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19 18:34:02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1篇

2011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发生各类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同比下降9%和7.9%。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控制了一般性事故,为全省“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做出了贡献。虽然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搞不好,导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各市地、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减少一般性事故,绝不允许发生重特大事故。

我省安全生产重点部位在煤矿、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关键环节在煤矿落实“一通三防”,交通运输综合治理“四超一不良”及排查整治重点场所火灾隐患等。要深入开展以煤矿、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确保排查力量充足,治理资金到位,务求取得实效。一要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着力抓好煤矿瓦斯、水害、火灾和冲击地压等防治工作,全面排查和整改事故隐患。要加大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力度,切实做到不抽不采、抽采达标。监测监控、管理到位。要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煤矿整顿关闭和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率和利用率。二要全力抓好道路交通安全。进一步强化路面管控,严厉打击“四超一不良”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整顿交通运输秩序,加强对企业和车辆的安全监管,落实个体运输车辆挂靠企业的安全责任。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重点抓好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校车安全管理和公路危险路段隐患排查治理。三要着力抓好消防安全。以在建工程、地下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易燃建筑密集区等场所、部位为重点,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四要抓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加强非煤地下矿山、尾矿库的安全隐患排查,整顿关闭不合格矿山。深入排查危险化学品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继续抓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工艺、危险产品和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和监控。

必须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严查“三违”行为。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特别要针对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实际,依法建立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联动机制。做到交管部门依法处罚司机违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和法人代表进行处罚,切实发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作用。要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做到工作分工到哪里,安全生产责任就跟到哪里。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安监部门要承担起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责任,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安全监管。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管理,把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领导、管理者和班组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要严格责任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普法、执法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法制意识,加强日常执法、重点执法、跟踪执法和联合执法。切实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严格问责的惩治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等行为。要切实建立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8个省级应急救援队伍和16个市(地)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搞好企业预案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要加强应急演练,健全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调用机制,切实提高事故救援实战能力。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按照3年重点达标、5年全面达标的要求,以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执法和包括乡镇在内的四级安全监管体系,打造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通、严格执法、廉洁奉公的监管队伍。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2篇

HuangGaoxiao

【作者】黄高晓

【作者简介】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江苏南京210003

黄高晓(1963—),男,广西百色人,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英文摘要】Theeconomicglobalizationhasastronginfluencenotonly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butalsoonoursocialistpoliticalstructureandsociallife.Wemustestablishandperfectanewtypeofsocialistsystemandbuildourcountryintoademocraticandlegaloneinordertomaintainthepoliticalstabilityofourcountryandpromotetheconstantdevelopmentofoursocialistmodernizations.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影响与对策/economicglobalization/currentChina/socialstability/influenceandcountermeasures

【正文】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02)05-0049-05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1]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几乎无所不能的“魔力”。经济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和基础,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状况,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剧变后,资产阶级学者公然宣称历史的终结、共产主义的灭亡和全球资本主义的胜利,宣扬只有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民主模式,才是经济全球化惟一的发展道路。其惟利是图的本质和惟我独尊的本性,把经济全球化演变为一场世界市场的无政府主义闹剧,给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动荡和危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必然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和尖锐的斗争。西方国家始终妄图以自由市场民主模式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从未停止,反而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其实质是要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摧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当今国际局势并不十分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经济政治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威胁。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国家的相对弱化,国际经济政治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全球性跨国公司利用这些有利的国际条件,主导着全球性经济发展,并且不断向各国扩张和发展,甚至支配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必然受到这个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束缚。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活动,以及具有国际支持背景的、等民族分离势力和“东突”恐怖组织,也对我国的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直接影响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不稳定发展状况,这也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之中,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满足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的要求,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变化,在多边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达到良性运行,否则就可能失去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同时,又必须保持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之间的和谐、平衡与稳定。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对我国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管理能力、完善政治法律体系和治理机制、规范政府管理过程都提出了新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压力。目前,我国仍然十分缺乏治理国际事务的经验、高素质人才、风险防范机制、政治文化支持等等因素条件,特别是全球性危机与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成本、政治压力、政治责任和政治负担,孕育和加剧着政治不稳定的风险和可能。在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中,这一系列新的挑战、风险、困难和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加剧和激化社会政治不稳定。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各国在政治发展方面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认同性、合法性、合理性等多个方面的危机,这无疑又加大了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目前,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外来文化思想,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影响和渗透。它们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信念的变化,从而有可能使中国公众对本国政府产生政治认同差异、政治信任偏差、政治情感疏离、政治评价分歧等等,引发或者加剧人们的政治思想混乱和政治心态的不稳定,产生政治不稳定甚至政治动乱。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蝴蝶效应”,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稳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近年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货币汇率、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经济波动,都直接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1997—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所特有的多米若骨牌般“溢出作用”和“联动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引发我国固有的经济结构矛盾与社会利益矛盾,加剧国际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使经济不稳定进一步上升为政治不稳定。比如,我国加入WTO后,就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农业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幅度下降、某些国有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破产、国内失业率的上升和其他社会不稳定问题,它们都有可能转化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双向互动过程,集中表现为“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国内化”。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整合并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没有出现一体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总的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控制为核心、文化整合为归属,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逐步达到制度化的发展格局。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及其意义。首先,必须树立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在全球化条件下,要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既不可能实行闭关自守式的绝对稳定,也不可能实施高度集权压力下的极端稳定,而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和保持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保证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其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社会稳定大观念,实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面稳定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十分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发展进程,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已经同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实现中国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稳定,就必须保持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全面稳定。以经济稳定为基础,政治稳定为核心,文化稳定为关键,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再次,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稳定新观念,坚持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绝好历史良机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全面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首先,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走一条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实行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按照WTO的基本法律框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同时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双边和多边合作渠道,开拓和完善我国国家安全合作机制,保证我国的安全统一和政治稳定,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纽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文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再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与进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结束语: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仅是一个开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不断开拓,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2-03-06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3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全力以赴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发展经济,夯实维护稳定工作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日益明显,经济利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发展不够造成的。只有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高唐县立足实际,提出了“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奋斗目标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经济、抓发展,比服务、比贡献。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早谋划,危中寻机,紧紧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改善民生,突出维护稳定工作的重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所在。如果不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对群众的合法诉求置之不理,就会引起民怨,影响社会稳定。高唐县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围绕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社会治安等,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比如,建立县级领导定期接访、网络舆情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民意疏通管道”,在全县各层面聘请社情民意观察员,了解百姓所急所盼,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以“全覆盖、无遗漏”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活动,设立孤儿救助、贫困大学生救助等七项基金,保证困难群体的困难有人问、有人管。

