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秋节课堂活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21

中秋节课堂活动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1篇

新一轮课改后,品德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们开始尝试用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的完美蜕变。但在实践中,我们也逐渐走入了几个误区:重资源展示,少静心思考;重欣赏感知,少动手探究;课堂往往华而不实,泯灭了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杨振宇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兴趣和能力方面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孩子,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的确,即使再好的学问,再好的理解,如果没有切实的实践,那就不会收获任何效果。因此,引导学生乐于动手、乐于探究,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误区一——唯美式

(一)唯美式课堂的特点

这类课的特点是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教师能紧扣主题,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课堂创设的意境也惟妙惟肖。这似乎为学生提供了一顿大餐,但这往往会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难以勾起学生的兴趣,课堂看似热闹,但却不能深入学生内心。如二上年级《感受秋天》的活动设计:活动一,展开想象的翅膀——写秋天(交流赞美秋天的诗歌,运用音乐创造意境,读儿歌《秋》);活动二,追寻秋姑娘的脚步——找秋天(播放秋天的视频);活动三,创设秋天的情境——画秋天(欣赏美丽的秋景,然后让学生画秋天景色);活动四,抒发对秋天的情感——唱秋天(一起唱《秋风秋风轻轻吹》)。

(二)针对策略:重实践——引学生手“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品德课堂中,凡是能让学生“动”的,教师就不要用讲来剥夺学生“动”的机会。

1“动”之有机会

如《感受秋天》这类的自然常识课,就可放手让学生动手探究。用手摸、用嘴尝、用鼻闻、用皮肤感觉,这样动起来的课才是生活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在动手探究中,学生就已经学到知识,更将知识内化为品质。如《感受秋天》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设计:活动一,感受秋天(说说秋天是否来到你的身边);活动二,欣赏秋天(将自己拍的秋天的照片给大家欣赏);活动三,品尝秋天(把自己带来的秋天的果实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活动四,制作秋天的画(让学生自主分组活动,用树叶粘贴画,用橡皮泥做果实,用彩笔画秋天,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四,展示秋天的礼物(展示各组的作品,互相欣赏,教师颁奖);活动五,课外延伸(组织秋游活动,探究秋天的小昆虫)。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做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动手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真正动手动脑,学生就能构建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2“动”之有素材

在儿童眼里,一张纸、一片叶子、一杯水都可以是他们用来创造的玩具,这些东西在他们手里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成果,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挥、挖掘儿童这种神奇的创造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大量的东西可以作为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的素材。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多彩的课余生活》时,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课余生活的丰富,我们就深度挖掘素材,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制作并介绍成果。这些过程既有独立,又有合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创造无处不在,探究是快乐的”的理念。下面这些就是学生用橘子皮在奇思妙想搞创作环节的作品。

二、误区二——放映式

(一)放映式课堂的特点

现在教师的教学特别依赖多媒体,制作课件成了教学的重头戏。一堂课中,课件的播放往往会贯穿始终,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如四年级下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个主题的教学的一般的设计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课堂中大家交流,在学生支离破碎地回答后教师补充,接着教师就会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让学生感知。以《节日大观》的活动设计为例:活动一,游戏——节日猜猜猜(出示题目,指名回答什么节日在哪一天);活动二,传统节日知多少(出示表格——你对节日知多少);活动三:创设情境,走进四大节日(1播放《春节序曲》,走进春节;2出示圣诞老人的图片,走进圣诞节,学习关于圣诞节的资料;3走进开斋节和狂欢节);活动四,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搭配音乐播放图片);活动五:知识竞猜,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视觉冲击力大,教学内容丰富,感知性强,也较能吸引学生。但从学生能力发展考虑,这样的课堂学生以吸收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针对策略:设问题——促学生脑“动”

叶圣陶说:“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而且这种创造力来自孩子的内心,那些有独特思维的人就作为有创造性的人而存在。”所以,今天的品德课堂更要尊重儿童,把思考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启发性的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的传统节日当然很多,教师在准备时是无法都准备到的。但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给学生知识,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探究能力,实现其自我学习、自我创造。

1抛砖引玉——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像这类知识性很强的课,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授之于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东西在精不在多,要有启示性。如《节日大观》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几大传统节日,教师只要系统地呈现一个节日即可,然后抛砖引玉,启示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节日吗?怎么了解?了解什么?”这些问题就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在大家的思考后总结方法:通过网络、书籍、调查等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 、庆祝方式、典型特点、文化背景。这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了。第二课时的“了解世界现代节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更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了前面的探究基础,这时的探究会更有效。

