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20 14:46:55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1篇

铁路卫生监督所设置分布情况铁路卫生监督所设置了1个站车卫生监督科和5个综合卫生监督科,分布在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西站、哈密、库尔勒、奎屯等地区。个别监督科室管理跨度最大接近2000公里,其范围内的铁路旅客列车、单位食堂、铁路地区食品经营单位、沿线伙食团及生活饮用水等单位众多,但因其监管范围跨度大,距离远,交通不便,管理较为困难。铁路系统网络分布铁路局域网络系铁路企业内部使用的网络,该网络承担着铁路局各单位的铁路运营管理、办公、信息等基本任务,铁路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为全局的经营单位用户设置了多功能应用平台,卫生监督所为管理用户,负责网络维护,信息录入。铁路各单位为终端用户,各单位设立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对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网络的中录入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进行督办整改反馈。

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网络管理作用

经营单位基本信息管理建立全局各单位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信息库,明确各单位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各单位公共卫生安全部门负责基本信息库的日常维护,上传下达日常公共卫生安全检查的各类工作信息。大宗食品运输车辆管理全局各食品运输承运车站,将日常承运的大宗食品运输车辆洗刷消毒情况,通过《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到信息库,卫生监督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全局食品运输车辆卫生状况,对出现的运输污染事件,也可通过《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调出承运该批食品时的车辆、洗刷、消毒、承运食品名称数量及经办人员等信息,为调查处理食品运输污染事件提供了第一手溯源资料。公共卫生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在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通过运用《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将日常公共卫生安全检查发现的卫生安全问题通过录入,卫生监督所领导审核签发,相关主管单位接收落实整改,反馈整改情况,卫生监督人员验收销号,最终卫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乌铁局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起到了一个由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到督办追踪落实整改的一个闭环式管理模式的作用,达到了卫生监督部门与经营主管部门携手管理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目的。铁路各单位公共卫生安全考核管理铁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是铁路局设置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铁路局公共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及考核。铁路局各单位均设置了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明确了单位一把手为公共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其单位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公共卫生安全的自检自查、管理和考核工作。同时,将卫生监督机构发现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纳入到本单位的“安全运输生产一体化考核体系”中的公共卫生安全项目考核中,对本单位出现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进行追责考核,发挥了铁路各单位的自律管理作用。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2篇

世界卫生组织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定义为:旨在尽可能减少危害不同人群、团体、区域以及跨国性的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微生物界、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一)未来人类健康及疾病控制压力增大

1.全球化使传染性疾病大爆发威胁上升

2.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与精神疾病)难以遏制

非传染性疾病对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成本“将在未来20年演变成惊人的经济负担”,对经济发展和扶贫都会带来巨大冲击[注:参见《联合国报告:全球死者三分之二死于非传染性疾病》,2011-7-13,http://ediacentre/nel。] 。这将为中低收入以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沉重负担,贫穷与疾病或仍将在某些地区伴生共长。

老龄化是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可预防的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世界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体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到2025年将达到约12亿,这将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比例上升;能够预防或延缓诸如非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并促进健康老年生活,终身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活动至关重要⑤。

(二)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06年,一艘发自欧洲的货船将500余吨化学废物非法运入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的多个地点。结果导致85000人患病,69人住院,其中8人死亡。该事件引发科特迪瓦骚乱,政府下台,产生了严重的卫生、政治和经济后果。显然,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正在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国际卫生条例(2005)》探讨了一系列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由人类行为或原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突发的化学和核放射事件、其中包括工业意外事件及自然现象导致。

1.流感大爆发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2. 艾滋病的流行很可能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之一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将大大增加

4.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以及突发性化学和核放射事件的威胁难以预料

二、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如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挑战,也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防治艾滋病扩散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议题,预防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牵动着各国政府的神经。

未来中长期内,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国际安全的关联将更加明显和密切。将来的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将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应对。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

有学者归纳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对国际政治影响的特点:一是跨国性,疾病传播无国界。二是不确定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预料。三是转化性,传染性疾病社会传播后迅速超越卫生领域,易造成人们的恐慌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四是协作性,应对疾病等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配合和地区间合作乃至国际合作。研究处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心理、医学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国内问题与国际政治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注:参见尹力《重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学习时报》2005年12月。]。

1.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

如果一个国家的军队半数以上感染了艾滋病,那么其国防力量如何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公民的生活呢?

一些研究表明,艾滋病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削弱非洲一些国家的国家能力,导致政府的合法性降低和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促使更多失败国家的出现,并因此而滋生恐怖主义, 最后助长国际生物恐怖主义活动。由于艾滋病爆发而导致的难民问题已成为该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艾滋病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影响也引起联合国的高度关注。维和部队部署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艾滋病高发区。因为面临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维和人员就有可能成为艾滋病的载体并将疾病传播到其他地区。如果大量维和人员感染艾滋病,那么维和部队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从而影响国际安全。

此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该地区的动荡与不安将对中国的海外投资与人员安全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3.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与气候变化问题互动将影响全球治理

