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5 11:42:02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1篇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要“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可见,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更是学生建立和完善独立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海浩瀚无边,而高中生由于课程安排较紧,在数、理、生、化等学科的重压之下,他们根本无暇去全方位涉猎经典书籍,开展课外经典阅读几乎成了纸上谈兵。

一、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的高中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一种审美的“近距离”和功利色彩十分鲜明的“近阅读”现象,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当前文本、同龄人创作的作品。许多同学课外阅读的指向性比较明确,为了高考升学。因为高考中经典阅读和文化名著这块有16分。从总体上看,当前高中生阅读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阅读内容庸俗化

高中生的阅读内容从类型上可分为几类。

(1)快餐式阅读。有许多同学选择的是武侠、时文、休闲娱乐类,他们喜欢快餐式文化、娱乐式文化,许多人经常看《故事会》《读者》《传奇故事》《中学生博览》《意林》及介绍影星歌星类的杂志。他们之所以选取这一类,主要是满足自己的享受心理,消遣、休闲、娱乐是他们的阅读目的,是他们的审美追求。

(2)同龄式阅读。许多学生非常喜欢80、90后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的作品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作品的叙述语言符合现代中学生的表达习惯。这些作家的思想认识也符合当前高中生对社会、人生的感知体验。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也与当前高中生十分贴近,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3)补偿式阅读。一些学生喜欢武侠类、故事类、情感类作品,可能是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是现在高中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但他们又想尝试。阅读这类作品可使他们精神上得到补偿,心理上得到满足。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本该是属于他们的生活,因高考的强大压力总是得不到完整的体验,他们只能在这样的阅读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

(二)经典阅读无奈化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涉及经典文学著作的少之又少。在笔者的两个教学班中,学生读得少的占20%,62%的学生读不懂,甚至有近18%的人未读过文学名著,即使是了解一些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影视剧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方式获得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普遍冷漠,代之以“快餐式阅读”,且已成为一种时尚。为了高考中的6分,我们的学生,有少数的会挤时间看看一两本名著,有的会利用早读的时间读读《论语》《孟子》,而大多数只能选择《经典名著导读》,就里面的故事梗概有个了解,涉及的题目做一做,有的也只是生搬硬套的背诵。可以说,经典阅读已是无奈化!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考强大的压力,高中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读经典。其次,经典名著阅读要大块时间,而不少老师、家长认为学好功课考上大学才是“正事”,经典文学名著之类的课外阅读应留到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后再谈,这实际上左右着学生读书价值的取向。再次,许多学生觉得经典著作难懂。这也是实际状况。但高考又要考经典名著,怎么办?采用“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导读》代替原著,就成了学生高考压力面前的无奈之策。

二、倡导经典阅读的做法

1.教师先行阅读。对于经典名著,爱读是前提,会读是基础,读懂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一个社会日趋多元化、思维日趋个性化的时代,不仅是学生读不懂,许多教师也读不懂,关键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教师必须先行研读。自己先读过两遍,认真研究其中的疑点和难点,并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加深自己对此名著的理解,精心设计好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不但要读懂读通,而且要读出新意,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改变以往贴标签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与学生游刃有余地展开交流。

2.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阅读是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给智慧塑造心灵,帮助人构建完美的人生体验。“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培根的经典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价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只有读书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同别人交谈、写作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人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增加知识,还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己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总之,要告诉学生阅读的价值体系。让学生从人生、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阅读的重要性,确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一个促使生命成长、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对原作进行深刻地还原、清醒地批判、有选择地吸收、积极地争鸣、科学地同构,进而对原作进行独特地再创造。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经典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自身素质。但如今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经典阅读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

目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成绩更加是学生的命根,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空余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把经典阅读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享受经典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2.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重情节,轻理解”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看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忽视享受阅读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往往采用跳跃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缺乏对经典名著的深刻体验。还有些学生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娱乐方式,他们不喜欢阅读完整的经典名著,而对一些简短的、有故事情节的读物感兴趣,因此造成学生对经典名著理解比较片面。

二、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建议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还有待加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阿长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从网上或者一些影视资料截取相关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感受文章的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此外,我国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由经典名著改编而来,比如说《红楼梦》《水浒传》等,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看电视剧的特点,通过影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并不是将文章或者名著反复的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过程中学会做笔记。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供阅读专用的笔记本,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或者语句摘录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记忆,另一方面通过摘录经典语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初中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基础。第二,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经典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懂阅读,还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某本书或者某一文章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阅读内容加以总结和分析,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第三,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难度的经典名著。许多经典名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看不懂或者读不下等原因,就会放弃阅读,这样极大的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说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影视,辅助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经典名著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层次的经典名著。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共鸣。比如学生在阅读《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构建相应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文章中所描绘的动人的情景,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文章中的背影是你的父亲,你会怎么描绘?并与朱自清所描绘的背影进行对比。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2―3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独自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达到相互合作的效果,在探讨的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和阅读方式,改善自身的阅读存在的不足。在课余时间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积极参与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讨论,并适当的做出指导。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地进行经典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经典名著中自由的翱翔。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3篇

