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园景观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6:22:42

公园景观概念

公园景观概念第1篇

关键词:候鸟保护;栖息地;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n Nanchang City, the protection of migratory birds in Sihu Park as an example, based on full respect for the site situ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grets habitat and ecological habits of city of herons and applied it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 site, make comprehensive park city a migratory bird protection, public recre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lanning.

Key words: the migratory bird; habita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艾溪湖位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场地内具有良好的候鸟栖息地环境。打造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很有意义。

1项目背景

1.1发展区位

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因北临艾溪湖而得名。该公园坐落于鄱阳湖候鸟栖息圈内,是亚洲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其他候鸟栖息地以此为中心沿赣江向南延伸。其中,著名的天香园候鸟栖息地就位于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的范围内,也是该公园的发端之地。

场地位于南昌市东部发展片区,距旧城中心约10公里,其周边城市道路已初成网络。由此可见,区别于一般候鸟栖息地,“城市型”候鸟保护区是场地重要的区位特征。

1.2场地现状分析

由上位绿地系统规划可知,场地是 “赣江—艾溪湖—天香园”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艾溪湖—天香园—青山湖”城市休闲绿带中的重要一环。

规划红线内用地约200公顷,湿地特征明显,其中水域面积占总用地的50%以上,其次为稻田和林地。该场地现状田成方,林成网,塘密布,渠相连,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是场地独特的优势。而水体严重污染,现有水渠淤塞,垃圾遍布成堆等也是场地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城市高压线走廊从场地中穿过,用地形态较狭长,并被城市道路分隔等现状条件制约着项目的发展。

2发展定位与远景

2.1发展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场地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即一个集湿地恢复、候鸟保护、及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2.2发展远景

城市候鸟保护示范园:打造鄱阳湖区不可或缺的候鸟保护战略点,营造南昌市“城市鸟巢”生态基地。

城市形象名片:营造一派“水清草丰、稻香鱼肥、人欢鸟悦”的优美风光,刻画出一张南昌人引以骄傲的城市生态名片,打造成一张南昌市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名片。

都市田园休闲体验区: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融合城市休闲元素,营造一个自然、纯朴的人鸟乐园,让久置于城市喧嚣的人们近距离地接触自然,心灵得到慰藉的宁静空间。

3规划策略

3.1生态策略—鹭鸟天堂

天香园候鸟种类多、密度大、与人距离近,是典型的城市型候鸟栖息地。 栖息于此的候鸟以受国家保护的鹭鸟最多最珍贵。是鹭鸟重要的夏季繁殖地。因此保护区需提供鹭鸟的夏季营巢地和全年的觅食地。而作为城市型候鸟保护区还必须在栖息地外建立缓冲区,为鹭鸟提供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

营巢地:鹭鸟营巢地一般选择在近水林区,食物的供给、巢捕食压力和巢址微栖息地适合度是营巢地的选择因素。较大的巢区面积,近似圆形的空间形态,树冠高、树种丰富、郁闭度高的营巢林区有利于鹭鸟的营巢。

觅食地:鹭鸟常在海滨、湖泊、河流、沼泽、水稻田等水域附近觅食。觅食地的选择首先要在鹭鸟的觅食范围内,在哺育期有近距离觅食需求。相对隐蔽的停息地对鹭鸟更具吸引力。研究表明,农业栖息地与非农业栖息地相比更能吸引鹭鸟觅食,特别是稻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位重叠。丰富的岛屿和曲折的岸线是提高栖息地质量的关键。

缓冲区:缓冲区是鹭鸟栖息地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用以隔离人群,降低噪音。本方案规划两个级别的缓冲区。一级缓冲区为视线隔离,防止人的活动对鸟的干扰。二级缓冲区为噪音隔离,防止城市噪音影响鸟类的交流和繁殖。

规划区鹭鸟栖息地类型丰富,但栖息地面临以下三个问题:水质环境恶化,对鹭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面积减少,鹭鸟食物供给短缺、周边人类活动增多,影响鹭鸟栖息和繁殖。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净化水质、恢复生境以及圈层保护。

净化水质:保证场地内水系贯通,同时在多个水系入水口和雨水径流汇流处设置净化湿地,保证规划区内部水系的水质。

恢复生境:根据鹭鸟生物学特性,从食物丰富度、隐蔽条件、距水域的距离、人类干扰度等方面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从中筛选出适宜鹭鸟的六个栖息地斑块和一条迁徙廊道。其中北部栖息地斑块面积最大,栖息地类型最为丰富,受城市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干预、最低成本的原则布局营巢地和觅食地。因原有天香园营巢地面积有限,未来将被城市包围,故在规划区北部最大的栖息地斑块处新增一处营巢地。

圈层保护:根据对园区鸟类的保护需要可分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鹭鸟保护核心区,鹭鸟安静的栖息地,仅限科研及相关管理人员活动;鹭鸟保护一级缓冲区,视线隔离区,是游人观赏鹭鸟的最佳区域,需限制游客量,在缓冲区外边缘设置专门的观鸟设施;鹭鸟保护二级缓冲区,噪音隔离区,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区域,需要通过植物降低噪音。

3.2文化策略—鱼米之乡

南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早在一万年前,便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如今稻田、鱼塘、水渠及林带等传统的农业文明遗迹在城市中仍然有迹可循。水泽、富产、共栖是场地“鱼米之乡”文化的三大特征。修复场地的水泽基底,激发土地的生产活力,寻求场地中的和谐关系,是深入挖掘场地文化的三个有效途径。

3.3功能策略—人鸟乐园

区别于南昌市其他公园,候鸟无疑是本公园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保护其栖息生境是场地设计的首要目标。我们提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控制导则,

