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1 10:08:00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1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背景

1.国际社会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要求对发展采取一种综合方式,这种方式承认下述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消除一切形式和层面的贫穷;消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保护地球;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有男女获得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确保充分的性别平等以及促进社会包容。

2.教育与培训对实现2030年议程至关重要。《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的愿景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中。“2030年教育”高度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获得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职业技术技能;消除性别差距以及确保弱者的机会等方面。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帮助年轻人和成年人培养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技能、促进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支持向绿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转变来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种需求。

3.过去6年里,教科文组织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 年)》①,其目的在于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以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通过的《上海共识》②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分析与预期发展成果相联系提出了一个构想,并且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重要建议。

4.《上海共识》的构想和政策领域有助于启发《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修订和起草工作,该建议书是通过与新近修订的《关于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建议书》(2015年)密切协调和配合制定的。这两项建议书为终身学习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对于帮助实施“2030年教育”至关重要。

5.2014-2015年期间对《战略》进行了一次评估③,评估发现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受到广泛赞赏。教科文组织在提供政策建议、能力建设和开展政策审查方面的专门知识在国家一级受到重视,而其概念性和准则性工作构成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有助于会员国制定和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评估还强调了教科文组织在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定位为促进公平、社会正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学习途径方面的全球领导作用。评估还认识到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组成的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全球网络④的独特性,以及教科文组织在团结那些活跃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国际组织方面的号召力。评估还表明,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一级开展的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也面临若干挑战,包括缺乏一种长期的战略方式。尽管自2010年以来通过改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但评估结论显示,该网络的潜力需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6. 这一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制定考虑了2030年议程、《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评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全球趋势的分析⑤以及各种磋商,例如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新《战略》的虚拟会议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关于2030年议程中技能的会议。磋商和起草工作是与《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FFA)的制定协调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行动框架》的实施以相辅相成的方式解决关键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问题,尤其是青年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等问题。

目标和优先领域

7.《战略》在《中期战略》(37 C/4)框架内确定了2016至2021年期间的关键政策领域和行动。《战略》有助于实现教科文组织的战略目标、本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性别平等和非洲、《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以及《青年业务战略》。

8.在这一背景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完全一致,旨在支持会员国加强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相关性以及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所需技能的努力,并为整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作出贡献。

9.《战略》有三个优先领域: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

10. 增加青年就业是当今世界各个经济体和社会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为了吸收目前失业的7 300万年轻人以及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4 000万人,未来10年里需创造至少4.75亿个新的工作岗位⑥。与此同时,经合组织的调查⑦显示,不论是雇主还是青年都认为许多毕业生对工作领域准备不足。获得体面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源。就业不稳定的工人目前在全世界有14.4亿之多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的工人占该数字的一半以上,这些地区有3/4的工人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

1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进入工作领域所需的技能,包括自营职业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提高满足公司和社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的能力,提高生产率,提高薪资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减少进入工作领域的障碍,例如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确保所获得的技能得到承认和认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为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低技能人员、失学青年以及失学、失业、没有接受培训的人提供技能发展机会。

12. 教科文组织将继续为国家一级的干预行动提供基于证据和注重影响的建议,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利用地区和全球倡议的方式。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以及对具体优先领域的深入分析,包括供资。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国家决策者和负责培训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机构的能力建设倡议。在地区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议程的出现、同伴学习和知识共享。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鼓励和支持在全世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和增强吸引力以促进青年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的多边举措和合作活动。

支持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

13. 教科文组织将倡导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采取一种全政府的办法,促进青年就业以及更好地连接和匹配相关政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工业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干预行动将以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完全按照受益国的发展背景和政策优先事项来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

14. 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的支持将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所述重要政策方针为依据,其中包括机构安排、治理和监管框架、供资、公平和准入(尤其是对边缘化群体和妇女而言)、质量和相关性、课程改革、资格框架和质量保障、教学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计划的监测和评估等。

15.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通过将创业课程纳入正规课程和认证、支持小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培训以及鼓励与私营部门和社区一起制定指标和合作项目等战略,确保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促进创业技能的发展。

16. 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30个国家提供政策审查和支持。这些国家的挑选将根据具体援助申请并以需求为依据,同时适当关注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事项和地域分配。受益国家数目的增加将取决于预算外供资和伙伴关系。

17. 为确保可以获得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资源,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预计将支持会员国设计有效和高效的供资战略以及在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成本效益的项目和计划中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为目标。这将包括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设计、治理和管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及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大、公平和质量提供资金的可选方法。

18. 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约10个国家提供支持,以便制定一个包括私营部门捐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战略。本组织将为增加受益国家的数量寻求伙伴关系和预算外资源。

促进协作方式和能力建设

19. 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的国家在实施方面并不都是成功的。对许多国家来说,缺乏能力和伙伴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在国家和地方级别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体系和伙伴关系。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专门的预算外举措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