【关键词】经典阅读 兴趣激发 活动性策略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 并采用与儿童在校外从事游戏活动类似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其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

经典阅读是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的阅读活动。它更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如何使学生获得长期坚持阅读的力量,使经典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那就是建构促进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活动策略。

活动性策略是指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内外开放的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活动教学是进行经典阅读的支点,实施活动性策略是实现经典阅读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

在教室角落设立图书角, 建立经典阅读区。图书角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主要环境,对学生阅读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学生年段特点选择良好的阅读材料存放在图书角,以敞开的形式向学生开放。图书投放时,把图书分门别类,做上标签,便于学生自由取放。可设置图画、文学、科学、历史等。为保证学生对图书的兴趣,也可由学生自主约定分类,自主管理,或者定期修改分类,定期更换管理模式与管理人员。图书角的书需要定时更换,并做到班级流动。还可让学生自己带书到图书角,和同学交换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读物。

二、举办多形式参与的阅读活动

1、经常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

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让他们体会经典阅读带来的成功和幸福,可定期举行经典阅读读书交流会。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我喜欢的图书介绍、我喜欢的经典篇章或段落诵读、夸一夸我喜欢的文学人物、写一写我的经典阅读感受、晒一晒我的经典阅读笔记、画一画我喜欢的经典文学形象、展一展我的阅读摘要和手抄报、讲一讲我的阅读故事等。在这些交流活动中,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分享阅读感受和收获,既充分锻炼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选择信息的能力,又进行了口语表达和语言积累训练,大大激发了他们通过经典阅读获得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2、定期进行班级经典阅读成果展示会

为扩大班级阅读成果的影响,可把班级阅读成果展示扩大到学校,举办学校读书节活动展示、学校诗歌朗诵会、情景剧展演、读书故事会、读书演讲会、主题读书展播等。如:春天来了,举办“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读书会,引领学生读一读春天的古诗,背一背描写春天的文章,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唱一唱春天的歌曲,看谁读得最多,画得最好,唱得最动听;国庆节到了,开展“致祖国母亲”向祖国妈妈生日献礼活动,引导学生颂读歌颂祖国的诗歌、散文。

在多样的阅读展示活动中,既积累了经典,又进行了情感熏陶,营建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形成。

3、经常开展经典阅读成果评价和激励

小学生年龄小,一项活动开展久了,容易产生兴趣疲劳。为不断激发学生经典阅读兴趣,结合阅读活动,积极进行阅读评价和激励就显得非常重要。可在校或班级范围经常举行“阅读之星”“优秀书虫”“诵读大王”“最佳读书卡”“最佳读书笔记”“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构建阅读活动指导策略

在进行经典阅读的过程里,给学生的阅读活动以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档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的重要一环。具体要做到:

1、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让学生各自在日记里制定读书的计划,要求学生遵守并长期坚持下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阅读活动,使孩子走向属于自己的自主阅读。

2、指导学生选择经典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

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可以推荐阅读注音版的读物,要求学生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要会使用工具书(查字典)。同时,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选择能引起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童话、 传说、 寓言 、儿歌等单品集结的经典。

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始阅读整本的儿童读物。到高年级就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短篇小说,经典长篇小说,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杂志等。

3、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

好的方法和活动是阅读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源动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时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摘要式阅读

引导学生读书时先略读,后精读。 先看封面的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等,然后逐页读完,不懂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然后在阅读档案本里把阅读过的短篇经典作品中的好词好句,好的描写段落用自己的摘抄本抄录下来,定期进行展览、评比、表彰。

(2)归纳式阅读

对于整本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档案本里以:故事梗概(或主要内容)、情节提纲(或篇章主题)、人物形象(或描述对象)、我感兴趣的人物(或内容对象)、打动(或吸引)我的地方与原因等板块,对文本内容加以归纳梳理,既加深了阅读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这种归纳概括可以是叙述式的,也可以是图表格式的。

(3)角色吟诵式阅读

在阅读活动中采用角色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经典后,在展示汇报会中尝试扮演作品里的不同角色,表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阅读理解读本的过程中,把自己模拟成作家或文本人物的角色,用吟诵或对话的形式进行阅读活动。

(4)仿创式阅读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经典阅读 自我实现

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是陶冶道德情操的选择,是认识人生、丰富情感、形成健全人格的方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中,我们能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够汲取先人的伟大智慧成果,能够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傲感和民族自信心,所以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自修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途径。

