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4 16:36:21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1篇

一、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开展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十分必要。

首先,《幼儿语言教育》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决定了要在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方法。201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倾听与表达”的子目标有:(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2)愿意讲并能讲清楚。“阅读与书写准备”的子目标有:(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2)具有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教与学的的工具,因此,幼儿语言教育目标自然而然就具有浓厚的实践性、操作性。为了实现这些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幼儿语言教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相应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如《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张明红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以下举例都来自该教材)教材的前部分内容讲述了“幼儿语言教育的概念、意义、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活动”等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和文学教育活动”等实践性内容单独成章,并附加大量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以加强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可见,《幼儿语言教育》在内容上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幼儿语言教育》在目标、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其次,中职学校设置《幼儿语言教育》的课程目标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幼儿语言教育》是中职学校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该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与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具体包括:(1)了解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基本理论知识;(2)培养设计可行性高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3)具有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4)能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评析,具有评价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前,不仅要对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知识有一个总体、清晰的认识,更要具备在幼儿园工作中所需的组织与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些能力仅凭教师在课堂进行书本讲授,是难以成就的。中职专业教师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时,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实一体化”。

再次,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中职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不长,学习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激发。他们喜欢“易懂、有趣、实用”的知识,喜欢操作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讨厌逻辑性强、理论难度大的专业知识,讨厌教师的“满堂灌”。因此,在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时,教师应在了解中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该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多设计实践性、操作性教学阶段或教学环节,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织和实施幼儿语言教育的专业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在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理实一体化”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运用

运用“理实一体化”方法设置中职《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在设置中职《幼儿语言教育》的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实践技能目标,力求在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目标和实践技能目标的结合。在设置《幼儿语言教育》的总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对有关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的掌握,也要考虑学生的设计、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技能的培养。在设置《幼儿语言教育》某一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学生对该章节的具体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要考虑学生对某些具体操作技能的掌握。

(二)“理实一体化”在理论性内容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语言教育》包含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幼儿语言教育概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等内容。“理实一体化”方法运用到这些教学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幼儿语言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让学生理解、体验和践行幼儿语言教育理论。

理论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并回归实践。在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笔者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学习。“理实一体化”运用到理论性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流程如下:(1)演示法。运用ppt课件、视频、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以图片、动漫、视频等直观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的脉络,从而初步理解抽象的幼儿言语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并给予必要的解释。(2)案例法。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案例讨论方式,为学生架起“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桥梁”。(3)活动示范法。教师利用教材的“活动示范”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理实一体化”在实践性内容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语言教育》包含了诸如“幼儿讲述活动”“幼儿谈话活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和“幼儿文学教育活动”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性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具体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理解、体验和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将“理实一体化”方法运用在《幼儿语言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可遵循以下步骤与方法:(1)自主学习法。教师通过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相关理论。同时,对组织和实施幼儿教育活动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也要给予必要说明。(2)活动示范法。以某类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为主题,教师扮演幼儿园教师,学生扮演幼儿园幼儿,共同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理解组织开展幼儿语言教育的活动流程及注意事项。(3)案例评析法。教师播放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实录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播放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评析,增进学生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分析评价能力。(4)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方案。教师布置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学生所设计的方案加以修改、讲评。(5)模拟课堂教学。学生以自己设计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为模本,自己扮演幼儿教师,其他同学扮演幼儿园幼儿,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模拟活动。其间,采用微摄录的方式,对学生组织的模拟活动进行摄录。(6)学生教学视频评析。回放学生开展模拟课堂教学的视频,师生共同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实际操作过程的优缺点。(7)完善活动设计与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与方案。

(四)“理实一体化”在课程考核中的运用

“理实一体化”运用到《幼儿语言教育》课程考核,就是要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理论考核考察学生对幼儿语言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践考核考察学生组织、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两者的比重分别为:理论考核占40%,实践考核占60%。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总分数就是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考核方式为:理论考核为试题测试;实践考核可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为主题,设计一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方案》,并依据其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模拟活动,将其摄制为视频。学生制作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方案》和活动视频是确定其实践考核成绩的依据。

三、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注意事项

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能。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组织和实施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经验与技能。在中职学校担任幼儿语言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到幼儿园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幼儿语言教育技能与经验,从而熟悉幼儿语言教育的流程与方法,具备组织开展各类幼儿语言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制作、教学案例的展示、教学视频的制作都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担任《幼儿语言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为顺利开展《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准备条件。

