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部科技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1-16 10:41:12

教育部科技管理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1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 科技成果转化 影响因素

1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同样受到科技的强大冲击,特别是在国际竞技体育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运动项目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的情况下,要想在激烈的国际体育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竞技体育中,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 影响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科技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等多方的关系,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2.1体育科技体制

诺贝尔经济获奖者库兹涅茨认为:“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来源,但它只是潜在的必要条件;技术要得到高效和广泛的利用,必须做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因此,要想实现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以科技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必须有合理的体育科技体制作为保障。科技体制是有关科技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机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总和。我国目前的体育科技体制依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体育科技介入体育实践的过程,要经过若干职能部门和中间环节,行政命令成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手段,科技成果转化运行的主导力量是职能部门的官员,这种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2科研人员

体育科研人员包括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他们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他们是体育科技研究、开发、创新的主体,是体育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在转化过程的首要环节就是体育科技的创造发明,只有体育科技的创造和发明,才能为以后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提供一个前提条件,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时他们创造的体育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直接决定了体育科技成果在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想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培养一批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精通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多种运动专项技术的基本训练规律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体育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一流人才,这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2.3教练员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实践者,是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各种科技成果大都只有通过教练员才能直接作用于训练过程,产生效益;否则,即使科技成果再多再先进,如果教练员不认可也无济于事。在现代运动训练体系中,任何一个教练员只有经过科学技术的武装,才能成为运动训练系统中的健康要素。因此,教练员的创新力、教练员的科技观念、教练员的文化水平、教练员采用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队吸收、消化和应用体育科技成果的状况。我国的教练员由于大多来自运动员,他们具有丰富的运动经验,但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他们吸收现代的科学技术。 转贴于

2.4运动员

运动员文化素养的高低对领悟教练员意图及训练思维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应用科研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这种状况不利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活动的渗透。运动员文化素质差主观上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正确的文化学习动机,缺乏掌握与现代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学习的意识;客观上是由于对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选择即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没建起一套符合运动员实际的教学体系。同时,主管训练工作的领导以及教练员重体育轻文化,过分强调运动训练,使本该学习的时间被占用,造成学训矛盾突出,也是造成运动员文化素质差的重要原因。

2.5体育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运动队与体育科研所之间的活动,还必须有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的体育管理部门的参与。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者和引导者。首先,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和调控者,其中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体育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各种政策法规来调控参与此项工作有关的各方,而只有管理部门才有制定体育科技相关政策法规的权威。其次,体育管理部门是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体育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运动队的科技需求和体育科研所的科研动向,促进运动队和体科所的结合,从而加强体育科技成果向运动实践的转化。另外,体育管理部门还应根据体育科技和竞技体育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要求,提出各种研究计划和课题指南,资助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所以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领导水平的高低是体育事业发展快慢、甚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应用科技成果的发展渠道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因此,任何时候、任何历史阶段,提高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能力是一个首要任务。

2.6经费投入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体育等一切活动的基础。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入的发展规模。竞技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将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可以说科技财力是体育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体战略的基本保障。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国家体育总局在1996年7月4日曾经发表了《关于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业务主管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要保证拨出不少于其事业费的2%以及各种社会赞助费的5%-10%用于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目前,科技财力投入的不足,仍是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科技基础设备比较落后,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难以开展,一些有价值的体育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之,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必须完善体育科技成果系统的各个要素,为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连生.关于我国体育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4).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2篇

关键词:队伍建设 规范实施 优质品牌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一个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业务部门,其工作范围就是围绕教育教学中从事专业研究、沟通供需关系性质的后勤保障机构。通过这个枢纽,了解教育实验教学中的需求,研究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掌握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发展的作用;通过了解实验教学的需求,研究为配合教学服务的专用教室设备、设施和实验仪器的技术要求和范围。同时引导一批为实验教学服务的教学设备、产品的企业,加入到为我们教学服务的行列,提供一系列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优质产品,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围绕着前面所说的工作,我们教育技术装备部门配合教育教学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尤其近十几年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技术装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引用古代的一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为教育教学的后勤部门,所起到的作用,就应是这样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围绕着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培训的工作理念,展望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未来走向,教育技术装备的范围和工作性质也要紧扣时代的步伐和要求有新的理念和突破,就个人的理解,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抓好两个队伍建设

