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30 10:27:27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1篇

关键词: 提高 生物学概念 能力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生物学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使用频率低,而且多抽象,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一到考试,学生最怕的是简答题,从批改学生的试卷和作业中简答题高错误率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多是概念的乱用现象,因此,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认真指导阅读教材中的概念

教材中对概念的表述,语言都具有简练、明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表意十分准确、完整,确定概念的范畴严格。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首要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概念的语句,对概念中的每个字眼和词都要注意分析,并提醒学生用笔作上记号(比如打圈圈)或注解,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错误。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对“单倍体”的概念的描述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概念中的关键字眼是“体细胞”、“配子”、“个体”。其中,“体细胞”强化判断几倍体是以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不能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判断依据;“配子”强调该变异体是不是单倍体的参比对象是正常个体的配子;“个体”强调单倍体是指个体而不是某个细胞。从概念中反应出有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不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六倍体小麦的单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以下列一道题为例,如果学生不理解单倍体概念,出错的可能性就极高。“下列不属于单倍体的是(?摇?摇)。A.蜜蜂的雄蜂 B.人的细胞 C.由花药离体培育成的个体D.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马铃薯植株”,很多学生错选D,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的概念。

二、通过具体事物或图片等理解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有时单靠文字上的解释还不够,还必须配上一定的图解、实物或动画的课件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美国的教学界有这样几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 一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的详细解释,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直观的图片、实物等所形成的概念远比纯文字的解释要有效得多。

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对“染色体组”的概念描述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课本中还有 “多倍体”的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除外还有“二倍体”、“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等概念。就这几个概念,学生一直无法搞清,因为概念太抽象,而且容易混淆。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个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形(如图),让他们辨析,请学生思考回答,该图有几个染色体组?并请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组成?如果某个体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的组成是如图所示,那么该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还是四倍体?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纠正和肯定,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教学中如果常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也会掌握得更牢。

三、通过导学提纲指导学生理解概念

作为教学第一环节的“预习”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能提前自觉预习下节课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对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心中有数,直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求知欲望。在预习过程中,新的生物学概念往往是预习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教师的设计的预习导学提纲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为学生的设计的导学提纲中,要突出概念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抓住概念的含义和本质。

例如:在选修③《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并没有专门的描述,可是理解这样的一个概念对该节课的教学确有重要的意义,我针对“单克隆抗体”概念,就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题:“什么是单克隆抗体?是指由单一的B淋巴细胞,经过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大量增殖而产生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抗体。”这样学生对“单克隆抗体”概念中的“单”、“克隆”,以及“该种抗体的特性”等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学生在自学中能理解这个概念,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会变得更轻松。

四、通过比较易混概念准确理解概念

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单从概念的名称上就足以让学生混淆不清,如: “生长素”和 “生长激素”、“核苷酸”和“核酸”、 “细胞液”和“细胞内液”、“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还有一些概念是由于比较抽象,原理复杂,不易理解,使用少,容易忘,如“转录”和“翻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这些是学生在解题中使用错误频率较高的不易分清的概念,要使学生牢固理解和记住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比较,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比较概念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列表的形式。比如:“转录”和“翻译”就可以列出这样的表:

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区别就会更加清楚,减少用错概念的机会。

五、通过概念图的方式掌握概念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繁多,而生物学中每个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要搞清繁多的不同生物概念之间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概念图的方法来实现。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之一,利用概念图可以处理每一章节的知识结构,再现相关生理过程,总结章节内相关知识的联系,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必修②《遗传与进化》教材中的“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脱氧核苷酸”、“转录”、“翻译”等概念如果用一个概念图来组织复习,学生就很容易区别和使用这些概念。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2篇

