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管理的要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5 10:41:15

知识管理的要点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1篇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知识管理 构建要点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支持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从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富有趣味性的交互共享平台、合理的测试机制等入手来探讨构建要点,最后对知识管理平台与时代新技术接轨进行了展望。

教育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1~2]。再加上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网络环境下自由的、交互的、共享的“探索式”自主学习发展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种背景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3~4]。但是,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不利因素,过于丰富的网络知识资源缺乏分类性、组织性和条理性,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进行[5]。那么如何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资源很好的管理起来?如何利用知识管理平台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又如何提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呢?这些都是教育界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1 探析支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管理平台构建要点

1.1 必须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含有组织性的底层知识资源

丰富的知识资源是自主学习力得以提升的基础,一个好的知识管理平台应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多样的呈现方式,要么引起能诱发学习动机的悬念;要么创设真实的能激发情趣的问题情境;要么采用引人入胜的视频动画引起兴趣等等,既可以为获取新知识做好铺垫,又为理解所学重难点,提高自主学习力奠定基础。但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自己所需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基于网络的大量知识缺乏组织性,本文在总结了大量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后,指出构建的平台知识资源应和一定的主题联系起来,主题要根据学校对某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材内容来确定。

1.2 构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管理平台模式来提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Internet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知识资源,但是学生会自觉的去学习这些知识吗?这是基于网络教育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不考试,我为什么要去学习它?”虽然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认识,但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让开发的知识管理平台发挥作用呢?又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所提供的知识呢?本文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即所构建的知识管理工具中的某些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主题,而且要和一定的任务相关联,要与任课老师的具体教学接轨,即教材中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自学的?培养目标中哪些课程是需要学生自学的?知识管理平台中重点考虑这些知识的建设,用实际相关的任务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1.3 构建能支撑交互式、协作式共享学习的知识管理平台来促进自主学习力提升

为了支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交互,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应该在丰富的带有趣味性的交互知识资源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为师生提供多样的交互工具如在线专家、视频、Web多媒体学习和教学社区等。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老师可以进行网上答疑讨论、网上辅导、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飞信、QQ、BBS或E-mail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观测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利用知识管理工具,不同时空的学生可以共享知识资源;可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并针对知识点进行在线讨论、合作协商,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观察到进步与不足,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效果。

1.4 构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氛围来促进自主学习力提升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知识管理平台应采用可视化方法模拟各种现象、过程、系统或器具,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网络知识状态信息,从而促进思维的可视化和直观化,还应注重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支持自主学习的知识管理平台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与特点,结合教学精心为求知新知识者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管理平台可构建一定的奖励渠道,如积分方式。可以为老师提供平时学习成绩的一个参考,同时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1.5 提供有效的测试体系来支持自主学习力的检测

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激励机制是使“基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正常运转的关键,因此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中应该包含测试模块,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自由在线测试和统一网上考试栏目,用学生最关心的“分数”作为杠杆,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检查出基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近期效果,而且可以利用测试反馈信息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相应的改进,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目的。

1.6 构建的平台要体现易扩展性、易更新性、时代性来不断完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平台不仅要为师生提供上述的功能,还应该体现易扩展性和时代性,为了不断壮大知识库,可以为每一个自主学习的学生分配独立知识空间,他们的知识不断补充到新知识库里,以便为后继学习提供更丰富完善的资源,同时,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要不断与时代新技术接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平台的技术含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

2 结语

构建一个好的支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管理平台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并且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度、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和自主学习观念的不断深入,支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知识管理平台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南敬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自主学习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1:19~21.

[2] 姬常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9,1:81~83.

[3] 张松,赵广红,郑云宵.基于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2010,5:183.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学研究;课程;案例实践

一、概述

随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很多企业有了专职的知识管理系统和岗位人员。从全国及全球每年的MAKE(TheMostAdmiredKnowledgeEnterprise,最受尊敬的知识型企业)大奖举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对于知识管理越来越关注。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整体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让企业实现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径。这是美国德尔福集团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给知识管理的定义[1]。知识管理致力于维护企业的知识,并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企业的知识加以收集积累、整理、共享,进一步升华至挖掘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使企业得到更好的成长[2]。因此,作为高校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知识管理》课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主要是企业知识管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管理意义,掌握知识管理的流程,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享、协作、创新、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1998年,知识管理引入中国,目前《知识管理》课程在许多高校开设。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管理》课程的理解不深、不透彻。学生知道企业重视知识管理,也学习这门课,但具体知识管理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学完课程后学生依然没有清晰的概念。笔者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知识管理》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管理》课程不重视,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是因为《知识管理》课程存在一些个性化的特点:

(一)课程具有“知易行难”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讲授的课程内容很容易理解,但学生真正掌握体会还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体会并深入理解。学生在听的时候一听就懂,一放就忘。案例分享和讨论过程中,不深入去挖掘内隐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管理》课程的不重视,或者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二)课程依附性弱

目前在国内开设的《知识管理》课程,大多辅以某个专业或某个主干课程,不是独立的一个专业或学科,没有形成一个以正规教育为主,远程教育和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知识管理教育[3]。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管理》课时,缺乏相关的基础课程,在学习后也没有相关的认证培训和实践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理解力。

(三)课程具有抽象性

《知识管理》课程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讲解知识在管理中收集、存储、转化、沉淀、创新及应用的过程。这些过程理论性强,学生只依赖于教师讲授的案例进行理解和消化。教师在授课时先讲理论再用案例加深理解,偶尔加入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毕竟理论多,实践少,且是“纸上谈兵”,课时又少,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四)课程具有动态性和延伸性