2奇思妙想——迸发探究思维

儿童天性好动,课堂不能束缚学生的天性,理想的课堂需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教师应给学生留足“动手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激活他们的思维火花;解放学生的手脚,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解放学生的空间,发展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这样的几种做法:(1)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导出汽车。(出示汽车模型)那小汽车靠什么在路上走?(出示轮子)(2)针对轮子,你想研究什么问题?(3)学生思考后回答:①轮子为什么是圆的?方的可以吗?②汽车轮子为什么要四个?③车子的速度跟轮子大小有关系吗?④轮子用什么做的?⑤轮子为什么不是光滑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他们的回答一个接一个,而且个个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

三、误区三——牵引式

(一)牵引式课堂的特点

课堂中教师的预设很充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为了使课堂紧密,教师大都喜欢牵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早已铺好的台阶,进入自己设计的“套”。如一教师在执教五年级上的《诚信真可贵》时,设计了一个“指鹿为马”的游戏,目的是引出诚信可贵的话题。一开始,教师便告诉学生图片上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说“马”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品,说“鹿”的则得不到奖品。结果面对“诱惑”,学生丝毫没有心动,全班都说是“鹿”。显然这个游戏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教师已经在黑板上写了课题:诚信真可贵。教师这种牵引式的游戏,学生多已麻木,大多会猜中教师的心思。

(二)针对策略:手脑并用——诱学生心“动”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体验式教学。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等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重新构建道德认知,促进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尝试探究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小学生喜欢与众不同,哪怕是毫无道理也要去试一试,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尝试教育就是放手、放心让学生去试一试,从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讲,尝试要比传统的讲授更能入心。品德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尝试,为学生创设尝试教育的契机,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集体力量大》这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两次尝试的机会。一次是请四个小个子学生上来尝试搬很重的讲台桌,给他们5分钟的时间尝试。一次是让学生尝试折一个小棒和折一捆小棒。这样学生在尝试中就明白了集体力量大的道理。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的基本模式是“创设归回生活的活动—发现存在问题进行探究—提升后再次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切实有效的生活指导。这类课比较适合养成性教育的内容,如习惯、意识等方面。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动脑的探究式体验活动:(1)宣布活动规则(出示课件要求),请拿出一张口算纸,准备开始。(2)学生一分钟内练习口算(教师放动画片,有的同学忍不住抬头看了几眼),然后同桌交换并默默地数对方做对了几道口算题,数好后轻轻地还给同桌。(3)谈感受:你对这次的结果满意吗?为什么?统计一组的成绩,写在黑板上(16123023 36 21)。(4)师:现在老师不给大家放动画片,去掉干扰,大家一门心思地做口算,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呢?好了吗?请拿出第二张口算纸,准备开始。(5)再次调查数据,发现问题,探究根源(2418 30 40 26)。(6)对比两次数据谈感受。(7)送座右铭:学习和专心交上了朋友,成绩会越来越好。

两次口算比赛,其实是两次对比实验,这“动”的过程已带给学生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成绩会不同?是什么导致有差别?从表面的成绩差异现象到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这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品德教学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构建的价值引导活动,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发展的德育课程,一堂有效的品德课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性,即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意志的锤炼、行为的改善和学习行为的转变。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2篇

[关键词]四气调神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57

生命的轨迹中有很多转折起伏的关键点,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和天地一样有“生长收藏”的节点。《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详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强调人要按照“寒热温凉”四气变化的规律和节点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的节奏,顺应天地四气的变化去调神,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根据四气调神的理论,我不断观察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我觉得数学课堂教与学同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有生、长、收、藏的节奏变化,教师应明白师生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神”,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让课堂里的教与学高质高效。

一、课堂生活的春夏秋冬

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在课堂上,课堂就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也有其自身的节奏。

春――引入阶段: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是鼓励学生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研究的兴趣,让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乐趣不断得到生发的节点。

夏――探究阶段:面对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开始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进入了火热的夏天。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这是疯狂生长、孕育研究成果的节点。

秋――练习阶段: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练习应用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容平”的秋三月,要把自己发泄在外面的心神和心思收回来。这是一个收获春生、夏长成果的节点。

冬――整理阶段: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而是到了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研究成果和活动经验的节点。

