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3 09:40:4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1篇

一、经济建设方面

1、我县在招商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应确立“以我为主”的自主意识,力求克服“散而不优”、“集中度不高”、“产业不突出”的企业现状,营造具有核心竟争力的“块状”、“连锁”经济带。

2、在积极引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按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和从我县实际出发,应该把培植社会成本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差别化的产业,作为保持我县经济竟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我县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大量青壮年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入世后的农业结构调整靠老年人用家庭作坊式生产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农场式的生产才能较好地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营。根据调查了解:部分镇现有的农机装备基本上满足中、小农场的作业要求;不少农民只需少量的资金补偿就愿转让责任田;只要县镇两级政府帮助协调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发展一些中、小型农场是完全可能的。

4、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种子、农药的质量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在农业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业等工作中,要做好前导性的研究示范工作,先试验后推广,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5、国家林业产业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为我县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日,国家在召开了全国平原绿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木材供给方式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利用人工林为主,广大平原地区将历史地承担培育我国的后备森林资源的重任。”这就说明了今后商品林的发展重点将向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实施战略性的转移。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迅速扩大林业资源,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形成贸工林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发展林业产业,能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环境。

6、加大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已开展一年多,但进展不快。无论是从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动力来考虑,还是从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减少改制成本考虑,都应使企业尽快改制到位。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县城发展规划要突出整体性,应开辟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重点突出一项功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增强计划性、长期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施工、修修改改等,避免造成浪费。

3、我县县城建设速度比较快,特别是近二年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建设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建议:一是尽快开展对境内沟、河的疏浚工作;二是对居民楼等建筑物配套建设新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三是教育市民抛弃陋习、崇尚文明,对一些突出的不文明现象,媒体予以曝光。

4、要加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尤其是网吧,目前已成为毒害青少年学生的公害之一。

5、我县县通镇的公路基本完善,但镇与镇之间还未形成循环网络。如高作至钟庄、沿河至芦沟等地由于过去村级公路规划不合理,两镇之间直接沟通需绕道县城,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全县400多公里的村级公路,多数养护管理不到位,亟需引起重视。

6、在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重视促进人才的县内流动,而控制县直单位的教师流动,会促使一些教师外流。另外,目前的大学生分配滞后,大学生暑假前毕业,到第二年春天才能上岗,不利于大学生的回归。

7、教育系统招生,特别是初、高中阶段招生应加强计划指导,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条件来规定招生数量,不然容易导致招生市场的无序竟争,有些学校生员超负荷,无力承办(如实验初中等),而县城其他初中则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建议对县城的教育布局也作适当调整。

8、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钢化普高与职高招生指标,从制度上限制普通高中招收中考成绩特别偏低的学生,使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为**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现代管理和生产要求的中等专业人才。

9、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如九龙口、乔冠华故居、陆秀夫读书处、朦胧塔等,发展旅游经济,广泛宣传**历史上的名人和水乡风情,吸引各地投资者,增加收入。

10、县农药厂和克胜农药厂都在**的大门口,十分影响**的投资环境,建议县委、县政府迅速把迁移计划变成行动。

11、加大优化环境治理力度,许多群众都反映,投资、办事遇到刁难或,有了说理和替群众公正办事的地方,群众欢迎优化办,建议赋予优化办一定的权力,进一步加大整顿治理的力度。

三、其他有关方面

1、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储备、培养、使用机制,储备、培养应贴近实际,立足长远,并坚持后续连接,尽可能做到:有储备,就要培养,有培养,就要使用。

2、建议加大反腐败力度,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达到教育、警省的目的,解决一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漂移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2篇

督查组的各位领导:

根据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对20__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昌办电〔20__〕15号)的文件要求,现将我镇第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十五届人大一次、县七届政协一次会议精神的情况

(一)召开班子会议进行学习贯彻。2月29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党政班子会议,10名党政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十五届人大一次、县七届政协一次会议精神,认真分析总结了今年第一季度全镇经济运行情况,找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后三个季度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通过会议精神传达,全体班子成员认识高度统一、团结一致,狠抓香料烟采收调整、甘蔗和蚕桑载种等工作,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振奋精神、埋头苦干,确保完成任务目标。

(二)召开镇村干部会议进行传达贯彻。3月2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镇机关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村三职干部,香料烟、甘蔗、蚕桑工作队员共100余人参加的干部职工大会。会上,党委、政府对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县十五届人大一次、县七届政协一次会议主要精神进行传达贯彻;通报了我镇第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认真分析了存在困难和问题,对当前需要抓好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会议要求全体与会人员和各村、各单位要将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同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促进各项工作,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任务分解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我镇在接到《中共昌宁县委 昌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各村乡镇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行考核的通知》(昌发〔20__〕9号)文件后,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于20__年2月29日召开班子会议,专门研究此项工作,制定出了《中共__镇委员会 __镇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充实__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等12个工作领导机构的通知》(勐发〔20__〕7号),制定出了粮食、香料烟、甘蔗、蚕桑、茶叶、泡核桃、林业、畜牧业8个产业生产文件,与各村、镇直各单位签订的党建工作、廉政工作、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安全生产、平安创建、森林防火等责任状。对20__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作出了详细的责任分解。使每项产业、每件工作都有一个领导小组,一支工作队伍,一套工作措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确保圆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学、讲党性、促三力”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20__年12月份全县开展“三力建设”实践活动以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统一认识,以较强的政治责任心,足够的领导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把“三力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使全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更加统一、能力更加提高、行动更加有力、工作更加扎实,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一)加大宣传发动,制定活动方案

20__年12月,认真组织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三力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思想发动,结合我镇当前工作实际,制定并下发《__镇开展“三力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实践活动作出周密的安排部署。

(二)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题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以“增强‘执行办、创新力、凝聚力’”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严格按“三力建设”的要求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领导关于落实、创新、团结、作风方面的论述,系统学习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特别要将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共产程(修正案)》列为学习的重点内容,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建设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准确把握省第八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对各级党委重大战略部署的理解。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领导重视,活动进展顺利

