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安全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3-01 14:51:24

生态安全的特点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1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推进暨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现场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治推进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刚才,我们看了县长途客运公司和县交警大队指挥中心两个点,县政府及市交通、安监、公安等部门分别作了工作交流,我认为讲得都很好。特别是县政府介绍了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我觉得非常不容易。县地处省际交界区域,省道、国道交错,辖区的17省道车流量是全省最大的路段之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形势非常严峻。县政府从预防重特大事故实际出发,整合各种资源,建成了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并充分发挥作用,全县384辆重点车辆今年只发生了9起轻微事故,无人员伤亡,这与之前每月发生10余起交通事故相比成效明显。县在推进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方面起步早、措施实、成效好,在全省现场会上受到表扬,并在会上印发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可以说,县的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为全市安全实时监管工作创新提供了一个样板。我认为县的做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党政重视,态度积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强警和科技管理,按照“政府牵头、企业建设、多方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重点车辆动态监控系统平台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县所有重点车辆基本形成了以GPS功能为基础,不同车辆加装不同动态监控模式的动态监管联动平台。目前,该县重点车辆动态监管体系已实现多方共享,企业、交通、交警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联动管控,公安交通指挥中心通过实时监控重点车辆运行状态,随时发现事故安全隐患。二是实时监管,预防在先。为了加强重点车辆的动态管理监管,提升安全预警能力,该县成立了安全巡查队伍,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对重点客运车辆实现“全时段、全过程、全方位”的巡查,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远程预警系统提醒驾驶员,并通过路面执勤交警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切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配合密切,合力明显。重点车辆的动态管理监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交通、公安、安监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实现了对动态监管系统的平台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并依据各自职责,实施联合管理,形成监管合力。值得一提的是,运输企业在平台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性,并将其列入日常管理的一项有效手段。四是完善机制,保障运行。通过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将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和运行、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实效纳入各职能部门“平安综治”考核内容,从制度上确保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建设及运行取得实效。县的以上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下面,我就全市交通安全隐患整治推进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安全隐患整治和开展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7月份以后,全国、全省范围内接连发生多起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全国范围共发生3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且均涉及客车。我省7月份以来,接连发生4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7月21日甬台温高速发生1起死亡9人的事故后,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强化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除肇事驾驶人安全意识淡薄、法制意识较弱外,也暴露出安全监管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截止8月20日,我市共发生上报道路交通事故389起、同比下降2.99%,死亡127人、同比下降4.51%,受伤391人、同比上升2.62%,直接经济损失142.3万元、同比下降10.42%,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高发,今年我市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3起,死亡14人。已达到了省政府给我市下达的全年控制指标。而我市地理位置特殊,事故危险路段存量大,共有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1766.01公里,“十一五”期间已实施完善安全设施路段887.2公里,还有878.81公里没有安全设施。再加上城乡营运客车、校车和危化品运输车发生事故的风险几率较高,在接下去的四个多月时间里,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各地各部门要从保民生、保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树立抓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就是抓稳定、惠民生的思想。开展全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部署,更是扭转当前严峻安全生产形势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真正将隐患排查整治和动态监管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克服麻痹松懈、疲劳厌战的情绪,防止出现敷衍塞责、形式主义等问题。二是树立抓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就是抓群死群伤事故预防的思想。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客运车辆占相当高的比例。今年全国发生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2起,其中涉及营运客车共10起,占83.33%。三是树立抓安全事故隐患整治必须抓违法行为治理的思想。要把事故压下来,必须把重点车辆监管好。从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分析,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行为引发的。从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今年因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违法发生事故219起,死亡80人,分别占总数的72.25%和78.43%。所以说,查处并纠正一起交通违法行为,就是消除了一起潜在的安全事故隐患。抓隐患整治必须始终保持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高压态势,严禁未经处理随意消除违法记录。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交通安全隐患整治措施

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对省、市挂牌的重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实行“倒逼”机制,确保按时完成整治任务。

一是要结合实际、把握重点。今天会议明确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安排、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系统、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同时,也要督促各重点企业及时制定具体的方案和计划。工作方案要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本系统行业、本地或本企业的特色,任务目标要更明确,手段要更具体,工作方式方法要更符合实际。

二是要摸清底数、不留死角。这次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涵盖全市所有的道路、客运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学校,排查内容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还包括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营运驾驶人的多次违法未处理情况。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摸清本地区、本行业的底数,建立健全台帐资料,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切实保证覆盖面达到100%。

三是要分类治理、有序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要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分清轻重缓急,制定科学的整治计划。对省、市级事故“黑点”和这次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要明确整改期限,落实整改资金和整改责任人。对能及时整改到位的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整改到位;对一时无法完成整改的隐患,要落实整改措施、责任、时间、保障以及预案等。要把重点交通违法和多次违法未处理的情况作为隐患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要督促专业运输企业及时接受交通违法处罚,力争“两客一危”车辆交通违法处罚到位率达100%,坚决消除客运及危化品运输环节的安全隐患。

三、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加大车辆监管平台建设、安全隐患道路改造和治超管理力度

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诸多环节,交通、安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做到齐抓共管。

一是要明确责任分工。各级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各司其职,全力做好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建立“两客一危”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要强化运用,注重共享,督促本辖区企业营运车辆卫星定位装置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全国重点营运车辆互联网联控系统的联网,并向公安、安监等有关部门开放数据接口,这也是组建市级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智慧”的重要任务,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要组织对辖区道路运输企业卫星定位装置安装、使用情况的督查,对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的“两客一危”车辆核发道路运输证。公安部门要协同交通部门做好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将“两客一危”营运车辆违法信息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将“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纳入上牌查验和定期检验范围;加强路面巡查,严格依法查处客车超员、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并抄送交通运输部门,以便于加强对责任主体的教育管理。安监部门要将“两客一危”营运车辆事故处理信息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动态监管手段,做好应急指挥及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对发生重大问题的要做到“四不放过”,即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处罚不到位不放过、建章立制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市、县二级平台建设、整合工作要在11月底前到位。各级政府要及时督查,协调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解决好具体问题。

