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51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化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网络营销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和推广。而农村信息化是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是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产品卖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信息化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解决的“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在我国,信息化程度最低的是农业,制约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二,信息不畅引起农产品销售不畅,从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因信息不畅不知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什么价格、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销售给谁才能使也生产投入转化为经济收入,即“卖难”问题。

第三,当前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势在必行。由于信息不灵,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大量的资源闲置。

二、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农业网站搜索引擎系统统计,截至2007年6底,国内涉农网站已经增至6395个,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印度等国家。

从表1数字分析,国内涉农网站总数增长较快,但主要集中在公司企业所建立的自我宣传网站,占国内农业网站的82.56%;农业政府部门对农业网站给予了相当的资源,建立的网站数量也明显的增长,占国内农业网站总数的11%;从2000年底到2007年6月,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的网站数量几乎没有增长,仅占国内涉农网站总数的2.6%,这与广大用户对农业科技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形成了强烈反差。同时,国内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涵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主要方面,涉及13个大类127个子类,有的网站涉及多个类别,截至2007年6月底,农业网站按信息专业内容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农业网站提供的分类内容排序前5位是:农村与农业经济、政策法规与管理、种植业、林业和农产品加工,大部分的网站涵盖多类别信息。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一)农村网络建设落后,农业网站地域分布不均

目前国内的农业网站数量比较多,且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但农业生产大户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且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差,农村网络基础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户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

现在大多数农业网站缺乏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泛泛,许多信息浅尝辙止,实用性、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缺乏,无效链接多。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有些数据库只有几十条至几百条信息,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

(三)缺乏信息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

目前网站基本上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原始资料,而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四)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差

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是要求及时、准确、经济、适度,农业网站的信息提供也是一样,但国内现有的农业网站大多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这类信息以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并没有起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网页制作粗糙,视觉效果差

网页的视觉效果将衡量网页好坏的关键。有些农业网站的页面存在诸如网络各层页面的风格不统一,页面背景各不相同,页面设计重复,图片处理粗糙,影响页面调用速度和文件下载速度,网页的字体的大小、形状可随意改动以及存在错字等问题。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要实行宏观领导,统筹规划。政府要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全面调查,认真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作为我国一大重要建设项目建设,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是讲求网站实用性,更要发挥统计部门拥有的信息的优势,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二)加大投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当前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尤其如此。某些贫困的山村仅有一条简易公路与外界相通,更无从谈起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可分步进行。第一步送电,当时政府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建设小水电工程,解决本地基本生活用电问题,或者加大国家电网送电范围,解决山区用电问题;第二步通电话,在解决了用电的基础上由电信部门建设通信网络,实现山村与外界的电话通讯;第三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通过捐赠、政府补贴、自购等方式增添网络终端设备,如电脑、交换机等,利用电话网络采用ISDN、ADSL等技术实现上网,最终达到网络资源共享。

(三)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1、利用多种技术和系统开发工具作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面向农村、农民,而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各样的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2、对网站信息进行整序、组织等深层次开发利用、重新包装提供信息服务。在农产品销售决策时,人们将多种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到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价值往往远大于所依据信息的价值总和。

3、网络应开展农业信箱、专家咨询BBS论坛,根据用户的定制需求而制作的信息套餐等增值服务。如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的农民信箱系统,按从事专业、行业、主营品种、职级、职称等列为13大类和280个小类,用户注册时确定相对应的类别,形成分类群发信息的用户群数据库。系统由权威部门公共信息,并根据权限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分类提供针对性信息。自2005年9月系统启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名制用户数就突破100万。

4、农业网站应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建立规模较大的信息资源库,加强网站数据库的开发,不断扩大现有的数据库容量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的数据库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四)促进网络运营商充分竞争,降低网络资费

世界银行2007年5月的《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报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和宽带市场,但目前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然偏高。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国的比例超过10%,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由于国内互联网资费居高不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市场份额继续扩大的绊脚石,严重地阻碍了农民上网的积极性,对互联网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五)加快培养农业网络营销人才

要推广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的现代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并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以农科院为带头,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要面向未来,顺应时展的潮流,坚持改革和不断创新,突破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为农村发展提供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蒲海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3).

2、张军培.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探索[J].河南农业,2006(4).