一、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应对文学经典充满兴趣,本应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来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经典阅读的观念淡薄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观念呈现出日趋淡薄的势头,这种情况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主动选择非经典作品来阅读,而忽略那些经得起历史和时代考验的经典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会选择文学经典来阅读,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阅读通俗作品,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盗墓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等,这些通俗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一波三折、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这充分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成为他们的阅读首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通俗作品的阅读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在各大书店中通俗类作品的销量往往要远胜过文学经典作品的销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文学经典阅读的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文学经典阅读的避繁就简、避难择易

事实上,为数不多的阅读文学经典的大学生在选择文学经典来阅读时往往会避繁就简、避难择易,试图走一条捷径,他们往往会选择篇幅相对短一些的,钟情内容相对简单一些的,偏爱思想性相对弱一些的,而对于那些大部头的、长篇巨制的文学经典作品往往会“投机取巧”――翻翻目录、看看简介,或者干脆不予涉猎。最显著的例子当属当代大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作为一个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如果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恐怕会让外国人笑话的,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国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原版四大名著的较长篇幅及晦涩难懂的半文半白语言时常常望而却步,转而选择通俗直白的白话文简读本来阅读,更有甚者仅仅翻看一下四大名著的目录,或者百度一下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另外一些大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时会刻意避开其中难理解的篇目,只看容易理解、故事性强的篇目,例如就文学经典的体裁而言,大部分大学生更钟情于小说,而规避诗歌、散文、戏剧。所以说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存在着避繁就简、避难择易的问题。

(三)文学经典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时是带着很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并不是单纯从审美的角度来阅读文学经典。目前大学生的这种阅读的功利化倾向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他们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为了应付大学语文课的期末考试,不挂科是部分大学生的终极追求,所以他们不得不随便翻翻那些文学经典,充其量只是囫囵吞枣。另一种情况是文科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完成老师课上布置的作业,或者自己在写作中需要用到某部文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来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这部分大学生中也有少数科班出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阅读文学经典是为了给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喜爱,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并不是出于怡情养性,体会文学经典的美感、深刻性和思想性,而是呈现出文学经典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在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广泛展开,反而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读图时代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冲击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读图时代(也叫新媒体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文学传播的媒介不再单一化,而是变得多样化,如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新媒介的产生都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书面文字媒介。读图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语言文字的吸引力遭到弱化,以图像方式呈现的视觉材料的观赏性得到强化,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需要通过阅读文本的语言来营造的一个头脑的世界。大学生似乎在视觉娱乐中见证了真实的历史和现实,不再需要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这种传统的形式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状。如今在大街、公交车、餐厅等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的是大学生们手里拿着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而却很少看见大学生在这些公共场所中手捧着一文章学经典在津津有味地读,大学生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往往是韩国欧巴、英美大长腿,而不是中国文人、民族英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文学经典阅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快节奏的生活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阻碍

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速度、追求快节奏的时代,任何人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更不想被时代所淘汰,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状态,普遍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更是紧跟时代的步伐,紧抓时代的脉搏,其一切行为都追求一个“快”字。他们拼命奔跑,在他们的周围充斥着快餐式文化、快餐式消费,也正是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如今的大学生们无法静下心来去细细品读文学经典,更不必说去思考人生、体味人生。阅读文学经典本应是一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传承文化的过程,但在部分大学生看来,阅读文学经典却是一个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过程,一个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过程,一个与时代节奏不符甚至是与时代节奏相抵牾的行为。我们暂且不论他们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快节奏的生活的的确确让部分大学生们无暇阅读文学经典,毋庸置疑,快节奏的生活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展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三)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阻挠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们似乎是许多人所羡慕的群体,在常人看来,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俨然天之骄子、时代宠儿,但实际上,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让人窒息的压力。众所周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在数量上远远少于21世纪的大学生,当时仅仅读一个普通大学,毕业后也往往有几份合适的工作等着他们去挑选。相比较而言,21世纪,除去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的是“毕业即失业”,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哪有心情去阅读文学经典?他们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考各种证书,培养各种技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上,力求这些在毕业后能成为面试时取胜的筹码,他们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并不能为他们的职场加分。事实上,表面光鲜亮丽的大学生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父母施加的压力、老师施加的压力、社会施加的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阅读文学经典应该是在一种身心放松、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进行的,试问在重重压力下,在一种紧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的状态下,大学生们怎么能无所顾忌、自由自在地撷一文章学经典,静静品读呢?由此可见,大学生面临的多重压力严重阻挠了他们对文学经典的阅读。

三、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文学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无疑会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塑造大其健全人格,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应该引起国家、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关注。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呢?本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教育部门将文学经典阅读纳入大学生毕业考核体系

