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司马光课堂笔记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6

司马光课堂笔记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1篇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春晓》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的话,是很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的。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用优酷客户端播放视频资料《宝宝读故事:春晓》,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效果,结合声、光、色和符合古诗意蕴且动静交错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成功导入新课。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完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汉字笔画查询网页“http:///”,打开“汉字笔画查询”窗口,在搜索框中输入每课中难写的生字,如输入“最”字,点击“查询”按钮,进入“最”字笔画、笔顺页面,利用其中的动画分析,可以向学生随机讲解其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词,特别是教学笔顺时,可以精确到每一笔笔画。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先示范朗读课文,然后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乌鸦喝水的样子的心理,及时播放《乌鸦喝水》经典童话故事动画,将课文的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来,即“乌鸦口渴――找到一个水不多的瓶子――乌鸦喝不到水――乌鸦想出了好办法――乌鸦在一个一个地衔石子――水位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几个生动形象的串联动画便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计划也就顺利完成了。又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称象的原理,将课文中称象的文字内容制作成PPT,采用PPT中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向学生播放一连串的称象动画过程,通过“水上的空船――大象上船,船下沉――下沉后的水面红线处――大象下船,船上浮――装石头,船下沉,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红线处”这一连串过程,使学生明白,此时船上所有的石头与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称出船上所有石头的重量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将“称象”这个问题转化为“称石头”,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善于捕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契机,突破重难点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2篇

关键词:激发 学生 学习语文 有效途径

一、名人勤学苦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杰克・伦敦自修得来的学识

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不久,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一边找工作谋生,一边自学文化,他常常把书与字典的词与句抄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这些纸片挂在不同的地方,有的挂在上、有的挂在衣架上、有的挂在柜厨上、有的挂在床帐上,有的贴在镜子上,这样便于在刮脸、穿衣、睡觉的时候随时看一看,记一记。有时,把一些纸片放在兜里,出外参加音乐会,拜访亲友或散步时抽出空闲时间读一读,看一看。长期的积累,不断地记诵,终于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文化素养大大提升,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一生著述甚多,传世之作为《热爱生命》,成为和马克・吐温齐名的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之一。

2.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司马迁的“警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小时候,司马光和哥哥弟弟一起学习,感觉自己记忆力差。每当教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能背下来了,便一个接一个丢下书,跑到院子里玩耍了。司马光没有走,轻轻地关上了门,集中精力高声朗读,一遍又一遍,读得滚瓜烂熟,然后合上书,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

司马光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更加刻苦。他卧室除了图书和床,没有其他贵重的摆设。非常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用圆木枕头呢?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不分昼夜的攻读苦研,司马迁成了一个博学的人,为编纂《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名人刻苦学习,最终成就了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1.新课导语的精心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导语是否成功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巧妙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抓住学生心理,扣住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渲染良好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述教学《口技》时,从课题开始,提问:能否描述一下口技是什么呢?学生用嘴摹拟发出了的各种声音。接着说谁能摹拟呀?有的学猫叫,有的学狗叫,有的学羊叫,有的学生……,静静的教室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剧增。然后让学生根据注释看课文,找出口技艺人摹拟的声音,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如此众多的声音呢?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这节课学习《口技》一课,这样一步一步,一环一环,诱导启发,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课的导入一种教艺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仅仅几分钟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枯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媒体与课程、教材、师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必须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形象的展现在面前,大量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丰富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获取较多的感性知识,提高感知教材的效率,强化感知强度。例如讲述《中国石拱桥》时,让学生看书中彩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各地石拱桥的自然风光,学生立刻被壮观的情景所吸引,把课文中关于石拱桥的知识介绍,融进在脑里,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技术进入了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集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于一体,吸引着学生,学生兴趣盎然。语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必须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个环节,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

3.多彩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内外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一年级开展朗读比赛、词语积累、查字典比赛、召开故事会,硬笔书法比赛、日记展览、办手抄报等系列语文活动,从“听、说、读、写”入手,养成坚持不懈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初二年级扩展活动,写日记、硬笔书法、办手抄报活动继续,开展作文修改、写信、应用文称谓比赛、演讲比赛等,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丰富语文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胆地运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开创语文教学的新格局,让学生进入充满趣味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1]雷义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探[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牛秀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4期

[3]王文华;;变着花样学语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4]张永明;;“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12期

