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3 09:03:01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1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的事件的屡屡频发,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经济责任审计,以规范领导人廉洁行政,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审计结果应用也不到位,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本文通过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最后阐述了经济成果应用的措施,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改革与应用。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审计成果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出台的通过审计机关规范企业或部门领导人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标准,对企业领导人的财产状况及有利于企业领导人依法行事,规范其自身行为,减少企业或部门的经济财产损失。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尚不明确,经济责任划分尚不明晰,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规范的市场体系的发展。可见,分析现阶段经济责任风险现状并进而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

一、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1.审计内容界定不清晰

在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查时,经常会遇见一些难以界定的经济责任。面对经济责任存在的风险性,不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的界定不同,包括审计内容、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及成果利用均因人而异,当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评判,难以使责任人信服,也为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带来困扰,因此建立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对更好地推进审计工作至关重要。

2.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面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体系可谓是评价领导人政绩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审计评价指标发挥作用及效果不同,对领导人的引导作用不同。目前,审计部门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审计评价指标,遇到一些较难界定或处理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隐藏或包庇了一些腐败案件。因此,加快建立一套完备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依法定流程进行审计,才能更好地更快地解决问题,减少失误。

3.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

在前期审计的顺利完成之后,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运用审计成果,包括建立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档案。其中重要一点是,确保做好“先审计、后离职”和“任期审计”工作,杜绝任期内责任划分不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交叠,不利于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审计结果对于后期领导人的升迁及历史责任的追究都有重要意义,利于更好地约束领导人依法行事,廉洁行政。

4.审计实施缺乏计划性

由于审计部门属于受托企业对领导人或部门进行审计,往往没有计划性,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难以界定及查清,不利于企业规避审计风险。由于缺乏计划性,往往无法适时监督企业领导人的财务及资产状况,这就不利于保障审计部门的审计质量。同时,由于审计部门缺乏计划性,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耽误了时机,给后续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对于企业来讲,虽前期比较省事,但容易包庇问题,也是得不偿失。

二、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1.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

由于审计面临的往往是一段较长时间的跨度,整个期间内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市场状况及人员安排状况不断变化,尤其随着领导人的更换,加大了审计部门界定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难度。因此要明确历史责任与任期责任的区别,从新领导上任以前发生并遗留到现在的问题界定为历史责任,保护新任领导人的合法利益,做好“先审计、后离职”和“任期审计”工作。

2.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要区分主管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区别,有些非人力所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属于客观责任,不在纠察当事人责任的范围内,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样一些在当事人任期内由于国家宏观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利益或损失都属于客观范畴,不在当事人政绩或责任追究之内。做好主观能动意识与客观条件不同造成的经济责任区别,以公正地区分责任与利益。

3.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属于集体责任范畴,不应强加在领导人身上。在整个项目遇到损失时,若在集体范畴内,不应将责任平摊到每个人头上面,而应该由主要领导人应负首要责任,其他人承担少量责任。其次由于个人武断违反正常办事流程,造成的经济项目的损失,应该有个人承担。在区分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时,应做到公平公正,杜绝徇私枉法,以保证公众利益。

4.做到实事求是与公平客观

由于审计工作关系到干部的升迁及履历等,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审计部门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客观,才能赢得人心,也为审计部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制定不同的审计策略,每一项审计内容根据它符合的条件,确定满足审计要求的条件即证据,确定审计的评价指标,在遇到新问题时,审计人员一定要谨记行业准则,公平公正地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及决策标准,科学规范地履行自身的责任。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应用

1.建立干部档案制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实现,要充分利用这一优秀的审计责任成果,建立干部档案审计管理制度,通过将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的业绩及经济责任记录在案,一方面约束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另一方便,便于为干部升迁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及标准。通过这套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杜绝干部间的徇私枉法,互相包庇,利于为企业培养干实事、抓发展的优秀领导人。同时可以将审计工作纳入党政当中,把任职期间内的领导能力及决策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及决策力标准,激励干部敬业务实推进企业或部门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2篇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领导人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审计,是一项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组织、人事部门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出资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现阶段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难题及成因

虽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要,但现阶段要抓好这项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到位

