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40:21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茶叶经营管理;挑战;实施方案

根据茶叶市场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其应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从该市场结构所蕴含的要素来看,其中不仅茶企的规模不大,而且茶企之间的产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就前者而言,与我国现有的茶企规模特征相符,且主要集中在茶叶产地。对于后者而言,这与茶叶的自然属性相关。域内茶企之间在建立产品差异性上,往往通过自己的销售包装和制茶技术来实现,但这并不能赋予茶叶与域内其它茶企的产品形成显著差异。因此,现阶段茶叶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放置在产品市场推广,以及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上。但在传统渠道式销售模式下,则较难推进上述两项工作。为此,在“互联网+”视域下来探析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茶叶经营管理,便成为了笔者感兴趣的问题。不难看出,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茶叶经营管理面临的困境

将问题聚焦于茶叶营销范畴,传统茶叶经营管理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困境。1.1产品策略受制于渠道商的努力程度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线下市场环境下,茶企的产品信息需要通过渠道商的销售渠道出去,部分茶企也为此抽派营销人员协助渠道商来完成这一工作内容。但对于那些不具备派遣营销人员的茶企,则只能通过渠道商的工作能力来实现产品信息的目的。但问题也就出现了,渠道商与茶企之间属于“—委托”关系,这就意味着中间商对于茶企产品的关切度远不及茶企自身,所以在完成茶叶产品信息的上,渠道商的努力程度则将大打折扣。1.2价格策略受制于竞争者的市场反应目前许多同行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即我国茶叶品牌一般以产地和属性作为市场号召力,而几乎不以茶企自身的品牌为号召力。如,消费者大都知道“峨眉毛峰”,但对于域内那家茶企的“毛峰”更具有品质优势则较少关心。这就决定了,茶企在实施价格策略时将极易打破域内市场的平衡态势,或者说茶企产品的价格交叉弹性较大。因此,在域内其它茶企跟随降价时,我方茶企的价格策略效果将趋于消失。1.3促销策略受制于市场的信息不充分促销作为营销体系4PS的最后一环,意味着促销的目的在于巩固现有消费者,而意在挖掘潜在消费者。事实表明,我国消费者对于茶叶地域品牌的忠诚度较高,部分消费者甚至会终身只消费特定地区、特定属性的茶叶产品。可见,茶企的促销策略因受制于市场的信息不充分,难以在域外发生“鲶鱼效应”。

2“互联网+”助力茶叶经营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的优势需要从破解上述的困境中来理解,从而这里也从三个方面来对其优势进行分析。2.1在产品策略实施中的优势茶叶作为快消品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必须依赖中间渠道商的网络资源,而中间渠道商则可以根据茶叶产品的市场销路,而决定自己在产品信息上的重点。关于这一点,是不以茶企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茶企引入“互联网+”平台,便能在线上虚拟市场中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互动,并能根据自己的产品策略来制订产品信息所要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平台上茶企能根据消费者的信息反馈,来及时调整产品策略。2.2在价格策略实施中的优势在传统价格策略下,因茶企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不仅无法有效实现价格策略的效果,也导致了域内茶企之间出现过度竞争的态势。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在虚拟产品展示中能对不同层次的产品制订不同的价位,而这些价格信息能被消费者及时获取,同时也能“货比三家”。这样一来,“买与不买”的决策权就掌握在了消费者手中,而茶企之间也避免因价格战而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可见,这就使消费者获得了“明码标价”的信任感。2.3在促销策略实施中的优势前面已经指出,促销的目的根本上还是在于挖掘潜在消费者。但在传统促销模式下,受到市场信息不充分的影响,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对于茶企的促销信息可能一无所知,而且茶企因促销而印制的宣传制品也造成了大量浪费。在“互联网+”平台上,茶企便可以打破域内市场的束缚,而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潜在消费者。

3互联网营销模式定位

那么如何有效的发挥互联网营销的优点呢?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模式定位。3.1产品策略模式定位这里需要重视网络营销的短板,那就是消费者难以在网络营销中获得产品体验感,而这却是传统营销的优势。为此,在网络营销中来实施产品策略,就需要借助其它环节来减轻甚至消除短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难知晓,网络营销基于互联网界面,并能依托界面向消费者图片、视频等资源,那么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来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则能与消费者重视茶叶制品安全的心理特征相适应。而这一点,又是传统营销所难以做到的。3.2价格策略模式定位随着中央大力反腐,使得消费者对于高端茶叶的理解趋于理性和适用,这也导致了茶企的主要盈利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根据营销学的价格策略也可知,一味的以低价来实施市场渗透策略,这不仅将严重侵蚀茶企的利润空间,也将对产品的品牌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网络营销中所实施的价格策略,需要根据茶叶等级和加工工艺建立起明确的价格梯度。同时,也需要避免因过度包装而对价格制订的影响。3.3促销策略模式定位传统促销活动的开展需要考虑地点、时间、方式等内容,但在网络促销中“地点”这一要素被剔除。对于我们而言,则需要从时间和方式上进行选择。毫无疑问,在目前电商盛行的时代,电商文化已经早已超越了商业本身,它已经成为了消费者消费的一种习惯,甚至一种享受。包括“双十一”在内的购物狂欢,本身就支撑起了电商的促销活动。为此,这也给予了茶企诸多启示。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4.1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尽管本文的主题聚焦于网络营销范畴,但在茶企的经营管理中还需要保留传统营销模式中有价值的部分,如前面所提到的产品体验,以及所公认的客户关系管理优势。因此,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便成为了当前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需要理清线上和线下各自的功能定位,即线上主要以产品各类信息和接收订单为主,线下则主要以产品体验和实施营销组合为主。笔者建议,在搭建起“互联网+”平台后,茶企应逐渐摆脱对中间渠道商的依赖。4.2突出绿色环保产品理念信息网络营销在产品信息方面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利用图文并貌的信息能力,向消费者传递绿色、环保、生态的产品理念。对于前者而言,则可以借助微视频在5分钟内向消费者展现茶叶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样能够加强产品的市场识别度。对于后者来说,则可以通过旁白和与茶文化相联系的地方特色形式,来向消费者展现出茶叶的内在品质。总之,需要抓住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关切点。4.3根据产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在产品定价策略的实施上需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应比实体店便宜,这样才能迎合消费者网上采购的心态。第二,根据茶叶的等级和加工工艺,增大各档次之间的价差,这样能促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结构识别出相应的产品类型。第三,在各档次茶叶产品的定价中,需要采取尾数定价策略,这是符合国际规范的定价模式,并在当前的线上支付中也容易操作。毫无疑问,茶企的主要消费群体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需求量不仅稳定也具有较高的产品忠诚度。4.4借助网上购物文化开展促销理论上讲,网络营销中的促销活动可以天天进行、月月进行,但经验表明这种促销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茶企应借助网上购物文化的推动力,在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产品宣传和营销组合力度。随着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兴起,茶企在网络促销中还可以开展“送生态游项目”,即产品单次采购数额达到既定的数值,便可以打折赠送当地的生态旅游休闲项目。

5展望

结合目前诸多电商企业纷纷搭建自己的供应链这一事实,有条件的茶叶企业也需要在互联网营销环境下,挖掘自己的物流潜力,或者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现阶段,配合网络营销则可以从发展同城配送入手,不断拓展自身的线下茶叶配送能力。5.1引入购物专车服务模式伴随着各卖场节日食品的同质化倾向,消费者大都采取就近原则。从而,卖场通过引入定点购物专车服务,实则延伸了自己节日产品的市场范围。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舆论环境。5.2引入商品同城运送模式目前消费者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往往会考虑“购物与返回”之间的时间机会成本。为了拓展卖场节日产品的业务量,可以引入商品同城运送服务。包括:消费者电话购物,以及现场购物的同城运送模式。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6小结本文认为,在“互联网+”视域下来探析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茶叶经营管理,应从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增强产品的市场识别度上入手。具体的经营管理策略包括:建立O2O模式下的营销模式、突出绿色环保产品理念信息、根据产品采取心理定价策略、借助网上购物文化开展促销。

参考文献

[1]韩喆.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4):62-64.