20. 教科文组织还将重点支持对部委、机构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的培养。为此,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领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建设启动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将使全世界大约100个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受益。

2. 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

21. 尽管技术在进步,经济在增长,但不平等和贫困在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平均而言,对有可用数据的国家来说,最富有的10%的人赚取了30%~40%的国家总收入。相反,最贫困的10%的人仅赚取总收入的2%左右⑨。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妇女,缺乏获得技能发展和体面工作的机会。总的说来,妇女仍然有着更高的失业率,参与劳动力的可能性更小,面临的不稳定就业风险更高,例如自营职业或充当家庭帮工。2014年,全球的妇女失业率为6.4%(而男子为5.7%),全球的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为68.7%(而男子为81.7%)⑩。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1-02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加强培训,不断培养和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学校特色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技术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笔者之所以强调专业课教师,是因为他们在职业学校中肩负着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职业学校的发展就是依靠紧跟时展的办学理念、各具特色的专业支撑。而专业课教师正是办学理念的践行者和特色专业的承建者。因此,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学校的创新和发展。

(二)培养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的需要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提出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可见,在信息时代,培养现代化、专业性人才,需要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要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社会人类基本的学习工具和生存手段。对教师而言,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的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自身在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成要素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

因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层次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所以,培训之初应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复杂的,因此,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就把广大教师培养成教育技术应用的高手。所以,培训目标应该是递进式、逐渐提升的。例如,初级阶段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专业课教师引入教育技术的大门,使他们增强教育技术应用意识,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学习的深入,目标可以慢慢提升为正确运用教育技术方法改善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和自身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核心,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提高对教育技术价值的认识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不同于文化基础课教师。因为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教师对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专业课教师只有首先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理论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主动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当然,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课各具特色,有的课程侧重理论,有的课程注重实践,因此,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其任教的专业课特点,在培训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讲解详简也应有所区别,做到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掌握教育技术技能,让技术成为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在以往的各种培训实例中,培训者容易将教育技术培训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将操作技能作为首要的目标,这显然背离了教育技术培训的初衷。但是也不可矫枉过正,忽视了技术也是不对的,毕竟在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上技术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将技术的学习融入培训过程中,让技术的学习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因此,学习什么样的技术、如何融入教育技术培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以技术整合的方式学习技术整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让受训教师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并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所谓“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依据上述思路,我们提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多种多样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的环境、教师自我教育与提升,对教师所需的相关技能进行分级整理,划分出基础版和提高版两个级别(见表1)。其目的是让培训者能够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受训教师对各种技术的学习既不脱离教育技术能力这个中心,又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技能的认识和应用。

综合应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也是促进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前景。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应用教育技术,并开展合作与交流。而在上述各个环节中,教育技术都可以对以往的教学产生创新性的冲击和改变。

(三)构建复合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是关乎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构建多种培训模式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复合培训模式,以基于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为主线,以基于网络教育的协作学习模式为补充,以基于课题带动的研究模式促深入,形成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

集中面授培训模式是目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常用模式,其优点是节省时间和经费,利于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但也会因培训内容与方案单一,难以照顾教师的个性和层次差异。与集体授课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可实现按需学习,为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提供了可能,其优点是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灵活,可作为集中面授模式的有力补充,其缺点是培训组织者对受训教师的管理较困难,对受训教师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依赖较高。课题带动就是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检查――结题――反馈过程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脱离了刻板的培训场所,置身于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带着研究任务去学习,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促进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但对于这种方式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有信心和恒心。

(四)创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培训主要采用书面考核,难以全面考核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想尽可能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总结性评价之外,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体现受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因此,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要包括课堂观察、评价量表、案例分析、专家点评和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价信息。还可以将受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考评的参照,使得培训更具延伸性和实效性。

总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于促进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6):140.

[2]曹玉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及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李爱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09.

[4]杨小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12):24.

[5]陈国荣,余莉,郑燕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训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2):63-64.

[6]乔爱玲,王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0-23.

[7]孙元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1):73-74.

作者简介: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3篇

“主文件”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1999年第二届大会以来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发展变化: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平和安全考量等7方面的变化情况。在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机会,来摆脱贫困、战胜经济和社会的一些脆弱性和不平等性,使年轻人拥有更好的技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经济和社会之中。同时,所有行业的雇主都需要适应性强并能持续学习的员工。这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尽管1999年以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教科文组织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政策与行动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这也表明,惟有转型,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前提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着力提升各种情境下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包括质量标准和基准的定义。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4篇