其次,教学课时的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要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足够的课时保障,这主要基于几点:一是《幼儿语言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开展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学生广泛参与,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三是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教学也不可一味追求进度。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务管理部门应保障该课程教学有足够的课时。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2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然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却相对很少。面对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处境,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地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力。开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3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然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通常突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却相对很少。面对这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平衡的尴尬处境,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地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从课程设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思考,加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力。开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股新的气象。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是重点教育的对象,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实践的训练。高职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承上启下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更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教育进行思考,争取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模式,适应现代社会严格的用人单位的选才要求,也为今后汉语言文学的全面长远发展提供更好地发展前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背景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缺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过多,相较而言,实践教育课程却非常少,导致多数人偏重于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教育。

从而在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显得底气不足,被挑剔,甚至被淘汰。更何况,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故而,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思考力图革新,思考研究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任

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人才的重任,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是中国教育之关键。因此,搞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而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都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在各种教育学习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大数用人单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

(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落伍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脱节,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现状。单单依靠传统留下来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促进先进社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阻碍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我们对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力求创新,改变思想观念,转变模式,寻求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三、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技能

(一)摒弃传统观念,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教师在传授传统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淘汰落后陈旧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方法,教授于学生科学而实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而学生作为主体,更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传授方法,用于接收新的专业知识,善于创新,为开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活动包括教育见习、试讲、实习,教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所进行调查、训练。在课程的安排上,保证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称的比例达到1: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训练内容和时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说、写、用”四大板块的实践应用。同时应该强化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四、实践教学的发展前景与作用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将会为当下社会中更多人员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为更多用人单位输送综合型人才。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革新,也是人们对传统的对抗和对创新的研究与探讨,适应不断发展改变的经济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传统老套,而是创新能力,能跟随社会时代的步伐,才不至于被淘汰。

(二)开创新的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实行,将会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为研究探索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构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教学提供好的一个平台。也为新模式的教育实践教学养成良好的风气,作为此类良好成果的实例。

总之,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都是有利无害的。任何事情,只注重理论发展是不可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更好、更快、更平衡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3、84。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6):23、24。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2)05-0007-4

1 引言

外语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外语实践教学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赵燕,2003:90)、“重课堂、轻课外”(王义道,2008:8;段成,2010:8)的倾向以及“学”与“用”脱钩现象;缺少实践环节的学生学的往往是“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尽管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但这些活动比较离散,覆盖面不广,学生受益面不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外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专业(文秋芳等,1999:11-15;唐人,2008:112-114;田纯广,2009:161-162;段成,2010:8-10),而对学校层面上公共外语实践教学的研究偏少,可以说是“缺乏宏观实践教学体系层面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点、线、面、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致使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一直处在不系统、断续、分块状态中”(蔡则祥等,2007:79)。因此,建立系统的、符合外语教学规律的、操作性强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2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以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语言习得理论阐述从输入到吸收再到输出的语言习得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环境及各种信息对语言“学”与“用”的支持。

2.1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输入-吸收(练习/摄入)-输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应该保持“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的平衡”(转引自马书红,2001:22;尤其达,2001:40)。Krashen(1965:2)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只要人们接收到足够的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虽然“输入假说”强调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但却“忽视了语言输入和输出间的内在关系”(李红梅,2000:63)。Van Patten(转引自邹为诚,2000:5)对“输入假说”进行了修正并指出,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语言吸收”(intake)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促使“语言习得”发生,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大脑长期记忆,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作用。Swain(1985:246-249)也对“输入假说”作了补充,提出“输出假说”,认为单凭语言输入不能保证语言的成功习得,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同时应进行语言输出活动,两者交互作用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成功发生。Allright(转引自邹为诚,2000:5)也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交际”(interaction)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在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组合,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应放在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上,既要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更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出,充分发挥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创造习得语言的机会和营造语言学习环境,以保证学生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让学生在不断的交际实践中模仿操练,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2.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李芒等,2007:75)。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外语学习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心通过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互;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与网友讨论、协商的人网交互;在模拟实践中心和社会环境下体验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情境的人境交互,真实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

3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在语言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网络虚拟与真实语境体验相结合”的外语实践教学思路,结合外语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我校设计出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五要素组成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五要素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校围绕体系中的五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实施对外语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4.1外语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

