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2-04 16:55:47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1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科学建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3-03

初中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是全部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引导初中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能指导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意识和方向。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广延性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以便学生们能有效地把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整合为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能梳理出一个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以此来对各个历史事实和概念进行系统认知和识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们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一、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学中不断呈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和相应学习方法的传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使用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首先探讨该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初中生对零散历史事实和概念的系统化构建

与传统的历史知识教学方法相比较,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更加注重从纵横、时间发展等逻辑顺序构建系统的初中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背诵,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学习程度和记忆的长期保持。传统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各个具体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单纯对某个历史事实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的教科书式分析。基于历史教师的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其了解历史脉络的目标,其学习的方式通常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容易忘记的,而且是比较低效的。其根本原因是无法构建大量历史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忽视了发挥历史知识间的良好关联性的特点。

通常来说,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并不都直接注明在教材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聚合在一起,主动地寻找最具统帅意义的线索。这种线索可能是基本史实,可能在基本概念,也可能是基本规律。历史知识结构通常是以历史发展时间为基本线索,这样既能体现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又能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中心,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意义。学生们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方法,不仅能有助于他们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们有效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孤立掌握的现状,在他们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脉络。

(二)有助于初中生构建历史整体框架并形成大历史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们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历史观。在日常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对大量具体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学习,其根本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历史观而服务。本文提到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会沟通历史整体框架,提高学习质量的背景下,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大历史观。这样有助于初中生们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各种历史事实,分析各种历史事实。对学生而言,大脑中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历史观念、历史能力。另外,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哪怕学生们的具体历史知识遗忘后,其历史知识结构仍能清晰地深留下来,这种历史知识结构将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历史进程、历史事件重新构思起来,将彼此联系的构成的历史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的整体,这也是传统历史教学很难达到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要求学生背诵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们从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了解整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通过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大历史观的形成,引导学生们通过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基于自身特点的科学且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三)有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规律和准确记忆历史知识

前面提到,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引导学生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树立一种大历史观,这样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在构建完成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之后较好的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历史知识系统是由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结构框架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较好的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从而就能实现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掌握历史规律,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教学不仅仅立足于整体的历史知识教学,而且注意到如何宏观把握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概念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出来。只有建立一整套历史知识发展脉络图之后,各个零散的历史知识间就有了明确的联系,不再是单独的历史事件。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记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检索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心理学关于记忆过程的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部分相对应。基于上述理论,历史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的根本方法是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形成历史概念间的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科学准确的记忆历史知识。

二、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提出,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事实和技巧,还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为帮助初中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如何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课程都是学习质量都较好,引导学生们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如此,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历史教材的改进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历史教材的兴趣。对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抓住教材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教材改编,或者叫趣味性加工,从而在历史知识学习为开始之前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通常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增加历史故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历史知识手抄报和进行历史知识辩论赛等。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这种历史故事要与当前的历史课程内容相一致。通常来说,历史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的目的。历史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视频播放的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甲午战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将整个大战过程的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的辩论赛,通过设置相应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加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们掌握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

为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成效,需要引导学生们增加相应历史书籍的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们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老师们首先需要指导学生们如何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有效阅读,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读整本书的目录,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彩色的前引目录,认真地阅读前引目录有助于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历史课为例,在上册的第一单元之前的引目录是这样安排的,即侵略与反抗。小标题则是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甲午风云等。认真阅读前引目录就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史而贯穿其中的。

除此之外,在很多历史课文中,教材的编写者都设计了一些问题,需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每一个历史章节中的导入框架中,够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而设计了相应的导入环节,既有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引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编写者们设计的导入问题,设计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历史教材,探索重点历史事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指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坚持一种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注重对历史知识中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的获取,并且能用学习到的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对丰富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客观的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认识规律来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无论是哪种解释,关注的都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未来中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时的历史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模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修养对学生们都能产生较大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们历史意识的塑造。二是要继续深化对历史教材的改革力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对历史课程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需要的地方可以增加部分专题模块,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脉络,拓宽历史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在这两个主阵地中引导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框架,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

