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20 10:24:03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1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13陈才东.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J].银行家,2012,10.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2篇

1.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远期协议、互换均属于表外业务的创新,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一定时间又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真实负债,因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即没有在资金平衡表中得到反映而又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

2.金融创新可能弱化银行监管。金融创新可能使得金融监管出现“真空”地带,由于监管的创新总是滞后于业务的创新,以至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现有体制中往往缺乏对创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另外,表外业务的迅速增长使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更趋复杂,因而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部分金融创新是应对金融风险的需要,但作为金融创新的结果,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的风险却伴随着创新过程不断加大。

二、当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已得到包括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在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缺少可靠实践和成熟经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有效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

2.风险管理方法单一,风险防范经验相对不足。虽然当前部分银行已经引入了风险价值、持续期等概念和量化管理等模型,但多数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际应用,因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这些理念和方法,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关键。另一方面,银行对业务创新风险估量也不够,风险防范经验不足,业务创新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对策

1.明确风险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在创新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不能盲目从事,急于求成。其次,商业银行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完善产品种类,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合理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在风险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抵御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创新很大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内部科学的制度安排来消除。在组织安排上,要设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使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决策适度分离,相互牵制。要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网络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3.进一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内容应由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拓展为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多种风险的集中管理,如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风险管理技术应由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逐步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检测各种新型金融交易行为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重点应由单纯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建立网状全面风险监管机制。

4.建立银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及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银行内控电子化管理,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以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动态的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创新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另外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真正实现评级的制度化,规范化,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99-02: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金融服务外包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金融服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金融服务外包风险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市场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控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

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可以概括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外包给服务商,主要的外包业务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后勤服务等日常业务的外包,也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与IT相关的业务外包,还有ATM处理程序、票据支付相关的服务等的与金融产品相关的外包。本文以下提及的金融服务外包暂定为商业银行的IT服务外包及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业务外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与这两项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风险管理。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

(一)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错误决策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外包业务合同签订、执行不当产生的风险以及外包失败后的退出决策。合同风险指合同有关条款不规范规定以及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引发的风险。退出决策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决策者对市场分析错误以及对自身核心能力把握不够准确做出退出决策。

2、人力风险

由于与外包商企业文化差异或是与外包人员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性高或是由于员工素质低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财务出现危机而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有合同以及合作战略联盟等,由于商业银行与外包商之间有经济往来,一旦一方的财务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带风险,使另一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

4、管理风险

(二)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市场环境影响,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国外的外包商,一旦外包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发生变化,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决策、交易过程中产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外包商在外包市场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改变或是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的改变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外包服务商由于技术的创新,也就具备了和商业银行讨价还价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成本上升。

3、技术风险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外包商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一旦技术得到创新,外包商将会用其代替以往的技术,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信息技术已经潜入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两者必不可分。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外包商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愿或者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由此而引发了违约风险,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包业务的停滞。

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度量

(一)风险矩阵法

在识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这就需要首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风险评估其等级以及发生的概率,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得出风险等级量化值。首先我们对风险等级进行解释说明,如图4.1:

外包风险影响等级及解释说明

确定了五个风险等级,随之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我们将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P分为五个区间,(0 ,10%),(11%,40%),(41% ,60%),(61% ,90%)和(91% ,100%),概率区间及其解释说明如图4.2:

外包发生风险概率的解释说明

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便是风险等级量化值,风险评价对照表如下4.3:

风险等级量化值对照表

当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时,由相关专家先估算出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照上述列表确定风险的大小,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为最低。但风险矩阵法有其自身局限性,它可以评估单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却不能评估出银行外包的整体风险。

五、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政府也应对金融服务外包充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是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识别最合适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在寻找最适合的金融服务外包之前,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及核心产品有全面的了解。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现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尤其是自身的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做出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二)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以及建立外包商评估制度

