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10 10:38:39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1篇

关键词:全面提升 高校 管理人员 综合素质

高校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是联系校内外各部门的纽带。作为高校基层的工作部门,管理人员承担并发挥着联系、沟通内外的功能和作用。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能力及技能的强弱,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均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新形势下,有效提高高校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

1. 高校管理工作水平及人员现状分析

1.1 高校管理工作现状及形成原因

我国高校管理模式主要沿袭政府部门科室制与职能制并用的方式,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定编及90年代的发展,以及近几年来的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高校领导体制普遍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均由党委常委会通过决定,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所等二级单位均执行落实学校的政策和指示。这种循环往复的传统领导模式,缺少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又缺乏民主科学性,不利于管理岗位工作的自身完善与创新发展。甚至极有可能造成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

高校管理工作的设置模式,主要体现出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便于学校的机构运行与日常工作管理。但弊端在于,管理层级偏多,机构重复,各部门之间缺乏责任意识,相互协调与配合难以默契,通常下级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工作负责,导致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制度难以长期有效执行。同时,学校现行的用人制度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造成分配制度、晋升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部分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和潜能发挥。

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靠学校领导个人的行政权力来运作,领导制定制度、政策和目标,下级通过执行和服从领导指示来完成工作任务。学校的许多事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职工的意愿,只凭领导拍板决定,造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制度化被长官意识取代,从而形成思想观念僵化,创新意识淡薄,管理质量低下,工作成效不高。

高校各级管理岗位的领导大多数来自于教学研究岗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对管理方面的工作理念和思路不够熟悉,缺乏工作经验。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把教学科研上的思路用于管理工作,这样会导致管理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背离,造成规章制度不切实际,难以执行,日常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

1.2 高校管理岗位人员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高校管理岗位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新进人员已全部具有硕士学历。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上看,高校管理岗位从业人员的整体层次、技能均高于过去。年轻同志思想活跃,充满生机,可塑性强。但他们缺少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大多数为非管理学专业,在管理理念上仍然是生疏的,特别是在对待繁忙的服务性工作中,还是表现为缺乏耐心,难以吃苦。同时,年轻同志从事管理岗位工作并非出于主观愿望,而更多的是迫于就业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不断加重,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管理岗位流动性加大,工作稳定性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更不利于管理岗位的创新与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岗位的老同志依旧发挥着淡泊名利、吃苦耐劳的模范作用。他们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敢于担当,更能吃苦,为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但新老同志工作中如何搭档配合,也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同事间合作往往以工作职责、范围为依托,同时集合个人工作上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最大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和潜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又同样存在着职务高低,年龄大小的人员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问题,老同志深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又受现代信息的感染,在日常工作中会选择比较稳健的思路与做法,而年轻同志则选择相对激进的思路。同时,人情关系又在工作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如:有的同志职务不高,但办事负责任,工作有成果,却不受重用。同样,有的同志工作非常一般,但人脉多、路子广,却能被重视。这种现象也会影响日常工作效率的发挥,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

由于工作需要,高校管理人员会经常与各级领导打交道,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道德规范,给领导提供客观、公正的汇报,便于领导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管理岗位处于各种人情世故和矛盾的交汇口,闲言碎语较多。这就要求管理岗位人员讲原则,讲情感,更讲责任。不利于团结和工作的话,不要讲,不可传,以免引起误解,使同事关系变得紧张复杂,从而影响正常工作。

1.3 高校管理水平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管理水平随着学校的发展、创新与提升,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目前形势的发展及要求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管理岗位作为学校的日常办事与服务窗口,涉及到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形象。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注重规范性、条理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结合,对于复杂性的事务要提前做好多种准备,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管理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压力,高校现有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有待实质性的提升,日常工作中的规范性及工作质量与效率提高也有待新的突破。目前,高校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完成的尚可,但创新的、高水平的管理能力依旧一般化,难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需求。现阶段,高校的各种现状给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如校区分散、多重管理、学生人数较多、经费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但作为一所大学,必须首先抓好校园管理,依法治校,科学管校,提升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为社会提供文明和规范的精神动力,为提升全民素质做出贡献和榜样。

面对现状,高校各级领导要认真总结,深入思考,学习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指示和理念,按照中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加大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的力度,形成新的改革方案,扎实推进,认真落实,使高校的管理能力与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2. 高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设想

2.1主动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是指应尽的职责,也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一个公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里存有责任,尊重自己的工作,并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高校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有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的精神,做任何事务都必须讲责任,牢固树立责任第一的思想观念。努力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把增强责任心贯穿在日常工作和平时的每一件小事上。