通过上述生态、文化和功能三大策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将成为一个生态价值最大化,鱼米文化浓厚,休闲体验丰富的城市公园。

4规划设计

图4规划总平面图 图5功能分区图

4.1道路设计

公园道路由三级园路及附属停车场组成。其中一级园路沿公园边缘成环布置,各区之间通过架空或地下方式连接。路宽7—8米,设有自行车道。二级园路宽4-5米,设有自行车道。三级道路以木栈道为主,宽2-3米。公园的人行与车行入口分离设置,其中人行入口与周边用地绿廊相衔接,从而形成连续的区域性慢行系统。

4.2水系设计

保证水源水量的水系统设计,保证水质安全的水净化设计,保证鹭鸟栖息的水位设计,适当调整场地地形,设置多种深水与浅水生境,保证鹭鸟水生食物的生存并便于鹭鸟觅食。

4.3功能与游线

在五大主题区的基础上,公园可分为九个功能块,包括候鸟核心保护区、觅食缓冲区、科普体验区、休闲健身区、鱼米体验区、商务休闲区、花鸟主题区以及游客服务区。由此形成鹭鸟栖息圈、科普研究区、休闲游憩园三类主要景点,以上景点均以慢行交通系统加以串接。

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未来,艾溪湖候鸟保护公园必将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地区不可多得的城市型鸟类公园;南昌市“人鸟和谐、共栖共生、持续发展”之典范。

致谢:本文得到了耿佳丽、杜宏惠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邢在秀. 潍坊城市绿地、湿地鸟类群落生态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 季婷,张雁云.环境噪音对鸟类鸣声的影响及鸟类的适应对策[J]. 生态学杂志. 2011(04)

[3] 张明祥,刘国强,唐小平. 湿地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03)

[4] 栾春凤,林晓.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5] 陆祎玮.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及其鸟类适应性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 康丹东.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11

公园景观概念第2篇

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从岐江公园项目开始。当时的岐江公园是一个造船厂,已经被卖掉,进入了拆迁阶段,他们准备推平场地建公园,这是通用做法。后来我带两个研究生到现场看,发现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所以当时到现场之后,我们对所有的机器、厂房进行了测量、评价、记录,贴上封条,这些是不能动的。这个工厂已经在拆迁,拿烂铜烂铁来卖的时候,我们劝说当地政府,停止了拆迁,保留下一些东西。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精神就是指中国工业时代、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代留下来的精神遗产――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能够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的解释论述,进行再创作。再生是具有创作意义的,它跟国外的工业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如杜伊斯堡,它是保留和再利用,我们强调再生。再生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的工业遗产本身价值不如外国工业文明起源和发达国家的有意义,其次就是中国现阶段如果完全保留利用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市民也接受不了,所以完全考虑再设计、再生,同时讲述场地的故事,进行再解释。

到2002年,岐江公园这套从研究到实践的方法同样运用在沈阳铁西工业区。当时铁西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市政府委托我们设计原冶炼厂厂区。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当时叫做奉天制炼所,占地33顷。具有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还有据称是全国最高的烟囱。我们对遗产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三个方案。主题分别为保留大量工业遗产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会展中心和博览中心(包括建议作为类似园艺博览会场所)和文化创意园区。这些主题中都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内容;都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态恢复作为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沈阳冶炼厂在岐江公园研究的基础之上,规模更大,而且比较完整。方案作完后在当地获得通过,但最后全部拆掉了,非常遗憾。

从2004年开始,慢慢进入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的研究,就是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提出。它在觅渡桥到宝带桥之间,是苏州城外的老运河。场地中有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太和面粉厂老厂房、苏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老储油罐;同时,有从1950-19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苏州化工总厂和苏州塑料三厂到苏州染料厂,到1980年代大量兴起的中小型乡镇工业。从最初的以粮食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到目前主要以钢铁、电力、水泥、物资储运等门类为主的工业格局。沿运河工业带在时代的变迁和种种新交通方式的冲击下,经历了不断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保持着活力。工业、仓储、港口码头成为运河两岸土地利用的主体,塑造了新的运河景观。然而,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缺乏“美感”的工业仓储景观背后,却记录和见证了苏南地区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运河在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毋需置疑地成为近代和当代运河景观的典型代表。规划方案通过从历史、区域以及运河景观文化等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发掘运河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活力的滨水区、构建城市的绿色通道这三个基本目标,构建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岐江公园是点,铁西已经是成片的片区设计,苏州项目是整个工业遗产廊道,由各种节点、片区连接而成。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把工业遗产与大运河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试图把工业遗产通过一种逻辑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使之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时候,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已经提出,研究它的功能相关、历史相关和空间地理相关的关系,建立了大运河苏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它一直影响到2006、2007年对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包括大运河江南整段的工业遗产的研究,无锡、常熟、苏州,一脉相承。这就使研究的尺度从片区走到了廊道。

2005至2007年,几乎同时,我们进行了两个较有意义的研究项目:一个是上海世博园场地景观设计研究。受上海世博园土控公司与上海园林局的委托,考虑大型工业遗产地,包括造船厂和上钢三厂如何更新,进行棕地恢复、再利用,然后形成特色,为大型的城市事件服务。“城市事件”与工业遗产相关联,当时在沈阳冶炼厂项目中就已经提出。上海世博园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工业遗址通过大事件的带动如何保留利用和再生,城市事件是城市更新的动力之一。我们同时考虑到,在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恢复,提出了“滩的回归”概念,运用棕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新景观的设计途径,在自然的层面上叠加工业文化,恢复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地,同时保留工业文化,形成上海世博园特色。“滩的回归”变成了上海世博园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包括中心绿地的湿地设计――上海后滩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导,考虑如何再利用工业遗产,并在服务于城市事件的同时,带动新城市的发展。另一个项目是北京首钢搬迁,属于搬迁后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范畴。受北京市首规委的委托,主要研究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巨大的工业――钢铁厂搬迁后土地的利用方式问题,当然也考虑生态恢复再生,但核心的议题是策划与研究。

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 我起草了工业遗产的《无锡宣言》。2006年4月18日工业遗产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一届工业遗产研讨会,《无锡宣言》,这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Q:您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与景观设计学在哪些具体的层面上形成重叠?景观设计学的方法又怎样介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学科上和实际操作上具体有怎样的优势?