三、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

(一)以教材编写为抓手构建宏观历史知识结构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清楚把握脉络,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就需要认真研读教学标准,将初中阶段的课本进行通读,把握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并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寻找其根本联系,从几册课本的内容编排,中外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不同单元之间的架构分析,到不同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些方面入手,可以使学生超越原有课程的编排顺序,从总体上把握住教材。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世界近代史可以从三条线索来把握:一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美、法、英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工业革命阶段,日俄改革阶段,美国内战等。二是近代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亚洲革命风暴、拉美独立革命、民族民主运动等内容。三是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欧洲革命、巴黎公社、俄国革命等相关内容。这样的三条线索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逻辑框架。此外,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几个有标志性的事件串联起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样这些内容就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起到总体梳理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所谓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自主建构起知识结构,这样的能力能够便于学生把原有的零散的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历史更是如此,历史课程的特点是由许多零碎的历史事件,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就需要将这些内容加以梳理,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助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历史事件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类关系:涵盖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如,在把握因果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皖南事变的发生和正面战场形式的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转向反动,这样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清关系,正确把握。再如,在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几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大陆领土基本解放,这几件事情是属于并列关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总结,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从而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关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不同的历史事件区别开来,对于不同历史事件要能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如的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作用、外线作战的作用等都要有所把握。

(三)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积极运用图示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小组合作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等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积极使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点法是通过一个总体的图示的形式或者是表格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归纳概括,在图示上能够看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交错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对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达到多维度剖析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建构起较为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获得较为丰满的立体认识。图示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着眼于整体来把握和看待历史,不会出现孤立、静止看待历史的现象,也能够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增强自己思维中的条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发现内在联系。在图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运用图示的方法,来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在隋朝到清朝各朝代的更替这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示的形式,使历史知识更具有条理性。二是将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教学法巧妙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内容展现出来,动态的多媒体展示能够将历史知识结构变静为动。在不同的呈现方式中展现历史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发挥历史概念对增强基本史实联系的作用

基础概念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内容的基本点,这些基本概念就像是一张网上无数的点,能够串联起线、面、体,让学生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和有效的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基本的概念包括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历史史实的本质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历史概念是在对历史史实加以分析整理、分析史实之间的关系、将史实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后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对历史史实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基本的历史史实来进行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首先要把握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它们的各自概念,以及他们的演变过程,其次,要把握住其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的矛盾等。再次,要弄清楚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历史概念,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并且能够起到深化知识基础、加强知识结构系统化、完整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容体系是由无数个看似不想联系,而实际上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个内容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往往把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归纳为几个大的条条框框,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只是把各个零散的历史事实一一讲述,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无法解释历史事实的因果发展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和纵横关系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了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给予学生们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进行了探讨,虽然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但是不够全面系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不断丰富这个教学方法和完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星斗.延边地区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宫春燕.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邱延川.浅谈历史知识结构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76-77.

[4]李雁.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例[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03:32-34.

[5]吴能义.注重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J].中学历史教学,2003,10:10-12.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3篇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能力水平相较于小学生有了很大进步,但又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制约着其能力的发挥。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有充分认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是重视知识拓展。历史不单单是学习课本知识,单调而简单的知识固然方便记忆,但历史教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有记忆,教师应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引入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知识。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4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很多方面有新的变化[1],尤其是在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内容体系方面,与原实验稿有着很大的不同。新的初中历史课标之所以有这些新变化,除了在修订过程中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学习的特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要从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整体规划出发,处理好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分与衔接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一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历史课程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其在各学段的课程定位在总体上都是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但在不同的学段,历史课程的定位要有相应的层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因此,历史课程的定位应以普及基础性的历史知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并避免追求过全、过深、过细的历史叙述。而高中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并为高等学校输入人才,因此历史课程的定位是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外历史的课程内容,如增加必要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并使学生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而懂得“为什么”,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总之,这两个学段历史课程的理念和定位是有一定区分的,由此构成一个相互关联、逐步递进、有效衔接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受到适当的历史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整体设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初中历史课标”)非常强调初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基础性,既包括历史学科的基础,也包括历史学习的基础。这在新初中历史课标中多处涉及到。如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性”的课程特性,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初中的历史课程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强调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同时,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还提出要“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新初中历史课标所阐释的课程理念与思路,可以说是从整个中学阶段历史课程编制的总体思路出发,特别强调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二、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

