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铁路信息化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17 16:19:29

铁路信息化建设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1篇

关键词:铁路信息网络 信息化 铁路建设 重要性

一、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的在铁路运输行业的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分析,对信息化铁路起着关键作用的铁路通信网络建设有着众多影响发挥暂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1)筹集铁路通信网络发展资金和技术。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铁路通信网络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负责通信设施的完善更新、改造和铁路通信网络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铁路运输的相关营业收入是远远不够,目前主要依靠贷款的方式进行,必须对有限资金在投向在铁路专用通信还是公共电信业务方面做出抉择。要更新和完善目前的通信网络,将现有的整个数字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更新和升级,需要更大的专业技术的支持,包括人力和物力。因而,目前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加大我国的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有效保证资金的额充足和技术的更新,与时俱进求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对信息化铁路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铁路通信网发展规划。我国铁路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有详细、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站在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提出有战略意义的发展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信息化铁路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制定出科学正确的发展战略决策,同时,按部就班的按照发展战略进行,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发展中保证信息化铁路顺利建设。相关负责铁路运输的运营商制定的铁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和规划,不仅仅需要满足铁路运输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还要到兼顾公共电信的市场经济需求,要切实满足市场化运营的原则和方式。目前我国在发展战略方面有着符合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决策,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3)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于可以利用的铁路通信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是在节约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成本、避免浪费的同时,提升综合资源对于铁路通信网络建设的效率的最佳途径。实现铁路通信资源的最佳配置,是当前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目前,铁路通信资源的投入成本有50%以上为租用通信线路的成本支出,各种综合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都采用独立的数字专线组网,分别接入主干线,这样的建设和铺设方式,不但使现有铁路通信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也降低了铁路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需要针对完善改革之后的铁路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包括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和预见性的设计,以预防和避免通信基础设施的运营、发展在未来对铁路运输管理与经营包括铁路信息化发展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努力寻找并抓住推动铁路运输通信网络以及整个信息化铁路建设共同完善和发展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在有效实现铁路运输稳定安全、合理高效运营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和保证铁路通信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赢。

二、铁路通信网络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铁路通信系统从网络的状况上可以分为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两种,骨干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广大地区,容量相对较大、性能也很稳定,大部分用于公共通信网络方面,同时在此基础网络上还可进行多种业务的综合开发和延伸。建设一个支持综合业务的数字调度通信网络,可以保证对铁路运输基层信息源点接入,以及包括车务、电务、工务等在内的专用通信系统设备和各类监管系统、应急通信系统的全部铁路通信系统的全面提升,以满足铁路运输现代化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为了进一步缓解和降低铁路通信网络发展之后对国民经济的制约,有效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我国采取的是以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目标,突出和强调铁路通信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带动铁路现代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建立起覆盖全部铁路网的计算机网以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性网络,通信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2.1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目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的手段和设备状况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提高铁路运输的管理现状,从而切实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和铁路运输服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及来自各种交通手段的竞争挑战。铁路开发建设的列车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在现实操作中有效控制列车的运输情况,保证在切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和控制。

2.2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

客车车票发售和预订票系统已经实现覆盖全国各大铁路网点,它是目前铁路通信网络中相对大型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在缓解了我国长期存在的特别是节假日买票难问题的同时,切实保证了铁路客运经营高水平和服务高质量,同时对于票务的控制和管理,在关键环节的监督都起到了时效性的控制和提升,有效避免由于车票出售环节导致的铁路运输及信息化铁路建设的制约,这一系统的对于我国信息化铁路的建设,是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一步。

2.3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性强的网络型计算机应用系统。这一信息通信系统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上大致架构出货票制票、车站综合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列车预确报、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等七大系统,基本上覆盖了铁路运输生产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1)货票制票系统;(2)列车预确报系统;(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5)集装箱管理系统;(6)大节点追踪系统;(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等。 在这几大系统中,铁路通信系统的重要性的到了功能性的体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使铁路交通的实用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信息化铁路建设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铁路运输已经成为承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加强信息化铁路建设是当前铁路发展的,铁路通信系统成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铁路建设的高速、现代、安全、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对于铁路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骨干传输网和业务网的不同程度的强化和完善,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实现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大节点追踪系统、运输调度信息等方面在信息化的铁路建设中切实实现应有的作用。突出铁路通信网络的时效性性、高效性、专业性、全面性以及安全性,保证铁路运输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结合,顺利实现信息化铁路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常亮. 浅析铁路通信网络在信息化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电子商务.2011, (4).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2篇

【关键词】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建议;思考

铁路在运输方面有着较强的运输能力,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的组建离不开铁路运输,它在国家的经济和建设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铁路运输中,其运输需求和运输能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如何缓解这一现状,我国明确表示了要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带动我国铁路现代化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1 我国铁路化建设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规模,铁路信息技术人员也日益增多,其中建立的计算机网络覆盖了站段、铁路局和铁道部,并且也建立了数据网、交换网、和传输网等三大通信基础网络,其开发出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我国以此改变了传统的铁路运输管理,从而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车站三级联网系统、地区客票中心、铁道部客票中心构成了铁路客票的发售和预订系统,该发售和预定系统的建立,能够使得联网的窗口可以发售全国一定日期内各地区的车票,同时也可以发售和预定异地票,以及也能够实现退票和改签的功能。

对于铁路运输管理系统,它主要是有货票制票系统、车站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自动识别系统、货运装车计划系统、火车追踪系统等 组成。其中,自动识别系统能够将车辆的标签自动对别,并将识别后的数据传输到车站系统上,从而能够对到达的列车进行编组,对于日常的铁路运输管理比较方便。货运装车计划系统能够满足货主的需求,有效地调节货物的月计划量。货票信息的传输与记录需要通过货票制票系统来完成。列车预报系统能够实现编组信息的快速传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站的作业效率。货车追踪系统能够精确的对列车、车辆和机车进行定位和快速的查询运动轨迹,从而实现了来往货车和货物的动态管理。

铁路调度指挥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列车运行和计划的变更有着现实的管理意义,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它主要包括车对站、局、部等三级调度业务的管理指挥,铁路运输过程离不开该项系统的有效实施。

