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职工学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5 13:27:58

教职工学习计划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1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密围绕我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和规范化建设,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学位评估等各项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职工的头脑,努力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实现我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艺术系党支部制定本支部的政治学习计划,并具体组织落实。成立以支部书记王雷同志为组长的政治学习领导小组。

三、学习主题与内容

1、学习xx董事长、xx书记、xxx院长在2014年年初全院教职工大会讲话精神

2、讨论2014年党总支工作计划、2014年上半年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

3、 学习主题的选定要紧密围绕贯彻落实“xx”规划纲要、2014年全国“两会”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院的重大决策等。

4、开展“三亮·三创·三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5、业务学习(教学管理工作专题会议);

6、开展“学人民的好儿女、做人民的好儿女”交流会;

7、“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总结与研究;

四、基本要求

1、党支部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时间一般安排在每月第四周周三下午、根据系部工作、管理和教学另行安排。

2、全体机械工程系教职工共同参与政治学习,并从中提高。政治学习时任何人不得请假(特殊情况除外)、不得迟到和中途离场。

3、学习期间教职工要做好记录,以便长期学习。

4、政治理论学习材料要贴近职工的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实际。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和环境友好型校园为着力点,推进创新型大学建设;围绕实现建设高水平艺术设计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学院党委工作大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为实现学院的发展提升和创建高水平设计艺术大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制度建设

成立以党总支、党支部和系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中心组,具体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宣讲、学习的组织检查和考勤等各项工作。学习时间定为双数周的周四下午:。

学习形式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全面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

三、具体安排

月——月中旬本文转载自网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材料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和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主。通过学习,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同时结合我系的实际和教职工的自身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把我院建设创新型大学而努力。

月中旬——月

深入学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文件,领会“两会”精神,准确把握并领会“两会”提出的新政策、新思路;学习国家和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材料主要以两个《政府工作报告》为主。

月——月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师德建设为主线,重点抓好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体现到科学发展上来。主要对教职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巩固马,列主义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次引导教职工敬业爱岗、爱业乐业。本文转载自网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3篇

一、学习目的和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年,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奠基之年,也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

县十一届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以优化提升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提升品位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以重树形象、重构格局为重点,加快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超前谋划‘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推进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以安居乐业为重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为重点,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以聚集合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健全完善机制为重点,解决党建薄弱环节问题。”十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和系列举措,认真抓好在职干部理论学习,对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今年农业局的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七次、八次全委会、州六届四次党代会、县十一届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一战略任务,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突破口,继续组织在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全国、全省、全州、全县“两会”精神,促进在职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提高,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主要学习内容和专题

今年农业局的在职干部理论学习主要安排四个专题。局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增加学习专题,确保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专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学习要点: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为基本教材,组织在职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努力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现实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上下工夫,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工夫,牢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的能力,更好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学习时间:2011年3月至4月份

(三)学习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4篇

根据2021年中央、省委政治理论学习和宣传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现就我校2021年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作如下安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领会其精神、内容和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学习重点,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学校加快建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习专题

时间

学习专题

3月

专题一: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4月

专题二:学习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5月

专题三:学习领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努力书写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新篇章。

6月

专题四: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7月

专题五: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9月

专题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0月

专题七: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11月

专题八:学习党的六中全会精神。

12月

专题九: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校四届五次教代会精神和有关文件规定,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水平。

注: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历次全会精神,每个专题均要安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学内容。

三、学习保障

1.要坚持教工全覆盖和问题导向,切实加强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2.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学习形式,强化学习质量和效果,提升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政策水平。

3.要及时督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请学习秘书在每月底前把本月教职工政治学习记录情况做成PDF文件发到宣传部邮箱(xcb@cslg.edu.cn)存档。

校党委宣传部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5篇

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要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方法,对职业教育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进行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以及岗位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等。然后将这些真实的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一定方式的归并和组合,构建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