随着企业对知识经济、大数据的重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案例,并通过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对大数据的分析,不断预测新的情况。所以课程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要想保证学生学习与时俱进,需要教师每年更新课件和案例。

三、《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设计

《知识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由于课时少,又没有实验课,所以教师讲完理论基本上只能辅以少数有针对性的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同时相关的案例比较少,影响到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力和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应该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

(一)《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是对企业知识的梳理,但同时又不仅仅是管理知识,还需要对掌握知识的人,应用知识的人以及推广知识传递的平台和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根据知识管理的内容。

1.人

知识管理理论上是企业对员工、团队的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管理,但知识管理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拥有知识的人管理,达到知识的传递、创新及应用。所以,企业想要拥有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就不仅需要管理员工,还需要管理客户的知识,因为企业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同时,企业要想生产出客户满意的商品,还需要管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知识,以保证信息及时传递,产品质优价廉,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客户知识和供应商知识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

2.知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员工和团队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传递中,吸收内部和外部知识,从而进行知识创新和应用。而其中隐性知识又由于知识难以表达性、传递者心理障碍以及接受者心智不同,所以在转化、传递过程中具有种种困难。根据二八原理,隐性知识又占到了企业知识的80%。因此,知识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对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及隐显性知识转化后的知识创新。

3.平台及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软硬件的设施平台是知识进行交流、存储和传递的信息化支撑。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但同时离不开已经深入到员工日常工作中的企业文化,没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势必存在信息传递的壁垒和障碍,直接影响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简而言之,平台及企业文化是为知识的转化和增值提供了一个场(Ba),保证信息畅通流动。由此可见,《知识管理》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以人、知识和企业文化为主线,详细介绍如何激励员工、创造环境、收集内外部信息,从而让企业成为“人人创新、全民创新”的学习型组织。

(二)《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知识管理重要内容的研究和梳理,结合《知识管理》的几个特点,可以对《知识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达到《知识管理》教学的“知行合一”。

1.有重点地讲授理论知识

一般在讲授《知识管理》课程前,有些课程已经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讲授,所以在讲《知识管理》课程时,最好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和梳理,而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辅以针对性强的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做到“有序地说,有重点地说,有智慧地说”,实现“有效教学”。

2.增加案例教学

《知识管理》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对历史案例、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总结。学生要想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管理,必须要知其理,明其意。因此教师应先把课件和案例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做到有备而来。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引导学生从案例中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积极发言,从不同侧面和维度分析案例,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人摸象”。

3.增加深入讨论课时

《知识管理》单纯增加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依然是被动听讲,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法充分进行隐性与显性知识的传递和分享。所以在《知识管理》课程讲授的同时,需要找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学生会在讨论中分享知识,增加知识,在激烈的争辩中把他们大脑中的隐性感受表达出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增加实践训练体系

知识管理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管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4]笔者在教授过程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设计一个公司,然后对自己的公司进行知识管理。公司可大可小,管理过程可以借鉴已有企业的知识管理案例。按照《知识管理》内容的主线,用PPT给大家讲解5-10分钟,讲完之后笔者当场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学生对自己的实践体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然后笔者要求,以这个设计的公司为题,根据教师点评时指出的不足,做一个大作业,对公司的知识管理详细阐述,这也是《知识管理》课程的结课报告。学生很喜欢这个实践训练,每次认真做,讲完后都会仔细听点评,最后的结课报告质量明显提升。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践体验,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不仅提升学生的理解完整度,而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借鉴先进的课程体系

相比于大部分高校正规授课的《知识管理》课程体系,一些国内外高校的知识管理教育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格局,因此,在《知识管理》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好的思想和方法。

(一)认证体系

知识管理同任何一项管理活动一样,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J.Dewey曾这样来比喻教育的目标“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着放的鹄的”,也就是中国的“有的放矢”思想。因此,要将知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知识管理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管理人才,知识管理教育就应该重点朝那个方向发展。[5]因此,应该建立知识管理认证体系,通过设立“知识管理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的认证,为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法,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学习。

(二)实践体系

知识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大背景之一是知识管理实践的普遍展开。全球前500强企业不同程度地推广和实施了知识管理方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他组织和机构也纷纷仿效,开始评估其自身的知识管理策略,甚至国家和政府也开始考虑自身的知识管理战略,使得知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6]实践体系是针对认证和专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们构建的,通过“知识管理实践营”,或者企业的实习体系,去体验知识管理的具体工作和思维分析,获得知识管理的各种相关技能。

(三)培训体系

通过知识管理培训将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凸显知识管理的价值,从而催生社会对知识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知识管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可以在认证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组织企业的专家成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进行形式多样的知识管理培训,如网络培训,集中培训或者长期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组织颁发的结业证,不仅可以推动认证体系,而且让学员具备了实施知识管理的能力。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3篇

临近下午6点,乐文集团IT部门的会议室还热闹非凡,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讨论着。经过3个多月的内部推广,乐文集团总部几乎各部门都知道了集团要上知识管理这件大事。再过3个月,乐文集团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会正式上线运行,在此之前,各部门需要为系统上线后的初始化工作做好准备,梳理清楚各部门的知识点,为了能让系统一上线就能够成功地全数导入系统,大家甚至忘记了下班时间。

