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2 14:50:38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1篇

【摘 要】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也呈现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趋势。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分析研究,并以某县A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融合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条件下,海量的数据产生逐渐形成了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库中具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利与弊,本文一一展开了论述。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益处简析

其一,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立体式教学环境,立体式教学环节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W的效率,因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知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二,互联网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扩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教学的资源。其三,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一些教学的难点,将一些难以言述的、较为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进行《走进PowerPoint》课程时,相关教师可以利用PPT软件制作幻灯片等形式的课件,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件、剪贴画等图片文件,并且采用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方法。这些教学图片的插入能将较为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展现,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其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促使整个教学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大,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自身的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领域虽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已经逐渐提升,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文中以A小学在《认识键盘》的多媒体教学中凸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1.教学目标。掌握本节中的各项知识点,明确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的字母键、数字键等等。

2.教学模式。此节课完全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的方式,教学资料全部是从网络下载而来。

3.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专伺微机人员

4.教学过程凸显的问题。相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大量的图片为主,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确实热闹,但从实际情况而言,其已经脱离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仅仅是被众多图文所吸引,教师也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学生只是了解了键盘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精确掌握一些关于键盘的使用知识。因此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根据笔者对这些教师的访问后得到,有很多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当做备课的捷径以及装饰,并没有深入地认识到两者融合的效用。

5.本节总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书本的知识并没有进行重视,主要以多媒体为主,因此这就造成了课后一些学生完全脱离了课本,对键盘上主要的字母键以及数字键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进行字符的输入等实际操作等。

6.弊端简析。根据对此节课的分析研究后笔者对信息几乎是对教学教学结合的弊端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总结。其一,在现阶段的教学领域中出现了在进行教学时以多媒体为主,造成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此类教师一旦没有了没有了多媒体的支持就会无所适从,因此此类教师必须明信息技术的和教育教学是融合,而不是结合。其二,部分教师注重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在此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所设计的相关活动仅重视了活动形式,忽视了活动效果,虽然课堂气氛显得比较热闹,但是教学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因此笔者认为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关联,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以教学的目标为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在两者融合的教学模式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其三,在后期的调查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的教师仅仅将信息技术当做装饰品,在其利用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本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有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才能正常的操作投影仪、幻灯片等设备,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教师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当做了教学的装饰品,因为如果教师自身都无法纯熟地掌握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知识,其教学的质量必定不会太高。

总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适应,教师自身应掌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的知识,明确两者是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结合,只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2篇

关键词:董事会治理 财务报告舞弊 治理机制

财务报告舞弊一直是困扰国际会计学界的重大问题,也是阻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处于公司治理结构核心地位的董事会治理缺陷正是引发财务报告舞弊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从董事会治理层面来研究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因素,寻求识别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董事会治理方面的预警信号,进而改进董事会治理以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而且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对症下药,维护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本文研究了基于董事会治理层面的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设:

(1)董事会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假设。我国董事会的独立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董事会独立于国有股股东。区别于美国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我国的股权结构存在特殊性,即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并且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的特殊现象。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由国有股东委派的董事会成员的比例比较高。由于代表国有股权的股东与真正出资者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除了关注经济利益外,可能更关注社会就业与稳定等,而后者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因此,就股东监督其委派董事的积极性而言,前者不如后者。而且,我国目前对国有股东委派董事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其自身经济利益与企业业绩(股东利益)的相关度较低,该类董事的工作积极性不可能充分发挥。可以说,代表国有股权的董事在既缺乏约束机制又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缺乏维护股东利益的动力,该类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重越大,董事会相对于国有股东的独立性就越差,董事为其自身利益(如更多的在职消费等)最大化与经理层合谋而侵害股东利益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二是董事会独立于经理层面。Fama and Jensen(1983)提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越能有效监督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可以降低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概率。Beasly(1995)的经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的比例显著的影响着舞弊财务报告的发生率,独立董事越多,虚假财务报告发生的概率越低,公司越倾向于更大程度的资源披露信息。美国SEC曾对150家样本公司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舞弊公司的内部董事比例明显高于非舞弊公司。可以认为,内部董事比例越高,独立董事比例越低,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也越大。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国有股股东委派的董事比例越高,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概率越大

假设2:内部董事比例越高,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概率越大

(2)董事会积极性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假设。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为股东利益勤勉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董事会的积极性。Beasley(1996)研究表明随外部董事持股比例的增加,其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外部董事监督作用越大,该公司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下降。独立董事成员持股量越多,发生财务欺诈概率越小。可以认为,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相比较而言)独立性相对较高,其持股比例越高,其工作积极性也越高,对经理层监督更为有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财务报表舞弊的发生。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外部董事持股比例越高,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概率越小

(3)董事会的监控能力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理论假设。董事会的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财务监控能力,二是经验监控能力。经理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有着一定的自利倾向,且处在信息优势一方,极有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告来进行掩饰其侵害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行为。这种情况下,假如董事具有财务知识背景,能凭借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纠正错误,及时遏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其监控能力必然提高。如果董事具有在其他企业担任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历,因其熟悉经理的工作流程,对本公司经理层的监控更为有效,另外,还能提高与经理的沟通效率和效果。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董事比例较高,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概率越小

假设5:具有高官任职经历的董事比例越高,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概率越小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收集了自我国证券交易所成立至2008年12月31日,因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陈述等行为并对当年财务报表重大影响而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共82家。舞弊公司的名单来自朱国泓《财务报告舞弊的二元治理》一书,以及中国证监会网站(csrc.省略)。同时,为了控制外部环境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为每一家舞弊公司分别选择一个配对样本。配对样本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舞弊公司同行业、同年度、同上市地点;与舞弊公司规模相当,具体而言,配对样本的资产规模控制在舞弊样本资产规模的70%至130%范围内;必须为非ST、PT公司;当年的审计意见必须是无保留审计意见。根据上述选样原则,选取了一组配对样本,这样得到舞弊样本和非舞弊样本共计174个。对两类样本的规模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两组样本在规模上无显著差异,表明配对样本在规模上满足选样要求。财务数据均来自于SESMAR数据库,董事会治理的相关数据均根据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信息进行逐一整理而成。所用计算和分析软件为EXCEL和SPASS17.0。

(三)变量定义 研究变量主要包括因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和解释变量(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变量)。(1)因变量。因变量fraud,表示是否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发生财务报告舞弊fraud=1,否则fraud=0,这是个哑变量。(2)解释变量的设定见(表2)。

(四)模型建立基于研究假设,本文构建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董事会治理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判别模型。为了尽可能保证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在模型中有着较强显著性,并增强所建立识别模型的有效性,将对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进行显著性检验时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和Wilcoxon检验的指标变量作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初始变量,以期建立能有效判别舞弊可能性的识别模型,建立如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差异性检验为了进一步发现舞弊样本和非舞弊样本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量化指标,将所收集到的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按0、1分组,1为舞弊公司,0为非舞弊公司,采用SPA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对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的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期能找出显著的指标变量,建立有效识别舞弊的判别模型。舞弊样本和配对样本变量指标的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检验结果如(表3)。从两组样本均值和中值的差异性配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1)代表董事会相对于国有股股东独立性的指标在舞弊样本与非舞弊样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代表董事会相对于经理层独立性的两职状态在两类公司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内部董事比例这一指标在两类公司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第一,国有股股东委派董事比例在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的均值为55.0746%,中值为49.2%,均高于后者,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即国有股股东委派的董事在董事会总人数中的比重与公司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呈正向关系,假设1得到验证。这表明,在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且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代表国有股权的董事缺乏履行其应尽职责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该类董事的比例越高,“内部人”(经理层甚至是经理层与董事合谋)控制的现象更为严重,“内部人”为自身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的财务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第二,内部董事比例在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对该指标的检验结果显示,内部董事比例T检验的Sig值为0.837,Wilcoxon检验的Sig值为0.835,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发现上述两指标在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假设2没有通过验证。这可能因为独立董事制度从2001年起实施,内部董事比例高是我国的普遍现象,因此,不能说财务舞弊与内部董事比例毫不相干,而是说,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证明是后续研究的关注重点。(2)代表董事会积极性的量化指标在两类公司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即非舞弊样本的外部董事平均持股量显著高于舞弊样本。舞弊样本外部董事平均持股量为0.008443%,中位数为0,而非舞弊样本的外部董事平均持股量为0.107578%,中位数为0.003350%,且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Wilcoxon检验,即外部董事平均持股量与财务舞弊成负向关系,假设3得到检验,这表明因外部董事本身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其持股比例越高,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对经理层的监督力度也就越强,对防止因“内部人”控制而引起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更为有效。(3)代表董事监控能力的量化指标在两类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一,舞弊样本董事会中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董事比例显著高于非舞弊样本。舞弊样本董事会中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董事比例的均值为15.174524%,中值为14.28575,而非舞弊样本则分别为10.582754%和10.101%,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和Wilcoxon检验,即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呈显著正向关系,这与提出的假设4恰好相反,但与Todda.Shawver(2003)的研究结论却是一致的。可能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很高,而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董事大多为内部董事,该类董事的独立性较差,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不仅不能遏制舞弊的发生,反而成为经理层的“帮手”,提高舞弊的发生率。第二,非舞弊样本具有高管任职经历的董事比例显著高于舞弊样本。舞弊样本则分别为44.78%和44.44%,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T检验和Wilcoxon检验,即具有高管任职经历的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呈显著负向关系,这与提出的假设5一致,表明董事具有高管任职经历,其熟悉经理的工作流程,对本公司经理层的监控和沟通更为有效,从而降低舞弊的发生率。