二、为什么要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俞正强说,学生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他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去体会、感悟、尊重、唤醒。那么带着春夏秋冬记忆的生活在课堂上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变化节奏去尊重和引导,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能符合学生的天性,符合天地变化的规律。因为这样,生活在课堂小天地里的学生就会交到好运气,学得开心而不累。

三、课堂生活怎样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1.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

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的生发之气无可阻挡。同样,课堂里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双眼中充满了对新课堂的期待。这个时候,我们的步幅不宜过大,应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因为天气还不够暖和,还不是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是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要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去做计划,去创新,去思考,去发言,去交流,此时,最重要的是“以使志生”。

课堂引入以后,我们要把握一个“赏”字,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被充分激活,让那些冬天闭藏积累的东西――旧的知识和经验在春天里生根、发芽、开花,去研究和探索新的问题,创造和开拓新的领域。我们要让学生在“春”的季节里立志:我要往何处去?我的心往哪走?这节课里我要学些什么?我要研究些什么问题?我应该怎样去学习?

例如“鸡兔同笼”一课开始时,可以出示下面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看到鸡和兔,你想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进行梳理,随机生成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同时恰到好处地自然引出鸡兔同笼问题。或许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而那些初次听说的学生也会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对‘鸡兔同笼’问题有哪些了解?”让那些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对于鸡兔同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思考的空间和研究的方向。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怎么算?鸡兔同笼有什么用?等等。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过程比教师直接提出一个学生没有丝毫感觉和准备的问题会有效的多。此刻的学生已经蠢蠢欲动,发自内心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去做计划,去想要干点什么,在春天里立下了研究问题的志向。

2.夏天是一个疯狂生长的季节

经历了课堂的引入环节――春生以后,教与学进入了火热的夏天。

在春天里,在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学生立志,让学生思想、探究的种子发芽,到了夏天,我们就应该让它疯狂生长。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要去孕育自己研究的成果。学生的学习也在此时变得热烈,他们需要自主的探究,经历思维的碰撞,在互动和交流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如“鸡兔同笼”,在学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思考和研究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感受研究的乐趣: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源头,思考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法。学生展示的各种不同算法虽然在“法”的层面似乎各有不同,但是它们背后的“理”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热烈的夏秀: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方法可以相同吗?这些方法的根在哪里?

万法可以归一,这些所有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假设”的数学思想在支撑:

假设是什么意思?

怎么假设?假设的根据是什么?

怎么判断假设对不对?假设不对怎么办?

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法”各有不同,但“理”是一贯的。明“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把各种方法与策略融为一体。到了这里,也就迎来了夏天最为火热的时刻。

3.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容平”的秋三月,秋天就是“使志安宁”。要让自己在春天生的、夏天没有压抑的那个志在秋天里收一收,收收心,开始静心去收获成果,有什么收获什么。秋收的成果,都是源于前面的耕耘,源于无厌于日的夏长。如果我们错过了春天播种的季节,学生没有很好地引起研究和思考的欲望,错过了夏天生长的季节,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那么到了秋天,活动经验就没有很好的积累,思想方法就没有很好的领悟,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此时,你再耕地,再浇水,再努力,学生的错误还是百出不穷,让你悲秋,因为错过了天时。

对一节课来讲,这个时候应当进入练习应用阶段,在知识的应用和练习阶段,我们不要一味地讲,要有一个阶段让学生动动笔、动动脑,独立地应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去体味成功。在学生理解和感悟了鸡兔同笼的源、法、理之后,得让学生有一个收获喜悦和体会成果的机会。

例如,光明小学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因为“鸡兔同笼”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模型,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需要用数学模型的眼光去思考和看待一类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之间其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这种发现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后续学习的价值。

当学生明白了“12人相当于12个头,每人栽3棵树的男同学相当于3只脚的兔子,每人栽2棵树的女同学相当于2只脚的鸡。”之后,自然一通百通,这种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收获,不正是在这样一个容平的秋三月中最值得珍惜和宝贵的成果吗?收回来,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整体把握和理解“鸡兔同笼”,不仅是源、法、理,更有问题的变化和走向。

4.冬天是一个享受成果的季节

到了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他们是在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的研究成果,享受劳动的成果。春生、夏长,我们把自己收藏的精气和能力在探索和研究中往外释放,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冬天,就是要好好地享受这节课里你辛苦劳动所得的时候。

