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长的情绪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28

家长的情绪管理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1篇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幼儿情绪;有效途径

幼儿情绪的管理对于幼儿长大之后的情绪认知和表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等对以后的个性和品格培养都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要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对幼儿情绪管理工作重视起来,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情绪概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幼儿情绪的变化。而从幼儿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情绪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幼儿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注意,渴望和小伙伴建立友情,幼儿时期,他人对于幼儿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得到夸赞会开心,遭到拒绝会伤心。

二、幼儿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家长大部分对于幼儿都比较溺爱,幼儿想干什么家长都会顺着他们,尽量满足,而不管要求是否合理,这样会直接导致幼儿变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等到和其他伙伴在一起开始群体生活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产生负面情绪。遇到这些问题如果家长不能正确的引导幼儿甚至斥责他们,更会加重负面情绪。

(二)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有些时候教师对于幼儿的评价和幼儿在于同伴的相处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幼儿缺乏自信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幼儿教学中幼儿学习知识遇到困难,和伙伴玩耍中遇到不顺心,这些时候教师或者伙伴的父母评价也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

(三)生理特征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一些生理特征对情绪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天生比较爱哭闹的孩子长大后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过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幼儿长得以后主要还是通过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的环境影响。

(四)幼儿园教育和家长的教育沟通脱节

幼儿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家长每天只是负责接送孩子,却很少和幼儿教师进修沟通,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也就导致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办法及时发现孩子的负面情绪。

三、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

幼儿出现了情绪,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幼儿疏导情绪,走出负面的情绪。

(一)尊重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前提

有部分教师看到孩子有了情绪就会排斥,觉得这个孩子不听话,不好管理,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了偏见。对孩子的情绪管理简化为压制幼儿的情绪,这样孩子感受不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温暖,只能导致孩子们更加反抗,增加他们的情绪反应。所以要想让幼儿从心底接受幼儿教师,愿意和教师进修沟通,首先要尊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真正意义上管理他们的情绪。

(二)理解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基础

教师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做到了解孩子。在对幼儿的情绪进行管理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下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导致幼儿产生情绪的原因是很多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小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等。还有比如幼儿自身的原因,身体不舒服,孩子本身的性格等,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三)疏导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关键

转移幼儿的整体注意力,让他们高兴起来。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就算产生了情绪也是短暂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对幼儿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四)预防是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保证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环境对于幼儿情绪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要为幼儿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知道教师是爱他们的,和谐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产生好的表现。同时教师也要做工作上的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从心里上关心幼儿,及早处理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心理状态,有效阻止情绪恶化。教给幼儿好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情绪管理,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五)注重家庭和幼儿园沟通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幼儿的成长影响是重大的,幼儿遇到问题的情绪表现和家庭环境可能有直接的关联。和谐的家庭环境,幼儿和同伴出现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可以做出正确的归因,而不和谐的家庭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暴躁、易怒等消极情绪。家长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情绪的影响非常直接。幼儿园要做好家园沟通工作,让家长为幼儿创造好的生活环境,配合幼儿园一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家的时候家长要多注意幼儿的情绪发展,正确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

总之,幼儿情绪的管理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对幼儿情绪进行管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尊重、理解幼儿出现的情绪,对于幼儿出现的情绪问题做好疏导和预防工作,注重和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氛围中快乐长大。

参考文献:

[1]郑晓云.幼儿任务意识与教师影响因素[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11)

[2]但菲,冯璐,王琼.教师态度、言语指导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2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生;情绪管理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大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在企业学习一整年,这就意味着此类学生比普通的大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环境中,企业与校园的环境有较大差异。来自于工作环境和精神层面的双层压力需要学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情绪管理的方法使大学生能客观面对工作环境、快速适应环境,是顺利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个性化都较强。突出的个性是创新的基础,但也是难以融入团队,与人相处合作的基点。因此怎样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其个性,使学生遇事冷静、不冲动不产生激烈行为,是当前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则是用正确的方法认知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我的情绪,放松自我情绪。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个人较好的融入团体,实现和谐共处。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校园里的一般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始终在比较单纯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生活经验比较少,面对复杂紧张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较弱。容易出现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往往遇事烦躁,不冷静,稍有刺激就产生过激的行为;或者怀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出现沮丧、消极行为。这都是不会情绪管理的表现,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对“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生的重要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大学阶段就到企业工作,并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从容应对即将要面临的全新环境。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学生掌握了正确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在面临高压、紧张、快速的工作环境时,会进行适当自我调节、自我放松;同时也会合理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对融洽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