2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2.1 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1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作为网络信息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性,因而为铁路信息化的建设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好完善的防御体系对于铁路信息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科技技术水平发展有限,在铁路运输系统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我们要想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就要努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内部生产网、外部服务网、办公网的分离是铁路系统网络结构建设的主要方向,此外,在站段也要将办公网和内部生产网进行分离,从而进一步完善铁路网络系统的结构管理。

2.1.2 计算机病毒体系有待于完善

计算机病毒对于铁路网络系统的危害极大,要想使铁路系统安全有序的运行,就必须建立计算机的防病毒安全体系。目前,我国的铁路系统在计算机防病毒方面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其铁路系统的防病毒安全体系容易被攻破,从而导致铁路运输系统的瘫痪。铁路运输系统计算机防病毒安全体系的建立要具有统一部署、统筹规划的实施策略,实行集中监控、分级管理多重防护的管理原则。从技术方面分析,实行铁路局、铁道部的两级管理模式。

2.2 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2.1 尽快建立具有安全、规范的管理保障措施

信息化的建设时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有效运行不仅需要运通先进的技术作支撑,更需要安全、规范的措施作保障,从而才能保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其保障措施涉及到很多方面,它包含:组织系统的运行维护,信息化的规则集相关制度、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等保障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从而保障铁路运输的有效运行。

2.2.2 强化基础工作

目前,我国的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了解,安全防范薄弱,在未来的铁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全方位的投入到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全路信息的构架工作做好,从而使全路具备一个信息通常的网络,此项工程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和硬件基础设施做后盾。

2.2.3 加强人才的培养

铁路行业在我国市场中的竞争性非常小,它是我国运输行业中的垄断性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打开市场,将信息平台和信息结构积极地引进来,改善传统的经营体制,重点培养高技术人才。着养的模式不是不重视技术的研究,而是集中于整个体系的规划,从而在全局上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对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指导,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铁路作为交通运输的核心力量,铁路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铁路运输有着长远的意义,但在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我国在铁路在管理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制定铁路信息化建设时要做到综合考虑,从而不断地推进我国铁路运输信息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冲.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1).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3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重要性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了必然的趋势。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其资金投入数额高、技术需求高、品质监管严格,经过对运用信息化加以管控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管理能力。信息化在铁路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点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下面将进一步突出说明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1高速铁路信息化的简介

信息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方向,已变成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是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策略。信息化在铁道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要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

2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信息资源共享性。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控制系统,介入在建工程管理的各个机构、各个管理人员把自己享有的信息资源输入到信息系统中,便于各方了解项目有关信息,第一有利于提升工作速度,第二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让工程的透明度提升,使大家可以更准确、深入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利用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

(2)部门沟通及时性。沟通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传输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对于工程获得成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大规模工程,通常牵涉到诸多部门与诸多人员,工程开工时,需要项目经理及大批的设计人员,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可把需求直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和有关机构进行交流。各个机构均应当配备专门的沟通专员,另外应考虑平台出现问题无法交流时,运用其他的交流方法。让人员在配置和各专业间的条件提交更简便,责任更清晰,让工程科学、稳定实施。

(3)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信息化工程不单单是过程的自动化,其还包括管理形式和业务过程的整合。信息化构建是一种管理的革新,因为其牵涉到公司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初期建设过程中,应当选取水平较高的项目负责人和成员,此对信息平台的构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2提升高速铁路项目管理能力的本质要求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品质要求严格、技术繁杂、建造时间短,工程管理是高速铁路建设获得成功的保障。现代化项目管理要求管理信息化,将信息的搜集与处置当做平常管理的主要任务,将定量和定性剖析有效融合,有依靠主观经验判定转变成依托信息合理决策。因为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文件存储、报告打印、图形操作页面、互联网通讯等效能大幅提升了人们实施工程管理的质效。让信息化变成工程管理的主要渠道。目前电脑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已经从最初的文字处理,上升到了3个不同的层级,分别是信息管控、建造指挥、战略支撑。

2.3建设数字铁路的根基

数字铁路是以GPS、RS、GIS、信息平台、虚拟化、物联网、信息集成等技术为依托,探究我国铁道基础设施、移动设备和铁道环境的信息化,达成铁道服务资源与运输资源的全方位管控与直接显示的铁路信息平台。数字铁路具有数字化、自动化、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是一个巨大、繁杂的大工程,是对铁道信息化的进一步拓展。铁路信息基础架构应当在铁道建造期间便初步建设,这是由于全部的铁路基础设施信息均在建造期间逐步累积构成的。假如未曾在铁道建造阶段注重基础设施的材料的搜集、归纳与架构化,构成完善的铁道信息基础架构,构建数字铁路也就无从谈起了。

3高速铁路信息化对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3.1信息化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性

(1)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措施达成人才、资本、材料、信息资源的集中谋划、调配与协调,让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业务过程有效融合,让信息平台变成工程信息沟通的介体,进而增快工程管理平台中信息反应速度与平台的反应效率,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对于建设公司来说,有重大价值。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运用项目管理平台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高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2)实现合理高效的监督,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于建设公司来说,信息技术可以对公司工程施工的各个时期加以有效监督,不管是工程的进度、协议践行的程度,还是工程中人力、机械、材料的运用费用,均能够依托计算机技术加以即时监督。

(3)打破地区限制,达成了跨区域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协助公司解决此种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交流等难题。特别是自从中铁建设集团实行地区管理以后,我们更需要此种迅速、即时、高效的信息互享与交流平台,全方位满足工作需求,提升管理效率,减少公司的跨地区管理费用。对于工程涉及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我们来说,运用工程管理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等应用程序更有助于达成全球业务的集中管控。

3.2信息化对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顺应施工工程管理对信息量的要求,达成信息的高效整合与运用长时间的粗放型管理,导致建设公司对搜集、归纳和使用信息的忽略,并逐步形成了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模式。随着公司建筑工程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加,施工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信息统计模式,不仅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还增加了传输的流程,且在传输过程中极易造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将工作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还能形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同时还能对信息予以进一步挖掘,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加以全方位管控利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构建全方位预算体系,减短预算时间,另外依托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做到质量有根据、耗费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3)形成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等“四流合一”的信息化模式运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对企业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予以及时处理,且在公司内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平台,从而有效实现公司“四流合一”(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的集成管控局面,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的运行效率。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3.3在企业整合能力方面,信息化具有的重要意义在高速铁路施工单位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企业整合能力角度而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企业财务、材料采购、具体施工以及劳资等内容的整合、提炼和升华,并有效形成总部、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相信随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日臻完善它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因为信息化管理在其自身系统的建立与框架基础上本身就有其科学性、及时性、系统性、联动性等各方面优势。也能促进铁路系统更好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铁路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己成为必然的选择。使行业、企业、建设项目都能在信息化管理中受益。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要紧紧围绕着当前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着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系统的需要,来逐步完善高速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使之能在以后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化在高铁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3).

