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08 17:21:55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1篇

关键词:供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 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 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 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 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 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 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 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 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 2013

5崔宏胜 周新超. 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1,2:97-99.

6马丹. 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7(7) :52-53

7王浪 景臻. 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112-114

8盖海英.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0,4(14):280-285

9曹静.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8(4): 41-45

10黄芳. 义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价值观[J]. 公共事业财会 2006,3:75-80.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2篇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3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的决定》(昆发〔**〕12号)提出的各项城乡建设目标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部署。当前,**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时期。在现代新**建设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已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城乡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用新的信念、理念和观念指导实践,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富民、强市两大目标,强化城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城乡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规划先行,节约资源,配套建设,完善功能,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开发水平。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城市对县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城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推动我市率先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现代新**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统筹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强化主城和县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正确处理好中心城市与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以及周边乡镇、村庄的相互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确保城乡建设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促进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三化”原则。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要求,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坚决实行城市道路的红线,生态绿化的绿线,水源、河道保护的蓝线,市政公用设施的黄线,名胜古迹的紫线,高压走廊的黑线,凡是涉及市政基础设施的道路、给排水、供电、广电、通讯、燃气等工程以及建筑物,必须服从统一规划,做到适度超前,全面满足城市综合配套功能的发展要求。研究制定城乡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和建筑物设计、勘察和施工的标准化技术规范;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行业、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工程监理行业、工程中介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制度;各项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施工的工艺化流程技术规范等三项规范。用“三化”指导实践,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三)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一切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县城、乡镇、村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尊重基层和村民意愿,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利益,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四)坚持配套建设管理原则。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房屋建筑及其构筑物建设时,做到地上、地下空间超前规划,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程序,各项配套设施同步实施,不留死角,全面提升建设水平,用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推广应用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导则和民居图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做好工程前期立项、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工作。

(五)坚持产业支撑原则。推进全市建筑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支持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主城和县城产业布局和工业园区规划要求,努力完成省、市工业园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把工业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公共配套、环境优美、功能互补的产业区,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不断增强城乡经济活力。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乡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乡建设的目标任务,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按照“三个板块”分类指导的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严格执行14个县(市)区“三大板块”发展战略,主城四区、安宁和呈贡新城为第一板块,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石林、宜良、晋宁为第二板块,做大做强旅游等特色产业;北部五县区为第三板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潜力。各县城、重点镇要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为指导,把六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市级特色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为引进经济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打好硬件建设基础,使工业园区成为龙头型、基地型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带动、示范和环境功能。认真实施省级3个重点小城镇和7个旅游小镇,市级13个重点镇和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工促农、以旅促农、以城带乡,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

(二)认真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重点工程。实施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微循环道路改造、城乡公交一体化、公共空间开辟、**信息港开港等一年实现工程;实施“一湖三环”闭合、园区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两年突破工程;实施主城区、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建设、市域环境生态系统建设等三年达标工程;实施主城和环湖轨道交通、“两环五射”高速公路、**新机场一期、牛栏江调水等四年投运工程;实施“城中村”重建、主城改造、县城建设、小城镇开发等五年提升工程;实施城市地铁、滇中城际轨道、滇池清淤和外流域调水、城市“四创两争”、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滇中区域(同城)发展一体化等六年基本实现工程。

(三)坚持主城和新区并重的原则,加快新区建设,推进呈贡新城30平方公里核心区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及路网建设,加快市级行政中心和搬迁项目建设,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实施空港经济区机场高速路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加快南城、西城规划建设各项前期工作。

(四)**年前,全市各县城根据**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上报审批。2009年前完成重点镇和旅游小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上报审批;完成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完成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区域、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好乡镇规划之间的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

(五)**年,全市各县城要制订本地区内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并按年度计划,做到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农村的对接和共享。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公交、供排水、燃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供电、通讯、地下配套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过境国道、省道,加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次干道建设,实施城乡路网建设,做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六)**年,全市各县城实施1至3条道路建设,启动县城老城区旧城改造,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重点镇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各重点镇完成供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建设前期工作,启动镇容镇貌改造工作,加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彻底改变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状况。创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乡镇。

