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5 09:41:21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1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医患关系

1健康管理概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状态。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U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1]。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服务对象向健康方向发展。

2中国健康管理现状及需求

认真管理我国的健康资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能否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国民的健康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2] 。

我国目前在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疾病经济负担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这些严峻形势下,健康管理的实施显得破在眉睫。在国内,人们一直以来习惯了“生病就医”的医疗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甚至不了解。国家实施的医疗保障也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生病之后方能使用,只保治、不保防,防与治相分离,当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高危”状态时,社会医疗不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我们缺少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健康管理体系,即找出隐藏的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和干预。虽然在国内也有一些医疗机构打出“健康管理”的旗帜,大都还停留在体检的范畴,但仅停留在体检这一步,没有提供体检以外的诸如健康评估、健康干预、跟踪随访等更进一步的服务。

健康管理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对一般人群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非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如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等;对疾病人群可采用专项疾病管理,健康促进等服务。

3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

3.1 健康管理的发展平台

3.1.1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展健康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旨在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虽然目前在全国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理论设计上也有在人群中实施健康管理的理念,但并未达到健康管理的实际要求。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病人,还包括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平台[3]。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健康管理可在以下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建立健康档案,识别、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实施健康教育;进行健康和医疗需求指导;搭建个人健康信息网络平台,方便社区和指定大医院之间的患者信息共享。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将两者相结合, 以期获得双赢的效果。

3.1.2以医院为依托发展健康管理

人类健康需求赋予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已大大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人”,医院应该调动一切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因此,医疗市场应重新被认识,医院功能和内涵可以进一步调整,并正确引导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消费,这就要求医院除面对病人服务,还要涵盖占人群90%~95%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4]。医院一般拥有强大的住院病人资源库,同时也可为门诊就医者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库,门诊就医者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医疗服务需求者,通过数据资料整合分析,可以将这些人群进行分类, 医院设置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给予健康指导,并对其进行跟踪治疗;为康复期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康复指导,随时纠正、解答其在康复期存在的不科学行为和困惑;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情感、精神状态、营养、饮食、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的指导,定期开设讲座并发放健康手册;对于高端人群可根据其需求设置专门的健康管理方案,实施俱乐部会员制服务。医院实施健康管理的优势在于专科比较齐全,设备比较齐全。

3.1.3社会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

现行的医保制度主要是对患病的参保人给予事后经济补偿,分散患病带来的损失,但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结果患者越来越多,并集中于大医院治疗。医疗保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病(尤其是在后期)费用的控制上,同时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1]。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健康管理新理念,将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引导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能够将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既有利于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又有利于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

3.2推进健康管理,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和患者构成了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而医患之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作为患者的人,医生对医疗知识和技术有足够多的了解,在我国,由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十分薄弱,人们的医疗知识普遍缺乏,患者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健康管理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从整体上把握医疗资源分布、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从而不再使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劣势,能够对医疗活动的疗效有合理的期望,通过知―信―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模式更好地促进健康水平。健康管理这一形式将医生和患者放在了同一位置,医患双方地位平等、目标统一,医生较容易赢得广大患者(潜在患者)的信任,这为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 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2]黄建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康管理[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3):215-218.

[3]张瑞利.健康管理产业的供给现状及趋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7,4:50.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2篇

关键词: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

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共400张,回收390张,回收率97.5%,见表1。

2调查结果

2.1基本情况 男性:103人,占26.41%,女性:287人,占73.59%。50岁,5人,占1.28%。本科以下,188人,占48.21%;本科,201人,占51.54%;本科以上,1人,占0.25%。未婚99人,占25.39%;已婚287人,占73.59%;其他4人,占1.02%。医生,158人,占40.51% ;护士,201人,占51.54%;检验,13人,占3.33%;药剂,5人,占1.28%;影像,7人,占1.80%;行政/后勤,6人,占1.54%。初级及以下,243人,占62.3%;中级,114人,占29.23%;高级,33人,占8.47%。

2.2健康状况 认为目前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好,17人,占4.35%;好,68人,占7.43%;一般,221人,占46.67%;不好,75人,占39.23%;非常不好,9人,占2.32%。被确诊的慢性病:有,155人,占59.74%;没有,235人,占40.26%。每周工作时间:50 h,21人,占5.38%。

2.3心理压力与执业环境 感觉压力:没有,56人,占14.36%;有压力,150人,占38.46%;很大,184人,占47.18%。认为我县的执业环境:很好,39人,占10%;一般,88人,占22.56%;较差,203人,占52.05%;很差,60人,占15.38%。近1年来到患者及家属的质备、威胁或辱骂:有,266人,占68.21%;从没有,124人,占31.9%。愿意子女再从事医务工作:愿意,8人,占2.05%;不肯定,99人,占25.38%;不愿意,283人,占72.56%。

3讨论

3.1目前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医务工作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每天面对各种病患及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如肺结核、肺炎、艾滋病,甚至暴力倾向等),容易引发相关的职业卫生和健康问题[1]。调查显示县级医务人员现自觉"亚健康"发生率在41.55%,曾有慢性病史占59.74%,执业时间长,超正常工作间达58.2%,这与我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的实际现状相符合。

3.2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差 目前我县医改的实行,基层医疗单位实行了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此举很大程度稳定了基层医疗队伍,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医改后,特别是新农合政策出台,加上社会老龄化,广大群众的医疗的需求的不断上升,众多住院患者蜂拥至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导致县级医院住院部更加人满为患,县级医院需要不断加床来满足群众就医的需求而又因医疗的高风险性与诊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但是社会对此未予理解,当出现医疗效果不满意或沟通不到位时,便引起医患纠纷,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大,为规避医疗风险,在工作上对新技术的开展有所顾虑,从而丧失医学探索中前进的动力,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最终使广大患者难以受益[2]。

