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白杨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5 13:58:46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第1篇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1.1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明显,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学习已经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身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所需要材料的搜集、整理,再经过积极主动而独立的思考,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探究问题的实质,最后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给出合理的结论。

1.2探究式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最需要最缺少的就是复合型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之一便是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是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探究问题的实质,最后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给出合理的结论的前提,是复合型人才必须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时,禁止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要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去理解,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使结论在水到渠成中获得。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还是在课堂教学环节都非常注意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白杨》一课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出非常具体的预习要求,并且在新课讲授前要检查预习情况。《白杨》一课笔者的预习要求是:能够准确认读本课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读通、读顺课文,并且要把字音读准,阅读时划出自己不太清楚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本课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件。而在新课教学环节,笔者也同样是设置了诸多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便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比如,笔者提的部分问题有:你是从哪些文字的描述里看出列车在前进?白杨怎么长得这么挺拔这么高大?爸爸只想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在这一句里,你又能读出白杨的什么特点?什么品格?

2.2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白杨》这一课的教学,笔者一方面深入的设问中把学生引入思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答案中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给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当学生品读到“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笔者询问学生这里的连续几个“只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没用“知道”?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也就此句提出了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那么远,完全可以爸爸妈妈回去看孩子,不用接孩子去新疆了嘛。针对学生的提问,笔者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让他好好想想,为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如果暂时没有答案,不要紧,我们接着分析下面的文字,之后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否有了答案?“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一句中“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笔者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结合上一个同学提出的为什么爸爸接孩子去新疆,想一下,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经过点拔,学生很快就得出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明白了爸爸介绍的也不仅仅是白杨树,文章中写的也不仅仅是白杨树,那高大的白杨就是扎根于新疆的父辈们的象征,而那正迎着风水成长起来的小树就是这些孩子们。

3结束语

总之,探究性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探究性学习方式逐步完善。

白杨教案第2篇

杨杰,女,*年12月出生,现年37岁,大学本科文化,共产党员。*年从部队转业到*海关工作,曾任行政组长、党小组长,现任*白云机场海关旅检处非贸物品监管三科主任科员。

杨杰同志在从部队转业至今的短短几年内,不仅迅速完成了从军人到海关关员的角色转换,很快适应了海关工作,并且迅速成长为岗位能手,在通关监管、新关员带教、队伍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在打击走私、查缉工作中表现突出,屡创佳绩。*年至今,杨杰同志共查获案件21宗,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缴获海洛因19323克,氯胺酮10000克,案值达1159多万元;查获侵权案件7宗,缴获侵权伟哥82090粒,侵权手表2162块,侵权手机3120部;查获涉嫌光碟案件5宗,缴获涉嫌光碟960张;查获走私货币案件15宗,缴获折合人民币共337万元。累计案值达4976多万元。沉重打击了犯罪的嚣张气焰,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成绩突出,杨杰同志*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并被评为*—*年度*白云机场海关优秀共产党员,*、*年连续两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先后3次被*海关通报嘉奖,20次被*白云机场海关通报嘉奖,目前已报请荣立个人一等功。

一、勤学苦练,提高查缉技能

海关旅检工作主要负责对进出境人员行李物品实施监管,看似简单,实质上却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人民安全、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杨杰同志从部队转业到海关工作时,主动要求分配到机场海关非贸物品监管科从事旅检工作,很多人对她的选择不能理解,劝她说旅检业务不是海关的核心业务,枯燥简单还很受气,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但她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把在部队近十年来养成的良好作风带到了工作岗位上。

自从事旅检工作的第一天起,杨杰同就时刻怀着一种危机感投身于紧张的学习当中,这种危机感来源于她要全面掌握现场操作的强烈渴求,来源于海关业务改革速度加快所带来的压力,来源于自己对海关事业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更是来源于党和人民赋予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旅检工作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必须在学习及应用新技能方面走在前头,只有及时掌握最新的查缉技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工作时,她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认真观察老同志处置业务问题的做法,休息时,她找来所有与旅检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逐一认真学习,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她刻苦钻研的汗水;同时,为了迅速掌握查缉的技能,她苦练看机本领,将不同实物反复过机,认真比较X光机图像,仔细研究现场查获案件的存档图像,归纳总结出判读X光机图像的要点与规律;同时,她还跟同事们一道,采用实战模拟的方式研究人身夹藏等的查缉技巧,很快地,她不仅熟练掌握了旅检工作相关的法法律法规,从“门外汉”变成了业务能手,同时,她炼就了一双能准确识别毒贩伪装的“火眼金睛”,成长为查缉能手。