A:工业遗产涉及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系列学科,但是景观设计学更全面地跟工业遗产、场地发生关系。

第一,景观设计学本身尊重遗产,尊重历史。景观设计学尊重自然过程,尊重历史文化过程。工业遗产属于历史文化过程,我们设计中一直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天地”是自然过程,但工业遗产地上的自然过程是往往被破坏的,所以景观设计学的介入应该是恢复自然过程,恢复生态,因为其场地往往是棕地,景观设计学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恢复。

第二,景观设计学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景观设计学的概念是重现的概念。“神”是与历史文化过程紧密相关联的,它是关于人对场地的寄托和精神联系,而工业遗产往往承载了太多人的精神寄托和联系。回到景观设计学的基本概念,景观设计学是关于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保护、恢复和规划、设计的学科。工业遗产景观是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景观设计学是关于这样一个景观综合体的分析、评价、保护、利用、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天地人神”中的“人”是当代的人,我们并不是把它像农业时代的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它还是为当代人使用的,那么如何使用?所以说,涉及到景观规划,即如何使用这块场地,如何利用场地上的构筑物建筑物和植被景观。

第三, 进行新的设计。何谓新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的设计。所以包括保护、利用和再生。这也是从岐江公园研究得到的心得。当时有“3R”(即保护、利用和再生),这是景观设计学学科的三个主体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之所以能作为工业遗产或棕地恢复的途径的原因。景观设计师懂生态、自然过程,所以对场地生态恢复,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如,建筑学可以解决具体建筑的使用利用问题,但是场地往往是被污染、被破坏的,这属于景观设计学的范畴。

Q:岐江公园的设计与实施处在一种怎样的背景当中?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决策者接受了在当时看来如此前卫的设计?

A:有几个颠覆性的行为。

第一,颠覆了美和文物的概念。这里的核心是一个丑陋的东西如何成为美的问题。直到2006年,中国才有明确的工业遗产的概念,国家才承认。我们是在1999年做的具体工作,接下来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做观念普及工作。那时零零散散的有人做工业建筑方面的恢复利用,比如登琨艳的苏州河工业厂房改造,此前虽然建筑师对厂房类有些利用,但岐江公园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业厂址当做遗产来对待,对整个厂址进行再利用。在中国“退二进三”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条件下,作为公共环境,它到底能不能被接受,要不要保留?这些生锈的东西既不是文物,又不美,要不要保留?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专业人员能够接受。专家都不能接受,可以想见市民可不可以接受。

第二,颠覆了中国传统园林价值观。它跟中国传统园林的概念格格不入。岐江公园的直线的路网、几何的构图显然跟中国的园林传统是对抗的,它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从以上两方面,可以体现其艰难。所以方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公众、专家尤其是市长接受。

第三,颠覆了已有的建造规范。中国没有规范,没有先例。园林和建筑规范从来没有工业遗产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决定了它完全是前卫的、实验性的。没有懂此方面的技术人员,所以它所有东西都是实验性的。你从它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直到现在,这些细节也是很到位的。

Q:能否从生态学、景观结构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进步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生态的场地恢复方面。后滩公园的污染比岐江公园大,必须考虑场地的污染和解决黄浦江被污染的水的利用问题,考虑生态的恢复和湿地的生态净化流程。

第二,景观结构方面。岐江公园地块完整,位于城市中心,设计构图的直线路网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常使用的要求;而后滩湿地公园除了面对生态上的问题,还有更严峻的防洪问题,同时着重考虑世博园的高密度人群的使用,它瞬间会产生大量人流,可达到日流量8万人左右。

第四,艺术表达方面。岐江公园更强调几何形式的介入,更强调艺术性,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后滩公园更多进行了弹性的设计,构图上更有机,更强调生态内容和使用的需要。后滩湿地吸取了岐江公园的做法,在河边的漫滩湿地大量使用野草。岐江公园更多的来源于知觉,来源于艺术;后滩湿地更进入科学的层面,强调生态的恢复,水的净化。

Q:从岐江公园的设计到现在,您认为国内在工业遗产方面的观念发生了哪些转变?转折点和标志性的事件又是什么?

A: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建筑领域的798、岐江公园、上海苏州河工业建筑的利用、上海世博园在中国大型工业基地上举办、首钢的搬迁、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被炸掉等都是发人深思的标志性事件,唤醒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但真正的转折点我认为是政府的介入,标志性的是国家文物局的《无锡宣言》。现在,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接到求助、咨询电话,比如有一个东莞记者,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外资时候的第一个厂房要拆掉,他们就感觉到这是工业遗产,应该保留。从开始民间的到报纸媒体的呼吁,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可谓如火如荼。近两年时间里,关于工业遗产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无锡宣言》之后,文物局相继公布部级的工业遗产,把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文物体系。上海、北京等城市明确把工业厂房作为创意产业的培育基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工业遗产得到重视的一个极端。

俞孔坚简介: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曾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 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

2004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杜伊斯堡,德国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在鲁尔河注入莱茵河处。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重要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

