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8 15:25:41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1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活动化教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8-03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提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活动化教学可以满足和实现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的需求,因此成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笔者拟对高职院校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活动化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与职业岗位(导游)的“无缝”对接。

活动化教学的界定

活动化教学是指通过教师设置最优化的教学环节、条件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提升,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升华情感、发挥潜质,实现主体性充分和谐发展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学生经由“活动”特别是外显性活动,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在知识技能领域和发展性领域的和谐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旅游专业的活动化教学是指在旅游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各类活动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旅游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及创造性的活动模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旅游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与旅游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旅游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关键能力。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在旅游及相关人才市场上的成功就是旅游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旅游活动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可使学生的旅游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对象的需要 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较差,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本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使高职生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但是,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学生兴趣广泛、善于交往、勇于表现自己,旅游活动化教学中形式各异的方法如即兴脱口秀、导游模拟讲解、双方辩论等可以给学生提供找回信心、肯定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

课程构建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所以,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构建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马上胜任岗位工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降低企业岗前培训成本。因此,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文化课程(如《旅游文学》)、旅游专业理论课程(如《旅游学概论》)、综合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如《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但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单门课程几乎包括了这三大块,特别是综合技能与实践所占比重在很多课程中越来越大,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就是其中之一。

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现在企业已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前提条件,旅游企业也不例外。拥有导游证书、酒店经理人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书三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书考试及就业的支撑课程。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囊括地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几乎所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都浓缩在这门课程中。知识琐碎庞杂、抽象,如果全部依靠教师课堂45分钟“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既枯燥又完全没有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最终会影响学生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每门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该细化每章甚至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特点及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知识。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江苏省,故本课程与《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紧密联系,需要综合考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和掌握江苏园林特别是苏州和扬州园林的有关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两节课90分钟) 仍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古典园林”为例,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对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授,大概花20分钟时间,然后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由4组学生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对扬州个园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景色进行模拟讲解。

师生共同评价完成情况 两节课的后10分钟让学生对每组导游员的讲解和表现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表现(知识表达、动手能力、导游词的创新及表达)做归纳总结,教师应尽量做到多鼓励,发现学生不同的长处。

通过活动化教学,可将《导游基础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及《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等课程衔接起来,既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让他们很好地掌握这些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养成综合职业能力。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本课程活动化教学的设计思路,笔者构建了基本的教学模式。

团队合作活动 现代企业在招聘和用人时都会考虑到员工是否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所谓团队合作,是指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经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合作,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如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景色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学生均等分为4组,通过抽签决定完成四季假山(春山、夏山、秋山、冬山)景色导游词的创作与讲解,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自行完成教师分派的任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导游词的写作、PPT的制作和课堂模拟讲解),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既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又能体现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场模拟活动 导游服务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导游模拟实训室)等教学资源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导游员的角色,进行现场模拟导游,使学生身临其境,慢慢地从紧张到不紧张,从害怕到不害怕,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能动活动与现实服务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和审美情感,对本课程的知识和今后的服务工作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让一些学生扮演游客,制造一些小插曲和突发事件(例如,游客中暑晕倒,或在旅游过程中一名游客走失)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及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旅游实践活动 在课堂模拟讲解以及在导游室接受实训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虽然有效,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缺陷,缺陷在于学生实习前对旅游企业还相当陌生。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师可以支持和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不计报酬地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大型晚会迎宾活动、景点义务导游活动等,在寒暑期到旅游企业打工则是一项更深入的旅游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及所在系部还可以在教学期间与有关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景点或旅行社开展短时间的旅游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旅游服务企业,了解企业服务工作流程。通过一系列的旅游实践活动,可让学生真正了解岗位工作和行业规范,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辩论求知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适当地组织辩论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和反应能力。辩论求知活动先由教师针对性地设置一个辩论话题,将全班分成两组,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能力进行分工,在分组合作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后展开辩论。如对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章节“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就可以“我国传统民居的开发是否利于保护”为辩题展开辩论,一组学生代表正方观点(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另一组学生代表反方(开发不利于保护)。输赢不是最重要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辩论,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不仅自主深入地掌握章节知识,同时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辩论不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