1.教师中心组队伍。组织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教学研究人员等行政人员和专家共同参与的中心组队伍。通过这个队伍的组建,积极参与学科实验教学中的相关装备理论探讨,了解实验教学中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仪器等的需求;同时针对实验教学中装备的科学规范,强化管理中的装备细节和科学态度,培养师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支队伍,在装备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参与装备标准、装备管理、装备策评等活动,来完善装备行业的制度,同时也能直接了解基层和实验教学一线的具体需求和情况。再通过分区域层面的管理形式,让每个区县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都拥有这样一只队伍,在上级装备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配合整个区域的装备研究、装备建设、装备管理、使用与培训等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每个学校的学科教师与人员都参与到这个装备队伍中,成为现代教学手段应用的高手。

2.优秀的企业队伍。实验教学的完成,需要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仪器来保障。围绕学科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实验与科学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过去一些常规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求,教师、学生需要更加直观、更加便捷的设备、设施和仪器来满足不同学科的实验与验证。这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找到一批满足课程需要,快速便捷的实现实验教学的好的设备、设施和仪器。寻找和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意识、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学研究、开发的对教育实验教学服务的企业,通过他们对产品技术的掌握结合我们实验教学的需求,积极引导企业开发、生产出适合于我们实验教学的各类产品、设备,通过科学的引导与合理规范的执行政府采购法,培育一批优良的企业为我们的教育学科教学服务。

二、做好三个规范实施

1.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规范(标准)。教育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装备标准、规范的编写,就是让师生能在一个科学氛围的空间里去学习、验证和探索。随着课程的变化、调整、增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学科实验的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装备标准也要完善和更新。这就要我们装备部门来不断适应和出新。如: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通用技术实践室装备标准,南京市在现阶段提出的“五室”建设中的心理咨询室及心理咨询室建设规范等;出台适合现阶段学科实验教学需求的技术装备标准和建设规范。来保障学科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完成本地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规范。技术装备的配备和建设,只是实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备、设施、仪器的装备到位,只是这个项目的一个开始。如何科学、规范的应用这些设备、设施,如何真正的让这些设备、仪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各个学科中如何科学的设计与使用这些设备、设施,这就需要有合理规范的制度建设和操作要求等让师生共同遵守和执行。同时这么多的设备、设施、仪器的资产投入,如何管理与使用,资产的安全与效益等问题,这就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出台一整套的管理措施。如:资产帐册,借还制度,使用记录,学生操作制度,专用教室管理制度等等来保障设备、设施等投入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装备的使用目的。

3.教育技术装备策评规范。教育技术装备的策评,是验证装备建设与装备管理的方式,目的就是要督促设备、设施、仪器的使用与管理,达到实验教学中通过设备、仪器的使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拓展学科创新的能力。达到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世界观的目的。通过策评制度的完善,让大家都重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科实践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通过策评手段的使用,加强学校对教育装备的重视和认知,体现技术装备与学科教学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科学人才,体现校园文化的方式。

三、打造技术装备的优质品牌,让每一个学生有拓展个人兴趣的空间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3篇

关键词:整体优化法; 教育服务; 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36-001

“制造业中心”是产业革命的产物,曾是以技能工人为主体,以“技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大量生产方式”。20世纪初,美国利用这一生产方式创造了工业生产的高效性,给美国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战后,一片废墟的日本,在效仿美国引入大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还结合其在技能工人储备方面的优势进行改良,充分发挥技能工人主观能动性,给日本的制造业带来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以看出,在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增强国民经济实力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存在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轻工匠”“重文凭、轻技能”,使得技能型人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如何提升技工教育服务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要重视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技工人才的综合素质,专门培养技工人才的技校就必须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各科室协同作战,使教育教学达到整体最优化。