与此同时,未来中长期气候变化还将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构成新的挑战。因为许多病毒对温度和湿度高度敏感,比如霍乱和腹泻等。所以,气候变化可能使国际社会控制传染病的努力受到严重打击[注: Climate Change:Connecting Science”,Policy and People,Geneva,2009.]。若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气候异常灾难并发,给全球卫生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不堪设想,如何防范气候与卫生灾害的负面影响成为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

展望未来,伴随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将在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议程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将继续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应对

《2007 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主题,提出了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六项指导性和启示性建议。一是全面实施《国际卫生条例(2005)》。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是,《国际卫生条例(2005)》不再把重点放在边界、机场和海港被动的屏障上,而转向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战略。该战略的目的是在一种国际威胁有机会形成之前,尽早发现事件并从其根源制止。《国际卫生条例(2005)》使集体防御的重点从少数“检疫”疾病扩大到包含在卫生方面可造成国际反响的任何突发事件,包括新出现和有流行趋势的疾病爆发,食源性疾病爆发、自然灾害以及化学和核放射事件。该条例于2007年6 月15 日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首先是为/10665/1758/1/essage/zh/index.html。]

三、结 论

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威胁。第一,某些疾病仍在发展中国家肆虐,但发展中国家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导致疾病在全球的快速传播。第二,人类与动物间物种屏障被打破导致新发传染病的散发,微生物从动物宿主迁移到人类宿主导致的疾病爆发,均可能带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第三,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失衡、国际冲突与气候灾难频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构职能重叠等因素,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健康问题无国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日益相互依存,微生物的世界因其生存环境的改变也在演变着它们的毒力、传播方式和耐药能力;那些威胁全球卫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将继续出现。未来中长期,这些因素很可能仍将存在。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3篇

1 循证公共卫生原则

为什么需要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强调循证公共卫生理念?这是因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涉及社会上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利益。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每个项目的确立和决策的正确与否都关系到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数亿人口的健康安全。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事实上有两种东西:科学和看法。”科学带来知识,而看法只能带来无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是根据政府官员或部分专家的看法决定的,但事实上用上述方法做决策是欠缺合理性的。而用科学证据来支持体系建设的决策,指导和执行有关项目,可以提高公共卫生项目和决策的质量,避免浪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预防决策失误带来的危害。

整个循证公共卫生的决策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作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界定,并要注意在何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以及政府、卫生部门等利益集团的情况。第二阶段,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并获取最佳证据,即检索当前最新的文献,并收集有关的专题会议讨论报告,同时收集定性的证据(软证据)。此外,还要对证据进行科学性评估(有效性、可靠性)、系统综述评价(meta分析等)、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或专家组讨论和咨询论证,从而得到最佳证据。第三阶段,对拟解决的问题量化,如描述性研究中的健康状态指标(如期望寿命)、疾病负担指标(发病率、死亡率、daly)等,分析性研究中的or(优势比)、rr(相对危险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等,社区干预试验中的阴转率、有效率等。第四阶段,通过比较和评价,确定拟实施的政策或项目,即比较和评价拟实施的项目或方案,包括评价研究证据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可靠性(或重复性),并考虑背景因素,如政治时事、法规、经济价值、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技术水平等。第五阶段,形成项目或政策的具体方案,这里要注意可操作的项目内容、适宜的时间安排、明确的实施目的和有关指标等。第六阶段,项目或政策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可采用过程评估、目标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等多种形式。

目前,公共卫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行公共卫生安全战略过程中,任何不适宜的政策都可能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全民健康、国家安全大局,绝不允许公共卫生建设中出现“豆腐渣”工程。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还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水平。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战略往往缺乏效率,公共卫生政策制订和项目执行有时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公共卫生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制定,缺乏长远的眼光。

因此,要将循证公共卫生原则作为公共卫生安全战略所应遵循的第一原则,在循证公共卫生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策略制定、项目安排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

2 公共卫生伦理学原则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过程是服务公众、服务国家安全的过程。公共服务需要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还包括公共卫生伦理。公共卫生伦理是有关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规范,对我们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起指导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公共卫生伦理和医学伦理不同。医学伦理往往强调病人个人利益,尤其是知情同意、自主选择、隐私等的重要性,并不强调伙伴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等重要的价值。公共卫生以人群为基础的视角与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视角有所不同,公共卫生伦理不仅要关注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公众利益,在某些条件下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公众或集体利益。

公共卫生领域中涉及许多伦理问题,如:传染病防治、保密、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遗传学,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在传染性疾病的处理上,公共卫生伦理尤其重要,譬如保密问题。对于一些法定要求报告的且具有强传染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就必须及时发现传染源(病人)、隔离患病者。事实上,这泄露了个人患病的“隐私”信息,更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但从公共卫生伦理上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当一种疾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并威胁着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时,报告上级卫生机构并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为了保护个体的利益而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一个涉及公共卫生伦理的是干预个人自由的问题。sars暴发之后,中国广大地区对sars疑似病人和接触者采取了隔离的措施,这个策略就涉及行政干预是否妥当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在采取隔离的同时,个人的自由行动权也就受到了限制。

3 公共卫生公平性原则

无论从人类的发展理念出发,还是从人权角度来看,人的健康都是根本的。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健康权是“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每个国家必须保证人人享有相应的健康权:减少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并且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等各个方面;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疾病;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健康权是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人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群或者地域来说,健康是人群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地方蓬勃发展的标志。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防卫性景观

