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工程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4 11:23:40

化学工程重要性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1篇

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化学类信息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作用,它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的都需要用到它,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教材择优,适应专业要求

按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将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法及仪器分析法。前者的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做为基础。而仪器分析法的基础分析法则是对物质的电化学性质、光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测定。就发展历史来说,分析化学是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开始转变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分析化学,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但是有些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材,在内容上只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作为主要,缺失一些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却常被非化学专业作为必修课,所以,选择将分析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两者有效结合的合适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不仅能满足上述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伴随着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为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优化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合理化高效化。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分析的对象必定是环境污染物等,所以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这一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加入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所适用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化学方法相对应,让学生既深刻理解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学习掌握到其对应的分析方法,一箭双雕,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再一方面,结合课堂的内容,把课程和专业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把国内外科研、生产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新知识及行业动态等信息适当地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好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交流是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做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良教学方法。长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案例式及融合式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把专业知识与化学基础知识想结合,把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分析讨论来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地调动。同时,把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也摆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的技能。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施工;科学化管理;重要性;意义

Abstract: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is the guarantee for agriculture harvest, so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ly ensur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can the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lay a major role after the completion. Therefore, it is the focus to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at how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L3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们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因此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占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因此我们更要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加以重视,尤其是农业水利工程应更加关注,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农业得到稳定长久的发展。

我们国家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水利工程当成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对待。水利事业快速发展。资料显示现在我国有大小水库近9万座,万亩以上的灌溉区总灌溉面积0.4489亿hm2;堤防16.8万多km,水闸2.5万多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利用水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水利工程发挥自身的作用,抗旱控涝,确保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的时候,同时也要看到在施工建设中的弊病和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很多地方热衷于大搞农业水利建设,但是对建设中和建设后的管理问题却不是很关注,造成了“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很多管理问题长期存在,缺乏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建设中不能合理地进行人员和资金的分配,严重的甚至出现的问题,容易造成水利工程半途停工,或者建成后频繁发生问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由于管理机制的欠缺,不仅不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效益,反而可能因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要在农业水利施工过程中施行科学化管理,也是农业水利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在科学化管理中实行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针对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的政策。科学发展观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领域,它是我国在当前形势和条件下及时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全面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思想以及理论基础。那么在农业水利施工中也需要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给予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

以人为本的思想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人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主体,直接参与社会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等。之所以科学发展观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因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全面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施工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这是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深化可持续发展政策

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以保护环境为主,走高科技发展路线,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不再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GDP的增长,而过度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而是更加注重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可以满足当前的各种经济需求,又不影响后世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打好良好基础。同样我们在施工管理中也要为后世着想,保护环境,避免因施工造成环境破坏,不以政绩和经济至上为施工管理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做成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工程。

在实际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将科学化管理理念深入到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才能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高质量的目标。

农业水利施工过程管理立法的重要性

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施工过程的管理马虎不得,要特别加强施工的科学管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国在水利施工管理方面的立法较少,容易出现较多的管理漏洞,及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施工科学化管理上加快立法管理,只有依法进行科学化管理,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健康快速地发展。立法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过程、施工维护等多个方面都应该做好立法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极可能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快科学化管理立法工作,是保证工程健康快速完成的法律保障和前提基础。

加强施工中科学化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农业水利工程完工后是要通过实现自身作用,达到实现社会效益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要产生经济效益,只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的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果要想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那么我们就要从施工管理的科学化方面深下功夫,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佳的经济回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施行经济效果分析制度,也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物料和管理成本进行合理的科学化预算,从项目初期就要树立这种科学化管理体系,对整个工程以及每个阶段进行科学化的施工分析评估和管理,争取在每个施工阶段达到最合理的投入回报比,保证本项工程最大经济效益的实现。

农业水利施工队伍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施工队伍是整个工程完成的主体部分,只有进行科学化管理才能实现工程的顺利、安全地完成。现阶段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地大力进行,因此所需施工人员较多,但是优秀的施工人员远远小于施工需求,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缺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施工管理不符合规范的情况,甚至违规操作也时有发生,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鉴于以上情况加强施工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科学化管理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进行各种管理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加深,要让他们明白科学化的管理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才能保证工程的长久安全使用。因此加强施工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提高施工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