(七)**年,全市各县城要依据《**市农村民居抗震图集》、《**市农村建筑抗震技术导则》,以农村民居建筑图设计为标准,加强对乡土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推行代建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根据农村经济状况,分期分批对全市农村民居进行改造,从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结构形式、房屋特点等方面,符合导则、图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推广、普及和应用,确保农村人居环境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强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各类建筑工程从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符合国家节能标准。

(八)2009年,全市各县城实施2至4条道路建设,完成县城老城区旧城改造,县城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配套设施运行良好。县城建成区绿地率26%,绿化覆盖率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加快省、市、县所确定的产业园区建设,完成各产业园区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九)2009年,全市各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供水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建成1—2个绿地公园,绿地率达20%,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

(十)2009年,全市各旅游小镇要加强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行垃圾收集外运处理制度,基本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结合旧城改造,建成1—2个休闲绿化公园,绿化率、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省级要求。加快西山区团结—安宁市温泉、青龙峡—富民大营片区休闲度假旅游带、寻甸县柯渡—东川区红土地、轿子雪山旅游带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十一)从目前至2010年,要加快建筑业企业制度创新,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引导建筑业从粗放型的传统行业,向管理科学、技术创新、资源节约的现代产业转型,做强做大建筑企业,增强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全市新增特级资质企业1家,使其成为建筑企业的“领头羊”,带动行业发展;总承包系列一级资质企业10家,使其成为中坚力量,适应新**建设发展需求;二级资质企业300—350家,使其成为特级和一级企业的重要补充力量;三级资质企业400家,为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更好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产业作用。

(十二)2010年,全市各县城实施2至4条道路建设,完善县城道路交通体系、抗灾防灾体系、美化、亮化和绿化工程。完成各工业园区以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力的现代城镇体系。

(十三)2010年,**主城区、呈贡新城、安宁市绿地率达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以上。其它县城绿地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8平方米以上。乡镇绿地率达25%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80%以上,四旁绿化闭合,村户、单位绿化普及率8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3%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自然村绿地率达22%以上,道路绿化普及率、村户绿化普及率60%以上,进行沟渠绿化、村庄四旁绿化,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5平方米以上。城市(城镇)面山绿化率达85%以上,交通沿线面山绿化率达80%以上,全市林木绿化率达52%以上。

(十四)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全市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7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确立公共交通在县乡(镇)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努力提高农村居民公交出行率,新增实际供水能力20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98%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

四、落实“三化”要求,切实搞好城乡建设

按照城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要求,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建设与管理并重、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全面加强城乡生态绿化、道路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综合管网、公共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保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时序和空间上有序结合。

(一)全面推行城乡建设标准化设计理念。从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健全城市功能的高度出发,努力实现城乡规划设计全覆盖。积极推行规划、设计师负责制,基础设施和各项建筑物,必须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和设计实施。做到无障碍规划,有界面建设,一次建成,永不拆迁。**主城区必须做到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超前规划建设,逐步实现地下管线共建共享,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交付使用。新建的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线、地上各类设施一次到位全覆盖,不得重复开挖破路改造。**主城区主干道地下管线一律实行顶管、牵引等先进的非开挖技术;县城、重点镇有条件的地段,逐步推广水、电、通信、气等地下管线工程非开挖技术,即在少量开挖地表的情况下,检测、检查、修复、更新和铺设管道、线缆。地下综合管网应设有检修口、吊装口、检测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和照明系统等,为检修、维护、增容等预留操作空间。

按照国家和省、市制定的设计、勘察、施工图审查的技术要求和强制性标准,研究制定**城乡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建筑物的技术规范,用标准化的技术规范,指导城乡建设实践。

(二)全面推行城乡建设规范化管理理念。规范政府核准投资项目,实施备案制度。建立投资项目竣工后的评价制度。推行代建制和项目法人制,扩大代建项目范围,建立重大项目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项目的科学论证,做深做细各项前期工作,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勘测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等工作。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立项前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重点工程项目和技术复杂工程项目,在技术经济比较方案的基础上,对确有必要的项目,应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以达到最佳技术及经济效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工程质量监督,设置明显标志,采取防护措施,强化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执行限时办结承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项目业主做好审批和服务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国土部门的土地使用、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建设部门的施工许可、房管部门的商品房预售许可、人防消防环保部门的相关前置审批等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批后管理服务和监督检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以及新增的省级、市级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按省、市精减下放行政审批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按照国家、省、市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各项规定,研究制定**城乡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制度,用规范化的制度,指导城乡建设实践。

