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29 15:35:27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1篇

在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最近相继召开了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以后,县委、政府今天召开这样一个规模大、规格高的全县性的大会,目的就是及时贯彻落实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和分析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部署今年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全面扎实地推进我县经济发展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总结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大会,更是一个向县域经济更高发展目标发起冲刺的动员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非常及时的会议。上午,我们利用半天时间到两个乡镇去走了走,看了看,看了一些乡镇企业,看了一些项目,我想大家会得到一些启发。今天大会表彰了我县2005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个人和非公企业比贡献活动6家优胜企业,以及先进个体工商户,这些集体和个人为的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值得全县人民可敬、可佩,创造的业绩可喜、可贺。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感谢为我们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感谢为招商引资、为加快发展尽了最大努力的单位和个人。刚才,县长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总结和分析了去年的经济工作,对今年县域经济怎么抓作了全面的部署,讲得很具体、很实在,目的就是要大家齐心协力抓各项工作,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非常明确,我完全同意。我的讲话主要就如何贯彻落实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严肃认真地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争创十佳县四连冠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先后召开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对今后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什么,怎么抓,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刚才,县长传达了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这两个会议是“十一五”开始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精神非常重要,对于指导全区、全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交流经验,与会同志受到很大的启发,精神振奋,增强了信心,激发了斗志。

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我想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的殊荣,实现了“三连冠”,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会议精神,归结起来就是要再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力争实现十佳县“四连冠”、“五连冠”,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更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参加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时,市委梁书记提出要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五连冠的要求。回来的第二天,我和县长把临桂会议精神和市委梁书记提出要创十佳县五连冠的要求向县委、政府班子作了传达,随后5月23日到26日,我们又组织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部门和乡镇的主要领导到临桂、灵川等县参观学习,同志们看了以后,感觉我们的工作、思想观念和人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环境的改善方面差距更大。要创十佳县五连冠,我们的责任重大,压力很大,任务艰巨。同志们想一想,2003年和2004年的十佳县,我们都排在第一位,2005年我们排到了第七位,这说明我们的发展步伐比人家慢了,今年我们如果不加倍努力就有可能排不上号,进不了十佳县。这些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的实际情况,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新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的速度位于全区的前列。可以说,我们找准了平果发展的路子,思路对头,这几年全县上下齐心抓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有了收获,有了成果,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我们的园区功能还比较薄弱,园区经济规模不大,我们去看了灵川,看了临桂,就看出了差距,灵川全县已建起了8个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投产运营的企业就有140多家;临桂有两个县级工业园和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县办企业、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我们来看,目前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程度和水平还不高,因为乡镇工业这一块我们还是短腿,还很薄弱,大家想想,现在我们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有哪些亮点?有哪几个可拿到台面上的?说实在话,从规模也好,效益也好,我们没有几个拿得出手。又比如我们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发展的后劲不足;我们县域经济实力和财力还是很有限;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人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需要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的部门和乡镇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加以解决。我们要看到,当前在县域经济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前面有标兵,后边有追兵。不进则退,进得慢也是退。我们必须咬紧牙关,扎实工作,奋力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各个乡镇、各个部门,务必要振作精神,正视困难和问题,增强慢进则退的危机感、抢抓机遇的紧迫感、争先发展的责任感,少说空话大话,真正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严肃认真地把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落实到我们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各项工作中去,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佳县五连冠的目标。

二、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做到超常规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要求,也是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各个部门、各个乡镇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同志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齐心协力推进我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实现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五连冠,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今年我们创十佳县,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给我们的经济指标任务。最近,市委、政府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一些调整,根据上半年的情况,对进度快潜力大的县(区)加了码,以此来弥补其他一些有困难的县。从年初我们县和市委、政府签订的责任状来看,市委、政府给我们县加了些码,几项主要指标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所调高,生产总值增幅由18%调到20%,总量达到76.4亿元;财政收入增幅由20.3%调到25%,总量由132200元调到137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由15.3%调到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由10.5%调到20%。这几项经济指标中,我们压力比较大的是财政收入,到5月底止,我们的财政总收入5.3403亿元,同比增长-1.13%,完成市里调整任务数的38.88%。上半年要完成6.9个亿,今年时间还有二十多天就过半了,要达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双过半”的要求,6月份必须完成入库近1.6个亿,任务相当重,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但是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从目前全县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们有决心、有把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好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市委、政府明确今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速度不能慢于去年;重点县(区)要做到超常规发展;确保“保三争四稳五”(确保3个县、力争4个县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稳住5个县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为此提出抓园区产业、房地产业、二轻产业、物流产业、民营经济、旅游产业、劳务产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下功夫培植和打造特色经济、非公经济、城镇经济、外资经济、劳务经济、园区经济、品牌经济、通道经济等“经济”的要求。我们要确保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创十佳县四连冠,必须全面贯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必须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各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着眼于壮大经济实力,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办法措施,推动我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总的来说,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于去年,要做到超常规发展。

三、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抓落实,务求抓出成效

今年创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关键在抓落实。可以说,创十佳县,成在抓落实,败也在抓落实。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各个部门、各个乡镇一定要坚定信心,下大力气抓落实。要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认认真真地、实实在在地抓好落实,务必抓出成效来。

1、抓落实,必须在重点和关键工作上有新突破。从抓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加快发展的希望和潜力都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次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都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今年创十佳县,我们要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推进“四化”的工作力度。

一是工业化。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服务中铝广西分公司,加快氧化铝三期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这是大头。地方这一块我们要抓紧抓好这么几个大项目:抓紧年产8万吨的铜板项目,确保6月底建成投产;抓好年产3.5万吨铝材扩建项目达产达标;抓紧已开工的年产5万吨铝板项目的施工进度。下半年,抓好年产15万吨铝箔项目的动工及轻工业园一些项目的动工,此外抓好酒精厂、氧化盐厂的配套项目,使其尽快投产达标。