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城镇化速度也飞速发展。然而城镇化中爆发了很多有关于城市环境卫生、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管是从西方还是我国的经验来看,城市都是事故、灾难和犯罪等公共安全威胁较为密集的空间领域。

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基本公共空间,早已经成为城市以及群众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以及专业实践方面,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可达性、可识别性、可意向性、空间尺度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表达方面。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防卫性景观设计问题关注度以及研究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近两年频繁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防卫性研究,以及对于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研究十分迫切。

一. 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的进展:建筑以及人类的居住空间都具有一定的防卫性。这里防卫性是基于人类自身需要安全感所产生的。园林同样具备一定的防卫性而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秩序的建立,开放空间逐步取代了闭合空间成为了人类重要的活动空间,安全性就缺乏了保障。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其可达性、可意向性、可识别性等。

我们国家对于防卫性的实践方面大多集中于建筑以及封闭空间。对于开放空间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在风景园林的标准和规范中,也没有关于场地安全性和防卫性的条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视。

二. 开放空间防卫性的景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公共空间的人流量大,密集,盲区多,因而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由于近两年恐怖袭击、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关于公共空间防卫性方面也更引得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恐怖袭击及暴力事件:是对于公共空间的安全性的重要威胁。恐怖袭击的时间、目标、范围都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以及严重性。近几年的恐怖袭击已经从军事、政府转移到了平民百姓以及商业之后,一般的公共空间的人防设施很难做到平战时转换。而我们目前的景观园林的研究中还没有考虑到汽车的危险性。

(二)突发事件及事故灾难:伴随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汽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原因导致的交通意外频繁发生。机动车冲上人行道、公交站台等意外也是偶有发生。

(三)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的防卫性景观还有很多,一些广场入口、街边绿地等周边都缺乏阻挡突发事件的设施。并且,形式过于单一。美观性以及功能性二者较难兼顾。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了景观设计的防卫性所产生的。

三. 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自恐怖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威胁之后,美、英等国就试图通过景观设计来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一)对象:对我国近几年的暴力事件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选择公共设施、街道等进行暴力行为。同时公园、广场人流密集,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基本原则: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功能性、经济型、美观性。同时,这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三)策略:

1.规划策略:在规划阶段我们就应该考虑到开放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并且对人行横道的宽度、周边土地的利用等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它们与安全性的关系。开放公共空间的面积、人流量、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到防卫性措施。

2.设计策略:从场地设计方面说,控制安全距离和交通入口、设置防护设施以及照明设施等。对于爆炸事件而言,通过与专家的合作,可以设定安全距离,控制安全半径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考虑交通出入口、停车场的防卫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性。

3.管理策略:管理策略也是提高公共开放空间防卫性的重要手段。场地的安保,监控都是预防意外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准备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对交通管制、疏导。

(四)设计要点

1.区域分析: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对场地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由于防卫性景观设计需要解决可达性、安全性的矛盾问题,因此要主要分析交通通达度的问题。对于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管制和疏通等情况,也应给予相应的报告,方便制定应急预案。

2.风险识别及评估:是防卫性景观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应当根据场地所处的位置、周边环境情况,进行保护等级评估。基于保护等级评估的基础之上考虑恐怖袭击的方式、交通意外的可能性等,分析其面临危险和可能造成的破坏和伤害。

3.安全半径估算:是防卫性景观设计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安全半径的估算主要应该以炸弹爆炸和汽车爆炸为分析对象,安全半径估算对周边街道空间的重要建筑极为重要。如果有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目标,就应该在安全半径之外设置防卫性景观设计。

4.设计手段:基于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元素和手法是多样的。地形、水体、防护栏、植物以及雕塑都可以成为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

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和公共安全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解决城市景观与公共安全的问题十分迫切。由于目前经验不足,防卫性景观设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实践,并且应当制定标准加以规范。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提高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影响力,为和谐生活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思嘉,女,(1994.05-),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陶琳,女,(1981-),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 马致峰.城市公共安全政策中空间理论应用.中国城市经济,2011.14;16-17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5篇

【摘要】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医疗卫生的改善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在高校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为了更好的推进公共卫生工作,必须要建立相关的组织结构,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当下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改进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卫生;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作者:王湘娟1聂英健2(1.吉林建筑大学校医院1301182;长春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130061)

不可否认,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高校食堂集体中毒事件,这样不仅影响到了高校的信誉和形象,同时也对学校学生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且对当下高校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及时的查找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效果。通过建立相关的组织结构,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为高校的师生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真正的减少食品安全中毒事件的发生,改善医疗条件,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1高校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作用

由于高校人员众多,要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而且多数高校都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因此,为了保证师生的生命健康,必须要做好后期保障工作,不仅要保证食物的安全,而且要保证不出现任何的公共卫生事件。

尤其是学生本身的自我照顾能力不足,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导致抵抗力下降,一旦高校疏于管理,就会造成传染病以及其他突发事件,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加强对高校的传染病的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

2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高校缺乏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的高校将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外包给其他公司或者企业,而自身缺乏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旦出现公共卫生事件就全身而退,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导致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模式滞后,公共卫生的管理现状令人堪忧,食品安全事故依然发生,各种病情疫情依然出现。影响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的开展。