(三)全面推行城乡建设项目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综合开发和配套建设的原则,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注重环境质量,讲求施工质量和工艺标准,符合施工工艺流程,严格施工工艺管理,大力倡导精品工程,确保市政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外形的美观。依据县城的内涵和历史脉络,保护、维护、抢救县城传统风貌区,使县城的山水风貌、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彰显城市特色。

按照国家、省、市施工工艺的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城乡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工艺流程技术规范,以指导城乡建设各类项目的施工工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城乡建设的组织领导,按照统筹协调、健全机制的要求,把加快城乡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所有县(市)区成立单列的城乡建设行政机构,逐步建立乡、镇(办事处)级和村级两级建设管理机构。党政领导亲自抓,精心筹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把目标任务逐一分解细化,有步骤、分阶段地认真组织实施。做到责任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注重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确保近期和远期城乡建设中的各项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二)宣传发动。各级城乡建设工作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各相关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建设的决定》和本实施办法,宣传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真做好思想动员,提高认识,造成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全面开展调查研究,重点组织好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开展好本地区城乡建设的各项工作。

(三)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城乡地下、地上空间布局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在县城、乡镇建成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土地、各种地下、地上管线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做好城乡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四)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各县(市)区要把加快县城及重点镇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落实,确保项目按审批的规模、标准、内容建设。需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资金配套的项目,地方承诺资金必须纳入当地政府年度建设资金计划,确保按时到位。建设单位必须按批准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概算进行建设,如有重大修改、变更,须按规定报批。

(五)创新程序性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招标投标、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监督、竣工备案的服务管理工作。**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必须进行招标投标。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当公开招投标,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经批准可以邀请招标的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各建设单位必须遵守国家、省、市有关建设工程总包、分包的管理规定,严禁违法分包、非法转包和挂靠。同时,认真办理工程质量监督备案、施工安全生产措施备案。按照《**市建设工程项目综合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由建设方组织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工程竣工档案资料三个月内报送当地城建档案机构备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4篇

【关键词】供水现状 供水管网建设 城乡一体化

1.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是当务之急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 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 输入管道延伸入户,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 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 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 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 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 或离工业园区较近, 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 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 造成重复投资, 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水厂规模小, 成本高, 管理水平低, 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 “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 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 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 (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 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5.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使农村吃上放心自来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5篇

关键词: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陈翔供水工程作为城乡水资源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当前城乡供水现状,总结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经验,对于做好城乡供水科学管理,确保城乡供水质量以及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供水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阶段我国城乡供水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不足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供水设施老化以及沉重的债务问题。与城市不同,城乡供水普遍是带有公益化的特点,从而导致供水单位缺乏活力。加上我国长时间由政府进行供水行业的控制以及经营,供水单位普遍被人们当成是福利性质的公用事业组织。

2.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

在供水工程运行中,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最主要的辅助设备。其中,地下水位以及调蓄水位的主要监控仪器就是液位计,同时液位计也是开启水源井顺次以及运行时间的主要控制指标。从这个方面来看,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与液位计息息相关。而管道正常运行的指示以及控制元件主要是压力计,能够对管道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据调查了解,多数城乡供水工程中的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普遍都存在使用寿命不长以及灵敏度低的问题。

3.缺乏技术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廉价、方便、实用的净水处理设备,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群众主要存在高氟水、苦咸水的水质问题,该地区主要靠集雨水窑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源主要靠地表雨水,经简单处理设施,这种季节性的应急措施,与国家安全饮水标准相差甚远。解决高氟水、苦咸水等水质方面的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电渗析或膜处理等技术,而且费用高,管理复杂,不适用于低成本、供水量小和工程分散的农村供水工程。