外语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多渠道的外语实践教学活动,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4.2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有效推动外语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校重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外语实践课;打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灌输型的课堂教学,组织互动型课堂教学,拓展研究性教学,增加体验性活动,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多渠道进行外语实践。

4.2.1课堂实践

课堂是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场所(唐人,2008:113)。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组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了课堂内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模式,融讲解和操练为一体,既传授知识,也培养技能。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交互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式学习、情景模拟活动、学生参与讲课和研究性学习等。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对不同话题的反应,提高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增加语言练习的机会。“情景模拟”活动则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各种模拟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交际中体验和实践语言。“学生参与讲课”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介入教学活动,变消极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需要学生讲解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不但自己讲清内容,还需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课堂学习。这种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某项专题研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当下研究热点设计研究性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在课堂展示成果。学生在运用英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4.2.2自主模拟实践

基于计算机与课堂的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自主学习中心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出版社提供的各种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英语语言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学生借助于软件教学系统,完成网络自主学习要求的“听、说、读、写、译、测试”等项目,训练语言基本功与语言技能。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实验环境。学生利用实体、虚拟、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验手段,通过“语言情景实训室”、“商务英语模拟谈判实验室”等多种类型的语言实验实训室,开展外语语言实践活动。另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资源进行语言交互协作式学习是非常有效的自我实践模式。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利用各种英语学习网站,进行在线收听、收看英语新闻,自主训练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BBS网上论坛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利用因特网上的聊天室,与英语为母语的网友聊天。

4.2.3第二课堂实践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才的需要,组织各种联系实际、体现学生特点和个性需求的英语课外活动,内容包括:邀请本校和外校有经验的名师围绕英语学习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作报告的“名家讲坛”;让英语学习成功者与同学们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利用外语充分展示才艺的“魅力外语节”;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的英语电影展映、英语故事会、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歌曲演唱和英语演讲等活动的“英语晚会”;为学校英语教学创造良好氛围、促进师生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为学生搭起表达个人思想、展露个人才华的舞台的“英语角”;学做外国食物、了解外国节目、学唱外文歌曲、观看外文电影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英语,日语爱好者协会”;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并讨论交流,扩展语言实践深度和广度的“读书报告会”等等。

英语竞赛活动是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热情的有效手段。我校英语竞赛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的系列外语能力竞赛活动,内容分为专项技能(归为专项实践)和综合技能(归为个性化实践)两类。专项技能竞赛类包括朗诵比赛、背诵大赛、写作比赛、词汇竞赛等。这类竞赛活动从班级、学院和学校三个层面进行,每个层面的活动内容既联系课堂教学又兼顾课外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锻炼技能,展示风采。综合技能竞赛类包括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口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模拟联合国等。这类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实施全面训练的有效实践模式。

4.2.4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校积极打造校内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英语电台、电视台英语频道、报刊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节目编辑制作和播音主持、学校外语报刊撰稿和编辑、英语小报编辑,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英语;积极建立校外固定实践基地,在博物院实践基地、一些小学实践基地开展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各界多方联系,为在校生提供语言技能实践机会,比如,鼓励并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在涉外单位锻炼,要求学生用英语写社会实践报告,或用外语汇报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参加本地举办的各种洽谈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调研,写总结报告,在实践中体验课堂上学到的一些重要商务活动。利用外语开展社会经济服务活动,给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创造英语教学的实践机会,如英语家教、英语支教等;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各专业学生组成的学生翻译团队向社会承接翻译业务;为商洽会、商品交易会等有国外团体组织参加的活动担任翻译工作;为参赛的各国选手担当从事翻译援助活动的志愿者等等。

4.3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

为了保证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我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将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外国语学院的实践教学教改小组结合学生实际,规划全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定各项活动项目负责人,成立教师团队,具体落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安排,使各项外语实践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人负责的常态性教学实践活动。

4.4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

为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教学管理规定给予保障。从大学英语课程总学分中分离4学分作为外语教学实践课学分,对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提出学分要求,对活动积极、在部级、省级和校级比赛取得好名次的学生采取加大学分和提高成绩等奖励措施。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考虑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所付出的劳动,承认教师的工作量,并根据每位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和实施的实际付出核定工作量。对于指导学生取得各级比赛优胜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补贴和相关奖励。