[2]卢金标.寻找有效营销的契合点强化营销策划的针对性———大别山绿色食品营销变革的几点启示[J].中国市场,2012(22):52-53.

[3]王国庆.打造绿色食品名知品牌及营销对策研究[J].活力,2012(8):124-124.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2篇

体育商业化中的营销策略,是指围绕体育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对一系列商业化模式的营销活动。其可以有效扩大体育商业化的规模,加快体育商业化进程。1.1体育商业化的趋势发展。传统的体育仅能依靠运动本身来取得收益,但是这并不能满足运动员在报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体育本身在设施健身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求。体育商业化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足球运动赛事中,球鞋生产商利用赛事的影响,在球场边打出本品牌球鞋的LOGO,借赛事扩大品牌影响。在这场比赛中,足球运动的商业化就是球鞋生产商需要缴纳一定的广告费用或者赞助费用。球鞋生产商得到的回报同样是经济利益。出于对比赛球队的喜爱,或者对球队中某一位球员的崇拜,甚至是仅仅凭借对足球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受到“爱屋及乌”思想的影响,球迷就会更多地关注到本款品牌的球鞋,进而增加购买的意愿和几率。由于能够产生经济、持续性发展等综合效益,体育商业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体育运动都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1.2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大多都是依靠体育运动或者体育赛事的热度,来开展商业化的活动。游泳运动受到广大游泳爱好者的推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游泳课程,总人口中具备游泳技能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但是具备安全、卫生条件的游泳场馆却有限。在免费的游泳场所无法满足运动群体的前提下,商业化的收费游泳馆建立起来。游泳馆不但具备高标准的游泳设施设备,在卫生条件营造方面,定期对游泳池内的水进行消毒和更换。更为重要的时,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游泳需求,其配备了私人教练作为营销策略。对于初级游泳学者具备了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提供完善的设备和多样化的个,成为该游泳馆实现体育商业化发展的成功营销策略。1.3体育商业化的营销创新。体育商业化进程中主要有两个方向,即体育运动向产品商业化发展和体育运动产品向产业商业化发展。其营销策略的创新也主要依托这两个方向来体现。在体育运动产品的商业化发展中,羽毛球专用运动鞋的生产商原先只能依靠实体店销售。为了扩大销售范围,需要不停地在全国范围内布置销售网点。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基础投入较大,而且一旦某一款产品出现滞销,就有积压货物的风险。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该运动鞋将销售的主力从线下的实体店搬到了线上的网上平台。与此对应地,营销策略也进行了更新。每年在“618年中大促”“双十一”“双十二”等节点,就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带动和增加运动鞋的销量。

2茶文化思维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虽然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换代,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本质上都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的某一个点,从而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或者兴趣点,最终促进消费者购买服务或者产品。茶文化思维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思维方式,融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具备可行性。2.1茶文化思维精髓。茶文化思维的精髓本身就是从饮茶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高度凝练地表达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地不断改进。这个过程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对茶叶高品质的追求。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要求茶叶在气味、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多个方面符合人们的需求。这样追求体现人的精神意志的培养过程就造就了卓越品质的茶叶。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代表的就是任何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都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来进行营销策略的策划和实施。2.2茶文化思维方式。茶文化思维方式中逻辑思维的痕迹较重。饮茶的行为,往往被认作是平和、柔化以及自然的同义现象。这种划等号的含义来源于人们在饮茶前,对茶叶的制作需要经历漫长的种植、管理、培育和采摘阶段。采摘后还要经历关键的炒制、晾晒、发酵等环节。在饮茶的过程中,需要先经过洗茶的步骤,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然后用适宜温度的开水进行冲泡。在冲泡一定的时间后,等水温冷却,趁热饮用。此时的口感是为最佳。这些漫长的步骤中,任何环节不能够被省略或者打乱,才能取得最终效果。这种茶文化思维的逻辑性体现在体育商业化中,就是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逻辑性分析,然后得出最适宜消费者感受的营销策略。

3茶文化思维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的创新

体育商业化过程中的营销策略有两个中心模块。一是营销策略要实施的对象,即对消费者的研究;另一个是营销策略本身的方式和内容。茶文化思维的融入,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起到创新营销策略的功用。3.1选定营销目标人群。茶文化思维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对茶叶品质作了分类。例如根据南北方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的不同,发展成红茶、绿茶等多个茶叶品种,也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饮茶口味。而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还诞生出花茶、速饮茶、凉茶等不同的口味。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应当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创新。例如,同样内容的体育商业化宣传广告,对于中老年人就应当突出健身、养老、健康等意义,而对年轻人则应当凸显运动、交友、自由等主题。3.2多元化营销策略方式。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方式的丰富程度上有新领域的突破。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感悟到的文化体验,都可以归结为茶文化哲学。这些哲学内容诞生于茶文化活动,但却能够抽象地作用于人的其他活动。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在体育赛事中只要与产业化项目占边的地方能够招募赞助商,以提供广告占位的方式来增加经济盈利。

4结论

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着体育向商业化加速发展。其营销策略大多是依靠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迷中的吸引力来博得商业利益。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在“互联网+”等新的形势下,取得了创新的发展机遇。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具有本质上的趋同,因此融合应用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长川,辛宏.简析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运动,2013(05):136-137.

[2]何青.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行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49-150.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3篇

关键词:茶叶;生产;营销;计算机技术;应用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境内有数量众多的茶企。长期以来,茶叶在生产与营销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管理情况较乱、市场调节能力差,这些问题对茶企生产营销工作造成了显著的阻碍,非常不利于中国茶叶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茶叶生产与营销方面起到诸多优良作用,只要运用得当,便可以有效帮助茶企克服当前的困境,使茶叶生产与营销的效果取得实质性提升。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茶叶生产与营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系统、科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算机技术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分析

茶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步骤与工序流程,对操作、处理的要求较高,如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都对操作有较高标准的要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达到标准,都会影响到最终茶叶产品的品质,甚至导致茶叶产品的消费者认可度下降。由此可见茶叶生产过程中对操作的要求之高,而传统的茶叶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经验进行判断,难以完全达到足够的操作标准。而依托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采摘、茶叶茶梗分离、茶叶品质鉴定等环节的标准化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茶叶生产的标准以及最终形成的茶叶产品的质量。这正是计算机技术给予茶叶生产带来的转变,也是计算机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应用的核心优势,这将非常有助于茶叶生产实现系统化、标准化管理和控制,填补传统茶叶生产过程中人工操作误差的漏洞,因此对保证茶叶产品质量、实现茶企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在茶叶采摘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实现茶叶采摘的智能化和可控性。当前,茶叶采摘普遍采用的是人工与机械结合的采摘方式,人工采摘为主,主要采摘茶叶的嫩芽,机械采摘为辅,与人工采摘相配合,但这样的采摘方式易出现叶片破损、茶梗分离状况差的问题。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采摘机械设备中植入新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对嫩芽的准确检测,分离老叶和嫩芽,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机采对人工采摘的辅助效果更好,有效提升茶叶采摘的工作效率、嫩叶辨认可靠性。由于机械中植入的计算机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更换性,最新、最准确的计算机程序随时可以被植入到机械当中,这将最大限度地保证茶叶采摘过程中机械工作的质量。在茶叶茶梗分离过程中,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通过茶叶色选机去除茶梗,这种区分方式的硬伤在于,原理过于单一,仅仅是依靠机械获取的颜色信息对茶叶茶梗进行分离,在光线不强或者颜色获取不准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离失准、分离效率低的情况,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的茶叶茶梗分离要求。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将颜色与形状信息相结合,再依据茶叶茶梗下落速度的不同,利用电磁弹板将茶梗准确弹出,则可有效增加茶叶茶梗机械分离的工作效率。与传统方式相比,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茶叶茶梗分离方式,效果更加可靠,分离效率更高。并且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潜力是很大的,在未来新的分离方式被植入到计算机程序当中,还将会进一步增加机械分离的准确性与分离效率。在茶叶品质鉴定过程中,要利用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色卡法、光谱技术等实现对茶叶品质的鉴定和区分,并对茶叶的等级进行划分。由于茶叶品质的鉴定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单纯的机械鉴定难以达到所需的鉴定准确性,所以在传统的茶叶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机械鉴定加人工排查的方式进行。而计算机技术在这一过程中的运用,基于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将多种鉴定方式相结合,达到了最佳的鉴定效果,提升了传统茶叶品质鉴定工作的效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通过图像采集、智能分析、多轮迭代识别、近红外光谱鉴定等方式,达到了对茶叶品质非常准确、快速的鉴定。相比于传统的鉴定方式,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效增加了茶叶品质鉴定的评判精度和工作效率,节省了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耗时,降低了茶叶生产的综合成本。此外,在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还很多。只要运用方法得当、程序原理科学、成本控制合理,计算机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还有非常多可待开发的地方。