[2]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施工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5年S1期.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4篇

关键词:调整;成绩;tmis;dmis;通信网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 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 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 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 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 网络体系结构

① 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 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 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 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 原始数据采集

① 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 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

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 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 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 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 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 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4)专用通信网管建设。为铁路信息化所需的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可管理的专用通信网络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铁路信息化水平。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5篇

关键词:调整;成绩;TMIS;DMIS;通信网

2001年12月21—23日全路信息工程工作会议在济南市召开,铁道部副部长刘志军到会并作了重要报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主任李中浩、铁道部基础部副主任胡东源和铁通公司总裁彭朋分别就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作了专题报告。济南、柳州、北京铁路局,羊城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和南京铁路分局的代表分别汇报了各自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铁道部总工程师王麟书作大会总结。参会的300多位代表分组对铁路信息化建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还参观了济南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和铁道部党组、傅志寰部长关于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要求,总结和部署TMIS、DMIS工程和通道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路通力合作,加快建设步伐,搞好综合应用,完善保障体系,早日完成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运输信息在铁路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2001年全路信息化工程取得的成绩

1.TMIS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快

(1)从3个方面对TMIS总体方案作了调整。第一,按照运输组织的要求,把过去原始信息由站段直接报中央系统,改变为原始信息层层落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3级建立原始数据库;第二,在站段、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4级对TMIS原纵向的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应用;第三,规范计算机网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网络和应用安全。该调整方案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评审。

(2)进行了3级建库及综合应用开发试验。在有铁路分局的济南局和直管站段的柳州局分别进行了建立货票、确报车号自动识别原始信息库并开展综合应用的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确报系统工程设计确报站数为886个,截至2001年10月底,累计完成852个。确报系统自投入应用以来,运行基本稳定,各局管内有效报率达到95%以上,大部分局间交换有效报率达到100%。

(4)2001年完成了1700个制票站统一软件的升级。全路设计制票站数为1211个,现在货票系统覆盖了2557个微机制票站。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全路制票软件统一,联网站实现货票信息自动上报,进一步提高了货票信息上报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略微机制票率达到99.5%,报部率达到97%。

(5)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稳定。目前,全路1487个货运站、各铁路分局、铁路局和铁道部实现了联网运行,在计算机网上完成了货运计划原提的提报和集中、随时自动审批以及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审批信息都能收集到铁道部数据库中,为加强铁路货运营销提供了科学依据。技术计划的软件开发基本完成,并在沈阳铁路局进行了试点。

(6)集装箱追踪系统正式投入应用。从2001年3月1日起已将609个集装箱办理站全部与中央系统联网,各站的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及日况表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中央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的简易追踪和费用的清算。

(7)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局间及分局间分界口设备的安装,铁道部和多数铁路局、分局都建立了车号信息库,在传输到部数据库的路局分界口信息中,已记录了近43万辆部属车和7万多辆企业自备车的动态住处。从2001年7月1日起,开始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的信息,结合运输18:00现在车统计报告,对各铁路局货车使用费进行清算。

(8)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统一软件版本,大中型车站基本完成了车站信息系统建设。截至2001年10月底,全路49个编组站全部建成信息系统,95个大型区段站有86个建成信息系统,36个大型货运站有22个建成信息系统,136个中型区段站有132个建成信息系统,267个中型货运站有170个建成信息系统。

(9)分局调度系统开始推广。完成了适应运输调度生产需要的软件版本,通过了铁道部科技鉴定,并在羊城、长沙总公司和石家庄等分局投入使用。

(10)2001年基本完成了甜—路局、路局—分局的2Mb/s专线网建设,应用也已切换到高速网络,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网络平台。

2.DMIS一期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DMIS一期工程建设的标志是:在全路运输最繁忙的沪宁线上,南京铁路分局管内实现了DMIS的全部功能。DMIS采用无线车次号自动校核系统实现了对调度区段内所有列车车次号的自动采集、自动校核和自动跟踪,根据电气集中的进路排列和信号显示以及自动闭塞轨道电路的实际占用状况,准确地反映车站、区间的设备状态和列车位置,实时地采集列车到发点时刻,自动统计列车正晚点时分,自动下达日班计划和调度命令,自动生成车站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实际运行图和列车运行调整方案,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调度水平、实现透明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目前,全路DMIS一期工程范围内的7个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14个铁路分局调度指挥中心以及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南段、京九线北段的干线基础信息采集网络的硬件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成,18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并开通运用。DMIS一期工程中完成了对落后的干线调度系统的数字化改造。当前,铁道部调度中心和14个铁路局的200多个调度台、15套多媒体会议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录音系统已全部开通使用,全网采用数字通道,具有迂回功能,运用情况良好。

3.通信网建设成效显著

(1)组织实施了五大干线高速、宽带光接入网“畅通工程”。加大了运输繁忙干线的投资力度,在京广、京沪、京九、京哈、陇海等繁忙干线上,组织实施了“畅通工程”,实现了站站Nx2Mb/s和Nx64kb/s的综合接入能力,达到特等站每站配置10个以上2Mb/s端口,一、二等站每站配置6个2Mb/s端口,其他车站每站配置3—5个2Mb/s端口。在五大干线上共新增了13598条2Mb/s接入端口,能够满足铁路运输和各类信息系统对接入带宽的需求,并留有适度余量。

(2)组织实施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加大了无线列调改造工程力度,共安排浙赣、焦柳、京原等37条线的技术改造和新建,建设重点集中在400Mb/s改造、加强场强覆盖、克服弱场强区段以及对襄渝线的改制等。

(3)组织实施了京沪线DMIS无线车次号工程。安排了661个车站、3500台机车工程任务,现已完成京沪线230个站、1280台车无线车次号设备的安装和调测。全面实现了始发站车次号自动输入和中间站自动校核,确保了车次号的准确和自动跟踪。

