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企业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24 09:44:21

大企业风险管理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1篇

高负债的陷阱

从许多高成长企业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过度负债可说是一个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它们的高负债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呢?

战略需求效应由由于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但这类模式债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

财务不透明与内部互相担保由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中国四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教训。广信下属企业帐外有帐,隐藏债务情况严重,甚至连集团总部都难以摸清家底。清产核资以后,资不抵债额竟高达146.94亿元人民币。

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由最常见的就是短债长用,短筹长贷。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是短债期限若干倍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日后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其它常见结构性错配还包括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等。

以上几方面是环环相扣的。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则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财务危机的诱因

经营持续亏损由企业扩张过度,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企业只是短期亏损,只要亏损额少于折旧,未必导致债务偿付困难,但如果持续亏损,将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大大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不能到期偿还债务。

如果亏损严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财务失败,将意味着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最终很可能走上倒闭、破产的不归路。

短期支付不能由这种情况下,企业并非资不抵债,也不一定与经营亏损相关,只是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量分布与债务到期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原因暂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真所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1996年进入全球500强之列的香港百富勤公司,1998年初却因为缺乏足够现金无法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被迫破产,10年辉煌毁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兴建巨人大厦时国内卖楼花所形成的4,000万元人民币债务。

突发性风险事件由在市道畅旺的时候,高成长企业或许可以凭其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给市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

一旦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突然变化,重大政策调整,各种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就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

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采取股票抵押贷款,结果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大幅下降,使抵押品价值严重缩水而陷入财务危机。

尽管这些风险事件对企业来说属于不可控因素,但防范经营、财务风险本身就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义。同样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而另一些财务稳健的企业仍健康发展,经营能力突显高低。

平衡高成长和稳健

百富勤等大企业的破产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

优化财务结构由财务结构优化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

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

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此外,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各地经济、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国家或区域的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抓好现金流量生命线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

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利润或是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不能停留在帐面盈利上,而要以价值的可实现性和变现能力作为前提。

企业应把利润和现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加强对应收帐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尽量减少呆坏帐。

企业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同时要手持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并提高资金管理水准,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建立财务监控体系企公司的规模扩张应与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保持同步发展,否则造成财务失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加强对公司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担保和信用证开证额度管理,减少或有负债。

企业尤其要重视预算管理,应着眼于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通过预算管理对融投资总量、负债水平、资产状况进行控制,并对未来重大项目的融投资及大笔债务的还本付息等做出统筹安排。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2篇

关键词:大企业 税务风险管理 研究

根据税务机关的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当前企业税务风险的严重性,对此企业必须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尽管大企业也在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地落实“指引”,但从执行税收政策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尚不成熟,企业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已经凸显,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中石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能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华为、五矿集团和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集团,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合作开展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一、概述大企业税务风险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相关涉税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税务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对这一不确定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大企业自身的涉税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自身行为不当,税务制度的改变等,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准确的根据国家税务制度要求最终自身财产遭受损失、企业名誉受损、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等的风险。大企业是我国税收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方便进行税务管理,我国税务部门通过列名的方式对大企业进行确定。现阶段,国内的定点联系大企业已经确定了45家,每年国家税收的两成来自这些企业。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国内对于大企业的划分标准为:同时满足销售额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及以上。而国际上通常使用下面五项标准进行衡量:创业核心技术;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资源垄断。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庞杂,经营内容复杂,多元化企业甚至会存在跨行业、跨区域的情况,涉税事务繁重,税务管理工作非常困难。同时也因为大企业业务重大,所以一旦被查出违法税务行,相应的税务金额处罚也是非常沉重的。更为严重的会挫伤企业的信誉,同时极易给企业引起各种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其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重大的影响。

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为内控制度中一项关键性内容,是大企业进行税务防范工作而制定的一套税务风险管理规范制度。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施高效的税务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税务防范当中采取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具体体现在,大企业董事会等机构及其成员一同参与实施,主要是为了合理的保障企业在有效的防范自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创造更高的税务价值,进而制定完善的流程和规范。

二、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在国内,税务管理进步相对较晚,相关理论尚不健全,实践经验较为缺乏,直至今天,依然没有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税务法律对大企业税务内控工作进行合理的指导。现阶段,我国的征管法等相关税务法律制度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等方面设立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缺乏较为详细的税务控制鼓励措施。我国税务总局颁发的税务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主要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不具有相应的强制性。

(二)缺乏系统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大企业自身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混乱,岗位职责不明确。比如部分单位在税务风险内控方面设置了专门机构,部分企业设立了风险控制机构,一些企业则同时设立了两个部门。此外,有关税务风险防控责任,部分企业落实在自身的风险内控部门,而一些企业则分配到自身的财务部门中,有的企业税务风险是内审部门在负责,和其他单位的联系不足,全局统筹不到位,使得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效能下降。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企业没有建立较为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税务风险评估工作较为形式化。同时税务单位通过风险评估信息反馈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防范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税务机关的工作能力受到税务人员、税务信息化程度、涉税信息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素质较差,税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对大企业自身的涉税风险进行系统、有效的识别,所制定的风险评估报告的指导性不高,此外风险评估反馈不及时,对于大企业的风险防范进行合理的指导。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不足

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不到位,具体的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加之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执行力度严重欠缺。同时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相关的经营项目繁多,信息化程度较高,技术组织管理能力均较强,基层税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整理资料、税额催缴、日常巡检等工作上,无法抽出充足的时间组织纳税评估、税务风险分析等风险排查工作,使得精细化管理无法得到落实。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及风险管控效果评价工作机制

很多大企业对于自身的税务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税务风险管理不到位,更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风险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对于风险管理和控制效果没有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评价工作机制,风险管控不到位企业难以认识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无法及时的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大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自身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以及制度,需要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机制方面,国家法律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家税务总局目前已经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和《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各个方面应当努力学习相关指导合规程,可以结合相关指导和规程制定符合本企业具体的情况的税务管理基本制度。同时税务部门也必须加快大企业税务风险法律建设工作,需要尽快针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其划入我国法律法规中。由此大企业在组织自身的税务风险可以严格按照法律进行,税务部门在进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有明确的执法依据。