[5]赵华梅;;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教研);2010年01期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3篇

[关键词]语言思考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3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每每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堂上学生不专心听讲、考试成绩不好等,笔者也有同感。这不由得让人深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作为国语,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吗?其实,语文课用心去教还是有所收获的。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丰富词库,锤炼语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语言教师,教学时合理组织语言极其重要。因为纵使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可授课时语言嗦累赘,索然无味,这样的课堂怎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难免会使课堂低效,甚至沉寂无味。如若一位语文教师授课时语言华美,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听觉盛宴,激起其听课兴趣,而且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便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讲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品味精彩的语言。如描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可见文本语言本身就很美,故品读时就更需要分析其语言美。上面这段话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可见,优美的语言是语文课较其他课独有的优势,如不能把它们充分发掘出来,又怎能体现出语文课的魅力呢?当然,教师想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扎实备课,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使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游刃有余。

二、独立思考,质疑答疑

新课改实施后,很多语文教师改变了授课模式,采用合作探究的授课方法,即学生四人或多人一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这样授课虽改观了课堂沉寂的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亲身体验后笔者感觉这样授课其收效并不良好。因为学生互相讨论虽然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不乏人云亦云者,而且课堂主要集中在“听、说”上。而从多次考试阅卷来看,学生组织的答案先不论答对与否,就所写句子而言,要么错别字极多,要么不够精练,这些问题必须在平时的练习中解决。因此,笔者在讲课时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动笔练习,让学生做到真正地动脑、动笔、动嘴,让课堂收到实效。如讲到诗词,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赏析诗词内容及诗人情感,而且结合高考专题设置成题目讲练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两个问题: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虽然课堂上鸦雀无声,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答疑。将“听、写、说”融合于一体的授课模式既避免课堂流于形式,又让课堂收到实效,也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后,则要通过点拨、启发、引导,帮其释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远比教学生知识更重要,新课改就是要赋予教学更多思考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注重细节,滴水穿石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4篇

一、利用充分的预习增强学生发言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发言的频率与效率是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的重要体现。一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蝉脱壳》一文前,教师可布置观察活动,让学到野外观察蝉,或是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什么还要脱壳?又为什么在树上脱壳呢?”由于教师课前已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其他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有保护作用,却又限制了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待在树上会比较安全。”“在树上脱壳可以让翅膀垂下来,对翅膀伸展和锻炼有好处。”……学生由于在课前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讨论问题时敢于举手、乐于发言,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利用入情的朗读唤起学生发言的欲望

一位文学家说:“朗读是学习语文及阅读教学的源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语感积累。

如语文S版语文第八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对玉澜堂的优美景色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入情朗读,从“眼睛突然一亮”“密密层层”“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几座喷花的飞泉”这些生动的词句中体会到玉澜堂的景色非常特别,繁花开得非常的密、非常的多。朗读极大地唤醒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对学生的课堂发言积累了情感基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有效的提问催化学生发言的动力

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的“满堂灌”“满堂问”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学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致使课堂频频出现“卡壳”现象。因此,课堂中的提问必须做到简洁高效,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时,主要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是什么原因让阿炳从开始在二泉边除了泉水声什么都听不见,到后来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感悟到:“是师傅离开了人世,让他感到伤心”“阿炳双目失明后,对生活感到了绝望”“阿炳整天卖艺度日,且饱受穷困和病痛的折磨,他痛不欲生,而只有二泉伴随着他,对他不离不弃,所以阿炳对二泉有了感情,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2.“为什么说《二泉映月》不是一首普普通通的乐曲,而是阿炳用生命谱写而成的呢?”学生在充分地感悟课文后略作思考后相互交流:“阿炳通过琴声怀念师傅、思索走过的人生道路”“阿炳已把这首乐曲融入他的生命,用来对抗命运,创造美好未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却是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四、利用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发言的激情

教师的评价是一门艺术,精彩、生动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兴趣盎然;反之,简单、低效的评价会使学生无动于衷、心灰意冷。对课堂教学的定性评价要注意既要全面把握课堂教学各相关内容,又有主有次,突出重点,抓住本课教学的特点加以具体剖析。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5篇