(4)加大了区段数字调度系统和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改造力度。2001年安排京广线北京一柏庄、京山线北京—秦皇岛、京包线北京—大同、襄渝线达渝段共计1550km、177个车站的区段数字调度系统改造和新建。全面启动了铁路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全路静图系统改造,应急系统正在组织方案设计与前期实施,预计2002年全面完成。

(5)解决铁路通信“三年攻坚战”遗留问题。

二、2001年TMIS总体方案的调整

1.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

TMIS方案调整的总体思路有以下3点。

(1)原始信息3级建库。原TMIS设计方案要求原始信息由站(段)系统直接报送铁道部系统。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原始信息从车站逐级上报、落地和转发,在分局、路局和铁道部分别建立原始信息数据库,方便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对原始信息的共享应用。

(2)4级系统横向整合。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强调在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和基层站(段)实施系统间的横向整合,以便满足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更综合和更深层的需求;调整后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加强了路(分)局应用建设和信息共享,以此提高TMIS在各级运输组织和各个管理部门中的应用效果。横向整合方案的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了铁道部、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各级系统;横向整合方案的实施是分阶段的,将在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以渐进的方式展开。

(3)网络体系分层优化。调整后的TMIS网络体系结构在多种水平和规模上广泛地采用了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广域网划分为主干网和基层网;机关局域网设计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和外部服务网。

2.方案调整的基本要点

(1) 系统目标

TMIS通过计算机网络从全路2000多个信息站,实时收集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以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对列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进行节点式追踪,为全路各级运输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信息和辅助决策方案,实现紧密运输、均衡运输,提高运输生产效率,改善客户服务质量。TMIS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客货营销、加强运输管理和深化体制改革。

(2)系统定位

① TMIS与铁路信息化的其它信息系统间有着密切的联系,TMIS系统为财务、统计、机务、电务、工务、车辆、物资等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社会化服务、决策支持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运输生产信息。

② TMIS工程建立和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环境建设、网络通信、系统平台、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等,为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带动和促进了其它信息系统建设。

(3) 系统体系结构

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实时处理与批处理相结合的系统建构,纵向业务功能系统与横向综合应用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式,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企业信息系统,广泛地采用了基于Web服务器的应用开发技术和以浏览器为主要形式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数据组织,减少冗余度,提高共享性,对TMIS数据库设置进行了系统的和科学的分类,规范了各类数据库的内容和建置原则,强调原始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基础,动态数据库是3级建库的核心。

(4) 网络体系结构

① 采用层次模型对TMIS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TMIS广域网结构分成骨干网和基层网,分界点设在分局;TMIS机关局域网分成安全生产网、内部服务网、外部服务网,3网之间通过动态物理隔离、防火墙和VLAN等技术实现相互隔离。

② 要求增加局间和分局与路局间的迂回信道,拓宽铁道部—路局的信道,以此增强骨干网络的可靠性;综合运用X.25、数字专线、模拟专线、帧中继信道和信道化E1线路连接分局与站(段),扩大站(段)联网的覆盖面。

③ 优化骨干网路由结构及路由策略,将铁道部、14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和西安、武汉、徐州3个分局的骨干路由器纳入路由结构的核心区(OSPF0域)。

④ 网络通信协议,规范了IP地址分配方案;制定了统一的域名设计规则。

(5) 原始数据采集

① 原始信息逐级上报。原始信息在站(段)产生后,沿车站、分局、路局和铁道部方向逐级上报、建库和转发。

② 原始信息实时上报。联网报告点通过车站系统实时报告原始信息;配有车号自动识别设备的车站通过

AEI自动采集列车到/发信息,经由车站系统实时上报;有条件的分局也可通过DMIS自动采集列车到/发点,经分局调度系统实时上报。

③ 原始信息集中上报。非联网报告点的原始信息通过车务段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有关行车信息也可通过分局调度系统收集并集中上报。

(6) 运行保障体系

TMIS系统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基础数据维护、运行生产调度、联机用户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修、远程教育等。调整方案从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技术选择等方面为各子系统确定了总体框架。

(7) 标准化和规范化

规范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用户操作界面,统一基础数据字典,实现编码信息规范化,系统接口标准化,应用软件产品化。

(8) 可靠性和安全性

TMIS调整方案从管理意义上给出了TMIS安全策略和安全事件处理程序的基本框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TMIS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物理环境保护、网络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应用安全设计、用户安全管理、访问安全控制、攻击防御、病毒防治和安全评估等。

三、2002年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要搞好分局调度系统TMIS、DMIS的结合

TMIS和DMIS在分局行调台上存在功能交叉的问题,2个系统目前都将进入应用推广阶段。铁道部决定以确保安全为前提,以互补、信息共享为目标,对2个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能。系统结合的原则是,统一用户需求、统一技术条件、统一操作方法、统一显示界面、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在结合TMIS和DMIS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统一、标准的结合软件。统一的结合软件应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既能满足已实施了DMIS的区段,又能适应尚未实施DMIS的区段,同时也能满足分局、路局、铁道部纵向3级信息共享的要求。

2.要基本完成TMIS工程建设

(1)抓好2级建库和4级综合应用。各铁路局和分局要在适当扩充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抓好原始信息的采集和建库的推广完善,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部门要尽快完成财务收入审核统一软件的推广,结合对货票的审核,把好货票信息上报质量关。

(2)铁道部成立了TMIS工程验收委员会和TMIS工程验收办公室,并制定了验收细则和标准。2002年,各铁路局要按照铁道部的统一部署,尽快完成货票和确报工程的验收,并逐步完成已经投入应用的系统验收工作。

(3)车站系统中没有建成信息系统的大型区段站有9个,中型区段站有4个,小型区段站有37个,大型货运站有14个,中型货运站有93个,小型货运站有661个。2002年上半年要完成所有新建车站系统的建设,2002年底前完成所有需改造车站系统的建设任务。

(4)2002年,在京广、京沪、京哈和陇海四大干线建立分局调度系统,尽快发挥系统效益,非四大干线也要完成分局调度系统的试点工作。路局调度系统正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进行试点,2002年在全路进行推广。

(5)实现大节点式的货车追踪。利用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车辆、列车、机车和集装箱的动态追踪,进而实现相关的查询和综合统计应用。