二是城镇化。城镇化首先要抓城市化,县城这一块,主要是进下加大房地产开发的力度,今年要重点抓好兴平小区等六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建设。同时,要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实一些,抓紧高速公路7公里的进城线、4公里多的铝城大道,还有跨右江大桥、百色港旺江作业区等一批市政项目的建设。乡镇这一块要重点抓等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主要把南华糖业有限公司、酒精厂、食品厂三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市场化。今年我们要加大盘活资产的力度,首先要进一步盘活土地,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把县府招待所、财政大厦、土地大厦推向市场;再次要退办公用地用房为商业用地用房。4月18日,我们把地块推向市场,公开拍卖,不到120亩地,卖了8400多万元,为我们下一步盘活资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抓落实,必须落实到项目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最终都要落实在项目上,体现在项目上。发展的突破,首先是项目的突破;创十佳县,项目是关键。今年我们的项目盘子比较大,年初我们已经把今年要抓的项目列出时间表和责任人,分解落实到县四家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乡镇领导身上。任务分清楚了,责任明确了,现在就看我们怎么抓落实,看成效,看进度。请各位领导、各个有关的部门、乡镇务必要负起责任,对照时间表,一个一个去抓,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确保今年项目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3、抓落实,必须落实到招商引资上。今天县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会与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两个会合在一起开,说明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也说明县委、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抓好招商引资,就赢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抓好招商引资已成为这几年创十佳县的一条成功经验。今年我们的招商引资怎么抓,县长已经作了很到位的部署和安排。我想抓招商引资工作,归根到底是多跑,今年我们要加大跑资金、跑项目的工作力度,这个月县委、政府打算组织向支队伍外出寻找合作伙伴。请同志们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去抓落实,力争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突破。在县长讲的基础上,在这里我再讲一讲环境的问题,讲一讲观念的问题。好的投资环境决定好的招商引资成效,而好的思想观念决定好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是观念。表面上看,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引进项目、利用外资以及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距,但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在于想不想干、敢不敢干、会不会干,在于气魄、胆量和办法。可以说,要做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首先思想观念必须做到跨越式转变。市政府刘市长提出这样一个理念:“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老板?”就是说我们在与投资商接触时,要进行换位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帮他们赚钱,而不只是怎么赚他们的钱,只有他们赚了钱,我们才赚得了他们的钱。要有这种理念和气魄。我想,我们今年的招商引资要有新成效和新突破,必须在思想观念转变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去看了临桂,临桂县利用桂林市区不宜搞大工业的情况主动承接工业项目,县、乡、村都办工业园,利用1.5万亩旧机场,把它置换成科技产业园区,并引进外商垫资6亿元搞整体规划开发,整地后再还,形成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势头。这就是思想观念转变。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各个部门、各个乡镇,务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共同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更宽松的环境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的力度,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4、抓落实,必须落实到责任上。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都强调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当中,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全区会议要求要加快建立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经济,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抓,县四家班子领导要共同抓、合力抓,形成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市会议要求要把县域经济的目标分解到分管领导、部门、基层,随时加强监测和调控,定期督促和检查,年末总结、评比、表彰,实行一定的奖励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责任。我们各级各部门要上级会议精神,分解和落实责任,使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确保取得实效。乡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乡镇这一块发展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各个乡镇的班子都要动动脑筋想办法,加快本乡镇的发展。今年开始市委、政府开展创“十佳”乡镇活动;县委、政府也要开展创“三佳”乡镇活动,具体办法已经发到大家手中征求意见。今年我们要力争2个以上乡镇入围全市“十佳”乡镇。希望通过评比活动,推动县域经济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协调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2篇

我县是国家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产品市场一直是沿街为市,没有一个象样的专业批发市场,这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县来讲,无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无从筹措,这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根本问题。二是地理条件限制,我县县城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清水河流域内,发展空间太小、没有足够的土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全县只有一个农贸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还有一个松散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形不成规模。

二、各级政府对部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扶持政策,扶持项目的实施效果:

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部级贫困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的政策,但对于我们县来讲,光给政策是不够的,因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资金筹措十分困难,有限的财政资金保吃饭都相当困难,搞建设就无从谈起。20xx年,通过我们申请省发改委对我县桥南苹果批发市场给予50万元的资助,但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谈不到实际效果。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3篇

一、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三县(市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县域经济逆势上扬,特别是去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1、发展速度快

去年前三季度,襄阳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5.3%;宜城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2亿元,同比增长16%;谷城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7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居襄樊各县市第一。三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8-3.5个百分点,高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速1.9-3.6个百分点。预计,襄阳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0亿元以上,增长15.5%;谷城将达到80亿元,增长16.7%;宜城将达到83亿元,增长16%,由前两年的慢步小跑实现了奋力快跑。

2、工业形势向好

去年以来,三县(市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超过40家,共新增132家,达到456家。前11个月,襄阳区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58.1%;谷城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57.6%,实现工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52.5%;宜城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57%。

3、投资势头强劲

1-11月,襄阳区累计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同比增长68%;谷城县完成26.37亿元,增长67.4%;宜城市完成28.3亿元,增长63.3%。

4、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截止到11月底,三个县(市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均已超过2亿元,累计增速高出湖北省县域平均水平。其中襄阳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9亿元,同比增长30.3%;宜城市完成2.3亿元,增长25%;谷城完成1.74亿元,增长22.7%,其国税收入突破了2亿元,增长21.29%,在襄樊各县市位居第一。

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截止到11月底,襄阳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5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59元,增长10.2%;谷城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30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00元,增长20%;宜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00元,增长12.8%。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举措