(二)卡方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本文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中的Backward Stepwise:Wald方式,即采用向后逐步法,根据Wald统计量的概率值将变量剔除出模型,根据Wald统计量的概率进行剔除变量的检验可以自动消除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逻辑回归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最终模型的卡方值为27.766,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模型中包含的自变量整体检验非常显著,说明回归模型的设计较为合理。(表5)中的-2LL是将对数似然比值乘以-2来衡量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好的模型的似然比值要高,其-2LL相对要小,本模型中的2LL=160.770。Cox&Snell R Suare和Nagelkerke R Square统计量利用数量来解释Logistic模型中的变化。它们与线性模型中的R相似,本模型Cox&Snell R Suare=0.185,Nagelkerke R Square=0.246。

(三)回归分析 (表6)表明方程的正确分类能力为66.2%,具体来说,当样本为舞弊样本时,该模型将其判断为舞弊的概率为64.7%,而判为非舞弊的概率为35.3%;当样本为非舞弊时,该模型判断为非舞弊的概率为67.6%,而判为舞弊的概率为32.4%。一般认为,方程的总体正确率大于50%时即为有效。(表7)列示了最终进入模型的相关统计量,再次证明了以下结论:董事会独立性越差,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越大,模型中X1(国有股东委派的董事比例)的Sig值为0.001、系数B的符号为正,即国有股东委派的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假设和指标的差异性检验结果一致。董事的积极性越高,发生舞弊的可能性越小,模型中X2(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的Sig值为0.051、系数B的符号为负,即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财务舞弊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与假设和指标的差异性检验结果一致。在未保证董事独立的前提下,其财务监控能力越高的公司,其发生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模型中X3的Sig值为0.014、系数B的符号均为正,即在1%显著性水平上与舞弊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的假设相反,但与差异性检验结果一致;董事会的经验监控能力越高,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模型中X4的Sig值为0.006、系数B的符号为负,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舞弊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的假设和差异性检验结果一致。根据(表7)各个变量的系数(B),可以写出(假设将系数取小数后的三位):

logit(odds)=b0+∑biXi=-1.613+0.037X1-20.895X3+0.042X4-0.025X5

再根据公式logit(odds)=ln(p/1-p),就可以计算某个公司在以上变量值已知的情况下,该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概率。

三、结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其公司治理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寻求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董事会治理机制的量化指标来进行实证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检验得出董事会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较差是引发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国有股股东委派的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积极性是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董事会监控能力也是影响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具有高管任职经历的董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负相关。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首先,应当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这是董事会发挥其应有职责的重要前提;其次,提高董事会的积极性,尤其是独立性较强的外部董事,建立一套合理的董事会激励机制;再次,应提高董事会的经验监控能力;最后,应当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等方式,以提高董事会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信息获取、效率替代与董事会职能的改进――一个关于独立董事作用假说性诠释及应用》,《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

[2]朱国泓:《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二元治理――激励优化与会计控制强化》,《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

[3]肖作平:《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类型的影响――一个Logit模型》,《管理世界》2005年第9期。

[4]白重恩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5]谢德仁:《审计委员会: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6]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7]李维安、张耀伟:《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1期。

[8]Fama E. and Jensen M..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9]Beasly. The corporate Board: Confronting the Paradox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0]Todda.Sha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raud. Working paper,2003.

[11]Jensen M. and W Meckling. The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we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3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在企业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效益。计算机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减轻了企业处理数据的负担。但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信息系统舞弊案件层出不穷,并且造成损失之大触目惊心。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系统舞弊案件时有发生,因此,认识和了解信息系统舞弊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利于评估与揭示被审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最早应用计算机的军事和科学工程领域中就开始出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只是较为罕见,未引起注意;到7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在全球开始普及,随着操作系统简化,人机对话功能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与掌握计算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扩展到了银行、保险、证券、商务等领域,计算机犯罪呈滋生蔓延趋势。我国从1986年开始,每年至少出现几起或几十起计算机犯罪案件,近几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有专家预言,“在今后的5至10年时间里,我国的信息系统舞弊案件将会大量发生”。因此,信息系统舞弊是当今社会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系统舞弊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信息系统舞弊是指破坏或者盗窃计算机及其部件,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盗窃的行为。Www.lw881.com我国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提出的信息系统舞弊的定义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前一种舞弊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实现舞弊的基本工具,利用计算机编程进入其他系统进行骗取钱财、盗取计算机程序或机密信息的犯罪活动。其作案手法多种多样。如利用计算机将别人的存款转到作案人自己的账户中;利用计算机设置假的账户,将钱从合法的账户转到假的账户中去;掌握单位顾客的订单密码,开出假订单,骗取单位的产品等。1979年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计算机专家s,m·里夫肯通过计算机系统,把他人的存款转到自己的账户中,骗走公司1000万美元。后一种舞弊是把计算机当作目标,以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和程序、计算机的辅助设施和资源为对象。分为破坏和偷窃等。破坏是因为舞弊者出于某种目的去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可以用暴力方式破坏计算机的设备,也可以用高技术破坏操作系统及数据,导致系统运行中断或毁灭;偷窃是指舞弊者利用各种手段偷取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信息。

结合以上的论述,本文将信息系统舞弊定义为:以计算机或其相应设备、程序或数据为对象,通过虚构、制造假象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欺骗他人,掠取他人财务而实施的任何不诚实的故意行为,也叫计算机犯罪。

2、信息系统舞弊的特点

信息系统舞弊呈现如下特点:智能化;隐蔽性;获利大;跨国化;危害大。

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计算机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而且也会危及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有资料指出。目前计算机犯罪的年增长率高达30%,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远远超过这个比率,如法国达200%,美国的硅谷地区达400%。与传统的犯罪行为相比,计算机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例如,美国的统计表明:平均每起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45万美元,而传统的银行欺诈与侵占案平均损失只有1.9万美元,一般的抢劫案的平均损失仅370美元。正如美国inter-pact公司的通信顾问温·施瓦图所说的:“一场电子战的珍珠港事件时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计算机犯罪将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也是最危险的犯罪行为之一。

二、信息系统舞弊的一般问题

(一)成因

1、个人因素

大部分涉及信息系统舞弊案件的人属于这类情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认为压力越来越大,负担也越来越重,认为收入和生活所需已“入不敷出”;也有人是染上了不良的嗜好,如,而欠下了巨额债务需要偿还;还有人是感到单位领导不公正,对上级不满,而进行伺机报复。如美国一家银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预先输入了一个程序,其含义为:一旦自己的名字在人事档案数据库中查不到(即被解雇),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当他被辞退后,银行计算机系统不久就陷入了瘫痪。