二、勇于实践,敢挑重担

杨杰同志参加工作以来,除完成好日常监管任务外,她还积极投入到旅检正规化建设、申报单制度改革、出境现场改造等各项业务改革以及新关员带教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年8月4日,*白云机场从旧机场一夜之间搬迁至新机场,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短、任务重,要求一次到位,一次成功。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杨杰同志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积极协助科里整理打包需搬迁的物品,正式搬迁那天,她忙前忙后,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为了确保科里的办公物品和关员的私人物品的顺利搬迁,杨杰主动要求随车押送去新机场,搬家公司的卡车又脏又热,但她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物品到达新机场之后,杨杰又协助科长将物品归位,一直忙到中午没喝上一口水。下午回到老机场她又马上站到了查验岗位上,和同志们一起圆满完成当天的监管任务。

新白云国际机场启用后,业务量迅猛增长,*年下半年,为适应发展,给旅客提供更为宽松舒适的通关环境,海关旅检出境现场要进行改造,杨杰同志负责部分课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她经常加班加点,几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有时一干就是30多个小时,但她从来没有过怨言。一直忙到年底累得病倒了,她都不愿住院休息,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用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和信任。

杨杰同志担任行政小组长与党小组长期间,承担了科里的新关员培训工作,新关员中既有年龄大的干部,也有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作为一名带教老师,她善于因人施教;在日常生活中,她热情大方、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大家有难题总喜欢向她求教,对此她总能够设身处地、尽其所能给以引导、帮助,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杨姐”。杨杰同志以良好的道德品格和突出的个人魅力,用自己高度敬岗爱业的精神、良好的业务技能、牢固的把关服务意识来感染和熏陶新关员,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这几年她带教过的新关员质量都比较高,成长比较快,大多担任科室行政组长,有的已经走上了科长、副科长的领导岗位。

2007年初,杨杰被组织委任行使旅检处非贸物品监管三科副科长职权后,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业务上,她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从各方面学习摸索,汲取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与服务水平。在工作中,她任劳任怨,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字”海关工作方针和“十二字”海关队伍建设要求。分管业务和培训工作后,她认真分析研究队伍状况,下大力气抓好日常监管工作,经常组织业务培训,使全科的业务技能,特别是缉毒技能更为成熟,屡胜屡战,越战越勇,屡建奇功。

三、敬业精业,争当缉私尖兵

杨杰同志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在打击走私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年5月14日,杨杰在新加坡飞来的SQ804航班上查获了两宗利用玩具公仔、爽身粉、儿童用橡皮泥、健康糖、锁匙包、果冻粉、姜粉、豆浆、泰式东炎鸡粉、胡椒鸡粉、榴梿甜品冲剂、麦片、香袋和颜料、用数字拼图、蛋糕粉等多达16种物品夹带氯胺酮()10640克走私进境案,重量之大,所用包装种类之多,至今均为我国旅检口岸之最。

白杨教案第3篇

而此时此刻,在百里之外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街头巷尾的百姓都在谈论着一个令人吃惊的话题:市教育局局长杨善德失踪了……他,到哪里去了呢?

昨日辉煌

说起杨善德,恐怕连云港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翻开他的简历,可以看到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史。

杨善德十六岁那年,在连云港市地震台当台长的父亲不幸病故,一家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的肩膀上,母亲每月40多块钱的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1975年他高中毕业后,来到了云台农场插队。在辛苦的劳动之余,他还刻苦学习知识。天道酬勤,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徐州师范学院。这一年,他弟弟同时被南通医学院录取。可是对这样一个家庭,要同时负担两个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确实很困难。这时,杨善德的叔叔挺身而出,对杨善德的母亲说:“这孩子上学我包了。”杨善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四年的学子生涯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杨善德被分配到连云港市猴嘴中学任教,后因工作突出,作为人才被调入市重点学校海州中学,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先后荣获了市首届十佳青年、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并成为国家教委、表彰的全国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88年,他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第一个被破格晋升的中学高级教师。在全国第一个教师节,《新华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杨善德这位全国优秀教师的事迹。杨善德由海州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走上了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教育局局长的岗位。生活,为他展开了一条铺满鲜花和荣誉的道路,他也为港城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由于教育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杨善德因此受到了港城人民的注目,成为港城的风云人物之一。