4.5外语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

为了促进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过程中的贯彻实施,我校制定了“本科生外语实践教学活动学分认定办法(试行)”;专项实践学分和成绩由课程任课教师考核和认定。“外语实践课”的个性化实践学分每年认定一次;学生填写申请表和递交相关材料,经教务处与外国语学院审核、批准后,由教务员登录成绩。我校还创设了“外语实践能力证书”认证制度,每位参加活动的学生都可获得参与证书,获得名次的学生可得到获奖证书。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5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1][2]以及“学”与“用”脱钩现象。缺少“学用结合”实践环节的学生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之瓶颈”。[3]针对外语实践教学活动比较离散、覆盖面不广、学生受益面不大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建设“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同时,对外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构建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产生了理想的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包涵三方面要素:实践教学目标要素,即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外语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进行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实践教学内容要素,包括课堂实践、自主模拟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三个要素构成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目标是先导,内容是核心,机制是保障,三要素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见下图:

二、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校围绕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内容、保障机制三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实施对外语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1. 外语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我校“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外语语言习得客观规律,将实践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个层次。基础层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的自主模拟训练与实践等途径,达到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的目标。提高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才的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融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课外活动和英语竞赛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层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实现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目标。

2.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我校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设置外语实践课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第二课堂、社会等多渠道进行外语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培养与课外引导、专项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五个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外语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模式,融讲解和操练为一体,既传授知识,也培养技能,有效提升了课堂内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后学生借助于软件教学系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自主训练和实践,完成网络自主学习要求的“听、说、读、写、译、测试”等项目,达到训练语言基本功与语言技能的目的。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6篇

关键词:英汉对比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教学实践

一、引言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1]然而事实证明,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学生要达到上述目标,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另外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教材的选用(首要方面)、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英汉对比知识,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新实践。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当前外语教育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虽然翻译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迅猛崛起,各种翻译教程和有关指导、参考书充斥教材市场,但就这些书的总体质量来看还不尽如人意。有些书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翻译实例和练习,但是缺乏分析总结和翻译原理阐述,难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另一些翻译教程虽然也对翻译技巧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但一般仅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着手,直接讲解翻译中的语言技巧,如英汉语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互相转化,并没有从两种语言在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入手解决翻译技巧背后的翻译原理问题。语法结构分析只是语言形式表层分析,不够深入彻底,忽略了翻译方法背后的不同思维习惯和语言传统的根本问题;它虽然可以用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但难以满足已经具有中级以上外语能力和已达到较高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对全面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2]因为教材的选用不当(首要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囿于限制,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造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都是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

三、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选用

当代翻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学生从初、中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逐渐放弃对语法形式表层分析的依赖性,从而更加注重话语语篇中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分析,强调传统语言文化所制约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对翻译转换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应该突破从语法形式转换表层讲解翻译技巧的局限,从其他角度(如文化语言学)阐述英汉两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强调二者的不同倾向性。[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所选用的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一书。综合而言,该书以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作为英汉互译的原理,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能够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使用该书,学生能够明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对特征、习惯性差异及其对翻译方法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同时,该书为了突出语言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保持“原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程结构不以体裁为标准划分章节。经过5年的使用,教材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教学安排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周期为2学期,总计36周,周课时2节。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翻译概论2学时、基于英汉语对比的英汉互译原理2学时、英汉互译原理的应用4学时、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理论与实践8学时、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期末考查2学时。

第二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抽象概括与形象具体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正说、反说与问说互译理论与实践10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翻译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翻译作业本身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边总结边运用,通过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巩固与提高;强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从理解原理到课内外练习,再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分析、巩固对原理的把握,以此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动;强调把课堂内外的作业与练习摆在第一位,首先要求学生在不参阅参考译文的前提下及时独立地完成课外作业,为课堂分析与讨论做好准备;尽量围绕学生作业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每章/节的中心主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从正确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作业中的失误与欠妥之处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实践技能,英语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英汉对比知识,了解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等。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方法,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互相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7篇

体验式教学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理论是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A Kolb)在总结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和瑞士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

库伯提出体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他强调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中心作用。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通过亲身的参与产生感觉或感受,接着通过对亲身经历或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到的感觉或感受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明确自己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学习者把反思和观察到的结果进一步抽象,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或理论,或者是对刚才所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因果解释,最后,学习者还要在新的情境中检验结论或理论假设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检验得到了证实,学习暂告结束,即学生只要把发现的结论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应用就可以了。如果检验没有得到证实,将会导向新一轮的具体体验,一个新的学习循环又开始了。

