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29 09:56:25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1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幸福广州;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N71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2-00-03

0 引 言

智慧社区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的重要落脚点。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因此,在分析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框架,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对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具有重大意义。

1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现状

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2]。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不断高涨。北京市制定了《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武汉市已初步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天津、重庆、深圳等30多个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想。2014年2月,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加快推动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这一场智慧领域的赛跑中,广州不居人后。中共广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共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智慧树”形象地描绘了“智慧广州”生机勃勃的发展蓝图。这是广州市委在万亿元GDP这个新的发展台阶上,以全球视野、前瞻眼光、创新意识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是审时度势,把握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广州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战略。

智慧广州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是信息化城市的高级阶段。哈佛大学教授诺兰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是一条学习曲线,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从“信息广州”到“智慧广州”是符合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的演进规律的,也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新跃升。

近几年来,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推进了一系列重点工作[3]。

(1)组织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攻关。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端芯片、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组织专项攻关。一是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二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高端芯片、3D、LTE基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稳步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光纤到楼超过95%,光纤到户覆盖50万户。二是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完成WLAN无线接入点13万个,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大幅提升,市区覆盖率达到98.5%。三是大力推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成TD-LTE基站254个。四是启动实施“天云计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编制。

(3)发展智慧产业。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重点,抓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2011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和公共平台项目共39个,带动企业投入3.9亿元。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12.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 750亿元,同比增长25%。

(4)全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力争每个试点区至少建设成1个以上“智慧社区”并投入使用。

(5)大力抓好智慧乡村试点。以北部山区镇发展为契机,以网络覆盖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示范带动、政企合作,积极开展智慧乡村试点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化转型,助力农民实现“信息技术改变生活”。

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提出“条块结合、整合资源、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本思路,打造贴心服务的智慧社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己制定了“智慧社区”的规划,有些城市在着力打造“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的实验工程[4-5]。广州建设智慧社区,必须建设一个广州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围绕市民需要,整合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市民服务事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业务处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统一规范前台受理和结果发放环节,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就近服务,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越秀区在建设智慧社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一库,两个平台为支撑,以一站、一页、一卡为载体的智慧社区框架。其中,一库指的是越秀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包括有人口、企业、房屋、城市部件和空间地理等信息。两个平台是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家庭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应用层中的便民服务渠道包括有市民网页,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会保障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终端等。天河区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智慧广州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体验展示区的细化设计,并确定汇景新城、穗园小区、南国花园等7个社区开展智能家居、远程教育和医疗,以及综合互动服务等全方位服务的智慧社区试点,争取年内实现光纤到户,5年内覆盖智慧社区示范区90%社区和家庭,服务60万户家庭。

2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以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多个社区作为试点,重点先行,分步实施,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及应用推进工作。通过对广州智慧社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是“一个平台、二个载体、三个基础、四大支柱”。基本框架具体构成:

(1)一个平台:就是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2)二个载体: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

(3)三个基础:即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

(4)四大支柱:即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在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基本框架中,一个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核心。该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云数据等为基础,实现街道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集成平台间的网络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交换,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在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两个载体,为市民和居民提供智慧服务。在社区服务站,居民可以方便办理各种政务服务、了解街道和社区信息和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等。通过智慧家庭,居民可以享受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教育和社区便民服务等。建设智慧社区,需要抓实抓好三大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只有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信息和设备的互联互通。我们把广州市相关单位的数据库组建成空间基础数据库,作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统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消除“信息孤岛”。智慧社区的目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居民生活更智慧。这需要“智慧社区”专家和人才,让管理智慧社区的人员懂得高效管理,让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学会使用和享受智慧服务。建设智慧社区还离不开四大支柱,就是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有了这四大支柱作为支撑,我们智慧社区这栋大厦才能昂然挺立,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智慧的管理和服务。

3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规划。

智慧城市是广州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推进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有些领导干部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理解不透彻,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能给市民居民生活带来的改变也表示疑虑。有些居民认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提出时一种宣传政绩、妆点发展的“形势需要”,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口号,没有实质性内容。这不仅是对“智慧”本义的误读,同时也歪曲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的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培训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智慧社区的功能体系、网络体系和系统体系,提升居民的信息素质,把全体市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所制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集全民之力、全民之思,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2)构建广州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居民参与、市场运作、智慧共享。

智慧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负责:在建设智慧社区中,政府应该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的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参与研究制定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出台智慧社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

居民参与:在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树立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地发动居民和依靠居民,提高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建设的智慧社区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达到为居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设目的。

市场运作: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笔巨额的资金,在智慧示范社区可以实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但如果广州每个社区都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政府主要作主导作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由多方企业进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市场化运作进行建设和实施。对于部分公益性的服务内容,各街道可通过公开招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负责社区的公益服务的运作,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

智慧共享:这是建设智慧社区的目标,让全社区享受智慧生活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实现居民生活智慧。

(3)加强智慧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智慧社区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物联网是智慧社区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因此,在中央政府层面,顶层设计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抓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容易受制于人,甚至可能对国家和城市的信息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智慧技术研究,挖掘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大部分使用我国自主研发产品,并建设远程灾备系统,有效保证智慧社区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智慧社区的长期高效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智慧社区建设和使用中,在区、街道和社区层面,要站在一个高度审视和思考智慧社区长远发展的问题,要勇于探索和总结,制定智慧社区的服务标准,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推广应用作出贡献。