开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活动化教学的启示

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要力求找到课程内容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特长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以《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重点章节“中国四大宗教”为例,在讲授佛教建筑和文化知识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提前到学校附近的佛教寺庙(息心寺)进行参观,收集与佛教知识相关的资料。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采用看录像、看投影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和里面的布局,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之前收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感,进行讨论交流(如藏传佛教、大乘佛教及小乘佛教的区别),通过形式各异的活动方式(现场模拟、实地参观游览、成果展示活动、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要注重情境体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琐碎,知识庞杂,但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几乎覆盖了这门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抽象,收效甚微。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使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感官体验,并通过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对课本知识进行领悟内化,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化教学要做到“一条主线,四个解放” 活动化教学应以“一条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的活动为主)为宗旨,教师还要让学生做到“四个解放”:(1)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多说。俗话说:“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所以旅游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其综合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讨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每位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2)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多做。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旅游专业教师更需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去“行”,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3)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学习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采风,到社会实践中学习,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更能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系部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每年秋季学期都会安排学生到省内外旅游地采风见习。(4)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这四个解放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嘴、手和学习空间,才能最终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才能培养有素质、有个性、有创新的中高级旅游人才。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活动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主体的根本性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地学变为勤学、爱学和乐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能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及其他能力(表达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等),为人才市场、旅游行业输送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潘红娟.构建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EB/OL].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03-27.

[2]唐燕萍.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28.

[3]刘艳华.关于应用型大学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7(增刊):43.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2篇

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遵循“学以致用、一专多能、建业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凸显专业特色、增强培养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方式的实践性,努力探索个性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之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部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转贴于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科学论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与学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学时与学分比重,努力建构体现主体价值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并在课程设置计划表中进行明确规定。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以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的内容、学时与学分,并在课程计划表就每门课程的“实验实训”要求列出所需的学时和学分;加强教学计划和实践过程的管理。每门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应在开课前设计好整体教学计划,包括旅游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方式或途径、学时、考核或检验方式等。在学期见习环节,要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每学期分阶段、递进式地开展旅游见习或实训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间断地熟悉旅游环境、锻炼旅游管理能力。一般来说,学期旅游见习安排在期中或假期进行,同时,必须在课程计划表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见习的内容、时间和学分要求。加强旅游实践计划和过程管理,制定四年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见习的目的、内容、途径、时间与地点、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在毕业综合实习环节,要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锻炼学生的旅游综合素质为目的,尝试顶岗实习,实习时间视专业需要而定。除了实践教学要求之外,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学期进行创新项目评比,择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促进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强实践的良性互动。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3篇

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并且促进了文化交流等社会方面的发展。2014年,中国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8万亿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569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人们外出旅游时,在享受异地风情的同时也关注着旅游的服务质量及其产品的设计,完美的产品设计加上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成为我国现代旅游业所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抓起,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相应的教育发展也非常的缓慢,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开设适应旅游业需求的课程,从而保证大量优秀的旅游人才投入旅游事业中,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本科和高职旅游教育是我国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来源,而研究生旅游教育尚未占据主导。而本科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类教育。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本科和高职教育上的差别并不明显。而陈国生等人认为,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高校课程体系所存在的弊端等都要求对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改革,21世纪的高校课程体系应具有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的现代、课程结构的合理化等4个方面的特点。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基于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突出高等教育特色,注重素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更好地适应旅游产业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学生职业能力体系构成。

课程设置是任何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管理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也体现旅游专业特色,本专业完善旅游管理作为跨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以适应将来旅游学科调整的潮流和方向,同时兼顾旅游企业管理一般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该以培养目标应用为中心,从旅游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出发,分析各种旅游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以此为核心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大部分,其中,职业素质包括基本素质、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职业技能包括导游能力、旅游电子商务能力、旅游财务管理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景区景点管理能力、旅游饭店管理能力。

2.课程体系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是要确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与知识,以及达到该技能所必须的基础技术、能力和知识。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制适应能力,体现一专多能,在此阶段注意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技能与知识课。最后,基础课程主要是该专业所需求的文化基础和学习手段。因此,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基础课部分主要学习一些文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思想品德、身心素质、文化素养等基本素质,着重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法制观念。例如,从事管理工作,需要管理数学和一定的哲学及经济学知识。这一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科学发展观》等。专业基础课部分,主要是为学习专业课及从事旅游行业工作做准备。主要包括从业基本能力和心理准备。旅游业是高接触行业,与各方面人士交往是职业特点,在能力准备上必须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因而语言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培养出成为专业基础课程。在行业准备方面,最主要是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准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包括礼貌、职业道德、作风正派、旅游审美等。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专业课部分,主要针对旅游行业岗位技能特点开设课程。包括在景区、旅行社、旅游公司从事导游解说、组团、接团、带团、规划设计、财务、人力资源、物业等方面的管理,提升学生的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地规划设计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能力、旅游电子商务能力、旅游财务管理能力。如《导游原理与业务》、《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四、具体对策与措施