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自己,反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内省自己的秋收成果,看看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积累,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需要领悟,有哪些心得体会是值得自己反复咀嚼的。所以课结束的时候,我们需要整理,需要想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如“鸡兔同笼”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回头去看一看自己开头提出的问题,去梳理和回顾自己这节课走过的研究心路。从整理和回顾中,晒一晒自己收获的理与法,有哪些好的经验,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心得体会,适时地奖励自己、表扬自己。

这个时候可以论功行赏,通过的评价表、小红花、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个人都“若己有得”,因为每个人都“若己有得”,那么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将来的计划都藏起来,开始猫冬,开始下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3篇

走进生活,放眼自然,稻海金浪,老树枯藤,四季更替,物事流转,这一切都浸润着语文的气质,飞扬着语文的才情。为何不让孩子出去走走,听落叶在脚下浅浅低吟,看大雁在天空款款南飞呢?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以“我们认识的秋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一、秋诗――古人秋思浸润语文才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独在……”在老师的引读下,孩子们充满感情地背诵了这两首饱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营造了走进秋诗的浓浓氛围。

接着,秋诗小组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在课外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古诗。古诗意境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孩子们先把收集到的古诗抄写在小黑板上,读通、读顺诗文,再寻找诗文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意。如《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而这首诗后面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秋诗小组的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让全班同学对秋天更是多了一份感悟。在语文教育中,古诗文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

而“诗配画”的活动是快乐而有收获的。孩子们把秋天的一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做成头饰,邀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活动,把黑板上描写秋天的诗句与画相配。孩子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读诗、想象画面,参与活动,一气呵成。一场活动下来,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更积累了不少描写秋天的诗句,感受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图景。

二、秋景――自然之美熏陶语文韵味

大自然是一切知识的起源,是智慧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出发点。在自然中汲取营养,感受自然美的熏陶,是大自然送给语文教学最好的礼物。秋景小组的学生得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去闻闻花香,听听鸟语,放放风筝。他们发现,秋天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在展示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真是让大家耳目一新。王炜斌同学带上了他在橘子树旁照的一张照片,并顺口吟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陈信有同学展示了他登山时的照片,描述了他在登山时的感受:秋高气爽,正是登山好时节!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把在查找资料时认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收集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秋天,如此美丽,秋天的词语,你能灵活使用吗?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排了一个相声,名为“秋天之最”,把描写秋天的词语用得生动鲜活而又让人捧腹大笑,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问苍天什么季节最忙?秋天,多事之秋;什么季节最公平?秋天,平分秋色;什么季节最简单?秋天,一叶知秋;什么季节最长?秋天,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季节最爽?秋天,秋高气爽;什么季节最险?秋天,秋后算账;什么季节最暧昧?秋天,暗送秋波;什么季节最成功?秋天,春华秋实。祝大家秋天各有收获、快乐多多!

三、秋话――文字之美浸润语文学养

秋天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走进秋天,孩子们看到了它,听到了它,感受到了它。课堂上的交流与展示,创设了情境,积累了词语和诗句,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这时,孩子们对秋天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正盼着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呢!这时,我抛出了“当堂训练”:

写话练习:借助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画面,运用自己的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描绘你感受到的秋天。

秋天到了, 。秋天真美啊!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4篇

《一起找秋天》是未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画面生动,内容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极易激发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欲望。白老师通过带领孩子们感知秋天、找秋天、画秋天、赞美秋天,来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回放

(一)感知秋天

上课开始,白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起找秋天》。老师先给每位同学送一个小小的礼物!”说着,拿出了一个塑料袋,隐隐约约看得到,里面装了一些红红的东西。“是什么礼物呀?”学生一阵骚动,表现出非常好奇的神情。接着,白老师开始逐一给学生发送“小礼物”,原来是一片片红红的梧桐树叶!拿到小礼物的学生开始仔细观察这既熟悉又似乎显得陌生的树叶。发放完毕,白老师开始上课了。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的礼物是什么呀?

生:树叶!

师:是什么颜色的树叶呀?

生:红色的。

师:树叶本来应该是绿色的,为什么变成红色的了?

