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生物防治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18 14:45:11

农业生物防治

农业生物防治第1篇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农业生物防治第2篇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粮不稳。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通过良种繁育、标准粮田建设、病虫害防治、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五大项目的整体实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后,我县农业损失相对重灾区汶川、茂县、理县等较轻,有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基础条件。对全州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有基础条件的相对优势。 1.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农业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的要求 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的区域优化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按照《植保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病虫害防控项目是农业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之三—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达到防灾减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 1.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 按照国家植保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的通知》(农办计〔2008〕45号),2007年农业投资资金继续用于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兼顾标准粮田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是植保工程项目中病虫害防控项目的主要内容,该项目符合项目的申报条件。 1.4项目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 1.4.1项目建设符合金川县经济与农业发展需要。 首先在金川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金川县是阿坝州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主要农作复种面积7.8万亩。在县域经济中,农业总产值0.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灾后恢复我州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建设本项目是金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中共金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调整结构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实现了粮经并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2万亩,其中:玉米3.76万亩、小麦1.8万亩、马铃薯0.8万亩、青稞0.3万亩、豌葫豆0.5万亩、其它豆类作物0.0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油菜、果树等4万亩,蔬菜1万亩。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全县粮经作物的种植结构比例由过去的4.3:1提高到1.44:1,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渐成规模。有害生物预警在我县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历年发生的各类病虫的防控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这些都是植保工作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有待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三,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金川县作为阿坝州的农业大县,植保工作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病虫监测手段相对滞后,没有规范的观测场,仪器设备也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5.12”地震后,我县农业的基础条件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较全州其它重灾县而言,尚有实施该项目的优决条件。 通过实施该项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我县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进而指导全州农业恢复生产,带动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提高对农业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建立高效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实现病虫的达标防治,适时防治,对症用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土壤的农药残留量,减轻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必要措施,也对减轻区域内土壤及水源污染,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因此,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完全符合本县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1.4.2自然条件适合该项目的建设需要。 金川县的地理位置及农作物布局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金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省西北高原南缘,阿坝藏羌自治州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13′-102°19′,北纬31°08′-31°58′之间,幅员面积555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068米,最低海拔2040米。境内属高原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冬不严寒,夏无酷署,全年无霜期184天,年均气温12.8℃,年均日照2129.7小时,年均降水量616.2毫米。因此,建设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开展各项工作,对整个阿坝州地区的病虫防控都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能辐射本县全境及周边县。1.4.3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特点具有显著的区域代表性。 金川县农作物常发性有害生物在80种以上,其中危害特别严重,造成产量损失巨大的有20余种,如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梨环腐病、梨黄粉蚜、飞蝗、小地老虎、桃小食心虫、玉米螟等,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金川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小麦条锈病传统常年越冬、越夏场所。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平均年发生面积11万亩次,每年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3050吨。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逐年加重是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的基本趋势特点,与周边县地区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极其相似,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建设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不仅可以提高对本县农业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而且对周边县的农作物病虫测报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p#分页标题#e# 1.4.4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适合该项目的建设需要。 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万亩,以玉米、小麦、马铃薯、葫豆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万亩,水果、蔬菜为主。粮食总产量1.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量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31元。地方特产有“双边白瓜籽”、“金花梨”等。金川县交通运输及通讯状况良好。县城距省府成都486公里,县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S211线贯穿全境,县道、乡道纵横交错,通村公路紧锣密鼓,四通八达,交通较为方便;全县各乡镇已全部开通光纤通讯,固定程控直拨电话和移动电话网星落棋布,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各乡村;水电工业逐步兴起;有线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合格,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2.市场需求预测 2.1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现状。 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从中央、省、市、县到乡五级病虫监测体系。以31个省、市、自治区级植保站、400个地、市、县级区域病虫测报站为骨干的较为完善的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拥有较为先进的监测、通讯及信息传输设备。通过电话、电报、传真和网络共享病虫测报信息。金川县作为阿坝州农业大县之一,开展了玉米、蔬菜、小麦、雪梨等主要粮经作物的常发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并定期通过模式电报、Email向州植保站提供病虫信息,及时向全县病虫情报,指导大面积防治。 金川县植保植检站面临着全省县级站同样的问题和困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设施和手段落后。至今无相关设施设备,纸质《病虫情报》还是目前病虫情报的主要方式;基层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乡镇、村没有专职植保员,病虫信息主要依靠干部会、广播电视宣传到农户,到位率不高;农民植保知识缺乏,虫药不对口、病药不对路和滥用药、擅自加大用药量的现象较普遍,导致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低,农产品安全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1.2发展方向。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病虫测报及有害生物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有害生物预警正朝着“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病虫测报及有害生物治理领域的实践应用,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掌握,其使用技术也日益完善。使得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和传递速度大为提高,并正在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及时决策和开展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近50年的努力,全国在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作中,研究制定了病虫测报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测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测报信息传递手段。这些先进技术成果,也在金川县的植保工作中不断得到应用,病虫电视预报和无害化治理技术在全县的推广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方面,我们不懈努力,增强了对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但是现今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从监测对象、预警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培训、应急控制能力和减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作物种类布局的变化和复种面积的增加,农户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需要日渐突出。