1.企业领导人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开展;2.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着畏难的思想情绪,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到位;3.内部审计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体制不顺,法律法规及制度滞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滞后于经济和审计的发展,导致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困难重重,在配合协调方面受到影响,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三)审计项目与审计计划严重脱节,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相矛盾,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主要原因为:1.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大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与年初制定的审计计划相冲突;2.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时限紧的综合性审计工作;3.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目标的复杂性,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1.审计对象特殊,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审计目的具有特定性,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考察、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3.任期内执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变化大,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也会发生变化,使审计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4.内审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五)“先离后审”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审计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影响审计评价的有效性

由于现行干部考核程序、任免手续、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导致先离任后审计情况的出现,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二、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审计职能、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促使各级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正常的工作制度,是保护、爱护干部的必要措施。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

(二)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1.企业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实行下审一级的管理体制,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审计工作;2.要实行回避制度,参加审计的人员应与被审单位或被审计责任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应尽快修订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从法律上明确被审单位和被审责任人有关的义务和法律责任;3.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适应性较强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审计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要发挥审计职能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尤其是组织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任用的程序之中,将审计监督和干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四)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把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重视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掌握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知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推动内审工作向前发展。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妥善处理工作任务较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1.在每年年末,组织、人事部门应提出下一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确定后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之中,增强审计工作的计划性,避免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过于集中、实施困难的局面;2.规范审计程序,注重任中日常审计,建立审计信息档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3.审计的最终结果及时与被审计单位领导、有关人员交换意见,审计结束后必须写出审计报告。

(六)合理估量审计风险,慎重评价审计结果

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必要的审前调查,进行风险预测;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不能把有关人员的反映和推测作为证据,也不能只凭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对证据不足、评价标准不明的审计事项,只作披露,不作评价。对一些敏感性问题或一时说不清、说不准、难以把握的问题,要以客观写实的方法反映清楚。

(七)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加大对遗留问题的督促整改

为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能在干部管理中发挥作用,组织、人事、纪检与审计部门要协调配合,不能你审你的,我任我的,也不能审计搞完、结论做出,就算完事;要重视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使其真正成为管理、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健全利用审计成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成果被充分、有效地利用到干部管理中去。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3篇

关键词:问责 经济责任 审计 制度

在各种体制下,审计从一开始就有着分清责任和追究责任的内涵,问责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主要目的是规范个人责任追究行为。从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上看,如果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责任人进行问责,审计结果的运用价值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怎么用,结果公布之后有没有相应的问责制度来保证它的权威性,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境地?被查出有问题的单位是否有屡审屡犯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效果如何?归根到底,经济责任审计不应只是局限于对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过程的检查阶段,要建立起问责审计,充分发挥其监督制约的作用。

1.问责制的内涵

问责制的法律术语称为法律责任的追究。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其承担的责任,包括道义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政府还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实现。审计问责是指通过审计,依据相关规定对该作为而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和经济方面的处罚,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

2.1 审计问责制的产生背景

中国国家审计署2008 年9 月6 日2008 年第7 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49 个部门单位2007 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49 个部门中仅5 家完全执行审计决定,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审计报告中屡次被点名,凸显出问责制的缺乏。根据惯例,每年审计报告之后,追讨资金的行动一般都会接着展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问责比要求违规单位归还资金更为重要,因为倘若问责到位,问责足够严厉,违规单位自然会迅速归还资金,并且以后轻易不再违规。一轮接一轮的“审计风暴”过后一切便又归于平静,公众已不满足“有审计无问责”,更期待“审计风暴”之后有“问责风暴”。由此审计问责应运而生。

2.2 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问责制的相互关联

2.2.1 经济责任审计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单位负责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业绩和对存在问题应负的责任,促进并加强财务管理,为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是否依法履行其相应的管理职责;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纠纷和遗留问题;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经济决策是否符合程序、有效;有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个人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等等。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能够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所在部门、单位的重要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在任期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当前有些领导的腐败大多是从经济问题开始的,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判断领导干部严守个人品格和操守的重要试金石。