健全机制,强化维护稳定工作的保障。维护稳定工作情况复杂、头绪众多,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使之有章可循,确保责任落实。高唐县通过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机制、工作长效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等,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定期召开例会,县委常委(扩大)会听取维护稳定工作汇报;强化分工协作,县级领导分块负责全县和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推进工作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护航‘双百行动’、守望平安家园”工程,推行县、乡、村三级巡逻队伍指挥合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治安防范网络。由于机制健全、措施有力、工作扎实,近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群体性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5%。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d a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reation of enterprises, or for a regio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motherland reform, is priceless, and stability is a productivity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关键词: 稳定;发展;生产力

Key words: stability;development;productivity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63-02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日益强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密切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而稳定部门无疑是排除不稳定因素,维持社会治安秩序的中坚力量,特别是现在开展的平安建设,日益为全国所接受和推广,积极为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祥和的空间。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在人民心中形成。抓稳定就是抓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前提,而稳定工作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产力。

1稳定工作能帮助一个企业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个企业能否遵循科学的发展道路,关键要看企业的稳定工作能否协调好经济社会与人的关系,能否协调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能否协调好各种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稳定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辨证的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新汶矿业集团由于资源枯竭,一些矿井相继破产,破产重组涉及了几千人的安置分流工作,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职工群众集体上访等事件。这种政策性破产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化解,就会由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妨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如果忽视这些矛盾的存在,对其置之不理,继续“埋头干”,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将矛盾大大激化。由于稳定部门的出色工作,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了矛盾双方的关系,矿区没有因此发生一起恶性,为新矿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条件。所以说,稳定工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范畴,没有稳定部门的有力开展工作,我们就无法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关系,就更加没有条件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2稳定工作能够为一个企业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从投资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评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参数由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内容所组成,其中政治环境是排在首位,也是权数最高的一个项目。一个企业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那即便有再好的区位优势,有再好的招商政策,有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认为它有很好的投资环境――显然,“安居”才能“乐业”,没有一个投资商愿意在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尤其在当前各地区招商政策透明度高,文化环境相对雷同,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不大的整体状况下,政治稳定程度和社会治安状况的优劣已经成为争夺发展机遇的重要砝码,也是各地区打造招商环境亮点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也形成了“合理的薪酬待遇加良好稳定的企业治安秩序”的观点,这些能够得以顺利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此种观点从一侧面反映了良好稳定的企业治安秩序已成为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状态”。也是能“留住人”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新矿集团对全局进行的安全感问卷调查,其中98%的人对幸福感的认为:生活区域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对前来和新矿合作投资的人问卷中问为什么来新矿投资,大多数人认为“新矿内外治安环境良好”,由于新矿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经济发展年年上台阶,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也有大幅提高。由此可见,稳定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的质量,而招商引资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那么稳定工作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已是不言自明了。

3稳定工作能够为一个企业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不断的纵深发展,建立健全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的多种多样,利益分配关系的错综复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尽完善,大大增加了市场建设的难度。而稳定工作则通过法律途径增强了市场规范的力度,调节了社会经济的关系,保护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积极的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以新矿集团为例,近年来通过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严厉打击,成功破获了各类经济犯罪案件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追缴赃款300万元,坚决遏制了经济犯罪活动的猖獗势头,确保了市场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的良好,而这些损失的挽回无疑是“稳定工作出生产力”的有力体现。

4稳定工作能够改善一个企业的劳动力资源环境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据统计,新矿集团有近万名的流动人口和劳务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流动人口劳动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国家繁荣昌盛;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性劳动人口也成为了社会稳定和治安防范的重大隐患,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正是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新矿集团近年来在流动人口和劳务工的使用上、管理上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责任区负责人的责任,建立档案,签订责任书,切实做到“来路清、情况明”,新矿集团综治委每年都组织工会、公安、工资、财务等综治成员部门开展检查考核活动,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使新矿集团的用工制度和流动人口管理秩序井然、用工规范、管理有效。可以看出,通过稳定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一个企业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为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保障。由此可见,稳定工作对于生产力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党正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使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又好又快的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在这种情况下,稳定部门更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将稳定工作融入发展建设大局,如何让稳定工作真正发挥出生产力的作用,更好的促进和保障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在稳定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观念。

一是加强稳定部门服务职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在稳定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稳定部门的各项职能,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图发展先谋稳定”的观念,把稳定工作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创建“平安地区”、“平安企业”的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打造协调平稳的发展环境,及时排除改革道路上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真正为现代化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是加大稳定队伍建设力度,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能力全面、训练有素的稳定队伍,而稳定工作是否能出生产力关键也要看这支稳定队伍的战斗力。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观念,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稳定队伍的建设,通过对稳定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改善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为适应国家的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储备充足的稳定人才。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5篇

这次全区深入开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暨政法工作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以来的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对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再认识、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

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战斗在维护稳定第一线的广大政法干警、武警官兵和治安积极分子,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回顾一年来的维护稳定工作,主要特点是:

领导重视,各级抓稳定、保平安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全区各级党政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政法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做到了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

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平安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区、镇两级政府为平安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开展视察活动,加大明查暗访力度,确保了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对平安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营造了浓厚的平安建设工作氛围。

突出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平安建设的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破获了一批案件、抓获一批罪犯,打掉一批黑恶团伙,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切实把各类不稳定因素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区农村合同监管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全面加强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把维护稳定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不断加大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基层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责任明确,制度健全,抓落实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根据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个体系”的要求,对工作、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维护稳定工作的高效运转。对于年的全区政法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是满意的,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也是满意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看到当前形势严峻的一面,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主观上讲,对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如何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快发展步伐,还有一定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超前预防、化解工作做得还不够,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有些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6篇

第一,深刻总结并反思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社会急剧倒退,处于全面的大混乱之中。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轻视民主法制建设,独断专制现象越演愈烈;经济上,片面强调重工业,轻视农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加剧;文化上,个人崇拜现象严重,斗争文化甚嚣尘上;组织上,党组织全被踢翻,政府被文革委员会所取代。

第二,依据国内落后封闭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文革中我国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管理体制趋于僵化,改革缓慢甚至原地踏步,经济效益全面下降,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工人工作一年连一台收音机都买不起,人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根据国际宏观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提出的

“文革”十年,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一直比较危险,加上我国国防实力薄弱,国防安全受到重大威胁。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战争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北方苏联在中国部署近百万重兵直接侵犯中国领土,中国面临着同时对付两个超级大国的困境。因此,对毛泽东来说,寻求改变自身安全环境的任务迫在眉睫。此时,内外交困的美国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毛泽东对此积极响应并借机改善与日本和西欧的关系。