二是要密切配合协作。各地各部门要建立重点车辆动态监管的协商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并做到驾驶人准入关同把,车辆动态监管同步、信息资源同享、应急服务同行。在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工作中,要经常组织区域性行动,注重部门联动、协同作战,避免各自为战。对在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建设中涉及到需要多个部门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协商解决,搞好与各相关部门的衔接。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各地各部门要从算“平安”建设大帐出发,从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小帐入手,学会算隐患帐、和谐帐,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项目和经费安排上予以倾斜和保障,做到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加快重点车辆动态监管平台建设,并确保平台长期稳定运行,通过这一有效抓手加强对重点车辆的联网联控。同时,要加强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安全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病险桥改造。平安市、县考核办法对农村公路安全考核主要有两项,一项是要求农村公路临水临崖高落差(8米以上)护栏未完成设置路段增设率不低于15%;另一项是农村公路病险桥不超过农村公路桥梁总数的5%。据初步统计,我市农村公路临水临崖需增设钢质护栏的还有834公里,其中8米以上的有336.8公里,市、县各有80多公里;全市农村公路病险桥还有141所,其中村道危桥70座。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村公路临水临崖安全设施安装进度和病险桥改造力度。

四是要加强治超管理。治超是抓道路交通安全的“牛鼻子”,必须重点研究,紧抓不放。一是加快超限运输检测站建设。省政府批准我市新建8个超限运输检测站、2个收费站改建超限运输检测站。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5个站,2个改建站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还剩黄衢南高速公路治超站,205国道、治超站因建设用地尚未落实,至今未开工。请县、市政府尽快落实建设用地,确保治超站能够尽早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建立与完善长效治超工作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超限超载长效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185号)精神,建立县(市、区)政府为本辖区长效治超责任主体,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治超责任体系,督促有关责任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健全完善治超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治超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三是加大超限运输源头治理力度。我市水泥等建材企业货物大进大出现象严重,请各县(市、区)政府督促有关企业做好源头管理,有关部门要加强源头监管。

同时,还要加强采砂船的监管。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对公路桥梁上下游严禁采砂作出了新的规定,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谁发包、谁主管”的原则,落实采砂船的监管责任,特别是要做好汛期的安全度汛工作,确保桥梁安全。

四、强化监督,正面引导,确保隐患整治和动态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各地要做好跟踪检查,切实通过排查整治和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消除一大批重大事故隐患,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的安全问题。同时,要加强监管部门的内部监督,通过明察暗访,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隐患排查整治和车辆动态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隐患排查整治和动态监管平台建设措施扎实,成效明显的,要予以通报表彰;对隐患排查整治和动态监管平台建设工作不力,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进行责任倒查,并列入“平安县(市、区)”考核。此外,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重要性,争取广大群众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支持,增强民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健全完善安全隐患举报投诉制度,特别是要广泛发动和正确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安全隐患治理。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隐患排查治理不主动、不认真,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和企业进行公开曝光。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生态休闲旅游;发展问题;对策;安溪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法定节假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游客出行旅游不仅限于景区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求可以通过体验旅游、享受旅游来使身心得到休息和放松。中国将1999年作为中国的旅游生态年,这表明现中国对旅游业的发展开始了关注,这对中国的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有了政策上的优势,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引入生态休闲旅游概念较晚,其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我国生态休闲旅游的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谓的生态休闲旅游是指以自然为基础的、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以休闲活动为目的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旅游形式,旅游者追求的不只是自然的风景,更强调休闲的功能及亲身的体验,是一种集运动、文化、娱乐、养生、科考、感受自然、体会生活为一体的旅游方式[1]。安溪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厦漳泉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内,属于沿海山区大县,承东启西,通山达海,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名胜众多。其以茶海、峡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以温泉、凤山为主的休闲旅游资源,为安溪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安溪县政府重视旅游发展,整合发挥生态、人文、名茶、温泉等优势,取得了较多成绩,荣获"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和"中国青年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因此,安溪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具备资源和政策上的优势,也为安溪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2 安溪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溪县地处福建东南部,生态环境良好,旅游业快速发展。2009年,安溪全年接待旅游者2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17亿元。在2007年,安溪县被誉为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在2010年,又荣获"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 2011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生态休闲旅游也渐渐地发展起来,有集度假、休闲、运动、探险为一体的志闽生态旅游园,还有融合观光、体验、休闲的尤俊农耕文化园等。安溪还充分利用居山、近海、名茶、生态、人文等优势,引进海峡茶博园、连捷温泉世界山庄、天湖旅游休闲中心、紫云山风景区等重大旅游休闲项目,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融合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朝圣的旅游体系。但是,安溪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态环境遭破坏,资源开发受影响

近十几年来,随着茶业在安溪的迅速发展,很多茶农砍伐树林,烧光杂草,开辟成茶园,但茶园四周建造蓄水池,多雨时,易造成水土流失,干旱时,易造成缺水。还有很多茶园没有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有些肥料和农药的选择使用不当,对茶树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情况不仅对茶树的生长无益,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和生产,而且还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泉厦高速公路经过安溪县龙门镇"志闽生态园"等旅游景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景区的旅游功能下降,如志闽生态园因泉厦高速公路的经过,水质下降,水量变少,使得一些运动项目、休闲项目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2)淡旺季客源明显分化,季节性较显著