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

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

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

公园景观概念第3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结构;概念设计

2011年,温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04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为21.89%。按照《温州市国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提高到13平方,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7.31%,绿地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为温州市民勾勒了一幅“出门见绿”的“享绿图”。

按照这个目标,温州市要规划建设15个城郊森林公园,主要利用城市周边现有的的大型山体和水体进行设置,主要包括五磊山森林公园、牛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等。还将规划建设10个市级综合公园,包括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三湿地公园等等。另外,温州市还将规划建设35个区级综合公园、4个带状公园、13个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

以上数据来看,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它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放松心灵。因此,景观工程中,除细节的美观上需要用心外,结构安全的的概念把握更需重视。景观工程虽然单体较小但是造型复杂、形状各异,在结构计算和结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计算软件往往难于应付,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把握几个重要的结构设计基本规定要点,简化模型,通过结构的概念设计来指导景观工程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宗旨就是在特定的空间形式、功能和地理环境条件下,以结构工程师自身确定的理想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用整体构思来设计各部分有机相连的结构总体系,并能有意识利用和发挥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以及分体系与构件之间的最佳受力特征与协调关系。

以下就通过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的几个要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结构概念设计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1、合理的结构体系调整

建筑结构是水平结构分体系---楼盖体系和竖向结构体系---墙、柱等组成总结构体系。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者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水平结构体系一般由板、梁、网架组成,如板-梁结构体系和网架体系。水平结构体系也称为楼(屋)盖体系。其作用为:(1)在竖向方向,他通过构件的弯曲变形承受楼面或屋面的竖向荷载,并把它传递给竖向承重体系;(2)在水平方向,它起隔板作用,并保持竖向结构的稳定。

竖向结构体系一般由柱、墙、筒体组成,如框架体系、墙体系和井筒体系等。其作用为:(1)在竖直方向,承受水平基础体系;(2)在水平方向,抵抗水平作用力,如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并把它传给基础体系。

景观工程中经常见到些不完整的框架,结构体系过于简单,但是跨度却很大。

比如单跨景观桥,单跨亲水平台,单跨休息亭等等。按常规简支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跨中弯距和变形很大,需要通过增加构件尺寸来达到计算要求,这与景观工程中要求的美观轻薄相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调整结构体系,把梁或者板往桥墩或者柱墩以外延伸一小段,使简支模型调整为伸臂模型,这样跨中的弯距和变形就会调整为最小。

2、不规则的结构模型调整

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L/B宜≤6(6、7度);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景观工程中常见不规则的结构布置,L/B≥6,并且不对称。比如景观长廊,景观墙等,结构刚度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按常规的建模计算,周期比肯定过不去。这时候就需要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位,并在防震缝处加强构造和连接,并且在基础设计中,通过加大基础Y方向尺寸来加强整体的刚度。

3、加强构造措施

景观工程相对建筑工程,在承载力和延长性方面会差些,这就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景观允许的情况下加强结构体系中的构造措施,加于安全保障。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还有加强木制及其他材料的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的连接。?

下图这个景观构架不是一个合理的受力结构,其外挑的受力悬臂形成一个很大的倾覆弯距由柱子传到基础,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引起整体倾覆的可能。

通过受力分析,正确评判结构的不利因素,采取有利的加强措施。比如提高柱子的刚度(尺寸加大,箍筋加密),加深基础的埋深,或者在柱子上增加斜支撑等等构造措施。

4、结束语

景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遵守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而且要将结构的概念设计应用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来。通过结构整体概念设计和局部的构造措施来实现景观工程要求的即安全又美观的目标。相信,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温州的“享绿图”会更加生动美丽,温州人民会更加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 李国胜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与合理构造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园景观概念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植物规划设计

“公园”是一个普遍常用的概念,而现有的城市公园概念宽泛且多义,城市公园应该是一个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融合城市生态、环境、公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并随着时代、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1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概念是随着我们对于大自然和周边生活环境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更新的。目前来讲,我们所说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系统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具体的空间设计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系统规划环节指的是大规模、大尺度上景观的把握,包括土地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规划、场地规划、和环境规划等;具体空间设计的主要要素包括水体、植物、地形、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小品等。其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包括步行街、广场、城市街头绿地、城市滨水地带以及居住区环境等。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技术,其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常规使用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已经逐步成为人类塑造生活环境的艺术与工程的前提和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设计艺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之中。

1.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综合景观和景观设计的定义来看,笔者认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公园的景观规划和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两部分,它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现代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或有意识改造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以及绿地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主要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开放或封闭、融入城市或隔离于城市的公共场所,需要融入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生态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并且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

2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

2.1 总体规划的意义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的意义:首先要明确该公园在整个城市绿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半径;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确定公园内的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其次在通过全面考虑和总体协调后,使公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各部分之间构成有机的联系,能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之间、关系;还需要满足环境保护、文化娱乐、休息游览、园林艺术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便保证公园的建设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2.2 公园的主题和设计理念

2.2.1 公园主题

城市公园的主题就是指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也就是城市公园在城市中所表达出内容。城市公园主题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公园的整体布局并结合公园的内容决定的。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建设规模、服务对象等,都对公园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若从其服务对象和规模来看,有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等。从其与城市中心的关系来看,城市公园有中心城区公园、市内公园、郊野公园等。城市公园的主题根据其景观内容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纪念公园、历史名园、游乐公园、植物园、风景名胜公园、盆景园等。城市公园主题的确立,与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设计师的理解与创造力有关。

2.2.2 公园的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即公园设计的立意和出发点,它是一个公园的文化线索和精神灵魂。它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家园,一种文化,一个地标,还可以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感……