1.学校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依存环境,当前大多数高校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等,对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与之相比,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历练却显得不足。尤其是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没能较好的做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平衡。如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缺乏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心理辅导的教师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方面没有突出的地位,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等。

2.企业缺乏对学生的情绪管理

“卓越计划”提出之前,企业较少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有参与的,也多数局限在接受部分大学生实习,由于这类实习具有短暂性(几周到一两个月不等)和临时性,企业只能提供一些非重要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对学生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管理了。

3.家庭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家庭虽然是学生依存的主体,在上大学之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逐渐弱化,特别是心理的依赖。加上多数学生到外地就读,使得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变得间接化了。多数时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等间接方式进行沟通,当学生有了情绪问题一般都不会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他们认为告诉家长只会让家长担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认为家长的思想老了,即使告诉他们,家长也不能提供更好的办法。因此,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的。有些家长没事时不闻不问,出了事情就将所有责任都推卸到学校一方,这对于学生情绪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相比之下,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社会就业状况等,对学生情绪管理认识不足。

4.学生轻视自我的情绪管理

由于高校较少开展心理学的课程,使得大学生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轻视情绪管理,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或不能准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不懂得怎样应对。一般自己忍着,受着,久而久之使得情绪严重积压,当时虽然不爆发,但长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个别学生当时可能就爆发了,出现出格的、激烈的、报复性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危害社会。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多方面的,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从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人等各个方面着手。

1.学校将学生情绪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要在学校学习3左右年时间,学校担负着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锻炼心理能力的使命。因此高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都需要全面考虑,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贯彻其中。尤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于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可以将情绪管理的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一入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大二大三阶段,第三阶段是即将进入企业进入社会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相应展开形式多样的教育和管理。可以运用演讲、讲座、专题、影评等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环境中教会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 转贴于

除此以外学校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在学生入校时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知识,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运用心理知识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必要性,入学后保持与家长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情绪管理动态,让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开展专业与情绪管理双重考核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配合,这就意味着企业也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高等人才培养的使命。企业在承担这一使命时除了要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升华培养外,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和历练,特别是对于学生自我情绪管理和识别他人情绪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团队中与人相处,在团队中被领导与领导他人的能力。在考核中要有专业绩效和协作心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教师以自我为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

教师作为校园内外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除了专职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还包括在企业工作承担学生教育的企业导师。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都很大,自我本身都会有些情绪,二情绪本身无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有效的对情绪进行管理。在校教师和企业导师首先要学习情绪管理的有关理论,并亲身实践,先做到对自我情绪进行管理,不把消极的态度和情绪带给学生。在面对学生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积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影响学生。其次要学会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当发现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时,及早进行了解、疏通和管理,避免不良情绪积累,防止恶性情绪爆发。

4.家庭从侧面对学生开展情绪管理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家长要与学校同时承担各自在学生心理教育上的责任,要充分认识家长在学生心理教育问题上的重要性。尽可能做到定时与子女、班主任辅导员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表现,尤其要重视其遇到的各类问题,包括学习中是否遇到困难,情感上是否遇到挫折,工作中人际关系处得怎样,特别对于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等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安慰,使他们在心里有所依靠。

5.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情绪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要学着自己管理自我的情绪。作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学生,需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积极配合学校企业等各项安排,不仅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深造,也要注重对自己心理的学习。学会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适当表达情绪,以合理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具体情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宣泄情绪、转移情绪、提升情绪来提高自身管理情绪的能力。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3篇

关键词:情绪管理ABC理论;大学生;情绪障碍;化解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6-03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1],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2],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3]。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3)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显,提倡学生交知心朋友,适当倾诉隐藏的心事。

(4)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如声乐、书画、阅读、运动等等,通过转移注意力,提升其他方面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宣泄负面情绪的作用。

总之,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情绪健康,对有可能引起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因和内因充分认识,并有效预防大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高大学生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构筑安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李有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师源性”心理伤害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2]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

[3]肖艳双,徐大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李江雪.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4篇

【关键词】师幼互动;情绪管理

幼儿期是幼儿情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幼儿个性的形成、情绪的发展、言语的学习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频频曝光的虐童事件,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幼儿教师的消极情绪对师幼互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概念界定