(二)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确定管理职责权限

应当率先从人员方面着手做起,提升领导层的税务风险观念,同时将这一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运营当中,企业各个分支结构设置相应的部门,聘请素质过硬的人才负责税务工作,参与税务决策分析、外部信息税务影响分析、税务核算等工作,切实遵循岗位分离原则,防止出现税务人员兼任的情况。此外应当确定完善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和企业其他内控制度有机融合,确保在税务政策落实、外部经济环境变动充分分析税务风险问题,确定完备的工作流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同时通过研究制定科学的建议,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可以快速进行应对,减少为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制定科学的风险预估办法

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当中,采取科学的合理风险预估方法。对企业涉税活动中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层、决策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企业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可以结合相关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四)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执行的监督与效果评价机制

对于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管理工作中,工作态度不佳,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及时予以提醒或警告,促使其及时修改和整顿。同时建立较为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优化。

(五)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税务风险管理加强,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针对税务风险控制效果良好的部门,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混乱,态度不端正等进行相应的惩罚。由此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鼓励,由此实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在国民经济中,大企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大企业经营范围庞大,经营业务复杂,涉税事务繁重,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负担较大,企业必须重视对自身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深入的研究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

[2]牟信勇,寇伟斌,王谦英,王雪绒.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3篇

关键词:大企业 税务风险 风险管理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健全和完善,在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国家对税收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重视。对于我国大企业而言,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与良好的税务管理和合理规避税务风险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面对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企业来说,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问题和考验。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合理规避和妥善解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企业高层人员也并没有高度重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这样不仅会使企业发生巨大损失的几率增加,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我国大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

针对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面对各种的风险类型都会比小型企业多得多。以税务风险来说,由于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大,跨地区经营是很常见的事情,这样就会增加大企业的经营难度,呈现出经营范围广、复杂程度高的特点。还有很多大型企业具有进出口业务,跨境经营的模式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显著提高,由于每个国家对税收管理上的标准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税种问题、税率问题等。总的来说,大企业的经营发展中针对税收管理更为复杂和繁琐,涉税方面种类多、会计处理方式难度高、适用的税收政策也更加复杂。总的来说,大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包括了税务经济风险和税收法律风险。其中,税务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没有很好的意识到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现状,对经营范围没有准确的评估,致使没有很好的服从国家制定的税收政策,导致大企业本身的税务风险提高,承担了更多的税务负担。其次,税收法律风险是以我国现行的与税收相关的法律、政策和规定等为基准,而企业的纳税行为出现了违法、违规的现象,比如偷税漏税、逃税、不纳税等违法行为,从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使企业声誉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大企业面临税务风险的原因

(一)企业管理的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税收管理方面不够重视,缺少防范意识。目前很多大企业的重要环节多为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些能带来高额经济利润的方面是很多企业高层都着力关注和大力发展的重点,就使得企业在整个生产决策体系中忽视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和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建设。由于没有健全的税务管理制度和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使整个企业置身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之中。其次,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营私舞弊的现象。有个别人为了获取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对企业利润和股市交易进行暗箱操作,进行恶意炒作或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故意粉饰等,这样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税务风险,严重则会产生违法现象,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

(二)企业经营的客观因素。

同小型企业相比,大企业面临的经营业务类型更多、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因此面临的税务风险也就更多。并且,由于大企业涉及更多的税收政策和法律条文,一旦国家出台新的税收政策,那么企业依法纳税的各项标准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客观上来说,会影响企业无法正确把握住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中心理念,而加大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同时,很多大企业也没有进行妥善的税务筹划,操作行为的不当会使得企业出现偷税漏税行为,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税务风险管理在大企业中的重要性

首先,大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能够确保国家的税收收入。针对我国的现阶段国情来看,大企业是我国主要的税收来源。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广、经济实力强,其良好的纳税行为对国家的税收收入有很好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对我国的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提升大企业的税务管理能力,改善和规范大企业依法纳税行为,对全国各缴税企事业单位的纳税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其次,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够提升国家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纳税回收周期,提升企业依法纳税的主动性和自控性,提升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能力。最后,投资者根本利益也有了根本保障,进一步稳定了我国市场供给需求状况。我国很多大型企业都是属于上市公司,良好的企业运行和经营产生了社会影响非常重要,更关系到了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四、加强大企业税务管理的手段

(一)成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大企业来说就相当于一个强大的后备军,为企业的良好经营和正常发展营造了安全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因此,大企业更有必要专门建立一个属于企业内部的、独立的、专门针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部门或中心小组,重视企业依法纳税行为,树立企业整体员工对税收管理的正确认识,确保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

(二)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在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必须有一套完整、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作为保证,这样才能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税收风险管理。大企业的税务事项涉及到的人员、部门、财务和技术等因素的范围都是非常广泛且种类繁杂的,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就很有必要制定完善税务风险体系来明确工作的责任,加大工作的执行力度。

(三)完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机制。

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一系列的、环环紧扣的整体工作体系,要保证风险管理能够对信息实现有效收集、整理、分类、分析和执行工作,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对税务信息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企业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税务人员规范纳税行为,全面提升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认识到了我国众多大企业的经营发展中针对税收管理上更为复杂和繁琐,涉税方面种类多、会计处理方式难度高、适用的税收政策也更加复杂的问题,因此面对的税务风险会更高。而进行良好的企业税务风险防范,能够提升企业依法纳税的主动性和自控性,提升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大企业的税务管理能力,改善和规范大企业依法纳税行为,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正国.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税务,2012,04:50-51.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4篇

【关键词】 大企业; 税务; 风险管理

随着企业经营行为和模式的不断细化,税法体系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大企业纳税管理难度加大与税务监管日趋严格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税务风险已成为企业重要风险源,大企业必须选择以风险为导向的税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发展需要。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背景及作用

从我国夏代“夏后氏五十而贡”①、“虞夏时,贡赋备矣”②税收原则和税收理念的出现,到如今以风险为导向的税务管理思想的提出,税企之间围绕税收展开的博弈从未间断过。为促进我国大企业税务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的提高,加快税务体制改革,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下称《指引》),确定45户中央企业作为首批定点联系企业,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大幕正式拉开。2010年5月河南省地税局确定6家省属企业开展大企业税务风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在我国逐步推广。