3、世界银行组织.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Z].2007.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2篇

为了促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需要将自身的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对能源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企业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创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创建;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机电设备管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我国各个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机电设备信息化建设,社会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创新发展中,企业思维社会创造更多利润的群体。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对促进企业适应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企业适应现代化社会,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时展下,推动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水平,需要企业和社会各方面都更加重视。

1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首先,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已经无法适应高新技术引领的企业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机电设备传统化管理会使得企业的财政资金控制中的数据不实,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会由于对企业机器设备维护的数据资料记录不详细和保存不当使得企业机电设备的评估中的数据不清晰,导致企业对自身资产的评估失实;其次,企业的机电装置在设置的过程中控制的覆盖面不够完全,对一些企业而言,机电装置的控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往往只关注当前装置的具体情况,而对装置所涉及的其他方面的关注不足,其中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不能对机电装备的记录情况和机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数据进行比较明确的对比分析和相应的研究,这就会导致机电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具体情况了解并不清晰;最后,企业对机电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完善,对企业的资产账目更新比较落后。在生产企业中,固定资产核对过后的相关数据能够反映出来的不仅是企业的真正实力和资产状况,同时也反映出企业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当前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不重视设备维护和管理,不仅会对企业的账目更新具有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账目更新结果的可信度。

2信息化技术在机电系统管理中的体现

2.1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技术保障

企业在机电系统管理的过程中,促进企业能够积极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对企业机电系统管理提供新的方式和发展平台,不仅能够对企业生产中机电设备利用的成本以及维修时间成本有效降低,同时还能促进企业的管理成本不断降低,对企业机电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还能有效加强企业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力度,对国家关注的绿色发展相适应。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将一台计算机的设备运用切分成多台计算机对设备运用进行管理,同时将这些计算机进行机电管理设备不断优化的一项技术。

2.2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组织保障

通过对我国当前企业的机电系统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情况都表明,企业机电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用的不到位,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经费支撑的不足,同时还有一些情况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对机电系统的组织管理力度不够。综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而言,在企业机电设备管理控制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总是具有领导功能,企业管理人员发挥着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表明企业在管理人员分配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明显和逐渐重要。而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只有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发展,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员组织作用,同时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中注重对先进的管理设备的引进,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才能不断推动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更加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搭建机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

3.1构建信息化平台,健全企业内部监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当前复杂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多无法预料以及难以防控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的局面,需要企业为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做好预防准备,企业同时应该及时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平台。对于能源企业的发展来说,能够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是对我国加强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促进能源资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中,不仅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以及领导部门对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同时也需要更加及时快速地监督企业内部变化的机制,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对企业监督部门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企业在公司内部成立内控部门,构建信息化平台,根据平台建设的优势,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力度。由于公司对所有部门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一些公司还具有一些分公司,对这些公司的日常管理并不及时,对年终总结也需要人员上报,而这些复杂的传达过程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会由于信息传达的误差造成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和各个分公司之间建立机电设备信息化交流平台,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日常的机电设备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进度,在监督的过程中及时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信息传递的精确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对管理人员工作量的降低、减少人员成本。

3.2政府引导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财政资金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对企业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撑,政府在引导企业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初期建设进行有效保护和发展,同时帮助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能够顺利完善和发展,政府需要帮助企业对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中所面临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公益性以及市场开放性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解决,在政府的关注下和支持下,企业在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可以有效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同时也可以体现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特点以及自我进步的特色。同时在政府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撑下,企业要逐步提升自身对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的认识程度,不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积极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调研结果,完善企业发展平台的方案制订,积极使用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情况提供各种合理范围内服务,促进企业信息化平台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控制下合理有效发展。

3.3构建信息化平台企业资产透明化

在企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机电设备的管理同样也在企业资产管理的范围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资产管理包含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以及核对情况,企业的发展为防范企业财务中的风险,需要对企业固定资产所涉及的资金管理的力度有效加强。多数企业在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已经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企业资产的全面预算框架下,对纳入收支两条线企业管理资金具体收支计划,以及关于设备等固定资产和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逐渐开始利用企业信息化平台,还包括具体的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进行具体管理。公司总部管理部门作为机电设备的管理总部门,将机电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对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需要进行同一的账户开设,同时将账户开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信息化平台展示,将机电设备的具体收支情况公布在信息化平台,加强企业内部的资金使用监督和资金引进监督。企业在对机电系统的具体管理中,通过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运作和具体实施,使企业的机电设备方面相关资金在一定的流程中不断循环使用,逐渐杜绝资金的外部循环,实现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统一控制和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资产进行有效监督,通过企业特定的信息化平台对资产的调度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减少企业员工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干扰程度,促进企业资产的合理高效运转。

