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13 16:14:35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1篇

后勤管理股在接到区委第二巡察组整改意见后,立刻对本科室所存在问题进行整改:

一、强化思想认识,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压实主体责任。

实施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结合巡察查找的问题,切实把整改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紧制度笼子,通过建章立制,查处一项问题,当即处理。

二、 制定了《厨房·餐厅安全管理制度》和《餐饮采购制度》。学习后勤管理知识及政府采购法规,加强对本科室人员的监督和培训学习,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

实施措施:1、对本科室人员重新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方向,切实加强工作责任和业务知识技能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意识。2、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分别制定《厨房、餐厅安全管理制度》、《餐饮采购制度》,做到制度上墙,财务公开透明化,设立监督机制。

三、办理采购相应制度,制定计划,每次做出预算,做到成本核算。

实施措施:1、专人定点采购,由厨师定出所购物品,由专人采购,建立进出库台账;并派专人实施采购监督,所购物品根据市价时价进行核算。2、准确填写出入库的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等,做到票据齐全、手续规范、账务规范、账实相符。3、建立库房内所有物资台账,做好标识,做到账、卡、物一致;抓好库存物品的管理工作,定时盘点,做好库房库存控制工作。3、厉行节约,严格杜绝浪费,确保每天所购食材新鲜。

四、严控物资采购,核查每次计划采购项目,在确保质量合格和数量充足的前提下,采取货比三家,优中选优的办法,尽可能提高经费效益;库房有的觉不采买,讲求实用,注重效益。

实施措施:采购物资按照“先考察,再比较,后确定”的程序进行,对所购物品至少要考察三个以上的同类产品。从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认真比较,充分论证,确定所购物品。

五、严格执行采购制度,加强对物资采购的管理工作,使采购过程中的决策、价格监督、质量检验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2篇

一、会计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一)符合行政事业单位适应预算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出现资金使用管理混乱的现象,在资金使用上存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预算外资金发生,不能合理的运用资金,也直接导致财务规范的缺失和管理的欠缺,严重者会导致腐败的发生。这些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改革要求,把会计预算充分运用到资金管理中,制定相关措施,避免相关问题的出现。

(二)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规范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中,因为机构的不合理,人员的不专业,管理的缺失,出现了记账混乱或者科目不明确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资金的流失。做好会计预算工作,能够规范科目设置、凭证填写等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保证了核算的真实与完整。

(三)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率

会计预算的实施,能够实现对资金的统一调配管理,有效改进了传统管理的弊端,有效节俭开支,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四)能够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

会计预算的实施能够为预算编制部门提供有效信息来进行预算的编制执行,能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采购制度,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最优配置。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存在的问题

会计预算能够起到计划、沟通、协调、调配资源的作用,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工作安排的先决条件,在目前还存有很多问题:

(一)会计预算考核方法落后

事后考核是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考核中较为常用的,这种在预算期末进行分析评价的的方式不能有效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不能规避一些风险和损失。

(二)会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群多样化,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预算工作的编制、执行和考核的不真实不合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效率低下

因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流程复杂,采购程序也颇为繁琐,通常完成一向采购。

(二)采购预算不到位

虽然采购有着严格的控制程序,但是这也造成了延时拖沓的现象,而且需要提前做出准确预算来安排,才能保证供应,在实际工作中,仓促采购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之前预算的误差,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行政事业关于会计预算与采购的改革措施

(一)会计预算的改革措施

第一,会计预算范围需要拓宽。不仅需要对正常项目的预算,也要考虑到预算外资金的情况,做好预算外资金的监督,作为资金整理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实行统一会计核算,同时,我们需要改革政府债券与债务核算以及产权核算。

第二,完善会计信息体系。及时提供支出及成本信息;实施内部审计,保证外审独立性,编制审计报告是会计信息体系完整性的体现。会计管理与计划、预算以及债务与先进管理的融合也能促进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合理应用新预算会计科目体系。政府债务与职工所缴纳的各项社保基金是新预算会计科目体系主要涉及的对象。在进行政府债务管理时,应对收支的反映与确认进行加强,以此来体现债权、债务以及产权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个人所缴纳的社保基金,应让其人性化的特性体现出来,以确保其流动性和灵活性。