1.树立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基础性、服务性、社会性、基层性的特性,因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的实用型、复合型。既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使学生向宽、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2.构建多目标的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体系。在满足社会、学校、企业三方需求的目标下,进行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体系内容涵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能力素养等方面。培养旅游人才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其行业归属感低。

3.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在科学安排的基础上将公共基础课稍作变动,增加部分专业课教学时数和科目,酌情幅度加强实践课、实训项目的教学比例,使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比例逐步合理。

4.合理进行培养阶段的规划与分段。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四年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对人才培养的流程进行摸索。强调人才培养的分段式培养和管理,明确阶段性特征与任务,突出实习、实践阶段的优化设计,务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4篇

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业,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一方面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和相关指示精神,共同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本文拟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有关根本性的原则、思路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管理、财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四是技巧系列,如导游、餐饮服务技术等;五是工程系列,如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和饭店工程设备等。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以下任务:

1.1.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专业学校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66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822人。这之中,旅游管理专业(以饭店管理为主)学生大约占75%左右。因此,今年国家教育部已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今后限制性扩大发展的专业之一。今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很艰巨。这一方面与我国管理类专业相对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时间最短,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又是最复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招生和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旅游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并使之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1.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涉外性、实践性、标准化性、操作技能和管理的规范性的特点,显然,旅游管理专业也就具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影响该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问题等。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原则

通过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和技能要求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需要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和技能培训的内容之多,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无法比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2.1.体现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和旅游行政管理)的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最近,教育部新正式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管理学学科下属独立的二级专业学科也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体现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要求科学处理和协调专业的“管理学”共性特征与旅游业个性特征的关系。充分体现管理学专业特征实际上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特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突出专业的管理学特征,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和缺乏规范性、标准性的现状。

2.2.增强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特点。旅游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外,又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专业的应用性特征要求专业毕业生除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旅游服务企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也是以饭店管理为典型代表的旅游管理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和突出旅游管理的应用性专业特点是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性的操作技能不仅指业务服务操作技能,也包括管理操作技能。

2.3.强基础、优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管理学专业的共性和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根本思路,就是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为保证,从结构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只有强化基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只有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在现有学制和教学条件下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任何一种专业学科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不例外。现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

3.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获得旅游管理基本训练,既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旅游业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旅游业专门服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参谋咨询和研究工作。

3.2.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单双学位(本科)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3.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3.1.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学习型知识结构”。学习型知识结构首先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优化;其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终生教育”的观念,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毕业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能力。学习型知识结构以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体系为基础,突出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旅游)为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以旅游和饭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贯穿4年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宽基础、开放型和重结构”的学习型知识结构。

3.3.2.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适应型能力结构”。所谓适应型能力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专业毕业生以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保证,具备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提高、能力结构完善的能力”。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无法预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我们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也是“宽基础、重素质’教育思想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3.3.3.素质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定位为“综合型素质结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环境、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应更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和体现的重要潜质,是一种潜在和隐型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一种有重点的全面的综合型素质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4.课程模块体系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总量和分布结构、课程时间计划、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方法、试题库、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必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数、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课时数比例结构以及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又必须建立自身的体系结构。为保证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根据各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分为院级重点课程、系级重点课程、专业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于我国的相关高等院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探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规范接轨,借助教育部专业学科调整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 徐刚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副主任,副教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梁文兰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办公室主任,讲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5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Research for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YANG Shangying, DU Zhongchao, ZHANG Man

(Tourism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hool, XianYang Norm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of demanding for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market for tourism talents, to optimize teaching plan of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 and propose that a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be"4 Levels layered management mode for college, institution, department, and enterprise", 5 levels layer mode of "cognitive internships - campus practice - short-term practice - long-term practice - research practice" for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e;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6篇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wWW.133229.COM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7篇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HR(Human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8篇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要拥有导游资格证。导游资格证是国家对从事导游服务人员从业资格的证明。要想跨入导游人员的大门,导游资格证是第一步;之后需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找旅行社挂靠,申领导游IC卡,也就是导游证,获得上岗许可。

