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文化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2 09:34:02

旅游文化的特点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1篇

1.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修学型文化旅游,其实就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旅游,一种拥抱大自然、洗涤心灵、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乐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开它发展的序幕。从汉代到明清,古代乐山各种秀丽的风景,诱人的名山胜水得天独厚,自古就吸引着我国四方的文人骚客们到此一游,一饱眼福。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骚客尤其是诗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兴致大增。此时正好验证了一种世人的口头禅:自古诗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时期,到过嘉州的诗人非常多,既有边塞派诗人岑参,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还有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到此以后诗性大发,纷纷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美句。如其中关于峨眉山的美誉,诗人们赞不绝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骆宾王的《畴昔篇》、陈子昂的《感语录》、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薛涛《思乡》、白居易《赠薛涛》、郑谷的《峨眉山》、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女士》等诗句中,均表达了游客们对峨眉美景的不胜喜爱和绝美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修学型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都是有文化素养的文人们,说通俗点,就是古代乐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骚客们。到了宋代,这个时代是古代知识分子自称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不杀的政治宽松气氛下,这种修身养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继续发展。到嘉州一游的诗人,有三苏、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景点赞美一样都体现在他们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中,其中关于峨眉山的诗句还是最多,如苏轼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陆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录》、范成大的《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云从中》等等,无一不是对美丽峨眉山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和内心话语的充分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修学型文化旅游之风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仍然可以把他们所写的各种诗句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如明代人蒋超的《峨眉山志》、明代进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等均对峨眉山的美丽大加赞美。从以上各个时期的文人们到乐山旅游留下的各种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古代乐山所有景区中,唯独对峨眉山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可谓至爱。可见,当时文人们到乐山修身养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这为峨眉山成为以后乐山山水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景区埋下了历史伏笔。

2.宗教型文化旅游。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民间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由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古代乐山在峨眉山这个主要景区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庙,以后逐步增加。承载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功能的寺庙,开始建立在东汉那个动荡的年代,兴起于文化繁荣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唐宋时期,鼎盛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一共修建寺庙有200多座,占整个峨眉山寺庙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锋寺庙等景点,以及修建耗时九十多年的乐山大佛。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时期发展极快,其发达得益于对这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贡献最大的唐朝时期有名的惠通大师,在他的带领下,峨眉山的许多寺庙才得以建立,并赋予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乐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还早于佛教文化旅游,虽然没有佛教文化旅游发达,但一起构成了乐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进了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

3.民俗风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样,古代乐山是一个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日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各地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具体说来,这两种民俗文化游情况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活动中,古代乐山民俗风情展现得丰富多彩。这在乐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民众的祭神活动和拜长辈活动。清明节扫墓踏青、四月初的开秧节、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会、五月十五大端午节、六月初的晒虫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二月的除夕等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至今还保存和延续,充分展现了古代乐山的民俗风情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文化旅游多是当地参与为主。另一种反映古代乐山民俗风情的是在各地庙会开放之时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比如乐山城区里的春会、皇会和城隍会等等庙会,乡村里的庙会如春灯会、清明会、脚杆会、八月会、赛牛会等。不过这些庙会的活动一般在过节时最热闹,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各种乐山的美食特产纷纷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茶类、酒类和其他地方美食品会让游客一饱口福和眼福。乐山古代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较,它的旅游主体具有全民参与性和当地性,风俗性、民间性味道十足浓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这种在当时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体,只是冰山一角,刚刚萌芽。但也开启了古代乐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文化旅游,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区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药材类。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点类似于现代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将之看为乐山科学考察旅游的萌芽和开端。峨眉山是中国天生植物园,有着诸多神奇的物种吸引着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贵的药材非常多,古代汉武帝时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药,这可以视为古代乐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热点和表现形式。对古代乐山来说,其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终是其旅游发展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对现在的乐山、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和启示。

1.乐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文人士大夫类的人物,这些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识、有抱负的人士,他们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这说明游客的素质对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这启发我们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2.乐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和内心反省,也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紧跟人们的文化时尚和风气。

3.乐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各大节日和各大庙会这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求奇、求怪、求异的心态和期望。

4.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发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纱的绝好机会。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资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观赏。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2篇

一、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概况

(一)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郊区,是武汉市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境内有四大知名文化源头汇集:殷商盘龙城文化,汉魏木兰文化,北宋二程文化,首义黎黄陂。目前,黄陂区旅游景区建设实现了国家AAAA级景区7家(木兰山、木兰天池,锦里沟,清凉寨、木兰草原、农耕年华、木兰云雾山),AAA级景区2家(木兰湖,木兰古门),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1家(木兰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家(大余湾),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的可喜成绩,居全国区县第一。

2012年初,武汉市获批成为中国第二批旅游标为了将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落到实处,提升旅游标准化建设、黄陂旅游品牌建设,黄陂区政府决定将木兰山景区、木兰草原景区、木兰天池景区和木兰云雾山景区四大景区整合在一起,以木兰山为龙头,以“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依托,以“中国花木兰故里”为品牌,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力求把黄陂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湖北旅游新高地,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因此正式命名。