(一)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统一,其关键的一步是分析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何谓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然后再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对工作过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善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将工作过程解释为“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系统”,是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这个“流动”、“位移”和“操作”中所运用的工作方式、采用的手段和使用的工具都是遵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有序的在运行,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工作过程在不同企业中,存在同一个职业岗位其工作过程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对不同企业相同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发现无论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还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实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不同企业的同一种职业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基本相同的。运用职业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和发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共性部分、关键环节和固定结构。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在研究了大量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的基础上,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以企业某一职业岗位为例,对技术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职业行动可以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的四要素(四要素是指:目标、工具及辅助方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来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本文作者结合我国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情况,参照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总结的职业行动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建立了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见图1)。即企业的职业岗位中,技术工人接受一个工作任务后,第一步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第二步对具体任务做主观的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纳,即通过自身的能力寻求帮助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从外界获取有关信息,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第三步对工作任务完成进行规划,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计划;第四步依据实施计划,协调工作过程的要素,包括工作目标、使用工具、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协调好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来实施、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检查和评价工作任务,出具书面检测材料,调整工作过程与操作方法。

(二)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不是目的,还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即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论意义上的研究和归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为样本,参照企业中技术工人从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将其归纳成五个重要的阶段: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和评估工作任务。并对这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论意义的设计,将其转换成适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形成“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计划、检查与评估学习任务”这样五个步骤,构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见图2)。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学习任务。为此,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职业岗位中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它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工作关系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1.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制定、任务实施、结果检查和评价等步骤。2.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表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容和形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是一个将现实的、客观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主观标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过程。3.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整个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它能够理解该任务在员工成长发展中的内容、功能和意义。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源于企业实践,是针对一个职业而言的。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不能直接引入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即通过二次开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1.运用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法,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想把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需要职业工作系统(即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与职业教育系统(即职业学校、学校中的专业课、实训教师、课程专家等)共同合作和开发才能实现。职业工作系统的有关人员要依据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职业学校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和技术要求变化通过调查、访谈、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方法,分析、归纳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依据和参考。职业教育系统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自身的结构和教学条件,将职业工作系统分析、归纳出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对其进行“教学化”的处理。教学化处理的涵义是以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有关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宗旨,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这样专业教学就可以展开了。学习性工作任务获得是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2.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职业教育教学论是与职业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以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问题等。鉴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实施教学。因此,需要把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但是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进行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而这种转换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再设计,这个设计过程需要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专业教学阶段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办学机制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对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的影响。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一般由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为学生设计,要求设计出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应含有学习任务题目和内容、引导性问题、完成任务的信息和线索、对学习者或团队工作的指导、用于检测和评估的指令等等。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及影响因素(见图4)。

(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专业教学过程,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突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专业教学过程应按照“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这样5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教学。

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核心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中的实训项目螺纹轴零件为例,将其作为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教学的中的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过程。螺纹轴零件如图5所示[5]螺纹轴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确定和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基本的设想,清楚所采用的学习资源、途径和完成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对学习方式要有安排。通常需要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学习任务。本案例中,学习任务是螺纹轴零件的数控加工,螺纹轴零件为轴类结构,结构元素包括圆柱面、锥面、阶梯面、槽、螺纹等,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加工的专业教学要求,要完成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学习任务,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教学中需要完成螺纹轴零件的“结构与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加工工艺分析设计”、“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质量检验”等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既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又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相符。

(二)收集获取信息学习任务确定后,需要学生独立收集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资料和解决问题的信息,主要途径有: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料;到现场进行参观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或提供一些资料。同时学习者应根据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任务的资料,设想出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行动的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条件。本案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要去学习和查阅有关轴类零件数控加工的知识,掌握数控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螺纹轴零件进行零件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尺寸与公差分析、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分析结果记录在零件工艺信息分析卡上,如表1所示。

(三)决策和制定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决策出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再按照决策的相应环节制定完整、可操作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计划,包括:学习小组制定计划和学生自己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必要时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本案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在决策和计划阶段,有学生小组共同制订出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任务的工作步骤、所需工具清单、材料清单、人员分工(工作要求与工作目标)、经费预算、成本核算、工作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内容见表2所示。

(四)实施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本身,其基本组成元素为工作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材料、工具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即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由学生小组自己独立承担,在小组同学的互相配合下,以团队形式完成制定的工作计划。学生通过独立处理现实工作岗位中的问题之后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今后进入职业生涯是十分宝贵的。本案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学生在实施零件数控加工前,还需要讨论和制定出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方案,填写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卡,包括:刀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等。工艺方案经小组讨论,并经指导教师同意后,进行螺纹轴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由学生实际操作数控机床完成螺纹轴零件的加工。加工顺序为首先装夹右端,加工左端,包括:M30、准33、准37.667、准540-0.03,再装上薄壁环套零件加工准68±0.01外圆。调头装夹加工内孔、梯形螺纹及外圆尺寸。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6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问题式学习;职前教育网络学堂;WPBL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同志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每一位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从当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入基于网络的问题式教学方法(WPBL),探讨该课程的改革。