2计算机技术在茶叶营销过程中的运用分析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类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有力支撑,对茶叶营销来说也是如此。茶叶营销过程中,市场信息的分析、营销战略的制定、营销路径的调整、营销效果的模拟、营销信息的分析,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帮助。在市场经济机制激烈的竞争状况下,茶叶产品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依靠先进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方面的强大功能,克服传统茶叶营销方式带来的不利因素,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动力来源,实现茶叶产品营销效果的提升。在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模拟,将所有的设计思路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虚拟化展示,从中择优。当前市场中产品的包装类型多种多样,包装风格不尽相同,茶叶产品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较为特殊的产品,选择何种包装风格以及设计策略需要进行准确分析,而人工对数据进行分析自然难以做到。此时计算机可以将历史茶叶产品销售中积累的数据与茶叶产品的包装类型对应起来,通过系统分析、对比,结合多种因素,确定最适宜当前的茶叶产品包装策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行业间包装咨询的流通更加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茶企吸收其他行业的包装经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比照、择优,在茶叶包装中倾注更多的心思与创意,将更加有利于茶叶产品以包装取胜,增强茶叶产品包装的内在价值。计算机技术在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创意营销方面,多元化的创意设计风格、推陈出新的包装设计方式以及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区别化包装设计思路,都可以用计算机实现模拟和分析,使茶叶产品在上市之前即可在既有信息的支撑下,选择最佳的包装方案,让消费者对茶叶包装产生亲近感,有助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销量。在茶叶产品的线下营销方面,计算机技术可以和线下实体营销实现良好结合,通过线下营销数据的录入、分析,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及时掌握市场趋势,进而帮助线下营销工作及时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开展策略,达到最佳的线下营销效果。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在购买茶叶产品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都不同,市场调查发现,老年人在购买茶叶时,主要考虑的是茶叶的养生功能,中年人在购买茶叶时,主要考虑的是茶叶的文化内涵,年轻人购买茶叶产品时,主要考虑的是其口感。因而,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所采取的线下营销策略必须具有针对性,尤其当消费者类型混杂、数量较多时,营销策略的制定必须兼而有之、突出重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良好地帮助茶企对线下营销的策略进行选择,在计算机营销系统的辅助下,根据以往的线下营销数据、市场调查数据以及同行业数据对比,茶企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茶叶线下营销的重要发力点,结合季节、城市、人群、偏好等多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最具性价比的、最有助于体现营销效果的线下营销策略。在茶叶产品的线上营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作用是帮助茶企扩充营销渠道、吸引意向客户,最终完成成交,最大限度地提升茶叶线上宣传与线上销售的效果,增加茶企的综合销售利润。茶企的网站、电商平台店铺、SEO优化都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并且需要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具体操作。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茶企可以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作为营销基地,对企业信息、产品信息进行有效展示,让消费者更加充分地了解茶叶产品的内涵与价值。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茶企可以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中开设自己的官方店铺,以店铺为窗口对企业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在网购越来越热的趋势下,电商平台店铺可以给茶企引来极大的顾客流量,增加大量的订单成交。科学运用计算机技术,茶企可以对自己的网站内容进行优化,使得百度搜索工具更加方便地抓取到网站内容,增强网站以及产品的曝光度,扩大茶企的影响力以及茶品的销售量。茶叶产品在线上营销过程中,所有的操作都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完成,这也要求茶企要积极储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才、网络技术人才,将这些人才与企业的营销人才配套使用,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线上营销的作用,实现线上营销效果的提升。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在茶叶营销中的应用仍然不够,一些中小企业在茶叶营销过程中缺乏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力,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些大型的茶企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则有待开发,仅仅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最为常用的功能,在细化领域的研发却相对滞后。在未来企业营销当中,在大数据营销、云端控制等新营销思想的推动下,计算机技术在营销过程中可以发挥的功能潜力非常巨大。而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推动茶叶营销的发展,考验的是茶企的思想觉悟、营销理念以及实践效果。在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传统营销方式日渐乏力的情况下,唯有将计算机技术真正应用到茶叶营销当中,以技术推动创新,以技术引导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茶企营销实力的提升。

3结语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原料,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深厚的茶文化精神、茶文化内涵。茶企在茶叶生产与营销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利润,延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无形中实现了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茶叶生产与营销方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市场对茶叶产品与茶叶营销的客观需求。可以说,茶企深入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违背这一趋势的茶企,很可能迅速被淘汰。此时,唯有认识、亲近、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茶叶的生产、营销当中,实现茶叶采摘、处理、加工、鉴定、包装、营销、信息反馈、数据分析、实时模拟等过程中操作质量与操作效率的提升,才能将计算机技术与茶叶生产与营销良好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实现对茶企生产、营销、运营的稳定辅助,助力茶企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玉峰,周莹莹.网络营销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浅谈[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24):108-109.

[2]刘丹青.网络营销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探析[J].中国商论,2015(14):42-44.

[3]吕军,.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学中的研究进展[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5(8):85-87.

[4]陈晓芳.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0):177-178.

[5]罗莉,黎波,麻荣誉.浅析中国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营销演变[J].科技创新导报,2010(8):210.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4篇

1.1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以无形的文化观念为基础,通过凝聚在有形产品中的文化信念、情感诉求、顾客体验来达到营销目的。与传统产品营销相比,文化营销向消费者销售的不仅是单一的物质产品,还有包含在产品内部的文化意蕴,它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满足他们高品位的消费需求。王方华教授等人提出:“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1]。例如,麦当劳卖的仅是面包加火腿的快餐食品吗?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卖点还有便捷、时尚、个性化的饮食文化。

1.2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一种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现象,内容丰富。茶文化是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和中国的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1.3茶叶文化营销

以茶解渴,以茶提神去疲,以茶去病,以茶待客等,在寻常百姓家中已十分常见。茶叶以其特有的产品属性与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消费者在细细品茶时,或多或少都能联想到其背后历史悠久、富有魅力的茶文化。茶叶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开展茶叶文化营销提供了可能。探寻茶叶产品与茶文化的契合点,是所有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的工作重点,即在拓宽茶叶产品功能的同时,增强茶叶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内涵,以满足人们对茶叶不断增长的品鉴和体验需求。茶叶文化营销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简单地说,茶叶文化营销表面上要推销的是易耗产品———茶叶,实际上真正要推销的是能持久扎根在消费者内心的茶文化。所以,茶叶文化营销要将茶叶定位为一种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2茶叶文化营销的意义

2.1符合茶叶消费的新趋势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追求的不仅是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寄托,消费需求正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文化型消费[2]。追求体验化、休闲化、大众化、艺术化、高雅化的茶叶文化营销突破了早期狭隘的营销视野,对原本单一的茶叶产品赋予了全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享受,适应人们新的需求特点,符合当前消费趋势。

2.2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首先,在茶叶文化营销活动中,人们不仅能从品饮茶韵里尽情回味茶叶的醇香与甘甜,还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积淀,既放松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从这一角度上理解,茶叶文化营销也是一种体验营销,从情感、精神、体验上提升了茶叶产品的附加值[3]。其次,富有成效的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的强大茶叶品牌,而茶叶品牌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2.3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茶叶文化营销的传播过程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潜移默化、长久地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行为。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铁观音借助“茶王赛”这一文化营销活动,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先后在泉州、厦门、上海、广州、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办“铁观音”茶王赛暨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各类茶事宣传活动,既弘扬了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又扩大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知名度,拓宽了安溪铁观音的销路[4]。