(二)黄陂木兰文化生态区旅游资源概况

1、动植物资源

黄陂木兰区有木兰12景组成,以木兰山为例,木兰山林区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各种古树名木达三百多种,其中好包括了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木兰树,又名山茶花树。木兰湖的鸟类种类也十分丰富,这里长期栖息着10万余只鸟类,其中比较珍贵的有鹭鸟等珍稀物种。

2、宗教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木兰山的庙宇始建于隋唐时期,在明清开始兴盛,山上先后建了“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另外木兰山还有一奇特的优点,那就是佛道两教共用一山,这在我国宗教文化当中实属罕见。

3、历史传说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是所有人从小都耳熟能详的了。据记载,木兰替父从句归来,拒绝了朝廷的册封,而是选择回到故乡照顾双亲,根据《黄陂县志》的记载“当朝廷晋封她为将军时,木兰不受朝禄,岂归故里侍奉双亲,死后葬于木兰山北麓”。木兰山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一位著名的女将军,便在木兰山修建了木兰庙,木兰将军坊等。木兰山也因为木兰将军而闻名天下。

4、红色革命摇篮

木兰区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更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这里有李先念率领“新五师”抗日的根据地,还出现过多位著名的革命战士领导人,如李先念,吴光浩等,这里的红色记忆将会让人们永远铭记。

二、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特点

(一)规划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是由木兰山景区、木兰草原景区、木兰天池景区和木兰云雾山四大景区捆绑而成。在此之前,各个景区分属于不同的民营单位,各自为政、独立经营、互不联合且相互竞争,景区发展情况良莠不齐,管理体制差别很大,不利于旅游区的统一管理和整体发展。规划立足于木兰文化旅游区的整体发展,更注重加强对整个旅游区的统一开发、经营和管理,确保各景区之间上传下达,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对景区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设要求,内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旅游基本要素。

(二)规划的针对性和区域性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在《木兰生态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基础上,着重打造各个景区的特色,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效提升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如木兰山是宗教人文圣地,规划中充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开展了木兰山庙会节等旅游文化节。

(三)规划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规划以经济性为首要原则,尽量在旅游区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避免资源的浪费。注重可操作性,确保方案能落地实施,例如项目组在对四个景区和一级游客中心之间的连接线路重点考察的基础上,从距离、路况以及沿线景观氛围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线路的选取,最终确定了一条关联度强、通达便捷、提升改造工作量较小的环形线路。该线路全长110公里,可以成功的串联一级游客中心和四大景区,路况较好,改造难度相对较小,有效解决了旅游区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问题。

(四)规划的文化性和主题性

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的实践证明,旅游产品和旅游区的发展只有立足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才可能给游客带来真正的身心结合、深刻的旅游体验。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立足于木兰文化,结合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发展创新出木兰生态文化,赋予木兰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激发景区发展新活力。

三、木兰生态旅游区开发模式

(一)打造以木兰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路线

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这是木兰生态旅游区文化底蕴的一个体现,也是木兰生态旅游区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木兰生态旅游区中,被开发的仅有木兰将军牌坊和木兰文化城,不足以让游客体验到木兰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后期开发上,一要注重宣传,二要广泛搜集关于木兰文化的资料,进一步以实物来丰富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让游客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木兰文化。

(二)开展地质生态科普游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所处地段质结构复杂,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景观。仅以“石”为主的景观就有龙石云驭,棋盘太极,大佛岩等代表性景点,同时还有罕见的蓝片岩地质剖面,长英质片岩等。因此景区可以将自然的地质地貌资源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打造一个生态科普游的好去处。

(三)打造生态乡村休闲农家乐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是武汉的后花园,环境良好,可打造一条短途周末游项目,让游客体验采摘草莓、垂钓等活动。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项目,如户外拓展,滑翔伞,滑草等项目。

(四)开展生态宗教文化游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有1500多年的宗教历史,留下了不少的宗教遗迹。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信仰单一的宗教,而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其中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有天门石梯,玉皇阁,金顶,帝王宫等,在游客观赏古建筑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木兰生态旅游区宗教历史的发展过程。

(五)开展生态花卉游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花卉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油菜花,杜鹃花,玫瑰花等,在不同的时节游客都可以去木兰生态旅游区去赏花。如木兰玫瑰园可举办大型玫瑰相亲会,给游客创造一个浪漫的氛围;又或者在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举行模特选秀比赛,吸引游客的目光等等。

四、结语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3篇

(一)旅游文化功能概述

旅游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由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从此标志着旅游业的正式诞生。纵观旅游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旅游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业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并使其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也在逐渐地走向兴盛的时期,进而也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带动作用。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在旅游业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一些旅游经营者过于重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而对旅游景点的一些环境保护与管理方面采取忽视的状态;进而出现许多旅游景点遭受破坏的现象,进而失去了其本身的面貌,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十分不利。而对于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世界旅游组织在《马尼拉宣言》中对其做出了如下的定义:“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如何实际和重大,不是也不可能构成国家决定促进这一活动的唯一标准。”总体来讲,旅游业的功能就是作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在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享受。纵观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和休假的享受,更加追求的是对当地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了解与体会,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必将作业衡量一个旅游景区整体水准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必将会作为旅游业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魅力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具体功能