2.2.2 行政问责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

根据行政问责制的要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就不应只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还要向领导干部的决策实施情况、履职绩效情况等延伸;不仅要关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还要关注领导干部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深化与创新的同时也会带来行政问责内容的完善,即不单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问责,还对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社会责任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行为对所在地区、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进行问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促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审计问责的困境

国内经济责任审计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很大程度在于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束缚和限制太多,责权利不一致,缺乏独立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了解审计问责的问题和困境,正确推进审计问责建设,才能使审计制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1 问责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审计问责制是作为“审计风暴”的“附属品”进入我国政治生活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甚至连“审计问责制”的内涵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认识。此外,对有关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机制、问责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歧也比较大,这种状况既与在我国推行审计问责制的重要性、紧迫性相违背,也不能满足审计实践对审计问责制的理论需求。

3.2 问责法规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关于问责制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只对行政过错行为追究责任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其它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之中。这些法规条文文件数量繁多、内容复杂、可操作性差,兼容性和衔接性差。比如我国的《预算法》对预算违法的“法律责任”只有十分简单的三条规定,而且这三条规定只涉及行政处分,不涉及刑事处罚。问责法规的不系统、不健全、不协调给我国审计问责制的推行带来极大困难,容易造成大量的问责不实、问责不公、问责不全等问题。而且现有规定中对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只是定性描述,缺少定量标准,对应承担什么责任、以何种方式承担责任、向谁提出辞职等无明确规定。

3.3 信息沟通障碍

公共管理专业化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了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了解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了解的难度。而政府与社会不对等的对话地位固化了这种不对等关系。政府还没有建立绩效信息的定期机制,利益相关者和普通公众也缺乏对政府行为评价的反馈机制。社会公众对政府活动大多处于无知状态,这必然降低问责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4篇

关键词:政府经济责任审计

一、引言

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人员接受委托或者根据授权,依法对政府领导干部进行强制性审查,通过对其任职期间职能、经济等各项活动资料的审查和评价,发表审计意见。开展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对政府在财经管理、财务支配、国家资源财产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还可以大大增加领导干部的使用透明度。

为了避免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扩大审计权利等现象,也为了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自身、其掌管的部门、单位或企业的经济责任负责,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方法,严格规范经济责任的评价工作。

二、国内外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国外

目前,国外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术语,但国外管理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早已形成。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日臻丰富和完善,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所坚持和强调的独立的、客观的、系统的检查评价体系的形成、为国家决策提供各项社会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循环等理论和实践经验就已开始被世界上多个国家所借鉴。

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实施的“问责制”,责令特区政府施政官员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之所以为广大市民爱戴和支持并成为全球廉洁之地,得益于它的执法公正和毫不留情地对的打击力度。

(二)国内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所实行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制,即对即将离任的企业负责人实行的任期内财务收支状况和资金盈亏的审计。国内专家学者在多年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加快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和进程,责任审计工作日益深化,其内容不断拓展和延伸,也为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修订,将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正式纳入审计机关职责,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在新版《审计法》中更加明确,法制观念的融入,为审计机关开展相关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运作日趋规范。

三、我国政府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责任审计,无论从理论探索还是实践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远远地呈现落后状态。政府责任评价体系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综合分析政府责任审计工作,可以看到,既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也有审计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其造成的审计评价困难,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审计结果的发挥。

(一)经济责任审计界定难

政府机关一方面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政治职能的执行人,另一方面肩负着本地区事业发展的经济职责。政府职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领导干部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同时增加了对领导干部的审计、认定和评价的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难

审计内容、范围和准确的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原则。由于审计缺乏符合实际的国家法律法规所界定的评价体系和响应的标准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1、 评价轻描淡写地只对单位不针对领导干部本人

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审计风险,简单地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擅自降低审计标准对领导干部本人的经济责任不评价,或只简单地对审计单位做出审计评价。

2、 评价过度

审计人员无视审计法,超越审计范围,把本不属于经济责任的内容随意纳入评价之列。

3、 审计评价存在仅凭主观臆想而缺少或根本无依据或佐证的现象

特别是审计人员不负责任地缺乏分析和查证,简单地将审计单位或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用来评价;

