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白内障手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13 03:05:38

白内障手术

白内障手术第1篇

白内障一定要手术治疗

人眼瞳孔后面有一晶状体,它好比照相机的可调焦镜头,有透光、聚焦作用。不管什么原因,使晶状体的主要成分晶体蛋白发生变性、混浊,变得不透明,以致影响视力者称为“白内障”。已故眼科专家张晓楼对白内障做了通俗、形象的比喻,晶状体好比鸡蛋清,生的是透明的,一旦煮熟了,蛋白变性凝固,就变成白色不透明的了,任何办法也不能使已变成白色的鸡蛋清再变成透明,至少目前的科学水平是如此。同样道理,至今还没有哪种药物能使混浊的晶状体变为透明。老年白内障的形成是渐进性的,视力减退也是逐渐加重的。一些治疗白内障的药物,迎合了一些老年人不愿做手术的心理需求。其实,这些药物只是起到一种安慰剂的作用,充其量只能暂时延缓其发展,使一些初期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得到暂时维持,但不能阻止白内障的发展。所以,白内障最终还得手术治疗。

老年白内障手术预后评估

很多对手术寄于很大期望的白内障患者,以为一手术就什么都能看见了。殊不知,术后视力的恢复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而这些因素并非来自手术的本身,而是患者全身的情况。因为人到老年,常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这些全身性疾病往往可引起眼底改变,这是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患者和家属应当心里有数。

由于白内障的遮挡,瞳孔后面,包括玻璃体、后部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等组织有无病变,术前只能根据患眼的光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估。如果术前光定性(光感觉)和定量(各个方向投射光的定位)均佳,术后多可恢复到正常水平;若光定性时有时无,术后视力恢复就差,甚至不能恢复;若光定性无,也就是完全没有光感,则非手术适应证。如有后部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以及青光眼有视功能障碍者,或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致眼底病变者,术后视力恢复多不理想。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过去,白内障手术是在角膜缘做一大切口,伸入晶体匙将混浊的晶状体娩出。此手术要等白内障完全成熟时才能做,患者要较长时间忍受失明的痛苦,尤其是在等待手术期间,若合并其他眼病,特别是膨胀期青光眼,可导致视力丧失,即使做了手术也恢复不了视力。而且,此手术时间长,切口大,术后需拆线,至少要住院1周,术后需配戴1300度的凸透镜。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手术方法。这种手术不必等到白内障成熟,只要视力减退、影响生活和工作时就可以考虑手术。这对于糖尿病性白内障极为有利,因糖尿病常伴发眼底病变,手术后就能看清眼底,为诊治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青光眼白内障,可以做联合手术,两种病同时得到治疗。

白内障手术第2篇

【摘要】 眼内炎市是指眼内液体和组织的炎症发应。在国外,术后眼内炎是最常见的眼内炎,占眼内炎总数的70%[1]。曾有文献报道白内障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约占0.81%[2]。由于眼内炎常导致眼中钉视力丧失,甚至眼球摘除,因此,眼内炎的预防、诊治非常重要。

【关键词】白内障 眼内炎

1. 病因

术眼带菌,术前、术中、或术后使用污染的眼药水,灌注液、散瞳或缩瞳剂、灌注抽吸管道及器械消毒不确定,气候炎热,手术室的空气含菌量过高,手术时间过长或有术中并发症,患者有全身性疾患抵抗力低下等。

2. 诊断特征

2.1 症状诊断

多发生在术后2-3天,术眼突然疼痛、视物不清;前房积脓及前房内和IOL表面的纤维素样渗出,角膜水肿,明显的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和玻璃体炎。

2.2 微生物学鉴定

玻璃体标本的培养阳性率比同时抽取的房水标本的培养阳性率高得多,前房标本的培养阳性率为34.8%,玻璃体标本的培养阳性率为58.2%,玻璃体切除液培养阳性率为80%[3]。

3. 治疗

3.1 根据临床表现,选用强有力的、安全有效地抗生素联合地塞米松,采用局部点眼、球结膜下注射、球内注射及全身用药等多种途径的联合给药方式。糖皮质激素能减轻炎症反应对眼组织的破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玻璃体腔内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抗生素没有副作用。根据实验室涂片及培养结果、药敏实验的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即时调整治疗方案。

3.2 玻璃体切割手术 此手术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眼内炎的成功率,玻璃体切割术清楚了玻璃体腔中大部分的感染性微生物和其它炎性介质,而且使得药物在玻璃体切除术后能遍布整个玻璃体腔。

4. 预防

确保所选人工晶体的质量可靠。手术前如有慢性泪囊炎、结膜炎、睑缘炎者,应在手术前完全控制炎症。手术开始前一段时间不作泪囊冲洗,以免泪囊中的微生物倒流入结膜囊,污染手术野,增加手术后感染机会。手术前3天使用广谱抗生素眼液预防点眼。严格无菌操作,包括充分消毒手术野,特别是睫毛根部。手术正式开始前,用广谱抗生素液冲洗结膜囊2次~3次。手术结束时,球结膜下注射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手术后用抗生素及激素点眼。