乐文集团是一个集房地产、金融、零售与化工等多元业务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在百岁之龄,乐文集团期望能够把自己在一个世纪中经营企业的经验知识沉淀下来,于是决心在集团内部推动知识管理。乐文集团内部董事会办公室作为集团文化的窗口,也期望着借此机会做些事情。于此同时,乐文集团IT部门正在系统地进行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并且在部分领域以及子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方面取得到了一定成效。此时,知识管理系统也就作为一个重要工作任务被提上日程, IT部门自然成为了牵头推动该项目的责任部门。

为更好地规划知识管理系统,乐文集团几乎在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同步在集团总部推动知识管理,但是经过一轮沟通与反馈,总部各部门对一些关键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比如知识管理到底管什么,范围多大,集团要做好知识管理,到底需要分几步做好哪些事情,整个过程中需要怎样的组织、制度和人员来支撑?同时,系统要如何规划、怎样与以往的系统对接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为此,知识管理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为够理清各种疑问,稳步推进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乐文集团IT部门决定寻找外部咨询公司。这样做的明显好处有两点:一方面能够借助外部智囊力量推动内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利用咨询公司在业界丰富的知识管理经验积累,公司期望能对集团知识管理工作作出一个系统的规划。明确乐文集团在未来3-5年内,到底需要做些什么事情,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了支撑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IT支撑系统应该如何建设和规划。

在此背景下,集团的知识管理规划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了对集团总部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的三年规划,乐文集团和咨询公司一开始没有急于实施知识管理系统,而是预先开展了近1个月的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过程和结果的研究,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知识管理的范围边界认识非常模糊,知识管理是要管什么?哪些知识是需要重点管理的知识?这些问题就是乐文集团推动知识管理时遇到瓶颈的根源所在。

同时,知识管理到底是解决总部各部门间横向协同的问题还是解决集团总部和各分子公司之间纵向的专业协同问题。这是调研中大家讨论的另一个焦点。调研过程中,乐文的同事有开玩笑说:“乐文集团总部7个部门就像7个独立的单位。”这说明乐文集团各个部门的专业性很强,公司各部门基本上是以纵深方向发展的形式支撑着对各分子公司的专业化服务。如果能够通过知识管理解决集团总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问题,那将是一项重大的成果。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总部各部门的领导们也是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也许纵向的知识沉淀和分享才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而从项目的推动来说,虽然IT部门在极力推进知识管理工作,但是在多数员工心里,这始终还是一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忙于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无心对知识管理做过多的关注,多数人持观望态度,就好像在说“你们折腾吧,能折腾点出成绩来,我再看自己要不要加入到这股洪流当中……”。

项目开展这三个月里,为了搞好知识管理这件事情,集团IT部门组织各部门尤其是联合项目组开了大大小小十多次会议,讨论如何推动各部门的知识梳理工作、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推动员工参与到知识分享这件事情中来,讨论要在各部门重点推动哪些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等等。而在知识梳理尤其是知识目录和知识点清单梳理的过程中,IT部门总是需要跟在业务部门屁股后面一遍遍催促,经过来来回回五六轮,才把知识目录梳理清楚。虽然个别部门也希望把知识管理这件事情做好,但无奈它目前还不是紧急工作,所以也会习惯性的搁置,等着被IT部门推着走。

因此,对于这次首次有咨询公司参与的会议, IT部门的业务骨干Jacab还是比较欣慰的,因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这次会议总体来说还算比较成功。虽然大家意见不一致,会议结束之时也并未对每个议题明确一个定论,但相比之前乱枪打鸟的局面,这次明显的一大进步就是,大家开始认真思考知识管理这件事了,而且也都有了自己真实的意见和想法。

战略部的Vincent拖着不紧不慢的语调,同时又十分有力的说道“我觉得不能把以往的文档一股脑的导进系统,关键是看可用性,如果是大家都不怎么用的东西,放进去也没什么意义”。话音刚落,Vincent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而且我觉得,系统上线之后,也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关键还是要看文档的质量,不然时间久了,大家对这个系统也就没有什么信心了,这样的话,这个系统也很难用起来,所以文档质量一定要把关……”话音刚落,人力资源部的Linda立即站起来反对说,“我觉得系统上线后,还是尽量要往里面多放东西,而不是先去研究文档的质量如何,如果文档数量都不能保证,大家又怎么会去用这个系统呢…而且像质量把关这种东西,如果每个人上传一份文档都要担心到底能不能通过,这么一折腾,谁还有这个积极性去上传文档呢?”这时负责主持会议的Jacab发言,“关于文档把关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要做的,不然系统里面的东西太乱太杂了,也不太利于系统的管理和系统的存活,但是至于对什么东西把关,比如是对文档的格式呢还是对文档内容的质量把关,以及谁来做这个把关工作,这些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Jacab的话逐步把大家的讨论引向了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上。

经过前前后后近半年的折腾,终于让集团知识管理涉及人员都热情参与进来,同时集团总部各部门也对知识管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同。其实关于哪些知识文档要上传以及要如何把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会涉及到集团对知识管理及其系统的定位问题,最终亦要回到集团开展知识管理的真正初衷以及集团希望通过知识管理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的回答。因此,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以及不断的梳理和确认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和明确。乐文集团对接下来的三个月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也重新充满期待,根据咨询公司的规划,迅速安排知识管理兼职团队到位,并且将各项知识管理制度定稿下发,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完善,同时知识管理系统的稳步上线……

(本案例企业、人物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评1:

点评人:罗均丽 AMT咨询广州交付中心业务分析员。

乐文集团在百年之交提出开展知识管理工作,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乐文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从最初的混沌无序到后面各部门的充分参与,这是值得肯定的成果。