加深对文中词句的理解

理解文章,词句是基础。而文中有些词句的意思常常难以言表,特别是对于缺少阅历的小学生,往往说不清道不明。这时,如果辅以电教媒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中涉及的一些星系、云层等知识,要把它们讲清楚实属不易,在课堂上用投影将它们演示出来,不但省却了教师大费口舌,学生也会看得清记得牢。再如,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呢?这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一番,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在获得深刻的印象并且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创设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选取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而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语言文字来再现生活中的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人生百相、情感历程的,使用的语言往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文章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语言特点,营造作品的情感氛围,从而强化其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望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幅海上明月图,配以一段轻音乐,然后导入课文……这样一下就把理解课文的情境渲染出来了。例如,在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我通过DVD播放了一段反映一九九八年洪涝灾害中官兵奋勇抢险、舍己救人的录像,学生目睹了那惊心动魄、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觉得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人物一下子真切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对战士产生崇高的敬意。

提升学生的情感,启发想象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6篇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出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等等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教学法在解决小学语

文课堂教学问题中的意义和作用和如何有效地将问题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问题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小学语文课堂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纵观中国的很多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课堂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和周围的同桌聊天,很少有小学生能够认认真真地听完一节完整的语文课。他们普遍认为老师上的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他们也体会不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小学生认为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就是将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字词背诵下来,然后将老师提出的关于这课的问题和答案直接的背诵下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语文与他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他们看来语文课堂不过是老师将资料上的重难点知识写在黑板山,然后他们负责抄下来,在课后找时间背诵下来,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和同学闲聊,在课后的时候找同学抄笔记,然后背诵下来,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摘抄和背诵的工具,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将重点和难点知识总结出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纵观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很少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多数语文老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可以进行授课,他们完全没有跟上新的教学方式,这样看来,小学语文老师的授课手段显得有些落后。再看看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仅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少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与老师的教学也严重的连接不上。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运用的意义

情景教学法是指老师通过对课堂要教授的知识先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前要先进入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快的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才能更好的与老师进行互动。

(一)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的了解到课堂知识,融入到课堂环境中去。例如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新疆的葡萄沟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一串一串的葡萄,让后让学生画出一棵又一棵的葡萄树,让学生在葡萄树上挂上葡萄,一串又一串的葡萄,学生还够不够,不够的话,可以继续挂葡萄,然后让学生体会到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新疆的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教学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了解到在新疆的葡萄沟的季节里,新疆人民是一个怎样的心情。学生就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就更加的多和快速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在讲授课文知识之前进行情景的设置,直接让学生翻开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新疆的葡萄沟,那样学生仅仅将学习语文课本知识作为一个任务,但是这样看来,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的广。情景教学法主要是老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设置情景的这部分之中,老师不断的提出一些相关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更加快速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去,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例如,老师在讲授美丽的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这样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的互动也更加的广,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讲出他们最喜欢大兴安岭的哪些景象。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更加的积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如何有效地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一)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情景教学法只是教学中的一个手段,要将情景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来的话,那么老师在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要设置小伙伴下水的情景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扮演,要学生也进入到当年司马光遇到问题的情景之中去,也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想出如果他们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小学语文学习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魅力,将自己置身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二)老师在运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老师要积极主动地设置各种相关联的情景。各种情景的设置也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老师在设置情景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上一个情景中进入到教学环境中的情况。例如老师在讲授司马光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设置下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司马光砸缸这个做法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老师在这时前一个情景时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是当年的司马光,它们会怎样做,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上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才能够考虑到学生对于下一个情景的反映和接受程度。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每一个情景的设置的反映程度,这样一来,老师才能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之间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崇.新课改下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N].2012(7)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7篇

关键词:经典教学;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人格高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84-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这部大书,鲁迅先生曾下如此之赞语,金圣叹将它列为“第三才子书”,“二十四史”之“前四史”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史记》被称为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它既是史学圭臬,又是文学高标,是司马迁留给中国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在执教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时候,我感觉多少厚重的历史赞语都抵挡不住信息化时代里更多看似深刻看似隽永的肤浅而华丽的文字诱惑,学生对《史记》的阅读和学习意兴阑珊,主动性和兴趣比较缺乏,对《史记》中雄奇悲壮的文字陌生,对《史记》中个性鲜明的人物陌生,对《史记》中奇崛挺立的精神品格陌生,甚至把《史记》里的一些经典篇目视作繁难无趣的文言文,产生疏离感和畏惧感,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明珠暗投之感。

