面的兴趣。汉布里克暗示他将向董事会转达伯克希尔可能的兴趣。四天之后,索科尔卖出了他在一周前购买的2300股路博润股票。但在1月5日后,索科尔连续3天买下共计96060股路博润购票。

随后,事情渐渐铺开,索科尔向巴菲特推荐路博润,巴菲特和公司衡量讨论。3月14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宣布收购路博润。但在宣布收购路博润后的第5天,巴菲特才得知索科尔在去年12月开始购买路博润的股票,而且当前手持近10万股路博润。

但对于索科尔的行为,巴菲特说,“我和索科尔都认为,他没有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路博润公司股票”。

索科尔3月31日上午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说,自己没做任何违法或不道德的事,强调辞职与投资路博润公司无关,“我没干别人不知道的事。”

路博润未就索科尔购买公司股票或辞职一事回应媒体。公司CEO汉布里克在写给员工的通知中说,索科尔辞职不会影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路博润。

索科尔没有认错

市场人士质疑索科尔购股行为有内幕交易嫌疑,路透社报道更以《索科尔事件给巴菲特声誉蒙上阴影》为标题,指出索科尔行为让外界关注伯克希尔内部管治。据消息人士透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调查索科尔这笔投资。但委员会发言人约翰・内斯特拒绝回应媒体。

不过,索科尔3月31日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称,SEC会尚未联络他,他不认为自己购买路博润股份有任何过错,无论是法律上或是道德上,“如果我用家族的钱做了有价值的投资,而不向沃伦(巴菲特的名字)提及,对我而言那是不应该的。”

在这次采访中,索科尔强调并未参与路博润收购工作,更以伯克希尔副主席查尔斯・芒格为例证明自己的“清白”。“在芒格向巴菲特推荐比亚迪时,他拥有比亚迪3%的股份。”

但恰恰是索科尔和芒格在巴菲特决策之前,已经购入较有可能被伯克希尔收购的公司股份,让外界认为他们掌握比其他人更多的内幕信息,可能涉及违规,而伯克希尔需要更为加强内部管治。不过,索科尔辩称,伯克希尔已有规定哪些股份员工不可购买,他不认为公司有违规行为,或是需要加强内部管治。

“我们(伯克希尔)希望100%披露信息,现在距离路博润收购股东投票还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不希望到时候人们责备我们什么都没说。”索科尔续称,如果时间重来,他仍然会买入路博润股份,不过他不会向巴菲特提起这家公司。

对此,美国《彭博商业周刊》专栏作家、摩根士丹利公司前投资银行家艾丽・施罗德评论:“在华尔街,我们称这种投资为抢先交易(老鼠仓),人人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大家都厌烦了这样做。”

每隔两年,巴菲特都会发送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基金经理一封信,提醒他们“积极”维护公司名誉。他在2010年一封信中写道:“我们承受得起赔钱,即便是大价钱;但承受不起名誉受损,哪怕是一点点。”

文博职称论文第9篇

“我曾被评为全校优秀教师,获得过教学成果一等奖。后来还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特等奖,且是第一名;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的课程被列为精品课程,我是这门课程的负责人。但在2010年职称评审,由讲师升副教授时,评委专家认为,我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评副教授的资格。但鉴于我的教学成果不错,同时为学生开实验课,所以建议我转为评高级实验师,我本不想接受,但他们告诉我,博士学位不解决,是无法评副教授的,而且今后能不能再上讲台给学生上课,都很悬。”朋友告诉我,这一次的经历,彻底把他弄懵了,以前一直认为自己好好教书,上课让学生喜欢,是多么光荣的事,而且,学校的各种奖励,也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在职称评审这种大事上,才见真章,上课上得好有什么用,获得教学成果奖有什么用,在关键时刻,别人都不承认你是教师,还没有一个学历来得重要。

经过这一次经历,老友想想,要在学校继续混,只有报考博士,他争取拿到博士学位后,再把自己的职称系列转回来。现在他花不少精力在读博士学位中,可他不明白,读这个博士,究竟能改变自己多少、提高自己多少。

像他这样获得那么多教学成果,却在评职称时遭遇困境的,应该说不多――因为获教学成果奖者就不多――但是,由于学历问题,在评职称时受阻者并不鲜见。当下,在高校、科研院所工作,没有博士学位者,都在考虑攻读博士学位,大多因为评职称、晋升时,有对相关学历的要求。

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角度看,大学提出学历要求,有其合理性,可是,如果将此作为唯一的标准,那么,将严重误导教师的发展。我的那位朋友的经历,就可以成为很多人的“反面典型”:认真教书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花时间把博士学位攻下来,那些书教得一般,但有博士学位者,评职称顺顺当当。与之类似的,还有科研指标,假如一个教师全身心教学,获得学生好评,获教学奖无数,但是如果他发表的论文、申请的课题,没有达到规定的“指标”,那么,他很难获得认可。这相当于告诉所有教师,没必要那么重视教学,学校说重视教学、爱教学,就如叶公好龙,按照学校的考核指标、晋升条件,在学历、论文、课题等方面打拼才是王道。

这就是高校教学地位越来越低的根本原因。过去十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没少采取措施促进高校重视教育教学,大学也貌似十分重视教学,然而,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虚”的,没有落到“实处”。就如我的那位老友,拿教学奖拿到手软,一度感觉十分良好,可是却吃了一记闷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也许有人也会质疑他,为何这么“功利”地看职称,这样的质疑,就太装了,职称评审关乎工资、待遇、发展机会,有多少人不在乎?难道要求一线教师,就得无私奉献?当然,朋友告诉我,他并不会由此不重视教学、上课应付,这不是他的风格和习惯。在职称风波之后,他的课依旧受学生欢迎,在学生投票选出的最喜欢教师中,他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