仓皇出逃

那么,这个志得意满、事业如日中天的教育局长,怎么会玩起失踪的游戏呢?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的侦查人员心里明白,杨善德是畏罪潜逃。

2004年初,连云港市反贪工作拉开了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序幕。在精心策划和有条不紊的初查过程中,有关杨善德涉嫌受贿的犯罪事实,露出了冰山一角。敏感多疑的杨善德嗅出了危险的气息,正如归案后的他回忆那样:“社会上对我的传言愈来愈多,加之市职业教育学院等被检察机关查处的力度加大,我自己思想负担非常大,寝食难安……”惊魂未定的杨善德,感到检察机关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后,这个颇有才华的教育局长,居然从未想过主动向检察机关投案自首,却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弃职逃跑,以逃避法律的惩罚。

杨善德应该永远也忘不了2004年3月9日。这一天,在得知连云港市检察院正积极向市委请示立案时,杨善德就决定弃职出逃。杨善德在单位档案室有一个专门用于存放受贿钱物的铁皮柜,望着柜中花花绿绿的美元、欧元、港币等,杨善德感到这些以前曾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东西却成了烫手的山芋,是无声的罪证。杨善德将这些既爱又恨的钱物统统装入密码箱,等到夜幕降临,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有告别,就驾驶着单位的别克轿车出逃了。但是在开近宁连公路收费处时,他忽然看见一辆警车,吓得魂飞魄散,立即调转车头,将轿车丢弃在市区边上。杨善德换乘其他车上了徐连公路,开始了流离颠沛的生涯。

历经了恐惧、绝望和压抑的精神折磨,此时的杨善德急于想找一个可信任的人倾诉。这时,他想到了远在南京的红颜知己吴梅。他连夜奔波到南京后,见到吴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出事了,检察机关正在查我,这个地方不能多呆。”对情况一无所知的吴梅,来不及细想,便身不由己地随着杨善德上了一辆出租车。有吴梅的相随,暂时缓解了杨善德的心理压力。可是对于既是女儿又是母亲的吴梅来说,无法承受这种东躲与亲人音讯隔绝的日子,她整天以泪洗面。三天后,吴梅决定返回南京。杨善德也知道这种生活对吴梅不公平,便将随身携带的密码箱交给吴梅一并带回南京。杨善德归案后,检察官将吴梅保管的密码箱起获,里面装有现金人民币30万余元、欧元5000余元、港币1.7万余元、美元7000余元,还有价值均在万元以上的戒指、白玉等饰物。

告别了吴梅后,杨善德继续沿安徽省长江边的城市流浪。一路上,他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的地。困极了,他只敢住不要身份证、收费10元的通铺;饿极了,他只能在脏兮兮的路边摊点随便吃上一点。随身携带的现金和手机被盗窃,他也不敢报警。终日疲于奔命,杨善德的前列腺病又发作了,但他却不敢去医院看病。昔日高高在上的教育局长沦落到如此地步,杨善德也想过:与其孤苦伶仃地过这种不人不鬼的日子,不如投案自首算了。可是在他辗转到邳州,离港城越来越近时,却失去了自首的勇气,机会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

忏悔与审判

杨善德出逃后,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立即启动一号追逃方案,他的资料被输入公安追逃网络系统,一张天罗地网悄然张开了。在杨善德失踪近四个月后的一天,当办案人员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杨善德无力地低下了头。

杨善德归案后,办案人员制定了专门针对他的办案方案。考虑到杨善德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病、颈椎病、胃病等,办案人员不仅请来医生定时给他检查治疗,而且还专门安排了有利康复的饭菜。办案人员轮番和杨善德谈话,慢慢化解他万念俱灰的念头,唤起他对生活的憧憬。在人性化办案的感召下,杨善德发自内心地说:“要知道你们对我这么好,我早就投案自首了。要是再晚抓我几天,我就死在外头了。”之后,杨善德不仅交代了检察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而且还主动交代了许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