通常企业在正式开展知识管理之前,先要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现状和条件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规划企业的知识管理蓝图:确定愿景、目标,制定规划,明确重点工作并形成具体的行动路径。需要注意的是,乐文集团在酝酿开展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值得深思:

(1)项目由IT部门牵头:利弊兼具

乐文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是由IT部门牵头,通过规划和推系统的方式来驱动。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IT部门的信息规划,知识管理不会被搁置且能够保证知识管理的IT支撑。但是该做法也有弱点:如果知识管理的需求不是从具体的需求部门或业务部门发起,那么后续在推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难以调动其他部门积极性的问题。甚至出现IT部门独自舞蹈,其他部门看戏的局面。

(2)项目非具体业务需求由IT部门触发,KM开展的目的和重点始终不够明确和聚焦

乐文集团以“百年企业希望有所沉淀”作为开展知识管理的目标太过空泛,很难在知识管理蓝图规划以及实施路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指导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乐文集团从提出开展知识管理之初,就已经为后面花时间确立目标、寻找意义、确定关注重点并推动达成共识等一系列工作埋下了伏笔。

知识管理要真正获得成功,必须要在强烈的业务需求的推动下,才能够真正被提上日程,被相关部门重视,否则永远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如何确立这个目标?这既需要专业咨询机构结合业界知识管理的经验和前沿动态,同时更需要企业从自身的真实需求出发,一起去挖掘“企业的实质需求与知识管理的有效结合点”,并最终达成共识。

(3)项目落地路径不清晰,系统成活率堪忧

在乐文集团开展知识梳理和进行KM系统功能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成为员工真正依赖的系统”,在现代企业,知识想要能够快速充分的分享和沉淀,必须依赖于系统的支撑。这是知识系统得以存活的关键。

刚刚开始建立的管理系统怎样才能得以存活?企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A 用户体验佳

这是从系统的亲和力和好用性来说的,这个既体现在技术方面,也体现在IT部门的服务意识方面。其最简单的体现就是,用户能够轻松上传、轻松查找,各项功能应用方便、容易。同时,系统还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设定了相应的功能项,在这些细节之处做好,则可以俘获用户之心。

B 系统内的知识真正有用

系统真正具有生命力,真正动力来源于系统能够提供的实际价值,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梳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梳理重点一定要明确,否则只能盲目无序的开展,同时要认识到,知识梳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且需不断持续的工作。

同时,企业对系统的定位非常重要,是一上线就把企业所有历史文档往上传还是筛选价值高的知识往上传?如果员工一开始就发现系统里面的东西既无法满足特定需求,又没有google、百度那么方便使用,则很难对系统产生依赖。

而乐文集团在知识梳理和知识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因为最初知识管理的重点和目的不明确,导致系统定位不清。关于哪些知识文档要上传以及如何把关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会涉及到集团对知识管理及其系统的定位问题,最终亦要回到集团开展知识管理的真正初衷以及集团希望通过知识管理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的回答。因此,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以及不断的梳理和确认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一步步的澄清和明确。

点评2:

点评人:郑凯,广州瑞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名牌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

从案例中看,乐文集团知识管理项目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集团并不明晰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是解决总部各部门间横向协同还是解决集团总部和各分子公司之间纵向的专业协同问题?

第二:集团并不明晰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哪些,哪些知识是属于重点管理的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项目的推动力不足。因为与系统上线工作结合,IT部门在牵头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但是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价值在哪里,似乎各个部门并没有清晰的找到。

而案例中提到的“到底是多放东西,还是要进行质量把关”这种会议,其实是知识管理项目中发生种种问题的一个缩影,大家对于缺乏知识管理而带来的问题没有统一认识,对知识管理能够带来的价值亦缺乏统一认识,对知识管理的本质缺乏认识,导致系统全面规划不足,导致知识管理的范围不明晰,推动不力。

1、凝结共识是知识管理项目开展的基础工作

其实,所有组织与个人都会面临着与知识相关的最朴素的问题,比如:

组织里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知识吸收与学习的问题;

组织里有人能解决,但我不知道是谁——专家网络与知识地图的问题;

有人能够解决,但是那个人不在——知识传递与共享的问题;

有人曾解决过,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解决——知识创造与知识积累的问题;

有人曾经解决过,也知道如何解决,但是不想告诉别人——知识共享的问题。

所以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也都有机会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项目推动之前,凝结共识的工作相当重要。

而凝结共识需要通过内部的培训,向全员宣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以及价值,价值分为两个层面:个人层面与组织层面,引发大家思考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遇到的知识管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知识管理项目开展的早期,需要高层强力推动发起,甚至通过奖励措施来激发内部的积极性。

2、系统且全面规划是知识管理项目推进的指明灯

知识管理,本质在于帮助企业建立知识积累和共享应用的机制,所以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应该都可以解决。这个时候,项目的系统规划显得非常重要。

系统规划,从定义上看,知识管理的系统规划需要结合企业整体业务定位,从知识体系、管控体系、信息化系统设计与长效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这件事情进行全面规划。

而在进行知识管理项目的时候,系统规划与业务突破需要并行,也就是说,短中长期规划需要并存,项目的开展既要有全面性,也要能够针对痛点下药。

3、组织设计是项目落地的有效保障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4篇

 

关键词:《现代知识产权管理》 书评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它不以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为第一要素,而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因此知识产权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巫需加强。