两线受困下,毛泽东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而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为中国发展赢取有力的国际环境。此阶段内所有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都是在这种严峻的国际大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带有深刻的“冷战”烙印。

二、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基本内容

1、社会政治稳定思想。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核心,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质的规定性,邓小平曾指出:政治稳定包括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政局稳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稳定,邓小平把政局稳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首要标准。有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政局稳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政策的稳定反映了党的稳定。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才能保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才能保持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

2、社会经济稳定思想。经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邓小平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联系的角度来思考经济稳定问题,提出经济问题是压到一切的政治问题。他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秩序稳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3、社会思想稳定包括思想路线稳定和理想信念的稳定。思想路线稳定就是在思想领域确立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思想稳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增强思想斗争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理想信念的稳定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能使社会稳定的各个方面更具深沉的持久性。

4、社会秩序稳定思想。邓小平强调要维护社会秩序,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社会秩序稳定思想早已融入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之中,成为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社会成员思想解放、社会风气正常和社会治安良好三个方面。

5、国际局势稳定思想。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国际大环境稳定的基础,国际局势稳定的关键在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议问题,倡导建立合理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三、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作用

1.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将社会稳定作为治国的大方向,并提出“稳定压到一切”的口号,将其上升为战略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国战胜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和平崛起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国社会现在处于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如何克服这些逐渐尖锐的矛盾,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就要认识到“稳定压到一切”这个治国的大道理。

(二)现实意义

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得益彰。

1.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邓小平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联系的角度来思考经济稳定问题,提出经济问题是压到一切的政治问题。他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秩序稳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这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2.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

邓小平提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长远稳定就必须改革,改革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因为改革会产生风险就不改革或者止步不前,到头来会造成更剧烈的社会不稳定。

3.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

目前党内腐败问题凸显,这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伤害了党和人民的感情,影响到了社会稳定的大局,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这和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7篇

一、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执政党在确立和谐社会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根据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我国国情,我们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利,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和民主监督权,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健全法制,让民主与法制有机结合,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律权威,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二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话题。我们讲公平正义,就是要针对当前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这种“社会公平”不仅仅表现在收入分配的公平,更应该表现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公平,社会规则和机制的公平。三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现代社会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强调诚信友爱就是要求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做到这一点,必须以道德作支撑,以法律作保障,以和谐的社会关系作基础。四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社会前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强化创新意识,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都是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条件支撑。要使社会充分释放活力,必须强调“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而尊重创造又是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方面,鼓励人们创新思维、创造愿望、创造事业、创造成果是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的重要途径。五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囊括着众多的不确定和不安定的因素,它在社会安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解决和处置突发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持社会安定团结,都是公安机关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六是和谐社会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是十分重要。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是我们近期的奋斗目标。

二、对构建和平区和谐社会与打造“平安和平”的战略思考

根据和平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区”的战略目标,创建“和谐和平”打造“平安和平”,不仅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相一致。它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与发展和平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并列成为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总体构架,为和平区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

(一)“平安和平”必须是政治平安

和平区是沈阳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这里商厦林立,贸易繁荣,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人流、物流、经济流发达,接收辐射的能力强。和平区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指出:“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因此,“平安和平”首先必须是政治平安。公安机关要强化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观念,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情报信息网络,全面搜集可能危及社会安定稳定的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情报信息。情报信息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隐蔽战线斗争,打击“”等组织,打击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金融领域犯罪,加强公共安全监督管理,预防处置等方面。要经常研究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治安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敌情动态和刑事犯罪的规律特点。要提高预警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应急处置能力,牢牢掌握维护稳定的主动权。营造平安的执政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共产党长期执政地位。

(二)“平安和平”必须是经济平安

和平区是沈阳市的经济大区、利税大户,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市首位,在全市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平安和平”必须是经济平安。公安机关要围绕提升和平区经济整体竞争力,实现从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跨越的目标,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确保经济安全。重点打击走私、诈骗、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破坏金融税收、侵犯知识产权、洗钱、职务侵占、侵吞国有资产等犯罪,特别是信息、计算机等新的经济领域的犯罪。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犯罪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加强对经济犯罪多发易发领域安全防范工作的对策研究,建立健全经济安全预警、防范的管理措施,实现和平区的经济平安。

(三)“平安和平”必须是文化平安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孕育了多元而开放的关东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存,构成了东北大都市突出的人文精神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平安和平”必须是文化平安。公安机关要着力为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区的战略创造平安的环境条件。严厉打击破坏科技、教育、广电、卫生、体育等各种设施和建设事业的犯罪活动。要保护文化遗产,打击破坏、盗窃、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加大对文化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强化互联网安全监察工作,组织开展好打击宣扬凶杀、暴力、恐怖、迷信、、和盗版及非法出版物等“扫黄打非”活动,打击“”组织及其他利用手机短信和网络传播各种反动有害信息等活动。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整治,净化网络环境和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和平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和平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四)“平安和平”必须是法治平安

建设“平安和平”,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法治是保障。但是,法治的保障作用有赖于法治自身的安全。因此,“平安和平”必须是法治平安。公安机关必须创造一个平安的法治运行环境,要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作出的决策部署要符合法律的原则精神,采取的工作措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求。坚决杜绝那种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严厉打击各种阻挠执法、暴力抗法等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从根本上维护法律权威,保护法治平安。

(五)“平安和平”必须是治安平安

要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努力创建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切实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建立健全治安形势分析评估、工作决策部署和各部门分工配合制约机制。及时开展重点整治和专项斗争,坚持集中打击与经常性打击相结合,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增强严打整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加强对出租房、公共娱乐场所和特种行业管理。做好排查纠纷化解矛盾、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失足青少年教育工作等,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确保街道、社区环境平安。

(六)“平安和平”必须是公共平安

要改变那种对政府和官员的绩效只关注当地的GDP,而把公共服务等方面放在次要地位的传统习惯。各级政府要从职能上重视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完整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资源动员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要加强应急机动力量的整合,针对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卫生、信息、能源、粮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以及金融风险、恐怖活动等非常态、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依法制订完善工作处置预案,加强安全生产检查、道路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监督、危险品监管,防范在先,消除隐患,减少事故发生。