杨善德在悔过书中说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当中,一开始还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抵制住不正之风的侵蚀,拒收钱物,建筑工程回扣在明处,为学校做事,得到大家好评。但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个人私欲膨胀,给一些动机不良的人以可乘之机,逐步被拉下水,走向犯罪的道路,自己竟然还香臭不分,混淆黑白……”

追溯杨善德的“受贿史”,市振教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史某算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朋友”了。早在1998年,史某就三番五次地送钱给杨善德,都被他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有一次还将史某硬留下的钱从窗口扔了出去。2000年中秋节前的一天,史某再一次执著地踏进杨的办公室,拿出2万元人民币放下,并一再表示“这事割头也不会说的”。杨善德犹豫了,金钱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再三推辞后,他从中抽出了4000元钱收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每当经济上有需求时,杨善德便会想到这位热心的“朋友”。2003年,他在得知吴梅欲购买商品房而缺少房款时,一直对吴梅心存内疚的杨善德,决定在金钱上补偿她。于是他以借用的名义,向史某索要30万元。对于杨善德的主动求助,史某自然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付出自然有回报。在杨善德的鼎力相助下,史某先后承建了教育系统某大专院校教学楼、某中学教学楼、体育馆等大型工程。至2004年3月,杨善德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史某人民币达72.4万元之多。

杨善德在海州中学任职时,和建筑商赵军就已相识。1998年,杨善德为了和吴梅约会方便,让赵军帮忙“租”一套住宅。赵军心领神会,将其购买的一套住宅火速装潢,并配置高档家具拱手相送。后来吴梅想购房给其父母居住,杨善德又让赵军将该房产权无偿过户给了吴梅母亲。在分文未付的情况下,杨善德还不忘让赵军写一张“收到购房款7.2万元”的收条。

多次收受赵军人民币18.5万元外加住房一套,杨善德在建筑工程承建方面,自然对赵军青眼有加。赵军顺利地承揽到了某中学的实验楼、教学楼、综合楼等多项工程。赵军的侄子赵新也不甘落后,借逢年过节之机共送给杨善德人民币12万元,在教育系统的工程中也顺利分得一杯羹。

教育系统的印刷业务也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蛋糕。市海狮印刷厂厂长张某,为了承揽教育系统印刷业务,多次送给杨善德人民币13万元、美元1.5万元、欧元5000元和价值1.72万元的手提电脑一台。市教育印刷厂厂长江荣尧,送给杨善德人民币3万元。

白杨教案第4篇

在清末四大奇案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最长、涉案人员最多、酷刑最重、影响也最为广泛。此案始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一日,止于光绪三年(1877年)一月十六日,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先后历经县、府、按察司、省、刑部等七审七决,最终在清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终结,最终有一百多名涉案官员被革职查办。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起案子,牵扯面竟如此之广呢?

杨乃武(1841-1914),浙江余杭人。同治举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当时流传“天下文章数浙江,浙江文章数余杭”,而杨乃武的文章又被公认为余杭第一。杨乃武为人刚正不阿,常喜打抱不平,为贫穷百姓写诉状,帮助受欺负的百姓对付恶霸贪官,因而得罪了很多权贵。小白菜本名毕秀姑,因容貌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故人送绰号“小白菜”,后嫁给葛小大,又称葛毕氏。小白菜是杨家帮佣,生性活泼,杨乃武经常教她识字读书。婚后,葛小大在县城豆腐店干活,小白菜仍然不避讳和杨乃武的来往,如此一来,邻里间便有了“羊吃白菜”的说法。日子久了,葛小大也起了疑心,但因抓不住两人把柄,他只好拿打骂小白菜来消气。

后来,葛小大突然因病暴毙,且“口鼻流血”。余杭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早就垂涎小白菜的美色,他趁机挑唆葛小大的母亲葛喻氏:口鼻流血,怕是中毒身亡。葛喻氏因平日也见小白菜与杨乃武过往甚密,故信而不疑,当即报官。

知县刘锡彤当即带领仵作和衙役前去验尸。按照当时的鉴定理论,如果经皂角水擦洗的银针刺入尸体,银针变黑,则说明死者系中毒身亡。而仵作沈祥忙乱中却用未经皂角水擦洗的银针刺入尸体,结果银针变黑,且死者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入眼耳,腹部有大泡十余个。根据多年经验,沈祥断定葛小大是中毒而死。