农业水利施工过程各部门科学化配合的重要性

现阶段工程建设越来越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只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在水利施工过程中涉及部门较多,包括设计部、施工部、管理部等等,工程从开始到完工几乎都需要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全程合作,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化管理,将各部门之间紧紧联系到一起,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使得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日益成熟。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无形中节约的大量的资源,同时又能在配合中增进各部门之间的感情,使得整个工程团队更加团结和强大,对施工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

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化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能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节约大量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最后增强施工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团队作用越来越强大,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随着施工过程科学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定能使农业水利工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农机化新技术;环保化;环境工程

引言:

“民以食为天”由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农业的重要性,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支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没有一个强力的农业基础,是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日常运作。中国作为国际上的农业大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科学技术。在2007年,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四十,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此迈入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这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这段艰辛发展的过程中,农机化新技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机化新技术是在传统的农业机械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而产生的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其中的大型收麦机、玉米收获机的投入和应用,大大减少了投入农业的人力物力,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农机化新技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现在地球面临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水灾,能源短缺等等各种自然灾害,各国政府都在有意识地调控各国的自然环境,使其受到严格的保护,防止受到不可挽回的污染,并对已经遭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治理。

环境的好坏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土地肥沃,农作物才会得到更好的生长,如果环境受到严重的危害,将对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全球变暖、酸雨危害、土地荒漠化等等大型灾害,形成的危害将会造成大区域的农业发展受到无法估计得影响。因此,农机化新技术走向环保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一、环境工程对农机化新技术环保化的重要性

农业与环境息息相关,想要发展好农业,那么一定要对环境做好保护措施和调控手段。如今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防范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用到环境工程这一学科了。环境工程最早的出现实在二十世纪末,是为了研究当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如今环境工程主要研究的是大气污染的防护与治理,水污染的防护与治理,自然环境的防护与治理,废料的合理利用等等一系列与环境防治相关的方面。总的来说,环境工程学就是对于环境当中各种污染的防护,控制,对环境的调治理和改善。而农机化新技术环保化是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做到对环境的零污染,不会对土地或者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在推动农机化新技术环保化的过程中,需要环境工程对其进行建议和指导,使其走在正确的环保化道路上。所以说,环境工程学对于农机化技术的环保化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二、关于农作物秸秆的废物再利用

农作物在收获果实之后,留下的农作物主体部分大部分都是秸秆,若是不将残留在土地中的秸秆处理,将会影响到下一次农作物的耕种。处理秸秆最原始的方法是就地焚烧,并将灰烬当作肥料撒入土地,充当下一批农作物生长的养料。中国是农业大国,每次收获后留下的秸秆数量众多,处理办法就是采用就地焚烧的方法。但是,焚烧秸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空气污染,秸秆焚烧时会产生大量浓密的黑烟,并且释放二氧化碳、有刺激性的气味和有毒气体,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而有毒气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吸入过多还会造成生命威胁。因此,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十分重要,不仅要做到废物利用,还不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份联合国的报道曾经指出,全球每年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废料有17亿吨之多,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周遭环境造成危害。如果能够将这些秸秆做到合理利用,农作物发展的投入资金将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治理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中国在秸秆废物再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中国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十分众多,其中稻草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数量最多,还有一些杂粮秸秆,在处理秸秆方面,中国的处理方式十分落后,缺乏环保性和合理性。中国处理秸秆的办法有三种:充原料、还田处理、制作饲料。中国普遍使用到的方法是还田处理,将秸秆粉碎后混入土地,能够控制土地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在处理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对环境还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制作饲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微生物技术将秸秆制作成饲料,用于喂养动物,动物粪便可以提高土地养分,能够与畜牧业形成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其中有一种秸秆氨化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用含氮物质处理秸秆,提高秸秆含氮量,使秸秆更易消化,营养价值更高,更适合牲畜食用,并且还便于保存。在充当原料方面,可以利用秸秆发酵生成各种燃料,制剂;还可以用于造纸,造碳等等。其中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一些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走在这一领域的前列,中国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努力。

四、关于农业塑料的废物再利用

农业塑料是用于农业的地膜和棚膜,为白色半透明状,具有保温保湿的作用,可以帮助农作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其中用于温室大棚的棚膜,能够较好的控制棚内温度,可以种植一年四季的农作物,因此在中国被大量使用。白色农业塑料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由于农业塑料的大量使用,在收获之后有大量的农业塑料残留在土地里面,因为塑料很难腐烂分解,会永久的留在土地里面造成土地污染,并减少土地的肥力,影响以后的农作物种植。如果不对农业塑料垃圾进行处理,土地中的垃圾会越来越多,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形成荒地。因此,对于废弃农业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建立塑料回收的意识和完善的组织,进行专业的塑料回收工作。并且回收废弃塑料不仅可以清除土地污染,还可以通过回收塑料的再利用创造经济收入,收获更大效益。