传统的历史课程,大多是采用通史的体例来编排课程内容,初高中课程的循环方式较为单一,重复性较大。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有了全新的设计,这就是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是采取“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在大的时序框架下,突出各历史时代的特征,用学习主题的方式组合教学内容。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分别构成不同的模块。这种设计的愿望是好的,旨在改变以往简单重复的状况,以一种探究学习为主的思路对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衔接。

然而,这样的课程编制在对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特点上,考虑有所不足,以至在课程编排上和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主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史事的选择,容易疏漏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古代史板块中有关两宋时期的历史,学习主题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涉及的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政权并立的情况,而宋代的政治则因主题限制,未能显现出来。再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鸦片战争的课题之后就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缺失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只列出其抗击洋枪队的事迹,这在事理上是忽视全局、只取一点的片面做法。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这一学习主题难以囊括太平天国反抗清朝腐朽统治的内容,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史事在历史课程中的缺失。我们知道,重大史事往往构成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亦是历史知识结构中的支架式的重点知识。缺之,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就会被削弱。

2.学习主题的方式容易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割裂,课程内容出现跳跃性,前后的必然联系有所割裂,使学生难以把握历史的基本发展历程。例如,中国古代史板块的第三个学习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其中汉代的历史只列出汉武帝大一统和张骞通西域;而第四个学习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开始就是三国鼎立。如此编排,只字未提东汉,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错觉。再如,在中国古代史板块中,还缺失了西晋、东晋、南朝、隋朝、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史事。这样带有跳跃性地展示中国古代的历史的结果之一,就是学生不清楚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高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甚清楚,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这对高中的教学造成相当的困难。

3.学习主题的方式有时是主旨过大,出现生硬捏合的现象,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例如,在世界古代史板块中,有一个学习主题是“中古亚欧文明”,其中第一个课题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的主要活动”,而这二者之间其实毫无关系。

4.学习主题的编排,理性偏强,初中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学生不甚了解历史的基本情况时就去探究某一时代的特征,很容易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学生在初中阶段若不能掌握最基本的史事,则根据课标撰写的教材中的那些抽象概念很快便会忘掉,到高中阶段继续学习历史便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如前所述,实际情况的反映也证实了这一点。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问题

1.割裂了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得历史的进程被分解,以致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难以显现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在必修三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这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被割断。

2.分割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历史的本来面貌。例如,必修一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必修二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必修三讲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这样的编排,分解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内容。

3.这种以大专题的方式编排历史课程的内容,容易使重大史事缺失,不能全面反映中外历史发展的情况。例如,在必修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没有涉及戊戌维新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抗美援朝等重要史事;在世界近现代史中没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内容。

4.由于高中历史课程被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使得有些内容既被分解,又有重叠。例如,有关孙中山的史事,在必修一中的辛亥革命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在必修三中又讲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在选修一中又涉及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及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在选修四中也有孙中山领导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事。

5.按大专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容易使历史发展的前后顺序被打乱,历史本身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规律难以显现。例如,必修一在第二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子目讲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而接下来的第三个专题的前两个课题,则是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使得时序混乱,史事的前后顺序颠倒,历史被随意剪裁。

6.重要的历史进程被压缩,不能展现全面的、具体的情况。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只是列为必修一第三个专题中的一个子目,被压缩到一课时中。这样来编排如此重要的历史,显然是极为不当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必修三的一个专题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前三个课题,一个是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一个是有关汉字、绘画的演变过程;再一个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这每一个课题的内容,都可以构成专门史了,其容量之大,是很难在三节课中说清楚的。

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历史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也在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上造成了断裂。而且,从对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进行调查的情况上看,教师普遍反映新历史课程难教。这与新课改的思路和初衷也是不符合的。

而新初中历史课标,则是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和阶段编排具体的内容,体现出历史进程的时序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初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外历史的发展。在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又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原实验稿相比,新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内容在知识总量有所减少的前提下,又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尤其是中国古代史板块中,增加了原实验稿中缺漏的重要史事。这些必要的知识增加,也是为了弥补上述问题,使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坐实,能与高中课程有更好的衔接。

而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较大。教育部基教司在2008年组织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组。修订组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重新调整,改变了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体例,拟将原必修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个模块改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新的模块,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编排体例,重新编写课程内容。这样的修改,不仅彻底纠正了高中历史课标实验稿中的错误,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而且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育得以衔接和贯通。