刘锡彤对“羊吃白菜”的传言早有耳闻,况且对爱打抱不平的杨乃武早有不满,此刻一听是“中毒身亡”。立刻联想到情杀上。他当即派人把小白菜抓到县衙,逼她说出毒害丈夫的实情。小白菜大喊冤枉,刘锡彤厉声质问她和杨乃武的关系,得到的回答是杨乃武对葛小大的死并不知情。见小白菜嘴硬,过于自信的刘锡彤决定刑讯逼供。最终,在拶刑(古代审讯女犯时用的夹手指的刑具)、用烧红的铁丝刺双乳、用滚烫的锡水浇背等酷刑的折磨下,小白菜捂认了和杨乃武串通毒害亲夫的“实情”。

刘锡彤大喜,当即派人捉杨乃武归案。杨乃武明确表示案发时间他不在余杭,有大批亲友可为他作证。按《大清律例》:有举人功名者,依律不能上刑。刘锡彤无奈,只好先将杨乃武押入大牢。第二天一早,他就向杭州知府陈鲁报告此事,请求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陈鲁见事关重大,立即呈报给浙江巡抚杨昌浚,由杨昌浚呈报朝廷。在朝廷批文还未到达之前,杨家人打听到是小白菜供出杨乃武,并称十月初五杨乃武亲自交给她砒霜等等,就联合作证,证明杨乃武初五在南乡为岳父除灵,初六才回余杭县城,刘锡彤于是安排小白菜与杨乃武当堂对质。受到用刑要挟,小白菜被迫承认原供属实,令杨乃武当堂破口大骂,刘锡彤以杨家人作伪证为由不再过问。按照《大清律例》,虽然朝廷批文仍未下达,杨乃武也并未招供,但小白菜所说“合情合理”,依然可以认定结案。但定罪权在于知府,不在知县。为了案件滴水不漏,他擅自将案卷改为“试毒银针已经皂角水擦洗且中毒情形与《洗冤录》所载砒霜中毒一致”,并连同杨乃武、小白菜一起押送杭州。

案件上报给杭州知府陈鲁,陈鲁很快发现纰漏众多。因为杨乃武称刘锡彤审讯时并未传卖砒霜的证人宝生上堂,陈鲁于是派人取证。不料刘锡彤一方面派人控制住钱宝生,一方面又派人给陈鲁行贿,希望能够维持原判。这时朝廷批文已经下来,同治皇帝批准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取证不能的陈鲁采用酷刑,最终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屈打成招,并判小白菜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关于刘锡彤行贿的原因,历史上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刘锡彤为了报私仇,一心想置杨乃武于死地,有的说是刘锡彤曾私下对举人杨乃武用刑,有的说是怕翻案之后会失信于民,不管怎样,正是由于刘锡彤的行贿才使得本案一错再错,最终局势难以控制。

就在杨乃武受刑的时候,他的姐姐杨淑英和妻子杨詹氏一直在为他奔走,最终找到了他杭州的好友姚士法。姚士法同浙江巡抚杨昌浚的首席师爷杨同瑞熟识,就找他帮忙。在杨同瑞的帮助下,浙江巡抚杨昌浚读过案卷,发觉众多纰漏,决定亲审此案。看上去似是峰回路转,不曾想此次局势更糟,知县知府不但掩盖了很多证据和事实,而且联合向巡抚杨昌浚、按察使司贺荪行贿;杨淑英为救弟弟,特意去省城探监,终于说服小白菜翻供,但杨昌浚为了自己的面子和保住众多官员的顶戴花翎,决定不再提审此案,只将案卷原封不动地上变刑部。师爷杨同瑞愤然离职,而浙江士绅听闻此事后对杨昌浚非常不满,杨淑英在他们的支持下上京告状,并找到了族叔杨增生,杨增生又找到了翁同稣,在翁同稣的努力周旋下,朝廷终于发下谕旨,要求将此案发回浙江重审。杨昌浚为了脱离干系,来了个跟其他知府合审。这次审案很是热闹,不仅小白菜翻供,钱宝生也否认杨乃武买砒霜一事,弄得几个知府知县面面相觑,但由于官官相护,在酷刑的折磨下仍然维持了原判。恰巧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朝廷忙着新皇登基之事,就把这事搁在了一边。