襄樊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基地、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县域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曾经辉煌过,襄阳区曾经是湖北省的十强县,枣阳市进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几年襄樊的县域经济一度裹足不前、发展相对滞后。而近年来,三县(市区)经济快速发展靠什么,就是靠科学的发展思路、积极的发展目标、扎实有力的发展举措。近几年,他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襄樊市委、市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措施的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明确目标,着力抓园区、着力抓招商、着力抓创业,聚精会神发展经济,奋力向前赶。发展取决于目标的定位,否则奋斗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三县(市区)紧紧围绕襄樊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的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纷纷自我加压,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襄阳区明确提出实干兴区,三年进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五年进十强;宜城提出“两翻番一冲刺”,即三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四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奋力冲刺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谷城提出三年翻番、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二十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强烈地感到了一股不服输、奋力追赶的精神气,从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建设现场,所到之处令人惊喜,令人振奋,呈现出勃勃生机。

1、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市)战略,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县(市区)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结合本地实际,开拓创新,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着力建设百亿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扩规升级,着力推动优势产业聚集发展上水平,不断做大特色、做强特色,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襄阳区发挥毗邻东风汽车集团襄樊基地、襄樊市中心城区和农产品生产大区的优势,重点培植机电汽配、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大过百亿元支柱产业。目前,该区机电汽配企业达到1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3家,60%的企业与东风公司建立了紧密的配套关系,以长源东谷、荣华汽贸、鹰牌轴承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汽配产业群去年前11个月完或产值4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1%,发动机缸盖、轴承等10多个主导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以华中光彩、天润、国邦物流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可突破100亿元。谷城县实施“百亿工程”和“成长工程”,以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纺织服装为重点,加快培植百亿级产业。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全年产值可达70亿元。宜城市结合本地实际,着力盘强农副产品加工支撑产业。盘大化工、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盘出机械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两大新兴产业,构筑宜城工业经济特色。

各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产业化思路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襄阳区引龙头、建基地、调板块、扩规模,加粗延伸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80家,规模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家,过10亿元企业2家,部级企业2家,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可达110亿元以上。谷城以“贡品农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生物质能源林等特色种养业,打造鄂西北茶叶品牌旗舰、湖北省油茶大县、湖北省生物质能源大县,石酒公司的“霸王醉”、“汉家刘氏”茶叶已经成为湖北省知名品牌。该县特色农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60%,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我们看到,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下,三县(市、区)成长出一批重量级的“巨人”企业,培育出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小老虎”企业。襄阳区去年新增工业企业200多家,工业企业发展到1025家,其中新增规模企业48家,总数达到159家。引进的襄阳鲁花年可生产花生油10万吨、菜籽油6万吨,年产值20多亿元。谷城县始终把做强做大本土企业作为发展战略,加强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和培植,一批重量级本土企业实现了跨越式扩张发展、跨省市布局,成为全国的行业“领头羊”。骆驼蓄电池公司销售规模三年三大步,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成为全国

最大的车用蓄电池生产企业;三环车桥年销售额由三年前的8亿元增长到15亿元,在云南、北京、四川兴建了分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由三年前的6亿元增长到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谷城现有的14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本土企业占72.6%,产值占88.2%,其中产销过亿元的企业28家,过15亿元企业2家,过30亿元企业1家;税收过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

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各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襄阳区着重抓好企业成长梯队建设,对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对产值在300--500万元的潜力企业,从融资、信用担保、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扶持,促其提档升级,成长为规模企业;对产值在300万元以下的企业,建立储备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年增加了3倍多,在全区产业集群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成为集群产业链上最活跃的单元。宜城市扶持中小企业实行“三个到位”,一是各项激励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采取降低门槛、减少成本、放宽领域、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发展。市财政连续三年拿出100多万元,对在纳税、品牌、科技、创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进行重奖。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将中小企业年度发展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三是融资难题尽力帮助解决到位,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量,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谷城县坚持外抓开放引进、内抓全民创业,全面释放“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干事创业潜能,去年新发展工商企业200多家。

3、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经济增长点

三县市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第一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实效。襄阳区围绕机电汽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物流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确定招商重点地域,明确项目的招、管、建分工,密切协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项目建设速度。去年共新引进、续扩建各类项目209个,协议投资161.72亿元,投资过亿元项目36个;目前在建及建成投产项目171个,占项目总数的82%,完成投资112.43亿元,占协议投资的70%。时瑞达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项目,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1000万元;泰升实业投资3亿元的高档包装和钢构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谷城县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开展全员招商、全民招商,县“四大家”领导驻点招商,并且调整优化县、乡、村、企四方利益分配结构,调动了各方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县外项目超过260个,引进资金超过36亿元,增长158%以上。同时,组织实施重点项目“百日会战”,全年开工和续建项目334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6个,过亿元的30个,总投资200亿元,增长135%。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利税20亿元。宜城市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金钥匙”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对招商成果突出的,政治上重用,经济上重奖;对招商失败的,多理解、多包容、不责难。去年以来,该市共引进65个项目,总投资75.1亿,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0个、亿元以上的20个,其中17个项目竣工投产,34个项目开工在建,14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预计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所到之处,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到处都是一片片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为襄樊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在创新服务中打造竞争优势