其次,高校公共卫生管理的组织机构出现误差,高校在进行公共卫生管理的过程当中,片面地将公共卫生归咎于后勤部门,以及校外的医院进行管理。将公共卫生的责任仅归咎于这些部门,难免会造成错误上的认识,其实高校公共卫生作为全校的公益性工作,属于学校的全面开展的工作之一,仅仅通过后勤管理部门进行管理,难免会造成公共卫生管理的漏洞,而且直接导致高校的各种医疗卫生条件不高,人员配备更加捉襟见肘,导致公共安全的相关工作很难有效落实,比如说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以及水安全检查的工作不能有效落实,会对全校的师生带来安全隐患。

最后,投入力度不够,公共卫生管理模式错误。开展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需要相关的资金保障,但是当下高校对该项工作存在错误认识,即管理模式存在错误,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作为全校的公益性工作直接关乎到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公共卫生管理需要全校的共同参与,仅仅将公共卫生的管理职能归咎于个别部门,或者是进行外包难免会造成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不能够形成合力。一旦缺乏相关的防空以及联合检查,会导致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影响到师生的安全,甚至会造成瘟疫引发高校内部的动乱,影响到正常教学的开展。

3加强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组织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真正的维护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面对当下高校公共卫生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

第一,加强对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由于当下高校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片面地将管理工作归咎于相关责任部门,造成卫生管理工作存在弊端。因此,应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的联合学校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对公共卫生进行集体的维护,通过全员参与,紧密联系联控联防,能够有效地减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比如说,高校应该通过宣传部等部门加大对公共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以及工作人员对于公共卫生工作的认识,有效的避免管理工作存在漏洞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高校通过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开展相关工作,有效的解决当下由于缺乏人员以及财力所造成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很难继续的现状。第二,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由于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而且关系到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由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学校的医疗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学院和班级进行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通过理顺高校公共卫生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卫生管理的实际效果,真正的减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三,要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的公共卫生意识。由于高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加强卫生管理以及监督工作,才能够避免高校出现传染病等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各种健康知识讲座,确保师生们具备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保证后勤部门等提高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在进行后勤服务的过程当中,严格地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另外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和培训。能够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日常应急以及自救的技巧,一旦出现事故紧急处理,避免出现慢性病的传染和扩散。

4总结

经过对当下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在进行公共卫生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缺乏重视程度,而且管理模式和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组织结构存在并不合理,影响到了高校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为了保证高校师生的生命健康,有必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机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制度,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霍睿,刘丽,苏国范.高校新生“六位一体”协同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探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7(10):20-21.

[2]胡正娟,李义庭,刘芳,等.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人体研究伦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7,38(9):25-30.

[3]张晶,靳曙光,孙维琦,等.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队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7):773-774.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6篇

【关键词】 公共卫生;体系;职能;健康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诸多问题已超越了国界,促使世界各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公共卫生方面的双赢和多赢。面对公共卫生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2003 年卫生部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全面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并颁布了10 部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法律,以及若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最佳模式应该是政府行为+科学技术+社会动员。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是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等体系在内的一个大范畴,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应将公共卫生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公共卫生体系的全面建设,保证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总体运作效率。另外,公共卫生职能履行必须有法律保障,应制定公共卫生体系的母法,明确公共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职能,公共卫生的职权职责及其主体都应该是法定的,做到权责统一。根据发达国家实行的模式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适合亚太地区国家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框架,中国现代卫生体系的建设包含十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其中涉及三大类的卫生服务工作,各项职能的履行又可具体分解为规划、实施、技术支持、评价和质量改善、资源保障五个环节,需要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来承担。

1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成

1.1 建立完善的政府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院。

1.2 预防和治疗的服务机构(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团体等);保障公众安全的部门(公安、消防等);保障生存环境的机构(环境劳动保护、质量监督等);促进精神健康的机构(文化、教育、体育等);交通运输部门;提供经济资源的商务机构;救助弱势群体的民政慈善机构。

2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涉及的三大类卫生服务

2.1 由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的,常规开展的疾病监测、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保护、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卫生服务工作。

2.2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和措施。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

2.3 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

3 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应履行的十项基本职能

3.1 监测人群健康相关状况

①连续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报告反馈、交流与人群健康相关的信息;②建立并定期更新人群健康档案,编撰卫生年鉴;③人口、社会、经济学等信息;④人群健康水平,如营养膳食水平、生长发育水平等;⑤疾病或健康问题,如传染病、寄生虫病、心理疾患、突发卫生事件等;⑥疾病与健康相关的因素,如生物、环境等因素;⑦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如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⑧公共卫生资源,如经费、人力、机构、设施等;⑨公共卫生相关的科研和培训信息。

3.2 疾病或健康危害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3.2.1 对正在发生的疾病流行或危害人群健康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流行、新发疾病的出现、慢性病流行等,开展调查预防并采取控制措施,开展病例发现、诊断、治疗。

3.2.2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应急预案常规储备。

3.2.3 对有明确病因的疾病实施健康保护措施,如免疫接种、饮水加氟、食盐加碘、职业防护、婚前和孕产期保健等。

4 发展健康的公共政策和规划

4.1 发展和适时更新健康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指导公共卫生实践、支持个体和社区的健康行动、实现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4.2 发展和更新卫生规划,制定健康目标和可测量指标,实现连续的健康改善。