4信息化技术在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

4.1对机电系统的控制流程加强规范

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相对先进的机电设备而言,企业对这些机电系统中设备的控制重点主要是机电设备管理的再加强过程,即如何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对机电系统的控制管理中,企业在进行机电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在对机电系统的控制流程有效完善和控制的同时,还需要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对机电设备装置的控制环节逐渐简化。另外,在企业对机电系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系统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要求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机电系统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促使能源企业在引入先进机电设备时能够同时对其科学控制方式加以掌握和创新,提升机电设备的利用效率。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中,多数企业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技术,同时在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的扩大化,促进设备的性能更加优化,使用效率更高,在机电系统的管理中企业使用信息化技术能使企业对机电设备的具体控制更加精细,控制的流程具有一定规范性,就会使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有效,因此企业在进行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机电系统的相关运行要求以及企业的流转关系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发展的管控方式也需要规范,促进企业机电系统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在管理要求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各个企业逐渐引进和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根据机电设备的具体控制策略要求和设备使用中的相关规范作为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构建的依据,逐渐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对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中,促使企业机电系统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及时,能够将机电设备的具体情况时刻展示在平台中,信息化的分析数据结果和研究,促进企业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和管理工作更加方便。我国企业在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促进能源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使得信息化管理更加系统化和整体化。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主要目的是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运用到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管理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完善,逐步对企业机电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能力起到提升作用,企业在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中逐渐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分析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机电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根据分析的数据结果为今后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提供更加有效的经验,提升企业机电设备利用的效率,合理使用延长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机械设备的购入成本。此外,信息化技术在企业机电设备使用中的具体应用,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具体采购和工作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员工采购的过程中已经可以根据机电设备的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使得采购更加便利化。在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平台管理力度加强,有效使管理人员更加直观管理机电设备,对其使用情况及时掌握和资料更新,而企业的设备采购人员就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所展示的数据作为机电设备采购的具体依据,促使采购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行设备采购。同时设备管理人员还可以对设备的异常使用情况及时维修。因此,加强企业机电设备信息化平台建设,不但可以促进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观察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同时也能够推动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更加便利,促进企业发展。

4.2促进机电设备管理更便捷

在我国科技发展进步的环境下,我国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变革,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企业在机电使用的信息获取方面的速度有了很大提升,不断促进今后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更加方便,企业的设备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实施,能够使企业领导对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对机电设备管控部门的设置和关注能够对企业机电设备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经过对机电设备的具体了解和应用,有效对企业机电设备的购买情况以及维护工作进行必要分配。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企业机电设备管理中,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对企业机电设备的购进和维修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具体的反映,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和规范化整理,对这些数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档案数据记录。最后,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不仅能够使得数据有记录的具体电子平台,同时也更方便数据更新换代,加强信息化平台对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情况的数据反映和记录,促进企业固定资产账目核算更加明晰,方便企业账目的具体核对,企业机电设备的相关使用信息记录的准确度随之提升。加强信息化平台构建,节约企业机电设备购买的选择时间及维修成本,为企业工作人员的具体作业提供便利,有效节约企业机电设备运作的人力成本,加强企业对先进机电设备的应用,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

5结语

促进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是应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适应市场竞争就需要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企业机电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不仅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同时也要对管理信息化技术加以引进和学习,逐渐促进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培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加强自身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爱辉.基于SOA的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3.

[2]郑孟龙.《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在山西省高速公路机电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交通科技,2010,(4).

[3]惠丰机电选择QMAX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J].中国质量,2009,(3).

[4]张文.建筑暖通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

[5]谢红安.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信息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7.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3篇

(1)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还称不上是一个农业强国,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业生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生产的状况仍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稳定。农村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地规划,使农业生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信息,在种植位置的选择、农作物种类的选择、肥料的选用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在遇到一些农业种植技术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专家的指导,让农业生产不再是盲目地进行。专家的一些专业指导和网络平台提供的可靠信息能够让农民在农业管理和经营上更新思路,以正确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带动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体系的完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

(3)及时反馈市场供求信息,加速农产品的流通。通过构建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有效地帮助农民了解到当前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可以在网络上联系需求商,通过信息化平台供求双方就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足不出户就能够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偏僻的农业生产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甚至可以让双方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沟通后直接完成交易。农民也可以根据信息平台了解到各个地区市场需求是怎么样的,什么样的农产品会比较畅销,进而在产业结构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保障了农产品的顺利流通。

(4)加快农业科技化转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农村基本上就是落后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农村地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农村已经不是人们想象的样子。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农业进步的技术保障,将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需求方面的信息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当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落实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加快的农业现代化转变。

2湖南省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措施

(1)整合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农村服务站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发展的一个过程,需要得到行政方面的支持和推动。在信息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整合投资、设备、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进行合理地规划。首先要广开投资渠道,吸引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身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来,另外在设备方面也要进行合理地安排,将整个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地系统进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现代化、智能化的机制,推动农业的协调发展。

(2)信息化平台子系统的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要从多个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的,所以说系统要实现多种功能就要进行合理的子系统构建,子系统实现的功能具体包括对农业市场信息的分析系统,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模块,在农产品市场需求方面的建设中,要针对农业市场的需求,将市场需求涉及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农民,包括具体各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市场需求量等信息,还应该进行农产品市场的预测和供求比例的分析,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信息。另外还有农产品投入市场的信息模块建设,要构建有效的种植信息的平台,在采用什么样的种子、化肥的投入型产品信息分析上也要不断加强,农业投入产品对于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全面地了解投入品的质量,引导农民做出正确的生产投资策略。