只有加强植保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控制能力,才能跟上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满足农业产业化、优质化、安全化的需要。 2.2项目建成使用能大大提高我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使用,将改变金川县目前农业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的局面,大幅度提高病虫测报的针对性、病虫预报的准确性、病虫信息的及时性、防治技术的实用性和病虫控制的高效性,并为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的测报和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使之更加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灾害的发生、蔓延,减轻产量损失。该项目为植保公益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为我县提供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应急控制、植保技术培训、检测检验、植保技术语音查询等服务。每年可病虫情报20期以上,电视预报10期,重大病虫防控方案及措施等相关植保技术信息8期以上,技术培训30期、10000人次,检测检验500批次,能充分满足农民对农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控的需求。 2.3市场定位与供求关系 2.3.1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现在农作物品种繁多,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呈现面积逐年增加、危害逐年加重的趋势。由于品种抗性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丧失,病虫抗药性是随着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强,增大了防控的难度,农户对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和实用植保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 2.3.2防治和应急控制难度大。 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防治时间各异,时效性强,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很难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特别是对一些迁飞能力强、流行快、危害重的暴发性病虫更是难以应对,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农业有害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帮助农民搞好防治。 2.3.3植保知识普及的要求。 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低,植保知识普及培训不到位,病虫预防、控制技术信息传输滞后,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这些都急切需要运用先进传输技术为他们提供及时的病虫预报和有效的防治服务。 2.3.4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要求。 #p#分页标题#e# 金川县拟建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不仅能担负省、州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任务,提供全面的有害生物预警信息,同时还可为全县23个乡镇、5.6万农民、12.2万亩粮经作物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生物灾害预报和防控信息服务、植保技术培训服务、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服务和灾害性病虫应急控制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其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服务,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 3.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土建工程和田间工程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环境等条件完全符合项目要求 3.1.1通讯条件: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境。各镇(乡)均有微波传送广播站和闭路电视接收系统,100%的场镇、80%以上的农户可收看有线电视。 3.1.2供水条件: 为金川县金川镇城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库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压稳定;病虫观测场侧面有河流经过,水源有保障。 3.1.3供电条件: 电源充足,稳定性好,能为检验检测设备提供充足电力。 3.1.4交通条件: 该项目土建工程位于金川县城市规划区;病虫观测场位于省道S211公路旁,离市区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3.1.5环境条件: 区域站选址地处近郊规划区,无工业污染,大气、水质清洁,适合区域站建设。3.1.6其他有利条件:中共金川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历来十分重视植保工作。项目建设地的农户十分渴望有先进、准确、及时的病虫预警信息指导其农业生产,对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非常支持,群众基础扎实。 3.2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的互适性分析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任何危害。投入运行后,其检验检测室排放的污水,将直接通过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净化后排出,对当地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病虫观测场地处农村,场内的虫情观测灯除了发挥自身功能外,还能为周边早出晚归、日夜劳作的广大农户带来便利,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4.效益分析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能全面提升金川县对于农业病虫灾害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使农业有害生物得到综合治理,降低农作物受害损失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减灾、降本、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十分显著。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金川县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控制能力。同时,运用先进的区域站预警平台,达到有害生物信息采集规范、检验检测科学、病虫资源共享。信息化处理和分析会商,预警准确,传输迅速,灾害应急及时,防控有效。能够加快信息传递,及时指导大面积农作物病虫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粮经作物产量损失。预计每年可挽回产量损失3050吨,每公斤按金川县现今粮食市场综合价2元计,可挽回损失610万元;大面积病虫防治施药次数将减少1—2次,在节约用工的同时,减少商品农药施用量90吨,降低防治成本30%。全县12.2万亩粮经作物,每年每亩可节约施药用工1个,根据金川县农业用工成本每个工日30元计,节约366万元;根据金川县目前病虫防治水平,每亩次农药投入成本10元,减少30%,可节支120万元。全县每年因区域站项目的建成使用,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6万元。 4.2社会效益 区域站的建设,将为金川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直接受益者全县近7万人口,直接受益作物面积7万余亩。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随着对农业有害生物控制能力的加强,在保护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将有效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使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表现出来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广泛的。项目的实施运行,在广大农民中进行直观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培训、技术展示和示范,有利于新农药、新药械、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可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人畜中毒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而提高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的水平,提高病虫预警和控制的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3生态效益 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控制我县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减少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次数和施药面积,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水域、大气中的残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维护生态平衡。一是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净化大气;二是保护植被,促进生物多样化,逐步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三是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增强自然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四是解决有害生物抗性增加、再度猖獗和控制次要病虫害上升等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基础上良性循环,实现农、林、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利用,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5.结论和建议 5.1综合评价 5.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作为植保工程建设项目之一,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是提高农业生物灾害预警水平和有害生物控制、应急处理能力的需要,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需要。项目实施地点具有典型、良好的自然、社会、技术和经济条件,项目建设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项目在金川县建设是可行的。#p#分页标题#e# 5.1.2技术上的先进性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全州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及控制网络的组成部分。技术上依托省、州植保站,技术支撑有力,可提供有害生物信息采集、检验检测、分析会商、信息处理、灾害应急的规范、成熟、先进技术。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区域化,显著提高重点病虫害的宏观控制能力;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网络化,充分实现全国病虫资源共享;通过病虫情报可视化,大幅度提高病虫预警信息的时效性、普及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5.1.3项目建设的可靠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 金川县农业水利局植保植检站,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代表性、能源、交通、市政设施等,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金川县病虫测报工作基础牢固,综防技术成熟,拥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植保科技队伍,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健全,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具有承担实施大型农业项目的能力。 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3050吨,新增效益109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2结论意见 5.2.1该项目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符合农业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符合金川县经济现状和农业发展需要。 5.2.2项目建设选址、地理位置、作物优势、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环境条件等完全符合项目的实施要求。 5.2.3金川县植保植检站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技术力量具有承担实施大型农业项目的能力,其人员组成、知识结构,完全能够保证该项目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在金川县建