马林洛夫斯基曾经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或心灵的习惯,直接或间接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生活经验以及产期的生活产物,是人们长期生活中智慧与行为的结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的产物,基于此,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长期经营来讲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持作用,其具体说明主要如下:

1、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

旅游业的旅游文化直接指引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的主体,而其文化的具体内容也直接决定着一个旅游景区的具体魅力所在,一个旅游产品只有在具有独特旅游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游客前来消费。对于当今“文化游乐时代”和“旅游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体会旅游本质上的精神享受与审美享受,那么其每个景区的不同旅游文化就直接决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良好旅游文化的旅游景区才能够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与经营。

2、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众多的游客,那么就要充分了解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以及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具有市场导向的,那么旅游也在进行经营的过程当中就必然离不开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因此,只有基于一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才能够使得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更具品味与吸引力,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一定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开发旅游资源,那么旅游地的文化特色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也就达不到吸引游客的最终目的。

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之间虽然有着国籍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但是对于旅游景点来讲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各个国家优美景点的欣赏与享受,对于他们来讲,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古希腊神庙,或是欧洲哥特式教堂,虽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让他们对景点的欣赏水平与个人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建筑作为各个地区的文化能够被各个地区的旅游者所接收与理解。那么随着各个国家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他们对本国的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的功能与旅游文化的塑造之间的关系

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是要对旅游文化进行良好与合理的塑造,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是旅游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对一个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也关乎整个旅游景区的形象。由此可见,塑造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使其保持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是保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景区在旅游业中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塑造,其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地景区的特色,民族特点等,从而以此为基础来对景区的整体形象做出设计,进而确定旅游文化的主体。而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来讲,其是在十分漫长的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过程中长期积累来下的,进而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因此旅游文化的塑造不是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背景与特色来决定的,具有独特性与社会遗传性。因此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是不可被复制与模仿的,这也是作为旅游业一个关键的价值所在。

二、塑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义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旅游文化具有不可

复制与移植的性质,因此旅游业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打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目前实际的旅游业状况而言,旅游的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那么久而久之这种旅游文化就会被毁灭或是替代,给旅游业的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的经营者来将,应该重视对企业文化品牌的保持与建立,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一)旅游文化品牌可以大大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

一个旅游景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了旅游景区的魅力所在以及所有吸引人的地方,通过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展现,可以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旅游景区的优点所在,进而大大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知名度与自身良好的形象。

(二)旅游文化品牌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刚刚开始运营的过程中,由于是刚刚建立的旅游景点,人们对其了解度与认同度普遍偏低,那么就可以借助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而来提升新兴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并使其快速地走向市场。

(三)旅游文化品牌具有持久的扩散效应,能够促进旅游文化的传播

一个旅游地区的旅游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在向人们宣传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会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进行具有十分持久的扩散效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大大促进了旅游文化的传播。

(四)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能够促进旅游地旅游文化的建立

旅游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当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是与当地城市的建设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对与当地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那么在对旅游地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可以与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紧密地结合在一定,进行获得游客们的认同度,实现旅游业的稳定运营。

三、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打造旅游景区独特的、优秀的旅游文化,并且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关键魅力所在,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证其稳定的运营与发展。在对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会遵从许多的原则,其具体叙述主要由下。

(一)可持续原则

对于旅游业来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上也考虑到将旅游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考虑人们长远的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经营的同时还要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起来,进而不仅促进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旅游业能够长期在社会市场中生存与稳定地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旅游文化品牌的建立要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与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因此在进行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的深度内涵,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品牌,只有在旅游文化品牌无可替代的情况下,才可以证明其旅游文化品牌的成功建立。除此之外,在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建立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文化品牌的保护,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与当代的文化特色有机地融入在一起,进而增加其品牌的个性化。

(三)市场导向化原则

旅游业能够稳定经营的基础就是能够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源,进而实现盈利化,那么在建立旅游业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市场上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只有在满足旅游者内心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够让游客深深地体会到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并且引起共鸣,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实际的消费。因此旅游文化品牌的设计要建立在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之上,并且根据人们的内心需求来挖掘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而在明确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的基础之上树立文化品牌形象。

四、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与创新

在建设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对市场上人们的需求进行深度的调研与分析,并且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导向,进而有助于旅游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且维持旅游业长久的生命力,始终保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在创建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整体文化理念的设计,将传统的当地文化与现代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体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进而将旅游也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结合当地文化定位特色的品牌形象

旅游业文化品牌的建立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当地的特色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中所逐渐积淀下来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因此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与不可转移的特性,那么在旅游文化品牌建立的过程当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文化的这一特点,以当地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加进一些现代化的因素,进而能够创造出旅游产品特有的文化品牌,进而能够起到最终的吸引大量游客的目的。

(三)差异性的品牌营销与宣传

在建立旅游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其本身的内容要吸引游客之外,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手段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与认识到其具体的旅游文化,只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才能够达到建立特色旅游品牌的目的。因此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活动、节日庆祝或是一些大型的文化表演,来引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关注,进而吸引其对当地旅游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与体会,从而增加人们来此消费的倾向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借用媒体来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大力的宣传,例如以广告、传单或是网络宣传等形式来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兴趣,达到促进消费的最终目的。