慎重选择外包商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一步,关乎外包活动的成败,因此外包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管理层应结合自身外包需求,充分考察市场对外包商的声誉、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方便进行评级,做出最优的外包商。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需要将部分信息提供给外包商使用,这时银行的商业机密和重要信息可能就被外包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信息保密事项做出严格的规定。

六、结论

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增强竞争力和增加效益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外包,虽然银行自身也对外包的风险做了或多或少的防范,但总体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还远远不够。在运用这样一种有效工具时应注意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实现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和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降低外包风险,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2005(4):20-25.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 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美国所有债权式金融资产都由美联储来监管。也许风险可以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

尽管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大量衍生工具的推出不无关系,但这绝非是禁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推动金融创新的理由。事实上,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由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合理运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以次级按揭贷款为例,其证券化程度很高,但由于其从贷款人到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链很长,有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信息极度不对称,促使金融风险产生。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积极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积极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体现在出口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关的26个行业的利润下滑,这些下滑的公司都是银行的重要客户.银行业面临下滑产生的资产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对银行收益产生变化的风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由于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的非对称性,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将对未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预计未来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将会显著下滑。

去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几个方面的风险逐渐暴露。并且部分风险与全球金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类风险特征如下: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明显增大。

首先,在我国众多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能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l8.84%,2002年为l7.53%,20o3年为l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同时,开发商在获取项目后.都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借人数倍于其白有资金的银行资金。房企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其一.房地产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将房地产风险完全转嫁到了银行身上。一旦房地产业发生逆转.银行随时面临危机。其二.一些开发商携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潜逃,也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由于投入的自有资金少,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压力小,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将房价拉高牟取暴利,而高房价所暗含的风险一直是银行界所担忧的。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 风险管理

作为货币经营型企业,银行业已经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属于货币经营的企业,还不如说银行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从而进行风险经营的组织。只有对风险充分地掌握,再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做好风险管理与防范之间的相互合并,就能够找准其中的平衡点,如此才能确保风险防范和利润增长达到最佳的状态。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在最近几年,在面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中,让国内商业银行意识到金融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在金融衍生交易、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诸多领域采取创新性活动,才能够获取可喜的成效。与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创新能力缺乏,手段单一、规模小、品种单一;第二,金融创新需要外力加以推动,但是内在驱动不足;第三,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比如在信贷规模、市场准入条件、利率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都非常严格,并且金融市场立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1]。

虽然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发展获取了可喜的进步,也逐渐地与国际同行缩小差距,诸多先进技术也被引入到国内的风险管理之中。但是,如果全方位、全面的考虑风险管理,还存在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等缺陷。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部环境不够成熟,缺少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并且社会信用基础非常薄弱,不能够充分的、规范的进行信息披露,市场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监督力量还有待加强;第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依然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忽略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等,同时,也没能够做好风险的差别化管理;第三,考虑到商业银行本身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落后,主要是运用定性分析,缺少量化分析,因此,在监测、度量以及风险识别等环节还欠缺必要的科学性,相比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的运用等方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第四,参与到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素质普遍偏低。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对对策

(一)建立出市场化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薪酬制度下,对于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从资产质量、利润等事后的会计指标来实现,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反映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并且也没有联系到未来经营业绩以及银行远期的盈利能力。只有建立出员工持股计划或者是经历股票期权等长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够让银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员工报酬、管理层报酬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够解决因为利益不一致所引起的问题。

(二)做好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随着近几年,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商业银行对公司治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呈现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发展态势。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政策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之下也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内部也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内部控制委员会,这有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

(三)完善风险管理的观念

第一,商业银行必须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将所有的环节与业务风险都涵盖在内。然后根据风险的不同,进行归类与识别,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再配合上专业的部门来管理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第二,在治理结构得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垂直的、独立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管理的决策机构、权利机构是董事会,下面设立了战略规划以及风险审计委员会。战略规划主要是做好风险管理战略的起草,风险审计主要是通过风险审计部门,做好风险管理的效率评价以及整体性的风险检测,将组织体系以及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于商业银行关键性岗位人员道德风险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测。