文学经典阅读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势在必行。教育部门掌握着教育的命脉,能引导教育的合理展开,因此在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上教育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部门应该将文学经典阅读纳入到大学生毕业考核体系中,也就是说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想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都必须通过文学经典阅读这项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背诵文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目或名言警句;例如背诵《论语》十则、背诵《孟子》中的经典篇目等。这种考核形式适用于文学经典中的诗歌,不仅可以复习高中时所学的一些诗歌,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为今后走向社会与别人沟通提供良好的语言素材。2.写关于某部文学经典的读后感;这种考核形式适用于文学经典中的小说,写读后感是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透漏出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以及阅读某部文学经典给自己带来的启迪。3.听中文专业的文学经典阅读课,并作听课笔记;这种形式适合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对弱一些,听课可以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记笔记可以强化他们对文学经典的记忆。

(二)大学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课程

我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文学经典阅读”这门课程,但大多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将其他专业的学生忽略了,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应该在中国的所有大学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课程,当然针对的群体应是所有中国在校大学生,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当然,文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文学经典阅读课程所选讲的文学经典不宜太难。我们都知道一些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对弱些,太难的文学经典篇目他们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授课教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易于他们接受的篇目;2.文学经典阅读课的趣味性要加强;部分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文学经典课会有一些排斥,所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授课教师要注意提升此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媒体加强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宣传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也可称其为“新媒体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文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文学经典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所以,要利用好媒体这把双刃剑。媒体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推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文学经典的影视化。依据文学经典的本来面目拍摄电视剧或电影。现在的大学生被网络化,沉浸在“读图”中,他们在闲暇时更愿意看一集电视剧、一部电影,把文学经典拍摄成电影势必会吸引他们的眼球,观看影视作品也会激起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但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实事求是,不能把文学经典改得面目全非。2.多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节目。现在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但大多是本着娱乐大众的目的,缺少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在电视上开设文学经典阅读的节目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百家讲坛,其中会有一些名家绘声绘色地讲解文学经典,这一节目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其他频道也可以开设类似的节目,在节目中介绍文学经典,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文学经典阅读。试想如果全国各个省级和地方电视台都有专门介绍文学经典的节目,势必会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起到显著作用。3.明星代言文学经典阅读。现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追星情结,明星代言的东西在他们看来肯定是好的,所以他们会争着抢着购买。如果让明星来代言文学经典阅读,那么一定会引起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视及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消费”。当然,这并不是将文学经典作为商品,而只是利用媒体和明星效应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

(四)丰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形式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源泉,对待文学经典我们应该怀有虔诚的态度。但文学经典阅读的展开不一定非要是每个大学生都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艰难地读着,文学经典阅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辩论赛。辩论赛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比赛,以文学经典内容为主题的辩论赛,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而且可以促使大学生对文学经典深入思考。2.举办有奖文学经典知识问答比赛。大学生喜欢刺激、有挑战性的东西,不喜欢呆板、常规的东西,知识问答比赛有挑战性、竞技感,势必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奖品的设置也是吸引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采用这种有奖文学经典知识问答比赛的形式,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开设文学经典阅读的大型讲座。讲座是接受学术熏陶的良好形式,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知识文化的形式。可以邀请名人名家进行大型讲座,宣讲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在讲座上还可以免费赠送一些文学经典给大学生,书中可以写一些名家勉励大学生读书的名言警句,这种形式有利于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四、结语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文人的智慧成果,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从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中,我们看清自身的渺小,宇宙的浩瀚;从字字珠玑的文学经典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从灿若星辰的文学经典中,我们体味历朝历代的兴衰,时代进步的精髓。每一次翻看文学经典都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与历史共兴衰的过程,与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更应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经典,在阅读文学经典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健全的人格,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重大使命。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的我们不仅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要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读书。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张学东.重读经典与重返传统的意义――与孟繁华先生对谈[J].朔方,2009,(11).

[2]丁桂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3]莫小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状况初探――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J].剑南文学,2013,(8).

[4]杨棣.关于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许军峨.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J].理论学刊,2008,(6).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5篇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初中语文在经典阅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过分功利化的阅读。在初中,学生们面临升学考试和家长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很难抽出时间对经典读物进行阅读,很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进行突击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没有长远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存在过分功利化的问题;二、不能够深入阅读,有的同学虽然能抽出时间读书,但仅仅是囫囵吐枣,他们仅仅对书中的一些情节感兴趣,对其它方面则不求甚解;三、阅读偏向娱乐化,如今很多初中生对经典名著不感兴趣,但是却能够抱着大部头的通俗小说看上一整天,这样的阅读只是娱乐消遣,并不能对语文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提高经典阅读有效性的策略

要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需要从如下四点入手:

(一)培养阅读兴趣是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培养阅读兴趣能够大大提高其阅读的数量和效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利用教材里的知识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在扩展部分要为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一些名著的内容,通过一些精彩的部分来吸引学生们进行阅读。例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时,笔者通过播放影片《骆驼祥子》中的相关画面,不仅让学生们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们对该书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有限,要做到“书读百遍”还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教授学生们一些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一、读写结合,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作写观后感,另一个用于摘抄书中的优美句子,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读书印象,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二、读思结合,在阅读中仅仅阅读是不够的,在阅读中和阅读后要进行思考,让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统一的阅读,在阅读之后让大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或者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的辩论,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书本;三、攻读,对于初中生来说,会感到很多经典作品读起来晦涩难懂,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学生们进行攻读,当学生们越来越深入地研读之后,就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书本,明白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就会让枯燥的读书变得更有意思。

(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

作者都是在书中表达着某些情感,因此在阅读中教师们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这样就能够让书本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阅读《归田园居》时,教师让学生明白陶渊明为何放弃仕途而选择归隐,通过教师对陶渊明身世和相关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们能够理解诗人的选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走进书本之中。

(四)创造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情境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6篇

一、直面经典美文阅读面临的现实窘境

经典美文的阅读虽然在学校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从实现情况来看,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为:

1.“雾里看花”,美文选择视域狭窄。面对古代经典的“浩瀚海洋”,学校对经典美文的选择仅以专家的推荐作为标准,而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育实际需求出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益的内容,阅读也就缺乏准确的定位。学生这些对经典美文的理解也就好像“雾里看花”一样,只能大概“观其形”,而无法“深知其味”,让学生感知古代经典中的人文智慧和民族精神,就无从谈起了。

2.“云淡风轻”,无以直激学生心灵。想要激发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深远影响,教师的科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一些学校对经典美文的阅读指导只浮于表面,缺乏对经典美文阅读的深度挖掘,学生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缺乏深刻的人生现实体验。如此“云淡风轻”的阅读体验无法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学生与古人思想火花的碰撞,也使得想通过经典美文阅读培养学生健康审美和高尚人格的初衷化为泡影。

二、拓展视野,经典阅读实现对孩子人格塑造

在教育领域,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经典美文的阅读更是需要细水长流。拓展学生经典美文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理性阅读,让这些传统经典彻底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如“泉眼无声”般滋润学生的稚嫩的心灵。

1.内容以“情”为先。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对经典美文的赏析和领悟可能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为改变这一局面,对于经典美文的阅读要从激发学生的“情”产生的角度出发,以情动人、用情感人,让学生了解亲情、友情、恩情、悲情,学会激情、怡情、同情,懂得自立、自信、坚强、大度、感恩。选择的数量不宜多而宜精,让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古人的情感、智慧和意志,并逐渐领悟“此中有真意”,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情操。

2.模式以“感”为先。无论是多么经典的文章,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伟大与崇高,那么经典美文的人文功能将无法实现。所以想要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培养健康的人格,就要立足于教材的科学选择,把课堂指导和课后拓展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吟诵、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感知氛围,帮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活动体验,增加学生对传统古典文学精髓的感悟。

3.指导以“乐”为先。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以“乐”为前提,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兴趣,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营造充满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如在登高时能不由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面对江海时能发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鸣。

三、根植传统,经典阅读不断陶冶孩子心灵

倡导经典美文阅读既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健全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让孩子借助于传统经典文化的肥沃土壤,茁壮成长,逐渐闪耀出璀璨的人格魅力,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1.涤荡审美心弦,丰富情感表达。对经典美文的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还能丰富学生对情感的表达,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涵养。如,在经典美文里有着大量的对于景物的描写,或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壮美雄浑,或如“竹外桃花两三枝”之疏朗俊秀,或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之渺然高远,或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之苍劲冷寂,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审美之旅。这些拥有这丰富意象和独特审美趣味的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领悟力,涤荡他们的灵魂,也为他们树立起更加高远的审美志趣照亮了方向。

同时,经典美文中大量的情感的抒发,也为学生表达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存在找到了范本。如“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怀,或如“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感伤,都会使学生在领悟文字的美妙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体会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人生的价值所在,从而形成稳定的、健全的人格。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7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

一、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表现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打开人们灵魂的窗口,无论是其文字、符号,还是其词语表达,都能给予人们一种正能量,常常在无声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收藏,网络的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容量以及时空的非限制性大大提升了人们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和体验的可能性,对改变大众阅读方式和深化阅读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网络技术与汉语言文学之间既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排斥的。网络空间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人,但精通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人却不多。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优势表现