(4)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智慧社区的智库,对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测评。

智慧社区建设,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对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可以说对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有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那由谁来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智慧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呢?由谁对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呢?我们计划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智慧社区专家,建成智慧社区的智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专业角度评判智慧社区建设、管理以及对智慧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有效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对于社区的管理,我们可以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社会学和管理学专家,作为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责进一步清晰划分,把城市管理服务的事权下放区、街,进一步明确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上的主要职责和事权,凸显街道、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5)广州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着力打造智慧社区产学研人才库。

广州要以示范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为依托,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理念,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为我国智慧社区方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广州要充分利用省内重点高校集聚的优势,促进“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共建智慧社区项目实训工作站。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组建各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专家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建设智慧社区的各项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智慧社区专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打造好天河智慧城,吸引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专业人才,为广州乃至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俊德,李晓峰.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J].世界电信,2014(6):24-27.

[2]李志清.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R].2014.

[3]吴奇泽. 从信息向智慧跃升――智慧广州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电子报,2012-02-21.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2篇

智慧城市在秦皇岛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秦皇岛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云平台、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5个一期项目明年上半年即可投入使用。其中,平安城市、智慧旅游项目在暑期安保和民生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秦皇岛市政府已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列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纳入重点项目进行管理。为了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秦皇岛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规划、城建、电力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项协调和推进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智慧城市建设的职责和任务。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

同时,成立了秦皇岛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由中科院院士任主任委员,负责秦皇岛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论证、意见咨询和方案审查。

秦皇岛市聘请了专业的咨询监理单位制定《秦皇岛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纲要》、《秦皇岛智慧城市建设一期工程施工、监理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户,统筹各部门信息化资金,集中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2013年,秦皇岛市财政投入396万元,公开招标确定了辽宁北方实验室有限公司为智慧城市监理机构,负责对项目实施全程监理,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组建联合办公室,定期召开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专题推进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推进智慧城市示范精品工程建设

秦皇岛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关注三大领域,即: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生活,打造秦皇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移动电子政务、居民一卡通、智能交通、数字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10大示范精品工程。

未来3年,秦皇岛市将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覆盖全市、具有国际一流水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立体宽带通信信息服务网络和“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秦皇岛市将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相关资源,推进城市管理系统化、智能化。同时加快城乡宽带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现三网融合。

实施光纤到桌面、光纤入户、光纤进村工程,今后秦皇岛市区所有新建商务楼宇将全部实现百兆光纤到桌面,所有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光纤到户;对48万城区老客户实施光纤化改造,使企事业单位和所有住宅小区全部具备百兆接入能力,并满足三网融合需要;在农村推广光纤到村建设,光纤到村率由目前的42%提升到92%。充分满足各行各业大容量数据及图像的传送和高速上网需求。

提高无线网络的速率和覆盖率,通过扩容、优化3G网络,在下载速率从7.2Mb/s提升至21Mb/s的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深度,实现除青龙部分农村外的3G全覆盖,使网络能够支撑大容量移动办公、移动执法及其他行业信息化的需要。

完善无线宽带局域网WLAN建设,在已经覆盖高校、交通枢纽、星级酒店、休闲会所、旅游景点等332个热点建筑的基础上,增加对400个重点区域的覆盖,实现“无线宽带,无限自由”。

中国联通河北省分公司计划投入12.9亿用来优化秦皇岛市的基础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光纤网和无线宽带网,全面推动“智慧秦皇岛”建设。

目前,中国联通河北省分公司已经完成投资2.6亿元,对3.2万城区老客户实施光纤化改造,实现了商务楼宇百兆光纤到桌面,居民住宅百兆光纤到楼口,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需求。

中国移动投资3亿元,建设秦皇岛市4G新一代移动通信网项目。2014年4月即可投入使用,届时新建的853个4G基站将实现城市区的基本覆盖,为市民提供百兆移动网络接入服务。

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雄厚的技术和资金支撑,秦皇岛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和运行维护上,大胆创新,率先引入“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充分利用IT企业、电信运营商及社会力量,引进高端企业开展合作,规避项目风险,实现合作共赢。主要建设智慧城市云平台、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5个一期项目。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后,由市政府支付服务租金,取得项目的使用权。

秦皇岛市建设了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包括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和城市管理服务平台三大部分,主要面向市民、企业和城市管理者提供信息公共服务,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前期筹备。

目前,智慧城市云平台项目设备已安装到位,部分开始正式运行,实现了相关部门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安城市项目新建改建的2000多个监控点位视频信息,通过千兆光纤电路传送到云平台,实现了政府相关服务部门共享平安城市监控视频信息。智慧交通项目完成路通信号网络化控制,初步实现了道路交通流量的监控识别和 交通事件数据采集。智慧旅游项目建立了旅游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在11个景区的全程监控。智慧医疗项目也完成了方案设计,进入实施阶段。