李政道教授在北大讲学时,强调“学习中一定要把基本的概念搞清、记牢”,“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新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重视学生经验,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教学要思路清楚,使学生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来源于各种感性认识,只有当感性认识极为丰富,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对研究对象获得较为完整的感知,对于感性认识,学生一般是通过这四种途径获得的:一种途径是对原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如物质是以固态、液体、气态这三种形式存在的,这些认识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都已知晓,并已能正确判断,第二种途径是教师用常见的生活实例、实验引起学生观察与思考,如学生常常会说“铁比棉花重”,但说不清楚其中隐含的内在规律,老师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相同,从而建立密度的初步概念,第三种途径是通过其它视听途径或阅读教材等获得的认识,如学生能通过听到声音,感知到声音的现象,但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未必清楚,而通过一些途径的学习,再结合对声音现象的感知,就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了,对于有些概念的认识,还可利用借助画示意图、过程流程图等方法,来产生正确的认识,如力的三要素概念,通过力的图示的方法,就更为形象的表示了;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变的六种物态变化,用过程流程图方法来表示,就更为一目了然了。

较为复杂的概念建立,可结合这四个途径中的几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比热容、电磁感应等的概念的教学等等。

2 建立科学的物理表象

表象是人们过去对事物的反映在头脑中所留下的痕迹,当这些痕迹在人的活动中恢复或再现的时候,就成为表象,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物理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片面的、孤立的、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并形成了与物理知识不尽一致或相悖的观点,这就是前概念,如“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眼睛看见物体是由于眼睛有光射到物体上”等等错误认识,这些都是前概念,前概念具有广泛性、肤浅性、顽固性、隐蔽性,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对正确概念的掌握带来极大困难。

建立科学的物理表象,消除前概念的影响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一是要做好物理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及时揭示实验本质,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一下铁块和鸡毛在真空管中自由下落的实验,学生只要认真观察了这个实验,就会很容易改变其原有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中的错误认识,二是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去解释实验或实例中的现象,使大脑中的前概念与当前的现象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感觉到必须要修正自己原有的观点,如只要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人眼晚上会看不见物体”时,学生就会对原有观点产生怀疑,经过“思想斗争”后,“拨乱反正”,就能够形成正确的概念了。

3 建构必要的概念体系

学生建立了初步概念,只是从某些方面对概念的认识,为了消除前概念影响,深刻地理解概念,还需要从各个层次、不同角度来认识概念,要全面理解概念,就必须建构必要的概念体系,概念是建构物理大厦的“支柱”。

3.1 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概念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慨念内涵和外延的依据,所以,为了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从分析概念的定义人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物体”及“物体间的作用”,认识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体间的作用”,其中对“作用”的理解是关键,此即知力的内涵,而力的概念所反映的物体只要是具有这特有属性的所有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核力等具体的力,都属于力,此即力的概念的外延,同样,惯性概念的内涵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外延是“一切”物体,如:受力的物体,失重的物体,太空中的物体等等,换言之,这些物体都具有惯性,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的初步阶段。

3.2 理解概念的结构及量纲

概念的结构指构成概念的要素,例如,“密度”概念的结构是由质量与体积概念构成,“动量”概念的结构是质量与速度概念构成等等。

概念教学要把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区分清楚,密度既不是质量,也不是体积,是两者的比值,质量、体积及大小是所有物体共有的,而这一比值所揭示的量是物质特有的,反映的是物质的一个属性,这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的方法之一,速度、压强、电流、比热容等概念的引入方法与密度概念相类似,而密度的量纲就由质量和体积量纲并由这两者量纲的比值决定。对动量概念的引入除了运用了上述方法外,还要理解动量是矢量,也是一个状态量,这也是物理学中引入概念的一种方法,而概念的引入又是为研究物理规律服务的,只有当学生理解了动量引入的原因:物体动量的变化反映的是这个变化过程中力对时间的累积量,即冲量,把动量的概念在动量定理中得到应用时,才能真正理解动量概念,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理解概念的必要过程。

3.3 辨析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1)固有特征: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些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只由物质或物体本身所决定。