责任的培养源于日常生活的习惯积累,并通过日常反复的实际行为逐步养成而固定下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又离不开责任和意志的支撑。责任的培养还来自对日常工作及生活的点滴小事的态度,小事的责任是大事责任的基础。因此,培养责任要从平时的小事开始抓起,日积月累,逐渐养成做事负责的良好习惯行为。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的培训,必须具备基本职业道德,提升敬业精神,诚信守言;加强社会责任感的熏陶,讲公德,守规则,对自己、单位及社会负责任。

高校管理岗位工作职责要明确规定培养责任的条例,强化管理人员自我责任意识培养与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内容的学习班,有意识地加强责任心的培训与训练,积极主动承担工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行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积极主动训练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责任意识有明显的提高,工作状况有明显的改变,从而有效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实质性的提升。

2.2 有效强化目标管理

目标是指需要寻求的对象或想要达到的标准。目标管理概念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54年创立提出,并被全球各大工商界、企业界及商学院广泛运用与推广。目标管理就是在工作中首先设立目标,把目标当着核心任务,通过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来承担或完成任务,最终实现目标。

高校各级领导首先要具备创新思维,强化目标管理理念,把目标管理理念贯穿于日常行政管理理念之中,在管理岗位职责中增设目标管理的环节和要求,并将目标管理的考核列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对于目标管理完成较好的部门与个人给予奖励。学校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及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并力争落实到位,努力改变办事拖拉、推诿的低效率现象。

对于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了解和掌握现代大学管理新理念、新思路。在本职工作中注重自我目标设定,通过对自我目标的设定、管理和实现来尝试工作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从完成工作的业绩中感触到目标管理成果所带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3积极搭建发展平台

高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层次,也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方向。由于目前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化、质量化和制度化的程度。因此,高校管理岗位队伍建设与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任务。在基层管理岗位工作中,要特别强化制度建设的创新与完善,努力为管理人员提升素质创造发展机会,搭建发展平台,力争出现新局面。

全面强化制度建设,努力搭建发展平台,加大自身素质建设力度。这是管理岗位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必须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高校相关部门可通过岗位培训或进修等方式,积极组织,有效安排在岗管理人员学习培训与进修,力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技能,并将这种岗位培训方式制度化、常态化,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环节,促使制度建设循环发展。

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于平时的日常工作积累。高校的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要在原岗位上工作到退休,时间一长,难免厌烦,工作热情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有效安排管理岗位人员内部交流轮岗便是改革创新的一种方式,同事之间互换角色,相互学习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挖掘新的潜能,发挥新的优势。学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要充分考虑到管理人员的自身发展与提升的要求,努力为管理人员提供发展与深造的机会,搭建更多的创新学习机会与发展平台,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自身发展能有新的突破,从而真正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

3. 总结

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这需要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学习思考,以党的十会议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议为引领,深刻领会高等院校全面深化改革及依法治理、管理学校的现实意义,加强各项改革与创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把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水平的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

[2]胡旭宇.浅议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科教文汇,2010,11.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2篇

一、提高政治素质。把握工作方向

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国际形势千变万化,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不断涌现,人的思想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政工人员适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政治立场,把握工作方向,善于释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和弄懂弄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政治上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博学,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过去,有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存在知识老化,信息量少,工作本领不强,工作无法打开局面,甚至对工作方向都把握不准,出现偏差。也就跟上时展步伐。因此,我们必须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经济理论、管理科学、心理学等综合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工作中的“新知识含量”。同时,要潜心研究本单位本部门人员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运用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去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注重自身修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好,会赢得职工群众的尊重。是无声的命令,会产生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在生活上、工作上严于律已,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令和党纪国法,事事以身作则,处处做职工群众的表率。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中国共产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积极参加党中央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党纪政纪法纪观念。要力戒“”,严格执行“八项规定”,认真解决作风飘浮、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脱离群众等问题。

二、提高思想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我们国家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风尚。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如果人人都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借助道德的感召力,努力锻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促进教育对象提升道德水平。政工人员自己首先要切实加强道德修养,做到知荣辱,知廉耻,辩丑恶,自觉革除不良的习惯和嗜好,改正缺点和错误,运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在职工群众中发挥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要获得教育、鼓舞、激励职工群众的工作效果,就必须摆正与职工的位置,不搞居高临下,不讲空话、大话,而要做到以理服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