农业生物防治第3篇

白僵菌与化学农药的相容性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实践中,白僵菌往往与化学农药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施用,以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还可延缓害虫对化学药剂产生抗性,但白僵菌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化学农药的影响,所以筛选抗药性好的白僵菌菌株和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化学农药在生物害虫综合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波兰和前苏联等国家在整治农田马铃薯叶害虫时常把球孢白僵菌与常规的化学农药混合使用.20世纪80年代,Anderson等已开始对白僵菌生物相容性进行试验.本世纪以来,蔡悦等的研究表明,白僵菌与除草剂的相容性要比杀虫剂好,而且农药对白僵菌的各生长和发育阶段中的产孢影响最大,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最小.Rashid等研究结果显示,在体积分数002%下杀虫剂类化学农药中的吡丙醚、氟虫腈、氟铃脲对金龟子绿僵菌(Metrhiziumanisopliae)孢子萌发阶段的抑制作用比较强,但在0005%、001%下抑制作用不明显.熊琦等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高氯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阿维杀虫单、辛硫磷和虫酰肼等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球孢白僵菌的影响,发现虫酰肼与该菌株相容性最低,辛硫磷对产孢量的影响较小,对菌丝生长抑制不大,但对孢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较大.与该菌株的相容性较好的是高氯类、阿维杀虫单及阿维菌素,可以混合施用.刘爱萍等发现,白僵菌与印楝素的混合施用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使印楝素用量大幅降低,适用于早期防治高密度蝗虫,对扩大白僵菌的应用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指导的作用.刘锦霞等研究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ii)和球孢白僵菌共发酵的可行性,发现共发酵液不但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且也扩大了各单菌的防治范围,指明了未来多菌种共发酵的方向.