4.3 多部门协调,保证公共政策的统一性

4.4 全面发展公共卫生领导力量。

5 执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卫生标准

5.1 全面深入执行公共政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卫生标准等。

5.2 依法开展卫生行政许可、资质认定、卫生监督。

5.3 规范和督察卫生监督执法行为。

5.4 通过教育和适当的机制,促进从业人员依从。

6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6.1 开发和制作适宜的健康传播材料。

6.2 设计实施健康教育活动,发展个体改善健康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

6.3 设计和实施公共场所的健康促进活动,宣传支持个体的健康行动。

7 动员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

7.1 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实现增权。

7.2 开展伙伴关系和建立健康联盟,共享资源,促进人群健康。

7.3 组织合作伙伴承担部分公共卫生基本职能,并进行监督和管理。

8 公共保证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1 保证个体和人群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用性。

8.2 帮助弱势人群获取所需的卫生服务。

8.3 通过多部门合作,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9 保证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9.1 制定适当的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确定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

9.2 监督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9.3 持续地改善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卫生服务的安全性

10 公共卫生体系基础结构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基础结构是庞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神经中枢。

10.1 发展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岗位准入、内部考核、分流机制,保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高素质、高效率。

10.2 发展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建设卫生信息平台、管理整合信息系统。

10.3 建设公共卫生实验室,发展实验室检测能力。

10.4 加强和完善组织结构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

11 研究、发展、实施革新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此项职能为公共卫生实践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1.1 全面地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科学研究,研究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发展革新性的公共卫生措施,支持公共卫生决策和实践。

11.2 传播和转化研究成果,应用于公共卫生实践。

11.3 与国内外高端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医疗改革的意见》。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7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 管理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6-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类世界再次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公共卫生安全当前已成为了许多国家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卫生安全非常薄弱,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是关系着国民身体健康的大事,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对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时期农村这一时代背景,结合农村工作经验,围绕如何构建当前有效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谈一点看法。

1 当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意识极其淡薄,许多农村甚至都没有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条款。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让世界瞩目的非典肆虐着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农村,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对外来人员或外地回归人员的隔离措施;2005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感冒;2008年后期,公共卫生安全隐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即食品安全问题,从“三聚氰胺”到“问题奶粉”,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问题食品频频曝光;2012年的“地沟油”,“问题豆芽”……等等。据统计,上世纪末中国受食品安全隐患威胁的地方占全国所有城乡的80%以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并未爆发更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然而其安全隐患却始终存在。这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范围内受天灾人祸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①流行性疾病;②食品安全;③环境污染;④事故灾难。

2 公共卫生管理概念的论述

事实上,所谓公共卫生管理其实包括多项内容,且也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因此,严格来说公共卫生并非一个单独的概念。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而本文所探析的公共卫生则仅针对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而言,准确的说,是基于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所开展的论述,做好公共场所、学校、劳动、放射、食品等五大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做好农村预防接种、消杀、从业人员体检、卫生宣教、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并监控农村人群健康信息,指导并治疗患者,监测并报告相关信息;研究和预测农村人群健康态势,制修订并实施防治规划,调整防治方案等。

3 当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自非典和“毒奶粉”事件后,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分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个单独个体――卫生监督机构要认真在上述事件中吸取教训,并重置组织目标和战略发展目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3.1 构建农村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在工作实践中,公共卫生管理并非由卫生执法监督一家来承担,而应是中国这一庞大医疗卫生体系的“末梢神经”。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实质是通过控制环境和预防疾病等手段来促进农村的居民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一个健全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和社区卫生防控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而,要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就必须要构建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

第一级以国家级疾病控制中心为核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

第二级以省级医院为核心,建立应急系统,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并设立信息联系部门,承上启下,加强对上级预警的管理和传达工作效率。

第三级以县级医院为核心,其主旨在于加强医疗检诊效用,提升工作水平,配置一支高效的服务队伍。

第四级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各种会导致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事件进行诊断并提出初级预警,同时建立公共卫生安全防御防控系统。

在四项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络中,其各级之间的关系在于沟通与协调,应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救灾防病、处理紧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网络。

在四级公共卫生隐患防护网络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工作的重心,设计面广,基础薄弱,难度较大。

3.2 公共卫生管理职业化。如何建立一个健全、敏锐、充满活力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呢?不少公共卫生专家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有专家认为,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就必须要进行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中,硬件包括: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设备、经费、人员和政策保证等;软件包括政府的危机意识和政府下属部门的通力合作意识。笔者认为,制度完善是从容应对、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3.3 加强定期演习。如何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训练有素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疫病、险情的挑战呢?笔者认为,捷径只有一条,就是更多的开展演习训练。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8篇

关键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非传统安全;国际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20-11