安溪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春季居多。春季多雨,对游客的出行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游客的数量。夏季,暑假的时间长达2个月,游客的数量增多,且以青少年为主。法定节假日的到来,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加,去旅游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据安溪县旅游局统计,2013年春节黄金周七天期间安溪县共接待游客65.7万人次,同比增长7.9%,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8.9%。

(3)景点开发力度不足,市场较为狭小

安溪县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在安溪旅游,大部分游客只知道清水岩、中国茶都,其他地方的旅游景点却全然不知。另一方面,旅游者基本上来自厦、漳、泉地区及海外的侨胞,其他地区及国外的游客较少,客源市场狭小。安溪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地位不够突出,功能定位不明确,很多旅游景点的开发没有特色,没有挖掘出安溪的文化特色。如安溪的文庙,只有少数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平时,也只有当地的居民偶尔看看,居民大多在文庙外的龙津公园散步、休憩。文庙的文化特色没有被挖掘出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文庙内只有主殿有开放,其他皆关闭着,而且主殿内只有孔子及其几位弟子的雕像,没有其他配套设施。

(4)接待设施有待改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安溪的大部分景点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基本具备,但是在吃、住、行、游、购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如酒店或宾馆的入住率不高,还有许多游客来旅游都自带食品,在旅游景区消费的人很少。目前部分景点旅游道路不完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路标不清楚,服务设施也不健全,生态休闲旅游的效益无法凸显出来。在旅游的实际经营中,有些旅游的企业都是当地的村民自己经营管理的,由于没有接受正式的旅游管理的培训,服务意识薄弱,管理也不够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龙门镇的温泉旅游开发,有很多都是村民自主经营的,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温泉旅游的形式单调,基础配套设施缺乏,服务水平低。

3 安溪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对策

(1)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茶园

良好的生态坏境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前提条件,在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时,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安溪县的相关政府人员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文和规划,加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封山育林,在山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及重点部位等进行植树造林,加强云中山、紫云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茶园是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应该以茶园为依托,以茶文化为主题,建设集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生态茶园建设的经验,结合现在生态休闲旅游模式,探索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提升生态茶园建设水平。

(2)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有关生态休闲旅游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生态休闲旅游景区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对生态休闲旅游的开发给予资金扶持,为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政府应整合全县资源,全力打造生态休闲区,根据全县现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对全县进行生态休闲旅游规划。重点在茶文化方面做文章,在自然体验上下功夫,为旅游者提供度假、休闲、游玩、娱乐、运动等活动场所,以满足居民娱乐、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加强道路、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应规范旅游的经营管理,确保在食、住、行等方面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重视景区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节假日时,游客的数量众多,秩序混乱,政府应重视游客的交通安全。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各景区应加强游客服务中心、景点指示牌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增设停车场,推进自驾游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接待体系。还要加快旅游交通体系的建设。应注意加大旅游路线和景点内道路的建设力度,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不仅要注意提高旅游的服务水平,还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此,旅游企业单位要制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计划,还要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及职业培训,并且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如对于龙门镇温泉旅游的开发,应重视温泉地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创造各种各样的温泉旅游形式,水作为温泉旅游的重要环节,要特别注重水质的检测和研究,制定温泉休闲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培养温泉旅游管理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4)重视假日旅游,实行多样化发展

随着安溪发展旅游产业战略的实施和"山水茶都q假日安溪"文化旅游休闲系列活动的启动,旅游业的管理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假日旅游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游客数量明显增多,旅游收入显著增长。特别是春节、"十一"二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县委县政府、县旅游局应特别重视这2个节假日的旅游市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

(5)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客源市场

旅游局可以以生态、绿色休闲游、茶文化旅游为主打造特色的旅游品牌,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一是举办旅游节活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让游客自身感受茶文化的氛围和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3]。二是运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安溪特色旅游资源。可以邀请省内资深导演来拍摄旅游景点的记录片,并与中央电视台、泉州电视台、安溪电视台等或者如新浪网、优酷网、奇艺网等知名网络媒体的合作。三是在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地区设立旅游宣传栏,让人们随时都可以了解旅游的信息。通过这些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安溪生态休闲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安溪与港澳台的特殊关系,巩固和扩大港澳台侨胞与东南亚华侨华人旅游市场,开阔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空间,从而拓宽生态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

(6)加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

从当前的旅游发展形势来看,生态休闲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安溪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可以从本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具有优势的旅游项目。目前,安溪已建或在建了许多旅游的开发项目,如尤俊农耕文化园、海峡茶博园、天湖旅游休闲中心、连捷温泉世界山庄、紫云山风景区等重大文化旅游休闲项目建设。除这些项目外,安溪还可打造特色的休闲文化街区,结合文庙和中国茶都两个特色的景点,建立集文化、运动、购物、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街区。还应该结合运动、文化、休闲、体验旅游方式,推出特色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周坤,王进.浅议我国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1):17-18.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3篇

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察、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力争到年底,示范点的各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等安全工作指标基本实现100%,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得到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标,以人为本,以点带面,加强制度建设,落实职责分工,强化监督管理,努力构建体制健全、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机制。

三、示范对象

本年度示范点工作的对象为城北街道办事处。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研究阶段

4月底前,开展走访调查,研究制定示范点实施方案。

(二)宣传教育阶段

5月1日-5月30日,完善示范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三)动态监管阶段

6月1日-11月15日,由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牵头,联合示范点质监员、村(居)协管员和企业安全员开展各类特种设备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四)总结推广阶段

11月15日-12月15日,及时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示范点运转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示范点工作经验向各镇(街道)推广。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网络。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要求,指导帮助示范点在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基础上,确定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负责人,在安全生产监察中队中确定兼职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员若干人员,并落实驻村(居)干部和村(居)干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个人)确定安全责任人员,加强特种设备的经常性安全管理,努力形成特种设备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监督管理网络。

