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7 22:18:45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1篇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1

为深入贯彻全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和美丽乡村推进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根据水头镇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现制定曾岭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增加建设投入,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1、曾岭村岭头自然村安路灯2.1公里42盏,资金筹备中。

2、集资硬化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总长4.5公里,宽4米;集资硬化岭头环村路,长800米。

3、深入农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曾岭村岭头自然村的饮水建设工程。

4、大力开展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两侧绿化工作。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从xxx3年起,曾岭村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年每人15元的标准筹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和保洁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保洁,配备2名专职保洁人员。

6、全村新增垃圾桶10个。

四、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

为扎实推进油坊村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邱发〔xxx2〕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油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家园。

1、生态宜居村庄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绿化、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在建房前由建设方按照批准过的规划实施到位,确保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2、兴业富民生活美。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注重与宅基地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众兴集镇镇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要结合村组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四、方法步骤

1、组织领导。为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加强村民与施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关会议,参与村民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房屋代建协议,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应工作组织和机构,监督规划执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服务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应组织发挥作用。

2、严格程序。坚持规划先行,制作的规划设计要群众认可,村支两委同意,镇党委政府审核,县规委会审批,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一户一宅。由本村群众申请,村支两委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政府审批,由村支两委见证农户与施工企业签订代建协议。坚持建管并重。施工企业按照规划设计和代建协议组织安全文明施工,严禁未批先建,严禁建无主房,严禁不按规划施工,严禁外村群众申请建房,严禁小产权房开发。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2篇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3篇

6月16日至18日,亲临贵州省视察指导,提出贵州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贵州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根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项工作的总纲。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重点围绕讲话精神,做到精准对标,扎实推动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自觉贯彻落实好“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

精准切入 深刻认识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2002年发端于遵义市余庆县,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提炼形成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品牌,经历了以“五通三改三建”为主的初级版创建和以“黔北民居”元素注入为主的提升型创建,最终发展成为“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推进的乡村旅游升级版创建,实现了从“新村”建设到“四在农家”再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飞跃。

实践证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已成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是一项符合组织要求和顺应群众意愿“双向利益一致性最大化”的民心民生工程;是一项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贵州新路高度深度融合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符合“守底线”的要求。“守底线”,就是要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发展的底线,就是要守好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守好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守好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守好安全底线、让公共环境优起来。守住生态的底线,就是要守好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守好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守好水清底线、让碧水常流;守好地洁底线、让土壤常净。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富”字当头的发展工程,就是要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加快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的发展工程,这与“守发展底线”的要求是高度融合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字为要的生态工程,就是要让生态环境更好更美,建设若干个“美丽乡村”,通过若干“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让大地常绿、让空气常新、让碧水常流、让土壤常净,这与“守生态底线”的要求是高度融合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符合“走新路”的要求。“走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奋力后发赶超、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一项后发赶超的农村发展工程。贵州的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真正小康。实践反复证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就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遵义新路;就是坚守发展和生态加快农村发展的遵义新路;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遵义新路;就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加快法治农村建设的遵义新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更是“奔小康”的必须。“奔小康”,是一个综合体系,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工程。就是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致力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展示农民新精神、展示农村新面貌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与农村“奔小康”高度融合,是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创新拓展 自觉落实

正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紧扣“富、学、乐、美”核心要素的前提上,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炼形成了以“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的“五民”特色模式,对于进一步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以及新时期如何持续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正安“五民模式”符合“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内在要求。“五民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协调一致、与“富、学、乐、美”丰富内涵紧紧相连、是正安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党建聚民,重点是围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建设。正安以“党群连心户”特色党建工程,以“传递党的声音直通车、听取社情民意直通车、帮助发展产业直通车、化解矛盾纠纷直通车、服务人民群众直通车”为主要内容的“党群直通车”工程,以新时期农村政治思想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这一“民生工程”转化为“党建工程”,以党心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共圆“中国梦”。

产业富民,重点是立足优势产业,将烤烟、茶叶、核桃、高梁、蔬菜、野木瓜、辣椒、大蒜、中药材、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分乡镇、分区域进行规划,实现产业规模带状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规模化总体布局,坚守好发展的底线,提高群众收入。