平安城市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以来,警方通过视频巡控和图像侦查,发现犯罪线索1735条,破获各类案件1376起,认定各类责任事故729起,配合处置交通事故16起,执行警卫视频保障任务378起,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9起。该项目为秦皇岛市在新形势下做好暑期服务和治安保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观点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组织副主席兼秘书长 陈如明

智慧城市要强调人的核心作用。智慧城市最明显的特征是实现城市与城市人的安全幸福、绿色健康、便捷宜居与智能高效,全面提升城市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智能/智慧创新力水平、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率与水平及全面提升城市民生、幸福、安全、和谐、绿色、宜居水平,开创智慧新生活。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3篇

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加强智慧城市上下游产业链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学技术部等十大部委以及深圳市政府主办,国家信息中心以及IDG国际数据集团承办的“第十六届高交会智慧城市专馆”应运而生。在其中,我们频频看到中兴、安防、万达、腾讯、太极、思科、东软等知名企业的身影。

在会展同期举办的一系列论坛活动,更是为会展倍添价值。这些论坛活动包括“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2014中国智慧城市国际交流大会”,以及“第二届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暨产业对接大会”等等。成百上千名中外演讲嘉宾及各领域技术专家云集于此,共同分享了智慧城市领域的重大机遇和变革。

名企云集

国际智慧大融合

第十六届高交会特别开设了近万平方米的专馆――“高交会智慧城市专馆”(6号馆),这是高交会历史上,首次以一个主题专馆的形式集中展示海内外智慧城市领域的优秀成果、创新技术和智能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6号馆在历届高交会举办期间一直由国家发改委负责组展,展示内容皆为部级的重大科研成果,被称为规格、重要级最高的展馆,此次的布展设置充分说明主办方、部委领导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视与关注。

本届展会以城市规划建设的交通、通讯、能源、安全等领域为重点,九个各具特色的主题专区汇集了城市规划设计、信息网络、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通信、绿色建筑、智慧医疗、智慧广场、城市应急、地理信息、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众多国内外企业及相关城市,无疑是国际智慧的大融合。

在专馆中心位置,可以看到中兴、安防、万达、腾讯、太极、东软等名企的身影。中兴通讯此次展示的是已在国内100多个城市及全球40多个国家获得广泛应用的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参观者可以用手机在现场直接体验各种城市生活的智慧应用;在万达展位上,能够发现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健康服务云”、“食安云”;腾讯重点推介的是前不久刚刚推出的“QQ物联”社交智能硬件开放平台,这一产品让腾讯借此杀入智能硬件领域。

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则认为中国城市的智慧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投资,此次他们的展区主题为“智慧 云城市”,突出了以云平台为基础,围绕民生、社会最热点需求做应用,以应用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其它,如中青创投的中国城市云大数据“车联网”、软通动力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深圳易尚的3D PLUS、深圳太极的云平台等项目与方案也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此次展会还吸引了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评测中心、北大数研、北航等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他们散布在展厅的不同地点,为参会者带来了无人机、微信家校通、警用装备物联网方案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智慧城市代表新余的展馆则以“智慧新余,能源管理”主题,强调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具体做法,通过科技手段突出显示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特色。

专馆东南角可以说是人气聚集地,特斯拉(Tesla)和陆地方舟两家企业都在研发电动汽车,参展汽车时尚动感的外型、清新优雅的气质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使这一展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智能家居专区作为本次展会的一大特色板块,加百列、聪明屋等企业将带您领略到智能家电、智能安防和智能传感等技术带来的便捷与魅力,参会者可以把这些先进科技运用到家装中,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高峰论坛

同台论道共话智慧建设

为了更好地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理清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推广创新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产品,在展会同期还举办了“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通过主题演讲、平行论坛、高峰对话、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针对智慧城市的趋势、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第三平台与智慧城市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研讨。

2014年11月17日,一年一度的高交会“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 在深圳会展中心如期拉开帷幕。本次峰会特邀了中央各部委的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参会。另外,来自华为、中兴、神州数码、软通动力、微软、IBM、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领军人士也从各自角度开展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在论坛上,中兴通讯政企事业部公共安全行业专家孙延春博士发表了题为《大智之城,安全为基》的主题演讲。孙延春博士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需求层次做了分类,他认为,公共安全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基础性需求。重视分类管理,信息共享不畅是公共安全管理的一大问题。

巴塞罗那市政府代表Xavier Mayo则分享了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经验。她说,“Many slow cities inside a smart city”是发展原则,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重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对市民提供持续性的免费服务。

现在人们一提到智慧城市就与技术联系在一起,对此,IBM大中华区智慧城市总经理文金言说,这是一种误解。他认为,智慧城市是用技术堆积不起来的。智慧城市就是要靠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污染来发展,打造可持续的生态城市才是目的,而非技术。

为促进智慧城市各产业链的对接,除了17日举办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之外,11月19日,由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联合主办,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和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协会承办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国际交流大会”、“第二届中国智慧园区高峰论坛与产业对接大会”也在第十六届高交会上举办。