二、体验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就是通过大量的实践以培养学习者外语应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采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使学习者在具体体验过程中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主动应用到语言实践中。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总结和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的教学模式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可使学习者获得成长性的发展。

体验式英语教学重心在于学习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技能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技能的高低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熟练不熟练的问题,而语言知识不会自动转换成语言技能或应用能力,体验式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为学生提供的是转换知识和综合应用语言技能的机会与情景,是把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实践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利用语言学习的“任务”让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实践活动,以任务为主线的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应用为主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技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升外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体验式英语教学促进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转化的因素

1. 体验式教学强调感受和体验,感受和体验是促进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转换的首要因素

有调查认为,“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 这充分说明了“感受和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体验和感受中才能内化所学知识。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者所获取的知识往往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因此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停留在主观感受上,也就是学习者只能想象知识的应用领域、而无从感受和体验、接触具体的情景和状态,也就是理论与实践是脱节的。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或语境,去完成专项任务,这就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一个运用知识和能力的空间,使他们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实践和切身体会交流之中,感受语言知识的应用背景、应用方法和应用领域。由此学习者得到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是全方位的,活性强,印象深,使学习者即时理解和及时体会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改变学习者主要依赖机械记忆的外语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性、自主性和能力。

2.体验式教学强调分享,分享是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转换的重要因素

学习者个体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范围狭小的,学习者聚在一起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分享,每个人就会得到数倍的经验。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团体学习,它强调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动、学习者之间的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某个个体的事情,学习效率不仅仅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外界环境也会对学习者产生重要影响。在分享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可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不断反省、升华,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反思还可以发展理性思维的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发展持续学习的能力。

3.体验式教学强调总结与反思,总结与反思是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转换的必要因素

学习者把观点分享了之后,得到的是一些超过自己想象的、零散的信息,这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反思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形成积极的思维和价值观。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知识的总结和反思,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地领会和掌握,而是简单的记忆,因此语用能力的欠缺是外语学习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总结与反思可使学习者在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梳理语言知识要点。当然,个体存在着差异,有的学习者经过一次总结与反思就可以形成经验,而有的则不行,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经过不断内化、调节才能够形成。总之,总结与反思使学习者学会向内学习,向内发掘潜能,发现影响语言习得的盲点、障碍,并及时予以修正,使学生的语言认知螺旋上升、不断深入,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语用能力的提升。

4.体验式教学强调实践与应用,实践与应用是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转换的核心要素

将理论和实践建立有效的联系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实践和应用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韦斯特曾指出:“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们试图以教代学, 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 脱离语言实践的外语教学不会有好的教学成效。所以在外语教学中,不能把外语仅仅作为知识来传授,而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其在具体情景、环境和活动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笔者曾用数控专业做实验班,在我院实训场所进行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时段:2学时;地点:柔性生产装配线实训室;教学要求:通过2学时的学习,每个学员用英语描述该生产线的工艺过程;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任务工作驱动,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咨询者。其教学过程实施程序为:导入复习→下达任务→成立小组→小组考察装配线→小组交流活动→各组选派代表介绍工艺流程→教师评价及总结。课上学生们表现出积极、踊跃、主动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参与讨论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灵活地把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单纯被动接受方,而是主动吸收方对信息,进行选择,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在课后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能唤起他们“我要学”、“我要参与”、“我要表现”的欲望,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学习效率高,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样机会。另外,在语言实践和应用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更多的是学生获取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种模式,这种思想、方法和模式可以对学习者的观念、意识、态度产生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5.体验式教学强调情景化学习,情境化体验是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转换的有效因素

学习过程处于各种模拟情境或创设的真实情境之中,使学习者在情景语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实践所学语言,提升语用能力。因为语言的运用是在一定的情景或语境中发生的,也就是说,语言运用离不开语境,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过程也与情景语境紧密联系。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语言习得不能过分依赖书本,也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环境。只有在恰当的情景语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实践语言规则,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情境在外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课并通过设置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相关的实验、实训场所进行英语教学,既可以把相关专业知识融入语言教学内容中,又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语境中进行语言的习练,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例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场所,英语教学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可以延伸到实训室、车间等场所,真实的情景语境可以使学生的英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产生一种真实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言习得成效。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感知情境与英语声音和文字的结合,理解、记忆和掌握的效果比单纯的听、读好得多。有人说,学习英语的成效是一可变函数,在智力认识活动一定的前提下,它的可变量取决于人的情感或情境因素,可见情境化体验对外语教学的举足轻重。