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可以十分明确的看出,环境工程对于农机化新技术走向环保化是密不可分的,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在以后的农机化新技术的发展中,环保化必定将全面覆盖并深入到各个理念当中,生产出的农业机械绝对无污染,并且在帮助农作物耕作时,对环境没有一点损害。农业与环境息息相关,农业的发展支撑着世界,但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农业机械也要尽心承担,坚持着农机化新技术环保化的目标,与环境工程携手创造出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亮.农机化新技术与环境工程的应用[J] .综合述评, 2015(8).

[2]高伟娟.农业机械的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理念[J].农机管理, 2013(12).

[3]陆克久,代西良.农业机械环保设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综合述评, 2009(5).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制造工艺学 车辆工程 定位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68-03

车辆工程是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骨干专业,也是教育部首批公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跃居世界首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局面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大力提升培养质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汽车制造工艺学(以下简称“工艺学”)是车辆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工艺学”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模糊,对其在学生专业能力养成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清,以至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无法发挥“工艺学”课程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有作用,需要加以调整和优化。

一、课程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

由于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养成路径研究不透,对“工艺学”课程在职业能力养成作用上的认识不深,长期以来将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局限于汽车产品设计及其相关的职位上。并且,由于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工艺学”同期或者近期开设的还有“汽车理论”、“汽车构造”和“汽车设计”等必修课程,较“工艺学”而言这些课程似乎与培养目标具有更强的关联性。所有这些导致了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功利性色彩强烈,认为“工艺学”与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知识需求的关系要弱于同期其它课程,且与当前汽车行业强调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模式关联度不高,以至于将“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狭隘地定位为“熟悉汽车的基本生产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有很强的片面性,直接带来了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随意性,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培养质量,特别是造成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弱化。

(二)教学内容

我国工科专业设置有两种典型类型:一类是以学科体系或按照技术范畴为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的,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等;另一类是以产品(或其属性)为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的,如车辆工程、工程机械等。第一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构成系统性较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在教学进程上环环相扣,学生就业领域相对分散。第二类专业学生的目标就业方向相对固定,课程体系的构成涉及产品制成过程中所需的多学科知识,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强。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完全沿用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实例以通用机械或机床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缺乏针对五大汽车制造工艺(成形、机加工、焊接、装配和涂装)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弱化了与其它专业课程以及实际汽车制造过程的有机联系,降低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种形式是将五大汽车制造工艺进行简单地拼接,工艺原理、方法以及不同工艺方法之间的跳接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缺失,使教学内容和过程与能力养成路径的需要不相吻合,难以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体系

“工艺学”课程在教学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应有的先导课程作支撑,“工艺学”课程中材料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先导性课程分量不足或者是缺失,如材料成形原理(材料加工工艺的先导课程)、金属切削原理和设备(机械加工工艺学的先导课程)等均未纳入课程体系或课程内容之中。先导性课程的缺失,造成了教与学上的双重困难。二是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不足。相对其它同期课程,“工艺学”课时少、实践教学条件配置不足,薄弱的教学资源配置条件忽视了工艺学知识涉及面广、实践性、时代性强的课程特征,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工艺学的基本教学标准。

(四)教学方式

从课程属性和要求上,“工艺学”具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重地位和作用,其教学方式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专业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现行的“工艺学”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以少学时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特别是没有强化课程对其它专业骨干课程的支撑作用,在其它专课程的综合训练环节中没有对工艺学知识提出考核要求。这种简单、孤立的教学方式带来的问题一是无法使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过程形成整体、系统的概念;二是无法做到在工艺原理和方法上的融会贯通以及核心要领的准确把握;三是针对汽车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艺、质量问题,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课程定位分析

(一)基于任职能力需求的课程定位分析

以满足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要求。在当前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呈现出高质量的就业局面,就业方向较为单一。据统计,绝大多数毕业生主要工作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且以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试验工作岗位为主。对这些就业岗位所要求的任职能力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要圆满履行岗位职责,必须具有丰富的工艺学课程知识,岗位与“工艺学”课程知识需求的对应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岗位与“工艺学”课程知识的对应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工艺学”课程不仅仅在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直接决定了毕业生岗位任职能力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了“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制订“工艺学”课程大纲以及组织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为汽车设计等课程提供支承性的储备知识,也要按照毕业生目标就业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重构、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配置条件。