学生开始自觉地分小组讨论,但很快一个个举起了手,老师示意学生回答。

生1:因为秋天到了,树叶就变红了。

生2:天气转凉了。

生3:树叶要落了,就变成红色了。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梧桐树叶变红了,是因为秋天来了。秋天就像一幅画,是非常美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儿歌《秋天来了》。

全班齐声朗读教材中的儿歌《秋天来了》:

秋风娃娃真淘气,

爱和小树做游戏;

漫天飞起金蝴蝶,

一只一只多美丽。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从这首儿歌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儿歌中“漫天飞起的金蝴蝶”不是真的蝴蝶,而是指秋天漫天飘落的黄叶,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

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秋天是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美丽的季节。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找秋天。

[点评]真是“一叶知秋”啊!落叶飘飘本就是秋色典型一景。孩子们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红叶,虽在教室,却似感到秋天的风已吹走了夏天的闷湿,带来了一阵清凉。加上儿歌结构清晰,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感知思维,也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感悟语言的魅力。

(二)找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看到的秋天。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秋天最有特色?同学们要注意倾听,也可以补充。

生:我发现天气变凉了。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天气变凉了?

生:因为我们都穿上了毛衣,不能再穿短裤、裙子了。

生:白天越来越短了,黑夜越来越长了。

生:树叶变黄了,都落下来了。

生:大雁都飞到南方去了。

生:我发现小蚂蚁在储存食物,青蛙不见了,要冬眠了。

师:谁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

生:我知道青蛙、熊要冬眠。

生:蛇和刺猬也要冬眠。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天真地问:“老师,人也要冬眠吗?”

师:人是不会冬眠的。到了冬天,人们照样要出去工作、活动。同学们说说,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做哪些工作啊?

生:秋天到了,玉米成熟了,农民伯伯都在掰玉米。

师:还有吗?

生:我知道秋天棉花变白了,许多人在摘棉花。

生:苹果、梨也成熟了,农民伯伯都在摘苹果和梨。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大家找到的秋天都很美丽,说得也都很好。下面来看看老师找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文字配图片和背景音乐,教师朗读)

天气:早晨上学走在路上,一丝丝凉风吹在脸上,好清爽啊!天空一碧如洗,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偶尔有一片片薄纱似的白云慢慢地飘过。

花草树木:花园里,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小草换上了黄色的衣裳,晶莹的露珠在草叶上滚来滚去。一片片树叶像一只只美丽的金蝴蝶,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上、小河里,似乎是在告诉大家“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小动物:那一声声“唧唧”的知了声和“呱呱”的蛙叫声,已不知何时从那树林里和池塘边消失了,小蚂蚁忙着为过冬储藏食物,一群大雁向南方飞去,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人们的生活:秋天到了,大家穿上了厚裙子和毛衣。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苹果,亮晶晶的是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农民伯伯正笑逐颜开地摘着果实,脸上的皱纹里满是秋收的喜悦。

[点评]秋天原来是这样的美丽,难怪有几个学生偷偷地透过教室窗户向外面看,看得出,学生想亲身体验秋天的心情是多么急迫,放学后一定有很多学生要去田野一睹秋天的美景。教师展示的描写秋天的这些优美语句,同样是对学生情感陶冶、语言感染和示范的璧坐玑驰之语。

(三)画秋天

师:同学们,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祖国非常辽阔,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祖国各地的秋天都是什么样的呀?

生:想!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从课件短片中看看祖国各地的秋天都是什么样的。

教师播放视频短片《秋天》。(内容有北京香山的红叶、新疆的葡萄、九寨沟的秋景等等)

师:同学们,这些秋天的画面多美丽呀!请拿出你的水彩笔或者油画棒,把你认为最能代表秋天特点的景物画下来。比比谁画得认真,画得最好。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抓住秋天的特征,开始边想边画,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你的画说说你画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并做说明)

生:这是我和爸爸妈妈前几天去参加胡杨节看到的胡杨树,胡杨树的叶子金黄金黄的,非常美丽。

生:我画的是正在飞走的大雁。秋天来了,天气慢慢变冷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苹果。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远远看去红红的。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小朋友。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有的还围上了围巾。

……

(教师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做展示)

[点评:]在观察秋天的基础上,学生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秋天的美和代表季节特征的事物、景物画成画,使秋天的美景不只留在学生眼里,更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四)赞美秋天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和人们的生活这几个方面发现秋天来了。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画得更好。秋天到了,竞相开放,树叶慢慢变黄、变红了,纷纷飘落下来,大雁飞向南方;天空好像更高了,也更蓝了;秋天还是收获的季节,粮食堆满仓,果实沉甸甸……同学们,秋天是如此的美丽,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秋天吗?看看谁说得好。

生:秋天,你就像一幅美丽的画,我爱你!

生:秋天秋天,你真有趣,我喜欢你!

生:秋天,你太可爱了,我要和你做游戏!