白僵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农药白僵菌的使用,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根据使用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害虫特点、植物特征、季节等因素来安排施放.Smith等研究发现球孢白僵菌孢子0005、005和02g/g草木灰处理,能大幅度地提高杀灭仓储害虫大谷蠹(Prostephanustruncatus)的效率.陈正州等把球孢白僵菌药剂与麦麸按1∶5比例湿润拌匀后施用,于花生穴内施用,以防治花生蛴螬,收到67%~740%的防死,并使花生产量提高229%.林荣春等的研究表明,白僵菌对低龄荔枝蝽(Tessaratomapapillosa)若虫比高龄的感染死亡率高,因低龄若虫抗病能力弱,抵御感染能力差,有利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入侵.从防治实际情况分析,虽喷雾防治效果最好,但菌液配制费工费时,有时菌液过滤不清易堵喷头,影响工效,而且要现配现用,不宜长期保存.喷粉或放粉炮省工省力,工效高,使用简便,尤其适宜在水源缺乏的地方使用.谢阿彬以不同剂量白僵菌对3个不同代数的竹镂舟蛾(Loudontadispar)进行防治试验,结果发现白僵菌对第1代和第2代竹镂舟蛾防死较好,对第2代防死较差,认为利用白僵菌作为生物农药,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变化和害虫初期繁殖阶段来施加使用.原贵生等发现,白僵菌对油松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防治效果,并防治避免在脱皮期使用白僵菌菌剂,邓彩萍等抓住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幼虫初期对树干喷施白僵菌,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李永福的"白僵菌营养型湿菌粉剂"提供了白僵菌在林间的营养和水分,改善其生存环境,在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幼虫越冬期中使用,随着春季温度回升,早春的雨雪增多,树根基部枯落物下湿度增加,其效果克服了以往白僵菌在北方低温环境中不易存活和侵染力低的困难.

恶劣的外界环境容易使白僵菌制剂失去活性,提高其稳定性是当今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Thompson等于白僵菌制剂中加入荧光增白剂和镁的硅酸盐黏土,黏土颗粒作为一个阳光阻滞剂,增白剂吸收紫外线,按照每周51cm的灌溉方法,在草坪上施放,可提高孢子存活率20%.罗成等研究表明,在白僵菌农药制剂中加入一定量的稳定剂和抑太保(5%氟啶脲),可增加其稳定性并且提高了杀虫速度.刘丽洁在白僵菌悬浮液中加入增效剂海藻糖和葡萄糖,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幼虫的致死率平均提高了1805%和875%.

Hong等,在白僵菌油浸孢子加入硅胶可提高其高温的耐受力.Edginton的试验显示,白僵菌孢子在阳光下60min便完全失去活性,波长是302μm的紫外光照射白僵菌孢子,其失活时间为20s,4%的奶粉和3%的蛋清可以提高孢子对紫外光的耐受力.Jin等证明了使用亲水亲油平衡系统是来优化一个兼容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提高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活性,促进感染效果.陈培荣等用纳米ZnO添加于油悬浮剂型白僵菌制剂中,其吸附并包裹在孢子表面,不仅与白僵菌孢子的生物相容性好,而且对孢子有很好的紫外保护效率,在紫外光直接照射8h的条件下,其萌发率仍大于80%.

植物内生白僵菌防治害虫

关于白僵菌植物内生性,已有众多文献报道,而其效果亦得到各方面的认可.白僵菌的植物内生具有普遍性,在棉花和番茄中检测到内生的白僵菌菌株,包括马铃薯、小麦、咖啡(Coffeaspp)、可可(Theobromaspp)等其他植物也可以通过自然分离和人工接种检测到内生的白僵菌.Ownley等发现,植物内生球孢白僵菌可以减少植物病变和损失.使用高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种子,可以建立植物内生菌效应.Posada等的研究表明,接种了内生球孢白僵菌的植物,植物体内除了叶子以外的其他部位都可以检测到高浓度的菌种,所以不能以叶子作为接种部位.

Reay等利用种子包衣和浸根,成功防治黄粉虫(Tenebriomolitor)幼虫和美洲榆小蠹(Hylurgopinusrufipes)成虫,并从植物中分离到内生菌球孢白僵菌.Brownbridge等证明使用种子包衣或浸根的方法,使球孢白僵菌菌株进入并在松树(Pinusspp)幼苗里生长繁殖,可以有效地预防病害和虫害,并发现处理后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植物体内的内生白僵菌一部分会由根部向土壤里转移,加强了防止害虫的特性.Reddy等以球孢白僵菌对高粱茎部注射处理,然后用玉米禾螟(Chilopartellus)感染处理组和空白组,发现40%的空白组死亡,而被处理过的高粱基本不受影响.