三、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计

历史课程的设置,涉及到课程内容和教科书编写的体例问题,也就是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形式和叙述形式。如果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及教科书都采取同样的体例,不仅很容易造成内容的重复,而且难以区别各学段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其特点。因此,需要对历史课程的内容体例进行全盘的考虑和整体的设计。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体例,与原实验稿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在内容体例上进行改变呢?如果我们从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的角度上看,这种改变是必要的。

新初中历史课标在内容的编排上,是以基本的史事为主,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此外,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的内容,从初中的“点—线”结合,发展到“点—面—线”的结合。在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的体例形式,以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认识。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要比初中的课程内容有适当的扩宽和加深,并相对集中于一些重大的史事,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有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这样的设计,使得初高中历史课程在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教学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并呈现出逐步加深的特点,从而构成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整体系统。

在进行课程内容体例的整体设计时,还有一个如何处理各学段的差异、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总的来说,是应按照人的认识规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具体来讲,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多传授一些具体的感性知识;到高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就应在初中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性知识的内容,使学生不仅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针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的目标,要对初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区分出层次,并使历史教育得以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的系统。

对于不同学段中相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而总的设计思路是要考虑各学段课程及教材的不同层次,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及难度上有所区别。基本的原则是:

1.初中历史课程可以侧重于具体的史事过程,如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一些细节;而在高中课程中则不必再重复这些具体细节,可侧重在对史事性质、特点的阐释上,并适当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尤其是注重对史事的历史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等方面的阐述。

2.对于一些较深的内容,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可放到高中课程中去讲。如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学术发展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故在初中教材中不必过多涉及,可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进行讲述。对有关史事的认识,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基础和素养,因此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有所侧重,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如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初中阶段讲述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战争情况,在高中阶段对列强的侵华战争做更为全面的论述,并分析列强侵华的途径及其危害。

3.对于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初高中历史课程中都要出现的,尤其是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是绝不能为了不重复而回避或省略的。正确的做法是在内容的深浅上加以区别,既不作简单的重复,又能够有所侧重,从而使学生对重要的史事逐步加深认识。例如,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初中历史教材只须写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即可;而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则要进一步指出由于统治集团的内部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又如,对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游击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主要是讲述地道战、地雷战等具体战例,使学生了解游击战有效地打击了日军;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则进一步说明敌后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法打击敌人,这些是战争的相持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使学生了解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再如,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初中历史教材可指出它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高中历史教材则要进一步说明它的国际意义,即冲破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同时要阐明,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基本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这样,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所侧重的编排和叙述,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增加,历史视野不断拓展,对同一历史问题的认识得以逐步加深。初高中历史教材也就能够既有联系,又有侧重,从而避免了简单的重复。

下面以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内容为例,来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区分于衔接。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内容是这样编排的: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事实。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事。

高中课程内容的初步设想是这样编排的: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1)知道鸦片战争前夜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境况。

(2)了解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出现,分析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特色。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3.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理解新社会经济因素的出现。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在重重压迫下的曲折成长。

4.民族危机与维新变法运动

(1)知道19世纪70—90年代中国边疆的危机状况。

(2)了解甲午战争,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和民族觉醒的深刻影响。

(3)了解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及,理解其启蒙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新初中历史课标的课程内容是突出以具体史事为代表的“点”,并使一个个的“点”串连成历史演进的“线”。而高中历史课程的新设计则是在大时序的基础上,以专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扩宽、拓深。两者的侧重有所区别,又构成了初高中历史课程有机的联系与发展。

通过以上所述的对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定位、梳理和整合,力求避免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简单重复、错位和脱节等问题,使各学段的课程达到有效的衔接,从而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达成历史教育的目标,发挥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本文写作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初中历史课标的新变化,尤其是从中学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的角度来钻研新初中历史课标,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使历史教学得以深入发展,使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历史,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5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育课程衔接

初高中的教育虽然共同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但是初中教育又是高中教育的一个基础,且高中教育又属于初中教育的发展与继续。对于初高中的教育来说,不仅要有明确分工,还要互相协调,重视初高中阶段教学的衔接问题,更好的帮助新进入高一的学生尽快熟悉与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为他们新学习阶段打造良好的一个开端。本文主要针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衔接问题进行的探讨,希望对日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差异