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同一物体当形状、位置、温度等发生变化使质量不变;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密度且各不相同。

又如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力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是“场”物质本身的属性,比热容、电荷、电阻等是物质某些特性的反映。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但还要用外界的一些因素去定义或量度这些属性的“量”的大小或强弱程度,例如,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是用试验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与该点电荷的电荷量之比来定义或量度,而该点的场强不论你是否放置试验电荷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物质的某些特征只能在与周围其他事物的发生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显示出来,所以物质的某些特征要用外界因素来描述、定义或量度。

(2)矢量特征: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概念具有矢量特征,如力、速度、动量、电场强度等。

(3)状态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对象的状态的,物理对象所处的状态不变,描述状态的概念物理量就不变,例如,速度足描述物体某一时刻运动状态的;压强、体积、温度是描述气体某一时刻状态的概念。

(4)过程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对象变化过程的,这些概念的值与物理对象的变化过程有关,如功的概念、热量的概念、冲量的概念等。

(5)相对特征:有的物理现象是相对于某参考对象而言的,描述它的本质的概念就具有“相对”特征,如物体的运动与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速度、动能、势能等也是具有相对特征的概念。

能正确划分、辨别物理概念这些特征,对理解和掌握概念尤为重要,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的深化环节。

3.4 全面把握概念体系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概念的定义、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的测量、概念的计算、概念的应用等要素组成,掌握这些要素以及与之有关的规律对理解概念大有益处,如: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力的测量、力的分解合成、力的运算法则等来认识;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来认识;还可以从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认识来全面理解力的概念;更进一步的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是认识了力的作用在时间上的累积量,冲量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累积量,功的概念等以后,有了这些力的应用的拓展,就把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推到了新的高度,这是构建概念体系的升华阶段。

4 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作为物理理论基石的物理概念的建立同样离不开思想方法,这就要求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科学推理、类比、等效等物理思想方法,抓住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并建立科学的思想方法,以下例举三种思想方法。

4.1 理想化的思想方法

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忽略了所研究物理事物的次要因素,抓住影响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物理学中的一切理想模型,如光线、质点、刚体、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等概念的建立;一切物理现象的理想化处理,如光的直线传播、自由落体、简谐振动等都是理想化思想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的应用给我们研究带来极大便利。

4.2 类比的思想方法

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可以借助已有的物理概念,建立新的物理概念,这种思想方法在物理概念的建立中运用很广泛,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来建立电流、电压、磁场的概念;水波、声波、光波、无线电波、德布罗意波等各种波动,尽管涉及不同的领域,甚至具有不同的物理本质,但由于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可类比性,使得我们建立了一些普适的物理概念,如波长、频率、周期等。

4.3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运动学概念的理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方法能熟练运用时才能深刻理解,如只有对数学的微元法能进行运用时才能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只有对等效方法理解后,才能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而对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要运用数学的研究方法,如用表格法、图象法等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只有这些思想方法能熟练运用时,才能更深刻理解概念。

4.4 科学方法的产生

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概念体系完善的过程,也是科学方法产生的过程;每当物理研究有新的突破或新的进展时,往往伴随着新的思想方法的产生或数学研究的突破,所以概念也是探索自然科学形成科学方法的“诺亚方舟”,事实正是如此,随着物理概念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就有伴随与之对应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就有“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之争,形成了亚里士多德“观察、直觉经验、简单推理”研究方法和伽利略“科学推理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正是伽利略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得出了“外力的作用改变了速度”这一经典论断,从而建立了经典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力和加速度,伽利略是“科学史上第一个进行思想实验的科学家、第一位采用数学方法的科学家”,正是由于伽利略建立的科学方法,才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意义;本质属性;物理现象;物理定义