(四)强化品牌管理

在进行旅游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要强化对旅游文化品牌的管理,保证每一个经营环节与经营阶段都传递着相同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特色,进而保证旅游产品在每时每刻向人们展示的都是一个十分完整与优秀的旅游文化品牌。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一些基础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在提供给游客一个赏心悦目的旅游景点的同时,还要保证他们在衣食住行上的享受与舒适,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的周围建设一些十分舒适的旅馆与一些餐饮娱乐设施,让游客能够以一个很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在满足游客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水准与产业的整体素质,对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施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在经营的过程中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对旅游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根本上加强对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

(五)建立区域合作品牌

一个地区本身的基础设施与建设程度直接关系着旅游业在建设当中的整体情况,那么就必然会存在一些在旅游方面的约束因素,进而形成发展旅游业的不利因素,例如:一些旅游景点的所在之处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那么就会在交通方面对前来旅游的游客带来一些不便利的条件等。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就可以与整个城市或是整个省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整体的整合,使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做到优缺点互补,进而将整个旅游景点的每个优点展示出来,形成旅游资源上的共享,形成一种区域一体化的旅游格局,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进而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

(六)品牌的网络营销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互联网也可以作为一种十分强大的营销工具,将旅游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旅游地的优势进行广泛的传播。网络宣传的宣传速度十分迅速的,并且其普及的范围是遍及世界各地的,而且其宣传的成本也十分低廉,因此可以将网络宣传广泛地利用起来,进而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了解到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从而打响其品牌的知名度。

五、结语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 陕北 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 陕北 红色旅游 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6篇

对文化旅游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从内在本质与外在特征两个层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旅游,也有助于文化旅游理论的丰富和文化旅游实践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的内涵

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是开展文化旅游研究的首要前提,但因文化和旅游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切旅游活动都与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故在学术上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2],见仁见智,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产品论。该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产品,如蒙吉军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或地区)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3];Jamieson认为文化旅游应该包括:手工艺、语言、艺术和音乐、建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悟、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技术、宗教、教育等[4]。

(2)思路/方法论。这种观点是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两个角度来分析和界定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的,如郭丽华、丁丽英认为,站在旅游经营者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的方法[5]。

(3)类型论。该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如马波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6];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7]。应当说,上述各位学者关于文化旅游概念的定义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创新意义的观点等对于深化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上述观点也符合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实践发展的实际,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销售与体验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虽然上述作者各自的研究视角、语言表述等各有不同,但其文化旅游定义的核心和本质是一致的,即文化和旅游之间具有异常紧密、不可须臾割裂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的魅力和动力之所在。文化旅游是一项涉及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活动和旅游业者的旅游经营活动的综合性的旅游活动。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和享受是旅游者所以参加旅游活动的需要和动机之一;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必须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是旅游经营者之所以能招徕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正是考虑到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特定的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给游客提供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的机会,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8]。该定义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对文化旅游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文化旅游者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的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简洁明快,既符合目前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同时又具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内涵当作如是观。

(二)文化旅游的特点

文化旅游的特点是文化旅游的本质的外在显现,也是文化旅游有别于其他类型旅游的外在标志。一般来说,文化旅游的本质只能有一个,但外在的特征则是多个或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的特征有助于人们通过外在的特征深入认识和理解文化旅游的本质,进而对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分析和探讨文化旅游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随着文化旅游活动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旅游特点的研究也呈现出日益强化之势,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的分析和梳理,总体看来文化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性。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旅游满足的是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即凡能被旅游业所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属于文化旅游活动的范畴[9]。

(2)旅游客体的文化综合性。旅游者参与文化旅游所获得的对旅游客体的欣赏和体验贯穿食、住、行、游、购、娱、健、闲、体9个方面,涉及考古遗迹、博物馆、城堡、宫殿、历史建筑、著名建筑物、废墟、艺术品、雕塑、工艺品、画廊、节日、盛世、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剧院、原始文化、亚文化、民族社区、大小教堂,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10]。

(3)旅游介体的文化创意性。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说,为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与动机,文化旅游要求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充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11],同时旅游经营者为了吸引和招徕旅游者,提高旅游质量就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经营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文化设计、文化创意和文化经营活动,以带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4)旅游发展的文化持续性。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与旅游密切结合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即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在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提高,以促进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二、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旅游产业形成了以滨海休闲文化游为主体,乡村文化游、节庆文化游、温泉滑雪游等多种业态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总体看来,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文化旅游景区不断增加。据2008-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末,大连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4个,其中5A级2个、4A级11个。2008-2012年大连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属于文化旅游产品的景区数量统计结果详见图1。通过对图1的分析发现,2008年大连市文化旅游景区的数量为18处,经过5年的不断发展,到2012年景区数量总数已达到34处。文化旅游景区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连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文化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是大连旅游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大连旅游业保持吸引力的重要动力源泉。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开发、坚持和完善,大连的文化旅游活动日益丰富并不断完善。以旅游节庆活动为例,目前的大连市的旅游节庆活动由“十五”期末的5个增加到18个,形成了“每月一节,每区(市县)一节”的发展格局,并实现了持续不断的旅游热潮。此外,大连市创新推出的葡萄酒美食文化节、婚庆旅游节暨婚庆博览会等多项节庆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日渐兴盛的温泉和滑雪旅游也逐渐成为大连冬季文化旅游活动的新亮点。