环境是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三县(市区)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一手抓软环境优化,两手都很硬,抓出了成效。一是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向前推进。三县(市区)通过引资、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城区主干道、污水垃圾处理厂、天然气、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配套服务能力和品位大幅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千方百计缓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各地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一方面自身挖潜,盘活存量土地。对破产企业、长期停产的企业,以及一些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清理和置换;向上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加大移村腾田力度,拓展新的用地空间;对城中村集中改造、成片开发,腾出土地供项目所需。同时,各地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想方设法充实资本金,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宜城市金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由成立之初的1000万元扩充至3200万元,去年共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切实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放贷,实行绩效挂钩,增加信贷投放量。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发展平台。各地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办好工业园区。襄阳区近几年采取市区共建、区镇共建等模式,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亿元,园区建成面积近16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格局。其中,深圳工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建成面积6.2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40个,总投资6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谷城县着力培植百亿元级经济园区,在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技术密集区规划建设汽车配件、再生资源、骆蓄、美亚达等产业园区,去年“两区”技工贸总收入可望达到100亿元。宜城市完成了宜城经济开发区二期规划和雷河・大雁工业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项目建设规划,配套完善了宜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连接雷河、大雁两大工业园的雷雁大道,两个园区连为一体后,整体面积将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入驻规模企业54家,去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税收可达1.5亿元,出口创汇可达7800万美元。四是建立健全落实与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三地都建立了“四大家”包保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完善了绩效考评办法,形成了“目标同一、标准同一、考核同一”的考评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评机关”和“群众评科长”活动,切实解决“上热下冷、上急下缓、中间梗阻”问题。开展减环节、减时限、减事项、提效率的“三减一提”,建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为企业提供“低门槛、零障碍、高效率”服务。环境变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长源东谷集团公司的韩总深有感触地说,“襄阳的环境与三年前企业入驻时大不一样啦”。去年长源东谷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襄樊康豪机电等3家企业包团组建成了年销售规模可达30亿元、税收6000万元的集团公司,将集团总部设在了襄阳开发区。湖北三环集团分期投资20亿元。到“十二五”末在谷城建成年产200万车桥、产值近百亿元的亚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现有企业的二期、三期扩改建项目比比皆是,为今后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五是保障和改善民

生。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落脚点。三地党委政府将群众反映最基本的要求落实到位,全力抓好社会维稳工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国企改革改制的扫尾,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园区征地农民办好养老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排专项资金,在各乡镇建立了维稳联动中心、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三心合一”的基层工作平台,因案施策,有效化解了一批“骨头案”、“钉子案”。三地近年来上访总量、批次均大幅下降,呈现出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尽管三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土地、资金、电力等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三县(市、区)已完成土地规划修编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还有一个过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三县(市、区)的共性问题。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处于自谋出路状态。由于电力管理体制制约,从变电站到企业的电力设施建设全由地方政府承担,谷城县政府为此已投入2000多万元,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2、产业支撑不强,龙头企业不多

三县(市、区)支柱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能力不强,在围绕终端产品开展分工联合、做足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方面仍很薄弱。特别是大的龙头企业不多且规模不大,大多数企业的技术素质不强、装备不先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3、政策落实不够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扩权县市扩大到所有县市,下放了一大批审批审核事项,得到基层普遍拥护。同时,各地也反映有些政策落实得不够好,有些权限下放得不到位,有的放了又回收。如省对县市实行计划、资金、信息、项目“四个直达”,但有些部门还是不能有效做到“直达”,有的部门服务不到位,县域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弱。

4、现行财税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策,但在县一级,发展工业面临着体制障碍。依据现行税收政策,一种情况是产业属于无税产业,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70%以上是国税,地方留成只有30%左右,还有一种情况是产业税收中80%属地税。以谷城县为例,国税收入连续五年位居襄樊县市第一,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占襄樊县市第五位。工业发展快,税收贡献多,可用财力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2002年以前,全县增值税和所得税合计8284万元,地方可用财力4679万元,比重为56.5%;2008年,全县两税总和达到2个多亿,地方可用财力8000多万元,比重为40.8%。而且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比重将越来越小。谷城是山区小县,发展农业资源不优,不能享受农业大县的各项补助;发展工业,每年给国家作2个亿的贡献,地方受益却不多。

四、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仍是最大的实际,仍是湖北的经济“短板”。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就没有湖北省经济的崛起。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战略,集中5到10年时间,引导各种力量向县域经济集中,调动各种资源向县域经济倾斜,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赋予县(市)更大的经济社会自和管理权。进一步清理整顿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本着能放则放的原则,扩大县(市)的管理权限。二是重视和加强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加快研究出台支持乡镇经济、村组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尤其是要解决村(社区)办经济实体不见税收的问题,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把税收转移到村级,以调动发展村组经济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切实降低门槛、放宽环境,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热情,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党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分流或保留公职,创办民营企业,从事个体私营或到民营企业就业,参与企业经营。四是建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补偿机制。发展工业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之路。五是建立支持转变发展方式补偿机制。基层普遍感到转变发展方式很有必要,但“五小”企业多集中在县域,是当地的重要财源,强转影响发展速度,慢转或不转又影响发展质量,处于“两难”境地。比如,谷城县近几年来关停了黄姜、小造纸等20多家企业,地方税收减少了600多万元,也没有得到任何补贴。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转变发展方式执行起来难度大、效果差、时滞长。建议省政府出台政策,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对关停并转的企业,不搞一刀切,分类指导,合理安排过渡期和补贴;对改造型企业,实施专项财政支持;对新型企业特事特办,加强扶持。

2、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

一是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围绕争进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百强县(市)的目标,整合有限资源,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县(市)予以重点扶持,冲刺全国百强。二是做好湖北省产业的空间布局,突出特色,避免产业雷同和无序竞争,特别是在大项目安排上,对县适当倾斜。三是继续安排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调研中,从县(市)主要领导到企业家,对省委省政府在应对危机中安排的20亿元财政间息资金给予充分肯定,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企业送去了“及时雨”,提振了信心,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纷纷要求增加2010年的资金安排额度。建议省政府继续提供财政间息资金并适当扩大规模,进一步改进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使用及效益的监管。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保障资金安全。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4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中,要更加鲜明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重城镇更重农村。县域经济指标评价要把反映农村发展水平的比重放大,着眼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难题,更好体现关注民生。要重速度更重效益。确保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坚决摒弃唯速度论,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考核,引导GDP科学增长,避免盲目投资上项目,超越承受能力强行发展等,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相应满足。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5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传达全市县域经济工作座谈会、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汇报会精神。