白内障手术第3篇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家都知道白内障要等“成熟"才做手术,这是由于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认为此期手术是合适的。80年代后,显微外科在眼科迅速发展与普及,白内障手术方法从囊内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完整地摘除)发展到现代的囊外手术(仅在晶状体前表面中央撕去一小块囊膜.再把浊混的核及皮质清除掉,保留后囊膜或囊袋),不久人工晶体引进,又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是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一个飞跃。以后又在现代囊外的基础上,超声乳化白内障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是20世纪90年代眼科领域里一个重大突破。因而,所谓白内障“成熟"早已过时了。现在,在美国,甚至视力在0.5就可以做手术了,当然,他们的老年人对视力要求比较高,如自己开汽车,操作电脑等。在我国,视力在O.3或矫正视力低于0.6以下的患者,如造成视力低下的原因与白内障有关,均可进行手术。

对不愿戴沉重的框架眼镜的高度近视眼者以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引发眼底病变,又都伴有白内障者,在无白内障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早期摘除混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一是去掉沉重的眼镜,免除摘戴麻烦:二是对窥视眼底病发生、发展与治疗效果,提供方便。当然,这类病人手术后视力肯定不及单纯的老年性白内障效果好,且并发症也多。但话又得说回来,对已存在或将要发生的眼底病变者.术后才能“一目了然”,对及时对症治疗,保护有用视力是有益的。否则,眼底病丧失了治疗时机,再做手术也是徒劳的。

青光眼伴白内障者,对长期使用药物控制眼压.嫌麻烦或疗效不理想时,可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达到一刀治两病的目的。

白内障手术第4篇

“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中方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河南省眼科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关于治疗

白内障能治吗?

白内障是常见病、多发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所以白内障的治疗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古今中外,先后应用过许许多多治疗方法,例如内服药、注射药、药物滴眼、各种物理疗法、针灸、按摩、气功、贴膏药、药物熏蒸以及手术等等。而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究竟如何呢?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是很困难的,因为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报告都不一致。但是如果一定要概括地加以评价的话,可以说:“除手术以外,其他任何治疗方法都是无效的。”

为什么变浑浊的晶状体不能恢复透明呢?

这要从不同类型的白内障来分析。晶状体浑浊,是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的缘故。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的母亲孕期疾病或药物毒性所致;外伤性白内障是晶状体的囊受到损伤;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代谢障碍,这些尚可找到一定的原因,但占绝大多数的老年性白内障的病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在众多的学说中,环境影响老年性变化是最重要的病因。例如,日光中的紫外线长期照射,数十年损伤的不断积累,促使晶状体纤维由可溶性蛋白质变为浑浊不透明的不溶性蛋白质。从胚胎学上分析,晶状体与皮肤、毛发同属表面外胚叶,到了老年,皮肤发皱,头发变白,晶状体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样的老年性变化。所以有人做过调查,9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97%到100%发生白内障(其中20%左右影响视力)。我们能使皮肤永远不发皱和头发永远不变白吗?平常说“鹤发童颜”,只不过是一个形容词,“鹤发”还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至今尚无可靠的方法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更无有效的方法治疗已经浑浊变白的晶状体。

白内障究竟有无治疗方法呢?

答案是“有”,那就是手术。既然晶状体浑浊阻碍了视线,那么,做个手术,把浑浊的晶状体拿掉,不就解决了吗?前面说过,白内障除手术外,其他任何治疗方法都是无效的,这是一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也并非毫无例外。也有某些类型的白内障不施行晶状体摘除手术也能治疗。例如少年和年轻的糖尿病人,血糖急剧升高,引起晶状体水肿性浑浊,也叫做白内障,此时有效地控制了血糖,到水肿消退,晶状体可以恢复透明。又如少数外伤性白内障,可以自行吸收,晶状体只有轻度损伤时,可以自行恢复,或以特殊生物胶把晶状体囊的破口封闭,也可使早期外伤性白内障恢复一定的视力。除此之外,后发性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吸收不充分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浑浊),可以用激光后囊切除术使视力增加。当然,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而且封闭前囊破口后激光后囊切除术,也属于“手术”的范畴。

白内障能预防吗?

先天性白内障可用优生学的方法预防。由全身病引起的白内障和由其他眼病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积极治好原发病具有预防意义。外伤性白内障和中毒性白内障在于预防外伤和中毒。老年性白内障预防的办法不多。昂贵的各种滴眼药和口服药对治疗和预防都无确切效果,有人称之为“安慰剂”。不过维生C、维生素E这类抗氧化剂,对白内障发生机制中的自由基损伤因素,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于手术

为什么说只有手术才能治好白内障?

这个说法可能是过于武断了,因为的确有这样的事例,某种治疗方法,可使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有了提高或某种方法应用一段时间,白内障好像保持了原状,没有继续发展。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视力或阻止白内障发展。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很多方法可使视力暂时提高。举例来说,直流电电疗是一种简单的理疗方法,眼部的直流电疗,可以迅速增加视力,连着治疗几天,可使视力有显著的提高,但继续治疗下去,作用就不明显了。一旦停止治疗,视力就很快下降到原来的水平。其次是针灸疗法,有几个不同的穴位,如球、翳明穴、阳明穴及向阳穴等,针刺后都可使视力提高,但停止治疗,视力就又回复到原来的程度。还有许多药物也可使视力暂时提高,甚至喝两杯浓咖啡也可立即使视力提高一些。但这都是一过性的提高,都不能持久。我们知道,白内障就是眼睛的晶状体浑浊变白,而所有这些治疗方法都不能使浑浊变白的晶状体恢复透明。治疗后的视力提高不是白内障有所好转,而是使视觉神经的兴奋性有所增强。可想而知,用增强神经兴奋性的方法提高视力,必然是暂时的、一过性的,是绝对不能持久的。白内障的视力减低是原本透明的有聚光作用的晶状体浑浊变白阻挡光线而造成的,而不是视觉神经系统功能减低所造成的。此时视觉神经的感觉和传导仍然处于正常状态,人为地反复刺激原本正常的视觉神经,而迫使它不断增强兴奋性,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何时进行手术为好呢?