(6)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已投入运用,2002年一季度要完成版本升级和技术计划的推广使用。

3. 要加快DMIS工程建设步伐

2002年全面完成DMIS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部调度指挥中心扩容和联调,有关路局和分局DMIS中心建设,加快无线车次号校核系统工程实施,并完成DMIS基层入网改造。确保二期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力争2003年建成包括部中心、14个铁路局、33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覆盖27条主要干线和51个局间分界口的全路DMIS网。

DMIS二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成包括7个铁路局、17个铁路分局DMIS中心、23条主要干线和33个局间分界口的DMIS网络。目前,DMIS二期工程的设计文件已基本完成,各有关铁路局要按照部统一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2003年底前建成投产。

4.要进一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力度

(1)继续实施接入网“畅通工程”。除了2001年已经建成的五大干线接入网之外,还要在信息源点密集、需求大的路段优先发展光接入网;在其它地区和路段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具体和可行的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信息源点的接入问题。

(2)启动“端口接入工程”。“端口接入工程”是“畅通工程”的延续和完善。解决直接面向运输服务的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的下部线接入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端到端的通信网络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彻底改变各种信息系统接人的“瓶颈”问题。

(3)虚拟专网建设(VPN)。在充分满足3个信息系统端口需求的基础上,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和信号部门配合建设TMIS、DMIS、PMIS等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提供具有完整的网络管理功能,安全防护功能和故障自愈功能的信息系统虚拟专用网,充分确保专用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和自愈能力,实现包括骨干层传输通道在内的自动保护和快速恢复,重要接入路由实现冗余备份,用户端口的热备切换实施3级保护。

(4)专用通信网管建设。为铁路信息化所需的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可管理的专用通信网络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铁路信息化水平。

(5)结合PMIS售票中心的建设和对通信通道的需求,建设铁通公司城域网的传输和介入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多种手段(如卫星地面站),解决部分接入困难的通信通道问题,根据实际需求,将原有的明线区域改为光缆;开展移动信息中断与固定网的联网工程(GSM-R无线通信的试点)等。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6篇

【关键词】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引言

铁路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居于主导地位,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2.4万千米,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万千米,成为铁路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铁时代的到来,在铁路速度提升和发展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铁路科研管理步入新的重要时期,无论是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实现支撑和引领铁路可持续性发展[1],都对铁路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铁路科研管理工作的特点,研究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促进铁路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铁路科研管理的特点

铁路科研管理是铁路行业科技管理(见图1)的重要工作内容,其目标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科研活动及科研项目的特点,通过合理组织管理活动,对技术、信息、装备、人员、资金等科研过程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达成科研工作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科研目标的协调一致,以实现铁路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确保科研任务的完成,促进铁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铁路行业市场化运作和发展。铁路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2.1专业齐全、内容涵盖广泛

铁路系统覆盖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电力牵引、通信信号、机车车辆及房建等多个专业,内容广泛丰富,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迅速,各专业都有其技术创新点和研发方向,专业之间系统关联性强并且相互融合、渗透、影响,铁路科研管理的实施体现了铁路各专业的技术特点并且包含各专业的铁路综合集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2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要求高

铁路与出行安全休戚相关。铁路系统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要求很高,任何细小的零部件或因素的疏忽与纰漏都有可能带来行车的安全隐患,比如列车制动系统的科研攻关对安全行车的保障影响很大,因此,铁路科研管理工作应在铁路科技创新的同时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重视可靠性和实用性。

2.3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多

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科研活动和科研参与人员的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技术创新和研发。科研活动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铁路科研更是与生产、建设及装备制造等密切相关,铁路科研管理呈现动态特征,其过程必然会受到计划变更、试验条件、研发进度、资金安排及人员配给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

2.4产学研合作紧密

在铁路机构改革前,原铁道部组织行业相关产学研力量,围绕铁路建设、运输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形成了一批稳定的长期从事铁路科研的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2]。目前,铁路科研管理工作中,产学研合作紧密、资源互补,为铁路科技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并打下扎实的基础。

3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3.1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是培育交通运输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引擎,是迈向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有力支撑。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为各行业科技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暨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交通运输科技发展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为建设世界交通强国强化支撑引领”,不断凝聚合力,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3.2铁路科研管理的客观需求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研信息化已步入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数字图书馆为特征的新阶段,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研管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系统能为铁路科研管理的各类数据统计和分析提供及时、准确、详细的资料。一套完整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涵盖了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信息、成果推广转化、工法专利申报等,是企业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展示,并为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和方向提供参考,因此,信息化建设是铁路科研管理的客观需求。

4企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立足当前,科研管理部门应定期、系统、规范梳理铁路建设和运输工作对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生产和经营中的关键、重点以及难点技术问题,切实把握铁路科研的市场导向与企业需求;同时要放眼未来,结合经济社会、行业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中、长期科研管理规划,加快信息化体系构建,真正发挥科研管理工作在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大创造力的关键作用。

4.2协同创新,注重实效

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坚持协同创新发展,依靠本系统的其他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凝聚吸引多方面科研力量,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真正做到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互协作、共同搞好科研管理。注重实效强调通过信息化科研管理手段,统筹安排基础性、前瞻性及实用性的科研课题及项目管理,从而真正产生实效,为企业发展带来收益与价值[3]。

5推进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铁路科研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集立项、合同、经费、过程、结题管理及信息、查询检索等功能为一体,其管理模式采取逐级申报、逐级审批。各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使用和维护好铁路科研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宽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科研管理,推动信息化铁路科研管理工作。

5.1增强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为铁路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但是发展空间大、潜力足。铁路科研信息化管理应建立在管理模式的创新基础上,立足于本行业的科研发展方向,通过对原有管理方式的优化与改进,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融入科研管理工作中,切实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5.2引入大数据技术促进铁路科研管理

5.2.1大数据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优势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等5大特点。大数据技术结合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优势。大数据技术通过针对基于全球互联网的大型科技文献数据、工艺工法、专利数据库和科研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的关联、分析和判断,提取数据的相关性,整合有效信息,并在处理数据时及时获得基础知识和原始材料,为科研管理的决策提供深入、广泛的数据参考。此外,大数据技术通过搜集来自铁路行业内、外部的各种不同数据源,经过数据清洗、识别、转化、重构进入数据仓库,然后经过一定的查询及数据分析工具、联机处理工具等对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从数据中产生知识,由此实现数据管理工作从简单的查询统计到复杂的分析预测,提升铁路科研的管理效率。