网络时代为汉语言文学内容多元化和丰富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平台,由于网络平台的共享性、便捷性、虚拟化、经济性等特点,人们为了节约时间和金钱,往往将阅读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电子版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上,为自己打造了个性化的移动图书馆。另一方面,网络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也让大众可以更广泛地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对优化读者知识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电子书籍所依托的电子阅览器等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读者通过签到、充值领取虚拟金币,从而在购买电子书的过程中享有较大的优惠。此外,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和体验,在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可以净化大众的心灵,遏制浮躁风、浮夸风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可以营造更加和谐的网络环境。

2.负面表现

种类丰富、内容多样的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充斥网络,大众需求已经不仅局限于文字符号,人们追求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阅读情感体验,这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作者的主旨意图相违背。再者,网络平台上的内容鱼龙混杂,管理难度大,无法有效引导大众深刻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经典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网络也为汉语言文学经典提供了新的情景化语言环境,传统的文学经典表现形式与新时代所提倡的文化出现了缝隙。这意味着网络IP火爆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所提倡的主流价值和文化意识的熏染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碎片化与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也使得大众难以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的经典阅读,大众阅读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虽然汉语言文学经典片段会以视频、动画等不同的方式演绎出来,但是以市场营销为目标的包装总是会让经典作品丧失原有的特色,其文化内涵和价值难以精准凸显出来。

二、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面临的现实问题

1.思维方式发生改变

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并抢占了阅读市场,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许多庸俗的网络用词开始出现,这与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审美标准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用词不规范、表达不正确、价值观主流意识不强等严重制约了汉语言经典文学的成长。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逐渐转向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幽默的语言表达,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人们思维方式发生裂变的结果。网络时代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如果脱离汉语言文学理论常识而单独存在,不仅无法提高大众的阅读水平,反而会使大众因过于追求娱乐化、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而影响其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从而削弱大众的阅读思考能力。

2.阅读方式发生改变

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一直都深受大众的欢迎,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火爆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热爱。但是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更多的人将网络作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和体验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阅读方式的改变与大众的阅读体验之间是存在着固定关系的。

3.经典文学的主流价值意识发生改变

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中沉淀了一个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认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统文学来说,汉语言文学是作为主流文化发展的,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承担着教人育人的责任,文学作品内容精神与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其精神面貌的塑造、内在品质的提升上。网络文学的发展吸引了许多人投入到汉语言文学写作上来,但是被蒙上娱乐化、个性化和市场化色彩后,这些作品已经处于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中所蕴含和提倡的主流认识和价值观相背离的状态。

三、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和体验问题的解决办法

1.多方发力,营造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氛围

要摆脱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阅读和体验的现实困境,需要多方发力,攻坚作战,引导大众积极参与经典阅读。首先,要发挥好学校的教育作用,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学生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思维、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引领他们钻研经典文学、挖掘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增加汉语言文学经典读本的数量,并通过汉语言文学经典读书日、经典专题讲座等有效引导经典阅读。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改变思考方式,和孩子一起探究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文学性和价值性。最后,要动员社会大众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氛围,坚持以优质的内容发展网络文学同时,利用社会开放性图书馆提倡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

2.端正认识,转变经典读物的表现方式

要把握好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优点,利用网络技术,深入研究和挖掘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将其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等以音频、视频、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不同角度引导人们思考和解读经典作品,从而吸引大众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体验。在各大网站、公众号等平台上,展示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内容,组织汉语言经典文学书籍讨论会、知识讲座,引导大众积极发表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后的见解与感受,进一步增强大众的网络体验。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8篇

英国诗人济慈在《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一诗中描述他在读荷马史诗时的感受:“于是我觉得像是变成了天文学家/一颗新的星星闯入了他的视野/或像是变成了强壮的科特斯,他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注视着太平洋……”荷马史诗的光芒穿过千年的时间隧道,强烈地照亮济慈的眼睛,照彻他的心灵,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起点,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影响个性形成,提升人格,是贴近生命融入血脉的精神享受。

新课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涵养,重视经典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的独特作用,强调经典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当下高中语文课上反映出来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经典的状况不容乐观,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成为一名阅读者

教学中“对话”理念的引入,使得师生角色定位变得明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主体性关系,这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难以把握这种角色定位。表现在面对文本时,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尤其是经典作品,前人的解读往往附为文本繁芜的资料,这种资料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成为横亘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重重障碍。教师一头扎入其中时,总是忘记最朴素的一条:面对经典,学生首先是也必须是一名阅读者,一名独立的主动的阅读者。