要总结出适合当地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首先就需要从公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作为出发点,挖掘其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形成、变化和演进的印痕和轨迹,是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象征,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作为一个城市公园,它是一个大众集体生活和休息的平台,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和表达出来,起到一种延续的作用。同时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新速度和节奏的加快,其更加回归物质生活,所以,为现代都市人创造一些具有地域景观特色和精神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显得格外地重要。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公园,凸显公园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

2.2.3 公园景区景点规划

公园按照规划设计意图,根据游览需要,组成一定范围的各种景观地段,形成各种风景环境和艺术境界,以此划分成不同的景区,成为景色分区。由若干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称为景点。景点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单元。景区则是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每个景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空间。一般公园中均由若干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景点组成景区,再由多个景区组成公园完整的景观系统。

公园的景观分区要使公园的风景与功能使用要求相配合,达到增强使用功能的效果。景区不一定与功能分区的范围完全一致,有时需要交错布置,常常是一个功能区内包括一个或多个景区,形成一个功能区内有不同的景色(如图1)。

公园景观概念第5篇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公园景观概念第6篇

based on elaborating the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am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their ideas and the profession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 dealt with, aiming at introducing ar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great masters.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1 "景观"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 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

形成时期 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 19世纪 20世纪

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 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 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WWW.133229.cOm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著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3.1 olmsted三父子frederick law olmsted以其长达30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而被誉为"美国园林之父"。 他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即: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1857);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prospect park, 1866);芝加哥的滨河绿地(riverside estate, 1869);波士顿的公园道(parkway, 1880);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1893)。此外他还促成的国家公园运动,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和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创始人。olmsted极少著书立说,但是他的经验生态思想、景观美学和关心社会的思想,却通过他的学生和作品对后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

john charles olmsted, olmsted继子,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桥梁。他继承并拓展了olmsted的思想和业务,规划和设计无数公园、公园系统、学校等,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的品质影响很大。federick law olmsted,jr, 并不是由于他的父亲olmsted而是由于他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和深入,尤其是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声誉极旺,他曾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规划和设计长达几十年, 后来也担任过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协会的理事长。

olmsted三父子和起来超过100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塑造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3.2 charles eliot

eliot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890年的waverly oaks一文,呼吁对belmont山的一片处女林进行保护。这篇文章促使1890年mit保护美丽风景的会议的召开和次年美国公共保护协会(the trustees of public reservations)的成立,以及1893年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eliot, 1893)的产生。今天,eliot作为"波士顿大都会公园系统之父"而被人们所怀念。

3.3 henry vincent hubbard

hubbard是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学位的第一个获得者。作为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的早期教育家,hubbard 1929年主持设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同时,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cityplanning这两本权威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hubbard发表大量有关20世纪景观规划设计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文章,并出版了our cities to-day and to-morrow:a survey of planning and zoning progress in the united states(1929)一书。

3.4 steele

steele倾向于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学院派寻求灵感,并试图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现代的概念。1925年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前后欧洲前卫的思想和作品被他介绍到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1938年他设计的"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具有明显的"新艺术运动"的特征。他是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启蒙人之一。

3.5 thomas church

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church,致力于地中海地区花园设计的传统在加州的应用。受现代建筑、现代艺术的影响,church创造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风格-"加州花园学派"。 church的近2,000个花园中,donnel花园(1948)被认为是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在gardens are for people一书中,他认为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的特性、建筑的风格和业主的生活方式,反对绝对的形式主义。

3.6 eckbo

eckbo,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家。早在1938年eckbo即发表了small gardens in the city一文,探索了各种条件下的城市花园设计。1939-1941年,eckbo和rose、kiley合作发表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enviroment,landscape design in the rural enviroment和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rimeval enviroment等一系列文章,1950年他又发表landscapes for living一书,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老传统进行了强列的抨击,奠定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他的主要观点是:"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景观的形式取决于由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

3.7 d. kiley

kiley这位重实践而少理论的设计师,也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人物,所设计的重要作品有:miller gerden(1955)、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1969)、达拉斯的喷泉广场(1985)、佛罗里达北卡罗利纳国家银行的露台花园(1988)等。他常常用网格来确定景观元素的位置,除圆以外很少用曲线,几何元素的变换表现出强烈的秩序,但却和周围环境、建筑相协调一致而不刻意突出自己。

3.8 l.harprin

harprin ,美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代的代表人物。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包括lovejoy plaza、 pettigrove park和auditorium forecourt plaza在内的一系列广场和绿地,显示出他对直线、折线等形式语言的娴熟应用和对水、水泥等材质的天才把握。在理论上,freeways(1966)探讨高速公路带来的种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rsvp cycles(1970)、notebook of lawrence harprin(1972)、 tark part(1974)等著作分析人们在景观中运动时的空间感受和其它感官的感受,认为设计不仅是视觉意象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参与。

3.9 ian mcharg--生态规划的倡导者

二次大战后,战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高峰,郊区化导致城市蔓延,环境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ian mcharg成为景观规划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于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标志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quot;千层饼模式",从而将景观规划设计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图6,i. mcharg, 俞孔坚摄)。

3.10 peter walker

peter walker,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师。60年代的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对walker影响极大,以致他在以后的设计中经常运用这些艺术的处理手法。哈佛大学的tanner喷泉(1979-1984), 德克萨斯州的ibm研究中心(1990)设计是其代表作。walker所注重的更多的是由色彩、模式、层次和空间所构成的视觉景观,从而把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7,peter walker和swa作品,加州irvine表演艺术中心, 俞孔坚摄)。

4 80年代后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80年代以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延续以及对多种文化的保护。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即由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mcharg 的"千层饼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其次;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5美国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职业范围