(四)将潜在的金融风险提到日常的议事程序之中

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应该从下述三个问题来认真对待:第一,银行质量质量受到新不良资产的影响。虽然不良资产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间是相互分离的,在很大程度上放下了商业银行的包袱,但是却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并且最近几年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率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第二,缺少抗冲击能力,资本充足率较低。由于国际银行业主要是依靠资本的充足率来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抗风险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加以衡量,但是个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却呈现逐渐下降的势头,使得我们不得不担心商业银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第三,国内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相对较差,远远比不上国际市场,并且信用制度有所欠缺。除开中央银行之外,中小型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虽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却没能取得实际的效果,银行依然会面临经营效益低、资本匮乏、财务负担重等诸多问题。缺少社会信用制度,也使得一部分货款人一味地逃避银行债务,大多数借款人都没有钱偿债,就算有,也不还债,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法律对策

(一)避免政府不当的干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做好法律框架的健全,强化法制方面的教育,避免不当的干预。另外,《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多部法律也为国内行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3]。

(二)做好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积极稳妥地做好商业银行的改制处理。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作出科学化、大众化的决策,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自主化经营,另外,也可以建立出与国际环境、国内市场相互适应的自我管理约束机制。

四、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想要生存,就必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银行业,甚至是整个金融行业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机构数量、业务范围以及资产规模都稳居首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才能够推动金融行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商业银行核心价值在于金融风险管理,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够降低金融风险,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与重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03):45-46.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6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行业一直是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行业的存在将各国社会资金的流转和配置维持,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全面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非常必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

(一)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贷款,贷款人并未具备按照约定时间偿还贷款的能力。偿还贷款的方式存在根据约定以及按时,根据约定就是贷款合同的规定,按时就是贷款要按时偿还。另外需要关注贷款偿还人的能力。要关注贷款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进行偿还,贷款是否在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愿意还款。所有原因都将对贷款带来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出现风险将直接给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普通来说,外部内部两种因素造成商业银行出现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对利率风险衡量,对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影响进行分析。例如缺口管理方式落后,尽管操作简单,可是因为是静态,无法观察到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产负债的影响。

(三)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存款的合理期限对贷款资产的期限进行安排,从而有效的使用资源,达到最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需要客户存款和贷款比例差不多。商业银行有能力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现金存款的需要,促使商业银行具备流动性,可是一旦银行流动性不够,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四)商业银行中缺乏高素质的信金融风险管理队伍

总体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当中,人才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是能够保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效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可是,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人才队伍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原因是:受到传统银行管理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未建立风险管理职位,也并没有展开金融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伴随着我国朝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高等金融教育专业也并没有真正关注现代风险管理学科,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无法将现代金融发展需要满足。

二、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有效防范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方式就是需要详细的分析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形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内部原因的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原因当中主要包含了道德风险、管理失控、工作不到位、经营制度不集约以及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法规的大力宣传,同时制定应急方案,定期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加大力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具备更好的水平来应对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管力度要加强

首先,有效的对金融业内部进行限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系统;其次,将行业自律性增强,定期对成员单位的业务水平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将预防和应对风险工作做好;最后,将金融业务运营工作规范,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金融环境。将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做好,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从金融创新产品来讲,总体表现投资者与所有者在终端产品之间构成了多个分离层,不能显示出具有的实际价值,导致信息闭塞、不对称情况出现。为了更好的增强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这样,投资者可以有效的将所需要的信息获得,不但可以进一步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的安全性,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金融风险出现。所以,这样的标准之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将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处理,经过构成一整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增强银行内部多项决策的水平。另外,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支持,银行有关方面经过多重信息对业务方针发展策略进行有效调整,从而进一步推进银行在经营管理当中的主动性。