4、 评价言词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对职业谨慎要求和准则把握缺乏准确性,评价易造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资源与任务匹配难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匮乏与审计事物浩繁,是摆在审计机关面前最大的困难。随着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日益繁重,审计资源稀缺矛盾则更加突出,尤其是当被审计对象背景复杂、任职期长,或对其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国家机密时则更加耗人耗时。

(四)审计人员素质达到审计要求难

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直接针对干部个人,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作出审计评价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是组织部门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正确评判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高科技为违法乱纪提供了便利,使得审计工作更加面临多样化、复杂化,不仅加大了审计问题查清查透的难度和审计风险,也向审计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四、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a)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b) 正确认识和界定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对象;

c) 明确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d) 把握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

e) 建立基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审计评价标准;

f) 对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五、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新生事物,只有明确审计工作的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才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和发挥其重要审计结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保胜.政府责任审计模式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24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县级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据民政部网站2004年底统计数字,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2个。由此可见,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之广,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过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94进入任期济责任审计阶段。历经二十多年,由探索起步逐步成熟完善,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关注。但在实践中发现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研究和解决。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利用不尽理想

1.审计配合机制有待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信息渠道不通畅,各行其事的现象。

2.离任后审计居多,是一种事后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任用干部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对已升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触动不大,同时对审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3.重查处、轻整改。致使相同的问题屡审屡犯,达不到促使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整改、纠正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滞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4月,《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10年12月,两办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全国通用的操作规程及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内容差别较大,无论在审计程序上、方法上,还是评价标准上都难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审计任务更为繁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专职机构只有几个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经济责任项目外,还要承担局里统一分配的其他审计项目。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审计的办法,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普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开展情况极不平衡,缺乏统一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和组织方式方法。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缺乏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执法资格。目前,大多数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有关人员移岗,留存的农经站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成果运用力度

1.完善配合机制,推行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定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到审计结果运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义务、分工。并对不严格履行职责、不按程序执行、对移送案件不处理等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2.“届中审计”与“先审后离”相结合。可以克服“事后审计”的弊端,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也可以对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尽职尽责履行好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行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对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追踪监督,要求其以整改报告的形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答复,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注明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审计整改落到实处,对“屡审屡犯”的现象也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

(二)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操作规程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审计人员依据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区分责任。应本着“求同存异、覆盖广泛”的原则,设置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活动、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以及个人遵纪守法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指标组合,选择适宜而实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三)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

1.制定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在审计部门及有关部门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等因素后,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党委、政府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科学的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减少监管盲区,有计划、有重点、高效率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创新思路,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审计技术手段和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县级审计机关尚未实现计算机审计,除了县级审计项目特点(大多为小型项目,审计量小)的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于现状。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一些大型项目,除了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外,应会熟练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另外适当时候应该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四)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6篇

【论文关键词】困难问题;对策建议

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县级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据民政部网站2004年底统计数字,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2个。由此可见,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之广,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经过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94进入任期济责任审计阶段。历经二十多年,由探索起步逐步成熟完善,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关注。但在实践中发现县级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采取可行措施,加快研究和解决。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审计成果利用不尽理想

1.审计配合机制有待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信息渠道不通畅,各行其事的现象。

2.离任后审计居多,是一种事后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任用干部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对已升任或离任的领导干部触动不大,同时对审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3.重查处、轻整改。致使相同的问题屡审屡犯,达不到促使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整改、纠正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滞后,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8年4月,《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2010年12月,两办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但没有与之配套的全国通用的操作规程及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地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各具特色,不同地区内容差别较大,无论在审计程序上、方法上,还是评价标准上都难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

(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审计任务更为繁重。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专职机构只有几个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经济责任项目外,还要承担局里统一分配的其他审计项目。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审计的办法,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普遍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开展情况极不平衡,缺乏统一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和组织方式方法。在国家现行的法规中,没有给审计机关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职能,审计机关缺乏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执法资格。目前,大多数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乡镇农经站直接实施,部分乡镇农经站在机构改革中被撤并,有关人员移岗,留存的农经站审计人员少、素质不高,这些都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成果运用力度