后来,在杨增生的努力下,慈禧也觉得这个案子拖得太久了,就于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下旨派浙江提督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亲审此案。不料胡瑞澜虽然清正廉明满腹经纶,却对刑审案件不在行。被寄予厚望的他并没有从源头上去查案,而是在那么多的证词之间来回地游走、推测,更离奇的是杨乃武的有利证人钱宝生突然死了,所以在胡瑞澜看来,杨乃武的好口才好文笔就是在为自己开脱,企图掩盖事实,于是仍然采用逼供的做法屈打成招,并上报刑部审核,维持原判。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命官司这么简单了。而是牵扯到了江浙派官员与两湖派官员的政治斗争。审理过这起案子的陈鲁、杨昌浚等人基本都是两湖籍官员,是追随曾国藩的湘军派系官僚,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们居功自傲,胡作非为,引起江浙派官员的强烈不满。因此在对待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上,江浙派官员力主查个水落石出,这关系到浙江人的尊严与浙系官员的发展。于是浙江众多官员联名向督察院递交呈词,要求提京重审此案,慈禧最终应允。

历经百折,终于形成了由刑部尚书主审、户部和礼部尚书陪审、醇亲王和刑部侍郎听审的会审局面。”经审理证实:卖砒霜给杨乃武的证人钱宝生虽然已经死亡。但此前杨家已经提供了杨乃武不在余杭的证词:另外,对葛小大开棺验尸,经检验确认尸体中并无有毒成分,故葛小大确属因病而死,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释放。于是,涉案的三百多名官员有三十多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一百多人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白杨教案第5篇

是,是我们把语文老师气走了,她宁愿去广州也不愿意留下来教我们。不仅是语文老师无法容忍我们这班“哗鬼”,甚至各门各科的老师都讨厌我们班。

语文老师走了,迎来新的语文老师却是一个黑黑实实,中等个子,听说,他已经有15年的教龄,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每教一课,他总会出一些习题给我们做,当教完了,他都会小测每课的字词句,当时我心想,我班被他教了后,同学们会改变吗?同学们对他这种教学方案也不太习惯,经常也能从同学们口中听到:“要是以前那个语文老师教多好啊,又没有作业,又不用小测”这些话竟然是出自同学们的口中,可怜老师是为我们着想,他也是用心良苦啊。也许世界往往就是这样(也许是吧)!万千世界,无奇不有,说出这种话的学生也不为奇吧!更何况现在个别的学生来读书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啊,而不是为了父母而读的啊。

刘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二课《白杨礼赞》,他一踏进教室,就能让人感到“来者不善”的感觉,班上原有的气氛顿时不翼而飞。向老师问好后,刘老师就让我们打开课本,同学们没有吱吱喳喳,比起以前的上课,显得特别安静,“白杨”,“轰”的一声打破了教室原来的安静,刘老师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把同学们吓了一惊“好厉害的男高音啊”,某同学被惊吓后说。刘老师读书时有高有低,有时吓人,有时哄人。从那节课开始,“白杨”就成了我们对老师的“尊称”。

他是一个非常称职,有责任心的老师。当他正式接任我们的语文老师后,他仅仅用了两三天就把我们全班的名字都掌握了。哪个贪玩,哪个爱说话,哪个爱做什么,他都掌握的一清二楚。