5.1 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城市规划角色开始很早,1858年olmsted和calvert vaux设计纽约中央公园,及其以后直至二十世纪初城市公园系统的演进,都是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十九世纪中期olmsted、jed hotchkiss、h.w.s.cleveland等人设计的郊区城镇,也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城市化观念。1901年frederick law olmsted,jr.作为麦米兰委员会成员参与华盛顿特区的重新设计,此后几十年他一直从事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契机?quot;城市美化运动",是城市规划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记者char1es mulford robinson创造了"城市美化"(the city beautiful)一词,后来他从事规划并写出一本影响极大的书,即modern civic art,or the city made beautiful (c. m. robinson,l903)。

当时负责组织城市规划专业的多是景观建筑师。1909年第一届城市规划会议召开,frederick law olmsted,jr.和john nolen在会议上都有重要的论文发表。同年nolen说服威斯康辛州的立法委员通过法案,首次授权各城市成立规划委员会并筹办城市规划。james s. pray也于同一年在哈佛景观建筑系开设第一个城市规划课程。1915年十四个景观设计师带头创立美国城市规划学会(也即现在美国的规划协会),1923年哈佛大学在景观设计系中增加城市规划组,并在1929年由henry v. hubbard主持设立第一个独立的城市规划系。接下来几十年,城市规划专业日渐茁壮并获得立法支持,规划设计师一直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有时甚至担任领导人。

5.2 新镇和社区规划(new towns and communities planning)

这里的"新镇"和"社区"特别指模范村(model villages)、郊区社区(suburban communities)、社会社区(social communities)、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等。19世纪最有名的新镇和社区规划是olmsted规划的riverside(1868-1870),它通过铁路和芝加哥相联,以穿越该社区的河流为媒介,olmsted沿河两边规划了大片的绿地,并和社区内次一级的绿地相联系,从而构成该社区的开放空间系统。这些环境优美的新镇和社区是1870-1930年有钱的美国人的房产,或是公司企业为员工休建的模范村。

1900年以后,霍华德的田园都市在美国引起一定的反响,比较成功的的是联邦政府一战期间组织的社区开发和纽泽西州radburn(c. stein、henry wright、m. cautley,1928-1929)的规划。radburn理念包括:邻里单位的设定、人车分离的交通、以公园为邻里中心等。新镇和社区规划任务之多,以致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师不太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使城市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业。

二战以后的新镇和社区规划产生新的思想。最有名的是休士顿附近的woodlands(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 1972)新镇规划,生态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图8、9,70年代新的购物-办公一体、居住-休闲综合社区, 加州fashion island, swa规划; 图10、11,景观设计师主持的新社区设计, 加州woodbridge, swa规划)。今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在一些快速成长的地区能看到一些大的分区外,新建的城镇已很少见。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新镇和社区规划中的作用。

5.3 城市公园(urban parks)

城市公园设计一直是景观设计师最本行的业务之一。1630年设立的波士顿公园(boston common),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公园性质的牧场,而直到19世纪真正的公园才在美国出现。以纽约的中央公园(olmsted and vaux, 1857)为起点,美国各城市纷纷建立大型自然式的城市公园,如费城费蒙公园(1865)、 圣路易森林公园(1876)、 旧金山金门公园(1870)等。到了19世纪末,公园成为民主和理想的象征,于是更多的公园被修建。城市公园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20世纪以后,随着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公园的作用和形式也不断变化。运动和比赛成为日益重要的活动,19世纪末建造的大型公园增加了运动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以加强休闲活动。波士顿的查尔斯河岸(char1esbank)(olmsted ,1892)便是最早出现的城市康体休闲场地之一。 "袖珍" 型的公园是50年代以后的产物,如纽约市的paley 公园(1965-1968)的面积只有一栋建筑物那么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人情味的空间之一;也有整个区域被指定为公园的实例,如费城的independence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1956),该公园包含有历史建筑物、广场、景观区和花园等;此外,还有计划经济复苏的区域整个被指定为公园的例子,如马萨诸塞州洛威(lowell)的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公园等。

5.4 城市广场(plazas)

公园景观概念第7篇

1 引言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在2003年举办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中,各种各样的景点实际上是每个方案的主角。在中外专家评委选出的3个获奖方案中,其景点的营造和描述,显然比落选的方案更加全面和到位[1、2]。因此,通过对景点营造行为的解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国当前的园林设计思潮。

何谓“景点”?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2002 年)规定:“景点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3]。《标准》把“景点”放在“风景名胜区”篇,就是说景点主要存在于风景名胜区。然而,当前几乎所有的园林设计方案中,从公园到庭院,甚至道路,都有“景点”的出现。然而在实践中,景点概念是被普遍使用的,并不局限于风景名胜区。

2 景点的形成原因

2.1 控制场地空间

景点的形式和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园中园”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广州运用此前宾馆庭园的设计经验,在公园建设中,把公园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各自独立的小景域,布置各种公共活动的游览点和服务设施。重要的区域,多采用“园中园”式布局,在大园中套有不同内容的小园,从而丰富全园的景致[4]。它与圆明园中的小园林在形式上差不多,即成组的建筑物与叠山理水或天然地貌所构成的幽闭或比较幽闭的空间相结合,形成一个在布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形环境。无论设置墙垣与否,都可以视为一座独立的小型园林,即“园中之园”[5]。显然,这与后来拟定的景点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虽然在20世纪50 年代,中国的城市公园布局曾受到前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的影响,以功能来分区,但是到了60年代,却认为分区理论对于我国城市中较大面积的综合公园的初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对于较小面积的公园就舒展不开,因为没有足够的用地来进行明确的功能分区[4]。而“园中园”的设置比功能分区更适宜场地规划,实际上反映了景点的灵活性。因此,90 年代后,虽然园林建设的面积越来越广阔,功能分区理论却并没有被重新明确地应用,景点的设置继续成为设计师控制场地空间的主要手段,技法也由院落式布局拓展到雕塑、构筑物、植物、地形地貌等安置和命名。