无论从国家税务管理当局角度出发,还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实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初衷都是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税企之间业务无缝隙对接,提高企业纳税遵从度,以风险为导向提高税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纳税成本。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难点

(一)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目前,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一部《指引》可供参考。同时,《指引》没有配套细则,且一些内容存在难以量化执行的问题,比如税务风险量化评估,经济形势、产业政策、市场竞争以及行业惯例可能造成税务风险的识别等等。

(二)大企业管理模式与税务机关风险管理要求不对称

从《指引》内容分析,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站在税务机关的角度,企业则缺乏较为明确的方向或角度。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税务风险管理模式比较固定,风险导向明确,而企业经营管理相对复杂,不同环节税务风险点各异,风险管理模式会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发生改变,二者之间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不对称。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难以统一控制

按照公司法人治理要求,大企业下的法人应保持相对独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同法人之间的税费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难以对下属独立法人税务风险实施统一控制。同时,大企业一般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经营,行业跨度和差异比较大,业务流程千差万别,税务风险控制点各不相同,难以统一口径制定标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难度。

(四)税务风险测评标准缺失

税务风险测评标准作为制度建设质量的衡量标尺,对制度建设具有指引作用,标准不明确,无法查找风险制度的差距。目前,税务部门没有出台规范的标准,企业无所适从,缺乏方向,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难度。

(五)执法不规范及税收政策变化快

我国税法体系中赋予税务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对同一性质的涉税诉求可能因不同地域或者执法人员,纳税人即使执行统一标准,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税收法律法规不断出台,税收政策难以持续有效,可能因为政策传递时间等问题,造成纳税人行为由合法变为不合法,产生时效性风险。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

管理当局开展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起点和难点是确定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税务风险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税务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组织管理架构、人员素质以及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应考虑税务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综合以上因素,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事业部管理模式;二是直线型管理模式;三是交叉型管理模式。

(一)事业部管理模式

事业部管理模式适用于事业部组织结构下的复合型企业集团。选取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建立“集团――事业部――基层单位”三级管理体系。该体系下各层级分工明确,业务专一,集团总部通常为战略管理中心,事业部或业务中心为专业管理机构,事业部下属的各基层单位为生产经营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事业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业务专一等特点,将税务风险管理融合到企业管理活动过程。同时,按专业分工可以化整为零,规避无法将各业务板块税务风险控制点统一到同一制度中的弊端。其缺点是无法避免集团与事业部之间部分管理职能交叉的缺陷,造成重复管理,容易导致生产经营中心和风险控制中心疲于应付上级管理部门检查,无暇将精力集中在风险控制活动上。

(二)直线型管理模式

直线型管理模式适用于生产经营业务单一、工艺流程明确、上下游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集团。比如石化企业,从原油开采到提炼加工,再到成品油气销售,产业较为单一,但环环相扣,税务风险控制点在工艺流程中相对固定。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税务风险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统一到同一制度中,同其他管理活动一样可以做到上令下行,保证制度的统一、规范,避免交叉管理情况的发生。其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同直线型管理组织结构一样,一旦管理层级过多,容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监督职能不到位。

(三)交叉型管理模式

交叉型管理模式适用介于事业部和直线型管理模式之间的模拟分权制企业集团。一般情况下,这类企业既设有事业部控制中心,又有流程业务管理中心,部分职能部门业务相互配合,职责相互交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可以面面俱到,避免组织结构管理下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点遗漏问题。其缺点是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

四、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实施要点

在确定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模式之后,需要落实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体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按照《指引》要求,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控制规范,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日常税务工作中遵照执行,不断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本文以某事业部制企业集团为例,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确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多样,企业应根据所处阶段确定不同的组织结构。该集团在“十一五”快速发展期间,下属400多个会计核算单位,为了克服管理结构复杂、运行效率低等管理瓶颈,对原管理模式进行了重塑,将直线型组织结构改为事业部组织结构。据此,围绕重塑后的组织结构特点,制定了“集团――事业部――基层单位”分工明确的三级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为确保税务风险管理高效运行扫平了障碍。

(二)理清不同管理层级的税务风险控制点

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找准企业税务风险点,实施“定位管理”。对企业而言,不同层级、不同单位风险点不尽相同,应顺应组织结构特点,对风险点实施“分割管理”,不同层级管理不同的风险点。该集团三级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划分的根本,在于不同层级的风险控制点各不相同。集团作为最高层级,工作重点是行使管理、监督和评估职能,风险控制点为所有单位风险点的综合概括;事业部作为二级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对事业部业务进行集中管理,风险点围绕事业部整体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基层单位作为具体业务的实施者,风险点与具体业务相伴相生,风险点围绕业务内容设计。

(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考核激励

税务风险管理离不开激励措施,考核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明确税务风险管理方向,另一方面确保税务风险管理持续开展。该集团在税务风险管理考核方面,将具体指标与目标成本和利润挂钩,激励各级单位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四)优化税务风险评估内容

税务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做到准确定位,及时纠正,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遵从度。该集团在制定税务风险评估内容上,围绕三级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特点,分别设计不同层级的评估内容,充分考虑到控制环节中的政策风险、管理风险、执行风险和外部风险。

(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中介组织是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引进涉税事项税务机制,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特长,不仅可以解决企业在特殊涉税领域经验缺乏等问题,还可以作为企业税务风险的外部监控人,代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部分职责,更好、更专业地监督、发现企业的税务风险并提供解决方案,减少涉税风险的发生。

(六)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

税务风险的识别关键在于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财务、企管、销售、采购等职能部门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更新和掌握税务知识,提高税法运用水平,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利用计算机系统平台,提高税务风险智能识别水平

税务风险识别的关键在于预警,做好事前控制。为此,首先应建立预警提示系统,当风险点贴近临界值时发出警告,提示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而预警系统的设置,临界值的确定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工程,难以完全由人工来完成,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平台,确保风险识别的精度,提高税务风险智能识别水平。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效率的首选,税务风险管理必须与计算机系统集成,实现高效管理。

五、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

实施税务风险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此项工作的推行必须得到经理层特别是单位一把手的大力支持,由总会计师全面负责,财务部门具体实施,其他领导和部门共同参与。

(二)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要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

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要与其他制度相互支撑相互印证,共同组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三)风险评价要及时

风险评价是对风险管理效果的衡量,及时评价一方面为了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及时避免因政策应用产生差异。

(四)考核奖惩要到位

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执行难在所难免,只有严格奖惩,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才能将税务风险管理持续贯彻下去。

(五)人才队伍建设要跟上

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活动,要求税务岗位人员要具备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是风险控制效果的保证。

(六)税务风险管理要与生产经营环节相结合

税务风险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只有将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风险点,从而实现事前有筹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减少企业内部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S].