3.3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投入偏低,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无规律性,且收入较低。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地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尤其是医疗事故的保障制度和医务人员职业风险的保险制度。把医患关系简单地定位为消费关系认为花钱治病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消费,严重挫伤医务人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3.4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 医务人员时刻面对着各种病患,并且大多医务人员还要担负一定的科研任务、社会责任以及家庭责任,长期的高负荷付出使他们身心疲惫,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元无人员的职业要求又尤为严谨,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无法弥补。他们还不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医学视野,跻身于医务工作者的竞争行列,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我县医务人员中47.18%认为精神压力很大,感觉有压力占38.46%,总体占到85.62%。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尊重与社会环境,而其中发生医疗纠纷时,媒体报道不全面、不客观给医生造成的压力最大,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不信任、不礼貌、不合作等原因是造成引起医务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3]。

为了解决医务人员堪忧的健康状况,医务人员自身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自身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轻精神压力。医院管理者、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关注我县医务人员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只有保证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医疗事业,使患者受益。若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在面对患者时,必须克服自身的疾病痛苦与心理压力,很难做到全身心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检查频繁。因为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都是针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而忽略了对医务人员心理方面的人文关怀。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患者的满意度都与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4]。医务人员如果长期背负着压力带来的负性情绪,又如何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者呢,只有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才会使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得到更稳步发展。

4建议

我县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执业环境、心理压力与全国各地报告的情况相似。为了更好地配合我县医改和服务广大人民的医疗需求,我们提出有关建议。

4.1建议政府要为维护和促进医务人员健康提供充分的政策与资源保障。逐步加大卫生投入并制订出符合我县实际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逐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

4.2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弘扬正气,坚决打击"医闹"。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要充分尊重和肯定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奉献,充分理解医疗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医务技术的局限性[5]。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4.3要研究建立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

4.4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舒缓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等[6]。

4.5呼吁县级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会舒缓压力,劳逸结合、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和营养平衡。每天精神饱满、热情细致、全心全意、专心致志为广大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瑞杰.内蒙古通辽市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健康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梁红,刘志敏,张梦娇,等.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97-198.

[3]汤军,吕宾,朱雅芳,等.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A].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浙江省医学会,2008:6.

[4]王春亚,黄春霞,潘菲,等.北京市军队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3,01:39-58.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3篇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4篇

【关键词】社区医生;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对策

社区医院作为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建立基层医疗健康档案、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家庭卫生服务、卫生防疫等多种职责,对于社区医生而言,涉及众多事项的医疗工作不仅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对于医生个人健康状况而言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加强对社区医生职业倦怠感情况调查,了解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工作中切实把握诸多影响社区医生身心健康的高危因素,这对于改善社区医院医生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有积极意义,是提升基层医疗工作服务质量的关键。

1.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以心理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等内容为主,结合临床诸多报道调查结果来看,社区医院医生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多少医生并未达到正常健康水准,这意味着重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迫在眉睫。当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群体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断提升,随着越来越多心理问题、职业病等得出现,加强医生这个典型性的服务行业心理健康监督与指导有重要意义。社区医生群体之所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与过大基层医疗工作压力有关,一方面与近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关联性。临床调查显示,在男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女性医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这可能与女性需兼顾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有关,双重压力下比男性更容易出现问题,男性医生更多的在躯体化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与头昏头痛、脾气暴躁、精神不适等症状发生率过高有关。

社区医生本身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职称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临床相关报道显示,高学历与高级职称医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苦闷、紧张不安等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分级转诊改革,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对于社区医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服务意识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疗工作负担,在基层医疗进步与改革的过程中,社区医生作为关键基础,无疑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对于高级职称、高学历水平的医生而言,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更多的需要额外承担诸如科研、行政管理、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容易被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困扰。社区医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营造积极健康的就业环境、提升社区医生职业待遇、构建职业压力疏导体制势在必行。另外,有相关报道提出社区医生个人家庭生活与婚姻状况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由于可参考样本量较少、相关报道文献不多,因此可作为参考因素指导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

2.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处于同一工作环境、同一压力源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症候群,对于个人职业生命、职业状态、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对于职业倦怠的调查渴参考三大指标,分别为情绪耗竭、低个人成就感与去个性化,社区医生职业的情绪耗竭是在繁重工作压力、紧张医患关系、枯燥工作环境中个人身心资源透支过度,出现精神过渡疲劳等现象,低个人成就感是指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反馈较少,从而出现士气低下、成就感不高等情况,去个性化是指社区医生在重复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个人心态冷漠、负面或逃避,工作中缺乏情感投入。职业倦怠作为当前许多社区医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已经广泛引起国内外重视,国外报道显示欧洲社区医生群体中超过三分之二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国内社区医生这方面问题目前也逐渐严重,这意味着积极消除职业倦怠是当前社区医生群体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职业倦怠调查显示,医生性别、学历水平、婚姻状况、职称等级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社区男医生、低学历医生更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男性对于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与过高期待有一定关系,女性医生相对而言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出现问题比例偏低,这与其需要分心处理家庭生活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在社区医院方面还处于逐步建设阶段,在社区医生职业激励、基层卫生体系筹建分担压力、医生综合能力发展平台等方面过于薄弱有一定关系,使得社区医生工作成就感、职业待遇、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激励作用并未完全发挥。

婚姻方面,已婚且婚姻状况不佳者更容易出现情绪衰竭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区医生工作内容多、压力大,影响了个人投入在家庭生活中的精力,另一方面医生角色与家庭角色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冲突,精神状况的过度负荷导致这类医生更容易出现烦躁、暴躁、紧张、易怒等方面的问题。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医生是情绪衰竭与低个人成就感问题的高发群体,这与该群体承担科研、行政管理、业务等多种工作内容有一定关系,工作竞争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他们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改善对策

由于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受多种因素影响,考虑到医生个人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感呈正相关,因此要积极改善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消除职业倦怠,通过有效干预举措营造优质的社区医疗工作环境,减轻医生群体工作压力,提升个人成就感。

要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加强对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积极改善医疗环境、缓解工作压力,在医疗改革中重视社区医生群体的府里保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保护医生个人安全与心理健康,积极解决医闹、护患纠纷等问题,做好社区医生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减轻工作负荷。要创新社区医生培训机制,为医生个人职业进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开设心理咨询站,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消除职业倦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深入调查导致社区医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倦怠的因素并采取对应举措予以改善,是顺应医疗改革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对于保障社区医生权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戴俊明,张浩,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健康生产力受损的关联[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5):321-327.