……

(教师简评)

[点评]赞美之词显得那样简单和稚嫩,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我相信,那是发自他们内心最热情、最美好、最真挚的表达。

(五)布置作业

师:课后同学们可采集一些树叶或种子,制作一幅树叶粘贴画或种子粘贴画,我们将举办一次《美丽的秋天》粘贴画展,你们也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做一个树叶标本参加展示。

[点评]对以前观察、体验不够和课堂上意犹未尽的学生来讲,课后作业给了他们又一次的展示机会。而课后布置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也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二、观后反思

(一)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最忌教师一言堂式的苍白说教和枯燥乏味的陈述。这节课,白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师生交流、学生展示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了轻松、愉悦、高雅的情感课堂。上课伊始,老师送给学生“小礼物”,不仅一下拉近了师生距离,营造了轻松、温馨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的思维由一片树叶很快吸引到“秋天”这一教学主题之上,整堂课学生表达自由、新颖,富有独创性,思维开放,探究欲望强烈,与白老师送学生小礼物都不无关系。

(二)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走进自然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节课虽然全程都在教室内完成,但白老师采取以活动为主线的方式,带领学生感知秋天、找秋天、画秋天、赞美秋天,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缩短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找秋天”和“画秋天”活动更是深深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好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白老师在活动中注意过程体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通过“感知秋天”、“找秋天”,学生与自然“亲近”之后,对秋天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如何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更高的提升,实现知识、技能教育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为一体呢?白老师想到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是“画秋天”。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验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5篇

1.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了解我国各地各族人民过中秋的一些习俗。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樊健:活动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水平。它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的活动,可以引导儿童感受真实的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课堂上,冯老师和孩子们聊习俗、听故事、猜灯谜、做实验、写心愿卡、说心里话,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使品德与生活课程开放,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6篇

音乐是一种“动”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多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掌握知识的快乐,教师与学生可以一同分享。《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在心理上的认同,在行为上的配合。”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而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互动效应。那么,在课堂中如何体现这种互动观呢?在学唱歌曲《圆圆和弯弯》(义务教育音乐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这样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案例一

(1)唤“秋”。这是一条发声练习曲的学唱环节,也是歌曲中难点乐句的学唱,师:让我们一起来呼唤秋天吧!学生跟着教师的琴没有感情地唱起来,教师一再强调声音要再传得远,但是学生唱出的声音总是不尽人意。(2)唱“秋”。师:秋天到了,让我们唱起来吧!学生再一次跟着琴唱,声音唱得不整齐也不欢快。难点乐句还是唱不准,更别说那韵味了。(3)庆“秋”。师:我带来了锣和鼓,让它们给我们伴奏吧!教师发下了乐器,学生拿到乐器之后随意地乱敲,教室里一片吵闹声和喧哗声。

2. 案例二

(1)唤“秋”。在让学生观看了优美的秋天景色之后,师:秋天真美,让我们用美美的声音把秋天呼唤出来吧!学生唱之后,师:秋姑娘听到了,能不能传得更远一点?学生在观看了图片之后,真实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也就很容易用高高的美美的声音把秋天呼唤出来。(2)唱“秋”。师:秋天给农民伯伯带来了这么多果实,农民伯伯高兴极了,也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的水果和蔬菜。让我们在歌曲里面找一找都有哪些果实呢?教师有目的性地提出了问题,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就会注意这些圆圆的和弯弯的果实,对于这些他们熟悉的果实,他们能很高兴地用欢快的声音唱出歌声。(3)庆“秋”。师:锣和鼓也来参加农民伯伯的丰收年,它们都是用哪些节奏来敲的呢?请看……教师让学生先感受了锣和鼓各自的节奏之后,再分发乐器,这样乐器到了学生手里,学生就能有节奏地为歌曲伴奏了。

二、问题讨论

从第一节课看,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要求讲清楚,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指挥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少。同时,教师之前没有设计如何朗读歌词、领会歌词、感受歌曲旋律。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后面唱不准。这样的设计,师生的互动有时仅仅只是浅层次的,没有深入到灵魂深处,因而学生对音乐素养的提高来说,它的作用也往往是极少的。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留意师生之间的互动,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及时调控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因此,学生在美的熏陶的同时,教师教学预设的目标也基本上达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有情的交流,也有智慧的交流,更有人格的熏陶,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阅历还浅,理解能力也正在提高中,对于一些乐曲的理解与欣赏,有时会有一些困难。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和欣赏音乐。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师生互动呢?