2、环境因素

一方面单位没有公开的政策。所以有时员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单位没有合理的人事制度,这样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员工的工作业绩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没有合理的报酬。从而降低了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信息系统舞弊的案件也就有可能随之发生。

3、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

比如单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如果由一个人既负责业务交易,又有权接触电子数据处理,那么就存在舞弊的风险;没有严格的操作权限;系统的维护控制不严,如程序员可随时调用机内程序进行修改;系统的开发控制不严格。如用户单位没有对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没有详细检查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接触控制不完善,如应当避免控制系统的内部用户或计算机操作人员接触到系统的设计文档;输出控制不健全;传输控制不完善等。

4、被计算机的挑战性所诱惑

现在越是秘密的地方维护安全的技术投入的就越大,对于那些黑客而言,这无疑更能够刺激他们,使他们有种新奇感,并激起其挑战的欲望。美国国防部全球计算机网络平均每天遭受两次袭击,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国防部安全专家对其挂接在internet网上的12000台计算机系统进行了一次安全测试,结果88%入侵成功,96%的尝试破坏行为未被发现。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黑客敢于通过病毒与杀毒软件公司“沟通”。甚至公然“叫板”杀毒软件商。

(二)信息系统舞弊的类型与手段

1、信息系统舞弊的类型

(1)非法占有财产

这类案件最常见,也是较难察觉的,并极有可能造成巨额资金损失。因此不论是对会计师、审计师还是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都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犯罪。这类案件有的是利用掌管计算机系统之便,虚开账户,伪造转账交易,将资金转出。如1997年3月原宁波证券公司深圳业务部的曾定文博士。利用他负责管理电脑程序编制和修改工作。从而掌握密码系统的便利条件,通过密码进入交易程序,在自己所掌握的股东账户上直接下买单,透支本单位资金累计人民币928万元;有的是采用一种“取零技术”,国外也称之为“意大利香肠技术”,每次都将交易的零星小数从总额中扣下,存到一个非法的账户中,这样不易察觉,而且时间久了也可达到一个可观的数目。

(2)非法利用计算机系统

这类案件比较复杂,出现的问题和作案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程序员会借调试程序的时候,非法联通网路,进行非法转账;有些内部设备维修人员借维修之便,偷窃数据,甚至非法拷贝软件包,或者输入某些错误信息,以搅乱数据信息。2001年11月,上海市查获全国首例利用计算机非法操纵证券价格案,案犯为了使自己和朋友获利,在2001年4月16日。通过某证券营业部的电脑非法侵入该证券公司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待发送的委托数据进行修改,造成当天下午开市后,“兴业房产”,“莲花味精”两种股票的价格被拉至涨停板价位,造成该证券营业部遭受损失295万余元;有些程序员在设计程序时,会设计某些特定条件。并秘密地安置在计算机系统中,当满足特定条件时。这种破坏程序就会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或程序。如在美国港口城市米尔沃基市有一个青年团伙,他们以该城市的电话地区代号414自我命名,采用非法手段,将这个代号输入到许多企业、公司和政府的计算机网络中去,虽该代号最终被各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识别而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但也产生了不少麻烦。

(3)非法占有经济信息

利用计算机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买通其收集经济信息: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其他电子技术,窃取侦听到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如1997年10月,广州“好又多”百货公司电脑部副科长李建新。利用电脑技能窃取公司商业资料。并高价卖给竞争对手,最后被公安机关逮捕归案。

(4)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俗称“黑客”。2007年3月3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全球折扣零售业巨头tjx公司承认。在过去的1年半时间里,公司的金融数据库不断遭到黑客的侵袭。导致超过4500万名公司顾客的信用卡信息和个人资料外泄。黑客获取到这些信息后伪造信用卡大肆消费挥霍:有些黑客会侵入公司的电脑系统中窃取机密资料,然后向受害公司勒索,visa信用卡公司就曾被勒索高达1000万英镑,黑客声明,如果visa公司不合作,就会使其整个系统瘫痪,visa公司有8亿个信用卡客户,每年营业额近1万亿英镑,只要其瘫痪一天,便有可能损失数千万英镑。

2、信息系统舞弊的手段

通常来说信息系统舞弊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违法违规的手段来谋取组织或个人的经济利益。其直接的舞弊对象是信息。在某些情况下。舞弊是专门针对计算机本身的,通过改变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使信息系统暂停、中断,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按入侵系统实施犯罪的途径来划分,可将信息系统舞弊的手段分为以下几类:

(1)篡改输入数据舞弊

这是最简单、最安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舞弊方法并不要求舞弊者有多么高的计算机技能。只需要懂得当数据进入系统时如何伪造、删除、修改就可以了。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虚构业务数据;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

(2)利用程序舞弊

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木马计;截尾术;越级术;仿造与模拟。

(3)偷窃数据舞弊

在计算机系统中经常出现重要的数据被窃,作为商业秘密泄露给需要这种信息的个人或机构,偷窃数据者从中得到经济利益。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拾遗;数据泄漏。

(4)计算机病毒

这是一种软件,能造成计算机文件丢失、甚至死机。2007年某杀毒软件公司反病毒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3月以来。病毒数量又创新高,3月新增病毒达16000种,感染计算机1300多万台。根据《计算机经济》的报道,最具有杀伤力的病毒和蠕虫是在最近几年给计算机经济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的病毒,codered(2001)造成损失26.2亿美元,sincam(2001)造成损失115亿美元。2000年5月1日接连作乱的“iloveyou”病毒通过题为“我爱你”的电子邮件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袭击了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20多个国家,侵入电脑电子邮件系统的“爱虫”被激活后,会自我复制并自动发往受害电脑里电子邮件通讯录上的所有地址,造成全世界近4500万电脑操作者受到攻击,因电脑系统瘫痪或关闭造成的损失约为100亿美元。2006年10月16日武汉的李俊编写了“熊猫烧香”,并将此病毒卖给他人,非法获利10万多元,“熊猫烧香”又称“武汉男生”,随后又化身为“金猪报喜”,这是一个感染型的蠕虫病毒,能感染系统中的exe、com、html、asp等文件,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被感染的用户系统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

除此之外,还有天窗、逻辑炸弹、野兔、乘虚而入、冒充、通讯窃取、后门、陷阱门等舞弊手段。

三、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与控制

由于信息系统舞弊具有的高智能性、高隐蔽性、高危害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地审计和控制变得非常重要。这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仅要经常开展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掌握各种舞弊类型的审计方法,还要完善对计算机犯罪的立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采取技术防范,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提高人员素质,实现技术、人和制度三者间的有效结合。

1、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

对信息系统舞弊的审计,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根据信息系统舞弊的可能途径,找出其内部控制的弱点。确定被审单位可能存在的信息系统舞弊手段。审查时除了借鉴传统的审计方法,如分析性复核、审阅与核对法、盘点实物、查询及函证外,最有效的是根据网络会计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查。

(1)对输入数据舞弊的审计

对输入数据进行舞弊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一种舞弊方法。输入类舞弊通常是利用单位内控的弱点。比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接触控制不完善、没有严格的操作权限控制、系统本身缺乏核对控制等。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发生以下舞弊行为:舞弊人员将假的存款输入银行系统。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额;将企业账号改为个人账号以实现存款转移;消除购货业务凭证,将货款占为己有等。审计人员应重点收集输入环节的审计证据。

首先,抽查部分原始凭证,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判断原始单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其数据有无篡改。其次,将记账凭证的内容和数据与其原始单据进行核对,最后再进行账账核对;利用计算机抽样,实行计算机自动校对,将机内部分记账凭证与手工记账凭证进行核对,审查输入凭证的真实性;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计算机输出的完整性审计,审计人员模拟一组被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输入,并亲自操作,根据系统能达到的功能要求完成处理过程,得到的数据与原先计算机得到的结果相比较,检验两者是否完全一致;分析性审查,对输出报告进行分析,看有无异常情况,比如与审计有关的账册、报表、上机记录等要打印备查。