[2]卢梦婕,鄢慧妤,邹天富,等.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的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4):542-545.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5篇

资料一:SARS,名人相继去世,企业管理人员、员工过劳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悲剧不断发生,健康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

资料二:美国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及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秘密:90%和10%。具体地说就是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顾问公司还基本处在萌芽期,而市场的需要又是何等的庞大。也许就在不久,一个巨大的产业将颠覆传统的健康医疗体系,谁能把握先机,就能获取丰厚的利润。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近两三年在我国已悄然兴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个人健康的重要性,2006年必将成为我国企业健康管理步入正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西方国家,健康管理经历20多年,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证明能有效提高员工健康状况并明显降低医疗保险的开支。据了解,美国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都接受了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的专业化服务。健康管理作为一项人事政策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企业采用健康管理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员工目前的健康状况跟身体隐患,让员工保持良好身体状态以减少缺勤;同时这项服务能体现公司的关怀,留住精英人才,并降低精英人才的健康风险。

而目前在国内企业的人事现状是,虽然国家已经实施社保,并提供医疗保障,但是现有医疗保障只能满足员工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当员工生病之后才能使用,当员工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高危状况下,社会保障不能提供任何解决方案。由于员工的低效工作,最终损失的还是企业。

悄然兴起的健康管理业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邀请医学界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以及保险业人士,组织召开了健康管理主题座谈会,共同探讨了在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以真正有效的达到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降低疾病危险性,改善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

座谈会上专家明确指出,影响健康的综合因素中,除了遗传基因、正常生理性衰老外,以环境、文化及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最大。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美国前10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70%,在其经过30年的努力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经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取得的。因此普及保健知识、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换言之,健康也需要管理。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近两三年在我国已悄然兴起。目前,健康管理系统化服务的大致模式为:收集个人与健康有关的信息进行健康体检评估健康危险提供健康促进方案个案主动追踪服务和干预,同时,健康教育贯穿整个系统化服务的全过程。

健康管理在国外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但有效地调动个人在改善自身健康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能更准确地筛选出高危的疾病隐患,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今,健康管理在美国的发展日益迅速,有7700万的美国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接受服务。相比而言,我国国民健康管理意识薄弱,疏于健康检查及疾病预防。人们常对自己的健康过度自信,有约近50%的受访者,说自己“没有时间或没有必要”进行健康体检。因此,加强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健康的行为干预是保证健康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有数据表明,预防疾病的费用只是治疗费用的1/10。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钱,实际效益是投入的8倍。健康管理让你方便、及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及时进行矫正或治疗,从而健康地长寿。美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做过调研,发现经过5年健康管理后,美国人的胆固醇水平下降了2%;高血压水平下降了4%;冠心病发病率下降了16%。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30年,其中先进发达的医疗服务系统只延长了美国人5年的寿命,而预防医学的发展却延长了他们25年的生命。

同时,有效地"健康管理",对全社会而言也意味着节约巨额的医药费。美国的相关研究显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低到原来的10%,使群众少生病、少生大病,节省的医药费用是相当可观的。

国内健康管理公司浮出水面

健康管理最早发源于上个世纪的美国,健康管理继美日等发达国家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成为当前的发展潮流。健康管理在国内尚属新行业,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理论和健康管理网络及管理体系,从事健康管理的机构和工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应该说,健康管理机构均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国内从事健康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下述几大类:

以体检和健康评价为中心内容的健康管理机构:主要为专业体检中心。其工作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健康/疾病危险因素评价-后续的就医服务及健康衷告。

以行为干预为重点,结合健康信息收集与评价的健康管理机构:通过收集健康及生活方式相关信息,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并据此进行个性化行为干预管理。目前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以健康管理与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以远程咨询为中心内容的健康管理机构:主要为会员制的健康管理公司,由专业人员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对会员进行健康咨询与管理。

附属于医疗单位的健康管理机构:主要为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由专科医生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其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相结合,主要以“医嘱”的形式开展工作。

国内首张“健康管理卡”在京面世

不用挂号、只凭一卡在手,就可到北京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全面体检及心理测试,及时发现疾病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昨天在京问世的“健康管理卡”为京城人提供的健康新概念。

据介绍,一向为高干提供保健服务的北京医院,能为持卡者提供100个项目的西医全面体检。其体检涵盖内、外、眼、耳和神经等科,还有血液常规、血糖、肝胆功能、肿瘤标记等检查。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6篇

健康保险成为“新医改”助推器

“新医改”方案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调“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并且“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明确了“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面对“新医改”为健康保险发展预留的广阔空间,健康保险机构应当在利用政策、创新政策和完善政策方面有所作为。

健康保险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实现“新医改”的基本要求。在未来十年,继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同时不断探索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实施途径,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新医改”的基本要求。

实现这项基本要求的平台是健康服务市场。健康服务市场与医疗服务市场有所不同。医疗服务市场以疾病为标的,患者是服务需求者,医院是服务供给者,既是双边市场,也是即期市场,保险介入后就形成医疗保险服务市场。健康服务市场以健康为标的,面向健康群体,属于由即期市场和中长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保险介入后就形成健康保险服务市场。