Juliet等用不同浓度的白僵菌悬浮液按照一定的时间梯度对香蕉愈伤组织进行浸泡处理,以注入内生白僵菌,并指出了最佳的处理条件是15×107个孢子/mL悬浮液和2h的处理时间,同时发现即使最在大浓度和最长时间处理条件下,也不影响香蕉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Gurulingappa等,用蜡蚧轮枝菌和球孢白僵菌混合接种农作物,使其产生混合的内生菌,发现其孢子数量和代谢产物不但可以较大地影响棉蚜(Aphisgossypii)的生存和繁殖率,而且并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结语

农业生物防治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菌肥;生物防治;生态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37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用仅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在粮食生产所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始终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决策,也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更离不开粮食生产中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6.96万公顷,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万公顷左右,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习惯选择种植高产作物品种、施用化学肥料及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来提高粮食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优点是价格便宜,易于使用,效果明显,经过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的广泛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敦化市每年农民使用的化学肥料约为50000吨,使用的农药约为650吨。经过常年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部分化学物质会沉积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而久之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微生物菌肥和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绿色环保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微生物菌肥

微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生物制剂与化学肥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品质,刺激农作物生长,抗病害,培肥地力,增强作物抗旱、耐寒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

1.1 微生物肥料在环保中的作用

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生活生产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微生物肥料却在对环境的保护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采用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既能保证增产,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2 改良土壤作用

培肥地力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微生物肥料主要通过各种菌剂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和释放。同时,由于菌剂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性物质,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硅、铝、铁、镁、钼等的释放及整合,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板结现象,使被土壤固定的无效肥料转化成有效肥料,提高土壤中养分的供应,促进作物的吸收利用,增加土壤肥力。

2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最大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1 以虫治虫

利用自然界有益昆虫和人工释放昆虫来控制害虫的为害。其中最典型的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广泛应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等。

2.2 以鸟治虫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分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生物天敌防治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杀伤害虫天敌(鸟类等),不污染环境,长时间推广使用,可使林内原有天敌(鸟类等)得到较好保护,可逐步实现害虫防治的良性循环,实现害虫“有虫不成灾”,实现森林和害虫之间的“和谐”,同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无公害的生物天敌防治技术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2.3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物等,对人畜均无影响,使用时比较安全,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也无法产生抗药性,因此,微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在所有防治技术中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1]阿尔贝・萨松.生物技术――挑战与希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2]陈坚.环境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孙毅.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信息杂志,1995(05):10-11.

[4]李海云,王静,吕福堂,等.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0):53-54.

农业生物防治第5篇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农业;污染防治

环境生物技术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功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可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

1低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和农业生态工程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环境中的生物生态功能.投资运行费用少.易于操作管理,是一种省力、省费用、省能耗的技术。

1.1湿地系统

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从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被认为是控制面源污染的一种低费用、实用有效的方法。湿地系统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天然湿地大多要经过改造才能发挥作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人工湿地。

1.2人工复合生态床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床就是在人工湿地形式的基础上,以如何提高系统负荷。减少占地面积以及填料费用等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人工复合生态床选择最佳的植物栽种方式.并在床体内部填充多孔的、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质.以改善湿地的水力学性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同时增强系统对污染物。尤其是对氮、磷的去除能力。

1.3生物埂

姜达炳等(2004)在三峡库区耕地选择7种不同的生物篱笆,设立小区试验研究生物埂对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机理,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生物埂技术可以保持水土,主要是减少土壤中养分的主要载体

1.4植被缓冲带技术

缓冲带是一类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控制的生物治理措施的总称,全称保护缓冲带,是指利用永久性植被拦截污染物或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受保护的土地。广泛应用于坡地水土流失控制、河(沟)道稳定性保护、干旱区风蚀控制、寒区防雪、城市园林美化等多个领域.主要的设计形式有防风林带、十字网格防风带、草本防风隔栅、地头防护带、坡地等高缓冲带、过水草带等多种典型设计。

2中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中层次是以废物的生物处理为主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也包括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下开发出的废物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生物强化技术等。是目前废物生物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2.1堆肥化