第一,分析技校教育教学管理结构的特点,各科室协同作战。

技工教育既不同于中学的普及教育,也不同于高校的学历教育,它是集知识教授、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职业针对性极强的教育,旨在培养有一定知识构架的面向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般而言,学校教学分成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品德教育等,分别由教务科、实训科、学生科及团委等承担;学校管理则由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组成。可见,学校整体是由各科室组成的,学校教育服务也就不能脱离各科室的工作。没有各科室的工作成效就没有学校整体教育服务质量。因此,要确保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首先必须抓好各科室工作,使各科室完成自己职能工作,这也正是自然界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继承性和量的加和性关系的具体体现。

第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树立整体意识。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最基本原则。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或被屏蔽),即具备“非加和性”。因此,学校教育服务整体质量并不是各科室工作效果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科室工作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各科室之间在相干或相同作用下,通过系统的结合转换而成。

从学校在学生中进行的“学生对学校意见的调查”结果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比较,我们也发现:单独从各科室日常管理及工作完成情况看,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完成良好。按理,这样的管理完全能造就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一流水准的技能人才。然而,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培养出的技工在综合素质的总体上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因,就是因为没有充分注重系统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中的“非加和性原理”的具体运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教育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充分理解和运用“非加和性原理”,运用系统科学方法, 使各部门协同进行教育管理,确保管理理念的科学性。

第三,要培养强能技工,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需整体优化。

技工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技能实习训练两大块,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这种人才既具备企业一线的实操能力,又具备一定的技术改造的潜能。在目前技校由于一体化教员及一体化教学条件的欠缺,都采用教务科负责理论教学,实训科负责技能训练教学,其实二者是技工教学的一个整体,如果二者各行其事,即使两部门本职教学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就可能会出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学的知识脱节、断档,甚至理论和实践内容牛头不对马嘴,就没法达到协同作用,甚至把各部门的工作效果“屏蔽”,而导致“1+1

曾经有教育专家指出:只要不是弱智,任何人通过三到十年系统的、科学的培训,都能培养成为行业的专家。而现实却是:我国倡导技工教育数十年,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技校也多如牛毛,但我们看到“找一个好钳工比聘一个研究生还难”的尴尬现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教学过程的系统化、整体化是关键,在技工教学中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重点部门必须注重教学的整体性,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教育,要避免管理造成二者脱节、断档,而“屏蔽”部分教学成效,教育服务不能达到整体最优化。

第四,培养高综合素质的技工人才,教育服务必须全面达到整体最优化。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4篇

1.1认识误区

各级地方政府和干部存在认识误区。对农民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中,一般将经济指标作为主要硬性指标进行考核,而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目标一般只能作为软指标,农民教育问题长期受到忽视。一些干部对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扫文盲”的阶段,相关工作停留在字面上、报告中,落实不足。农民自身的认识误区。“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几千年来农民的真实写照,这一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农民守着几亩薄地,满足于风调雨顺带来的粮食丰收。在农村地区,一些成年农民甘于现状,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文化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必然导致进一步的落后。

1.2体制障碍

城乡二元分割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科技素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障碍。农村享受的教育资源明显低于城市,而农村农民的人口素质低,基数大,科技素质教育迫切,科技素质提高的供需矛盾明显高于城市。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农村,农民职业高等教育学校等基本分布于城市,农民基本享受不到。农业职业中等教育萎缩严重,农民成人教育、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经费、场地和师资等问题突出。