企业参与(EI),指企业主及其相关组织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如学徒实习的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或自主聘请员工等。公共投入(PC),指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在校培训和学徒期培训)培训体系、中等教育(无论是否具有明显职业培训特征)机构或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体系的影响与相关配套经费的资助。根据这两个指标对职业教育影响程度大小,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四类理想模式:第一类,集权型(Statist),职业教育融入中等教育,学生可自由从职业教育转入高等教育,企业基本不参与职业教育的任何活动。第二类,集体型(Collective),一些中介组织,如企业协会、工会和劳资委员会等,参与职教管理。企业对培训的内容有较大影响力。国家也参与,但仅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将义务和责任委托给“私益政府(PrivateInterestGovernments)”。第三类,企业主导型(Segmentalist),企业享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企业协会和国家不太参与培训设计,企业自主设定培训内容。第四类,自由型或残留型(Residu-al),公共投入和企业参与程度都不高,即国家政府和企业对职教影响力不够。通常,自由型更关注学术教育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但欧洲南部也有些国家既缺少职教培训,对高等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也不大。比利时、芬兰、法国、荷兰、挪威和瑞典属于集权型:公共投入非常大,企业投入非常小。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和英国属于自由型:公共投入小,企业参与也不多。对中等教育之后的教育体系而言,这种类型是欧洲教育自由多元化的一个表现。企业参与和公共投入只反映了自由型国家在初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情况,忽略了初等职业教育后,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特点。比如,在爱尔兰和英国,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公共投入较少,但两国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大弥补了其对职业教育公共投入的不足。而意大利和希腊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高等教育都比较薄弱。奥地利、德国、丹麦和瑞士则属于集体型:对职业教育,企业参与程度很大,而政府的公共投入一般。瑞士和丹麦最为接近企业主导型。在瑞士,国家对职教的公共投入少,可能与工会在政府机构中相对较弱的角色有关;而在丹麦,企业自身开展的技能培训比国家组织投入的教育更重要,因此整个国家对职教的公共投入也比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更低。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企业主导型的。以上两个指标描绘了欧洲各国间职教培训体系的差异,而其差异的成因何在?以往何种政治和体制性因素使得欧洲职教培训体系呈现出今天这般多样性?其中有两个要素值得关注,一是经济协调程度或市场经济的多样化程度;二是政党派别权力差异。单独分析党派政治或经济协调因素对职教培训体系差异的影响会有失偏颇,要把两个要素结合起来观测。此外,还必须考虑到国家政治与经济协调间的互动效应,这种互动也正日益备受关注。

(一)协调程度

市场经济多样化观点认为,职教培训体系是协调式市场经济体(CoordinatedMarketEconomies,CMEs)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体系类型与经济协调程度和方式都有关联。在协调式市场经济体下,企业依赖非市场协调形式,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受益于丰富的社会经济制度,如,薪酬设计、商务与劳力合作关系、支持中长期人力投资战略和强大的企业协会的政府干预制度。非市场协调使企业参与解决人力资本与产品关联之间的“市场失效(Marketfailure)”问题,,这令企业更愿意对其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也增强了员工对自身职业技能投入的意愿。在一些能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国家,其企业往往能脱颖而出,以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虽然这一市场收益短期消耗了企业资金,但有助于集体型职教培训体系得到国家政府的长期支持。相反,自由市场经济体(LiberalMarketEconomies,LMEs)强调学术技能,这种技能通常经由正规的高等教育获得,并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制度,按照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没有非市场协调形式的国家,企业依赖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通识技能,这种技能还有在产品市场竞争的相对优势,而产品市场竞争依赖基础革新,而非附加值创新(如软件、生物科技和制药等)。但企业之间缺乏稳定的协调机制,这加剧了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企业不愿意对不具潜在转化价值的技能培训进行投资,这导致技能培训活动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模和要求。毋庸置疑,社会经济体制激发了企业和年轻人对不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行投资。非市场协调程度高,国家和企业对职业技能的依赖性会更强,相反地,协调程度低,国家和企业不大依赖职业技能。因此,市场经济多样化理论鲜明指出:自由市场经济体强调学术教育,而协调式市场经济体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然而,在欧洲诸多协调式市场经济体系(CMEs)的国家,可能要对劳动力市场协调类型进一步区分。例如,企业集团化高的国家可能拥有企业主导型的职教培训体系。相反地,企业集团化水平中等或一般的国家,企业更多地会参与各种集体型(通识)技能的培训。当然,协调式市场经济体下,职教培训体系间的差异又与各国党派主张与传统有着广泛的联系。