目前,“三力建设”主

题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内容已基本结束,第一阶段,我镇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六条要求”,重点解决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不力、工作效能不高,开拓创新不够、整体省略不足,组织纪律不严、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努力把镇村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政治上坚定、认识上统一、能力上提高、执行上有力、作风上硬、团结上增强、自律上从严的坚强集体,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四、农业产业生产情况及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一)主要农业产业生产情况。20__年,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分析镇情、村情,制定出了“调优粮蔗,调强烟茶,发展蚕桑,做大竹子、核桃”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农民增收后劲。规划出坝区10000多亩稻田作为香料烟生产基地,海拔1400米以下、公路沿线25000亩耕地作为甘蔗生产基地,山区发展出茶叶15000亩、泡核桃35000亩、甜龙竹49000亩,并在全镇范围内规划出6000亩蚕桑发展基地。甘蔗产业:甘蔗以巩固现有水平为目标,普及良种、推广良法,计划新植5500亩,07/08榨季实现社会总产量8.9万吨,入榨产量8.3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950万元,现已完成新植3226.7亩,入榨6.82万吨。香料烟产业: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完成种植面积9745.5亩,产量可达2.65万担,目前已调制并下架的干烟有377.5吨(合7550担),其中ab级烟占24.1%,可实现产值1430万元。蚕桑产业: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扶持投入,积极培植发展新兴产业,计划发展桑园2550亩,现已完成新植2666.4亩,计划养蚕1330张,产茧39900公斤,实现蚕农收入60多万元。茶叶产业:以整合提升为目标,适度新植,总面积达1.14万亩,投采面积8600多亩,预计产量720吨,现今各产业初制所下在抓紧进行机器维修,3月底可开始茶叶收购。林果产业:以泡核桃和甜龙竹发展为重点,计划新植泡核桃7000亩、甜龙竹20__亩,现已完成泡核桃工程造林2500亩,社会造林5000多亩。

(二)春耕备耕工作情况。目前,全镇农用物资就位情况良好,基本能保证春耕所需。截止3月25日,共就位各类化肥1300吨,其中氮肥700吨、磷肥300吨、复合肥300吨,农药7吨,薄膜8吨,两杂籽种2.6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1.1万公斤,杂交包谷种1.5万公斤。

五、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申报及实施情况

(一)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情况。

20__年,涉及我镇的重大项目是大箐河水库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402.53万元。工程已于20__年12月21日顺利开工,去冬今春,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85万元的水库淹没处理补偿费已顺利发放到农户手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投资647.49万元,其中主体工程614.49万元,临时工程33万元。

20__年,涉及我镇的重大项目是__河水电开发工程,计划开工建设四、五级电站一座。目前,我镇正积极配合做好开工建设前期工作。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1、新农村建设试点。20__年,我镇新农村试点建设计划完成5个:其中马家田村芒黑山自然村属市、县级试点,__村马田头自然村(续建)、新庆村中寨自然村(续建)、大河村大歇场自然村、刺竹山村马场自然村属镇级试点。目前,正在准备各项前期工作,预计4月初可以开始部分建设工作。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__年,我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涉及酒药村芒糯村民小组、__村方家寨、望郎寨村民小组,计划总投资19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50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0多万元,预计4月全面结束。

(三)20__年10件实事进展情况

1、村卫生室建设。目前,我镇已顺利完成新庆、小__、长山、板家寨、马家田、刺竹山、酒药、大河8个村的村卫生室建设,4月份可全部投入使用。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3篇

一、*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围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省经济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全面和超额完成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全年生产总值4070亿元,增长12.8%,比*年计划目标高1.8个百分点,超过"十五"计划目标1070亿元。财政总收入425.7亿元,增长21.4%,比"十五"计划目标多150.7亿元。

(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30条惠农支农政策,免征农业税,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并对36个粮食主产县和31个困难县实行"三奖一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重大项目用地协调制度,严格执行农用地转用计划,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南昌市"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宜春市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等项目。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419万亩,增加158万亩;粮食总产370.8亿斤,增产10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肉类总产245.6万吨,增长11.6%;水产品产量168.2万吨,增长7.6%;经济作物面积2126万亩,增加107万亩。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2家,总数已达206家,新增畜牧小区300多个、畜禽养殖户3.68万户。农民技能培训"阳光工程"进展顺利,培训农村劳动力17万人。赣州、宜春等地还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以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二)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以工业的崛起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8.5亿元,增长23.6%,江铜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新钢、江西电力公司、九江石化、江铃、萍钢5家企业销售收入均超百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7.3%,上升17.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75.6亿元,增加72.7亿元,综合能耗降低8%。工业园区和支柱产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2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园区达到9个,其中南昌高新区突破200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497.2亿元、利税189.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和68.9%。九江昌河10万辆轿车和15万台K系列发动机、新钢3500毫米中厚板轧机、江铜-耶兹高档电解铜箔、九江3T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江铃30万辆汽车及6万台VM柴油发动机、江铜翁福40万吨硫酸及铜杆漆包线、广丰10万吨氟化工等项目进展顺利。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7%。积极主动配合国家对我省工业园区进行设立审核,配合国家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对工业园区财税政策进行审计调查,取得较好效果,全省93家工业园区初步通过国家审核。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开工新建宜春、新余等一批设区市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供水、道路、电网等建设步伐,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南昌城区人口超过200万人,九江城区人口超过50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7%,提高1.4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赣州等中心城市为支撑,其他城市和县城为骨架的城镇体系框架。

(三)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重点领域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高耗能行业低水平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交通、电力、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建设的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3亿元,增长26%。省重点工程投资总额和规模再创新佳绩,当年实施项目72项,完成投资246.9亿元,增长16.3%。其中,建成投产28个,完成投资72.62亿元;续建16个,完成投资130.16亿元;新开工28个,完成投资44.1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8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1万公里。建成乐温高速公路、赣龙铁路、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井冈山机场等工程,续建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加快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景德镇至鹰潭高速公路,迁建赣州黄金机场。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在建电力装机容量286万千瓦,贵溪电厂扩建两台机组顺利投产,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经过反复争取,国家同意在江西等省开展核电站站址比选工作。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得到改善,省疾控中心、省传染病医院、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省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等项目进展顺利,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省艺术中心、省档案馆开工建设。