(二)采购的改革措施

第一,实行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将预算管理与市场竞争有机结合,不仅保证商品质量,服务优质,还能节俭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实施政府采购机制需要预算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要求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行政事业单位根据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

第二,强化监督。如果在采购环节中没有完善的监管,势必造成采购过程的失控,不能按照实际预算来进行采购,造成巨大的直接浪费。

第三,建立标准、科学的采购机制。科学、合理的此案够机制需要进行职责明确划分,规范管理职能,采购行为也要进一步完善,竞标与采购管理机制的全面开展,严格把关采购流程。

第四,动态跟踪管理采购过程。因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流程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动态监控管理,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规避重复采购出现,节俭开支。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3篇

一、办公室采购基本情况

20__年1月至20__年12月,我室各项采购预算(计划)共计12元,实际采购金额131320.11元,其中:20__年实际采购金额1197473.55元、占91.19%,20__年实际采购金额11572.56元、占8.81%。

二、办公室采购执行自查自纠专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学习和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组织办公室全体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财政厅云南剩监察厅 云南省审计厅转发财政部 监察部 审计署 国家预防腐败局关于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使全体工作人员认识到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和党中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和廉洁自律的意识。

(二)坚持原则,严肃对待,着力抓好自查自纠工作

自5月6日开展自查自纠以来,我室坚持原则,认真对待,不走过场,认真做好三个“坚持”,即坚持依法办事,坚持自查自纠与检查监督并重,坚持自查自纠与反行贿防腐败联系起来。组织和督导职工对照中央、财政部及兵团、师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联系思想实际,检查并纠正职工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查找在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及法制观念、廉政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办公室现行内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上进行自查自纠,重点查找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内部自查,摸清不正当交易行为等情况,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深入查找问题,深挖思想根源,纠正错误观念,营造活动氛围,明确整改方向,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认真抓好整改。

(三)加强制约监督,严格操作程序

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三个坚持,四个公开是做好统一采购工作,规范统一采购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是坚持统一采购项目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要求必须落实统一采购预算资金;二是坚持按《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确定采购方式;三是坚持回避制度,与统一采购工作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进入评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信息公开;资格审查标准公开;合同条款公开;评标标准、方法公开。

三、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和上级政府采购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办公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在统一采购具体执行中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有时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同时,现行的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有时相矛盾,尚不衔接配套,亟需修订和完善。

四、今后工作的方向

(一)进一步组织好学习教育活动

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政府采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运用各种媒体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纠正商业贿赂是交易“潜规则”、发展“剂”等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提高对不正当交易行为自查自纠的自觉性和法制意识。

(二)继续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检查、自我纠正的有效措施。根据不同的治理范围,区别情况进行深入地自查自纠。结合排查出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征求到的意见,认真撰写自查材料;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一步研究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方向,突出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切实加以整改。

(三)继续完善办公室采购管理制度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4篇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自身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现有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采用“看(现场)”、“听(陈述)”“查(文件)”等方式,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促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传统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核重点主观性强作为内审人员,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会凭借对企业各部门的了解程度和工作经验,主管判断受审核单位可能在某些点存在问题,并以此作为审核的重点。

(二)质量管控关键点不清作为受审核单位,可能不清楚其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不了解从哪些关键环节对质量进行管控,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数据,或在数据资料提供时,可能会尽量将其中最好的样本数据提供给审核人员,隐藏或回避问题。

(三)内部审核间断取样从企业业务流程来看,传统的内部审核是从横向方面,根据审核条款对应责任部门,进行间断取样,检查是否按照标准执行,样本数据具有独立性和离散性,在纵向方面对整体业务流程管控的关注度不够。

三、穿行测试概述

穿行测试是指循着交易的处理路径,通过从中选择典型的一项或多项交易和事项,按照相关资料文件的要求,再走一遍,贯穿整个流程的起点、终点和关键控制点,将运行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是否有缺陷的一种方法。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采用穿行测试的方法:审核会较客观和全面,可以帮助内审员熟悉业务流程,培养创造力,而不是对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内审检查表和记录证据机械地审核。

在内审中,数据资料或记录表单的提供依据是该业务流程的起点样本,这样可以避免受审核单位在审核要点上避重就轻地提供数据记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审核的抽样误差,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

清晰指出受审单位的质量管控关键点,明确职责权力,有利于责任单位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