4.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量大面广是城乡供水安全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从供水工程建设规模来看,其规模较小,同时对于供水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以及论证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其工程设计也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项目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很快出现问题而重新返工的情况。另外,在城乡供水工程中很多也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安全用水标准,从而导致饮用水的水质以及取水距离跟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5.供水单位亏损严重

在我国,国有城乡供水企业由于受到水价低的限制,从而导致城乡供水企业亏损严重。尽管供水企业为了降低制水成本已经进行了工艺的优化以及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管理,但由于城乡综合水价远远低于制水成本,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企业的亏损,也就造成了城乡供水工程的改建以及扩建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供水企业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供水工程改建资金,供水企业自行筹集资金,一方面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改扩建,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筹集方式进行供水工程建设,会加重供水企业的负债问题,也限制了城乡供水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1.供水单位管理

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管理,实行城乡供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公司化管理。一方面城乡税务局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中供水的管理,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集中供水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同时对水费的收缴以及城乡水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水厂以及主管网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可在各个乡镇设计供水服务中心,对乡镇以及各村管网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维护,同时还可以成立供水协会,来对各村用户用水管网进行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除此之外,各个村还可以建立供水协会,来对村内用户管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供水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的长效性。

2.供水水源保护

制定供水水源保护规划,同时将供水工程管理区进行划定,并对水源保护区以及范围区内的水源加强保护,避免出现水源污染以及枯竭的问题,确保城乡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水源保护的相关宣传,将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群众中去,使得人们共同来进行水源的保护,同时也对供水工程设施进行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农村实行计划以及计量供水,根据各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有偿供水。

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收费公开

新建水厂的供水价格,可以通过物价部门进行合理地定价,同时如果是政府投资的部分,可以不计折旧。在确保供水单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存在差额的部门,通过县财政来进行补贴,同时20%的水损耗可以由县政府来承担。另外,农村地区的价格,每人每月一方水根据1.5元来进行收费。除此之外,还要对用水户进行档案的建立,公开水量、水价以及收费,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4.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三个一体化”

为了确保城乡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供水的管理,促进供水体系的完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采取3个一体化的总体管理目标,也就是供水水源、价格以及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城乡统一使用地方水网,为了确保供水量,可以统一接入到地方水厂的供水管网。另外,水费的确定以及收取,需要以城乡物价部门为准,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

1.加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

首先是出台与城乡供水工程实施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在进行供水工程管理的时候,要实行四制管理,即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要负责供水工程建设以及招投标,同时也包括资金管理以及工程竣工的验收等。除此之外,各城乡水务局以及监察局要做好供水工程的招标管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城乡供水工程进行招标以及设备材料的购置,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专户,将一切与城乡饮水补助的资金归入供水工程项目中,一方面同意使用安排,另一方面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供水工程建设转款专用。

2.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且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城乡供水公衡建设的组织协调任务繁重。一是要组织协调好农村饮水工作,尤其是重点对供水工程施工进行施工计划的安排,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二是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三是做好施工管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切实落实“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确保责任明确,材料合格,施工规范,质量达标。

3.认真组织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级要制定管理办法,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组织设计力量,搞好典型设计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把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要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审查监督力度,特别是水源工程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点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尽量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延伸、新建水厂等;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分散式供水。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现阶段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城乡供水工程投入不足,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缺乏技术支持,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供水单位亏损严重等多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城乡供水水平以及质量,加强我国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二是加强供水单位管理;三是供水水源保护;四是合理确定水价,实行公开收费;五是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3个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浅谈延安市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J].陕西水利,2008(S1):110-112.

[2]张书成,安楚雄.“联网分营”在城乡供水-体化过渡时期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给排水,2013(2):77-80.