一、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在条件、人员、课时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改善:

1.队伍不专、不足、不稳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高校设置的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相应的专业或学科的依托,不可能由相应专业或学科直接选留毕业生担任教师,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基本上由就业工作人员和感兴趣的老师组成,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限,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指导。以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为例,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有7人,1人为专职专任教师,6名为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7人中具有教育部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3人,7人要负责全院近4000名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任务,师资队伍人员相对不足,只能通过课程教学解决共性的一般问题,难以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此外,轮岗、换岗或进修等岗位变动也使得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2.内容繁杂、教学模式简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职业认知、职业定位、职业分析、政策指导、就业形势、择业技巧、办事指南等,教学内容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目前很少教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大部分教师为了自身教学和工作的方便,围绕着就业工作展开,教学方式相对过于简单,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少量的讲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照本宣科或者简单运用多媒体播放专家的讲座代替自己的教学,而网络教学、市场调研、团体辅导、个性咨询等方式却很少使用。内容繁杂与模式简单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3.管理松散、监控缺位

与其他课程直接隶属于教学系(学院)或公共教学部等教学机构不同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般是由就业管理的行政机构直接管理,这种直接管理主体的错位在体制上存在的一定的障碍,很难做好课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等工作。

目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挂靠在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下,招生就业工作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等因素并未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教学系和教务办也只是简单的对是否上课进行监督检查。教学管理的松散和教学监控的缺位使得部分老师随意调课,教学质量不高。

4.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根据教育部高教(2007)7号文件要求,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二学年度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三、四学年度实施《就业指导》,但由于整门课程只有38个学时,分解到各学期的课时很少,教务办不便也未在教学安排上没有统一部署,因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授课时间、授课地点都是临时安排,给学生一种课程不重要的感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差,缺课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二、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的相关概念

1.问题式学习(PBL)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创,是“将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authentic)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问题式学习以建构主义为基础,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提倡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教师构建一种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难以解决的、劣构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以一种指导者、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分析,从中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最佳策略。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所需技能的训练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因此,问题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突破了医疗教育领域,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2.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WPBL)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突破时空、多交互性及海量信息支持等为PBL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式的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根据广东商学院的王超杰等人的定义:WPBL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以问题为中心,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

网络环境下的开展PBL所具有的优势主要有:(1)可以为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展示、学习过程记录及交流互动的统一平台;(2)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为学习者提高逼真的问题情境;(3)资源的获取方式多样化,超链接的便捷性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指导材料;(4)网络的开放性能够聚集更多的教师和多元化背景的学习者。有利于学习的指导和问题解决思路的拓宽。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由于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广,适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考虑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延伸到网络学习中,解决课程课时有限的问题。

三、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为有效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PBL教学法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对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提炼出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共辅导,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下这门课程基于WPBL的改革:

1.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自学为辅”的原则,以PBL教学法为核心,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线,借助多媒体超链接技术、视频点播技术、职业测评工具、学习管理与考试评价工具,搭建职前网络教学学堂,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

2.平台的选择

由于技术力量的有限,我们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开发了“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教学平台,该平台集课程管理、在线学习教学辅导、资源共享、职业测评、信息为一体。教师可利用此平成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件定制与、在线测试以及成绩统计等教学管理工作。学生通过学习帐号登录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应的“个人中心”,个人中心就是一份学习档案,它记录了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的所有应用,包括学习时间记录、学习档案、考试成绩、咨询记录、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内容,这些电子档案不仅便于教师检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辅导员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及就业技能的辅导。

3.课程的模块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的定位是是一门面向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时数为38学时,学分2分,教学过程贯穿四年全过程,分阶段实施教学,其中大一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大四开设《就业指导》,根据四年制的教学特点,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前三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各给1个学分,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教学,考试则采用无纸化考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考试成绩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平台进行查询、汇总,报教务办进行学分授予和存档。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分为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六个模块,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发展规划导论、认识自我、职业发展决策、提高就业能力、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就业流程、学生到职业人过渡、创业基础等等。其中还包含4个学时是用来完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调查、企业调查、校友调查及招聘会现场观摩等实践活动,另有3个学时的讲座和3个学时的个性化就业咨询用来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外辅导,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创业大赛。