三、教学反思与研究

在音乐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的“动”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起着榜样的作用,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1)语言的“动”。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幽默性的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优美抒情的语言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引领学生学习音乐,而启发式的语言则能带领学生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优美性,在平常备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各个环节的导入性语言,让课堂有序、紧密地进行下去。(2)动作的“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学们学完一首歌曲之后,让他们即兴地随着音乐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音乐旋律的走向、音乐情绪的对比以及不同音乐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律动既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能很好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环境。

2. 学生的“动”

孩子们大多喜欢玩、爱动,他们天性如此,这是很正常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教学中“动”起来呢?

(1)行动的“动”。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动起来。那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持续兴趣性呢?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自己行动起来,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音乐带给他的愉悦性。有时候,我会让学生在学完一首竖笛小乐曲之后,在课后找自己的好伙伴一起组成一个小组合,运用不同方式的演奏方式来进行合作表演,然后再在课堂中占用“课前5分钟”自己展示。这样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了很好的提高。(2)创编的“动”。我认为培养学生创编活动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并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往往一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就会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但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应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孩子们的创作,比如我经常会让四年级的学生在唱完音阶七个音符之后,接老师的最后一个音符进行编曲子,这样学生就特别乐意参与,之后再将他们的创作加以修改,让其他学生哼唱。这种创编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使情感得到了深化。(3)学生互“动”。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合作中。在歌曲学习中,先学会的学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合作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表演的角色,并给予同学更好的建议。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能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7篇

关键词:合作精神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所以,无论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尝试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苏教版教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办小报、演课本剧,调查社区内的用字情况、调查“人与环境”问题等。如年级学生学习的识字并不单纯围绕课文进行,而是从实际出发,把识字面扩展到他们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苏教版第一册教材中的识字就跟孩子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如第三册的口语交际《学会祝贺》,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并在贺卡上写一句祝福的话。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可先布置学生动手先做,然后上课时写祝福语。不管制作的贺卡是否精美好看,只要祝福语表达恰当,教师都应该鼓励每位同学,只要他们乐于参与,乐在其中就行。

二、整合教材资源,丰富综合性学习活动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大地,果园里金黄的橘子、黄色的脐橙挂满了枝头,草丛中美丽的雏菊旁那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正在悄悄挂果。在学生们的教材中秋天的气息是浓郁的:《秋游》,《北大荒的秋天》,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秋天》,综合实践活动《访秋》……我和同行们在一起备课,将教材的内容整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秋天、喜爱秋天。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们发现秋天的变化,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并将采集来的物品进行归类;语文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读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果实的变化中学生积累了各种表示颜色和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在介绍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美术课上,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花朵、种子贴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几本成果集,他们的说话、识字、审美、绘画、想像、创造、探究等能力都得到提高,而且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依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是不容忽视的丰厚资源,教师应依据儿童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节日”是学生最喜欢的日子,小学生尤其喜欢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幸福。学生对节日的知识知道多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节日”活动。我先把活动的要求告诉家长,取得家长配合,让孩子对节日的了解更加深入。而后,学生带上节日留影、纪念品、节日小资料到学校来。课上,我先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儿童节、国庆节等。在孩子们简单介绍了节日后,我通过电脑出示一张日历,众多的节日在日历上闪闪发光,它们为平凡的日子带来了光彩与生趣。这时我告诉孩子们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美好的传说,喜欢节日就要多读、多看、多问和节日相关的知识,那样,才能真正“走进节日”。

在小组介绍节日时,孩子们运用各种喜爱的方式来说出自己喜欢的节日,或吟咏诗歌,或依托绘本,或讲故事……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展示,加深了大家对节日的认识。在此次活动中,学生最多介绍了三个节日,最少也介绍了一个。由于学生收集的节日纪念品较多,我又组织学生举办小展览,真是美不胜收。最后,再以“设计节日”为题让学生说说可以排怎样的一个节日,为什么。活动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介绍喜欢的节日小资料。使学生不仅习得一些生字词,掌握了一些典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合作。同时还注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从生活走入课堂,再从课堂走入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尝试多样学习方式,使综合性学习活动“活”起来。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8篇

