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5 14:40:17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1篇

当前,需要政治教师及时更新观念,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从而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资源开发一定的保障,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资源开发者一定的认可,加强对教师的多级多元培训,提高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整合这些力量,增强其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治课程网络资源的整体质量。

注重研究,加强交流,增强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当前,在Internet网上有着众多的与政治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但其中为数不少的资源在有效性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如教材中同一知识点资源重复开发较多,如《经济生活》第四课“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教材的一些难点资源开发明显缺乏,如《哲学生活》第十课“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以及《文化生活》的很多内容;有的资源明显脱离教学的实际,更不足的是有些资源在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

这就要求资源开发者必须提高科学素养和责任感,从而消灭科学性、常识性错误;必须注重分析教学实际需要,从而避免脱离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必须加强众多开发者之间的日常交流,从而达到信息共享,促进资源优化组合;必须注重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筛选,精心选择对政治课教学有用的资源。

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从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三方面选择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资源,即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政治教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面向教师,结合教材,增强资源开发的针对性

政治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更是实践者,使用者,因而,政治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若与教师实际相脱离,势必会造成网络资源使用率比较低。

另外,在新课程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因而,政治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据教材、服务教材,若与教材相分离,则会大大降低网络资源使用的实际效果。

因此,我们应根据政治课教学的需要,开发和建设政治课程网络资源库,课程网络资源库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作用重大,教师们在使用资源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而且,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益。

政治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反思

新课程形势下,网络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转变政治课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2篇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建设开发模式 城市经营

一、引言

城市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容量的延伸以及城市资源的重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绝不仅仅是从满足特定区域开发建设任务的简单完成而已,而必须从优化配置和使用城市资源、验证和协调城市功能分区、合理拓展和挖掘城市有限容量、获取和积累城市开发资金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城市新区作为城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构成区域,其经营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推行必须依照城市经营的若干思想和理念有序展开。具体而言,基于城市经营论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城市新区建立在“两型”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建设、开发以及后续的经营活动,有助于跳出“就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谈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圈子,在资源有效整合、功能准确定位、布局科学调整等基础之上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进行再思考。基于此,文章试图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展开研究。

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资源集成和转移论

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必须充分依托城市新区既定的资源存量以及由老城向新城扩散和转移的资源增量,包括土地资源、人口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及资源经营性,表现为土地资源经营模式,即以城市土地为基础,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改变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城市;产业资源经营模式,即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等旅游资源为代表的产业资源基础,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政策资源经营模式,即通过具有创新性、先导性、优惠性的各类政策、规章、制度等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开发、吸引人口从老城区向新城市有效分流,在保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活动活跃的同时亦能够维持稳定和持续。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首先必须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和有序经营,不允许出现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非理性经济行为,对于各类资源不能过度挖掘和掠夺式利用。比如,对于土地资源,尽管城市新区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在房地产经营开发方面仍然必须考虑将土地资源用于能够解决民生问题的住宅或者可持续经营的高级楼宇;对于产业资源,在承接老城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亦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为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以“两型”项目为切入点,带动城市新区相关产业的链群式发展,最终推动城市新区的可持续建设开发;对于政策资源,必须保证在城市新区与老区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延续性、耦合性的条件下,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有理可依,有据可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对于政策资源过度利用等不合理现象。可见,无论是市场导向或是政府导向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无论是先点后线再面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或是全面布点齐头并进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对于城市资源的经营都必须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

城市资源经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之一,其建立在资源依存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基础之上,包括以人口资源转移、产业资源承接、城市资源整合为契机所构建的城市新区新型建设开发模式。在资源集成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需要通过外部资源内化、内部资源外化、内部资源累加化以及外部资源网络化等多种模式实现对于城市资源的经营。其中,外部资源内化是指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将外界的开发投资商、经营者、与城市新区为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城市或城区等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通过共同开发、利益分享等机制内化为城市新区的内部资源。内部资源外化是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将城市新区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声誉资源、形象资源等借助媒介向外界传播和推广,在外界接受该资源的同时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加强了解并愿意加入到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来。内部资源累加化是对城市新区所拥有的人口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梳理和挖掘并加以因势利导、归纳整理,为城市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创造前提条件。外部资源网络化是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外部若干利益关联体,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利益链条拓展、关系链条衍生等途径以形成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网络状资源纽带。在资源转移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因为城市原有城区资源环境的局限性、发展空间的有限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原有城市不合适宜或没有能力开展部分产业活动,在城市重心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产业升级等过程中,可以借助城市新区这一新的载体对于各类资源进行转移,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以资源转移为前提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活动。