幼儿教师情绪管理,一方面指幼儿教师情绪自我管理,即幼儿教师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觉察和分析,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情绪调适,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并使情绪处于积极状态的自我情绪管理过程。另一方面指他人管理幼儿教师情绪,即他人(主要是指幼儿园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师的情绪进行管理的过程。

二、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忽视幼儿情绪对教师情绪管理的影响

幼儿情绪的本质特征是简单、直接、不伪装以及易变、易受感染。如果师幼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不注重培养幼儿管理情绪的能力,不注重幼儿情绪社会化培养,则会使幼儿的情绪难以控制,班级的管理更易失控。长期处于消极环境的幼儿教师的情绪就会变得暴躁、狂怒,不断地走向恶性循环。然而,较少有研究集中于幼儿情绪对教师情绪管理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的自身经历影响师幼互动

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研究发现:年纪较大的教职工在学校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对办公制度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其情绪不会因为办公制度而产生太大影响,男性在情w调整和情绪运用上优于女性教师,学历为硕士、本科、专科的教师在情绪表达上要优于学历为中师及其他的教师。

教师的自身经历也会影响到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幼儿教师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经历,对其信念的形成也会有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到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态度。

(三)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源竞争压力的加大,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逐渐从过去的“教师居高”的不平等现象转变成幼儿园“服务于幼儿,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照顾好幼儿,还要承受家长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各种压力不断积压在幼儿教师的身上,使得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断降低,同时家长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也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

三、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情绪管理的教育

加强幼儿的情绪管理十分重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引导幼儿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从而帮助幼儿处理一些情绪问题。二是学习与情绪相关的词语。除阅读有关的儿童读物之外,教师要利用好在班级内发生的日常事件中暴露出的幼儿情绪,帮助他们认识有关情绪的词汇。三是利用好幼儿的心理和情绪特征,帮助孩子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起因。四是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有效方式。教师是情绪恰当表达的模范,孩子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建议以解决情绪问题。通过提供可选择的情绪表达方式,教育孩子们情绪表达需要遵循的社会规范。

(二)幼儿教师情绪管理方法

幼儿教师要及时总结一天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排解不良情绪。在小学阶段,有五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教师情绪管理。教师通过这些方法,把所学的情绪理论转化为实践,运用到真实情景中,从而真正掌握教师情绪管理的方法。并且,幼儿教师要掌握疏解情绪的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行为宣泄法、情绪转移法等。

(三)为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幼儿园需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构建健康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幼儿园要注重幼儿教师的情绪教育,不仅要对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还要对教师的行为、情绪以及言语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社会应当尊重教师的情绪劳动,对教师报以正确的期望,而不是一味强调教师的工作效率与进度,把幼儿成长的责任都压在教师身上,应当主动关心教师,为教师的良好发展提供资源,使教学环境变得更有人情味,更加积极。最后,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辅导、疏导幼儿教师情绪。

参考文献:

廖丽娟.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研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5篇

关键词: 情绪管理 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

1.幼儿情绪概况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幼儿的情绪变化。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在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并且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能运用语言调节情绪。同时,这个阶段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尤其希望得到心目中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游戏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2.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

2.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什么都依着幼儿,不分析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什么都满足他们,从而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习惯,在群体生活中稍不顺心就会形成负面情绪。当幼儿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没有正确引导,也很少鼓励幼儿,幼儿稍微哪一点做得不对,家长就会大声斥责,甚至采用打屁股等手段惩罚幼儿,反而助长幼儿的负面情绪。

2.2幼儿园环境因素的影响

教师与幼儿同伴对幼儿不正确的评价使幼儿缺乏自信,同时产生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或同伴的否定性语言会使幼儿不够自信,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2.3生理特征的影响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研究表明,幼儿的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情绪有一定的影响。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易产生负面情绪。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2.4家园沟通脱节

家长每天只接送幼儿,很少与教师交流幼儿在家的表现,教师也不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表现,从而没有办法有效处理有负面情绪的幼儿。

3.解决策略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我们要对孩子表现出关心和,采取师幼沟通的方式,理智地帮助幼儿疏导情绪,帮助幼儿走出负面情绪的阴影。

3.1尊重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前提

有些老师一看到孩子带有负面情绪就会很排斥,觉得孩子“没有教养”,在心理上便和孩子形成对立局面。他们把愤怒情绪的管理简化为两个字:压制。“你怎么能随便打小朋友!”“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男生不能哭,丢人!”这些话不经意间就会从我们的嘴中冒出来。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孩子心里无法感受到爱的温暖,会更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增加孩子们的负面情绪。要想让孩子从心底接纳我们,愿意和我们沟通,真正平息心里的负面情绪,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们。