(二)着力构建特种设备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1、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生产、使用、检验等环节的事前审查和以定期检验为技术支撑的全过程安全监察制度。

2、进一步建立健全示范点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督促示范点内的使用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办理设备的注册登记、转让、报废手续;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发现违法违规或事故隐患的,应当场予以纠正并督促企业整改;进一步明确和落实使用、检验、监管、领导者的相关责任,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化管理联动新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建立特种设备信息、检验检测数据信息、事故信息等动态信息数据库,做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及时更新、和预警。定期或不定期向示范点提供辖区内特种设备的动态安全信息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发出的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和重大问题,尽快形成信息畅通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快速联动新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为加强对本次示范点工作的领导,成立示范点工作领导小组,由*任组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金孟可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示范点工作情况定期汇总,每月通报,并在每月月底前向*市局示范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

(二)突出重点,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要实行分类监督,加强对示范点内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工业气体充装、燃气管道、人口聚集区(学校、医院、宾馆)等场所的设备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做到逢节必查,常抓不懈。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1.研究的缘起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决定力量之一,它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关注和研究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成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一点理论上思考,以及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更全新的高度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进行研究,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做出理论尝试。

2.文化生态学与校园安全文化

文化生态学是近年来国外比较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着力研究各种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因子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1]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说。[2]文化生态学重视文化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实践。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类也在新的实践中创造着新的文化”。[3]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不断创新的文化和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不断结合,就产生了适合时展的文化。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途径。[4]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态主体,他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就是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与之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所经历文化实践的发展。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化背景决定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决定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结果。[5]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在时代背景下实现和校园文化乃至社会各种文化建设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实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有着文化多样性痕迹的平衡之一。因为“文化生态建设的目的是维护文化物种的多样统一,实现文化生态的总体平衡”。[6]所以,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把师生生态主体的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逐渐形成具有特殊表现的校园安全文化模式,在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内各种要素的力量整合形成合力,以对师生生态主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3.现阶段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意识尚需加强

问题是时代的宏大声音,任何理论问题的问世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7]就目前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且试图在各类校园文化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包括高校)在处理群体突发事件、网络安全、消防安全和文化安全问题上,采取不出事就是保证安全方法,真正在以安全文化角度从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生态系统角度进行安全教育的尚不多见。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一种体能性、技能性和智能性三位一体的劳动[8]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形态的镶嵌组合形式之一,对校园文化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在安全问题上采取的防卫手段,不能很好地对安全问题产生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使本来可以使之成为推动历校园安全文化发展,推动学校争先进位的促进力量,却由于生态意识的不足,出现了被动局面。

3.2 开放意识仍须进一步增强

高校校园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个生态单元,不同的高校由于地域文化不同,校园生态文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高校处于闹市区,它们的周围通常会伴生着商业区、服务区和一些社会机构,高校文化它们融合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圈。这个文化生态圈所包纳的各种文化都是开展校园安全文化的有用素材,是高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晶,体现着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能力和智慧”。[9]

但是一些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中,视学校校园之外的文化为负面文化,通过各种手段高高树立起“免疫墙”,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社区文化和谐共生,也忽视这些文化在教学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中的导向能力和积极功能。

3.3 评价与激励机制还不够灵活

制度是为人类发生相互关系所提供的框架,它由正式的成文规则和那些行为规则所组成。[10]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师生生态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是在整个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中逐步得到协同一致,这样就通过在制度建设下以安全文化形式使参与人员的力量凝聚成一种合力,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倡导校园安全文化,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形成灵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一项系统工程。但在目前的平安校园建设中,不少高校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不够灵活,缺少足够的措施使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得到延续和发扬,影响到师生生态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的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校园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把师生生态主体培育成生态理性人的措施缺少评价标准,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型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

4.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4.1 以情感发展策略推动生态意识发展

人的文化活动不是为了创造某种现实的存在物,而是为了创造人自身,实现人存在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文化看做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11]高校校园教学科研活动中,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生态主体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特别是来自学生生态主体的原有的生活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熏陶下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个体的成长深受群体文化生态的影响”。[12]自我创造和群体生态文化的结合,推动了学生生态主体和校园文化各因子之间良性互动。

文化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和。[13]情感是特定文化环境变化的反映,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存在也是情感产生的原因。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形成教育文化合力的基础。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有多种渠道和方法,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莫过于灌输和熏陶。[14]因此,学校应从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师生生态主体生态意识培养,以情感发展策略推动生态系统的动态开放。

4.2 共生互补,实现文化生态群内各生态元协同发展

人必须依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某种特定的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15]单个的生态元在整体的带动下,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映照下,通过自身不断地进化,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16]环境和文化从整体上看,是相互适应的。因此,高校要促使师生生态主体在各自的生态位上享受积极的校园安全文化体验。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17]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高校师生文化力提升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生态链上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18]文化生态群就是指各文化之间的共生互补,协调共存的竞争与合作。[19]社会多样性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创造无法抑制的表达。[20]所以,注重各种文化的共生互补,就可以实现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群的动态发展。

4.3 建立有利校园安全文化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大学本质是先进文化理念的发源地,能开创进步文化的先河,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不断引领时代的潮流。[21]师生生态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他们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以不断地完善自己。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受其内部各种复杂变量的相互作用和演变的影响,它在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主体性等方面体现了作为一般文化传播与发展路径的特点。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并发挥着自己特殊的作用。”[22]从它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我们一般从社会和文化等交互变量中理解它的广泛作用,却忽略人的主观因素对这些变量产生的影响,那么有效激发师生生态主体的文化建设热情也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师生生态主体的校园安全意识、校园安全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种长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才能在校园安全文化这个大文化观下逐步推动和形成持久的校园安全文化观。

5.结语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产物,它有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也有着其自身内在的发展秩序和生态规律。今天,它作为实施和实现大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把握,以推动师生生态主体的生态意识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宗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塑造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及其主体的良好整体形象,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Sutton,M,Q,Anderson,E,N.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Ecology[M].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3.