[3]刘政,尹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路和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230-230.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6篇

近年来,在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的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在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置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由于水源贫乏,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在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持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

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

第一,重新组建了城乡供水总公司,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

第二,改组原自来水公司为城区供水公司,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不足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渭南市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陕西省富平县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完成了《富平县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富平县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报告。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三,把原来单一的县城生活供水向农村供水、工业供水、节水灌溉拓展,使县城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杜村、东上官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第四,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我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办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的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办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补偿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不足。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工程建设狠抓落实

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全县上下互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在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加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部署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材料关”和“验收关”。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按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富平县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采购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材料采购,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安全性和质量。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渭南市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程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了优良以上标准,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了改变传统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了周边华朱、王寮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深化水价改革,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成本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我们在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按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的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办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天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在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保证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在设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时,县水务局给各站及时下达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书”。⑴明确了工程管理站站长是工程管护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⑵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长期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水价经县水务局审核,报县物价局批准后实行,水费按水表计量征收。同时规定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进行统一调配,保持全县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⑶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成本,拓宽经营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规范运作下效益明显增长。各站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开拓供水市场,组织专业施工队为用户及时安装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处和用水户家中安装水表,电话报修,上门服务,减少了水事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上自来水。依法管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供水经营者与用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单位按合同规定保障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按时交纳水费,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及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实现水商品市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顾了供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促进了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依法运行。版权所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7篇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完成,已上报州人民政府待批复;编制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三个乡集镇总体规划、15个村庄及居民点建设规划,启动20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二是以提高城乡规划审批工作效益入手,优质服务促发展。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一号小区廉租住房,县供派水中心住宅楼、办公楼,县林业局办公楼,康乐一号住宅楼,文化路一条街改建,三号小区37号至45号住宅楼等项目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年以来,累计办理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6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3件,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临时建设项目7件,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县县城规划控制区域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启动了州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以农民集资建房的形式启动6栋住宅楼。20*年以来共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8份,建设用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

四是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20*年1月3日和20*年6月8日环境保护宣传日上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了宣传,并对近期将要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局机关共派8人到自治区建设厅参加《城乡规划法》轮训班;利用政治学习和法律课堂,集中局干部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规划科、设计室、城管监察等科室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加深对城乡规划法的理解。20*年6月8日组织局下属企事业单位结合《*自治区城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理办法》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80人次,车辆7车次,发放宣传单5千多份,接受咨询300多人次。

五是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学习落实《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20*年工作计划要点》的精神,按照《关于开展20*年度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绩效考核及城乡规划执法监督检查的通知》的精神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内容。20*年上半年已对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行了自查,并对20*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上半年共出规划效能监察简报6期。

六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建设局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认真落实层层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排查、整治和消除事故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伤亡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我局对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的情况进行了5次常规性的检查,查处各类公用行业安全隐患7处,督促改正5个。

六在抓好给水、排水改扩建项目建设管理的同时,认真落实项目责任目标,积极抓好*县天燃气项目入户工程、*县垃圾处理填埋场、*县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前期申报工作。目前以完成建设项目的可研,已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的环评工作已启动。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技术及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给城乡建设及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工作人员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偏弱,

三、城乡规划编制落后于城乡的发展速度,城乡规划管理缺乏必备的规划文件,规划审批工作较盲目。

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管理各施其政。城建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较多,编制了可研的项目立项的较少,纳入自治区基础设施项目库的项目较少。城市基础配套资金不到位,使用结构不合理,对给水、派水、供热、然气的维护资金投入较少,企业运转困难,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一定的隐患。

五、城市自来水厂设施配套不到位,城市自来水管网老化。水源保护地范围土地被大量开荒用做农业耕种,不利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及目标

一、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质量明显进步。到20*年下半年,在做好“天山杯”迎检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促使集镇规划率达到100%,村庄规划率达到50%。

二、城乡规划管理努力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协助抓好国道沿线环境治理,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有新的进展。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重点村庄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8篇

面积1233平方公里,县位于北部。辖24个乡镇,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全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境内无径流,境外补给少,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大多埋藏较深,人均水资源量仅170立方米,缺乏全省的1/6全国的1/12且水质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一个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贫水大县。

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排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

由于水源贫乏,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缺乏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激进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继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久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

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证。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时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

第一。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

第二。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缺乏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演讲》完成了《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演讲。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缺乏的问题。

第三。使县城供水发展到周边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方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缺乏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局部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方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方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弥补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缺乏。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

第四。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

需要全县上下互动,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与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依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布置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

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发明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资料关”和“验收关”:

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

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依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

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推销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推销,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资料推销,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平安性和质量。

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平安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顺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布置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平安、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优良以上规范,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