(2)对利用程序舞弊的审计

利用程序舞弊的人员通常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有的甚至精通计算机,这种舞弊有时是属于有预谋的,如利用计算机软件中关于计算保留小数的程序按预谋方法截取,将截尾的数值存入预先设定的账户;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暗地编入指令;使用越级法舞弊的人员,通常是能够取得越级程序,并能接触计算机,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员,越级这种大能量的程序,如被作案人掌握,将十分危险,因此主要是防范与控制。对于有预谋的舞弊的预防性审查主要是通过系统开发控制审计。另外还可用特殊的数据进行预测及认真核对源程序。

(3)对偷窃数据的审计

借助高科技设备和系统的通讯设施非法转移资金。对会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构成很大威胁。通常对偷窃数据的审计的主要的方法有:检查系统的物理安全设施。如网络系统的远程传输数据没有经过加密后传输,很容易通过通信线路被截收,应查明无关人员能否接触信息系统;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附近是否存在有利于舞弊者舞弊的装置与工具。如窃听器与通讯线路上的某部分接触、盒式录音机、麦克风等:查看计算机运行的记录日志和拷贝传送数据的时间和内容,了解和访问数据处理人员,分析数据失窃的可能性,并追踪其审计线索;调查及函证怀疑对象的个人交往,以便发现线索;检查打印资料是否及时处理,暂时不用的磁盘、磁带是否还残留有数据。

(4)对计算机病毒的审计

对待计算机病毒要以预防为主。下面是预防感染病毒的一些一般性控制措施:不要使用来路不明的新软件,不要随意下载不明文件,不要访问不良网站;对磁盘加以写保护;在使用新的软件之前,对其进行检查,以防其中含有病毒:应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

2、信息系统舞弊的控制

(1)完善法规体系

加强反计算机犯罪的法制建设是从宏观上控制计算机犯罪的前提。法规不健全与不完善使计算机犯罪的控制较为困难。反计算机犯罪的法制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针对利用计算机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信息系统舞弊行为及其惩罚办法;二是信息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明确计算机系统中哪些东西或方面是受法律保护及受何种保护。目前,我国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方法的法规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信道管理办法》、《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专用网与公用网联网的暂行规定》等。我国在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时,在第285条规定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规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数据和应用程序罪;第287条规定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传统犯罪。同时我国计算机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细则和金卡工程安全规范等也应尽快制定。并且还应当加大宣传法律知识的力度。以法律的威严震慑违法者。

(2)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为维护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的完整性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单位,均应建立和健全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具有强有力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措施,两者缺一不可。

(3)加强技术性防范

技术性自我保护是发现和预防信息系统舞弊的有效措施。计算机安全系统的强度取决于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任何一个节点,某一个软件其中的某个服务,某个用户的脆弱口令等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失效。对于攻击者而言。只要找到一处漏洞,攻击往往就会有50%以上的成功率。据统计,约90%的计算机系统都被攻击过,应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使舞弊者即使获取了数据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通过备份数据,对照数据或进行再处理,以此检查数据有无异样;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来阻断来自外部网络的威胁和入侵。

(4)提高员工素质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4篇

1.1研究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舞弊实证的模型主要有单变量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线性概率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由于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数据不完全符合方差齐性,且不具有正态性,所以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选择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即Logistic模型。同时由于本模型所选择的指标均为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大,所以在建立Logistic模型之前必须剔除多重共线性影响,为此,本文引入因子分析对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剔除。

1.2样本选取关于舞弊样本的选择,鉴于不是所有的舞弊类型都能够在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明显的舞弊特征,并且防止指标在识别过程中被弱化,笔者在选取舞弊样本时,重点以影响上市企公司利润和资产为由被证券监督部门公开处罚的19家上市公司作为舞弊样本。根据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和财政部处罚公告,本文以一份年报作为一个研究样本,共整理出36个欺诈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关于控制样本的选择,由于不同行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经济特性和业绩表现,决定了某一具体行业内同年份、同业绩以及同规模公司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控制样本的选取在理论上依据以下原则:首先,限定对应样本的年份和行业,使其与发生舞弊企业相同。其次,在选取控制样本时,按照行业分类以及排名,找到舞弊样本的主要竞争企业,在竞争企业中选取和舞弊样本上市时间以及舞弊前一年资产最为接近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最后,鉴于数据搜集的困难程度,针对一个舞弊样本相应的选择一个控制样本。

1.3研究变量上市公司财务不景气或者是财务舞弊,往往会反映在具体财务指标上,由于报表自身的勾稽关系,使得单一的指标变化很难被识别,因此必须通过对衡量财务能力的多个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指标对公司舞弊具有重要的识别价值。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依据实证会计学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衡量指标,将盈余、资产和现金流量的指标相分离,旨在衡量利润操纵与现金流量操纵的比重关系。表1列示了研究变量。

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对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进行分组,并运用SPSS软件对两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1代表舞弊公司,2代表非舞弊公司,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A5、A7、B1、B2四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和预期不一致。从A5均值分析上看,舞弊组远高于非舞弊组,但从其异常的标准差以及均值标准误来看,可能是个别样本财务指标数值过大,使得整个数据集离散程度较大,导致A5均值的增加。B1中舞弊样本均值略大于控制样本,可能由于A7结果所示,所得税较利润总额的增加导致净利润的减少。A4的符号为负,说明舞弊公司在虚增利润和资产的同时,对于资产的虚增程度更严重。同时,由表2发现,虽然A6的检验结果和预测一致,但舞弊组的数据相比较而言明显异常。

2.2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K-S检验本文采取检验正态分布的方法是独立样本K-S检验,用以判断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各自自身的正态性。其基本的原理是看样本分布与拟合值分布的贴近情况,即拟合优度。在进行K-S检验之前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原始数据中部分为负,所以本文采取将所有数据同加10的方法消除所有负数,并且同加10再取对数并不会改变原数据的大小排列。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检验结果来看,A1、A2、A3、A5、A6、A7、B1、B2、B5、B9的P值均>0.05,服从正态分布。取对数后K-S检验有近一半的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

2.3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样本中的原始数据不具有正态性,所以不能够用F检验和Bartlettχ2检验。SPSS提供了一种更为稳健且不考虑样本分布类型的方差齐性检验方法-Levene检验。论文运用Levene方法检验数据的方差齐性,从Levene检验可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下A2、A3、A4、B1、B2、B5、B6、B9、B10的P值>0.05,呈方差齐性,仍有近半数的变量不具有方差齐性的特点。所以整体来看,样本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不能应用某些以方差齐性为前提的检验方法和分析模型。

2.4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模型如下:在进行相关的分析时,选择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其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适当性量数。KMO度量值越高,显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公因子数量越多,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用 以检测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若为单位矩阵,原数据不宜用因子分析。一般来讲,显著性水平值越小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本文检查结果显示:KMO为0.585,虽然并不十分接近1,但考虑到本文样本量的大小,认为KMO值较好。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χ2为948.627,自由度为136,伴随概率值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认为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在解释的总方差中,第三总列显示的是因子提取结果,第三总列与第二总列的前六行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单独列出,这六个特征值由大到小排列,所以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程度最显著。转轴后的特征值为3.902、2.791、1.913、1.719、1.674、1.270,解释变异量为22.954%、16.415%、11.255%、10.113%、9.846%、7.473%,累积的解释变异量为22.954%、39.369%、50.625%、60.738%、70.583%、78.056%。转轴后的特征值不同于转轴前的特征值。在旋转成分矩阵中,B3、B7、B8、B10为因素一,A3、A1、A5为因素二,B5、A4为因素三,B6、B9为因素四,B2、B1为因素五,A6为因素六。因子旋转后,所选指标包含了与原来指标78%的信息含量,达到了在保留指标绝大部分信息含量条件下去除多重共线性的目的。可见B3、B7、B8、B10在第一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A3、A1、A5在第二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5、A4在第三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6、B9在第四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B2、B1在第五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A2、A6在第六个公因子上有很强的代表性。