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主题经营和成长论

城市新区绝对不是老城区的附属或者翻版,其应该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不断优化过程中,对于城市新城区和老城区所做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无论是为了彰显城市新区的形象和品牌特色,或是为了应对同城竞争而必须获取的错位竞争优势而言,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城市主题经营特色。具体而言,包括“和谐新城”,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等关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城市新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培育出宜人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产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实现城市新区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和谐发展。“创新新城”,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特别是创新城市新区的建设思路与开发模式,推动城市新区的自主创新,使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支撑和引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重要力量,带动创新型城市新区的发展。“创业新城”,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通过培育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创业活动开展、吸引创业型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城市新区的创业经济,以创业拉动就业,以创业经济推动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特别是当城市新区在建设开发的初期,百废待兴,更是需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具备足够的创业家胆识和热情,不拘泥于现状,敢于推陈出新,从县域创业经济着手,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任何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离不开城市资本运作的问题,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化、以冠名权、经营权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资本化、以富裕人口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等等。资源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但狭义的、片面的、单一的资本重构、重组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在对城市资源出售、租赁、抵押的同时,亦可能会因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偏离“和谐”、“创新”、“创业”等核心主题及相应的轨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可能难以保证城市新区具有足够的成长性、生命力和竞争水平。基于此,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实施必须以保证推动城市新区的持续成长为前提。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以“和谐主题”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方法与技术和谐、组织与结构的和谐,实现城市新区的和谐成长与可持续成长;以“创新主题”确定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创新型模式、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政府,实现城市新区的错位发展与创新发展;以“创业主题”带动以城市新区内全民的创业行动来加快致富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和谐发展的创办实业、创造业绩的实践活动,实现城市新区“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可见,不同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主题的选择决定了城市新区不同的成长模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开发主题的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结合城市新区资源特色和能力禀赋的因势利导才可能推动城市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合作经营和共生论

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通常以完成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为根本目的,以城市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环境稳步改善、经济有序增长等为最终目的的经济活动。其运用政府、市场以及网络三种途径完成城市资源的配置和经营,采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试图实现城市新区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建立在城市新区外向发展和合作发展的基础之上,即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既不能完全割舍老城区不重视甚至忽略的相关产业或者城市功能,亦不能仅仅从城市新区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布局定位、发展定位进行思考。从城市合作经营的角度出发,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保证城市新区与城市老城区具有良好的互补和依存关系,同时还需要将城市新区放置于城市群、城市圈、大的经济板块中进行全面考虑。即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与城市新区比邻、接壤和依存的若干城市群体在布局定位、功能属性、产业遴选、空间规划等方面均能够较好的吻合。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融入特定的共存共荣的城市群和利益网中,通过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差异化分工和功能分解定位,突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特色内涵与元素,确定城市新区的经济生态位,为其参与城市圈的合作竞争创造便利条件。

城市共生论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突出其外向型经济特色,发挥城市新区内产业资源、自然资源、品牌政策或政策资源的辐射与带动功能,对内促进城市新区若干资源的整合,对外拓展市场空间与交流合作,最终实现城市新区与站在更高视角的城市圈或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对于城市新区功能进行大定位、资源进行大整合、区位进行大融合、产业进行大关联,由此保持城市新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城市共生论还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可以在充分借助大量“外脑”、“外智”、“外力”的条件下合作经营、共同开发,在资源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分摊、利益共享过程中,以产业相互关联、资源相互依存、功能相互契合、利益相互触动等途径实现城市新区与其他区域的融合。

五、结束语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必须从城市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产业条件、经济态势、政策体系等多个角度加以综合考虑。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是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所提出的具有提纲挈领性的策略、思路和宗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之后的后续经营管理工程具有复杂性影响。基于此,在选择和推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某一特定模式时,必须超前从城市经营和经营城市的思想对其进行架构,才能保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工作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许珂: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山西建筑,2006(8).

[2] 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续)[J].城市规划,2001(9).