[2]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美]海因茨・韦里克,马克・V・坎尼斯.管理学:全球化与创业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5篇

【关键词】 大企业; 税务风险特征; 税务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大企业的税收检查力度,很多知名大企业因对税务风险的防控不严而身陷“税务门”丑闻。企业、税务机关、社会公众以及理论界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企业税务风险特征和管理现状,就其如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特征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大企业由于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及管理理念上与中小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其税务风险与中小企业有着根本区别。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呈现以下特征:

(一)经济业务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

大企业往往组织结构庞大,生产经营复杂,多元化企业集团更是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涉税事项繁多、重大且复杂,税务管理难度大。某些业务,中小企业也许永远涉及不到,而对于大企业来说却是平常之事。比如,常发生于大企业的并购重组、境外投资、境外付汇、关联交易等业务,涉及资产及股权置换、非货币易、非居民企业税收、境外税收抵免、特别纳税调整等复杂的会计和税收问题。上述业务通常存在多种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或税收优惠选择,不同的处理会导致很大的税收成本(或收益)差异,企业重组等事项还会对后续经营期内的税收负担产生持续影响。上述业务构成了税收的高风险领域。

(二)税收监管力度强、逃避处罚机会小

大企业是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无疑也是各国税务机关监管的重点。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大企业的检查力度,对重点税源企业实施定期轮查。2009年至2010年,税务机关通过对大企业进行自查、检查、稽查,实现了查补税收收入入库率和入库金额大幅增长。同时,各大稽查案件不断被媒体曝光。在当前这种日趋严厉的税收监管环境下,大企业税务违规几乎没有逃避检查处罚的机会。

(三)税收违规成本大

大企业由于业务总量大,一旦税务上出现违法,所涉及的补缴税款、罚款、滞纳金都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税务上的违法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声誉损失,并可能使企业陷入危机,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大企业的上述风险特征,决定了大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的税法遵从意愿比中小企业强,一般较少存在偷逃税的故意行为。但是近几年的税收检查结果显示,大企业的税务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经自查、检查、稽查缴纳的税款和滞纳金金额巨大。这说明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税务风险意识弱

长期以来,大企业董事会等决策层将精力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研发,而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管控。他们简单地认为,税务是企业财务核算与申报层面的事,只要不做假账,不虚假申报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没必要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去考虑。受此观念的影响,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较少考虑税务风险因素并建立系统的税务控制制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远远比财务管理的基础薄弱。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大企业税务检查力度加强,企业税务风险暴露后,部分大企业才逐步意识到税务风险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关注税务风险。

(二)税务风险管理模式简单、管理环节滞后

据了解,目前很多大企业虽建立了税务部门或岗位,但更多的是执行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处理与税务部门的关系、解决税务过程中的争议等职能。大部分企业内部税务机构既不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也不参与企业重要经营活动,不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控制税务风险的机制,应对税务风险的方式基本上是被动的、应急的和临时的。许多企业基本上是以“亡羊补牢”的方式对付层出不穷的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管理力量薄弱、管理资源缺乏

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普遍层次低、人员少、素质不高,自主处理复杂税务问题能力弱。有些大企业集团,业务范围非常广,业务量巨大,分支机构众多,财务核算分工很细,税务人员不熟悉本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面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也缺少充分了解。此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缺乏税务管理功能,不能对相关信息在税务层面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评价、预警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税务人员疲于应付税款申报、缴纳环节的事务性工作,对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信息缺少研究,对税收政策不能全面、准确把握,在税务处理上过分依赖于外部税务顾问和中介机构。

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提高管理决策层的税务风险意识,是实施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大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企业应在董事会层面更加重视税务风险,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去考虑,以长远的税务遵从目标指导和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设立,并贯彻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唯如此,大企业才能在经营过程中主动规避和化解税务风险,从被动处理税务危机中走出来。

(二)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

税务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度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其实质是使管理环节前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和事中监控,提前发现和预防风险。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大企业规避税务风险、实现自我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税务机关新型管理模式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出台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以及2011年的《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确立了对大企业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大企业是否建立和有效实施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直接影响税务机关的风险评价,进而影响下一步管理措施的确定。没有全面建立和实施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很可能被税务机关判定为高风险纳税人,从而被施以税务检查为主的后续管理措施。

《指引》为大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提供了框架。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涉及观念改变、制度调整、流程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现有制度基础、管理水平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取舍,具备条件的企业争取一步到位全面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基础相对薄弱的企业可以按照《指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

(三)提升税务风险管理层面,从防风险为主向创效益为主转变

笔者认为,全面、系统、科学的税务风险管理应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税法遵从层面,即确保在既定的税收法规体系和本企业现有业务条件下,正确计算、及时申报和缴纳各项税款,从而规避因未纳税、少纳税所面临的补税、罚款、滞纳金和声誉损失等风险。

第二个层面为纳税筹划层面。税收作为经济调控的手段,每个税种都会有所鼓励有所限制,因而都有优惠领域。纳税筹划不仅包括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用足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选择最优的税务处理方式以降低税务成本,也包括对尚未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合理的事前规划,创造条件利用税收优惠。后者可以筹划的空间更大,比如企业重组业务,重组前,就要根据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要求(包括股权或资产收购比例,非股权支付比例等),在不影响商业实质的前提下事先考虑和设计这些条件,以实现重组环节税款的递延。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应在充分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本企业相关税种的各项优惠,通过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对经济行为进行事前规划,选择最优的税务方案。