(七)“平安和平”必须是生态平安

建设“平安和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谋求环境、资源、人口与社会发展间的和谐,谋求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平安和平”还必须是生态平安。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水土保持意识、绿色GDP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要防止那种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盲目上项目、上规模的搞圈地围田毁林的掠夺式开发建设。防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加剧洪涝灾害和生态退化。要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植被、水土资源、污染环境等各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平安和谐。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增强环境保护的监管能力、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以资源的有序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目标,为争创“全国国省会城市第一区”,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公安机关在打造“平安和平”中的主要方略

部长最近在安徽调研时强调指出,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找准公安机关的位置,明确公安工作的努力方向,大力提高“四个能力”和“两个水平”,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突出求“稳”。要把维护和平区的社会稳定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稳定保和谐的思想,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和的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护社会稳定意识,自觉维护稳定大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要加大重点整治工作力度,什么犯罪严重,就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的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切实维护好和平区的政治稳定。

二要在工作思路上开拓求“新”。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防止和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陋习,对工作中存在的一切不符合或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WTO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条条框框进行彻底改革,进一步规范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要不断尝试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方法,制定行之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不断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推上新的台阶。对一些“老大难”的问题,要主动介入,落实责任,设法解决,防止问题扩大。要建立健全群防群治机制,以管理、防范和巡逻控制为基点,进一步发动广大干部群众,促进齐抓共管格局的全面形成。

三要在工作作风上细致求“实”。公安机关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踏实工作,说实活、办实事、谋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做“功”与做“事”结合起来,着力在解决当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纪律作风上下功夫,注意从本部门、本单位一些习以为常,特别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和政府形象的“小事”抓起,认真查找本部门和个人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实践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要在工作措施上规范求“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保持社会治安的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对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要限期破案;要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要抓好城市中心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综治各项措施;要在加强控制力、处置力上下功夫,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安工作改革。

五要在工作方法上讲究求“准”。要抓住当前影响稳定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和平区表现比较突出是企业下岗安置、土地征用和权属纠纷、涉法等问题,特别是一些老户的串访、缠访,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对社会稳定大局造成冲击和影响,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热点问题紧紧抓在手上,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好。要抓住难点问题,及时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是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继续多发。对此,各级领导一定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研究预警、疏导、处置等应对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源头。同时要重点做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和租赁房屋的管理,认真实施对缓刑、管制人员的考察考核工作;对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物品也要明确监管责任,防止丢失、流散。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8篇

同志们:

按照课程安排,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课,我要讲的题目是:关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既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在发展中维持社会稳定的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它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说起“稳定”,无论是从事这项工作的,还是不从事这项工作的,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社会稳定与每个人、每项工作都息息相关,二是我们对稳定工作的重要性有着共同的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做好稳定工作的基础。但是,真正做好稳定工作,仅仅有这些肤浅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做好新时期的稳定工作,要求我们从全局的、历史的角度,全面把握维护稳定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加深对维护稳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分析总结社会稳定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工作中自觉服从服务于稳定大局,为加快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就是我选择这个专题,力求达到的主要目的。下面,我就围绕“维护社会稳定”这个主题,结合宏观和微观的社会稳定的形势,联系我区实际,借此机会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同志们一起学习、研究和讨论。主要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居安思危,正确认识当前维护稳定工作形势;第二,追根溯源,深入探询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第三,把握大局,深刻理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第四,结合实际,科学确立维护社会稳定的标准;第五,强化措施,努力打造“苏鲁边界平安区”。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一、居安思危,正确认识当前维护稳定工作形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为争夺生存空间和有限的资源所产生的摩擦和征战时刻都在不同的地区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讨论一个区域的社会稳定问题,就必须考虑大环境的影响和小气候的左右,有助于我们全面的认识所面临的稳定工作形势。(一)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苏联解体以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结束,现在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众多的经济强都想与国美国分享在欧亚地区的主导权,国际大环境在重新洗牌,国际形势更加不明朗,超级大国间的明争暗斗,使得地区间的摩擦和争斗时刻都在进行,大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冷战结束后,原来被两极格局掩盖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界和资源纠纷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在全世界各地发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继发生了苏联解体、波黑内战和车臣战争、中非共和国内乱、利比里亚与危地马拉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南联盟等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短短的几年里,就相继发生了“9.11”恐怖事件、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和数以百计的地区冲突与恐怖事件,等等。这些尽管是在和平与发展占据主流的前提下发生的,但是足以说明我们生活的地球还很不太平。(二)隐蔽战线斗争尖锐复杂。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总体形势很好。但也要看到,中国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隐蔽战线斗争尤为突出:在境外,总的来看有三点:一是“”活动十分猖獗。目前“”活动已扩展到64个国家和地区,有练功点1300多个,并在境外成立了大法联盟;二是“”组织已彻底沦为西方的走卒,西方对“”组织进行了全方位武装,美国专门为批地、拨款建立基地,改造明慧网,并拨出专款给其作为活动基金;美国还专门为“”组织配备了高级顾问,帮助其出谋划策。“”组织在国外建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新闻社、报刊和100多家网站,租用国外通讯卫星,不断进行反动宣传;三是“”与民运、、、势力沆瀣一气,已成为分裂中国、企图颠覆中国的“五毒”之首。从国内看,“”活动一直未停止过。一是“”非法宣传品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仅去年第三季度,我省就收缴“”非法宣传品18万份。二是利用IP电话反动宣传和攻击*卫星等事件不断。8月份,枣庄、聊城两市就先后接到“”反动内容的IP电话2*余次。去年8月、10月,“”多次攻击我*卫星。10月15日,在我“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实况转播时,*卫星受到“”非法信号攻击达18分44秒之久。三是“”杀人等恶性事件还时有发生。20*年5、6月份,发生的浙江苍南“”痴迷者陈福兆系列杀人案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四是当前,农村问题比较严重。从全国范围看,有些地方活动相当严重,并威胁到基层政权稳定,一些的非法活动屡禁不止。如实际神也称东方闪电,发展迅速,地下活动范围及全国除两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我省而言,去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立“”案件1058起,破获1105起(含积案),抓获违法犯罪分子1489人;共破获“世纪神”等各种其他案件207起,查处、制止活动242起,涉及1*34人,其中查获骨干1029人。从我市看,活动较为频繁。近期,我市发生了多起“”分子向党政机关打恐吓电话的事件。峄城区的还发生了一起“”分子在人民币上书写非法宣传内容进行散发传播的事件。从我区看,“”顽固分子仍在伺机进行破坏活动。自199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区上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处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牢牢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特别是2001年以来,全区没有一名“”分子赴省进京滋事,区内没有发生一起“”分子非法聚集事件,实现了省委无进京、无插播、无滋事的“三具确保”工作目标,斗争形势越来越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散发“”非法宣传品事件还时有发生。去年5月8日,我区西苑小区、小康一村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分子散发的传单;9月8日又发生一起“”散发非法宣传品事件。其他也趁机抬头。“世纪神”在我区有一定数量的信徒,已成为影响我区社会政治稳定的隐患。去年6月3日和12月12日,我区就发生二起利用“世纪神”破坏法律实施案件,有4名分子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另外,我区通二省连五县,时常会受到周边地区分子的骚扰影响和渗透。上述情况表明,随着斗争的发展,“”等组织出现一些新的动向。如果说与过去比,面上形势相对平静的话,也与“”组织为谋求与我长期对抗而转入地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预测,经过一段时期的蛰伏后,“”非法活动很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境外“”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将会进一步加剧,省内“”等分子也必将继续想方设法与我进行周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把防范和处理工作推向深入。(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多发。当前,企业破产,兼并改制、集资融资、农民负担、职工下岗、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等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增多,对全区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较大威胁。去年以来的数量虽然减少,但问题仍然不少。去年,全区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01件起。比去年同期减少91起,下降31.1%。其中来信83件,同比减59件,下降36.8%,来访118起1360人次,同比起数减少32起,下降20%,人数减少225人次,下降14%。在群众来访中,集体访77起1309人次。同比起数增加10起,上升80%,人数上升14.9%。反映的主要问题:一是要求解决劳资、福利、就业安置方面的53件起,占总数的26.5%;二是各类纠纷、刑事申斥案件20件起,占总数的9.8%;三是检举揭发类案件60件起,占总数的29.7%;四是拆迁、建设、环保、土管方面的19件起,占总数的9.6%;五是反映计划生育、文教、卫生方面的22起,占总数的11.1%;六是农民负担、工农关系方面的27件起,占总数的13.3%。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主要是市直部门)尤其是城市集体访仍然比较突出,在77起集体访中,有53起发生在区直部门,占集体访总数的69%。主要反映企业“三拖”和就业安置等问题。这些集体访主要表现为规模大、频率高、情绪激、解决难度大,已成为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举例)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无论是农村、城市,还是工厂、学校,都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由此引发的各类集体上访闹事事件呈增多趋势,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当前规模增大,行为方式趋于激烈,组织化倾向日趋明显。突出特点: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合理或不合理要求与错误行为方式、多数人的过激行为与少数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使事件呈现复杂化。许多集体上访人员情绪激烈,时常采取过激行为,如堵塞厂企大门、冲击党政机关等。大多数都经过一定的酝酿期,并由一些有影响、有一定实力的人物幕后操纵,以组织老人、妇女到机关、厂企门前静坐、堵塞交通、非法游行等方法施加压力,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化倾向。有理控告的比重越来越大。除少数人无理取闹外,绝大多数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并且得不到及时圆满解决的情况下,才聚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施压,不少参与者懂得法律,行为上注意掌握分寸和火候,施压的力度越来越大。矛盾向深层发展。在许多中,往往是由一些群众对个别基层干部不满、对某项具体行政行为不满、对某些执法人员不满升级为对政府、对干部阶层、对执法机关怀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起大的事端,影响社会稳定。(四)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仍然居高不下。多年来,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狠狠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了刑事案件的上升势头,有效地维护了全区社会安定。去年以来,全区共立查刑事案件起,发案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但是,重大刑事案件仍然多发,且暴力化、组织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举一些案例)。对于当前的治安形势,总的评价是四句话;大局基本稳定,形势相当严峻;有利因素很多,关键在于工作。就全国来说,案件总体数量增长过快,尤其是衡量社会治安形势有说明力的重要指标——重大案件增长幅度过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重大案件每年不足5万起,到*年猛增至53万起,现在又上升到160万——170万起(全部案件),而且增长的势头难以扼制。就全国而言,*以前,城市犯罪以农村多。*年之后,农民犯罪越来越突出,至今达70%上下。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三中全会后,*——*年,是农民收益最多的年份,人均收增长率为15.5%;*——*年,降为5.1%,*——*年,再降为0.7%,后来加升到3%左右。农民犯罪大幅度上升,与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别较大以及城市生活的辐射有直接关系。另外,全国农村有2亿余劳动力,有1亿农业人口流动到城市,有的已经就业,但户口未解决,身份不明确,无法安居安心,管理不好,有的也会走向犯罪。八十年代末期,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九十年代经济出问题,很可能就在农业上。邓小平同志虽然指的是经济问题,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出现问题,势必要影响社会其他问题,社会治安首当其冲地包括在内。对我区而言,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趋向大体与全国一致,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总的看,我区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0%左右。从年均发生案件的数量上看,*年至*年平均年立案150起,*年至*年平均年立案630起,*年至20*年平均年立案700起,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居高不下。从批捕数量上看,*年至*年,年均逮捕100人左右;*年至今,年均逮捕150人左右,呈明显增加趋势。从案件的构成上看,*年至*年,和拐卖人口犯罪突出;*年至今盗窃和抢劫案件大幅上升,约占全部案件的60-70%左右。以上这些数字充分说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应是重中之重。(五)安全生产形势严峻。20*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3起,死亡777人;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115起,死亡1732人,同比增加1起、39人。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安全生产的形势日趋严峻。我区区、镇两级所属矿山企业共计13家,年产原煤130万吨、石膏100万吨。去年全区尽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但是,从多次安全检查情况看,存在的隐患仍然不少,有些至今还没有整改到位,建筑、消防、交通事故多发,去年全区实际发生各类交通事故起,死亡人,重伤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二、追根溯源,认真查找影响稳定的根本原因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大多是和社会转型这种大的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社会快速发展、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结果。矛盾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社会转型,一个是经济转轨。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系统化的、大规模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政治体制的转型,如民主政治的逐步推广、国家机构职能的转变、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等等;社会结构的转型,如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各阶层社会地位的改变、新兴阶层的出现等等;社会供给体制的转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物质产出和分配方式的变化、社会福利、就业体制等方面的改变等等;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型,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这一系列的转变,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开放的新思维、新举措与传统观念、传统做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成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政治转型中,先后实施了党政分开、简政放权、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农村基层政权制度改革等等;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中,公社社员变成农民群众,企业工人(国营工、集体工、合同工、临时工)统统变成了企业职工、职员,失去工作的就是下岗工,厂长变成了经理、老板,新出现了资本雄厚的阶层,就是民营业主,等等。这些变化不光是称谓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分配方式和社会结构层次的改变。这些年,多数人感觉变化最大的是社会供给体制的转型,在机关和企业原来可以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现在都没有了,房子自己买了、看病不报销了、退休金该成养老保险了,企业发工资不按工龄该成记件的了,等等。所有这些变化最终都会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不同的反映,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由于诸如此类的复杂原因,当前人们确实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心态。社会成员在改革中受益的程度有多有少、时间有先有后,甚至少数人可能暂时要做出某些牺牲,因而也就造成了人们心态的不平衡,有的甚至产生失落感,由这些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二)经济体制转变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改革开放前,在计划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主要通过政府计划,实行统包统分。不管企业是否需要,国家每年都强制安排大量人员进入企业,造成企业一个人干的活分给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干,人浮于事,缺乏效率。现在发展市场经济,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减员增效”是一个重要途径,难免会出现失业下岗现象。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淘汰一些企业,使部分职工离开了原来的岗位。