(四)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与长珠闽的对接正在深入,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融入国际经济。先后在韩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开展九次重大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三届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第二届中国"五会"经贸恳谈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吸引日本九州电力株式会社、意大利OMP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来赣投资。全省直接利用外资24.2亿美元,增长18%,总量连续保持中部六省首位。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吸收省外资金472.4亿元,增长23.2%。外贸出口24.4亿美元,增长22.3%。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1亿美元,增长26%。开放平台进一步完善,九江出口加工区获准设立,景德镇海关、南昌海关驻龙南和南昌高新区办事处顺利开关,南昌至厦门、南昌至深圳"五定"班列正式运行。高度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亿元,增长15%。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058万人,增长23.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37.25万人,增长29.5%;实现旅游总收入320亿元,增长32.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疏导价格矛盾,市场物价稳中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五)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江信公司资产重组、江中集团重组江纸公司顺利完成,省投资集团公司、省外贸资产经营公司和省盐业集团公司相继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11个设区市相继成立市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开,"省直管县"和"乡财县代管"试点有序进行。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创业激情与活力竞相迸发。投资体制改革已按新规定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成效明显,重大项目稽察工作有序展开。价格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出台煤电联动方案。

(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发展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增加到3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增加到105个;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正式启动。成功举办*年科研成果与企业见面推介会,签约项目142项,总投资32.32亿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23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南昌高校新区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人数达到64.6万人。卫生事业得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由7个县扩大到11个县,202万农民获得就医补助。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小康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全面实施。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我省体育健儿在十运会上夺得12枚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7.8‰,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东江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主要河流断面Ⅰ-Ⅲ类水质占76.4%。

(七)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增长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52.89亿元,增加405.17亿元。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3万个,下岗人员再就业2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低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为10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6亿元,为10.6万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1.8亿元,为100万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亿元,为105万农村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6亿元。提高农村23万"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的由500元提高到800元,集中供养的由800元提高到1200元。医疗救助有序展开,在23个县(市、区)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救助特困居民6000多人,发放救助金1400多万元。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完成5万库区、深山区移民扶贫搬迁和1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九江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救治伤员624人,转移灾民25万人,并对受损房屋等进行修整。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开,灾民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安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

二、*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江西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的一年。根据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部署,今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4600亿元,增长11%,其中一产增长4%,二产增长15%,三产增长9%;财政总收入481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5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5亿元,增长13%;出口29.3亿美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元,增加78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3566元,增加300元,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实现以上预期目标,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夯实"三农"工作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粮食直补资金,并相应提高补助标准;继续安排良种补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建立省级淡季化肥储备制度;继续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370亿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世行贷款综合农业现代化项目、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滨湖地区排灌设施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上饶优质稻米生产基地、赣抚大堤加固配套工程、龙潭水库、廖坊水利枢纽,开工建设抚州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伦潭和山口岩水利枢纽。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努力形成区域特色。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做强做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5家以上,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6400个,带动农户300万户。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规划指导,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旧村改造、整体搬迁、折旧建新等方式搞好新村镇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道路1万公里,新增沼气池16万个,解决8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好以工代赈工程,搞好深山区、库区农民易地扶贫搬迁,力争搬迁人口5万人。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建成昌河7万辆新一代微型汽车、星火10万吨有机硅、九江石化100万吨焦化和120万吨加氢装置、上高裕盛840万双运动鞋等32个项目,加快建设江铜10万吨高性能铜板带和30万吨铜冶炼、洪都钢厂异地搬迁、亚东水泥三期扩建、鑫新公司2万吨特种漆包线、东元电机60万台空调、方大新材料生产基地、美国科勒(南昌)卫浴、蓝恒达化工10万吨离子膜烧碱及10万吨PVC、富达公司50万吨制盐和1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54个续建项目,开工建设新钢300万吨薄板、南钢高炉改造及1.2万千瓦热电联产、景德镇TCL60万台冰箱和240万台洗衣机、新时代2000吨高纯度净化硅、台湾远东集团纺织城等25个项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成联创光电LED外延片产业化工程、鸿源数显LCOS产业化、浙大中凯MENS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产业化等11个高技术项目,加快建设华春新型高强度三防幕栅材料、晶湛70万片8寸晶元片、江铜闪速冶炼综合自动化系统、晶安高科1000吨海绵锆等11个高技术项目,开工建设省科学院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诚志公司D-核糖结晶、LCOS产业升级等6个高技术项目。依托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以金庐软件园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软件基地。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江铜30万吨铜冶炼余热利用等一批示范项目。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着力培植30个特色园区,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达4个,超50亿元的达8个以上。加强运行调度,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预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增长20%。注重节约土地,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内涵,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支持南昌做大做强,加快九江、赣州、上饶等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新余、萍乡等地建成4个垃圾处理场和7个污水处理厂,续建九江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场,开工建设南昌医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赣州、景德镇污水处理厂。预期今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8.6%。

(三)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启动重点城市电网和县城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确保500千伏"三站四线"建成投产;新建和扩建220千伏变电站15座,线路1002公里;新建和扩建110千伏变电站31座,线路556公里。加快建设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开工建设瑞金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力争开工建设井冈山电厂二期工程、萍乡电厂和分宜电厂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项目,做好核电一期和天然气入赣前期工作。建成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南昌绕城公路乐化至生米段,续建景德镇至鹰潭、南康至大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宁至吉安、九江至瑞昌、上栗至萍乡、隘岭至瑞金、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改造国省道1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10000公里。完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加快建设井冈山铁路、铜九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向莆铁路控制性工程、昌九城际轨道交通、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赣韶铁路和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做好九景衢铁路前期工作。加快赣州机场建设,抓紧实施昌北机场扩建工程,启动宜春机场、赣东机场前期工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活跃城乡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试点地区建设与改造8000家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农家店"。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减轻居民住房、汽车消费税费负担,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积极培育壮大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力争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围绕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建设上饶商品大市场,开工建设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昌南物流中心,做好赣州江信农产品配送中心、鹰潭物流中心、省供销社综合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坚持"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的方针,更加务实推进区域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认真组织好各项招商活动,着力谋划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力争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6.6亿美元,增长10%,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利用省外资金543亿元,增长15%。积极参加区域性、国际性重要出口商品博览会,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出口,着力挖掘重点生产企业、外资企业出口潜力,力争全年出口29.3亿美元,增长20%。加快江西电子口岸建设,建立"大通关"协调服务机制,推进铁公水联运,进一步提高通关能力。做好出口加工区工作,确保九江出口加工区3月底封关运行,力争申报设立南昌、赣州出口加工区和南昌保税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和产业延伸。积极稳妥地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资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