(二)党派政治主张与传统

组阁政党大大影响国家政府和企业(主)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规模。有调查显示,通常左翼(社会民主)党派执政时,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就大。社会执政时,国家政府获得强有力工会的支持而不太愿意对初等职教培训投入,因为政府担心企业廉价雇用学徒工来替代熟练工。而且,社会关注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这些教育培训与社会的主要选区民众密切相关。尤其是二战后的几十间年,职教培训是大多数国家的年轻人获得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左翼党派主张及执政传统与政府对职教的公共投入程度呈现正相关态势。这也意味着,自由保守党执政时,国家政府对职教培训的投入就少,一是因为保守党倾向于对高等教育和私立教育进行投入;二是因为保守党力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愿支持非市场行为的经济协调形式,而非市场调控又是一个推行、普及职教培训的必要条件。也即,社会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的行政影响力,推行大众教育,其中也包含了完善各级职教培训体系。然而,世俗保守党和基督教还存在重大差异。有关福利国家的比较文献表明,作为第三党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督教对于福利国家的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比起世俗保守主义,基督教源于社会天主教义,极其关注社会对市场负面效应的补偿问题。然而,社会与基督教又有不同。社会非常支持国家集权式解决问题的原则,而基督教倾向于社会辅原则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公民社会组织(从前是教会和相关福利机构)应尽最大可能来提供社会服务和教育,而国家政府仅仅在绝对必要时参与调解市场经济给社会服务和教育带来的矛盾。基督教把基督教关于社会和经济公正的观点同关于政治民主的自由主义观点结合起来,主张维护有关教会和家庭的传统价值观,往往游离于可能相左的利益群体之间从而调节阶级矛盾。正是这样它才有别于社会和世俗保守党。不同党派的主张与传统对职教培训体系的发展也有所影响。首先,基督教采取国家政府参与职教培训的特殊模式。政府不是直接提供和资助职教培训,而是充当调解员,通过建立和维系,诸如社团商会一类的援机构,来缓和不同阶级间的矛盾。这样的话,对年轻人的培训往往委托给了企业和其他协会等“私益政府”机构(StreeckandSchmitter,1985)。然而,“亲市场”的保守党则相反,企业期望亲自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也乐意接受工会的角色———不同社会阶层联合起来的助推者。因此,基督教主张推动企业协会的发展,也依靠企业协会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集权型职教培训体系中,较高的经济协调程度有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联合,这时比起学术教育,职教培训开展起来更顺利。(Martin,2012)。但社会和工会的主导地位往往导致集权式的问题解决方式,令诸多企业都陷入各项职业技能培训的条条框框之中。最后,自由市场下的职教培训缺乏协调机制,各党派(如英国工党)纷纷尝试集体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总之,由于党派政治也影响着经济协调方式,党派主张和传统对职教培训体系的影响程度也就要与宏观经济协调结合起来研究。

二、案例分析

(一)德国

自19世纪晚期以来,协调式市场经济和企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德国萌芽。在1969年的《联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案(BBiG)》出台以前,学徒培训由企业,特别是半公立商会自主管理。企业主愿意并有能力依靠非市场协调形式,通过商会和强大的企业协会来阻止技术工人流失,并鼓励他们参与技能形成的培训。二战后,工会的权利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这对企业主导型的培训体系提出了挑战。自魏玛共和国以来,工会一直游说制定全面的立法框架以防止企业主在企业主导型培训体系下把学徒用作廉价劳动力。直到1966年“大联合政府”成立,一直作为反对派的社会也支持工会的做法,并抨击基督教政府,要求加强相关立法。1969年通过《联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案(BBiG)》,立法最终成功。这一法案使之前零散的法律条文框架更加统一,而且原有体系的核心特征依然保留了下来。工会在商会中有了更具影响力,在职业、行业界定和资格鉴定的改革与更新过程中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但总体而言,工会和社会都不满当时法案的有限使用范围,很多涉及职教培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在1969年社会和自由党联合执政,新政府推出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将德国职教培训体系由集体型向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式集权型转变。正如党派理论所观察到的,社会希望通过拓宽高等教育口径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小孩的受教育机会,将职教培训体系融入普通中等教育体系,正如同时期瑞典的做法。这样激起不少企业主的反对,他们一度威胁要完全废除学徒培训体系。基督教则主要支持企业主。1982年,基督教重新执政,尽管当时普通教育辍学人数增加导致培训场地严重缺乏,新政府还是立即废弃了很多大规模改革原有的职教培训体系的计划。不同于往届政府那般威胁企业主,采取培训税收机制逼迫他们,而是采用了典型的社团主义方式,有效呼吁议会和企业协会承担起他们各自的义务。与英国保守党相反,德国基督教更加强调的是职教培训而非学术教育的价值,并期望企业致力于维持一种基于企业的二元职教培训体系。与社会又有所不同,他们反对集权模式,认为职教不应纳入到普通学校教育体系,而应是一个独立、鲜明又有价值的教育途径。另外,只要工会的革新活动不会使职教体系从集体型转向集权型,基督教承认工会参与改革、更新教育培训课程设置和职业资格要求的权利。