一、传达全市县域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

6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市几大班子领导,各区县和黄山管委会负责人,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胡学凡主持。会上,市委书记王启敏、市长李宏鸣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市发改委、统计局和各区县先后作了发言。会议通报表彰了2006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的黟县和歙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全市上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总体态势初步显现。2006年,我市县域经济(三区四县)实现生产总值165.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88.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指数考核评价中,各县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强县考核前25名,黟县较上年度位次前移17位,歙县前移13位。

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王启敏书记和李宏鸣市长的讲话中。

㈠王启敏书记讲话精神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还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黄山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始终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和争先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必须准确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省加快东向发展的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狠抓工作落实,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全省范围内比较,我市发展速度偏慢,工业经济支撑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民营经济发展不快,部分县位次下滑。在全市范围内比较,也存在着发展速度偏慢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市上下必须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抓,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和争先意识,做到发展目标更高,发展思路更宽,发展举措更实,以扎实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千方百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第三,必须找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全市上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区)目标,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力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要力争有1~2个区县进入全省“十佳县(区)”行列。为此,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农村经济、城郊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等“六大经济”。

第四,必须切实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浓厚发展氛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好班子,抓好队伍;优化环境,改进作风,努力在全市形成争先恐后、百舸争流的发展新格局,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㈡李宏鸣市长讲话精神

李宏鸣指出,今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加快率先崛起的关键一年。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在全省的争先进位,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全市上下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李宏鸣要求,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发挥优势,培育工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抓好乡村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结合;四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五要强化支持和激励,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李宏鸣最后强调,各区县要进一步增强进取精神和进位意识,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奋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二、传达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精神

6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市各套班子领导,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黄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胡学凡主持。会上,市委书记王启敏、市长李宏鸣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市招商局、黄山经济开发区、各区县、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分别通报了1~5月份招商引资工作。

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年初召开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精神,克服困难,创新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1~5月份,全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新签内资项目220个,协议投资额86.9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09亿元(其中续建30.19亿元、新建11.9亿元),同比增长39.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5.3%,超序时进度3.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4384.11万美元,同比增长8.9%,占全年目标的58.0%,超序时进度16.3个百分点。

这次会议主要精神体现在王启敏书记和李宏鸣市长的讲话中。

㈠王启敏书记讲话精神

王启敏肯定了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在招商引资上作出的努力,同时指出招商氛围不够浓厚,创新精神不够强,引资任务完成不够理想,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园区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与兄弟市的差距较大等问题。

王启敏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分析存在的问题,鼓足干劲抓招商。要清醒地认识到“黄山市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增加投入是关键”。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在争取国家投资、扩大金融信贷、启动民间资本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使外来投资成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资本投入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增长点。

王启敏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招商思路,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心,在关键环节上求突破,把招商引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相结合、与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要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区域,重点抓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招商。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招商方式,充分运用已有的小分队招商、园区招商、网上招商、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充分发挥好浙江企业联合会和温州商会的作用。同时,要立足资源、区位、人文和环境等优势,善借“外脑”,搞好项目库建设,努力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运行机制。

王启敏指出,地区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投资环境的竞争。招商引资要重视招商环境打造,环境要再优化。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招商引资的全局观念,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做到想政府招商之所想,解客商经营之所难,形成强大的招商引资合力。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载体建设,抓好各园区和特色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园区建设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当前,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在黄山经济开发区,要把黄山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新窗口、招商引资主平台、工业发展硬支撑、园区建设排头兵,进一步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研究产业发展定位,完善功能配套,全面加快建设步伐,确保“183”工程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王启敏强调指出,招商引资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黄山率先崛起。全面完成今年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起来,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积极投身到招商引资中去,确保工作落在实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㈡李宏鸣市长讲话精神

李宏鸣强调,今年我市招商引资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要克服畏难情绪,克服松懈思想,进一步抓好招商工作的落实,营造招商引资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招商引资是促进黄山未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识;要进一步聚焦重点,认真分析把握市情,把握黄山发展的脉搏、规划、思路和方向,有的放矢去招商;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从全局高度出发,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并把有限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三、传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汇报会精神

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汇报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各区县和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市委书记王启敏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倪玉平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今年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投资重点凸显,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园区建设进度加速。1~6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6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200亿元的51.34%,同比增长42.5%;省“861”项目完成投资31.29亿元,同比增长47.25%,占年投资计划的63.44%,完成投资进度位于全省第三位;市“443”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7.20亿元,同比增长45.5%,占年计划投资的58.77%。

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王启敏书记和倪玉平常务副市长的讲话中。这里简要传达一下王启敏书记的讲话精神。

王启敏指出,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总体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全省发展大格局相比,位次后移,发展进度未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各区县、黄山风景区、各园区之间、项目之间、固定资产投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有的项目仍未开工建设;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重视不够,未将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大跨越发展的重点来抓。

王启敏强调,项目建设是推进黄山大跨越发展的基础,是大跨越发展的平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项目建设进度,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黄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争当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实现黄山率先崛起。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在各自领域内不遗余力地抓好项目建设,尤其是推进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从思想上、工作中重视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并将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不断地研究重点项目尤其是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项目调度,检查项目进度。

王启敏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提速项目建设。一是在建的项目要不受年度计划限制全面提速,特别是服务型项目,要利用当前黄山旅游大发展的有利契机,提速建设,以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已谈好且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抓紧时间立即开工。三是要筛选出一批牵动性大、符合黄山产业特色的项目对外招商引资。

王启敏最后强调,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深入一线,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亲自到项目现场了解情况,帮助业主解决存在的问题。市直各部门要以黄山发展大局为重,优化发展环境,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和各督查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反映项目建设的真实情况,以确保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我市在全省的率先崛起。