[3][9]周武忠,等.文化生态平衡之于文化遗产型景区国际化的意义[J].艺术百家,2009(4):23-29.

[4]沈亚平,等.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1):77-80.

[5]许婵.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大理古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465-12467.

[6]乔艺.对我国当代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2):14-17.

[7]方世南.从生态政治视角把握生态安全的政治意蕴[J].南京社会科学,2012(3):60-66.

[8]丁凯军.当前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特点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37-138.

[10]道格拉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6.

[11]李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92.

[12]江世勇,等.教研文化重构:文化生态学视阈下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99-101.

[13][14]王玲莉,等.当代文化环境研究及其出路[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4):80-82.

[15]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2.

[16]许宪隆,等.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1-38.

[17]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2-89.

[18]刘海仁.生态学视域下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融合研究[J].网友世界,2013(9):54-55.

[19]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阈下探析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J].前沿,2012(11):157-160.

[20]阿里斯佩.世界文化报告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5篇

党的十以来,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全新领域,争取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安全有利于占领网络斗争制高点,有利于促进网络安全工作,也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需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的研究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促进网络空间清朗,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概念界定

“意识形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研究趋近成熟,而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兴起的热点,并且从目前检索的文献来看,学术界没有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概念的直接界定,学者是从“网络意识形态”概念作为过渡解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义,学术界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体系说、拓展说和属性说[1]。本文采纳的是拓展说,即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空间上的拓展,赵惜群对其有系统的解释:网络意识形态并非指网络空间中自然生成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构成的观念体系,而是指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集中体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考察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考察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思想动向,从而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接触新鲜事物、新兴思想的主要渠道,他们在网络空间表现的思想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政策动向较为支持。同时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空间,在这个隐蔽性和及时性较强的虚拟空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较大,表现为对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持怀疑态度,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减弱;在各国思想文化交汇频繁的网络空间,热衷于浏览外来思想观点信息,对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多元价值观盲目追捧;在社会转型时期受社会浮躁功利化不良氛围的影响,只关心自己的学业成绩、工作和荣誉等与自身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用性的事情,而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等思想、道德观念等“虚拟”的事情缺乏兴趣,甚至认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无法满足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在网络空间发表否定抨击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

(二)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现出来的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反映了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来自多方面。

1.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使其易受网络空间乱象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易受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呈现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的倾向。由于网络空间发展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空间传播的信息错综复杂,虚实难分,大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是非观,因此容易受到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迷惑,听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甚至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怀疑和否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现象,没有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危机观念和危机意识,造成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2.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僵化、单一。

网络信息发展的及时性和快捷性,使得人类从信息贫乏时代走向信息泛滥时代,网络空间各种信息大量涌入网络空间,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总量有限,使得网络空间单个的信息受到人们关注和接受的难度不断增加。我国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灌输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忽视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和信息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网络空间其他信息相比还不够丰富,也没能及时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并且有些内容过于形式化,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特别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过于僵化、单一,没有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及时创新和保鲜,以至于不能够及时地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造成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接受的错位,不能占据网络空间主导权。

3.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比较落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不断交融和冲突。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大部分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凭借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巨大优势,通过宣传他们的思想意识,批判和抨击我国的政策措施和意识形态来达到瓦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西方存在差距,没有掌握信息传播的核心技术和有效的防御技术,在靠网络技术掌握主动权的虚拟空间,只有掌握了先进技术才能掌握空间的主动权。我国在技术和资源方面都弱于西方,对网络空间的控制和信息屏蔽能力还无法与西方抗衡,不能及时防范西方对我国思想意识的渗透,无法及时防范西方借用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刻意的渗透和诱惑。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净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导权。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在当今信息丰富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接受,就需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建立专门意识形态传播网站,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时俱进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开辟网上互动平台,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通俗化、日常化,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中,在互动中能够了解大学生当前的思想需求和思想发展特点,针对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有利于网络意识形态的正确传播和引导;通过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说话方式与表达形式,找到理论宣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同时要保证理论传播内容的保鲜度,在原始理论传播的基础上增加与时俱进的内容和信息,让大学生能够轻易地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二)践行的网络安全观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是我国网络安全的问题,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存在安全问题,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及时准确地表达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因为我国的网络空间环境不够清朗,大学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迷惑,因此,加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需要践行提出的网络安全观[3],加强我国的网络安全建设,建设一个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在大学生群体中践行正确的网络安全观,需要他们树立观和国家观,了解网络空间表达的所有观点和思想都有网络和国界区分,大学生在接受和认同相关信息的同时,需要考虑这是否符合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否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网络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形式公民的权利都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遵守网络秩序和道德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网络空间的发展要闭锁排外,要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辨证观,顺应全球化趋势,融入国际社会的思想交流和挑战中,并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主导地位。

(三)加强对多元价值观的防御能力

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准确接收和认同带来了较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刻意在我国传播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些思想会对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较大威胁,需要完善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我国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校园网站,高校要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掌握网上舆情状况,对于出现的反动信息要及时地禁止和拦截,并做好正确引导,保证学生享受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上网环境。同时,要辅之以必要的技术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权,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中的舆情发展趋势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平台的安全和畅通,使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外来干扰地得到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黄东霞,吴满意.近年来国内学界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状况述评[J].天府新论,2015(05).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富硒产业;生态旅游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 “比较优势”到 “工业区位论”,再到 “非平衡发展战略”,均体现同一理念,即培育及保持经济的特色性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比较效益、合理配置资源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突破其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安康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青山绿水,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拥有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为安康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尤其是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作用更明显。在新时期下,如何才能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安康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安康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充分挖掘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安康发展特色产业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与资源。安康,地处秦岭以南,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为主,有效耕地资源紧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林地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达2878.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1.6%。境内拥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同时还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地。这些基本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走传统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依托自身条件,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交通区位优势。安康处在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基本处于全国的几何中心位置。