智慧评选

提升未来城市创新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4篇

一是始终注重科学理论指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早在2006年,南京市提出了“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构想,同时一直在跟踪研究世界智能城市发展的路径、理念、方法和实践进程。2007年“重洽会”期间,举办了“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创新”高层论坛,论坛邀请了一批国际顶级专家,分别做了《发展智慧产业、打造软件名城》、《构建国际化的智慧产业生态区》、《谋划智慧城市发展、促进智慧产业创新》、《智慧产业发展与知识安全工程》等演讲。时任市委书记、现任省委书记罗志军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2010年11月16日,市委联合南京大学等举办了“智慧南京高峰论坛”,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应邀到会就智慧城市发表演讲,论坛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和“智慧南京”建设发展的构想和路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朱善璐在论坛上指出,“智慧南京”既是实现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文绿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南京未来发展的方向。建设“智慧城市”,是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研究“智慧南京”发展模式,是应对金融危机之后的发展阶段,必须抢抓机遇、摆上日程和认真研究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它是南京利用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南京长期文化积累、城市进步的结果,还是顺应新潮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在这之后,市政府又召开了若干场智慧城市的专题论坛,市政府领导及有关专家就智慧南京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建议。

二是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引领。

南京十分重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把它放在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市长季建业多次明确要求,要深化细化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智慧南京建设就是要推动城市的信息化应用。在规划上要进一步明确智慧南京的架构。季建业市长指出,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事务建设。智慧政务就是政府管理的智慧化智能化;智慧商务,也属于智慧南京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考虑得不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平台搭建出来。智慧事务,就是指与城市有关的管理体系,包括医疗、城管、环保等。政务商务事务加起来就覆盖了整个社会。政府的管理通过政务来运行;城市的商业运行,包括其他一些新的公司,都要通过商务平台运行;事务就是有关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些东西,跟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东西。还要推进智慧产业发展。之后,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要求不断深化细化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构架设计,不断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大力拓展信息技术市场应用,着力破解“信息孤岛”现象,构建统一规划、集约投入、集成发展、资源共享、高度整合、高效运转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更好地推动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发展转型和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规划也是按照顶层设计的总体要求编制的,提出了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概括为“一大平台、三大领域、六大体系”,即以智慧城市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满足政务、商务、事务三大领域应用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体系、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始终注重示范工程先行。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城市发展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无完备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当前智慧南京建设必须要有先导型示范工程的引领,抓住其关键环节,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围绕城市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和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来确定应优先实施的项目。从而使百姓尽受到智慧城市所带来的便捷。南京把政务数据中心、市民卡、车辆智能卡三大重点项目(简称“两卡一中心”)的建设确定为现阶段“智慧南京”的目标和雏形,即以车辆智能卡为物联网建设的突破口,以市民卡为行业应用整合的载体,以政务数据中心为城市级智能管控中心,试图先行构建一个能够代表智慧城市核心特征的微缩模型和智慧南京的基础,也是现阶段智慧南京的标识,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智慧南京建设奠定基础。

四是始终注重民生项目优先。

南京始终把关乎民生的项目作为智慧南京重点推进的工程和抓手,把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重点项目是智慧南京惠及民生的重点工程。目的是使市民感受到智慧南京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从而使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意志主导变成市民自觉的行动。

五是始终注重突破传统思维。

南京一直充分认识和牢固树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更高阶段的科学理念。2011年4月7日,市委杨卫泽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人民幸福生活城市,五年发展目标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长远发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杨卫泽书记进一步指出,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面融入现代化理念。要真正把低碳、绿色和智慧不是作为口号,而是从基础设施、城市营运和管理等方面真正融入、体现出来。这充分体现南京市主要领导对智慧城市的科学认识。

“人文绿都”是南京的城市定位,“智慧南京”理应引领南京的智慧人文的发展和城市的文化复兴。深厚悠长的人文底蕴、高素质的城市市民、创新型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是智慧南京的灵魂、丰富的科教资源是智慧南京的财富。

南京将智慧人文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把提高城市市民的素质,造就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管理人才,作为智慧南京的灵魂。南京城市人文底蕴厚重,既是优势,也可能是桎梏;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如果充分利用就能变成智慧城市建设的财富,如果用不好,就有可能丧失已有的优势。南京正在充分挖掘高校、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业等资源优势,为构建智慧南京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以软件园、工业设计园、大学科技园、动漫创意园等园区为依托,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要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发现、引进和使用机制,切实营造“引得进、育得精、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同时,通过有效举措,鼓励市民终身学习,营造学习型城市的良好氛围,树立南京特有的智慧人文的良好形象。智慧城市努力挖掘和利用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梳理现实文化资源禀赋,加大智慧南京的文化含量,把创新、创业、创造等现代城市市民精神与智慧城市加以整合,突出大文化、大智慧,丰富智慧南京的内涵。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5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38-03

一、智慧城市理念下建筑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智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智慧城市是在20世纪以来,各国城市规模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管理难度日渐增大的背景下,为更好的解决城市治理方法和城市的生态发展问题而出现的。1990年,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召开的一次以“智慧城市(smart cities)、快速系统(fast systems)、全球网络(global networks)”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1]。概括说来,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城市理念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提出相应战略规划。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在2012-2014年连续开展3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到2016年初,我国已有近300个城市(区、镇)成为试点,覆盖全国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掀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