穿行测试法与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结合,将传统统审核的离散样本变成连续的测试样本,梳理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发现其中的改进机会。

四、穿行测试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的应用

以某公司采购部采购业务流程为例,选择两份成熟产品的采购订单,使用穿行测试法对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一)准备阶段

1.制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计划,明确审核的准则、目的、范围、审核小组成员及具体工作要求,以及具体的审核时间安排和审核涉及条款。

2.收集并阅读企业的管理手册、部门职能、程序文件和采购部的三层次文件。

3.结合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明确审核要点和采购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

4.选择在最近1年内两份成熟产品的采购订单中作为样本测试对象,遍历采购业务流程。

(二)实施阶段

在采购部,随机选取了一份成熟产品的采购订单和一份关键件的采购订单作为测试样本,将此两份订单号及其中所提及的物料信息作为依据,结合审核的关键控制点,遍历整个采购业务流程,并借此以点带面,按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对相应的文件资料记录表单进行审核,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按编制的内审检查表如实记录审核证据。在审核时,首先看文件有无规定和要求,若有,则看执行是否到位,以及执行情况的效果,是否有改进空间。

(三)总结阶段

通过将审核证据与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采购业务流程的改进点,经内审小组讨论后,得出采购业务流程关键点的审核结论,并编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反馈采购部。

采购部在2014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共3项不符合项,其关键控制点部分有效,其中,对采购物资的技术图纸资料管理较为薄弱,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有待改善提高,不合格品的分类存放亟待整改。

(四)跟踪阶段

根据审核结论,采购部编制了关于技术资料图纸管理和供应商评价管理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计划,并对其进行实施整改;对不合格品的分类管理限期一个月内完成整改,由内审员按计划时间节点对采购部3项不符合项的整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五、结束语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5篇

支队纪委:

XXXX年X月X日,支队警纪督察队对XXX防疫期间工作进行了暗访督察。针对督察组提出的问题,我大队通过视频电话“一对一”帮扶教育下,XX立即查找原因并进行了整改,于X月X日前将督查整改情况落实到位。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1、存在问题:值班室无护目镜、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医用手套。

问题原因:配备不及时,防疫期间采购慢。

整改措施:于X月X日前,我大队已采购完毕并对XX进行配备,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存放和使用管理统计。

2、存在问题:疫情处置小分队无医用防护衣。

问题原因:因疫情原因无法购买、配备到医用防护衣。

整改措施:我大队通过采购轻型防化服5套,配备给XX临时充当医用防护衣使用。

3、存在问题:隔离室未配备感冒药。

问题原因:采购不及时,感冒药配备慢。

整改措施:我大队及时进行了各类感冒药的采购,并对XX进行配备,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存放和使用管理统计。

4、存在问题:伙食物资未集中配送。

问题原因:防疫期间,队站对伙食物资采购、配送安排不到位。

整改措施:我大队通过与辖区

“XX”超市负责人协商,最终协商决定XX伙食物资每日由超市统一进行配送。

5、存在问题:上级防疫文件传达未结合队站实际。

问题原因:防疫文件传达未贴合实际。

整改措施:大队通过视频电话指导XX结合队站实际,制作防疫期间应急处置小组预案与相关防疫知识学习课件,并安排执勤干部组织训练与学习。

特此报告。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6篇

国省道升级改造过程中,未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成本结余和透支情况,项目会计与项目经理无法准确把握项目成本运营状况,不会采取有效措施对成本加以控制。另外,部分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实施之初各项资金较为充足,未将成本控制当作重点进行落实。随着项目施工的深入资金变得紧张,而不得不控制成本支出,这种做法无形之中会给项目施工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所致。

2未正确处理各成本间的关系

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中涉及采购成本、质量成本、施工成本等内容,这些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整个项目成本支出情况。然而实际施工中因无法正确处理各成本之间的关系,导致整个施工成本的增加。例如,将大量资金用作施工成本,质量成本就会相应减少,给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很多施工单位将成本控制重点放在具体施工环节上,而忽略了对采购成本的重视,导致施工成本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当采购成本过高,使用的材料质量较好,但会导致升级改造项目总成本的增加;当采购的材料较差,虽节约了采购成本,但无法保证项目质量。因此,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中,正确处理各成本间的关系,对提高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措施