2.4提升茶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就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日本的“三得利”在茶叶界的品牌价值也远胜中国。相比之下,有着悠久历史、名茶如云的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中国的很多名茶虽名传千里,却“有名无姓、有品无牌”,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5]。因此,中国茶叶品牌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必要走差异化营销道路,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利用茶叶的文化营销带动茶叶的产品营销,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5茶企实施蓝海战略的有效手段

所谓的红海表示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极端激烈,市场较成熟完善,如传统的茶叶产品市场,包括茶叶批发市场、茶叶零售市场等;蓝海表示未知的市场空间,竞争较不激烈,市场较不成熟,存在巨大商机,它是一个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得到的崭新市场领域,如茶文化产品市场。我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对应的各地茶文化也千差万别,这为茶文化的差异化营销创造了条件。从战略层面上看,茶叶文化营销中是一种超越传统产品竞争、激活潜在消费需求的企业竞争战略,具有良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能帮助茶企迅速抢占与开发新的市场领域。

3茶叶文化营销的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统茶叶营销不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的制定主体不仅包括利润导向的广大茶企,还包括旨在促进当地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为方便表述,如无具体说明,以下把这三类主体(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茶企)统称为茶叶利益相关主体。

3.1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形式有:茶文化旅游、茶馆、茶文化创作活动(包括茶艺、茶歌、茶舞、茶诗等)、茶叶展销会、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博物馆、茶王赛、茶王拍卖会、茶庄园、品茗会及其它茶事宣传活动等,茶叶文化营销的内容涵盖了茶叶的品鉴、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体验过程的美好意境。在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文化,包括目标消费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文化环境、人口特征、个人偏好、消费方式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产品文化内涵与目标市场消费文化的共鸣点,从而确定茶叶文化营销的文化定位[6]。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包括产品定位、产品开发、产品组合、产品创新等。首先,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定位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差异化定位方法,关注、聚焦某个有限的目标市场群体,推出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茶文化产品,赋予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独特的形象,以适应特定群体的偏好和吸引消费者眼球。其次,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开发指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茶文化底蕴,开发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旅游、休闲、观光、购物等。第三,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组合指通过多种茶文化产品的合理搭配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既要有宽度,有深度,还要有关联性,为获得良好的知名度。现在很多茶产地都在积极开辟茶文化旅游路线,融入了诸如“农家乐”、茶艺表演、茶叶茶食品展销、实地采摘制作茶叶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第四,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创新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不断推陈出新,避免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具体措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原有茶文化产品的属性、特征、种类、规模等;二是淘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开发出全新的茶文化产品;三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沟通渠道,为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环境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3.2茶叶文化营销的品牌策略

一般所提到的茶叶品牌分为两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等;茶企品牌指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经营规模的连锁茶企品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要重视培育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扩大茶产地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带动地方茶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更不应忽视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加大对假冒仿制原产地茶叶等不法侵害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可通过推行茶叶质量追溯制度、确立茶叶原产地名称的排他性产权、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推广茶叶质量的电子监管等治理措施来防范和惩罚侵权行为[8]。茶企品牌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四个方面。首先,茶企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从自身实力、市场规模等各种主客观条件出发,进行市场细分,根据目标市场设计与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以获得目标市场认可。其次,品牌个性又称品牌人格,它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形象风格、品牌适用对象等内容。由于品牌个性具有象征性意义及自我表达的功能,所以茶企塑造自身特有的品牌个性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并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第三,品牌传播是茶企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公关、宣传、人际沟通等手段,并利用电视、广播、印刷品、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将茶企特有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品的销售。第四,茶企在建立深受市场青睐的品牌形象之后,还需要投入成本,开展一系列关于“提升、控制、评估和反馈”的品牌管理过程。例如,加强品牌危机管理,以维护原有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保障茶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

3.3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根据文化营销理论,消费者购买的是整体消费利益,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不仅取决于有形的金钱成本,产品的无形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因此,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与一般产品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增加了文化价值部分,即在相同金钱成本的条件下,前者的最终价格要高于后者。茶叶文化价值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心理体验,茶叶文化营销产品的价格确定应以茶叶产品的物质价值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文化价值之和为准。例如,当消费者在茶馆中品鉴茶叶时,既享用到了醇香甘甜、令人回味无穷的茶汤,也切身感受了茶馆独特的茶文化氛围与优雅的品茗环境,消费者的身心得到极大愉悦,心情也变得更为舒畅放松。因而,茶叶文化营销中的产品价值是茶叶产品的显性价值与消费者感知的隐性价值的总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应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和顾客导向定价法的价格策略。竞争导向定价法要以行业内主要竞争者(与本企业提供相似产品和服务,并且目标顾客群体也相似)的价格为比照标准,跟随竞争者的价格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在制定价格时,可以在提供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品基础上,制定略高或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顾客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不考虑企业生产成本、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定价方式。茶叶文化营销的顾客导向定价法主要以顾客对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为依据,而衡量顾客对特定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较为困难,需要通过潜在顾客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价格策略。

3.4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向目标消费者传播具有说服力的茶文化信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茶叶文化营销的广告策略是指茶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渠道,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茶叶产品信息的宣传手段。随着茶企广告促销理念的觉醒,人们越来越经常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街头(车体、路牌、交通广告等)、包装、网络等媒介上接触到有关茶叶营销的广告。例如立顿茶利用广告宣传,使得其“国际、时尚、健康、都市化”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擅于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在电影和电视剧、各种时尚杂志的文章、网络小说中出现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立顿品牌形象深埋在消费者心中。茶叶文化营销的公共关系策略是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为改善、维护与社会公众的稳固关系,增进公众对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的认知、理解及支持,达到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2010年由安溪县政府有关部门、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通过拜会交流、商务洽谈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法国、意大利各界友好人士,与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签订了联合开拓安溪铁观音欧洲市场的合作框架协议[9]。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技巧策划与战术性营销工具,既扩大了茶叶品牌与产品的知名度,还能有效诱导、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茶叶产品,从而扩大茶叶的销售量。促销策略具有市场反响强烈、见效快、造势效果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等优点。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5篇

关键词:乌龙茶;计算机技术;网络营销;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必会促使人们提高购买力、增强保健意识和改善生活品质,这成为了茶叶发展的一大契机。乌龙茶具有色、味、香、韵的特色,并且独有茶艺魅力和保健性,在新世纪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后发优势。信息时代的到来,如若不能将乌龙茶独特魅力和特色宣传出去,就无法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其独特魅力,经济效益也无法体现,因此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乌龙茶营销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乌龙茶营销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和难度分析

1.1茶叶营销对计算机技术需求分析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茶叶形象包装、销售、宣传价值、客户服务等整个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在茶叶中的应用是紧跟时展的必然结果。第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茶叶营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怎样基于计算机技术创建乌龙茶的网络营销平台,是当前乌龙茶营销的新方向。第二,网络购物已经融合为大部分人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乌龙茶与网络相结合,才能保证乌龙茶销售的活动更为有效。假若只依靠传统的销售方法,而不融入到网络中去,就会对乌龙茶的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在现今展开营销活动时,并不是一味地销售,而是在销售的同时伴随着客户服务,两者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推动的关系。所以创新营销方式,就势必要有效地将销售活动和产品功能融合在一起,从之前的前端营销实体、后台客户服务的模式转变成前置客户,营销和客服一同发展的营销模式。这就必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多元化功能,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化平台,保证产品营销的顺利进行。随着乌龙茶生产量的迅速增多、进一步精细化乌龙茶的消费市场,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依赖度将越来越高。