(四)加强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队伍的建设

只有商业银行拥有一大批具备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才可以保证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能够不断的提升。当前,我国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平,管理能力不高。所以,需要增强建设商业银行内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按时对人员进行理论实践的培训工作,可是经过对人才市场挑选这方面的人才,或者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将培训重点放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引入和培训工作当中,需要聘用专家到商业银行当中进行指导。总之,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个非常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发展环境,这对我国总体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当中的重要主题,需要给予经营发展的金融风险更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谷晓飞,田媛.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及实践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5,38:70-75+85.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够实现银行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实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还能够实现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银行的风险分散到金融风险中,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时,金融创新还有着不利的方面,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可能会导致出现新的金融风险,并将这个风险分散到银行的其他业务中,造成银行收入的损失,还有可能影响的一个地区或者是国家的经济格局,甚至是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因此,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对于其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加以管理,降低风险的影响能力,实现商业银行收入的增加。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金融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一致,通过重新组合和变革现有的金融产品的要素,实现在金融领域内的创造出或者引进新的事物的行为。金融产品创新是一种金融资源的再分配,实现了在原有的金融资源分配基础上的变革,还能够实现金融交易载体的创新,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金融产品创新的行为是市场对于金融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金融交易制度与金融技术创新融合后必然会产生的结果。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内涵较多,不仅是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还包括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是一种概率性的事件,但是可能会由于风险的出现造成损失,所以学术界对于风险的认识相对统一,认为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可能会造成损失的不确定的一种事物。风险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类型也是有所不同。在商业银行中的金融风险主要是包括来自市场、操作、信用以及系统性的风险,这些风险对于银行日常的运营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影响银行得发展。因此,在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中,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的机制,尽可能降低在银行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为银行实现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商业银行会不断提升金融创新的能力。但同时,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较多的风险,对于这些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原因在于:一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相对较为隐蔽,造成这种隐蔽性的是在金融创新之初,就是为了分散现有的金融风险,所以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风险隐蔽性。这种风险是在银行的运营的正常控制之下,但是如果出现金融产品的创新方故意将这些风险隐瞒,可能会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和投资者处于一种高风险的状态。二是由于金融产品创新需要流动,所以会产生过于依赖流动性造成风险的增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是为了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才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在现金流对金融产品的支撑,在现金流的流动性不高的时候,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压力会不断提升,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三是商业银行金牌产品的创新容易将风险集中,现有的金融风险并不能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消失,而是在分散的过程中降低了金融风险的概率,但是如果市场上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容易就会将现有的风险集中,造成风险在爆发的过程中能力增强,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建议

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不可避免选择的一种战略,实行战略,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体系,尽可能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这对于国家的金融安全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全体员工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指导,我国现阶段的金融行业创新产品较为单一,服务相对简单,现有的银行的利润主要是来自于传统的业务和中间业务,所以在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保证银行建立起来风险防范的战略,这样才能在银行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在明确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的内涵、规律以及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y行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并将风险管理的内涵融入到金融创新中,实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内容能够有效的落实。另外,制定银行风险防范战略还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预测到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不同的金融产品之间的风险互动性,及时做好风险防范的工作,避免出现较大的损失。

(二)完善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内容,需要在金融创新全过程中高度注意。所以,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分析现有的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链,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对于研发部门以及专职人员等进行检测,降低在操作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其次,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起符合银行金融产品类型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于现有的银行客户进行动态的评估,降低在商业银行由于信用问题产生的风险。最后,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完善相应的风险控制的办法,在现有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探索新的控制方法,在尽可能合理的范围内降低银行的损失。

(三)在产品设计中降低风险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本身就含有一定的风险,只是在流动的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因此,在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需要化解风险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冲突,运用金融产品创想的风险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风险叠加的可能性。另外,在设计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市场中经济发展的发现,利用现有的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开发设计金融产品。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最为有效的途径,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产品。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8篇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而商业银行供应金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方便。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机构为能够对供应链的现金流进行盘活,并对整体的财务成本降低提供的系统融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对象,以此来缓解其融资的压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理论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识别,最后结合实际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有效策略加强研究,希望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http://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及主要内容分析