(二)瑞典

瑞典的政治形势与德国完全不同。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没有基督教派,即便有也处于弱势地位。1932年,社会和农业党联合执政,一直持续到1976年。1938年企业和工会达成的“历史性妥协”之后,社会在竞争选区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又与强大的工会及组织良好的企业主联合影响劳动力市场。20世纪50年代,社会开始长达几十年的教育体系改革重组。最初,瑞典的教育体系和德国没有多大差异,因其中等教育多轨并存,又有培养精英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改革试行初期,政府在1962年设立了9年制综合学校并把它作为标准学校教育体系。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社会民主福利国家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北欧教育模式的基石。在较低层次的中等教育综合基础体系确立后,接下来就是要在更高层次的中等教育阶段能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区分开来。以前,传统文法学校与各类设有职教生选拔途径的学校同时存在,但是在制度上有所区分。1969年,政府通过一项重大改革(于1972年生效),将职业技术教育完全纳入到了普通中等学校体系以弱化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区别。这有助于加快生源流动,能让职教类毕业生很快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这与德国截然不同,因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向高等教育的渗透仍然非常少。另一重要区别在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都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而1945年,瑞典学徒的人数和国家赞助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差不多,约10,000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是瑞典的关键期,改革使瑞典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集权型”而不是“集体型”。此后的各届政府努力提高企业对培训的参与,以应对居高不下的年轻人失业率,但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与英国不同的是,瑞典职业技术教育在瑞典的地位以及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投入都非常高。因为在瑞典,作为典型的协调式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遭受工会和企业联合施压,促成了中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密切关职,职教培训成为学术教育的可行性替代品。

(三)英国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5篇

基于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诉求依然未变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赋予我们对自身发展及国际影响力的自信,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的普遍响应,并已成为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五通”,即政治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这其中,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建设联系更为密切。一方面,沿线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工程的开展,以及中国装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将有效拉动有关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则可以说是夯实沿线各国民意基础的关键所在,而通过职业教育援外培训项目,则更有助于沿线国家对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成就的认可,有利于实现民心的相通。在此方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来援外培训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以援外培训服务产业发展,展示“中国制造”魅力。学校迄今共承办了 50 期援外研修班,1000 余名参训学员遍布缅甸、泰国、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埃及等 100 多个“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学校所开设的培训项目,始终坚持对接地方、区域的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并从最初的职业教育领域逐步拓展至港口管理、汽车产业等领域。各国学员多次参访中国海天集团、中国亚龙科技集团、中国吉利汽车、上海洋山港、浙江宁波港、辽宁营口港、山东青岛港等企业,实地感受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魅力。

以援外培训增进价值理解和认同,传播中国文化。自承办援外培训项目起,学校始终将促进参训学员的文化认同和价值理解作为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特别引进对外汉语等相关专业教师,为援外研修班学员特别开设了“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人与哲学”“中文学习”等课程,使学员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有了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学校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实践体验课程,如剪纸、中国功夫、茶艺、书法等,让学员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促进了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价值认同。

以援外培训凝聚发展共识,组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学校以开展援外培训为平台,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三方合作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项目为基础开展相关工作。研究院主要功能包括:开展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国援外项目的政策与绩效评估研究;组织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合作论坛,建立多边交流平台等,重在经验传播、理念提升、前景预测、问题分析与解决,为全国的教育援外培训绩效评价、改进我国援外培训绩效提出政策建议。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 农村实用人才 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才能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教育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改进和终身教育的发展需求,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在农村生活、劳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在其所从事的行业内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学内容上缺乏必要的调研,不能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各地对农村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多年一贯制, “教”与“学”严重脱节。农民要想学技能就必须到技校来,培训方式、方法单一死板。教学模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般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育培训方式,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优势

21世纪的教育应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1)教育技术为新型教育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平台。远程教育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平台,教育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城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接受技能培训。

(2)教育技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信息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3)教育技术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优秀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教育技术视野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的构建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借助教育技术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和市场需要,从大樱桃种植、板栗种植、红薯种植、葡萄及红酒制作、家禽养殖等行业入手,结合秦皇岛旅游城市的特色,培养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并开拓相关周边产业的技术,利用技校和高校的传统学历培训,融合短期培训,构建适合于秦皇岛市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并开设远程辅导,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虚拟实验平台。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手段的多样化

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多集中在课堂,造成了信息更新的滞后及实用性减弱。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视,培训学员可以走入实习基地、养殖基地等场所观摩学习或进行实习。农村人才由于工作或时间的问题,有时无法去技校或实习基地完成技能的培训,就失去了提升技能的途径。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用多媒体再现课堂或实训基地的现状,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利用远程的学习,借助零散的时间,使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求。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环境,如再现蔬菜、水果种植及家禽养殖等领域的现实环境,使学员投入到虚拟的真实环境中,立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三)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

农村电网的改

和村村通工程的落实,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提供了硬件条件。农业部网上开通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网,各省市也相继开通本地实用人才培训网,这些都为远程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结合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际,融合高校的教育技术力量,联合农村实用人才的专家,构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为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拓了思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效率。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手机的普及率上升至90%,为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各种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知识,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教育技术对于教育培训领域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之后,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开阔教学视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质的提高。正确认识与理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7).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7篇

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成立于1981年,解路新走马上任的时候,教研室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彼时,技工院校发展萎缩、生存环境恶化,技工教育该如何走出低谷?如何找到新的发展之路?疑问在解路新心头萦绕不散,一绕就是12年。12年对技工教育发展的追问、研究与探索,让他对技工教育有了新的解读,其中的主题词是“改革”。