1.3管理障碍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管理主体缺位[5]。政府是承担责任的主体,但具体由教育部门承担还是由科技部门、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没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实施的各项农民培训工程政出多门,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一些是多个部门联合,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就是有农业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基层的约束性不够,管理的规范性、连续性不足,造成一些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程,且成效不明显。农民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对职业学校的资格认定和教务管理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二是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管理,缺乏规范约束。很多职业教育学历管理涣散,农民即使拿到毕业证书,对其生产和生活帮助不大。科技素质教育与农民需求脱节,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6]。近年来,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加大了科技服务的力度,但始终“叫好不叫座,叫座不见效”。很多现代农村科技服务形式(如农民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还未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农民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科技服务不够深入,未抓住农民的“兴奋点”。政府科技项目、示范科技服务等在生产和服务针对性方面有待提高。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当前一些农民对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民不想参加素质培训,而是培训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需要,实效不显著。一方面,只重形式,不讲实效,不符合农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最终导致开设的培训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1.4其他障碍如因地方经济、社会条件造成的农民素质

提高方面的障碍等[7]。像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困难较大。一些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尚未实现脱贫致富,对农民科技培训尚不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等。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如何保持农民工培训的连续性,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等,都受多种条件限制,目前尚无更好的解决办法。

2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对策

2.1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持机制

关注农民科技素质,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是长期性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2007年《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农民有了自己的科学素质教育标准。当前,迫切需要各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下去,把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中,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中,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工作落实。加快农民科技素质考核的专项法规建设,使农民科技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2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和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最有效的提高过程,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投入。中央多次提出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应当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补贴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3确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培训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做到针对市场和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组织相应的培训。针对农民科技基础知识的要求,大力落实农村科普工作;根据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以及转岗转业农民的特点,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订单培训;按照农民科技文化方面的需求,开展农村文明教育培训等。培训机构的选择,应当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通过招标认定培训机构,使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按照个人意愿,自主参加培训,自主选择培训专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2.4建立农民乐于开展培训的机制

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是加快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重点。①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简化补贴环节,完善补贴方式;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③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配套政策,建立先培训再就业的制度,使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④大力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持续动力。

2.5形成规范的农民培训监管机制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必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确保质量和效果。今后在农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之不断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意见反馈制度,把农民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作为检查教育培训质量、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3结语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5篇

教育技术中心是在院校开展教育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工作的具有管理、教学双重职能的特殊机构。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院校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指导各学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为教学提供教育技术保障和服务,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现在我们还把教育技术中心仍象原来的电教中心那样只当做教学服务保障单位,让他们去做琐碎的技术保障工作,势必削弱其教学的属性和管理职能,给教育技术中心的实际工作带来偏差,从而影响到院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技术中心在院校教育技术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技术中心承担教育技术工作的组织职能。

院校的教育技术工作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工作,它事实上是一项建立在全方位的“现代”意义上、完整地包含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现代教育理论和高科技技术手段等丰富内容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有人做具体的技术操作,更需要有人来规划、组织、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全校的教育技术工作处于有序的状态,健康发展。教育技术中心的同志要改变过去电教中心时那种叫干才干被动应付工作的局面,胸怀全局,从全校宏观的角度和把握教育技术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问题,大力推动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不仅要成为教育技术熟练的实施者,还要成为教育技术工作的组织者、计划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提建议,为院校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积极配合教务部门管理好全校的教育技术工作,制定院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带头逐项抓好落实。所以,教育技术中心责无旁贷的是院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组织管理者。

2、教育技术中心承担院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指导职能

院校中的教员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可能是专家,但却并不一定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以前教员往往以传统经验方式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教员怎样教学员就怎样学,甚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或教案讲到底,教学技术手段呆板,很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言。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已在教学中逐步推广应用。但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技术问题,需要教育技术的内行来提供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因此,教育技术中心应充当现代教育技术指导者的身份,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学习班,在校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或编制学术刊物,在校园网上开设学术网站,组织外出调研等方式以提高广大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学员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指导他们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获得学习资源,提高进行教学、学习、科研和管理的能力。