[3] 陈淮: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再认识[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4] 田莉: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协同发展的城市整体观[J].城市发展研究,2001(5).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3篇

关键词:新闻档案资源 开发与利用 途径与对策

新闻档案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资源,由于其形成条件和折射内容的特定性而使其具备了独特属性与价值。新闻档案资源不仅体现了时代变迁和历史演变,而且反映了国家精神和党政方针。但就国内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讲,普遍存在重藏轻用、管理薄弱等问题,对我国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形成了制约,因此,加强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方面,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由于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属性,新闻报道的内容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纪实资料,这就为新闻档案资源历史见证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对这些新闻资料的挖掘,能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活力;借助这些资料展开历史回顾式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服务作用。此外,构建新闻档案管理、服务、反馈机制,将新闻档案资源作为行政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资政的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另一方面,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是深化新闻事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往的档案管理限于技术水平,很难实现高效查询和阅读,所以许多新闻档案一旦归档就被“封存”了,利用率非常低下。但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电子档案查询系统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提高了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也为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社会价值提供了较大可能性和可行性。此外,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为未来新闻报道提供背景资料,丰富新闻内容,这无疑为深化新闻事业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而且有利于档案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电子新闻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更为广泛、直接的传播,以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规模和传播范围的扩大,无疑为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数字化建设是新闻档案资源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细分化

细分化虽然对新闻档案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但细分化的档案不管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精准查阅方面都将有显著改观。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对于受众来讲,时间就是效益,快捷、精准、高效的阅读才能给受众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只有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和情感诉求,才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才能拓展新闻媒体的发展空间。

(三)开放化

具体来讲,开放化是针对受众来讲的,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前所开展的宣传与引导工作。换句话说,新闻档案资源要想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就必须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认知,而这就需要开放化的宣传与引导。虽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展开有效宣传,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拓展新闻档案用途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受众档案资源利用加以科学指引。为此,新闻媒体可以组织开展以新闻档案开发利用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提高新闻档案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促使受众在思考中发现新闻档案的益处,为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闻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要想实现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在新闻档案收集整理、开放利用环节,一定要避免出现“重藏轻用”之类的片面认识和理念。

首先,要摒弃新闻档案无用的错误理念。以往人们对新闻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新闻档案只是一堆过时、无用的材料,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未能充分意识到新闻档案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新闻事业改革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摒弃新闻档案资源开发有危险的错误理念。很长时间以来,新闻档案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其机要性和保密性被不适当地放大了,至今仍有部分人对新闻档案的利用顾虑重重,坚决反对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行为。他们担心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会带来档案内容失密、管理失控的问题,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事端,而这些思想理念也无疑成为了当前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所以,必须摒弃上述这些落后的思想理念,强化对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新闻档案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实现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的前提。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加强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精准快速提供新闻档案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新闻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大网络设备投入力度,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到人人懂管理,人人会计算机,才能推动新闻档案资源在传播范围、利用途径、检索渠道上发生根本变化,进而真正打破传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限制。可以说,加强信息化管理为新闻档案资源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实现其高效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此外,要想实现新闻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还要将其纳入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打造综合开放、内容丰富的新闻档案资源内部共享平台。有必要以一个市或省的新闻系统为中心构建数据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系统内部所有新闻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亲和性特征与优势,很容易被新闻工作者所开发利用。再加上互联网具有互动性、超时空性特征,信息来源渠道异常丰富,能够让数据库始终处于更新、拓展状态,进而为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提供内容支撑。

(三)规范收集整理工作

可以说,规范收集整理工作,是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的重点所在,而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信息数据库。全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资源的要求远高于过去,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树立受众为本理念,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做好新闻信息的索引编辑和电子储存。

第二,用活电讯稿,丰富档案资源。当前国内时政新闻基本都是新华社播发的电讯稿,规模较为庞大。不管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媒体,时事版都是其版面组成不可少的,但又不可能将所有的时事新闻都呈现在同一版面上,这样一来,大量新闻资源就得不到利用而被束之高阁。但若是可以将这部分新闻资源电子化并收入数据库,就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

第三,有效收集整理网络新闻档案资源。互联网时代,面对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新闻媒体要学会精心筛选、合理收集网络新闻档案资源进入自己的新闻数据库,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新闻报道的深广度,而且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自由、便捷的信息选择,进而充分发挥网络新闻档案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四)开展信息编研服务