一、相关研究背景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研究论著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在如何通过发明创造来为企业创造价值与财富,相对来说并未侧重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分析与阐述;而国内研究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较为清晰地概括与定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专著有罗国轩的《知识产权管理概论》( 2007 ),蒋坡的《知识产权管理》( 2007),柯涛、林葵的《知识产权管理》(2004),马海群的《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2003)以及商晓帆、毕红秋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2003)等。

    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研究以传统的法学、经济学研究以及技术视角的研究成果偏多,法学视角侧重法理理论,经济学视角则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方法探讨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率与方法,而技术视角主要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问题,可见,缺乏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技术一经济一法律”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此外,从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多数在技术管理学科内开设有知识产权管理课程、从商业化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既跟不上现代数字、信息、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实践发展,又不能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了为知识产权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解决知识产权管理与教育的需求,马海群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与积累,突破以往情报学领域以单一学科为主要研究视角的知识产权研究框架,将知识产权研究置于管理、法律和技术整合的研究视角之下,于2009年7月推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一书。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而且对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全新的定位研究。

二、研究视角独特,观点前沿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与企业面临的智力和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从管理角度探讨知识产权制度的社会价值及战略运行方式,从技术角度探究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控制手段等,正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重要视角。目前,中国知识产权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规划,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和评价管理意识。因此,在我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宣传、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海群教授紧跟学术前沿,突破了以往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狭义理解,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和学科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全面和准确的探讨,丰富和拓展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马海群教授清晰地认识到:“因为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界定为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服力”。

    2008年7月17-18日举行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国际会议中主要讨论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尤须如此),并强调必须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及其在建设具有知识产权能力的商业组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的意识。这在同类会议中尚属首次,具有相当的学术导向性和前瞻性。本书紧跟研究热点,对这次会议的重点在各章节中均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如第4章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中提出,要充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提高加强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这一措施来解决我国存在的问题,这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第7条所提出的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相契合;第10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于企业创新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建立具体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结构体例充实,逻辑清晰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组织内个体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以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日益重要,也对作为知识管理基础与保障的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传统管理的拓展和深化。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使图书馆快速适应即将面临的全球化竞争环境,而实现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又一次超越。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科学衍生的一种新型理念,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解释多种多样。

美国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造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应该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内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法拉普罗(Carl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我国学者郑丽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有关企业的人才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及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

在上述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一般认为YogeshMalhotra博士的观点较为科学而准确,因为它比较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内容和手段,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其实,知识管理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则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2.1管理理念方面

知识管理以人的能力为核心,重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一点与以往任何以物为本的其他管理形式都有显著不同。

2.2管理目标和策略方面

知识管理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创新性是其管理行为与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2.3管理范围及重点方面

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注重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并加快显性、隐性知识的转化与流动,最终达成知识的创新。这与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的传统管理具有明显的区别。

2.4组织结构方面

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速度和效率。这一点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2.5在管理方式和技术方面

知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破了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为知识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途径。因此,知识管理中的技术性是其自身特点。具体就图书馆知识管理而言,其特征主要有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

3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信息、各种知识妻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就是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扩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将有利于图书馆学科的充实、更新与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就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具体体现在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图书分类法的使用状况及其更新研究以及编目工作的研究等一系列图书馆工作技术的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就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业务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一套符合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来支持和加强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设立知识主管来负责知识管理活动,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各种知识活动。二是要成立知识流专门领导小组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

3.2知识组织管理

知识组织就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通过反复的整序和加工,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进而建立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化,图书馆传统的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信息组织,已无法满足用户特定的(即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即由原来的信息组织转向知识组织,通过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建立其“专业”地位和市场。在工作实践中,图书馆应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根据问题和问题环境确定用户的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析取和重组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并贯穿于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连续地提供知识产品,为用户解决其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

3.3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的有效传播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知识使用者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新知识。因此,图书馆可以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利用多种媒介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让新技术、新知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知识应用管理

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实现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提供多样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应用型产品,建立数字图书馆。

3.5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不是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图书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聘用、岗位培训、奖惩激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图书馆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知识型馆员为目标,重视对馆员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积极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定位人的价值就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3.6知识服务管理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图书馆联结社会的纽带,也是其达到自己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的历史表明,图书馆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为用户、社会提供的服务之上。图书馆知识组织与开发成果的最终体现也必然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服务。通过这项管理,图书馆应以增值的知识资源、创新的知识成果,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帮助用户将外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隐性知识,参与用户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咨询、知识信息评价、知识营销等。

4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实现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在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们是知识发掘、存储、传播、共享等方面的基础。例如,在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以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传统图书馆的基本运作方式、处理对象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逐步数字化和社会资源的馆藏化,使传统图书馆正在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正在形成。网络环境改变了图书馆以往的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成为现实。总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工具,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及其支持设施的投人,以形成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架。

此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馆员的培训,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图书馆应该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要积极发展并大胆改革知识管理教育,培养大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管理的需要。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投资计划工作;应用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以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方式存在当中,其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化与知识化的共同作用。目前,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已被引入到多数投资计划部门的工作中,并且相关的知识管理战略也已逐步建立,取得的成效相当显著。

1知识管理的涵义

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指的是规划管理知识、知识创造过程以及应用知识的活动。一般意义下是指企业等组织对其产生的各类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以达到提高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是各类组织面对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时,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生存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整个过程属于一种组织管理行为,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组织性,二是为了实现利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效率。