3.2理解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基础

“要教育好孩子,先要了解孩子”,这是一句永远经得起推敲的教育箴言。在处理负面情绪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造成幼儿负面情绪的原因有许多,如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对成人行为的不理解,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等。另外,还有一些幼儿自身的原因,如身体上的不适,孩子本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等。我们要认真分析幼儿愤怒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3.3疏导是管理负面情绪的关键

转移注意,让愉快的情绪占领制高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因此适时地转移注意力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搂着被欺负的孩子劝慰:“好啦,好啦,不哭了。老师等会儿找他!”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时这样的效果远不如“哇,让我看看你的新鞋子,好漂亮啊!”这样的转移注意来得有效。

3.4预防是管理情绪的保证

当个好老师,为孩子创建温馨的好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纲要指出,要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给幼儿创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爱孩子,对孩子付出爱。实验证明,一个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对问题做出积极的归因,从而有效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要求教师不但眼里有孩子,更要心里有孩子。及时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幼儿情绪进一步恶化。

教个好方法,使幼儿学会自我情绪管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使他们学会更多情绪管理方法:小朋友们生过气吗?为什么生气?我们生气的时候应当怎么办?只要引导及时、正确,我相信孩子们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3.5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个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幼儿对同伴间的矛盾容易做出积极的归因,而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幼儿多会出现脾气暴躁、易怒的情况。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家及时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最终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6篇

这是一起由情绪管理不良引发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妈妈对女儿非常好,从她读幼儿园开始就在城里租了房子专门陪读,对孩子的生活无微不至。是什么样的心结让一个初生的花蕾泯灭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这更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式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的情绪管理。

什么是情绪管理

情绪有很多,愤怒根本不是第一个,愤怒之前还有原生情绪。比如,孩子在椅子上乱蹦乱跳摔倒了,你会生气。在生气之前实际上你是担心害怕,所以生气并不是你的第一反应,你只是怕她摔倒,担心害怕就是生气的原生情绪。又如带孩子到公园玩,孩子丢了,好不容易找到后你会对孩子大吼来表达愤怒,这生气背后的原生情绪是焦虑担忧。

情绪管理即是要管自己能够支配的部分。即我说什么、我做什么、我有什么表情。在面对外界负性刺激的时候,你要做三件事:一是觉察。觉察到有情绪,感觉到生气在身体里膨胀,知道自己在生气就叫觉察。二是有一个自己内在的对话,问问自己如果发作会怎么样。三是做出决定,要不要发火,有没有比发火更好的办法。

为什么要进行情绪管理

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一个区域叫脑干,管理人最基本的生存,比如呼吸。另一个区域叫边缘系统,管理人的情绪、情感。比如人遭遇车祸,边缘系统就会把这些恐惧、害怕记录下来,并且在相同的情况下会迅速调出这些情绪。最后一部分才是思考问题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情感比理智要原始得多。遇到外来刺激,人脑首先启动的不是大脑皮层,而是边缘系统。所以有些人说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就叫作自动化管理,理智没有开动,全部任由边缘系统控制。这种本能的原始的自动化管理,可能和自己早年的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的经历相关。比如,你小时候是父母恶性情绪的受害者,这些情绪就会被边缘系统记录下来,遇到恶性刺激就自动启动。同样的,如果你让孩子对你的情绪负责,就是给了孩子边缘系统的一个恶性刺激。

面对家长的失控,孩子最常见两种表现。一是移默化学会了发脾气;二是认为惹父母生气就不是好孩子,从而学会了臣服。前者不利于与人交往,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后者委曲求全,成为依赖性人格。二者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如何管理情绪

第一:逃离式离开情绪现场,让自己稍稍冷静一下。为何有的家长会把孩子打伤残,因为这是一种情绪宣泄。他听打的声音,感觉到听觉和触觉刺激。在情绪开始释放的时候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使情绪更加高涨。所以很多家长都是越打越来气。所以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停止“追杀”,逃离情绪现场。

第二:“我……”式家长们常常会指着孩子说“你……”,这是个攻击性的动作。甚至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还不让孩子哭。其实,生气时可以学着用“我……”把自己原生情绪说出来,比如我很失望、很沮丧、很无助。