作者简介:李源贵(1986-),男,广东信宜人,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包括了物理现象、物理本质属性、物理意义、物理思维形成过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等,掌握和界定每个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学体系.但是在学习中,却有部分同学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存在问题,出现物理概念的混淆,物理概念界定不清等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乱用概念、滥用概念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1认识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11把物理概念等同于定义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头脑中缺乏科学严谨的物理思维,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部分同学会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深,简单的认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义,只是从定义上来记忆物理概念,而没有深入理解到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学生从定义上理解到密度其实是一个比值,如同数学一样,通过公式ρ=mV来计算其大小就可以了,但是正确理解密度应从它的物理意义上理解,密度是由物质的种类来决定,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单从定义上理解并没有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12没有区别物理概念的个别现象与一般现象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物理概念中也有个别案例是在概念界限之外的,应当加以区别.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一般学生都是从大量的例子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所以就在一般现象中概括形成了“浮力”的概念.但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显然不是的,例如浸在水中的桥墩,它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应该从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13没有分清“前概念”与“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现象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前概念”,但“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也能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把“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区分,则容易把物理概念混淆.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前,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摩擦力的前概念,而且都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是属于阻力.但是从实验中发现,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如运动员起跑时的摩擦力就属于动力,所以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关键要认识到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对”两个字就把前概念和正确的物理概念分清.

14没有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

物理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基本是从大量的实验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每个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概念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导致在知识点上出现前后矛盾.例如:学生学习声的产生时,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学生容易把“声”等同于生活中的“声音”,但是他们的范围不同.人们能够听到的才叫做“声音”,把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声音只是声的一部分,所以振动的物体能够产生声,但不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2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21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尤其重要,有些概念就是物理现象的直接描述.例如:把一块固态冰放在室温中慢慢变成了液体的水,对于这种现象就叫做“熔化”.所以把匀速直线运动、熔化、凝固、扩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都归纳为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22反映物理本质特性或属性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有些物理定义只是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总结,但并没有描述出物理的本质,当我们深入学习时,就会发现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性.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这个定义只是给出了密度如何计算,但实际上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特性.除此以外,特性还有、比热容、电阻、热值等,属性的有:质量、惯性.

23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本质属性或特性外,还有就是反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它往往是通过公式的计算来描述.例如:物理学中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公式表示就是W=FS.这就是通过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除此以外还有力、功率、机械能、电流、压强、效率等.

3怎样学习初中物理概念

31理解概念的物理意x

在物理学中,虽然物理概念很多,但是每个物理概念都有物理意义,如果学习中忽略了物理意义,那就不叫物理了.例如:物理学中引入了“速度”,如果学生只是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当路程越远,时间越短时,速度就越大.这就等同于数学中学习的速度,物理学中之所以引入速度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本领,它的大小不是由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由物体本身的性能决定.所以学习物理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32分清物理现象与本质

物理现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质属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难区分的,有些概念从物理定义上看好像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但实际上是反映物理本质的,这样的概念最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从定义上看是一种阻碍现象,但实际上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应分清现象概念和本质属性概念.

33分清物理概念的范围

物理概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而物理概念的范围有大小之分,也有过程量和状态量之分.例如: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清楚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是这只是针对固体和液体而言,而对于气体则不成立.又例如:在学习“热量”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会出现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热量”,但我们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能量”.

34用科学实验学习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和概念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做实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或知识.例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时,气体扩散实验是把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上面倒扣的是空瓶子,这两个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5用生活实践理解物理概念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概念教学 有效性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更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建立、理解与应用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生物概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教学中要正确引导修正认识的错误与偏差,建立科学完整的生物概念。

一、通过具体现象,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具体生物学现象,利用实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辨别,对生物现象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生态系统与生物圈”一章中的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就概念而言除了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以课本中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整合已有教学资源,包括学生的感性经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课外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经验与已掌握的知识、课本内容,等等。经过这样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很快找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那就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树林、学校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这样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二、深入理解概念,剖析概念内涵与外延

概念总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牢记概念并正确应用。例如:“光合作用”这个概念,其内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我们就懂得了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增加植物的产量;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会全面而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理解概念内涵,优化概念传递方式