2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现状

2.1c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容易被忽视

虽然知识管理在目前有所发展,但是总的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欠佳。知识运作包含了五个环节,即沉淀、共享、学习、应用还有创新。在这几个环节中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环节就是沉淀环节,而稍微有些不足的就在于创新环节,企业员工不仅没有较强的思想意识,而且还不够重视。

2.2知识管理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知识管理在与行业、机构类型的对比来看,其有着比较平均的成熟度水平,文教、电信及IT等是其较为领先的行业,同时娱乐传媒、商贸以及能源产业和建筑房产等是其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目前,对于知识管理有着较高成熟度水平的有政府机构和合资企业,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的发展最早是在国外的,因此,相对较好的就是合资企业;其次就是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政府机构;当前处于相对较低状态的包括国有和民用企业。就现阶段而言,知识管理的引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意识到,然而企业能够具体实施的其实并不多。

3知识管理在投资计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绘制知识管理建设蓝图

在对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投资计划部门将对知识管理建设的蓝图进行组合绘制,用于指导实践。在投资计划管理实践中主要是确立了实施知识管理“与工作目标相一致、与实际业务相结合、部门全员参与”的原则,对积累并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的氛围、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内容和展示方式,以及具体实施步骤加大重视。

3.2推进部门文化建设,营造知识管理良好氛围

因为知识管理比较看重共享、协作及创新,因此,投资计划部门将出发点放在了“团队文化”培育上,对部门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推进。首先是激励愿景目标,对思想行动进行统一;其次是部门定位予以明确,重视协作配合;然后再是畅通信息渠道,使沟通交流得以加强;最后是学习氛围的营造,鼓励知识共享。

3.3组织开展知识盘点,识别知识存量明确需求

对知识进行盘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让存储信息得到过滤,对知识存量进行识别,寻找知识差距和明确知识需求。围绕投资规划工作流程节点挖掘知识点,整理出每个知识点的显性成果和隐形成果,比如报告,图纸,数据,表格等这些显性成果以及体会,经验,经验,技能,教训等这些隐形成果,对具体工作进行梳理,挖掘知识点,让后按照工作所涉及的知识范畴对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在进行知识需求分析时要以履行好岗位职责所需能力及开展具体业务所必备知识为依据,明确所需知识、已有知识、知识差距。通道知识盘点,对当前知识的分布、边界和缺少等现状进行全面掌握,奠定好下一步知识管理的良好基础。

3.4进行知识加工沉淀,扩大知识资源增加存量

我们在对知识进行盘点的过程中,发现还没有完全挖掘出一些隐形的知识,并且也没能及时总结和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办法和技能技巧,另外还需要从外部获得部分知识。因此,投资计划部门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工沉淀了部门内外的知识,对知识资源进行了扩大,使知识存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例如,总结回顾投资管理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整理成《投资项目前期推荐性做法》、《项目建设实施指引》、《竣工决算推荐性做法》、《投资计划操作指引》等,将经验与知识加工沉淀,并不断更新完善。

3.5建立投资计划管理系统,提供知识应用信息平台

部门内部通过对知识的盘点和加工沉淀,使得大量知识被存储积累,只有通过IT技术实现网络化、流程控制和知识共享,才能真正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资源整合成为动态的知识体系,使快速检索查找所需知识得以实现,从而对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准备通过委托外部单位来实现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建设系统过程中让知识片段变得模块化和系统化,最终使投资计划管理知识库能够做到易检索、可应用。

3.6配套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知识管理有效推进

管理制度对于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资计划部门建立了《投资计划管理制度》及配套办法,对投资计划管理中各个节点的实施方法和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知识管理在该制度的严格执行下,在部门内部的正常运行得到了确保。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知识管理本身而言,其并非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同时它同其他管理一样处于同一管理范畴内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不是独立的,它需要有机结合具体的管理职能。在当前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的企业创新环境下,只有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并通过在企业中的运用才能为企业、顾客和社会创造好的价值。事实上目前国内现存企业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知识管理,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化的知识管理需要以IT技术为依托,要将收集、存储、共享以及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完全融入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入挖掘来对企业进一步整合、应用知识起到推动作用,最终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本文中,由于知识管理的应用实践,投资规划部门在管理质量,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实施方式对属于技术,资金一级知识密集型的石油化工企业具有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阎卓玛,姜金英.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22):89-90.

[2]李玮.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J].上海商业,2014(12):60-64.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7篇

论文摘要: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都是上世纪后期出现的管理学的创新概念,都是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它们在管理理念上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特征上两者虽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内容上两者密切相关,两种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补充和促进。从两者的“知识链”和“自我管理要素链”的联系看,两种管理模式又构成了密切相联的管理循环链。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纪末成型的“知识管理”成为继“泰勒制”之后管理学“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内容。

一、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含义

自我管理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于自我管理的含义有多种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认为,自我管理,亦称自我控制,可被定义为:“当相关的直接外部约束不存在时,一个人所进行的自我控制,这时他所采取的行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为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自我(ego)作为心理活动的主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适,自我(self)作为管理行为的客体,一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与自我反馈;自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过程,它涉及到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体现为一种能力,它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的一种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学历和社会阅历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趋势,但因个体差异和环境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养。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纪末成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晰和公认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的定义是,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美国德尔福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企业知识管理咨询专家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从过程论、信息论和行为论的角度,可以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第一,知识管理是一种过程,即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是将组织可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第二,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的处理。知识管理是对数据间关系的理解,它通过信息管理和组织学习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水准,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的以信息为依据去行动。第三,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人既是知识存储的载体,又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即对企业内员工行为的管理上。