1、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一种经验型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的一种阶段。并且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经验型,他们经常需要借助到一些习惯或者生活之中所遇见事情的亲身感受来进行思维的活动。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数为理论类型,其要求用理论来作为指导,对各种事实的材料进行归纳处理,有效掌握逻辑思维的一些程序,应用推理判断等手法来增加自身知识的领域,形成自身的一种知识系统。

2、初高中教学使用的教材有着不同的体系

在初中历史教材之中大多采用时序与主题的一种通史体系,其主要应用主题形式,并依照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因为对于初中的历史知识不追求体系完整性质,所以在教材中会删减掉一些历史的概念与内容,导致初中教学的历史课程体系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并且知识结构也较为散落。而且在知识方面,初中的历史教材较为注重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故事性,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思考与分析表述的较少,对一些历史规律与概念的定义解释较为简单。然而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拓展、深化。为避免和初中历史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关联与贯通古今的基本原则进行编排,并在初中教材通史的基础之上,应用了专题与模块的系统。这样更加利于高中生深入、集中的对历史进行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加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和现实、局部与全局以及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正确的认识。

3、初高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多数习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且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多数为对知识的记忆与了解,被动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高中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课程的时间也较为紧迫,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自主学习作为主体,并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应用初中的被动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历史,就可能导致学习了大量知识要点,对知识点记的很熟,但是真正应用到学习中,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二、怎样更好的将初高中历史进行衔接

1、高中的历史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教材与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之中,初中与高中教学大多处于隔绝的一种状态,使得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多。对于即将教授的高一学生来说,高中教师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标准以及教科书的特点,注意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状况,提升教学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授课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传授能够详略得到。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其有着信息量大、呈现的方式多样等特点。教材中不仅有图片、文字、表格,还会有一些资料卡片,这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就变得重要起来。只有经过对课本的预习,才能更好的了解课程知识的重点,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便于听课的时候进行关注。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听课方式,遇见不正确的听课方式要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及时做笔记、积极发言等学习习惯。

3、高中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

教师需要在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的基础之上,认真领会课程内容的标准,并适当更新教学的理念。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教育在对教材认真研读之后,应用知识链接中的《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掌握,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慢慢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4、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一般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渴求心是很大的。这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缩短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适应时间。

5、适应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在历史的教学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就必定要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首先,用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应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其次,需要对历史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逐步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历史教材之中有一种明显的特征,就是从一个新角度出来,用全新要求来增加历史原始材料,并配合一定的思考问题,要求高中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利用,并综合学过的知识,岁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总而言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在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如果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能够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不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更好的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实现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洋,也谈型课程视野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衔接——以美国的诞生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J],中国历史教学研究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6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7篇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基础性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学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对中国或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其他学科具有相似性,即基础性,这在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别用了16个“初步”、12个“基本”、7个“基础”来叙述。具体有:

第一部分“前言”。学习初中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课程性质:初中历史的教学针对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1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中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课程基本理念:基础是为普及历史常识,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编制方面,选取最基本的史实,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也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是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状态下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释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

1.教师要精讲历史知识点

基于初中生阶段的思想特点和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繁、难、偏、旧弊端,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课程开卷考试的参考资料,老师应通过对相应教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知道、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但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过多赘述。

例如,在讲授川教版九年级上册13课《英国的新生》时,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教材精简地叙述了“议会斗争”“两次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教师讲授时应分析事件因果关系,归纳主要过程,体现课标“英国的新生”,对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如何形成及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的发展等复杂历史,初中生难以理解,课程标准不做要求的内容,教学时就不必详细展开。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在非关键之处。简而言之,教师应注意取舍、详略有当,把要讲的讲清楚、透彻,不要讲的可以不讲,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时有节余,可以拓展课程学习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迫于外在压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历史技能,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新课内容讲授后,出一个历史问题。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按照公元纪年法,推算这一年属于 世纪 (初或末)。面对这道选择题,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公元前6世纪,对于是公元前6世纪初还是公元前6世纪末有不同答案。我先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初,因为年份较小。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末,因为是前510年距前500年只有9年,前6世纪快结束了。我表扬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出现公元纪年法换算问题,学生出错的几率低多了。

3.教师要注意挖掘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融入历史社会发展中。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世界近代史,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初中历史主要知识点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