文化塑民,重点是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十大特色文化”建设,塑造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以文化塑民提振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精气神,构筑正安人民的“精神高地”。

乡风乐民,重点是全力推进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禁毒禁赌和节俭办丧事喜事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法制农村和现代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公共文化阵地,开展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文化、文体、文娱活动;深入开展各类农村精神文明评选评比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环境怡民,就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四化”建设,抓农村环境基础条件的改善,抓农村优美环境的打造,抓农村环境美与心灵美的有机统一。真正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五民模式”中,“产业富民”集中体现了“富”在农家,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体现了“守发展底线、奔小康”的内在要求;“党建聚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集中体现了“学”在农家和“乐”在农家,体现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体现了“走新路”的内在要求;“环境怡民”集中体现了“美”在农家,体现了“村容整洁”,体现了“守生态底线、奔小康”的内在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4篇

一、规划引领,政府引导。

着眼长远,充分规划。大多数乡镇通过规划引领创建美丽乡村。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主抓《打造“美丽张家・生态家园”总体规划》,狠抓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农村公路三项建设;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晋档升级年、干部作风转变年、计划生育精细化管理年、环境卫生整治四项活动;实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特色乡村。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汤沟镇直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三方面作用,重点开展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化六项工作。贵州省贵阳市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区(市、县)按照1:1配套资金,市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新闻单位和市管企业定点结对帮扶示范村。

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此举足以提升乡村的内在经济实力,壮大集体经济。如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很多乡村已经起步。浙江省安吉具有的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还有的村发展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全县已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镇鲁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三、综合整治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山西省长治市通过产业园区化支撑“美丽乡村”创建,重点建设了长治县振兴新区现代农业园区、潞城辛安泉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涉及138个村、8.6万农业人口和13.32万亩耕地。浙江温州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农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能借助生态、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养生等多种功能发展二产、三产。

四、依托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美丽乡村”创建。福建长汀县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着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林业发展、农村管理创新等工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此外,该县还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制度,每年拿出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专项用于奖励先进乡镇。贵州省锦屏县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浙江省温州市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上规模、多模式地集聚改造农房,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江苏省金坛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改造县级公路,建设“风情农路”。金坛交通部门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通盘设计,将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时着力体现地域文化,如创建“农家风情路”、“红色文化路”、“水乡生态路”和“茅山旅游路”。

五、建设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有机农业。

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山西省长治市通过园林化把生态美丽导入乡村,积极开展自然生态农村园林化实践。江苏省东海县在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把今年确立为“项目突破和生态创建年”。东海县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要效益,为农村生态“减压”。

六、提升农村环境,推行清洁生产。

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乡村品位。如修建垃圾池、垃圾房和垃圾坝;改造重点路段,补植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修建文化广场。辽宁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村内道路要有硬化,道路两侧要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要有树木、垃圾收集池、保洁员和村规民约;乡(镇)要有垃圾、污水、养殖粪便处理等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广西也是通过“清洁乡村”打造“美丽广西”,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生产生活质量。

新疆广大农村通过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了农村传统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绿色用能方式的变革,以此勾勒“美丽乡村”画卷。新疆各地实践总结出了“十大农村沼气生态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将沼气与畜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生活污水等生产沼气,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沼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有机质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八、城乡统筹创建,连片联动推进。

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县、乡或镇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大规模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发展。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着力发展整村推进,全面改造提升,并突出示范引领特点,实现县级“美丽乡村”目标。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重点提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乡村”大格局。

九、实施循环经济。推动村美民富。

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按照“玉米-猪-沼-果”的发展模式鼓起了农民腰包,也美化了村庄环境。此模式实现了“种植玉米不花化肥钱、养猪养牛不垫圈、做饭照明不用柴和电、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产业链上的循环经济已成为泾川农民增收、泾川乡村美丽的主渠道。

十、围绕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5篇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6篇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

由于我区是四平市核心主城区,多数村为城郊村,农民收入水平不低。因此,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二、三产业,“三区一建”工作一度拉全市后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只是利用省补资金在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上作表面文章,小打小闹。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照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4.8万农民虽然衣、食基本无忧,但生产生活环境很差,幸福指数急需提升,为百姓打造整洁优美的生存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基于此,我们及时召开区、乡、村、社四级干部座谈会,并组织召开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