概念的传递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术语或概念名词,一种是对概念内涵的描述。我们往往习惯用概念术语或名词方式传递概念中的重要信息。如:“生物”、“环境”、“遗传”、“基因”等。有研究表明:用内涵描述的方式表述概念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把握概念,并给学生传递概念信息,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等。在习惯与使用概念术语或名词传递概念时,常常可以引入这样的概念。重复概念是“基因”,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基因包括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通过复制就可以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让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形状。克隆羊的产生过程:取出甲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与去掉细胞核的乙羊卵细胞融合形成胚胎,再把胚胎植入丙羊子宫内,最终从丙羊体内娩出的就是多利羊。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概念形成直观认识,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概念的内涵。

四、建立概念体系,对概念进行分解整合

生物学中的概念是对生命中基本现象与规律的解释。一个概念往往可以分解成多个层级的次位概念,我们在备课时需要理清这些次位概念与重要概念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从传递次位概念开始,通过对次位概念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的完整概念体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全面把握重要概念。例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下,“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与生物个体”是标准中规定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不妨根据多细胞生物体的分类,把它分解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人体的结构层次”这样两个次位概念。在“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统领下,还可以继续分解成“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形成组织”、“多种组织构成能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植物体各器官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个体”等次位概念。学生学完这些次位概念后再进行有机整合,就会很轻松地建立以“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核心的概念体系,从而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透彻。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研读新课标,研究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重要概念组织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探究能力,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2011(1).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5篇

一、概念图的概念

1、概念图的构成以水的概念图为例详细说明概念图的组成,水的概念图如图1。这个概念图中共有概念14个,都放在椭圆框中,其中水是关键概念,放在概念图的最上端,是这个概念图的主题;水的概念图包含三个分支,也就是与关键概念“水”相连的三条线,被称为三条分支,这三个分支中每个分支下的概念代表同一类概念,第一个分支包含三个概念:“生物、植物、动物”,说明水是被生物需要的,这个分支的概念都属于“生物”;第二分支由二个概念组成:“分子、运动”,说明水是由分子组成的,说明了水的组成成分;第三个分支由八个概念组成:“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雪、冰、湖、蒸气”,说明水存在的状态,每个分支都体现了概念的分类,关键概念“水”可看作是各分支共用的概念。同一分支下概念上下的排列顺序体现了概念图的水平层次,第一分支下的概念分为二个层次,“生物”概念是第一层次,“植物、动物”两个概念位于第二层次,包容度较大的概念放在上面,包容度较小的概念放在下面,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所以生物概念排列在上面,植物和动物概念排列在下面;第二分支包括两个层次,“分子”概念处于第一层次,“运动”概念处于第二层次;第三分支包括三个水平层次,“状态”概念处于第一层次,“固体、液体、气体”概念处于第二层次;“雪、冰、湖、蒸气”处于第三层次,所以水的概念图最多有三个层次。同一分支下概念间的连接线及其连接语,例如:“水”和“生物”的连接,连接线上的箭头表明连接语的读法,读作“水被生物需要”,两个概念及其连接语形成一个命题,这样的连接共有13个,分别是“水———生物、生物———植物、生物———动物、水———分子、分子———运动、水———状态、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气体、固体———雪、固体———冰、液体———湖、气体———蒸气”。不同分支下概念间的连接及其连接语(也叫横向连接)是不同分支概念间的连接,如:“运动”与“状态”的连接,连接语“决定”,读作“运动决定状态”,是属于横向连接。“狗”是“动物”概念的一个例子,“树”是“植物”概念的一个例子,“太湖”是“湖”概念的一个例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水的概念图包括14个概念,3个分支、3个水平层次,13个同一分支下的连接线及其连接语,1个横向连接,3个例子。