总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以利用和共享知识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为目标的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叮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管理仅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指时知识本身的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以及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性比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达到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个环节。例如,个人的自我完善可成为自我管理的一个目的,同时自我完善又是一个过程,而认清自己又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体性。从管理的主体看,自己是自我认识的主体,是自己的管理者,是开发自我宝藏的“厂长和经理”,你想成为工程师和企业家吗?你想成为教授和科学家吗?那么你就是这些“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老板。

第三,客体性。从管理的客体或对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为认识和管理的对象,即以自己所拥有的内在资源,如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动机等)、时问、情绪、行为、身体、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这是集中体现自我管理本质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质,尤其是以自我认知(意识、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等)、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等学识和心理品质去管理自我;同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SWOT分析、目标管理和反馈分析等技术与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动责任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类个体的自我管理是个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行为与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婵自己的实践活动。当然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来起促进作用。

第六,自我反馈和调节性。在自我管理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去获取有关自身实践活动及各项自我管理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身实践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与效果。个体对内身实践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结果及所得到的信息会卣接影响到下一步实践活动及行为的调节。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调节性使个体根据反馈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自身下一步的实践活动采取修正、变革、调整等措施的控制。调节性是个体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第七,迁移性。迁移性足指从某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适用于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个体对不同实践活动所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实质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巾的自我监控都具有广泛迁移的潜在可能性,即呵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情境中,也可应用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环反馈性,它随时可以根据实践性质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实践情境,从而表现出广泛的迁移性。

(二)知识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对象和内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强调知识资产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围及其重点上,知识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但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并注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创新性是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5、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特征差异

在管理的目标上,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成功为最终目标的,而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增值和提高组织和企业竞争力为直接目标的;在管理的主体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为主体,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辅,知识管理是以组织的管理为主,个人的管理为辅,但是,两者都是以员工个人的素质提升和提高对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能力为落脚点;在管理的对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及其合理组合为对象,而知识管理则以人与信息资源和知识及其动态结合为对象;在管理的内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与行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运用和创造)以及知识人员对于知识的作用过程(即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在管理的重点上,自我管理是以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的恰当结合及可实践性要素的管理方法与实施为重点,而知识管理则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相互转化过程为重点。从管理的过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为管理过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识管理则以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问转化的四个阶段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即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及内化阶段)。

三、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快速更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之前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长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进行人生的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合理性的选择和取舍;时刻保持心思的警觉,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识,及时清理过时的知识,同时坚决拒绝其它不太相关的知识的诱惑。个人知识管理包括,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含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知识。知识管理是自我管理内容在某些方面的扩展,如自我管理式学习、自我激励和自我优势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互相促进。

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型员工,此类员工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知识员工不再像传统企业员工那样为了生计而去劳动赚钱,金钱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已经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能否实现他们的价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对知识犁员工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他们是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知识管理对于管理对象(即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果又促进了员工的个人自我管理的实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个人成长的空间、工作的自、业务成就感以及作为个人努力回报的金钱,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激励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工作的内在报酬和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因素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足自我激励,因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激励。企业应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帮助员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一开始就能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而清晰的认识,这有助于员工时刻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个明确的定位,以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励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进了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3、从“知识链”到“自我管理要素链”。

当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联时,就使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体系自然升华为“自我管理要素链”。

“自我管理要素体系”是我们结合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分析法而试图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型。该管理模型由13项自我管理要素组成,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激励、价值观、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见图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激励是心理行为要素,它们与价值观同属于隐性要素;目标管理、职业生涯、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创新、人际交往和健康等八项要素属于显性要素。在显性要素中,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属于“目标轨迹”要素;时间、学习、优势与效能三项要素是“自我优化”要素;创新和人际交往足“环境优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实现成功的“实体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标,自我管理是通过13项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实现成功的历程。

“知识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个价值链活动流通过程中组成了知识链。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4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这4个阶段决定了任何一个组织的独特性和长久性,它们也是一个组织得以成功创新和变革的4大因素。

系统的知识链模型由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于1998年提出的(见图1下半部分)。该知识链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两部分组成;主要活动功能(或基本过程)又由5个阶段组成,即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等;辅助活动功能(或支持资源)由4个层次组成,即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等,构成了知识链的5阶段4层次结构。该知识链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这种“产出”,即知识的创新与增值和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也正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流;知识推送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被认为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策略资源并且是关键资源。尤其是现在知识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的态势,面对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人们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知识的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上。

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本文将课堂中的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知识的运作效率。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潜在的知识,管理信息的流动,让需要者获得正确的信息,从而快速采取行动。因此,课堂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促使沿着它的6个阶段进行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课堂知识管理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意味着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含管理新增加的知识,以及对旧知识的挖掘和整合。

二、知识流

虽然知识流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知识的流动却早已伴随着各种社会过程。在已有的对于知识流的刻画中,Hai Zhuge定义知识流为: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而Max H.Boisot认为,知识流是一个解决问题、知识扩散、知识吸收和知识扫描的过程。Micheal K.Fung等人试图用专利数据来衡量知识流的强度。李凤云认为,知识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无阻碍的。