世界卫生组织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定义为:旨在尽可能减少危害不同人群、团体、区域以及跨国性的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微生物界、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发展。2008年,世界前十位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7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中风和其它脑血管疾病(615万,10.8%),下呼吸道感染(346万,6.1%),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万,5.8%),腹泻病(246万,4.3%),艾滋病毒/艾滋病(178万,3.1%),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139万,2.4%),结核病(134万,2.4%),糖尿病(126万,2.2%),道路交通事故(121万,2.1%)。到2030年,全球年死亡人数可能上升为7300万,人口老龄化将增加世界癌症、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死亡因素中的比例,其致死亡人数将约占总死亡人数的70%[注:“AIDS to Be One of Top 3 Causes of Death by 2030,”11/28/2006,。]。将近80%的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非洲国家,非传染性疾病也在快速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传染病、孕产妇疾病、围产期疾病和营养性疾病,成为最常见的致死原因④。到2030年,非传染性疾病的致命率,预料将比传染性疾病高5倍,非传染性疾病预计将夺走5200万条人命。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的危害将会上升,全球患者或达5亿人。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保持正常体重和避免使用烟草,可预防或推迟二型糖尿病发病[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题》,2011年,。]。发展趋势表明,许多高收入国家采取的降血压和胆固醇的行动正在产生效果,但需要在体重指数以及处理糖尿病方面做更多工作。预计到2030年中低收入国家新增癌症病例约400万例,高居世界榜首,形势让人堪忧。到2030年,将约有236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实况报道》第317号,2011年9月, 。]。据预测,慢性病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在今后10 年内将进一步增加17%,而同期传染病、孕产妇和围产期疾病和营养缺乏引起的总死亡人数则有望下降[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实施全球战略》,2007年4月5日,。] 。这将为中低收入以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沉重负担,贫穷与疾病或仍将在某些地区伴生共长。

老龄化是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可预防的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世界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体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到2025年将达到约12亿,这将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比例上升;能够预防或延缓诸如非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并促进健康老年生活,终身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活动至关重要⑤。

未来经济社会变化、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使精神卫生安全的压力很难降低。世界逾4.5亿人患有精神疾患,精神卫生症状常常导致相关个人和家庭陷入贫困,并妨碍国家经济发展。未来给精神卫生带来威胁的因素包括: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压力、快速变革、工作压力大、性别歧视、社会排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面临暴力和身体健康不良的风险以及违反人权、特定的心理和个性因素、生物学病因,如遗传因素以及大脑中的化学品失衡等[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加强我们的应对活动》,2010年9月,。]。未经治疗的精神障碍代价巨大,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13%。单相抑郁是造成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则分别占3.2%和5.1%。到2030年,抑郁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在计算疾病负担时只考虑残疾因素,则精神障碍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分别占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25.3%和33.5%。今后20年,精神障碍将在全球累计导致高达16 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损失[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疾患全球负担以及国家层面的卫生和社会部门进行综合性协调应对的需求》,2011年12月1 日,。]。

(二)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三大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需要高度警觉。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发生的美国炭疽邮件,导致22人受到致命性炭疽孢子的感染,其中5人死亡。有潜在暴露危险的32000人得到了紧急药品。2003-2004年美国政府为此耗费了17亿美元。这一事件使生物恐怖活动进入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的危害。近年来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生物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中。

2003年爆发的SARS是21世纪人类首先遭遇的新型严重疾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快速传播暴露了国际社会防控能力的薄弱。在短短5个月内疾病传播到32 个国家, 造成8098人感染和774人死亡,病死率达11%左右。SARS的爆发引起国际社会普遍的恐惧和焦虑,显示一种新的、对之不熟悉的病原体可对国内和国际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一艘发自欧洲的货船将500余吨化学废物非法运入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的多个地点。结果导致85000人患病,69人住院,其中8人死亡。该事件引发科特迪瓦骚乱,政府下台,产生了严重的卫生、政治和经济后果。显然,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正在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国际卫生条例(2005)》探讨了一系列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由人类行为或原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突发的化学和核放射事件、其中包括工业意外事件及自然现象导致。

1.流感大爆发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预警系统发出警告,未来中长期内可能面临一场流感的大流行。世界可能面临一种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胁,其危害程度将远超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注:埃博拉(Ebola),指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的数种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等疾病。根据以往流感大流行的经验,专家们认为世界25%的人口将会受到感染,即可达15亿人。再一次的流感大流行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较短的传染性疾病不会给人们太多的反应时间。如果这一预言应验,新世纪的第一场流感大流行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经济政治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极易使人联想到类似1918-1919年导致全球2000万人死亡的流感事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称之为未来“最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

2. 艾滋病的流行很可能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之一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2008年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预防措施得到了加强,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和死于艾滋病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下降,艾滋病的流行状况首次得到缓解。全球去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已经比8年前下降了1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防控艾滋病进展最为明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新增感染者人数已经下降了大约15%,东亚地区下降近25%,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则下降10%。不过,尽管全球艾滋病患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但总患病人数仍有所上升,全球目前仍有33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其中67%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其中包括230万儿童。艾滋病仍然是非洲人的最大死亡原因。中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也都出现了上升势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仍在200万上下。未来这种状况不会得到改善。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将增加到650万,届时艾滋病将与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病、阻塞性肺气肿一起,成为人类死亡的四大杀手。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将大大增加