4.课程教学设计

下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一下课程的教学设计问题:

1)提出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认知体系

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设定目标职业决策实施行动”五步走为主线,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我是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我向往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我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如何制定行动计划?”等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和参考路线,引导学生对自己、对职业、对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规划进程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自我认识,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可借助平台的兴趣、人格、价值观、能力等职业测评工具,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及职业测评结果均在系统中记录下来,形成一份该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提供的工具,学生在完成自我认知小结、职业认知小结、设定职业目标、职业决策SWOT分析、职业决策小结之后会自动生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这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还可以在不同的职业认识和发展阶段,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职业规划的能力。

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学堂后台管理系统,查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档案,分析其存在的自我认知、职业认识、职业定位、行动计划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引导学生对撰写的职业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校正,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同时,老师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的样本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心态、职业规划面临的新动向和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辅导。

3)制定科学的学习和考核计划,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培训

带着对职业规划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而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职业素养提升学习计划。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了“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涯规划”等几个学习模块,制作了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训课件,开设了“生涯规划资讯”,生涯规划方面的最新资讯和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课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并随时了解生涯规划的最新信息。系统会自动记录在线学习课件的时间,并依此作为学习考核的一个依据。

平台设计了个人自主测试和教学考核模块,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当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时,可以通过个人自主测试,检测自己对职业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学院教学检查部门和授课老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考核管理模块,考核要求,选择考核对象,进行在线考试,检查教学效果。

4)建立“问题咨询”中心,在线解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疑问

每个学生对个人的了解、职业的理解、规划的认识、行动计划的制定不一样,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平台设计了在线“问题咨询”模块,学生通过这个模块,提交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疑问;学院指派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随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对学生提出的咨询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及时反馈到学生“个人管理中心”,提高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问题解决时效性和针对性。系统还提供了咨询问题的统计报表,通过报表,老师可以归纳问题类型、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问题式教学的建议方案和改进意见。

5)建立“问卷调查”中心,了解问题式学习的效果

通过建立“问题调查”中心,定期设置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在线提交的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体验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竞争能力,为社会输送更优秀人才的培养效果。

四、结论

由于有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课程自然的延伸到了课外,平台对学生学习的都有记录,辅以在线测评可以督促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而且网络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职前教育网络学堂背后的专业化师资团队对学生的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解决学校师资队伍不足不专的问题。

通过对我院2008级、2009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我们认为WPBL教学模式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可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15-17.

[2]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8-32.

[3]王超杰,王曼华,阎一渡. WPBL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4-58.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7篇

首先,《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对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且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过渡阶段。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生产管理技能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生产计划与组织》等生产管理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过多地参照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本科教学的思路授课,教材、课件甚至都没有变化。这样的行为无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往往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次,《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作业控制和生产过程组织的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调度、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的核心课程都必须以企业的生产计划为基础进行,同时,生产组织也与物流管理各项工作密切相关。该课程学习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流管理系统知识的掌握。再次,《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减少高职学生学习的枯燥感。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的理论与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严重脱节,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太少。高职学生具有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等特点,他们一旦对一门课程缺乏兴趣或者感到吃力,往往就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有利于拓宽高职教师进行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其教学理论水平;该课程改革的实践还可以帮助高职教师有效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也有利于高职教师将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其他高职课程的改革,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课程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该门课程在传统的教授过程中还存在过于侧重生产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实践内容、许多内容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等问题,忽视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生产计划的制订,内容中着重讲的是生产计划制订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到该方法是否就是企业制订生产计划时所使用的,更没考虑到学生毕业时能否靠这些技能打动企业。还有一些教师在授课中不按照教学目标授课,课程内容杂乱无序,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以及将来从事物流工作岗位需要何种生产管理知识缺乏认真调研、分析及论证。

第二,课程实训场地建设所需的教学资金紧张。《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很多实践内容都是离不开车间、生产线和工作地的,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场地的投入集中在仓储、配送等方面,往往缺乏足够资金来建设《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实践所需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室,因而教师们在讲授课程时更多地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

第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该门课程的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当做生产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培养,没有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ERP、企业沙盘模拟等软件工具)。