1.2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乌龙茶营销的难度分析

第一,大部分乌龙茶企业营销理念落后,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欠缺。现下,我国大量乌龙茶企业同其他茶叶企业在竞争中大多采用打价格战的方式,仅仅着眼于本地或者周围地区的市场,无法放大到全国乃至全球,大品牌和大市场意识薄弱,依旧依赖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小区域竞争,造成乌龙茶市场狭小。并且大多数乌龙茶企业产品没有突出乌龙茶的特色,在产品同质化的大市场环境下,无法深层次发掘客户需要,量化和细化市场难度较大,乌龙茶市场定位没有明确,品牌意识较弱。第二,与大部分茶叶公司的营销渠道相同,乌龙茶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不健全,营销实力较弱。在市场营销中,即便已经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茶叶产品,假若没有合理、科学的营销措施想要打开市场、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较大难度。当前,大部分乌龙茶茶商没有树立先进的营销观,无法紧跟时代步伐,创造性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茶叶的生产和营销来说,大多数企业对茶叶营销的重视程度明显落后于茶叶生产环节,这就导致了企业中积压大量质优的乌龙茶,却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让客户满意,久而久之就陷入了“产品积压营销失策生产再积压”的恶性循环泥潭中;另外大量乌龙茶生产企业中的营销人员极为缺乏,同时营销人员的技术、观念等都有待提高,无法充分运用企业自建网站、电商、自媒体、第三方服务平台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造成企业营销能力薄弱,使所生产的乌龙茶产品得到应有的市场价值,进而降低了乌龙茶企业生产经济效益。另外小规模运营、个体、分散经营的乌龙茶中小企业,即便拓宽营销渠道也难以形成规模。现在我国有十分巨大的购买市场,但是中小茶叶公司无法与购货商“质”和“量”的需求相吻合,更难把计算机技术纳入到企业营销当中。

2乌龙茶当前的营销状况

2.1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茶饮料的传统指茶叶的品质、工艺、鉴赏、饮用方式以及有关茶文化的传承,一般在意识行为中呈现出认可和追随该种传承。而时尚则表现更多的是创新和改变,比如改变饮用和购买方式、创新质量理念等。至今为止,乌龙茶概念下的时尚饮料依然以传统为依托,这就意味着传统和市场可以互通和并存。日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已经采用开发乌龙茶水的方式,使本地的饮茶习惯改变,并掀起了“乌龙茶热”的热潮。当前“乌龙茶”热已经向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蔓延。不过最开始掀起这股热潮时,并没有把消费停滞在茶水上,而是用该种热潮,引导人们透过“粗老”的乌龙茶及精美的茶水包装,逐步对乌龙茶传统文化展开了解,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乌龙茶的独特魅力。同时,传统遭受到的更多是时尚带来的压力。首先是引进“即饮”,然后提出了“无公害”、“绿色”等理念,这些理念在舆论、企业推广宣传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上对茶的关注点以及茶内涵。就贸易和市场来说,第一要面对的就是贸易壁垒,并且将来要制定何种标准很难预料;第二就消费需求而言,与“绿色”、“无公害”等时尚概念茶,普通乌龙茶已经并不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也并非是必要选择的茶类之一。然而时尚依然影响着投资、科研、新闻等部门的价值取向,这些机构对于每个地区重视的投资合作、报道、研究等程度及方式直接对乌龙茶的品牌价值有直接关系,从而影响到乌龙茶的销售。

2.2品牌欠缺观念

乌龙茶这个品牌没有明确的被细化。之于福建乌龙茶而言,可以详细的细分为“武夷乌龙茶”、“安溪乌龙茶”等各种花色和种类,这些品种均在品牌范畴之内,支撑并且展现着整个“福建乌龙茶”的价值,然而乌龙茶现在却缺少对“制造”品牌理念的引导、主张和提炼。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的消费理念是由观念所决定的,茶叶的营销也是品牌和消费引导这两方面入手,而它们远远超出乌龙茶本身的价值,所以应当立足于打造品牌,用观念树立品牌,使消费者的心灵受到长久而强烈的影响。用观念来突出乌龙茶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形象,这样才能够为推广和宣传乌龙茶提供良好条件。

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乌龙茶的营销策略

“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乌龙茶企业应当消除传统营销理念的束缚,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新的营销策略,与消费者网络消费的新形势相适应,丰富和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改善营销模式,使计算机技术渗透到网络营销全流程中,增加效益,降低费用。

3.1健全计算机智能化操作建设,为营销做好准备

烘干和包装环节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计算机智能化平台的创建,监控烘干和包装的整个流程,并且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保证茶叶更加完善、科学地从原材料制作成成品。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产品特色,把包装纳入到产品重要配套成分中来。在包装茶叶时,将计算机技术的资源条件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科技元素融入到包装中,提高生产流程的整体科技含量,为大批量生产茶叶奠定基础。这时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可以调整茶叶制作流程的结构,同时还可以革新生产流程的技术,更主要的是为营销做好充分的准备。

3.2运用计算机技术打造全新乌龙茶营销模式

在互联网经济逐渐趋于完善并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人们在挑选生活必需品时,已逐步从实体店向网店转变,在选择茶叶时也是如此。愈来愈多的顾客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来挑选和购买自己喜爱的茶叶,因此网络营销是乌龙茶向外推广和销售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凭借计算机技术进行乌龙茶的营销,不但可以使类型不同、地区不同的客户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这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今在展开乌龙茶营销时,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和联系,并且把产品信息以及客户反映等内容向全部客户呈现,使客户更加了解乌龙茶,能够进一步领略乌龙茶的独特魅力。并且在客户与企业展开双向互动和交流的过程,是乌龙茶网络营销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3.3改变营销观念,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第一,茶叶企业管理者应当将专业素质高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人才引入进来,专门从事开发和管理企业内部网,打造本企业知名网站,在自建网站上推广和宣传乌龙茶产品等信心、投放网络广告、构建搜索引擎等附加值服务,还能够在线上同顾客展开乌龙茶的交流、反馈、咨询等活动,为企业和客户之间开辟直接交流和接触的渠道,扩大服务区间,使营销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第二,茶企业可以向网络运营服务商外包“网络开放平台”,采取该种方式获得门站网站、供求信息平台等服务,从而凭借这种网络平台的形式,对乌龙茶进行宣传和营销。茶企应当对应用搜索引擎给予充分重视。现下,搜索引擎已经变成大多数企业展开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曝光度。此外,还能够与博客消息群发、推广新闻广告、微推、陌陌、邮件营销等方式相融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为主的各种社交网络平台、方式、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宣传乌龙茶,拓宽和丰富了网络营销渠道,为乌龙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创造条件,为进一步营销质量和效率提供提供保障。

3.4运用多种计算机技术把多种网络平台与茶叶营销相融合

乌龙茶企业应当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特点,从实体经济适当、逐步地向网店、互联网平台等转移,在与消费者发展变化和需求相适应的同时,拓宽营销市场。并且把微信、邮件、MSN等多种网络媒介同客户展开交流,实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将运用网站平台、搜索引擎等方式深层次地挖掘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喜好,挖掘准客户,并以客户需求等特征的改变实时变更营销方式,用多种营销方式并进的策略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升客户忠诚度,加强向消费者宣传乌龙茶的有效度,使营销效果提升,提高乌龙茶企业的经济收益。另外,茶企业应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大管理企业与客户的营销渠道,推动乌龙茶品牌的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确保企业把乌龙茶产品信息提供给目标客户,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订货系统、结算系统、物流系统等网络营销通道的管理,并结合传统地区商、层级管理模式,形成互相补充的长效机制,在快速满足各种客户需求的同时,节约成本。另外,应运用网络宣传、新闻广告等方式推广乌龙茶的品牌和茶文化,挖掘和吸引更多的准客户,并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4结语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茶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我国十分深厚的茶文化。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乌龙茶为了能够扩大销路,将茶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凭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展开网络营销,才能为茶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夯实基础。

作者:杨金会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乾刚,杨江帆,蔡建明.“福建乌龙茶”的品牌问题及营销思路[J].福建茶叶,2004(4):34-35.