第三个层面为政策参与或推动层面。税收法规是根据经济社会一定阶段的一般情况而制定的,这决定了其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当税收法规没有规范或没有具体规范的特殊经济行为或新的经济业务出现时,需要对原来税收法规进行解释、补充和修改,甚至颁布专项规定、制定新的法规。随着我国税收管理模式的发展,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税法制定中的参与程度已大大提高。2008年大企业税收管理司成立,各级税务机关也相应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面向大企业开展涉税诉求的研究分析、专题调研、税收政策评估,定期收集企业的意见,为完善税收政策和管理制度提供参考。大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大与同行业及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积极推动国家出台有利于本行业或本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下是近几年的一些成功案例:1.2008年经济危机时,国际油价成本飙升,国内航空企业成本高企,国家允许航空公司加收燃油附加费,但仍应交营业税。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在国家政策支持范围内争取最大收益,经中国国航等三大航空企业的积极推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航空公司燃油附加费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08]178号),规定燃油附加费免交三年营业税,这项政策使每家大型航空企业节约税金达数亿元之巨。2.近年来,随着销售手段不断创新,电信行业出现销售附带赠送服务(如赠送有价卡预存款等)或实物(如赠送手机或有价物品等)的业务,这些赠送行为是否视同销售征税,各地执行不一,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税务风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根据税法原则和合理性,相继向国家税务总局进行沟通和申请,得到了税务总局的认可,并相继取得了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批复。

税务管理的上述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是基础,以防范税务风险为主,而第二、第三个层面则可创造税收收益,大企业往往忽略后面两个层面的管理。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逐步加强第二、第三个层面的管理,应是目前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努力的方向。

(四)建立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为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保障

大企业经营范围广,业务和管理流程复杂,与此相关的税收法规及政策繁多,且复杂多变,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很难实施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与企业相关的税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和更新,企业业务信息的取得、分析都需要借助于信息系统,而且信息系统还是实施风险评价、监控的有效手段。因此信息化是企业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大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与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EB/OL]. .2009.

[2] 凌辉贤.企业如何做好税务风险管理[J].注册税务师,2011(2):54-56.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6篇

一、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一)事件过程

2013年8月16日11时5分左右,我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异常事件――上证综合指数突涨5.96%,且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71支权重股也在短短2分钟内触及涨停。该日11点29分,有新闻媒体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今天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该乌龙指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时出现的严重失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先后下单234亿,成交72.7亿,涉及150多只股票。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大约为1.94亿元(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并且致使当日上午整个A股市场瞬间增加了3400亿的市值,但是在两分钟后,指数又直线跌落,一落千丈,收盘时以下跌收场。

(二)原因分析

1、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

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是触发光大“乌龙指”事件最直接的原因。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的缺陷主要包括可用资金额度校验控制缺陷、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订单执行系统缺陷、监控系统缺陷四个方面。可用资金额度校验缺陷:“乌龙指”事件发生当天,预设的现货交易额度――8000万元并没有起到应起的控制作用,因此导致了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的生成。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这主要是该系统中的订单重下功能存在问题,具体错误表现是8月16日11点2分,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时,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于是在程序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未经实盘验证过的“重下”的新功能,没想到该功能设计好的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订单执行系统缺陷:上述产生的预期外巨量市价委托订单没有经过检验,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导致了严重的交易错误。监控系统缺陷:交易员没办法通过系统监控这一模块查看具体的交易情况,交易员在发生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两分钟后才发现成交金额的异常,这说明光大证券的监控系统缺乏必要的预警功能,导致了此次“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2、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够完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基本上独立于公司的其他系统,甚至没有把它放在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监控下,因此,光大证券的多级风险控制体系没有发挥作用。首先交易员级,其开盘限额与止损限额两种风险的控制都没有发挥作用;其次是部门级,其风险控制措施中部门实盘限额为2亿元,而当日的操作限额为8000万元,同样没有发挥作用;最后是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声称只对卖出的证券进行前端控制,而实际上其对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并没有自动的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的超权限使用也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更没有熔断的机制。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漏洞

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存在的漏洞,在客观上也成为了光大“乌龙指”事件的推动剂。8月16日即交易当日,光大证券的自营账户上只有8000万元保证金,但是由于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并不需要验证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只要在清算时券商将保证金凑齐即可。就因为无需验证保证金,最后光大证券股票的成交额为7.72亿元,是其所需保证金的90多倍。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

光大“乌龙指”事件告诫我们企业内部存在风险,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而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者八大相互关联的要素。我们要加强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从这八个方面入手,改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缺陷,从而使得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完善其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的措施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在带给我们震惊的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企业的风险,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有效措施来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1、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光大证券出现“乌龙指”事件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公司内部没有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因此,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要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企业在制定的战略目标以使命,会影响企业所应承担的风险。企业在制定好战略决策之后,应该进行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只有在识别和评估了企业可能会承担的风险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因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企业不仅要让高层管理者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树立这种理念。当风险管理理念被企业所有的员工认同时,企业的风险能够被完整评估,及时发现,准确应对。时刻保持风险管理理念,会使企业处于一个低风险的状态,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只有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积极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光大证券的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乌龙指”事件后,光大证券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被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乌龙指”事件暴露了光大证券决策层缺乏行之有效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制度下的权利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进它们长期合作,促进企业的决策效率。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会促进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首先,要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任命必须通过正式的程序产生,且其任命必须有特定的任期,重新任命不能是自动的,同时应规定退休年限。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只有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具有完整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监督企业,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应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特别事项风险,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比如:风险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风险委员会在董事会之下,可以发挥其在风险识别、控制、管理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企业内部风险。

最后,企业还可以制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业务运营、风险控制、审计检查三方面相互独立又密切结合的内控制度体系,将外部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细化,并内化到内控制度体系中。企业可以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其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通过监控检查等活动确保措施的执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风险管理。

3、改进公司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

企业在对其风险全面认识和识别的前提下,要及时进行风险应对。企业可以对风险事项进行进一步细分,根据细分之后的风险事项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分析之后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

光大乌龙指事件也告诫我们证券公司应该改进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证券公司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加强自有资金管理与控制;完善客户资金管理加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由于内部问题而引发的乌龙事件。

(二)外部风险管理

1、加强法律建设,健全惩戒制度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其风险管理缺失造成的,其中也涉嫌违法行为,所以我国金融市场对市场中发生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应该加强管理,必要时要走法律程序,使违法行为得到应该承受的惩罚,努力打造一个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