以前是有“不成熟不能手术”的说法,那是就当时的手术条件而言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逐渐打破这种限制了。现在手术时机的选择,除特殊情况外,选择的主要根据是病人的需要。白内障视力减退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就可进行手术,而且白内障早期手术为宜,不可等到“成熟”。

白内障手术是复杂的手术吗?

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十分精细的眼科手术。要在眼球上做切口,要在眼球里边进行各种操作,把浑浊的晶状体取出来,还要往眼球里安放一个人工晶状体。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逐渐完善,这个手术已经不是非常复杂的手术,一般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最快的只要几分钟。

白内障手术效果如何?

白内障手术是所有眼科手术中复明效果最好的手术。统计数字表明80%~90%的病人手术后可恢复到0.8~1.0的视力,而且原有近视的,也可以同时治好了。少数手术后视力不理想的,多是由于除白内障还同时患有其他眼病的原因。例如原来就患有老年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视神经萎缩等。有的同时患有青光眼,虽然手术可以同时把青光也治好了,但青光原来已经形成的那一部分视力减退无法恢复。

白内障手术可怕吗?

害怕手术是人之常情,何况又是在眼球上开刀。所谓害怕无非是怕危险怕痛苦。眼科手术技术发展到现在,白内障手术已经是一种极为安全的手术了。“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开展以来,全国进行的数百万例白内障手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病而使视力恢复未达到要求的,屈指可数,只有几千分之一。无一例发生感染的。

至于手术的痛苦,更是可以放心,有的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完了手术,甚至在手术时安然睡着了。大多数手术只在眼上滴几滴麻药,不需要打麻药针。手术后自己出手术室稍事休息就可以回家,也可住院二三日,术后用药也较简单,但是要定期到医院请医生观察或由医生定期随访。

有些江湖游医,利用人们惧怕手术的心里,公然提出“白内障不手术也可以治好”,这是骗人的,切勿上当。

白内障手术为何要在眼球内安放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摘除手术就是把浑浊的晶状体摘出。这虽然把光线进入眼内的障碍去掉了,但失去了晶状体这个生物性凸透镜(聚光镜),眼球就变成了1000度(10D)左右的远视眼了,所以必须把一个代替它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在它原来所在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白内障手术后还需要戴老花镜吗?

白内障手术第5篇

白内障是中老年常见疾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它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视觉功能,给其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

很多患者会问,到底什么是白内障?自己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据统计,我国约有400万~500万名白内障患者,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40万名的速度递增。但目前,白内障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年龄的老化、遗传因素、紫外线过度照射、过量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外伤及眼内某些炎症性疾病等有关。白内障与年龄极度相关。据统计,50~60岁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为60%~70%,70岁以上的达80%,8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达100%。

众所周知,人眼的晶状体就像一个透明的双凸透镜,光线透过它在视网膜上汇聚。晶状体混浊,光线的透过就要受影响,看东西就会不清楚,这种晶状体的混浊便被称为白内障,它多开始于皮质浅层,一部分可先围绕着核部发生。初期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而后逐渐加重,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失明。晶状体完全混浊需要数月或数年,也可停止于任何时期。

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主要是蛋白质变性,即不溶性蛋白、钠和钙等含量增加,钾和维生素C减少以及谷胱甘肽的缺乏所致。晶状体蛋白中的85%为水溶性白蛋白,其可以转变为不溶性蛋白,年龄愈大,不溶性蛋白含量愈多;另外,维生素C缺乏、晶体pH值的改变,以及一些有毒物质渗入晶体,都可引起晶体蛋白的变性,产生混浊。对于老年人,晶体氧化损伤是白内障形成的最初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饮酒过量、吸烟过多、妇女生育过多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

老年白内障,病程分4期

老年性白内障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半数以上,它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但也可在45岁左右发生,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多为双眼发病,通常是一先一后。

老年性白内障的病程,一般可分4期:

初发期 首先晶状体周边皮质部变混浊,然后逐渐向中心发展。此时在小瞳孔下不易察觉,散瞳后,用手电斜照,即可见灰白色的车轮状混浊。此时患者视力略有减退,但眼底仍可窥见。

未成熟期 晶状体大部分混浊,但仍有透明区。瞳孔区出现灰白色。手电斜照时,可见虹膜阴影落在晶状体较深的混浊上,呈现出一新月形阴影。此时患者视力明显下降,或仅见指数,眼底不能窥清。由于此时患者晶状体膨胀,前房变浅,有时可诱发继发性青光眼。

成熟期 晶状体完全混浊。斜照无虹膜投影。肿胀消退,前房恢复正常,视力明显下降,只能辨别手动,或仅存光感。

过熟期 晶状体皮质溶解液化,呈乳白色。核下沉,呈褐色。由于囊膜脆弱,有时会在剧烈振动下破裂,使核进入前房或玻璃体内。如在此期仍未手术,患者将有可能永远失明。

老年性白内障没有特效与根治的治疗方法,在初发期和未成熟期,用非手术疗法可能抑制或延迟病情发展,并可能恢复一些视力。一般可选用下列几种滴眼剂滴眼:法可灵、消障灵、卡他灵、1%碘化钾溶液、2%谷胱甘肽溶液等。此外,口服仙诺林特、腮腺素以及服用维生素C(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等,都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养熟”白内障,手术或已晚