第四,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过于陈旧,评价面过窄。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生产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大多集中于最终的结果评价,缺乏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及行为的评价。教学考核的手段基本以试卷考核为主,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手段。这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效果的提高。

第五,教师缺乏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很多担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教师根本无任何企业工作经验,在课堂上通常是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老师对企业缺乏感性认识,在案例分析中也做不到深入浅出,使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这种状况往往会使学生对课程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学心理。

第六,教材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生产管理类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都是纯理论性教材,并且知识过于陈旧。有一些高职课改教材往往是在教材内容中插入案例或习题等内容来凸显教材的实践性,没有考虑到该教材是否真正适用于企业,也没有考虑生产管理知识各个部分内容间的关联性,如编制主生产计划这一部分内容,仅仅谈编制主生产计划的方法,而没有谈综合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如何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课程时缺乏系统性。

三、《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对策

1.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改革可以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依托行业、企业进行行业调研和行业实践专家访谈,在确定工作岗位群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归纳制造企业中物流管理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生产计划与组织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然后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面向生产物流、生产管理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以物流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来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按照“认识生产及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生产计划软件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着重培养生产计划制订、生产作业控制、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计划软件的运用四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职业情境体验实训》(校内实训)、《生产计划与组织》(理论课程)、《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综合实训》(校外实训)三个教学单元。《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职业情境体验实训》共40学时,此实习一般宜安排在《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前期。通过组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及相应的工作岗位和现场管理的情况。通过体验实训,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有初步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使学生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具备职业的心态和素质,为该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生产计划与组织》共64学时,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组织,并按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分为一些具体的任务,见附表。按照附表的知识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来学习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相应的课内技能训练。课程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进行教学,有效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生产管理知识、技能。《企业生产计划与组织综合实训》共40学时,在《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和企业生产实践两个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由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进一步熟悉企业的生产计划制订和生产过程组织控制的方法,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法,完成课程设计。企业生产实践是指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内外部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使他们对实习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生产方式等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并形成书面的实结报告。

3.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课程的教学应主要通过建立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材及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来表现,有效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贯彻任务驱动法,按照课程的八个项目中的各个任务展开教学,使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以后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控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课程实行应遵循“工学交替”的思想,采用将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内设立真实仿真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内容,将学习内容整合到真实工作环境中,以项目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实训、生产管理知识相关的技能大赛、顶岗实习等,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另外,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教学、情境模拟、工作体验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情境中的演练,掌握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生产管理岗位上的职业能力。最后,课程中应注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如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教具及软件、ERP模拟软件以及企业生产实训模拟室,结合模拟教学手段以有效的课程教学资源网来进行教学。教学资源网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拓展训练资源库等在内的课程教学资源。

4.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生产计划与组织》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岗位技能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甚至可以引入与生产管理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进行课程评价。这种评价体系能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和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评价准确度和教学改革的效果。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计划地选派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践,让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还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或者邀请一些实习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高级专业人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8篇

关键词 未来技能计划;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终身学习 ;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64-04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帮助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⒂胍庠浮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椭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砑寄芰煨渑嘤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参与意愿。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参 考 文 献

[1]龚雅雯,王泓翔,张素惠.新加坡职业教育及训练发展现况与策略之探讨[J].技术及职业教育学报(台湾),2015(8):18.

教职工学习计划第9篇

【关键词】 现状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会计教学

2009年笔者有幸参与了会计班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在整个辅导、引领过程中,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深刻地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学生的重要性,而进行了职业规划的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变化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会计专业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整个活动通过学生对自我的分析、形势环境的了解认识,从而树立专业学习的目标,并有步骤地加以实现等,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通过对会计专业体系学习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更加认清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增强了他们学好专业课的信心。正是有了这种自我学习的驱动力,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变,从而更加积极认真地对待学习。正是这种改变,使笔者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会计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中职生专业学习现状的分析

会计专业因其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一定的技术要求、容易就业等特点,广受报考中职学校学生的欢迎和选择,在东莞市几乎每一家中等职业学校都设有会计专业。但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下社会需求的减少、会计专业人才的不断饱和、大学生就业标准的降低,让中职生越来越感到就业的压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而是消极对待,对未来缺乏目标,对专业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为了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笔者在本校会计专业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主要针对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职业规划等。调查结果如表1。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会计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学习缺乏主动性,需要老师的监督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比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求知的渴望不足,所以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有些盲目,基本上不知自己喜欢什么,等进了职中的校门,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因而缺乏内在的主动性,学习不讲究效率,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监督才能完成学习。