(五)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逐步扩大代建制试点范围。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省直管县"和"乡财县代管"改革试点范围,加大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深化金融改革,逐步推开农村信用联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改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争取新的国内外股份制银行来赣落户。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优质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群体,做好债券发行申报工作。继续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认真抓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确保减轻群众教育负担。进一步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增强国有粮食企业活力。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围绕建设创新创业江西,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成果与企业见面推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集中力量在冶金、陶瓷等行业建设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更多高端人才进入江西提供有效平台。积极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严肃认真搞好推荐申报,力争有更多的人员入选。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计划高校招收本专科生22.8万人、研究生4741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全年完成各类职业培训60万人。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抓好省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省妇幼保健院住院部综合大楼建设,提高中心城市医疗保障水平。建成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成30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力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80%以上城市街道和居民。做好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建设井冈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档案馆、省艺术中心、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开工建设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好鄱阳湖、赣江源、东江源等生态保护工程。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4篇

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 今年,市政府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人大xx届三次会议确立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精品化,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将我市今年1—5月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通报如下。一、1—5月工作情况(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xx届三中全会和成都市委[XX]7号文件精神,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贯穿全市工作的主线,成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关于乡镇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做好乡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纳入一级目标考核,建立了跟踪督查工作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乡镇全力抓的工作局面。针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了22个调研课题,由市级领导分别牵头组织调查研究。按照“强化极核、培育支点、发展轴线、带动全域”的工作思路,启动了青城山、蒲阳、幸福、灌口四个重点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化了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1-5月,全市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6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75539人,引导性培训15000人,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4200余人。(二)突出工作重心,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市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1—5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亿元,同比增长12.6%,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14.7和15.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8亿元,同比增长11.1%,完成财政收入23457.6万元,同比增长56.7%。一是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5月,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171万元,有6家企业通过了省、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结合城市规划、土地修编,完成了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的编制工查看所有的文章内容需要 普通会员权限 查看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5篇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六型通山建设目标,以践行群众路线为契机,坚持项目强镇、产业富民,突出抓投资、抓环境、抓作风,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跨越发展、进位赶超进程,取得了经济建设稳步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截止目前,我镇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5.8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800万元,线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0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00万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二)全年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力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达到7.1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8.8%,达到4.3亿元;财政收入增长8.3%,达到13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13.1%,达到7130元。

(三)经济发展突出亮点与经验: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壮大镇域经济。加大楠竹垦复力度,在源头村、梅田村、下陈村扩建高效楠竹基地4000亩;调整水稻种植品种,在新民村、孟垅村建优质再生稻实验种植基地300亩,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扩建优质稻基地1000亩。二是探索农业新路,寻求发展契机。依托长茂油茶和万山红油茶基地,发展高效油茶基地1.2万亩;依托中雄苗木基地,发展苗木种植基地3210亩;依托新康牧业和拾金畜牧合作社,发展养猪、养牛、养羊专业户15家;依托涌泉中华鲟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依托柏树村玉米示范种植基地,沿肖星线发展玉米种植1800亩,建起高效玉米种植长廊。在高槎坪村建起铁皮石斛实验种植基地目前已经栽植成功,计划扩大规模200亩,并为周边群众提供种苗。在高槎坪村今年新种植蓝莓200亩,并开始筹划建起蓝莓种植研究所,实现产业化发展。在泉塘村建起吊瓜实验种植基地500亩,先已经上市销售。在新民村、毛杨村、晨光村和烽火村建立起小龙虾高效养殖基地,目前已经完成300亩养虾池的建设,带动了一批养殖大户。烽火村和中通村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蘑菇种植业,今年已完成种植基地40亩,计划每年扩大100亩。

(四)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黄沙铺镇农村人口占比重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发展不平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处于低水平。三是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由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力、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楠竹加工、种养殖业的支撑,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财政收入低,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一)有利条件:一是竹木资源丰富。森林面积31.8万亩,其中楠竹面积6.5万亩,蓄积量800万支左右。二是矿产资源藏量丰富。主要有锑矿、钒矿、大理石矿等。锑矿分布于大幕山以北的徐家山等地,储量(为纯金属量)2.2万吨,品位28%;钒矿分布于大幕山以南的万家,储量为500万吨,属中型矿床;大理石矿村村皆有,品种为墨玉、木纹红、大红、虎皮黄、荷花绿、墨底白等。三、旅游资源丰富。大幕山森林公园、盘龙溪漂流以及一批革命遗址,每年都吸引5万人前来参观旅游。

(二)不利因素:一是税源结构单一,招商引资产业化项目少,大税源和可持续税源较少,财政增长后劲不足;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多数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白,而且村与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为民办实事的力量较小;三是个别单位、个别村不稳定的因素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上述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都将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加以改进。

三、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六型通山这一目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集镇新区建设、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主要目标:农业生产总值完成2亿元;工业生产总值完成4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达到7800元。

(三)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壮大农业相关产业。以壮大传统农业、引进新兴产业为基础步调,建起竹炭生产线、扩大楠竹种植规模、扩建优质稻基地、发展高效油茶基地、发展苗木花卉基地、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专业户、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扩大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和蓝莓基地。多渠道融集资金,创新合作社及联社运行方式。二是扶持工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扶持野荞神酒业、竹福尔公司等特色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产业开发步伐。着力推进万家旅游开发及石龙洞开发,推进两个重点项目启动实质性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我镇资源优势,利用各种机会,拓宽招商领域,以情招商、以诚抢商,大打回归创业牌,争取黄沙籍在外经商老板回乡投资创业,开发荒山、矿山,开办竹木制品加工企业等。五是着力抓好精准扶贫。深入分析贫困户的致贫愿意,结合扶贫户实施找准帮扶突破口,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致富措施。同时落实好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积极协调帮助贫困村、贫困户争取项目资金,严格按要求做好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公开公示工作。 (四)关键措施:一是抓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立足自身实际,着力推进具有黄沙特色的产业,形成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人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二是抓基础建设,打造宜居家园。抢抓幕阜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政策机遇,着力打造绿色、畅通、宜居新黄沙。三是抓民生工程,保障和谐稳定。从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入手,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四是抓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只有优化发展环境,形成综合优势,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吸引更多的重点项目落户黄沙;只有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企业留得住、壮得大、做得强。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及十三五发展思路和重点 (一)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