茅盾先生说:“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白杨教案第6篇

1、带疑先学 是指在教师设置的几个基本下,自己读书,尝试解疑。要顺利落实这一环节,首先要十分重视课前的预习,在开始"扶"的阶段,教师要帮学生制定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带着对新课学习的预知感和对新课的求知欲来参与阅读,"扶"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己感知自已需要预习的内容,自己来设计预习提纲。如预习第九册《革命烈士诗两首》的预习提纲可设计为:①熟读直至背诵这两首诗。②利用课外读物来了解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简况。③用自己的话试说说诗的大意。④你还想知道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教学第一首诗《囚歌》,其自学步骤为:1、自读生字新词①先自读文中的生学新词;②同桌互听互正音;③同桌互听写;④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释字词大意。2、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文,我设计问题为:⑴"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中"人"和"狗"各指什么?⑵"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和"我渴望自由"中的两个"自由"意思相同吗?各指什么?⑶"一个声音"指谁的声音?"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⑷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⑸该怎样带着感情来朗读这一首诗。针对这几个问题,开始我是这样"扶"着学生来自学的:1、初读课文,查资料。2、再读课文,动手圈点画线,画出问题要点,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3、自学有困难的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学生凭借课前的预习和对这首诗的熟读,自己解决前三个问题应该不是很困难的。对于第四个问题各有说法可让学生进入小组讨论。讨论形式为先同桌议,无法统一的再4人小组议,再无法解决的进入全班议,讨论的过程主要让小组长来主持,教师作适当协调。讨论中要注意"先分散再集中"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由议论各抒已见后,再集中归纳反馈,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照,整个过程要注意议读结合。讨论时,我在旁边巡视,时而停下低头倾听他们的讨论,时而辅导中下生,时而了解他们讨论的动向。要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开诚布公畅所欲言,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再疑再释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后,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不能让他们满足于解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的现状,而要鼓励他们在阅读圈点中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新的疑问,这样才能在学习上始终保持"愤"、"徘"的状态,同时我把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教学资源,借这些疑问让同学们互本帮助解决,或教师来释疑,使课堂教学达到互动的效果。同是我们是将学生的自学定义为尝试学习,正确与否不是显得很重要,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第八册《白杨》一课,通过带疑先学后,在我的诱导鼓励下,有的学生就提出"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爸爸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看见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杨长起来。"就微笑?这两个问题触及课文教学重难点,我让学生来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谁来告诉老师?"让学生说完后,我再来引导:先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通过引导学生读,找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重点词,概括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广、生命力强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关键句,通过细读理解"爸爸表白是什么心","爸爸为什么先沉思后又微笑"这两个关键问题,再让学生试说,我在一边旁击侧敲见机点拨,学生或讨论或争辨,渐渐的就统一了看法,明白了作者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是写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就是像白杨树这样的人,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心,明白了这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再读再疑"这一环节,同样要以学生为主线,学生会的让他们自己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教师再适当趋势利导,让学生在读中解疑。

白杨教案第7篇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课堂答题错误,是怒其不争的去批评,还是视为教学资源去重视?可能不少老师选择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选择前者的原因有多种:其一,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进度,破坏了原先的预设。其二,意外的生成需要教师费时费力去“纠偏”,不像预设那样驾轻就熟。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是从传统的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课堂出错正好是教师引导的好机会,是教师展示其灵活的教学艺术的好机会。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将学生的出错当成是发现了“美”,即知道了学生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我们就不会去批评斥责学生了。“错答”是送上门来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还有比这更宝贵的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其奥秘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虽然这样的教学资源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但只要处理得当,相信定能生成精彩。

记得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曾经提问过小说前三段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个学生回答说:鲁镇酒店的曲尺形柜台是鲁镇的特色,小伙计“我”作为事情的见证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显然,这样的回答避重就轻,没答到点子上。也许,班上还有不少学生也会这样回答。笔者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因为学生是来学习的,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笔者充分地利用“错答”这一资源,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文里去品读、思考、探究,正确的答案终于形成了。

所以,对待“错答”的处理,首要的不是处理方法问题,而是教师的认识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有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问题。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错堂”就是这样的宝贝,我们要珍惜它, 利用好它。

二、交流是纠错的最佳方式

学生课堂上的“错答”是经常性的,如何去解决这种“错答”呢?教师的批评于事无补,再炒冷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关键是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由于交流能发散思维、触发灵感、启迪智慧,笔者觉得解决“错答”的最好办法是将问题交给学生,“疑义相与析”,通过交流逐步统一,形成共识。

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错答”往往先不置可否,而把皮球“踢”给学生。笔者常这样说:某某同学提出了他的一家之说,请大家就此谈谈你们的观点。同时笔者也对“错答”的同学讲:可能有学生会不认同你的意见,请你准备反驳。这样,一场讨论交流就拉开了架势。

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提到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时,有学生答题中认为这第二段有点画蛇添足,完全可以直接写白杨树,没有必要这样婆婆妈妈。笔者认为,整体把握这篇散文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的“错答”正好创设了切入整体把握的最佳角度,作为教师,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教学资源。那么,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到底该不该写呢?笔者没有马上给出答案,答案应该从学生中来。笔者让学生再次阅读全文,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通过探究,学生终于认识到:从内容上讲,生长环境的描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不仅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还振奋了人的精神;从结构上讲,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还增加了行文的曲折波澜。

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里又得到一次验证。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错答”了,还是学生交流为好,这样,记忆应该是相当深刻的。