(二)对未来缺乏目标,看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没有目标,总是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很容易受别人的左右,感觉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总是被动地应付式地学习,而不是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奋斗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就像一只船没有目标的航行,随意漂泊,是很难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二、通过专业教学,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职业规划正是帮助中职生寻找自己人生目标的计划。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过程。

所以在会计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1.自身条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作为一名中职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经过努力是可以学会并能做好基础会计工作的,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已证明了这一点。会计班大多是女孩子、本地人,是比较适合做这一类工作的,所以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才会有动力去学,并且做到扬长避短,克服学习上存在的困难。通过规划自己的三年学习,学到一定的专业技能,加上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到毕业时,完全可以胜任一份会计工作了。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通过学习经济学等知识,使学生学会了解社会和分析社会现象,掌握社会的动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约束自己,努力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在会计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会计专业对于刚进入职中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复杂而陌生的专业,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会计本身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做好三年中职学习生活的规划,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一个长期目标。

1.短期目标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职中的三年,除了掌握基础的会计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会计专业技能,能联系实际工作,做好手工会计和电算化的实操工作,另外一个就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基础会计人员上岗必备的条件之一,而且这些目标设定好后就要努力去实现,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长期目标是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拥有一技之长。一般学生毕业后就容易失去目标,那么就需要设定一个更长远的目标,让学生看到职业规划的前景。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一条比较实用的路,学生在学校就要树立这样的长期目标,毕业以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经过五至十年的努力,理论和实际知识都比较扎实了,对事业成功是很有帮助的。

(三)分步骤地完成,结合实际,不断修正职业规划目标

1.结合考证工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只要树立了信心,认真踏实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是能通过的,通过考证,让学生有一个实际的目标去践行,也能增强他们自身的学习动力。

2.通过实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会计专业本身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而且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了解社会,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加有益。在校的模拟实习是学生掌握企业整套账的途径之一,通过手工实习,掌握一名基础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工作,增强责任感;通过到企业实习,了解社会的需求,企业经济的运作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对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更有效。

3.通过高考或成人教育,实现学历的提升,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只有中职学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再进一步成长,没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几乎是行不通的,比如,有同学想成为一名会计师,而会计师必须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所以更加坚定了他们参加高考的信念。有的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直接参加高考,也打算在毕业后参加成人教育,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拿到学历证书,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职业规划对会计教学的影响

实践证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职业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对于中职生来讲,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引导,通过以上分步有序地实施,学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从而对会计教学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生有了良好的内驱力,自律性更强,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完成这一目标,中职生在设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后,对学习就有了较强的自律意识,能够认识到是为谁而学,学习的动力更足,不需要老师无时无刻地监督,就能自主的学习;学习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哪些是对自己成功有用的,哪些是要克服的,认识的比较深刻,有利于会计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考证意识加强,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由于考试政策的变化,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工作难度比以前加大,中职学校学生的通过率普遍较低,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经过职业规划的同学,考证意识非常强烈,他们能够主动配合老师,完成各种练习,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想办法解决,他们并不满足考到60分就可以,而是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因为考证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挑战,所以考证辅导教学显得轻松很多。

(三)技能操作方面,学生更愿意“自己来”

会计技能操作是中职生在校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如果只是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机械地学,虽然也可以完成整个过程,但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学生有了职业规划,明白掌握好技能操作对他们的将来就业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很多工作更愿意亲自动手解决,在校期间就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教师而言,辅导学生技能操作就事半功倍了。

(四)参与意识更强烈,学生更愿意全方位地培养自己

为了加强同学们的财经知识,学校开设了经济学、市场营销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社会经济现象,这其中需要学生的参与和课外调查。事实证明,那些有着职业规划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他们希望从多方面完善自我,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激发了他们学习财经知识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虽然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一个比较浅显的过程,他们的目标定位不高,他们的理想也现实了一点,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对专业教学的积极影响也不言而喻。笔者真诚地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早日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并在不断地努力实施中,越来越成熟和理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最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的成功。同时,教师也能从枯燥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君芳,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