学会讲道理,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说服人,能将科学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向职工群众灌输,充分发挥真理代替谬论,正确代替错误,先进代替落后的重要作用。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减少空洞无物的说教,也切忌高高在上。耍运用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的方法;要用亲和力、人性化的教育去感召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使他们产生共呜,产生认同感。锻造人性魅力还应表现在处事公道正派,以身作则上。职工群众对我们不仅是“听其言”,更是“观其行”。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是靠自己无言的行动来影响周围职工群众的。像孔繁生、郑培民等优秀领导干部,他们讲的话,老百姓为什么那么愿意昕,甚至不讲话,老百姓也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办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办事公道,原则面前不讲情面,不迁就,不为私。在工作中顾全大局,处事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做到“眼不斜、耳不偏”。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问题面前把握问题的本质和主流,去伪存真,删枝留干,从而使得矛盾迎刃而解。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3篇

关键词: 学困生 素质教育 自信心 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持续地听课,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缓,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平时学习中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做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老师与同学,怕被人讥笑,日积月累,觉得数学难学,成为“学困生”。总之,是因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没有自信心,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学困生”进行素质教育,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教育他们做一个守法公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同时要求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奋斗目标,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因此,要在学生中以比尔盖茨、张海迪、徐虎为榜样,谈理想,讲信念,使他们胸怀崇高理想,树立远大目标。

二、要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1]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困生”,认真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学困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学困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受到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学好数学,克服“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倾向,树立起“要教就要使学生掌握”的观念,纠正过去“教的好不好不是教师的责任,至于学的好不好则是学生的责任”的观点,多从自己教学方面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三、激发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学习。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提到学习就头疼,一提到学习就产生畏难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要培养学习兴趣,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寓学于乐,可以从最简单的操作实验开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兴趣,开创学生主动学习的局面。

数学“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的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有的学生自己认为他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要克服这种心灵深处的“创痛”,最好是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将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的方法。

以课本教材中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按教材中的引入法为起点。[2]

以所教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概念,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找到相同点,便于学生掌握这一知识。

从学生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解析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以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教学。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在“无理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去分母法;换元法。对于换元法归纳出两种常用方法:完全平方型;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Z”,同旁内角找字母“U”。只有不断地总结学习,才有创新和发展。

(3)勤练习。由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于使其注意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目标、提问、联系、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事实证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就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试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反复练习,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及时调整目标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四、加强合作,变个人努力为团队精神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总觉得低人一等,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袒露,于是就会出现闭锁心理。因此我们要讲清合作的原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活动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计划拟订、探究研讨,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课外作业小组合作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办数学手抄报,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

教学――这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3]一位名人说得好:“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脑子里就会有两种思想。”在排座位时,让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搭配同桌,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也便于课后“一帮一”,这也让他们真正体会、明白了“比、学、赶、帮、超”五个字的新内涵。比,不但比知识,还要比速度质量。要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的昨天比,更重要的是比做人。学,要有方法,有目的地学。赶,要向着自己的目标赶,去努力奋斗,从哪儿倒下就得从哪儿爬起来。帮,就是互相帮助,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进步。超,就是超越别人,超越自己。

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呆板的学习为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都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实现的。[4]数学学困生一般不愿意自己动脑筋,一切知识总是老是硬性“灌输”,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抓住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运用创造原理,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如何观察、分析、思考和训练,创造成功的体验,采用了“问、想、做、评”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

(1)问:就是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新的解题方法。

(2)想:就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3)做:就是“活动”,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式,如让学生看书自习、动手操作、洞眼观察、动脑思考、动谈,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将思维过程展现出来。

(4)评:就是“评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看到自己又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增强创造的自信心和决心。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困生”只是相对的,充分运用数学心理原理来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课后加强个别辅导,扶正他们已“扭曲”的心理,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姜菊.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J].教师教育,2004,(3):19.

[2]郭成,陈红.试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9,(9):48-52.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中职学生 综合素质 途径

中职学校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是为社会主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要阵地,中职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转变,促使企业在用人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简单的专业对口上升到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养、吃苦耐劳、遵规守纪,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而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就业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稳定。因此,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当今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1]

一、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正确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要有正确的政治信仰,有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尊心;遵纪守法,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有责任感,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现代的思想观念。[2]

2.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懂得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会通过学习的人文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

3.身体心理素质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要加强锻炼,生活有规律,具有健康的,保证精力充沛;优良的心理素质。有开朗、乐观、自信的品质,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心态。[3]

4.职业技能素质

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学生除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其他学科知识也应该博采多闻。

5.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工作,热爱企业,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为企业的技术资料保密。

二、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

1.道德缺失,理想淡化、文明修养缺乏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偶尔参加感恩教育,30%的学生从来没参加过感恩教育。对当前中职生“诚信”水平的看法:40%的学生认为普遍不讲诚信,23%的人认为大多数人讲诚信,18%的人认为对亲人讲诚信,对其他人不讲诚信,20%的人认为有严格的监督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还有些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不分,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肆意放任,随手乱扔垃圾,打架斗殴,说脏话,缺乏文明修养。