1.要让学生阅读原著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况。

其一:只把经典当例子。语文学习中把文本降为例子的做法,很值得讨论和反思。当然,文本中蕴含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章读写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等,但语文的知识不同于数理化知识,它并非纯知识,并非先有知识再有文本,而是先有文本再有知识。知识大多从文本中梳理出来,经过归纳,形成规律,再用来解读文本,则起一种辅助作用。越是经典的作品,其中蕴含的知识越是富于规律、越是被人们乐于反复咀嚼,确实能够成为典型的例子。但只作为例子就舍本求末了。当下很多教师面对经典,总是津津乐道于作品中可以成为例子的点点滴滴,把文本仅仅看作载“道”的工具,简单化地处理文本,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必然导致学生阅读经典也是抽取式的,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比如,有一位老师教《荷塘月色》,花整整一节课讲比喻、讲通感,介绍明喻暗喻借喻的特点,分析通感跟比喻的区别,详细比较分析课文中几乎所有比喻的本体、喻体、相似点,分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很认真地搜集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运用通感的说法。整节课,学生没有阅读,更谈不上整体阅读,作品只剩下几个例子被抽取。面对《荷塘月色》讲通感和比喻,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但其作用仍在于品味语言、在于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体悟作者的情感。这种脱离文本的讲解,是对文本及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阅读主体的不尊重。

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说得好:“不要抽出而讲之。”面对经典作品,讲什么,当然可以智者仁者各有所见,这不是问题。但,无论讲什么,都要放到作品里面去,都要顾及作品的整体,都要保护学生的阅读权利,不能为了语文教师的某个既定教学目标,让经典沦为实现目标的道具。

其二:抛开文本,缘木求鱼。有的教师干脆让文本处于休眠状态,求助于外。有人上《雷雨》,就让学生看电影,对原著却草草浏览;有人上《再别康桥》,就让学生欣赏MTV,然后点评学唱;有人上《论语》,干脆以于丹的“百家讲坛”录像代替;有人上《长亭送别》就让学生一演了之;有人上《琵琶行》,就让学生听名家朗诵然后一背了之等等。影视、漫画、游戏、MTV、表演,这些只能是教学的辅助物,而不能代替经典原著的阅读。尼采说,读书是散步在别人的知识和灵魂中。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学的成就,它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它的教育和审美等作用超越时代和国界,它用丰富的、形象的情感方式感染读者,弘扬人性的真善美,用自己独有的特质全面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完善人的个性品质,滋养人的思想情感,提高人的品位修养,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是经典成为经典的理由,也是经典必须坚持阅读原著的理由。

2.不要代替学生阅读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是告诫人们,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仍是少有机会自主阅读的。最常见的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简化,学生尚未充分感知文本,教师过早、过快地介入分析、讲解,匆匆给出结论。对于一些文情并茂、意蕴丰厚的课文,理应有一番诵读、涵泳工夫,但不少教师常是急于把学生从境中强拉出来,问这问那,讲这讲那,由此造成学生与作品始终隔膜。比如上《雨霖铃》,学生初初读了两遍,就让回答:感情基调,上下片内容侧重点,主要写作方法,作者的感情,作品深层情感,名句分析。连珠炮一样,学生根本连沉浸进去感受的工夫都没有,便赶场一样奔向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屡见不鲜。教师一心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搞了许多活动设计,环节紧扣,问题相缀,时间不能差之以分,答案也不能偏离丝毫,最后却遭遇学生启而不发的尴尬。这些问答也罢,活动也好,看上去是师生互动,实际上不过是教师变相地灌输答案――借助预先设置好的一个个问题,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思想。表面上看,它做到了让学生阅读原著,保证了学生阅读原著的时间(读两遍),内容上指向原著(所有的问题应该说都指向于对原著的理解),但遗憾的是它是用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导致阅读过程的呆板无趣,造成学生对语文课的不感兴趣,最可怕的是最终会导致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冷漠。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每个个体带着各自真实生活的体验,正经历着他人不可替代的生活实践。时间的隔离使得他们理解一些经典作品有着一定得困难,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理解,这时需要教师能够提供帮助和引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用教师的问题代替学生问题,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经典阅读之旅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抵触、碰撞、肤浅、错误,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正因为那些错误、幼稚、肤浅的理解以及对这些理解的逐步厘清,学生才渐渐寻觅到自己的那块生命园地。这个过程无人可以替代。

二.教师首先是一名阅读者

面对经典,以教师的职业身份去读跟以普通阅读者的身份去读,是两码事。前者是非常态的阅读,是特殊的阅读,没有一位语文老师会是这种职业要求的阅读的缺席者。但是,除此以外,语文教师需不需要以一名普通阅读者的身份来面对经典?就是说,面对经典,语文老师如果只有教师的阅读方式,没有普通阅读者的视角,那么经典作品的教学就没有办法做到生动、真切、自然。孙绍振教授谈到经典阅读时曾经说过“现在的文学教育都太呆气了”,借用一下,我觉得语文教师阅读经典时,牢牢地被束缚在教师这个身份的局限中,也是太“呆气”。我想,语文老师首先要做一名阅读者,一名普通的没有任何图谋的阅读者。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第9篇

现状分析:学生高考压力大,时间不够,学生家长不理解不配合,现代社会的通俗文化形式繁多,还有些老师说这些作品太枯燥,对我们的高考用处不大,费时又费力,不见什么功效。所以,这部分的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怎么做才能真正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成一致呢?