同时境内有阳安线、襄瑜线等多条重要铁路线,西康高速、十天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还有108国道、316国道等经过。安康成为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优势将有利于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夯实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是重中之重。其次,国家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是解决秦巴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这将有助于安康发展特色产业。再者,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新契机。2014年4月,安康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要求安康探索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与新途径。主体功能区规划使得我们发展传统产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发展以农产品、生态产品为首的特色产业成为必然。

二、安康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富硒产业初见成效。硒是安康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从2007开始,安康市政府开始注重对富硒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且富硒食品产业被确立为全市支柱产业重点进行培育和发展。目前,富硒资源开发已逐步走向正轨,开发了富硒茶、富硒饮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430万亩。

(二)生态旅游异军突起。发展生态旅游,就是要把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本来经营,要使生态旅游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推动循环发展的新引擎。安康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环境优美、水体景观多样、文化民俗独特等特点,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明显优势。

生态旅游现已成为安康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汉水秦巴秀、自在安康游”的形象定位,以山水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以项目为支撑,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宁陕、石泉、平利、汉滨四大旅游板块特色鲜明。现已培育出以皇冠、后柳、县河、长安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旅游村镇,尤其宁陕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项目呈现集群开发态势。

三、安康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产品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足。总体来说,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单一,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以生态旅游为例:生态旅游项目较为单一,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的项目较多,而具有专题性和针对性的生态旅游项目较少,并且很多景区景点内的旅游配套措施等还不健全、不完善,生态旅游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以富硒产业为例:茶产业链延伸不够,衍生产品少,精深度不够。安康富硒茶产业链主要由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构成,衍生产品涉及很少,诸如以茶主题旅游等各种茶产业配套产品相对较少。

(二)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知名度低。虽然安康已有一些知名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仍然不高,难以利用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和带动效应,促进特色产业与知名品牌的互动发展。且仍存在商标品牌意识淡漠现象,以茶叶为例,有些店主直接出售包装物、标签,为消费者进行任何品牌的包装,直接影响了安康茶叶的美誉度与品牌形象。

(三)产业化程度低,集群化发展缓慢。安康的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与提供者多是小企业和小厂家,正规的、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且部分龙头企业是生产兼营销售业务,专业化分工不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生产结构散乱,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效益并不凸显。且企业之间缺少沟通合作机制,减少了企业参与集群化的主动性,很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存在上述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建立一个思路清晰、统筹兼顾、着眼现实、放眼未来、适合安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于安康来说仍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弱,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可能效果有限。所以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扶持还是相当重要。首先,政府需要利用好中、省相关优惠政策,做好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其次,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稳定、平等、有序的市场环境。第三,深化金融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领域改革力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银企协调力度,着力破解投入难题。

(二)壮大培育龙头企业。针对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的组建,带动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进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对产业链各环节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产业链各环节行为主体更好的发展,完善产业链纵向协作机制,真正实现全产业链的有机整合。这样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沟通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要围绕优势产业,突出产业整合,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园区的布局与建设方面,要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管理创新方面,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各项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即要以顶目为依托,优势产品为基础,把园区建设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作者单位: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安康富硒食品网 http:///

[2]陈芳,陈绪敖.安康富硒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3)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7篇

立足独特市情 发展富硒产业

安康土壤富含硒元素,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带。十以来,安康结合市情实际,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走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安康的富硒资源、区域交通等优势,力争将安康建成富硒产品生产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生态富硒资源是安康最具特色的资源,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开发利用生态富硒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资源,做强做大富硒食品、饮品、用品等产业,对于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安康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富硒产业与扶贫相结合

近年来,安康市扶贫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发展富硒产业为重点,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等项目,按照内聚资源、外强措施、区域推进、个体带动的思路,一手扶强龙头壮大基地,一手精准到户促农增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富硒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安康市扶贫开发局近三年共投入各类扶持富硒产业发展资金1.9亿元。年均投入紫阳、平利县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用于茶叶基地及相关产业发展;年均投入汉滨区用于生态富硒产业的财政扶贫资金超过1000万。

目前,已建成生态富硒茶园4.7万亩、改良土壤5.65万亩;扶持生态富硒生猪(乌鸡)生产企业12家;扶持生产生态富硒食用菌(魔芋等)现代农业园区9个,提高蔬菜年产量4500吨;搬迁涉富硒产业农户1000余户,技术培训21万人次。扶持了一批生态富硒茶叶产业龙头企业;补助了一批富硒畜禽企业;壮大了一批生态富硒蔬菜企业;打造了紫阳红椿焕古、平利长安大贵洛河富硒茶产业示范带、月河川道的生态富硒生猪畜禽产品带、石泉宁陕生态富硒蔬菜瓜果食用菌产业带。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对安康生态富硒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的茶农手工采摘生态富硒茶叶

“三个坚持”促协同发展再升级

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和生态富硒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需要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规划引领。依托全市生态富硒产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园区化布局、园艺化建设、机械化生产”的模式和构建“重点县+基地镇+专业村+产业园”现代生态富硒产业示范体系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市扶贫开发规划、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和正在编制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将生态富硒产业作为扶贫系统产业扶持的重中之重,进行系统规划。