(二)智慧城市下的建筑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建筑行业的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建筑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也尤为引人瞩目。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射频传感、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使建筑物具备“自我感知”功能和“对外连接”的属性,使得小到单个住宅,大到楼宇、桥梁、道路、水电工程等建筑物,都可以转换为信息模型,从而实现“人对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智能服务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的最优化控制,实现了人对城市运行信息的实时感知,并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建筑质量监控和改造、供应、社会保障”[2],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建筑行业智慧化的深入发展,无疑将推动传统建筑行业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推动建筑行业建设和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提高行业生产和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建筑行业的生态、节能发展;二是推动建筑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改变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迫使行业企业提高员工熟练使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监控并进行创新;三是提高建筑行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容量增长速度,促使其保存和传播的载体和途径走向网络化、多元化。

二、智慧城市发展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提出的挑战

(一)知识、技术产生和更新速度加快,教学内容开发和更新速度更显滞后

智慧城市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蕴含的知识和技术本身是数字化、云共享化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互每时每刻都催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对传统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发和更新速度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慕课、微课、虚拟实训系统等方面的开发,以及网络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类高职教育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来,教师对这些新教学资源的认知不清晰,这些建设只是对现有教材内容的网络化,实际应用和推广也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二)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和快捷,教学手段有效性和时效性受到挑战

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手机、平板电脑、便携穿戴式电子设备等个体配备的移动数据平台普及率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信息传递的类型越来越丰富,信息传递量呈级数增长[3]。现有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虚拟实训软件等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然很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下信息量传播的形势。这些问题包括:教学手段有效性差,一般只能间接地呈现建筑物包含的部分信息,直观感受性较差,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信息承载量较小,难以承载行业发展产生的海量信息;时效性差,只能呈现建筑物过去状态下的信息,很难表现建筑物现在和将来状态的信息,对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信息反应滞后。

(三)个体学习形式趋向个性化、全时段化,教学组织方式未及时调整

智慧城市发展中,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网络得到无限延展,每个人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场所、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全时段甚至终身的,学习和交流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群体。目前高职建筑类院校虽然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作为辅助,但教师仍然习惯在有限的课时和学校教室、实训室等线下场所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在线学习的很多困惑和疑问不能得到及时反馈。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不仅难以适应智慧城市中行I知识技术快速更新的情况,制约了学生个体和教师的交流,限制了教与学效能的提升,而且会从某种程度上加剧学生学习水平分化的程度。

(四)学生个体学习成果趋向电子化、网络化,教学评价方式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

传统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书面作业、期末试卷的审核进行的,这种评价在信息化手段并不普及的时期,能够较好地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但面对智慧化城市发展的形势,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要求。当前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评价为适应时展,也采取了一些信息化评价手段,但根据有关调查,在职业院校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手段仍然以纸质随机评价为主,学习过程的在线评价有一定基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在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建筑类高职专业必须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价值,加快教学评价标准调整,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五)教育管理服务较被动,需要向主动服务、事前服务转变

传统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服务面对的突出问题就是信息传递不及时。一是在教育管理决策方面难以从企业方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在具体教学管理层面,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变化快,各种问题的出现往往无法有效预知,只能事后处理。因此,面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建筑类高职院校必须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得行业企业咨询,主动预防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到事前服务,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三、智慧城市理念下的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积极开发数字化、云共享的专业教学内容

智慧城市下的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应全面对接建筑类产业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动现有教学内容进一步向数字化呈现、云共享转变,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际。具体方式包括:组织教师开发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将原有备课材料转换为在线视频、微课、图片、作业系统等资源,并通过与学生互动获得新的开发思路和灵感;利用云技术建设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推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使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空都能够进行互动和交流,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二)运用建筑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便携式平台,创新教学手段

在智慧城市发展中,高职建筑类专业要进行相的教学手段更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承载量和时效性。一是创新教学手段,使用BIM、GIS等技术手段开发建筑全息教学模型,以培养学生形成建筑数字模型识读和主动建模能力为目标,通过虚拟拆解和组合,全方位展示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等信息,演示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直观把握。二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移动便携平台开发相应的APP软件,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资料下载、成绩查询、教学评价、通知查看和互动交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立全时段、全员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

智慧城市下的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组织,需要充分将智能化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教学组织形式中,将物质空间内的教学组织拓展到虚拟空间的教学组织,将课内的教学组织拓展到课外的教学组织,将一对多的教学组织拓展为一对一的指导。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和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的推广和使用,在布置学习任务,监控小组讨论和学习情况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互动;进行远程一对一指导,随时解答,将教学空间拓展至课外。

(四)建立多元主体、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

面对智慧化城市中学生学习成果电子化、网络化的潮流,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的评价工作也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走向网络评价、同步评价,建立智慧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在校内通过在教室、实训场、企业车间等教学场所安装网络设备、信息传感装置、摄像装置、检验设备等硬件,建立实时信息感知和反馈的网络平台,使评价者不到班级听课,也可以获得教学过程和结果质量的信息,使多元主体实时进行评价成为可能。同时改善教师教学的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全程的、更加便捷的评价,这将极大改变原有评价方式,最大限度消除评价的死角,突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更有效的评价,并提供给教师更好的教学反馈效果。

(五)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新智慧化管理

一是开发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室、实训室、机房等场所安置传感器、摄像装置等,结合各系部的信息录入,将教师调串课信息、教师和学生出勤、设备数量、教室使用情况等信息整合到管理系统中,进行实时记录,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二是通过运用全息视频会议系统等先进手段,克服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更好地与企业沟通,共同做出专业结构调整、招生策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适应建筑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三是开发教学管理预警系统,通过感知教学运行的信息,记录和预测教学运行全过程,使教学管理的对象和主体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教学管理的智慧化,保障和带动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12):1-5.