2.5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如下:Prob(event)=exp(α+ΣBPXP)/(1+exp(α+ΣBPXP))(2)为防止不同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所以分别利用向前步进(WALD)和向前步进(似然比)两种方法对上述得出的六个因子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的结果一致。从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可以看出,SPSS将回归分为三步,绝大部分的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而且随着模型的逐渐步进,卡方值越来越大,说明模型越来越明显,在第三步终止。最终模型的卡方值为9.575,显著性水平为0.023,说明模型当中的自变量整体检验还是非常显著的。从Hosmer和Lemeshow检验表4中可以看出,经过六次迭代后,卡方值小于临界值,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拟合整体的效果较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以0.5作为分界点,1为欺诈公司,0为非欺诈公司的前提下,得到的预测与实际数据分类表中,步骤一中34家欺诈公司有11家被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有9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70.6%;步骤二中34家欺诈公司有13家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中有12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63.2%;步骤三中34家欺诈公司有12家被误判34家非欺诈公司中有12家被误判,总的准确率为64.7%,很明显步骤一的准确率要略大于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准确率。最终的模型变量选取步骤三结束结果,主要是考虑统计显著性因素。结合表6和表7来看,最终方程中的变量只有FAC1-1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而FAC4-1、FAC6-1显著性并不强,并且表12中显示,移去建模量FAC1-1,所更改的显著性非常小,但移去FAC4-1、FAC6-1,所更改的显著性非常大,从中可以看出FAC1-1在对模型的解释上要明显强于FAC4-1、FAC6-1和常量。分析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一、假设二和假设三,上市公司舞弊重点表现为盈余造假,相对透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能够更有效的识别公司欺诈。最终会计舞弊预测模型主要包含的数据变量为现金流量指标,最终模型的表达为。

3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处理;计算机舞弊;问题;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38

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企业会计信息处理中也融入了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该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让冗杂的会计信息处理变得轻松自如,也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出现的计算机舞弊问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

1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会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信息是某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价值运动的体现,数据信息的变化代表着整个项目过程中价值的运行轨迹,可以通过数据明确价值的来龙去脉。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资金的轨迹和现金流向,是投资者决定投资的重要根据,也是完善公司管理的重要依据,另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助于财政部门的监督和调控,总而言之,会计信息的正确处理关系着公司组织经济活动运行。

2计算机舞弊

21计算机舞弊的含义

计算机舞弊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设备或程序为载体,对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虚假掩饰或者掩盖,以此来获取非法财物,欺诈或者掠夺别人的财产,因此需要加强监督和检查,消除舞弊现象。

22计算机舞弊的常用手段

通常计算机舞弊手段包括特洛伊马术、数据欺骗、意大利香肠术、活动天窗、逻辑炸弹和计算机病毒等。

(1)特洛伊马术,是将作案的计算机指令密置于计算机程序中,计算机仍可以完成本来任务,但从中截取使用口令和密码等。

(2)数据欺骗,通过非法输入、篡改数据,发生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常见的有伪造凭证等。

(3)意大利香肠术,多次作案累积并形成一定的公式,可以比喻为从香肠中偷走一片,人们并不会发觉,常见的有银行和证券等工作人员用此法截取客户的利息和存款等。

(4)活动天窗,程序员开发时设置的程序语言,可以进入到客户的系统窗口中,访问数据和代码,为后期作案留有密道。

(5)逻辑炸弹,特意在系统中设置一串程序代码,并且保证这些代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运行,当系统出现障碍或者事故时,此代码就像是炸弹一样爆发,损坏系统,从而破坏数据。

(6)计算机病毒,该类现象是舞弊问题中常见的类型,通过病毒来非法获取系统中的数据信息。

23计算机舞弊的特点分析

计算机舞弊主要的对象是银行、证券和企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可以为作案人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因这些企业中工作人员众多,很多计算机舞弊操作是由内部工作人员、系统用户等完成的,仅有少量的入侵者是外来人员,所以增加了调查和监督计算机舞弊的难度。这些企业单位中的计算机舞弊主要是通过篡改或增加非法数据等,造成工作过程中失误的假象,以此来获取非法利益。总而言之计算机舞弊的特点主要包括智能性、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计算机舞弊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某个项目运作过程中价值运动的体现,数据信息的变化代表着整个项目过程中价值的运行轨迹,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的组织状况,更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一旦会计信息被篡改,不仅会直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阻碍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泄露企业发展的信息,势必会让企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严重者会出现企业破产和倒闭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舞弊的监督和控制。

4提高计算机舞弊管理的策略

计算机舞弊已经成为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大对舞弊现象的打击力度,消除舞弊现象的发生,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1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防止舞弊和错误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要完善该项系统的各个部分,主要从计算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系统入手。一般控制系统涵盖了电子数据处理的制度和政策,从系统安全控制、组织控制等方面为信息处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应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信息数据输入、系统处理和输出等过程,两者比较更应该重视的一般控制中的疏漏。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控制主要考虑的是程序控制,若程序运行中出现连续性、重复性等方面的缺陷,就会增加舞弊发生的概率。因此计算机系统设计时需要加强对输入、处理和输出过程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完备,从原理和方法上优化,消除舞弊的发生的自身因素。

42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法律

由于计算机舞弊现象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国家和政府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明确地对舞弊现象进行打击,并对计算机舞弊现象的处罚条例明确化,让舞弊人员意识到自己触犯法律的后果。

43加大对计算机系统监督力度

积极开展对计算机系统的监督和检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计算机舞弊问题进行监督,在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工作任务,一方面可以直接检查出计算机舞弊的区域和位置,另一方面可以间接地查找出计算机系统的薄弱点,判断计算机舞弊现象发生的概率,进而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检查出计算机舞弊易发区域,然后分析计算机舞弊发生的类型、可能性等,甚至可以算出在哪些时段发生计算机舞弊的概率最大,针对性地制定防护方案,加强计算机内部控制,并对测试方法进行审核。若在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现计算机系统控制的薄弱点,可以为其出具相关的检查报告,若检查出问题,需要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防止舞弊的扩大化。

44计算机系统的审计监督

(1)系统审计。通过审计工作要保证计算机程序代码的正确性和合法性,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坚决杜绝程序设计中的非法编码,消除舞弊现象的内在因素。

(2)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入手。为降低系统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可以制定审计方案,完善审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降低活动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流程图

(3)数据文件的审计。首先要符合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要对经济业务的账号余额和使用记录进行审查。

5技术性防范

(1)企业高管离职后需要将Internet的地址和密码等更换,防止企业生产销售等重要数据资料的泄露。

(2)跟踪监测技术,企业重要的数据资源等需要进行跟踪监测,查看其详细的记录。

(3)操作系统各项参数应该重新设置,操作系统被黑客攻袭后就会获得突破口,因此需要重新设置。

(4)企业内部软件重新设计后增加安保措施,制定预防事故发生的策略,以便事故发生后可以积极的应对。

6结论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弊端问题,主要的就是计算机舞弊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计算机舞弊问题的分析和监督,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消除或者将舞弊问题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马迎森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及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彭卫平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舞弊问题及其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6):69-70

[3]李秋蕾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监管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2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6篇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动机;Logistic回归

引言

自1720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舞弊案―“南海泡沫”事件以来,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者和债券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世界各国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但是,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国内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一直没有间断过。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中水国际集团“三大虚假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和东方锅炉。进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被揭露。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造假,之后的银广夏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2002年锦州港、宇通客车等上市公司相继走上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审判台。2006年,华源制药、天颐科技、中捷股份等诸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也相继浮出水面。

从国际来看,被誉为现代治理结构典范的美国也逃脱不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愚弄。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查处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范围和规模超过了大萧条以来的任何时期。继安然公司由于财务报告舞弊被揭露而宣告破产以来,此类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微软、迪斯尼等著名公司也纷纷曝出财务报告舞弊丑闻。与此同时,一大批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包括安达信等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牵连。

国内外发生的重大财务报告舞弊事件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它使得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信心,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如何防范和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提高解读会计信息能力成了所有投资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在总结已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动机、手段、表现等的基础上,建立判别模

型,来鉴定是否存在财务舞弊,为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提供参考。

一、样本的选择

1.舞弊样本的选择依据:

①为了更好地考察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特征,本文选取在深沪两市发行A股且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

②由于中报披露的财务数据有限且未经审计,所以中报舞弊样本予以剔除;