二、重视到位是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能否克服一阵风、出现形式主义,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是否真抓实干。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区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全区抽调18名区级领导包村,52个部门、52个区属企业包18个村,明确了包保任务、完成时限。二是领导亲自指导。我们区委书记亲自包保一个村,并经常到所包保村及重点建设村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踏查调研、现场办公,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严格检查评比。明确每月领导小组检查一次,每季度一评一通报,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全年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四是坚持以奖代补。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用于奖励行动快,效果好的村项目建设,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措施到位是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7篇

一、基本情况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努力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厦门市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17-04

1 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靠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产业和农耕体验的休闲农业产业,农村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产业的依托,两者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当下,对于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分析研究,基本上都是将这两者分开研究。到目前为止,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丽乡村的研究成果尚少,但仍然缺乏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实际分析,尤其是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方面的研究。在休闲农业快速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及有关地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根据与决策参考。

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

2.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协同关系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内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两个系统作为个体存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协同关系是一种优势的互补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休闲农业保证发展。贝塔朗菲作,对系统观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研究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就是两个有机组合整体,两者的协同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2.2 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2.2.1 环境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是处理农村突显的环境问题,其中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人文居住环境的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核心,它保证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旧乡村改造,对村庄的道路、房屋和公共用地进行换面升级,有助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居住环境健康化。

2.2.2 物质方面 美丽乡村中对农村道路美化、建筑包装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为休闲农业产业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乡村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与农业本身等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产业的融合,使乡村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更加牢固,使之成为休闲农业的助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2.3 文化方面 美丽乡村虽然是旧农村改造,但要保留核心的文化内涵,显示乡村的文化魅力。休闲农业正需要这种魅力,提升产业的内涵,让游客体会农耕文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非温饱支配投入增加,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乡村文明得到提升,可为休闲农业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2.3 休闲农业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2.3.1 经济方面 美丽乡村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获得收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具备了传统农业产业所没有的优势,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对农村、农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的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加以延伸。同时,可推动农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附近农民的就业和创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强农村的经济综合实力,促进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2.3.2 规划方面 休闲农业的开发规划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美丽乡村的乡村改造过程中,遗留的旧建筑与荒地,休闲农业能够科学地对其进行规划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增添了农村景观中的创意点,整体上使农村景观更加协调,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对于安全、娱乐和服务等休闲产业方面配套设施建设,使美丽乡村基础系统更加完善。

2.3.3 人文方面 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互动,休闲农业的受众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参与农业休闲娱乐活动的过程中与村民接触交流,有助于提升村民眼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语言表达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休闲农业运用乡村文化开展活动,有助于传统农业化的继承与创新。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厦门是沿海经济开发特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厦门的行政区域划分6大区域,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各区基本概况详见表1)。

3.1.1 区位交通发展状况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离不开区位交通条件。公路建设方面,厦门市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大区域基础交通设备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快速道路为核心,经过县乡、镇道路漫延成交通体系网。铁路建设方面,厦门市完成对铁路基本资金投资10.12亿元,健全铁路系统。航空运输方面,共有42家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营运,境内外通航城市达到,总共开通航运线境内168条,境外33条。公共交通方面,增加了21条公共交通汽车线,升级改进了60条问题问题线路。全市共有出租汽车相关公司14家,在线营业的计程车5962辆,包括电召计程车200台,出租车行业更加稳定发展。

3.1.2 旅游业发展状况 厦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游客市场,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跟厦门的旅游市场是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等,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3]。所以厦门旅游市场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充足的机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客源基础。(厦门市旅游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详见表2)

3.1.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状况 厦门市休闲农业从20世o80年代兴起,从“看”到“体验”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制度化与科学化。当前厦门市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根据厦门市统计局2016年厦门特区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个,其中24家休闲农业产业被评为市级示范点,年接待游客总数达到450万人次,收入金额达到4.5亿元。目前设有9个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和5个乡村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3.2 数据来源 本文对区域概况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福建省农业厅、厦门市政府、厦门统计局、厦门市旅游局。福建省农业厅的网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调查分析