四、结语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通过感受、体验、分享、总结、反思、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学成效和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构建有重要的影响和积极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体验式英语教学能刺激学生主动建构,善于思考,乐于表达,有利于诱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内因,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的深入,认知的升华,情境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协调性、活跃性和实效性。总之,体验式英语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发展。体验式教学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体验式英语教学虽然具有多种优势,但同样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穿插进行,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使他们有机统一于外语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外语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A]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选[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350

[2]Kolb,D. A. ( 1984 ) .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朱小蔓: 《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性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6]施良方.试论北美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J].教学研究,1993(1)

[7]刘润清译外语教学与学习一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4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8篇

关键词:言语实践派 洪镇涛 王尚文 李维鼎 李海林

语文教育学诞生以来,形成了于漪情感派、钱梦龙导读派、宁鸿宾思维派、魏书生管理派等几大流派。最近十多年,一些研究者认为,可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化教学,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亲历、自得,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笔者称之为“言语实践派”。代表是洪镇涛、王尚文、李维鼎和李海林。

一、言语实践派形成的背景

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由此把我国语文教育分为古代和现当代两个历史阶段。古代语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家,主要以“义理”为中心,语言运用可有可无,教学方法重在熏染和潜移默化,确也培养出了寥若晨星的大家,但大部分求学者在这种效率较低的摸索中失败了。

单独设科后,引入“语言”概念,语文因“语言的觉醒”而开始以“知识”为中心。这被认为具有科学和系统性,可以矫正古代语文教育的随意性和神秘性。它强调传授语文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大搞语文技能训练,并愈演愈烈。效果如何呢?用吕叔湘的话就是“少慢差费”。可见,语言知识为主的药方医不了语文教学的病。

最近十几年,语文教育界一些新锐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把“言语”这个概念引入语文教学,认为语文就是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古代“义理”,是道德、思想教学;现当代“语言”知识学习和训练,是纯粹的语言知识教学,都有偏颇。他们认为提高语文能力最根本的方法是言语实践,通过生活化教学,进行“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亲历、自得,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言语实践派的代表人物及标志

提出“言语实践”思想的,先有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后有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长沙电力学院李维鼎教授,还有浙江师大李海林教授。

洪镇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变‘讲堂’为‘学堂’”和“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思想。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提出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2]。他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应该“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1]。变“讲堂”为“学堂”注重教师指导下的亲历、自得、实践,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则触及语文本体。值得注意的是洪镇涛提的是“学习语言”,根据他“领悟――理解――积累――运用”的学习语言模式,实际上指的是言与意之间的互转,即语言的运用,“言语实践”。洪镇涛把他的教育思想直接运用于教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王尚文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三方面,一是以“义理”为本位和以“语言知识”为本位的失误分析,着眼于“破”;二是“语文人文性研究”,即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三是“语感”研究。后两方面着眼于“立”。特别是“语感”研究,标志着王尚文语文教育思想的成熟,即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培养语感。他说:“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的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3]那么,语感如何培养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语感的创造只有在言语主体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中才有可能。语文教学要达到创造语感的目的,首先必须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4]他又借鉴接受美学理论,提出语文教学要贯彻“对话”理念:“听说读写实际上是一种对话活动,听说读写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话能力,它主要来自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的对话实践。”[5]对话是在听读中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与作品背后的作者的对话;在说写中,是通过言语与读者或听众或自己的对话,而对话就是言语实践。总之,王尚文处处以言语实践为根基,建立了他的体系。

李维鼎认为,“语文”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即使语言是工具,也不能说语文是工具[6]。单看他《语文言意论》第二章目录,就可知他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第一节,“语文”即“言语”;第二节,“语文课”就是“言语课”。他认为语文性质“工具说”是错误的,而“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本性,由“意”到“言”的转换是言语的表达,由“言”到“意”的转换是言语的吸收。在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中都要经受“语言的痛苦”,即古人所说的“言不逮意”和“意不称物”。要达到理想的状态,表达者和理解者都要付出精力,要亲历。在亲历中言语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地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沟通由言到意的吸收和由意到言的表达,并在反复中求得沉淀和积累,使语感不断丰富和敏化。而这种效果的获得,正是对“语文生活”的回归中,在一定语境中的“话题”带挈的语文实践活动(言语实践)中实现的。这些年,李维鼎成果颇丰。