为提高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水平与质量,应从整体上分析整个施工项目,明确影响施工成本管理的因素,认真分析当前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将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1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成本管理会影响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其相关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成本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形象,及其能否长远、稳定的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应提高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融入到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例如,施工单位中标之后,应结合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设计要求,认真分析项目施工应用的材料,并结合市场情况进行准确的预算,将增加施工成本的影响因素控制到最低,为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成本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使其了解成本管理的意义,以及有效成本管理方法。而且培训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交流成本管理经验,并针对成本管理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争取找到符合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法,以提高整个成本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与质量。

3.2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前应从项目实际出发,完善成本管理各项机制,为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首先,项目经理应认真分析可能给整个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手段和方法,充分把握施工过程中成本支出情况。其次,建立和完善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利用制度的约束作用,确保成本管理的合理性。例如,在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实施之初,就应制订明确的成本管理目标,将其融入到分项工程之中,并通过制订对应的监督制度,确保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最后,建立奖罚制度。为充分调动各部门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成本管理人员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应制订详细的奖罚制度,做到奖罚分明。例如,给予按时完成成本管理目标的人员相关奖励,给予未按时完成成本管理目标的人员一定的处罚,使其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完成成本管理目标。

3.3正确处理各成本间的关系

由于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涉及较多成本内容,因此,为提高成本管理质量,施工单位应进行整体把握,正确处理各成本间的关系。首先,认真分析各成本对国省道升级项目造成的影响,依据升级改造功能要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充分提高各项成本利用率。其次,加强对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是影响整个项目成本的关键,但很多施工单位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采购的施工材料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采购施工材料时,应认真对比施工材料的性能,采购满足升级改造设计目标要求的施工材料,同时,将采购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再次,加强各成本运用监督。认真核对和计算各种成本运用情况,一旦发现浪费现象,应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最后,人工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规模使用合适数量的施工人员,以实现人工成本的良好控制。

3.4加强施工细节成本管理

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涉及的细节工作较多,这些工作会给整个项目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重视施工细节的成本管理。首先,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施工时应重视施工材料的管理,避免施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导致材料性能改变,造成大量施工材料浪费。其次,认真核对材料预定成本与材料实际使用情况,找出两者间的差异,认真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将材料运用成本控制在预定范围之内。最后,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验收过程中,要求验收组根据合同条款内容逐一核对,如含有未结算的费用应详细检查未结算条款的记录情况。

4结语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7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问题;穿行测试法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企业自身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进行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现有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采用“看(现场)”、“听(陈述)”“查(文件)”等方式,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促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传统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核重点主观性强

作为内审人员,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会凭借对企业各部门的了解程度和工作经验,主管判断受审核单位可能在某些点存在问题,并以此作为审核的重点。

(二)质量管控关键点不清

作为受审核单位,可能不清楚其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不了解从哪些关键环节对质量进行管控,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数据,或在数据资料提供时,可能会尽量将其中最好的样本数据提供给审核人员,隐藏或回避问题。

(三)内部审核间断取样

从企业业务流程来看,传统的内部审核是从横向方面,根据审核条款对应责任部门,进行间断取样,检查是否按照标准执行,样本数据具有独立性和离散性,在纵向方面对整体业务流程管控的关注度不够。

三、穿行测试概述

穿行测试是指循着交易的处理路径,通过从中选择典型的一项或多项交易和事项,按照相关资料文件的要求,再走一遍,贯穿整个流程的起点、终点和关键控制点,将运行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是否有缺陷的一种方法。

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采用穿行测试的方法:

审核会较客观和全面,可以帮助内审员熟悉业务流程,培养创造力,而不是对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内审检查表和记录证据机械地审核。

在内审中,数据资料或记录表单的提供依据是该业务流程的起点样本,这样可以避免受审核单位在审核要点上避重就轻地提供数据记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审核的抽样误差,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

清晰指出受审单位的质量管控关键点,明确职责权力,有利于责任单位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

穿行测试法与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的结合,将传统统审核的离散样本变成连续的测试样本,梳理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发现其中的改进机会。

四、穿行测试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内审中的应用

以某公司采购部采购业务流程为例,选择两份成熟产品的采购订单,使用穿行测试法对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一)准备阶段

1.制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计划,明确审核的准则、目的、范围、审核小组成员及具体工作要求,以及具体的审核时间安排和审核涉及条款。