如前所述,白内障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手术治疗是目前恢复视力的最佳途径,通过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成功恢复视力。但在手术的时机上,如今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白内障的确是主张“白内障熟透了再手术”。因为当时白内障手术的技术不够先进,手术切口大,视力恢复慢。但随着现代手术技术和设备的飞跃,这种说法已被淘汰。现在的观点认为当白内障影响日常生活时,即可接受手术治疗。如果盲目等白内障“熟透了”再手术,过熟的白内障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还会出现头痛、流泪、恶心、呕吐等,此时再手术不仅难度大,术后也容易发生其他并发症。

目前,除手术治疗之外,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药物可阻止白内障的发展。白内障手术主要分为两步,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和植入人工晶状体。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是国际公认的白内障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白内障手术技术已日趋成熟。白内障患者大可不必对手术过度恐慌,等“养熟了”再治疗,否则,你很有可能因此错过最佳的手术时间。

当然,如果一只眼的白内障已成熟,另一只眼视力正常,患者年龄偏大或全身情况较差(如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对视力要求不高的患者,也不必非要手术不可。如白内障虽已成熟,但检查不能正确分辨烛光光亮及辨别方位,说明除了白内障以外,还可能有玻璃体或视网膜病变,此时,即使做了白内障摘除,视力恢复可能性也不大。但如果是双眼白内障,生活又不能自理,可以施行一只眼手术,术后观察眼底情况,必要时再行玻璃体或视网膜手术。

需要提醒的是,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完全知道医生在手术而感觉不到疼痛,因此,患者应尽可能地以轻松的心情配合医生,争取获得最佳疗效。

手术后当天,遮盖术眼,目的是使眼球减少转动,使眼睛得到充分休息。术后一般都要卧床静养,特别要注意不要磕碰术眼,以免造成前房出血,眼压升高等合并症。术后第2天,可去掉健眼纱布,仍以卧床休息为主。有的患者感到术眼疼痛、流泪等,均属正常现象。如眼睛疼痛明显,合并头痛、恶心等症状,则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因此,在白内障术后需吃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术前术后可用缓泻药,如开塞露等,以防排便时用力过猛,使眼睛局部伤口出血和开裂。局部应给予抗生素、激素类滴眼剂滴眼,一日3次。滴眼时要注意卫生,将手洗干净,最好让家人帮助。

除此之外,患者还应保持心情开朗,保证睡眠,预防感冒、咳嗽,咳嗽厉害时,要服镇咳药,以免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

白内障的中医疗法

按照辨证论治原则,中医将白内障分为肝肾阴虚证、脾胃气虚证、气滞血淤证三种类型。

肝肾阴虚证

症状:视物昏花,眼内干涩,兼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细或沉细。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明目。

处方:熟地黄15克,制何首乌、制黄精、枸杞子各10克,玄参12 克,磁石30 克(先煎)。

加减: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各10克;气虚无力者,加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各10克;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枳壳各10克;血滞者,加当归、丹参各10克,桃仁5克,红花3克;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益智仁各10克,附片6克(先煎),肉桂2克(后下);食欲不振者,加神曲、山楂、炒白扁豆各10克,陈皮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此型常用中成药:可选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滋阴地黄丸等加减。

脾胃气虚证

症状:视物昏暗,久视眼睑无力,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泄,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养胃明目。

处方:党参、黄芪各15克,白芍、白术、葛根、山药、当归各10克,升麻、柴胡、川芎、青皮、甘草各5克。

加减:头晕耳鸣、腰酸便秘者加六味地黄丸;失眠多梦者加磁朱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若服丸药,则每日2次,每次10 克。

此证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正元饮、益气聪明汤等加减。

气滞血淤证

症状:眼前黑影飘移不定,视力减退,同时可兼其肝、脾、肾三脏虚损之表现;舌质有淤点,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淤,祛障明目。

处方:黄芪、丹参各15克,熟地黄、枸杞子、决明子各12克,当归、、白芍、神曲、桑葚各10克,刺蒺藜、磁石(先煎)、青葙子(包煎)、夜明砂(包煎)、桃仁各6克,川芎、蝉蜕、陈皮各5克,红花3克。

加减: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者,重用青葙子、磁石,加石决明(先煎)、炒酸枣仁各10克;口渴欲饮,汗出尿频者,加黄芪、天花粉、石斛、葛根各10 克;口臭、便秘、苔黄腻者,加黄芩、大黄(后下)、桑白皮、藿香各10 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中成药:可选桃红四物汤口服液。

(编者注:以上各方,只起缓解症状作用,不可能消除白内障。中医治白内障,也有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手术,就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眼科专家唐由之教授用针拨法治疗的。术后当晚,手书鲁迅“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的诗句送给唐由之教授。)

预防白内障6招

无论是否已患有白内障,中老年朋友在夏季要尽量避免“裸目”出门,最好选择能抵御紫外线和蓝光的偏光镜保护眼睛。近年来,学者们还研究发现了一些有效的预防白内障办法,起到推迟白内障发病时间,减慢白内障加重速度。

预防白内障从6个方面做起:

1.宜多食含锌量较高的饮食。研究表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清和晶状体液内含锌量明显低干健康人。故老年人平时宜多服花生、芝麻、豆制品、动物肝、鱼、虾等含锌量较高的食物。