2、概念图的制作软件概念图的制作软件是“inspiration",用户可以从网上找到并下载。综观国内外将概念图用于教学和评估的研究,还未见将概念图应用在研究生教育统计课程的复习和评估中,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索。

二、概念图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的应用

1、教材选用根据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安排和要求,我们选用了北京师范心理学院张厚粲等编写的《教育与心理统计》教材。

2、概念图的应用根据我们对《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体系的理解,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我们制作如下的概念图。在词汇上带有的下划线表示具有超级链接,可以连接到讲解相应内容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内容,有利于检索和复习。

三、采用概念图进行课程考试的实践

(一)设立考试题目

建立一个“统计方法应用条件概念图”要求:

1、概念图应该呈现这学期学习过的所有统计方法

2、概念图应该体现自己理解统计知识的方式,思路要清晰

3、概念或词汇间的连接语言尽可能准确、精练

4、作好之后要不断修改

5、呈交的概念图要打印在纸上,同时发送电子版制作概念图的要领:①选择统计的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②将选择出的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放在椭圆框中或矩形框中③在概念、词汇或统计方法间的连接线上写出连接词语表明两者的关系,连接语应该是你想表达的统计知识可参照的内容:①“统计方法使用条件”word文件②讲过的课件③统计教科书及SPSS应用书籍④概念图的相关文章

(二)确定评分方法及标准

学生在参阅教师制作的概念图基础上,会呈交怎样的概念图呢?这样的概念图如何评分呢?在学期放假之前,学生有20天的时间制作概念图,考虑研究生成绩应以鼓励为主,在查阅他们呈交的概念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制作了统计概念图,在仔细分析后决定以三个等级给分,分别是90分、85分和80分。三个等级的标准是这样的:90分———有自己绘制的创新性的概念图,概念图结构不是来自老师的概念图,并且有较多正确的、体现对统计知识较好理解的连接语,图7是某个得90分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中的一个例图。85分———使用教师的概念图作为模板,但增加了较多的统计词汇和较多的连接语或者在概念图中以较多的注解方式说明相应的统计知识。80分———基本上照搬教师的概念图,只是增加了许多统计词汇,没有增加连接语或连接语只是“包括”、“有”等,没有体现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图7体现了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较好的理解,从知识内容、概念图的结构组织和连接词语的选择都体现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连接词语体现了较好的对统计知识深入正确的理解,所以这样的学生被评为最好,给予90分。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6篇

一、剖析定义,变式训练,形成概念

生物学中许多概念定义非常严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剖析,完整准确地传授。在学习“种群”概念时,教师往往例举一些正例: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蚱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等,同时例举一些反例:太湖中所有的鱼,惠山上所有的松树等,然后请学生举例,并对学生的例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学生所接触的例子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形成“种群”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得出种群概念的关键属性: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从概念形成的观点看,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正例变化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本质特征。如教“种群”概念时,如果只例举一个池塘中所有青鱼,一片稻田中所有青蛙,学生往往以为种群就是一群相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如果教师能举例说明一片森林中两群狼,世界上所有的人,太平洋里所有小黄鱼也是种群,学生便能有效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单倍体”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二倍体和四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中的染色体组数,排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因为二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许多学生就认为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通过变式训练,学生能抓住单倍体本质特点: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般”两字不可去除,否则异型的XY染色体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教师对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要解释,如“主要、一切、一般、大多”等。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较常用方法,如介绍减数分裂时,教师除提供各种正例外,还应不断变换正例的无关特征,如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数目、位置等,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关键特征,形成精确、稳定的概念。