健康保险业务的特点有利于“新医改”的经济安排。在医疗服务市场上,患者支付费用属于必然事件,健康保险所具有的通过财务手段集中与分散风险的特点,经过保险所特有的经济或财务安排,使得作为被保险人的患者一旦患病,即可以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支付的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支付规定的医疗费用,从而分散作为被保险人的患者可能产生的高昂医疗费用支出。在这样一个运行过程中,保险所具有的对于投保人风险评估和防止逆选择的作业规则促使健康保险公司必须将健康管理理念始终贯穿其中,通过合理的财务安排机制引导投保人关注健康、科学防病治病,从而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对于“新医改”运行的经济安排发挥实际效应。

有利于“新医改”可持续发展

健康保险机构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新医改”的可持续发展。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机制,通过保险公司对利润和效益的关注,用市场化的“无形的手”实现医药卫生和健康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卫生界存在的医疗服务供求畸形、结构性失灵的问题。

因此,从短期看,由于商业保险公司的介入,有助于通过团体性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的采购和保险公司医学与健康管理专家的介入,实现投保人和医疗服务提供商的信息对称,解决过度医疗所形成的大处方、大检查、大用药的问题,节约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资源;从中期看,通过引进健康保险服务概念,可以强化核保环节和服务过程的全方位跟踪,从而通过对次标准体进行差异化保费标准,实行差别费率,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投保人加强健康管理,促进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从长期看,通过与健康风险管理相结合,使健康服务可以通过健康生活、健康意识、健康观察等多样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为投保人带来体质和体能的改善,从而防范“慢病”发病率,帮助“慢病”合理和科学用药乃至康复,从而有效减少病患的数量,缓解医疗服务市场的供需矛盾,在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保险服务市场的同时,促进“新医改”政策及相关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催化完善健康管理市场

健康保险之所以要将健康管理作为其专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可以通过对医疗费用支出的控制方面稳定健康保险业务运行过程中的财务状况。

首先,健康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医疗网络或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审核不合理的费用支出,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来制约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其次,通过健康管理来改善被保险人群体的健康状况,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从专业健康保险市场的角度分析,广义的健康管理包括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来制约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和通过改善被保险人群体的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狭义的健康管理则仅仅是指通过改善被保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健康保险公司在与医疗机构的博弈过程中,仍处弱势地位,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健康保险公司构建自己控制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还存在着制度障碍,而主流医疗服务机构的关注点仍在疾病治疗方面,还缺乏借助于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

因此,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目前主要是通过与独立的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合作,以外包服务项目为主,自建服务项目为辅的方式,向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7篇

【关键词】 医疗改革;大健康产业;投资机遇;现状;大健康产业问题

新医改是在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随着社会的变化,新医改不断地落实与改良,近两年内的医改新政策主要有:一、政府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变为行业管理;二、加强对医务人员长期激励,薪酬或实现适度增长,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三、取消药品加成,收取医事服务费,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四、使药品进行阳光采购,与医生的业绩不在挂钩,意味着药品的价格下降。在医改不断变化的大前提下,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投资机遇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医疗改革下的大健康产业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良好的条件。

(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健康产业体系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形成四个大的医疗产业群体;健康产业的规模已经医疗逐步完善,新兴的健康a业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养老产业、健康体验、营养保健品的研发制造、健康医药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专有性人群的人性化服务疗程,使得新兴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健康产业随着国民需求的不断完善,相关企业在认识到健康产业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布局的加大,进行企业行业产品的运营与投放,推动着健康行业的发展。药品、饮料食品、清洁卫生、化妆品、饮食、旅游、文化娱乐、甚至地产行业也在不断加入这个行业,争取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形成总成为主导力量;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医学的研究有有了很好的基础,科技研究发面不断的深入和改良,在我国创下良好的科学医疗研发环境,和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两个研发方面: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品的创制。

(二)健康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健康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有一些制约着行业发展和完善的因素。首先,因为健康产业是新起的新兴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规章紊乱,许多的地方企业在发现这个行业的蓝海区域都跃跃欲试,提出许多不可践行、错乱盲目的投资计划,其中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行政主体不明确,导致行政的推诿,企业无法落实实施计划,脱离实际情况而漫天发展,导致国民对医药行业形成信任危机,食品安全的不信任,从而出现一种购买洋货的热潮;然后,医疗研发创新技术低,个性化服务不够完善,缺少高新技术的支持从而出现大量仿造假冒的现象;最后,消费者对于健康产业的不了解,盲目的追求健康医药,对于产品以及自身了解不清晰。正因为健康产业是新型的行业,我们会有一个逐步认识完善的过程。

(三)在医疗改革下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就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行业的发展创新,如智慧医疗、医药电商等。在加快大健康产业就是医疗产业的趋势背景下摸索分析得出,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产业融合、病前病后市场壮大、新技术不断发展。

二、医疗改革下的大健康产业迎接的挑战与机遇

国家层面的医疗体制的变革,会引起一个医疗产业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出现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出现。

(一)我国老龄化时代来临,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

人口高龄化时代将会阻碍国家经济增长,导致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政府财政的不断赤字。但是,老龄化社会也带来医疗产业商机,医疗互联网结合就是一个很好把两个行业连接在一起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医疗互联网结合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医疗做的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如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家庭护理、老年健康照顾等方面都可以应用医疗互联网技术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大健康产业将会随着老龄化的来领而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服务将会受到冲击

互联网医疗即移动医疗投资,是创业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以及传统医药企业都在竞相开发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投资主题。其中,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宣传以及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技术开发等都成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医疗将优质医疗资源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服务延伸,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和互联网的效率性。

(三)医疗大数据的不透明性引导的投资新机遇

在当前我国大数据发展时代,医疗行业的大数据不透明,将成为一个健康产业的发展的挑战,将医疗大数据变为国民可用的数据,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健康企业投资起点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浅谈医疗改革对大健康产业的投资发展模式