③以一个公司的一份年报作为一个样本,如果该公司连续几年舞弊,则分别作为各年度的舞弊样本。

2.控制样本的选择依据:

已有的研究表明,行业因素是影响舞弊发生可能性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我们为每家舞弊公司选取了一个控制样本,选取依据如下:

①选择与舞弊样本公司舞弊年度期末资产总额相接近、同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此处的行业分类是依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该依据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经营业务相近似的原则;

②剔除曾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或考察期间被ST、PT的上市公司;

③剔除考察期间被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

如果仍有多家符合要求,则选择与舞弊样本公司在同一交易所上市且上市时间最相近的那家公司为控制样本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得到了61个舞弊公司和61个控制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有的上市公司连续几年舞弊,本文是把连续几年舞弊作为不同的样本,所以最后舞弊公司数据有87组,相应的控制样本数据也有87组,总共有174组样本数据。

3.省略info.省略)、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披露的舞弊公司。

本文所用的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源于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CER)。

二、指标选取

为了更好的选取判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指标,有必要先总结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从而总结出舞弊公司与非舞弊公司对应指标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而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别,进而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指标,从而选入模型的判别变量,再做进一步的计量经济检验与筛选。

总结舞弊样本,舞弊手段主要有以下方式:虚假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少计费用损失或推迟确认费用损失、虚增或虚减资产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控“账面利润”、隐瞒重大事项。

在总结上述样本舞弊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舞弊公司的收入、费用、资产的增长率将外在表现可能出异常;相关的表征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财务指标也可能表现出异常,同时结合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体系,初步选定下列指标,进一步做Wilcoxn符号秩检验,检验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对应指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X1速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X2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3负债/资产;X4(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总资产;X5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6主营业务收入/资产;X7主营业务成本/存货;X8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X9净利润/净资产;X10(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X11(本期净资产-上期净资产)/上期净资产;X12(本期资产-上期资产)/上期资产。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问题,研究变量的取值只有两类情况,即“是”与“否”。对于二分类变量的分析,逻辑斯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逻辑斯特(Logistic)回归模型的理论前提比较宽松,没有关于分布类型、协方差阵的严格假定,方程的回归系数可以解释为一个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几率对数的改变值,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值的情况,本文的因变量具有二分类特点,故采用逻辑斯特(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接下来的研究将两类样本按0,1分组,1为舞弊公司,0为非舞弊公司,采用R软件对数据的均值、中位数进行配对样本Wilcoxon(威尔科森)符号秩检验,检验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对应的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以进一步研究。处理结果见表。

描述性统计结果

组别

自变量

平均数中位数V统计值Wilcoxon检验(P值)

舞弊样本控制样本舞弊样本控制样本

X10.175411630.1761717530.1776251430.12457666123130.04584

X21.853443671.8584257891.4281.30542105

0.2100

X30.487263210.4896455540.41380.46871851

0.6060

X40.110778890.1036946340.225831360.2678271414020.985

X50.006101590.0047791270.0465096840.05985754613410.9924

X60.724722980.7197531380.67730.5782

2576.50.002541

X73.757441373.7855832341.94323.52531188

0.999

X86.853019546.9197714892.54244.4957

8521

X90.654142520.6600119830.07160.0825

14220.9814

X10-0.02742873-0.035503779-0.02350.1234

12400.9978

X11-0.00967471-0.0208249970.01320.0507

14110.9835

X120.089249420.0868844760.00890.0857

12240.9983

注释:①Wilcoxon(威尔科森)符号秩检验是用来检验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上表检验时的零假设H0:舞弊样本与控制样本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备选假设选单侧检验H1:舞弊样本大于非舞弊样本。计算出的P值与设定的置信水平比较,一般当P指较小时就拒绝H0,接受H1,即认为舞弊样本大于控制样本;当P值较大时则反之,认为舞弊样本显著小于控制样本。

从表中可以看到,舞弊公司样本和控制公司样本的流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指标检验的P值为0.21、0.606,判断两样本这两个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还可以看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X 1、X 6通过 Wilcoxon秩检验,表明舞弊样本明显大于配对样本;同时可以看到,X4、X5、X7、X9、 X10、X 11、X12检验结果的P值显示都较大,则认为舞弊样本显著小于非舞弊样本。

通过上述的Wilcoxon(威尔科森)符号秩检验,我们剔除了变量X2、X3,余下的变量进入下个环节的计量模型,进一步检验筛选。

四、实证结果

通过对样本数据建立逻辑斯特(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进行计量检验和经济检验,最终得出模型结果如下:

Inp1-p=0.383584-0.225912×X3-0.308375×X4-0.509695×X5+0.449402×X6+0.002570×X7+0.008000×X9-0.078983×X10+0.08250×X11-0.133493×X12

逻辑斯特(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结果统计

判别结果

样本公司类别舞弊非舞弊判别准确率

舞弊公司(87家)57家30家(误判2)65.52%

非舞弊公司(87家)12家(误判1)75家86.21%

总体判别正确率75.86%

注释:①误判有两种;误判1为弃真(即把非舞弊的误判为舞弊的);误判2为取伪错误(即把舞弊的判别为非舞弊的)

②总体判别正确率=判别正确的数目/总样本数

五、结论

本文在总结舞弊公司舞弊的动机、手段等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指标体系,初步选出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的指标,再经过Wilcoxon(威尔科森)符号秩检验,筛选出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有显著差别的指标,筛选进入判别模型做进一步的筛选和剔除,最后建立逻辑斯特(Logistic)回归模型,并检验判别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总体准确率达到75.86%,模型的准确性相对还可以接受。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有条理地筛选出表征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差别的指标,进一步建立计量模型,逻辑条理清楚、说服力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建立判别模型时,选入的指标仅考虑了相关的财务指标,未考虑到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等可能同样影响舞弊判别的指标,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进一步可以考虑这些因素数量化加入模型,提高模型判别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曹利,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2]朱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及模型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3]白春影,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的识别,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4]Beneish,M.D.The Detection of Emaing ManiPulation[J].NBER Workring Paper,1999

[5]Bell,T.B.&Carcello,J.V.A deeision aid for aeeessing the likelihood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Anditing,2000,19(Spring):169一184.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7篇

一、绪论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出现,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开始逐步显现,这种行为带给社会经济极大的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经济建设促进作用,这提高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怎样高效辨别会计舞弊行为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会计舞弊一是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二是会降低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并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受到破坏。所以,由于会计舞弊情况在我国的严重性以及这种行为导致的危害,探讨和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拥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会计舞弊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舞弊的定义

截至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于会计舞弊概念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者第三方采取欺骗方式得到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会计舞弊必然包含以下三点:第一,会计舞弊与法律、法规无法相容,这种行为违背了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和规章;第二,会计舞弊行为属于行为人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故意行为,因为过失、偏差等原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不在会计舞弊范围之内;第三,会计舞弊行为违反了会计可靠性原则。以上三个部分只有全部符合才属于完整的会计舞弊行为。

(二)会计舞弊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契约理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主流企业理论被称作契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将企业认作是一组契约的相互联结。股东、政府、债权人、经理人以及职工等和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全部属于企业契约的缔约者。由于行为的不确定性、行为的机会主义与交易费用等现实环境多方面的影响,造成计量与评价契约主体很难完成多样性的投入以及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缔约主体各方信息的获得具有非对称性,经济生活中通常没有全部完备的企业契约,也无法将所有情况都写在契约的权利与义务中进行规范。

第二,委托理论。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即为委托理论。委托关系作为其重点部分指的是一种显明或隐含的契约,运用它能够将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规定雇佣其他部分行为主体为其准备服务;伴随着给予后者部分决策权,同时根据其给予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提供对等的报酬,授权者指的是委托人,被授权者指的是人。

第三,有限理性理论。1978年,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赫伯特?亚?西蒙提出“有限理性”这一概念,他指出:因为缺乏确定、完备和简单的环境,以及不完全的信息和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导致无法达到全面理性,所以决策者在决策时行为主体仅是利用近似代替精确,不是完全理性仅是有限理性、不是“寻求最优”而是“寻求满意”。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方法及原因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方法