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堆肥处理,不仅有效地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出路.解决环境污染和垃圾无害化的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用的腐殖土,从而维系自然界良性的物质循环。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堆肥是一种深褐色、质地松散、有泥土味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腐殖质,氮、磷和钾的含量一般在0.4%~1.6%、O.1%-0.4%和O.2%~0.6%。这种物质的养料价值不高,但却是一种极好的土壤调节剂和改良剂。因此.堆肥不但可以减少生活垃圾造成的面源污染,还是处理农药污染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2.2沼气技术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能有效地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沼渣和沼液还可以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由于施用化肥而造成的污染。另外,沼气发酵残留物还是一种很好的生物农药,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并且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在环境中残留,污染环境。现已探明沼气发酵残留物对小麦、豆类和蔬菜蚜虫等14种农作物虫害和甘薯软腐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26种病害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2.3应用光合细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光合细菌(以下简称PSB)是一类以光为能源、以 CO和有机物作为碳源,以有机物、硫化氢、氨等作为供氢体而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的总称。由于PSB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使其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PsB可以作为生物肥料。由于大多PSB都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因此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株生长、降低土壤氮素的流失和污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2)PSB可以作为生物农药。因为PSB中含有抗细菌、抗病毒的物质,这些物质能钝化病原体的致病力、提高作物的抗病力,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

(3)PsB还可以作为一种清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饲料添加剂。由于其富含蛋白质、辅酶Q10、多种维生素、抗病毒物质和生长促进因子.因此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畜禽生长并且增加禽畜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4)PsB还可以用来处理养殖业的废水。上海交通大学用PSB处理畜禽粪尿废水已经取得了成功。试验表明,将粗滤后的牛粪尿稀释液用PSB处理后. BOD降解率达93%,将经PSB处理过的废液再经过生物氧化法处理,BOD可降至30 mg・L-1。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5)PsB可以用来处理水产养殖的废水。PSB对各种有机物质、胺、氨、硫化氢等具有极强的利用能力,能有效降低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浓度,自然净化已经被污染的水体。

2.4微生物发酵剂

在滇池应用中复合微生物发酵剂处理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制造高效活性有机肥.不但可以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可利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问题,而且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改良土壤,减少了氮、磷的流失量。该类型复合微生物发酵剂是经过先进的微生物工程技术研制的高科技产品。其微生物菌种均来源于大自然,从优质的耕作土壤和森林土壤中采集而来。此类微生物复合发酵剂中的微生物菌群依功能分为类群:固氮菌群、硝化菌群、解磷菌群、酵母菌群、乳酸菌群、光合菌群、放线菌群和生长菌群。这类高科技肥料能大幅度降低堆肥的时间,将堆肥时间从常规堆肥耗时60~90 d左右降低到7~30 d左右,从而减少堆肥的占地面积,操作较为简单实用。在日本和台湾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此类微生物复合菌群发酵生产的活性有机肥是一类集肥效、作物生长刺激剂、农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有利于减少目前存在于农村的面源污染,发展可持续农业。

2.5 SC27土壤微生物增肥剂

由澳大利亚珀斯生物遗传实验室研制的SC27土壤微生物增肥剂(以下简称SC27),含有27种高活性的土壤微生物。使用SC27可提高化肥肥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环境,防治面源污染。1998年嘉兴、杭州等地进行了SC27在蔬菜上的试验.证明了SC27具有极佳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

3高层次的环境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防治第6篇

关键词:病虫害特点;防治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43

1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明显特点

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病虫害都存在着严重的危害性,而且一旦发生就会形成广泛传播的趋势。由于各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的来源都不是同一地区,且各种材料都有可能带有病虫害,因此一旦病虫害在这一地区内发生了,就很有可能随着运输和风力等传播因素,传播到其他地区和作物上,无形中使病虫害的危害范围扩大。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具有多样性的,种类很繁杂,症状也很复杂,这些都给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很大困难。

2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目前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五类: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指检验输出或输入的种子、苗木、薯块、果实等农产品及其他填充物料和运输工具是否带有植物检疫对象的工作;农业防治法。农业防治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创造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对病虫不利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即应用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电、放射线和超声波等)或机械设备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法。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又叫药剂防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五类病虫害防治法各有其特点和局限性。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类防治方法,都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它为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从事植物保护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多年的病虫害预测预报、诊断和调查病虫危害工作中,在认真分析发生和流行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手段,不断探索适宜的防治办法,把握农作物生长特点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使农业生产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上都获得最佳值。

3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产全局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出发的,为控制病害的大发生和避免严重危害的出现,同时能够促进农作物更好生长,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合理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治理。