[2]管曦.技术创新与提升福建茶叶竞争力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6篇

关键词:茶叶市场营销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90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茶叶行业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茶叶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擅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为顺应市场需要,全国各大开设茶学专业的高校都陆续开设《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茶学专业的必修课,《茶叶市场营销学》立足于茶叶行业,把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运用于茶产业发展,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从性质上看,《茶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茶学专业学科面相对较窄,同时受我国茶产业发展起步晚因素的影响,目前各高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不能满足现代茶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营销管理人员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对于培养茶叶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 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与行业实践脱节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选用的教材有很大关联性。现今众多茶学兄弟院校的教学用书比较单一(安徽农业大学姜含春主编),教材内容理论色彩较浓、茶叶行业经典案例分析少,且因教材版本较旧(最新版本2010年版),与目前市场实际现状有很大脱节。没有一本相对经典和统一的教材,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启发力以及对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茶叶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设置主要是参考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架构,涉及市场营销的全模块,如营销的基本理论、营销常用策略等,教学内容稍显固化,然而茶叶企业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环境变化而创新的营销策略没有体现在教材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茶叶”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客户体验营销、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茶叶金融、茶叶拍卖交易所等方面的不足尤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企业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已然不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的需求。

1.2 教学方法固化,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目前许多高等农林院校的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是茶学、茶文化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实践性强、应用性高,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尽管已经采用多媒体授课,但教学方法固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只注重教,学生被动学,互动少、实践少,学生感受与教学效果无法顾及,无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现状;二是教师授课方法、水平有待提升,不符合互联网时展需要,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理论+案例”模式,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但这不足于在短期内改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主观学习意愿;三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育和引导,采用任务驱动,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只是疲于形式,积极响应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依旧很冷淡;四是最前沿的营销理念、策略和技巧在茶叶行业的应用难以植入课堂,这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等都相对固定;五是任课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内实践经验,这样造成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茶叶企业营销专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难以聘任,这些问题不改善,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2.1 建设“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引领实践应用

目前讲授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市场营销实践经验,而对于实际教学,却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从改善师资队伍现状的层面,可以在两方面做出尝试:一是专业教师“造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茶叶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寻找和接受行业基层等单位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养活动,如校企联合培训班、短期进修班、标杆企业考察参观等;支持并提供机会、平台为青年教师独自或合作进行茶叶产业创业活动。二是建立实践学习“微”课堂,定期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茶叶行业协会专家、优秀茶叶行业企业家、营销高管等开“堂”讲学,并聘请优秀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给学生开讲座、做专题报告、举行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或实践指导会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2.2 课内教学,提高实践认知

2.2.1 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时刻关注国内外学科学术与茶叶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把全新的学科观点与茶叶行业“突出”事件引入课程,并加以深化应用,做到重前沿知识的宣贯与行业实战应用,便于确保茶叶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快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另外,不局限在只参考目前的教材,要求教学中不断收集和关注新思维、新观点、新政策,不断关注茶叶行业的发展变化,专业及时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保证理论与实战的强强联合。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7篇

摘要:茶叶资源整合及市场营销创新,不仅是我国茶企业在传统经营方式得以改变的基础前提,而且也是更好地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多元发展应对手段,为企业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做大做强提供更加科学及理智的选择。对于茶叶资源整合过程而言,其不仅是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内部优化,综合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开展市场营销创新,通过深入研究市场趋向,从中寻找发展商机,选择更加适宜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实现企业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企业在运行质量得以持续优化的总体过程

关键词:创新策略;茶叶资源;整合;市场营销

作者:朱晓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前景看好,动力充足。伴随我国茶叶在内销量、出口量及生产量方面的不断提高,茶文化传播更加广阔和深入,一些地区通过对茶文化有效运用,发展与茶文化相关茶文化产业;伴随消费者茶叶消费信心的日益提升,而与之互衬的地位及声誉也得到日趋恢复;茶产业当中的优势企业开始凸显,其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诸多希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状况,起到基础作用的乃为企业,而那些具有雄厚基础的龙头企业乃是对我国茶产业形成支撑的基石。因此,需对茶叶资源实施整合,就市场营销策略开展创新,以此获取茶产业的广阔发展。

1茶叶资源整合及市场营销创新的重要性

茶叶资源整合及市场营销创新,不仅是我国茶企业改变传统落后经营方式的新型方式,还是更好满足及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手段,为企业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做大做强提供更加科学及理智的选择。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还具有十分优越的茶叶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此种优势方面未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更甚者则出现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状况,相比于一些后起的茶叶生产国而言,不仅经济效益差、经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及生产技术落后,且在产品的声誉方面不高,茶产品知名品牌上还比较缺乏。伴随当今市场经济的深层次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企业在经营方面呈现出品牌化、规模化及集团化的综合发展趋势,另外,在具体的营销方式上,则开始逐渐迈向多元化、网络化及信息化等领域多角度且广泛性的变化之中,对于那些传统框架下家族式经营模式及组织体制,以及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单家独户小作坊形式的经营模式,在当今设备日趋变革的框架下,其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当今只有通过企业之间开展联合重组,或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有效整合那些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及在经营、生产规模不大的企业,通过运用那些龙头企业在企业信誉、营销技术、产品质量及品牌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将茶产业生产以及经营规模做强且做大,最终实现茶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我国传统形式的茶叶企业,向更加符合现代气息和发展需要的规模企业进行转化。针对茶叶龙头来讲,当今经营茶叶企业相比于国际企业及国内其它行业,则依然存在实力不强及规模不大状况。如若仅依靠对内部潜力进行挖掘,以此来实现做大做强的目的,则不仅具有较慢的发展速度,且还具有较高的代价。所以,茶企业要善于利用或借助外力,方可实现茶企业在发展速度方面的加快目的,以更加有效且快速的方式占据茶市场,从而促使自身能够获取更加有益的地位。对于市场营销创新而言,其乃是当今企业,对已经制定的将来的目标予以实现的基础构成,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所在,任何企业如若想要更好更快的占领市场,更加长久的立足于不败地位,则需始终坚持且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创新工作。

2茶叶资源整合的作用及策略分析

整合资源乃是企业实现成本降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扩张速度的作为有效方法,不仅可提升使用效率,还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落实资源整合,才能实现企业在抵御市场风险方面能力的增强。依据当今我国茶产业资源运营实际状况,可在三方面整合茶叶资源,首先,整合生产茶叶的相关农户,促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原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其次,整合零售网点各个销售网络;最后,针对已经开展且落实的“产供销”一体化经济模式,但是却具有不大规模的企业,开展全方位、合理化的横向整合操作,对于整个各方而言,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那些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者而言,不仅可实现市场风险的降低,还可达到产品销路在稳定性方面的提升;另外,还可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进而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经过对近些年来茶叶生产农户的数据统计及调查可知,当一些地方成为龙头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之后,产业在价格方面相比于当地市场价格,提升幅度高达6%,某些地方提升幅度则超过15%。针对那些零售企业及销售企业而言,通过整合之后,其在采购费用方面得到显著降低,在商品货源各项渠道上也得到稳固,另外,还对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实现企业在知名度的提升;针对龙头企业而言,通过茶叶资源的整合,不仅能够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且还可实现市场占有率及规模的快速扩大,更为重要的则是促进规模经营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提升。针对那些已经落实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然而却具有不大规模的企业来讲,利用产业的重组及整合,可实现企业在经营设施利用率上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对统一品牌的打造,对规模经济效益可实现共同享受。在资源整合过程中,相关龙头企业要对那些传统化观念予以克服,即克服工厂自己建,茶园自己承包及经营的观念。相关茶叶企业,可学习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在此方面的经营策略,概括为八字,即不求所有、只求占有。当运用此种理念之后,便大大提升企业资本的运行效率,此外,利用这些资本才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当前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改善困难,技术落后及设备陈旧等状况和问题。在企业之间开展资源的有效重组,充分用现有多种存量资源,以此实现资金不足方面较大幅度的缓解的问题。