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奠定了他在语文教育界的地位。该书浓缩成一个公式就是“语文=言语”,实现了对“语文=语言”的历史性突破,把“言语”概念全面、完整、系统地引入语文教学,引起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有可能从根本上清理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如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彻底动摇了工具论的理论基础。它说清了为什么语文教学高能耗低效率,“少慢差费”的原因,并引导人们对症下药。李海林提出“言语”概念之后,又提出“关于言语哲学本质”问题,从哲学角度,对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的局限性进行阐述后说:“人类在这种实践方式(指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引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创造了第三种实践方式,我称之为‘符号实践’。”[7]这种“符号实践”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言语实践。它别开生面地提出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要跳出“××性”的思维定势,“××性”的表述方式是把语文课程的外部特征当作了语文课程的内部性质,而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一种“言语智慧”,即运用语言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在生活和生活化的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来培养的。

以上几位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个共轭点,即“言语实践”,都主张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方法是言语实践,故以“言语实践派”命名。

三、以“言语实践派”冠名的缘由

受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语文教育流派思想启发。上述四位,观点相同或相近,当然也可称一个流派。“言语”就是语言的运用,包括听说读写的行为及结果,其中内在地包括了“实践”之意。这里加上“实践”,一是突出和强调语言习得的手段和过程;二是言语实践是符号实践,同工具实践和精神实践对立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张正君把洪镇涛归为“语感派”,言语实践派也非常重视语感,那为何不用“语感派”命名?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考虑到“语感”多少有些神秘色彩,操作感似乎不强,而“言语实践”操作感很强的缘故。

参考文献

[1]洪镇涛.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J].中学文科教学,1984(7).

[2]邹显敏.洪镇涛 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1993(3).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第9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教学改革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开放型、外向型、实用型人才,是摆在从事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尽可能注入通俗有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是以明确的任务作为课堂主要教学目标,在学生实践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解决、总结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针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设计一个包含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下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

3.实施问题教学法。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表现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以往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转变为教师寻找、发现与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中增强理解,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调动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新理论。

4.改变授课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主动理解掌握来实现。因此应采用交流式、对话式、讨论式等多种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课堂。

5.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渗透实践。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理论和算法,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它们进行演示、模拟,使抽象、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课教学的改革

1.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教师既要善于营造热烈的群体氛围,又必须给学生留有冷静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设计实践内容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激发高职高专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欲,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感兴趣,产生上机一试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充分挖掘高职高专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创新,通过上机实践,完成实践内容,增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把高职高专学生从枯燥的程序设计中解脱出来;二是要注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相适应。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设计实践课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和时间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加深高职高专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三是注重尺度的把握。在设计实践内容时,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是教师要考虑的内容。对于工作量小题目可以一人一组,但对于工作量较大题目,一个学生在一次实践中无法完成,那么就要开设小组来设计,使学生从接触这门课开始就能够养成良好的协作精神。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内容,教师在实践前给出解决问题的总体框架,把理论课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并且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留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总体框架下完成相关问题的设计,从而既培养了学生对待实际问题的总体设计能力,同时又达到了巩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目的。

2.主动指导。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总是等学生问问题,这种被动指导存在着许多弊端,特别对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刚接触编程,实践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有时学生碍面子或缺乏自信心,即使有很多不懂的问题,宁可不做也不问教师。这样一来使学生从课程学习的一开始就害怕上机,因此要改变这种指导方法,作为任课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演示,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实践内容。

3.注重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践结果,把实践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交上机报告,教师认真批改报告,至于报告中的结果是怎样来的,具体实现过程是什么,作为教师却全然不知,因此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的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加强实践课讲评。作为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绝对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中讲评这一重要环节。以往教师只对理论课上布置的作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忽视实践课的讲评。实践课是检验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把尺子,不注重实践课讲评,结果使实践课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

1.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艺术无止境,不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经验的教师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相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绝不能从一而终,一成不变。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它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2.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因此,对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考核应将重点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只有学生真正能够应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这门语言。所以要改变以往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法。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具有种类多,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计算机语言的发展,不断地充实自己,适应多变的语言环境,同时,由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众多后续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而且要精通计算机其他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高教论坛,2005,(01).

[2]王航宇.浅议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