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三年的全部处罚信息数据举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查看、筛选,从中总结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常运用的方法。将几种常用舞弊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如下表1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在我国上市公司经常运用的舞弊方法有:未披露重大事项、违规担保、推迟披露会计信息、非法占用资金、关联交易、调整收入和利润、调整债权等等。首先,未披露重大事项是所以方法中数量最多的,将近总体的1/4,达到了23.43%,这表示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的有意隐瞒股权重大变动、隐瞒企业发生重大损失、隐满债务重组和业绩预告变动等情况不少。其次,关联交易、非法占用资金、违规担保合计占据了总体1/3,分别占了10.86、10.29%和13.14%,这三种方式都与关联交易相关。再次,迟延披露信息仅次于未披露重大事项,达到21.71%,发生率较高,它和未披露重大事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运用这种方法都是为了达成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目标。最后,上市公司肆意调整收入和利润也有一定的情况发生,占8.57%,涵盖调增与调减部分,可以达到美化业绩的同时逃避应有税收,上市公司这种行为屡禁不绝。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

第一,上市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应制衡机制,其中存在问题较为严重的部分有以下几点,首先,股东大会虽然是上市公司的权力机关,但没有展现相应的作用。其次,监事会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公司法》中有明确规定,股东和职工代表共同选举产生监事,大股东在实际上操控了监事的产生以及监事会的正常运行,导致监事会失去监事作用,无法对会计舞弊采取应有措施进行阻止。

第二,惩罚救济措施力度不够。我国当前对财务舞弊行为采取的惩罚措施没有足够的力度,按照之前提到的统计数据中发生的情况,上市公司在出现财务舞弊行为被发现时,一般给予的处罚仅仅是在证券交易所进行公开谴责,被处以行政处罚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导致财务舞弊产生的收益明显高于采取舞弊的成本。按照《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当有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违背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要求,对股东造成利益损失,股东按规定应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一方拥有与交易行为有关的信息但另一方没有获得的状况,同时不知情的一方由于对他方的信息的验证成本过高无法在经济上现实。首先,信息供给较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称情况而在财务报告中采取舞弊手段。其次,信息需求不足,一些中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行为。经营者可以运用操纵会计数据的方法完成个人或集团的效用最大化目标,经营者利用自身对公司的实际管理权,具有相关信息的占有和公布上的极大优势,造成会计舞弊最终得以实现。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出现的根本条件就是信息不对称。

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识别途径

会计舞弊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人以及注册会计师更加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来识破存在的会计舞弊行为。本部分利用令人警觉的财务指标、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以及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对会计舞弊行为进行识别。

(一)利用财务指标的变化识别会计舞弊

有一部分外部财务指标能够相对容易得到并且产生比较直观的认识,这种指标能够使我们提高警觉,一个财务指标逐年恶化同时盈利质量低的公司出现会计舞弊的动机更大。对盈利质量的衡量需要主要注重:第一,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注意经常项目或核心收益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第二,对企业的收入以及盈利的现金保障程度进行分析,注意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以及主营业务收入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相互间的一致性水平;第三,对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注意关联交易的价格合理性和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二)利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识别会计舞弊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必然对财务报表数据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可能改变盈余管理的空间。当前财务报表分析还仅仅将分析用在经过处理后的财务数据上,还没有分析和评价是用在能够对会计质量高低产生较大影响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披露方面。对企业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披露是否合适进行评价,能够将企业的会计系统对其经济状况的真实程度反映展现出来。第一,对企业是否可以对会计政策进行灵活选用进行评价。第二,对选用的企业会计政策是否恰当进行评价。第三,对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评价。

(三)利用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识别会计舞弊

依靠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对利润表中“投资收益”是否合理进行复核。关注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例如投资收益远远高于投资项目本金的情况,利用对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的计算,分析其与利润表中“管理费用”的金额是否符合。再比如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是否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的期末数与期初数差额一致;一般企业的“货币资金”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两者内容是否一致;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或者“应收账款”的增加或是减少是否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或者流入量的减少或是增加一一对应。

五、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会计舞弊通常是因公司内部人的需要而出现,同时受到公司内部人的操纵,因此必须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想要发挥其应用职能必须提供更多有利保障。面对当前监事会被操控架空的现状,需要有制度上的配合促进监事会恢复其监督职能。首先,提高监事会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确自身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工作义务,如果监事会人员自身存在问题必须负担法律责任,明确“高收益,高风险”的工作职责。其次,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保障监事会自身职能的发挥,保证监事会人员可以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真正的监督。

(二)提高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理力度

按照理论来说,加大处罚力度与增大查处概率两种方法对增加企业舞弊者违规成本一样重要。可是按实际情况来看,很难在增大查处概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加大处罚力度这种方法在无需额外付出更多成本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增加违规成本进而完成降低会计舞弊的目标。导致了被处罚的公司继续增加,没有严格的执法很难对舞弊者起到威慑的作用。所以,在有限的市场监管资源下,必须增加违规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三)重点监管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

当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会计舞弊发生几率也较高。会计舞弊的动机由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而产生。所以必须重点监管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避免其真正发生会计舞弊行为,可以有效降低舞弊发生的概率。然而仅仅利用外部监管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防范很难一下产生较好的成果。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来进行监管,这样无法满足要求,需要结合其他层次的监管主体,共同建立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以及证券交易所三方协作的一个监管体系。

(四)改进财务报告披露政策

净利润现金保证率是辨别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舞弊的一个重点指标。如果当公司存在较大利润下却缺乏充足的现金保证,那么这家上市公司就可能发生会计舞弊的行为,这是因为对现金的舞弊与利润的舞弊相比较更加难以实现。所以,单纯利用净利润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判断有很大缺陷,如果只是运用这些指标评价企业必然带给投资者极大风险,在这方面净利润现金保证率可以起到预警作用。因为上市公司很难对现金进行舞弊操作,因此应该在年报披露中展示现金相关指标。需要更好的处理不恰当的关联交易情况,必须有信息披露制度上的严格规定。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8篇

一、财务报告舞弊的概述

1.1 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

财务报告舞弊是舞弊的一种,它是管理当局通过违背公认会计原则,故意编制和披露虚假财务会计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并实现自身目的的犯罪行为。在我国,突出表现为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和其他信息提供者故意编制、鉴证并披露含有重大虚假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甚至季报)等行为。

1.2 财务报告舞弊的类型

从财务报告舞弊从内容上看,有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两种。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最为常见,如企业虚增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计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是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表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虚假披露募集资金用途、隐瞒重大事项等。

从财务报告舞弊方式上看,主要有财务报表舞弊、上市公告书虚假、招股(配股)说明书虚假、年度报告虚假和中期报告虚假等类型。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

西方会计学界对财务报告舞弊问题已经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起点源自会计信息舞弊的形成因素,其中以"冰山理论""舞弊三角理论""舞弊GONE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最为有影响力,以"风险因子理论"的认同度最高。

(1)冰山理论

1999年G·杰克·波罗格纳和罗伯特·J·林德奎斯特提出了冰山理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此为第二类因素。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

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其后,美国会计师委员会主席、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斯蒂文·阿伯瑞奇特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提出了"舞弊三角理论"。阿伯瑞奇特认为诱导舞弊的因素主要有压力、机会、道德取向三种,舞弊发生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因素,所以只通过消除舞弊机会来治理舞弊是不全面的,必须同时考虑消除压力或者提高管理者的道德取向。一般而言,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

(3)舞弊GONE理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GONE理论把舞弊的诱因分为四种,即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 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贪婪""需要"与个体行为(潜在的财务报告舞弊者)有关,"机会""揭露"更多地与组织环境(潜在的受害者)有关。现实中,各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在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时,即舞弊者有贪婪之心,又十分需要钱财,只要有机会并认为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实施舞弊,便出现了"Money is gone"的必然情形。