2、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

首先,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上交所不要对券商账户中的保证金金额进行核实,从而导致了巨量的市价委托订单。则在某个角度也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必须要进行对券商账户中保证金的核实,以防止类似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其次,健全证券交易市场的熔断机制。“乌龙指”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交易数目异常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因此,证券交易所要积极完善熔断机制与识别机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研究如何识别数量和金额异常的订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研究如何衡量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保证熔断机制正常有效地运行。

3、加强市场中的行业监管

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处罚,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处罚,这也给其他券商进行了警告。这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遵循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思想。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有效的行业监管。我国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应该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相互合作,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监管与处罚;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监管。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7篇

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

企业的税收管理是企业在税法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合法形式使企业的税收得以减轻,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根据对企业理财、投资、经营以及生产等活动的事前安排、协调与预测来实现节约税源,从而使企业的税后利益达到最大化。

一、加强大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证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

加强大企业中税收风险的管理,能够使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得到保证。许多大企业都是跨国企业,如果发生了税务风险,会使国内内资企业受到冲击,导致我国税收的收入流失情况严重。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加快,我国的外资企业数量日渐增加,大量的国内企业出现了境外投资、并购以及重组的行为,基于此,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障投资者利益

大部分的大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大企业的稳定运行不仅对证券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也是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大企业如果出现税务风险,既会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也会造成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想要使税收征管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要想得到加强,就要在税前预防税务风险,促使税务管理的重点得以前移,这样就提升了税务风险自控能力,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

(四)保证国家税源

国家税收来源多数来自于大企业,加强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保障国家税款收入,由于大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大企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了较大的力量。而且大企业的社会影响较大,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给中小企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1]

二、大企业中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税务管理力度

在大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处理复杂的税务问题的能力较弱、工作人员较少而且素质不高、层次较低。许多大企业的业务量十分庞大,业务范围也十分广泛,分支机构较为繁多,这就导致相关的税务人员对于大企业的财务核算状况比较生疏,缺乏对大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

(二)税务风险管理的模式较为单一

现如今很多大企业尽管建立了相关的税务部门,但是对于解决税务争议、处理与相关部门的关系、缴纳税款以及执行纳税的申报等并没有设立详细的岗位。大企业内部的税收机构既不管理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也不参与大企业中重要的经营活动,对于税务风险不监控也不跟踪。税务管理控制税务风险体系缺乏制度化以及系统化,就导致大企业临时、被动的应对因税务出现的漏洞,使税务风险增加。

(三)税务风险的意识较弱

一直以来,大企业决策层的主要精力是在企业的研发、销售以及生产上,没有重视风险的管理控制。企业决策层认为税务的相关问题是关于财务申报以及核算的问题,只要不做虚假的申报以及假账就不需要税务方面的管理,无需考虑企业战略。在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很少建立税务控制的制度,对于税务风险的因素也很少考虑,相对于财务管理基础而言,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现阶段,我国大力加强检查企业的税收情况,企业税务风险出现以后,很多大企业才开始注重税收风险管理,主动的关注税务风险。[2]

三、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实现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有效沟通

税务工作人员要随时掌握与了解税收政策发生的变化,这样双方对于税收政策有偏差的理解才可以及时消除,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新生事物或者界定较为模糊的事物时,要主动的征求税务部门的专业性意见,杜绝出现税务风险。

(二)使税收风险意识得到强化

强化税收风险的意识主要为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企业平时的经营活动过程中,要对交易对象以及合作伙伴的纳税信用以及纳税的主体资格情况有一定的关注,避免对方将税务风险转嫁过来,使经营成本得到增加,还可以通过对方纳税的情况对其诚信情况以及经济实力有所了解。

(三)使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

要想使涉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一方面,大企业的管理者要意识到税务职能的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提升税务人员在学习以及工作上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使税务人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超强的业务能力管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另外,税务人员不仅要对税收政策的规定以及变化有详细的了解,还要不断强化税收人员的税务责任意识,避免由于工作上的失误而造成的税务风险。另一方面,大企业要制定专门岗位的专业技术培训的计划,使涉税人员能够学习到丰富的与税收相关的知识,对于他们掌握与了解最新税收政策十分有帮助,还会使涉税人员运用税务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使大企业税务的风险得以防范。

(四)使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在企业内部,完善以及健全建立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使大企业有序正常的经营得以保障,防止由于制度的缺陷而造成的税务风险。要做好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前期考查的相关工作,与大企业的业务特点、管理结构以及经营模式有机的结合,制度的主要内容包含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对外投资、资产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要体现出税务风险管理,在业务流程的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将防范税务风险制度化。[3]

四、结束语

尽管很多大企业的主观想法是遵守税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的纳税,但是由于税务管理的涉税事项较为复杂,而且税务事项较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税务风险。在互动、互信以及透明的前提下,大企业要与相关的税务机关共同建立可以防控税务风险的机制,使税务风险管理以及大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弥补,有利于大企业控制税收风险以及减少纳税的成本,这也是使征纳矛盾得以解决的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举措,对全面构建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十分有帮助。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还使税收的征管质效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大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远比中小企业更加复杂,如果发生了涉税问题,不但会使大企业经济负担加大,还会让大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大企业的声誉也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超.关于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16:48.

[2]杨丽静.我国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8篇

关键词:光大证券 乌龙指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

金融市场是各企业、金融机构大展身手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各显神通,谋取各自的利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在这个市场获取利益的同时,企业风险也随之产生,这个风险不仅仅指外部的市场风险,还包括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内部产生的风险。2013年8月16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了一件堪能载入史册的重大乌龙事件――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而这个事件就是由于企业内部风险的管理不善而导致的。

一、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一)事件过程

2013年8月16日11时5分左右,我国股票市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异常事件――上证综合指数突涨5.96%,且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71支权重股也在短短2分钟内触及涨停。该日11点29分,有新闻媒体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今天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该乌龙指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时出现的严重失误。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先后下单234亿,成交72.7亿,涉及150多只股票。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大约为1.94亿元(以当日收盘价计算),并且致使当日上午整个A股市场瞬间增加了3400亿的市值,但是在两分钟后,指数又直线跌落,一落千丈,收盘时以下跌收场。