二、合理分类,提供材料,讲清概念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生物学的概念,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关系。(1) 从属关系:如原生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中心体、中心粒,细胞质、细胞液,小肠绒毛,微绒毛,性状、相对性状,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2)同一关系:如染色质与染色体,细胞膜与生物膜,淀粉与糖元,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3)并列关系:如吸胀吸水、渗透吸水,噬菌体、原核生物,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生长素、生长激素,植物激素、动物激素,昆虫内激素与外激素,杂交、自交、测交,竞争、捕食、共生、寄生,保护色、警戒色、拟态。(4)对立关系: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质壁分离与复原,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自然突变与诱发突变,单倍体与多倍体。生物学概念的获得与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极大关系。教师应尽量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丰富的表象,从而形成正确概念。如介绍“变态发育”时,可以例举学生熟悉的青蛙和家蚕的变态发育例子。鲜艳的图片,精彩的录像能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诸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具体概念。

三、加强比较,突出本质,深化概念

所谓比较,既包括正例之间的比较,也包括正例和反例之间的比较,前者有助于发现其共同本质特征,后者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如比较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尽管它们各有特点,但作为生态系统,它们共同特点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如教“竞争”,举出“两狗争骨”这个反例和“鹊巢鸠占”这个正例,学生便能理解竞争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个本质特征。比较是概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时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比如异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厌氧型这四个概念,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方面,但它们又有区别。异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具体表现,需氧型和厌氧型是异化作用的个性表现。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7篇

1注重物理前概念的有效转化

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的,在物理概念学习前学生大脑中的表象或与概念同向或与概念相悖离.同向的物理前概念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炼为感性认知推动理性飞跃;相悖离的物理前概念则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再经过一系列物理手段可以将其转化为正确的感性认知或直接实现理性飞跃.两种不同物理前概念的转化流程如图1所示.

案例1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前,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可能是与亚里斯多德的认识一样的,属于与概念本质相悖离的物理前概念,如何有效转化呢?可以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也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归纳实现理性的飞跃.笔者在和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给学生抛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1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物体同时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初速度为零)释放,出现了落地快慢的差异,结合原有认知,猜想这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

问题2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评析不回避学生的物理前概念,从学生片面的认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初步推理后,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对比抽气前、后多个不同质量在牛顿管中下落的现象,很自然地完成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转化.

2强化过程体验

物理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概念教学不能搞强塞硬记,要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我们从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学习兴趣等学习正情绪,在兴趣的驱动下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体验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丰实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接近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实践经验表明,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不仅仅有利于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内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案例2在和学生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时,如果直接灌输,学生的理解程度低,难以接近概念的内涵,从“加速度”这个概念本身来看,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这个与速度的定义有相似之处,不过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认识不深刻,可以说“加速度”是学生步入高中后遇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有“加速”这个说法,不过没有情境的驱动,学生很难构成有效的联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真实的情境出发,设置问题.如表1所示提供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情况.

3注重物理思维

数学是物理概念建立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建立物理概念时与数学相结合是常用的方法,不过,笔者认为在概念建立时首先应该去思考能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物理概念出发进行迁移.重视用物理思维思考问题,建立概念不仅仅能够建立新概念,同时还能强化对原有物理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概念体系的有效建立.

4注重自主反思

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一的新生大多感觉到物理难学,有些学生反映课堂上能够听懂的,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什么原因呢?相比于初中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知识较抽象,而且内容增多,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前面忘了后面,下课后到底真正掌握了多少,心里没底.为此,笔者认为下课后应及时地反思课堂所学,及时的反思能够较清晰地还原课堂物理学习过程和习得的物理概念.那么要反思什么呢?如何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后勤于反思的习惯:

(1)本节课上,我学会了哪些物理概念?所学物理概念与原有概念有哪些联系?在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2)本节课上,我学会了哪些物理思想方法?所学的物理思想方法在以前的物理概念学习中有没有用过?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8篇

关键词: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初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物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各个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为学生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氛围,进而为后面深层次的物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内容,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每个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把握住难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概念要生动直观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因此我们在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和概念本质,采取灵活多样,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法。我在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下述方法:

从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例进行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理实验现象引入;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进行引入;用类比法引入概念;通过问题讨论引入概念等。