3市场营销的创新作用及策略

茶产业开展市场营销创新,可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商机及开拓市场的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过去,一些企业市场营销关注不足,习惯性地将生产作为其经营生产中心,在研究领域过多地注重产品的多及生产方面,较少研究市场及营销。随着我国不断深入且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营理念,可向市场为中心进行转变。当前在行业当中存在一个说法,即我国茶叶现已产大于销。茶叶作为我国传统“国饮”,乃是一种健康饮料,然而我国十几亿人,人均茶叶年销量仅为330g左右,在消费量方面低于印度,而与一些高消费国家差距更为明显;基于国内市场而言,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上海市于二十世纪初期在人均茶叶消费量方面不足200g,当今已增至900g。而在茶叶种类消费方面,以乌龙茶为例,上个世纪90年代,其仅在福建及广东等地区消费,而在北方地区只有较少销量。但伴随近些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乌龙茶在北方地区消费量上得到大幅提升,还出现了价格攀升及供不应求状况。乌龙茶又被称作优青茶,此茶于最近二十多年销量持续增加,尤其是2008年以来,甚至出现“青茶热”现象。相反,作为北方主销茶类当中的茉莉花茶,其在2003年之前,销量还比较稳定,而后,则出现下滑状况,茶叶类别之间出现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为,两种茶叶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研究市场存在差异所致。企业要更加准确地完成市场定位,且对产品的保健功能进行宣传,形成品牌效应,并注重引导消费者,另外,在产品包装及质量方面不断改进,ICI对消费者在绿茶及乌龙茶相应需求给予了满足。针对茉莉花茶而言,其与绿茶一样,均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且也具有自身特色,然而,由于企业在宣传引导方面较为缺乏,在质量、包装及技术等方面,改进力度也不大,因此,最终将会导致失去消费人群的负面效果。近些年来,普洱茶在人均消费上得到较快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企业及普洱茶生产地区,在开拓市场方面加大了力度,且依据市场需求及行情创造了商机。又如开发茶液态饮料,其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因此,在近几年来的推广当中,其已经在液态饮料市场当中占据较大的份额。而这些茶叶行业,创新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乃是最好的策略。

一些消费者较常怀疑茶叶的质量等,至此可知,消费者存有消费心理,但是却担心其质量及安全。而一些老字号的茶叶企业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茶企,在近些年来,其销量增长快速,越能表明消费者在安全、质量及品牌方面更为注重。针对当前较多批发市场而言,总体呈现出经营低迷状况,就其致因,则为未获消费者信任。因此,企业对市场调研予以深化,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取消费者信任。当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需对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各项内容进行检查,并妥善处理。

4结语

茶叶资源整合过程,乃是企业间有效开展合作的整体性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对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以及对组合实施优化的相应过程,而对于市场营销创新而言,乃是利用市场需求,从中探索及发掘商机,然后选择准确目标市场,最终获取效益最佳化过程形式。然而,不管是资源整合也好,市场营销创新也罢,企业运行中,将其地位的选择,则体现出企业经营者实际认识程度。因此,茶叶产业发展需要融合二者有利因素,实现茶产业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盛海潇.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5):67-69.

[2]杨金凤.企业商务资源整合与“应急营销”策略创新——透视抗击“非典”中的国际市场开拓新思路[J].市场研究,2003(7):36-37.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8篇

关键词:蒙顶山茶 品牌营销模式 发展对策

蒙顶山茶,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蒙顶山茶因其口感香醇、品纯质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茶叶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合茶树生长。第二,品牌价值提升,市场需求更大。2013年中国茶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表明,其品牌价值由12.72亿增长到13.49亿元,对蒙山茶品牌的成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政府采取助农增收政策,积极开展“蒙顶皇茶祭天祀祖”,“万人品蒙顶春茶”等活动。

二、品牌营销模式分析

1.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足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铁观音、龙井茶等驰名品牌相比相形见绌。恶性竞争,胡乱标价的卖家不在少数,形成了所谓“有品牌,没名牌”的局面,对品牌的成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市场营销水平有待提高

品牌营销手段落伍,缺乏大型交易市场以及茶叶直营渠道。渠道管理混乱,且采用大同小异的渠道模式,大多采取从厂家到地区总,再到二、三级批发,进而到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的渠道。渠道冗长,效益低下。销售规模小,缺乏辐射能力,售后服务及品牌宣传作用受到限制。

3.思路狭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茶企认为“小富即安”,缺乏长远目光,不想在投资上承担过多的风险;另一部分企业则碍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不愿在深加工、产品研发上加大投资,从而造成蒙顶山茶高端品种缺乏,品牌成长慢。

三、品牌营销的发展对策

1.把好茶叶质量关,增强品牌意识

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引领茶农学习先进的茶叶制作技术,逐步实现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为品牌建设打好夯实的质量基础,并与政府、高校等做好密切配合,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茶叶质量保障的有力后盾。另一方面,应着力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茶叶的优良品质,完善茶叶检验技术手段,提升茶产品检测能力。同时应积极引导和增强茶农、茶商、茶企的品牌意识。

2.整合茶企品牌,形成核心驱动力

引进国内外大型茶企,立足本土的优势,整合配置优秀资源,实施集团化经营。当前存在部分茶店不良的经营,导致零散杂乱的各种茶叶品牌充斥着茶叶市场,形成了品牌优势无法突出,质量标准不一、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无疑阻碍了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因此,品牌的整合应该在农企自愿的情况下实行双向选择,以形成核心驱动力。

3.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加强品牌营销创新

政府和企业应齐心协力通过各种有影响力的媒体和多样的渠道进行品牌宣传推广,提高其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和引导广大茶农、茶商及茶企到全国各地开设茶馆、连锁店等,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体系。

4.发挥后动优势,扬长避短,打造核心竞争力

蒙顶山茶产业应当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充分发挥后动优势,趋利避害。第一,与优秀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种茶制作技术,并找到属于本产茶企业的差别优势;第二,利用大企业的宣传推广效应,以较低的成本开拓市场,并合理制定蒙顶山茶的推广策略。

参考文献:

[l]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秋水.《品牌胜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丁邦清.《品牌成功链》,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熊仕平.《品牌战略与产品推广策划》,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四川三农新闻网.http:///system/2008/11/01/011242591.shtml

作者简介:

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分析第9篇

[关键词]舒城县;茶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71-03

[作者简介]李梦(199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舒城县是安徽省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产茶制茶历史悠久,盛产多种名茶,茶产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对舒城县茶产业生产、加工制造和销售环节进行SWOT分析,从而发现舒城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了实现舒城县茶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舒城县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自然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

舒城县的地形主要是由山地、平原、丘陵组成,西南部以林木众多的山区为主,中部由连绵的丘陵组成,东部以土壤肥沃的平原为主,这三种地形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2%、20%和28%。舒城县山地面积大,西南地区森林较多,全年降水丰富,众多的水库和大小河流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带来充沛的雨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茶叶的种植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舒城县生产的主要茶叶品种是“舒城小兰花”,品质优异,色泽翠绿,冲泡后如兰花开放,似有兰花香气,茶汤甘醇,滋味持久,汤色澄绿明净,呈嫩黄绿色。因其形似兰花,香气似兰花,故名为“舒城小兰花”。

2.茶产业起源早,茶文化历史悠久

舒城县产茶起源于1000多年前,发展历史悠久。舒城古代属于舒、庐二州,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舒城的茶叶在唐宋时期就享有盛名,当时是朝廷贡品,以其优异的品质享誉大江南北,清朝时期发展壮大,根据《安徽茶经》中的记载,舒城小兰花茶生产于清朝之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十分重视舒城茶产业的发展并且给予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从20世纪后期每年都会采购舒城兰花茶。

3.茶产业初具规模,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全县现有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茶叶企业13个,多家茶叶企业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准入标准认证,还成立了专业茶业合作社,舒城小兰花茶叶加工经营的户数也在逐年增加。茶叶企业、茶业合作社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舒城茶产业规模的壮大。舒城县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传统名茶舒城小兰花在国内外各项名优茶评比中屡次获奖,对舒城茶叶品牌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注册“舒城小兰花”商标,2012年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该品牌价值评估值达3.72亿元,多个舒城小兰花产品品牌被评为了六安市和舒城县的知名品牌,其中舒绿作为优质绿茶大受国内外的好评,提高了舒城茶叶的国际影响力。