第三:数数式一般比较容易暴怒的人数10下就控制住了,所以比较容易情绪失控的家长,平时可以在口袋里放个纸条,当被孩子气得不行的时候捏一下纸条,让理智开动。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情绪管理;调控措施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处理学生日常行政事务,还必须担负起管理学生思想以及心理方面问题的任务。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很重要的阶段,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各方面还不够成熟,面对多重压力,情绪极易出现失控,给自己以及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辅导员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帮助学生化解情绪上的主要作用。

1.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情绪异常丰富、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从客观上看,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一些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大学生在学校想处处表现出优秀,但由于大学人才济济,一些学生的心里就会出现很大的落差,久而久之,情绪上就出现了问题;从主观上看,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炼,适应能力比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完美人格,增强学生的适应现实的能力。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各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不断成熟,有利于其实现全面发展。当前,高校都在积极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学生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在年龄上相差不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努力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任。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深入地研究,制订出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3.辅导员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渠道

(1)不断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平时除了完成学校交办的行政事务以外,还要积极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理论与方法,以便更深入掌握情绪表达背后的诉求。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不断提升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管控情绪的意识。在日常的管理中,辅导员应该多和学生接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诉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班会、党支部等,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尤其是可以发挥党支部里党员的作用,让每个党员帮扶一些同学,掌握每个同学的思想状况以及心理动态。

(3)努力营造情绪管理的氛围。情绪作为无形的东西,是能够传播的,良好的氛围能够使得群体成员心情愉悦,而不良的情绪则会使得群体成员变得消极。在高校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就要利用一切资源来营造和谐的氛围,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辅导员还应该意识到,对提升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进行。

综上所述,大学生由于身处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的不成熟极易使学生的情绪出现变化,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任务,积极地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强化对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以及积极心态,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林 艳.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03).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8篇

3~7岁的孩子乱发脾气,通常是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如何加以管理。当孩子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时,他会更加接纳自己、包容别人,其情商和个性也会同时得到提升。

识别和理解――3~4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很多爸爸妈妈反映,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脾气,为一点小事情就可以大哭大闹。

其实,发怒是人的情感表现形式之一。3~4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不够平衡,兴奋过程超过抑制过程,情绪表现便会极度强烈,这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情感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如何协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情绪,顺利度过情绪表达阶段呢?

关键词:学会用语言表达

第一步:识别我情绪

定义:爸爸妈妈从旁提示,引导孩子了解和区分各种情绪。

常用方法:提示法

孩子即便闹情绪,也不太清楚自己闹的是何种情绪,家长在讲道理之前可加以提示。慢慢地,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反应就会有初步的概念和区分。一旦孩子能正确地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就为良好的宣泄迈出了第一步。

实例:嫉妒小弟弟

妈妈和佳佳在小区里散步,见到邻居家的小弟弟,妈妈想要去抱小弟弟,佳佳气鼓鼓地快步上前,用力推开那个小弟弟。

妈妈发现佳佳情绪不对头,对他说:“看你眼泪汪汪的样子,有点嫉妒了吧!”

“没有!”佳佳立即否认,还把头转向一边。

第二步:理解我情绪

定义:协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导致发脾气的原因结合起来。

方法1:搂抱法

3~4岁的孩子仍然很喜欢身体接触。初进幼儿园的孩子,十分希望老师牵他的手,摸摸他,亲亲他。有时只要大人拍拍他的肩膀,也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尽量利用各种机会搂抱孩子。

实例:鞭炮好可怕

小区里有人迎娶新娘,鞭炮声震天响。孩子受到惊吓,哭了起来,妈妈温柔地抱起孩子,柔声对她说:“鞭炮声音突然响起来,吓到你了,是吗?”孩子边哭边点头。

当家长以认可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他便会认为情绪的流露是自然的,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方法2:概括法

孩子在大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无法连贯表达,家长应努力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获得有效信息,然后加以归纳总结,重复一遍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妈妈理解他,更理解他的情绪。

实例:谁抢了谁的玩具

祥祥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为一件玩具争抢起来。

这时,爸爸回来了,祥祥向爸爸哭诉:“我……不要……小弟弟……抢……”爸爸结合当时的场景,概括之后对他说:“你的意思是,这个玩具是你的,不要让小弟弟拿走,是吗?”