随着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部分职工就要分流。现在的分流不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调配,而是自谋职业,在新的岗位确定之前,部分工人实际就处于下岗失业状态。另外,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的覆盖面少、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基金征收困难、缺乏制约手段等问题。由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发挥不了社会保障功能,致使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措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这部分人就成为困难群体,社会就产生了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收入差距的加大、城乡社会水平差距的加大,造成了社会心态的不平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三)基层基础薄弱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在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WTO规则,还面临着政府管理方式的调整。而政府管理方式的调整,不会一蹴而就,法制建设和市场秩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洞,一些问题乘虚而入,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产生影响。另外,部分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行政管理和社会调控能力不强,维护社会秩序和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在研究制定和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时,没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致使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政策不理解,对深化改革的措施不支持,在社会压力大、情感难以接受时,便集体上访,向党委政府讨说法。现加上有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讲权利多,讲义务少,只看个人、眼前和少数人利益,不讲集体、长远和大局利益,致使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难以贯彻执行,使一些矛盾久拖不决,时间长了酿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三)全民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多年来,一些地方狠抓经济建设,放松了对民众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年3月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的所说:“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确实让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但同时应看到,大部分农民并不十分富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仍有少数农民还未脱离贫困。辍学生当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因家庭贫困造成的。二是超负荷的学杂费。长期的投入不足,使许多农村中小学陷入困境。学校无法创收,只好依靠学生的学杂费维持生活。这就势必增加了各种学杂费。三是升学率低。由于各方面原因,农村教育仍然相对滞后。升学无望使许多学生不愿继续上学。四是课业负担重。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使许多学校超课时、超作业量运行。一些学生对学习望而生畏。他们中的一部分不堪重负、厌学弃学。五是读书无用论。由于就业困难和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使许多农村人有了“考上也不分配,分配不了学了知识也用不上”的观点,使读书无用论迅速在农村传播开来。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农民综合素质低、就业能力差、社会矛盾多,这个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就象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样难以估量。我们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新的道德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旧的道德观念还在依靠惯性运行,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导致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长期的不不稳定因素。(四)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等具体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增多,主要是农民,大量流向了城市。据统计,全国农民进城人数为1.4亿,山东省1500多万,我市大约10万人,我区也有3万人左右。城市中长期形成的城市市民就业的广泛垄断性,限制和排斥了农民就业。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成为无业者,基本的衣食住行无法保证。一些人本来想脱离农村到城里致富,没想到却成了新的城市贫民。而城市中的某些政策规定对流动人口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实际限制。目前城市中的一些政策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冲突和磨擦,其中有一部分人以越轨或犯罪行为谋取生活资料,或发泄对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不满。我国社会的财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富差距有加速拉大的趋势。中国老百姓长期习惯于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现实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就成为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再加上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日益受到挑战和破坏,它对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见义勇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现在见义不为的现象比比皆是。另外治安管理的投入机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高智能、高科技犯罪增多,而政法机关由于资金、设备所限,在很多方面无法施展必要的防范和打击手段,严重影响了维护稳定的工作效率。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社会稳定,是中国一切进步的首要条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证。(一)没有稳定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动荡不安,不仅无法进行改革和建设,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毁掉;不仅“小康”、“富裕”化为泡影,而且可能导致多民族国家的分崩离析;不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受害,还会危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全中国人民的强烈企盼和不懈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哪个时期社会稳定,哪个时期经济和社会事业就会快速发展;反之,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辛亥革命以来到建国前夕,政治腐败、列强入侵、战火不断,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条件无法保障,生产力急剧下降,何谈发展。建国后到上世纪50年代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生产力迅速恢复;接着开始了“”,政治运动连续不断。关于“”,邓小平同志评论说:“‘’耽误了十年。如果加上从一九五七年开始的‘左’的错误所耽误的时间,总的算起来应该是二十年。”这二十年“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许多国家抓住机会,加速发展,中国却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一机遇。事实证明,包括“”在内的这些政治运动,严重迟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因为有“”等社会混乱的教训,我们党才有了“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的认识。对于我们区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平安是发展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的基础,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关键。只有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群众创业的积极性,才能广聚生产要素、广招天下客商。可以说,没有平安的台儿庄,就没有发展的台儿庄、繁荣的台儿庄。过去,我们营造了持续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为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坚强保证,也为台儿庄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去年省委工作会议和市委全委会议结束后,我们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目标,确立加快推进由人口小区向经济强区跨越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把台儿庄发展得更快更好,首先就要维护好、发展好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越是政治经济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居安思危,越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维护稳定工作,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二)没有稳定的环境,人民群众就难以安居乐业,维护群众利益就是一句空话。平安是小康之基,人民之盼,发展之本,也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担负起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维护好社会稳定。平安是小康之基,人民之盼。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平安的环境,老百姓就没有安全感,投资者就没有信心,发展就没有保证。维护全区的社会稳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民心所向、民愿所盼、民意所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最直接的体现。去年以来,我区提出建设“苏鲁边界平安区”,目的就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建设平安社会,为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向上进步的社会风气,让人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生活环境更加改善,实际上就是保障公众的安全权力,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和迫切要求。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没有稳定的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就难以聚精会神抓发展。大家都知道,哪个地方出了乱子,不但那个地方的百姓遭殃,当地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是穷于应付、深受其扰,再大的事、再急的是都要向后放一放,难以集中精力抓中心工作,有多少大好机遇在平息混乱局面中丧失。可见,保持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执政为民的首要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同志强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对于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在全球动荡、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国内社会大变革时期,维护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稳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社会稳定,从而取得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同志,自担任总书记起,就非常关注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始终从政治上提出和处理社会稳定问题,反复强调“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他强调指出,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要“坚决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他说:“基本路线不变,社会政治稳定,有了这两条,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胜利前进。”随着改革的深入,稳定问题更被提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经过反复推敲、认真研究后,l994年1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同志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一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要求全党同志都要认清这个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党的十五大上,他进一步强调“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处在新阶段,面对新任务,党的十六大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肯定下来,并且提出了“三个倍加”的政治要求和殷切期望,使全党同志更加重视稳定问题,更加自觉地做好稳定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稳定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1995年9月,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同志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第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并深刻论述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付出了代价才取得的共识”。“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因此,要善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此,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进一步加以强调,维护稳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四)没有稳定的环境,我们就难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树立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心理承受程度。在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政权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扎扎实实地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真正担负起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在深化改革中,要坚持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实现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统一,坚持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的统一,坚持改革的总体谋划、统一部署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统一。要坚持依法办事,坚持按政策办事,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新时期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方向,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五个统筹”、“五个有利于”的发展观、改革观后新的稳定观形成的核心体现。多年来,正是因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那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过的,“因变而乱、因乱而退”的恶性循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正是因为人们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社会稳定,才有了今天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时移势易,改革有了新的任务,发展有了新的目标。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做好稳定工作,必然要有新的内涵。在今天,以人为本抓稳定,与时俱进抓稳定,以激发社会活力为目标抓稳定,是新的稳定观的必备“要件”。四、维护社会稳定的标准围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维护稳定的奋斗目标是:推进依法治区,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促进“三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设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和优良的投资环境,把台儿庄建成苏鲁边界社会治安形势最好的区,构筑“发案少、秩序好、环境宽松、服务周全、外商放心、群众满意”的安全宝地,打造“平安台儿庄”、“法治台儿庄”、“诚信台儿庄”的良好品牌。