2.文化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缺乏

中职业学校生源来自中考以后的分流,大多数学生分数低,学习成绩差,所以文化素质普遍较差。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且部分学生没有确定合理的成就目标,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部分学生还抱着只要能混个毕业证的态度,进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3.行为习惯不良、自我心理严重、自制力缺乏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家长对孩子包办太多,甚至娇生惯养,学生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使学生总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做什么事首先考虑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只从个人的角度看待荣辱得失,过分强调“自我”,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的判断方式,缺乏豁达与宽容的胸怀,不关心他人,甚至漠视他人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严重。

四、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加强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加强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我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打破以课本为载体的传统的“课堂说教”德育教育模式,采取了新的教育方法,通过活动渗透,提高德育实效,根据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力求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贴近生活,趣味性强,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提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文明习惯。同时我校利用假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开展“为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联系起来;利用双休日,举办“小红帽走进社区”,“军乐队义演”等活动,把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

2.强化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是技能训练的主体,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技能训练兴趣,强化动机,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我校坚持和发扬“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采取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的训练与培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重视学生心理辅导,使学生健康成长

从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校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给予引导、疏通、提供必要的帮助,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控能力,提搞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只要我们改变对中职生的偏激看法,坚信没有人天生的落后,也没有人自甘平庸,在每个看似普通、平凡的躯体内都有一株一经浇水呵护就会迅速泛绿、上窜的心苗。所以只要我们肯努力,付出心血去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肯定能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实践证明,我们探索创新的教育新举措,是有效的,企业用人信息反馈给予的我们良好评价,学生参加大赛获得荣誉,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1]刘涛 教育课程实际的技术路线.职业技术教育 2005.12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5篇

当前,中专层次的卫校迎来了发展的另一个绝佳机遇期,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加快推进,各地需要大量的卫生职业专门人才,医士、妇幼、妇产、儿保、护理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卫校毕业生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计算机、英语等方面技能要求也提高了门槛,尤其是随着医疗单位接待就诊对象中外籍人士的增多,卫校毕业生应当具备较强的英语基本功,尤其是要增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增强职场竞争力。因此,卫校在教学中应当强化英语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笔者长期从事卫校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深入分析学生基础,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在当前,卫校学生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基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就是短腿学科,并且这样的学生比例并不在少数,如果卫校英语教师还是按照正常的教学要求以及进度安排,必然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水土不服,难以跟上整体进度,因此,教师在卫校英语教学中应当立足实际,对学生进行差别化处理。笔者在教学中,接收新的班级之前,首先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能力状况进行回顾性了解,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笔者在开展新授内容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要求学生制定回头看的学习计划,针对自己以往英语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进行弥补,做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两者统筹兼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尽快适应新的英语学习。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对学生进行分层目标管理,依据学生一阶段以来的英语学习状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目标层级,分别制定难、中、易三个等地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难度系数的教学措施,教学考核中也进行分层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以及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长足发展。

二、优化教学课程设置,构建立体性教学体系

在卫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活动进行准确定位,中专校的英语教学剔除了应试压力的影响,应当更加专注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掌握语法的同时,增强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仅凭课堂的45分钟就能够完成的,教师应当在体制内进行教学课程的优化与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卫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发挥促进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这一方面的改革,首先在每周二、四早读课设置了英语口语交际训练项目,学生按照学号为顺序,依次走上讲台,对照拟定的题目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多学内容,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帮助较大。其次,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课内外相结合,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不仅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训练,还要结合自己专业、未来岗位要求进行模拟训练,如模拟医护人员和外籍患者进行交流,回答患者的提问等等,弥补英语课堂活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制约。实践证明,卫校英语教学中,教师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构建立体性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给予学生自主平台,组织探究性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在以往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理念的影响,始终围绕着考点进行单向灌输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参与性难以全面实现。卫校则不一样,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护人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创新,走出单纯追求英语考试分数这样的误区,创设更加科学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笔者在教学中摒弃了应试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角、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这样的理念,转而全面体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此,笔者专门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发挥这一载体的有效作用,凡是能够通过设置思考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学项目与内容,笔者都坚持放手让学生来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在学生遇到语法等方面的学习难点的时候,才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尤其是通过小组探究这样的学习平台,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遇到不懂的问题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解决,打破了以往英语学习中沉闷的教学氛围,整个英语课堂较为活跃。笔者还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情境式模拟训练,教师提出训练要求,如日常问路、回答患者提问等方面,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的划分并扮演,在这样的趣味性学习中提高对语法的掌握以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构建拓展性教学空间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的。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是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7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 教育改革