祥祥知道爸爸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哭了。

尽管此时家长并没有在和孩子讲道理,但有趣的是,孩子发现大人能理解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表达和管理――5~7岁孩子的情绪课程

5~7岁的孩子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大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对情绪因果的理解能力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日渐成长的时候,家长的协助手段也需同步提升。

关键词:学会选择和管理

第一步:表达方式的选择

通过“演故事”的办法,运用简单的角色扮演,表达孩子的情绪。

方法1:互换法

利用孩子日常比较爱听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角色互换,体验不同的情绪色彩,使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

实例:乐乐演故事

乐乐吃饭时总闹别扭,妈妈让乐乐扮演故事《不爱吃饭的东东》里的东东,乐乐妈妈扮演东东的妈妈;然后,两人角色互换,由乐乐扮演妈妈,妈妈扮演东东。

演故事的过程中,妈妈清晰地告诉乐乐,“妈妈”、“我现在不饿,过十分钟再吃。”、“我好饿啊。”、“我真的饱了。”……出乎意料的是,等两人将角色换回来,乐乐再度扮演东东的时候,她变得善于表达,而且也不胡乱摔勺子了。

方法2:对峙法

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孩子和同伴之间友好合作与相处的能力。爸爸妈妈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他应对情绪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有效。

实例:别碰我的玩具

西西抱住自己的玩具熊,不让别人碰,妈妈没有责备西西,而是扮演起他的小伙伴――亮亮,委屈地对西西说:“你什么都不肯给我玩,我只好去找某某了!”说完,转身走开。

西西一个人抱着玩具,想了一会儿,追上来邀请“小朋友”一起玩。

真实场景的情绪比模拟故事时更激烈,家长可以适时提醒孩子,不懂得分享、耍小脾气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在模拟时,还可引入一些社交小技巧,如“换着玩”、“轮流玩”等,让孩子知道,换种表达方式可能更容易达到目的。

第二步:学会管理情绪

孩子在5~6岁时,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7岁时,就有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了。家长在协助孩子管理情绪时,需要注意以下3点:

1、把握消气的火候

当孩子的表现有点不近情理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形下,走开一会儿,并说,“你看上去心情不太好,等你心情好了我再来找你玩。”等孩子的哭闹声轻了,再走近孩子,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不经意地递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或提议去哪里玩等。

2、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庭和睦,父母关系亲密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情绪示范。家长不开心的时候,不妨清晰地告诉孩子,如“妈妈现在很不开心,你自己玩一会儿好吗?”这时千万不能将心中的怒气转到孩子头上,否则,孩子可能学会迁怒他人的情绪发泄方法,不利于自我情绪的管理,更影响其日后良性的社会交往。

3、适度的宣泄策略

在孩子憋气、窝火时,不妨教他几招安全宣泄的方法,简单的体育运动通常比较奏效。

策略1:发泄球

给孩子一个好看、好玩又摔不烂的“发泄球”,教他在生气的时候,往地板或墙面上砸,没砸几下,他的注意力就被这种造型可爱、颜色鲜艳的乳胶制品吸引了,很可能越砸越开心。

策略2:拳击沙发垫

从小教导孩子,不要把负面情绪郁积在心里。在家中,可以因地制宜地用沙发垫子作为情绪宣泄的工具,看着孩子煞有介事地攥着小拳头击打的样子,真令人忍俊不禁。

家长的情绪管理第9篇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察觉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情绪,如开心愉悦、伤心痛苦等;二是能够初步调控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执拗、攻击、任性、退缩胆怯等,并对情绪进行自我激励。

案例1:“执拗”的轩轩快乐的周末,2岁半的轩轩和2岁的妹妹童童一起开心地玩雪花片。在妈妈的帮助下,两个人手里各自拿着一朵拼插好的小花,他们用胖嘟嘟的小手摆弄着雪花片,甚是可爱。到了午饭时间,轩轩自觉地将小花一片片拆掉,放到盒子里。拆完后,又非常热情地去夺童童手里的小花,要帮忙拆掉。可是,妹妹正玩得开心,不想将这朵完整的小花拆开。抢夺过程中,妹妹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劝说轩轩:“妹妹不想将花拆掉,你拆完自己的归位就可以了。”但轩轩不依不饶,执意要拆童童的雪花片。妹妹大声哭起来,妈妈赶紧制止轩轩的“执拗”行为。紧接着,轩轩也号啕大哭起来,任凭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一定要去拆妹妹的雪花片。妈妈无所适从,更难以理解轩轩发脾气、闹情绪究竟为哪般。