(3)部门协作,合力支撑。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涉及到多种业务技术的综合集成,需要将这些部门统一进行组织和领导,在心信息技术方面要结合农业技术指导部门和农产品销售部门以及农业投入产品的采购部门等,多方进行协调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够保障信息化平台的顺利实施,保障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重点突破,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农业生产上一般来说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灾害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就是农作物本身和一些环境因素造成的问题,比如说土壤的养分问题、农作物发病等问题。当出现气候突变或是病虫灾害的时候,常常会导致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给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说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首先要突破这一农业生产的重点问题,利用作业导航和变量控制的技术,以变量控制的方法加大施肥、施药的规模,合理地实现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构建网络基础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进步。

(5)加强培训,打造现代化的队伍。在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竞争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快,需要现代化的人才不断地进行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发展,让信息化的平台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站人才基础上,要定期组织这些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将引进和开发的先进技术及时地进行普及和传授,加强人员的科技素质的培养。

(6)加强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目前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说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也要加强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能够加大信息技术建设的宣传力度,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放在重点发展的位置上,科学进行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另外还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提高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来说具有实质性意义,是信息化平台能够得到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

3结语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4篇

农村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来,我市在信息化助推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战略指导下,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新三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持续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推行市民卡“一卡通”工程,市镇(区)两级全面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全面建设乐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村信息化面临服务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要求,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继续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持续增强信息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统筹发展,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技术推广,提升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乐居、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年,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3G移动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市镇村三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和专兼职信息员队伍。重点领域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基础性、关键性涉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基本建成,涉及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的专业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镇(区)、行政村和社区,各镇(区)、行政村都能够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公开和实现政务便民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比例达到95%以上。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覆盖所有镇(区),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完善村(社区)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络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农民数字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农民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农家致富”手机报、12316、“四电一站”、农业信息网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三农”信息服务链。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和实用性,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信息为主要内容,探索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电子商务网站开设营销店,加快建立市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加强本地优质农产品网上营销推介,推进农超有效对接。积极发展精确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积极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土壤信息等各类数据库,大力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网站和农业专网,积极开展农民网络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二)加快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村级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的要求,大力推进覆盖农村的“城市光网”建设,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农村普遍具备20M以上带宽提供能力。互联网宽带接入农村家庭普及率达到90%以上。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加快进行村级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年完成70%,年全面完成。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建设,积极实施“三网”融合发展,推动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高层业务融合。加大农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3G移动网络在农村全覆盖。

(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成种类齐全、经济实用、服务周到、手段多样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市级平台为主,建立集政务、商务、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市镇村三级提供统一应用平台。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等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五个一”(即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下同)要求,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点,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信息化应用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教师、村组干部的培训,积极培养发展专(兼)职农村信息员。

(四)强化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涉农信息资源规划利用,围绕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目标,重点开发农产品价格、市场流通、农资生产流通、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政策、文教卫生、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源。加强镇(区)、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对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镇(区)、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提供本地各类涉农信息。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库与服务平台,重点开发、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防汛抗旱指挥、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资源服务系统,带动产业精准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涉农信息资源开发。

(五)推进农业产业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以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机械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农产品种养、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可追溯体系。

(六)完善农村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推进电子政务网向村一级延伸建设,将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作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一个基本功能,集成各部门为农服务信息资源,为农村政民互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农技服务、劳动就业提供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依托市级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网上政民互动,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推进村务网上公开栏建设,推进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公开,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到年底,全市250个行政村电子村务公开栏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资产租售网上平台,加强对经营性资产出租的监督和管理,促进“三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完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推进为农服务网、文化资源共享系统等建设,推广“市民学习在线”,开展网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