2017年预计全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 7.1 亿元,比2010年增长6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820万元,比2010年增长62%;全部财政收入实现140万元,比2010年增长10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130元,比2010年增长138% 。

经济方面:一是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着眼于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快上大项目的目标,谋思路、定举措。五年来共启动亿元项目3个,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固定资产累计投入15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为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添了后劲。二是大力扶持优势产业。野荞神酒业、新康牧业、竹福尔企业等优势产业,走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之路。三是着力发展旅游经济。着力抓住我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一批特色优质旅游资源,如大幕山杜鹃、盘龙溪漂流以及一批革命遗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针对个别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问题,镇党委政府确定了以道路硬化为重点的工作方案。五年来,共新修建连村公路25条,全长50公里,与辖区内17个村及周边乡镇村庄全部贯通,形成四通八达的连村公路网络,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硬化村内街道 1.3万平方米,实现了街道硬化全覆盖;铺设地下排水管道5000余米,解决了排水难问题。二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镇村两级累计投入2000万元,完成中通村、孟垅村、高槎坪村、新屋和烽火等8个村自来水改造工程,解决了1.2万群众吃水难问题。

社会事业方面: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实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和校园改造工程,五年来累计投资3000万元,新建、改建、迁建小学、幼儿园8所,投资1000万元,完成镇中学教学楼新建项目,全镇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5个。办理城市低保户147户共203人,农村低保户2072户共3169人,五保户267人,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农村和城镇低保工作推进顺利,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参保率99%。投资200万元,今年建成新福利院,将实现全镇五保老人集体供养。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树立婚育新观念,稳定了人口低生育水平。

(二)十三五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关键措施

发展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富民、强镇两大主题,抓住工业经济这个核心,重点突出小城镇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产业化、旅游文化产业等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双提高。同时,抢抓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换挡进位升级,在十三五内要调优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扩大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三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靓丽新黄沙目标。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财政收入达到300万元,比十二五期增加160万元,年递增2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比十二五期末增加 6800元,年递增18%,最低生活保障达到100%,城镇化率达到100%。到十三五末期,全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将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发生质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经济比重大幅度增加,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建设起覆盖全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弱势全体救助体系和教育发展体系。

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二是实施产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三是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四是加快旅游项目开发,推进万家生态旅游片区、大幕山原始森林旅游开发、石龙洞、盘龙溪漂流等旅游项目,建议打造一批优质旅游资源,真正做到旅游强镇,生态富民。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6篇

今年来,中共XX镇委、XX镇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保稳定谋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经济工作作为中心,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XX镇地处二市三县交界的边远地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薄弱。通过多年的摸索,我们认识到要在山区搞工业,只有立足山区的本地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才能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今年来,我们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1是改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种植。同时积极引导现有水果加工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引进新工艺,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近几年来,青梅果品市场疲软,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经营管理积极性不高,而我镇又是青梅主产区,农民水果收入下滑,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XX党政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种植,引导农民种植优稀品种,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是在管理好原有水果的基础上,鼓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如马铃薯、甜玉米、蔬菜等,目前我镇告陂村、半溪村的马铃薯、甜玉米种植,XX村的蔬菜种植都使农民有较大的收益;另一方面是种植山药。以黄沙巴戟基地为示范点,引导农户种植巴戟、玉桂等中药材;再次是改造荒山及残次林,种植速生丰产桉。今年要在黄沙已有2万亩种植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1万亩,提高山地的创值率。同时大力引导现有水果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引进新工艺,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增加创值率,同时带旺水果的销售,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今年XX三星食品公司已初步完成技改,按日本工艺组织生产,为日资企业贴牌加工,取得较好效益,XX果子二厂也正在抓紧进行青梅粉剂工艺的改进工作。2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日前已在抓紧做好坑尾深陂水电站的后期施工,争取丰水期投入运营,力争在6月底前建成投产。该电站装机320千瓦,投资200万元。计划在下半年兴建河坑电站,装机800千瓦,预算投资400万元。3是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正在接洽的有深圳宝安元升国际集团的制鞋厂项目1个,东莞台资企业电子厂项目1个。

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一)重视基础教育,充分发动民资民力,多渠道加大教育投入。①多方筹资130万元,建设XX中学标准化食堂(12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筹资120万元,建设XX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20__平方米,此二项工程个人捐款90万元,今年4月份已建成交付使用,计划下半年举行剪彩仪式;②抓紧做好坑尾小学、大洋小学、庵内小学、埔仔小学、黄沙小学危房教学楼的改造,改善教学环境,优化办学条件。

(二)改善交通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抓早完成高稔公路(XX段)8.24公里水泥路面的铺筑工作,目前已完成六成以上;充分发动民资民力,多方筹资300万元今年计划完成象湖至天青2.5公里,河坑至揭西2.5公里,梅田至西溪3.5公里村道水泥路面建设。

(三)加快集镇建设,为群众创建较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今年初,多渠道筹资40万元,对镇区原有路灯进行升级改造,架设路灯90支,使镇区夜景焕然一新,既方便了群众,同时优化了镇区环境。筹资25万元,在镇区西面建成群众活动场所1个,面积20__平方米,配套灯光、座椅等,为镇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下半年计划实施XX河镇区段2公里沿河两岸的石篱化建设,同时配套绿化、休闲设施,预算投资100万元。

三、社会发展其他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7篇

(一)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省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或超过年度计划。

(二)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综合经济实力有新的提高。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提早一年实现了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

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7%、11.6%、12.1%和12.5%,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这是我省经济自2003年进入两位数增长以来,季度同比增速保持较快较平稳的一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5亿元,增长21.9%。

我省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省工业增加值217.55亿元,增长2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

旅游业步入转型升级轨道。

房地产迈上平稳发展阶段。

3.新农村建设起步较好。国债、财政、银行等资金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新建(硬化)农村公路2769公里。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话。文明生态村增加到652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8.1%。

4.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37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投资进度是近几年来较好的一年。

5.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加大。“三集中”扶贫机制成效显著,全省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和6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97个整村推进扶贫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6.重点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组建海南路桥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海南高速股权分置,改制关闭省属企业192家、安置职工1.23万人、改制面4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试点,西培农场并场队退场改革试点取得成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启动。深化水价、电价和油价改革,建立运输价格和油价联动机制,率先在全国实现经营服务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