数学建模教学针对传统数学教育过于抽象化,不重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提出,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与应用有整体的了解,从教学内容上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与应用能力,其目的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接触一些实际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具有初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数学建模工作是以培训少数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主,而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将数学建模融入数学课程教学,这就导致不能让全体学生都接受数学建模的教育。

通过一系列与数学建模有关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建模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实际问题,要把这些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转化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并非易事。这就要求人们在建模过程中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类比、系统化与具体化等阶段,这些阶段中能培养学生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洞察能力、运用能数学工具的能力、通过实践验证数学模型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建模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数学概念、定理的推理和证明,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常常要用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如: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差分方程、随即过程、计算方法、计算机模拟等等,在这就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数学知识。

4.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数学建模研究的是实际问题,传统的一根笔、一张纸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种数学软件包也随之产生,学生利用这些软件包把抽象的数学模型形象化、可视化,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数学建模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学生了解不同的数学类的知识,而高校普遍的数学课时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做引导,对数学知识做“串线式”的讲解,让学生在课下对这些知识在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由于数学建模的题目都来源于实际问题,解题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质疑,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利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展开联想,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数学建模系列活动介绍

1.举办主题讲座。题为《什么是数学建模》,介绍什么是数学建模,中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国际数学额建模竞赛概况;题为《数学方法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以著名的人口模型为背景,介绍常见的数学模型及典型处理方法;题为《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主要介绍数学模型如何通过计算机实现数值计算。另外,可邀请在国内外大赛获奖的学生与学生交流经验,介绍如何从问题开始分析,如何建立合理的模型,如何计算模型等。

2.成立数学建模社团,进行主题活动。社团每周定期活动,活动形式为讨论班,活动的内容为建模竞赛的真题。社团活动借鉴研究生讨论班的模式,让学生亲历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学会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查找全面的资料,对优秀论文报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活动,学生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建模的魅力所在,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习“活”起来了!

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数学建模为契机,我们尝试对大学数学的教育进行改革。第一个阶段为普及教育,将计算机融入到高等数学的课程中。第二阶段是提高教育,开设数学实验课。主要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教师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工作。第三阶段为精英教育,通过各类数学竞赛的选拔、教师推荐等途径,择优选择一批有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知识扎实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经过这三个阶段,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数学学习的风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学”而后知“不足”。改革后的数学教育改善了以教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学为主,教学相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数学建模教学的特点,往往对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需要涉及很多领域的很多知识。数学建模内容的广泛性,使学生接触到许多不曾遇到的难题;数学建模的适应性,使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或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攻克这些难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真切地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到自己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又能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来增强自信心,扩大了知识面,逐步掌握了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工作,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文献调研的目的是继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新的起点上选出研究课题。而数学建模则表现得更为直接, 即学生直接从竞赛题目入手开始文献调研, 包括搜集、整理和学习在课内从未接触过的数学知识、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有关数据资料。这一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资料的使用能力。而科研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对于学生而言,实在是一个难题。用历年来的数学建模竞赛优秀作品来熏陶学生,让他们了解完成科学论文所应持有的严谨态度,认识到好的作品在表达上的诚实与流畅,避免浮夸所带来的行文乃至逻辑上的纰漏。用数学符号提高论文的可读性,时刻注意维持符号的无歧义性和明确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假设。因为它是删繁就简、设置变量、搭建模型的最重要的一个依据。所以合理假设是通向成功模型的桥梁。在对未知领域的科学知识和事实材料不够充分的条件下,可以凭借合理大胆的假设,提出准可行的方案,然后推动该方案不断检验,不断修正,最后形成性能良好的数学模型。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教学不能完全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关起门来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中打圈子,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以致学生在学了许多据说是非常重要、十分有用的数学知识以后,却不怎么会应用或无法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提出: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处乃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第一就是“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魏丽侠,王昕.高等学校数学建模的创新与深入[J],教育与职业,2009(11);

[2]段勇,傅英定.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3]付军,朱宏,王宪昌.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

[4]王英霞.高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28(2);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8篇

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国网甘肃培训中心现有专职培训师133人,其中技术技能培训师94人,管理培训师28人,学历教育教师11人。其中,男60人,女73人,平均年龄44.5岁;电工类专业培训师74人,占专职培训师总数的55.6%;非电工类专业培训师59人,占专职培训师总数的44.4%。具有教师职业资格的122人,占专职培训师总数的91.7%,具有培训师资质的3人,占专职培训师总数的2.3%。总体来看,国网甘肃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数量较多,且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中高级职称人数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