2.收集并阅读企业的管理手册、部门职能、程序文件和采购部的三层次文件。

3.结合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明确审核要点和采购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

4.选择在最近1年内两份成熟产品的采购订单中作为样本测试对象,遍历采购业务流程。

(二)实施阶段

在采购部,随机选取了一份成熟产品的采购订单和一份关键件的采购订单作为测试样本,将此两份订单号及其中所提及的物料信息作为依据,结合审核的关键控制点,遍历整个采购业务流程,并借此以点带面,按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对相应的文件资料记录表单进行审核,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按编制的内审检查表如实记录审核证据。在审核时,首先看文件有无规定和要求,若有,则看执行是否到位,以及执行情况的效果,是否有改进空间。某公司采购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关键控制点如表1所示。

表1 某公司采购部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关键控制点

(三)总结阶段

通过将审核证据与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采购业务流程的改进点,经内审小组讨论后,得出采购业务流程关键点的审核结论,并编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经相关领导审批后反馈采购部。

采购部在2014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共3项不符合项,其关键控制点部分有效,其中,对采购物资的技术图纸资料管理较为薄弱,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有待改善提高,不合格品的分类存放亟待整改。

(四)跟踪阶段

根据审核结论,采购部编制了关于技术资料图纸管理和供应商评价管理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计划,并对其进行实施整改;对不合格品的分类管理限期一个月内完成整改,由内审员按计划时间节点对采购部3项不符合项的整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五、结束语

采用穿行测试方法,可识别出企业业务流程中质量管控的关键点,为制定、落实相应措施提供依据;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则根据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检查各责任单位的文件要求与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穿行测试方法与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有机结合,为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可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12)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预算 采购 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会计工作中的预算、采购等内容,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预算的必要性

在强化行政管理的形势下,会计集中预算的必要性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会计集中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适应预算体制改的要求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浪费大、效率低、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以致于财政资金的应用规范性严重缺失,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同时,还出现了预算外资金的应用现象,本单位在财政资金实际应用过程中占主要方面,导致资金管理非常的混乱,而且会滋生腐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按照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的要求,必须将会计集中核算落实到实处。

(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实现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规范

实践中,由于会计机构的设置缺乏合理性、专业人员配备不科学,加之日常管理落实不到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多出现一些记账填写不规范、账簿登记不及时以及会计科目不准确等情况,造成账物不符、资产流失。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就是严格按照会计标准制度对全部的科目予以核算,其中有科目设置、凭证填写、会计账簿的建立、账目的处理等,规范了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会计核算资料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会计集中核算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财政部门对所有资金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改变了传统资金管理相对比较分散、支出户头多以及重复开户等现象,对于大幅度提高资金应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可有效减少行政开支,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

(四)会计集中核算能够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了可靠资料,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完善和推行采购制度,保证了财政资金应用的最大效能。

二、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预算与采购的改革措施

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实现会计预算与采购改革成为现实的必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关于预算的改革措施

第一,拓宽会计预算范围。行政事业会计预算不但要进行正常项目的资金预算,还要拓宽预算核算范围,包括预算外资金、政府债务、债权的核算。1、预算外资金的改革。抓好预算外资金监管,将预算外的相关收支核算工作纳入到资金整体管理体系之中,同时在总预算会计机制中适当地增设一些过渡性的科目。当预算外资金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以后,应当将原来所增设的相关过渡性科目予以取消,并按照预算内科目实施统一会计核算;2、改革政府债权与债务核算。在改革过程中,要把统一债务当做是统一的财政予以有效的管理,同时还要将内外债务纳入到总预算核算体系之中。债务资金的入出,一定要进行总预算,按照政府债务人实施负债会计核算;3、改革政府产权核算。实践中,政府对外的投资产权多表现为国有资金、国际金融股本以及相关基金等,这些产权均应纳入到总会计核算体系之中。当有财政收支产生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核算收支。对于政府产权而言,其主要是指存量、增量,在实行会计预算时,先要进行增量核算,再进行存量的补充核算。

第二,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体系而言,其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及时提供会计支出以及成本信息;对行政单位中的各项会计工作实施内部审计,组织和确保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并编制相应的审计报告。同时,还要将会计管理与计划、预算以及债务与先进管理结合在一起。