具体目标是:一是刑事案件发案率低,破案率高。到2005年底,全区92%的村、社区城乡基层单位常年不发生刑事犯罪案件,各镇(街)不发生在全国、全省造成重大影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案件和涉黑涉恶团伙犯罪案件。二是治安案件少,社会秩序好。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安全监督机关、部门等职能部门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基层群防机制,逐步建立起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积极预防和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坚持“五抓”,即抓准、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根本,维持良好的治安秩序,使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以上。三是基本不发生,一旦发生能及时化解。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政法部门,在处理时,要沉着冷静,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抓住主要矛盾及时化解,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保持社会稳定。四是畅通渠道,实现依法有序上访。要通过畅通渠道,宣传条例,逐步做到依法有序上访,要通过各级各部门扎实的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变上访为下访,把上访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五是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不发生各类恶性事故。我区是能源和建材基地,资源型城市的特点特别是煤矿、石膏矿多,这就决定了事故隐患多,需要我们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六是市场秩序好,树立起诚信台儿庄的良好形象。要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舆论监督手段等,对市场经济秩序进行综合整治,要强化投资主体诚信意识,强化全体市民诚信意识,努力营造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平等竞争、诚实守信良好局面,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七是社会政治安定,指挥、协调和应急机制健全。同“”等组织的斗争扎实、有效,确保不发生进京赴省滋事事件,确保不发生非法聚集事件,确保不发生电视插播事件,确保不发生极端事件。五、研究对策,努力打造“苏鲁边界平安区”去年10月,部长来山东视察时,提出要充分发挥山东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努力建设“平安山东”。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最近,省委、省政府又专门作出决定,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集中开展建设“平安山东”活动。今年2月1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快“平安山东”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对“平安山东”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建设“平安枣庄”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的战略举措,2月19日,我区召开了加快建设“苏鲁边界平安区”动员会,区委陈书记对“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区综治委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这就是我们做好新时期维护稳定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按照“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的原则,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理,依法调节各类经济关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把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社会稳定。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在具体工作中,要强化“五个机制”建设。1、强化领导机制,真正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到压倒一切的突出位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本辖区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坚决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切实把“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抓落实的责任制真正落实到维护稳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维护稳定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基层“有人干事,能干事”的问题。2、强化责任机制,严格落实维护稳定的奖惩制约制度。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维护稳定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继续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目标责任书》和《“处法”工作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层层分解工作任务,量化指标,定期进行检查,年终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要认真落实“一票否决”、重大危害社会稳定问题责任查究和黄牌警告制度,对作风严重,工作失职、渎职,致使屡屡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责任查究,该黄牌警告的,实行黄牌警告;该“一票否决”的,坚决给予“一票否决”,并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3、强化协作机制,构建维护稳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不得把本单位、本部门的矛盾推向社会,不得把本级应该处理的问题推向上级,该镇(街)解决的不能到区(市),该系统或部门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区里解决。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协同有关部门,切实担负起维护稳定的责任。要健全完善综治委成员部门联系帮包制度;加强司法调解和审判工作,依法调处各种矛盾和纠纷,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对治安落后部位和突出治安问题,要实行定期排查和滚动治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要运用行政、经济及法律手段,预防和妥善鼾。4、强化群防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维护稳定的良好局面。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的管理、控制能力。加强镇(街)综治办和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健全机构,配齐配强人员,提高素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治保会、调委会、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根据城市社区、农村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平安镇(街)”、“平安村(居)”、“平安镇(街)”、“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群防群治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5、强化保障机制,为维护稳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发扬“三舍得”(舍得拿人、舍得拿钱、舍得拿精力和时间)精神,重视和支持维护稳定工作。要把治安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积极探索社会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解决群防群治所需经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和个人适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建立一种齐抓共管、共同受益的机制。(二)超前防范,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突出事件的发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能否依法妥处置,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它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预防和妥善处置,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时发现和消除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一是切实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在机关、企业、村居中设立维护稳定信息员,大型企业在成立维稳办、落实相应的工作激励机制,以便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处置。二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把集中排查与经常排查结合起来,特别是做好敏感期、全区统一规定的每年2、3月份和8、9月份的集中排查调处活动。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镇(街)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中心的作用。四是拓宽基层渠道,健全相应工作网络,强化依法。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和政法“五长”定期接访制度。使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2、下大力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企业“三拖”、困难群体救助、农民负担、干群关系等问题,防止因这些问题引发。各级领导机关还应克服,关心群众疾苦,大力加强工作,变上访为下访,认真对待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实际问题,为群众的投诉、求助提供方便畅通的正常渠道,慎重出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对待的每一个举措,都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讲明道理,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工作做细,把好事办好。3、依法妥善处置。一是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到统一指挥,协调行动。二是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要及时赶赴现场,面对面的做群众工作。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化解矛盾,平息事态。三是坚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决不能发生殴打或流血事件。4、坚持教育疏导原则。凡,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要通过说服、教育、劝阻和疏导,使群众尽快离开现场,防止因方法不当激化矛盾。要正确处理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与多数群众的关系。对不明真相的群众,要坚持说服教育为主,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明辩是非,及早觉悟。对别有用心、蓄意制造事端的幕后操纵者和实施烧的违法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严厉打击。5、制定周密的防范和处置的工作预案。制定预案要充分考虑到的复杂性,把预案研究的周密细致。要特别注意在预案中明确有关领导和部门在处置工作中的分工和责任,完善处置工作机制,关键时刻能拿得出,用得上。要做好现场的调查取证工作,为的事后依法有效处置和打击工作提供依据。(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为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发展经济,是全党的中心任务,是全区的工作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意识,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做好维护稳定工作。1、进一步强化服务观念。全区各级政法和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服务观念,主动克服就安办案、孤立办案的做法,切实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和为检验工作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把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统一起来,开阔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措施,结合工作实际,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要结合政府工作提速和效能监察工作,切实兑现各项服务承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全力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2、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在巩固规范文件清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法制建设,把改善投资环境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创造规范、有序、公开、公平部分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大对企业周边治安秩序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三强”、“五霸”、合同欺诈和垄断经营等违法犯罪活动。3、切实加强经济领域的执法行为。依法审理涉及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各类案件,保证企业法人和投资者人身权利不受侵害,保证企业和投资者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加强民事、行政审判工作,依法化解民事纠纷,调节经济关系。严格依法审理企业改制中的纠纷案件和破产案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严格依法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和涉农案件;严格依法审理金融纠纷案件和股票证券交易纠纷案件。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严格行政执法,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四)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抓“三基”(抓基层、抓基础、练基本功)促“三化”(网络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思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实现长治久安。1、深入持久地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建立健全“严打”斗争的经常性工作机制。特别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犯罪,要集中力量快侦快破,对犯罪分子依法予以严惩。继续认真排查和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后进部位。2、大力加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在城区,充分发挥110社会联动的作用,各各种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实行全天侯、全覆盖的治安巡逻;在社区,充分发挥社区警务、治安联防、保安服务和物业管理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加强值班巡逻,看楼护院。在单位内部,健全内保组织,充实保卫力量,逐步实行职业化保安服务。在农村,继续实施“为每个村居班子培养一名法律大专生,为每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的“两个一”工程,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推行治安防范承包责任制。3、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对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的管理,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涉枪、涉爆、投毒案件和中毒事故。加强对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管理,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恶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检查,防止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专项治理,坚决杜绝各种重大安全事故。加强对暂住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防止重复犯罪。4、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从长远看,扭转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治理青少年犯罪。现在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人数的70%(我区略低一些),已成为犯罪主体。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有途径是综合治理。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要做好闲散青少年和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加强对计算机网吧、游戏机房、录像放映厅等场所的管理,提倡有益的,取缔有害的,打击违法的,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和源头上减少违法犯罪。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第9篇