5.2.2大数据技术在铁路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1)科研规划。铁路科研管理根据年度科研攻关重点方向,以系统性大课题为重点,安排年度科研计划课题。大数据技术借助内部及可共享的外部大型数据信息挖掘与整编,对行业关键技术、重点领域及研发方向做出分类识别、评估预测,通过数据可视化、文本报告及模型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科研规划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指导性的基础数据。2)科研课题立项。科研课题立项包括科研项目研究的必要性、目标、内容、技术指标、成果要求、知识产权要求、进度节点安排等方面的数据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课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创新性进行综合分析及决策处理。3)科研评估及工法专利管理。在科研评估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对WEB数据资料、内部及外部资料进行分类处理、综合识别,根据不同参数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为科研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得出优化的评估结果。科研项目成果直接的应用和转化是在施工生产中形成施工工法。对工法管理主要包括申报、审定、归档、查询及统计等;对专利管理主要包括专利申请、审批、登记、授权、归档、专利证书登记等。4)风险管理。铁路科研管理是系统化、信息化、动态化的管理,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采用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收集统计的基础上延伸开发分析、关联及甄别等功能,把握并掌控科研管理项目的信息风险,能够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安全管理。大数据技术在铁路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5.3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铁路科研管理平台

过程决定质量,质量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立足根本。以往铁路科研企业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市场;重结果、轻过程;重传统,轻创新”的情况。科研管理机构和部门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广泛使用基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理念以及数字图书馆等资源,为铁路科研管理平台应用建立统一的查新、评估、识别及存储基础设备,从而满足互联网及在线应用访问以及信息使用和处理的需求。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中,通过引入信息化的手段能对分散的各类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调取、提炼和分析,及时、有效地处理众多数据,实时跟踪各环节的流程和管理状态,提升科研管理工作中应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建立铁路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见图3),应以科研项目为核心,围绕科技创新重点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基础数据库,促进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各参与方的数据共享、交流互动,支撑科研管理从科研项目规划、科研立项、组织实施、结题验收及经费使用等全过程的数据集中管理,实现铁路科研管理资源合理、优化、有效配置,积极提升铁路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铁路技术创新、行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5.4打造科研管理精良团队

基于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工作要求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与之适应[5],这支团队既懂得科研项目的管理,还能迅速学习和掌握网络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组织管理、判断决策、创新发展以及市场开拓等综合素质能力。铁路科技工作应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位置,完善信息化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企业现代科技经营管理水平。

6结语

随着全球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建设水映了企业科研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实施信息化是铁路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有力推手。铁路科研管理机构和部门应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理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搭建科研管理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能力,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同军.中国铁路大数据应用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J].中国铁路,2017(1):8-16.

【2】郭树东.以企业为主体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科学决策,2015(4):51-68.

【3】张玉志,康力平,钱成文,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2):89-92.

【4】杜永洁.基于质量管理的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5-7.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7篇

[关键词]物资统计 物资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285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62201

物资统计是对物资管理结果的客观反映;是评价物资管理效益的有效手段;是预测物资经济活动的科学方式;也是与其他物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铁路物资统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铁路物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6月铁道部统计中心组织召开了首次铁路物资统计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调整铁道部统计中心编制的通知》(铁劳卫函〔2010〕394号)和《关于规范铁路物资统计管理工作的通知》(铁劳卫〔2010〕71号),全面加强全路物资统计的专业和归口管理,明确了各级物资统计承担机构及职责,规定各铁路局必须配备专职物资统计人员及相关计算机设备。

一、铁路物资统计发展概况

随着铁路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物资统计的对象、目的不断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九十年代以前,由于物资普遍紧缺,物资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物资工作的重点是取得资源、保障供应,各单位的物资统计结果,是制定物资采购、储备、消耗计划的直接根据;统计的作用,实为物资保供服务。

市场经济时代。九十年代以后,国内物资市场逐渐放开,很多物资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铁路物资工作的重点,转变为保障供应和降低成本相结合,在这情况下,国家、铁道部对采购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强,招投标法要求降价节支、降储节支、降耗节支,因此物资统计结果成了制定物资招标计划、制定库存储备定量、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直接根据。物资统计为保障供应、提高效益服务。

2011年,铁道部提出落实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全面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物资统计工作,将服务于铁路企业运输生产和多元化经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需要。

二、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铁道部2012年铁路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铁路统计工作紧紧围绕铁路科学发展中心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形势需要、确保统计质量、发挥更大作用为目标,继续在强化行业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夯实基层基础、改进统计手段、提升队伍素质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为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确立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铁路机制改革、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此同时,铁道部统计中心《关于2012年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铁办统计〔2012〕9号)提出,将“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着力提升统计手段”作为2012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路局“组织开发铁路物资统计信息系统。

目前铁路物资统计大多采用人工搜集数据,再加总填报统计报表的方式。该统计方式较为落后,因包含较多人为因素,可能存在数据的漏报、晚报或误报,造成统计结果的不准确,且错误查找较为困难。物资统计直接服务于现场,统计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物资部门的经营决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物资统计作为物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物资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统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

物资统计信息化,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从统计设计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和等全过程的数据化,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全方位改造统计工作方式和手段,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增强物资统计部门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促进物资统计体制和制度的创新。

自1975年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始筹备以来,经过30多年的历程,中国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所有站段的计算机网络,众多应用项目(包括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应用涵盖了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铁路物资统计信息化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铁路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基础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统计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1.0的启用,为全路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新版物资目录的推广使用,为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开发并维护,于2010年在全路推广使用,各路局的物资采购、各站段的物资收发存各项工作均需通过该系统完成,该系统启用后,于2011年底全面推广使用新版物资目录。铁道部编发、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物资目录》是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物资目录记录物资的主要用途和特征等信息,是铁路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数据,物资目录以物资编码作为标识代码,所有物资在系统中均以唯一对应编码作为识别标志,为物资数据准确统计汇总提供有力保障。

四、物资统计信息化的实现

统计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统计报表自动化、统计管理的信息化、统计资源网络化等。其实质是围绕统计核心业务,综合运用现代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的有关原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化。

物资统计信息化的目标:

1.物资统计数据采集的信息化。要实现物资统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造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将统计指标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基本统计数据到统计信息的自动实时加工,目前《铁路物资目录》的全面使用已提供较好的改造环境;第二是数据采集方法信息化,尽可能采用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为信息采集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第三是完善统计计量方法在原有统计计量方法基础上引入数理统计方法,加强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测定,尽可能使统计方法规范化、标准化,以便于系统内外之间信息交换与对比分析。

2.物资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要实现物资统计数据传递信息化首先要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第二,以数据库为依托实现网上统计信息的在线处理、查询等;第三,借助现代通信技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信息传递的信息化,优化统计资源配置,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度。

3.物资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灵魂,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处理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和分析是统计分析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4.物资统计数据信息化。物资统计数据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统计数据库、数据分析信息化为源头,利用铁路内部网络建立物资统计信息网站,实现物资统计工作的网络化、公开化。

物资统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1.加强物资统计信息网站建设。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资统计知识密切结合的产物,是统计数据采集、信息的平台,应实现基层站段统计数据直接报送。

2.做好物资统计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统计信息与服务的主要手段和窗口,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工作库、库。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8篇

关键字: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目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信息化在铁路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铁路事业发展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铁路工程项目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对工程建设管理进行规范,提高管理水平。

一、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要求

铁路总公司、路局要求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对铁路建设而言,隧道施工安全一直是铁路建设风险管理的重点,以信息化实现超前预报、围岩量测的过程控制,成为了新形势下工程实施和项目管理的客观需要。面对铁路建设工程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等特点,只有充分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高效集成、高速传递、充分共享,才能对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实施有效控制。

2、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要求

信息化也是提升铁路建设工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各参建单位人员在知识结构、管理经验、认识水平的差异,最终会在建设工程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方面反映。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一个能涵盖工程管理各相关部门的管理机制,才能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涉及的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实现高效、统一、规范、协调的管理和控制。

3、铁路项目特点的要求

铁路工程施工一般都比较复杂,通过采用现代通信、网络、计算机、遥感遥测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统一性和完整性,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决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对各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铁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点

1、针对铁路建设项目隧道施工安全的凸显问题,为强化风险管理,课题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

2、为加强现场监理的履责管理,课题开发现场监理管理设备(PDA终端)。

3、为加强原材料进场监控与管理,课题开发拌合站、试验室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4、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开发、完善了检验批管理分析系统。

三、信息化实施及应用

1、质量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原材料控制、工程过程试验及现场检查、工程质量验收等手段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主要使用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监理管理模块、物资管理模块来完成此控制功能。采取对拌合站和中心试验室检测数据的采集并自动录入检验批,加强对工程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通过对监理人员现场及时签认检验批和控制,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来实现。如为了加强工程管理,更多的掌握工程进展的第一手资料,监控项目进展,辅助管理决策,研发专用终端PDA设备,开发监理移动办公平台以支持监理相关工作,引入身份验证、GPS定位等技术支持现场检查工作,可以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针对性验证;通过无线4G、WIFI传输技术将数据及时反馈给信息系统控制中心,解决数据采集及时性问题。

2、进度控制的实施及应用

信息化进度控制主要通过收集各单位工程完成情况,系统自动汇总检验批完成情况,形成整个项目的实物进度报表,并以形象进度图的方式直观对重点桥、隧进行实物进度管理;通过网络计划的制作形成整个项目的时间进度图,对于项目的超前、滞后信息进行直观反映或报警。工程进度仅用传统进度报表的形式无法形象、直观的表达。研发工程形象进度动态管理系统,对图形功能进行扩充,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状态,按照设计或施工工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工程完成进展情况。

3、投资控制实施

主要通过系统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验工计价、计划统计、变更设计管理来支持参建各方围绕工程投资进行的相关业务活动,为控制投资提供基础支持。其它支撑模块包括设计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支撑模块。

4、施工组织设计动态管理的实施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期控制的重要手段,建设单位负责编制整个项目的指导性施组,并按照实际的工程进度调整,且可控可追溯;施工单位根据指导性施组,结合现场的环境及施工条件编制实施性施组,根据实际进度也可以调整实施性施组。研发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①以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为展示载体,提供指导性施组及实施性施组的导入和维护,支持对施工组织的动态管理与调整。②引入版本管理的概念解决施工组织调整带来的原有方案的追踪问题。③建立桥梁控制点及隧道控制点的进度分析模型,用于自动分析当前进度及计划进度间的差异。④系统集成,实现形象进度图、横道图、曲线图、内业资料的无缝链接,便于施工管理和信息追踪。

5、视频监控子系统的实施

根据建设指挥部管理项目特点,按下列原则设置视频监控点,实现对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的监控监管:①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及Ⅱ级以上的高风险隧道。②深水基础桥梁施工现场,大跨、连续梁等特殊结构桥施工现场,50m以上的高墩施工现场,新结构或其它复杂桥梁施工现场,靠近既有线、既有城镇道路及城区桥梁施工现场,制梁场,铺架现场。

6、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的实施

开发隧道围岩量测及超前预报监控系统,在软弱、破碎围岩及部分浅埋隧道地段应用自动量测手段,及时采集和预警围岩变形收敛的信息,应用超前地质预报模块,实现地质预报的远程诊断和变形超标自动告警功能。在独头掘进3km以上的长大隧道应用施工人员考勤管理系统,取代翻牌制度,实现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功能。在高瓦斯隧道,应用自动化瓦斯监测功能开展瓦斯动态监控和预警,实现瓦斯浓度超标自动报警功能。

7、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的实施

在铁路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工程项目对整个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而影响,所以拌合站、试验室数据自动采集及监控系统应运而生,用来进行原材料试验检测过程控制、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定、施工配合比的下达、水泥混凝土生产过程的监控、梁厂养护环境的监控、试块检验评定试验过程的监控,将“事后把关”的混凝土质量管理模式转向从源头上把关,实现混凝土质量全过程监控。

总之,加强铁路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时展潮流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应用面广、技术要求高、人员设备质量高的工作,需要铁路建设各个参建单位通力合作,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了解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铁路建设单位的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协调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参建单位的统一合作、优势共享、资源共享。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加快了项目信息的交流速度和频率,有效地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了各个参建单位之间的关系,为整个项目工程的决策提供了量化的数据分析资料,提高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地加强信息化建设,最终必将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28-30+34.