(二)原因分析

1、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

套利策略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是触发光大“乌龙指”事件最直接的原因。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的缺陷主要包括可用资金额度校验控制缺陷、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订单执行系统缺陷、监控系统缺陷四个方面。可用资金额度校验缺陷:“乌龙指”事件发生当天,预设的现货交易额度――8000万元并没有起到应起的控制作用,因此导致了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的生成。订单生成系统缺陷:这主要是该系统中的订单重下功能存在问题,具体错误表现是8月16日11点2分,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时,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于是在程序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未经实盘验证过的“重下”的新功能,没想到该功能设计好的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订单执行系统缺陷:上述产生的预期外巨量市价委托订单没有经过检验,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导致了严重的交易错误。监控系统缺陷:交易员没办法通过系统监控这一模块查看具体的交易情况,交易员在发生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两分钟后才发现成交金额的异常,这说明光大证券的监控系统缺乏必要的预警功能,导致了此次“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2、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够完善,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基本上独立于公司的其他系统,甚至没有把它放在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监控下,因此,光大证券的多级风险控制体系没有发挥作用。首先交易员级,其开盘限额与止损限额两种风险的控制都没有发挥作用;其次是部门级,其风险控制措施中部门实盘限额为2亿元,而当日的操作限额为8000万元,同样没有发挥作用;最后是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声称只对卖出的证券进行前端控制,而实际上其对股票市场的异常波动并没有自动的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的超权限使用也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更没有熔断的机制。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漏洞

证券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监管和股票交割结算的制度存在的漏洞,在客观上也成为了光大“乌龙指”事件的推动剂。8月16日即交易当日,光大证券的自营账户上只有8000万元保证金,但是由于交易所对券商自营账户并不需要验证保证金的具体数额,只要在清算时券商将保证金凑齐即可。就因为无需验证保证金,最后光大证券股票的成交额为7.72亿元,是其所需保证金的90多倍。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

光大“乌龙指”事件告诫我们企业内部存在风险,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而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者相互关联的要素。我们要加强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从这八个方面入手,改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缺陷,从而使得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完善其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的措施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在带给我们震惊的同时,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企业的风险,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下面几个有效措施来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企业内部风险管理

1、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光大证券出现“乌龙指”事件其中一个原因是其公司内部没有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导致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因此,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进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要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企业在制定的战略目标以使命,会影响企业所应承担的风险。企业在制定好战略决策之后,应该进行企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只有在识别和评估了企业可能会承担的风险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因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企业不仅要让高层管理者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树立这种理念。当风险管理理念被企业所有的员工认同时,企业的风险能够被完整评估,及时发现,准确应对。时刻保持风险管理理念,会使企业处于一个低风险的状态,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只有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积极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使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光大证券的内部治理结构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乌龙指”事件后,光大证券四位相关决策责任人徐浩明、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被处以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乌龙指”事件暴露了光大证券决策层缺乏行之有效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制度下的权利安排,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以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促进它们长期合作,促进企业的决策效率。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会促进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首先,要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任命必须通过正式的程序产生,且其任命必须有特定的任期,重新任命不能是自动的,同时应规定退休年限。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只有独立董事在企业内部具有完整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监督企业,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应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特别事项风险,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比如:风险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风险委员会在董事会之下,可以发挥其在风险识别、控制、管理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企业内部风险。

最后,企业还可以制定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业务运营、风险控制、审计检查三方面相互独立又密切结合的内控制度体系,将外部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细化,并内化到内控制度体系中。企业可以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风险点进行识别,评估其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通过监控检查等活动确保措施的执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风险管理。

3、改进公司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

企业在对其风险全面认识和识别的前提下,要及时进行风险应对。企业可以对风险事项进行进一步细分,根据细分之后的风险事项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分析之后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

光大乌龙指事件也告诫我们证券公司应该改进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证券公司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加强自有资金管理与控制;完善客户资金管理加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由于内部问题而引发的乌龙事件。

(二)外部风险管理

1、加强法律建设,健全惩戒制度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其风险管理缺失造成的,其中也涉嫌违法行为,所以我国金融市场对市场中发生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应该加强管理,必要时要走法律程序,使违法行为得到应该承受的惩罚,努力打造一个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

2、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

首先,完善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制度。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上交所不要对券商账户中的保证金金额进行核实,从而导致了巨量的市价委托订单。则在某个角度也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必须要进行对券商账户中保证金的核实,以防止类似乌龙指事件的发生。

其次,健全证券交易市场的熔断机制。“乌龙指”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交易数目异常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因此,证券交易所要积极完善熔断机制与识别机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研究如何识别数量和金额异常的订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研究如何衡量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保证熔断机制正常有效地运行。

3、加强市场中的行业监管

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处罚,是证监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处罚,这也给其他券商进行了警告。这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遵循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思想。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有效的行业监管。我国的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应该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相互合作,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这些监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损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监管与处罚;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监管。

四、结束语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给我们证券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给证券交易市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该事件是由于风险管理不当才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读一企业的风险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对财务风险等具体风险的管理,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下降,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孔敏.从“乌龙指”事件看光大证券内部控制缺陷[J].科技和产业,2013.12

[2]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大企业风险管理第9篇

关键词:金税三期;大数据;税务风险管理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金税三期工程的可研报告。2008年,金税三期工程正式启动。至今,金税三期成为全社会推广的主要税收体系改革制度。这代表大数据与企业的税收管理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税收征管工作更具现代化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管理时代已成为现在主要的发展趋势。但是,从综合实际情况来看,税务风险依旧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金税三期的制度体系下,控制好企业税收风险,打造数字化的风险控制体系势在必行。

1基础理论分析

1.1金税三期的具体概念

从政策体系角度来看,金税三期工程是建立在原有金税二期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将国家的税收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打造多方兼容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从内容来看,经过拆解之后,可以分化为一个平台、二级处理以及三个覆盖,其中一个平台指的是网络硬件和软件基础融合的统一平台,二级处理是指建立在一个平台的基础上,结合涉税信息和数据的省局处理以及总局处理体系,三个覆盖指的是落实好全税种覆盖、实现国地税局覆盖、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联网覆盖。同时涉及4个系统,主要指的是征管业务系统、外部信息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总体来说,金税三期工程确保实现国地税与其他各部门以及组织之间的高密度连网,进一步强化云计算功能和大数据评估能力,促使税收体系一系列的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性能和效率,进一步打造便捷化、智能化的税收制度和工作模式。