3、教育技术中心是院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技术保障者

在现代教育系统内,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但相对而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即使用成语“日新月异”也不能完全形容它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院校的教育技术工作,除上述所说的需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学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条件支持,即需要一个好的教育技术工作硬件、场地、环境。比如,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多样化的教育信息资料、便捷的校园网络、良好的教学设施、各种各样素材的提供、精品媒体教材的摄制、制作和存贮服务等。这是一个庞大的教学技术保障,需要有专门机构即教育技术中心来运作。现代教育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学科教员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作潜心的研究,而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此一般都有较高的造诣,能够担当教育技术的指导者和保障者。

4、教育技术中心是院校教育技术理论的主要研究者

教育技术实践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需要不断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充实、扩展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近2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界在教育技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电视教材系列化研究、电教教材编制和在课程中应用的实践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教材开发应用研究等都获得了国家或军队的重大科技奖。这些教育技术成果对广大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教育技术工作者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并不否认,广大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在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但教育过程中更需要一个对教育技术保持深入研究,时刻挺立学科潮头的专业研究者,只有这样广大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才能获得更为科学的、高水平的、及时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而这一重任教育技术工作者特别是其中的高层次人员责无旁贷。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中心在院校教育技术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育技术中心是院校承担教育技术管理、教学、保障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机构。

教育技术工作涉及到院校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学体系的各个层次,大到全校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设计,小到一堂课、一次活动、一个课件的开发,只要和教学相关就存在教育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教育技术中心如何加班加点,技术如何优越,设备如何先进,但它所能承担的工作是有限的。我们认为教育技术中心只有摆正自己在教育技术工作的位置,发挥其指导作用,而推广和普及群众性(即广大教员、教学管理干部和学员都积极参与)的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才能使院校教育技术工作走上正轨,健康发展。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6篇

[关键词]管理干部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今,人事行政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化,为了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大力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教育,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这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卫生事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卫生管理干部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完成的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成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美国称之为“工程教育”,是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更新的要求。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属于交叉学科,涵盖在软科学内。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管理科学同样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管理科学门类的不断拓展,管理科学知识的不断泛进,迫使管理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游泳,掌握新技能。这种知识的更新,手段的长进,技能的增强,更需赖于继续“工程教育”。

2.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群体,属于物化性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智力的物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智慧是物质形成的具体表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的就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职能,促进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3.适应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素质的双向职能。卫生管理者,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关键部位。国外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论,刚好道出管理的重要。国家、企业如此,卫生事业更不例外。根据金州区2009年卫生系统统计,现有的卫生管理干部中,通过系统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干部,还不到管理干部总数的一半。这样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是不能承担现代化卫生管理工作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卫生管理人才,具有自己的特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抵充的。它是因其管理岗位――职责范围――知识――结构――人才型所决定的。卫生管理人才,又分为行政、事业两大类。事业又分为医疗、防疫、妇幼卫生、中医中药、医学科技与医学教育的不同岗位,应配备专业对口的不同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又因能级不同,层次而异来区分。高层次管理者,离不开继续“工程教育”。高水平的科学卫生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继续“工程教育”。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为此,在卫生管理者当中,施以继续“工程教育”,便成了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继续“工程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1.教育对象应当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保持一致。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要面向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者。在现阶段,我国宜从国家整体与卫生管理队伍的个体出发,按照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学会的要求,可因系统而异。如科技系统,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其它系统层次可向下延伸,但不能低于“士”级职称。现有卫生管理队伍大体上由学过卫生管理的,学过医学专业知识和未学过卫生管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三部分人组成。而系统学过卫生管理知识的是极少数。因此,现阶段的继续“工程教育”对象宜从在岗干部的全员中展开,在受教育面和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标后,再分层次。

2.继续“工程教育”计划。这是对卫生管理干部实施继续“工程教育”的保证。计划制订,包括教育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政策与措施保证。要分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中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分解,要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注重内在联系,计划制订要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并起到约束作用。