2013年3月,按照甘肃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教育资源整合精神,新培训中心在原来电力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和原培训中心三家单位基础上重新整合成立。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现有培训师队伍亟需实现学历教育向培训转型、课堂教学向现场实操转型、理论传授向生产实际的转型。

师资队伍转型培训主要做法

开展实践锻炼和现场学习,提升技术技能培训师

技能素质

一是积极推行技术技能培训师现场“定期实践制”及“周期轮训制”,每年选派培训师到一线顶岗实训,开展实践锻炼和现场培训学习。2014年,组织选拔配电运检、变电检修、继电保护、电力营销等10个专业10名优秀技术技能专职培训师到甘肃公司7家基层地市公司,从事为期6个月脱产现场挂岗“实践锻炼”。同时,结合培训中心需要及实践锻炼个人实际,对每位“实践锻炼”人员量身定制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实践锻炼实行岗位跟班实习、利用在现场开展人员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机会进行工作实践,主要学习本专业现场生产设备运行维护技术,参与现场一线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二是先后分批组织变电运行、电力营销、输配电线路等12个专业30多名技术技能培训师深入到750kV兰州东变电站、兰供检修工区、天供、电科院等单位进行短期(7天)现场学习。主要学习GW5、GW17型隔离开关的结构和调试方法,油务化验、色谱分析、SF6气体检测等设备的操作流程、方法及结果分析,并进行了有关测试仪器的现场操作演示。

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和短期的现场学习,激发广大培训师学习热情,引导广大培训师主动适应,积极投身转型培训,培训师通过学习,积累了现场经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应用,提升实践锻炼的实际效果,促进技术技能培训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依托公司实训室建设和“人才帮扶”专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师转岗培训

依托公司实训室建设,发挥兼职培训师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公司“优秀专家”在生产实际和管理实践方面的优势,参与到中心培训教学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兼结对、项目共同开发、课题合作研究、设备安装调试等形式,优化培训师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技术前沿、先进理念、生产现场保持同步,持续提升培训师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技术技能培训师转岗培训。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兼职培训师周期制和项目制的管理和使用,从基层单位抽调10名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帮扶”专家到培训中心开展为期6个月的技术帮扶,指导参与中心技术技能培训部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生产实训楼实训室建设,指导参与实训设备的安装调试、培训应用等工作。主要从实训室建设、实训室管理使用、培训方案制订、实训项目开发、培训课件开发、实训课程授课、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发挥技术引领带动作用。每位“人才帮扶”专家每周针对继电保护、电气试验、变电运行、用电检查、直流电源、信息通信运维等6个实训室电气试验、红外、紫外、电费营业抄核收、计量管理、装表接电等12个专业49名培训师开展8学时技术培训和转岗培训,每月共计320学时,半年可达1920学时。通过开展与专职培训师“结对互帮互学”“师带徒”等活动为中心培养技术技能骨干师资,有力地带动了专职培训师技能培训水平的提升。

开展岗位专业培训,提升培训师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以提升师资专业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培训师岗位专业培训工作。每年选派150多人次参加省公司及上级指令性各类培训班70余期;组织举办管理类、技术类和服务类培训班40多期,参培人员培训达900多人次。积极开展岗位专业培训,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老带新,传帮带”、“一对一帮扶”、跟班观摩学习、“员工交流大讲堂”、工作问答、梳理工作流程与标准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岗位培训,掌握培训班流程等培训管理技能,提升应急、沟通、协调等履职能力,加快推进培训师日常岗位学习交流和工作角色扮演。按照转型培训管理流程,实施“三心”(细心、悉心、贴心)课堂管理,严格流程化、标准化作业,学会大处会掌控、小处能细致,不断改进优化培训方式。在公司处级领导干部培训、中层干部培训、班站长能力提升培训、一般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等实践中、采取案例式、研讨式、情景模拟式、体验式、训练式等培训方式,通过专题研讨、主题演讲、卓越表达、头脑风暴、优秀学员交流讲课等互动性强的授课方式,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良好互动,积极参与,学有所得。通过“以工代培”等专业技术岗位培训,增强为学员培训、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

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促进培训师全面成长

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围绕“三个结合”(岗位练兵与师资转型相结合,岗位练兵与实训室设备相结合,岗位练兵与提升技术技能培训水平相结合),组织开展内容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多彩的岗位练兵。建立完善以7个专业、15个班组为单位的94个岗位练兵台,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现场培训、专业培训实操训练,通过深入设备厂家、培训机构、生产现场一线培训,学习技术技能培训先进经验,强化现场实际经验。通过外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共同开发实训设备功能和培训项目,研讨培训讲义。通过实操训练,进一步加强培训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实训设备功能及操作流程,有针对性地强化技能培训师技能水平,深化实训室实训设备的运用。通过岗位练兵成果展示,既全面检查了培训的成果交流心得,又促进了培训师全面成长。