会议精神就传达到这里。

今天的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在“7·10”洪灾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近期市里召开的三个重要会议精神,根据全省县域经济“十佳”考核体系,对照13项考核指标,研究解决“形势怎么看、路子怎么走、措施如何定、劲往哪里使”的问题,以决战的姿态干好当前,赢得全年,确保实现“纵向跨越发展、横向率先崛起,力争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佳行列”的目标。

上半年,我区县域经济指标大部分完成情况较好,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但是gdp和外贸进出口两项指标不够理想,存在一些欠帐,gdp仅增长了12.9%、比年度计划低1.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仅增长了42.1%、只完成市下达任务的43.1%,加之7月10日发生了50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经济社会发展遭到了严重创伤,年内要实现“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佳行列”的目标,难度和压力是相当大的。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越要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合力攻坚,以最大的决心和信心,迎接挑战,应对困难,为实现全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等一会,区直八个部门还要发言;区委督查组将要通报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情况;各位区委常委、副区长也将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分析和部署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十佳”工作;区人大、政协班子也要就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叶书记要作总结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域经济发展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争创“十佳”要准确把握四个关系

一要把握“好”与“快”的关系。“好”是就质量而言的,“快”是就速度来说的。我们不赞成盲目追求“快”而忽视“好”,也不赞成只注重“好”却忽视“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好”为基础,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在追求质量的前提下予以提速。

二要把握“近”与“远”的关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现在;同时,要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紧扣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不断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要把握“大”与“小”的关系。“大”与“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我区来说,“大”指规模企业,是强区的支撑;“小”指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富民的根本。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大”、“小”两手抓,抓“大”不放“小”,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不同规模的合理配比关系。

四要把握“内”与“外”的关系。“内”就是自主发展,“外”就是对外开放。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共同作用。因此,要切实调动民资创业的积极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全面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同时,要注重搞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大力发展、壮大本地企业。

第二,争创“十佳”要注意突出五个重点

一要突出新型工业化。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富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建设园区,尝到了不少甜头,但是,能耗少、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还比较少,科技创新、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因此,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鼓励、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信息化、精品化在工业发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

二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农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在富农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前些年,我们抓农业动了不少点子,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各地都在发展现代农业,我区怎么办?必须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引进和培育茶业、竹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配套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三要突出旅游国际化。这两年,我们切合实际,在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迈出了旅游国际化的第一步,但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发展高潮还没有到来。当前,我们推进旅游国际化,一定要以集散接待功能完善为基础,以旅游市场营销为重点,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关键,以旅游产品开发为突破口,抓示范、树品牌,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绝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四要突出农村城镇化。就市内而言,我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速农村城镇化,必须突出城区和中心镇,激发其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的促进作用;必须突破资金障碍,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建筑风貌的控制、整治工作。

五要突出县域经济民营化。发展县域经济,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同等重要。过去,我们偏重于招商引资,在推进全民创业上用心不够,用力不足。现在,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全民创业上大做文章。为此,我们要优惠政策、优化环境、优质服务,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切实把民资引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力促县域经济民营化。

第三,争创“十佳”要高度重视六个问题

一要重视合力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牵动全局的大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理清思路,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更要加强联系,注意沟通,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共同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重视稳定问题。社会稳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各地、各部门要重心下移,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及时排查、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抓紧制定、完善各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平安黄山区建设,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牺牲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得不偿失。我区作为全国旅游十强县,更应注意这一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做到没有规划不招商、没有评审不开工、没有环评不落地,突出抓好环山、环湖等核心部位的保护。

四要重视节能减排问题。节能减排是经济实现由“快”到“好”转型的重要一环。各地、各部门要超前谋划,示范带头,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速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能耗少、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切实加大高耗能行业淘汰力度;要宣传、引导全民特别是企业合理消费,努力形成全社会自觉节能减排的良好风尚。

五要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国土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保护、管理土地资源,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对于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垦等质等量的耕地,或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确保占补平衡。

六要重视开源节流问题。我们从事的不少工作需要开源节流。财政开源节流必须解决财政缺位、越位问题,缺位的要跟进,越位的要退出,能够对上争取的一定要争取到位,不应政府财政注入的一律不予注入。各地、各部门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在确保法定支出和重点支出的基础上,将有限的财力用到民生工程和企业发展等方面。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6篇

关键词:灵石县;县域经济;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68-02

引言

自从有了县的设置和县的记载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县的治理,就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据统计,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5.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的GDP的54.5%,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湖北省达91.8%,而比例最小的上海市也达到57%。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县域经济如今已普遍发展起来了,其中不仅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也有不少失败之举。

一、灵石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端,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市,南接霍州市,东靠沁源县,西连交口县、孝义市,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全县辖8镇10乡319个行政村、598个自然村、15个居委会,共有农业人口15万余人。

(一)农业的发展

灵石县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为主。灵石农业其实是雨养农业,全县统计数字2005年耕地面积36.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其中,水浇地2.2万亩,94%是旱地,随着农业调产的进一步深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浇地数量还在下降,灵石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格局,导致了基本农田的锐减和粮田面积的不足,县委、政府及农业部门加大科技力度来提高亩产水平,再加上国家政策对扶持农业起着积极的调动作用,才使得全县粮食生产量基本稳定在5 000万公斤以上。

(二)工业的发展

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4.8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 300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285亿元,跨入山西省综合经济实力20强县之列。21世纪之初,灵石县实施“民营兴企、科教兴县、龙头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全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非煤高新技术,扎实推进绿色产业,延伸拓展文化旅游产业。

灵石县为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是享誉国内外的“精煤之都”。丰富的石膏资源,为全县的石膏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灵石还是全国碳素产品的主产基地之一,此外灵石县还有质优、价廉的煤焦产品优势和赤铁矿资源优势,拥有硫铁矿生产企业25个。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迅速,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信息传输广告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发展。2008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8万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6.2亿元。