7.生态省建设有新的进步。加强了电力、水泥“大代小”技改工程建设,对制糖、橡胶加工等传统工业采取了工艺更新和集中治污等措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8.社会事业得到加强。集中部分财力用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9.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47.1万人次。城镇低保对象达到16.5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比全国规划时间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目前参合农民已达421.6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6.03%。全省农村居民8.59万户、15.3万人享受低保。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按照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南的要求,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积极进取的原则,建议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1%。

第一产业预期增长6%。进一步实施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罗非鱼行动计划、农村沼气生态富民工程、畜产品出口基地计划、浆纸林一体化工程和花卉产业工程等,将带动农业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9%,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2007年将开工建设的东环铁路、大广坝二期、华能西部电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乐东气田、金海造纸、大甲醇、福耀玻璃(一期)工程等一批大工业项目,神州半岛、清水湾、石梅湾(一期)、海棠湾、博鳌二期、新世界美丽沙等一批旅游房地产项目,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3%。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天然气、机电产品、肉鱼制品、聚脂切片、钢铁、化肥、木制品等重点地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加大,为外贸出口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打下了好的基础。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上涨2.5%以内。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扩大以有效投资为重点的三大需求,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一是引导投资稳定增长。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10%左右。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初步安排,2007年省重点建设项目60个,总投资规模13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8.5亿元,其中竣工项目8个,续建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25个,预备项目11个。

三是改善投资管理。执行好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上项目的市场准入关。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和出口需求。

(二)坚持“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功能经济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具体规划好全省五大功能经济区,海口和三亚两大城市,16个县城及所有建制镇,主要工业、旅游和农业经济开发区,直至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明确其范围、功能定位、环境容量、发展方向和政策。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推进“五网”工程建设。

交通网铁路:确保东环铁路开工建设。运营西环铁路。港口:加快琼北中心枢纽港和金牌港规划与建设。公路:加快推进海口绕城公路、三亚绕城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空港:续建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做好博鳌机场前期工作。

水网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计划一季度开工建设。做好大隆水库收尾工作,确保上半年竣工。电网督促南方电网尽快兑现承诺,加快实施联网工程建设。支持农垦剩余41个农场电网改造。争取开工建设华能西部电厂,加快推进核电站前期工作。信息网支持自然村及偏远农垦连队通电话、互联网进村入户、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建设。气网做好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乐东气田开发,规划环岛气网管线建设。

(四)用更大的力量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建立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机制,组织协调好各项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二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五)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促进和谐海南建设

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设施的投入力度。

二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大力协同做好就业、收入、住房、看病、上学、社保、安全、物价等民生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落实好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8篇

根据常委会年初工作要点的安排,6月至7月,市人大财经工委在常委会方国林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市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调查了部分单位和乡镇,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22.9%、1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9.2:54.3:26.5,一产业比重比年初下降8.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比年初提高1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上半年,全市拥有62家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9.5%,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同比增长41%。

——民生质量逐步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70元,同比增长1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2元,同比增长20.5%;6月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6.3亿元,比年初增加4.8亿元;人均储蓄达到7390元,在岳阳六县市中排名第一。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亿元,增长8%。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突出粮食生产,高效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压单季稻扩双季稻,以点带面,共播种水稻面积74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增长5%,油菜、西瓜、棉花等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下,畜牧业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稳中有升;营林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新造楠竹3万亩,建基地92个,为农业增收增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发展潜力稳步提升。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同比增长58.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6个,合同引资3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亿元;临鸭公路、铁桃公路、兆邦陶瓷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开明科技、山丰汽肥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已顺利投产,海螺水泥、长兴化工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工业及重点工程建设对市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今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承诺的实事进展顺利。就业形势好转,上半年全市完成新增城镇就业359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8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778人;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至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4%,比去年同期增长21.4%,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60279人;教育取得了新突破,全市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1171人,比上年增加136人,增长13%。文化、科技、卫生、环保、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实施。

(二)财政预算执行方面:

——财税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1至6月,全市共完成财税收入13118万元,占预算的55%,其中:地方固定收入完成8576万元,占预算的51.6%;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994万元,占预算的52%;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1548万元,占预算的106%。全市共新增税收1435万元,税收收入占地方固定收入的比重为62.7%,比上年同期提高24.3个百分点。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对财税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和解决财税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财税部门严征细管,加大了税务稽查力度,加强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今年在房地产税收一体化、鞭炮行业税收、矿石行业税收、车辆税收的征管上,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成效显著。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至6月底止,21个乡镇全面过半,黄盖镇和乘风乡超额完成了全年税收任务。

——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至6月底止,全市共完成财政支出27550万元,占预算的54.2%,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在支出安排上,坚持“整合资源谋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方针,合理配置财力,灵活调度资金,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突出人员工资发放、民生改善、强化预算执行,同时,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重点工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等重点领域倾斜,财政运转良好,较好地体现了财力分配的公平、公正。

——财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为加强财政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市政府出台了加强财政管理改革的26条措施。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严格实行政府采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土地储备市场管理等,各级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日趋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运行态势,财政预算执行良好,这些成绩是在克服年初冰雪灾害、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维稳压力加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取得的,主要得益于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稳妥推进,取得的好的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我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执行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财政面临不少困难,不容乐观,需要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决。

1、物价高位运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7.3%,由于价格上涨过快,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低收入居民群体实际生活水平相对下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间相对缩小,尽管国家将种粮油价改革综合补贴每亩提高到80.5元,但过快增长的农资价格使农民增产难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突出。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所得税政策变化后,上半年入库数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二、由于受国际油价及市场低迷的影响,我市上半年增收强劲的矿石行业,因产品价格回落,而失去了增收空间,其中6家铣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有因环境问题关闭了一批化工、造纸企业,税源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园区对税收的支撑能力有限。三、乡镇税源缺乏,收入潜在一定风险,据税务部门税源调查结果,乡镇实际税源不足1000万元,其余的2700万元只能通过争取边缘税收来完成,存在着隐患多、风险大。四、四川大地震影响上级转移支付,由于国家要投入灾区重建,省里也有结对帮扶任务,今年想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难度很大;五、重点支出及改革支出压力大,下半年,一些重点工程项目支出要拨付,改制和地方政策性配套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公务员津补贴改革支出压力大,增支呼声很高,要兑现津补贴需要增加支出1亿元以上。