《史记》是写人的历史。写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人的感情、人的意志、人的追求,从而从人身上挖掘出深沉的崇高美。李泽厚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自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韩兆琦在《司马迁的审美观》一文中说:“司马迁的审美观‘最主要的这就是他分外喜爱悲剧英雄,喜爱那些对于当时社会、对于权势者、对于严重的恶劣环境敢于批判、敢于抗争的特立独行的人物。’”

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精神渐趋萎靡、骨气和血性普遍缺乏的时代,捧读《史记》,或许可以让我们舒筋活血,走进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分崩离析到天下统一、从崇拜鬼神到建功立业的历史进程,领略司马迁的旷世才情,感悟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同时,感受司马迁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生。那里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还有悲歌慷慨的英雄。真正走近《史记》,我们可以读到失败的挽歌、悲伤的叹息,可以读到无畏的进取、成功的快慰,也可以读出那种“就极刑而无愠色”的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些,让《史记》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永远站立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后世的人格、人性、人生高标。

为了不让学生入《史记》这座宝山而空手返,基于《史记》中让人感受到的那种勃勃站立的人格、人生和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我提倡并实践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即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一方面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穿越文言文学习的语言障碍,深入人物内心,读懂经典。另一方面,立足学生精神品格的滋养,依托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动情阅读,激情朗读,深情对话,真情写作,感受《史记》中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体会《史记》不老的魅力。通过对《史记》中人物刻画、感情倾向、选材艺术、细节描写、矛盾冲突、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研读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走进《史记》人物或荡气回肠或义薄云天或慷慨悲壮或威武不屈的挺立而饱满的人生,从而培养他们追求卓越、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心灵享受,喜欢阅读并享受阅读。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要在教学中渗透《史记》人物忧国忧民的情怀。“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胸怀祖国”的忧国忧民情怀,从“小我”走向“大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要在教学中呼唤透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史记》中写有很多悲剧人物,虽然形象多样,性格各异,但大多数都有共同之处:他们所表现的是人们在追求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奋发中的困苦与灾难,在斗争中的牺牲和毁灭。他们并不使人觉得消沉,让人感到悲观失望。他们是悲剧人物,却并不带有悲哀的色彩。“死以明志,而生以践志”,司马迁遭遇宫刑,“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淮阴侯韩信,忍得“胯下之辱”,终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一代王侯。出身寒微的蔺相如,“引车避匿”廉颇,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先,终赢得廉颇负荆请罪。这些鲜活真实的例子使得《史记》不仅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更有让人热血沸腾的理想感染力。学生在动情阅读的情况下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在心灵深处和这些历史人物展开深情对话,领会这种忍辱负重、积极抗争的精神,激励自己勇敢奋斗,坚贞不屈,为理想和事业不懈追求。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8篇

关键词: 苏教版《〈史记〉选读》 课程资源 精致有效整合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为高中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让高中学子们走近大师、阅读经典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上的支撑。在诸多经典之中,《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可谓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开设选修课阅读《史记》,不是为了简单记住几个繁琐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是要从研读中汲取精神养料,学生通过文本在与司马迁及其刻画的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学习做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构建更为完美的人格,以期对个体人生奋斗有所助益。既然如此,那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的落实就完全违背了《史记》选修阅读目的的需求。回顾近年《史记》选修教学实际,我发现选修课程成了必修课程的简单补充,课程真正目标的旁落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使篇幅较长精彩的篇章在字解句析中丧失它的特色和灵魂,使整个阅读过程远离对艺术和生命的多样感悟,最终走向沉闷和倦怠,从而造成教学进程滞缓和教学效率低下。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实现选修课程教学的突破和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精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只有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平台,才能使合作探究的活动走向深层,进而读出《史记》之神髓。