三、鼓励是个体的学习动力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教师常能以微笑和语言鼓励他们。学生回答错误,就不是这样了。其实,这时候,学生更需要鼓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我们:“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接触呢?苏氏这样讲:“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这句话绝对适合对学生“错答”以后的处理。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常在学生“错答”后引导其共同讨论,结束时,笔者不忘要求给“错答”学生一点掌声。理由是,正是这种“错答”,才有了大家交流的机会和正确的答案。这就等于告诉学生,“错答”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错答”的学生无须自卑。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鼓励是学生永远的学习动力,特别是“错答”后的鼓励。

白杨教案第8篇

关键词: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渗透策略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若想领会词语含义,理解文章内涵,则需多种想象与思考。如在感知、语言鉴赏、理解等认知活动中,需要渗透抽象概括、分析判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从而把握词语真正内涵。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的领悟力与敏感性,均和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若学生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则能更快速的领悟。所以,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的渗透多种思维训练,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拓宽思维宽度、深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适机诱导,训练准确性思维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因学生身心条件、知识水平、阅历等因素的限制,聋生在思维方面准确性不高,易于形成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适机诱导,而不是强制性地将学生拉到教学设计上,否则遏制了学生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前两句说说其表现是哪个季节的特点?于是聋生众说纷纭。有的讲表现的是春天,在诗歌中出现“梨花开”,这是春天才有的画面;有的则判定是秋景,在诗歌中写有“八月”,此时是秋季。而有的则争议道,这描写的是冬景,在这首诗中写了“雪”。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准确结果,而是让学生看看诗中的注释,明白“胡天”一般指塞北天空,并引导他们重点分析词语“如”,于是学生便得出正确而统一的答案。

其次,教师还需教授学生方法,以让学生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在我们进行表达时,若想说出有条理的语言,则需具有清晰思维,具有条理性。因此,在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设悬置疑时,需注意其条理性,让学生把握分析思路,借着依靠问题进入思维深处。这又要求教师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太难或太简单。若学生未做好思维准备,教师则提出深奥问题,学生则易于陷入思维困境。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问题思考方法。如思考“为什么”,是由结果来反推出原因;而答“怎么样”,则是由原因来推导出结果等。另外,教师提问后,应留出学生阅读或思考时间,使其主动找到问题答案,而后以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二、引导质疑,增强思维辨析能力

在语文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自主提问,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平时的训练。在最初自主质疑时,聋生所提出的问题一般较为浅显而简单,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适当肯定与表扬,以保护与激发学生对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好还需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质疑空间与机会。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根据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标题,鱼可以游到了纸上吗?猜猜“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学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试着提问。刚开始,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但经过教师加以指导后,也学会提问,如有学生提出问题:“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与“游到了纸上”有何联系?此时,教师可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相互讨论。经过交流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在青年心里游鱼已形成鲜活而清晰的现象,就如活在他心里似的;它们有先后顺序联系,“先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纸上”的原因。这样,可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当然,聋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特点,联系聋生特征,探究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维训练,并持之以恒。

三、由此及彼,训练灵活性思维

白杨教案第9篇

今天上午,老师说昨天的考试出现的漏洞,当她讲到阅读题的时候,说:“文章说的是关于串白杨的事情,所以,文章的最后问‘你是喜欢串白杨还是白杨树?’的时候,你就要联系文章,回答‘喜欢串白杨’才对。”听到这,我不禁要问,这就是中国教育?

在小学,老师总是喜欢将传统的教育硬塞给学生,比如一道题目:发洪水时,学校的旧电脑和家里的高档电视机都被洪水冲走了,你会先救哪一个?答案是:先救学校的旧电脑。可作者的侄子回答的是:先找一艘船,把学校的旧电脑和家里的高档电视机都救出来。但老师却批评他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难道中国的教育就是需要牺牲一个人的生命吗?传统的教育美德固然好,可是,我们已是21世纪的人类了,我们应该选择另一个,更好的教育路线吧?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这应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回答,文章只是想你介绍而已,所以,喜欢串白杨还是白杨树,都可以的,可为什么老师认为不对呢?

我觉得,这道题出在最后,老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要根据文章回答,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这样回答问题,太假了!

中国教育,有许多优秀过全世界的优点!但至于这个传统教育,适量的加以也是对的,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就不对了,出这道题,怎么回答,就是自己的自由。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