(七)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信息化。深入实施农村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快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教研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办公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健全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服务网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市民综合素养。加快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构建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应用平台,为农民提供健康档案全程动态管理、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基本服务,实现市居民医疗保险实时结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信息系统,整合户籍、人口、生育等综合信息。健全社会保障、民政信息服务体系,拓宽市民卡在保障、救助、就业、优抚、养老等方面功能,推进农村保障服务“一卡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组织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市农委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市商务局要着力推进农村流通领域信息化,大力促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形成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市镇(区)两级政府(管委会)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基础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各电信运营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加大对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投资,进一步降低农村通信和服务资费。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两化深度融合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指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为区域和行业提供开发工具、设计资源、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方案实施、运行维护、电子商务、人员培训、设备租赁等服务的法人实体。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在解决企业信息化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这些平台成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研发设计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服装、家具等行业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以华南家具设计研究院、中国花样网为代表的工业设计素材库,以华南家电研究院为代表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以北京数码大方公司为代表的研发工具服务平台,以安世亚太为代表的精益研发服务平台,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4所为代表的协同研发服务平台,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生产制造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机械装备、汽车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信息化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涵盖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制造执行系统等领域,形成了以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服务平台,以西北快速成形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快速成形服务平台,以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MES服务平台,在提高企业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管理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目前,一些管理软件企业、SaaS运营商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如用友畅捷通在全国72个城市建立了125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为100多万家企业提供了服务,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以东方钢铁、广东塑料交易所、广西糖网、亚太化工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以环球市场、中国制造网为代表的外贸出口类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阿里巴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我国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8万亿,占电子商务交易总额84.4%,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突破1400万家,B2B电子商务平台达9200个。

第五,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逐步兴起。目前,我国形成了以盖世汽车网、易车网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以东方钢铁、欧浦钢网为代表的钢铁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以中电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在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效率、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六,区域性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涌现。20多个省市建立了非营利性的两化融合服务机构,形成了以广东省两化融合创新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提供工业设计、先进制造、工业控制、在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等方面的服务,在协助地方政府推进当地两化融合工作、服务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财政投资的平台使用率低,效果不理想;许多平台的功能比较简单,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出台针对平台的优惠政策,平台运营比较困难;平台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两化融合服务人才缺乏,平台难以整合人才为企业服务。

2010年9-12月,笔者主持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委托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调查和研究课题,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只有11%的中小企业应用过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只有44%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效果比较满意。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对策

(一)基本原则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面向需求、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引导,鼓励第三方机构以市场需求和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创新平台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体制要求的自负盈亏的高效运转平台。平台应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平台应遵循“共建共享”的理念,整合现有资源并合理布局,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二)主要思路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两化深度融合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覆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管理提升、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功能更加完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稳步提升,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三)建设重点

选择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服装、家电、家具等行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平台提品三维数字化设计、工业设计素材、计算机仿真、虚拟样机、专利检索分析等服务。

选择机械装备、钢铁、汽车、船舶、家电等行业,围绕提高生产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支持平台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快速成型、新一代网络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等服务。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

选择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围绕企业管理规范化、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管控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支持平台提供企业管理诊断、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ERP、SCM、CRM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在线管理软件应用、企业信息化培训等服务。

选择外贸、钢铁、橡胶、塑料等行业,围绕深化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为行业内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销售、库存、物流等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建立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网络销售平台,拓展网络销售新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促进企业服务化转型发展;支持平台提供信息、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电子支付、融资担保、人员培训、信息检索等服务。

选择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围绕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库存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能力,支持平台提供信息、网上招标、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供应商管理、货物追踪、费用核算等服务。

依托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区域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整合区域内政府、IT厂商、高校、科研院所等两化融合服务资源,集聚一批高水平两化融合专家,为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咨询、诊断、规划、设计、实施、监理、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创新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医院式、规范化的服务模式,推动当地两化深度融合。

(四)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电子信息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吸引和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标准,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平台,实行补助、奖励等扶持措施,引导平台规范运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完善工作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的现有工作基础,积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要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完善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加强指导和宣传。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及时调查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发现和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培育示范和服务品牌。要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优秀平台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税费重,电荒、用工荒等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迫切需要采取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升.公共服务平台:“导航”中小企业信息化[J].上海信息化,2008(3).

2.蔡晓玲.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6篇

近年来,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并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列为九大工程之一。2013年1月,工信部《关于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把推进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作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政府、行业、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相互交换和数据共享。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积极探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路径、模式和相关政策,把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搭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自由流动的“高速公路”,最大程度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便捷传输、高度集成和高效、低交换成本作为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重大基础工程和突破口,通过部省共建、试点探路、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方式,积极探索行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不断提升行业物流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事实上,交通运输部门在这一领域早已试水先行。2009年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签订了部省共建协议,把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共建示范项目,充分发挥部省联合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开创了“多方共建、多层共建、多省共建、多国共建”的开放式建设模式。2009年7月,浙江与上海、江苏、黑龙江等11个省(市)签署《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共建协议》,并成立省际共建领导小组,共同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发展至今已有21个省(市、区)参与平台共建,平台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建设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服务的内涵和深度不断扩展,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覆盖领域广、合作层次高和重大突破多的特点。2012年9月15日,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联席会议暨技术专家组成立会议,审议了平台建设纲要,并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建立一个管理中心和多个省级节点,这标志着平台建设在全国全面启动实施。