(一)医疗大健康数据的云计算、云储存

医疗大数据在国内,无论是电子病例,还是影像资料都还不能完整和充分患者获得,医院在大数据方面的分析较为薄弱,将医院的大数据解析在云端计算里,然后医生和患者在获得许可都可以在云端里观看自己的病情和相关的病情的传递,医生也可以在云端上下载观看患者的病情,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医治。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使得健康管理实现有针对性的开放开放,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实现移动医疗、远程会诊、跨国界健康管理等,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随着老龄化的来临将会使管理服务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二)以创新型医疗服务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服务已经深入社会生活中,全方位的进入到医学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层面。一是医疗健康机构智能化安全服务体系建立,使得信息安全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的重要区域全天全方面的监控。二是健康服务模式由粗放型转为现代化精细型,从专业医院到社区医疗所,人性化服务一条龙服务,联合一个健康产业的商业链条。三是健康服务管理由以前的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模式,移动式的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方式更加方便国民进行就医以及相关的健康咨询。

(三)以创新高新技术成果为主的健康产业发展目标

主动积极地投入资金研发高新科技成果,组织培养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研发制造创新型的科技成果,形成产销链条。一是要围绕健康、养老、养生、医疗、抗体等大健康产业,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特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重点投向新药的研发与制成,新疾病的研究与相关抵抗医药的研制,中药与现代养生结合,研发新的养生中药,满足现代人们对中药养生的需求。二是新型技术推动大健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实现人文关怀的情操需求,最重要的是创新性的模式的发现与转化。

(四)医生的解放,实现不定点就医

国内的医生大多数都在医院中工作,局限了医生的执业范围。移动医疗资源的配置成为一个投资的热点,移动医疗技术解决的是患者和医生的距离,解Q的是医生资源的分配问题。例如大病在大医院看,小病在基层医院或者网络移动技术平台咨询治疗。因为在国内看病主要存在四个难处:挂号排队难、等待看病难、看病后缴费难、交费后取药难。移动医疗技术就是一个可供交流工作的一个平台或者载体,提供患者方便,关键还是医疗服务的提供。现今,大医院大部分的医务人员长期加班加点,因劳累病倒或猝死的悲剧时有发生,基层医院的工作少之甚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将成为企业投资的关注热点问题。

(五)投资领域

一是养老产业,养老地产,养老金融保险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实行针对式管理与服务;二是专科连锁医院,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辅助发展的医疗体系结构,建立专科高端医院,施行与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的路线,比如我国目前最为缺少的就是专业高端的儿童医院;三是智能医疗机械的研发制造,我国目前的高端大型医疗机械主要依靠进口,还未形成一个可靠的产业制造规模;四是医药电商,目前的相关政策任然没有开放,但是,纵观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案例,这是一个必然开放的过程。五是医疗旅游,施行健康型的旅游路线以及健康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旅游是国内外最为火爆的一个行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假期旅游景点的饱满,使得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与健康医疗结合的旅游项目,在旅游的景点中增添相关的健康项目。

四、结束语

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货真价实的朝阳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健康产业的大规模、持续性产业的投资行为将成为常态。为了降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造成的规模成本,医药医疗产业升级持续提升,行业并购日益显著,生物医药将成为新药研发的主流。

近一时期,医疗产业规模将会快速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将会大量增长,并且资本市场融资活动活跃。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巨头积极的介入, 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机会将会不断的增多,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行业。因此,大健康产业会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关注点,目前我国医疗行业中的健康产业处于起步状态,从行业的生命周期原理可以了解到,大健康产业不久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需求也在不断的持续增长。大健康产业势必会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经济的重要行业。

参考文献:

[1] 胡凡,邓小磊.中国大健康产业面临态势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11):227

[2]魏国安.医疗变革下的大健康产业投资机遇[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第五版),2015(1)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8篇

关键词:卫生改革,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覆盖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核心是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运而生,而且它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系密切。总体来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为两大阶段,1998年以前是医疗体制改革为主的第一阶段,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医疗服务能力扩张和探索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是改革的主线。 1998年国务院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0年“同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2002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标志真正进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时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系统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和整体设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成为此时体制改革的主线。纵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目前已进入整体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模式选择的关键时刻,设计选择何种医疗保险、健康照顾、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模式,至关重要,其中尤以医疗保险制度最为重要,因为医疗保险是医药卫生体制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主要产出,直接关系亿万国民的身心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关系国民素质与社会质量。因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是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议题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以来,预防疾病和公共卫生、环境卫生、工厂卫生状况、家庭卫生、个人卫生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承担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责任。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在如何利用商业保险原理和社会互助原则,将人们组织起来,预防疾病和抵御疾病风险,确保有竞争性劳动者的社会需要推动下,英国工会组织首创医疗保险制度,其后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将社会保险制度化,建立完备的工伤、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医疗保险已成为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成为绝大多数人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综观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非洲医疗保健体系改革创新方向是广泛实施法定保险计划;美洲大陆医疗保险改革动向是扩大医疗保险体系覆盖范围,提高效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医疗保险改革方向是扩大保险覆盖率,多元化筹集保险资金;欧洲医疗保险改革趋势是调整医疗待遇,将社会市场型竞争机制引入健康照顾领域。显而易见,医疗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的最主要形态,这意味医疗保险既是人们享受健康照顾的基本途径,又是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国际惯例”。