在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中,如果说树立正确思想理念是前提,加强信息化管理是基础,规范收集整理工作是重点,那么开展信息编研服务就是根本,因为这是实现新闻档案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途径。可以说,开展信息编研服务能够为科学决策、投资可行性研究、科学管理等提供可靠依据,能够为实现精准、高效、专业的社会服务创造有利条件。目前,编研服务的开展面临着现实社会要求多领域、完整的、精准的、大量的档案资源的挑战,要想实现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做好编研工作。所以,开展编研服务,必须以现实社会发展要求为根本立足点,正确处理基本业务与编研服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做好基本业务服务的基础上,投入适当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编研工作上,才能取得预期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就必须明确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在做好数字化、细分化和开放化建设的基础上,树立正确思想理念,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收集整理工作,开展信息编研服务。只有如此,才能为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思想、技术、内容和服务保障,进而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推动新闻档案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娅姝.报社新闻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时空,2012(10).

[2] 马凤波.数据管理网站对新闻档案的分类管理――以中国知网为例[J].新闻战线,2015(16).

[3] 范慧婷.试论网络新闻档案的管理与开发[J].黑龙江史志,2014(13).

[4] 王瑛斌.浅谈新闻档案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与管理[J].学理论,2013(1).

[5] 汪玉玲,崔文辉.试析档案资源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J].新闻战线,2014(8).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4篇

一、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力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课程教育新理念的出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掌握更多课程资源,并努力发挥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利条件,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教师应加强对主体资源的示范作用

由于教师本身的示范效应,教师的言行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标杆。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强化自身资源意识,提高自我认识,真正做好学生的示范。这里,教师的示范从内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传承——教者对教学资源的独特解读,对教学资源的个性传达,以及学生的独特接收。所以,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新理论,形成新思维、新视角,最终形成有个性特色的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与创新意识形成的优良教育渠道,使课程开发意识真正有效地贯彻到教学实践中。

三、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必须注意资源的共享。现在,许多一线教师都认识到教师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如集体备课、跨学科交流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等。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语文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完成教学,学生们也学到了多领域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得到了能力的培养。

四、对语文教学主要素中学生资源的开发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5篇

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解读

所谓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一般意义是指为了满足企业(或一定的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员工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不断有所创新,在综合考虑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而对员工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培训与提升活动。

培训是开发的综合体现,开发是培训在实践中的目标提升。这二者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有机整体。培训是一种对目标更明确的活动。它的目的是帮助员工完成当前的工作,主要是培训员工完成当前工作或完成特定任务而相关的能力。具体说来,培训就是有计划地帮助员工去学习、掌握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基本能力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行为发生改进,从而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开发是以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为导向,主要解决员工个体的能够适应预期变化或复杂工作环境的基本素质问题。开发更注重于使员工既能获得适应当前工作的技能,又能获得他们能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所要的知识、技能或工作能力。而这一切,又需要在培训中,通过有效的培训而形成。培训与开发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既照顾到当前,又照顾到长远,只有实施这种有效的培训与开发,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培训与开发的必然性

就兵团农牧团场来说,当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面临着生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冲击。“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培育适应团场建设发展的新型职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团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强化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已势在必行,是适应团场发展的必然。从笔者所在的团场实践来看,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促使职工要适应改革的需求,为职工培训与开发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兵团“1+3”文件提出了深化团场经济改革的要求,改变经营机制,让职工有经营权,减轻职工负担,拓宽职工收入渠道等一系列的新举措,对团场现行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要适应这种改革要求,迎接这种挑战,就必须强化对职工的培训和开发。首先,要适应团场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就必须有适应这种调整的掌握有多种技能的人才;同时,为了拓宽职工增收的渠道,必须让职工掌握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开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一切,都促使职工要学习、要掌握多种生产经营技能。而且要让职工达到这个目标,就必然要通过培训与开发,保证职工要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本领的掌握。