“开放才能有出路”

2007年9月,辽宁省劳动保障厅出台了一份《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中提出,技工院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设计上,应将长期的学历教育与短期的就业培训融入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应让劳动者不同目标的培训要求都能在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实现,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把技工学校办成人人都能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

这份《意见》是由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起草的,而“开放式教学改革”凝聚了解路新对于辽宁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所有思考。

在研究技工院校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之后,他认为,技校必须改变依靠学历生源的单一发展模式,面向职业培训市场和所有需要职业培训的群体。15年主管就业工作的经历,也给了他更加多元的视角,“就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从而实现就业。如何提高?必须依靠职业培训。而这就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机遇所在。”

2007年,当辽宁省技工教育的字典里出现“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技工院校“多元化办学”的思路还没有被正式提出。虽然“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多元化办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开放式教学改革”除了培训主体、培训学制等外延方面的多元化之外,更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地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即“以学生为教育服务的主体”推进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以模块制为课程单位”,即设计课程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自由组合,形成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以满足多元培训主体的多元需求,并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的基础”,则为开放式办学提供了制度与管理方面的支撑,让培训主体的选择更加便利与自由。“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改革从内涵发展的角度指出了通往‘开放办学’这一新发展模式的途径,强调通过内部的“质变”和“动因”实现外部的量变。”解路新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

这一发展思路提出后,在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的大力推动下,《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以及《辽宁省技工院校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教学制度陆续出台,19所学校展开了学分制试点、探索实行弹性学制,编写了十多本改革教材,组织了多次教学改革现场会和研讨会……

提出“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就有人对解路新说:“你的想法超前了些。”但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解路新越来越感到,“放开了思路,才能放开技校的发展空间”。现在,鞍山技师学院、沈阳技师学院、丹东技师学院、辽阳技师学院等一批技工院校已经脱颖而出,寻找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解路新:以前我们谈技工院校发展,总有一些习惯性的思维。例如一说加强技工教育,就是拿钱盖房子弄设备,把规模搞大,在评估的时候,也喜欢拿硬件“说事”。再比如,很多学校和校长都喜欢研究招生,认为招来了人学校就能生存,学校里两支队伍最大——招生和就业。学校有规模,招生人数多,这些都是好事,但如果条件确实有限,没有那么多投入,抢不到那么多生源,比如辽宁全省技工院校一年招生也就是4万人左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发展了吗?

技校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困惑很多,但我认为技工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研究市场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破除框框,放下架子,进行改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招生、教学、就业这三个要素中,教学是主帅”

解路新在《对辽宁省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的文章中写道:“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本质是解决质量问题,而抓质量是职业培训工作的中心工作。”

在教研室多年,他一直很 关注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正是影响技校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2006年,教研室制定下发了《辽宁省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每两年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制定这个标准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参照。除开展常规师资培训外,在2008年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名师讲坛”工作正式启动,7位名师相继被推出;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在专业课教师中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第一批由省财政补贴资助的75名教师将于今年毕业。坚持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和社会进行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报告》,参与了原劳动保障部《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研究》《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驱动”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进行了《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之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组织编写了多本技工院校和就业培训教材,在人社部教材办各省组织开发部级教材数量中排名第五。策划、组织全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技能创新作品评选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收到实习作品600多件……

从教学制度、内容、管理的改革,到师资培训,再到教研队伍建设,解路新带领教研室所做的这一系列探索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

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个技工院校健康发展的“七寸”,解路新和教研室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来到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采访的那天,正碰上教研室的工作人员被解路新派出去到学校“听课”,为下一步开展的省内新试点专业一体化师资培训挑选培训师。解路新一直非常关注一体化课改,并认为这一旦与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模块化课程设置结合,将给整个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2011年上半年,教研室用两个月的时间,到省内外十余所技工学校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之后召开全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座谈会”,统一思想,明确了改革步骤和方向,提出了工作目标。随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观摩示范课、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擂台赛等一系列工作密集推进。在2011年底,辽宁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汇报会召开,12所参与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交流了自己开展一体化课改的经验和心得,与其他参会院校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何解决一体化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今年,在一体化课改试点范围扩大后,教研室随即决定在年底之前举办五期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以更好地助力一体化课改的推进。

“如何发挥教学质量的统帅作用,带动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变革?”解路新的追问还在继续。

解路新:招生的力度、推荐就业的能力,只有在教学高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和长久地发挥作用。否则,技工院校将无法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德育应该改名为素质教育”

衡量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有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指标,有学生的考证率,有大赛的获奖数,有家长、企业的好评率……但在辽宁之行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答案。