(二)基于知识关联性的课程定位分析

这里所谓的知识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课程逐步实现,课程之间呈现出较强的知识关联性;另一个层面是指毕业生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履行职责时所用到的理论知识来自课程数量的多少。因此,要对某一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必须找出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知识关联性要素。由于车辆工程是以产品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其课程体系的知识关联性要素就是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制成出厂这条流程主线。在这条主线的每一个环节上,“工艺学”课程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连接这些环节的重要纽带。产品设计和制造工作有两个明确目标:一个目标是产品性能和结构具有良好的可实现性;第二个目标是制造过程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工艺学”课程可以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评判条件。因此,“工艺学”课程是一门使学生系统性地了解现代汽车生产企业体系及其组成要素、熟练掌握产品设计、制造及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关键课程。基于这样一个定位,“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强化零件设计规范、制造过程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分析和判别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上,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及其整机的制造过程形成系统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架。

(三)基于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的课程定位分析

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可以在两个范畴内进行分析:一个是汽车技术,另一个是汽车产业模式。其中,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约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化。现代汽车技术特别是其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是按照性能设计——结构创新——材料创新——工艺保证的技术路线实现的,先进制造技术是保证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工艺学”则是课程体系中先进制造技术理念和方法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例如,提高节能降耗水平是汽车技术绿色化和汽车产业可持续化的重要目标,采用轻量化技术又是提高汽车节能降耗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轻量化技术包括材料轻量化和结构轻量化两个方面。一般而言,材料轻量化要通过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结构轻量化要通过采用薄壁轻型结构来实现,这些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应用均给制造工艺带来了挑战,必须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才能完成,“工艺学”课程可以为学生开启高强度轻量化材料、薄壁轻量化结构先进加工技术应用的大门。又例如,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大产品的循环再利用程度和水平,在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正向、逆向装配工艺性和材料再利用工艺性以及环保化处理工艺上的可行性,要实现这些产品性能均需要先进的制造工艺知识为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工艺学”课程是保证学生具有先进汽车技术理念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的先导性课程。从这个定位上出发,就要求在“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观点和方法,加大教材、教学资源配置的更新进程和力度,而不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四)基于工程教育改革的课程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要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的工作经历以及“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的产品是否满足工艺性要求、是否具有低成本实现的可能性是反映设计者工程能力的基本标准,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就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设计、制造过程、案例来锻炼、保证和体现。因此,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最强、最基础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工程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从这个定位上出发,“工艺学”课程要在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和水平,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真实化和案例化,以及教学过程的工作化和企业化。

三、课程基本要素重构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

由于“工艺学”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决定其教学目的的多样性,它既要作为学生就业后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进行教学,又要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体现其支撑其它专业课程的作用。因此,其课程内容不可能是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材料成形工艺学等的简单拼接,而是应该根据优化后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构,且在重构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根据汽车产品完整的生产过程,对需要的工艺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课程化处理;另一方面,就是要根据汽车技术发展趋势,采用现代制造技术重构“工艺学”的课程体系,做到设计—制造—分析—管理系统化、一体化,使工艺学知识成为连接各个制造环节以及相应课程的纽带和载体。

2.模块性原则。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工艺学”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学科门类多的特点,在充分考虑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要求以及与课程之间知识关联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性设计,将现代汽车生产企业所涉及的不同工艺方法重构成一个个独立、完整的单元,组成可供不同专业方向选择的教学化模块,使学生既能保证面向未来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工艺学知识,又不因为课程内容过多、过杂而造成学而不精的问题出现。

3.职业性原则。以汽车产品上真实零部件和汽车企业真实化的工作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其面向岗位、面向职业、面向行业的特点,注重行业、职业对“工艺学”课程的影响和要求。

4.先进性原则。以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为目标,将相对较为成熟的先进制造技术引入“工艺学”课程中来,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技术和产业发展上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特别是要加大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技术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

(二)教学模式的重构

现行的“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配置薄弱,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因此,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构:

1.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兼顾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以图纸、零件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点进行教学,特别要强化实践环节、强化综合训练、强化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2.教学资源的配置。根据汽车典型零部件的生产过程,配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软件、实验设备、仪器等,引进企业真实的产品、加工方法和设备,以保证教学过程的直观性、真实性,同时要充分体现出“工艺学”课程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特点。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5篇