积极组织高校进修,提升培训师学历教育水平

注重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科教兴企,人才立企的发展战略。组织15名中青年培训师开展在职学历教育,采取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自学考试教育、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等方式,在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参加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GCT)和大专、本科等学历教育学习;选派6名从事学历教育非电专业青年教师赴省内高等院校进行技术技能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分别进行为期3-6个月的进修学习;选派5名优秀中青年专业教师分5批次赴国网技术学院分别进行为期3-6个月的进修锻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培训师专业知识和学历层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意识,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转型,增加对企业的归属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开展交流学习,激发培训师视野和思维创新

积极组织调研学习、交流学习等形式的转型培训,加快实现培训能力转型。先后专门组织18人次赴国网技术学院及国网湖北、四川、山西、江苏、陕西等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进行实训室创建专题调研学习。分两批组织管理培训部管理培训师8人次赴大庆油田、深圳华为公司、联想公司等优秀大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公司的培训中心开展二类项目调研和交流学习。同时,在公司实训大楼设备安装期间,邀请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对技术技能培训部变电运行、配电线路、继电保护、电力营销等5个专业70多名实训培训师,从设备原理、安装流程、操作演示及设备维护等方面进行现场培训。以工作项目为课题,以现场实际为教案,实施计划推进、定期检查,促使尽快掌握设备操作技能,丰富专业知识,开拓培训师视野、思路,提高综合素质。

深入开展课题开发,提升培训师资研究能力

围绕国网甘肃培训中心核心业务,加强培训研发的规划与计划,积极开展培训项目及课程开发、培训管理创新、培训体系建设、培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教材建设、培训标准建立、培训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2013年组织培训师参与培训软课题和培训项目开发类9项、讲义类5项;课件开发类12项;题库开发类5项;培训软件开发类2项,共计33个项目。经省公司培训开发(二类)项目开发成果验收会评审,《电力企业员工体验式“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培训课题研究》获一等奖,《中层干部培训创新之行动学习模式研究》获二等奖,《公司35kV配电实训室标准化操作流程仿真课件开发》《县供电企业农网营销技能口袋书开发》获三等奖。通过课题及项目研发带动培训师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新了培训师教育培训理念、手段、方法,促进中心整体培训师资研究实力的提升。

组织开展资格认证,提升培训师专业技术水平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资格取证。2013年组织25人参加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经济师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办理了报名、论文收交、专业考试、资格审查、材料审查及申报、评审一系列工作。其中,8人取得职教系列副高级资格、1人取得电力工程系列副高级资格、3人取得职教系列中级资格、1人通过经济系列中级职称考试、3人通过职教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评审、认定和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0%、75%、25%。二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取证。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审查报名人员资格,对符合破格申报、直接晋级和转换工种人员职业资格的申报鉴定工作,认真做好统计、资格审查工作,积极组织考前培训,统筹安排考试时间,确保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运行。近两年,技能鉴定报考工种24个,通过审查报名考试人员96人,有86名员工顺利通过了技能鉴定考试,及格率达到89%。共组织10人参加技师评审,8人获得技师资格;17人参加高级技师评审,其中11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中、高级技师评审通过率分别达80%和64.7%,创历年最好成绩。

目前,正在组织培训师、培训管理80人报名参加一、二级国家企业培训师和高级、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培训、论文撰写、职业考核取证备考工作。

开展比武竞赛,提高培训师的岗位履职水平

一是举办“中国梦、电网情、劳动美”培训技能竞赛。为进一步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师授课技能,打造理念先进的培训管理队伍和技能精湛的培训师队伍,为调动广大培训师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推动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开展了“中国梦、电网情、劳动美”培训技能竞赛。此次竞赛分培训管理类和培训师两个专业组,共有培训班主任和培训师等18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其中,培训管理技能竞赛以培训班级组织管理为主,包括开班主持、课程主持、培训活动等几个环节;培训师技能比赛以说课为主,包括课程定位、课题设计、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模式设计等几个环节。经过各位选手的不懈努力,18名选手获得奖励名次。二是组织实训室功能展示及深度应用技术培训师岗位比武和培训课件交流比赛。为了进一步激励一线技术技能培训师,以实训室设备为基础,结合现场实际设备和操作技能,深度挖掘和优化实训项目,展示相关实训技能。主要含实训室整体介绍、深入介绍实训室应用现状(实训室管理、项目开发、课件开发、培训方案、设备使用等)、突发事件处理及评委提问等3个比武环节。共有80余人参加初赛,参加决赛选手13人。三是举办“比技术、增安全、强素质”驾驶技能比武活动。技能比武分专业组和员工组进行,主要包括交规知识考试和现场实际操作2个项目。共有85名青工报名参赛,其中12人获得名次。