[2]卫校飞.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1):96-100.

[3] 唐文晶,万忠,陈悦,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8):39-48.

On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Concept of Wisdom City

Song Shijie

Abstract Under the concept of wisdom city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develop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digital and cloud sharing actively, use buil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mobile platform innovation teaching means, set up the whole time and fully interactive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method, build the multi-body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whole process and the new mode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management,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personnel whom wisdom city development needs, so as to lead the wisdom city to continue in-depth development.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6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 物联网 网络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8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为上海转型发展、接轨国际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后续产业升级、新区开发、民生改善增加强大的科技支撑,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企业科技管理协会承办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与上海践行专家论坛”,2012年10月31日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举行。

论坛盛邀了在战略规划、建设管理、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理论与践行的专家学者,就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论,及其在城市网络、交通、医疗、教育、商贸、生产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多视角的论证与展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学术对策。同时,论坛也为专家学者营造了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共享的交互平台。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上海城市管理杂志社等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有6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与践行路径发表了演讲。

一、架构智慧平台,实现城管变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戴伟辉副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的演讲,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困境、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等三个角度阐释了智慧城市的综合建设问题。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依据本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针对城市社会未来所面临的各类矛盾与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和系统性创新,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新生活。戴教授还通过生态群落的演替引申阐释了数字社区的发展趋势,认为,新型社区应构建突发事件预警和舆情引导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协商机制、公众学习教育机制、居民情感交流机制等五大网络机制。

二、建设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先导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的何晨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演讲,并就物联网的基本内涵、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物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等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多种信息的智能共享,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体现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何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四大产业空间格局的物联网发展现状,认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能旅游、智慧校园等,因此,在技术上将呈现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征,在管理上将呈现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系统化的特征。

三、规划智慧城市,聚焦紧迫问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蒋力群处长作了题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前瞻》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的着眼点必须聚焦紧迫问题,诸如交通保障、安全威胁、土地紧缺、生态失衡、规划滞后、社会维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他指出,各地政府在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着力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专项工程、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领效应、相关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的水平、优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而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确立城市的国际领先地位,必须优先保证四方面的措施落实,即: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的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的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四、打造智慧城市,重视系统工程

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高级工程师唐定富作了题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导向,是新时期的一个口号,目的是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更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只是IT行业所能完全承担,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努力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同时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完全是各种新、老技术的集大成,更应重视各项应用结果是否便捷、有效,以及适用性的验证和评价。据他介绍,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信息化在本领域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战略、新需求,并为安全、有序、适宜的城市运行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发展智能交通,官产学研并进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作了题为《上海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对策研究》的演讲,他介绍,目前智能交通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面向个体的主动管理转变、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安全与应急更受关注、更侧重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高、交通信息成为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网络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交通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以及无缝多模式的交通换乘衔接等。他认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深化管理、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未来10年上海各部门将通力协作,“官产学研”并进,全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同时,依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辅助决策”的思路,贯彻落实“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以交通智能化为契机,创建一体化、网络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将全面进入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工作领域,也将快步走进我们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六、智慧虹桥枢纽,依托信息技术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洪作了题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尝试》的学术演讲,就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作了五点阐述。一是研究先行:对于特定的区域需要有前期的研究课题作为支撑,重点研究需求、体系、运行模式等关键技术;二是全面规划:信息化的重点是规划,一定要在前期工作中考虑全面,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三是理顺需求:有关信息需求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一定要理顺,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系统架构;四是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模式的拟合是该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五是专人负责:信息化系统牵涉的面较广,应该独立列项后由专门人才负责建设、设计、管理。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7篇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部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8篇

智慧城市是建设“智慧地球”、“智

慧国”、“智慧省”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系统、整体地提升浙江省的信息化水平,意义重大而深远。

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一揽子”解决问题。这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因此,要系统、一揽子地解决问题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认为,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有一个能总体推进的决策和工作机制。

总体部署整体推进的必要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特性决定。综观当今世界,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移动等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变革,网络的泛在化、信息数据的海量处理(云储存、云计算)、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对接融合,使人—互联网—物之间广泛而深刻地互联互通、互存互动,使世界方方面面都能够达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深刻的智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和智能处理,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新发展,应该充分体现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所要求的系统集成、互联互通、自主智能及其商业应用服务的本质要求。如果只是局部、零星、分散地建设智慧城市,就不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本质要求,势必多走弯路,多付代价,而且建设水准不高,造成不必要的新的浪费。