1.完善配合机制,推行经济责任审计责任追究制。明确规定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到审计结果运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责任、义务、分工。并对不严格履行职责、不按程序执行、对移送案件不处理等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2.“届中审计”与“先审后离”相结合。可以克服“事后审计”的弊端,有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作用,也可以对组织部门任用干部提供参考,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职期间尽职尽责履行好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推行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对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追踪监督,要求其以整改报告的形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进行答复,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注明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确保审计整改落到实处,对“屡审屡犯”的现象也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

(二)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操作规程尤其是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审计人员依据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区分责任。应本着“求同存异、覆盖广泛”的原则,设置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活动、经济业务管理活动以及个人遵纪守法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指标体系建立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指标组合,选择适宜而实用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

(三)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人员不足的矛盾

1.制定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每年年底前,联席会议在审计部门及有关部门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初步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实际承担能力等因素后,拟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党委、政府同意后,以联席会议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以书面形式委托审计机关具体实施。科学的计划,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有效解决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减少监管盲区,有计划、有重点、高效率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2.创新思路,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审计技术手段和工作效率

目前,有些县级审计机关尚未实现计算机审计,除了县级审计项目特点(大多为小型项目,审计量小)的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为审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满足于现状。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审计人员应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对一些大型项目,除了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外,应会熟练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法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另外适当时候应该借助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四)完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7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在我国整个审计工作中是一项比较重大的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我国对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了其它审计工作不具备的工作内容,展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能够在保证国家资产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避免审计工作的风险,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审计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经济责任审计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我国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其质量以及在实际中的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独立于审计部门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直接管理,根据国家现阶段所实施的法律法规对国家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该审计工作是在这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在其职责范围之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中进行的,需要调查这些领导干部在其日常的工作中其所在部门以及所在企业的收入支出是否真实合理、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对于有关的经济活动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对领导干部进行评价与监督,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概念。责任经济审计除了一般审计工作的特点与职能之外,还具备受托性、政策性较强、风险性较高以及审计期间与时间较长的特点,种种特点要求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必须服从于企业与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与相关管理制度的作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范风险与杜绝浪费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也是检测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的一项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主要检查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且以此来确定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与资产损益是否真实准确,如有问题需调查缘由,做出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是对责任人在任职期间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充分保证责任人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围绕相关的责任目标,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简化的同时对审计的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对相关企业与部门资产负债与损益的审计工作,该审计工作能够充分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还能够对其是否合法进行检查与监督,另外,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审核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任职初期与末期的企业资产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明显的看到责任人任职期间的经营成果。

第四,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审计工作,这项工作能够反映出审计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增减的变化、债权债务是否结清以及债权的变现能力与偿债能力,还能够检查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问题或者是是否存在风险的潜在因素等,针对审计责任人经手的债权与债务进行重点的审计。第五,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廉洁自律的审计,这项审计工作能够检查审计责任人在任职期间有没有的行为,有没有纵容其他工作员工的行为等。以上几点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时一定要抓住重点,结合实际情况,查看有没有违规的行为,把握住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对审计责任人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监督。

三、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设计方面比较广、相关政策性比较强、内容比较多以及对审计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就目前为止,我国各级的审计部门与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总体工作量的三分之一,经济责任审计从原始的单一审计工作已经逐渐拓展到对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要求其贯彻落实相关的经济决策与政策,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与国家的不断发展,保证自身的廉洁自律。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提高与升级,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导致审计工作的实施较为困难,出现了种种偏差。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8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思考

随着国家政策制度对审计工作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级审计部门的职能也在加强。完善审计制度建设能够积极、正确地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工作的透明度,防微杜渐,有效控制腐败问题的出现,保护公共财产,维护国家利益。然而,科学有效的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审计制度、方针与方法的支持,必须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切实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一、交通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

1.力度不强,浮于形式,质量不高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交通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者任期届满,以及在位期间进行工作调遣、换岗、辞职、离休等等,都需要对其工作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意识到审计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没有积极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落实到位,工作力度不强,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来应付了事,缺乏严肃性与针对性,一些即将接受审计的领导干部也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内外因素来拒绝协助审计,对审计工作支持不够,而且有时由于客观形势异常复杂,会对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阻力,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佳。