3、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经济结构及发展环境不优。我市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工业企业只有78家,高科技、高税利的项目甚微,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市矿石和竹木资源丰富,资源型工业企业较多,但大多处于粗放型、低档次、规模小的阶段,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三乱”现象虽然有所遏制,但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着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执法违法、重复执法、重处重罚、以罚代法行为,给社会造成了较坏影响;个人及企业信用程度不高,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下半年,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1、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立足现实基础,承接“两带”、“两区”产业转移,创新招商方式,改进招商办法,拓宽招商渠道,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及儒溪生化园的招商工作,积极研究财税政策,争取更多的上级项目资金。

2、突出收入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征收力度,加强对个体税收和零散税收的征管及稽查,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加强非税收入征管,加强国土开发收入征收,确保完成全年财税任务。

3、从严控制各项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着力依法理财,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强化财政监督,杜绝各种随意,严格控制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确保预算支出兑现,实现年终财政收支平衡。

4、加大农业投入,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全力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农资产品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稳定农资产品价格,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一村一品”,加快建立以蔬菜、花卉、苗木、水果为主,集生态、观光、效益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以促进农产品流通为目标,加快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和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第9篇

按照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有限公司的要求,现将育林林场在“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管护经营、林场环境建设、民生保障等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同时对“十四五”期间的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情况规划,确立发展目标。

一、基本情况。

育林林场距清河林业局局址22公里。施业区面积23087公顷,活立木蓄积267万立方,森林覆被率85%。所辖育林、三号、东华、东升4个居民区,总户数711户,总人口1563人,辖区内建有标准化苗圃、物候气象站、派出所、医疗卫生所。建有农业种植、五味子种植、蓝莓种植、食用菌种植、特色养殖业五大绿色产业基地和以悬羊岭景区为主导的春夏秋冬四季旅游项目。

二、林场在“十三五”期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几年来,育林林场在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有限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在加强机关工作作风整顿、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发展、民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资源培育,巩固发展成果。

认真完成了十三五既定的更新造林,幼林抚育,森林抚育,虫害防治等任务。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培育,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营造林工作,使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造林成活率达到98%,提升和保障了资源的总量和质量,夯实了发展基础,巩固了发展成果。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产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通过科学绿化,合理规划,实现了山绿、水清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了森林防火、防病、防害、防盗等工作,综合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并对林场所有烧木材的食用菌灭菌锅炉进行了烧煤改造,全林业局共改造锅炉118台,育林林场就改造了67台,占林业局总数量的57%,通过改造锅炉使森林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在调整产业上,进一步扩大了食用菌产量,使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建设了年产300万袋的食用菌菌包厂,实行了工厂化管理和生产。在东华林业站建立的12栋塑料大棚进行挂袋食用菌生产。二是木材停伐后,我们用玉米芯做原料替代粉碎掺入锯末中进行生产,经过实践产量和质量与全锯末完全一样,试验获得成功。三是改造了枝丫材削锯沫机械,增加了食用菌的原料。四是在栽种木耳产业发展中,引进了黑七、东北细耳1号、牡丹江大朵等6个品种,种植木耳10万袋,进行对比,选出3个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进行全面推广。同时菌包厂引进了液体接菌先进技术和铺设管道用锅炉供暖大棚养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菌种的合格率、工作效率和产量。

我们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林场产业发展重中之重,强化措施,落实食用菌基地建设,宣传引导职工群众发展林下经济、食用菌、五味子、特色种植、养殖等,已成为林场产业致富的依托。

(三)、农业耕地承包情况。每年按时完成耕地发包工作,每年收缴土地费141万元,全额上缴局财政。

(四)、发展北药产业。现在种植五味子5019亩,种植林下仿野生灵芝3公顷,种植刺五加、刺嫩芽种值3公顷,蒲公英2公顷。

(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几年来我们认真安排部署,狠抓落实。建立健全责任制,划分责任区,召开联防会议,巡逻检查。在清明节的高发危险时段,死看死守,坚持值班值宿,组织快速扑火队24小时待命,确保了多年没有发生火警火灾。

(六)、加强了气象站工作。申请林业局增加了气象站工作人员,提升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积极争取林业局和通河县气象局的支持,进行了设备改造,增添仪器,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被评为省标准化行业站。

(七)加强了苗圃经营管理。对苗圃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引进专业人才,坚持科学化、规模化、市场化、商品化管理的原则,栽植培育了红松、樟子松、山丁、樘槭、福禄考等多种符合市场、适销对路的绿化苗木花卉,为发展绿化苗木,拓宽经济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培育红松苗木447.5万株,培育紫李、樘槭、暴马丁香等各种绿化树69.7万株,万寿菊、串红等绿化各种花卉14.5万株。取消苗圃食堂和通勤车,与林场统一管理,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八)旅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以水城建设为契机,结合美丽林场建设,打造育林特色旅游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育林林场发展的特色四季旅游产业项目有:

1、在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冰雪乐园森林冰雪旅游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现拥有一条850米的初级、中级雪道,400米的滑雪圈雪道,650米的拖牵索道及200平方米服务大厅。日接待能力达1000多人次,冰上游乐项目有卡丁车、雪地摩托、冰上自行车、冰爬犁、抽尜、cs野战、滑雪圈。景观有:三羊开泰、巨龙腾飞等很多雪雕,森林雪屋、雪蘑菇、雪堡、悬索桥等。

2、兴建了“森林人家”民宿,为来避暑休闲娱乐康养的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并统一提供以山野菜为特色的餐饮服务,提供特色烧烤,卡拉OK、二人转演出、篝火焰火晚会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职工群众销售蜂蜜、木耳、蘑菇、松茸等山产品,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3、兴建了旅游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生态园日光大棚2栋,总面积1200平米。种植由省农科院引进的荷兰水果蔬菜14个品种,同时还种植了秋葵、哈密瓜、苦瓜、特色西瓜等13个品种的地产有机瓜果蔬菜,丰富了游客体验度及旅游项目。

4、兴建了悬羊岭梅花鹿鹿苑与禽类养殖场,游客可以和梅花鹿亲密接触,与梅花鹿合影留念,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受到了游客的欢迎。