2.宜常用热毛巾敷额部。洗脸时用温热毛巾覆盖额头及双眼部,让热气内渗。毛巾冷后换热中再敷,如此反复10余次,待头面热稍出微汗、额头红润即可。

3.宜补充维生素C、A、E。老年人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下降,久之易引起眼的晶状体变性。老年人每日补充维生素C 300毫克,有防止本病发生的效果。维生素C已被公认为能够保护眼睛晶状体中蛋白质和其他成分的药物,能帮助胶原加强微血管的力量,从而营养视网膜,避免紫外线的损害。已有研究显示,健康眼睛晶状体里有很高的维生素C含量,而在白内障患者眼睛的晶状体里维生素C的含量就少得多。

至于维生素A,其对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对防止老年性白内障有利。膳食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以使患白内障的风险降低40%。动物的肝脏、蛋、奶是维生素A最好的直接来源,油菜、菠菜、荠菜、茴香、南瓜、番茄等蔬菜中所含有的维生素A原也能转变为维生素A。

流行病学调查,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连续数年每日服维生素E 50~150毫克,其患老年性白内障的比率较不服用者少56%。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防止或减少因年龄关系引起的眼部疾病。

4.宜适当服用阿司匹林:适当服用少量阿司匹林不仅有助于防止产生白内障,而且还能防治某些心血管病。但不能单纯依靠阿司匹林以求效。切记,一定要以医嘱为主。

5.宜适量饮茶:茶含有能抗氧化的茶多酚,茶多酚可阻止产生自由基的氧化反应。而这一过程正是对抗白内障的发病机理。

6.常吃深绿色蔬菜。深绿色蔬菜中,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对抗氧化伤害所累积的影响,使眼睛免受阳光紫外线的损害,进而起到防治白内障的作用。尤其是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它可以吸收进入眼球内的有害光线,预防眼睛的老化,延缓视力减退,达到最佳的晶状体保护效果。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常见于深绿色蔬菜之中,菠菜、青椒、绿色花椰菜、芥蓝等都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

【治病解惑】

问:高血压白内障患者能否做手术?

答:高血压患者是能实施白内障手术的,不过在术前一段时间内应保持血压相对稳定。血压值稳定在160/90毫米汞柱以下,心电图和X光检查心脏功能正常为宜。如血压高、心律失常,可先行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再接受手术。可以手术也必须要严格注意这些问题:1.手术后降压药物不可停用;2.患者注意定期复查,保持心情愉快;3.随时门诊随访。

问:如何知道自己得了白内障?

白内障手术第6篇

白内障是全世界致盲和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手术几乎是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手段。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现将我们在临床中总结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5~2007年在表面麻醉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共237例(281眼)。患者中男125例(152眼),女112例(129眼),年龄40~82岁。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48例,并发性白内障59例,其他类型白内障30例。

2 护理体会

2.1 宣教及心理护理

白内障病人的年龄往往偏大,病人及其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较高,病人易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根据病情及拟行的手术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手术前后应注意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积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消除恐惧,信赖手术,密切合作。

2.2 术前护理

护士应协助完成各种常规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还应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如有咳嗽、发热、慢性泪囊炎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考虑延期手术。术前3d开始点抗生素眼药水,以清洁结膜囊,同时训练病人能按要求向各方向转动眼球,以利于术中或术后配合,另外还应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给予易消化的饮食,使病人保持大便通畅。术晨观察生命体征,按医嘱用术前药,并嘱病人去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

2.3 术中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积极配合手术医生,调整好超声能量、注吸压力等,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注意眼心反射,防止坠床,保持呼吸道通畅,作好抢救准备。

2.4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包扎好术眼,防止碰撞,将病人送入病房,嘱其安静卧床休息,头部放松,不要摇头、低头、挤眼等。指导病人如何抑制咳嗽和打喷嚏,即用舌尖顶压上颚或用手指压人中穴,以免突然震动引起前房出血或切口裂开。遵医嘱局部或全身用药。观察局部伤口情况,注意敷料有无松脱、移位及渗血等。继续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大便通畅。

白内障手术第7篇

白内障及其治疗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只照相机,则照相机内的镜头就相当于人眼内的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由于其它原因,晶状体发生浑浊,遮挡外界光线进入眼内,影响视力,医学上就称为白内障。估计全世界约有一千三百万人因白内障而失明。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白内障是引起失明的主要跟病之一。早期轻度的白内障可以试用药物治疗,以提高视力及防止其发展,对于完全浑浊的白内障,则必须行手术摘除。