在丹东技师学院,送去富士康实习的学生普遍适应良好,成长很快,与其他去富士康实习的技工、职业院校学生的怨声载道截然不同,学生说这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职业心态与心理素质,而这又得益于在校期间朱威军院长经常给他们上职业指导课。在鞍山技师学院,由副院长李成延主编的《焊接加工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的校本教材新鲜出炉,这本与传统德育教材截然不同的职业教程,图文并茂,轻松活泼,以实训的形式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而此后还会有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的职业素养培训教材出版,不仅告诉学生“职业”是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一个“职业人”。在辽阳技师学院,学院独创了类似军营的素质教育拓展营,新生在此军训一个月,从管钱到做饭,生活全靠自理,在这里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今这个拓展营不仅受到了家长的称赞,还吸引了兄弟学校,纷纷表示想把自己的学生也送来这里训练……

2011年,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开展了心态健康教育,编写了《心态健康教育成功教程》,举办了全省技工院校负责人和教师参加的心态健康教育辅导讲座,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无论是解路新,还是我们此次所采访的技工院校,都不约而同地有一个观点:“技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因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而影响职业发展的往往是技能以外的因素。解路新说,应该给传统的德育课“改名”,改革为“素质教育”。不光有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体能训练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形式也要进行改革,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也应该渗透到专业课课程和教学中。

解路新:现在企业选人,都是先看人品后挑技术。技工教育不是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就够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为职业人、社会人。技工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现在的发展、毕业后的就业,还要考虑得更远,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能力,让学生能生活、会生活,这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教育。

“开放式教学改革”、一体化课改、德育教育改革,三大改革合力将带来技工院校发展的一场革命。为此,解路新不懈前行着,一直在朝着心目中技校发展的最佳样本努力着,而这个样本就是把技工学校办成社会人人都能进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给技工院校一片更加广阔的

天空。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8篇

建校二十多年来,在中德双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中德北京培训中心为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培训出数千名中、高级技术工人以及数百名企业中层技术管理人员。

2008年3月下旬,《教育与职业》走进了这所知名的职业学校,专访了该校杨玲华校长。

改革开放的硕果

提起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的成立,还得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2年,为适应德国BBC公司与北京低压电器厂技术合作的需要,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北京市政府与联邦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共同资助的中国第一个中等职业技术合作项目―“中国-联邦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后改名为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在北京诞生。

“培训中心设在北京低压电器厂内,当时的培训目标,一是为北京市的企业输送中、高级技术工人;二是为北京市的企业培养中层技术管理人员。当时培训采用的就是今天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杨玲华校长说。

据悉,此合作项目分为两个合作期以及两个扶植期。

1984年,该项目第一合作期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经过两期学员的培训成功试运行后,中德北京培训中心于1985年10月正式宣布落成并举行剪彩仪式。 “在项目合作期内,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先生、北京市原副市长吴仪女士、德国巴・符州副州长史裴律先生等中德政府各级领导人员多次到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视察、访问。吴仪同志还曾经亲自为毕业生颁发了毕业证书。” 杨玲华校长说。

1988年,该项目进入第二合作期阶段,主要针对企业中层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1992年,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合作期结束,该项目正式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及北京市政府管理。此后,学校发展进入了历时五年共计两个扶植期的历史阶段。

与此同时,中德培训中心与德国斯图加特市马克思-艾特职业学校正式缔结为中-德友好学校;其校际友好关系旨在加强两校师资培训、专业技术支持与交流等教学研究工作。

倍受市场推崇的“精品校”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普遍认为是德国二战后振兴本国经济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

“该模式中的教学活动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双方在法律约束下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学员一方面在企业里完成类似生产的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课程,企业与学校互派教师进驻对方,给予理论及实践的指导,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杨玲华校长说。

在她看来,学校的成功之处正是坚持实施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且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做到了“先期重仿,后期重创”,在效仿中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通过调动、发挥学生在不同条件、不同途径上的特长和优势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了解到,在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学校根据学员情况因材施教。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智力型学员,在学员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学校继续对他们进行创造性开发,传授更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网络工程师认证、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等;对少数问题学生,培训的重点则侧重在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尽最大努力使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以使这些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生源综合素质较低,学习基础簿弱,学习方法不完善,但由于这些学员在入学时都经过动手能力测试,因此学校把他们归纳为技艺型学员,充分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的毕业生遍及北京市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及国内外知名的合资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大兴亦庄开发区就己经和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签订了长期用工协议。

中德北京培训中心的毕业生为北京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年来,中德北京培训中心高质量的毕业生在参加北京市应届毕业生技术比赛中多次取得第一名;在参加北京市新世纪职工技能大赛中三人进入前十名,荣获劳动部颁发的高级技师证书,这在北京市所属技校中是非常出色的。

为此,北京市政府曾三次为中德北京培训中心颁发了“育人奖”。机械工业部为中德北京培训中心颁发了“教育改革先进单位”锦旗,充分肯定了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领域中的示范作用并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和新闻会进行宣传。经北京市教育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合评估,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被北京市教育督导办誉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精品校”。