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是化工原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包含了化工见习、化工原理实验及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将化工原理的单元操作基本理论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当前大部分院校化工原理实践环节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开设,而化工原理的理论内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过程、轻设备”,这就造成了学生工程观念淡薄,对设备的选择应用能力较低。同时,由于课时安排,化工原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有限,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化工见习时间安排大多集中在学期末,学生理论知识都已学完,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见习过程中见到的操作要求及原理,但由于和理论教学时间上脱节,学生知识遗忘严重,见结不够深入和全面,学生不能深入的分析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工程意识培养不足,知识收获能力提高有限。在化工原理实验中,目前国内高校实验安排大多为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了学生设备仪器分析操作的能力,记录、分析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综合性、研究性及创新设计实验方面严重不足,这就造成在课本上一直强调的工程观念、经济观念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很好的应用,学生无法将复杂的真实设备与工艺过程与课堂理论进行联系,高等化工科技人才应具有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没有体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含化工换热器、吸收塔、精馏塔以及干燥器的设计,偏重于理论计算,而与实际工厂应用偏差较大,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得以体现。总体而言,在化工原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2.1化工见习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基于化工见习在化工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因此建议规划在不同时期分别进行3~5次化工生产企业的见习活动,每次活动侧重点不同。见习前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企业的工艺流程加以了解和认识,并对相关单元操作内容进行分析;见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际设备及操作,认真听取工厂企业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在见习结束后能够及时进行总结,写出感受。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见习中的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基本理论和操作。例如在西安创业水务有限公司的见习活动中,要求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积极思考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在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只有提升井处提供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流体流动能量,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柏努力能量守恒深入理解;通过观察和学习,要能掌握有关泵的相关知识及操作,包括泵的选择、开启泵及关闭泵需要注意事项,泵的流量调节等;见习内容原理除了涉及流体流动及输送机械外,还涉及了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包括浮选、沉降,压滤等内容,有的内容在化工原理课本上并没有详细的讲解,但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对比分析,去构思讨论有无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或设备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的掌握,又能为将来的工程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在西安热电厂见习过程中,重点对传热及蒸发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如何有效的传热及节约能耗,工程经济性的原则在工厂中是如何体现的?在实践中观察实际设备的具体操作,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南风日化见习过程中,重点要了解精细化学品生产的特点,并对搅拌过程、离心过程、干燥过程及产品分析检测、包装过程进行学习,为后期的设计性试验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架通了枯燥理论与生产实践间的桥梁,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思考进行创新,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积极准备。

2.2化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调动学习自主创新性

化工原理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试验要求。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设备进行产品项目的开发,从构思产品项目、设计工艺流程,具体实施及开展操作都按照化工标准规范进行,从查阅资料、绘制流程图,实验操作、检测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团队协调等多个角度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例如针对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对间歇操作产品进行设计,给出设计题目-洗涤剂生产,并提出针对反应釜如何确定该设备的最大生产能力,要求学生去完成该项目。首先查阅资料,备齐生产的基本原料,然后确定工艺路线及配方,最后进行生产操作;要确定间歇釜的最大生产能力需要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即要清楚化学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及本征动力学方程,应用已有设备,通过电导率数值的变化来测定反应的速率,问题逐步解决。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在综合性实验方面分别进行了以下的工作,内容见表1。在综合性试验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实验;另一方面要求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再次要求不同小组学生间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分别在不同时间教学环节中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给出相应的结论,这样进一步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3基于工程创新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锻炼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及写作技能,为将来的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基础,为进入生产企业储备技能。因此,该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给定某范围或某一个生产实际问题,让学生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设计,例如在前面提到过的污水处理过程,热电厂蒸汽利用过程进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操作条件。同时,对说明书的规范给予严格要求,以便能够达到工程技术的基本要求。另外,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要了解生产,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选题尽可能与当地一线化工生产企业结合。

3结束语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毕业要求;课程设计;化学基础课程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显著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化学作为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它的方法,它对结构和反应性的集中重视使其正活跃的支配着其他科学领域。化学在研究对象的交叉性、研究方法的通融性、研究目的上的相似性,使得其进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1]。三峡大学目前在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生态与生物学专业开设了《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大学化学》、《工程化学》、《普通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上述诸多课程均有化学专业的一线教师承担,在化学知识储备方面,任课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有别于化学专业,任课教师也有基本的认识。但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尚有诸多改进的地方。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不是简化的、拼凑的化学知识片段,而应该是依据各个专业毕业要求规划和制定的详略得当、有机组合的个性化课程。化学专业也应吸取其他学科专业教学素材资源,丰富化学基础课程自身内涵;厚积薄发,对其他专业输出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提升化学专业影响力,更好支持其他工程学科的发展。如何使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合理,本文结合实践操作,浅谈一些见解。