>>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电教课中 试论如何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电教课中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课中,提高学生的兴趣 融情境教学于实践中 融情境于培训中 融美育于小学体育教学中 融情感教育于美术教学活动中 创设情境,融实验\生活于课堂 把寓教于乐融于美术课堂 融德育于美术教学初探 融情趣教学于小学英语教学中 游戏融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融情感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融德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融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声光电教学中的美术课堂 融情境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探讨 融传统文化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以兴趣为目标,融情境于课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电教课堂中 融情境教学于小学美术电教课堂中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正文:

低年级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学《明度推移》一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者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明度推移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明度推移的美丽。可是由于绘画知识的限制怎么也搞不懂其原理。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度推移》及绘制过程。”

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三、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南极企鹅》一课中,我剪辑一段企鹅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企鹅电脑动画:由几个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的缓慢移动组成了正面企鹅卡通形象。又变换几个不同姿态的卡通小企鹅,给企鹅配上围巾、小衣服等,添画冰川、小房子等背景,做不同背景变化,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企鹅,学生中有的居然欢呼起来。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创作意图,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中秋节课堂活动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76-01

1分析教材,找准重难点

首先,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接到上哪一节课的通知以后,必须对教材中的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结合在平时上课中学生会遇到的问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再来安排上课的环节。

如八年级上册第11课《建立网站站点》。本课知识点在于认识软件、新建站点、新建主页,这是一个新软件,虽然是office中的一个软件,但是sharepoint这个软件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软件陌生,连这样的软件名都陌生,所以在打开软件这个环节的时候要重点讲授,哪怕是在打开的过程中在软件图标上停留两三秒,能让学生看清楚这个软件。而本课的重点是新建站点,“为什么要新建站点?新建站点有什么好处?如何新建站点?”这个都是这节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先发送主页文件给学生,让学生打开主页文件,学生无法正常浏览网页,然后发送学生整个站点文件夹,学生能够正常浏览,这样的比较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站点文件夹的好处,并能够引出站点文件的作用,对网页中的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管理,随后引出本节课的技术任务———新建站点。

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节纯技术的课,要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了解这个技术的功效,以便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应用中能体会到学习这一技能的好处,学以致用,才是我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

2创设情境,主题新颖

2.1当下时事

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两耳只听读书声”,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了解这个社会发生的大事。而通过主题定为当下时事,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国家大事,也能得到感情的升华。如在那些制作课中,安排“中国梦”主题。现在“我的梦,中国梦”比较热,可以通过我的梦升华到中国梦,可以提供一系列中国梦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点操作的时候作为素材,最后可以让学生写写我的梦,中国梦,这样感情就得到了升华,情感目标也达到了。一个课堂有了情感的支撑,就开始显得有血有肉了。

2.2节日气氛

学生对于节日以及放假非常感兴趣,如果加入一些传统节日的元素,让我们的课堂开始有节日气氛,学生的上课气氛还会活跃很多。如本学期中秋节的前一天去外校上一节评比课,在和学生素未谋面,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利用中秋节的动画视频以及中秋节的图片文字素材进行课堂知识点的贯穿,在课堂开始学生会感到陌生与紧张,随着中秋节简单知识的交流,如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时间,中秋节的诗词,这些问答的讨论进行,学生慢慢开始放松,也开始活跃起来,而在课堂的最后播放中秋节歌曲,更产生一种喜庆的感觉。

2.3信息技术

作为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网络、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东西,学生能在课堂中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对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影响非常大。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课《接入因特网》这一课中,在了解网卡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了解那些计算机设备,并且安排家庭局域网组建的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并且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体会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

3素材充分,任务清晰

如果已经设定好一个主题,就要在课堂中对这些主题开展任务,要有效地开展任务,则必须有素材支撑,如果正好是网络课,则可以让学生下载相关素材,但是一般这样的课很少涉及到使用网络,那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准备好素材资料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素材展开任务。而教师在布置层层递进的任务时,一定要明确清晰。“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明确的步骤在PPT中显示,这样学生在练习与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明确的方向。

4自主探究,互动课堂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时间给学生,如果一节课的时间都你一个人占着,学生听着你“滔滔不绝”地“唠叨”而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那肯定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应让学生有更多自己动手的时间,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练习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任务。

上课时多提问,多让学生参与讨论,多留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学会自己利用有限的条件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当然要上好一堂公开课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我以上所提及的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只供各位参考,但是在课堂中还是有很多小细节需要注意。

4.1各环节过渡要自然,要善于用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2教态要亲切,语言要流畅。

4.3注意有一定的板书,且板书要字迹清楚,排版工整。

4.4千万别忘了PPT各个页面的播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