[2]赵杰.以信息化管理提升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水平[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03:77-78.

铁路信息化建设第9篇

【关键词】铁路物流电商平台 规划原则 基本业务需求 平台建设方案

1 新疆铁路物流规划原则

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指导下,目前国内对与优化流通环节提出相关的政策有很多扶持政策。新疆铁路物流公司的发展要从供应链条着手,挖掘市场需求,着眼长远发展,将公司的业务发展带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新疆铁路物流要围绕整条流通链条的发展,布局电商平台的建设框架,追求多元化的服务内容,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带动企业的升级转型。在电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在稳定现有业务的状态时,充分挖掘上下游环节的服务方式,例如交易、融资、货品追踪等环节,最大程度增加企业的服务内容,率先树立行业标杆。

2 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基于对商贸物流所涉及的各项环节,围绕“三流”分析可能存在的业务功能,并结合新疆铁路物流公司的业务特殊性,定位本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平台的建设汇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涉及报关通关和公铁联运运输环节的客户提供综合服务。其中信息流是核心,物流是基础,而资金流则是实现的手段。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型。

2.1 基础业务需求

开展现代化物流企业建设需要,新疆铁路物流公司需要从新疆优势供应链总体着眼,围绕电子商务平台基础应用、各类业务应用以及企业内部基础环境进行逐步完善。根据链条中的各项环节,提炼市场需求丰富平台的服务内容。

2.1.1 自备箱管理需求

自备箱管理的日常管理控制活动主要包括对自备箱的进、出、存三个方面。目前仍有大部分的自备箱企业大量的业务操作和管理活动由人工来完成,造成大量必要的信息不能被及时采集p加工和整理使用,造成了极大的资金浪费和货物积压。

2.1.2 电子化单证传输需求

目前,单证的流通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加重了贸易参与方的投入成本。

2.1.3 海铁联运需求

为配合海铁联运甚至多式联运,应探索铁路与港口之间集装箱运输协同系统建设,在铁路快运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成熟的海运服务系统,形成适应全疆经济发展,联通铁路运输、海路运输的海铁联运服务系统。

2.1.4 跨境舱单传输需求

舱单是由进出境船舶负责人或其人向海关、商检、边检、海事和码头等部门递交的反映运输工具所载货物情况的载货清单。

目前,货代、船代等每天都在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制作繁琐的纸质运单,然后加盖海关、检验检疫、安全检查等各种印章,船公司或其必须等纸质运单全部送达才能完成舱单制作,并且要对运单进行分拣等操作,并手工编辑各种报文。这些繁琐的流程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物流的流通效率,加大了进出口企业的时间成本、业务成本等负担。

2.1.5 货物状态信息需求

随着全球贸易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进出口企业、货代企业及其他贸易参与方对货物运输的实时性、可控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贸易参与方对货物状态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成为降低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环节。

2.1.6 货代信息管理需求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局域网络的快速高效的优势,将会在协助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管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同时,帮助公司管理层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而协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以生存。

2.1.7 港口信息管理需求

物流行业地域分布广、信息系统众多,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即时共享的需求也十分明显,因此,系统整合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2.1.8 在线支付费用需求

在整个链条当中涉及缴费的环节很多,例如:运输、仓储、货代等费用,应当建立统一的支付端口,实现对不同环节缴费的统一实现。

2.1.9 GPS服务需求

对承运车的位置跟踪需求,能够准确定位车辆的具置和承载动态,以便于动态安排承运业务。

3 平台总体建设方案

3.1 总体架构

铁路物流公司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结合现有的内部应用系统,将各应用系统数据集成到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各系统数据共享和交换,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内部系统应用层面的集成和协调统一,再通过企业门户实现企业内外交互,通过企业门户实现企业业务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如图1所示。

3.2 建设方案

根据物流公司业务框架分析可得出的物流电商平台建设总体框架,即物流电商平台建设分为四层:即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基础应用层和业务应用层。

基础设施层:该层包含硬件设施(服务器、存储、测点、信息采集器等)、网络设施、中间件、操作软件等,作为平台所有应用和数据资源的加载载体,该层即是平台建设的基础也是平台建设的重心。

信息资源层:也成为数据的汇聚层。汇集从各节点采集上来的数据信息以及其他业务内网的数据内容,为业务应用所需的数据提供基本支撑。

基础应用层:是支撑整个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基础应用模块,是业务应用层的基础保障。包括统一安全认证、数据交换策略、信息平台、工作流组件、国际化和页面自定义等应用。

业务应用层:是整个电商平台建设的核心层,是提供全供应链服务的基本保障,该层以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基本应用和业务管理应用为主。对个性化和国际化方面的设置,平台支持为用户提供自定义用户界面,用户可以根据真身的喜好去定义使用界面。

业务管理应用,围绕供应链上的服务节点,提出就单证管理、海铁联运、货物跟踪、仓储管理、舱单传输、货代管理、堆场管理、仓单融资、货权质押、信保融资、运力征信、GPS服务、辅助决策为主的应用服务,根据用户的权限设置不同的使用范围,为客户提供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

除此之外安全运行维护体系建设不仅仅着眼于防护来自外界的安全威胁和阻断试图进入内部网络的攻击,还要在企业内部的IT运维环境,规范各种日常操作和行为,解除安全隐患及潜在威胁。

建设方案中的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平台门户建设、口岸报关服务系统、口岸仓储物流管理服务系统、货代信息管理。建设中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聚合供应链上的综合服务应用,打造成为服务全疆铁路物流业务的第四方平台综合型电商平台。新建后的运营模式将丰富传统公铁联运行业和报关行业的运营模式,为同行业的物流企业提供综合性的平台服务。同时,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2015年上半年中国物流业运行情况综述与分析(ASKCI Consulting Co.Ltd.Operation of logistics in Chinathe first half 2015[http:///news/chanye/2015/08/28/16944r9ds.sHTML].

[2]中国产业调研网.中国铁路物流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5-2020)(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railway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http:///link?url=F9BoYRqjQBk0W7PLaGtBE0Zn5F9jxjOwORWKCKxoGXBlKvgKPekNMuc0xOpSShnfdMoDmitDfYvcuy5264Ye3ri9wON_ZMZ3m3xGdVOKs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