通过比武竞赛,以“以考促学,以比促练,以赛促培”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培训师进一步提升培训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培训师的岗位履职水平。为引导师资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心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开展示范性课程分享,促进培训师共同进步

为了适应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培训工作的需求,积极开展培训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培训师的能力水平,中心大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全面的转型培训。组织开展专业示范性课程分享,按计划已举办班组层面的示范性课程分享活动4期,部门层面的示范性课程分享活动2期,参与培训师达到150多人次。分享内容主要结合实训室具体情况,介绍了实训室具体设备特别是事故加载系统的运行,操作流程、事故分析、故障排查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分享过程深入浅出,受到各位培训师的一致好评,活动效果反响良好。

开展“冬季大练兵”,实践检验岗位履职能力

在公司生产实训大楼全面投入运行的情况下,依托实训室的先进设备,紧密联系生产现场和主要设备厂家,充分利用年底11月至明年1月培训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技术技能培训师“冬季大练兵”活动。采用集中培训、现场培训、专业培训、实操训练、课题研究、普考与技术比武、活动成果展示等各种培训方式,主要通过“五个一”活动目标,即每位培训师参加一项技术比武,完成一次现场培训或专业培训需求调研,制订一项新的培训方案,开发一个新的培训课件,掌握一个新的培训设备。紧密结合实训室设备,围绕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升,总计开展培训项目59项,104期,培训人次达819人次,总天数达到2466人天,通过“冬季大练兵”活动,进一步加快实训设备熟悉、使用效率,全面促进了培训师转型。

师资转型培训取得的成效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第9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全面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教育功能看,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可见,学校的任务既是教学生懂事、做事,更是教学生做人。从教育实践看,传统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及知识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启示。科学与人文并重,育才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扭转教育的偏差。

二、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处理好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证性协调,必须坚持学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为辅的原则。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其突出优点在于具有传播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快捷性。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和扩展。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补充学科课程的不足,扩展学生的见闻,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满足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需要。

三、学校施教与家庭辅教的联动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因此,必须实现学校施教与家庭辅教的联动性协调,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联动性协调。目前,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送孩子上学依然是为了“考高分”。这种观念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促进家长更新观念,高度理解和拥护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改革获得更多支持。其次是教育角色的联动性协调。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家庭与学校合作,参与改革。家长的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家长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也是学校教育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补性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所担负的学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教育,而是全“人”教育、全“心”教育、全脑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同时,学科教学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因此,通过钻研心育理论,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实现“互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通过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五、多维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承接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作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的要求,需要的是多维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协调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首先,多维性评价是新型评价之基。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摒弃只评价教师教学成绩的陈旧做法,而依据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等进行多维的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单纯以分数来确定学生的素质,而要综合评价学生平日的各种表现,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意发展、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等,再结合“质量检测成绩”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其次,发展性评价是新型评价之魂。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性协调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性协调,要求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

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让他们自主建构,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自主、解惑自然、心灵自在、智慧自得、思想自由、精神自乐、挫折自省、品德自察、情感自觉、理想自愿。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性,自主学习若想上升到更高层次、更为有效,就离不开教师的支持、鼓励,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主导”正确、有力,主体性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主导”失误、无力,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包括引导、指导、疏导、诱导、开导、辅导、劝导、领导、督导、因势利导等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教学方法论,明确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渠道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离开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不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则任何“主导”都将是形式主义的,无益于素质的培养。

七、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一体化协调

选修课(尤其是选修1)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课程教学也是一大难点。选修课开设及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质量。

从课程价值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没有必修课就不能确保教学的基础性与均衡性,没有选修课就不能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二者决不能偏废。那种认为必修课的教育价值要比选修课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这两种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必修课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通过学习作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选修课更看重学生在选择后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以及更鲜明的自主性。

八、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互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个性发展也不是自由无序。一方面,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条件。个性培养的目的,是确立主体地位,培养独立人格,发掘创造才能,从而使人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个性培养的最终结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总是表现为个性的不断扩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二者互见、互动、互生、互长。

九、三维目标与多元学习方式的驱动性协调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动力系统。落实三维目标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大力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三维目标与多元学习方式的驱动性协调。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合乎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学习观: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造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优化学习观等。

十、学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利用相互协调,做到现时的发展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而且为后代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当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来解读新课程改革时,强调所谓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好自身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