一、精选教文,板块整合

苏教版《〈史记〉选读》编写自成体系,有其归类上的理论独到之处,却未必是实际教学的最佳体系。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作适合自己教学的有效调整是系统教学《史记》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如下:第一阶段是认识《史记》和司马迁的关系。结合《必修五》刚学完的《报任安书》来研习《太史公自序》,深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然后直接跳转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的研习,通过屈原的以死明志和管仲的“不羞小节”洞悉司马迁的生死观,结合《孔子世家》破解其“立功、立德、立言”的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学习《史记》人物。首先是帝王系列:《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一为无赖布衣,一为名将之后,逐鹿中原,在明争暗斗、强弱逆转中结局大相径庭,史家之思、探究之点不言自显。其次是将相系列:《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和《魏公子列传》,于其起伏人生中感受其鲜明个性、不凡气质和悲慨命运。最后是布衣系列:《刺客列传》和《滑稽列传》,一者以剑慰平生,一者以言谏君王,于此尽显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第三阶段是综合探究,回顾所学,简介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在搭建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深入探讨研究,拉高视点的高度,拓宽视域的广度,方能成就目光的深度和视角的新颖,在如此的合作探究中方能言之有物并真正走向深处。这样的体系编排的教学效果显然是按教材体例按部就班教学或者随意挑选篇目教学无法企及的。

二、多样裁剪,篇章整合

在明确了重点篇目和合理教学体系之后,实际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研习就成了我们直面的问题呢?由于《〈史记〉选修》绝大多数篇目都很长,若囫囵吞枣,势必食而不知其味,难品文本精妙之处;若逐段串讲,就把选修教成了必修,甚至“逼修”,势必耗时费力,难激学生探究之趣。可见篇章内部巧妙裁剪和篇章之间有效整合必不可少。

1.单篇裁剪,求完整求精巧。

《〈史记〉选修》不少选出的精读篇目篇幅较长,非一两节课所能驾驭,在篇章教学重点的宏观把握前提下,合理裁剪语段,凸显每一课时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例如苏教版《高祖本纪》,全篇共20节,共记述了刘邦崛起草莽、入关破秦、与楚相争、称帝封王、诗酒还乡等诸多史事。编写者将其放入“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专题,历来一线教师实际教学中为了说明史家秉笔直书之品,有意凸显刘邦狡诈圆滑、寡情薄义的一面,似乎他胜于项羽之因就在于他的狠和诈。这是对刘邦的误读,对史迁之意的曲解,也违背了编写者组材的本意。若对文本做如下裁剪:1―4节作为一课时,凸显其生不凡、其相不俗、其志不小等见司马迁君权神授之见。5―10、16作为一课时,刘邦礼贤纳士、虚心纳谏,转败为胜,先行入关;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转盛为衰,错失良机。刘邦入关,赦秦王,除苛法,安百姓;项羽入关,怨怀王,烧宫室,杀百姓。刘项强弱胜败之中见史迁人心民意之重。8、11―14刘邦用人用计之高,临危屈伸之能。4、15、17―20,刘邦安邦定国之忧,其人其品之欠,明秉笔直书史家之品。在固有语段的重新组构中实现课时内容的完整,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构思的精巧,于此揭开蕴于春秋笔法中的真见解。

值得一说的是,单篇语段裁剪成块之后,组构的顺序也不是死板的,当以具体篇章特点和教学重点力求最佳最巧顺序,比如《刺客列传》教学,有老师就以“失败的‘竖子’缘何名传千古?”即文本12节引入,抛石激浪,由学生自组探究人物形象,基本从行刺前的准备、临行时的心理、廷刺中的表现、行刺前的际遇四方面审视,学生自选其点,充分探讨,从而在共享中实现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得出“失败的荆轲怎不名传千古?”的结论。以一问统全篇,让学生在存疑解惑中,对人物有感触,对历史有感悟,使经典篇目越咀嚼越有味道。

2.多篇比对,明深意现特色。

历史由人物活动的无数场景组合而成,历史场景必然地总纠结着人物的爱恨情仇,你争我夺,由多个人物来演义。《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将记言、记事相结合。司马迁独创“互见法”来塑造人物,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相互补充。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时将相关篇目比对,对于充分了解丰富的人物性格,正确把握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分析采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中人物塑造时互见之处见下表:

若不将三篇传记比对探微,不足以真正了解刘邦、项羽、韩信,三人相生相克,演绎了生命的华彩,也痛饮了人生的苦酒,不比不足以明是非成败之因,不比不足以现个人性格神采。再如:《滑稽列传》与《李将军列传》稍作比对,淳于髡谏威王长夜之饮,极尽铺陈,泼墨如水;李将军指挥上郡遭遇战,寥寥几句,惜墨如金。优人滑稽多辩,故人物塑造重精妙语言刻画;李广讷口少言,故人物塑造重传神动作雕琢,于此可见史迁摹形传神,刻画艺术之高。