1明确课程定位

化学基础课程分布于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体系里的课程一般分为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课程的定位在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界定。对于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主要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使一些重要课程偏离毕业要求的导向。例如,《物理化学》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备受重视,但《结构化学》部分却由于知识难度较大,往往被定位为素质拓展课程,列为选修课程,远不符合化学专业的毕业要求。降低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无法保证毕业学生有系统的量子化学知识储备,不利于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课程负责老师应该对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所负责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找准课程定位,坚持不动摇。对于非化学专业的理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化学基础课程一般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且是必修。和数学一样,化学也逐渐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化学基础课程所占的学时和学分,不同专业间差异较大,由各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度决定[2-3]。生物、医药、化工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学时一般较多,以便有足够的化学基础知识的容量满足毕业要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学时分配是制定教学大纲的重要依据之一,决定了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容量。毕业要求中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一般比较概括,以《有机化学》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毕业要求:“掌握解决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用于工程问题的识别和表述;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对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认识问题的本质”。毕业要求中只提到了化学等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导向不够明确,这就需要课程负责人对该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对毕业要求的解读准确到位,制定教学内容合理的个性化的教学大纲。

2明确课程目标

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所在专业的毕业要求为依据,对毕业要求形成有力支撑。首先,对知识范围有明确要求,以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为例:“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各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其历程、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有机化合物异构及立体构型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内容、亲电加成、亲核取代、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和化学特征反应鉴别方法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在知识范围方面有了很大拓展,在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了解化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其次,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要求,同样以生物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为例:“能够用于解决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复杂工程相关有机化学问题的识别和表述;能够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发酵与生物医药生产中的复杂工程出现的有机化学相关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认识其本质。”而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目标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要求侧重于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化学研究、开发和其它实际工作的能力。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与该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其他课程目标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对该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更全面的支撑。

3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处于不同的层次,一方面毕业要求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课程目标传导给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做教学内容设计时将毕业要求作为指导性纲领。首先将教学内容划分章节或知识模块;依据教材的章节划分教学内容一般较为合理,但有时很难满足课程目标个性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教材的章节做适当的调整或自编教材。其次是将划分好的知识模块内容细化。每条知识链都能与课程目标紧密相扣,比较重要的课程往往有多个课程目标,一条知识链可能支撑多个课程目标,一个课程目标也可能被多条知识链支撑,因此知识链与课程目标就会呈现交错的支撑关系。再其次是知识点在知识链中的重要性、难易度确认。知识点的重要性是随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不同而有变化。例如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中的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是重点,而在地质工程专业将硅酸盐列为重点,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基本不要求。知识点的难易度和知识点本身有很大关系,也和学生的专业背景有关系。生物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内包涵《生物化学》这门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相关知识,而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无相关课程,因此知识难点的范围要大一些。确定知识的重要性和难度,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模块的知识容量、难易度和重要性,完成学时分配。毕业要求中普遍要求了解前沿理论、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专业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化学专业应增加对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介绍,并进行有机整合,使新的教学体系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注重开发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非化学学科应用化学理论解决科学研究或工程问题成功范例,有助于化学基础理论的阐释。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教前沿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化学前沿知识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二是相关专业中前沿知识涉及的化学原理。,以地质工程专业为例,其开设的《普通化学》中有关胶体的知识内容,能很好的解释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一般认为河流入海口流速降低导致泥沙沉降形成三角洲,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颗粒较小的泥沙在河水中形成胶体时,一般不易沉降,只有遇到含有强电解质的海水时,才迅速沉降,形成河口三角洲。在化学中胶体遇到强电解质发生沉降机理应在地质工程和水利工程专业中列为重点内容。毕业要求的最终实现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每个知识模块都对应学生的任务,包括课堂要求、课后要求和作业要求。明确课堂要求掌握具体知识点,课后补充拓展补充材料,作业要求的具体的题目。