2.2 追求文化意境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当代园林的建设。而且,这时期对传统园林建筑继承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认为有“文学意味”,即主景建筑一般都赋有题目,或以诗词、楹联、匾额等提出造景立意[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点的名称或景题受到普遍的肯定。《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的“综论”认为:“这批园林新作中,有不少匠心独运的点景题名,画龙点睛,颇具深意。如深圳东湖宾馆园林的’思源’题刻,唤起游子思乡报国之情;鹃园的’醉红坡’、’映红渡’、’踯躅廊’、’沁芳涧’等,语意双关,渲染了红花遍园的热烈气氛 [6]。

2.3 获取经济收益

景点的建设与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是设施集中的区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也是集中的观光游览区,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在探索园林行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时,国家也曾经鼓励景点“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各类活动”,获取经济收入[7]。

简言之,景点的功效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如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的园林设计[8]和2003年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竞赛方案[2]。

3 不良的后果

3.1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园林形式美学的多样与统一、调和与对比、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9~11],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这些概念基本上源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美学领域,中国古代匠人在造园时是否遵循这些原则,值得怀疑和探讨,而且它也不一定就是新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可是,由于它和景点的“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园林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准则和必然的结果。

上述现象反映了景点的审美特征实质上被主要放在视觉上,即作为被“看”而存在,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全方位的相互交融。所以,观光的方式成为景点设置的最强大的动力。理论界也重点研究看与被看的问题,如景物观赏点的“合适视距”理论等。其他领域如地质、气象、生态、经济、社会、生活、生理、心理、体验、参与等,则很少被涉及。

3.2 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中国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6]。景物与景题的先后关系被颠倒过来,于是景观不再产生于对场地与文脉的艰苦探寻和挖掘,而是产生于诗文或作者的主观。由此,景点脱离了物象,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 转贴于  4 问题与讨论

园林界对景点设置的观念认可,令人深思。问题是复杂的,可引发的讨论也是多元的。

其一,过度重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过于强调“诗情画意”。需要承认,我们的先辈的确是重诗画的,尤其是园林的建造者和主要欣赏者——士大夫阶层,但是,当代的园林设计师是否还具备如此的教育背景和修养,且有能力再现古典的诗画情趣呢?普通民众是否在游园中只是通过背诵唐诗宋词来获得审美愉悦呢?

应该承认,现代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在古典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严重不足的。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设计方案中,有一个景点叫做“杨柳东岸”,据说源于柳永的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是看不到残月的。又如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校园设计中,有一景“知鱼池”,据作者的解说文本,是取“知鱼”是“知遇”的谐音,谬误何其大也!

打开一本我国自编的园林设计教科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构图法则、造景手法、意境题词之类[12],而在国外教科书中占据主要内容的景观产生过程(自然和社会)、景观感受心理、人类行为规律、地理和技术影响等等,几乎完全阙如。长此以往,对我国园林教育影响的后果是可以预知的。

其二,意境是景点设置的主要目标,可它总是被当代设计师的词语所构筑。如前所述,设计师们总是在设计之前关心意境问题,而且基本都是通过诗文来寻找。但是,《园冶》中却没有这样的词语,开篇《兴造论》即是:“……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3]”所以,意境本是文学语言,用文学谈论园林,最终还是体验文学的情趣而非园林。

其三,如果只是借用文学、绘画和雕塑来充实园林景观,那么,是否需要承认它们只是与园林有横向联系的艺术门类?实际上,很多学者都认为即使它们在园林中能够锦上添花,但其与园林还是有区别的,正如建筑与室内家具、摆设的区别一样。所以,需要追问园林的基本问题,即它因何而存在?园林是空间艺术,它作为一个容器,承载了多种物质设施和精神元素。但设计师是否能够意识到它们并非园林的核心,或者说,每种艺术(学科)门类总有自己的界限,比如散文、诗歌更适于表达个人瞬时的游园感悟,而非设计师预先设定的不变的景题。这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中国古代园林在清朝中后期的成就以及指导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其四,如果景点设置是设计师的基本技法,那么问题会更加棘手。为什么我们必须用景点来控制空间,从最初的小至1hm2的园中园,到现在的大至1 135hm2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虽然,350余hm2的圆明三园中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物有一百多处,但是,它在150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所谓的“四十景”也是后来题署的,它们不是造园者最原初的手段。应该思考尺度的变化是否导致工作方法的差异。小比例尺只是设计,大比例尺只能是规划。如果我们承认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区别,那么,土地区划固然存在,但是景点的设置并非必然。在规划层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相关资源、能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是主要问题,而非审美层面的营造。即使在设计层面,设计师关心的首要问题也不应是审美、教育、文化等,而是在合理使用场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要求。

5 结语

景点的概念实际上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形成和被发展的。如果想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应该对新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要关心园林观念的生成和演变。否则,我们在迷失中,是无法对一些被扭曲的现象进行辨析和批判的。当专家评委、设计师和公众都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来评判、设计和欣赏园林时,我们就失去了寻找正确的园林设计方向的可能性。

笔者对景点营造的考察,是试图对现在园林界的一些主流观念提出质疑,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更多对园林设计思想的讨论,共同促进中国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婷.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过程[J].中国园林,2004, 20 (2):29.

[2] 易道公司,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设计方案简介[J].中国园林,2004, 20 (2):1-28.

[3]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敏.中国现代公园——发展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 周维权.人间天上诸景备 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新探[A].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 刘少宗.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一)(第二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 马松.深化门票价格改革 健全价格协调体制[J].中国园林,1994, 10 (3):16-18.