三、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

3.1 财务方面的预警

当上市公司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恶化,或者所处的行业环境恶化时,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导致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甚至为负数时,造成企业资金紧张,这时上市公司会采取舞弊手段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外界质疑时,会对公司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时管理人员为了扭转局面很可能会采取舞弊手段,使公司在短期内能够恢复公众的信心;董事会、股东会所赋予管理层的要求过高,管理人员往往会采取舞弊的手段去达到董事会、股东会所定下的要求;公司的管理层人员的经济利益和公司业绩密切相关,或者公司给予管理人员的公司股数量过多时,公司的业绩就会牵动着管理人员的行为,在为个人谋求利益的动机驱使下,管理层人员很可能会利用舞弊的方式,修饰财务报表,以获得良好的表面业绩效果。

3.2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预警

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有很大的关系,当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的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当上市公司的第一个大股东为国资局时,国家成为第一大股东,国家股一股独大,董事会无法发挥作用,增加了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持有公司股份过多,会造成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成员操控公司的局面,加大了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过小,或者独立董事的任期过短,独立董事起不到监督作用,由于人数较少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样也会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公司独立董事或者外部董事的所占上市公司股份较低,其经济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关系较小,有可能会造成独立董事或者外部董事忽视自身监督职责的局面,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可能性;由于审计委员会成员由独立董事构成,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比例过低,那么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比例也会过低,这同样会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同时审计委员会成员中专业专家的比例过低,也会增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内部董事持有上市公司较高比例的股份,会增加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监事会规模较小,无法发挥监事会的作用,也会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提供机会。

3.3三大报表勾稽关系的预警

(1)资产负债表同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复核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的合理性。例如关注是否存在投资收益大大超过投资项目的本金等异常情况,通过计算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看是否与利润表中"管理费用"的金额一致。分析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应该等于利润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看看它们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2)资产负债表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表的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等项目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应该等于现金流量表最后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的增加(减少)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的减少(增加)。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增加或减少,一般对应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的减少或增加。

(3)现金流量表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中的两大重要科目,与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的相应科目存在下述勾稽关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预收账款增加额-应收账款增加额-应收票据增加额,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增加额+预付账款增加额-应付账款增加额-应付票据增加额。类似这种勾稽关系存在于三大报表的每一具体科目中,成为我们分析报表真实性的重要武器。

流转税和所得税是企业税中的两大类型,其中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一般而言,流转税占收入比例应相对稳定,且同业之间不会存在太大差异。但如果账面税率显著小于法定税率,则说明税前会计利润中的大部分在税法中不能确认为利润,这种显著差异折射出一定的会计舞弊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国强.会计舞弊治理之我见[J].商业会计,2004年第7期

[2]黎四龙.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2005年第5期(上)

大数据时代的利弊第9篇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方法

会计电算化舞弊具有智能性高、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其舞弊的手段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篡改输入。该方法是通过在会计数据录入前或处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篡改来达到舞弊目的。包括虚构、修改、删除业务数据行为。会计数据要经过采集、记录、传递、编码、检查、核对、转换等环节进入计算机系统,任何与之相关的人员都有可能篡改数据。

(2)篡改应用程序。该方法通过对应用程序的非法修改达到舞弊目的,如通过对维护程序或直接通过终端来修改文件中的数据,或暗中加入隐藏程序。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录入到会计报表的生成都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产生错误或被修改,计算机就会以错误的方式处理所有业务,一旦系统被嵌入非法舞弊程序,则后果不堪设想。

(3)篡改输出。指通过非法修改、销毁输出报表,将报表送给竞争对手,利用终端窃取机密信息等行为,从而达到作案目的。

(4)其他舞弊方法。如违法操作,即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不经允许就上机操作,改变计算机的执行路径;或通过物理接触、拍照、拷贝、复印等方法来舞弊。

对于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审计,审计人员首先应评价内控制度,关注舞弊环境。内控制度是控制舞弊的有效措施。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对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进行评估,并进行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测试,通过测试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点,确定被审单位可能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舞弊手段,有针对性地实施技术性审查和取证。其次,审计人员应关注容易引发舞弊的途径,确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电算化舞弊者主要通过输入、输出、程序等途径入侵系统的,审计人员应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特点,采用专门的审计技术方法及策略对舞弊的高发地带进行重点审计。

二、系统输入类舞弊的审计

会计电算化输入环节是会计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入口,也是舞弊发生频率最高的环节,当被审单位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比较明显时,比如,职责分工不明确、接触控制不完善、无严格的操作权限以及系统自身缺乏核对控制等环节,就可能出现下列舞弊行为:舞弊人员将假的存款输入银行系统,增加作案者的存款数额;将企业账号改为个人账号以实现存款的转移;消除购货业务凭证,将货款占为已有等等。

审计人员应重点收集输入环节的审计证据,以捕捉舞弊迹象。如原始数据文件和业务中有疑问的数据记录;记录有关数据的介质,如磁盘、光盘和磁带等;系统运行记录,如修改的审计线索记录、日志记录、异常报告以及错误运行记录等等,并采取以下实质性检查方法:

第一,应用传统方式审查手工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合法性。首先,审计人员应抽查部分原始单据,重点使用审阅法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判断原始单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其数据有无被篡改,金额是否公允等。其次,采用核对法,将记账凭证的内容和数据与其原始单据的内容和数据进行核对,审查计算机处理的起点是否正确。

第二,将人工控制审查和计算机自动校验审查相结合,测试数据的完整性。审计人员模拟一组被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输入,使该系统在审计人员的亲自操作或者控制下,根据数据处理系统所能达到的功能要求,完成处理过程,得到的数据与事先计算得到的结果相比较,检验原来数据与现有数据之间有无差异,并且输出差异报告。

第三,对输出的差异报告进行分析,核实例外情况,检查有无异常情况或涂改行为。

三、程序舞弊类的审计

程序审计是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内容,此环节舞弊的隐匿性极强,舞弊人员通常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有的甚至精通计算机。常用的手法是采用截尾术、隐藏逻辑炸弹、活动天窗等,对系统的破坏性也极大。当被审单位电算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不恰当,如程序员兼任操作员;系统开发控制不严,如用户单位没有对开发过程进行监督,没有详细检查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文档,被留下“活动天窗”或埋下“逻辑炸弹”,系统维护控制不严,如程序员可随时调用机内程序进行修改;接触控制不完善,如操作员可以接触系统的源程序及系统的设计文档等,表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弱点,极有可能为舞弊者提供便利,审计人员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审查程序编码;核对源程序基本功能,测试可疑程序,如果是非法的源程序,就是被埋下了“逻辑炸弹”和“活动天窗”。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程序的设计逻辑和处理功能是否恰当、正确,以检查是否存在“截尾术”舞弊。

第二,进行程序的比较。将实际运行中的应用软件的目标代码或源程序代码与经过审计的相应的备份软件相比较,以确定是否有未经授权的程序改动。

第三,使用特殊数据进行测试。审计人员应采用模拟数据或真实数据测试被审系统,通过系统的处理来检查系统对实际业务中同类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以及对错误数据的鉴别能力。审计人员要根据测试目的确定系统中必须包括的控制措施,检查其处理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

第四,追踪非法编码段。使用审计程序或者审计软件包,对系统处理过程进行全方位或某一范围内的跟踪处理,得出的结果与系统处理结果相比较,以判断系统是否安全可靠。并追踪那些潜在的可能成为其他目的所利用的编码段,追查由此可能获取的收入。

四、系统输出类舞弊的审计

该类舞弊的主体除了内部用户外,大多为外来者。他们主要通过拾遗、破译密钥、篡改输出报告、盗窃可截取的机密文件等手段作案。当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以下弱点:(1)输出控制不健全,如对废弃的打印输出信息没有及时送到指定的人员手中。(2)接触控制不完善,如无关人员可随便进入机房,无专人保管系统输出的数据磁盘,或虽有专人保管但无借用手续。(3)传输控制不完善,如网络系统的远程传输数据没有经过加密传输,容易被截取。此时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以下对策审查输出类舞弊:

第一,检查无关或作废的打印资料是否及时销毁,暂时不用的磁盘、磁带是否还残留数据。

第二,审查计算机运行的记录日记和拷贝传送数据的时间和内容,了解访问会计数据处理人员,分析数据失窃的可能性,追踪审计线索。

第三,向计算机重要数据的管理人员了解原始备份文件和拷贝的内容,分析特殊的舞弊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