二、城乡医疗保险现状与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享受健康照顾服务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障,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根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城乡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只有少数群体享有“不尽人意”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康平等问题格外尖锐。更为重要的是,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高出5.4%);年龄差异,例如,城市享有各种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随年龄降低呈递减的趋势,5岁以下儿童无医疗保险比例高达70%;文化程度差异,例如,城市地区无医疗保险人口中低文化程度比例较高,占26.5%,而高学历人口所占比例较低,只占8.8%;职业层次差异,例如,管理人员中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高,其中64.4%的人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有医疗保险的比例最低,86.8%的人无任何医疗保险,现有医疗保障体系中制度性、结构性、体制性不平等、不公正状况可见一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现行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与医药文化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防病治病和改善健康状况,而且成为制度化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影响社会正义。首先,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的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等问题颇多,直接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健康照顾政策模式选择,影响医疗保险服务效果与效率。健康照顾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是无法回避伦理道德与价值判断,以中立的价值立场讨论社会政策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福利制度精髓是其价值基础。总体来说,目前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是,疾病是个人不幸与个人麻烦,是个人倒霉,甚至是上天对某些人行为不检、道德沦丧的惩罚,是“罪有应得”和“活该倒霉”,而非典型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议题。对待疾病的这种“谴责牺牲者”取向的社会观念和态度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工业化革命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令人鼓舞的是,2002年sars疫情用血的代价使国人普遍理解了为什么说,公共卫生是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观点,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然而,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和医院费用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基本医疗服务不是福利服务,不是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公共服务,政府没有义务和责任为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买单”,病人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和医院靠吃病人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公民缺乏健康权利,公民无权从国家与社会那里获得应该享有的基本健康照顾服务。这种观念牵涉的深层次理论假设和价值争论是,健康照顾是否是所有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政府是否应承担起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健康照顾服务的责任?社会发展最高目标是什么?欧美国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些基本问题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为其国家健康服务制度(英国等),国家保险制度(加拿大),社会保险制度(德国、日本),医疗储蓄体系(新加坡),私人保险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美国)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基础。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缺乏相应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严重影响了制度设计质量。

其次,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目的含糊不清,医学目的和医疗服务目标背离医学的神圣使命,健康照顾不是维护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而是加剧健康不平等和不公正,健康照顾与医疗保障领域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根源。综观卫生改革实践,长期以来,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综观《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不见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平等,维护健康公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社会政策目标,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医学、健康照顾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预防疾病、阻止死亡、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的最高目标,而非加剧健康领域不平等。毫无疑问,目前只有极少数人享有的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肯定无助于健康保险的目标。

第三,卫生改革特别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基本原则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的设计原则和实际运作状况相去甚远,甚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1997年《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国务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核心原则和精神实质是“广覆盖、低水平”。目前,医疗保障状况确实是低水平的,但是,离广覆盖的基本要求相去甚远,全国70%人无任何保险是典型例证。从医疗保险覆盖率角度看,目前健康不平等、不公平主要表现形式是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太小,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和提高健康平等程度的关键问题。

第四,目前医疗保险范围过窄,许多疾病、药品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诊疗和药品目录范围,医疗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基本医疗保险沉淀资金过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难以有效发挥预防疾病、抵御医疗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的作用,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要。目前,全国各地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细则和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均印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帐户,基本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医疗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地制度框架设计与保险待遇存在显著不同,人为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基本医疗保险和健康照顾服务体系成为影响企业竞争的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医疗保险主要关注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和住院治疗,轻视门诊和常见病诊治,许多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设置了起报线,对未达到起报线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不利疾病预防,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且不利于医学模式转变。如何处理大病与小病关系的同时,如何处理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同样直接影响服务范围内容。目前,各地医疗保险范围与保险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医院门诊、住院和大病治疗服务范围,对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等非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内容的关注不多见,缺乏相应优惠鼓励政策,医疗保险服务工作重点不是如何预防疾病和防止保险对象不得病,而是侧重于疾病治疗特别是晚期的无效治疗,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加剧卫生资源紧张状况。不难想象,前述价值观念与制度安排必然结果是,企业和保险对象缴纳相当保险金,但医疗保险门槛过高、保险待遇和报销比例偏低,导致大量保险资金沉淀。如广东1999-2003年医疗保险基金结余高达128.73亿元,占全国的 19.2%,引发人们思考举办医疗保险目的何在,致使相当数量医保对象抱怨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医疗保险难以发挥应有保障作用。

第五,医疗保险筹资融资和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保险基金分散和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基金难以发挥大数法则,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和科学管理有待提高,个人费用负担的比例过高,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筹资公平问题突出,难以充分体现社会保险性质和国家社会福利责任。基本医疗保险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基本特征是其强制性、非营利性和国家的社会保护责任。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包括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两部分,每部分又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两块。总体来说,目前医疗保险筹资融资,特别是基金增值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银行的存款利息,难以有效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统筹层次多是地市范围,参保人数有限,基金相对比较分散,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因各种各样原因,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封闭运行和科学规范管理有待提高。最为重要的是,城乡 70%的居民没有任何形式医疗保障,全靠家庭和个人力量抵御疾病风险,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快的背景下,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位居世界末尾。在医疗费用上涨幅度过高的背景下,居民基本反应方式有三,一是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二是减少治疗和降低治疗标准。三是患病后等待拖延,或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或拖成大病,形成恶性循环,既造成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和误用,又引发严峻的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议题。如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城乡患者中未就诊比例为 48.9%,其中城市为57.0%,农村为45.8%,与前两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患者未就诊比例出现明显增高趋势。未就诊原因中,38.2%的患者是因为经济困难。城乡居民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70%)。如何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发挥社会保险互助互济作用成为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六,目前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行政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各种医疗保障形态之间缺乏应有的、紧密的制度联系,政出多门、部门交叉、城乡差别和制度分隔的状况比较明显,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整体作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迫切需要系统性、制度化整合。目前,医疗保障制度形态多样,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管理工作,卫生部负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民政部负责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组部和全国总工会负责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事业,各类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商业保险,医疗保障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每种医疗保障体系均有一套独立运行行政管理和基金管理体系,行政管理成本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除行政管理成本之外,目前各种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相互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分隔、城乡差别、身份歧视和健康不平等,既不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政出多门,交叉重叠、多头分隔管理医疗保障制度的格局,又不利于统一、协调、整合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最大化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积极保护作用,最大化改善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