案例2:“任性”的多多一节亲子活动课,借助托盘、杯子和大米,教师示范完毕精细动作活动“倒米”。宝宝们领完操作材料后,开始兴高采烈地操作练习起来。多多双手握住杯子,按教师的示范慢慢将米倒入托盘上的杯子里,妈妈在旁边夸奖道:“多多真能干!”来回练习几次后,多多突然一只手拿起杯子快速地倒向另一个杯子,米瞬间撒出来一半。多多“哈哈”大笑起来,陶醉于自己的创意。妈妈赶紧使劲抓住多多手中的杯子,说:“不能这样乱倒。”多多试着挣脱并甩开妈妈的手,而妈妈则继续坚持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倒米。来回重复几次拉锯战,意料中的事情出现了,多多开始大声哭闹,嚷嚷道:“走开,走开,呜呜呜。”妈妈则训斥道:“这孩子,真捣乱,怎么这么不听话!”多多继续不依不饶,整个亲子活动氛围立刻被打乱了,妈妈带着哭闹不止的多多走出教室。

案例3:“胆小退缩”的洋洋洋洋快两岁了,胆子比较小,性格也偏内向。一次活动课结束环节,家长和孩子在自由活动,洋洋看到旁边的浩宇在大龙球上玩小推车游戏(孩子趴在大龙球上,家长抓住孩子双腿,前后推动,球在孩子的肚子下滚动)。洋洋试探地推了推身边的大龙球,妈妈看见了,走过去抱起洋洋说:“走,我们也来玩大龙球吧。”可洋洋挣扎着要下来,妈妈继续鼓励说:“你不想玩吗?看大龙球多好玩呀!”洋洋只是用手推了推球,妈妈则一把抱起洋洋,放在大龙球上开始晃动起来,洋洋开始哭起来,挣扎着要下来。妈妈则责备洋洋:“你这个胆小鬼,连这个都不敢玩,还是个男孩子呢!”听到这儿,洋洋哭得更加伤心了。以上三个案例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从中也可以看出,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是在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案例1中,轩轩的“执拗”让人匪夷所思,他执意要拆掉妹妹的雪花片,成人会认为这是“任性”和“胡闹”的表现。殊不知,这是儿童处于“执拗敏感期”阶段的正常情绪表现。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心灵的发展必定受挫。如何面对儿童的执拗情绪呢?首先,成人要理解这种行为,知道这是生命成长的一种需要;其次,成人要给儿童足够多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最后,成人要掌握一些变通的方式方法,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儿童内心的强烈需求。

案例2中,多多哭闹情绪的根源在于妈妈生硬阻止了孩子的创意想法。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虽然用一只手倒米,米洒出来很多,但同时,多多很满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带来的成功情绪体验,也会一次又一次体验这种情绪。家长和教师应该懂得,儿童这种行为不是无故捣乱、搞破坏或惹大人生气。面对这种“任性”情绪,成人不能一味制止儿童进行不同尝试,但可以逐渐提出新的要求,如试试看,用一只手倒米,可不可以不把米洒出来,以此鼓励儿童挑战新的练习难度。

案例3中,洋洋很想去玩大龙球,但由于性格内向、胆子又小,迟迟不敢爬上去,导致洋洋情绪崩溃的根源在于妈妈的强迫态度和粗暴训斥。殊不知,越是胆小的儿童,妈妈更应该多加鼓励或想其他变通的办法满足其探索环境的欲望。比如家长可以试试体积小一点的大龙球。成人以为大龙球上玩小推车没什么可怕,可对某些儿童来说,大龙球可能太高了,趴上去后双脚悬空,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一害怕,就会有哭闹的情绪表现。事实证明,当让洋洋趴在小龙球上玩耍时,孩子哭闹情绪立刻得到缓解,开始高高兴兴玩了起来。所以,从积极情绪培养看,成人应多从儿童的角度考虑,给孩子安全感,鼓励他敢于探索和尝试,切忌不要一味呵斥和嘲笑孩子。

二、家园合作培养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

总的来说,三岁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很薄弱。情绪管理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进步,其发展受到教养措施、环境熏陶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父母、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所以,家庭和亲子园应相互配合,帮助儿童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内心感受,并逐渐掌握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这对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意义重大。