在进行病虫害治理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是努力加强生物防治,利用好天敌,其中包括人工繁殖、引进和移植病虫害的天敌等技术措施;二是抓好栽培管理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进行及时的排灌和田间杂物的清理,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可以有效防止农作物被病原生物侵染;三是还要把握好最有利的时期,并做好预测和预报工作;四是要从科学使用化学和生物药剂入手,研制低毒、高效和低残留的生物制剂,科学合理地运用转基因技术手段,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有效防控。

4从法律角度思考我国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健全,对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常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集中于植物检疫防治工作。现行的植物检疫防治方法常常称作法规防治。我国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就明确规定了检疫过程中的职责和权利的问题、行使检疫的措施和所负的法律责任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颁布了若干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检疫病虫害的名录,并出台了许多同动植物检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当中最具有约束力的是《植物检疫条例》,此条例对于各种疫情的具体预防、农产品的检疫以及一些紧急防治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就目前来讲,虽说在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立法起步还是很晚,而且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农业生物防治第7篇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综合治理技术 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99-01

靖边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而近年来,由于粮食连作和农户分散生产管理,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趋势。其中小麦白粉病、麦蚜、玉米螟等多发病虫害危害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农业病虫害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问题,靖边县立足实际,对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建设作出统一规划部署,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降低成本、保障生产”为目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机械化、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体系支撑。

1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时机把握不好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在病虫害大规模发生之间进行,但是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群众无法科学把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最佳防治时机,往往都是在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之后才开始防治,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人力和资金成本,而且防治效果也难以提升,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求把握好防治实际,根据农作物种植经验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做到提前预防,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消灭在萌芽时期。

1.2 防治技术比较落后

农民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意识较差,在进行具体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不注重使用科学的防治技术,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手段开展防治,防治方法简单,技术落后。农民群众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过程中存在过量用药、重复用药现象,随意加大用药量的现象,这样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导致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3 农作物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

农作物病虫害发声常常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时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而导致发病。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气候环境法发声改变,农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给农作物病虫害发声提供了条件。在具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随意增加用药量,导致农作物病虫害耐药性增加,当继续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治过程中,就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同时由于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土壤板结严重,耕作层变浅,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出苗后长势弱小,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逐渐的也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加重发展趋势。

2 农作物病x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靖边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为副组长、县植保植检站和各乡镇农技站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农技站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区域、实施面积确认等工作,县植保植检站负责农药调配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2 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

充分发挥统防统治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以农民开展统防统治。县植保植检站积极为政策实施主体提供病虫情报、农资信息服务工作,切实做好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加强高效低毒农药推荐、科学用药,轮换用药综合防控等技术指导,并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农药管。加强农药发放过程监管,要派专人对农药发放进行抽查,确保防治工作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相关人员要抱着对统防区高度负责的态度,要跟踪记录好该服务区的统防统治工作的相关情况并登记造册存档。

2.3 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深度研究

为了更好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靠科学有效的预测预报,需要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为基础,对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并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基础,对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间和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群众提前防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多年的实践数据为基础,对地区连续多年来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间和流行规律的进行总结分析,以试验为基础,对地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跟踪记录,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发育程度进行科学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高效防治,确保农作物健康成长,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

2.4 加强农技人员体系建设

通过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高效的开展。通过加强农技人员体系建设,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现阶段农民群众科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差,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进行农机人员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其培训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提升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人员的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科学认识,能够针对可能出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区域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治计划,从而帮助农民群众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更好的在农民群体中推广应用,改变过去防治难度大,效果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业生物防治第8篇

    据调查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可提高防治效果10个百分点,农作物生长每季可减少防治次数1~2次,每667m2节约投入成本35元左右,平均可减少粮食损失30kg,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00元左右。同时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净化农药市场,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户增收。自2010年以来合作社累计防治农作物面积1.93万hm2,为农民增收3532.2万元,每个防治员每天作业收入130~140元。

    2发挥的作用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合作社成立是服务“三农”工作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服务效益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专业化工作,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成本,用药量、用药次数减少,防治效果提高,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水、气造成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2解决实际问题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①农民进城务工,尤其是城镇附近农民进城务工后,农作物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控,甚至不防不治,以及想防想治没时间实施,或者常常错过防控机会造成了病虫为害,粮食作物减产减收。②合作社将不便进城务工,或者留守在农村妇女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即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种粮的后顾之优,又增加留守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

    2.3桥梁纽带作用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专业服务,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有效组织留守农户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解决了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一家一户种田,你防他不防的问题,实现统防统治目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农村剩余劳动组织起来,全身心投入粮食生产,有效保障粮食、蔬菜等作物免受病虫害为害。