无晶体眼的三种处理方法

摘除白内障以后的眼球,称为无晶体眼。这种眼睛虽然因浑浊的晶状体已经除去而能让光线重新进入跟内,但它就像一个取掉了镜头的照相机一样,光线不能聚焦于胶片上,照不出清晰的图像。所以无晶体眼的视力很差,一般不超过0.02。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必须给这种无晶体眼补充一个相当于晶状体原来屈光度数的放大镜来提高视力。目前有下列三种处理方法:1.配戴一般的光学眼镜。其优点是简单、经济。但是这种眼镜的缺点很多,由于镜片的度数很大(多为1100~1300度),跟镜既笨重,又不美观。而且由于镜片的度数大,中央和周边的厚度不一致而产生球面差,只有通过镜片中央部分才能看清东西,通过镜片周边部看东西就会发生“物体移位”现象。更主要的是这种镜片是放在眼球外的相当距离,因此看到的物体要比正常的放大25~30%,所以如果单眼白内障手术后戴这种眼镜,双眼看到的东西就会发生大小、形象的不一致,两眼视物不能协调,产生病人难以忍受的复视,且视物无立体感。故多数单眼白内障术后的病人,无法接受这种眼镜。2.配戴接触眼镜(俗称隐形眼镜)。由于镜片是直接贴敷在角膜(黑眼珠)上,所以,就避免了上述戴一般光学眼镜的缺点,对物体的放大率亦下降到7~10%,双眼视物可以比较协调。缺点是每天要戴上取下,比较麻烦,对手脚不灵的老年人尤不力便,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亦无法配戴,而且约有50%左右的病人戴镜后不舒服,不能耐受接触镜而无法长期配藏;有时亦会因戴接触镜而引起一些眼病。3,眼内置入人工晶状体,把计算好度数的小镜片放入眼球内接近原先晶状体的解剖位置,其放大率仅为1~2%,因此双跟所视物体基本相等,两眼看东西协调,有立体感,无复视,可以取得近于人眼晶状体的生理效果,没有上述一般光学眼镜及接触眼镜的缺点。尤其对儿童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置入人工晶状体就可能防止弱视的发生。

人工晶状体的现状

第一例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是在1949年由英国人施行的,三十八年来在这个领域有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因此人工晶状体手术越来越多的为眼科医生及白内障病人所接受。至1980年时,全世界约有七万例病人接受了人工晶状体置入术,而1984年一年中,积美国就进行了五十万例以上的人工晶状体手术。约有70%以上的白内障手术病人接受了人工晶状体置入术。至1984年。美国已制造出三百多种各种类型和型号的人工品状体。由于白内障手术技术及器械的进步,人工晶状体材料、设计、制作工艺方面的进展,人工晶状体光学计算的进一步精确以及激光的配合应用,人工晶状体手术的效果亦更满意。据统计,有80~90%的病人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0.5,约60%的病人达到或超过0.8。

人工晶状体的质量要求很高,其材料应为非水溶性,不引起眼部组织过敏及炎症反应,光学性能及机械性能都十分良好的。到目前为止,人们用一种叫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的合成物质为制造人工晶状体的主要材料,眼球对此物无不良反应。

人工晶状体根据在眼内安放的部位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放在角膜与虹膜(瞳孔周围的棕色膜)之间。2.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支架固定在虹膜上。3.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放入虹膜后原晶状体的位置。其中后房型最接近正常生理状态,效果好,并发症少,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

它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白内障手术第8篇

【关键词】小儿白内障;复明;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2-3385-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老人和小儿患白内障都是晶状体出现浑浊,但小儿处在视力发育时期,白内障的最大危害是影响其正常视觉功能形成,造成无法挽救的剥夺性弱视。所以,白内障手术对老年患者是治疗的终结,而在小儿则是治疗的开始。小儿白内障原因复杂,除遗传、胎儿期风疹病毒感染、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等原因可以引发外,还有1/3的患儿原因不明。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也很多,而更多的患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现为斜视、眼球震颤及其他异常。

1 临床资料

本组53例患儿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1~14岁。其中因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行囊外人工晶体植入术40例,外伤行异物取出术或清创术12例,其他1例,采用氯胺酮分离麻醉加眼球局部麻醉22例,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加眼部局部麻醉23例,局部麻醉10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对就医怀有本能的抗拒、害怕心理,加上疾病的伤害和视物影响,故常恐惧不安,护理人员要减少患儿的恐惧感,特别是制止其哭闹,以避免对术中呼吸道护理的影响。因此,术前1日巡视患儿,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麻醉,手术的情况及注意事项,强调术前空腹的重要性,手术当日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前对年龄较大者应多交谈,并对麻醉及手术期间的一些问题做必要求解释,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减轻紧张恐惧心理,使患儿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麻醉与手术;对年龄较小及不合作的患儿,肌注氯胺酮1~2 mg/kg,注射术后家长不要将患儿抱离大厅,密切观察。

2.2 术前准备

2.2.1 体检:测体重、体温;检查牙齿有无残缺、松动,防止经口插管时牙齿脱落,坠入气管;检查鼻内分泌物是否过多,口腔及鼻黏膜是否有炎症,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手术应延期(急症手术除外),以及必要的化验及特殊检查。

2.2.2 禁食禁饮:患儿手术前应向家长交待术前12小时禁食、禁奶,6小时禁水。婴儿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酌情缩短禁食禁水时间,早产儿及新生儿在麻醉前2小时,1~6个月患儿在麻醉前4小时,6个月~3岁患儿在麻醉前6小时,3岁以上患儿在麻醉前8小时。

2.2.3 麻醉前用药:一般在术前30分钟注射阿托品0.01~0.02 mg/kg,过早过迟用药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组有2例由于阿托品用量不足,导致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过多。

2.2.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进入手术室前应仔细核对患儿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部位、禁饮禁食及麻醉前用药情况,对年龄小或叙述不清的患儿,应与家长一起认真核对,避免发生差错。

2.3 术中护理

2.3.1 手术室调温:患儿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应调节好室温,通常室温22~24℃,相对湿度45%~55%,若室温过高,相对湿度较低时,尤其是在麻醉前患儿已注射阿托品或东茛菪碱后,抑制了唾液的分泌,再加上患儿已禁食水,可有口唇及呼吸道黏膜干燥及干渴难忍的感觉。若室温过低,患儿易受凉感冒,因此小儿全麻手术须保持适宜的手术温度及湿度。