二、灵石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灵石县是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城镇,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目前,开发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硫铁、石膏等,以及与其相关的资源,与其他产业的协作程度相对薄弱,对外主要输出各种矿产资源。县域工业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突出,产品竞争力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最强,但灵石县第三产业发展校慢,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中心集中在第二产业,从而影响了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民的素质低下,限制了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的转移,也限制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数。

(三)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老化

灵石县的乡镇企业大多数都是集体投资兴办的,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兼任企业的负责人,因此,企业的决策权、经营权在乡村。国营企业的改制及个企、私企的出现,使乡镇企业的优势逐步减退。

2.自身障碍重重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灵石县乡镇企业经营者大多数素质不高,经营、财务、人事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高中及初中以下占绝大多数。企业内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技术能力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生产加工技术偏低,技术改造经费少。

(四)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模偏小

目前,灵石县管辖8镇10乡,城镇人口100 555人,镇域人口超过3万人的有4个,镇区人口超过2万人的有3个,离经济学预测的合理的城镇镇区人口规模3万—5万人有一定差距,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城镇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产业支撑不强

产业规模较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少;科技含量较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缺少高科技产品;产品档次低,缺少名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促进灵石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第一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优质、高效、绿色环保为前提,突出区位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具有特色的产品扩大规模,专业化种植,优化农产品的区域结构。其次,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农业经济中发展最快、潜力巨大的产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最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综合集成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示范引导,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以科技为先导的基础上。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城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小城镇建设中,县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县域经济结合了城市建设与农业生产,将工农业交汇在一起,以农业为基础,城镇环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水平与现代化生活为中心,缩小城镇生活差距,提高农村人民医疗、教育、养老、业余文化等整体水平。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1)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经济,且距离在越拉越大。(2)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城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存在着城市与县城争资源、争资金等问题,城市与县城相互独立;第三,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配套关系。

2.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相比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相比所拥有的先天条件较为匮乏。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的差距、生产资源的差距、交通环境的差距、人才培养机构的差距、医疗环境的差距、现代化程度的差距等。由于改革开放大量的内地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他们为我国沿海城市的建设贡献了全部的青春。相反,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农村的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这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多村落由于人口的转移变得荒废甚至消失。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从目前来看,多数地区县域工业的发展速度慢、总量过、档次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就直接流向市场,真正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寥寥无几;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县域工业的发展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非规范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污染严重,市场前景不广阔;自有资金有限,偿债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缺乏还贷意识,信誉度低。

二、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口数量,发展好县域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东南部沿海城市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国家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其生活水平好、劳动收入高,促使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涌向东南部,这拉大了内地农村与沿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差距。为此,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我们当下解决城乡差距,均衡发展的关键。要想使县域经济具有跨越性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要从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地区农业优势,将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大农业,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区域整体农业特色,通过引进先进农业设备和先进农业经验,丰富产品类型,不断创新,发展农业产业链,形成县域整体农业品牌,提高产品价值,培养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2.发挥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支柱,其企业经营结构清晰,企业经营体制灵活,在市场的经济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是其发展的主体,对于中小企业的扶大做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将县域经济引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上。

3.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县域整体经济

通过对发展较为发达的县域经济实例分析,县域经济成功之道是要利用本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可以从县域的地理位置、产品的竞争实力出发,通过优势放大,扶强做大,突出县域经济的整体特色,以品牌树县域,以特色发展县域,打造一体化经济体系。

4.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重要载体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沿海城镇发展的调研分析,由城镇工业组建而成的实体经济是城镇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城镇发展形成了密集型劳动产业结构,由此带动了城镇现代化建设、城镇医疗体制的完善、城镇教育的发展,这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目的,提成了城镇知名度,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5.突出县域经济优势,抓住经济第一竞争点

县域经济发展要具有实际性和可发展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经济优势,如何抓住经济第一竞争点和突出县域经济整体优势是我们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要找到县域经济的重点优势项目,再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找到项目发展的切入点,利用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市场优势等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促使县域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压倒性竞争优势,根据市场规律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完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秀峰.浅议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2010(8):78-79.

[2]王龙军.搞活县属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J].经济管理,2009(2):38-39.

[3]李丰.贫困县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王生铁.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活力之源[J].调查报告,2011(9):4-6.

[5]陈莉.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J].经济纵横,2007(8):53-55.

[6]齐力然.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J].中国中小企业,2006(1):8-10.

[7]吕永斌,蔡根女.论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J].商业时代,2009(9):30-31.

[8]鞠正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3):69-71.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8篇

关键词:DEA;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本文为201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循环经济视角下湖南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湘财教指【2010】75号文,项目编号:10C0066)

县域经济作为周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人口数量、地域规模,还是在经济发展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进步,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湖南省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省要在全国实现两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将是极其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湖南省2009年县域经济统计数据运用DEA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湖南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DEA方法的认识

(一)含义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评价技术。

DEA方法的适用对象是一组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所谓DMU,是指代表或表现出一定的经济意义,将一定 “输入”转化为一定“输出”的实体。DEA方法的最主要应用就是根据输入/输出数据对同类型的DMU进行相对有效性的评价。

项目中评价也完全可以借鉴和使用DEA方法。根据我们在前面建立的聚类评价模型,把项目工作单元视为一个DMU,把聚类后的工作单元视为一组同类型的DMU,在此基础上对同类型的工作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的评价。