2.会计做假,资料不实,审计困难

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者迫于上级压力或者个人私利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为单位或个人谋取私利来篡改账目、甚至造假账,会计材料与实际不符,以假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没有一套客观、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参考的条件下,审计人员很难积极开展工作,无疑为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真假难辨的资料中,审计工作人员往往混淆了视线,使得原本很严重的经济责任问题不了了之,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无从追究,很多违法乱纪现象无法被有效查处。

3.工作量繁重,人员有限,增加了审计难度

现阶段交通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由于离职类型各不相同,导致其审计工作较为复杂,而且几乎每一次都涉及到大范围的机构调整与人员调动,这就使得审计工作也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审计任务量之大、范围之广与程序之繁琐都对审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新的工作内容需要及时、科学、有效的方法给予应对,这无疑是对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的考验,在有限的工作时间、有限的能力与精力范围内,很难将审计工作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特别是当面临阻力或压力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漏洞,影响审计的精度与深度,也无法有效确保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面临危机和风险。有限的人力资源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很难进行详实透彻的资料核查与分析,对于一些单位的资产状况也无法彻底盘查,主要的审计工作多数局限在单位的财务报表以及会计材料上,单纯从账目的本身进行核查,无法切实深入单位内部。

4.离审错位,审计效果不明显

现阶段,交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多数都存在离审错位的现象,领导干部已经离职或者正在离职时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此时,会影响审计接受者的配合度与积极性,领导干部忙于现任工作,无暇配合审计,使得审计工作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官本位传统观念的制约下,会更加影响审计实效,真正的审计工作无法切实落实,一些原本存在经济问题的领导也会逃离责任,审计效果无从体现,审计工作也没有任何意义。

二、交通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平时的审计工作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切实达到控制腐败、维护国家资源、保护国有资产的目标,就要从交通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入手,循序渐进地开展审计工作,具体的审计方式与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定期与不定期审计穿行,形成一种审计制度。上级审计责任机构要时刻履行审计责任,对下级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本着防微杜渐的原则来有效约束单位高层管理者的行为与工作作风,提高自身的修养,健全人格,强化工作责任心,克己奉公,勤勉尽责,依法依规,廉洁自律。

第二,相信并依靠群众,明确审计重点。交通事业单位每一天的经济活动都有单位内部人员的参与,例如:一些固定资产、办公设备等的采购,工资待遇水平等,因此要充分相信并依靠单位群众,切实听取群众的呼声,聆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重点关注,查明真相、明辨是非,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修养,强化他们的责任心。

第三,定期公开审计结果。每一轮的审计工作,都要将结果具体、详实地公布于众,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理智思考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使单位全体人员都能清晰地了解单位的资金收支状况,形成群众监督管理的制度,实现单位资金的民主化、科学化分配与利用,以此来完善单位的内控工作,夯实内部经济基础。

2.完善离任时的经济责任审计

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离任时期是审计工作进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审计,才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工作状况做出科学评价。重点是:依法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审计。

首先,积极培养,加强认识。要加强对即将离任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正确的对待审计工作的态度,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各项审计流程安排,审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审计工作职责,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范各项审计流程,全面、彻底地开展审计工作。

其次,完善协调,确保审计工作的积极有效进行。一般来说,领导干部的职位调动都是组织机构负责执行的,所以,组织机构也应该负责领导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配合纪检机构、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在各个机构的组织协调中,通过彼此的沟通交流来强化审计力度,这样才能为科学地提拔、任命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同时,审计机构要结合实际,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创设出科学的审计流程与方法,并配上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审计人员,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落实各项审计工作,要严格遵照遵循法律法规,细致入微地整理好审计报告,确保其真实性、准确性,一旦在审计中发现问题要积极主动报告给组织机构,通过协调、交流的方式来切实掌控单位领导任职期间的工作状况,理清思路,明确具体责任,使所有领导干部都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审计评价,功绩得到赞赏,过错过失得到惩罚,使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得到应有的提拔任用。审计各机构权责分管、紧密配合、做好本部门的专职工作。

3.实行离任审计同步进行,全面预防腐败

要打破传统的先离任后审计的工作作风,将审计工作在其离任前积极开展起来,使审计工作置于单位全体员工的监管中,防止一切不科学经济审计问题的产生。

三、总结

完善交通运输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促进我国政治制度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审计制度方针,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全面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国华.谈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6)