[8] 中国园区[J].中国园林,2000, 16 (增刊——世博园大观):22-107.

[9] 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0] 李征.园林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公园景观概念第8篇

关键词: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元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欣赏水平和精神追求的层面越来越高。表现为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追求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更加注重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公园的建设为人们自由活动、放松身心的空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以纪念为主题的纪念性公园在各大城市快速建立,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鲜明的主题,在设计元素上更是别具一格。

1.纪念性公园的概述和特点

纪念性公园是用来寓意某些具有纪念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纪念性景观,是可以供人们思索、缅怀、吊念和游憩的公共场所。其可以将整个公园设置成具有纪念价值的空间,也可以将公园的一部分空间设置成具有纪念价值的空间。是以当地的历史事物,包括革命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它不同于传统的纪念碑和陵墓那样具有很浓的庄严肃穆性,而是注重参与性和可游玩性,在游乐的基础上增加了更深层次的纪念意义。纪念性公园具有以下3个特点:寓教于乐,精神信仰追求;主题明确,文化气息浓厚;时间轴线,具有时代气息。

2.项目概况

福莱山纪念公园位于烟台开发区的西部,该公园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以及历史纪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多重作用,是开发区未来经济发展、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重要标志。该纪念性公园的地基东临金沙江路,北接长江路,西面临近秦淮河路,南面接近变电站。公园的景观占地面积共为57hm2,地基的东侧和东西侧为商业用地,西北侧毗邻工业用地,南侧和东南侧分别为行政管理地和居住用地。

2.1设计和规划理念

通过对公园所在地的地理情况进行勘察和测量,对测量结果和基础资料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明确其具体的设计规划和设计理念。(1)计划将该公园建立成以展示该开发区30年来的发展历程,歌颂和赞扬开发区人民的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以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主题,集多样性、功能性以及纪念性为一体的生态型纪念性综合公园,展现当地的历史风采和时代特征。(2)以生态文明为设计理念进行公园内部的植物分布规划,建立一个适宜植物群落生长的和谐生态系统。(3)以建立生态绿地和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入文化娱乐、健康身体、休闲游览以及纪念设施等可供体验、游憩和感受的体验内容。(4)结合周边的城市特点和环境特点,设置城市景观与纪念公园景观的视景走廊和环绕四周的绿化带,形成保护隔离屏障,共同构成完整的公园全貌和绿色生态廊带。(5)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演绎历史事物,通过历史人物和景观的塑造,将历史重现,增强历史性和文化性,引起共鸣,回忆历史。

2.2公园的空间组织和规划布局结构

2.2.1空间组织。按照纪念性公园空间形式塑造的基本要求,结合该纪念性公园的内部结构空间,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状况,以展示公园的整体面貌和满足游客的游览和娱乐功能为目的,将其空间进行规划和组织安排。该纪念性公园在空间设计上着重于对空间的布局和序列的组织上。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公园的坡度范围为0%-15%,烽火台遗址位于场地的至高点位置。所以,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法,设置双轴线来控制整个公园的空间规划和布局,使空间的布局和序列符合要求,起到塑造环境和渲染氛围的作用,引起游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体现纪念的价值。

2.2.2规划布局结构。公园以中间的塔为核心,南北方向设置成文化体验轴,东西方向设置成形象展示轴,廊道由游憩绿带组成,周围四区为基底的生态布局结构。

3.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

3.1植物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植物对于景观的情景创设具有重要作用,品种不同的植物可以营造出风格完全不同的情景特征,与当地的地域环境紧密结合。该纪念性公园的纪念轴线在植物的布局上使用了生态设计手法,在广场入口处种植高大挺拔的本土银杏树,沿着道路轴线对称分布。营造出纪念的氛围,彰显城市的植被特色,通过植物群落烘托文化环境,达到寓情于景。

3.2高技术产品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通过对当地特有的地域形态、人文色彩以及文化符号等的分析与设计,使高科技产品元素的应用于当地的文化协调一致。可以采用声、光、影等因素设置高科技数码景墙,通过相关的形式实现与游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将当地开发区的机械制造、电子电器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通过景观墙展示出来,形成一种文化体验。

3.3雕塑作品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雕塑作品是人造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其丰富的造型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形态传达思想感情。将雕塑作品与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等的结合,共同组成城市的特色,雕塑的质量和造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审美价值和传承精神的价值。要清楚地意识到雕塑作品的价值不但是指其题材构思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传承历史的载体所体现的价值。

3.4景观构筑物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整个公园的地形由下而上,逐渐到达体验轴的最高处,即中心塔。中心塔是整个公园的形象标志和景观焦点。使用先进的材料,利用高端技术,设计形状和造型独特的中心塔,使其集展示、娱乐以及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传承其被赋予的历史意义,寓意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塔高60m,可乘电梯上到塔顶,眺望公园全景、开发区以及远处的海景,预示着经过当地人民的不懈努力,风雨兼程,将会收获美好的未来,更上一层楼。

3.5水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水作为我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是环境当中最具有灵性的自然因素。通过设置水景可以将建筑物的硬朗轮廓线进行柔化,在纪念公园的中心塔周围设置一个环水体,设计景观墙,并让水环从中穿插而过,将水引流到景观墙上方的水槽处,达到水体空间的丰富。让水沿景观墙流下,汇聚之后再沿着阶梯顺流而下,构成跌水景观,与其它景点相结合,构成景观对话。同时,借助水的流动隐喻“源头”、“发源”之意,象征着水养育一代又一代当地人。

公园景观概念第9篇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景观研究的进展,是人类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表1是对景观概念及有关研究学科的概要总结。

    表1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3 代表人物及思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