第七,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为改善国民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尚不理想,难以充分发挥正面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社会投资与社会预防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设计和政策模式选择任重道远。众所周知,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归属于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卫生政策范畴。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预防疾病,治病救人,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风险,改善生活质量,主要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安排的分散、城乡分隔和制度化健康不平等等原因,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不仅难以发挥社会稳定、社会投资、社会预防和社会整合等积极作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度化健康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性根源,加剧社会不平等与不公。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的积极社会影响、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率同样尚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社会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是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

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与全民医疗保险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尽快建立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为建构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如前所述,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和系统性问题,但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医疗保险政策模式选择过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现有的制度安排,而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情况,参照国际经验和世界医疗保障改革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所谓“一个制度”是指重新整合、重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将其统一为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多种标准”是指根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设计多种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标准,以便将所有国民都纳入一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当中,从而形成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实现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目标。“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和改革思路,来自卫生改革困境,来自医疗保障制度现状,来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和基层工作者的探索创新,来自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医药卫生改革的效果越来越差,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国民处于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之外,完全背离了医疗保障的国际惯例,全民性医疗保险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而且拥有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只不过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相互分隔,没有形成一种统一、整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保人数有限,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太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缴费标准是按照城市就业者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的,没有考虑到低收人群体、城市农民工群体、城乡结合部或农转居群体、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的实际情况,人为的将许多群体排除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为解决覆盖率过低的问题,全国各地的一线工作者已经按照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思路在探索创新,例如,广东东莞特别为农民工设置了一种缴费标准,上海市特别为农民工设计了城镇综合医疗保险制度,还有不少地方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为农转居群体提供社区为基础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原则和改革思路的优点众多,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现有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诸多结构性、体制性弊端,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首先,“一个制度、多种标准”改革原则的精髓、实质与革命之处是旨在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彻底改变以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依托的选择性原则、城乡差别对待和身份歧视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普及性、全民性、平等性、公民权利、基本需要、健康优先等现代福利价值观念。其次,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充分体现国家福利责任、健康平等与健康公平等社会政策目标,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制度目标,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第三,“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真正解决了如何实现广覆盖、低水平的问题,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与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首要原则,既考虑中国社会状况,又考虑医疗保障发展趋势。第四,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显著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改善、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为参保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医疗服务,改善生活质量。第五,“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原则彻底改变医疗保险现有的筹资机制,真正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筹资机制,特别是彻底消灭个人承担疾病风险,抵御健康风险的自费医疗。第六,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彻底改变目前城乡分隔、分散和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系统整合和平等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最后,根据“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设计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发挥积极的健康保障作用与影响。

四、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基础,首要条件是无形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健康保障议题和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在某种程度说,全民医疗保险并非创新之举,而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真实写照。1949年以来,在东西方冷战和政府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国家逐步建立起以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全民医疗保障。这种广覆盖、低水平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人所共知,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国时35岁提高到2000年的71岁,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彻底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性地位显著提高。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纵使是从经济因素考虑,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都能基本实现全民性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那么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肯定能够负担“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性医疗保险制度。换言之,经济因素和国家财力是全民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能否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取决政府首脑的政治意愿,取决于社会各界人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态度,取决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社会制度性基础。这意味只有当全社会普遍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状况与健康保障在社会生活,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个人福利水平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之时,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对全民医疗保障与全民医疗保险形成广泛社会共识之时,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才具备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实现“一个制度、多种标准”原则和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诸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与政策模式选择价值理念、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统一、系统整合、科学管理、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等角度设计制度,从公民权利、身份平等和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差别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角度设计制度。其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价格、医疗收费政策和医疗机构激励机制的改革,彻底改变医疗收费与医护人员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杜绝以药养医,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良性健康运作奠定社会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谋求多方共赢的发展。第三,明确规定卫生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确定健康照顾服务在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框架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国策性地位,将健康需要满足作为社会政策议程的头等大事,确定国民健康状况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多种承诺。第四,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侧重于防止大病、重病和住院手术的流行观点,将大病、重病的医疗互助和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积极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改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侧重疾病治疗、大病治疗、住院手术和慢性病治疗的流行看法,将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前移,更加注重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事业,实现治病到防病,疾病治疗到预防疾病,末端治疗到早期干预,医疗保险到健康维护的转变。第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大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框架,确保国家对健康、教育、福利、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就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解决医疗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融资、监管和保值增值问题,合理测算缴费标准,充分考虑不同缴费标准之间的衔接过渡和整体安排问题,确保保险基金安全封闭增值运行。第五,打破城乡壁垒和二元社会福利制度,取消户籍制度和身份歧视,确保劳动力自由流动,做好不同地区、不同缴费标准和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过渡,实现保险制度的异地使用,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移动性”特征,使其成为劳动市场运作的社会基础设施。最后,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上,整合、重构各种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与政策,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统分结合、系统整合、运转灵活和健康平等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五、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中国正处于翻天覆地和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传统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管理机制,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框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重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构和谐社会等多种社会发展主题高度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如何整体推进,确定优先次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制度框架建设与政策模式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在这种宏观社会背景下,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都是事关全局的战略议题,理所当然处于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中心位置,处于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地位,其重要性怎样估价都不会过高。因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直接关系所有公民的健康状况。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说明,目前绝大多数国民的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要已经满足,身心健康已成中国人最重要的基本需要,如何回应社会需要,满足健康需要成为政府首要任务。健康是人类最大的福利。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就什么都没有,就谈不到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谈不到幸福美好生活,谈不到建构和谐社会。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第9篇

(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现状

1.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及其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主要由两大医疗保险组成。一是由国家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是国家、企业对劳动者因为疾病、受伤(非因工受伤)等原因需要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检查和治疗时,提供必要的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很长的时间内,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对促进我国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接受医疗服务时的经济负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也不可避免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标志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其保障目标定位于满足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并且强调个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的责任。从保障范围看,“广覆盖”,并没有覆盖全民,当前仅保障了城镇在岗职工,广大的乡镇企业职工、部分城镇居民、7亿多农村人口和大中小学生均未在保障范围之列。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大约是1.37亿,仅占城镇人口的20%左右,而农村只有不到10%的人口能够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及其发展现状