    2.4科技二传手

    统防统治专业组织是农业科技转化二传手。①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②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一站式服务,直接到户到田间,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及时有效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疑难技术问题。③避免了农民在化学防治有病有虫没病没虫都喷保险药,不认识病虫害,别人喷啥药自己喷就喷啥药;有效防治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④科学种田,防病治虫有人管,能抓住防治关键,达到增收节支目标。

    3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难点。①粮食生产与其它经济作物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病虫草害防治投入不足。②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不利于统防统治工作,或者增加防治成本。③防治器械落后,部分施药器械尚停留在60~70年代的水平,防治工作劳动强度大,防治功效低。④统防统治工作社会缺乏认识,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政策资金扶持。

农业生物防治第9篇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引言】:果树种植关系着果农的经济效益,继而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把综合技术应用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中,有利于提高果树的质量和产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a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

1、农业防治

应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进行土壤和果树的选择。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标志着农业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利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选择适宜果树生长的土壤,土壤一般选择物质营养元素较为丰富的土壤,且土壤的环境湿润、氧气充足,以有益于果树的生长。果树的选择需要依据当地的环境而定,果树的生长既需要适宜的气候环境,也需要酸碱度适宜的土壤环境,以保证果树的种植产量。果树的种植需要注重病虫害的方式,可采用轮作套种的方式,以减少害虫的食物源,进而减轻果树的病虫害,有利于果树的健康生长。利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掌握好果树生长所需的土壤、灌溉以及施肥等必须的步骤。定期翻土,为果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翻土,能尽量减少虫害的发生,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对果树给予灌溉和施肥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了果树的健康生长。利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对果树的枝干进行定期的修剪、整形,既有利于保持果树生长的空气流通,也有利于发现果树出现的病虫害情况,及时加以处理,以减轻果树的病虫害程度。及时采摘果树的果实,做好采摘工作,以防止果实过度成熟带来的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定期修剪果树的枝干和残叶、腐叶,以保证果树的健康成长。在修剪果树枝干和残叶、腐叶的同时,可以给果树涂白,涂白在冬季不仅有利于果树的保暖,也有利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利用物理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可以采用某种物质吸引害虫的方法,杀死害虫,以减少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果树果实的病虫害,可以采用套袋的方法,把果实与外界的病虫源隔离开,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质量。针对果树的植株,可以覆盖银灰膜,以杀死害虫,减少果树的病虫害。利用灯源等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杀死害虫,减少病虫害,以保证果树的健康成长。农业大棚的采用,也能够有效地隔离病虫源,有利于果树的健康生长。物理防治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利于减少果树的病虫害,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主要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杀死害虫,以保证果树的健康生长。可以通过种植害虫天敌的农作物,以此来利用害虫杀死天敌。生物防治需要结合其他防治手段,以更为有效地防治果树的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能够有效地提高果树的产量,这不仅保证了果树的高质量生产,也增加了果农的收入。把生物技术应用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中,既完善了生物防治技术,提高了果树的质量和产量,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

4、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是农业种植中普遍使用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化学防治,能够直接有效的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化学防治的成本较为适中,为农业种植者所能接受。在利用化学技术防治果树病虫害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对土壤、气候环境、水资源等造成污染。利用化学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科学使用农业。在利用化学物质防治果树病虫害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依据国家对农药使用的规定,以保证农药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尽量避免对环境等的污染。另外,合理地利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有利于减少害虫的抗药性,保证农药的药效。在配比农药的过程中,应根据使用说明准确配比农药,以减少果树的农药残留量。避免人们在食用农产品时,农药对人体造成危害。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配比农药,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充分发挥农药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以上这些防护果树病虫害的技术手段,需要相互结合,以实现有效地防治果树的病虫害,保证果树的健康生长。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需要把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实现防治技术在治理果树病虫害的有效应用。利用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提高果树生长的环境条件,为果树的顺利种植以及果实的有效获取提供了前提基础。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果树种植的质量。农业和物理防治为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基础,生物防治为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的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地减轻果树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使用标准。在实践操作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有利于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把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的生产当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利用综合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能够有效地提高果树的产量,这不仅保证了果树的高质量生产,也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向果农传播更为有效的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果农果树种植质量的提高。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强朝雅.果树冬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4,06:70.

[2]盖禹含,张立业,陈雪.浅谈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2:47.

[3]涂平.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16:18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