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第9篇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实践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业绩和功过的行为。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出发,对审计评价的内容、原则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 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业绩和功过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存在的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做出评价,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和委托机关关心的焦点。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已经有一段的时间,但是由于未能建立较为完整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可参照的评价依据,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审计实践中,按照地方党政领导、部门领导、企业领导等不同类型执行有所区分的指标体系,但对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完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中,虽然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但条文规定过于宽泛,且党政领导干部中,党委领导干部和政府领导干部承担的责任不好区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不仅给审计评价工作带来困难,也使审计评价的随意性增大,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差异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等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复杂性,涉及各级党政、部门及企业领导干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也影响所要求的评价内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增加了领导干部个人廉沽自律情况评价的难度和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领导者个人,而个人经济活动则往往无据可查,特别是社会关注的领导干部有无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问题,一般很难从单位会计账面上发现。即使发现某些线索,如果没有相关执法执纪部门的技术手段和强制措施的配合及支持,仅凭审计执法手段是无能为力的。因而,要准确评价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状况非常困难,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在设计指标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缺乏覆盖性;其次,标准规范的指标具有抽象性,审计人员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难以收集、核实基础数据,或者即使计算出结果,由于责任界限不清及客观因素等难以得出客观结论。

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由于管理范围和职责不同,审计评价有其共性内容,也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而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对其共性方面的内容加以统一和规范,达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例,要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职责情况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紧扣经济责任这一中心,确定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七项内容:一是依法行政情况,评价其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效果如何,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哪些违法违规问题;二是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情况,评价其决策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严格规范,决策过程中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情况如何,决策执行和监督效果如何,是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预期目标;三是本级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评价预决算编报是否合理,财政财务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变动趋势情况如何,预算执行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财政资金等各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是否严格有效,国有资产管理及使用是否有效;四是重大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建设情况,评价投资项目管理是否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五是对下属单位的监管情况,评价其是否按照职责分工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六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评价其任期内是否针对各类检查结果认真及时进行整改,整改的效率和效果如何;七是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评价其是否遵守各项廉政规定,有无个人经济问题或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

其他类型的经济责任审计也有类似的审计评价重点。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内容的调整和深化,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加以调整和完善,指标的设置应把握“四个原则”:

(一)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关键。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各项经济责任重要性,科学地设置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指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被审计单位领导人任期内业绩。审计数据和事实应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起支撑作用,辅之定性分析及关注环境因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程度,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评分。对不能直接用数值表示的定性指标,给予一定的指标权重,使其定量化,以避免评价时的随意性。

(二)客观性原则

在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从全局出发,坚持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准绳,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尊重事实,既考虑当时的政策法规和经济运行环境,又考虑其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

(三)可控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必须保持稳健、谨慎的态度,重点关注被审计人能够实施控制的事项上,充分考虑不能够实施控制的事项在审计结果中所占的比重,对不能够实施控制的事项应予剔除或单独反映。同时要始终注意审计机关工作职责范围,对超出工作职责范围和未涉及到的事项,不得表示意见。

(四)开放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从历史的、辨证的和发展的角度考察,评价指标的建立也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因此其制定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干部监督管理的新要求,合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要求和特点,不断充实和完善。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科学评价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这在当前尤为重要。不管是县区长评价,还是对政府部门负责人的评价,或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评价,都要充分考虑到历史情况、当地的体制情况,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去分析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二)坚持全面客观评价

对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决不能单从表象论功过、断是非。在总体评价上,做到一分为二,既肯定成绩,又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既依法审计,又支持和保护改革的积极性,让审计对象能接受。

(三)正确界定经济责任界限

为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一要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二要划清领导干部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三要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

(四)评价要谨慎

审什么就评什,要有针对性。对非审计内容不作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作评价;审计证据不足或不太清楚的事项不作评价;对某些疑难审计事项要经过充分论证, 确有把握后再作评价;审计评价语言要标准、规范、少用或不用修饰性词语。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对比方法,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叶林.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现代审计.2009.3:16-17.

[2]姚春芸,段兴民.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