按照区域开发、重点推进的原则,明确连片推进的具体政策、项目、资金帮扶计划。结合生态富硒产业的重点建设工程,从良种繁育及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品牌整合及创建、龙头企业及大户培育、富硒文化及生态旅游、市场及科技服务体系等关键环节,出台详实、可行的扶持规划,逐步实现全市重点县的基地镇、专业村、产业园等各个层面和育苗、基地、加工、营销等环节都能得到项目的覆盖和资金的扶持。

坚持整合扶持。安康市扶贫系统承担着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职能,扶持项目包括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等,扶持范围涉及一、二、三产业,扶持对象涵盖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及产业大户等个体经济,对生态富硒产业发展各级、各类、各环节均有扶持项目。安康全面整合系统内各类项目资金,按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环节,进行系统安排,全面扶持。

一是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项目的主体作用。对在生态富硒产业的发展规划区且属已规划的特困村,优先安排整村推进项目,并在产业扶持和基础建设资金中,用于生态富硒产业的发展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量均不得低于60%;对扶贫产业补助项目,60%用于扶持生态富硒产业相关合作社发展;对龙头企业贴息项目,40%用于富硒产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对扶贫资金扶持的现代农业园区项目,60%用于富硒产业园区;对富硒产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各类人才,会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改进培训方式,依托“雨露计划”给予培训,培育茶产业发展专业型及电商营销人才。

二是全力用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的思路,向重点县的基地镇、专业村倾斜,主要用于富硒产业育种(苗)、基地建设用地的配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持项目主要用于扶持富硒产业相关合作社发展,重点扶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环节;农业综合开发贴息项目主要用于扶持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奋力打好产业发展扶持项目总体战。充分发挥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全面扶持富硒产业发展。移民搬迁不管是迁出、迁入地,凡涉及扶持搬迁发展富硒产业的,只要在富硒产品生产规划的重点区域,80%项目和资金用于扶持发展富硒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凡在富硒产品生产规划重点区域内的,都要把富硒产品生产作为主导产业,争取到村的项目资金 60%要用于发展富硒产业。通过全面整合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全力解决富硒产业发展中的投入难题,推动全市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创新试点。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富硒产业扶持办法,大胆创新试点,才能最大程度地扶持富硒产业发展。一是提高实施质量。全力做好富硒产业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评审、编报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的监管服务工作以及项目实施后的后续管理工作,争取更多、更大的富硒产业项目落户安康。特别是要全面落实工程类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监理、项目法人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增强项目服务富硒产品生产的能力。加强富硒产业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保证项目资金用于富硒产品生产,发挥实效。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8篇

一、总体要求

特种设备安全使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城市”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发挥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作用,构建体制健全、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的特种设备长效动态安全监管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一年努力,建立县、乡镇(街道)二级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事故隐患整治率等符合安全规定要求,努力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监督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格局,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保持基本稳定,力争不发生重特大事故,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8起/万台以下,其中锅炉压力容器伤亡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

三、工作内容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格局,加强动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重点建立动态安全监管组织体系和动态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长效监督管理。

(一)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特种设备数量2905台(套),各类气瓶超过13多万只,压力管道近130公里,分布在全县各乡镇(街道),且85%的使用单位属于中小企业。要管好这些设备,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从政府领导、部门监督、基层协管、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和法定检验6个层面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1、县政府将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支持、督促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监察职能,落实和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所需的经费;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手段督促和帮助消除事故隐患。同时,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研究分析特种设备安全形势。

2、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承担各自的安全责任。质监部门要认真抓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对特种设备的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安全监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状况,强化消除事故隐患的各种措施;要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定期分析和报告制度,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报告县政府,督促企业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安全监察力量和稽查力量,保证日常巡查和突发性事故的紧急处理工作。经贸、教育、卫生、旅游、建设、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列为本行业、本部门安全管理重点工作之一,做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和使用动态,督促使用单位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义务;配合质监部门共同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整治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工作。

3、乡镇(街道)要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安全生产条例》的要求,履行特种设备属地管理的职责。乡镇(街道)、村(社区)是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的基础力量,应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应指定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做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的使用动态,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使用现象,协助监督本地区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共同开展浴室、豆腐作坊等领域使用“锅炉”的整治工作。

4、各相关企业应切实承担起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主体责任。特种设备的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主体,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第一责任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应当对其生产的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能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依法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予全面落实;严格履行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申报定期检验、维护保养、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持证上岗等安全义务;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5、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共同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有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内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自律管理,配合协助质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新闻媒体、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群众性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要鼓励和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处理和举报奖励制度。

6、严格实行特种设备强制检验制度。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使用中的特种设备必须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检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对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负责。

(二)建立动态信息管理体系。质监部门应建立完善特种设备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县特种设备生产(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等环节的信息,动态反映特种设备数量和安全状况,实施动态管理。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数据库建设,要及时维护好特种设备数据库,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使用信息、检验检测信息、事故信息等动态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做到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及时更新、和预警,形成信息畅通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快速联动新机制。加快建立特种设备人员数据库,汇集全县乡镇(街道)协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实现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动态管理。要建立特种设备事故统计数据库,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有效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增强安全意识。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要把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作为社会化宣传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弘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道德文化理念、“知法懂法、自觉守法”的法制文化理念,营造知识文化理念和“科技兴安”的科学文化理念,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先进文化理念的培养,形成人人注重安全、关注安全的氛围,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维护特种设备的安全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各级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加强特种设备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安全重大举措、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对严重忽视特种设备安全,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要坚决予以曝光。

(二)明确职责,落实安全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对辖区内、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业实行全面安全监管,并承担安全监管责任。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目标纳入安全生产统一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职责,采取各种措施,发挥好安全监管网络队伍的作用,形成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和企业守法自律的安全监管机制。