(3)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性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连市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注点逐渐由滨海旅游资源转向文化旅游资源。进入20世纪以来,大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圣亚海洋世界、老虎滩海洋公园、现代博物馆等文化气息浓郁的旅游景区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增强了大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大连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造就了大连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汉墓博物馆、辽金遗址、明清塔寺,还是近现代的甲午战争遗址、日俄战争遗址、日式建筑、俄式建筑等都构成了大连发展文化旅游必不可缺的宝贵资源。

(4)文化旅游纪念品日益丰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连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但种类数量不断增多,文化内涵也日益丰富。贝雕和玻璃制品等工艺品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大连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贝类粗加工之外,还融入了大连文化和游客体验等元素,使大连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上升;同时在海参、鲍鱼、鱿鱼,海虾等能代表大连海洋文化的旅游特产中,也融入了大连文化特色,并将大连独特的海洋文化、广场文化和女骑警等能代表大连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到旅游特产的包装中,不仅强化了游客对大连文化的回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连文化的传播。

(二)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和传统的滨海观光旅游相比,大连的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形式、类型、内容,还是在影响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已经成为未来大连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愿景,但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

(1)传统文化气息淡薄,文化旅游优势不突出

作为一座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在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框架中,由小渔村逐渐成长起来的海滨城市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风采,不具备北京、西安等城市所拥有的悠久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大连同香港、青岛等近代起步的殖民地、开埠城市一样都体现出欧美城市风范及较为全面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仍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熏染下的自由港-香港相比[11]。从大连城市形象调查得知,被调查的113名本地大学生中高达64.61%认为大连文化肤浅、贫乏、无底蕴;10.62%的人认为文化无主流,缺少独特性[12]。上述传统文化气息的淡薄直接导致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蕴含与外在显现,除城市内的几大广场之外,大连多数旅游景观和旅游设施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较低,缺少品位和吸引力[13],并已经成为制约大连文化旅游向高水平提升的瓶颈。

(2)文化主题凌乱多变,形象认同感亟待强化

作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工业、贸易和旅游城市,大连拥有“花园城市”、“服装城”、“足球城”、“北方香港”、“北方明珠”等众多称谓,大大提高了大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遗憾的是,上述称谓和赞誉多从单一的层面展现大连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风采,且多从地理区位、具体内容等有形的视角描述大连的文化主题,因缺少概括性和抽象性难以长久流传和推广。相比之下“浪漫之都,时尚大连”的旅游主题形象较好地抽象和概括了大连城市文化和旅游活动的特色和风采,也多次在央视的旅游广告中得到展现。然而,有研究发现,近一半的人对大连“浪漫之都”的称号毫无感觉,仅2%的人认为大连足够浪漫。可见,大连要想成为真正的“浪漫之都”还任重道远[14],大连的城市旅游形象认同感亟待加强。

(3)旅游要素联系不紧密,文化节庆效应不明显

虽然大连的旅游业一直注重创新点的培育,在推出“浪漫之都”等旅游促销口号后,又相继推出阳光、沙滩、大海的夏季旅游“3S”产品和滑雪、温泉、购物的冬季旅游“3S”产品;在原有的国际服装节、烟花爆竹节、国际赏槐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连国际葡萄酒美食节、大连国际婚庆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以带动大连文化旅游活动的创新和拓展。然而,由于目前大连各文化旅游要素之间联系不紧密,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不强,致使大连文化旅游活动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被大大削弱。因此,要实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快速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各旅游要素的裂变和重组,将单个要素的增长扩张为整体产业链的发展[15],进而增强大连文化旅游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大连旅游业的竞争力。

(4)旅游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环境优势逐渐弱化

在当今社会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之下,大连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规模、便捷程度、服务质量等亟待提高。目前大连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的政府网站主要有大连旅游网、“i慧游”网(大连智慧旅游平台),虽然能够及时为游客提供有关大连旅游方面的信息,但在信息的动态化、更新速度以及电子商务运用等方面尚需强化。而各大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的网站则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联网共享少,信息服务能力难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16]。城市环境方面,大连作为闻名全国的“花园城市”,其整洁、干净、优美的城市环境曾经是大连发展旅游业的环境优势和原初动力,然而当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外在环境的建设,当一座又一座“花园城市”出现后,大连的优势已黯然失色[14]。特别是因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和城市改造所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更使得大连的城市环境优势进一步弱化,严重威胁了大连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5)文化旅游产品影响力弱,旅游淡旺季影响较大