在进行概念引入时要注意掌握一些技巧:一定要选择一些典型、全面,能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的事例,以减少非本质特征干扰学生理解概念。引入时所选择的旧知识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的或者是错误的概念,从而导致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所引入的问题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概念的建立要准确、简洁

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简洁、准确,学生能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话学生不易遗忘。反之,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某概念时,教师讲解繁琐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模糊不清,这将会影响学生理解概念,甚至影响后面的记忆和应用,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概念是用最简洁精准的文字表达,是经过反复实验验证与推敲得来的。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力的概念表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简短的几个字就可以说明力的本质。可以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精确地揭示出力的物质性。有人会说有两个“物体”不就是重复吗?其实这里面的两个物体,是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至少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四、揭示概念的本质,实现理解上的突破

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明辨是非,摒弃干扰因素,正确理解概念,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如,我在惯性概念授课时是这样做的:讲解时我以外力停止作用后,小车、铅球等物体仍能继续运动的事实为出发点,逐个分析小车、铅球继续运动的原因,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仍能保持运动。反驳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我又继续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进入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时,小车在通过很短的距离后就停下来了;对照这个实验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小车在同一斜面上滑下,进入表面光滑的玻璃上时,小车通过的距离要比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远得多。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初步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滑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如果不受任何阻碍,小车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最后总结提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防止学生出现“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熟记概念,而且应以概念为基础,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加强练习,巩固运用概念

在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模糊而不深刻,常和已学过的相似的旧概念混淆。教师要提供针对概念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来练习,以巩固和加深概念。如,在学过“摩擦力”和“弹力”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弹力吗?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产生吗?摩擦力一定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然后,再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联系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摩擦力必须是在两物体之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例如,我们常见的传送带传送货物,人在走路时等。在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记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另外,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要通过实验验证与加强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最终掌握。

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去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并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得出这些物理概念及规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生物中个体的概念第9篇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生物学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下面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 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

1.1前生物学概念影响

前生物学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以前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物学概念。由于现在的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机会太少了,生活空间有限,缺乏对复杂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又没有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生物学形成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

1.2日常概念和生物学概念易混淆

日常概念是我们生活中对一些生物学现象习惯性的概括和称呼,这些概念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这些日常概念对我们生物学概念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 3 抽象概念本身的影响

有的概念比较抽象,有的概念比较具体,具体的概念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掌握。如染色体组、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同源染色体等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

1. 4 感性认识欠缺的影响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扦插、嫁接、胚、胚乳、种皮、果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1.5 旧知识的影响

部分概念间有递进的关系,最基本的概念不清楚,必然会影响其他概念。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个概念,如果种群不清楚就会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只有掌握了种群、群落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2 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2 利用数学图形,理清相关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这是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最大的困难。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这些内容相关的概念可以用借助数学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比如用大小的圆圈,以及圆圈之间的从属或有部分交集的关系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基因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性状包括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激素、酶和蛋白质的关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些激素是蛋白质。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2.3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例如,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概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的变化是它的内涵。它的外延则是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对无性生殖、克隆均不适用;只讨论配子的形成规律,不讨论配子的结合规律;

2.4通过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概念

生物学中的概念能体现出人们探索真理的思维过程。教学时把概念的形成过程阐述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知道概念探索的方法,认识概念的思维过程,从而掌握概念的本质含

观察现象激发兴趣:出示一盆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向光生长一盆花卉。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怎样才能证明植物具有向光性?做实验,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学生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种想法。后来学生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让学生自己总结生长素概念,学生很容易掌握概念,

2.5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2.6抓区别找联系,深化概念

高中生物教材中相似的概念很多,有的则一字之差,却表示两个不同的生命本质属性。如原生质与原生质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自养型和异养型、需氧型和厌氧型、自交、杂交和测交、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引导学生类比区别相似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比较:

2.7联系旧知识,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讲授新概念时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不仅复习巩固了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习和理解新概

2.8 注重概念的运用,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巩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