保证工程耐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

一健全管理机制。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维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平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利息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方法》依照弥补本钱,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本钱、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依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方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昼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设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时,县水务局给各站及时下达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书”⑴明确了工程管理站站长是工程管护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工程设施的维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平安供水预案。⑵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依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方法》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临时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水价经县水务局审核,报县物价局批准后实行,水费按水表计量征收。同时规定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进行统一调配,坚持全县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⑶设立水源维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维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本钱,拓宽经营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规范运作下效益明显增长。各站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时开拓供水市场,组织专业施工队为用户及时装置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处和用水户家中装置水表,电话报修,上门服务,减少了水事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上自来水。依法管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供水经营者与用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单位按合同规定保证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户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按时交纳水费,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及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实现水商品市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顾了供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促进了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依法运行。

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由于我转变经营机制。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缺水区家庭的主要劳力不再为找水而长年奔波,为从事其他劳务工作创造了条件,仅此一项,年可节约400万元;

二是保证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氟病区氟斑牙、萝圈腿等困挠群众身心健康的氟骨症将成为历史;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第9篇

随着招远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周边乡镇赢得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周边乡镇与中心城区的交通空间与功能联系将进一步增强,必须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安排,通过城乡统筹规划,确立招远市未来城乡发展格局,协调中心城区与乡镇的规划建设,从而适应招远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

一、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第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招远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膨胀城区二三产业的规模,对居住环境恶劣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城市化进程。自2010年以来,已有近4万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走进城区。“撤镇改办”是招远市着眼东城新区建设发展大局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进一步加快招远城镇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优化区域规划,细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正加快中心城区东扩北展步伐,预计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0万人,其中滨海新区5万人,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展3万人的小城镇1个、2万人的小城镇2个。

第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全市城区整(旧)村改造项目共18个,计划改造户数2548户。其中开发区旧村改造项目8个,计划改造户数 1528户;罗峰办旧村改造项目4个,计划改造户数454户;泉山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249户;梦芝办旧村改造项目3个,计划改造户数317户。18个旧村改造项目已有14个开工建设,在建安置户数1211户。其中开发区开工项目6个(街柳、埠后、滕家、北岔河、温家、杨家大沟),在建安置户数802户;罗峰办开工项目3个(西吕家、城里、丁家庄子),在建安置户数120户;泉山办开工项目3个(郭家庄子、北关东、汤前),在建安置户数249户;梦芝办开工项目2个(瓦里、张华刘家),在建安置户数40户。

二、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和其他的城市一样,交通拥堵成为招远市城市化发展当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招远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形势同步跟进。一是立体交通设施缺乏。城区普遍是一元化的平面混合交通,导致车与车、车与人、人与人平面相交的交通冲突大量存在,城区主次干道路口时常行路难、行车难。二是沿街住宅区车辆高峰时段,车流量大,秩序混乱,常有拥堵现象。城区摆摊占道加重了交通压力,如泉山路轮胎老厂区以西,由于商户占道摆摊,经常出现车辆拥堵现象,市民意见很大。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招远市中心城区各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完善,而部分乡镇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较大的乡镇集中在城区周边乡镇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除了中心城区工业外延带动城区周边乡镇产业发展外,乡镇主要的产业是矿产资源开采业,乡镇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各乡镇基础设施布局还不完善,特别是供水设施普遍存在不足,供水水源与供水能力满足不了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招远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

第一,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定位和性质,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地、高水平地编制规划。在制定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中必须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要高标准。对其防洪、道路、供电、排水、通讯、园林绿化、消防、市场、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完善配套。二是城乡一体化设计要体现地方特色。对主要街道、景点、小区等要搞好形象设计,要体现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要坚持执行规划方案和设计的审批制度。人类与自然和谐相依,青山、碧水、绿地与城镇溶为一体是现代文明城镇的标志。规划要尽可能保护城镇中现有的山、水、地景光,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傍山而建。三是要尽最大努力节约用地。城乡一体化建设,不能盲目铺摊子,而应走节约化发展之路,在旧城改造上下功夫,变平面开发为立体开发,变分散开发为集中开发,变废溪、废地为城镇景点,街道市场尽量少占耕地。四是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越显得重要。谁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谁就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城乡一体化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城市的一时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