【关键词】经济法;防范金融风险;价值;功能

近年来,金融危机在世界各个国家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金融危机的发生其实是市场经济失控的一个外在表现,在法治社会下的经济运行中,我国政府部门只有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对市场形势进行严密监管,实施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经济法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它能够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社会经济的总结构,只有发挥好这两种功能的协调平衡作用,才能充分的发挥好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前瞻性和预防。

一、经济法的功能概述

经济法的功能主要是立法者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设置并实施经济法的法律规范,希望客观上对社会经济造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同社会经济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法是不一样的,同一国家在特定时期制定的经济法可以包含多部子部门法,例如市场秩序法、社会分配法、宏观调控法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部门法各自在单独的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二,经济法只有针对特定的对象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经济法的功能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一部经济法会永远整体的对社会经济发生影响。

二、经济法的价值

1、效率价值

经济法的社会性决定了它会具有安全与效率价值。我国很多法律学者认为作为社会法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法应该具有社会法的属性。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会更加重视利益与效率的问题,自从经济法颁布之日起,就将社会本位作为立法的核心思想,以追求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作为立法的总目标。经济法通过提高宏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微观的企业经济效益来实现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公用利益的提升。无论是从宏观的经济法角度出发还是从微观的市场管理法或者经济个体法出发,都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的实现目标。现代化的金融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都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主体,应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效率,为人民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金融服务。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由发展有效的结合,即社会经济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达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化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2、安全价值

安全作为所有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持续稳定的享受诸如生命、健康、自由、财产等其他价值。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和民法的价值追求有所不同,民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而经济法在立法时则注重强调保障国民整体经济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在金融体系的发展中所追求的安全价值是保障金融财产的安全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等基本要素,金融的安全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经济保障,是经济法在这一行业价值理念的充分体现。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行业的安全,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对金融行业实施管制,但是如果过多的考虑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并对其实施严格的金融监控,那么就会抑制金融机构积极主动的创造热情,并且会限制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会增加进入行业运行的成本,还会削弱金融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会使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遭受到不利影响。

因此,如果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味的只追求金融效率,放任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自由的竞争,尽管能够很好的刺激金融体系的发展活力,使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实现社会效益的提升。但是对金融机构的放任不管也可能会导致一部分金融企业破产倒闭,甚至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发生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由于美国政府的市场监管部门在监控市场工作方面存在着失职的现象,才加快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形成速度。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虽然美联储等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金融机构放松了贷款的标准,但是这些部门并没有及时规范美国这些金融机构的行为,因此错过了防范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好时机。由此可见,每个国家的金融领域都普遍存在着金融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让我们从中找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促使我们对金融领域的法治监管情况进行反思,做到统筹兼顾、在保障金融安全的情况下追求金融效率,根据经济环境的需要突出重点要素。

三、运用经济法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经济法最终的追求价值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的价值取向则是建立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使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法的这一价值取向,我国政府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对经济领域采取合法、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措施,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不仅要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还需要估计到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利益,只有在经济发展中维护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法通过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市场主体制度,市场规制法等来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护弱小群体的利益。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能力依然较为薄弱。还有,金融行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程度还没有达到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金融制度的缺失和监管效能的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金融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讲,我们应该建立金融市场内部的防范机制,努力改善立法的大环境,尽快着手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贷评价体系,从而保障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为了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寻找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点,国家应当尽快出台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框架,这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只有进一步对经济法的价值理念进行弘扬,充分发挥经济法制度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前瞻性和预防,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燚.国有企业在经济法中的法律主体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6(09).