3.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卫生管理队伍现状的复杂性,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总体而言,应归结为三大类。一类是管理者的共性知识。包括国家公务员的共性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卫生管理方面的共性知识,如卫生管理学、医学基础知识等等。二类是卫生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包括卫生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社会大卫生、卫生服务研究软科学与论文写作等等。三类是卫生管理者岗位的个性知识。如医院管理、中医药管理、预防管理、妇幼管理、药政管理、科技管理、医学教育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情报信息管理等等。四类是专业技能。如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综合与分解、科研设计与运作、演讲与口才、调查研究能力等等。

4.继续“工程教育”手段。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实践中培养两个方面。

⑴知识传授。现阶段可按照在岗卫生管理的不同人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因材实施。通过学校系统学习,短期培训及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电化教育等手段完成。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7篇

按照军委关于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部署和要求,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应根据“五支队伍”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结合各级各类院校具体情况,科学设计本级本类院校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规格体系。

任职教育的目标和规格,是院校组织实施任职教育的基本依据。制定任职教育的目标和规格,就是要明确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分目标及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标准。包括各级各类指挥军官任职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参谋任职教育、初中高级各类职务专业技术军官任职教育等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进而规范各级各类指挥军官、参谋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在思想政治、任职基础、岗位业务等方面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如中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人才标准,应是“精兵种、通合成、善管理、会组训、能指挥”。要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管理育人的统一尺度和任职教育评估的依据。

确立任职教育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统筹设计理论教学、实践锻炼、养成教育、环境熏陶等各个方面,科学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管理与保障、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等各个环节,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由教学层面向教育层面的提升、目标与规格设计向模式设计的拓展、课内教学向课外活动的延伸、普通高等教育向军事教育的升级、军事教育向军事训练的转化,充分体现全方位切入、整系统设计、综合性育人、个性化、职业化教育、实战化训练等现代教育训练的理念。 确立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必须融入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突出能力培养和锻炼。使培养对象能应用战略战术和技能,具有本级一体化指挥作战的能力,能应用军事训练科学和技术,具有较高教学素和组织实施一体化训练的能力;能应用管理科学和技能,具有与任职岗位相适应的领导管理部 (分)队的能力;能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具备做所属官兵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战时政治工作的能力。将培养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作战、组织训练、管理教育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复合型指挥人才,作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整合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实现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必备的前提条件。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的调整,军队院校由学历教育转向任职教育为主。这在中、高级指挥院校并不是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期接一期的培训班,尤其是预提师干班、国防大学的“老虎班”等,就是带有任职教育性质的例证。由于这段时期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对为辅的任职教育未加深究,但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里也掺杂着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当前,深入研究并把握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整合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为军队院校主体性的任职教育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

整合任职教育教学资源是建立在现有教学资源基础上的力量调整、队伍打造、专业遴选、课程改进、设施改造和经费投入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利用。

所谓力量调整,就是将适合任职教育的教学力量保留下来、选调进来,将没有部队岗位经历且不适合的教学力量淘汰出局、补课深造、安排转岗或转业。

所谓队伍打造,就是整顿、清理和优化组合教学队伍。整顿歧视学问的歪风,清理浮躁的、挂名不干活的和徒有虚名的,将那些有系统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专家和想干事、有干劲、善钻研、能干事、干成事的专业骨干优先组合进教学队伍。

所谓专业遴选,就是将现有专业与任职教育的标准要求相比较,保留适合和可改造的,删除过时和不适用的,合并或综合并利用小专业、以扩大任职专业口径和容量。

所谓课程改进,就是将原先按细化专业设置的课程改为按职级、职位教育的课程。以岗位任职需要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再整合为课程,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衔接,增强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的超前性;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及时引入课程,构建岗位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适应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军事斗争准备以及部队信息化建设的特殊要求。

所谓设施改造,就是要将现有专业教学设施改造成满足任职教育需求的教学环境。

所谓经费投入,就是要把主要的教育经费用于任职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发。对修修补补的课程要少投入,对现有专业综合的课程要有一定的投入,对原创性的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总之,必须紧紧围绕部队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综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整合成任职教育的教学资源,以确保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的达成。