(2)团场职工的现状与团场改革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也促使培训与开发必然性的要加大力度。就笔者所在团场来看,职工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与团场的改革与发展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据统计,目前笔者所在团场的职工素质状况是:从文化程度的结构来看,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是3:5:2,而实际文化水平,即具有原文化的职工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已使原有文化知识退化(俗话说的还给老师了),新的文化水平程度的结构比例是1:4:5。从职工的年龄结构上讲:年轻职工少,年龄偏大的职工多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据调查,职工年龄结构的比例是:50岁以上的占18%,40岁~49岁的占45%,39岁以下的占37%。

(3)团场地缘环境与社会发展接轨的现状,也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团场是城郊型农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和影响着团场经济的变化及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就业思想的变化。就目前来看,发展三产、转变一产已成为团场职工就业发展的取向。在一产方面,职工逐渐从种植中解脱出来,不断扩大着私人养殖。在三产方面,职工农忙经营土地,农闲走上市场已成为目前主导。这种经营方式和多就业渠道的转变和扩大,既为职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对职工的经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团场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要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现工作能力,还要培养和提高职工长远发展的技能和水平。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势在必行。

三、培训与开发的途径与手段

(1)要把握好培训和开发的原则。就笔者在团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践来看,要着重把好三点原则。1)求实性原则。各企业有各企业的特殊性,团场更是如此,有地域环境的不同,职工工作生活习惯的不同,职工所面对的社会氛围不同等等。所以,培训与开发首要的要把握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经验。2)针对性原则。既要针对职工知识技能的需求,也要针对企业发展的需求,更要针对经营变化的需求。3)科学合理安排的原则。团场有团场的特殊性,农闲抓集中性知识培训,农忙抓现场实践的培训;农、林、牧、副、渔行业不同,要调配好学习培训的计划。

(2)要把握好培训与开发的思路。针对团场所在处的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和提出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思路。笔者在实践中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思路的把握是:1)思路要求实务真。什么时间培训,培训多少人,培训内容怎么选择,培训要达到的目标等一系列工作,要求实务真的做好计划。2)思路要有开放性。提出培训与开发思路,要注重着眼现实,放眼未来,短、中、长期相结合,培训内容既要有现实可用的,也要有未来可能要用的,还要有社会普遍的需求性。3)思路要有可行性。一个思路的提出,一定要有可行性,不然就会造成混乱。思路的可行性重心要放在实事求是,与社会发展接轨上,这样,才能使培训与开发达到预期的目的。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6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传统能源现状;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TU241.99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而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也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才能真正解决能源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目前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和传统能源的现状,并且分析一下新能源的开发办法。

1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办的记者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指出,现在我国的环境问题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是,现在传统的污染物仍然大量的排放,这些污染物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这就使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大大低于国家所规定的标准。

第二是,我国还存在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质、危险化学品和电子垃圾等。这些新的污染物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也会损害人们的健康,此外这些污染物还会造成土壤污染,污染性极大。

在记者会上张力军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煤炭的使用量增加了10亿吨,而在“十二五”规划中,经过测算对煤炭的使用量还会增加10亿吨左右。这样大规模的使用煤炭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现在城市化越来越快,大量农民转移到城镇中,这也大大增加了环境保护设施的需求压力。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继续走过去那种高污染、高消耗的方式。在经济建设中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确定了四项污染物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但是要想完成这四项指标是很困难的,尤其是氮氧化合物指标是最难完成的。这是因为不仅是工业企业在生产和燃煤中会排放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在生活中机动车也会排放氮氧化合物,这就很难控制氮氧化合物的总数量,很难将其排放量控制在指标之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控制机动车的总数量,尤其是千万人口以上的大型成熟。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更持续的发展。

2 我国能源状况概述

我国的能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数量很少,存在分布不均、使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并非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而是由于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性轨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得不到普遍采用。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日公布的海关数据再次提醒市场,随着今年来我国能源进口量的逐月激增,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也相应提高。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能源产量与消费量的不对称,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对外依存度上升的趋势仍将继续。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都是十分不利的。

当今,世界上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最终总有一天会用完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我们正在使用的能源的价格也会越来越越贵,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开发新能源,这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对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 新能源发展要加强规划

近阶段,因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项目、轻规划,规划与实际结果总是差之甚远,规划滞后且缺乏约束性,导致无序发展、资源浪费的问题十分突出。新能源并网难、消纳难、调峰难,装机多而发电少、速度快而效益低,一些不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也盲目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