1.2金税三期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税务变动

金税三期工程的核心指导思想为以票控税,打造全方位的大数据识别系统,实现税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金税三期系统构建了针对所有增值税发票的出口和入口,涵盖了企业的销项、进项发票,并且能够进行自动匹配,例如对比纳税人的税号和相关信息,分析同一法人相关性、数量相关性以及比例相关性等。这种税改模式为当前的企业税收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金税三期系统本身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接,能够快速收集和分析企业的实际发展信息。例如,可以跟踪票据流,处理虚假开票行为。其次,金税三期系统可以结合商品编码和单位编码,分析企业的销售情况并进行监管,确保企业能够依规缴纳增值税。再次,金税三期系统可以结合三个覆盖落实好税务、银行、工商、海关以及相关组织的对接交流,通过数据共享,确保企业的多种经济行为能够受到多方位的监管。

2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点

金税三期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税务管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但受传统税务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企业在该环节下未能及时进行转型,导致内部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监管体系和税收筹划不科学,直接导致企业陷入税务风险。

2.1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知不足

在金税三期大数据发展模式最初应用的环境下,部分企业依旧缺乏科学的税务风险管控意识,在税务管理工作方面投入的人员较少,且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甚至会存在忽视税务管理规定的违规现象。此外,税务风险和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多方体系的发展行为有一定的关联,因此,风险因素较多。企业要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才可以有效定位风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风险察觉本能不够强,在日常运维过程中存在虚假开票、转移收入等违规涉税行为,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影响。

2.2监督管理体系不够科学

企业的涉税不当行为类型主要分为非主观和主观两种情况。其中,主观情况是指管理者自身主动谋取不当利益而出现的涉税行为,而非主观情况是指在企业日常运维过程中,对部分细节把控不够合理,出现了偷税漏税等情况。这其中非主观意愿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若企业未能及时察觉,会导致税务风险。例如,在计算应缴纳税额时,存在计算错误和标准把控不清等问题,导致缴纳金额与实际应缴纳金额不符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因素不仅与外部影响因素有关,也与企业内部监管系统有一定的关系。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全方位的监管,细节把握不清,导致出现了漏项缺项的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税务工作。

2.3税收规划体系不完善

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要求企业在落实销售活动和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关信息的统筹规划,从而合理地组织税务工作。但从综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部分小型企业的日常运维体系不够完善,税收规划制度缺乏合理性,没有多余的精力结合具体的涉税事项落实好对前期生产和投资情况的规划和安排,未能制定完善的税务筹划方案。而这种现状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力,如未能提前规划涉税事项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存在滞后性,错失了税收优惠政策。此外,纳税税款时机的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出现提前缴税等情况,影响企业内部资金的流通质量,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2.4专业团队的能力不高

金税三期工程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全新税收体系和管理模式,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管理能力。但实际上,部分小型企业的财会税务经办人员的综合素养较差,未能经过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对税收政策不够了解,对信息化的征管流程和办公模式缺乏掌控,在日常的业务活动过程中缺乏敏锐的风险感知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内部的税务体系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或信息化的管控力度不够深入,导致企业存在税收风险。

3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对策

3.1强化税务风险控制意识

在新的税收管理体系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税收遵从度,这样才能够有效化解部分税收风险。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企业的日常税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税收遵从度的主要技术。因此,在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要强化税务风险控制意识,并且认识到当前的税收管理体系是透明化的,具备极强的多元性特点,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的日常涉税行为。在追求日常税后利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税收体系管理的科学性和标准性,防止潜在的税务风险对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对企业税收遵从度带来冲击。首先,企业要合理地分析金税三期的具体内涵和相关政策体系,要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并且将其应用于企业内部日常运维和税务行为管理中,要打造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约束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行为。其次,构建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利用制度体系引导日常涉税行为。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降低运营风险,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满足金税三期大数据模式的实际发展需求。多元化的制度体系能够避免企业在日常运维过程中存在税务盲区,避免漏交和多交等行为,同时能够确保企业的合同签订和业务办理具有良好的规划,可以结合具体的税收模式合理地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最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做好财务信息的有效收集和保管工作,确保能够为后期的税务查询工作提供完整的资料体系和可回溯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制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平台,有效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力度,避免内部出现混乱造成企业产生非主观不良涉税行为。

3.2落实好税收规划

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下税务稽查和监控工作的开展,往往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传统的纳税方式存在较强的滞后性,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旧的财税理念也存在较多的弊端,在此环境下,企业要落实好税务成本、企业利润以及税务风险的管控,要打造新的税务管理格局,从而促使税收筹划工作成为提升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动力。税收筹划工作主要建立在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是结合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理财活动落实全方位统筹安排和管理的预见。它能够结合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生产模式,确保税后利润最大化,同时也是降低企业赋税的基础举措,是一种合法合规行为,与企业原本的偷税漏税和不正当的涉税行为有直接差异。良好的税收规划可以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纳税积极性,同时结合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节税的目的,促使纳税人在享受自身应有权利的同时,改变传统的纳税态度,打造积极的纳税环境,提升科学的管理认知,促使各环节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更加合理。其不仅能够了解企业本身的税收情况,也可以有效地把控税收风险,促使被动的税收风险控制转化为主动的税收风险防御,以此增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3.3提高企业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财务人员必须要具备极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是在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紧密融合,相关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技术体系掌控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税务风险意识也应从原有的事后逐渐转化到事前。

4结束语

企业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落实好人员队伍的优化管理,通过日常的技能培训和对外交流提升其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水平,尤其是要落实好营改增后的创新工作。结合不断更新的税收政策,落实好企业专业知识的更替和优化,进一步实现技术体系的升级,提高团队的计算机业务能力和大数据管理能力,构建复合型的人才团队,以有效定位税务风险,并化解税务风险,为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娜.“金税三期”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商论,2019(6):41-42.

[2]俞艳.“金税三期”背景下的民办幼儿园税务风险管理[J].纳税,2019,13(21):1-2.

[3]周娥.金税三期背景下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J].税收征纳,2021(6):14-1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