知识流的结构包括知识流的知识节点(KN)、知识流的拓扑结构和知识流的内容。知识流与其他流一样,都是在各个节点间的流动。但是,知识流还有着自己的特性:一是非递减。知识流在流动过程中,从前一个节点到后一个节点,各个节点的知识量不会减少。二是难规划。资金流、物流等会在事先规划好的路径下流动,但是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多,知识流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流动,造成了它流动路径的难以规划。三是多变性。知识流网络的拓扑结构复杂多样,知识流在多路径的网络环境下,流动的路径难以规划,而且不同的路径下的流动知识流到达不同的节点也可能触发不同的新知识。四是大潜力。知识流是无形的,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流动会带动知识的创新的传播,通过对知识流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挖掘出它的巨大潜力。基于知识流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知识的流动描述清楚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处理,尽量提高知识流动的效率,达到对数字化知识更好的管理。

三、基于知识流的课堂教学知识管理的总体框架

基于知识流的数字化知识管理系统框架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知识库、知识管理平台以及用户群(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知识管理的总体框架

知识库与知识管理平台进行知识之间的双向传递。知识管理平台主要由教师来操控,主要进行知识的管理策划、管理组织与绩效评估。学生既可以从知识库中调取信息,对知识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迅速、准确并适量地获取知识,对需要的知识进行转化,进行适当分析、挖掘和推理,最终生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也可以将反馈信息发送到平台,教师对信息进行相关的处理后,将知识库中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并再次放回知识库。

在知识流的传递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与策划帮助学生将显性知识和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以适当的形式保存起来,并且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共享和交流将知识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传递。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绩效评估将知识进行最终状态的评定,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小结

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迫切需要促使人们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如火如荼。课堂中能否正确运用知识流,把知识管理视为课堂管理的一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灵活运用至关重要。课堂中的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很有可能会与知识节点自有的知识相互作用,从而激发产生新的知识。因此,可以说知识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它是知识再创新与再集成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2]陈华,张明林.提升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技术知识管理系统模型[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74-78.

知识管理的要点第9篇

关键词 组织机构 知识管理评估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管理评估的必要性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评估是指组织为了解决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1社会发展需求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共享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而知识管理评估作为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样不可低估。只有知识管理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知识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知识也才能在共享的时代突显出自身的重要性。

1.2组织机构提升需求

评估是组织机构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遵循的重要流程之一。知识管理评估的开展,它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得到的经验,为领导层制定合理准确的目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以加快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同时也是有效挖掘信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方法之一。

2知识管理评估的原则

2.1及时性

评估不仅是对事物发展结果的衡量同时也包括各进度的汇报与分析。因此,知识管理活动的评估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定期进行,这样不仅能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个优良评定,同时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出谋划策。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则是该及时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2.2专业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尚未发展成熟的理念,很多组织机构对知识管理的评估仍处在摸索阶段。大部分组织机构都以现有人员兼任知识管理专员在内部小范围开展试点项目。但正是因为知识管理本身的新颖性和知识管理评估的借鉴经验少,我们才更应该配置最权威的专家组成最专业的团队来从事评估。

2.3预见性

规划是一个组织机构开展某项活动前的必要步骤之一,知识管理评估也不例外。事先有对应的计划和预期成果,活动开展中和结束后的评估都与先前的预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的开展下一步工作。

3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评估

根据知识管理从无到有的发展特点,笔者将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评估总结为以下5个等级:

3.1传统阶段

该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处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只是简单的对文件、档案或者信息按部就班管理,上至领导下至基层员工,没有任何“知识”甚至“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评估更是无从谈起。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零基础”“零意识”“零应用”。

3.2萌芽阶段

组织机构知识管理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在外界因素的推动下,“知识”、“知识挖掘”“知识管理”等概念逐步深入组织机构的改革创新思潮中。知识管理的萌芽阶段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先行意识到上述概念,并试图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在结果看这种“新型概念”――知识管理,究竟是否值得引荐,究竟能否对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员工开始注意到上述有关知识的概念,并通过个人负责的具体工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现出来。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概念察觉,谨慎保守,以小范围的试点为主。

3.3初始阶段

知识管理的初始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对知识管理的成本效益已基本达成共识,各级领导与员工都希望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优化组织机构职能,合理配置资源。该阶段仅仅是意识阶段的共识,对于知识管理的具体流程、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以及最后的评估都没有准确的定位与最终的方案,其特点是蓄势待发,全力支持。

3.4发展阶段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如成功的进入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组织机构在知识管理领域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而这还远不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高级别,组织机构若想使得知识管理取得进一步进展,就必须成功的处理好摆在面前的是两项重要任务。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反思成果,改革创新。

3.5成熟阶段

成熟意味着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目前来看,几乎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上升到知识管理的成熟阶段,因此该阶段被视为知识管理的理想阶段。知识管理进入成熟阶段就说明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意识层面、员工参与层面、技术层面等每一项指标都满足了知识管理整个流程的发展条件。

4未来发展方向

4.1个性化

目前来看,组织机构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评估中都愿意借鉴自身成熟的经验或外部成功的案例。但在如今这样一个个性化的时代,“特色”是一个组织机构永葆活力经久不衰的灵丹妙药。知识管理亦如此,每一个员的知识构成不尽相同,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知识来源与管理方法也各有特点。

4.2现代化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而社交媒体工具则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时借以利用的工具。知识的逐渐移动化要求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评估都要与时俱进,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管理评估空间时间范围的扩大化和评估方法更加的多样化。

4.3精细化

S着知识共享时代的发展,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评估对象除组织机构本身外,作为知识重要来源的个人也会逐步列入评估范围内。粗放式的评估只适用于知识管理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评估对象一定会细致到某件事、某个人甚至是某个知识,这种精细化的评估与充分挖掘知识的理念相呼应,同时也是知识管理评估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