因此,必须从战略全局编制统一、长远、科学的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规划一要解决电源与电网同步配套问题,保证项目有效益,送得出;二要处理好新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关系,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鼓励发展分布式、就地消纳的新能源;三要因地因网制宜,注重新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不宜远距离输送,也无法就地消纳的,应暂缓发展,避免浪费。地方规划必须服从国家规划。

3.2 新能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

应对资源和环境挑战,必须始终坚持节能减排优先的原则,加快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要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等多种市场方式,坚决避免以拉闸限电等简单行政手段推进节能减排。要根据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科学安排节能减排指标,绝不能搞一刀切。

3.3 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关键

新能源发展关键在核心技术,不在装机容量。目前,新能源的许多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政府要完善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体制,大力推动基础科研和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要遵循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技术研发,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等的作用,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3.4 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须健全

我国目前以电价补贴为主的新能源发展政策,更多地扶持了产业的中下游,刺激了产能,而没能有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完善新能源电价加价政策,将新能源电价补贴额度,分解到地方,与各地区新能源核准项目相衔接。对自发自用的新能源,应同样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

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要想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量。在本文中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在新能源开发中所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我国新能源开发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开发和使用新能源不仅对我国环境有益,也能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萌.新能源新方式新选择-垃圾发电[J].科技经济市场,2007.

[2]杨亚伦,戴梅.YANG Ya-lunDAI Mei 对风电新能源绿色建造问题的探讨[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7篇

【关键词】专业开发 条件 评价标准

目前,职业学校在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上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由于学校的规模与其收益密切相关,于是,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更为了吸引生源,不断地开发出一些新的专业使学校专业齐备、新颖。然而,许多新开发的专业由于未经过严格可行性论证,不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不具备开发专业必需的教学与实训条件,仓促上马难免“见光死”,既浪费人、财、物力,更耽误了学生的青春、毁掉了学生的前程。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负责还是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认真研究专业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十分必要。成功的专业开发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必须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是教学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按照社会的需求打造出的专业来配置教学资源才是科学、合理的,才能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

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国家经济和职业教育有关方针政策、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数量、岗位构成及各职业院校可能提供的有关专业学员的数量、学历构成及专业构成。

国家经济政策显示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也是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查为职业学校开发新专业指明了方向。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的专业开发以此为开发方向方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向与要求,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配置、教学模式的选择、课程设置等提供依据,是专业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南。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政策要求,指明了课程设置的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则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标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出了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可行的教学模式。

对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数量及岗位构成的调查,才能对“开发什么专业、专业达到什么层次、课程、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如何配备”等做到心中有数,专业开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例如,不深入调查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与构成,就难以确定应否开设“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装饰”等专业,开设班级学历层次及招生数量;无从设置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亦难以合理确定。

常有学校不进行市场调研,凭心血来潮开发专业。居民小区出现后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学校不进行社会调研、不了解其需求量和对物管人员的技能要求即提出开办此专业,应上哪些课程,怎样进行专业实训一无所知,最后不了了之。近来,轨道交通在某些城市蓬勃发展,一些学校又来了精神,脑袋一拍,“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诞生了。社会对此类人员需求如何,对专业技能有何要求等一概不知,专业申报资料东拼西凑,课程设置胡编乱造,师资力量挖东墙补西墙,实训设施一无所有,就业单位无中生有,这样开发出的专业注定长久不了!

对有关院校在相应专业方面的培养学历层次、专业构成及可能提供的毕业生数量方向进行调查。从大的方面讲,可避免职业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从学校角度讲,做到知己知彼,合理地开发新专业,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本校教学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办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二、必须拥有必要的教学资源

必需的教学资源是形成职业技能的手段,是专业开发的质量保障。没有必要的教学资源,专业即是无本之源,在校的学员难以学到和形成必需的专业技能,送出校门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而学校的专业则难以“可持续发展”。

必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必要的教室和校舍、师资力量、教学实训场地与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实训设备、企业实训基地、教学资料库等。

教室与校舍。这是办学的硬件之一,连教室和校舍都没有,教学活动是难以正常进行的。

师资力量,即指教师数量的多少,还应包括其构成。职责不同,有专业基础教师、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之分;职称不同,有初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之分;动手能力不同,有理论教师与双师型教师之分。