(二)步骤

1.确定评价目的

我们应用DEA方法进行项目中评价的目的在于评价项目同类型工作单元的相对有效性,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项目执行中哪些工作做的好,而哪些工作又做得不好。不难看出,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能够把进行项目中评价所必需的信息与DEA的基本概念如“相对有效”、“有效生产前沿面”、“DMU在前沿面上的投影”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说,能够把这些概念“翻译”或“变换”成项目中评价所必需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对DEA的基本概念的背景、意义有深入和准确的把握,特别重要的还要求我们能将评价目的DEA模型化,即通过适当的DEA模型来描述项目中评价的目的。

2.选择DMU

选择DMU就是确定参考集。由于DEA方法是在同类型的DMU之间进行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因此选择DMU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DMU的同类型。所谓同类型的 DMU,一般指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DMU集合:具有相同的目标或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指标。在项目中评价中,我们可以应用前面所建立的中评价聚类评价模型,对经由WBS分解的各工作单元进行如上的聚类分析,把聚成一类的工作单元作为同类型的DMU。

3.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第一,要考虑到能够实现评价目的,也就是说输入向量与输出向量的选择要服从于评价目的。如:评价目的是“一类项目工作单元的组织效率”,我们可以设立如下的指标:输入指标(流动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入;人工工日)。输出指标(赢得值;实际进度/计划进度比率;实际费用/计划费用比率)。相比之下,在这里诸如项目的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等均未选入,主要就是这些指标难以表现评价目的。

第二,要考虑到输入向量、输出向量之间的联系。由于DMU各输入与各输出之间往往不是孤立的,因此某些指标被确认为输入或输出后,会对其他指标的认定产生影响。如:某指标与几个已确定作为输入/输出向量的指标之间呈现较强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认为该指标的信息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这几个指标所包含。因此就不一定再把它作为一个输入/输出指标了。另外,输入/输出集内部的指标要尽可能避免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4.DEA模型选择

     DEA模型有多种形式,在我们应用DEA方法进行项目中评价时,究竟该选哪一种模型,一要看DMU的实际背景,二要看评价目的。另外,为了得到不同侧面的评价信息,在可能情况下,尽量选用不同类型的DEA模型进行分析,再把分析结果相互比较和综合,无疑会使评价工作更全面、更准确。

     二、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目前,湖南省共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其中88个县市是县域范畴的经济主体。县域占据全省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提供了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GDP占全省的76.3%,地方财政收入占58.5%。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省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在各级贫困县中,湘西南地区占贫困县总数的65%,其中大多分布湘西自治州、永州、怀化。而这些地区中的经济中,农业占了较高比例,但是此地区的农业产业都处于初级化程度,目前还是采取粗放性经营模式,产品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完善,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同时也没有形成产业加工链。该地区的GDP总量与其他湘东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相比,差距有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湖南省区域经济整体协调。

从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越是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也就越健康,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组合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第9篇

【关键词】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趋势 

县域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层次,对我国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县域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湖南省各县域地区为研究单元,分析2003-2013年11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演化趋势。为了更直观的反映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变化和演化趋势,本文还以“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泛湘南经济圈”及“大湘西经济圈”为研究单元,分析比较各经济体的总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研究各区域及湖南省整体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二、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演化趋势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分析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演化趋势可知,11年间湖南省及四大经济体的县域城镇化演化趋势特征显著。 

1.湖南省及各区域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2003-2013年11年间湖南省及四大经济体的县域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趋势。特别地,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在2010年有小幅下降,随后又继续平稳提高。而四大经济体中环洞庭湖、泛湘南及大湘西三大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整体发展趋势与湖南省发展趋势完全吻合,只有长株潭地区表现为11年间县域城镇化率持续不断的逐年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四大区域中只有大湘西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湖南省水平。 

进一步分析湖南省及各区域的县域城镇化率增长幅度可知,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年均增幅约为1.5%,四大区域中长株潭和泛湘南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年均增幅高于这一水平,而环洞庭湖和大湘西两大区域低于这一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区域中县域城镇化率年均增幅最小的地区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而年均增幅最大的则是长株潭地区。 

2.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长株潭地区最高,大湘西地区最低 

从各区域县域城镇化的整体发展来看,长株潭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最高且远高于湖南省发展水平,而大湘西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最低且低于湖南省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两地区间县域城镇化率的差距由2003年的3%增加至2013年的13%,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差距逐年递增,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再考虑两地区县域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2003-2013年11年间长株潭地区县域城镇化率提高近23%,年均增幅达2.1%。而大湘西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则提高不到14%,年均增幅不到1.3%。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株潭和大湘西两大区域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增大,程度逐渐加深。 

3.2007-2013年环洞庭湖、泛湘南两地区走势相似 

从整体上看,四大区域中环洞庭湖、泛湘南两大区域的县域城镇化发展趋势与湖南省发展趋势有较高的相似度,其中泛湘南地区的相似程度最高。而从各区域看,四大经济体中依旧是环洞庭湖和泛湘南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走势相似。特别地,从2007年起两地区县域城镇化率相似程度大幅提高,发展趋势基本重合,且与湖南省发展趋势高度吻合。 

进一步分析环洞庭湖和泛湘南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可知,2003-2013年11年间两区域县域城镇化率的年均增幅相差不足0.4%,而在2007-2013年7年间年均增幅相差不足0.1%。这说明两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发展速度大致相同,发展走势高度相似。 

三、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就湖南省总体而言,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应根据各自地区特征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做到因地制宜、区域间协调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异,使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更加稳定均衡、协调统一。(2)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省核心增长极,应加大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各类要素资源向周边县域地区的扩散,努力缩小县域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资源禀赋分配不均的现状,以提升县域地区的整体竞争力。(3)环洞庭湖地区及泛湘南地区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应加强重点城市群建设,以期达到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地区同时发展的模式。积极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为县域地区的生产生活与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形成大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4)大湘西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稳定有序,但县域城镇化率整体偏低。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与人口分布,加之地方政府资金、能力有限,因此,对于该地区的发展应加大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