一、导游资格考试《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内容选择的重要性

凡希望从事导游业务活动的人都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试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导游资格考试具体工作。考试科目亦由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在大纲范围内确定,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教材包括《全国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口试教材包括《地方的旅游景点导游词》《导游规范服务》《导游应变能力及应急事件处理》。除《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地方的旅游景点导游词》外,其它内容各省差异不大。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内容的选择,对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导向作用。首先,《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是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只有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路线、旅游资源,一般才会编入导游考试教材中。该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编著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即体现和代表着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其次,《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影响着该省旅游业的规划与发展方向。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其内容实际上就体现了行业管理者的发展思路、选择重点和规划建设方向。再次,《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发展。景区景点开发企业会根据教材内容的设定确定盈利模式、建设项目和开发新产品。旅行社会据此设定旅游线路。吃、住、行、游、娱、购等相关旅游经营企业也会按照教材中业态的要求设定自己的产品经营模式。再其次,《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也影响着导游从业人员,他(她)们接受着教材知识进行考证,按照书本设定的内容理解、体验地方的旅游资源、特色并提供导游服务,个人生存和职业的发展尽系于斯。最后,《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影响着旅游职业教育。各中、高等院校举办旅游职业教育、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均以该教材为指挥棒,按其内容进行课程设置,引导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已突破了一般性专业教材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编写的指导思想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既然如此重要,对其内容的选择确定则尤其要慎重以对,不能草率从事,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既客观反映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又要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前瞻引导。个人以为,《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编写可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一)要与《全国导游基础》相辅相承。

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各省的《全国导游基础》均会对中国的历史常识、传统文化、自然地理、民族民俗、四大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园林、烹饪菜系、风物特产、对联诗词和主要旅游客源情况进行系统介绍。《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介绍的内容,应是《全国导游基础》中的某一些部分内容的展开和具体而微者。相承者,指的是编写框架可与《全国导游基础》中的部分内容相应,与国家的考试大纲大体一致。相辅者,指的是《地方导游基础知识》应介绍《全国导游基础》中没有的内容,避免无谓重复。

(二)要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禀赋进行编写。

各地旅游资源不尽相同,各有长短。除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族民俗、风物特产各有地方特征及差异外,其它如古代园林、建筑、烹饪菜系、对联诗词等,在各地的禀赋和表现是不相同的,有的地方很有特点,有的地方则没有名气或根本就不存在。比如菜系,全国菜系很有名,菜系所在地可详加介绍,但其它地方则根本无须编写。又如对联,在少数民族地区亦根本不必介绍。

(三)要展现当地的旅游特色。

除考虑资源禀赋,《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编写时得重视当地旅游产品的特色。特色是与它地不同的地方,也是吸引游客前来的理由。资源禀赋是与生俱来的,而特色是后天打造开发出来的。只有充分展现了当地的旅游特色,开发出了能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才配纳入教材,进行普及和推广。比如湘西文化与建筑、河流有机整合的凤凰城,又比如将演艺、宋朝文化有机结合的宋城等等,均是富有特色的深度旅游产品。

三、《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编写的几点思考

目前,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编写方面,各省的编写思路、体例和架构各有不同。有的省进行了细分,如海南省将其编成《海南旅游概览》《海南生态旅游知识》《海南海洋旅游知识》《海南流行语》等多本教材。大多省只编成一至两本教材。这主要得看各省如何看待旅游业在本省的经济地位和各省级旅游主管部门的业务管理水平。个人认为,《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编写,得注意以下方面:

(一)要注重以景点为纲。

不管教材如何编写,其目的只有一个:向游客展现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与风俗民情。展现的平台便是各景区的游娱景点,各平台的连线便是旅游交通线路,吃住购便是停靠驿站和服务点。由此可见,景点才是旅游之纲。面试中考较的也是对各景点的解说,学习的内容就是各景点的导游解说词。《江西导游》除介绍江西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外,将全省分为七大旅游圈作介绍。这种框架,仅仅从交通着眼,却偏离了以景点为纲的基本思路。这会造成诸多不便:一者割裂了旅游线路,但凡外地尤其是外省的游客,选择的往往是当地有名景点组成的旅游线路居多,而不会局限在当地某个所谓的旅游圈。短程或周末的游客,时间行程短,往往只能游玩一地或两地,划分旅游圈对其没有实际意义。二来各省的导游均是在各地级市注册登记,当地的导游员进行导游服务之时,必然要介绍所在地市的基本情况,跨地市的旅游圈只会让导游员无所适从。