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健康保险成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遭受疾病或者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收入损失获得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人身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可为被保险人提供疾病风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对疾病给被保险人造成的医疗费用和收入损失等进行经济补偿。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主要有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损失保险、护理费用保险、生育保险等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商业保险的高速发展,2005年,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有寿险公司42家、财险公司35家,还有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瑞福德健康等4家专业化健康保险公司先后开业,在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近1000种。商业健康保险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见下图)。

1998―2005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业务年均增长超过41%,健康保险赔款及给付增长超过33%,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5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为我国4亿多人次提供着健康保险保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高速发展为保障我国国民医疗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窄,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预期需求率达77%。另据麦肯锡对我国保险市场的预测,到2008年以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有望达到1500亿元到3000亿元规模。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必将成为构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二)我国居民医疗卫生费用较快增长,个人负担比重过大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承受力的增强,对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我国卫生费用大幅度地逐年增长(见下图)。

1997―2003年,我国居民卫生总费用(反映全国当年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年均增长11.7%,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伴随着医疗卫生服务质和量的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可以看出,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卫生支出(政府预算外的卫生资金投入,主要表现为社会医疗保险)所占的比重分别在16%左右和26%左右,由于政府提供的预算支出和社会医疗保险定位于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且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最高限额是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比例比较稳定;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指城乡居民用自己可支配的经济收入支付的各项医疗卫生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年均增长11.4%,每年我国居民自己负担的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58%左右,卫生总费用的大部分依然是由居民自身承担,个人负担比重太大,“看病贵”成为居民生活越来越重的经济压力,医疗费用的持续走高,居民不堪重负。

三、整合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资源

(一)明确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定位

现阶段,明确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定位,是实现我国全民医疗保障的第一步。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有发达、健康的商业健康保险作支撑。政府应给予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平等的地位,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等形式确定下来,明确界定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业务范围,为商业健康保险解开束缚,增加市场主体,通过公平竞争,带给消费者更多、更实惠的产品。社会医疗保险是以基本医疗保障为目标,商业健康保险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特征,开发细化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合理的医疗保障。

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有效满足人们的各种医疗保障需求。

首先,保障对象的互补。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准不足,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只能从保障城镇职工开始逐步覆盖其它群体。对于城市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中小学生、农村人口等暂时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群体,给予了商业健康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人群。商业健康保险根据投保人身体状况、年龄、既往病史等实际情况,拒绝承保。而社会保险对于覆盖人群不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既往病史等,采取相同的缴费方式,一律给予保障。

其次,保障水准的互补。社会医疗保险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有一定的起付标准,且费用支付最高限额只有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四倍左右。商业健康保险可以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空缺”,可开发的险种涉及如下偿付责任:门诊费用、医药费、住院治疗的统筹基金“起付点”以下的费用,起付点以上、封顶线以下的需由职工按比例分担的费用,以及“封顶线”以上的大额医疗费用;非住院治疗的因病、伤不能工作期间收入减少的损失等,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所有基本医疗不支付费用的医疗和药品项目,都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

第三,保障方式的互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开展有许多政策规范和“门槛”,对纳入保险范围的人群实行相同的缴费方式和同等保障标准。而商业健康保险是一种商品,采取个人、团体的自愿购买的方式,灵活方便。

第四,加强医疗保险的专业化发展和合作。增进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管理合作和资源共享。针对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和基本医疗费用率进行资料搜集和统计分析工作,为社保的缴费比例、商保的产品开发提供全面的资料支持,采取科学的费率厘订的方法,防范基金和财务风险。

(二)改变经营模式,有效风险控制是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决于有效的风险控制。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保险公司作为共同的利益体,在经营模式上探讨合作方式,建立医疗保险共管委员会,壮大保险人力量,改变弱势地位。

1.预防是降低投保人风险有效途径。保险的功能着眼于事后补偿,但对于疾病这样特殊的风险,给予较多的事前关注,保险人(社保经办机构、保险公司)应向客户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指导等服务,可以大大减少产生疾病的概率和因小病未及时诊断治疗导致大病的风险,降低医疗赔付水准。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是影响医疗保险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药不分家,“以药养医”,是当前医疗费用高涨的重要原因。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疗机构相对于医药生产、销售企业是买者,相对于患者是药品销售方。药品的进销差价收入是医疗机构最容易控制的收入来源。普遍出现药价虚高、药品回扣,是维持自身生存、发展和提高医生收入水准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常年飞速上涨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化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实行医药分离,有效控制虚高药价,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快速发展。

3.改变当前医疗健康保险的被动局面,可借鉴美国健康保险管理经验,建立三方责任协调机制,实行新的经营模式。美国医疗健康保险的风险管理主要考虑医疗机构分担一部分医疗费用赔付的风险,鼓励医疗机构关注费用的风险管理。

由于目前医疗机构处于市场的垄断地位,医疗服务供不应求,可考虑建立保险人(社保经办机构、保险公司)、投保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三方责任协调机制,实行医―保(医疗机构、保险人)简单协议合作模式,竭力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降低医疗服务费用。医―保双方通过签订协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义务,保险人为医疗机构提供稳定的客源,医疗机构为保险人的被保险人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同时保险人应建立医疗机构和执业医生信息库,与被保险人一道对其医疗行为、服务品质、费用控制等进行监督和评级,采取淘汰制度,选择信誉级别高、服务优良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签订服务合同。合作的内容包括:保险公司规定或引导客户到合同医院诊治;医院为理赔审核提供帮助;少量的业务合作,如绿色信道、特需服务、核保体检等。例如,2006年3月,广东省颁布实施的《广州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医生的用药和治疗方案,对参保病人总平均自付比例做出限制,一级医院为5%,二级医院为10%,三级医院为15%,超标者将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办法》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约定违规行为,明确责任,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