打造中国特色的“双元制”育人平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于条件限制,企业很难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个符合“双元制”模式的技能培训基地。因此,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十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起不到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体制上存在的这种矛盾,从本质上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德北京培训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在两国政府人、财、物的大力支持下,在校内建设了一座类似德国企业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员可以在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内第一、二年级既能在职业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又能在实习车间内完成技能训练,第三年即可直接到企业参与生产活动,进入生产角色。

杨玲华校长告诉记者,中德北京培训中心在校内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的时间比为2∶1,学员在技能训练中保证一人一工位,而且在一周内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即可轮换一次,充分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再加上精良的设备、充分的动手训练时间,为学员“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培训中心85%以上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分别到德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接受数月以至一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实践证明,正是这样一支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该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充分条件。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第9篇

1 加强职工教育的施教主体和施教队伍建设

职工教育的施教主体是行业和企业,施教者是具有“双师”能力的“职工教师”。现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行业和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必须把职工教育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职工教育的施教主体和施教队伍建设。

1.1 切实稳定和加强施教机构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程,很多行业和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还有一些行业和企业为了从更高层次上推进职工教育培训,把原有的职工教育机构与科技部门合并,或与人事管理部门合并。与科技部门合并是为了结合科技创新开展教育,走教、学、研的路子;与人事部门合并是为了走人力资源开发之路,把职工教育转变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培训造就人才。但也有个别单位对职工教育培训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认为职工教育是职工自己的事,单位不必大力主抓,出现了弱化职工教育机构甚至撤销职工教育机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职工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从业人员的持续培养。从现实需要看,无论落实国家的职工教育规划,还是促进行业工作的提升,都必须稳定和加强职工教育施教机构,这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

稳定和加强职工教育施教机构,一要提高认识,切实把职工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二要建立专门的职工教育机构,或者在行业和企业的科技、人事部门中设有职工教育职能,强化职工教育组织建设。三要明确职工教育机构职责,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开展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参与相关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教师培训等工作。

1.2 加快建立和培养职工施教队伍

职工施教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关系职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针对行业和企业职工教育的特点,要加快专兼职职工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知识更新。鼓励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工教育施教机构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双师型”职工教师比例,努力培养“双师”型的“职工教师”,加快建设一支具有本行业职工教育特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职工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资源共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教育管理人员队伍。

1.3 切实保障职工教育经费

经费是开展职工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关于职工教育经费问题,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企业职工教育的经常费用,大体可按工资总额的1.5%掌握使用,在企业成本中开支。”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因此,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一定要把经费问题作为重要基础和保障来落实。一是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二是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定,把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三是要确保职工教育经费专款专用,并将企业自有资金的适当部分用于职工培训,切实保障职工教育培训有机构、有规划、有场所、有师资、有经费。

2 不断丰富和完善职工教育的施教内容

行业和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对象是在职职工,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职工教育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重点,不断丰富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内容。

2.1 以培养领导决策能力和规范管理能力为重点,丰富和完善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行业管理干部担负着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划、发展决策、行业和企业组织领导和管理等重要职责。因此,开展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一定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围绕培养领导决策能力和规范管理能力,提升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促进科学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2.2 以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代表着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开展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一要重在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二要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重点,突出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2.3 以提升生产及安全操作技能为重点,丰富和完善行业技能劳动者职业培训内容

技能劳动者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最终要靠技能劳动者来承接和操作。因此,职工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对技能劳动者的培训上。一要加强技能人员生产及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促进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二要进一步扩大技能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的覆盖面。三要强化与技术进步、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使技能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快速提升。开展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关键是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3 着力改善职工教育的施教环境

总体而言,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应侧重于提升理论、法规、决策和服务能力,可以在院校进行;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应侧重于实践,更适宜结合生产岗位在生产现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应两者兼顾。因此,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应当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各种力量,着力改善施教环境。

3.1 依靠行业管理干部学院、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推进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教育培训条件,提升教学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提升行业管理干部培训平台和远程教育网络服务水平。加强与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完善、机制灵活、渠道互通、形式多样的行业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行业内的教育培训要侧重于专业业务方面,而在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则应侧重于决策能力、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培养。

3.2 由行业和企业与行业高校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和教学科研的综合优势,为加快培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由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分步落实专业科目培训计划。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专业素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要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为重点,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同时,结合本专业的重大工程、重点科技攻关以及本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由行业和主管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分别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研修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提高。

3.3 依靠行业内单位、企业联合共建教育培训机构,推进行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改善知识结构、加快提升岗位技能为目标,按照职业技能规范要求,大力开展对行业领域技能劳动者的岗位教育培训。行业和企业应普遍建立各级各类岗位能力标准,并结合岗位能力标准的要求,制定各个岗位的教育培训科目和测验项目。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技能劳动者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加强与行业内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加强职工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职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推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在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和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形成行业、与地方主管部门联动,企业与行业教育培训机构互动的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国人部发[2007]96号)

[2]《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交科教发[2004]762号)

[3]《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