2.3.2 输液管理须在麻醉前建立静脉通道,术中严密观察,一般给予等渗盐水。

2.3.3 术中监测呼吸、心率:术中如出现过度通气,憋气或不规则呼吸,应考虑全麻过浅;如出现喉痉挛、呼吸困难等,可能是气道堵塞,心率、呼吸短暂且加快,如恢复正常后脉搏又增速考虑全麻过浅,如心率缓慢应考虑全麻过深[1];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呕吐,多发生于苏醒期,常见于牵拉眼或因擅自进食。本组有4例患儿发生呕吐,立即除去盖在面部的消毒布巾,停止手术,头偏向一侧,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分泌物增多,小儿腺体分泌旺盛,手术时间长或术前曾有感冒,咳嗽者,术中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应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吸引器吸净分泌物。呼吸困难,舌根后坠,喉痉挛,不良反应等,均可引起呼吸困难。一过性呼吸抑制,术前备好抢救必需的器械和药物,如开口器、压舌板、气管切开包、口咽导管及气管插管用药,如阿托品、氯丙嗪、安定等。眼眶肿瘤摘除术、斜视矫正术中在压迫眼球牵拉眼肌过程中,心率明显下降,严重者会引起心跳骤停,眼心反射是眼球后组织受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而导致心律失常[2]。本组有2例出现不同程度眼心反射现象,在解除压迫因素或停止牵拉眼肌后恢复正常。

2.3.4 患儿麻醉复苏后,手术室护士应与麻醉医生一同护送患儿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待所施手术,手术过程中患儿的基本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等。

3 体会

做好患儿的术前访视,使患儿能安静和安全地渡过手术全过程。避免损伤:患儿皮肤娇嫩,固定约束时,动作轻柔,枕部垫以头圈,以防受压。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呼吸肌运动弱,注意胸腹部避免受压,以免影响呼吸,每隔5~10分钟观察1次,巡回护士尽可能不要离开手术间,随时备好吸引器、口咽通气管等。保持室内恒温:患儿体温调节差,术中注意保暖,以防术后出现感冒、发热等。患儿全麻手术中,以氯胺酮麻醉最多,应熟悉氯胺酮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术中注意患儿的安全,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眼部及全身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密切配合手术医生、麻醉师进行紧急处理。患儿手术须保持通畅的输液途径,穿刺部位应妥善固定,适量控制输液速度,并与眼内冲洗液仔细区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参考文献:

[1] 郑邦和.眼科临床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822

白内障手术第9篇

【关键词】手法小切口;青光眼术后;高龄白内障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44―02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眼科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该类病人多具有视功能和角膜内皮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 而且常伴有浅前房、 虹膜后粘连、 瞳孔僵直及晶状体核硬化等特点[1], 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难度。青光眼术后的一些炎症反应:浅前房和房水的改变可以形成白内障和加重白内障,同时手术后虹膜的粘连、上方的滤过泡、虹膜的张力降低以及角膜内皮和悬韧带的损伤给再次行白内障手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采用颞侧手法小切口实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要求术者有良好的手术技巧,既要求手术的损伤小还要保留原来的滤过功能[2]。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了38例(38眼)进行颞侧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8例(38眼),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55~77岁,平均63±4.7岁,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12年。术前视力光感见表1 。术前眼压见表2。术前虹膜后粘连见表3。

1.2 手术方法

采用球后或球周麻醉。于颞上方或颞侧做以弯隆部为基底结膜瓣。在角膜缘后 1 .5mm处作长度为5.5-6mm巩膜隧道切口,隧道切口分离至透明角膜缘内l mm,用3.2mm穿刺刀经隧道入前房,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如有虹膜后粘连, 则钝性分离粘连的虹膜。行环形撕囊, 直径5.5-6.5 mm。充分水分离,游离晶状体核。在晶状体核前后均注人黏弹剂。扩大切口, 用晶状体圈匙伸人核下方缓慢娩出核,吸净皮质。用黏弹剂充盈前房及囊袋,将人工晶状体植人囊袋内。前房内注人卡米可林缩瞳, 然后清除前房内的缩瞳剂及黏弹剂。检查切口如不漏水则不需缝合。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及地塞米松。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2-3天。术后点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贝复舒滴眼液,每日4- 5次,共4周。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1 周, 视力≥0.5者26 眼( 68. 42%) , 0 .1 -0.4者10眼,

2.2 术后眼压

术后1 周眼压13. 52-17. 67 m m H g , 平均眼压为(15.36±4.12)mmHg与术前(16.71±3.12)mmHg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其中36眼眼压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有2眼眼压一过性升高, 经静脉注射20%甘露醇2 50 m L , 局部应用噻吗心安眼液滴眼, 2天后眼压恢复正常( 表2 ) 。术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滤过泡完好无损。