长期以来,大连旅游主要以滨海风光与城市观光的游览型旅游为主,虽然这类旅游产品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骄人的业绩,但这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替代品很多,在一定情况下,极易受到来自市场容量的制约和季节性影响[17]。且不说大连同南方的三亚、厦门,北方的青岛、秦皇岛等知名的滨海旅游地相比相似性较大、相异性较小[18],单就季节而言,一到冬季,大连就很少能体验到大海的浪漫与温馨。为突破大连旅游发展的这一瓶颈,大连市虽然开始着力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亟待强化,主要表现在大连博物馆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很难能对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现有的节庆旅游活动虽然数量众多,但有影响力却相对匮乏;此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温泉游、滑雪游和采摘游等特色不明显也成为制约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大连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升百年新城的文化气息

文化资本的基础方面,虽然大连不像北京、西安等城市那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连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但大连的近现代文化因素和战争遗迹却异常丰富,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战争遗址旅游、近现代文化旅游、中外文化鉴赏游,并逐渐形成一系列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必将大大提升大连文化旅游的品质和档次。文化资本的获取能力方面,大连作为海滨城市和移民城市,大连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积淀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大连文化。大连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体现出开放性;是一种融和文化,体现出包容性;是一种外向文化,体现出先进性[20]。因此,大连的城市文化资本具有较强的获取能力,聚集了滨海与内陆、东方与西方等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并不断成长壮大。文化资本的保障力度方面,随着大连文化旅游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以文化驱动战略增强旅游产业活力举措的贯彻实施,大连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气息将大大提升。

(二)以“大海”为基调,突出“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

大海是大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连有海岛260多个,风光各异,海产有别。若在传统的海滨风光旅游项目之外,若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将海岛的自然风光、渔业资源及其文化蕴含结合起来,开发、创意出一些海洋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专项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尽览海岛风光,过几天渔民日子,或泛舟垂钓,或出海捕捞或趁着退潮拾海等将是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旅游方式,既突出了大海的特色,又符合“生态旅游”的潮流,应是大连形成海洋文化游的一个方向[21]。大连“大海”的基调同“浪漫”的主题紧紧连在一起。在2012年首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大连旅游宣传口号“浪漫之都、时尚大连”荣获“旅游宣传口号”第一名。这标志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营销,特别是在央视广告中的不断宣传,大连“浪漫之都”的旅游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国内外的观众和游客面前,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形象不仅凝聚着大连曾经拥有过的时髦、洋气、开放,更展现着当今世界盛行的时尚、浪漫和现代,是大连的海洋文化、融合文化、开放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抽象和浓缩,是大连文化精神的最佳体现。因此,大连发展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和展现“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将大海的万种风情同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俏丽多姿的城市广场、清新宜人的城市环境和俊俏时尚的大连人等融汇在一起,展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多姿多彩和深厚蕴含。

(三)以“北方不夜港工程”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为完善大连城市国际化服务功能,提升全市服务业的总量和水准,进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2011年8月大连市启动了“北方不夜港工程”。该工程借助大连市临港临海的优势资源以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整合城市夜间生活的要素,以炫丽的灯光系统为背景,以旅游消费和文化景观为载体,着力发展集文化、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夜经济”产业,精心打造魅力独具的“夜大连”文化旅游与休闲品牌。具体包括利用渔人码头、傅家庄公园等海滨建设楼体幻影、地面幻影和LED互动大屏打造具有标志性的灯光炫亮体系和亮丽海滨夜景;整合沿海游船及码头资源,引进一批新的豪华游船并开通新线路;启动小平岛和老虎滩游艇不夜港及海鲜美食街项目,并积极推进天津街“不夜街”和俄罗斯风情街整合改造项目。“北方不夜港工程”不但可以完善大连文化旅游与休闲产品,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性,将大大丰富大连文化与休闲旅游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提高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或水平。

(四)借助“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机遇,提升文化旅游的信息化水平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是国家旅游局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服务的提升而实施的试点工程。智慧旅游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要求利用高技术手段,将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打造集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目前,大连市正精心致力于智慧旅游城市的打造,其平台架构由旅游行业规范及监管、旅游产品及服务超市、多语言服务交流及响应、智能虚拟导游服务、跨平台感知及响应、综合运营服务中心等6大支撑体系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发、实验测试、推广应用、培训等5大基础环境共同组成。大连“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不但为大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含量的提升提供支撑,更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连旅游要素的整合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大连文化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的智能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大连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

(五)重塑“花园城市”形象,美化文化旅游的环境氛围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7篇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8篇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科学规划。王大悟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把将要开发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制作成怎样的产品。另外,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旅游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差异化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基于对内蒙古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开发环境都存在着很强的差异,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规划,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点也是目前旅游规划编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识。

其次,积极倡导旅游产品供给者的高度合作。现今的旅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自主性,而企业生产都是出于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哪种旅游产品或项目利润大,旅游企业就会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或项目,再加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共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现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旅游景点进行替代性竞争。因此,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除了需要旅游规划的编制者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旅游景点的布局和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外,更需要倡导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生产差异化特征强的旅游产品,杜绝盲目效仿、盲目比附,从而使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变为互补性合作,实现利益的均增与共享。