1.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其情感习得的启蒙场所。从个体情感发展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关爱和温馨家庭氛围的熏陶,而这种情感氛围则是儿童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氛围方面,父母首先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父母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经常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善于营造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这不仅可以引导儿童感受他人情绪,同时也为儿童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其感受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主体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儿童的情绪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有两种:溺爱和粗暴的爱,溺爱表现为父母对儿童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自私、任性、骄纵等不良性格特质;粗暴之爱则表现为父母一味要求儿童服从成人意愿,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儿童情绪受到压抑,形成退缩、胆小、内向等性格特质。须知,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的爱。亲子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泛滥”或“情感统治”。当儿童闹情绪时,家长不要动辄就表现出暴躁、武断、独裁、威胁和惩罚。首先学会接纳儿童的不良情绪,允许其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或者迅速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极端的负面情绪得以缓解。3岁前儿童年龄小,对其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就尽量满足,如拒绝则应适当给予其他安慰。比如夏天儿童想吃冰淇淋,父母就让他偶尔吃一个;冬天冷,儿童想吃就不能给。父母认为冬天吃冰淇淋是无理的要求,但儿童却认为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没有无理和合理的区分,父母就要教会儿童区分。不过,在拒绝儿童这个要求的同时,可以给他合理的东西满足他。比如,冬天不能吃冰淇淋,但可以给儿童一小块蛋糕。父母只是一味拒绝,没有变通地给予,儿童会一直处于被拒绝、忽视的消极情绪中,其情绪宣泄没有得到理解和宽容。长此以往,情绪调控和管理的教育效果甚微。

2.创设丰富、多样化的亲子园游戏环境

亲子园要积极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师幼、同伴间积极交往的精神环境。良好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儿童习得管理情绪提供可能性,包括整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宽敞整洁的活动空间,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图书影像资料等。狭小、杂乱的游戏环境容易造成儿童情绪的波动,也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烦躁不安。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还要借助于适宜的玩教具和图书,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并维持儿童的有目的活动。图文并茂的早期阅读图书、画册以及影音资料,可以帮助儿童获得诸如识别应对情绪、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快乐独处等一系列与情绪管理有关的知识,为儿童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知识性基础。此外,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还需要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和游戏活动来习得。儿童长时间独处、不与人交流,会产生很强的孤独无助感,也会造成情绪的压抑。亲子园内,教师应鼓励儿童积极与同伴交往,这会为儿童提供学习情绪控制和管理的机会。同伴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孩子们之间也容易相互模仿。儿童在相互玩耍游戏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冲突,而这正是学习调节管理情绪的好时机。如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人协商,不能霸道抢东西,要抑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学会轮流等待并互相交换玩具等良好的性格品质。亲子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儿童要想很好地融入这个环境,就应遵守一些行为规则,不然就会遭受排斥和孤立。这就促使儿童要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另外,亲子园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游戏中儿童会借助于动作、语言、音乐、绘画等活动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3.注重实践层面上教给儿童管理情绪的方法

家园配合,需要帮助儿童逐渐正确认识、解读自己与他人所产生的情绪,而非对所谓“积极”与“消极”的情绪进行价值判断。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健康情绪成长的营养素。人格培养与道德行为训练,共同构成了“情商教育”的完整内容。首先,帮助儿童识别并感受不同的情绪。3岁前儿童揣摩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时,常常会依照与家人的互动经验。家庭中的经验和家人情感的分享是儿童对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基本来源。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应对儿童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儿童了解他人的情绪。此外,利用故事及周围的人、事、物,引导儿童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也会对儿童情感的敏感性有帮助。比如,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伤心表现出来,让儿童感受父母的情绪或者让儿童明白父母伤心了,这样可以提升儿童识别并感受情绪的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家庭和亲子园应注意让儿童全面体验各种情绪,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此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只有儿童开始尝试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他才有可能在自我实践中习得情绪管理的方法。当儿童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家长自然不能一味满足。需求遭到拒绝后,儿童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更有甚者直接躺地上打滚等过激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转移儿童注意力或采取变通的方式。比如下雨天,儿童一直哭闹要出去玩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穿上雨鞋、披上雨衣或撑起雨伞,结伴去户外体会雨中漫步的诗情画意,这也是很好的亲子同乐机会。

最后,借助活动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情感需要。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家长和教师要创造条件,满足儿童内心对自我实现的需要,适度减少单纯的物质刺激,如食物、小红花、贴贴画等。借助各种游戏活动,让其有机会充分探索并展示自己的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儿童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当儿童在游戏或学习中没有完成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厉害、不够威风,情绪就不高,甚至会情绪低落产生负面情绪,如哭闹、伤心、闷闷不乐等。反之,则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手舞足蹈、蹦蹦跳跳、高兴以及幸福感等。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