一、从改变教师的思想做起,树立语文大阅读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必须摒弃旧的阅读观念,要树立语文大阅读观,即广泛阅读。语文阅读是锻炼、拓展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只有走进大阅读,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自然融合,实现课程资源与课本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在狭窄的高考功利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掉了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兴趣,丢失了语文教学的本真。高考固然重要,但与孩子的一生比起来,终身受益的东西才更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减少教育的功利性。所以,要改变不重视阅读的现状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想,教师要时刻以语文的大阅读观为指导目标,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二、及时组织阅读,从有限到无限,让阅读活起来,让阅读空间大起来

每周选取一节课,让学生选读作品的某个经典部分,然后趁势拓展阅读内容,增加阅读有关这个作品的评论、读后感等等,之后开展读书交流,抒写读者心情,与行家对话等等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些经典之作。从课上到课下自觉阅读,让阅读空间大起来。比如,阅读名著《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时就用过类似的做法,先是让学生在课堂内读《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梗概,然后让他们只读其中最精彩的一两个章节,课后针对这一章节查找一些相关评论,并安排他们找时间看旧版电影与新版电影,之后进行交流与行家来一次大比拼。在交流的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一个个精彩地评说,我感受到学生们在课后挤时间阅读了整个作品。这就是我想要的阅读效果,让阅读活起来,让有限的阅读空间大起来。教师恰当地引导,成就了学生又一次成功阅读了大部分的经典。

三、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阅读激情与冲动

拿破仑・希尔说过:“热忱的态度,是做任何事必需的条件。”对于大多的学生来说,热情与兴趣的潜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所以作为教者必须学会以各种手段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一)用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爱上经典作品

这要求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范本,可以是教师本人的,也可以是某个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的。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是有个性的,是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一个最好的历程。还记得在引导学生读《红楼梦》时,我用自己的体会让他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上去阅读。我告诉他们:初读红楼时只是读它的情节,再读红楼时才读出它的百态人生与练达人情,又读红楼才终于感受到了曹公的深邃与睿智。在《红楼梦》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宝黛爱情故事,更多的是像我一样平常的小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我喜欢那里的小红,因为她聪明又不失善良。我敬佩曹公看问题的深邃与睿智,他把众多的社会问题浓缩到一个家庭中来一一体现,这里演绎的许多东西在今天的生活里还是那样真实地存在着,让我们读过之后不得不深思。而今天,你们要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去读。当我把这些感受讲给孩子们听时,我分明已经看到了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再后来渐渐地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悄悄地在读红楼了。当我看到他们对经典的那份真诚与热爱,听到他们对经典提出疑问与探究时,我知道,我引导阅读的方法又一次见效了。

(二)利用预热方法进行有效导读

根据时尚热播的一些内容及时引导,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作品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距离。另外,与一些正在电视等媒体热议的东西相接触,会增强孩子们时代感和责任感,这样激发起来的不只是阅读的兴趣,更有对作品深层的认知与感悟。例如,我们读《论语》、《道德经》就不妨先看看百家讲坛,认识一下于丹和曾国强,听听各家各学派对国学热的一些看法,看看他们这些人是怎么解读《论语》这些国学作品的。姑且不论这些评论的对与错,而这些东西会让学生感到古代的经典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这些东西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可以让学生把现实生活和名著联系起来,就如同先做了一项热身操,然后再去读这类作品就觉得轻松多了,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三)通过表演、改写、比较等形式进行有效导读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演小话剧、角色转换、改写剧本、比较电影与原著的差别、开评论会等等各种形式进行适时有效的导读。

读巴金的《家》时,我就是这样做的:在课间先看一场老电影,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新拍的电视剧《家》与原著之间做比较;读莎翁《哈姆雷特》时,就可以试着分段表演话剧;读《堂吉诃德》时,我们召开了 “关于骑士文学与中国现代武打影视剧的联系”讨论会。

(四)用摘录或写备注的方式进行经典阅读

在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时,我采用了摘录经典语句和写备注方式,边读边写在书的空白处,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写相关评论,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读《三国演义》时,我让学生找出三国的军师有哪些,他们各做了些什么事?谁可以和诸葛亮比一比?今天在国际政坛中谁可堪称诸葛亮?这些摘录和写备注的方式,很受同学们的喜爱,效果也很好。

当然,有效导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仅是一些简单做法,拿来与同仁交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