1.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供应链主要是围着着核心企业,并是商业银行所承担的相对比较高的业务,故此针对商业银行而言,最为主要的就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其风险主要是商业银行在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实施的融资,这一环节会有诸多影响因素造成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有着很大的差距,有的则有可能发生资产不能有效收回的风险。所以在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就是对这一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进行有效的处理。另外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主要就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对上游企业或者是核心企业以及下游企业进行的金融服务,其体系如下图1所示[1]。

1.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内容分析

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管理最为主要的是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的,并通过其他的诸如人力资源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各种资源允许范围内进行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样就能够将所承担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得到管理,从而能够达到风险及收益间的平衡。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内容上来看主要有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以及控制,其中的风险识别是基础,主要是对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然后对这些风险的性质等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并找出原因[2]。再者就是对识别的风险加以评价,主要就是在风险的度量层面,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加以详细的分析,然后判断采取的控制措施。最后就是对风险的控制,在控制的方法上主要有风险自留以及风险转移和风险的预防、风险规避。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在金融服务上进行了创新尝试,但由于发展的时间不长以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业务发展上存在着一些风险问题,从总体来看,国内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发展中的阶段性欠缺的弥补已经非常迫切。在这些风险问题上体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外部金融生态环境上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动产担保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得到有效健全[3]。由于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将存款和应收账款等作为重要的担保物的信贷形式,所以在法律上的不完善就会对商业银行的项目开展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证,这样就会带来诸多风险。

其次就是金融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在实际的发展上较为滞后,并且在操作平台上也没有得到有效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业务的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并能在珍视贸易的背景可视度上得到有效加强,所以金融信息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介入就能起到保障成本的作用。但在实际当中,由于这方面的系统化技术的应用还相对比较欠缺,所以在融资环节的额外割裂成本就较为巨大,这样就不会实现供应链中的资金信息流有效对接,从而带来风险问题的发生。

再者就是金融监管结构理念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转变,由于监督部门的创新供应链金融监管思路对银行的业务创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商业银行的发展动力,所以金融监管的结构理念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当中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这也是管理风险出现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在商业银行的内部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自身不能对供应链的所有企业进行实施独立调查与有效的分析,还有就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4]。

2.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分析

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识别非常重要,这能够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了解,从而为风险的有效管理打下基础。风险识别要能够从多个层面进行,首先在法律风险的识别上,主要就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所以造成了法律执行力及可操作性不强,最终造成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当中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另外就是动产担保物权法律制度实现的不完善。而在操作风险的识别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授信调查以及融资审批和出账授信后的管理层面,由于操作人员的关系造成了风险发生。另外还有信用风险识别以及市场风险识别[5]。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实施

3.1 构建商业银行优势目标定位管理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要结合当地的发展状况,并和当地的政府相结合,借助政府力量将地缘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能够对核心的企业选择加以详细考虑,针对这一方面要能够有明确的要求,在准入体系上进行有效的建立。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的准入和退出制度要得到有效明确,在供应链的成员方面要享受核心企业所提供的排他性特殊优惠政策,并对其成员设定奖惩措施,这样能够有效的保障供应链成员在工作当中能够将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2 加强供应链金融法律的环境建设

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要能够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在安全性上得到有效保障。要将相关的法律进行有效完善。在具体的法律完善措施上主要是将动产担保物权内容的可操作性进行加强,并设立专门动产担保物权法,从而进一步的将动产担保物的范围加以拓宽,将以往的动产抵押限制进行打破。还有就是要能够确立以及明晰动产担保优先权的规则,对动产抵押的等级机构进行明确,从而避免出现不同等级部门及同一部门不同地区机构现象发生。最后就是要进行构建动产担保物权的执行制度,将司法能力和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将金融及信息技术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从而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3.3 商业银行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