5、兴建了七彩山鸡、孔雀、黑头羊等集旅游观光与食用于一体的特色养殖场。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珍禽,同时对笨鸡、三黄鸡、乌鸡、东北民猪可以按游客的要求提供餐饮服务。

6、全力配合林业局在我场悬羊岭景区举办了首届杜鹃花节,整个杜鹃花节共接待游客6400余人,销售山特产品6千余元,使我们的职工在杜鹃花节学到了经验、增长了见识,锻炼了队伍,也提升了我们在旅游方面的经营和服务意识。

(九)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绿色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推进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构建生态产业新格局。

1、与龙森山特公司协作,通过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林场为龙森山特栽种蒲公英1公顷,取得成功,全年收割蒲公英叶鲜品6000多斤,蒲公英根鲜品8000多斤,通过新产品的种植,增加了我们的技能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龙森山特提供质量可靠的原料,降低成本,并且整个种植过程全部留有影像资料,让龙森山特产的蒲公英产品来源有可追溯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2、按照林业局实施“一场一品”战略,丰富林场特色养殖产业,带动职工致富,以销定产,滚动发展,林场引进黑头羊养殖项目,发展“森林羊”特色产业,搞活“羊经济”,打响“羊品牌”,目前养殖规模由原来的45只发展到近百只。

(十)保护生态资源管护方面,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落实好管护责任制制度,坚决杜绝乱砍、乱伐、乱挖,破坏森林、破坏湿地的行为发生,机关干部不论冬夏经常到各管护区进行巡护,在巡护过程中有效的制止了各类森林违法行为30余起,制止违法行为人30余人,有效的保护了林场的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对育林社区和三号社区环境建设进行了整体改造;栽种乔木730株,树种有云杉、山丁子、山里红。栽植灌木11万株,树种有四季丁香、桃红、金叶榆、偃伏莱木。所有街道进行了卫生清理并栽种了绿篱,在栽种过程中做到了一街一品。街道挖排水沟,铺垫了沙石,对整体街道进行升级改造。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林业局各林场绿化、环境建设综合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

   (十二)、创新社会网格化管理,积极创建星级社区。服务职工群众建立了三个社区(东华、育林、三号),配备了兼职社区干部,提升了服务群众质量,被评为森工总局四星级社区。在林业局的支持下,建立图书室,添置千余册图书,供职工群众阅览,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十三)在民生保障方面,一是开展了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活动工作,在路电处居民区组建了山上林场唯一集秧歌、广场舞、卡拉OK演唱为一体的职工群众活动队,服装、扇子、设备音响、录制秧歌曲目由林场负责提供,丰富了职工工作之余的文化生活。在林业局党委组织的首届“舞动清河”职工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了第3名的好成绩。

二是在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为育林居民区改造房屋109户,为居民区街道安转了路灯,自筹资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义务对其他砂石街道进行了铺垫砂石,解决了职工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三是深入走访困难群体,累计对患重症、孤寡老人等128个贫困家庭发放了慰问金,累计为217户低收入家庭办理低保。

四是做好平安林场、法制林场建设,突出重点着力做好禁种铲毒和无邪教林场建设工作。实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全林场区划了7个网格,安排了网格长、网格员14人,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便民联系服务卡,以更加有力的保障,推动林场经济转型更好更快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场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济效益还不太显著。二是森工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食用菌原料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瓶颈,能否利用病腐木进行生产食用菌原料百姓期望很大。三是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经济发展,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保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还不够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四、育林林场“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设想

“十四五”时期是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育林林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场将坚持以集团公司、林业局有限公司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强化资源保护和培育,推进林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经营管理,努力为公司创收增效!

一是坚持一条主轴不放松:在任何时期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基础不动摇,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主轴贯穿林场改革发展始终。

二是突出发展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

在十三五旅游发展基础上,林场将持续对四季森林由、冰雪游进行规划打造,规范经营模式、借鉴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在前期发展规模基础上,增加四季旅游项目,大力拓展冬季冰雪旅游,延长游客娱乐游玩时间。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由白天游向全天游转变、由季节游向四季游转变、由浅层游向深层游转的变。结合育林水城规划近期将建设1小时漂流项目,线路总长度3公里。

十四五期间,努力实现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提供直接就业30人,带动间接就业100万人。林家乐达到100家,创建成为森工集团旅游强场。

下一步将创新旅游康养商业模式,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良好的森林生态为主体,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悬羊岭公园 、育林水城的建设,进一步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有计划地在原有房场基础上改建适度规模的森林民宿,以合理的价格对外招租及售卖,吸引候鸟老人及游客到清河定居,形成强烈的市场吸引力,最大力度的将闲置房屋进行盘活,创造商业价值。

三是争建森工集团最大的森林羊养殖基地。

肉羊养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较大并且消费受众面广。按照林业局有限公司实施“一场一品”战略,发展“森林羊”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积极与龙森山特有限公司合作,深度开发羊肉制品,进一步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结合,创建打造“育林牌”羊肉制品品牌。打造原生态森林有机商品羊深度加工,逐步进入有机食品市场。并将以特色森林养殖为卖点,逐步推出羊肉礼盒、羊肉卷、羊肉干等产品。积极与火锅店、餐馆进行对接,推出育林羊肉特色菜品,进一步增加市场知名度。

下一步将采取参股等方式,加强与林场职工合作,建立养殖合作社,强化组织保障、提升规模化水平,扩大养殖数量。并筹划森林羊养殖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肉羊营销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养殖规模达到1万只以上,实现商品羊销售年产值200万元以上,争取成为森工集团最大的森林有机肉羊养殖、销售基地。

四是加强与龙森山特合作,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

依托当前林场特色种植、养殖品种,积极与龙森产特产品有限公司做好各项产品开发的前期可研,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及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深度合作开发“原生态森林有机食品”和“森林生态农产品”,实现种植、养殖有机化,并与龙森产品有限公司做好有机产品的精深加工合作,使我局的有机食品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将持续抓好山副产品的采集工作,有效的利用资源优势,尝试山野菜的移植实验,为龙森山特精深加工提供更充足的原料来源。

十四五期间争取实现禽蛋的有机认证,创建生态有机蛋品牌。并对林场的禽类、鹿类等进行深度开发,计划与龙森山特产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育林牌”鹿血酒、鹿肉礼盒、特色蛋类礼盒等种养殖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

五是积极发展北药种植产业,释放林场转型发展新动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