城市发展和运行系统性决定。城市是生态环境、地理空间、经济产业、政治文化、市民生活、运行管理等各种要素最集聚、最互联的区域中心,它的系统性、集聚性、互联性是最明显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包括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应充分体现其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达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实现最广泛的系统整合,进而优化决策,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城市社会。

人类文明发展整体性、融合性特点决定。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交往的增加,人类文明越来越呈现出发展的交互性和共融性。全球化是这种融合性的空间表现,网络化是这种融合性的技术表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融合、全面提升的阶段。信息化是实现这种融合发展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地球成为平的,使地球成为一个村。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融合性是必然趋势,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适应并提供了这种融合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发展需要转型升级所决定。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大多停留在数字化水平。主要问题是:(1)运用的广度不够,尤其对物理系统,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处于初始阶段;(2)各行各业的信息处在“孤岛”状态,共享性差;(3)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谓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各成一体,缺乏共建共享,标准不一,资源浪费严重;(4)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低;(5)商业服务模式缺乏等。要有力度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系统集成,转型升级。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用,已到了迫切需要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散到集成、由数字化向智能、智慧化方向发展的时候了。另外,城市运行和发展中普遍出现的城市病,也需要通过系统集成来缓解。

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所决定。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行政处于强势,执行力较强;目前行政决策、执行系统虽条条分割明显,有很强的自成一体的特性,但总的说,还是以分级的块块决策、执行、管理为主的。这就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统一决策、系统规划、总体部署和整体推进,是既必要又可行的。在当今中国现行体制下,要想整体地、有力度地推进一项工作,离开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决策、部署,都不太可能会取得明显效果。更何况,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整合性强,投入多,技术新,利益关系复杂,公益性和商业性混合,就更需要城市党政决策机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决策机制形成八点建议

城市发展呼唤智慧,智慧决定城市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慧市长(书记):市长(书记)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智慧。

从目前情况看,整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说缺的不是资金、项目、技术、人才,而是缺整体决策及其执行。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在数字城市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升,关键取决于城市的主要组织者、指挥者能否作出富有智慧的、远见的战略性决策。要形成这样一个决策和整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要形成一个共识。任何决策都来源于一定的认识和共识。这就需要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作用和意义,要有一个比较科学透彻的认知,使领导层形成共识,做出决断。那么,如何使城市主要决策者获得、形成共识呢?首先,城市决策者要自身的学习、领悟、洞察。其次,社会提供科普知识,社会舆论形成氛围环境的推动。再者,需要来自人大、政协的提案和议案,智囊、科研部门的调研报告,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咨询、建议;企业、运营商的广告策划,对决策者的宣传游说、投资项目的引导;国际国内先行城市的示范效应及启示;城市决策者周围同事、下属部门的建议。最积极有效的途径,是来自上级领导层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部署。尤其是来自上级领导层的倡导、要求和工作部署,都可以转化为城市领导层的共识和决策。

要明确一个责任主体。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决策者、规划者、实施者,城市政府中的分管领导既承担着决策,又承担着具体组织协调等重要责任。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营商、设施的投资者以及享用者,虽然也是主体,但不能说是主要的、责任的主体。智慧城市应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设施、城市生活、城市运管的总体布局之中,首先应作为一种公共平台、公共设施来定位和建设,但同时它又具有可经营性,尤其服务经营单位和用于商业服务的,可以发挥市场作用,由企业去经营运作。

要成立一个组织。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各个领域、各个系统,需要协调方方面面。除了城市政府领导外,要有一个为城市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协调的组织。尽管领导者、决策者本身可以提出某个决策的议题,但更主要、更具常态化的应有一个组织来谋划和提供决策的议题及其依据。决策者必须有为决策服务的办事机构。如果把智慧城市建设看成是一个项目工程,那么,要有一个组织来提供决策的议题、依据,也就是提出工程,提出一个“工程包”。

城市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或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或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等等,就可以起这方面的作用。现在,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工作侧重于与工业化的融合,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加以充实、调整,赋予更完整、更大的职能,从而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相适应。

要有一个总体设计。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融合已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系统、整体、更智能的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局部、零星、条条走向系统,从只收集、储存信息的阶段走向更高、更广泛、更智能化运用,从公共服务走向更多的商业运作,从技术设施走向增值服务,从相对杂乱、参差不齐走向法规和标准化的阶段。这就需要有整体的发展规划、蓝图、思路。显然,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蓝图规划、整体部署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的。

要有一批专项工程。要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分门别类、轻重缓急地制定一批近期加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分项(专项)规划,或者说专项计划、专项工程,也可以叫建设“路线图”、“时间表”,尤其要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不同问题,来逐步而又整体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当前尤其要重点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分项规划,重点加以推进。