通过多方努力和实践探索,平台建设稳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一是联网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平台共联接用户已超过万户,累计向社会提供交换服务的数据量达到2亿条以上,日交换量最高峰值突破200万条。二是应用开发扎实推进,已初步建设了信用中心、交易中心、跟踪中心等等一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基于平台功能实现了物流园区(港区)“一卡通”、危险品企业电子路单监管、小件快运联网工程等。三是助推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普通货运、危化品运输、仓储、货代、集装箱、物流园区等物流通用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建设进程,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建设资金压力大、企业投入成本高、缺乏统一标准、重复投资性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四是加快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平台电子枢纽交换和信息集成功能,如中远物流、新华书店、华东医药等企业围绕供应链信息管理,实现了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大大提高了供应链企业之间业务协同和物流全程透明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和物流成本支出。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了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建设,先后完成了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共享标准和集装箱状态信息共享标准的制定,并在中日韩三国内积极推进试点示范项目的开展。目前,neaL-net中方的宁波、舟山等沿海港口已顺利完成了neaL-net集装箱船舶动态接口的改造,并通过了neaL-net技术团队的联调测试。韩日双方也完成了韩国仁川、光洋和日本川崎、神户和大阪的接口改造工作。在多边、双边合作框架下平台积极争取与东盟、欧洲各国和美国等国家、地区在国际物流信息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扩大平台应用的范围,加快国际化步伐。

阶段性短板亟待突破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出现了如河南“八卦来网”、“锦程物流网”、“发啦”物流信息平台、广州林安物流等典型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物流信息资源的汇集,提升了物流运行的效率和水平,满足了广大客户对物流信息的市场需求。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规模化、标准化,商业模式清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处于发展起步期,缺乏相应的经验借鉴,在整体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对平台总体结构和定位认识不统一。通过实际调研,各个方面对平台的战略规划、总体架构、功能定位、关系定位等认识不一,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分辨不清,缺乏对平台建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客观上造成平台参与各方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难以形成推进合力。

平台建设的协调机制仍待加强。平台建设是一项庞大、持久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沟通协调的对象多。目前虽然建立了推进平台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但仍然缺乏有力的工作组织,尚未形成沟通顺畅、交流及时、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平台建设缺乏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平台建设缺乏实化抓手。平台建设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有效需求信息供给不足、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弱、缺乏实际应用支撑、对用户引力不大等实际问题,亟需加强平台在园区管理、港口物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零担快运、城市配送、企业 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层面的项目建设,实化平台功能。

未来平台的发展路径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未来平台建设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久”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加强多方合作,立足市场需求,推进平台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平台建设和发展规律性认识,强化平台顶层设计。物流信息化、信息平台的发展是物流业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分工协作与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其自身发展遵循着客观规律,必须加大对平台发展规律性研究,不断提高对平台建设和管理的认识,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决策和行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发挥政府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基于标准化、网络化的部级交换平台,具有极强的公益性特征,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平台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作用,加强在基础网络布设、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和攻关、组织协调、安全保障、运行管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管理模式,为平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市场不足。

积极探索平台商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应及时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平台发展的正确方向,立足市场需求,提高平台自我生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扎根市场,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公众等不同需求群体对平台的实际需求及需求变化,把握市场规律,加大平台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港口物流、物流园区管理、城市配送、危险品运输、网上审批以及信用管理、路径查询等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平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公众的能力。

尽快形成高效有力的推进工作机制。加快制度和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力度,统筹部门之间、部省之间、政企之间、政社之间、行业之间、国际之间等的利益关系,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尽快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建立日常联系和沟通协调机制,尽快形成推进合力,加快平台建设步伐。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4-03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关注信息化在提升办学质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职业教育思想、体制、观念、模式等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一、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02年9月,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0年7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示范引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近十年,领导的讲话、国家、教育部和省的文件精神,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贯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规划

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现已建成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教学、财务系统、网站群系统和VPN等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应用系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部门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各部门业务需求情况的复杂化,使得现有业务系统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已有应用系统对业务发展、新一代IT通信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应对能力;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和服务融合的进程。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地需要在传统校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坚持以服务为目标,以师生为核心,在“技术”与“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打造一个既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贴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校园。

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一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位师生。信息化校园建设必定会引起管理机构的变革和工作流程的重组。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年12月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由部门信息化主管和部门信息员等组成的“纵向三级”和“横向三维”的信息化队伍。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各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1.全员重视,进一步明确应用需求是建设工作的动力源头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级部门要从源头采集信息化建设应用需求;全校师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调研论证,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是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精心谋划,拟定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同力协作,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强化管理,紧跟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

3.服务引导,进一步强化系统应用是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

加强宣传,及时推广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化系统应用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服务,及时处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盲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细化实施过程,搭建开放融合的基础框架和支撑平台