三、创建任职教育的科研体系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科研体系是由科研部(所)和教研部(系、室)构成的。主体是教研部(系、室)。它们是实现任职教育目标和规格的中坚力量,是生产知识、创新理论、开发技术的主力军,是学术、技术和教学的源泉。军队院校能否成功地开展任职教育,关键取决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科研体系职能的扩充和能量的发挥,尤其是满足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的知识生产、理论创新、技术开发的结果。在我军由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中,现有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三化”含量兼而有之)的整合利用,仅为起点平台,大量的履行军(兵)种部队等级职务需求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还未形成。因此,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尽早尽快地建立岗位任职科学理论知识体系,为各级职务胜任岗位职能教育服务,迫在眉睫。

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首先要改变“重管轻研”、“重教轻研”、“重技术轻学术”的迂腐落后的现状,正确处理科研管理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技术开发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在任职教育中,军队院校科研部和教研部(系、室)的职能不能仅局限于科研管理,而应成为知识生产、理论创新、技术开发的主导和主体,成为支持和支撑向任职教育转型的加速器和岗位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为此,必须围绕任职教育的目标,突出科学研究,以科研管理保障科学研究,坚持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并重同步育人的原则,以学术主导技术,技术体现学术,学术、技术并重同步发展,加快任职教育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其次要打破“重上轻下”、“重计划轻自主”、“重行政组织评奖激励,轻学术团体评奖激励”的不公平不公正的格局,真正解决教育科研为谁服务的首要问题、科学繁荣是靠计划课题(项目)还是靠群众自主自发选题(项)研发的问题、科研成果行政评奖阻碍科研发展的问题。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必须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任职教育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唯一(任职教育)不唯上(上级领导机关)的原则,立教为公不谋私,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是幼稚可笑的”()。相信和依靠专家治学,相信和依靠师资科研群众,在计划课题的招标竞争下,加大投入,平等竞争,组织群众自主研发课题或项目参与竞标。对计划内、外课题(项目)一视同仁,凭质量行奖。无论是行政组织还是学术团体组织的评奖,都是合法的,只要是法定单位组织,符合评奖的一般规则,都应使获奖者享受同等待遇。不因行政认可决定科研成果的等级(性质)和价值,而因专家组认可和实验、实践检验的结果决定科研成果的等级(性质)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平公正的任职教育科研竞争格局,真正解决教育科研为部队(学员)服务的首要问题,进而丰富和繁荣任职教育的科学内涵,不断推进军事科学事业和任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创建任职教育科研体系,再次要改善科研与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与军事实践脱节、分离的状况,建立并形成科研过程育人、科研成果转换成教学成果、科研贴近任职教育实践的良性机制。只有将学员吸收到课题(项目)组中来,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将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作为锤炼摔打培养学员的过程,才能达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和科研过程育人的目的。只有将科研选题与教学课题相统一,科研成果经专家组鉴定后方可转为教学成果――教材,直接用于岗位任职课程教学。只有科研贴近部队任职岗位的实际,深入任职岗位调查研究军事实践,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军事实践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才能使科研与任职军事实践相结合,研究出实践需要的真实的管用的任职理论。只有将上述三方面有机融合,才能创建任职教育科研的良性机制,保证任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任职教育的管理机制

要圆满实现任职教育的目标和规格,除整合教学资源、创建科研体系外,还应创新管理机制。在军队实行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军队院校占据了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军队院校应该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带好头,不仅要通过教学、科研的主渠道为部队培养大量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而且要创新军队院校的新型管理机制,通过示范性的现代以兵为本的法治管理,为部队培养大量的具有民主科学管理精神和能力的新型军事领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发挥任职教育“教、研、管”三方合力育人的特有管理机制和效能。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支持、规范民办教育,推动、发展成人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承担着提高农村居民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要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中心,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青壮年农民为对象,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民办教育工作以规范推进民办教育建设为总体牵动,以促进我镇民办教育发展为目标,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深入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健全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民办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全年计划完成干部职工教育培训200人次,开展集中教育培训不少于4次。