再次,建立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强大保障体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协调工作,需要得到积极的支持与保障。为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蒙元文化、内蒙古历史地理、民俗、建筑、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计划等宏观管理手段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以达到保证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的竞争问题、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选择合适的创新类型。目前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类型主要有: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创新,内涵创新,功能创新,过程创新,主题创新。

旅游文化的特点第9篇

1.拓展购物旅游。强化“以购促游、以游促购”,强力拓展购物旅游。制定支持旅游商品研发销售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20家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重点规划建设3—5个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孵化基地和旅游纪念品创意园区。成立河南省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指导各地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建设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基地。制定质量认证标准,完善旅游商品销售和管理体系。加大旅游商品研发、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办好河南省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完善特色商业休闲街区、专业超市、旅游景区购物场所、旅游商品加工销售园区、乡村购物点、酒店配套购物点、交通集散区购物场所等7类购物场所和网点布局。在、、等旅游城市修建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把德化街、马道街、八角楼步行街、北大街、和平街、东方文化步行街打造成时尚购物休闲示范街。

2.推进旅游交通业。借助高速铁路和城际轻轨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化旅游交通绿色通道服务,构建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体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依托旅游客源地,加开国内航班,增开国际直航线路,大力发展航空支线运输。从新客站等站点至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应充分考虑旅游需求,加快修建、完善主要城市至景区的旅游道路,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4A级景区与交通主干道对接、5A级景区与高速公路对接。积极开展伏牛山、太行山旅游环线公路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建设具有交通、景观、游憩等多重功能的旅游风景道。依托大型旅行社和公交资源,组建旅游汽车公司。开通城市与景区间的观光巴士。引导成立自驾车俱乐部,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租赁公司,完善与之相应的营地和配套服务。

3.做强旅游娱乐业。依托各地戏曲、武术、杂技、魔术、歌舞、社火、器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鼓励5A级景区和五星级酒店编排上演一批独具特色的舞台剧;继续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和《大河秀典》、《水秀》舞台演出的品味,集中打造《禅意少林》等大型舞台剧,加速形成国内知名演艺品牌;强化“梨园春”品牌建设,提升豫剧的市场影响力;倡导“城市24小时社会”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支持发展24小时营业的特色娱乐场所,鼓励在新区、、等地建设娱乐城、主题游乐园、不夜城等旅游娱乐项目。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积极利用网络引导旅游文化建设,建立数字化旅游文化资源共享传播平台。

4.提升旅游住宿业。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思路,构建与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度假酒店、汽车旅馆、特色农家宾馆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体系。大力发展高档星级酒店,引进香格里拉、喜来登、凯悦、雅高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提升高档星级酒店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倡导低碳绿色酒店经营理念和“金钥匙”服务理念。到年,建设30—50个五星级酒店(力争每个省辖市均有1—2家五星级酒店)、100个四星级酒店,形成一批文化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培育30个特色农家宾馆示范区域。

5.开发美食旅游。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豫菜振兴,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养生、绿色等菜肴系列,形成快捷方便、搭配合理、冷热结合、营养均衡的餐饮系列。重点打造50个特色餐饮企业,扶持阿五美食、胖哥餐饮、仲记酒楼、萧记烩面、真不同、第一楼等知名餐饮企业发展,弘扬豫菜文化,打造豫菜品牌。推广烩面、水席、小笼包、道口烧鸡、逍遥胡辣汤等地方风味小吃。策划建设以环球美食城、长垣食博园为代表的美食街、美食城、文化主题饭店、演艺型饭店等餐饮项目,形成一批餐饮服务集聚区。建立旅游美食标准认证体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确保饮食卫生和食品质量。

6.做优旅行服务业。引进国际旅游运营商,提高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整合组建一批龙头旅行社,推进集团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一批中小旅行社,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发展一批旅行终端服务商,实现旅行服务的网络化与便捷化。加强对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在线业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推进旅游预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构建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行服务的个性化与现代化。以门户旅游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节点和自驾车线路为依托,以重点旅游县(市)和精品景区为节点,构建散客和自驾车服务体系。

(二)深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1.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文化植入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形成文化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搞好、登封、镇平、淮阳、浚县、新县、禹州、宝丰、、鸡公山等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规划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支持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意少林》、《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水秀》、《武林风》、《梨园春》等项目品牌,逐步在龙门、殷墟、云台山、鸡公山、鲁山大佛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创新演出形式,打造一批优秀旅游演出节目。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艺人在旅游景区、各种旅游展销会和节庆活动中展示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通过保护性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兴和传承。建设一批重点文化旅游设施。强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加快以河南省博物院为龙头的中原特色博物馆网络建设。通过举办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集中推介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沟通合作构建平台。鼓励网吧连锁企业在符合一定标准和条件的旅游度假区开设直营连锁门店,鼓励游艺娱乐企业在旅游度假区开设游艺娱乐场所,打造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园区。

2.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旅游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优化乡村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将广阔的农村转化为优美的旅游空间。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旅游特色购物产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加强特色旅游乡村建设,与城市特色社区建立交流机制,实现城市文明进乡村、乡村旅游到城市社区的良好互动局面。强化居民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发展特色农庄型、生态农业园区型、农家乐休闲型、农产品集散型、特色旅游村镇型、城市依托型和民俗风情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按照《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2号)及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精神,选择一批旅游资源禀赋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旺、资金和人才有保障、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县(村)作为试点,开展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