智慧城市按建设和享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政府系统、企事业系统、家庭个人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可分为六大类:智慧政务(包括政治生活)、智慧设施、智慧企业(经济)、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社区(家庭)。智慧政务包括政务办公、政务服务、组织、指挥、管理、民主、民生和法制等等。智慧设施侧重于城市的物理系统,包括电网、铁路、桥梁、建筑物、隧道、供水、管道、地质等等。智慧企业(经济)主要是城市的经济系统,包括农业、工业、三产服务业、物流、金融、旅游、电子商务、电信等等。智慧城管包括人口、交通、环保、安全、治安、应急管理等等。智慧文化包括科技、教育、卫生、影视、网络等等。智慧社区(家庭)包括社会自组织、街道、社区、家庭、个人的公共服务等等。按六大类细化形成分项规划,明确各个主要领域的责任主体。在做好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部署,有分有合地逐步推进。

要有一批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在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应加快各个领域的试点,尽快根据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内容标准。这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之一。

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第9篇

2014年威海智慧城市建设实施“6+7”计划,推进创建一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一个4G网络城市,建设一个政务外网云平台,组织一届工业设计大奖赛,建立一批云平台运营和购买信息服务管理制度,完善一套智慧城市和信息消费工作推进机制等6项重点工作,实施智能公交、智慧交通、市民卡、市民网、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7个重点项目,推动智慧城市和信息消费健康快速发展。

中心带动

2013年1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山东省威海市以高分成功入选,成为90个试点城市之一。而在此前,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就定下了以建设一批智慧城市项目和运营载体来推进整体建设的思路。设立了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洋云计算中心分公司等技术服务载体。成立威海云计算中心。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增值服务。引进北洋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设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能效最高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设立了市民网项目运营企业。起草了《关于加强智慧威海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威海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威海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项目建设、专家论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监督考核等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搭建,主要面向全市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云平台支撑,有效解决信息化重复建设、信息不共享等问题。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智慧交通、智能公交等项目将率先利用平台资源。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依托北京数码大方公司的工业云平台和设计资源库建设,为全市企业提品设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在线云服务,用以解决企业设计能力不足、自建研发平台及购买软件成本高等问题。组织“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工业企业参加工业云平台技术培训,组织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注册试用工业设计云平台。结合工业云平台推广,组织举行“威海市第一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弘扬工业设计创新理念,展示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和工业设计优秀人才,促进设计与制造的互动对接。

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搭建,主要为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提供云平台支撑,可有效解决电子政务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和专家论证工作,一期工程除公安、社保、公积金以及政法系统外的全市230家机关事业单位实现资源整合。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借鉴外地经验,政务内网继续由市委办、市府办管理;政务外网由市经信委管理,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政务外网云平台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目前正在组织项目招标。

此外,全力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认真研究促进我市信息消费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成为第一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研究出台我市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智慧城市与信息消费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民生为先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民生几乎是所有城市的选项。而在威海却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威海市市立医院的门诊大楼,患者只需拿出身份证,在旁边的自主挂号机上轻轻一刷,一张银行卡大小的就诊卡就拿到手了。此后的就诊过程中,这张卡在医生及药房的设备上一次次刷取代了过去一张又一张的单据。在医生给病人开出药物的同时,药房的自动摆动机开始工作,将所需要的药品自动分选在一个篮子里。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威海市在建设智慧城市道路上的有效探索。根据《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通知》要求,现在威海市二级以上医院均实现了院内信息化管理,其中,75%的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了病历的数字化,建成初具规模和水平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向智能化医院建设转型。

市民身边的饮用水质量如何?环境噪音大不大?固体废物如何处理?怎样随时获取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登录威海市自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环境空气、饮用水、污水处理等几个窗口。点开“重点监管企业”一项,企业污染物COD、氨氮、流量等相关数据一一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威海市“智慧环保”监测网络,为百姓提供即时服务,为全市生态资源保护织起一道防护网。

4G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威海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20多个单位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把4G网络建设列入市级重大项目、推广4G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将4G网络配套建设的综合接入机房用地纳入公共管理与公用事业用地范畴等工作。

加快推进4G网络城市建设。将4G网络建设列入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协调3家驻威通信企业全面推动4G网络建设工作。建立了“4G网络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威海移动投资3亿元建成了1000个4G基站,网络已覆盖二市四区主城区、发达乡镇、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区域,4月29日正式开通4G服务;威海联通4月初开启首个4G基站;威海电信4月前完成83%的4G基站选址,其中41%完成了配套建设。目前全市100%的骨干通信网络和超过90%的接入网络已实现光纤化改造,城市用户带宽接入能力达到20M,农村用户达到4M,无线宽带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规模住宅小区以及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广场等重点区域。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整合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部门相关信息,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交通的扁平化指挥、精细化管理。通过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车载智能终端、电子站牌和公交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公交线路、车辆的智能调度,并随时随地随需向公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建设市民网。整合行政服务、公共事业、商业消费等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个人专属的网络空间,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服务。为市民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多用途智能。在设立市民卡时,出现了争论,是实现一卡通呢,还是适当进行分开?

为此威海市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最终将市民卡分为A和B两类。A卡为社保卡,由人社部门建设和管理;B卡融合交通出行、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商业消费、健康医疗等多项功能,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期望未来与青岛、烟台等周边地区市民卡互联通用。

智慧旅游项目完成了招标采购和旅游资讯网、微网站、移动客户端、电子导游等系统的栏目功能设计,旅游微信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智慧供热项目完成了技术平台建设,城区约2万供热用户接入平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