2、积极促进家校合作。为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全年计划开展家长教育培训800人次。

3、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年计划完成培训400人次。

4、加大科技项目推广。今年完成实验项目2项,推广1个项目,推广面积2500亩。

5、抓好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今年完成九年级毕业后培训90人。

6、抓好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继续巩固科技示范户136户,新增1户。

7、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民工的实用技能培训,完成全年劳动力开发培训280人,其中技能培训200人,引导培训80人,力增转移100人。

8、进一步指导、规范民办教育。督促民办教育举办者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民办教育单位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方法与措施

(一)成人教育工作

1、为使我镇成人教育工作和民办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继续坚持以镇长为组长、分管教育镇长和中心校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2、“坚持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机制。加大农村成人教育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农村成人教育氛围。为有效开展成人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3、分解任务,责任明确,齐抓共管。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见《附表》。

4、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以企、事业单位、镇村干部为主体,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开展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培训。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

5、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培训结合起来,积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因地制宜,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使受培训人员学到技术,掌握技术,应用技术。促进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6、密切配合劳动、就业等部门,积极对青壮年农村居民和特困户开展种植、养殖、服务、建筑等行业劳动技能培训。向用人单位择优推荐,转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加强返乡民工再就业培训。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及时了解掌握返乡民工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民工的就业培训。

7、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全面总结科技示范户成功经验,结合新农村建设新任务,新要求,抓好科技示范户跟踪调查服务。

8、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坚持“脱盲”和“脱贫”相结合,学文化与学科技相促进,努力巩固、提高扫盲工作成效。

9、及时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装订成册、及时上报。按“分类合理,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装订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档案工作的管理。

(二)民办教育工作

1、强化安全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制度建设,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民办学校师生安全意识。落实“一岗双责”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网络体系。

2.规范行政审批和年检工作。严格准入制度,强化办学资质管理。严格按标准对民办学校实行年检,对年检为不合格的民办学校,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停办整顿直至吊销办学资格。

3.规范民办校园教学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开齐开足各学科课时。幼儿园要按规定配齐保教人员,努力提高保教质量。切实强化民办学校师生的法纪意识。

4.规范招生收费行为。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费行为的指导,加强监管,严格实行备案制,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教育部科技管理第9篇

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夜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

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合署,是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含自学考试)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同时作为办学主体承担部分办学任务。目前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军队专业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江苏省船舶工业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粮食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镇江市管理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是江苏省优秀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始于1980年,当年第六机械工业部批示同意镇江船舶学院举办夜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始于1982年,同年举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厂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校1984年成立干部培训部。1988年1月成立成人教育部,归口管理干部培训和夜大学教育。此后,逐步增加其它办学类型。1993年3月成立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1997年1月8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我校设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后改名为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2008年7月江苏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招生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培训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

学历继续教育

成人高等学历现有高中起点本科、专升本、专科三种教育类型,具有业余(夜大)、函授两种教育形式。目前有高中起点本科专业25个,专升本专业39个,保留2个专科专业。函授教育分布沿江沿海省份,除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徐州、盐城、常州等地以及金陵船厂、招商重工有限公司、澄西船厂等企业设立教学站外,还在重庆、湖北、广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安徽等省设有函授站、以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福建马尾造船公司等知名船企设教学站。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或我校成人高教自主招生)被录取,通过学习完成学业,江苏科技大学颁发成人本、专科毕业证书(教育部电子注册),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获得成人学士学位。目前成人学历在藉学生已达1万2千余人。学院还面向普通全日制学生开办助学专业本科第二学历教育,开展自考助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办学体系。自1980年开办成人学历教育以来,现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万5千多名应用型人才,为国防事业、船舶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