第三,合理应用新预算会计科目体系。对于新预算会计科目体系而言,其主要涉及对象是政府债务与职工所缴纳的各项社保基金,政府债务管理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强对收支的反映与确认,体现债权、债务以及产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于实践中个人所缴纳的相关社保基金,应当体现出其人性化的特性,确保其流动性与灵活性。

(二)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采购的改革措施

第一,实行政府采购管理机制。政府采购管理机制,主要是将预算支出管理工作与当前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机地联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促使政府能够买到比较廉价上乘的商品,享受优质服务,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公共资金,全面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益。在实施政府采购机制以后,行政预算支出经费则应用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要求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行政单位根据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按照会计管理程序对采购品进行入帐、入库。

第二,强化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在采购环节中,如果没有相应部门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个采购过程无法受控,不按实际需要随便采购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采购效果,造成了浪费。

第三,建立标准、科学的采购机制。进一步规范采购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法制化、合理的采购机制,对采购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同时还要对采购行为进行规范,全面落实竞标与采购管理机制,对采购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

第四,对采购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涉及的环节众多,需要掌握每一个环节的真实信息。如果采购回馈的信息不及时、不真实,会出现重复申报、重复采购的情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整个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避免重复采购,节约采购资金。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整改措施第9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风险 措施

固定资产作为维持一个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保障,是每个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科研及公益性为存在目的的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建国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资产大多以科研项目经费形式下拨或直接调拨形成,缺乏相应的机制对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资产被挪用、盗窃或者滥用的事情屡有发生,国有资产损失和浪费风险较大。当前,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管理,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高效, 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固定资产控制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就其风险点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世纪以来, 国家加快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程,我国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改革取得很大进展, 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基础工作也成效显著,特别是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两个管理制度的出台实施,我国首次构建起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我国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购置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或未纳入预算;固定资产购置程序不符合相关规定;缺乏必要的验收程序、导致资产质量不符合要求;入账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虚构资产购置业务,套取财政资金;资产管理松散,日常监督乏力,资产流失严重,资产收益在失控中挥发等等。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涉及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等多个方面,固定资产要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需要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主管领导、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固定资产从使用部门请购,到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制定计划、购置、录入管理台账,主管领导决策,财务部门编制预算、付款、记账、定期盘点,与管理部门管理台账核对,最后使用部门处置申请,管理部门审核、领导决策到移交资产、组织处置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风险点,现就固定资产控制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购置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或未纳入预算

事业单位改革后,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大多数是公益性科研单位,而此类单位申请的基金、课题项目较多,这些经费很大一部分会用于仪器设备等购置支出,而此类性质的单位的仪器设备购置范围有限,导致重复购置,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同时,尚有很多事业单位进行经费预算时,只对固定资产购置修缮进行经费预算,未对购置的资产的类别和数量进行详细预算,这就会出现资产使用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的需求进行请购,特别是有些业务部门申请的基金课题、专项项目经费较多,资产购置时经费是从专项课题支出,资产购置并未纳入年初经费预算,资产购置审批部门履行审批程序时就没法真正按需配置,从而导致购置不符合配置标准,造成闲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以采取的控制措施:

(1)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保经办人员及时全面掌握资产配置标准规定和预算指标。

(2)单位设置岗位职责时,确保资产请购部门与内部审核审批部门相分离。

(3)加强部门间联系与沟通,内部审核审批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购置申请的审核,对不符合资产配置标准规定的严格给予制止。

(4)大宗设备采购适用议事决策机制,领导班子集体审议。

(二)固定资产购置程序不符合规定

现有大多数事业单位未成立专门的资产采购部门,未采取政府采购程序,很多业务部门根据自己部门的课题、基金项目自行采购,未纳入年度预算,且存在购置固定资产不讲求使用效率,很少进行绩效评价,全面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普遍存在重复、盲目、无计划性购置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固定资产购置完之后无法发挥作用,使用效率低下,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控制措施:

(1)将固定资产购建纳入统一预算,将所有上级部门调拨的和单位自筹采购的固定资产资金纳入年初财务预算,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实行政府采购。

(2)对外购的资产加强采购控制,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资产采购部门,由业务部门提出资产采购申请,采购部门实行统一采购,加强管理。