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针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厦门市的休闲农业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上升。但是由于投资人与乡村带头人对项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研究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厦门市80家休闲农业项目和60个美丽乡村进行调查,涉及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总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7.78%,根据对问卷数据的整理进行研究。

4.1 协同现状分析 以问卷对象作为参考数据,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时间的不同,导致93.42%的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协同关系。随着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实,一批批的乡村开始投入建设,建设重点主要是落在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配备上,并且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上的缺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5%美丽乡村建设村没有发展休闲农业。

4.2 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发展水平不一 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较长。据调查结果显示,89.47%的休闲农产业业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剩余10.63%的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初步完成,所以基础资金成本已经投入,美丽乡村为休闲农业节省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可见,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两者的互助作用的天平倾斜,影响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4.2.2 政府引导缺失 近年来,厦门政府出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建设美丽厦门要“共同缔造”等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4]。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在市场资源上趋于相近状态,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完全依靠市场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进行资源配置是具有隐患的。厦门市政府机关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开发的政策是分成两个方向进行开展的,缺少两者有机结合的政策。据调查,100%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有政府主导开发建设,31.58%的休闲农业产业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两者的安排是独立进行的,显示出政府引导作用的不足之处。

4.2.3 利益分配困难 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有: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在动力机制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适合开发休闲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在这种模式中,涉及了3个利益分配主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80.36%的村民的意向是参与休闲农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就至关重要,需要为两者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达到利益分配的平衡。

4.2.4 发展意识不足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抓住市场机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具有有效性、决定性和执行性。相比之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要考虑到村民意见因素,在这过程中,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阻碍建设的进行。81.58%的休闲农业产业担心村民意识影响到产业发展,村民的发展意识目前来看相对欠缺,具有保守和传统的特征,可能导致错过市场机遇。

5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对策

5.1 以协同为主旨,提高两者发展的协同水平 首先,以休闲农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为主旨,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联动作用,解除两者相互限制的问题。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加强两者合作与协同发展,统一管理产业区域内的资源、市场、文化、技术和人才,为强化两者的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相关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产业链。再者,将美丽乡村的资源与休闲农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搭配与创新项目,创造具有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共同制定可持续性的生产标准、服务制度、营销手段等。依靠这样的基础核心,建设规模大、服务佳的产业模式,发挥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综合性优势,通过驱动因素的协同,实现整体产业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5.2 以政策为导向,注重对政策的引导和落实 政府政策支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休闲农业开发建立基础条件。休闲农业发展前期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减少相关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政府要增加针对两者结合的政策进行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作用。在政府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提出措施和奖励时,产业主和带头人也需要对实时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与机会,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参与政策的实施。在政策的施行阶段,针对相关政府工作,做到完成时间短、完成质量高的工作水平,与相关部门协调关系,针对部门功能提出需求,双方进行工作对接,思想交流互动,使政府的政策得到有序开展和实际的成果。

5.3 以合作社为支点,促进利益分配的平衡 建立合作社,成为产业业主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5]。合作社由产业业主代表和农民代表组成,合作社采用透明式经营,保证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合作社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的保留、升级、改造等方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特有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特色品牌。在产业引进方面,合作社应具有合理的管理模式,产业跟据实际情况,合理与科学的规划而引入,减少发展过程中产业混乱,恶性竞争的问题。企业投资由合作社审核接收,安排人员管理和经营。创建一条线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收费乱象,利益分配问题。

5.4 以人为核心,加强宣传和提升素质 人才队伍建设在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队伍的带动、管理和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因为参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农民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一是注重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两者协同发展意识的宣传,依靠对当地熟悉了解的优势,更快投入工作和解决问题。二要引入相关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校人才,强化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学科科学性,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三是创新激励奖惩机制,调动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改善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引导在职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提高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总之,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保证人才队伍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4-35.

[2]杜学峰.上海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04):20-23.

[3]钱厉芳.现代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探究[J].金融经济,2011,(06):14-15.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第9篇

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小偏整理了2020党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范文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部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