(二)劣势(Weakness)

1.茶园建设缓慢,生产方式粗放,单产较低

近年来,与其他发达茶产区相比,舒城县茶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舒城县对茶产业的投入较少,茶园更新、开发力度不够,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茶园建设缓慢。茶企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生产清洁化程度不高,茶树品种单一,栽培管理粗放,采摘技术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全县大部分茶叶产业园的单产比较低,此外,茶农大都注重春茶采摘,放弃夏秋茶采摘生产,也造成全年单产过低,总体产量不高。由于大部分茶农的文化水平较低,缺少对茶叶科学的管理,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出现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2.产业组织松散,公司规模较小

目前,舒城县茶叶产业还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期,产业化程度较低。茶叶企业和茶农之间未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产供销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后期茶叶的销售流通过程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生产销售成本高,不利于舒城县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加工多以个人和家庭为主,上规模的茶园少,缺乏龙头企业,舒城县茶产业总体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3.茶叶深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较低

茶叶的深加工是指利用相应的加工技术和手段生产茶制品,通过技艺上的突破来扩大生产相关产品的种类和范围,或者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提高原有产品价值,如生产茶饮料、相关茶食品等,挖掘茶叶的潜在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茶产业结构升级。然而,目前舒城县并没有进行茶叶深加工的大型企业,大多停留在生产初级茶产品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加工程度明显较低,茶产品的价值链延伸不够,效益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

4.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舒城茶叶品牌历史久远,有一定影响力,但长期以来品牌宣传力度和开发不足,没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品牌资源被冒用,不仅损害了品牌的美誉度,也打击了消费者信心。茶叶终端市场上缺乏可行的定价策略和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在销售网络的布局上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专卖店、超市,对市场消费信息反馈不及时,生产加工缺乏灵活性。

(三)机遇(Opportunity)

1.政府重视茶产业发展,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不仅免除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各项农业税收,还给予农民在农业贷款上的政策优惠,支持农产品贸易平台建设,这给舒城县茶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舒城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推动茶叶产业化建设,将茶产业作为舒城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舒城县成立了“县茶叶开发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茶业开发工作,每年安排200多万人民币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开展各类培训培养新型茶农,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县政府对重点产茶乡镇给予生产设备和资金的支持,推动名优茶加工上的自动化和清洁化;在原有基础上购置了茶树修剪机、名优茶加工机械,推动茶产业生产的机械化;在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舒城小兰花品牌宣传活动,举办名优茶传统炒制擂台赛,注重电视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县政府经常组织茶企业参加茶叶会展推销活动并赴茶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考察。

2.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为茶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消费上更加注重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茶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茶叶中有很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活性成分,茶多酚具有抗癌、降血压的功能,茶氨酸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改善记忆的功能,咖啡因具有兴奋、利尿、护肝的功效,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的作用等功效,茶叶和茶籽中的皂然可作为新型保健品、生物农药和天然日化用品原料。总之,茶叶作为绿色有机食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茶叶深加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威胁(Threat)

1.传统茶产品和饮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知名茶叶品牌众多,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传统茶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例如红茶、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等的品牌影响力大,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此外,近年来新型饮料也不断崛起,碳酸饮料、果汁、奶茶、凉茶、红茶、咖啡等,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在市场上的销售量不断上升,作为传统茶叶的替代品,给传统茶叶产品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2.行业标准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严格

随着2002年9月18日农业部关于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的出台,表明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标准的出台也直接明确了茶产业质量标准必须提高,对于舒城县不注重茶叶质量的企业来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国外行业标准更高,欧盟对茶叶执行“零风险”计划,茶叶中农残标准更加严格,检测力度更为加强,甚至对茶企业有关认证、包装、标签也有严格的规定,此外,日本、俄罗斯、美国和非洲一些国家也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各种限制和检测,给舒城茶叶开拓国际市场面临很大挑战。

3.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目前,市场上一些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自身产品质量低劣,仿冒小兰花品牌,扰乱和破坏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的市场秩序,导致真正的舒城小兰花茶叶生产企业因商标和品牌被盗用竞争力受损。

三、推动舒城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舒城县茶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地方政府首先要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应对全县现有的22个产茶乡镇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促进茶园建设和调整。其次要加大财政对茶产业的基础性投入,加强茶园的建设和改造,促进茶叶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培育规模企业,增强舒城茶产业的发展实力,带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应对各项挑战,健全茶叶生产加工体系,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积极做好病虫害预防和治理工作,密切注意市场动向,了解市场价格供求信息,为茶农做好服务工作。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多方联动,健全体制机制,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茶园开发建设,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

应调整现有茶园结构,建设高产高效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名优茶叶生产基地,重点培育河棚、晓天、南港区域等山区的茶叶生产。舒城山区茶园存在缺水、树龄老化和品种混杂等问题,对此可以通过修建茶园水利、加强植树造林来改善现有条件,增加基地投入和管理;改造发展零星茶园,对不适宜茶叶生产的高山和低丘要停茶还林、停茶还粮,或者种植适宜生产的高效经济作物。此外,茶园建设过程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品种结构调整,选择适宜种植的良种,保持品种多样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技术上,加强无性良种繁殖培育,加强良种普及,促进茶叶生产“产学研”相结合,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同时对茶农进行相关培训,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动茶叶生产清洁化;在组织规模上,对现有茶园进行整合,开辟新茶园,实现生产的集约化。通过建立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态茶园,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三)推进茶产品深加工,延伸产品价值链

茶产品深加工主要途径包括:一是改变粗放的生产模式,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延长茶叶采摘时期,提高茶叶采摘率;二是根据不同时节的茶叶特性,开发新品种,增加茶产品的种类,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相应的茶产品;三是进行茶叶深加工,将茶叶与食品、饮料、化妆品行业结合起来,开发茶饮料、茶保健、茶餐具等相关产品,还可以开发服装、家畜饲料、食品抗氧化剂等,延伸茶产业链条。将茶叶与文化、健康、旅游相结合,以茶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茶产业的范围。

(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首先维护好舒城县现有茶叶品牌,管理整合现有的品牌资源;其次解决市场品牌杂乱、良莠不齐的问题,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运用各类广告、招商、推介、展会等品牌宣传形式,将产品推向市场。还可以利用舒城茶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各类茶产品宣传活动,向外宣传推广自己优质的茶叶。

(五)坚持产业化开发,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茶产业的产业化进程中,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关键。茶叶产区中规模大、效益高的茶叶企业应采用公司与基地、农户一体化的生产模式,组织茶农进行茶叶种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清洁化,扩大茶叶生产规模,提升茶叶企业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化水平。其次,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茶农种茶积极性,增加收入,同时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茶业协会是茶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自愿组合的组织,舒城县茶叶协会应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先进的技艺,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对行业进行内部管理,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在帮扶、合作、带动的过程中真正帮助茶农解决生产、制作、销售等方面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加快全县茶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六)实行差别化营销战略,提升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应根据市场需求将自身茶叶品种进行相关等级分类,再根据不同目标市场相应制定高、中和低三档差别价格。对于中高端茶叶,采用高端制胜策略;对于一般茶叶,价格需求弹性大,可以采用低价取胜策略,占领更多茶叶市场。对茶叶销售渠道的选择和构建是茶叶销售的关键,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销售渠道已不能满足广大的消费者的需求,突破传统茶叶销售方式,采取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专卖店直营+网络营销。专卖经营,可以减去层级分销环节,塑造企业品牌的同时突破了传统茶叶企业的销售受地域范围限制的缺陷;网络营销,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建立舒城茶叶的网上商城。

(七)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可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邀请研究茶叶生产方面的专家传授茶叶生产相关知识和技术,派遣专业人员向茶产业发达省区学习。同时,加强对茶农关于科技文化知识方面的普及和培训,提高茶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真正做到科技兴农。

[参考文献]

[1]高显达.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苏秀平.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王荣民.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