4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依据与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的达成,需要合理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4-5]。传统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与考试对课程目标支撑不足,课程考核依据需要细化。课程的考核可分为:平时作业,课堂笔记,教学活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作业完整,准确率>90%,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提交及时。笔记,笔记完整详细,能在笔记本或教材上将重要知识点记录和标注,并有自己的注释。教学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发起和参与讨论,翻转课堂内容组织全面,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准确率>90%。期末考试,合理分配各课程目标的分值,根据考察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题型。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形成明确的量化关系,以有两个课程目标的课程举例列表,见表1。

5优选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的选择应尽量弱化教师的偏好,而应该有客观的依据。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是重要的指导性纲领,选择最能支撑课程目标的教材。参考教材要能博采众长,教师需要研读多个教材版本,以便整理出较为合理的教案和课件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7篇

1.1各课程设计单独开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以往课程设计的开展,分别在各课程结束时,作为一个总结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来进行,不同学期、不同设计内容、不同课程间独立开展,导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进行的只是局部的训练,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比如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时,学生对化工制图、材料、设备的强度计算、各设备元件的选择与设计及标准不是特别清晰,最后所得的工艺及工艺尺寸计算数据甚至被弃之一旁;而在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时,则需要对化工工艺问题有一个整体把握,依据计算所得工艺参数及工艺尺寸来指导设备设计与选型,这些都要用到化工原理和化工工艺学的知识。

1.2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较短,学生仓促而就

这四门课程作为化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教学内容繁重,在课程结束时留给课程设计的时间就显得极为有限。而每门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其工作量都是极大的,且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又都是极其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重要一环。在短短的1~2周的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首先要下达设计任务书(布置设计任务),而后进行设计课程的专题指导和答疑工作。接着学生要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工程信息,准备相关化工标准、手册以备随时查阅。设计期间学生要完成的工艺流程图和主设备图各一张、复杂设备的不同视图、若干零件图及一份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工艺核算、设备设计及各零件计算)。学生要在短期内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时间仓促,难以对设计内容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对于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导致略微改动已有图样的情况有之,原图照抄照搬情况亦有之,完全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的训练目的。

1.3独立课程设计内容单薄,系统综合性差

由于要考虑时间安排的限制,以往的课程设计会选取化工单元操作的一小部分作为设计任务,以达到任务量与时间安排的匹配。这往往影响了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掌握,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以加强学生在化工生产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单元操作设备及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上问题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的强化提高,难以达到化工课程设计学以致用、由理论入实际化工生产过程、培养创新型化工人才的目的。

2整合四门课程设计,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2.1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和化工工艺学作为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设计中紧密联系。化工工艺学主要研究原料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方法[4],从化工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反应原理、反应影响因素,据此确定其工艺条件;并据反应特点设计工艺流程。化工原理则是以单元操作为对象,讲述其能量传递、动量传递、物质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其操作过程对管道、容器设备等的条件要求,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这两门课讲述的是化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化工设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单元操作中所用设备及其设计过程[5]、设计方法,这些设备的结构、形式、尺寸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达到工艺设计中所要求的条件参数。也就是说工艺设计以及工艺核算是化工设备设计的前提,化工设备设计又是保障工艺条件实现的基础,而化工制图是化工设备设计的直接手段。首先根据化工工艺学确定生产工艺,再由化工原理的知识进行选型论证后,经过工艺核算确定设备的型号,最后依据化工设备的知识并借助化工制图的手段拿出设备图。由此可看出,四门课程的紧密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完成任何一个独立的课程设计都要交叉运用这四门课程所学知识,这就为整合四门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

2.2时间安排集中,各科教师联合指导,避免短板,可极大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本校惯例,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每门课程结束之时,结课考试之前,时间短而分散,各科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如此仓促的开展课程设计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整合四门课程,设置化工综合课程设计后,时间可由原来的2周改为6周。课程设计时间大大延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从容、细致地对所学四门课程用课程设计的方式做一次有系统、有目的的大总结,避免了学生因时间紧而仓促开始草草收场的应付现象。整合开展化工类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还便于四门课程教师开展协同教学、互补教学,弥补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老师对设备、制图方面的不足,化工设备、制图老师对工艺设计的生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有效地给予更专业、更全面的解答,极大的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和教学效果,真正地实现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3课程设计选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课程设计训练的系统性更强