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发生物武器。二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和生物恐怖的巨大风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物技术将使基因武器成为现实。通过基因改造可使战剂微生物毒力更强,对环境的抵抗性更大,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检测、治疗和预防措施失去作用,甚至可以人工制造出新的微生物、毒素和战剂。第二,生物技术使种族基因武器成为可能。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对人类基因背景的认识,有可能针对不同种族的基因差异,设计出攻击特定人种的种族基因武器。第三,生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战剂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大规模发酵技术、毒素生产及储存技术、气溶胶分散技术等生物武器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用微生物工程可生产公斤量级的生物毒素;计算机控制的续流发酵器可使一间普通实验室具有一家大型生物工厂的生产能力。三是以美国“炭疽病事件”为标志,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据国外报道,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 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拥有生物武器研究发展计划,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热点地区及我国周边地区。2001年12月,美国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审议会上,公开指称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叙利亚、苏丹六国违约研发生物武器。近年来,美国“生物武器计划”也浮出了“冰山一角”,表明美国正利用最新技术研发新型生物战剂,并从物剂特性到施放装置进行了全程部署和系统研究。相对于核、化武器,生物武器技术要求低,投入少,杀伤面大,施放简便,难于侦检,是较理想的恐怖主义手段。

4.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以及突发性化学和核放射事件的威胁难以预料

仅在2006年,自然灾害就殃及了1.346亿人,夺去了21342人的生命。不排除造成大规模伤害的突发事件历史重演,包括蓄意使用生物和化学因子以及工业事故等。如1986年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日本发生的福岛核事故等。正如这些情况危及个人一样,它们同样也威胁了人们赖以维护个人卫生安全的已经不堪重负的卫生系统。自然灾害的间接后果包括传染病流行的威胁、急性营养不良、人口流离失所、急性精神疾病及慢性病的恶化,所有这些后果都需要强有力的卫生系统来应对。

二、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及其应对

如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挑战,也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际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治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防治艾滋病扩散成为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议题,预防大规模传染病流行牵动着各国政府的神经。

未来中长期内,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国际安全的关联将更加明显和密切。将来的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将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防范与应对。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政治影响

有学者归纳了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对国际政治影响的特点:一是跨国性,疾病传播无国界。二是不确定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预料。三是转化性,传染性疾病社会传播后迅速超越卫生领域,易造成人们的恐慌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四是协作性,应对疾病等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部门间配合和地区间合作乃至国际合作。研究处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心理、医学等多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从国内问题与国际政治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注:参见尹力《重视国际政治中的卫生问题》,《学习时报》2005年12月。]。

1.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加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南北差距扩大、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反全球化的潮流也应运而生。相比之下,未来中长期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的事件就是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从历史上看,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曾屡次改变人类历史。发生在公元14世纪的鼠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欧洲历史从此改写。而今,传染疾病的影响依然致命,人类依然脆弱。以SARS为例,2003年SARS的流行是有可能成为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全球性大流行的。虽然通过利用经典的监测和应对流行病学的方法,这次流行得以有效控制;但此次流行导致亚洲国家2003年的GDP损失约200亿美元,若按总支出和商业损失计算,则高达600亿美元。据研究,如果1%的世界人口被感染,GDP就会降低5%。患病人口每增加1%,经济损失就会再多1个百分点[注:“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A Safer Future: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August 2007,。]

三、结 论

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威胁。第一,某些疾病仍在发展中国家肆虐,但发展中国家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有限,很有可能导致疾病在全球的快速传播。第二,人类与动物间物种屏障被打破导致新发传染病的散发,微生物从动物宿主迁移到人类宿主导致的疾病爆发,均可能带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第三,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失衡、国际冲突与气候灾难频发、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构职能重叠等因素,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健康问题无国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日益相互依存,微生物的世界因其生存环境的改变也在演变着它们的毒力、传播方式和耐药能力;那些威胁全球卫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将继续出现。未来中长期,这些因素很可能仍将存在。

根据处理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期经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醒人们,与其谋求完全杜绝传染性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如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已初步建立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但离实际需求还有不少差距。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戴维·费德勒(David Fidler)在总结国际社会应对2003年的SARS疫情时指出,该过程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若干问题。一是国际公共卫生资源与应对能力上的失衡。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卫生监控及应对能力上的差距。二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核心公共卫生监控及提高应对能力不够,以及缺乏协助发展中国家导入《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 2005)的明确策略,特别在资金补助方面。三是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基本核心——监控系统的配置受国际卫生秩序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平衡问题的限制[注:Fidler, David,“Viral Sovereignty,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IHR 2005”,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Globalization, Movement of Pathogens (and their Hosts) and the Revised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Washington, DC,2008 December 16.]。

未来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卫生合作机制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该全球体系要以强大的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为基础,能够对特别的健康威胁作好充分准备,具备有效降低风险能力、协调预警和应对行动的能力。完善该机制体系的努力应包括:促进WHO的改革,完善WHO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增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卫生合作,提高对全球卫生体系的投入及其效率,缩小全球不同区域卫生水平差距;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妥善应对国际气候、环境等因素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影响。

Future Medium & Long-term 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Development Trends & It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fluence

Cheng Chunhua Yang Jiuhua

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第9篇

刚才,*同志的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去年全县的卫生工作,对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今年全县卫生工作作了周密地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提四点意见:

一、以发展为主题,深化卫生改革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的发展观就是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各项事业发展方向的思想方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过去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必然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必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卫生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抗击“非典”以及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方面,政府“一掷千金”,投入巨资,迅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开展西部地区,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开始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难题和矛盾正在逐步解决。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正以科学的发展观,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第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卫生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卫生工作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二是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可以说这三项任务,无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无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努力改变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县人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扎实做好疾病防治工作,防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协调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缩小需求与服务的差距,要切实改变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

第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我们政府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县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一定要充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铸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卫生工作事关群众的生、老、病、死,我们务必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对待,不能含糊。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作为我们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有悖于此的,一定要采取坚决措施加以遏制。

第三,科学的发展观内容非常丰富,涵义非常深刻,正确认识把握其中的辩证关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对于加快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各乡镇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全县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视问题,克服困难,积极投身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全力推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我们的卫生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几年,我县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我县卫生工作,就会发现,我们的卫生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二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传染病、地方病仍是威胁我县人民健康的危险因素。三是城乡之间、南北两岸之间、沿江沿线与边远山区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中医、西医发展严重失衡,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可说是严重滞后,没有充分的发挥出中医中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特色优势。五是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尚有差距,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这些矛盾与问题,都能从我们的发展观念上找到原因。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思考我们卫生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我们的视角一定会更加开阔;以科学的发展观探讨我们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思路将会更加活跃。要切实解决我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矛盾,迎接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这是我们必须跃上的思想高度。

(三)加大改革步伐,促进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我县在农村卫生改革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也闯出了一些新路子,但改革步伐不够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意识,胆子不够大,步子迈不开。从目前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应当放开手脚,在积极探索农村医疗机构产权制度、营行形式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共卫生体系有效运行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改革尝试,破解农村卫生改革难题,走出新路。这里,只是要强调,农村卫生改革的措施,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观,要密切联系实际,从丰都的县情出发,要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要通过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事业、城镇与农村、区域之间的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中医、西医协调发展。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以公共卫生为重点,强化政府职能

(一)提高认识,务必将公共卫生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

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密切,公共卫生工作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健康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所谓的“公共”,其涵义不仅它涉及全民、全社会共同的利益,更有全民、全社会的利益,更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公共卫生事业绝不是卫生部门一家之事,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全民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否则,我们的公共卫生工作将一筹莫展,我们的公共卫生事业也将一事无成。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有系统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健康第一”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充分认识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通力合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二)突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今年我县公共卫生工作要重点突出地抓好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三大体系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想着重强调一点,既要实际,又要实用。“实际”,就是这三个体系的建设,要切合我们的县情,不能搞贪大求洋,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谓“实用”,就是要加强“三大体系”的内涵建设,要以实战性和真正的应急能力作为标准。总之,我们要通过“三大体系”的建设,要为全县人民健康安全构建一个对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疾病控制预警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以切切实实地保障全县人民的公共卫生安全。

各乡镇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卫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和健康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的防范工作。要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的监测、预测,努力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控制在萌发状态,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三)加强协作,确保公共卫生落到实处

前面讲过,公共卫生是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各界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认为,有必要再作强调:各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关的部门一定要将公共卫生工作视为己任,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要与卫生部门紧密联系,通力合作,把公共卫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教育部门要配合卫生部门搞好学校卫生工作,支持卫生部门搞好儿童预防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防止传染病在学校暴发流行,防止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盐业部门要加强食盐市场监管,防止非碘食盐进入市场,提高碘盐普服率,推进消除碘缺乏病的工作步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经营健康相关产品执照的,一定要继续坚持先有《卫生许可证》,才能办理工商执照的制度;妇联要一如既往支持妇女儿童的保健工作;水电部门要切实加强乡镇场镇生活饮用水的改造,不断提高生活饮用水的质量,防止水源性传染病流行;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公共卫生工作、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抓住薄弱环节,加快农村卫生发展

(一)加大投入。我县农村卫生底子薄,发展后劲不足,各乡镇财政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镇(中心)卫生院环境,解决好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

(二)强化村卫生站建设。村卫生站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的网底,是解决农民群众就近医疗,实施农村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工作的载体。它应当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村卫生站的建设必须切实加强。今年要花大力气新完成100个村卫生站的建设任务,与此同时要全力推进村卫生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年内标准、规范化村卫生站达80%以上。

(三)强化农村卫生网络的服务功能

要进一步发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中心的作用,强化几个中心卫生院的片区指导、带动作用。要切实抓好卫生扶贫工作,积极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就近医疗和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要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

四、以纠风为热点,加强行风建设

卫生部门的行风问题,一直是全社会最为敏感的问题。卫生行业作风的症结就是群众和社会普遍观注的两大焦点、热点问题。一是看病贵,二是服务态度不好。只要抓住这两点,下猛药,问题就好办。对于卫生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说都是对路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还应当在教育、查处两个方面狠下功夫。首先我们对医务人员的行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说教,要从培育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入手,用积极健康文化净化医务人员的心灵,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升华。其次是要狠抓查处。就是一切措施、一切措施一定要敢于碰硬。只要违章,不管是谁,就要一查到底,处理要严,制度要兑现,绝不放过,绝不手软,不留情面。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震慑的作用,才能使卫生行风得到实实在在的好转。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