3.原文精选,明因果全视角。

《〈史记〉选读》大多是长篇节选而成,编写者虽自有其用意,但有的篇目节选之后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在处理好单篇剪裁、多篇比对的情况之下,对《史记》原本相关资料的精选和有效利用也是必需的。比如《高祖本纪》教学中可补充《史记・高祖本纪》的高祖醉斩白蛇等相关语段资料,一则明司马迁于历史成败中“究天人之际”得君权神授之见,二则亦可明《淮阴侯列传》教学中“立汉赤帜”之前因。再如选读文本的《项羽本纪》直接从“巨鹿大战”跳到“垓下之围”,教师如不补充相关背景,阐明事件前因后果,学生在没有总揽当时战局形势的情况之下对人物言行的探讨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必定是欠缺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精选《史记》原文章节,与教材节选文本构成有效比对点,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和探究其中的疑点、难点,进而去观照历史,全面认知历史人物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比如解读《项羽本纪》之霸王别姬时,被围垓下,悲歌慷慨,泣数行下,热血柔情。援引《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中同样身陷险境时,刘邦兀自逃命,几次三番推坠儿女、冷血寡情的语段作比较分析。刘、项二人性格各自丰满,司马迁之意不言自明,同时也为学生对刘、项二人的是非评点提供全面的视角。

三、资源类聚,古今沟通

选修课程学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研读、探究的基本方法,此时教师需要合理整合丰富多样的资源,为学生的研习和探究提供有效文化“场”,力求使探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

搜集各类相关资料,搭建广阔的思维平台。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谋反”被诛一段教学,要整合丰富资料,方能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需补充《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史记・高祖本纪》中韩信劝刘邦决策东向争权天下时对形势的分析;韩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的对联;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等等。教学中甚至可以引用各类专家学者对某些历史时间、历史人物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思考探究,用现代人的观点引爆思维,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整个自主合作探究中不必强调一定的结论,也不必强求所谓的突破,学生对问题理性思考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本身就是选修教学的关注点所在和开设这一课程的目标所在。

《百家讲坛》与《史记》相关的讲座,如《王立群说史记》、《易中天评汉代风云人物》等;由《史记》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如:《楚汉风云》、《刺秦》等;与《史记》有关的绘画音乐如《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经过筛选和剪辑,与课堂教学设计巧妙整合,都能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把名师请进课堂,把剧院搬进课堂,把音画引进课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各种媒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与现代文化元素的交融中,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丰富、有效、精致化整合课程资源,是让自主、合作、探究走向深层的前提,是《〈史记〉选修》教学实践的重要的第一步。要实现教育理想――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还需要耕耘者更多多样而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反思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司马光课堂笔记第9篇

一、立足文本,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想象画面时,形象越具体,就越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中心思想。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夺桥的“难”,红军的“勇”,是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的:红军白天边赶路边与敌人奋力交战,到了晚上,人在饥饿困乏的状态下,还得坚持冒雨前进,再加上山路极其难走,陡窄、路滑,天色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那会是什么情景?英雄们手拿马刀,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同学们很快被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感染,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类似的想象训练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此,在文本的解读中,融入想象力的培养,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想象力

求异思维重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联想,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以为除了落实以人为本,更应不拘泥于文本内容,不要束缚住学生思维,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抒发自己所思所想的机会,他们的思路往往才能拓展开,一些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的想法才会瞬间迸发。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笔者在教学《司马光》一文,学习“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问:“司马光使那么大的劲砸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他们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着见解。之后笔者又问:“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觉得还有其他办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又开始从多方面考虑,比较,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是司马光的办法最巧妙。这样,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续写故事,培养学生想象力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是水融的,所积累的各种信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看似故事结束了,但细细思量一下,有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悬念,可谓是“言虽尽意未了”。对这类文章的处理,笔者是尽量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笔者珍视灵光一闪,对“想入非非”的学生不当头棒喝,一言蔽之,而是在激励他们敢想的同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善于问个“为什么这样想”,“原型”又是什么,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而且指导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这样,学生想象的空间才会变得更为开阔。如《赤壁之战》一文,曹操误信黄盖,大败而逃。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曹操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不该轻敌,仗着兵力的优势,上了周瑜的当。”还有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勤练水兵,大破周瑜。”也有学生说:“吃一堑,长一智,知错就改,我以后一定要认真研究兵法。”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来续写故事。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视角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对课文进行的续写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想象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