(三)验收程序不规范、导致质量不符合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过多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想方设法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更先进的固定资产,同时国家在固定资产购置、领用、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规滞后或不完善,约束监督机制薄弱,固定资产的采购、调拨、报废等各环节应有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手段缺失,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建设等的验收程序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造成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质量不符合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在贪多求新、重复购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情况下不断增长,但是大部分的单位过多地强调资产的公益性和无偿性,而不讲求保值增值及使用效率,最终导致了效益提高与规模增长之间偏离不断加大。

控制措施:

(1)固定资产购置由业务部门提出申请,经领导审批通过后,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增设固定资产验收程序,设备到货后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及资产请购部门共同组织验收。

(2)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价值较高,专业化程度较强的仪器设备参数进行收集,进行信息比对。

(四)入账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

账实相符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的基本要求。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调拨时或工程建设完成未交付使用的,未及时入账,形成固定资产实物比账目价值多;二是固定资产已被占用或者丢失,但缺乏相应的报废程序,账上价值一直存在;三是会计核算不及时,对已丧失使用价值的应报废,实物不存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上原因就造成了单位资产虚增,或者虚减,不利于国家进行资产的清查统计,资源配置。单位本身也不利于进行资产管理和效益的提高。

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定期清查或不定期抽查。建立资产盘点制度,内部审计部门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实物和账目相符。

(2)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及合同管理部门定期沟通。财务部门要定期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账账核对,一经发现不符,及时查找问题,落实整改,确保资产台账和会计账相符。合同管理部门也要定期与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针对资产购置进行核对,避免资产购置入账不及时,形成账外资产。

(五)虚构固定资产购置业务,套取财政资金

对于有大量课题基金项目的科研单位,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申请,造成了经费可以任意使用的错误观念,普遍存在项目资金使用相对宽松,项目负责人甚至直接虚构设备、仪器的购置业务,套取科研基金;或将自己家人用的通用电子设备开具单位发票直接套取财政资金。

控制措施:

(1)加强原始凭证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各类经济事项是否真实,凭证是否合法,审批手续是否完整,经费来源,资产购置是否符合单位的资产配置原则。

(2)进行实物验收,保存所有文件及技术资料,适时查验和比对。

(3)加强内部审计,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提高项目负责人的风险防控意识。

(六)固定资产保管或使用不当,造成丢失、毁损等情况

不少单位资产管理松散,具体体现在核算不严、领用记录缺失,使用、交接手续不全,资产保管不当或毁损的责任不明;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定期盘点、清查,账上有实物无、实物有账上无的现象严重;人员岗位调整或离退休时不将手上的固定资产交回单位,造成很多公用的资产如笔记本电脑、相机等长期被当作私人财产使用而无法收回;固定资产丧失使用价值、调拨、处置、报废等不按规定的程序上报审批,自行处理等等,以至于有部分固定资产早已不存在,会计账上一直存在,长期挂在账上,虚增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及管理漏洞,导致事业单位资产核算无法全面和完整地反映固定资产全貌,造成资产的严重流失。

控制措施:

(1)明确固定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及其职责,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如果保管不当导致资产毁损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实行定期盘点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健全和完善资产登记制度,做好资产入库、领用、移交、交回等登记工作,人员岗位变动要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变更工作,财务部与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使用部门要进行适时沟通,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定期进行盘点。每年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对于尚未制定盘点制度的单位,建议截止一个时间点,对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彻底清查,逐项造册登记、摸清家底。

(3)盘点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的资产应及时汇报单位领导审批,根据相关财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保证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做到账账相符,明细账和实物账要做到账实相符。

(七)固定资产处置未经过审批,处置收入流失或未按规定处理

单位公务用车或其他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或报废时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具体表现在:不聘请中介机构对有关出售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转让,或实物已进行报废手续,会计核算却未进行账务处理,造成有账无物,在财产清查时形成财产损失。处置资产的收入未按规定上缴,自行使用,更有甚者,将资产当作废品变卖,收入直接归经办人所有。

控制措施:

(1)单位应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不同价值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

(2)对转让不用固定资产,应当聘请中介机构对有关出售资产进行评估,按评估价进行交易;对丧失使用价值,但有残值的资产则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对处置资产的残值进行评估。

(3)资产管理部门对有残值收入的,统一入账上缴上级部门。

参考文献:

[1]高建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经济师, 2006.9

[2]陆伟坚.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7

[3]周碑,何志红.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