1.搭建基础网络平台。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石。学校的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为2.6G,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加强校园网络统一管理、对运营商在校所有网络设备统一配置、对全校网络设备和配置进行清查、对部门楼宇信息点位进行梳理、对网络认证账号进行清查、对弱电间进行巡检整治。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梳理网络常规事务的处理流程,规范台账制度。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各种终端的上网需求。目前,学校有线信息点达8500个,校园无线网络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已经覆盖整个教学办公及生活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搭建了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平台。

2.拓宽信息化合作渠道。学校成立“运营商信息化合作洽谈工作组”,与三家运营商开展信息化建设合作洽谈。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签署“信息化校园建设合作协议”。探索深度多层次的新型信息化项目的合作,实现合作多赢。

3.建设集成数据中心。建设集中高效的数据中心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为了收集、处理和存储学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存储集中、数据集成,提高数据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利用率,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学校于2012年实施了数据中心项目改造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4.整合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基础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ISO9000的流程化管理理念,在综合分析、调整优化学校核心业务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实行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系统。按需要建设部分新的应用系统(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系统、校友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同期对图书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原有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部门管理流程和业务数据,统一数据标准,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供集中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集成与单点登录,相关应用数据实现一站式访问。

5.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现有入网计算机6000多台,学术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16个。近几年,大力改善升级教学设施,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创建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模式提供了良好地信息化环境。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00多间,座位数达到8000多座。

6.增设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学校现建有具备录播功能的教室25间,配备高清摄像机6台,有图形工作站、非编系统14台(套)。通过录播制作设备,实现教学、学习过程同步直播和摄制,为优质资源的智能化制作提供保障。做好录播教室使用规划,按照学院规模进行录播计划分配,做好微课大赛、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市级以上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录课工作。

7.构建网络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网、微课竞赛网、视频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多个教学资源库。数字资源平台的搭建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和学习在学校渐成了主流。这些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课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学习平台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互动教学、便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环境。重点技术支持学校规划建设的百门精品资源课程,给予课程设计、微课录制、交流互动技术指导。

8.做实课程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重点就是教学信息化,学校一直将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作为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开始构建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平台,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现有网络课程834门,用31209个,日均访问量达2500人次。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商院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培训课程,基本满足师生对Moodle平台的基础应用培训。同时开通在线互动,解决师生具体问题。

9.做好信息化保障。保障学校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转,配合教务处、招生办等相关部门和院(部)做好考试、录取、比赛等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细化多媒体教室应用,满足不同专业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需求。加强对学校公共会议室的协调、管理、保障功能。做好各级各类重大活动、会议等公务活动的录像保障工作。

(三)强化建用结合,普及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成果普惠于全校师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经组织申报、专家审核和教育厅批准,学校于2011年成为无锡高职院校首家“江苏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14名教师经考核成为培训讲师。以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为契机,做好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计划开展信息化培训。组织开展“新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校园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专题讲座”、“二级信息员专题培训讲座”、“上门服务月活动”等,有效地引导师生使用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引导师生积极利用校园信息化资源方便快捷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务,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8篇

关键词:党建工作;信息化;管理;研究

一、引言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己经在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党中央历来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是党中央提出的任务。作为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不断地加深基层党建的信息化程度,通过先进的信息化工具、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手段的运用,加强党建工作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信息化对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1.基层党员和党组织联系更加紧密

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加强基层党员和党组织的联系,促进党组织对于基层信息的有效传达两个方而起作用。随着现在信息化技术的普及,现在基层党委和上级组织之间的联系显著加强,同时上级党组织对于下面的党建动态也能做到第一时间把握。信息化建设就彷佛是一座密切联系我党各级组织的桥梁,切实地加强了我党从中央到局部的紧密联系,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2.促进党员之间交流

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信息化的普及率比较低,不仅基层党务人员和党组织的联系受到影响,党员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基本上只有通过定期的地方考核,或者是上级组织的党务工作会议,才能实现党员之间的交流。这对党建工作,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工作是有一定不利作用的。但通过信息化建设,党建工作网路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党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在网络平台中,每个党员都可以看到其它地方的工作进展,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表达党员的责任诉求,加强了集体归属感。

3.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基层党建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展开。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党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网络平台,基层党员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参政议政的权利,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工作诉求,大大提高了基层党建人员的参与度,有效增加了我党的民主机制。同时,现在的一些考核和评审工作也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基层党务工作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评审等工作,这对于加强我党党建工作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基层党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度不足

其一,基层党组织虽然在此方面加大了投入,建立了对应的党建信息网络平台,但是重视建设忽视管理运用的倾向严重,难以保证基层党建信息网络平台效益的发挥;其二,基层党组织对于基层党建服务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并没有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进去,存在党建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其三,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缺乏健全制度保障,难以保证持续高效的运行。