风险管理过程中,对管理体系的构建较为重要,所以在这一方面要能够得到有效加强。首先就是对核心的企业选择要慎重,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其销售的规模以及行业类型。由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的利益关联比较紧密,就能够通过信用捆绑技术将其得到有机的捆绑,从而来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就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还有就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准入评级体系的设置要分别设置,根据孰低原则对授信人评级结果及额度限额进行明确。再者就是讲第三方仓储监管得以积极引入,要使仓储监管具有经营资格以及监管方要有比较完善的商品检验及检测技术,并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3.4 加强风险管理子系统的构建

从微观层面来看,对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管理还要能够从子系统的完善上进行强化。这一环节主要就是对商业银行的数据服务体系加以构建,从而深度的挖掘金融交易对手、金融需求及信用资源。这样能够和客户的需求不断的融合,能够对客户的交易与否进行明确的判断。不仅如此,在各个部门间的合作上也要能够有效进行,主要是和工商及税务等部门间的合作,将客户的信息及交易数据合理化的共享,借此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库完整度。在此过程中也要和电商平台相互的合作,充分将数据优势最大化体现出来,从而创造多种机构合作的金融生态圈。

4、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还没有得到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的诸多风险管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主要是能够将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吸收创新,从而对实际的风险管理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系统化的工程,所以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内进行构建新的管理模式,将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这样才能够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http://

参考文献:

[1]赵琪.基于粗糙集和可信性理论的订单融资风险评估[J].物流技术,2013,(13).

[2]胡愈,许红莲.农村物流金融“地融仓”模式运行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3,(05).

[3]秦云霞.企业供应链系统融资问题探讨——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J].财会通讯,2013,(14).

[4]刘远亮,高书丽.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识别——基于北京地区信贷数据的实证研究[J].新金融,2013.01.

[5]陈长彬,盛鑫.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作者简介:

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第9篇

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撑作用巨大,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活跃发展的稳定局面。本文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补充作用,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就业渠道,丰富了市场内容,其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均较大。因此,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将扶持的重心向中小型企业倾斜,以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目的就是调动中小型企业的灵活特性,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前进提供保障。综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当下的经济环境。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1.1行为风险。行为风险即商业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操作员的失误或是对业务的把握不精准,造成业务服务出现纰露,这种纰露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这种风险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需要提高管理水准来加以防范。

1.2文化差异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服务时,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文化氛围,发展方向、管理水平等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工作量大、服务内容错综复杂,金融业务容易发生混乱现象。容易造成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影响企业发展。

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后,而企业受市场波折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还贷能力,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较难控制的风险。

1.4信用风险。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规模较小,发展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这些企业面对市场变化没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容易造成借贷无法偿还的信用缺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

2、现阶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物流网络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业在电子商务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着,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管理水平,运输网络、物流技术等都不完善,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多家物流网络结构,某一物流仍在单独作战,使得企业的物权控制能力单薄,对于市场的变化应对能力不能在物流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控制,从而造成供应链金融发生市场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

2.2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中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作为支撑,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业务结算仅仅依靠票据,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这种操作模式下,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就会遭受较多的信用危机。

2.3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发展中管理水平不足,容易引发较多的发展危机。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更要快速提高。这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支持。但在实际发展中,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往往难在中小企业中扎跟,而自身的资金等财务管理又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来约束,使得财务业务混乱、资金利用率不高,资金沉淀较多。

3、针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措施

3.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将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方向、核心技术、管理制度、信用评价等等都要进行评估与考量,从而选择有发展,有能力,有信用、有水平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

3.2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需要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来完成。在认识上形成统一战线,在行为上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在法制角度完善合作关系外,还要在日常管理上、信用评价上进行深层次的风险防范。

3.3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将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在内部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内容,从而降低行为风险和文化差异风险。同时将外部因素导致的企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防范。

3.4提高对质押货物的管理水平。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押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押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3.5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参考文献】

[1]薛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16(10)

[2]吴文忠.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