2.3 术后瞳孔

术后瞳孔均为圆形居中, 其中瞳孔直径< 3 m m者2眼, 3-5s m m者2 6眼, > 5 m m者6眼( 表3 ) 。

2.4 术中术后并发症

除前述2眼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外, 术中后囊破裂1 眼( 2 . 63%) , 行前部玻璃体切除, 改为睫状沟内植人人工晶状体。角膜水肿15眼( 39.47%), 经药物治疗后2-5天内全部消退。葡萄膜炎反应6眼( 15.79%), 其中2眼瞳孔区出现纤维渗出, 经散瞳, 全身和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1 周内全部吸收( 表4 ) 。 随访中未见角膜失代偿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白内障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手术治疗是白内障复明最有效的方法。而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因为抗青光眼术后常会造成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或促使原来的混浊加重而形成白内障。所以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的原则是既要保证白内障手术顺利完成,使患者获得较好视力,又要维持正常的眼压,这两点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3]。手术采用表面麻醉操作简单,避免了球后注射出现的并发症,由于手术时间较短,未见到患者有任何不适反应。手术者采用颞侧坐位只需短时适应即可习惯。小瞳孔下特别是伴有严重虹膜后粘连的并发症白内障手术会给术者带来很多困难。尽量用黏弹剂分离虹膜粘连,于虹膜后撕囊或信袋式截囊[4]。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尽量采取囊袋内植入并调整上下袢呈偏斜位,不刺激原滤过口及睫状沟避免引起高眼压,同时注吸皮质必须彻底干净,因为任何程度的皮质残留都可加重术后炎症反应[5]。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用黏弹剂分离周边虹膜,使房角做钝性分离,有助于维持术后的眼压,术中行房角分离术易于分开虹膜周边前粘连,恢复小梁网功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对于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此种方法手术,损伤小,愈合快,降低了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对房角的分离,更能保证患者术后眼压的平稳。另外,人工晶状植入后如瞳孔不圆可用撕囊镊轻拉瞳孔缘虹膜,或在注吸时用针头吸住瞳孔缘轻轻向中央区牵拉,使瞳孔接近生理位置。该术式的选择要求手术者要熟练掌握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要娴熟,术中操作要轻柔,尽量缩短眼内操作时间[6]。抗青光眼术后经颞侧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手术源性散光减少、屈光稳定性好。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进行手术时, 应避开原手术区域或保留原有滤过泡, 防止滤过泡瘫痕化[7], 维持正常眼压。而颖侧或颖上方巩膜隧道小切口可完全避开原有青光眼手术切口及滤过泡, 并避免对虹膜手术切除部位的刺激[8], 而且巩膜隧道小切口密闭良好[,], 术中前房易于保持稳定, 操作时可减少对虹膜的刺激,防止虹膜色素脱失, 还有利于虹膜切除部位的晶状体囊下水分解及水分离,更容易吸出此部位残留的晶状体皮质[9], 减少术后葡萄膜炎反应。针对这类患者,术者要求有熟练的技术和精巧的手法外,还应该与患者及其家属有着良好的沟通,充分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对手术风险的承受能力。

3.2 高龄患者自身的生理特点:全身器官功能衰退,重要器官疾病较多,高龄患者晶体核大且硬,给再次行白内障手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10]和手术风险,这就要求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者有良好的手术技巧,既要求手术损伤小,还要保留原本的滤过功能。采取颞侧角膜像后反应了巩膜隧道切口,手术视野易于暴露[11],避开了滤过泡及原抗青光眼手术切口,避免对虹膜手术切除部位的刺激,减少了术后葡萄膜炎性反应。可针对高龄患者晶体的大核硬核扩大隧道切口,便于晶体核顺利挽出。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因眼部解剖组织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多数患者术前有浅前房, 瞳孔麻痹,虹膜后粘连及晶状体膨胀等并发症[12] 。因此,要求术者要有小瞳孔白内障手术的经验,而且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角膜内皮细胞,故术中用高质量翻弹剂也至关重要,不仅可在术中维持有效操作空间,最大限度减少对眼内组织损伤。同时还可依靠薪弹剂的软支持、软分离的推压作用与钝性分离相结合,使虹膜后粘连分离并保持瞳孔的完整性。由于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晶状体核多偏大而较硬 , 故在娩核时内切口 要足够大,且必要时应采取碎核处理, 以免在娩核时引起更多的角膜内皮组织损伤[13]。本组38 眼中术后15眼( 39. 47%) 出现角膜水肿,6眼( 15. 79%) 发生葡萄膜炎反应,经药物治疗后1 周恢复正常。2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为术中未充分抽吸残留皮质及茹弹剂,堵塞滤过口而影响滤过功能所致。虽然术后经药物治疗眼压降至正常,但可能因而影响了术后视力的恢复。故术中彻底清除残留的皮质和薪弹剂, 避免术后高眼压,对保护晚期青光眼患者视力功能也极为重要[14] 。

通过本组病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手术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 1)严格掌握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适应证, 术前、 术中做好充分准备,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要求术者具有手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的技巧, 特别是处理特殊白内障方面的经验,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3)术中应用高质量茹弹剂, 保护角膜内皮及后囊, 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手术难度大,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风险大,要求手术医生具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术前详细的检查和综合的判断,充分把握好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手术的特点和充分估计其难度和风险,手术中密切注意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良好的沟通,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丹萍.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临床观察 [J] 国际眼科杂志2009,(6)

[2] 张世华 廖润斌 蔡树泓 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广东医学 2011,(17)

[3] 史先基 杨静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8)

[4] 邓琼华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体会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5)

[5] 王慧娟 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疗效观察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6)

[6] 姚克 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学[M] .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4 , 89一3 .

[7] 王海燕, 李丽 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 002 ,24( 1 )

[8] 刘红云, 陈真. 青光眼术后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 002 ,2 6 ( 7 )

[9] 张广斌, 鲍永珍.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临床观察[ J ] .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 ,2 5 ( 1 2 ) :

[10] 何守志. 晶状体病学[ J].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11] 萤敬民. 孔令训,张效房. 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对眼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J ] .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 9 9 9 , 2 1 ( 1 )

[12] 张效房,吕勇,马静,等 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术[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 0 0 0 , 3 6 ( 1 )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