整合后,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可由四科教师共同讨论,综合考虑来完成。可以有目的的选取设计对象,对学生进行侧重训练;也可根据实际应用,灵活设置课题。在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量自己所做设计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实际可行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计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准确查阅设计手册和资料。这可有效的避免以前课程设计选题的随意性与设计过程的不完整性,使学生在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塔设备的设计和换热器(泵)选型,然后立即对该塔设备和换热器(泵)进行强度校核及图纸绘制,同时引入计算机编程、AutoCAD等软件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全过程,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得以实际综合应用,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2.4可协调四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开设时间及授课内容的关联性

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遗忘性,有必要协调四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将四门课程调整到同一个学期来开设,在该学期结束时统一时间开展课程设计,这对于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在授课内容上,平时的授课中可有意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综合思考意识。

3结语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 教学过程优化 教育改革

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并不是某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它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根据对教学规律与原则的把握,有意识地、有科学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案。

目前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国家发展纲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干课程一制药工程,必须促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对制药工程教学过程进行有效优化,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结构、反馈评价机制等,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制药工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优化后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不同层次性目标,有因材施教措施。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制药工程人才,制药工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衔接起来,从工程和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工业化技术问题,逐步实现向制药工程师的转变。

二、优化制药工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优化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优化教学内容,就要抓住本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并判断它是否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统观全局,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新的信息,包括制药工程工业化方面的规范等,教师应认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精心选择、完善、补充、调整相关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与生产实践、工业化等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本学科的知识结构。

三、优化制药工程教学方法

制药工程教学有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尤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受众对象――学生的不同特点、个性,科学、灵活地选择和组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1.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宗旨在于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如在教学时,设计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有关的工程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并引导思考,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

2.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综合性、可优选性等特点。每届授课学生的特点也随时发生明显变化,制药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具备较强的多学科基础和能力,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并不能适合所有学生,要随时做相应的调整和组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3.重视对学生学法的积极指导,引导学生培养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和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知识框架,还要注重如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专题、分组讨论等形式,将某一工程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开拓学生思路,树立准确的工程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性制药工程人才打下基础。

优化教学就要因材施教,构建本学科知识框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制药工程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粉笔等,有利于学生实际观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现代化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应用文字、图片、Flas、声音、视频录像等,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形象、丰富,尤其是制药工程,信息量大,工程内容需要结合多种现代媒体的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但要避免盲目滥用,影响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避免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不上教学步伐;合理使用各项制作技巧,避免质量低,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合理选择使用教学媒体,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现代化结合后,配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优化制药工程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教学的整体安排,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制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实践、实训教学资源缺乏等,同时作为中医院校学生工科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且很难突出制药工程的工程观点,学生很难从实验性研究转向工业化生产研究,从工程理念出发思考。因此应积极思考如何优化本课程导入,优化提问,如何引入已学知识在工业化中的应用,合理安排整个教学,甚至每节课程,整合各项有利的教学因素,以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促进优秀制药工程师的培养。

六、优化制药工程教学反馈评价过程

化学工程重要性第9篇

关键词:Aspen;化工热力学教学;均相性质推算;PR状态方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79-03

一、引言

学习化工热力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物性数据的计算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因为过程工程的研究、设计、操作与优化中都离不开物性数据。从容易测量的性质推算如U、H、S等难测量的性质;从温和条件的物性数据推算航天发射、深潜高压等苛刻条件下所需的物性数据;等等。这些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由经典热力学原理能方便地建立起不同性质之间的联系(即普遍化关系式),为实现不同性质之间的推算提供依据。但要推算出具体系统的性质数据,还必须引入反映系统特征的模型,如状态方程等。

化工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更接近实际过程,实际过程所涉及的系统如此复杂,温度、压力范围如此宽广,化学工程师们不能再依靠简单的理想气体或理想溶液模型来计算物性了,而是需要适用范围更广、准确性更好、复杂性更高的模型,如PR等状态方程,借助商业化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来促进化工热力学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强化基础、提高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后续的化工设计、化工计算等课程的教学十分有益。化工热力学教学中引入Aspen具有如下优点:(1)Aspen软件中物性计算原理与本课程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原理是一致的,用该软件辅助热力学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简化计算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掌握Aspen软件物性计算原理的内核,了解更多的基础数据来源,提高应用能力,不至于再像从前那样,只知计算结果,不知计算原理,不明所用的模型,不能分析结果,真正掌握物性推算的“核心技术”。(2)国内许多高校的后续课程,如化工设计、化工计算等教学中也开始采用Aspen辅助教学,化工热力学作为这些课程的基础,采用Aspen进行热力学性质计算,无疑会使后续课程的基础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