2.基层党建信息网络平台引导能力偏弱

基层党建信息网络平台的效能之一就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引导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成员方而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党建信息网络平台引导能力并没有发挥出怼5比怀了主体积极性不足之外,也存在其他方而的原因:基层党建懂得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不足,党建新意识淡薄,不懂得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党建工作之间的关系。如果这样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到基层党建网络平台效益的发挥。

3.党校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化人才遗乏

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所以我们需要相关方而的技术人才而且是既了解党建工作又拥有计算机技术的全能型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相对较少,没有培养这方而人才的能力,这些条件的缺乏己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四、党建工作信息化管理策略

1.注重基层党建信息网路平台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基层党建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参与进去,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鼓励基层党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去,正确界定信息技术在基层党建工作方而的效能;其次,建立基层党建信息网站的同时,做好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实现与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展示群众感兴趣的内容,以将其发展成为全新的舆论阵地;最后,实现党员管理与单元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保证基层党建工作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完善网络维护监控机制

一是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和维护。各机关单位配备兼职信息员,负责各单位栏目的日常信息采集和上传;党委则配备专职干事,专门对党建有关专栏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的同时,对单位需要上传首页新闻、公告、通知等各类信息每日进行统一编辑整理审核后及时上传。二是将各类上传信息分门别类处理,方便管理和阅读。各兼职信息员定期将己上传的信息内容按照所负责的不同栏目进行归类存放,保证今后查阅调用更为省时便利。三是加强对兼职信息员职责情况的督导和检查,定期对其考核并纳入其所在部门绩效考核之中,确保各单位各类信息能够及时上传和下达,保证信息传递和阅读的时效性。

3.电子政务与党建信息化协调发展,实现共享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技术,努力建设与党建需要相适应的新模块。电子政务、电子党务这两方面系统运作原理基本相似,框架流程也相差无几,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政务网络进行办公等一系列工作和活动,与此同时,不断开发研究电子党务系统并借鉴相对成熟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各项先进有效的技术,此后,我们要依据党建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组织机构和相对应的职能分工,这些组织和分工都要具有党建特色,以便于党建信息化建设能够完全涵盖党组织应有的各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共享,让党务在网络信息化的帮助下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第9篇

1 信息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优势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尤其是先进的管理软件的应用,更加便利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势如下:

1.1 有利于档案资料实现永久性保存

传统档案保存主要是通过纸质方式,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尤其是湿度与温度影响。如果湿度与温度不相适宜,一段时间之后,纸质档案就会出现发霉的情况,档案信息也会受损,很多重要信息因此丢失,无法查询。但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管理档案,可以将纸质档案通过扫描或者人工输入的方式储存到计算机中,这不仅减少了存储空间,也不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信息完整,不丢失,而且储存在计算机中,重要的档案信息还可以备份处理,这样就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永久性保存。

1.2 减轻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事业单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汇总,再分类整理,工作十分繁复,程序也比较多。虽然管理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工作量却非常大。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事业单位档案之后,工作人员利用相关软件,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快速汇总、分类,检索时只要输入关键词即可,这样效率非常高。这样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就可以从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

1.3 优化了档案管理模式,扩宽了档案管理渠道,使得档案管理职能更加丰富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高效、实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只能够人工检索、人工录入,而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之后,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快速检修、电子录入,档案管理渠道有效的扩宽。另外,传统的档案只有保存、运用的功能,而信息化的档案在具有采集、管理、储存等多方面的职能。

2 信息背景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很多事业单位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但是就整体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重视,信息化平台应用水平比较低,也缺乏高素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

2.1 信息化平台未能进行及时更新

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但是却未能及时做好更新工作,这就使得很多新职工的档案信息未能得到有效更新,对事业单位的人才选拔非常不利。

2.2 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应用程度并不高

虽然目前我国与很多事业单位都已经构建了信息化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但是却很少应用,这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价值大大减弱。档案管理成本并没有因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而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因此也减轻。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事业单位表面上看,已经建设完成了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但是实际上,依然在沿用的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

2.3 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标准,其综合素质仍待提高。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他们的知识贮备和专业技能较低,同时由于档案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加大,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加强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建设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就我国目前该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来看,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要努力加强和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档案管理。

3.1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与网络技术

人员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工作协调性要保证高效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员对档案信息的录入与更新,还需要管理人员对信息平台建设的及时维护以及为他人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通过有效互通机制的建立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与网络技术人员的合作,从而确保档案信息录入与更新的及时性,促进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在日常的管理中,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从而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3.2 加强信息化建设平台推广模式的构建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为广大的信息需求者提供更优质化的服务,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建设平台的推广与宣传,以提升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要借鉴一些大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的先进经验,通过信息化建设平台使用效率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人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3.3 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职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在计算机和信息平台使用技能的不断提升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