生态安全的特点第9篇

一、人在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过程中的特殊性

本质安全包括人、物、系统和制度四个要素。对于人的本质安全,从狭义上讲,是指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人自身的个体安全。从广义上讲,人能够使物态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制订和实施规范、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人和物、系统、制度等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安全。本文就是从狭义概念发出,来研究人的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

我们首先分析人的本质安全的特殊性。

一是人的本质安全的根本性。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另一点就是人既是本质安全的实施者,又是本质安全的受益者,同时,又是事故的具体的受害者。本质安全的四大要素的实施,最根本点就是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二是人的本质安全的不可视性。物态、系统、制度是可视的,本质安全创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趋近的过程,其他三个因素别是具有突出地位的物态的本质安全很容易让人看到它的具体的形态,也不难知道它们的本质安全的趋近程度。而人的本质安全却很难定性,只有通过具体的过程来检验,才能看到实际效果。

三是人的本质安全的不可预知性。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控制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行为心理学实验也表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平时很正常的思维,其实和实际行为是两回事。在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警惕性再高的人,也是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所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二、人的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

——人的自身素质。人对安全的认知程度特别是危险源的认识程度,在很大方面决定于这个人的自身素质。这个自身素质包括文化学历、工作经历、学习能力、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等等。近年来,煤矿企业的用工除了每年招收数量有限的高校毕业生和技校毕业外,绝大多数都是农民派遣工。这些派遣工都分布在采掘第一线,而采掘第一线正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区域。采掘区队农民派遣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区队高达90%多,有的班组除了班长,其余都是农民派遣工。经调查,有的矿采掘区队不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的职工数量占到了30%。生产一线职工的素质也影响到了区队管理层的素质。据调查,在28名采掘单位管理干部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15人,占53.6%。28人中无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人,占到71.4%。在7个采掘单位计14名党政主管中,无中专及以上学历的6人,占42.9%。其中7名行政主管中有5人无专业技术职称;7名书记、副书记中有3人无专业技术职称。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自身素质,对做好人的本质安全、特别是采掘区队的职工的本质安全提出了挑战。

——人的安全意识。渴求安全是人的本性,谁都想安全,谁都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此处讲的安全意识,是处在工作环境之中,能够对安全行为真正起作用的意识,对安全的一种自觉的反应。这种意识,是需要有较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作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条标语,也不是经常性的说教,而应该是具体的,是能够真正意识到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后果,这种后果也是具体的,正因如此,人的安全意识在做好安全工作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人的行为。一些人安全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不强,安全知识掌握不好,或者岗位技能不熟,岗位操作上也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我们对396名“三违”人员进行了分析,从“三违”人员从事的工种分析,违章主要集中在操作性强的工种。这396名“三违”人员涉及到57个工种。“违章”数在10人以上的工种见表一。一些职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对照标准,正规上岗,规范操作。比如396名“三违”人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违章事实是:锚杆扭矩力不够(8.8%)、安全点柱等安全设施使用不完好(8%),以及放炮后检查不细漏炸药、不敲帮问顶等等,都属于职工的操作不规范。另外,从“三违”人员从事的工种上分析,发生“三违”比例最高的前七个工种都属于操作性很强的工种。

——环境和物态。环境和物态对人的本质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影响,环境和物态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环境和物态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环境和物态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目前要达到环境和物态的本质安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和费用都是有限的,有时是经济上不合算。就处在非本质安全状态下的环境而言,好的环境和物态能够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但另一方面又使人放松了对安全的警惕;不好的环境和物态可以提高人的安全警觉性,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分析集团公司近五年来的死亡事故案例,属于环境方面的比如顶板事故,五年发生工亡事故21起,死亡人数24人,占五年死亡总数的46.15%,是各类事故中死亡人数最多的。其次就是物态方面比如运输事故,五年共发生工亡事故14起,死亡14人,占死亡总数的26.92%,比例仅次于顶板事故。顶板事故的原因有的就是“技术装备落后,支护顶板抗压能力低”,运输事故的原因有的就是“技术装备落后,安全保护

装置不完善”。——管理。放松管理是“三违”产生的重要原因。规程措施不落实、习惯性违章的存在、劳动纪律不遵守等,都和放松管理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分析张集矿十年间工亡事故案例时发现,矿共发生17起工亡事故,这17起事故,发生在中夜班的有13起,发生在交接班时期的有5起。中夜班和交接班时间都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点。

三、创建人的本质安全的途径

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是一个不断趋近的目标,从分析人的本质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要实现人的本质安全,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是一个趋近相对较慢的过程,需要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来不断推进。

1、严格实施用工准入制度。在职工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下,要提高煤矿企业一线职工特别是采掘一线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要把提高采掘一线职工队伍素质的重点放在严格用工准入制度上。新招的农民派遣工文化学历必须达到初中以上程度,熟练工年龄必须在40周岁以下,非熟练工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入井前要严格进行培训考试,通过培训考试,可以进一步了解派遣工的文化学历和学习能力。

2、抓好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抓好具有企业特点的安全意识教育,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核心价值观。比如,张集矿是高瓦斯矿井,是煤尘与瓦斯突出矿井,通过几年的努力,职工逐步树立了具有张集特色的“瓦斯为天”的安全理念。二是抓好具有职工个体特点的安全意识教育。每个人对安全的需要是共同的,但对实现安全目的各有不同,在自身健康、家庭亲情、职工友情、工资收入等方面各有侧重。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价值教育、亲情教育、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形成针对个人实际能够起作用的安全意识,改进职工个体的安全行为。

3、学好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要重在必知必会上。所谓必知,就是职工必须掌握的本岗位、本工种的安全知识、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所谓必会,就是职工必须掌握的本岗位、本工种安全技能,拥有自主的保安能力。必知必会安全知识是消除事故的切入点,是保证安全的着眼点。要通过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职工学习掌握必知必会知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自我保安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