(二)要落实到能作导游讲解使用的资料上。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编写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在导游员中普及地方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知识,让导游员们介绍给广大外来的游客。这些知识,或作为直接的讲解资料编入导游词,或作为导游讲解的背景资料而出现。不能、不适宜或不需用于讲解的内容,大可不必编入教材中。

(三)要与中级、高级导游员等级考试内容进行有机衔接。

我国的导游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已取得《导游资格证书》一年以上者可报初级导游员,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以上学历者即够格。取得初级导游证满三年或具大专以上学历持初级导游证满两年可参加中级导游证的全国统考。取得中级导游证满五年、具有本科学历且发表过导游有关的资料者可报考高级导游证。中级证考试科目包括《导游知识专题》《汉语言文学知识》。高级证考试科目包括《导游综合知识》《导游能力测试》。中级证将汉语言文学列为必考科目,高级证的《导游能力测试》科目中导游词的创作占据着很重的份量。为了导游员今后的职业发展,四川、湖南、安徽、海南、新疆等一些省、自治区在导游资格证考试中即专门增加了汉语言文学类教材。其它省份有些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中安排了较多的文化内容,如山东干脆将地方导游内容设为《山东旅游文化》;有些则只注重介绍当地省情,如江西、等。我们不能妄议哪一种做法更为科学合理,但从导游资格证的报名条件来看,要求报考者“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中让旅游语言文学内容占据一定份量的篇幅是较为必要的,有利于导游员今后的职业发展。

(四)要着眼于实用。

导游资格证考试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其等级考试则属于继续教育。《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要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尽量做到够用、适用即可,不必宏篇巨著和旁证博引。内容不必多,教材不用太厚,要让导游员易学易记、方便使用;让游客听众易懂易了解,能够轻易接受、入耳入脑。导游员都记不下来的东西,指望游客深入了解,可能吗?《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要紧扣当地独特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风俗物产,围绕游客吃住行游娱购需要展开。那些导游服务工作中用不上的、游客不感兴趣的或导游不愿浪费口舌的内容,能不编入要尽量放弃。要从当地景点、游客需要、旅游经营企业利益和导游员讲解动因几个角度去衡量和确定教材内容,合理把握教材的平衡点,做到实用性、引用性两个特点兼具。

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第9篇

引言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中国的旅游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全面高速的发展。生态旅游景区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控制,人员配置与培训,管理理念的引进与优化、环境重视与保护等方面需要景区管理部门进行不断的强化,甚至是积极的重视与建设。面对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重视,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识,建设专业化的景区管理队伍,规范服务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旅游景区的全面管理,提高景区的综合质量。

一、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强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主要依托于自然基础环境,其观赏性旅游项目多,体验式旅游项目少,使得游客对于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的缺少必要的关注度,使得自然景区的旅游知名度不高,而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旅游宣传以及景区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保证游客的基本旅游生活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展示,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基础开始老化,无法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缺乏旅游实务的竞争力。

(三)安全管理意识弱化,不安全事件时常出现

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以自然环境为主,其景区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加之面积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措施不完善,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事件出现,导致生态景区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局。

(四)景区的旅游环境下降,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恶化

由于旅游旺季以及旅游景区热度的影响,使得生态景区容易超出他们的生态承载量,其实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不断的下降,使得自然环境逐渐的恶化,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基础。

(五)服务人员基本素质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

在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基本的旅游商业少,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容易出现一些低素质的服务人员,同时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服务要求,造成一定的消极旅游服务体验。

二、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生态旅游景区应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旅游景区的管理经验,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实务的管理,成立相应的专业化、责任化的景区管理队伍,对景区管理进行全面的监控,指导详细的旅游管理细则。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保护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应该积极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需要改善旧的基础设施设备,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保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基础旅游生活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强化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景区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景区自然环境哦保护意识,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成立专业的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工作队,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

(四)强化安全旅游宣传,降低旅游景区不安去事件的发生

景区应该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宣传,积极的做好各项预防不安全事故出现的预案,保障在旅游景区中如果出现不安全的事件,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保障游客的安全权益。

(五)完善景区从业人员管理,定期进行旅游事务培训

旅游景区管理工作中,应该定期的进行相关的旅游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规范他们的服务流程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游客的旅游提高,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与好感度。

三、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