教学实训条件,包括实训场地的大小及实训设备的数量、规格与质量。不同专业虽然对实训场地的大小要求不一样,但“体现专业工作现场”、“满足在校学员实训需求”应是其共同的基本的要求。不能体现“专业工作现场”不能满足在校学员的“实训需求”,专业技能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企业实训基地及教学资料库的建设。对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而言,这些还刚刚起步,甚至仅停留在书面资料上。没有企业实训基地就没有检验技能水平的平台,“工学结合”缺乏坚实的依托、“顶岗实习”则无岗可顶。教学资料库的建立,既有利于专业的不断完善,又有利于教师教学与操作水平的提高和学员自学。

可见,要成功地开发出一个新专业,非以上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不可。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成长;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些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出发点提出疑问: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老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致使活动与实际生活脱节等等。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无论是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教练”,以及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都不能适应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它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面向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然而,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教师的指导工夫应花在以下方面:1.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的信息;3.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调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4.组织学生评价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与内容。教师通过这样的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实现专业成长

(一)在批判反思中成长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具有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更需要教师对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需要教师审视自身的课程实践,自觉检讨教学活动或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熟。

(二)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成长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要求教师善于利用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尤其要学会开发与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社区、自然、人文等。教师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道和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课外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学要的切合点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不能囿于静态封闭的文本材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具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自由度,教师们可以自主和灵活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时间和空间等。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设计课程的能力。

教师需要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要认识教材提供的和教材以外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依据教材或自行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等。教师需要从新的目标出发,从全新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研究,新的教学研究随之又会促进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新的调整与发挥。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可见,新教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2.增强对信息整合的能力

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所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提高系统优化的能力

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第9篇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新要求

1 语文课程资源和对教师的建议

1.1 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1)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1.2 对教师的建议

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改变,必然对教师的教学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把握、开发和利用程度。

还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一文中对教师有这样的建议:

“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果说以上的要求是明确的、显性的,那么它隐性的要求,根据笔者的理解,还包括“二性”、“三能力”。

2 教师需要具有两大性

2.1 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紧迫性

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清楚,语文教学越来越辛苦,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辛苦,但学生的语文素质、综合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上课时,昏昏欲睡,回答问题不知所云,但一说起他感兴趣的话题,却能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很多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另一方面教师为了学校的升学率,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地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地训练,其结果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除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编写语文教材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应该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等,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享这些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强化情感体验,实现与生命的对话,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样,语文就不再是一门面目可憎的“死教材”,而是一幅流动的、新鲜的、具有活力的、适合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风景,自然的,学生就会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并能主动地去感受、学习语文。

可见,只要我们教师有一种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紧迫性,积极发挥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才会成为一道每个学生喜欢的文化大餐。

2.2 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敏锐性

语文课程资源有死活之分,即使是课外的,也同样如此。图书馆、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对本地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新鲜感,它就是“死”的,学生兴趣不浓。只有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鲜的事例和重大事件,对学生的吸引力无疑会更大,它就是“活”的,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或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是最强的。

教师要充分这一心理,即时抓住生活中发生的情景和事件,善于发现并且抓住生活中一切可为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用作语文教学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强烈的教学机智和敏锐性,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及时利用,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日新月异的世界走进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田。

3 教师要提高三个能力

3.1 整合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资源与生活相等,教师面要把原生态的、没有头绪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资源,就必须需要有整合的能力和水平。整合的内容包括: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显性的资源与隐性的资源的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与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零散资源与大块资源的有机整合,传统资源与现代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还需讲究整合的方法,如主题整合、专题整合、人物整合、时代整合等。以绍兴为例,如讲鲁迅作品,就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观鲁迅故居,了解鲁迅的方方面面,然后,通过或主题,或专题、或某一人物类型等整合方式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或专题研讨课。

3.2 优化的能力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相互协调运作,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我国学者吴刚平曾经指出,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三个“筛子”的过滤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开发价值。

所谓优化,就是指优先性、优效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实践的能力

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必须亲自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设计师,课程整合的工程师,课程优化的验收师。

教师的实践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亲自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资源,无论是实在的纸质资源,还是广阔的网络资源,教师都要做好指导、收集、体验工作;二是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研究工作。通过学习研究,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通过实践研究,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拓性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更高程度上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制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