3.促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新型工业企业要增加旅游功能,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选择一批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深受群众关注的工业企业,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展示和提升我省工业形象,把富士康、双汇、宇通、金星啤酒、宛西制药、许继电器等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废弃矿坑、工业遗址等资源在、、、、商丘、、等地发展工业遗产游。与新能源结合在、新县、方城等地建设风电公园。扶持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加强钧瓷、绞胎瓷、四大怀药、汝瓷、汴绣、唐三彩、玉石、麦秆画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推动旅游商品生产集群化、专业化、系列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依托宇通、海马、少林、日产等汽车公司和双汇、思源等食品公司,加快发展旅游装备、旅游交通工具、旅游食品、游艺设备、园艺设备、旅游时尚用品等行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整体推进我省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4.促进旅游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开发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新产品,促进康体健身、文化创意、影视娱乐、广告会展、旅游地产、旅游规划、信息咨询、网络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丰富现代服务业内涵,培育和带动新兴消费市场,全面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通过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开放和发展,策划、举办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通过发展旅游金融、旅游保险、旅游房地产、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新业态,带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餐饮业、购物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5.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开发多元化的旅游新产品。加强与联通、移动、电信等企业的合作,推进旅游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我省旅游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加强与水利系统合作,利用全省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利资源,大力开展滨水和水上旅游;加强与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合作,依托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等生态景观资源,开展森林休闲、风景览胜、地质科考等专项旅游;借助全国及我省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创建及评选活动,积极开展特色景观村镇游。

(三)创新旅游业态

1.商务会展旅游。在、等城市大力开拓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完善商务酒店、城市街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商务会展旅游基地。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会展服务和旅游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通过国际会展旅游网络,与国内外会展市场建立广泛联系。

2.自驾车、自行车旅游。依托伏牛山、南太行、嵩山、桐柏—大别山等国家4A级以上景区,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配套建设景观道、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加油站、维修服务、咨询服务、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推出系列自驾车、自行车旅游精品线路。扶持发展汽车俱乐部、自驾游联盟等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等自驾游相关产业。

3.养生旅游。依托嵩山中草药资源,挖掘提炼少林禅武医文化,在登封市开发禅修养生度假区;依托宛西制药厂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张仲景医药文化,在西峡县、南召县建设康复养生度假区;依托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和四大怀药原产地,建设太极拳健身和中医康复养生度假基地;依托神农山休闲度假环境和神农文化、朱载堉音律文化等休闲养生文化,规划建设养生旅游基地。

4.户外运动旅游。重点建设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万仙山攀岩基地、小浪底黄鹿山拓展培训基地、伏牛山滑雪场等户外运动基地,建设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完善户外运动配套服务设施。依托伏牛山、南太行等山区,开展汽车拉力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完善石漫滩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提升灌河漂流、宝天曼漂流、豫西大峡谷漂流的品质和影响力。扶持发展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利用湖泊、水库、河流等开发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旅游产品。适度发展马拉松、攀岩、蹦极、速降、动力伞、飞艇、热气球等户外运动项目。

5.温泉度假旅游。依托鲁山温泉带、南召莲花温泉、鄢陵温泉、龙门温泉、嵖岈山温泉、温泉、温泉、温泉、汤泉池、京华矿泉等温泉资源,开发温泉+会议、温泉+养生、温泉+医疗、温泉+水上娱乐、温泉+山地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打造部级温泉度假基地。

6.大遗址文物旅游。加快建设商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集中展现商文化内涵。整合遗址资源,建设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五都相连”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在建设城摞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展示上下叠压6座城池的奇特景观。在建设殷墟国家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以曹操高陵为主体,着力开发曹魏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展示殷商文化、曹魏文化为特色,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文化园区。在商丘建设以芒砀山汉墓群为主体的大遗址旅游公园。逐步建设丝路起点、运河源头、邙山古墓群等遗址公园。

7.创意旅游。策划龙门石窟、鲁山大佛、云台山与陈家沟、南湾湖等景区的实景演出或剧场演出项目。积极发展动漫、艺术、科技、游戏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园区。重点支持港中旅集团、华强集团、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市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把旅游文化创意业做大做强。到年,建成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

8.智慧旅游。满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旅游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强调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行智慧旅游。以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旅游产业智慧化进程,实现旅游业开发、经营、监管等方面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初步实现智慧化,确保旅游信息与游客获取终端无缝对接。

9.城市休闲与主题游乐园。各地要盘活都市旅游存量,开发博物馆旅游、购物旅游、环城休憩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市要重点发展郑东新区都市观光休闲产品、城郊休闲体验产品,将二七商业圈打造成为城市休闲综合体。市要利用古都文化,整合龙门石窟、牡丹、温泉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古都文化休闲产业。市要以城区人文景区为主,开发相应的文化休闲体验产品。鼓励其他省辖市根据市场需求,在中心城市策划和建设一批主题游乐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